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50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1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宝安区教育改革与发展“258”行动计划》文件精神,进一步实施我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调动广大民办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优化民办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

二、考核原则

坚持全面客观的考核原则,以考察和发现成绩、优点为主,突出实绩和贡献,并以此为主要评价标准。同时,根据民办教育的特点,考核坚持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原则,把统一管理和自主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考核对象

经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含幼儿园)按照《深圳市宝安区民办学校教师聘用管理暂行规定》聘用且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工作人员。

四、考核要点、办法和基本程序

(一)考核要点

1.对校领导的考核要点

德: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处事公道,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董事会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能:懂教育的常规管理,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在办学董事会的领导下,善于统筹谋划,能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具有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的能力,能带领班子和全体人员为实现本单位的目标而努力;具有正确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在学校管理中突出人本观念、体现人文关怀,有较强的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市场意识。

勤:勤奋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有利于学校发展,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认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熟悉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绩:较好地完成与办学董事会签订的任期目标,办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本单位各要素、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联系,各项工作按计划统筹开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效能;在办学理念和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2.对教职工的考核要点

德: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作为思想政治表现考核的主要参照内容。

能:主要包括学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术(技术)水平主要是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在工作中实际的运用情况;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勤:主要考核工作人员的勤勉情况和工作态度。勤勉情况包括在工作时间是否尽心尽力,专心致志,精力充沛,是否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等;工作态度包括服务性、主动性、事业心、责任感,是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等。

绩:是指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成绩和效果,所培养教育学生的总体质量。教育教学在学生、家长中的满意率较高。

(二)考核办法

考核按一级考核一级的办法进行:

1.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先由校长本人进行自评,然后向全校教职工述职报告,用考核量化评分表进行民主测评,办学董事会再根据自评和民主测评结果进行审议,评定等级,报上级考核领导小组审定。

2.副校长及教职工的考核由各单位组织,按规定程序进行,等级由单位考核领导小组审定,结果报办学董事会核准。

3.各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订本单位学年度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考核程序

1.对校长、副校长的考核

(1)本人填写考核登记表,并按要求打上自评分。

(2)向本单位全体教职工述职报告。考核校长时,上级考核领导小组派员前往听取意见。

(3)民主测评。

(4)董事会根据民主测评结果,对校长进行考核和评价。

(5)上级考核领导小组审定考核等级。

(6)考核结果与本人见面。

2.对教职工的考核

(1)单位宣传发动。

(2)个人填写相应的考核登记表并打出自评分。

(3)分管领导或科(处)室负责人打分并作出评价。

(4)单位考核领导小组审议评定等级。

(5)考核结果报办学董事会审定。

(6)上级考核领导小组审批。

(7)考核结果与本人见面。

(四)考核等级

考核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其中,校长优秀等级由各单位办学董事会提出,报上级考核领导小组按10%—20%的比例审定;其他人员的优秀等级由各单位考核领导小组按10%—20%的比例确定,报上级考核领导小组审定。

五、考核结果管理及使用

1.考核结果汇总由区教育局人力资源科保存。

2.考核表由各单位人事部门存入个人工作档案,直至其离开本单位后一年。

3.考核结果作为办学单位对工作人员聘用、辞退、评优评先、奖惩、职称评聘或正式调入的参考依据。考核称职以上的,方可续聘;考核基本称职的,建议予以解聘;考核不称职的,一律予以解聘。

4.各办学单位须根据各自的实际,建立学年度考核奖励制度和确定奖金标准,奖励考核优秀的人员。各办学单位对考核优秀人员发放奖金的标准为不少于被考核人一个月的全额工资。考核为优秀的民办中、小学校长,除办学单位发给考核奖金外,区教育局给予每人XX元的奖励。

5.考核结果可供管理者或本人查阅、复印。

《1》

六、考核组织和要求

(一)组织和领导

1.考核由教育局统一组织进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直属民办学校的考核由教育局人力资源科具体组织,社会办学管理办公室协助;镇(街道)辖属民办学校的考核由各镇(街道)宣传文教办公室具体组织,教育局人力资源科、社会办学管理办公室参与。

2.区教育局、镇(街道)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单位相应成立由办学董事会成员、校长、党、工、团、妇、教职工代表共同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考核。

(二)考核要求

1.坚持原则,按照规定程序考核。考核工作一般包括以下程序:本人述职、群众评价、组织审议、小组核定、记入档案等。

2.坚持领导、群众、本人相结合,尽量避免脱离群众的封闭式神秘化的考核形式。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绩效工资,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意义

1.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背景。高职院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会从收入分配上推动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2006年6月,人事部、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实施办法》,要求事业单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出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6年11月人事部公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按照规定,高职院校将教师岗位分11个等级,工资按照所聘任的岗位级别设定。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普通高校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以来,各高职院校开始陆续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目前绩效工资具体实施方案,如绩效考核方法、绩效工资考核指标的设计等还在进一步制定与完善中。

2.高职院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意义。绩效工资是依据员工个人绩效而发放的奖励性工资,它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考评并与薪金挂钩的一种工资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的目的是要建立完善高校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旨在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注重组织与员工绩效的衡量和改进,实行绩效工资,其作用体现在激励和制约上。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其在教育事业发展及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教职员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其薪资水平的制定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通过实行绩效工资,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提升工资效益的杠杆作用,可促使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并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目前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教职工满意度低。目前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过于简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中,针对教师主要将课时和论文课题等量化后作为考核指标。而量化指标考核重数量和结果,轻质量和过程,这引导了教师重视教学科研数量,而不注重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针对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因其工作属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重点在于服务质量高低,而服务质量考核体系缺失,工作也难以量化,不同行政部门职工工作强度差距也较大。在高职院校像招生部门和学生管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但职工数量上常常配给不足,导致这些部门职工劳动强度大,但工资水平和其他部门相同。这使得绩效工资改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导致教职工对绩效工资改革存有意见。

