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期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4:29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1

感知语言:多于婴儿说话,给婴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婴儿语言的发育。

发音:可重复啊、噢、呜等单音教婴儿发音。

认知

视觉刺激:距离小儿眼睛20~30厘米处,用颜色鲜艳或伴有响声的玩具吸引宝宝集中注视后,再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训练婴儿追踪。

转头找声音:再婴儿的不同方向用说话声、玩具响声或者音乐声等,训练婴儿转头寻找。

触觉刺激:给宝宝容易抓握的玩具玩,促使手的张开和进行触摸刺激。

运动

头竖直:每天适当竖起抱婴儿数次,练习头竖立,也可将婴儿背部贴住母亲胸部抱,使得他(她)更主动的练习抬头。

俯卧抬头:在奶前1小时,觉醒状态下练习俯卧抬头,用玩具在前逗引,每天数次,每次30秒,逐渐延长时间。

抚触及婴儿操:每天做婴儿抚触1~2次或做婴儿操,练习上肢,下肢,抬头的动作。

生活与交往

生活规律:逐渐养成按时吃,喝,按时睡眠的习惯,训练醒来把尿。

交往:多用亲切的声调与婴儿说话,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她),多给婴儿关怀与鼓励。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2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200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开展《上海市学前教育条例》的立法调研并做好立法准备”这一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早在2001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D?D《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就已经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北京人开始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提前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

    “0?D6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3岁前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已经越来越不陌生。因此,各种各样的智能开发幼儿园、儿童早期教育中心近年来成了家长中的热门话题。早期教育对人一生智力发展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会不会造成揠苗助长的不良后果?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0?D6岁决定人一生发展

    问:什么是早期教育,它对人未来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丛中笑:所谓早期教育,一般指幼儿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为什么早期教育要从0岁开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曾对1523名婴幼儿的成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作为人智力成熟的顶峰,也就是达到100%的话,50%的智力是人在4岁以前获得的。其中,0?D6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国外很早就注意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例子是:一百多年前,一位母亲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来到达尔文的家中。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幼儿教育方面也颇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的人。母亲问:“我现在给孩子开始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答:“不,女士,您已经迟了,整整迟了两年半。”美国1997年制定的“教育十点计划”中曾提出:“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学习就开始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认识相对来说要晚一些。过去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常由家里的老人带着,或请保姆看管,由于他们不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智力开发机会。等到上学或长大成人以后,有些家长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上课听不进去、做小动作,或者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其实,这和孩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接触自然比灌输知识重要

    问:目前国内的早期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高峰:一谈到教育,很多人就以为是教孩子识字或算数。其实,早期教育更注重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与培养个性品质,也就是提供一种丰富的环境,促进孩子整个脑功能全面成熟起来。此外,它还能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社群活动、语言反应、脑力思维等受到良好的影响,帮助孩子形成乐观、自信、向上的健康心理。

    丛中笑: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心智的启迪,即对孩子各感性器官的基础性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接触大自然,引导他们在其中观察、感受,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二是对基本常识的判断,比如告诉他们“火会烧到人”、“电很危险”等;三是帮孩子建立生存模式,凡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都让他们自己去做,比如起床后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进食,都应该按规定的时间和次序去执行。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比如如何同人打交道,出现危险时应该如何解决。

    不适合的早期教育危害更大

    问:目前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丛中笑:早期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培养。因为在0?D6岁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现在的家长不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完全忽视,就是过于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恨不得一下子培养个天才出来。这种心态的表现,一是把早期教育看成“提前教育”,把学校(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放在学前传授给孩子,偏重于知识接受,而且常常是“囫囵吞枣”式的,忽视了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些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就为他们设计好了成长的道路,这种早期教育,不是基于孩子内在的潜能或素质,而是服从于成人的某种需要。二是揠苗助长。有些家长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好像孩子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认字认得越多越好,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开发程度。三是对孩子的约束及呵护过多。国外家长往往会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更主张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因此,在机场,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国小孩推着自己的小车走,而中国家长常常是一手拎着包,一手抱着孩子。

