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s管理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53

7s管理细则篇1

【关键词】7S管理模式中职班级管理应用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针对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借鉴企业管理的7S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创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进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引导,不断提高德育的实际效能。

一、7S管理理念的基本介绍

“7S”指的是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afety(安全)、Speed/Saving(节约),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称为“7S”活动。

7S管理起源于日本,主要是通过现场、现物的规范,让工作环境一目了然,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目的是提升员工的品质,摒弃粗心大意,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养成自觉维护现场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将7S管理模式引入到中职学校的班级日常管理,让7S理念贯彻于学生的一举一动,使7S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必将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7S管理渗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实施办法

(一)树立7S管理意识

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标语、图片、黑板报等形式来营造7S管理的氛围;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来深化学生对7S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实践7S管理模式。

(二)确定班级文化,树立班风、学风

班级文化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言行和品格。正是班级文化的存在才使不同的班级形成不同的班风、学风。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整个班级就会焕发出活跃而不失和谐、竞争而不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而一个不良的班级文化,会使班级显得散漫、压抑、缺乏战斗力。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建班之初,应当联合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以7S理念为指导共同创建良性的班级文化,并以此为依据树立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从指导思想上把握校班级管理的方向。

(三)7S管理规范细则制定,并落实到位

班主任协同班干部以及全班同学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各类7S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以主题班会、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一系列的执行和管理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使7S管理制度上墙,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管理氛围。在落实过程中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并通过7S管理制度来做到责任到位、意识到位以及管理到位,通过事无巨细从我做起,从而真正地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7S管理中。

(四)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7S管理的考核制度包括监督制度与评价制度,而考核制度的有效贯彻是确保7S管理模式有效性的重视保障。在考核制度的贯彻中,需要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同时根据7S管理模式在学生中实施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7S管理模式的考核制度做出不断地完善。

考核制度的贯彻要持之以恒,通过考核制度贯彻的持续性来保证7S管理模式作用的长期发挥,从而使学生在长期的严格要求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态度。

三、7S管理成果呈现

随着7S管理在班级的持续推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教室窗明几净,课桌椅整理得干干净净,物品排放整齐有序,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遵守纪律的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谐相处的技巧,具备自我管理,且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针对同学的不同特点,着眼于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安排不同的岗位和职责,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能更好地知人善任。班级的7S管理,可以使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市场、了解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标准,转变过去固有的传统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其班级管理水平,使之更具中职学校的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7S管理模式引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积极开展有职教特色的班级管理工作,使企业管理模式与学校的班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与企业接轨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创新、敬业的精神、团队精神和耐挫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从而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国琴.数提高学生能力的7S管理体系[J].华夏教师,2012(1).

7s管理细则篇2

关键词:数控实训7S管理要求细则

7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在学校技能教学中逐步开始推行,我们所讲的“7S管理”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ing),那么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应如何展开这7个S,如何以7S教学管理促进实训教学呢?

一、明确指导教师职责,提高实训课堂效率

数控指导教师作为7S的督促者管理者,首先自己要明确7S的管理内容,在班级开始实训之前要有序组织学生到数控实训车间,组织好操作前后的班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必须进行不间断的巡视。在学生操作练习时,首先教师要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若发现学生违反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应立即让其停止操作并纠正,进行正确的示范;其次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进车间前规范地穿好工作服,扣好纽扣,拉好拉链等,成为7S制度模范的执行者。

二、规范学生言行,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规范实训现场、提高实训要求,创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革除操作过程中的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遵守规定的习惯,自觉维护数控实训车间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这是实施7S管理的关键部分,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入实训车间前后,所有学生必须有序整队进入、离开实训车间,不准单独行动,进入数控实训车间必须提前按要求规范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保证队伍整齐、进入场地后安静有序地等待老师指导,不得将与实训教学无关的东西带进实训场所,否则一律没收,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必要的纪律处分;第二,进入数控实训车间后必须在自己的数控机床上,不得串岗,跑上跑下或聚集在一起聊天、态度不端正;第三,进入车间后禁止吃零食或做与实训无关的事;第四,在实训过程中工位固定,安静有序,认真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第五,在完成实训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必须及时清理设备,清扫数控设备周围,整理好工量具和工作柜等;第六,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设备安全操作规范操作,实训过程中用到的工量具定位摆放整齐确保实习的安全,不要为了赶实习进度或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忽略7S;第七,每天实训结束后关闭数控机床电源开关,整理设备,切断总电源,整队安静离场。

三、建立设施的有效管理,保障设备完好

1.在上数控车床操作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每台机床的人员固定不得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强调安全,交代使用注意事项,对有意破坏机床零件的同学和组别必须进行严肃地处理。

2.在数控实训过程中,学生使用的刀具和工量具是最容易损坏的,每天每组的组长负责登记,对个别同学不服从管理,不听指导教师的安排,恶意屡次损坏的学生可使用学校的纪律处分。每天的刀具和工量具由本组的组长负责保管,实训结束时交由指导教师检查,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生产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爱护刀具、工量具的好习惯。

3.在每台机床边配备工具柜,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避免学生将游标卡尺或刀具、垫刀片或卡盘钥匙乱丢乱放,每天可指派一名同学进行检查,是否有同学将游标卡尺等放置到机床的顶端等。

四、完善评价体系,确保7S管理的可控性

在推行7S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训指导教师对7S管理还没有深入了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有人以时间来不及、人数多无暇顾及所有的学生或以卫生差一些不要紧、工具摆放不整齐又不妨碍操作为理由拖7S管理的后腿,为了确保在数控实训中7S管理的可操作性,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数控实训车间的日常表现,对照进行加工、扣分,按班级得分从高到低评选出7S管理优秀的实训班集体,并将此作为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应的指导教师评为优秀,学校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将实训成绩与评定优秀、教学质量考核相结合。学校在考核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指导教师、每个实训班级,每天每周每月进行考核评比。在学生技能的考核上,数控指导教师要并力使制度科学、合理。在数控实训基地上可以试行:

1.学生技能考核必须通过,每次在实训结束前对实训内容进行考核,单人单机操作,加工合格的工件,才能算本次实训合格,当然分散考核的项目就是平时的练习必须列入考核成绩。

2.采用考教分离方式。成立校级技能考核考评组,负责组织考试和评卷。

3.成立技能备课组,根据中级工或高级工要求出好题库(5至10套题),题目明确清楚,方便带实训的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和复习,每一项目有评分标准,方便考评员评卷。平时题库可公开让学生练习,加强辅导,做到学有所得。

4.对最后技能考核中不通过的同学,指导教师认真落实补考制度,对其进行培训再上机床操作。

7S管理不仅仅是卫生,不仅仅是秩序,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这种要求更不是多此一举,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规范意识,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呈现,是实训安全的保障。在数控实训车间推行7S管理,努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注重细节的作风和习惯,实现规范化操作,切实增强改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林,江雨蓉,主编.图说工厂7S管理.

