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展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56

医药市场展望篇1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医药市场展望篇2

近期的中医药行业可谓利好连连。6月5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对2015年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2%。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5月末,商务部首次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初步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体系,从侧面证实了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政策的风向标已开始发生转变,从扶持和规范整个中药产业链及经营环境向重点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等刺激行业需求释放的方向转变。”某券商研究员表示。

尽管中医药行业收入仅占我国医药行业总收入的约30%,但在西医的强势地位下,中医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力超西医。华泰联合证券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4%,超过行业均值23.52%;中医院就诊患者增速保持在9%~10%水平,高于综合医院;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也从2005年的65%快速上升至2009年81.58%,虽然低于综合类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但增速明显。具体到中药的生产和销售上,2011年全国中药饮片(即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产业营业收入达853.72亿元,与2006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35%以上;中成药实现产量242.6万吨,相比于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78%。

中医药产业的高速成长有着契合于当下需求的强大内在动因。中医注重治本,重调理、重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及各项身体机能,中药取材天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小,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及专科用药,并且诊治费用相对低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基层医保条件薄弱、养生保健需求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中医药诊疗需求进入井喷期。同时,纵观国际中药市场,我国传统中药资源总数多达1.3万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商品中药材1200种,为中药出产大国。但至2010年,我国仅占有国际中药市场的5%市场份额,并且70%为初级中药饮片。而日本生产原料70%来自中国,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占有80%的份额,韩国及其它国家占有另外15%的份额。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药产业的发展潜力都不容忽视。

医药市场展望篇3

“中医中药中国行是在中医中药一度被责难、甚至个别学者呼吁取消中医的背景之下启动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从2007年7月至今,这一活动已有效扭转了中医的被动局面,中医中药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得到提升。”

据了解,“中医中药中国行”今年已先后在山东、安徽等12个省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活动,仅120场大型广场义诊宣传活动就吸引了60多万群众参加,并培训了3.5万名农村中医人才,捐赠了1.2亿元的医疗物资。

王国强表示,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普及了中医药的文化和知识,让更多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生命力,也提升了相关医疗机构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信心。“但中医药的发展仍处于弱势,还没有走出低谷。”

200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江苏省站活动的启动仪式,于12月7日在六朝古都南京市的山西路广场隆重举行。几千名南京市民参与现场活动,领略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服务和悠久灿烂的中医药文化魅力。江苏省活动在随后的1个月时间里,将在全省13个地级市深入开展。

启动仪式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南京市副市长赵晓江分别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代表全国组委会向江苏省赠送图书和医疗物资。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宣布活动启动,何权在致辞中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并专门召开工作交流会议,为全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将精心组织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省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着力完善中医药投入、服务、人才、科研、文化和管理等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主持了启动仪式。仪式上还为江苏省中医药“三基”知识竞赛的获胜代表队颁了奖。

现场活动丰富多彩。中医技能展示台前气氛尤为浓烈,专家现场教授简单易学的颈椎病防治操,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跟随学习。一会儿“调息吐纳”,一会儿“回首望月”,上千人一起操演,共同享受着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奇妙。而在文艺表演区,身着古装的中医药学子齐声诵读中医经典名句,传递出穿越历史时空的健康智慧和生命关怀。还有武术表演者也登台展示了大雁功等套路,以刚柔相济的动作诠释中医药阴阳相合的医理。

现场义诊是活动的重头戏。在40多个义诊亭,上百名高水平中医师为市民提供一系列免费义诊、咨询、按摩、刮痧等中医服务,其中有从北京赶来“助阵”的5名中医专家。在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前,众多市民跃跃欲试。即使是排队等待时,也可以品尝到免费提供的沙苑白糖饮、黄芪粳米粥等药茶和药粥。3位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的秘鲁籍研究生也参与到义诊中,娴熟地为市民施展按摩拔罐的技艺。中医药展览区里介绍的古代医药发展简史、日常生活中的食疗药膳,还有本地名中医、名专科,让许多市民驻足流连。

除了现场活动,著名老中医专家陆广莘于当天下午在南京市中医院举办的“国医大讲堂”上,面向市民群众作了“老年人的养生与保健”专题报告。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则在此前一天举办了四季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南京市中医院的丁泽民博物馆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开放。

“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的主题是“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目的是“面向基层,服务社会,惠及百姓”。通过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宣传中医药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普及中医药知识,推进中医“三名三进”工程(“三名”为名医、名科、名院;“三进”为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中药“三名三保”工程(“三名”为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三保”为切实保证中药材质量、保证中药饮片和炮制质量、保证中药产品与中药制剂质量),让社会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连云港站

2008年12月12日,“中医中药中国行”连云港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新浦苍梧绿园举行,百余名中医药专家为港城市民免费提供中医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向连云港市赠送了一批中医药知识图书和医疗物资。

连云港市副市长杨莉宣布本次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处处长宋树立在启动仪式上希望我市认真做好这次中医药宣传活动,为今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划上圆满的句号。宋树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说:“我们衷心希望连云港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把‘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不断地推向全面,引向深入,服务人民,造福百姓。”连云港市卫生局局长周伟提到:“全市卫生系统将紧紧地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切实把中医药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持续深入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把中医药知识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把中医药的服务延伸到城乡的基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喜欢中医,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的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挥了中医独特优势,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周伟表示,连云港市卫生系统将以这次“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为连云港市加快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南通站