    高峰: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早期教育班,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将孩子送到这些辅导班中,不管他们的身体、心理能否接受,思维是不是跟得上。2004年对上海2031名学龄儿童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因早期教育不当造成的学习困难轻度失调率为31.3%,重度失调率为16.6%。北京对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学习障碍严重失调率为10.5%,轻度失调率为35.9%。而天津儿童医院就诊的近万名儿童中,26%因早期教育不当而患有多动症,15%的儿童患有注意力障碍。这些都充分说明,不适合的早期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母亲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要想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社会和家长都应该付出哪些努力?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3

总书记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对孤残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是如何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保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使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

作为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孤残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帮助。在孩子玩的方面,福利院的主要责任不是限制和管教,而应该是服务和帮助。“玩是儿童的权利”,在玩中不要训斥孩子,不能用功与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玩。

早期教育是特指人类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是指为0岁~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早期教育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及智力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福利院内儿童广泛开展早期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成年后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0~2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和针对脑瘫儿童开展的“康教结合”教育模式更适合于福利院内儿童的早期教育。

1.传统“幼儿园”教育模式

狭义的幼儿早期教育就是指幼儿园教育。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主要以3~6岁儿童对象,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鼓励孩子学习艺术、科学、语言、社会发展及健康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很多福利院参照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福利院和儿童的特点,开展各个年龄段的特教班和学前班教育活动。

2.0~2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出生到两周岁,孩子的大脑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脑体积的大小上,更体现在脑的构成和功能上。在这一时期主要里程碑是发展孩子与一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一种孩子与看护人之间的情感链。很多福利院根据自身条件对两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开展了如“泳疗”、“亲子园”、“早教园”等早期教育活动,使孩子与看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使孩子单位身体、认知、情感等获得良好的发育。特别是爱德基金会为0~2周岁婴幼儿设计的“爱德祖母育婴项目”,非常适合福利机构两周岁内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该项目通过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或下岗职工充当特殊的“祖母”。她们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在儿童福利院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抚、游戏等方式,与婴幼儿亲密接触,开启孩子幼小心灵的智慧之窗,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式氛围,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3.“瑞吉欧”早期教育模式

“瑞吉欧”(瑞吉欧•爱米拉)起名于一个意大利北部城市。在意大利,瑞吉欧项目以家庭为中心,为幼童和学龄前儿童提供服务,并将重点放在残疾儿童和有社会需求的儿童身上。这种方式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没有确定的方法,没有教师资格标准,也没有鉴定程序。教育者是用深思反省的方式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他人。这种教育模式的部分原理非常适合福利机构的的早期教育工作,如“尊重孩子”、“注重表达”、“注重情感发展”、“孩子和教师应为伙伴”、“跟随孩子的兴趣上课”、“注重良好的环境刺激”、“追踪孩子进步的创新方法”等。爱德基金会开展的“小姐妹学前教育项目”就是引进“瑞吉欧”教育理念,针对2~6岁福利机构孩子设计的学前教育项目。通过聘请培训当地的年轻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其课程融合了西方“瑞吉欧”教学法和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精华,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每个孩子的智能、情感及社会潜力都会得到精心培育,并通过长期启发、个体关注、积极学习及体育游戏等加以引导,并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参加项目的孩子都拥有一份个人记录和《纪念册》。

二、“引导式教育”模式

引导式教育是将幼儿教育与康复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脑瘫儿童设计。引导式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使神经系统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是它的最终目标。这一过程使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员最首要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者,她义不容辞地利用教育的原理帮助儿童达到他们的目标。“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孩子(运动上、功能上、社会性的、情感的、认知的)所需的全部内容。

