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1:32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1

关键词:H&m;服装零售;供应链管理

1947年创建于瑞典的Hennes&mauritz公司(简称H&m)是全球第二大时装零售商,也是欧洲销售额最高的服装零售商,该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以最优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时尚及品质”,本文将对其如何巧妙地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成功实现“时尚、平价、质量”三合一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本土企业提供一点借鉴。

一、快速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H&m的定位是“平价的时尚”,其目标顾客是那些追求曾经拥有而不是天长地久,希望随时都能追上流行的年轻大众消费者。与一些国际顶级时装品牌的经营思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卖出去也只是占用库房、积压资金的一堆废品而已,与其待价而沽,不如赶紧平价销售产生现金,促成二次生产,让消费者每一年、甚至每一季都去其店中购买新推出的产品。

然而时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变,如何才能更快地将迎合时尚流行趋势的新款时装摆到店内,并以此来打动顾客呢?H&m并没有试图做时尚的创造者,而是定位于做时尚潮流的快速反应者,力求尽快识别并抓住每一个跃动的时尚讯号。公司有超过100多位的设计师随时都在关注全球时装界的流行趋势和特征,设计团队不定期地在东京、巴黎、纽约及其它主要的时尚之都旅行,从t台时尚到街边流行到处捕捉时尚灵感,吸收时尚最流行的元素,以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为了加快对市场的反应,H&m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名为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销售、库存、采购计划和生产能力等信息可以在全公司分享。通过这些方法,H&m可以在流行趋势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准确识别并且迅速推出相应的服装款式,让自己的设计和国际时尚完全同步,从而快速响应潮流,这样就不需要猜测快速易变的时装趋势,在降低库存风险的情况下,可以大大缩短设计的酝酿期,并确保自己提供的商品是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的,避免了商品的大量积压,将存货数量降到最低,而且让新货源源不绝。

二、分类管理和双速并行采购

尽管H&m建立了对时尚的快速反应机制,但是由于时装业的特点是流行转瞬即逝,消费者的口味容易受到诸多复杂流行因素的影响,对于一家年销售成衣达数亿件的大型服饰零售商而言,如果每件服饰的设计与采购都视流行时尚而定的话,势必令企业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H&m通过对所销服饰的研究分析发现,根据服饰对时尚的敏感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础服装,这类服饰的特点是款式基本稳定,变化不大,消费者对这类的服饰需求量是最大的;第二类是当前流行服饰,这类服饰代表着当前的流行趋势;第三类是流行趋势服饰,反映最新的时尚趋势,代表着将来的流行方向。

H&m构建了“时尚三角”对这三种类型的服饰实行了分类管理,对于位于三角底部,需求量最大的常规款基础服饰,H&m采用了基于常年销售资料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行提前设计和订购的方式来保证市场的供应;对于第二类的当季流行服饰,H&m采用的是快速识别和迅速响应流行潮流的方式,尽可能降低库存风险;对于第三类的未来趋势性服饰,H&m采用的是与大牌设计师合作,高调推出引领潮流产品的方式,这是H&m最重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对于三种类型服饰的采购,H&m创新地采用了双速并行采购的双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款式变化不大、交货周期长的常规基本服饰,H&m把它们的生产放在生产成本最低的亚洲地区,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对于那些流行服饰和趋势服饰,其特点是生产量小而且流行性强,需要快速生产、快速上架,如果把生产放在亚洲国家,势必造成生产地与H&m的主要销售地欧美市场相距太远,难以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问题,H&m把这类产品的生产放在了欧洲地区。通过这一巧妙设计,亚洲生产的低成本供应链与欧洲生产的快速反应供应链并驾齐驱,H&m轻松玩转了时间和成本,在保持对流行时尚快速反应的前提下,服装价格比其竞争对手ZaRa便宜了30%-50%,而且在低售价的同时,毛利率仍然能够维持在53%左右。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市场时尚的反应速度,H&m还采用了延迟制造技术。它要求其供应商将其生产流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供应商事先根据H&m的市场预测数据做好通用化的准备,如采购大量的白胚面料等,具体成衣生产的差异化阶段则是先进行少量试产试销,然后通过全球各门店的销售终端系统快速收集市场反应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判断出市场的流行趋势,再据此下订单进行实时增产,生产商接到进一步的订单后再进行其后的差异化生产工序,如染色、剪裁、缝制等。这样H&m就能以低成本的快速响应速度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最短只需三个星期H&m就能完成服装从设计到上架的全过程,速度在业界数一数二。

三、优化设计物流供应链系统,塑造低价竞争力

H&m自身没有任何工厂,生产制造全部采用了全球采购的外包模式,令顾客能以“廉价消费享受尖端时尚”是H&m的核心竞争力。H&m在其供应链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不断创新的管理,建立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与供应商直接沟通、紧密联系,同时扮演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角色,还通过大量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公司在服装业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令其熟知应该从什么地方采购哪种商品才是最佳选择。