[2]蒋业财,孙科柳.7S推行操作手册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7s管理细则篇3

1.1基于7S管理,构建实训基地当新实训基地大楼落成、各项配套设施到位以后,中职学校应当与时俱进,与新课标步伐相一致,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对于实训中心而言,其包括实验、实习、实验设备以及耗材和相关工量具等,将上述功能管理集中在一起,指导学校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对于该中心而言,应当有一名主任,三名专业干事,还要有五名实训专职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教师二十三名。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从构成上来看,这打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将业务、设备设施之间的相互管理工作有机的独立开来。同时,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了基地向绿色、规模以及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1.2基于7S管理,构建目视化管理实训场景,实现现场、现物的定置、定位与定标识基地定置,即针对区域基础设施放置位置,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定位则是基于定置基础,根据基地的人、物以及场所等,进行最佳优化组合,并且对物品进行全面的细化定位;定标识,即对区域、场所以及物品、场所按统一有效标识。采用该种模式,可以基地建设更加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的改善管理环境、文明实训秩序。如地面油漆、室内标识、警示标志、区域划分、设备设施安装、监控安装、数字化管理运用等有细致明确的目视化规范要求。并通过设立各类“看板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点检”程序,提高实训操作的规范性,达到有序、高效、优质、安全的实训操作运行。1.3基于7S管理,制定实训管理手册及规章制度为切实推进实训基地7S管理,学校设立实训基地推行7S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观看7S管理辅导培训视频,解读7S管理含义、要素、规程,多次下企业实地考察,同时还要邀请一些当地的知名企业家、管理专家来学校实训基地现场指导教学。1.4基于7S管理,实现实训项目规范化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按工作过程的需要将职业技能、技术知识、学科知识以及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都加以组织安排,开发专业项目化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实训手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使实训教学项目规范化和可操作化。1.5基于7S管理,实现规范化教学对于实训教学而言,其主要是由代课教师、实训老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所制订的相关授课方案、教学项目单,同时由授课老师制定相应的项目单,分发到实训指导教师手中,管理员手中也有一份。在此过程中,实训教学活动应当以明确任务、制定和实施计划、控制检测质量以及评估反馈为教学流程,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为导向,从而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实践中,无论哪一门实训课程,均要求在课前实现项目单的发放、考核项目内容,明确评分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积极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内要有效发放实训报告,并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要求他们如实填写相关实训报告,自评、或者小组互评,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咨询、计划、决策以及实施、评估和检查等工作,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实践意识能力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导向如图1所示。1.6基于7S管理,实现实训行为的规范化在7S管理模式下,实训时既要对学生的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对实训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工量具负责人员明确规范其任务,具体见表1。1.7基于7S管理,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对于实训评价而言,其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实践中采用“每天目视化管理、每周红牌作战、每月绿色盘点、不定期定点摄影”的过程管理和现场目标管理,展开改善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是按照专业技能、专项以及综合技能目标,对分阶段的任务、目标以及方法和评标进行明确。实践中,老师应当根据项目实施中的7S执行状况、工艺进程、完成质量以及完成时间、报告等,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再结合阶段、最终考核目标,对其进行评价。

27S管理“注入”教学环节,实现实训、实习、就业的规范“对接”

2009年9月开始,学校在平时注重传授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时,更加倡导对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工业元素、企业文化在“教”的环节上的深度融合,创设“企业讲坛”,实施企业家和师生互动;启动三“五”素养工程。三“五”素养工程包括:一是培养“五种基本素质”:即是非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身心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培养“五种通用技能”:职业表达技能,汉字书写技能,外语适应技能,微机操作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三是培养“五种意识”:责任承担意识,沟通协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研究意识,争先创优意识。

37S管理“融入”德育管理,实现“育人”的规范“养成”

7s管理细则篇4

论文摘要:机房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和难点较多的地方。本文借鉴了在企业中流行的7s管理原则,在中职学校机房管理中加以实际应用,具有管理精细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一、中职学校机房管理的现状与困境

在中职计算机房管理的实践中,各个学校都在试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有相应的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可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上近年来,中职人学门槛降低,学生素质有所下降,机房管理员往往成了“救火员”,每天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因此,有些学校招外聘员工对机房进行专职管理,有的干脆将机房承包给电脑公司。

对中职学校机房管理难的问题,许多老师大叹苦经,这其中既有学校资金紧张、设备更新缓慢的问题,也有学生和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可操作性强、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方法呢?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尝试了企业中的7s管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7s管理在中职学校机房的实施

7s管理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整理(sei司、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ake)、安全(safety)和速度市约(speed/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因为这7个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7s”。

1.机房管理,整理为先。整理指的是把需要的人、事、物和不需要的区分开来。其要点是对机房内软硬件环境进行整理,区分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

中职学校机房,上机的课程多,还经常有各类培训和考试,因此,软件环境复杂,各种软件有时还会产生冲突,所以要秉持“够用”和“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清理一些可有可无的软件,尽量使用一些绿色软件,使系统能高效稳定运行。

对于机房内的各种物品,要进行分类,比如把清洁工具统一摆放,把损坏的键盘板、风干的白板笔、多余的本子、垃圾等清理出机房。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物品,也要坚决清理出去,使保留在机房内的都是有用的物品。

机房内各个座位之间,计算机、空调、机柜的前后、通道以及机房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

可以这样说,管理好机房的第一步是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7s管理作风的开始。

2.把整顿作为管理的基石。整顿是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

在整理完机房的环境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对机房进行整顿,根据整顿的原则,对旧的机房进行改造,先要测量机房的长度和宽度,对机房内桌、椅、显示器等物体的摆放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各自的位置上做上标记。

新造的机房,从设计机房开始,就要注重整体的布局和摆放。按要求到厂家定制电脑桌,电脑桌上要有显示器的座槽,这样显示器就不会被移动。为了防止学生随意扭动crt显示器,可以在电脑桌的后部增加卡口,以刚好卡住显示器后部为宜;主机箱要提升一定的高度,采用架空布线的方法(使用桥架或线槽),做到地面上没有一根线,使之看起来既整齐美观,又有利于清扫。

交换机要摆放在机柜内,采用配线架布线,并用不同颜色号码管进行标记,以利于维护维修。

每次上完课或打扫完机房后,任课教师督促每个同学都对照标记摆放好各种物品,才能离开机房。机房管理员在每一次上机课程结束后,对摆放的物品进行检查,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评分。

3.机房软硬件环境的清扫。清扫是指把计算机房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

机房在学生上机的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污渍、垃圾等,从而使机房变脏。脏的机房会使计算机稳定性降低,故障多发,使教学过程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调换学生座位、修理机器上,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教育、学习环境。

清扫的重点是:

(1)确定清扫对象。对机房的清扫不仅仅是对机房地面、桌子的清扫,还包括对各类设备尤其是计算机的清扫,对设备的清扫要着眼于对设备的检查和保养。

(2)准备清扫器具,确定参加清扫的学生。

(3)由机房管理人员讲解清扫方法,要留意机房内各种线缆的连接,防止在清扫的过程中松动甚至扯断线缆或出现线缆进水的现象。

(4)在开学前由教师进行清扫,力争给学生上第一次课时留下整洁干净的印象,并规定以后每隔2周实施一次彻底的清扫。

只有严格实施上述步骤,清扫方能真正起到作用。

4.让机房保持清洁高效。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机房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人,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能愉快地上机。