三、“寓教于乐、康教结合”更适合于残疾儿童

随着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脑瘫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脑瘫康复专家们认为:对脑瘫儿童早期干预尤为重要。为了让有运动障碍的儿童在肢体康复的同时得到智力开发,应该将早教工作融入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在早教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将0至2周岁的脑瘫婴幼儿的康复工作与爱德基金会“爱德祖母育婴项目”相结合。康复专家给祖母们讲授康复理论并指导她们在与孩子的玩耍中开展工作。在祖母活动室内,经常可以听到祖母们唱着自编的康复儿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康复训练。同时,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早期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孩子们的智力、情感等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参加项目的脑瘫孩子在进入项目后很短的时间内,他们的变化让祖母们倍感欣慰。一些祖母在她们为儿童书写的成长报告中写到“我刚接他的时候目光是那样的呆滞,才几天的时间,他就开始用眼睛寻找我的身影”、“才一周多时间,我的孩子从一点不能坐,到现在可以坐几秒钟了,太令我惊讶了!”从祖母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到将康复融入到早期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又比如:将2周岁至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与早期教育结合开展的引导式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在保育员的帮助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康复任务,使肢体得到训练,使智力得到开发。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学到正常学龄前儿童应该学到的知识,同时又进行了康复训练。随着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比例不断增加,早期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儿童福利机构早期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在儿童福利机构普及推广早期教育的意义

儿童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对早教工作的重视、很多地方兴起了早教的热潮。婴儿操、婴儿游泳活动、婴幼儿游戏、亲子活动等在各个“亲子园”或“幼儿园”广泛开展。福利机构的孩子和所有家庭中的孩子一样,他(她)们有接受良好的照顾和早期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福利机构对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福利机构条件的改善,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正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必定会提升福利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是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福利机构不仅要把孤残儿童养育好,而且要为孤残儿童提供全面的照顾。在给予孩子们良好的生活照料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有规律地参加早期教育活动(包括康复活动),福利机构应尽量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另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是国家民政部“蓝天计划”完善福利机构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孤残儿童最大福利的必要措施。儿童福利机构应抓住民政部实施“蓝天计划”的发展契机,不断完善福利机构硬件设施建设,为儿童早期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4

父母在早教活动中容易走进的误区

亲子园早期教育是教师、家长、幼儿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父母容易走进三个误区。

误区一:包办代替

活动中有许多环节要求宝宝动手操作,这时,父母就很容易忽视孩子操作过程,不注意观察孩子,而注重孩子操作的结果。因此,常常会急于动手帮助宝宝,甚至比幼儿自己操作得多,看起来,孩子似乎是旁观者、欣赏者。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欲望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看,听,还需要摸,闻,尝和不断的摆弄,重复,模仿,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误区二:强迫练习

有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对操作活动持续不久,注意力转移比较快,这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就千方百计强迫幼儿操作,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忽视幼儿当时的情况、状态,常常引起幼儿哭闹,父母和幼儿情绪都受到影响。

误区三:放任自流

父母带孩子来到活动室后,任由孩子自由活动,不加引导,只是等到孩子的行为妨碍别人的活动或是不安全了才干涉、阻止孩子的行动。这样的家长缺乏引导孩子的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亲子园是提高父母早期教育水平的途径

途径一:家教沙龙

定期开办沙龙,约请专家向父母介绍0~3岁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亲子教师的经验讲述;父母之间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探讨活动例如“怎样与宝宝交谈”、“怎样引导宝宝的交往技能”“怎样防止以外伤害”、“小饮食,大学问”。

目的是要树立父母学做父母的意识,考虑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自觉地发挥模范作用,学做称职的父母。

途径二:有目的地系统地开展亲子活动

精心地设计亲子教育活动、互动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给父母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践科学早教理念。在每次游戏活动前向家长详细介绍此项活动的目标、意义及指导要点: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的个别问题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尝试多种引导方法在活动结束后,选择有共性的教育不适宜行为的录象片段,组织家长观看,交流教育观点、解决策略,达成良好教育行为的共识。

途径三:发挥环境的作用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5

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早教机构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

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对儿童进行早教的必要性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早教必要性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我儿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例如有位妈妈会问:“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她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这位母亲会带儿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孩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孩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儿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壳子扔进去吧。”

如果儿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儿子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儿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其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马上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大脑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错误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掰手指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不必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果果街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错的宝宝在某早教机构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的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6

师资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09-02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0-3岁婴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亲子园、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在国内应运而生。但是很多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存在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课程安排缺乏科学依据、对家长的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亲子园应有的教育功能无法得以实现。