在物流方面,H&m也是采用了物流外包的模式。H&m的整个物流系统外包给DHL和GreenCargo等的专业公司,一般的货物运输则转包给各个专业运输公司。不过,尽管物流外包出去,但H&m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其中央物流体系通过一个基于网络基础的供应商管理平台跟踪所有货物从发货、出关、通关到总部的全过程,甚至能跟踪物流公司的动态。这个管理平台为H&m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共有2300多名员工进行该系统的全程操作,该系统每天能处理的货品达到160多万件。H&m的物流管理系统还能对货品的运送线路做出最佳规划,通常H&m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会被运送到德国汉堡的中央仓库,进行整理后运送到各地销售,但是如果这款产品是针对某个区域市场的,H&m会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做出快速反应,将产品直接送达该国分部,甚至直接运送到店面,确保产品的及时供应。

在货物运输方面,与竞争对手ZaRa采用空运方式不同的是,H&m尽可能采用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来自欧洲供应商的产品通过铁路进行运输,而从亚洲来的商品则采用海运,至于从中央仓库到分销中心的货物,H&m采用卡车进行运送。

四、以对供应商的严格管理来保证产品品质

除了注重价格和流行时尚以外,H&m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很高,为了保证质量,公司给其供应商制定了严格的合作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保证其产品要有良好的生产环境,遵守H&m的严格的环保政策,并且以正确的价格交付高质量的商品等。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想与H&m合作,它都必须与H&m签署一项协议,协议内容就是供应商承诺他们保证遵守H&m的行为准则,供应商还必须把行为规范告知所有可能参与制造H&m产品的分包商,确保生产的各环节都受到约束。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2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管理创新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状况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信息化水平较之前得到明显提升,但各个主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不一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大型农产品加工单位、农产品零售单位、农产品物流配送单位和部分专业化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达到了组织化与规模化的标准。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然而,还有部分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规模不大,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例如,部分农业合作机构,因为其规模不大、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处理系统通常局限在几台电话、电脑和简单的信息管理设施。这部分供应链参与主体和规模比较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相比较,其信息化程度存在巨大差距,甚至可以说其根本就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当前,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所占比重并不高,大多数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综合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搜集与信息加工效率取得明显进步,但信息集成度依然很低

信息搜集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而信息加工被视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单元。目前我国全部省级农业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约有95%地级市农业单位、85%的县级农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都实现了信息化,超出70%的乡镇地区设立信息站。据统计,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超过100万,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①这些部门与人员都会定时对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根据特定的模式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然而,尽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都形成了相应规模,但信息的集成度比较低。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都是通过采集与加工的二次信息,这些二次信息的集成度有待提升。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传播机制

初具雏形,但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能以合适的形式传送出去。当前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已经出现了传统媒介和新型传播途径相整合的传播体制,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公布的日期、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播。②然而,信息的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源自供应链尾端回馈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被农产品生产者所采用。信息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以后,就会基于固定的信息传送途径进行传播,并没有结合信息应用对象的不同需求采用对应的传送途径,使得信息传送针对性不高,使用价值比较低。第二,信息的传送途径畅通性比较差,以农村地区为例,大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统信息媒介,而传统信息媒介的传送速度比较慢,信息真实性有待提升,而来自新型传送途径的信息,往往需要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取信息。第三,大多数信息接收用户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来讲,其缺少主动接收与应用信息的观念与思想。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即在市场交易行为环节,交易双方所了解的影响交易行为的信息有着明显差距。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成为受益方,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利益受损。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多个交易过程,在任何一个交易过程中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全部参与主体中,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每个主体,因为有着距离农产品生产端比较近的优势,使得其对农产品供给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位于供应链下游的参与对象,对农产品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掌握比较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各个交易主体作为竞争对象,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交易双方都期望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以保证自身决策的精准性。同时,交易双方又都希望对方掌握的信息少于自身。这种心理导致交易双方采用各种办法隐瞒敏感信息,使得本应该公开的信息变成保密信息。上述因素交叉在一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性差、信息滞后明显,产生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现象,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二)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信息失真与信息遗失现象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有许多信息失真,同时有部分重要的信息遗失。信息失真不仅仅出现了“牛鞭效应”,同时还出现了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蓄谋编造虚假信息。③因为信息不能有效分享,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在获取下游反馈的需求信息以后,会根据自身的运营状况对需求信息整理、加工,然后将整理加工的信息传送到上游的参与主体中,需求信息在这种从下到上的传送环节会出现各种歪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牛鞭效应”。虚假信息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蓄意伪造的。例如,农产品销售方为了及时把产品销售,往往会在农产品营养与成分弄虚作假,误导消费者,实现自身的目的。重要信息的遗失,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由于交易主体的“经济人”存心所为。所有交易主体都期望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刻意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加上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自身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遗失情况明显。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内容