2008年12月8日下午,“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南通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市区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南通中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创立了外科正宗说;清代儿科名医王胪卿独创“王氏保赤丸”,沿用至今。上世纪50年代,南通中医界在蛇伤、溃疡、肺痈方面的诊疗技术,被誉为中医界的“三枝花”。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中医药事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向南通市赠送了图书资料和价值80万元的医疗物资。全国知名老中医朱良春等40多位我市的中医药专家开展了大型义诊咨询。

南通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在为期一周的活动期间,南通市各县(市)区将通

过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以及送医送药等形式,集中展示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历史贡献,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

苏州站

2008年12月12日,“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苏州站活动启动仪式在苏州市会议中心广场隆重举行。苏州市人民政府谭颖副市长,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陈伟处长,江苏省中医药局陈虎主任,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苏州市卫生局张月林局长主持,副秘书长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医中药中国行”苏州站活动组委会致辞,谭颖副市长宣布“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苏州站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苏州市卫生局陈小康副局长和市中医学会葛惠男理事长代表苏州市接受了国家组委会赠送的医疗设备和书籍。

启动仪式后,谭颖副、副等参加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在“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墙签名,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文体表演,参观了展现我国中医药发展史,江苏省和苏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贴近群众生活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的百米展廊,慰问了现场义诊专家。

启动仪式当天,苏州市卫生局还分别组织了两场社区医师培训和一场面对群众的健康讲座,并组织近一百名小学生参观了中医药博物馆。当天下午,“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也在常熟市拉开序幕,开展了基层医生培训、义诊咨询、送医、送药、慰问军烈属和贫困户等活动。

泰州站

2008年12月8日下午,“中医中药中国行”泰州站活动正式启动,2000多名市民在市区泰山公园东大门广场零距离感受了国粹中医中药的魅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缪志红,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泓卫,副市长曹玉梅,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殷美娟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曹玉梅主持。

马建中希望泰州以此活动为契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缪志红在致辞中表示,“中医中药中国行”泰州站活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百姓健康的一项实际行动。她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全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投入此次活动中,使中医药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为护佑全市人民健康作出应有贡献。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国家组委会向我市赠送了价值8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数千册中医药方面的图书。

当日,来自泰州市区的40多位著名中医专家现场为市民开展内科、外科、妇科等5个科别内容的义诊。现场活动形式多样,有中医药科普知识百米展廊展示,“弘扬国粹、爱我中华”签名,中医药谜语和中医药文化知识互动游戏,文艺表演以及宛西制药等中药企业形象展示。

徐州站

2008年12月12日上午,“中医中药中国行”徐州站活动在市古彭广场启动,来自徐州市中医院及六县(市)中医院的百名专家举行了义诊咨询、中草药真假辨认、发放中医科普书籍、举办健康讲座、社区医师培训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万余名市民参加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闻办副主任张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吴振斗处长,徐州市副市长段雄、市政协副主席赵彭程、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华,徐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学、副局长俞军,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培影等出席活动。

徐州市副市长段雄在部署致辞中说:“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走进徐州,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发展中医药事业决策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中医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盛事。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徐州站活动,将使我市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机会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让中医中药更好地服务大众,为中医药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政府在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始终把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中医药队伍,加强中医药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全市中医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市政府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把健全社区农村医疗基层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十分注重发挥中医药贴近百姓简、便、验、廉的优势,进一步使中医药走进了社区、贴近了百姓,弘扬了中医药文化,提升了中医药服务水平。尤其是作为我市中医发展的龙头市中医院,以弘扬中医事业为己任,经过近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专长”的中医特色优势。成为我市中医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康复、科研、教学的培训中心。医院成为部级三等甲级医院、江苏省基本现代化中医院。”

医药市场展望篇4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将进入低迷期,而非周期性行业将成为避险的上任选择。在非周期性行业中,医药板块无疑最值得看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今年有可能实施的全民医改方案也会让医药板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兴业证券分析师指出,医改的影响是全行业的,政府投入加大、基层医疗市场构建、全民医保的建设等因素均将刺激整个医药市场的发展。行业内的公司也将不同程度受益,并为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具体来讲,拥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较高运营效率的医药商业企业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生物制药、创新型化学药、中药及otC、普药等子行业也将不同程度受益。

据分析,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医院将更多地采取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加速医药流通业的集中。目前,我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医疗改革等因素催化下,医药流通企业将迅速成长为行业的“巨无霸”,从医药行业业绩情况来看,去年1~~11月行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23%、53%和51%,各子行业均呈利润增长快于收入的态势。2007年度业绩预增情况显示,双鹭药业、华东医药、恒瑞医药、海正药业、华兰生物、双鹤药业等个股预增幅度均在50%~100%之间,行业的高增长将推动板块在年报行情中有较好表现。

世纪证券认为,我国人口多、消费水平低、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转型、收入逐渐提高,因此蕴含着庞大的医药需求潜力,医疗保健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这一点来说,看好直接受益于新“医改”和农村及城镇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与消费提升带来的医药需求增长的化学制剂药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药流通行业,以及与此相关的生物诊断产品企业。

成长性中小盘股可关注

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医药板块的表现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在市场近期出现震荡之后,下一步的投资策略应是:对于优质医药公司,战略性长期持有意义大干战术性短期减持,部分公司还存在短期战术性投资机会。对此长江证券认为:一是可以伺机买入价格调整到位的优质公司及研发类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较小,只需考虑估值是否便宜;二是认真评估并购重组带来的影响。另外,年报行情、高送转预期、股权激励实施、中短期外延扩张的实质性进展等因素,也将为个股提供短期投资机会。从总体来看,综合医药板块的整体评估和分析,以下几只个股特别值得广大投资者留意。