一、0-3岁亲子园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现状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市场的师资主要由4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在“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幼儿园实习经验,但是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缺乏了解。第二类是艺术类、英语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是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把握较为欠缺。第三类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这类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带班经验,有的教师自己当了妈妈,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是缺乏对0-3岁幼儿早期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系统学习。第四类是参加短期亲子教师培训的教师。这类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或师范院校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如蒙氏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指导师培训、多元智能亲子课程培训、奥尔夫音乐课程培训等)并获得结业证书,他们通过短期的集中学习,对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有所了解,但获得的只是初步的或某一方面的粗浅理论。

(二)课程现状

国内早期教育市场存在的课程主要有音乐课程、艺术课程、运动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等。尽管各个亲子园的课程名称不相同,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课程(有的早期教育机构称为全脑开发课程)。这类课程涉及对婴幼儿各种感官、语言、思维、人际交往、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开发。一类是特色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是奥尔夫音乐、创意手工、蒙氏理论与方法以及在这些名称之下细分出来的课程,很多课程是由亲子园里的一线教师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后进行划分得来的,如“妙事多音乐”“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丰富,但是几乎未经本土化就直接植入,其科学性和适宜性有待商榷。

(三)家长教育实施现状

亲子园应当为家长提供先进的育儿理念及早期教育服务,指导家长如何科学育儿,帮助家长制定合理的育儿方案,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方法指导。目前,亲子园教育更为关注婴幼儿本身的发展,对家长的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大部分亲子园的家长指导仅限于亲子课堂中的示范指导、口头指导,以及课堂外的个别咨询等。指导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局限在具体招式的示范上,如教会孩子和家长某一种游戏,会做某一个动作,缺乏对教育原理的阐释。课后的沟通指导也只停留在孩子的具体表现上,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什么?孩子的哪个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再发展什么?如何鼓励孩子发展?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会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一般只介绍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0-3岁亲子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班出身的早教教师

目前国内早期教育市场中经过专业而系统培训的早教教师较为缺乏,导致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身进行宣传包装,以示教育水平很高。但是实际上,有的英语专业、音乐专业出身的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在亲子课堂上只会向家长做简单的示范,缺乏对教育原理的解释,无法起到引导孩子自主成长的目的,更加无法发挥对家长的专业引领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亲子课程

国内市场的亲子课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从课程形式到课程内容,东拼西凑的现象严重。此外,亲子课程中用到的音乐、素材等,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些课程无法制作成系统的书面材料提供给家长,这就导致亲子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大打折扣。婴幼儿及家长在亲子园或早期教育机构接受指导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当场消化学习内容。而早期教育课堂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学会在家里如何教孩子,在家里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婴幼儿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对婴幼儿而言,需要在不断地重复的练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如果仅靠在亲子园里进行的短期学习,那么教育效果肯定不够理想。有的早期教育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苦于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这些教学内容及素材无法刻录成光盘或制作成书面的家长指导手册分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庭中进行反复练习。当家长质疑孩子的学习收获时,教师只能向家长解释“孩子的学习是在重复中进行”的理念,而为了弥补无法将教学课程带回家的不足,同样的学习内容安排2次课学习,相当于家长花双倍的钱学习同样的内容,造成早期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对活动主体缺乏准确的把握,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功能难以实现

0-3岁亲子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0-3岁的婴幼儿,而且还包括家长。在亲子园教育活动中,家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活动的传递者和实施者;在家庭中,他们直接支持和指导婴幼儿的活动。因此,亲子园教育既要促进这些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的发展,又要根据家长的不同特质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在亲子活动中要实现家长的有效指导,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亲子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婴幼儿的具体表现,片面地追求婴幼儿对具体任务的完成质量。对家长的指导局限于简单的招式示范,缺乏教育原理的解释,导致家长机械地进行模仿,不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对家长的忽略容易导致家长产生错误的认知,如单纯地追求孩子的即时表现,忽略了孩子的自主发展,这种错误认知会变成干扰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改进0-3岁亲子园教育的建议

(一)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优质的早教师资

首先,重视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做到两方面齐抓共管,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其次,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建设,依靠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力量,从职前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撰写早期教育专业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材,收集相关音像资料,丰富0-3岁婴幼儿教育资源。再次,遴选最能胜任幼儿园小班教育的骨干教师,将之置于0-3岁早期教育与指导团队研究环境和实践中进行“培植”,使其快速成长为0-3岁早期教育的骨干教师,弥补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口。最后,加强对市场上各类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对培训指导师的资格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培训内容做出最低标准的规定等。