学生进人机房必须穿鞋套是各个学校盛行的做法,我们定制了耐用透气的布质鞋套,但中职的学生往往在上一节课下课后,便迅速到达机房,在座位上坐定后,才开始穿鞋套,并且马上开启电脑,进行各类操作,此时教师尚未到达,严重影响了机房环境的清洁。针对此,我们要求学生上机前一律先到教室,排好队伍,由任课教师带领,到达机房门口后穿好鞋套,依次进人机房。

学生进人机房后,首先检查周围的环境是否整洁,如果所在位置边上有污渍和垃圾等,必须马上清理干净。

学生发现设备异常要及时报告教师,由教师作进一步处理,或在征得教师同意后调换座位,并由教师在上机日志上做好记录。

清洁活动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的延续,是机房长久保持干净整洁、美观高效的开始。

5.素养是机房管理的核心。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养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在中职机房实行7s管理,要始终着眼于提高机房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者的素养。

(1)提高机房管理员的素养。首先,要提升其业务素养,让他们多学习,多动脑筋,从技术层面上来防范机房管理上的风险。综合运用网络、克隆、硬盘保护、域和组策略等技术来合理规划技术方案。发现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深挖其根源。其次,对7s管理的模式有较为深人的理解,熟悉7s管理的操作流程。最后,能公平公正地对各个环节进行评分。

(2)提高教师的素养。要着眼于驾驭课堂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如实记录上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人员缺席等,督促学生按照7s管理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3)提高学生的素养。应做到进人机房穿好鞋套,保持自己位置边上的卫生清洁,按照标记摆放各类物品,爱护设备,不私自安装软件,上机结束后带走所用的纸笔等物,不要逗留在机房中,更不能在机房内吃零食。

提高上述三类人员的素养,并非一跳而就,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情况通报表,做好挂板安装在机房门边上,要求机房管理员在每次上机结束后逐条记录.并最终记人考核:

6.机房的安全管理。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目的是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保证教学活动连续、安全、正常地进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防火防盗意识。要做到机房的钥匙有专人保管,有指定人员开关机房,及时加固损坏的门窗,特别要对来校培训的人员强调,严禁在机房内吸烟。

(2)一天上机结束后,应检查电源是否关闭,门窗是否锁好。

(3)机房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维护,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插拔电源、鼠标、键盘、交换机连接线及移动各种设备。

(4)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播。

7.合理安排上机,坚持节约原则。机房设备属于高价值、高折旧、低服役周期的设备,因此,只有在有效服役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才能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资产浪费。

(1)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上机,为更多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人多机少的矛盾,又节约了投资,提高了效率。

(2)合理布局,节省空间,所有资源合理利用,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切勿随意丢弃各类设备。

三、7s模式在中职机房管理中的实效

7s管理活动作为我校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后,在机房的管理中,许多教师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7s管理活动推行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确确实实的好处。具体体现在:

(1)机房环境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

(2)机房的故障率大幅降低,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7s管理细则篇5

关键词:自来水公司;维修;7S现场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tS95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7S现场管理法简称7S。“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安全(safety)、节约(saving)、素养(Shitsuke)这7个词的缩写。“7S”活动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其本质上就是通过对工作现场加强管理,保持其正常秩序,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安全。

1.自来水公司维修工作分析

随着区域发展和供水需求的不断提高,自来水公司的供水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随之提高,水厂各类设备逐年增多,对设备维修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高。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节省维修费用、提高水厂突发事件的抢修能力,自来水公司可在设立各水厂维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专门的维修部门,将本公司设备技术力量较强、维修经验较丰富的维修人员整合到一起,专门对各水厂大型设备进行抢修、维护、保养等工作。而如何对内部各维修部门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也成为事关自来水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简单探讨自来水公司维修部门的“7S”管理方法,针对维修人员和维修工作特点,对维修过程以及维修部门现场环境进行整改,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工作效率。

2.7S现场管理法内容

2.1整理

内容: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这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

作为维修部门,现场往往存放有大量的维修工器具、维修配件、备品备件、劳保用品等,很容易出现现场摆放混乱的情况,整理工作十分必要。

整理过程中,要对工具区、仓库区和职工休息区现有物品进行梳理,区分哪些是需要的、必要的;哪些是短期不使用,作为备品收纳的;哪些是已无利用价值、可淘汰的。然后根据分类情况,将不需要的工器具清理出工具区,将无利用价值的材料、垃圾、废品、报废的设备等清理出仓库区,将与职工工作、休息无关的杂物清理出休息区,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

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良好作风的开始,通过有效整理,保证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现场利用率。

2.2整顿

内容: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以便用更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提高工作效率。

整顿工作不仅是对物品摆放的规范化过程,更是对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例如,在对工具区进行整顿时,可以根据工器具的使用频次,将最常用的工器具,如钳工扳手套装、剥线钳等,摆放在最方便拾取和搬运的位置;将不常用的工器具存放在工器具区内侧,或直接存放在仓库中。同时,对工器具进一步细分,如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钳工工具、电工工具、焊工工具等。根据细分情况加以定点存放;在现场将各工具的摆放位置进行标示,明确各类工器具的存放地点及摆放方式。做到现场情况井井有条,工具取用情况一目了然,减少取放物品的时间。

仓库中的一些备用设备、备件,要分类别要做好统计,并根据存放时间情况适当对设备进行运转和检查,防止因长期不用造成设备锈死、报废。

对职工休息区的整顿工作也十分必要。明确日常使用的工作服、劳保用品、水杯、报纸等的摆放位置,不同人员使用后均回归原处,保证整洁的员工休息区。

2.3清扫

内容: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

清扫工作主要包括:维修部门内部的清扫;维修现场的清扫。

维修部门应定期对内部的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扫工作,对清扫任务实现包干制度,落实到人。尤其是对仓库的清扫,清扫的过程也是对工器具、设备的检查过程,在清扫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对工器具、设备的整体检验。

在维修工作完成后,则要及时对维修现场的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进行清理,恢复现场环境,防止对人员安全和设备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2.4清洁

内容: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

清洁过程中要注意:

(1)、清洁的工作场所能促进员工更好地保持良好的习惯;

(2)、清洁是一种用心的行为,千万不要在表面下功夫;

(3)、清洁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工作,而不是上下班前后的工作。

2.5安全

内容: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对维修部门尤为重要。首先,要落实各项劳保用品,坚决不允许在劳保用品佩戴不全的情况下进行维修操作。二、明确各项维修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标准。严禁违规操作,对不良操作习惯,要及时制止和改正。三、维修现场安排有一名负责人统筹管理,及时发现可能的安全隐患。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保证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减少因安全事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2.6节约

内容: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

随着水厂的不断改造升级,会有一部分的旧设备被淘汰。对其中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要进行合理利用,暂时没有使用单位可直接利用的,也要作为备品备件做好登记、记录进行入库处理,在保证使用功能、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为公司节省经费。如我公司某厂退出运行后,加矾间的两台加矾泵变频器,拆除后运用到另外一厂的臭氧发生器尾气破换装置的鼓风机上,在提高尾气破坏效果的同时,为公司节省了新增设备的费用。