马应龙(600993)

1月15日,该公司公告,经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07年度累计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85%以上(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187万元),由此也使投资者对其2007年的业绩有了更多的期待。马应龙的前身是创建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马应龙生记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马应龙药厂,1966年更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1993年改制为武汉马应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通过国有股股权协议转让,马应龙药业由中国宝安集团(即深宝安,000009)控股经营。马应龙为中华老字号,公司主导产品为治痔类药品和止咳类药品,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去年12月25日,马应龙、武汉马应龙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达安基因达成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武汉马应龙达安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对于马应龙而言,该投资可使其产品由治疗性制剂领域向其前端即诊断医疗领域延伸。

西南药业(600666)

日前,该公司首批入选了国家“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分析人士认为,医改如能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受益者将是普药生产企业。而公司作为西南地区普药生产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市场放大效应。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西南药业产品品种多达200多个,并且绝大部分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完全吻合医改对药品种类、属性等的需求。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美菲康及所属药品类别――麻药。由于国家实行麻药定点生产政策,公司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麻药定点生产企业,充分享受到该政策的保护,使得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市场也非常稳定。预期公司今后销售收入保持25%左右的增长,并且随着医改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优势、地域优势以及“纯普药”的品种优势都将逐渐体现,长期发展值得看好。

双鹭药业(002038)

根据公司去年的三季报,预计2007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范围在150%~200%之间。双鹭药业成立于1994年,最初由徐明波博士创立,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投资成立,经过10年的发展,成长稳健。目前公司产品逐渐聚焦于抗肿瘤、心血管、肝病三大领域,是国内重组蛋白药物领域的领先者,最突出的研发优势在于“上下游垂直一体化”。公司利用现有资源已创造多个利润增长点,从2006年底已有立生素等产品实现出口。随着公司产品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注册、认证有条不紊地进行,未来几年国外市场将陆续打开,前景值得期待。另外,公司参股的星吴医药已挂牌三板,后期可能实现转板,股权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公司是典型的成长性企业,未来股本可能持续扩张,建议买入并长期持有。

科华生物(002022)

根据公司去年三季报,预计2007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增长50%~60%。公司是生产生物制品的企业,其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公司42个生化试剂已获得规范市场的认证,相当于获得了进入规范市场的“身份证”,有利于公司生化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另外,公司日前已有3个生化仪器获得Ce认证,将来还会有更多仪器产品获得规范市场认证。该股在前期的市场反弹中表现强劲,近期在市场下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目前市场有望企稳,该股将再度发力士行,值得积极参与。公司未来仍面临多方面的爆发性增长:1 公司三联核酸诊断试剂有望首家获得批文进入市场销售;2 公司全自动生化系列,在二级医院及县级各类医院拥有广泛的需求;3 与法国生物梅里埃确立互相代销对方产品的合作模式以后,公司产品有望迅速进入海外市场。

医药市场展望篇5

《意见》是医改的延续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从去年4月初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具体指导意见已几经推迟。在《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第五条改革措施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公立医院改革之所以困难,关键在于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主体,且与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紧密联系,如果公立医院改革不能成功,医改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面极广,且涉及到公立医院的补偿问题,推进难度极大,所以只能用试点的方式启动,总结经验后再逐步调整。

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值得关注。虽然国务院通过的只是指导意见,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看具体主管部门及各地方的情况和实施方案,初期甚至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改革方式,而最终也可能不是全国一刀切的方式。但毫无疑问, 《意见》的出台是医改的延续,为改革中难度较大的公立医院在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行了详细规划。

《意见》出台对医药行业的主要影响

行业销售规模有望扩大。此前医院采用药品加成政策,直接导致了“看病贵”。随着《意见》的出台,药品加成政策将逐步取消,医院的盈利模式将由“卖药”向“服务+补贴”转移。我们认为此举有望部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居民被抑制的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行业的整体销售规模亦将进一步扩大。

普药受益,进口减少。我们认为,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普药方面,尤其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此外,由于取消药品加成,昂贵进口药的市场份额将减少,国产药品将取而代之。

多元化办院格局将形成,医疗器械进一步放量。《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未来我国有望突破政府办医院的机制,形成各种社会资本的多元化办医院格局,更多类似于爱尔眼科的专业医疗机构即将出现;相应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扩大。

医药市场展望篇6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策略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是从marketing这个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医药企业所从事的医药市场营销是个人和医药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其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其主体是个人和医药组织,客体是医药产品和价值,核心是交换,最终目的是有利益地满足需求。现阶段我国医药营销具有以下特点:产品的同质性;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营销盈利的不合理性;医药服务的超前性;医药服务的同步性。

二、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医药公司的大量涌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性地借鉴和运用发达国家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现状,采用更为科学的营销与管理策略,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医药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包括拓展产品组合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拓展宽度是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个或几个产品线,扩大经营产品范围;加强深度是指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一般来说,扩大产品组合,有利于企业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散风险,增加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适应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但这种方法要求企业拥有多条生产线,多种销售渠道,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指减少产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即从企业现有的产品组合中剔除某些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不获利的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获利多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缩减产品项目组合策略可使企业集中资源、技术投入到少数产品,提高质量,扩大这部分产品的生产规模,使销售渠道等策略目标集中,减少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利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3)产品线延伸策略:指全部或部分改变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包括向下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高档市场的产品线向下延伸,即在高档产品线中增加低档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高档产品项目,使企业进入高档产品市场;双向延伸即原定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的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以期占有更广大的市场。