2.绩效工资年人均水平设置上限,造成院校间“大锅饭”现象。在某些省市,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后划定了年人均工资上限。这一规定导致同一地区,不同院校之间教职工人均收入相差无几,只是在同一院校内部教职工之间收入存在着一定差距。如果将每个院校看作一个个体,这样的“大锅饭”将打击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公平性也无从谈起。例如两个在校生数量相等的院校,教职工人数少的院校平均每个员工的劳动量肯定要比教职工人数多的院校高,但人均工资却是相同的。在绩效工资改革后,某些招生较热、声誉较好的院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绩效工资改革后明显下降,打击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师不愿在校内多上课,而在校外多谋职现象。这明显违背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因为政策制定的不当,而导致了实施过程中“南辕北辙”。

3.岗位级别多,收入差距大,青年教职工积极性受挫。某些院校在制定绩效工资改革方案过程中,不能做到集思广益,而是采用高层领导协商,最后颁布制定好的方案,即使开会征求意见,但也是流于形式。这种方案往往设置岗位级别多,最高最低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中高层领导薪酬较高,而基层岗位的教师及行政人员薪酬较低。多数青年教职员工平时劳动量大,但收入最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大大削弱了了工作热情。

4.负责绩效考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业务能力较低。绩效改革方案、绩效考核内容和绩效考核方法等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研究提出,供大家参考最后决定出最优方案。方案制定好后,在实施过程中也主要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实施考核,计算工作量并进行工资的分配。可以说绩效考核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高职院校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事项的员工一般并非人力资源专业科班出身,在绩效改革前还能够胜任相关工作,但绩效改革后,不能够适应新型的工作内容,缺乏绩效考核业务能力,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存在错误或偏差,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实际工作状况。

三、完善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制度的对策

针对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本身人才培养特点和学校发展方向,及时进行修正,发挥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作用。

1.绩效工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应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应该首先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性。例如在制定绩效考评指标方面可以提供若干项方案,通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供教职工从中选择,让教职工参与到绩效考评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集思广益得出最优的方案,这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案,可以减少在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因为薪酬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感。在考评结果出来后,应进行公示,通过考评结果的反馈,使每位被考评对象能够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定努力方向,使绩效评价工作真正起到预期的效果。而针对认为考核结果不合理或考核过程存在错误的教职工,应给予申诉的机会,根据所提意见及时改善考核指标,纠正考核错误,使绩效考核制度更为科学和公正。

2.绩效考核时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二者的轻重关系。针对高职院校普通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科研和教学。扎实的科研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认真教学、总结经验可为科研提供源泉,两者相辅相成。但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两者之间的轻重比例如何权衡至关重要。制定标准时应该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所教授的内容偏重技能,而非高深的理论。也不宜过于重视科研考核。从“一切为学生”这个角度而言,考评教师绩效是要看学生从中的受益量。因此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应将教学质量列为首位,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合职业院校特点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首先针对教师岗位,按照职称级别制定的单位课时费差距不宜过大,绩效工资改革应去除原来的按照职称高低分配工资,重视个人业绩。例如具备教授职称教师基础绩效工资会高(激励普通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职称),但在奖励绩效工资核定时应主要看授课情况,如果上课质量差,那么就不应取得高课时费,这部分属于针对评上教授职称后教师的工作情况的激励。而绩效工资核定的依据主要看教师教学情况,科研应辅之。教学情况由质和量决定,量为课时量,易计算取得,而质要进行评价取得。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一看学生评价,二看教学督导组成员的评价。每学期应将教学评价情况公之于众,反馈给教师,以让教师从中吸取经验,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针对非教学岗位,考核方法应能够体现工作强度和服务质量。针对直接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部门在对其考核时应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考查,可规定挂牌上岗,通过投票或打分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应制定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在所负责区域贴牌标示负责人姓名、电话、负责事项,让学生投票评价。而针对日常工作量大的部门应抽调人员及时给予补充,平衡部门间工作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派职工参与绩效考核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业务能力。

高职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杜绝形式化,同时也需要注意协调各方关系,避免矛盾激化。争取在绩效工资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实际贡献作为分配基础,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使全体教职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以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达到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正才,职业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3;

[2]陈萍,对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研究探析[J],北方经济,2012.05;

[3]李柯,高等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H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4]周小葵,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0.03。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3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应适当地满足其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虽然满足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职工年度考核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成为所有途径和方式的核心。

要确保年度考核的正常进行,必须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统率各项工作。

一、确定考核原则,精选考核内容

考核原则是制订考核方案的依据,是确保考核合法、在理、有序的纲领和准绳,是所有教职工都认同并遵守的准则。通常有科学客观、民主公正、分级分类、注重绩效、宜于操作等原则。

《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这条规定明确了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要涉及四个方面,但并不是说一定要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解放思想,制订出的年度考核方案就可能相当复杂,甚至难免偏颇。比如,考核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些学校就简化为学历,但“学历≠业务水平”早已是基本常识。