(二)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优质早教课程的研发与推广

一方面,成立行业协会或出台相关规定,建立亲子教育师资资质认证机构,规范亲子教育市场的秩序,制定切实可行的亲子教育教学大纲,规范亲子园课程,保证亲子课程是科学的、高质量的。另一方面,吸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早期教育专家等多方面力量,成立亲子园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吸纳先进的婴幼儿教育理论,结合本土文化,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不断丰富亲子课程的内容,满足不同家长与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并形成长效的追踪研究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亲子课程的设置,保障亲子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长指导活动,保障科学有效的家长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为保障婴幼儿教育的科学有效,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上,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如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等。也可以根据婴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家长在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幼小衔接问题等与家长进行交流。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上,根据指导对象、指导内容和指导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指导形式,如课堂指导与课后指导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传授式指导与互动式指导相结合。

总之,只有切实提高亲子园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确保早期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保障家长教育的切实有效,才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亲子园教育的双重功能,促进整个早期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7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家庭除了生儿育女,生产和消费之外,还必须承担起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向孩子传输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并促使其形成良性社会化。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品质,健康等方面都有影响。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终生教育思想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早期教育空间应从幼儿园扩展到家庭之中,特别是早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终生教育的奠基作用。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必须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其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思想和德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特别是对幼儿个性的发展。这缘于家长与子女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其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可替代的。曾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在他的《家庭教育》中,形象地将这三大环境比喻为“三道染缸”。他认为,六岁以前的家庭教育以人的一生成长发展,是至关紧要的。他说:“因为小孩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六岁进了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了社会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

二、我国现代家庭早期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国际竞争日益激励,各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尤其是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家庭早期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家庭早期教育形成了诸多的教育观念,而且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智力开发越早越好”“让孩子在赏识中成长”等等,使得在早期教育方面出现诸多误区:

1、家庭早期教育的片面性。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早期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把家庭早期教育的内容狭隘地理解为智育教育。一味地重视开发智力,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整天围着孩子的学习转,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请家教,买资料,参加辅导班……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德育、体育、个性和生活习惯的发展和培养,因而导致德育等空白,造成孩子人格的缺失,出现“高分低能”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8

高价课。目前社会上的早教课程“花头”众多:如简单的蜡笔画,一到早教机构就成了“涂鸦班”,一年学费5000元;“运动宝贝爬爬班”全部由外教授课,48节课收费达9800元;“目前,0-3岁儿童教育市场多为商业化运作。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介绍。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既涌现出红黄蓝、东方爱婴等本土品牌,也活跃着美吉姆、金宝贝等国际名牌,普遍价格不菲。

监管缺失。根据相关规定,教育部门负责3-6岁学前幼儿园的准入和管理,对0-3岁教育机构没有监管职责。目前,各类相关机构多以“信息咨询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进行商业运营。而早教的特殊授课形式,又让工商部门很难监管。

缺乏具体的行业标准。早教行业缺乏具体的行业标准,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无序状态。一些机构的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十几天就上岗了。

安全隐患。很多早教机构设在商务楼或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本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安全隐患令人担忧。目前,我国的商业早教机构以商业化经营的模式容易带来市场趋利行为,从而背离教育的科学性,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容易给婴幼儿带来负面效应。

有多位教育界人士提议,国家应规范早教市场,设定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收费的统一标准,不能随意乱打天价牌。今年,浙江省民革以提案的方式在相关大会上提交了《关于规范浙江省早教市场的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蒋胜祥说,他个人并不赞成家长花钱送0~3岁的婴幼儿参加所谓的早期教育。“现在很多人谈起教育就会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是有经济利益和商业背景的。而且这样的说法,也绝对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来的。其实,小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玩,在玩耍中学知识,感知世界,健康、快乐地成长。否则,孩子会失去很多乐趣,等他上小学以后,也很可能会对学习也失去兴趣。”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主要由家长来带,再由社区给予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只要求别人照顾,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缺点大都源自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培养的育儿积习。孙云晓提醒:“儿童早期发展任务不能完全托付给商业性机构,教育中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成长;个性特征;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5)05-0100-05