(4)产品线现代化:即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那么企业将面临是选择逐步现代化还是快速现代化。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与之抗衡;而快速现代化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消耗资金较多,但可以快速更新完毕,占到有利位置,出其不意,击败竞争对手。

2、医药产品定价策略

(1)折扣折让策略:指原定价格基础上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价格优惠,以吸引其购买的一种价格优惠。现款折扣:是对迅速支付账款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这种折扣策略在许多行业都非常盛行,它有助于改善销售者的现金流动性,降低呆账风险及收款成本。实行现金折扣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折扣率。数量折扣:指企业对购买药品数量大的顾客给予价格优惠。目的是鼓励顾客大量购买从而降低企业在销售、储运、记账等环节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刺激顾客在固定的地方订货与购买,培养顾客的购买忠诚度。贸易折扣:指企业根据中间商负担的不同功能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给予不同的折扣优待。季节折扣:是对在淡季购买药品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鼓励客户早进货、早购买,减轻企业的仓储压力,加速资金周转。还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促销折让:生产企业对其药品进行广告宣传、布置专用橱窗等促销活动的中间商给予减价或津贴,作为对其开展促销活动的报酬,以鼓励中间商积极宣传本企业的药品。这种策略特别适合于新药的导入期,其实质是企业为开拓药品市场而支付的费用。

(2)差异定价策略:对同一药品或服务,根据流通环节、销售对象、时间或地点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不同价格的一种策略。根据流通环节定价:主要表现为购销差价策略和批零差价策略。合理的购销差价既能促进生产企业生产的发展,又能改善经营企业的经验管理,正确指导消费。同样,合理的批零差价有利于调动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药品的零售价格。根据购买者定价:即对于同一种药品,在卖给不同客户时采取不同的定价。根据药品形式定价:即根据不同规格、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的药品实行不同的定价。根据时间定价:对于同样的药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日期或不同的时刻销售时采取不同的定价。对于药品,主要表现为制定季节差价,这样有利于生产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企业有计划地均衡上市,从而保证不同季节的均衡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地点定价:对于相同的药品,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价。

(3)心理定价策略:针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药品价格的一种策略。整数定价:指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不保留价格尾数的零头,而是向上进位取整数。这种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高档药品、具有特殊功能的药品和价值大的药品。尾数定价:指在确定药品价格时保留价格尾数上的零头,而不是进位成整数。一般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药品宜采用这种策略。声望定价:利用企业的信誉,或是为了树立药品的高档形象,故意将某些药品的价格制定得比一般药品高,以迎合消费者的“价格质必优”的心理。习惯定价:有些药品的功能、质量、替代品等情况已为消费者所熟悉,而且消费者对其价格已习以为常,家喻户晓。这类药品,企业最好是能满足消费者的习惯,采取习惯定价法。最小单位定价:价格过高,会使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若用较小单位标价,会给人以便宜的感觉,从而促进交易。

三、医药市场营销的方向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低下,年人均消费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出台及进入wto后,对医药产品进出口及国内医药市场的影响十分突出。当然由于国内总体经济走强,国内医药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药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大城市大医院所用进口药与合资企业药品占60%-70%。而到了2008年,医药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29万吨,中成药产量127万吨,分别增长0.9%和18.7%。1-11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

这样高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它的无限生机。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却又恰逢国际金融风暴的特殊时期,医药营销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直供连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药店的连锁化率显著提高,而我国的连锁药店扩张并购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集中度明显增加,而中小连锁药店也奋起自救,于是联盟蓬勃发展。然而,即使品牌企业已经从不理会大终端到逐步让步,再到合作,但是这种让步并未达到连锁药店对毛利的追求。一些品牌药企通过分析得出,品牌药达不到连锁药店的毛利率是因为品牌产品在零售终端被当作价格标杆,大家打价格战的结果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一路走低,最终导致品牌产品在连锁终端销售药店没有利润。怎么解决这一难题?聪明的品牌药企想出报批另外的品规或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大包装提高了客单价,且不给传统流通渠道供货。由于没有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只要销售到规定的价格,连锁药店的高毛利就有保证。另外,品牌产品直供连锁后,连锁药店由于在自己的渠道中专销这一品规,是不会拿这个产品打价格战的,于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也就趋于稳定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营销举措将慢慢成为一个流行的做法,在以后将逐步推行开来。

战略合作:传统的终端工作在连锁药店主推高毛利、经营自有品牌、总和各自形成联盟的基础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药店的盈利模式变化,迫使品牌产品和非品牌普药都在改变营销行动,与终端的战略合作、举行大型培训会、举办各种采购经理沙龙、做深、做透形象终端已经成为必需的举措。而且由于同质化的品牌产品较多,不与连锁终端做战略合作,就有可能被忽略从而在终端边缘化。