从学校职能处室的角度看,教职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考核时就可以把对这两个方面的考核分数作为基本分,对其他方面的考核实行加、减分,甚至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制。有人认为,结果源于过程,重视过程就要考核教学常规即教学“六认真”,教学常规应该是考核的基本部分。诚如是,考核时难以操作不论,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看法的片面。教学“六认真”是抽查性质的,学校职能处室所考查到的也只是教师工作的九牛一毛,不可能是整个“过程”。所以,学校职能处室对教职工最直接和最客观的考核就是看其工作量和工作业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职工在与学生、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优点、缺点、成绩、魅力等,或多或少都会展现出来。众多学生和教职工在不同时段、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去评价同一位教职工,就会构成对这位教职工较为立体的评价。

二、慎用考核方式,设定计分办法

《教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考核时的“听取”最终要落实到量化分数上,不管什么人评,不管评什么人,都要求学校制订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让考评者考评有据。由于考核牵扯到多重利益,所以不宜自评,应重他评。为保证他评的客观公正性,学校须视教职工的工作性质,建立多层次的他评体系。还可视学生的行为能力,决定学生是否参与评价。

主观评价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稍不注意就会使考核严重失真,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因此必须设法控制。一是要控制主观分在整个考核中的权重,减少系统误差。二是要控制起评分,严防打击报复、拉帮结派。三是要控制计分的有效范围,按个数或按比例去掉高分个数和低分个数后取平均分。

评工作量时,工作量如果差距较大,为了不让工作量这一项左右考核结果,可以设基本分和差距分。工作量不足按不足的比例扣分,公式为:工作量得分=基本分-(不足工作量÷标准工作量×基本分)。工作超量则按与超得最多的教职工的比例加分,公式为:工作量得分=基本分+(个人超工作量÷全校教职工最高的超工作量×差距分)。工作量如果差距不大,可以“按比例”计分,公式为:工作量得分=个人工作量÷全校教职工最高工作量×工作量分值。

评工作业绩时,工作业绩得分,有教学成绩可比较时,也最好“按比例”计分。当教学成绩差距太小或太大时,按等级或名次计分就显示不出相应的变化幅度,“按比例”计分的方法能有效地避免这个弊端。以平均分占20分为例设置公式:平均分考核分=本班平均分÷同年级同类别最高分×20。无教学成绩可比较时,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可以按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或比赛的成绩为教师计分。

加分要用在学校鼓励、提倡的教育教学行为上,并力求合理。如班主任工作,教育部2009年8月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在当前未落实此工作量的情况下,当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并从班主任经历和学年度班主任考评结果两方面加分。行政及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负有教育、管理职能的教师也应视情况相应加分。又如,为鼓励和提倡教师上公开课、代课,可以为上公开课、代课的教师加分。至于表彰奖励、论文论著、优质课、说课、技能大赛、科技发明、指导师生等方面都可以制订出加分细则,确保分值的合理性。为保持考核方案的延续性和开放性,可授与考评小组在特殊情况下提议加分的权利。加分设限,是为了引导教职工正确处理“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减分要用于出勤、表册资料、教学常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教学行为等方面,惩诫不良表现。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学校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确保教学常规落到实处。百密难免一疏,要授与考评小组在特殊情况下提议减分的权利。减分不设限,是要让个别教职工为自己的不良表现付出相应的代价。

三、区分教职工类别,建立考核框架

可比性是保证考核客观公正的重要前提。“方案”应根据教职工的不同情况,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根据教职工类别、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建立考核框架,从总体上架构考核体系,参见表1。

四、规范制订程序,制订配套办法

制订考核方案时,宜按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循环往复的方式,在各个层面向广大教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修改。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肯定会收到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意见,需要认真甄别。有些意见虽然提出的人数少,但可能是正确的、有建设性的,需要吸收、采纳。有些意见尽管提出的人数多,但可能是人云亦云,是狭隘的、目光短浅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正确引导、解释。考核方案定稿后,还必须提交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表决通过。

有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还要有配套办法与之形成“交叉网络”,构成严密的评价体系,形成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良性机制。如“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工作量量化考核办法”、“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出勤管理办法”、“科研课题人员确定办法”等配套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要注意“方案”和“办法”的协调一致,不能有矛盾和歧义的地方。

在执行“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倡导区域考核。考核的难点在于比较性,主要在教学业绩部分。即使有教学成绩,但如果学校或区域内同一年级、同一类型、同一学科的班额太少,教学质量也是难以横向比较的。这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调整管理体制或划定“联考”学校区域。

二是组织活动或比赛。结合庆祝活动,适当组织艺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活动或比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科学考核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需要,这也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片区教育组织的统筹。

三是落实处室职责。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学校处室要尽职尽责,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相关的考核资料,真正做到不漏考、错考。可以根据考核要求,设计一些考核所用的过渡表。

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计算机办公软件。如果是统计数据,最好在excel中使用函数公式提高统计精度和效率。比如统计学生为教师打的分数,如果按比例去掉高分和低分后取平均分,就可用tRimmean(array,percert)函数,第一个参数为需要进行整理并求平均值的数值区域,第二个参数为计算时所要除去的数据点的比例。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4

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好!