在企业以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为前提来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过程中,就能充分地管理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协调性,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水平。此外,充分管理供应链的运行也被视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之一。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创新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思想,农产品的供应从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到最后通过各种平台将产品销售到顾客手中,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在这个网链式结构中要凸显出核心单位的价值与各个节点单位之间的互利双赢关系。创新供应链管理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高效信息平台,利用供应链整合功能,各个节点单位之间进行技术沟通、非竞争优势业务外包等,构建竞争的整体优势,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量,保证客户对信息的反馈效率。假如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组织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就会发觉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农产品种植户—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购买者。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农产品流通即农产品种植用户到农产品批发商,再到农产品加工用户与零售户的有序链条。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产品效率低,是因为农产品的生产集中性比较差,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单位,同时该核心单位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核心地位,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极差,各个环节的单位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缺少团结、统一的思想意识,无法与其他单位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笔者创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单位可以是该链条中一家或者若干家企业。通常来说,部分单位成为供应链核心单位后,很显然该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是由该单位来负责,其被视为行业的佼佼者。笔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单位应该是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来组织、操作整个供应链。核心单位明确以后,就是上游与下游单位的选取与沟通。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与应用的建议

(一)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机构应该合理筹划,升级产业结构,以此保证市场运行向合理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供应链的优越性。④应该意识到创新与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完善物流系统、企业系统和市场系统,推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二)发挥行业主管和市场导向作用

把农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基础产业和竞争行业来经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筹划管理并监管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土地要素投入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等,对农业市场进行规划,发现不法操作要及时纠错,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以市场为导向,以完成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对接为宗旨,实现大生产、大公司、大流通与大市场统一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在产品加工环节,不仅要分析单位内部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要分析供应链对产品成本与服务的作用,将供应商、销售商与农业公司视为一体来分析。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前提对供应链进行创新,大力发展作为核心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优势,并与供应商、销售商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使得农业向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3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应链;创新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毕子健(1984-),男,河北唐山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部计划管理高级主管,助理工程师,招标师。(北京

100053)王翎颖(1985-),女,四川遂宁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公司招标工作部物资采购主管,工程师。(北京100075)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4-02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实施物力集约化管理,逐步扩大总部集中招标范围和规模,从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防范廉政风险,预计到2013年底,物资类采购集中管控范围将达到100%,物资总部集中采购率将达到96%以上。然而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在发挥其种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采购供应周期延长、物资供应效率降低等问题。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省级电力公司,在按照总部要求深入贯彻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实践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架构,在供应链全过程管控、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管理原则指导下,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合同、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废旧物资处置构成供应链的冀北业务主线;质量监督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共赢的供应商关系,为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应急物资管理则为在重大灾害等突况下,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上述九大关键业务构成了物资集约化管理基本体系架构。[1]

1.采购供应基本模式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阶段集中招标采购批次安排,每年一般在总部层面组织6次输变电主要设备、材料集中招标采购,平均每2个月组织1次。各所属省级电力公司一般根据总部全年的集中规模招标批次安排,结合本单位综合计划、工程里程碑计划的完成进度要求,统筹部署本单位全年的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组织、合同订单签订、供应计划执行、利库补库等供应链各环节的工作。

2.采购供应周期分析

物资供应周期一般分为需求计划申报周期、招标采购周期、合同签订周期、供应商生产周期、配送周期五个环节。

(1)需求计划申报周期。需求计划申报工作一般包括技术规范及需求计划编制、专业审核、地(市)供电公司级集中审查、省公司级集中审查、国网总部集中审查等环节,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平均为40天。

(2)招标采购周期。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公告至开标,最短不得少于20日。加上开评标、定标、公示等时间,招标采购周期平均周期为40日左右。

(3)合同签订周期。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订立书面合同。按照一般的工作模式计算,考到到书面合同签订、eRp系统订单录入审批、经法系统录入审核等环节,一般仅能够保证在法律规定的30日内完成合同签订工作。

(4)供应商生产、配送周期。供应商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安排生产、调试、检测、供货等工作。不同类别的设备、材料对应不同的生产、配送周期,例如:1台50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235天左右、1台10kV变压器一般供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左右。

根据上述分析,物资需求从提出到交货需要5个阶段的工作。按照一般业务模式,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业务为固定周期,完成总计需要约110天,加上各类产品的生产、配送周期(一般电网物资最短供应周期为合同签订后40天),采购供应总体周期至少需要150天。按照该业务模式,采购供应周期难以满足电网建设运行、企业管理运营的实际需要,亟待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二、提出创新管理举措,提升采购供应效率

为缩短采购供应周期,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创新提出了协议库存采购模式、寄售模式、合同签订创新模式、“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四项创新管理举措,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物资配送5个环节的业务周期,从而达到了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目标。