在维修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对可以进行再利用的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外,还应该秉持三个观念: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态对待企业的资源;切勿随意丢弃,丢弃前要思考其剩余之使用价值。当然,对已无实际使用价值的设备或材料,也应及时报废、清理,保证仓库及工具区的整洁和高效。

2.7素养

内容: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

随着自来水公司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维修部门作为重要的技术部门,人员的素质也逐步向高层次、多面手的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但同时,仍有部分维修人员因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工作习惯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改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及时与员工交流,消除隔阂,通过素养培养提高促进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工作习惯,从而提高整个维修中心的综合素质。

3.7S推行工作总结

对维修部门进行良好的7s管理对改善现场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明显效果。在推行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制定各项制度和管理标准。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坏习惯也很难一天改掉。推广7S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逐步推行,切记不可完全脱离实际制定相关制度和标准,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尤其在推行初期,对于执行难度较大的制度和习惯,可以采取分阶段进行、分层次实施的办法,由浅入深,逐步完善。从而既有效推广相应管理制度,又能确保员工的执行程度和工作情绪,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樱子.7S现场管理.现代班组,CnKi:SUn:CJGL.0.2010-04-015.

7s管理细则篇6

【关键词】后勤工具7S管理

引言

医院后勤工作,作为医院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院后勤服务现代化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医院现代化的程度,它不仅贯穿于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也关系到医院的医、教、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是医院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严重者可导致医疗秩序的中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如何做好后勤管理,是新时期医院后勤管理者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尝试利用7S管理法应用在医院后勤管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概述:

7S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较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它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节约(SaVinG)七个方面。7S管理是精细管理的基础,是现代工厂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医院后勤现状:

聊城市人民医院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医院的物资采购配送、被服的洗涤、缝纫制作、物资的下收下送、表格的制作和印刷、水电、,水、电、气的供应保障和维修维护,能源的计量、统计、费用的收缴,特种设备的保养、运行、病房零星工程的改造、幼儿园的管理以及家属区的物业管理等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千头万绪,十分繁杂,人员众多,参差不齐,常常出现员工和工作场所难以管理的现象。为消除这一现象,自2008年起,我院在后勤工作中引进和推行7S管理法,运用于各班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7S管理方法的应用

1、整理(SeiRi)首先在整理上下功夫,它是整顿的基础。

我们根据各班组的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划分标准及处置办法。(1)在办公区域不放置与工作无关的物品;(2)保持办公桌下、文件柜内、设备机房及操作间各个角落清洁;(3)运行机房标牌、标示醒目清晰,仓库里的物资要求摆放整齐,保证仓库内通道无杂物、无废弃物、无障碍;(4)维修人员更换的废旧物品必须交由仓库集中回收;(5)操作间维修工具摆放整齐,而且最常用的放在距离最近的地方,不用的边角废料及时予以清理;腾出干活用的空间,塑造清爽、便捷的工作场所。

2、整顿(Seiton)整顿是整理的巩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求将整理出的有用物品摆放有序。(1)工作服、清洁工具按规定位置挂放,各设备机房、配电箱、强电井、电梯机房、管道井等钥匙做好标识,统一放置在专用盒内,使用过后放回原位,做到随手可取,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2)可利用配件及时放置于备件柜,柜间内物品摆放有序,无废弃物品。新增的非必需品,及时按规定方式移离工作现场;(3)禁止将私人物品存放在仓库内,仓库中的一次性物资,零星物资、大宗物资做到零库存,直接送达使用科室,并由相关人员做好验收登记工作,减轻仓库库存压力,减少物流配送环节;(4)各操作班组明确标识,各种绝缘工具、防护用品的摆放位置,保持各种操作工具良好的使用状态;(5)员工的工具包、工具箱编号固定区域放置,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6)同时应急物品种类齐全、数量适中,做到专区、专用、专人管理。比如:应急备用电缆,按区域、位置分别放置,并且准备搭接的螺帽也链接在相应位置上,整装待命,一旦出现意外可在最短时间内应急使用。通过整顿,后勤的办公和工作场所得到了明显到改观,做到了整齐划一、规范有序,减低了材料的误取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3、清扫(SeiSo)要显现整理、整顿的效果,必须通过清扫来完成,并形成一种常态。(1)我们制定了各班组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清扫制度。刚开始很难实现,有的班组不执行或执行不好,但是我们坚持严格要求,每周集中检查,检查结果张贴公示。一个月后大家就接受了,逐渐的形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每天的办公桌桌面、抽屉、工作间的设施、用具、门窗、地面、墙壁等都要整理清扫,保持干净整洁;(3)操作班组的操作间、值班室、由当天值班人员做好清扫工作;(4)各类物品柜表面干净整洁、无油污、水渍等,工作台及桌面干净整洁;(5)设备机房每周一坚持常年雷打不动的全体人员参加的周一大清扫,适中保持工作场所干净,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明朗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减少了设备的损坏,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行成本。

4、清洁(SeiKetSU)、为了维持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我们通过制度化和定期检查,培养全员讲卫生的习惯,要求随时保持良好的整洁状态;(1)各班组操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安全眼镜、手套、鞋子,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日常巡视制度;(2)仓库每月根据库存常用物资消耗量制定物资需求计划,观察仓库物资月使用量情况,对于使用量逐渐缩小(或增加)的物资,查明原因,适时调整采购计划申报量,每月一小查,半年一次大盘存;使3S形成的局面得到有效维护。通过持续的宣传和实施、总结与改进,

5、素养(SHitSUKe)为了使以上4S成为一种习惯(即素养)要求员工工作时间仪表整洁;言谈举止文明有礼,相互尊重、团结互助,与临床沟通到位,接听电话态度热情和蔼,上班时间不在办公室用餐、吃零食、吸烟,大声喧哗,不讨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养成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定期做好4S工作。督促员工遵守规则,教育员工有正确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塑造良好团队精神,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打造后勤服务品牌。

6、安全(SeCURitY)我院后勤服务中心是医院水、电、气,物资、服务等供给的保障部门,安全运行、生产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1)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了安全生产和安全检查制度,实施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生产中零责任事故的发生;(2)每年签订后勤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服务中心与各班组签,班组与每位员工签,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培训;(3)有每月安全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巡查,查现场落实,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限期整改落实,并作好捡查工作记录;(4)仓库及班组操作间禁止吸烟,禁止在仓库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杜绝仓库周边出水口有长流水现象,增强防患意识;(5)各班组禁止使用明火,施工现场各个区域标识清晰,并监督员工认真执行,做到一日一查(6)特殊工种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做好安全防护,高空作业要悬挂警示牌并牢记安全带,一切均按标准操作,以保证操作者的安全。(7)排污泵、潜水泵、电梯机房等每周检查,强电井、弱电井、管道井每月检查;(8)各班组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每年组织演练一次,提高应急应变的能力,为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7、7S节约(SaVinG)就是对时间、空间、质量、资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后勤工作团队。(1)后勤应秉承“勤俭节约”的原则,能维修不报废,能拼接不处理;(2)建立资源节约型医院,在节能挖潜上下功夫,人人参与,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茶水炉安装定时器、根据天气情况调节用能参数等;(3)利用高科技技术节能,如引进空调智能软件管理专家、更换大功率水泵和高耗能射灯等;(4)领导高瞻远瞩,实现建筑节能,采用外墙保温、隔热断桥双层中空楼艺玻璃门窗,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为医院节约了大量资金,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节能示范单位。