府东街小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征集提案涉及的人数广泛,体现学校管理民主程序高,教职工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反映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次共征集了大家对绩效工资的考核建议,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认真研究讨论,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将提案做归类解答。

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

一、建议绩效考核中音体美教师对

二、品社、科学学科要求提高考核积分,与语数英同等对待。

市局教研室从本学期开始,已经加大了对该学科的考核,纳入质量抽考的范围,因此同意把这些学科与语数英对等考核。

三、建议双班数学的工作量与考核能制定详细的方案。英语3个班满工作量的要求。

学校将结合不同学段、不同人数的班级,详细制定了考核的方案,50-60人的班级,语数附加2分,其他附加1分60-70,分别加4和2分。80人以上加6分。

四、对于承担公开课加大积分的考核。

每次公开课教学都会付出每位教师的心血,但同时能更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研究决定校内公开课加2分,校级以上根据效果加4分以上。

五、建议学校对每位教师的考勤能够每月公布。

同意,学校将安排政教处每月初在东西校门房内公布上一周教职工出勤情况。同时对于学期全勤者,学期末教师绩效中将附加5分。

六、建议结合班主任的实际工作量和积分较低,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同意,学校将认真结合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同时结合兄弟学校的考核办法,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同时鼓励其他学科教师,竞选班主任,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本学期开始,为每个班级配置了副班主任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并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开展全员育人的目标,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

七、建议学校对每学期绩效考核方案的修改公布。

学校的校园网站对学校修订后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说明,希望大家认

真阅读,提出宝贵建议。

八、建议绩效考核分和工资的公布。

学校在每学期结束时都会及时公布大家的绩效考核分数,对于部分教师提出的每月打印工资条,由于学校人数众多,财务处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大家,但随时欢迎大家来财务处查询。

九、部分教师建议假期绩效的发放到个人的问题。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5

关键词:专业标准;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

G712a

陈燕清(1974-),女,汉族,福建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外贸跟单。

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开发适应典型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面向当地的服务性行业,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开发相对于技术类专业既有共同的时代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及相关文件精神,立足我国国情开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意义

1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的关系

由于高职专业设置直接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因地制宜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故高职专业标准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标准,用于规范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普适性的国家专业标准与地方专业标准将会同时存在,前者是面向全国的基础性标准,后者是依据前者内容制定的服务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的行业企业标准。高职专业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作,其内容包括规范本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职业能力(包括实训能力)、职业资格、师资配备、实训装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应当达到的标准。职业院校则是在专业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所处地域和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培养方案、实验实训配套方案等工作),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专业标准的具体实施,而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重中之重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是专业标准的个性化与明细化。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及各级专业标准关系[1]如图1所示:

图1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与各级专业标准的关系

2我国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高职专业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客观统一的高职专业标准的状况还会存续一段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标准开发工作是从2007年起开始启动的,一些由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组织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及一些高职院校结合校本化建设进行制定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观念落后及参与主体缺乏代表性等原因,我国高职教育标准化工作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职业标准化进程,而且落后于我国现有的工业产品标准化管理进程,这既不利于国家对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考核,也不利于各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建设,以致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市场需求脱节[1]。

根据近年来我国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基本大同小异,而且由于高职教育的区域经济特点及各院校生源及自身办学条件不同,各院校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理论上既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可能从相应的专业标准化工作视野消失掉,因此,我国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在近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突出强调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都为各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2]。

二、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特点与内涵

由于高职商贸专业的服务性特点,学生从事典型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往往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所能包容的,特定专业的核心课之间针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促进,它们共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商贸类专业核心课教学应当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齐驱并进。其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及配合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的,项目选择时既要考虑岗位工作流程又要考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成长力的培养。

所谓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是指各高职院校立足现有的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及学校发展机遇,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特定职业岗位市场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索一条与国家现有高职教育法规对接;与地方行业职业标准、行业法规,或者行业工作规范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对接;与本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相结合的校本化开发道路。在统一的高职教育大体系框架下,各高职院校开发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特色鲜明、相互兼容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兼顾国家宏观的顶层设计和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真实需求,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制定规范性的国家(地方)专业标准积累可操作的基层经验。

三、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

为当地企业服务并得到当地企业的认同是高职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诸如创建校企合作专家联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渠道搭好各专业课制定课程标准的沟通桥梁;专任教师要利用承担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到企业调研等机会,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中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商贸类专业和专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制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工作规范,根据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制定“课岗证结合”的课程标准。

2整体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性达到更优的效果,必须将其放在整体中考虑如何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方面既有专门任务也有共同任务,比如各课程的培养目标中都包含适用所有职业岗位的学生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即使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核心课程,其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也离不开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特别是融汇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迁移力的培养更是学生获得持久从业能力的源泉[3]。

3虚拟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突出“一线”和“应用”,“应用”的核心是“技能”,而“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在实训基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捷径。但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在参与企业工作实践时,企业为保护商业机密往往不愿让学生介入实际工作内容,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煅练。同时,现实中的企业在招聘时又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为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平台,创设虚拟性的工作环境并增加实训环节让商贸类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是较多高职院校的选择。同时,商贸类专业教学不像工科类专业那样,在能力教学上存在线条清晰、工艺流程特色鲜明的模拟工作过程。因此,课程标准内容设计应包括一系列的情景教学环境。要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兼顾学生专业职业成长力的培养和高职生特点,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升和总结,将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训练、岗位素养训练相结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融职业技能标准于项目任务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4]。

4可操作原则

作为高职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导文件,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是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各高职院校立足本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开发的校本化的课程标准,要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并最终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获得与本地区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成长力,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对学生的考核应是能反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且可量化的考核。

5动态性原则

高职院校从事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是在特定职业环境、社会环境及内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为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需要根据本专业标准化建设需求对宏观环境的改善、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学院内部办学条件的完善等进行动态更新,以实现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内容与时俱进,并确立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振义,王云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专业标准的创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50-52