1.协议库存采购模式

协议库存采购是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在实际项目物资需求提出后,与供应商签订采购供货单的采购组织形式。[2]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对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提升采购供应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缩短需求计划申报周期。由于协议库存实际物资需求计划是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的执行,其技术、商务要求均按照协议库存招标采购结果执行,因此协议库存实际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不必进行重复审核,只需直接引用对应的物料和技术规范;另外,由于协议库存需求计划不同于须进行集中招标采购的需求计划,可实时进行申报、匹配、执行,不必受全年招标批次规定时间的限制。按照一般情况测算,需求计划申报周期可由原来的40天缩短至10天内完成。

(2)缩短招标采购周期。由于协议库存招标采购是在一定时间段内,预测物料类别、物料属性、数量等信息,开展招标采购活动,因此需求单位(部门)提出实际物资需求后,不必再重复进行招标采购,只需要按照协议库存招标结果统一签订供货协议,执行协议内容即可,从而省略了招标采购环节,大幅提升了采购供应效率。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成功实施缩短了需求计划申报、招标采购两个阶段的业务周期,将采购供应周期缩短了70天左右,有效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然而,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需要以物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一是需要综合地域气候、专业使用要求等因素,将实施协议库存物资的物料类别、属性、技术要求等进行统一,才能达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物资标准化要求。二是需要借助eRp系统固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实现协议库存采购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的统一实施,从而规范、高效地实施协议库存采购业务。

2.合同签订创新模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范围不断扩大,合同签订工作逐渐呈现出订单数量多、交货地点多、供应厂商多的特点,为合同签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按照以前整批次滚动签约方式,一批合同要完成谈判、签订、厂家盖章直到供应商拿到纸质合同,整个流程大概需要1~2个月。为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将合同统签流程由批次集中签约优化为标准化、流水线、常态合同签约模式。在全面采用合同标准范本、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协议免签的基础上,将合同制作、会签流程与供应商签约流程分离,分别进行管理封装,再通过供应商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实现窗口常态化签约,使单个合同处理时间由原模式下的1个月缩短到2~3天,供应商平均等待周期由10天缩短至2天,合同签订速度提高了75%。合同签订模式的创新有效保障了基建、技改、大修等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不但提升了合同签约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供应商满意度,更为农网改造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如期完工抢得了宝贵时间。

3.寄售供应模式

寄售供应模式主要是在充分掌握各类寄售物资信息和各单位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对需求和供给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制订各类物资的调配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完成各类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寄售供应模式是以协议库存和实物存储为保障,以集中调配为手段,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对协议库存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

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模式,甲乙双方完成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才能安排生产。寄售供应模式的实施让供应商适度介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库存管理工作,对实施协议库存采购的部分物资,通过在招标文件中约定,要求中标供应商按照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库存定额标准,对相应类别物资进行生产、供应,存放于各单位的接收仓库中,并根据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补库,需求单位(部门)完成物资需求申报后,可立即安排从公司仓库或供应商仓库将物资配送至需求现场。该种模式的实施,通过提前生产、入库,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时间,提高了供应效率,尤其对于农网改造升级等工期紧、任务重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已成功实施首批寄售物资,均为一次设备,共包含7个小类、29种物资,寄售金额约为1063万元。寄售供应模式不仅通过将招标、合同签订、供应商生产发运及结算付款等串行环节优化为并行环节,大幅提高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而且对提高公司入网设备质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也起到重要作用:一是供应商可根据冀北电力公司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排产发运,减少因紧急生产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在进料、排产、内部质检等方面给供应商充足的时间,从源头上提高了设备材料质量;二是通过实施寄售可使冀北电力公司和供应商均能够合理安排采购资金,避免资金闲置和资金不足,减少缺货或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和供应商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减低综合成本。

4.“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供应范围主要包括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5个地区,物资供应的项目既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大、工程数量相对较小的大中型基建项目,也包括单体工程规模较小、工程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分散的农配网项目。为了保障各个地区、各类项目的物资供应,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以物资调配为核心,以现场物资供应项目部为管理单元,以催交网络为着力点的“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一是高效运营物资调配中心。充分发挥调配中心指挥中枢作用,深化“月计划、周协调、日调度”主动履约工作机制及调配中心统一“窗口”运作机制,主动对接项目管理体系和供应商客户服务体系,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到货需求受理、物资调度和发运的统一标准化运作。强化监控预警,实现从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签约、制造运输到货款支付的全流程监控,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高效衔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合理设置物资项目部。针对基建工程项目分别设置唐山、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三个区域物资项目部,负责所在区域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群现场物资供应工作;并针对500千伏等重点工程按需设置若干重点工程物资项目部。找准业主物资供应需求,提高物资管理和服务针对性,强化重点工程项目服务和物资管理,与业主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和监理项目部有效协调、深度融合,提供全程一体化服务。