价格体系:otC产品和品牌药成为价格战的首选和价格标杆,既是连锁药店竞争的无奈之举,又使连锁药店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同时也成了品牌产品的硬伤,这就是混乱的一路走低的价格体系。维护价格体系要从内外多方入手:首先要解决内部管理机制问题,避免压货,严格控制好各级商业的出货价格体系;其次是建立好渠道和终端价格体系维护队伍,设立相应的价格维护基金;第三是调整好渠道策略,不随意放货,不无止境地向市场要销量;第四是在终端开展一场组织严密、执行严格的维价措施,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维价提价运动,把终端维价当成必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otC业务员:一般的otC业务员必须成为产品专员、谈判专家、零售专家。而到了2009年以后,otC业务员应成为三个专家:产品知识传播专家、谈判专家、药店零售方面的专家。要取得终端的支持和认可,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谈判能力和技巧。如果不会培训产品知识,即使产品进店也实现不了销售。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专家”素质,才有可能是一个有效、合格的业务员。

策略创新:未来的竞争将异常激烈,otC产品能否做成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和消费者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市场扩容、成就更加强大的产品品牌的必由之路。单凭渠道压货、渠道深度分销已经无法达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了,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持久的培养、沟通和广告拉动,这就是消费者市场扩容;同时必须对终端店员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持续培养,进行终端扩容,而这一系列工作都必须借助营销创新。也就是说,未来营销主流是自己产品的扩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渠道政策。市场扩容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拉动市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汤少梁:医药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闫萍: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医药商业核心竞争力[J].全国商情・商业经理人,2005(1).

[3]中国市场调查网:2009年医药营销趋势展望[DB/oL].

[4]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医药市场展望篇7

2007年1~10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出口额再创新高,达到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额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贸易顺差实现85亿美元。

在出口产品中,西药原料以出口额110亿美元位居第一;其次为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出口额达22亿美元;医用敷料排名第三,出口额为19.4亿美元。在进口产品中,西药原料所占比重最大,达49.0亿美元;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西药制剂的进口额分别为28.6亿美元和22.8亿美元,分别列第二、三位。

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称:“2007年,中国医药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制药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今后几年,中国、新加坡、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2008年,中国医药产品对外贸易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近年来,不少医药企业通过了欧美原料药和Gmp认证。比如,近80家企业的160余个产品通过了欧盟原料药CoS认证,8家制剂生产企业通过了欧盟Gmp认证,317个企业获得了美国FDaDmF文件。

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中国医药制剂出口额2006年超过5亿美元,2007年1~10月份已超过6.3亿美元,11~12月份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07年全年,医药制剂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2007年前10个月,中国900余家企业出口了西药制剂,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4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其中武田、辉瑞分别列西药制剂出口额的前两位。出口排名前20位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4.27%。中国西药制剂共出口到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居前三位的目的国和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占中国西药制剂出口总额的29%。在中国内资企业中,华北制药和上海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分列前两名。内资企业的出口地集中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获得DmF和CoS认证仅仅是迈入国际市场的开端,”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说,“对于要想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中国药企而言,制订符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国际战略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出口药品的质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的质量问题,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酝酿出台针对出口药品质量的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严把产品质量关,杜绝出口环节当中可能存在的质量漏洞。

中国医药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势头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的绿地投资、联合兼并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与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制药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加细化,带动了国际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医保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医药合同制造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目前,中国在原料药、制剂方面的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满足国外市场准入条件的能力日益增强。

医保商会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全球医药合同研发市场将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350亿美元;中国凭借其良好的医学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临床试验资源,已成为承接国际药品研发外包业务的热门之选。近期一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承接的国际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已跃居亚洲第三位。

中国药企纷纷海外上市,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近年来,深圳迈瑞医疗、哈尔滨平川药业、沈阳三生制药、亚洲药业等医药企业,纷纷以首次公开发行等方式在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市上市。2006年,生物医药行业已位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五大行业之一,已有近20家企业在海外上市(不包括香港股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成为中国药企海外上市融资的首选。2007年,先声药业、贵州同济堂、无锡药明康德等中国制药企业已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医保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的海外上市融资潮流将对中国药企跨越市场壁垒、更快地进入所在市场流通领域、吸纳海外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等方面,产生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中国药企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全球跨国药企的核心关注点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影响外资注入、影响中国医药贸易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力求强化广大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动力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动态发展,仿制药成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新兴市场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都为中国的原料药和制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imS公司最近了“2008年全球制药及医疗市场预测报告”。该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6%的速度增长,与2007年6%~7%的年增长速度比较,略有降低。作为每年医药市场动力和市场业绩的重要分析报告,该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7350亿~7450亿美元。

“2008年将是全球医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imS医疗保健调查部高级副总裁murrayaitken先生说,“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中,七大医药市场的贡献率将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七个新兴市场的贡献率将首次接近25%。”

2008年全球将有年销售额约20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过期的问题,数额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2008年,Risperdal、Fosamax、topomax、Lamictal和Depakote等产品将在一个或更多的世界主流市场结束其市场独占期,这将促使仿制药市场以14%~15%的速度增长,销售额将达到700多亿美元。报告预测,2008年,美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处方药将为仿制药。德国新实施的政府合同计划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的教育项目,将促使仿制药在上述市场得到更广泛地使用。同时,随着生仿药“epoeitinalfa”在欧洲全境的销售,生物技术领域里的仿制药竞争将不断升温。

作为七大新兴医药市场,2008年,中国、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市场总规模将增长12%~13%,销售总额将达到850亿~900亿美元。在这些市场中,随着初级医疗保健设施的完善、偏远地区医疗可及性的提高以及个人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化,仿制药和新型药物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促使医疗市场的焦点由传染性疾病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转移。

医药市场展望篇8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元年,医药物流发展仍然是希望最大的领域之一。随着去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突破7000亿元,中国开始朝着医药冷链物流领域发力,然而建设的情况却只能说差强人意。

“中国医药物流冷链的建设现状相差悬殊,这就好比江南在雪花飞舞,北国却阳光和煦。”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张凌辉用了如此形象的比喻。2月底,由iQpC(国际质量与竞争力中心)举办的中国生物医药冷链峰会在北京举行。

有关“如何在中国构建完整的医药冷链体系”的议题,在微寒的春天掀起了一阵波澜。

比起研究现代物流如何促进医药流通,对于更多国内圈内人而言,这也许是更具悬念也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医药冷链的正规化建设,究竟还有多大的体制障碍和产业机遇?中国医药冷链物流踏上漫漫的求索路,何时才能破茧幻蝶?