[2]张福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8):63-65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6

2009年1月,《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发,学校进入教职工绩效考核操作实施阶段。学校上下对关乎切身利益的这一新举措十分关切,对各地教职工绩效考核引发的诸多问题议论纷纷,多位教职工主动提出自己的担忧和建议,戏称这是一项“高难度试题”。如何让这一工作得以积极落实?学校在第一时间印发有关文件给全体教职工,建议全员学习,全面理解,全方位思考。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专题会议,分析工作的重点、难点与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学校领导层协调认识:加工资是人心所向,好事要办好;绩效考核旨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但要真正使其产生积极效应,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绩效考核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又是一种“再分配”,全体成员不仅需要高度重视,更需要智慧与姿态。会议达成三点共识:积极民主、稳健推进,全员参与、广泛讨论,注重促进、持续完善。

一周后,学校召开有关绩效考核工作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从国家立场、行政期待引导全体教职工认识此项工作的主旨,从教职工的关切、各地学校的推进、个人对绩效考核理念与实践的认识以及学校展开此项工作的基本原则等多个维度引导教职工提高理性知性水平。会上,明确指出绩效考核理念与教育实际之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尊重历史、理性建设和显示差异缩小差异的“三项基本原则”。会后安排校办收集整理多个学校的考评方案提交学校管理层与教代会成员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出台学校考核初步方案,提交全体教职工自行修改,然后在学科组层面修正完善。随后又展开跨部门跨学科方案意见征询会,校长室同志分头主持讨论、听取意见、归纳梳理,强调教育情怀、换位思考和理性现实。系统修改后再下放讨论,期待通过对重大问题的深度探讨,进一步共建全体员工的教育理解,并由教育理解走向教育建设,避免考核过程中极可能出现的过度量化、物化、细化问题,避免考核机制导致教职工更多左顾右盼,弱化本有的学校共建、共担、共享精神,用心呵护和促进学校教育管理运行的文明取向与积极秉性。两个多月时间,大小数十次的研讨修订,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顺利出台,获得全体教职工代表的一致认可,而更值得高兴的是,由此促成了学校对原有教育管理规程的又一次修正完善。

教职工对于教育工作与学校管理的共同理解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群体的稳定、学校管理的效能,更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向心力与团队精神。绩效考核思想来自于企业管理,学校教育并不缺乏激励机制,过多的激励机制很有可能徒增管理成本,减弱教职工工作热情,何况教育工作原本难以进行全面的量化细化考核,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以自己的理性智慧,开拓全员的社会视野,优化全员的思想格局,提升全员的职业自觉,以民主和稳健的方式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提高管理的建设价值,有效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涉及师生重大关切问题时,积极促成共同理解的实现至为重要,它将直接关乎学校教育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稳健。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7

第二条县教文局主管全县教职工管理工作。凡政府兴办并由国家财政承担经费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的日常管理归口县教文局,民办学校的教职工管理按县政府有关规定实施。乡(镇)中小学教职工的党团关系按属地原则归口当地乡(镇)管理。

第二章教师引进

第三条严把教师入口关,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大专以上师范类(含5年一贯制)毕业生的引进,由县教文局向县政府提出进人计划,经县政府会议研究同意后,由县教文局签约引进,经考评合格的,报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聘用,原则上大专师范类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中等师范毕业生自愿到乡(镇)代课的一年后可择优聘用到农村小学任教。新聘用的教师,从派遣的当月起计算参加工作时间(中师毕业生代课期间进行了人事的可计算工龄、教龄)核发工资,试用一年。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转为正式教师,不合格的予以解聘、辞退。新聘用的教师必须在3年内取得教师资格,否则予以解聘、辞退。

第四条经县政府同意引进的教师,试用期间,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享受定级工资,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享受见习工资,但可提前半年转正定级。

第三章教师调配

第五条县外教师调入原则上必须是第一学历师范类大专毕业以上,取得教师资格,身体健康。符合条件申请调入的教师须经接收学校、县教文局同意,经测试合格后报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同意的报县有关会议研究决定。

第六条本县非教育系统干职工原则上不能调入教育系统工作。原调出的教师愿意归队的,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和学历,由县教文局审核后报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同意的报县有关会议研究决定。

第七条小学、初中教师,聘用期内凡有正当理由申请调离本县的,须经学校、县教文局同意,报县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由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对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调出,应从严把关,须经学校、县教文局同意,报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同意的报县有关会议研究决定。

第八条县城学校(含文武坝初中、中心小学及县城规划区域内的村小学)需补充教师,实行“凡进必考”制。

县城学校之间教师调配,要达到国家规定学历和教师资格,由调出调入学校提出意见,县教文局根据学校编制和学科情况提出调配名单,经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相关手续。

第九条聘用期内教师在乡(镇)与乡(镇)之间调配,由本人书面申请,调出学校签署意见,经县教文局研究同意后办理调动手续,并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聘用期满的教师,县教文局可以根据学科需求、编制情况、个人教学能力、资格、学历等直接调配,并由县人事部门备案。县教文局发出《调配通知》后,不执行者在原单位待聘一年。在同一乡(镇)任教不足3周年者,不得申请调动。

第十条任何非教育教学单位不得擅自借用教师,确因工作需要借用教师,须经县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否则作擅自离岗处理,档案挂县人才交流中心,一年内未办理档案挂靠手续的,不再保留其公职。