作者简介:黄武萍(1973—),女,心理学硕士,福建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侦查心理学、心理咨询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更多地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地形成自己稳定独特的个性特征,人格也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然而由于早期家庭不当而产生的教育负面作用,有些大学生们在这一时期的正常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成长乃至毕业后的长远发展都受到了干扰及影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和考察早期家庭教育影响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期获得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深入具体的认识。心理学家在以往研究中发现,“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1]239。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现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人的个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状态起着潜移默化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孩子的心理成长究竟是怎样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教育方式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及改进?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接触到了许多相关的实际案例,也获取了不少有关早期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早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和人格的影响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个性特征的影响

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品质和行为特征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2]201。进入了大学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开始更多地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一部分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因为远离家乡和父母亲人,大学生需要独自地去面对各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与挑战,需要在新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里自主地适应,这时候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需要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早期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从未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不曾培养和提高孩子自身的情绪与行为管理能力,那么在大学期间他们的适应能力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事实表明,一个缺乏情绪与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很难形成坚定和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常常会表现出依赖、逃避和对抗的行为,即使进入大学之后也很可能因为不能自主解决好自身情绪情感问题而产生各种明显不适应或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其中一位大一新生的案例尤为典型。这位外表看似开朗活泼的大一新生有一个困扰她许久但又难以启齿的毛病,那就是每当她心烦意乱或寂寞孤独的时候就会有撕扯自己头发的强烈冲动,许多时候她甚至真的将自己的头发大把扯落下来。这一毛病从初一开始就有,这位妙龄少女的头发也因为被长期拉扯脱落已变得稀少枯黄。虽然这位女生也曾找了不少医生,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笔者经过详细询问和了解她的主要社会关系及其与家人相处的情况后发现,她是个在生活中闭塞又缺乏沟通、交流和支持系统的女孩。女生的父母由于事务繁忙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与情感世界,她也因而极少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这个长期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青春期少女由于与外界的基本沟通和互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难耐,此引发强烈焦虑、烦躁等消极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没能很好地认识和管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了以上不良反应的产生。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女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过于闭塞的人际交往模式,认识到只有主动地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必要的交流沟通,安排和管理好自己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深陷难以自拔的孤寂苦海。笔者启发她以一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以往的不良反应,努力发展有益于身心的兴趣与爱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并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有益的社会交往上去,减轻和化解了其内心的压力,从而使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的认识和管理的能力在早期家庭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家庭教育者们更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认识与管理能力。因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不会产生出支配自己的愿望,也难以在日后具备独立管理好自己意向和行为的技能。

由于年幼的孩子在思想认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在遇到问题与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首先表现出情绪的问题。这个时候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情绪上的问题,稳定好他们情绪,然后再进行引导才会有效。然而,许多教育者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关注,急于应对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当孩子出现孩子消极负面情绪时只是呵斥、责备或者干脆忽视不管。殊不知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就会调动起人的整个应激系统进而控制住整个身心,在那时候任何认知和行为上的指导都起不到效果。简单直接的“问题解决式”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自身行为模式的自动调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3]201。笔者认为,早期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去帮助孩子解决现实中的具体困难与问题,而是要让孩子懂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怎样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境时还依然能够保持平衡快乐的心态和拥有健康的身心。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由此看来,在早期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的管理能力要显得更为重要得多。