四、7S管理运用取得的效果:

1、7S管理的运用使后勤服务中心各班组工作现场得到有效改善,达到了清洁干净、整齐划一、标示清晰、管理规范的目的,形成了良好工作习惯,并使之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为后勤服务中心带来了活力。宽广明亮视野开阔的操作间,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都是员工自己动手做的改善,成就感由然而生,身在其中使大家忘掉劳累的烦恼,感到温馨和舒适。

2、通过7S管理,行为规范,以及向员工灌输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树立起人人都能自主管理的意识;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从先做好身边事,出除掉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使员工养成了遵守规定的习惯,形成令人满意的后勤服务中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发挥,去年度考核中后勤各项指标上升幅度最大,在整个行政职能部门满意度调查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今年医院三级评审中后勤成为工作亮点,得到了国家卫生部评审专家的好评。

3、通过7S管理法的尝试和应用,后勤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节能减耗取得明显成效,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为我院将来更多科学管理工具的引入以及更加规范化的管理下了良好的基础。

7s管理细则篇7

关键词:麦肯锡7S模型;教学管理创新;精益教学战略;网络教学空间

作者简介:黄快生(1975-),男,湖南安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编号eJa080315;主持人:黄快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11-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有必要运用体现系统思维的麦肯锡7S模型,全面审视、综合评价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麦肯锡7S模型

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所构建的7S模型是体现系统思维方法的一个著名模型。该模型指出组织在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价值观(sharedvision)、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术(skill)。由于这七个要素都是以字母S开头,所以简称7S模型。

麦肯锡7S模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是既包括战略、结构、制度等“硬件”,也包括风格、人员、技术、共同价值观等“软件”的复杂系统。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以组织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战略”是根本,是组织为了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做的较长时间的总体谋划,它是组织价值观的体现;“结构”和“制度”是手段,服务于组织战略;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为“硬件要素”的有效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麦肯锡7S模型已经成为了人们分析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有效工具之一,鉴于此,笔者以麦肯锡7S模型为基本框架,探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变革和创新问题。

二、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教学管理的价值观创新:以人为本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在这里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1]。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它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以人的实践为依据,尊重人的实践,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教学管理方面确立和践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教学管理系统的灵魂,是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核心。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应该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

1.以教师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注重人文关怀,增加教师话语权;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听取教师意见,重视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视教学权威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2.以学生为本应该做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和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体现全体学生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教学管理的战略创新:精益教学战略

“战略就是规划,是手段,是行动模式,是对整体的把握和未来的看法”[3]。从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创新非常重要。鉴于国内高职院校的现实,笔者认为国内高职院校可以推行精益教学战略。所谓精益教学战略,是以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基本手段,以快速反应为基本特点,对教学管理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执行手段,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把握和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精益教学战略是一个整体,包括拉动式准时化教学、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并行工程等。拉动式准时化教学以用人单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对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进行解构,然后按工作模块或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课程或课程模块学习不再是学期制或学年制,而是依据课程内容或课程模块内容而定;教学过程中的计划与调整实质上是由教研室或教师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协调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全面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比如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评估与检查;全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即教学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完整循环,通过这个循环不断提高。全员的意思就是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把学校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上自校长、下至普通教师人人关心教学质量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并行工程就是在课程、课程模块或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相关人员协调配合、团队协作,将工作能力解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企业需求、课程的前后衔接等紧密结合起来,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4]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套用任何一种固定的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不合适的,创新才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好的组织结构模式的标准是:“效率—组织成员可靠地完成任务的能力,以最小出错率和付出努力与资源的经济性来表示;及时性—完成工作的速度和及时性;响应性—满足组织外部环境需求的能力;适应性—组织进行革新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能力;责任性—使成员对那些对组织有贡献的活动负有责任。”[5]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表现为机构设置柔性化、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服务性管理扁平化。

在实际运行中,机构设置柔性化表现为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开展和运行教学项目,实现人员组成、管理、工作时间的柔性;学术性管理分权化是指使从事于教学科研等学术性活动的组织会由紧密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松散性的联合关系;服务性的管理工作(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从各学院(系部)重复设置的机构中解脱出来,按业务性质和效率最优设置机构专门化管理,借助于网络自动替代信息收集整理、上传下达的中间行政管理人员,直接为用户服务,形成大管理幅度、少管理层次、高管理效能的扁平式组织结构[4]。

(四)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具有课程开放性、资源丰富化、选课自由性、学制弹性化、学习导师制、能力培养个性化等特点[6]。高职院校通过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允许学生采用灵活的入学方式,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允许中途中断学业,在条件允许时再继续完成学业。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管理的风格创新:教学服务

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长期以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盛行“行政管制”风格,教学管理组织和工作人员在角色定位上仅注重其作为权力者的身份,而忽视其权力的根本来源和权力行使的根本宗旨,从而背离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基本价值。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运行机制已经显现为“以学择教”的趋势,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应设法提供什么样的教育[7],学生身份发生完全的变化;再加上教师群体是一个自命清高、自尊心极强、从事独立脑力劳动的群体,他们一般都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流动十分容易。学生身份的变化和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特点,决定了“行政管制”风格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只有“教学服务”风格才有生存的空间。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从实质上已经演变为一种“教学服务”,尊重并尽力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六)教学管理的人员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系统中,人员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教学管理价值观、教学管理战略、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还是教学管理风格、教学管理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素质优良的教学管理人员。

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流程和方法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第一,通过岗位分析,按照人岗匹配的原理,能力至上的原则,科学合理选聘教学管理人员;第二,“以人中心”设计相关激励制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般“以事为中心”设计激励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也不例外,这是一种落后的工作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代之以更加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的“以人中心”的激励制度;第三,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开发。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科学设计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开发活动,使教学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七)教学管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教学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下,教学管理所得来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原始生成的,而是通过调查或网络评价生成的,存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建设好网络教学空间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伟大技术创新。

建设网络教学空间,不再是简单地上传、下载ppt,而是利用网络教学空间空间做活动的课程,包括电子教案、ppt、资源库、照片库、影像库、案例库、方法库,等等。教师上课只要展示授课提纲,然后利用各种空间上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讲到案例即打开案例库,讲到实例可打开照片集、影像集,讲到概念也可以打开概念库,讲到方法可以打开方法库,讲到技能可以打开技能库,讲到前沿的东西还可以链接到国外大学的课程,这些都可以在空间上实现,而且可以形成模块的任意组合,课程不再是过去的一本书,也不是最近十多年来的ppt,而是一个空间的某一个子空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做出很多不同的课程来[8]。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空间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问题讨论、学生提问等。