三是优化点面结合催交网络。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国家装备制造密集城市设立中心催交组,在晋冀、华中、江浙、两广、川渝等五个国家行政区设立区域催交组,催交网络覆盖公司80%以上的供应商。催交网络实行项目部制,以“本部有规划、日常有巡检、重点有驻厂、现场有反馈”的工作机制开展催交催运,做到物资图纸交换、排产生产、试验发货、到货接收全过程可控、能控、在控。

三、小结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上述创新管理举措,全方位提升了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了基建、大修、技改等项目的物资供应。管理创新举措内容、作用环节、实施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管理现状,找到了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症结,提出了四种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相应业务环节的效率,并在实际业务中予以实践,证明对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体系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如果一个企业在物流供应链运作上不具有竞争力,就干脆不要去竞争了”[1]。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意义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不加强物流网络的规划能力建设,不提高物流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就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敏捷的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到柔性化的经营。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

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由最初的主要侧重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到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性手段,在到强调顾客需求和物流活动的效率性,以及相对较为成熟的重视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化和一体化,物流的概念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现代物流概念的发展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这表明企业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包括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开始,一直到客户)的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投资收益的权衡取舍。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现代物流在范围与边界、系统概念、性质地位、目标理念、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等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现代物流管理是系统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2]。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通过强化流通过程中所有企业的关系,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

(二)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的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传统物流认为物流是“内部事物”,只对组织体内部产生影响,其服务对象是组织内部的生产或销售部门;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是“外部事物”,其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三)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实现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

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是企业等组织体的“先锋”,是决定生产与销售的价值创造事业。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来带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让渡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3]。因此,如何组织物流不仅是节约成本的“手段”与“策略”,更是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战略”。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超过了3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运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横向联合薄弱、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组织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4]。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必然会导致物流成本责任主体不清,物流管理效益难以凸现。

(二)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随着经济的发展,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销售差别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可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时,将有限的物流服务资源平均分给所有的顾客和所有的产品,往往影响到具体的物流服务绩效以及由此带来的顾客满意度。另外,物流服务管理仅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以及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没有定时进行检查等都影响了物流服务的价值实现。

(三)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首先,我国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其次,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致使物品在运输、装卸、仓储环节中难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流动。再有,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企业间没有信息接口,难以实现物流企业与用户间的联网和供应链管理等。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低。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的四次调查数据分别是6%、9.2%、10%和9.86%),这说明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管理的滞后、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与物流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割在不同环节和不同职能部门之中。信息分散、信息处理能力低,其结果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整合无法开展,造成物流活动的重复操作、准确性差、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难以形成等,这不仅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增加物流开资和资源占用,而且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企业物流人才匮乏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制造中心逐步形成,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形成庞大的国际物流系统,企业需要的是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国际法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但是与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以及地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综合性物流人才奇缺,已对我国物流业现代化建设形成制约。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研究

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完成物流网络活动,为改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同步化、并行化运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自我竞争的优势和提供基础性保障[5]。因此,物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物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打破地域的界限和部门的垄断,还停留在将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简单的转型过程中,还没有真正以全球视角来看待物流管理。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管理战略和趋势相比,中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尤其缺乏的是管理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动力。作为物流业主体的企业,应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途径主要如下:

(一)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就是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的新的物流服务。

1.导入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因此,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理念。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即客户服务(cs)的理念或客户价值(cv)的理念。通过与顾客面谈、顾客需求调查,第三方调查等,以寻求顾客最强烈的需求愿望是决定物流水平的基本方法。其次,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通过分析在供应链中是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是否提高了顾客的经济效益,是否实现相对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别化,以及用较少的成本扩大附加价值。

2.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性服务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

第一,由物流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现代物流服务应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发展综合服务、套餐服务,包括流通加工、个性包装、产品回收等业务,在此基础上强化增值服务,以个性化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以客户增值体验为服务宗旨,以服务质量创效益。

第二,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物流服务不是在客户的管理下完成多个物流功能,而是通过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的衔接起来,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因此,企业在开发物流服务项目时,要在物流管理层面的服务内容上做文章,包括客户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订单管理、供应商协调、客户服务等,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

第三,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是用信息流来控制实物流,因而物流服务必须在提供实物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流服务。企业是物流功能承担者,而不是物流管理者。企业要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就得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产品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协同运作[6]。如:为客户提供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资金流服务。

3.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企业要自始至终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运作,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为与客户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当前不少物流企业建立与客户双方物流人员联合办公制度,或成立由双方物流人员组成的运作团队,及时处理日常运作中的问题,就体现了与客户协同工作的特点。

(二)企业物流组织创新

由于物流活动地理位置分散的性质,以及通常跨越一个行业运作的事实,可以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的组织结构存在,加之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企业自身特点的迥异,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方法。因此,管理者在组织方式的开发决策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开发物流组织创新存在一些一般的准则和模式。