(二)早期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概括地说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81,是与早期家庭教育影响息息相关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在他写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中阐述了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早期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2]82。由于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到的早期成长环境,个体在其中获得了与外界接触的最初经验和最早的交互活动体验。这些经验和活动体验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观念态度和信仰等特殊文化在形成和被逐渐内化了之后就成了人格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自我”。大学期间,大学生的“自我”观念更多地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新环境的影响,从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因为早期家庭教育不当的负面作用而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一位大二男生的案例就很典型。这位男生因不能融入同学间轻松愉快的活动之中而常常感到压力重重,内心苦恼。通过了解后笔者发现,原来在他的早期家庭教育环境中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曾经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和十分优秀的姐姐。虽然在少年时期他对父亲的严格管教曾经十分不满和叛逆过,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却发现自己也变得十分苛求和追求完美。他常常为完不成自己既定的目标苦恼,同时又为纠结于这样一种压力状态而感到痛苦。渐渐地,苛求和完美已成为了他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他因为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而无法融入同学间轻松愉快的交往活动中。笔者帮助他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使他意识到早期的家庭教育与以往的成长经历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父亲现在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苛刻要求他了,但那种追求完美的影响还在并将持续影响他。要想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起来,就必须摆脱过去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他尝试着对自己更宽容和理解一些,告诉自己只需要去努力就好,不必强求和追求完美;通过努力将注意力多转移到关注自己内心的满足上去,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经过心理辅导之后,他不再感到那么迷茫和纠结了,也开始渐渐变得乐观和开朗起来。以上案例表明,早期家教中的影响在孩子成年离开家庭之后仍然会长期持续地存在,甚至还会反映在孩子在新环境里的成长适应中,并在其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互动中也有体现。“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在自主的交互活动中建立起自己独立稳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并不是他个别特性和行为方式的简单总和,那些通过教育教学而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也不一定都会最终成为儿童人格中的稳定品质,只有在主动交互活动中被儿童掌握并自主加工改造和吸收后溶入到了其经验中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才会被纳入其人格体系,最终成为对其自身要求的内部环境与道德的核心成分。心理学家发现,“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4]200教育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就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影响与沟通,那么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就不可能是积极有益的,只会是单方面的强制灌输,在日后可能会产生持久的负面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者们要对人格的发展形成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接纳和顺应受教育者独特的心理特点,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与受教育者保持平等的互动沟通,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进行更好的自我调节与适应。人格的发展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人类所积累的经验,还是积极改造这些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稳定和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个性品质的过程。[5]1-30所以,教育者们在早期家教过程中必须从各方面同时协助受教育者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行为意识、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因为,只有当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行为意识、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之后,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稳定人格。

二、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由于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为了给孩子一个长期稳固的心理健康状态,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十分重视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者早期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让孩子学会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帮助幼小的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教育者需要学会认真倾听而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尽管有些孩子的话会显得幼稚可笑),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和宣泄。保持教育者自身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也十分重要,当孩子处在激烈情绪状态时宜先转移其注意力,进行冷处理而不去压制,要尽可能地表示同情理解,直至孩子情绪平稳之后再进行教育启发,切忌在消极对抗的情绪状态下说教,那样不仅效果不佳,还易引起逆反。

(二)培养和提高孩子对爱和幸福情感的感受能力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包容是亲子良好交流与沟通的基石,也是孩子勇敢和自信的源泉。作为父母其实并不需要表现得比别人更加严厉。因为,孩子心目中的父母是慈爱的化身,这种慈爱的形象会给予孩子无穷的自信和无坚不摧的心灵力量,成为他们一生中积极情绪和正能量的源泉。父母适当地让孩子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会让他们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信任感,并拉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教育者经常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感恩、谢意与真诚的欣赏,能够更好地促进情感的正向交流与互动。因为感恩、谢意与真诚的欣赏表明了个体从内心深层次对他人的肯定,是个体真正地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和从他人的角度上看待事情的开始,也是内心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开始。在和谐一致、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和顺应生活的态度和理念,激发出爱和幸福的情感。

(三)培养和提高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是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早期家教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营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交流和沟通。早期家教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善于发现他们隐藏的潜能与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因为这些是孩子们所期望的最好礼物。教育者还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技巧和艺术性,经常使用启发式询问,尽量避免指责与反问。温和地说出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比直接拒绝好得多,严厉的斥责与处罚要谨慎使用,因为它们会伤害到双方亲密无间的感情,日积月累的积怨还可能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鸿沟”。教育者需要以包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多接触孩子当时当下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获得对他们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自主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行为意识水平与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

三、研究对当前教育的意义和启发

本次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早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特征与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深入阐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使教育者在当前教育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使他们同时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笔者在以往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几点教育心得与总结,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关注和理解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才是教育的真正开始

深入理解和体会受教育者内心世界里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影响与沟通的前提。当受教育者的消极情绪产生的时候,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忽视否认或强行压制。当教育者遇到受教育者情绪反应强烈的时候,首先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先稳定对方的情绪,耐心地询问与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倾听和适当的安慰使受教育者能够放心地倾诉和宣泄负面情绪。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育者能够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被理解,大多数行为不良的孩子在适当的情绪宣泄与安抚之后都会恢复到稳定的状态,并朝着被理解和接纳的方向调整其行为态度。