网络教学空间建设起来后,教学管理效率更高,信息更真实。教师上课时的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好不好,通过点击网络同步直播就可以看得仔仔细细;教师是不是每次都用几年前的老教案,通过点击教案库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教师是不是对学生进行过辅导,通过点击教师评语和回答问题留下的“脚印”看得明明白白;老师的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是否学生欢迎,通过点击学生访问量、访问记录和学生留言可以看得真真切切。

三、结语

(一)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价值观这七个要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和灵魂,战略是根本、“结构”和“体制”是手段、风格、人员、技术是支撑,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必须着眼整体,统筹谋划。

(二)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开放性。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之一就是“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与行业、企业、家长、学生互动,不断为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价值观、战略、结构、制度、风格、人员、技术补充新的内容。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各个要素要不断吸收社会最先进、最新的东西,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

(三)以麦肯锡7S模型为分析框架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具有动态性。这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七个要素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变化,补充新的内容,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这表明,为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取得成功,各个要素必须保持对社会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江红.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含义[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8(8).

[2]曹志平.“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

[3]Henrymintzbergandothers,theStrategyprocess[J].pearsonprenticeHall,2003.

[4]张芊.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J].教学研究,2001(6).

[5](美)小詹姆斯.卡什,等.刘晋,等译.创建信息时代的组织[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李萍.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的优势与措施[J].科技信息,2006(3).

7s管理细则篇8

【关键词】服务对象;麦肯锡7S模型;财务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22-03

高校财务是高校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收支事项日益增多和复杂,近两三年新制度、新政策集中推出,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等都对高校财务尤其是财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财务服务要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更高的要求,必须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向财务服务的最优化靠拢,促进学校科研、教育事业持续高速发展。

一、优化高校财务服务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高校财务服务

高校财务部门对全校财务实行归口管理,同时兼具对内、对外的服务职能。高校的财务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还有学校、学校同级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管单位等。目前不少高校财务工作者存在认识误区,仅聚焦于教职员工和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其他服务对象,和其他服务对象的关系比较被动。于上级单位而言,服务的职能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上级批准的资金并按规使用,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项财务任务;于本校和平级的单位,则是合理分配预算和管理支出,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因此,全方位优化高校财务服务,做好对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服务,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带来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有助于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和提高高校声誉。

(二)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监管与服务是高校财务部门两大职能。财务部门工作要点细、条线多、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微妙平衡监管与服务的职能,才能真正做好财务工作。两者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来源于在经费支出报账时师生的要求与财务规定不符。过度强调监管职能可能大大降低师生满意度,过度强调服务意识又可能极大弱化监管职能,难以严格贯彻相关规定。然而两者不是对立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可以提高监管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高效的监管保证服务导向正确、合规。

二、麦肯锡的7S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7S模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及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创新实践。7S模型是系统性分析模型,其要素对于各类机构都有相通性,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组织分析,因此,本文将7S模型应用于高校财务服务中,提出优化服务的建议。

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7Smodel),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

将7S模型与高校财务服务相结合,可以细化为以下七个方面:

战略――财务部门依据高校发展目标和战略所制定的长期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以三至五年为时间跨度的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经济活动的全局性规划。短期计划是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具体工作安排,并根据新规定和要求及时调整和修改,包含具体分项计划,比如岗位调整计划、员工培训计划和制度建设计划等。

结构――财务部门将战略任务分解到岗位,再把相同或近似的岗位组成各业务部门,是一个由各业务部门水平分工协作系统和分管领导的权力垂直系统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制度――财务部门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结合高校的发展改革战略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务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

风格――财务部门的领导风格、精神风貌、优良传统和工作氛围。

人员――财务部门根据战略要求和结构配备员工队伍,合理配置岗位,并与新政策和新需求同步调整。

技能――通过持续全方位的培训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

共同价值观――塑造和培育财务部门的共同价值观,树立全局观,起到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

以上七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只有将七个要素融会贯通到财务部门具体工作中,才可以切实优化服务。

三、高校财务服务优化的建议

近年来,以规模大、财务业务量多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已通过建立无现金报账系统、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网上排队叫号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财务服务效率,优化工作流程,跨越式地提升了财务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学院等二级单位层面也通过设立学院联络人、委派会计主管、助理会计等方式,促进财务服务层次的延伸、服务方式的互动。然而财务部门仍存在年底报销单积压率高,校内评价满意度低,难以及时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上报材料等问题。个中原因,除了财务工作内在性质,更主要是由于改进措施往往是以点和线的方式推出,呈现出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削弱了有利影响。因此可借鉴7S模型,点线面结合以优化财务服务,从以下三方面循序渐进地作出系统性改进。

(一)制定长短期工作计划,完善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岗位

1.随着体制改革的加快,教育、财政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制度政策,高校财务工作压力日益加大。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公车、养老金改革的实施,三公经费的从严管理,都需要财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完成任务,主动应对变化。

(1)财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要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匹配。比如Z大学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Z大学财务部门的长期工作计划就包含如何为科研、教学相关制度的改革制定配套措施,如何为新引进的人才配置导向性财务方案等,从学校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全局性的中长期规划。

长期计划的重心是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和控制、计量和评价,比如财政专项经费的资金管理方案、后勤支出的管理等。在这个长期的规划中包含着年度计划,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可以调整年度计划,比如校内预算要体现公车、养老金的改革。这是财务部门对学校整体服务的体现和优化。

(2)财务部门的工作计划需有前瞻性。不仅要在内控规范、绩效预算、新会计制度等新政策出台后制定本单位具体制度,还需要在前期做好技术、人员等准备,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相关制度的改革通常滞后于企业,可以在计划中有预见地做好制度研究,积极主动适应变化。这也是财务部门服务于上级主管单位的优化方式。

2.高校财务部门找准职能定位。财务工作亟须摆脱会计核算单一功能的困境,以及解决在资金分配等方面财务机构充当配角甚至无权参与的问题,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在学校经营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尽快使财务管理的功能与作用上升到服务学校战略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要通过微观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高校经济活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思考研究并形成报告,发挥宏观服务作用。这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管理层的努力,还需要学校领导对财务的控制、决策和评价功能足够重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采用由主管财务副校长―财务处处长、副处长―职能办公室、会计报账大厅构成的金字塔形组织架构。有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在财务副校长与财务处处长之间设有总会计师这一管理层次。这种垂直型刚性的组织结构或造成机构设置分散、重叠,以及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在财务领导层面借助信息化平台,扩大信息沟通幅度、缩小管理幅度,减少等级化感和简单执行指示的工作模式。梳理工作流程,明晰任务清单,“根据高校现有的财务规模和机构设置,按照岗位对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对应性的匹配,将流程归入各个财务岗位,从而实现岗位流程管理模式”(梁勇等,2009),整合安排以优化财务服务。