1.物流组织由智能化向一体化转变。一体化的物流组织打破了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的物流管理方式,将采购、储运、配送和物料管理等物流活动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组织单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

2.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针对传统企业物流活动固有的效率损失,现代企业物流组织必须由过去的职能型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并把组织内部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改善。同时,要压缩企业组织的中间管理层,缩短信息沟通渠道,消除机构臃肿、反应迟钝的现象,实现物流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的转变[7]。

3.物流组织虚拟化。虚拟组织就是把已有的任务导向性企业和资源导向性企业网络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组织灵活性强,易于分散物流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自身物流运作的核心能力通过电子网络连接、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成员来共同完成物流活动。因而,跨组织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便是虚拟组织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

4.缔结物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改变了产业间的关系和结构,产生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物流战略联盟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通过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

(三)物流管理技术创新

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厂商的零库存和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企业物流管理的需要。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我国企业要抓住入世的机遇,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改造我们的物流设施、设备,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这将有助于破除企业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利用erp、btb、btc和crm、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部协商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每一个过程最合理的增值[8]。

3.以物流管理信息化带动物流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上。为此,企业应加大投入,建立计算机支持的物流信息系统。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活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四)物流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建立、健全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合理的运行机制,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始终贯穿于物流服务的建设、计划、组织、协调等各个方面。如成立物流领导小组、设立物流处等专司物流管理部门,行使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并对供应链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也可以建立“物流协调会议”制度,由核心企业牵头,一月一次或不定期召开。也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列席,研究企业物流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物流政策等。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还要靠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为此,企业必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与管理咨询公司的通力合作,积极参加咨询公司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培养一批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培养技术骨干,并努力在物流方向建立人员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进入21世纪,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来建立新的物流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84.

[2]詹姆士•斯托克,莉萨埃拉姆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78.

[3]丁常彦,白云川,李砜.供应链上管理方兴未艾[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s1).

[4]陈兵兵,陈军军.供应链的价值与实现途径[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4)66-67.

[5]褚方鸿.供应链上的库存优化与管理[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2)34-35.

[6]侯洪凤.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5

[关键词]供应链;营销管理;创新管理;物流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40

我国于2009年推出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计划》,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我国物流行业整体呈现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物流企业不重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过度重视业务而忽视了营销、缺乏对市场的细化等问题。本文主要将当前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下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性的研究对策,旨在为改变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状况不佳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

1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注重业务,忽视营销

物流企业主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所以在现代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秉承“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的企业营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当前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并没有对自己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其仍然将企业经营的重点放在物品的采购、运输、储藏等实体经营业务,为了保证物流企业实体业务经营的质量,设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详尽的管理与运营。但是当前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忽视了物流企业的服务导向是顾客需求,只有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展开良好的营销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流程、实现业务的连贯,才能促进物流企业的良性发展。

12不重视战略合作

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导向,只有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规划才能为企业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物流企业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物流企业能够在良好的供应链系统环境下发展,仅仅依靠订单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建立物流企业供应链间的战略合作。因为只有在物流企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同协作的战略环境下才能促使处于中间地位的物流企业高效的、有序的进行业务的开展与落实。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尤其是发展较快、数量较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为了维持企业的经营,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的订单业务量上,从而忽视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所以,为了维持物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注重企业供应链间的战略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13缺乏对营销市场的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前许多的物流企业没有认清市场形势,一味地追求市场占有率,无论从采购、运输还是配送等环节都急于抢占市场份额,甚至想达到垄断的目的。但是事实证明,目前社会对于物流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仅凭几个物流公司或是某个物流企业是不可能承接所有的物流业务的。所以,为了促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物流企业应该对当前的物流市场进行细分细化,争取通过细化后的市场找到适合本企业的物流业务,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2基于供应链的营销管理与创新

21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

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主要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进行的。物流企业可以基于供应链从物流服务产品、物流服务价格、物流服务渠道和物流促销策略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营销进行管理。①物流服务产品。物流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但是对于物流企业的营销又是不可缺少的。一般的物流产品主要包括配送、储存、运输等,物流产品主要是为物流企业营销服务的,我们可以从注重市场需求分析、提升物流产品服务质量及加强物流服务产品的管理里程等方面提升物流服务品质。②物流服务价格。关于物流服务价格的策略的实施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标准,所以我们必须遵循适时、适量、适质、适地、适价的“5R”定价原则来制定物流服务价格,并同时注意服务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与应用。③物流服务渠道。物流服务渠道的建立是物流企业营销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可以从顾客需求与顾客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致的划分。如: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将顾客进行分层,根据顾客需求的特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物流服务渠道;争取做到物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一对一服务,并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但可以促进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优化顾客的物流作业流程。④物流促销策略。关于物流促销策略物流企业可以从促销人员与促销市场两个方面进行规划整理。一方面促销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精通物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需要准确的了解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保证物流促销策略的有效性。