喜忧参半商业模式待探讨

医药物流领域,冷链问题最值得业内人士关注和忧心。因为作为医药物流和冷链物流相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医药冷链物流既要满足医药制品的高质量要求,又要满足冷藏品的特殊温度要求。实现中国医药冷链的标准化和正规化,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0亿元,中国是跃升发展最快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并且有望在2013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但是,当下中国医药冷链流通的现状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喜”来源于与日俱增的冷链需求,在“2011中国生物医药冷链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对医药冷链的重视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目前我国真正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不到10000家,大部企业经营的冷藏药品种类在150~200个,流通量很大。随着很多药品的分类也在不断变化,几年前的普通药品,现在很多也被列为冷藏品。”张凌辉说。

众所周知,药品对于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食品,根据张凌辉在会上的预测,“全球医药生物市场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受aiDS、SaRS、各类流感等病情影响,温度敏感性药品占药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今后药品的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超过15%,而随着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疫苗等冷藏药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忧”又表现在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仍呈现多、小、散、低的局面的掣肘。“无可否认的是,在医药流通市场,还有大约30万家医药零售企业和门店,和超过50万个农村各类医药网点,这些都是各自经营,并没有纳入大型医药集团的管理范围。”

“这便是整体我国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状况,”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也坦承,“作为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药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路只能说是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虽然例如GSp等国际准则已被确立,但由于各国的当地法规、通关程序和现有基础设施的限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这些没有资质运营冷链医药业务的中小企业,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军团。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是以配送第三终端网点为主,这些企业冷藏药品经营品种数虽然大多数不超过120种,但是配送的网点却往往数千家。

张凌辉对这些资质不一的流通企业经营医药冷链配送表示极端的担忧。“即便能保证冷藏药品的进出库监控,也难保能够做好药品的在途与退货管理。”

“这些小企业,直接造成了目前医药流通市场的混乱。”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制造企业负责人说:“这些小企业实际上没有通过国家资质审核,就私自运营药品流通业务,诸如生物制剂等对温度要求极为严格的药品,极有可能在物流过程中失去温度控制。”

尽管中国即将迎来医药十二五规划的元年,但新版GSp由于多方监管意见不合仍悬而未决,医药分级标准等流通规范也迟迟不能出台,令人望而却步的成本问题,更让众多企业不敢贸然提出建设“全过程、全追溯、全封闭和实现实时追溯”的药品冷链要求。

成本之痛高昂投资无能为力

“企业生产、流通缺乏冷链的总体根源就在于成本投入过高。目前,我国从事医药物流快配的企业,利润不到1%。大规模的增添冷链设备并不现实,故仍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的规模下运作。”张凌辉直指当下医药流通企业进行冷链建设的痛楚。

目前,中国90%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在4亿元以下,无力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更谈不上投资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和自动拣选设备。许多企业的冷藏设施仍然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阶段。

信息流是保证药品冷链安全、监管到位的关键,企业要建立基础编码体系、信息采集和追溯;也要解决末端运输、配送环节的重点。但是对医药冷链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成本负担。

“国药、上药引领了医药冷链的潮流,包括华东医药在内,信息化建设做得是首屈一指的。”张凌辉说,“民营医药巨头九州通的成功,是因为背后拥有300多人的物流技术研发团队作为支撑,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对于这种高昂的投资无能为力。”

从信息化手段来说,大多数医药商业公司的企业信息化门户建设和eRp系统都建设得比较好,但wmS和tmS管理还是欠缺。“目前国内应用了wmS企业的公司不超过100家,而上了tmS系统的企业不超过20家。”张凌辉表示。

这是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年,全国有计划对现代医药冷藏物流有所投入的企业统计有82家,相对于10000家流通企业来说,只是1%的概念。

张凌辉告诉记者,一个销售额为4亿元的快配型企业,仓库大概有60~80个人,而且要天天加班,作业强度非常大。“这也意味着成本高,效益低,采用信息化投入的欲望也就不强烈。”

“2006年我在一家医药公司做物流经理,当时对药品的冷链物流管理,实际上就是泡沫箱里面放几个冰袋,而当时全国这种现象很普遍。”张凌辉继而分析,“一个好的保温箱要上千元,实力弱小的企业没有能力投入这些资本。而且物流部门大部分是成本中心,没有实现向利润中心的转化。”

出于对商业机密泄漏的担心和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程度不足的忧虑,一些实力较强的医药龙头企业都牢牢抓住生物制品物流之门,而不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事实上,成本问题正是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最大的痛,这导致他们无法和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网络布局相适应。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传感技术应用事业部总经理王铀也同样认为:“目前我们有一套医药冷链追溯系统,投资要1000万元,除了国药、上药等集团,没有几个企业能够投资。即便是普通的信息化追溯系统,医药物流企业也很难承担。”

“近年来,血液制品、疫苗质量事故频发,根源在于缺乏冷链药品监管措施。总体来说,要能够提高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既要降低成本,又要规范经营,这是一对矛盾。”张凌辉感叹。

他同时坦承,有关药品冷链管理法律法规也极不完善。目前只有浙江省在2008年出台《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技术与规范》,而国家层面操作规范未出台。尽管中国医药冷链市场已经蓄势待发,未来,市场监管方、医药流通企业和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携手,厘清行业的迷雾?