多数高校的职能办公室都以预算、核算、薪酬、综合管理为主,并于各分校区建立会计报账大厅。这就容易出现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缺少良好的互动沟通渠道,在为师生提供财务服务时可能互相推诿、权责不明,或报账大厅的人员不了解最新内部财务政策规定的动态。因此有必要定期以交流会、讲座、培训的方式,或设置轮换联络员的方式,创建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的无障碍交流渠道。

此外,本文有一设想:以特殊任务为基础组成灵活的工作团队,实行任务团队责任制。高校财务部门经常有任务需要多个职能办公室或与报账大厅合作完成,而开放式的团队工作模式可以为师生和上级主管单位提供更好的财务服务。以Z大学为例,省财政经费的日常管理由国库办和预算办负责,核算办实施核算,采购办负责设备的采购。在省财政安排收回、检查经费等特殊任务时,由上述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由分管的财务副处长任组长。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召开会议,安排工作进度。如此,在以后年度出现类似任务时便可自行协调组织,为日后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加强学校财务和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营造专业严谨并富亲和力的财务文化氛围

体制改革期,上级主管单位往往根据形势要求集中推出新政策、新规定,高校财务部门不能仅仅依赖于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财务准则和制度,也需制定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个性制度和措施。例如Z大学财务处根据最新的中央和省的差旅费、会议费相关规定及时制定本校差旅费、会议费的管理办法,做好制度。这样不仅统一了以前零散的差旅费、会议费标准,合规支出,而且将政策中节约的观念宣传到位。

高校财务部门还需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这是人员、风格因素的基础。例如Z大学财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还有专门针对报账大厅的内部管理制度、奖惩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

同时,风格和共同价值观可以统一于财务文化中。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文化,营造充满活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展现财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增加部门的亲和力,塑造提供一流服务的共同价值观,并通过文化的不断沉淀、渗透和影响,最终形成一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效服务团队。财务部门领导也应以人本观念为导向,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鼓励集体决策和书面建议。

(三)高校财务部门重视人员和技能因素,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面临着用人机制僵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工作思维模式化等问题,成为优化财务服务的一大阻力。下文从人员配备、人员培训与分工、考核与激励三个方面来详述如何优化财务服务。

1.高校财务部门人员配备数量与结构的优化。在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财会人员占教职工总人数最高比例为3.25%,最低比例为0.42%,较低比例的高校应重视人员数量的充足性。根据结构和岗位要求安排合理数量的人员,特别是一线财务人员的数量。规模较大的高校一线财务人员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可以设计公式去计算工作效率数基作为参照值。当实际工作效率低于该数基时,可以启动新员工招聘以弥补效率上的不足。假设平均月报销单量为a,财务人员平均每人制单速度为b,工作效率数基s=a/b。在信息化的财务系统中很容易统计a和b的具体数值。在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降低高校财务部门编制外劳务派遣人员的流动性。

合理调整财会队伍的结构。例如Z大学中高级会计师聘任人员比例为45.04%,在75所直属高校中处于中间水平;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员工共21人,比例为16.30%,位置相对靠后。因此,在招聘新进员工时可以侧重考虑专业和学历等因素,同时鼓励年轻员工进行职称、学历学习。

2.加强财会队伍专业化建设。首先,财务部门需完善培训制度。除了针对新员工进行的上岗培训,还应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的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准备阶段可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然后结合客观政策形势等要求完善年度培训计划。不仅注重对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掌握高校财务政策法规和事业财会制度,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礼仪训练,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整体上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业务精、职业责任感强的学习型财会队伍。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定期的业务交流,尤其是有分校区报账大厅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专业化分工,安排相对固定的财务人员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以提高服务效率。比如Z大学针对报账业务量大的学院设置大户审核窗口集中处理;还可以在报账大厅设置某类经验丰富的经费联络员,为其他报账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在大厅遇到问题时积极与职能办公室联络解决,提高服务效率效果。

3.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借鉴Kpi关键指标和360度等绩效考核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最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方式。例如评价维度多元的360度绩效考核法可以适用于财务部门中层以上人员的考核,比如各职能办公室和报账大厅的主任。首先,评估要征得受评者的同意,这样才能保证受评者对最终结果的认同和接受。其次,对评估者进行360度评估反馈技术的培训,使评估者掌握该方法以及尽量客观评估。根据财务部门的评估需求设计360度反馈问卷。然后,开展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同事、下属和主管评估。最后,进行统计和形成报告,注意剔除其中过于主观的描述。

完善激励制度。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整体激励与个别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激励对象,选择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例如岗位定期轮换、扩大工作任务内容的弹性、推荐晋升、授予先进称号等。

4.7S模型优化财务服务应用时还需借助宣传手段,利用网站、电视、宣传册、展示板等方式,介绍报账流程以及财务制度和最新通知,及时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树立财务部门专业友善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太平.非营利组织财务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s管理细则篇9

关键词:实训教学;职业素养;技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89-03

作者简介:黄丽娥(1982-),女,广东河源人,硕士,河源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教学。

1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实训是技工学校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技工学校有近2/3的课程都是实训课程,但在实训课程设计和实践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技能实训课程人为地割裂开来,是目前技工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为职业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度不够,现行的职业素养训练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收效低。

1.1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方法不当

技工院校多以一些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这样的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导致教育无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教学方法不当也是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实训课程来培养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如德育课、校园文化、班主任教育等来“灌输”,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3]。

1.2实训课程设计中缺少职业素养内容

在实训课程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将职业素养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造成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等内容与实训课程项目相结合,在教学任务、教学重点方面,都过份注重学生技能的习得水平,缺乏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造成学生重技能、轻素养,就业后在理解、融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需求方面难以适应。

1.3缺乏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可以通过考试检测,进行量化评价。而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感情,很难量化评价[3]。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往往成为学校、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很难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引入科学的评估工具,对实训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是推动职业素养科学评价的必然途径。

2职业素养培养

实训教学是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现场教学,要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必须创新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建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因此,抓住实训教学的契机,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寻找突破的有益尝试。

2.1渗透企业文化开展教学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讲座,讲解企业文化,参观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解企业文化。在实训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渗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展开教学。在讲解安全操作时,渗透企业对安全操作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减少出错率,渗透企业质量管理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减少迟到、早退现象,渗透企业考勤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奖惩制度。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渗透真实具体的企业文化知识,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而且,通过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守时、守纪、敬业、质量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加快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2.2模拟企业环境开展教学

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应模拟企业环境实施教学。①专业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作为课程实训教学载体。如要求学生深入行业进行市场调查,养成务实、求真的良好工作态度;②以职业技能与素养大赛的形式拓展实训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定位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竞赛项目,制定竞赛方案和评分标准;③依据企业项目实施办法进行角色分配。如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项目经理、技术顾问、技术人员、验收人员等企业角色;④对实训内容以项目竞标方式实施。现行的实训内容都是由教师统一发放,没有选择性,学生积极性不高,且容易复制抄袭。将实训内容以项目形式细分成几个子项目,由各小组竞选子项目,分工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3实施7S管理

7S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将实训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学生以7S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见表1。

通过引入7S管理,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去管理课堂,不仅有利于规范课堂管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职业意识,提高了操作技能,达到学生着装整齐、机房管理整洁、课堂秩序井然的成效[4]。但是,将7S管理融入到实训课堂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某个教师或者单个班级的单打独斗,而是要执行到每一节实训课程中去,形成长效机制。