22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创新分析

在当代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条件下传统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物流企业的需求,该种营销模式存在较少的顾客需求、过度运用商业营销手段、效益较低及不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因此,为了弥补传统4p营销模式的弊端,实现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对4p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将4C[客户(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营销策略引入到传统的4p营销模式中,形成适合当前营销管理环境的4p+4C营销模式。

3基于供应链的营销管理创新实证分析

深圳YC物流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该企业起步之初采用的是传统的4p营销模式,效果较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人们生活对物流需求的不断提高,致使YC物流公司陷入了发展的瓶颈。2012年,该公司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及营销策略的详细研究,采用了4p+4C的创新性物流营销模式。该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在物流产品营销策略方面YC公司主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向导,注重物流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二是在物流价格方面改变传统的商业返利及折扣的模式,采用在物流价格定价的过程中注重考虑顾客的让渡价值,使顾客充分认识到其获得的优惠;三是实现物流服务的一对一,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及服务品质。LC物流公司通过采用创新的4p+4C的物流营销模式不仅帮助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数据显示:自LC公司2012年采用4p+4C物流营销模式以来,其利润额增长了60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也提升了25个百分点。通过LC物流公司运用创新的4p+4C物流营销模式的结果可以看出,该营销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体系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如果一个企业在物流供应链运作上不具有竞争力,就干脆不要去竞争了”[1]。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意义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要求和企业竞争的新策略。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不加强物流网络的规划能力建设,不提高物流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就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同步化、并行化、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敏捷的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到柔性化的经营。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

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由最初的主要侧重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到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性手段,在到强调顾客需求和物流活动的效率性,以及相对较为成熟的重视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化和一体化,物流的概念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现代物流概念的发展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这表明企业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包括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开始,一直到客户)的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投资收益的权衡取舍。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现代物流在范围与边界、系统概念、性质地位、目标理念、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等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现代物流管理是系统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2]。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通过强化流通过程当中所有企业的关系,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

(二)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的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传统物流认为物流是“内部事物”,只对组织体内部产生影响,其服务对象是组织内部的生产或销售部门;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是“外部事物”,其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三)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实现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

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是企业等组织体的“先锋”,是决定生产与销售的价值创造事业。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来带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让渡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3]。因此,如何组织物流不仅是节约成本的“手段”与“策略”,更是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战略”。?

二、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超过了3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运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服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横向联合薄弱、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组织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4]。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必然会导致物流成本责任主体不清,物流管理效益难以凸现。?

(二)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随着经济的发展,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销售差别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可是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时,将有限的物流服务资源平均分给所有的顾客和所有的产品,往往影响到具体的物流服务绩效以及由此带来的顾客满意度。另外,物流服务管理仅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以及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没有定时进行检查等都影响了物流服务的价值实现。?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管理技术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全球化,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营造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构建基于供应链的集群式技术创新网络是知识经济环境下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而在整个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技术创新正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管理对企业取得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1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模式和特征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是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方式。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征:①以信任为基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在网络组织中被认为是一种治理方式。②以核心企业为驱动力。集群式供应链的创新网络都存在核心主导企业。这些核心企业提供着技术创新平台,并协调和整合供应链的资源。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网络中每个成员能从网络中分享利益,利用各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和知识的协同效应来形成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④以动态开放性为表现形式。动态开放性能保证技术创新网络与外界保持信息、知识的交流,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的合作水平和规模,形成真正竞合的网络模式。

2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特征

首先,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各成员企业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为知识管理营造了一个超越企业本身的大知识环境。现代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由于这种生产的分工与集中,必然带来知识技术的外溢(spillover),从而使得集群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不同企业的知识技术都可能通过集群这个平台进行交互式使用。

其次,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地理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谓地理根植性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所谓文化根植性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个体对集群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它意味着在产业集群中,成员的经济活动和活动结果无所不在地受到弥漫在整个集群内的人文氛围的影响。这样的一种地域组合方式和氛围,为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方面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讯,保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组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先进和完备的知识素材库。

再次,产业根植性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所谓产业根植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企业的知识也必然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即这一环境下的外溢知识是可以被其他企业接受的,而且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供应链的整合又能有效促进的供应链中这些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可以避免企业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使得知识整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作为第一要素和企业构建长久竞争力的一切来源,对知识的管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组织,基于其上的知识管理模式存在这二个递进的层次。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如图2:

3.1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包括四步:①知识获取,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和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捕获,这是知识管理的基础;②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即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创新人员对显性知识的感悟和理性认识,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③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个体之间转移、共享和转化,比如技巧、技能等的不断学习;④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符号、比喻等有效的手段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