各学校因特殊情况确需借用农村学校教师,应征得原学校同意,经县教文局研究,提出名单,报县分管领导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借用期间工资由原单位发给,福利由借用学校负责。借用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教职工选聘、调配工作一般在暑假进行,并在各校聘任教师之前办理完毕。

第四章教职工聘用

第十二条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十三条教师聘用基本条件:

(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和教师资格(学历未达到要求的在岗教师,应限期通过在职进修等途径取得相应学历);

(三)认真履行教师职责;

(四)身心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十四条各校聘用教职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成立聘用工作组织机构,制订聘用工作方案,在编制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工资待遇,并由教代会通过;

(二)公布聘用岗位、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聘期及聘用方法等事项;

(三)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四)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五)对应聘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或进行考试考核,择优确定拟聘人员;

(六)聘用单位确定拟聘人员并进行公示;

(七)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八)聘期一般为1~3年,每年暑期进行。

第十五条要大力优化初中教师队伍,加大考核力度,引导不适应初中教学的教师到小学应聘。

第十六条县城学校未被原学校聘用的教职工可到县城其它学校或乡(镇)学校应聘,乡(镇)学校原则上以乡(镇)为区域开展聘用工作。未聘用的教职工为待聘人员,由原乡(镇)学校负责管理。

第十七条待聘人员在待聘期间,应在原学校学习培训,服从学校安排,发给基本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活工资)的70%,不享受津贴、福利和奖金,不参加本单位晋职、晋级、评先评优,但可连续计算教龄、工龄。第二学年仍未被原学校聘用的,可跨乡(镇)、学校应聘,被聘用的须经相关部门办理调动手续;也可以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县教文局介绍其到有空编的乡(镇)参加应聘。若没有被任何学校聘用的,则予以辞退,档案移送县人才交流中心,一年内未办理档案挂靠手续的,不再保留其公职。

第十八条教师聘用工作要求:

(一)任何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从事教育工作。

(二)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考评方案,从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对每位教职工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教职工聘用的重要依据。

(三)对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教职工可以适当降低考核标准和聘用要求,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要履行相关手续,未履行手续又不上班的,学校予以解聘。

(四)县城各学校、乡(镇)各中心小学和初中要实行末位淘汰制。

(五)各乡(镇)中心小学既要组织、指导本乡(镇)学校开展教职工聘用工作,又要协调平衡好各校的师资力量,使各学校均衡发展。

第五章教师培训进修

第十九条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县城学校优秀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乡(镇)中小学任职、任教,安排乡(镇)中小学管理骨干和骨干教师到县城中小学挂职、学习。县城学校教师(年龄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申报晋升或聘任中、高级职称而又未在农村工作满一年的必须在乡(镇)学校支教一年以上。县以上骨干教师以“送教下乡”或“一帮一”形式定期支教,支持时间一年内累计不少于30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在职进修和自学。每位教师都必须参加上级规定的继续教育。

第二十一条教师学历提升教育,原则上应为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教师脱产进修必须报考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在本县参加成人高考。录取后由本人申请,经学校、县教文局同意,县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离岗脱产进修。未经批准不得离岗脱产进修,否则作擅自离岗处理。教师脱产进修取得相应学历后,应回原单位工作,未及时回原单位工作作擅自离岗处理。如需继续脱产进修,须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否则,作擅自离岗处理。

第六章教职工日常管理

第二十二条教职工请病假事假,半个月之内的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或县直学校审批,超过半个月到2个月的,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或县直学校签署意见后报教文局审批,2个月以上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

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加强教职工考勤管理。对组织纪律涣散,不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或逾期不归的,其离岗期间作旷工处理。旷工或者未经批准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日,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日的,学校应书面报县教文局,按规定程序予以解聘、辞退。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严格教职工的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要结合平时表现,要充分发扬民主,对一年考核不称职者,聘用单位给予警告;对连续二年考核不称职者,予以辞退。

第七章工资、福利、职评、教师资格认定

第二十五条教职工转正定级、政策性调资等工资福利事项,根据人事劳动部门有关文件规定,由各乡(镇)中心小学和县直学校统一办理。

第二十六条在编在岗且年度考核等次在称职以上的,享受规定的各种津贴补助待遇。

第二十七条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及标准金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并通过银行直达教职工个人帐户。

第二十八条教职工职称评定,按人事劳动部门文件执行。教师职称聘任上岗按《赣州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竞聘上岗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在入伍3年内未取得教师资格的清理出教师队伍。

第三十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由县教文局依法依规组织实施。

第八章骨干教师的评选、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办法。

(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三年评定一次,骨干教师按25:1,学科带头人75:1的比例评选。

(二)评选坚持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采取个人申报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形式,按照广泛发动、自愿报名、严格评审、择优选拔、逐级推荐的程序进行。

(三)县教文局对候选人逐一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资格审查、教学水平、理论素养、工作业绩、骨干作用等。

(四)学科带头人从骨干教师中产生。

(五)县教文局发文公布认定名单,颁发证书,并将名册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待遇。

(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上岗;在提拔使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二)学校要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供教科研经费、资料和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优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利其开展工作。

(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可优先参加省内外研修、学习考察、研讨等活动。

(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定能履行职责的,县政府一次性从奖励资金中给予津贴,学科带头人市级每人1000元,县级每人500元;骨干教师市级每人600元,县级每人300元。

(五)各乡(镇)、学校应大力宣传推广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

第三十三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管理和使用。

(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每3年为一个任期,期满后可参加下一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认定,未参加或未通过认定,资格自动消失。