2.4职业素养课程考核

只有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实践绩效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考核,除了考试成绩这一评价指标外,还应增加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内容的考核。教学实践中,我们制定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2](见表2),将学生职业素养细化为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4大类8个子项目的评价指标,采取自评、组评、师评3个维度考评,科学、量化、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习得水平。

通过增加职业素养百分制考核,学生不仅认真学习技能,而且严格规范行为习惯;不仅积极主动完成作业,而且遇到问题会主动与人沟通。总之,在课堂上,学生会按考核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

2.5教师职业素养考核

教师是实训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除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外,还应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实训课程教师的评价内容[1]。①教案考核。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程设计中体现职业素养培养教学环节;②课堂巡查考核。考核上课班级的出勤率、课堂秩序、学生精神面貌等;③听课考核。通过随机听课、评课,考核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情况。通过考核教师,将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

3实证研究

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法,实验对象为笔者所担任的2011级商务文秘1、2班,其中1班42人,2班39人,课程为《计算机应用(高级)》。实验中,以1班为实验班,采用职业素养培养教学模式;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对两个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研究。研究过程:①评价。对两个班分别进行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职业素养成绩评价及操作能力测试,其中职业素养成绩运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进行评价,最后求出综合成绩。测试评价指标为:综合成绩=职业素养成绩(40%)+操作成绩(60%);②数据处理。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1实验前成绩对比

3.2实验后成绩对比

表4数据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素养成绩、综合成绩的p值≤0.05,有显著差异,显示本实验对实验班的素养成绩、综合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操作成绩p

3.3实验前后成绩对比

表5数据显示,p值

结论:实验措施介入后,学生的职业素养成绩有显著提高。

4评价结论

经过检验证明,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而且对提高操作技能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中职实训课应用“7S”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29-130.

[2]魏春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2):58-60.

7s管理细则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更好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自评标准(试行)》,联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的精细管理。

1以省标准为要求,扎实推进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

面对当前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学校以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真正把学生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了更好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自评标准(试行)》,联系中职德育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制,制定并修改德育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将德育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落实责任,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密切协作,更好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推进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

2以实施7s管理制度为载体,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对毕业生适应企业能力的问卷调查,企业普遍反映中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显著增强,在技能上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但在企业的规范性管理要求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状,如何积极打造既懂技能、又具高素养的新型人才,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探索,全面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为内容的企业文化“7S”管理制度,并细化到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生活管理等多个层面和各个管理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现代企业先进制度的熏陶,从而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更好适应企业的实际,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感受企业管理理念,“学规矩”、“守规则”,实现校园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效对接,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以实施精细化管理为主旋律,提升德育实效

在经过德育管理工作的几年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德育管理工作是职业学校的立校之基,育人之首,实施德育精细化管理是职业学校治校之策,树人之略。

3.1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激发其上进心,是民办学校德育的突破点。

对于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为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搭建和借助各种平台来实现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

例如:以全国文明风采、创新创业大赛和市职教技能竞赛为契机,组织学校的技能比赛全校开放日,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和企业界代表共同参与,从而在全校同学中引起了很大的触动。同时,组织由比赛获奖者组成的报告团,在校内分系进行巡回报告,学生发自肺俯的演讲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受之教育,这不仅可以增强获奖者的信心,也同时让学生深深的认识到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展这样的活动,要比教师的说教管用很多,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展示平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3.2建立健全精细化德育管理制度,是不断深化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

实施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这是不断深化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德育管理制度体现出“精细化”的特点。对班级管理注重从“宏观把握、微观入手”,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目标明确具体。大到整体宏观管理,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精细化的相应管理制度。

因此,班主任可以依托学校建立的一整套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如《职业学校7S管理实施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守则》《学生宿舍管理细则》、《学生会管理制度》、《班委会的管理制度》、《班级德育量化考核制度》、《班级公物管理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等,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

4以实行“四育”结合为重要举措,培养学生“三种习惯”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四育”结合,就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三种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4.1注重管理细节,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德育工作低效能的重要原因在于假、大、虚,对于未成年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小事抓起,从普通的行为抓起,从养成教育抓起。为此通过制定《班级德育量化评分制度》,由值日行政、值日教师和值周学生干部实施日常文明行为的全程工作跟踪,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每天从早上起床、内务整理、早餐、卫生清洁到早读、上课、课间活动、午休、午唱、晚修、就寝、关灯、考勤等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规定,从小事着眼、细微处下工夫,小到物品摆放,大到校园环境都要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一日行为纳入规范化、秩序化的轨道,使学生在校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检查、事事有标准、每天有跟踪、周周有小结、月月有表彰。班级的卫生、纪律、两操、校牌佩戴、班风班貌、财产保护、板报评比、各种获奖情况等量化成分,每天全校公示,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结合课间活动,可以将全校的集队训练演变成逃生训练,同时,通过午唱以全校规定的爱国歌曲为体裁,组织各班大合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促进了校风建设。

4.2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际交往。

针对有些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关爱他人等情况,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例如感恩生命、社会、学校、父母等主题班会,经常教育学生到校后用电话报向父母报一次平安、放假到回家后给班主任用电话向班主任报一次平安、放假在家主动给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放假回家不带一件脏衣服给父母添麻烦等等。

组织学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妈妈再爱我一次》、《篮球女孩》等教育意义的影片,通过观看感恩教育片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名誉团长邹越作的“让生命充满爱”感恩教育专题演讲,让学生真心理解爱、珍惜爱、奉献爱和回报爱。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对父母、老师、社会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

4.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矫正自卑,树立自信意识。

由于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基础差,怕苦怕累,老师压、家长骂,好同学又瞧不起,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的心理。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忙着自己的事业,很少同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为此,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会学生处理问题;开展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树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情感中解脱出来,以确立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重拾信心。

4.4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管自律能力。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要由学生的被动管理逐步向自我教育的主动管理转变,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在学生中真正开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教育。职业学校实行学生文明示范周值周制度是一直被推广的,全校每班轮流值勤一周,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管自律能力。

其次我们注重发挥学生会的自管作用,学生能做到的,老师决不多干涉,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如:学生的考勤、仪容仪表、食堂管理、宿舍管理、晚自修前管理等环节均由学生会干部和志愿者进行全程检查跟踪。另外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爱好作用,学校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自主创设了广播站、宣传栏、街舞社、轮滑社、话剧社吉他社等多个兴趣爱好组。这些举措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减轻了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大大增强,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5以德育创新为活力,注重德育实践

5.1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各系德育工作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最大的特色就是改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由学生主持,全员参与。班主任加以引导,既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班风的目的。学生们发言踊跃,畅谈切身体会,班主任的点睛总结。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同时可以取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2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通过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或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等,以通过辩论赛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都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了解解决的方法,启发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6以家校联系为桥梁,构建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举办了各类的技能操作、展示、观摩仪式,这样既对家长开放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展现了学生的技能特色,也是教育开放的一次考验。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