3.2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的知识管理

第一步是知识的集聚。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企业的地理根植性和知识互补性,将企业间的知识聚合成为一个开放性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形成了知识的规模投资效应,克服了知识技术的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企业的知识创新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集群的协同效用,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外溢,包括一些核心的技术和知识。

第二步是知识的重构。在知识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组织间的这种知识互动关系,反过来又会导致知识的重构。这里的知识重构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原有的旧知识与从网络中获得的新知识加以结合和重新构建,并摒弃其中的非有效成分,实现知识的二次创新:二是在全面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去充分认识和识别集群中的隐性知识,力促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这一知识重构的过程,可以达到保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时效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的目的。

第三步是知识的创新。在一个比较完善的集群中,能够通过知识的网络互动增加彼此的碰撞,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4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着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保密、协调、开放及共享的原则,本文提出四种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这些策略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4.1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

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因此必须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树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共赢的观念,形成各成员对网络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各成员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4.2搭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开放、交互、网络的特性为依附于众多主体的隐性知识的快捷、无障碍进行提供可能。

4.3建立好的激励机制

一名掌握很多知识的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却没有在企业内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的,无论如何对这名员工是一种打击。因此整个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的人会有相应的回报,而且知识的价值越高这种回报也越高。

5结语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为知识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知识在集群内可以充分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必然要推动知识流动的加速,并在流动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将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集群式供应链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7(4):162-165.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8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是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竞争,本文提出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进行经营创新的几个思考方向,旨在改善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序言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原先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其所在的供应链的竞争。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所给出的供应链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中一般应存在一个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是其所处供应链的管理者,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具备使整个供应链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将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节点企业。同时,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同样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弥补核心企业在竞争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更强,效率更高,从而在与其它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单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可以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节点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功能转移”,即将供应链中的基本活动(功能)转移到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企业上,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和协调有效运作,使供应链的产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过进行经营创新,发现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获得供应链组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策略优势及利润空间,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创新符合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产生之前,主导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直是“纵向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产品生产职能为中心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种“纵向一体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备优势资源的业务上,导致整个企业效率下降,反应迟缓。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扬弃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企业去完成,从而使各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扩展式的企业。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又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节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资源与服务的享用者。一方面,节点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其它的节点企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个要素而与其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活动都要受到整个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通过企业经营创新,将各节点企业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及价值优势统一起来,符合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的形成是因为每个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其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形成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是具有互补性的,因而符合供应链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整合资源,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于一体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的输赢关系转变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多赢的关系。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思维的方向

我们以一个含供应商、生产企业、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为例(其中生产企业为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创新的方向进行分析。

(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职能要从单一的企业(生产企业)内部职能管理观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同经营管理观念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供应链,使内部各业务环节(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及营销等)协调运作,另一方面要与外部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使成员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功能,资源共享,以使供应链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顺畅运行,从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创新。

(二)在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的目标要从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单纯自身的利润管理理念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赢”管理理念转变。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的利润是在供应链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经营管理思想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应链环境下,要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推进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商流方面的订货、发货、收货,资金流方面的货款结算处理,信息流方面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物流方面的货物进出库、分拣、分类、装、加工等,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因此不仅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内部建立内联网,进行自动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业(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之间建立互联网,以交换信息,实现协同作业,从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此,生产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需要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资,以保证各节点企业(生产企业)能够实现与其的信息传递准确、快捷。这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融入供应链系统中的必然需要,而且这种投资是能给核心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企业)要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供应商和零售商)实施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化的出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对供应链进行观念的彻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组织,进行供应链业务合并与扩大授权,充分发挥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应商整合业务流程则利用it手段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把现代企业管理程序化,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业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与市场紧密相联,保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畅通地流动,为企业与零售商和供应商保持零距离,使企业实现零库存、零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造出新的市场、创造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五)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要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创新向供应商参与创新的方向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不断受到挑战,企业为提高产品开发的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并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设计、制造有关的模具及设备等。如今,许多企业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产品开发的定义阶段、甚至概念阶段就通过采购将伙伴供应商联系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应商参与创新最初在日本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丰田公司最初采用供应商参与创新模式,后来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及重视,美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莱斯勒引入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产品开发成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制造成本。

(六)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要从以生产导向到以营销导向、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的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整个供应链要在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基于顾客的营销策划:以需求为基础,主动地发现潜在市场,通过创造需求来制造流行;以客户关系为核心,坚持质量、服务、营销三要素有机结合的理念,为顾客提供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支持,建立和发展与公众的良好关系;以满意为目标,要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服务本身价值和超过顾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顾客高度满意的条件。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话题。没有了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但创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使企业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创新可能被争对手淘汰;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因素而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供应链环境下,作为企业创新中的经营创新的几种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过其改进供应链的经营状况,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5]吕彦儒、吕巍周颖:《从关注企业到关注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市场营销导刊·2006年第6期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创新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