整肃重组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国药品冷链管理的法规不完善,造成了医药冷链物流生产、流通的管理真空,又直接导致了我国血液制品、疫苗制品事故频发。可以预期的是,市场监管走向整肃重组,将是未来医药冷链发展的必然方向。

根据中国《药品管理法》26号令,“对有温度要求的药品的运输,应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和运程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但是,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很多药品虽然都是流水化生产,能够严格控制温度,谈何容易?

“医药流通过程从上游到下游的可控性越来越差。”张凌辉列举了一个例子,“我国做六味地黄丸比较好的企业有北京同仁堂和河南张仲景。但在2009年底,我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有804家,这两家企业可以做到良好的温湿度管理,但其他800多家企业不一定都能规范管理;1万多家流通企业、几十万个零售网点几乎都在经营六味地黄丸,更不一定都能做到规范管理。”

目前,许多跨国医药公司正在中国设立分部和制造工厂。对温度敏感型医药产品和临床标本而言,拥有一条可靠的温控供应链可谓至关重要。这折射了当下药品冷链管理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便是缺少规范化监督。

以药品的分级制度为例。GSp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个级别,而商务部确定拥有分级医药流通企业的权限后,把药品流通企业分为五级。张凌辉说:“现实中药品质量监管权属于药监局,药品制造归工信部。那这两个部门,是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级,还是分为五级?”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数量会逐步减少,资源向少数大企业集中,相当一批小企业将在5~10年内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向精益化管理才能提升中国医药冷链物流水平”张凌辉呼吁,“要想让医药流通业更加规范,必须要对当前医药流通行业散、小、乱、弱的局面进行清理,唯一的手段就是依靠市场的兼并重组。”

业内专家指出,前一段时间吵得火热的新版GSp、医药分级标准等系列流通规范,迟迟不能出台。原因在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矛盾,也有专家起草组里专家的意见不统一。

“虽然我国的药品冷链现状相对较为落后,但是相比前两年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完善,医药冷链物流会慢慢完善。而冷藏药品的相关管理法规,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出台。”

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不仅减少中小企业数量,同时会影响大企业的市场格局。“目前国内的频频重组,已经改变了九州通在我国医药流通市场上的名次。”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陶冶说。

只有把企业不断做大,才能建立全国的网络布局,才能有实力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也肃整了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实行“高进、高出、高回扣”的方式经营的医药商业公司的不良之风。

在实现医药冷链标准化和正规化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不少阻力和挑战。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认为,做大医药冷链需要合理的商业体系做支撑。

医药市场展望篇9

就象亚当・斯密认为的:经济是超道德的。市场经济可以让人不偷懒,但不能叫人不撒谎、不害人。实践证明,完全放任的经济自由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有序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自由的市场,更需要政府适度的调控,而政府的调控首先应当从制度开始,建立公平的法律和透明的信息是维持医药市场运作的制度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我们自己的民族医药品牌才能得到健康成长的机会。品牌在任何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里都是战无不胜的法宝,打造品牌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打造健康的民族医药品牌更是中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著名策划家张默闻先生曾这样描述中国的医药企业品牌发展:中国的医药企业发展和运营是一个制度、利益、责任严重冲突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很扭曲,整个产业链不是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攻击,是体制、管理、文化、责任、利益相互大战的一个没有输赢的游戏。这种悲剧化现状至少需要1-10年才能化解,而且需要在体制的旗帜下开始融化和清洁,否则,单一的买卖和整合只能是不断的组合婚姻,不断的破裂婚姻。

他的观点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也充满了期望,那就是体制的突破,只有体制的突破才能拯救中国的医药企业和它背后浩瀚的产业军团。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医药市场上以品牌药品为目标的平价、傍品牌的贴牌等等非品牌化、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层出不穷。脆弱的中国医药市场在和这些不良现象进行着斗争,但是力量极度虚弱,曙光缓缓难见。全体行业都在等待着基本医药制度改革带来焕然一新的局面,都在焦虑里讲自己的故事,弯着自己的腰在等候黎明!但愿随着医改的深入,这一切问题都能随之消失。中国医药行业在等,却没有时间表。

我建议,我们要大力贯彻《新药品管理法》,严格执行Gmp、GSp条例是我们医药行业规范化进程的文明标志。这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而且不是要我做,而是要我要做。

品牌化是一个企业在法制规范基础上的更高业态,其生产往往是超行业规范、超行业标准的,所以是更严格、更规范、更负责、更放心、更可靠、更安全的产品,因为品牌化是出自企业内需的自发性的“我要做”。

推行品牌战略扶优做强企业,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方针来定位。医院有强项、特色的科室、门诊;企业也有强项、专业的产品,必须遵从优胜劣汰、差比定价的规律从源头上廓清行业小、弱、乱、散的局面,以增强民族企业的研发、创新、竞争力。

中国医药行业的真正竞争刚刚开始,因为消费者才从盲目的消费中觉醒过来,正走向理性的消费阶段!大变局的时候,变化如风。风,吹灭的是蜡烛,吹旺的是篝火!