(二)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才会有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格外注意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受教育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在受教育者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教育者要尽量保持理性和客观态度,不能进行强行压制,更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自己负面情绪的宣泄对象,坚持以不抛弃、不放弃、不赌气的平和态度对待受教育者。有些教育者因孩子犯了错而狠狠责罚,有时甚至采取体罚的方式,结果往往只是让孩子深深地记下了惩罚的痛苦和教育者情绪失控时生气失态的样子,教育效果不佳且影响了与孩子相互间的亲密关系。更为理智的做法应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样既达到教育的成效又可以保护双方亲密的情感与后续的沟通。教育者严厉的惩罚是以牺牲亲密关系为代价去完成当前的教育任务,这种方法并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尽量避免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

(三)教育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创建良好和谐的环境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进步。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保持对自己情绪情感及心态的调节与控制,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带着负面情绪进行教育,造成对受教育者和自己的伤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都需要尽量保持平衡稳定的心态,使自己即使在受到了欺骗和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积极应对,心平气和地感受到身边存在的快乐与幸福,并将这种快乐与幸福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者本人及其所营造的周围环境对受教育者所起到的暗示和引导作用超过了任何其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和谐一致的环境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出与环境和顺应的性格特征以及善健全的人格品质。总而言之,教育不应忽视人心理发展。教育者不能只强调和关注教育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方式方法的采用与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而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去及时了解和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在平等与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轻松愉快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者们要保持自身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育成长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接收教育的同时也获得身心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39-241.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35.

[3]程利国.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01.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

孩子早期教育方法篇10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随着2008年申奥的成功,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被我们更加的认可,全国上下老老少少都掀起了“学英语风”,许多家长亦是如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在这种期望的引导下,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幼儿的英语早期开发教育,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对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认识不一,更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因而对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误区一:教育目的、动机不当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认识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对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教育活动认识不够全面,觉得让孩子学好英语是为上小学、中学打基础;有的家长则看到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点什么;更有的家长觉得让孩子学英语是为了追形式、赶时髦。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让孩子紧随时代要求,这样的父母固然没有错,但是若全然不理会孩子本身的素质条件、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而由父母越俎代庖地为其设计前途,让孩子盲目的去学外语,其效果往往会事倍而功半。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必须要扭转自己的教育思想,重新对英语早期开发教育有一新的正确认识。早期英语教育诣在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言语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人类沟通需要语言,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当代幼儿来说是步入社会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再者,经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具备了学习外语的能力,而且叫大龄儿童和成人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在学龄前期对幼儿进行英语早期开发教育。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教育动机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应扭转自己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早期英语开发教育。误区二:教育方法、手段、途径不当对孩子进行早期英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对家长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有些家长往往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1)只注重实际的英语教育训练而忽视兴趣的培养。一些家长不懂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及教育规律,却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盲目地给幼儿施加压力,让幼儿枯燥无味地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及反复的单词识记,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殊不知“磨刀不误打柴功”,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也曾说过“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去钻研学习,并使其以专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从事这一活动。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便会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便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所以进行英语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英语的兴趣是否被唤起例如,有位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背3个英语单词,并且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训斥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逼迫孩子加倍识记作为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对英语便产生了畏惧和厌恶心理,他们对英语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而是被动地去接受。很明显这位家长不注重对幼儿英语活动兴趣的培养,而一味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教育效果不理想。又如一位家长在教幼儿学英语时,并不急于传授孩子枯燥的英语知识,而是注意引导幼儿对英语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英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鲜学科,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位家长平时结合各种活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对幼儿进行启发。有一次,这位家长正在削苹果,便随口对幼儿说:“我削的是apple”。孩子觉得很有趣,便要求家长把苹果的英文名字教给他,这位家长因势利导地把“分果果”的英语儿歌也一并教给孩子,由于孩子对英语的学习是出于好玩、有趣,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也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和压力,而只是凭一时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学得,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学得非常开心和愉快,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和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去主动学习。很显然,在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活动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