(二)县教文局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跟踪管理。

(三)县教文局与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研究处理。

(四)县教文局不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第九章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直学校和建制镇中心小学、初中可设校长1名、副校长3名;建制乡中心小学、初中可设校长1名、副校长2名。副科以上学校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或聘任;学校股级干部由县教文局选拔任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处室主任和村完小校长由中心小学任免,报县教文局备案。

第三十五条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

(一)校长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改革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和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身心健康。

(二)高中校长具有师范类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资格;初中校长具有师范类大专以上学历,初中以上教师资格;小学校长具有中师以上学历,小学以上教师资格。

(三)中小学校长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周年以上,提拔正校长职务的应在副校长职级领导岗位上任职2周年以上,提拔副校长职级的应具备胜任学校中层干部的经历。

(四)初任校长必须参加校长培训,续任校长必须参加校长提高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三十六条校长的选拔

(一)学校领导是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的按干部管理权限考察任免。

(二)股级中小学校长的选拔

依据校长应具备的条件和资格,采取民主推荐的办法产生校长候选人,由县教文局组织对推荐人选进行考察。经县教文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县教文局行文任命。也可采取公开招聘、公推公选的办法选拔。

中小学新任校长实行试用期1年,试任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聘任;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试任职务。

(三)中小学校长的任期

实行校长任期制,每届任期3年,任期届满后,经任期(目标)考核,业绩突出、群众拥戴的,可续任或续聘,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

(四)实行校长履职承诺制。

第三十七条校长的职责

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八条校长的考核

(一)县教文局要负责对中小学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履职考核,坚持公开、客观、全面和注重实际的原则对校长及领导班子的履职情况和岗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考核分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

(三)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考核的结果作为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任免、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

考核的方法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群众代表和学生家长参与校长的考核工作。

第十章奖励、处分

第三十九条教职工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显著成绩或有其它突出贡献,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表彰奖励的称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评选程序

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由各村级学校和年级组民主推荐,中心小学、初中和县直学校评选、公示,县教文局审核,公示后报县政府批准。

评选工作必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评选条件和程序,不得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

(三)表彰奖励

每年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200名,由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进行奖励。

第四十条教职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章退职、病退、退休、解聘、辞职、辞退

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及时为符合退休条件的教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报批程序为:单位呈报、教文局审核、人劳保障局审批。

第四十二条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教职工可申请病退、退职。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人身份及工勤人员满45周岁)的中小学教职工病退,由本人申请,所在学校提出意见,乡(镇)政府和县教文局审核同意后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到县级医院体检,符合条件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未达上述年龄经体检鉴证,确属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应按程序办理退职。教职工病退、退职一般在每年六月份提交申请,七月份办理。

第四十三条教职工退职、病退、退休后仍由原学校管理,落实政策性待遇。

第四十四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政策规定,应予解聘的,按规定予以解聘。

第四十五条教职工辞去公职,应当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

第四十六条教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解聘、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旷工或者未经批准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日,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日的。

第四十七条教职工辞职、辞退的报批程序是:单位呈报、县教文局审核、县人劳保障局审批。批准后,其聘用合同及劳动人事关系随之解除,档案移送县人才交流中心。

第四十八条教职工不得办理“保编保职”手续,原已批准的“保编保职”人员必须回原单位上班。严禁学校越权审批教职工事假、病假,违者按旷工论处,并追究校长责任。教职工擅自离岗超过15日,学校未呈报的,追究校长责任。

第四十九条严格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编制标准配备教职工,根据学生人数的变化,实行一年一定编。

第十二章档案管理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8

1.办公室负责会务筹备、文字材料起草审核、文书档案管理;负责信息反馈、文件接收传递;负责来往人员安排接待;负责系统计划生育及机关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车辆管理等工作。

2.监察室负责党员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责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团队建设工作;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违规、违纪干部教师进行调查处理。

3.人事科负责教职工调配、调资、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奖励、退休及教师资格认定的具体工作;负责师范类毕业生的接收和推荐就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老干部管理、关心下一代、家长学校工作。

4.教育科负责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执法检查和素质教育推进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加强中小学教育常规管理;负责德育教育、学籍管理、小学初中招生、师资培训和语言文字工作。

5.教学仪器站负责教学仪器装备、实验室内部建设、配备、管理和应用;负责全市现代教育装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图书馆建设、图书配备、管理和应用;负责管理局信息中心;协助各科室及学校做好重大活动的摄录和宣传工作。

6.工会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利,组织教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

7.财务审计科拟定教育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政策、规定;提出经费预算、专款使用建议计划,核算教育成本;负责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国有资产管理、使用;负责机关财务工作。

8.招生办公室负责普通高校报名、体检、考试、电子档案的建立;负责高中会考、报名、考试;负责中考报名、考试、阅卷、登统、录取等工作,制定高中招生计划;组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报名。

9.教育督导室对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学校的办学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对教育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10.成职教科统筹管理成职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负责对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的业务指导,组织初中生“三加一”教育工作。

11.基建科依据国家教育基建政策和本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谋划新建项目,做好项目申报、报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等工作;做好学校建筑安全检查;制定全市校舍建筑维修、维护年度计划,督导、验收学校建筑维修、维护工作。

12.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学校的勤工俭学、后勤服务及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和指导;加强学校食堂、小卖部管理工作,监督指导食品卫生工作;对校办产业进行管理与改革。

13.档案室收集、鉴别和整理干部人事档案,做好档案的查阅、借阅、转递、安全、保密和保护工作,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为有关部门提供干部的有关资料。