医药市场展望篇10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医院蒙药制剂

医院蒙药制剂系医院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具有本院医疗特色,经药监部门批准,仅可在本院使用的自制药品。医院蒙药制剂为临床服务,满足病人需要,提供了简便、廉价、特色的品种,为医患双方带来了益处。最近十年,由于我国药品工业迅速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星罗棋布,基本药品供应已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药监部门对药品生产的审查也愈加严格,致使蒙药制剂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很多中小医院因不堪重负而放弃自制蒙药制剂。过去国家鼓励医院开展蒙药制剂,如今则变为限制蒙药制剂生产。药品生产厂家亦反对医院做蒙药制剂,认为医院蒙药制剂对其自身产品销售构成威胁。现在尽管医院蒙药制剂面临严峻挑战,迅猛发展的医药工业对其产生巨大冲击,然而从药品经济学角度分析,从诊疗病人疾病所反映出来的费用、效果、方便程度、灵活性等方面分析,我们认为蒙药制剂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药品经济学原理原则,于医患双方均有利,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一、药品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很快,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8—9%的增长速度,医疗费用的增加,致使医保费用支付及个人费用支付随之增加,人们对医疗费用大幅增加反映强烈,认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1]。医疗费增长的原因很多:①社会发展,社会物资价格调整,致使物价上涨,带动医疗费用上涨。②器械上涨,科学技术发展,先进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相继上市使用,使得诊疗成本费用增加,病人负担增加。③治疗方法改进,使原来一些难治的疑难杂症重获希望,使医疗费大增。④药品费用高是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2]。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为药品收入,因而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可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目前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实行药物利用评价;对药品价格实行调整;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以药物经济学评价为基础,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角度进行探讨,既要考虑药品费用,更要注重治疗效果。从这一基点出发,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合理开展和利用医院蒙药制剂,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二、蒙药制剂价格相对低廉

对同一化学名药品来说,蒙药制剂价格要比市售药品价格低廉。市售药品与医院蒙药制剂存在价格差异有其根本原因:①定价机制不同。相同处方成份品种分别由医院和药厂来配制(不能配制的除外),其价格差异很大,这个价格差异是由各自定价因素所决定的。②流通环节因素。医院蒙药制剂用于病人无须多个流通环节,可一步到位用于病人。而市售药品则不同,其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其价格自然提高,且增高幅度相当大。国家曾多次对药品实行强制降价,若降价超出一定限度,其结果是或更换面孔,或从市场消失,因为厂家不能做亏本生意。

三、特色蒙药制剂发挥独特效果

特色蒙药制剂往往效果好,见效快,疗程短,针对性强,成本低,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蒙药制剂特性,是一般市售药品难与之相比的。使用特色蒙药制剂治愈疾病时间相对缩短,可减少就医次数,减少药品用量。就医次数减少可减少很多费用。首先减少挂号费、诊断费、检验费、治疗费、药费等医疗费;其次还可减少就医连带的交通费、误工费、红包费、请客送礼费。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本院特色蒙药制剂,这些特色蒙药制剂都是医院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形成的,受到病人欢迎。以前我院有一个蒙药制剂——金锌氧油,治疗皮肤溃烂,皮肤湿疹效果非常好,病人非常欢迎,后因为检测蒙药制剂中的金霉素有困难而被迫去除金霉素这一成分,即蒙药制剂名称由原来的金锌氧油改为现在的锌氧油,处方改变后,据病人反映,效果不如从前,失去了特色效果。

四、方便灵活,为市场补缺

方便灵活、为市场补缺是医院蒙药制剂诠释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药厂希望大批量生产、规模生产药品品种,生产的量越大越有市场,这是企业生产机制和药物经济学原则决定的。而对于一些小量临床需求的品种,企业不可能为之生产,这由医院配制就比较容易。如:我们医院曾收治一位病人,其除患风湿病外,还患口腔感染,致使口腔溃烂异臭难闻,其曾采用一些方法治疗,未见效果,临床医生与药房联系,希望蒙药制剂室能配一种漱口液蒙药制剂给予治疗,蒙药制剂人员经了解病情特性,为其配制了一种药剂漱口,病人使用3天后就痊愈,病人夸其药为神药,且药价仅需6元。从临床提出要求到使用药品只有半天时间,到产生效果共4天,其灵活性、方便性得到充分体现,高性价比得到充分体现,药品经济学精髓得以充分体现,这样的模式不可能在企业中运行。医院蒙药制剂生产后,经检验合格可直接使用,供应迅速,不须周折,满足了病人对某种药品的急需要求,而药厂生产的品种不同,其是规模生产,批量生产,其需要考虑自身效益,一旦某种原因引起的品种断货,再恢复供应就较为迟缓,而医院蒙药制剂恢复供应要迅速得多,医院蒙药制剂是自给自足,不讲究批量大小,只考虑临床需要,厂家不会为生产少量药品开工,在灵活性、适用性方面,药厂无法与医院相比,如果病人急需用量少的品种,医院可及时调配。

总之,医院蒙药制剂不应单纯地视为对药厂企业的冲击,而应视为对药品的有效补充。对解决患者病痛、降低病人经济负担、降低医保负担具有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药品经济学原则,应予以发掘和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