14.幼特教研室负责对全市幼特教师进行辅导、培训;组织教研活动和开展教学、论文等评比活动;制定并实施幼特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督导幼特学校的建设工作。

15.小学教研室负责小学教科研的组织指导工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并指导落实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负责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考核评价工作。

16.初中教研室负责初中教科研的组织指导工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并指导落实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参与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考核评价工作。

17.高中教研室负责高中教科研的组织指导工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并指导落实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业务考核、评先及教学评价等工作。

18.安全卫生科负责对学校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全面检查,督促学校安全隐患的整改;负责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及校园保安人员的管理、培训及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负责对学校的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定和考核。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9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学生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做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摆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必不可少外,实践课学习对其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课中对学生考核的方式及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式及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实行考核与评价,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主要形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是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或模拟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仿真化工作情境,使学生在解决仿真工作问题中,学会如何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熟练掌握其专业化的技能与技巧,以积累职业工作经验的过程。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1)既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具备社会科学知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对经济管理活动中数量的变化,要做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并用一些数学模型来加以说明。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中销售收入的预测,就需要用数学模型来说明。同时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由于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需要通过计划、控制、组织、决策、领导、实施等过程使社会或群体协调一致达到经济管理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课中需要把这些过程通过适当的方式融合到学生学习与训练中去,显示其社会科学的特性。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实践课,其社会科学知识就体现在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过程中。

(2)既包含理论原理的应用又包含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包含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应用,也包含了工作实际中需要熟练掌握的专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就是把仿真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运用科学的原理去解决;但在工作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需要具体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如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既需要会计学科理论的应用,又需要掌握计算机核算的专门操作技能。

(3)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对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管理经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从业范围多为各类企业的一线管理岗位(如业务经理、商务秘书等)、企业财会岗位(如会计人员、统计员、审计员等)、企业营销岗位(推销员、广告策划及制作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层管理岗位、各类事业单位的一线文职管理岗位等,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实际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实践课的内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实践课的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标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需要把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形成对接。如国际贸易专业单证制作实践课,就需要与单证员岗位进行对接。

(4)具有“软化”的特征。工科专业的实践课一般针对具体有形的产品,其实践课所处理的对象、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要求、对结果的考核评价都是确定的。实践过程对不对,实践结果好不好是直观可控可测的。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其实践课存在“软化”的特征,即实践课具有非市场约束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环境非真实性、实践课项目的虚拟性、实践课过程的弱可控性、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的非企业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课中,需要对模拟企业制定绩效考评方案。由于其环境是非真实的,项目是虚拟性,因此以此设计出来的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就很难说得上是企业所需的评价标准。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当前实践课的主要形式

(1)分析型实践。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操作技能。

(2)演示型或验证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践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等。

(3)设计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调查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没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4)模拟型实践。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会计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各单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贯通。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学生以营销实绩来体验采用的生产与销售策略效果。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与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考核的主要方式

(1)试卷式。它是由教师把实践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学生在完成实践课程后进行笔答,教师只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2)操作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需要操作的项目,学生按项目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果,按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3)混合式。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按事先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设计成果式。教师根据实际的管理案例整理编写成一些典型场景或提供一些数据,学生以此作为分析依据,应用所学知识原理做出方案或报告。教师根据设计方案或报告成果按事先制定的标准给予评价考核,得出最终成绩。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把考核的过程与学习过程割裂开来,把考核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考核的方式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考核的主体归结为教师,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我们把考核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在许多数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它的作用虽然不是侧重于选拔,但仍然是一种以考核作为结束学习的方式。这种结果性考核虽然对于了解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对学生在实践课关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把考核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隔离。

(2)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很多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停留在纸笔考核的方式上,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3)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老师,学生都是作为被考核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并不一定能观察得到,特别是需要学生以小组集体形式完成的实践项目,老师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如果将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作为考核主体,让他们参与到对自己表现的考核中来,充当主人的角色,会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积极的效果。学生的自我考核是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绩效、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等作出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的次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操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等,能感受考核评价实践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能提高对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力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考核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还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

(4)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核,忽视职业素质的考核。一些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还仅仅局限在知识技能的考核上,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完全分离,忽视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有明显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沟通能力、组织纪律等素质的考核,以至于学生只有知识技能,缺乏职业岗位的素质。

三、改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考核方式的一些思考

考核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指挥棒,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必须在考核方式上创新。对学生在实践课的考核不仅要涵盖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包括有助于工作学习的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等。考核过程和学习过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考核应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评价应从方式上进行调整与设计,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与重视。

1、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实践结果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实践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实践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践过程是学生的行动训练过程,因此重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态度,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情况、个性能力的发挥、具体操作和行为纪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是促使学生取得实践成效的重要保证。

2、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一的教师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互评、自评,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好实践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主要是理论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重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评价,是实现实践课目标的重要手段。

4、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个体实践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个体实践考核评价与对团队实践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多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因此重视对团队(小组)的考核,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团队成果的认可。

5、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技能熟练程度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重视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6、终结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

应从重视学习阶段终结状态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终结性考核评价与学习阶段发展趋势的发展性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学习阶段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进程,因此重视各实践阶段中个体的学习成效,分析其变化及趋势,鼓励学生总结前阶段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更执著的精神完成后面的实践内容。

7、业务能力的考核与综合管理能力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片面强调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与考核评价综合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重视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8、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只关注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教育更强调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应,因此重视在实际岗位工作中要求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温辉: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