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理论知识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4:14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电气安全教育;特点与目标;策略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领域来说,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再者才是设备与工作环境的安全,电气安全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教育部门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了电气安全课程,并将其列为了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点多、面广和知识内容复杂等的特点,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气的危害性,提高学生们的电气安全意识,探讨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的电气安全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电气专业电气安全课程的特点及目标

1.1电气安全课程的特点

电气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人类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但如果我们违背了用电的规律,就可能对引发严重的电气安全事故。加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电气安全问题无处不在。因此,近些年来,教育部门在全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全部开设了电气安全教育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人身安全、电气设备安全以及电气环境安全是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电气安全教育的三大主要板块,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电气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电气为中心、安全为范围研究电气的构成、规律和与之相关联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击与雷电防护、静电与过电压防护以及电磁兼容等的知识内容,但由于该课程还涉及了电力、高压电、电磁场等的专业性知识内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严格的要求。(2)实践性。虽然工程实际是电气安全教育的主要源头,但我们又需要去用电气安全知识去指导工程实际。因此,电气安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3)系统性。电气安全教育的开展主要设计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选型以及结构设计等的各个环节,电气安全问题并不是孤立无援的,都是电气系统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保证电气安全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1.2电气安全课程的目标

电气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电气安全知识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电气的危害性,提高电气安全意识,能够将电气安全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电气安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力行业、通信行业、自动控制等的行业领域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电气安全问题,为此在任课老师的选择上,不但要求具有以上方面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明确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这些都是提升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的电气安全教育效率的关键因素。

3建筑电气专业电气安全课程教学策略

3.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将电气安全教育知识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电气系统的运行方式、电气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电气安全的特点、规律和预防措施。多媒体教学在电气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应合理避免过多的文字出现其中,如果文字太多学生又会觉得无非将课本内容搬上了多媒体上,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使学生对媒体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并配合自己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图片功能展示电气安全中的各类变压器、隔离器、熔断器、断路器、避雷器、接闪器、剩余电流保护器以及电涌保护器等形状和外观,向学生们介绍各类保护器件型号和参数表示的含义,在帮助学生认知各类电气安全保护器件的同时,为学生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电气在老化、绝缘等损坏情况下的表现情况,使学生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可能出现的电气危害,见此在通过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电气发生的过程和火灾后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电气安全操作的重要性以及电气事故造成的严重损失。比如:由于雷击引起的电气火灾、不当操作引起的电气事故以及带负荷开关动作时引发的安全事故等,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大脑中的听觉、视觉系统就会处于兴奋的状态,而视频中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也会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并能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才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去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这一内容的时候,可结合电气安全相关知识内容,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施工现场常见临时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在不具备安全施工条件的高压线下施工应注意的事项。或者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施工现场变压器、高压端子等的高压设施在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时,是最容易发生触碰事故的等等。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又能减少电气危害发生的概率,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3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法,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在电气安全教育中,还应当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法,强化学生安全意识。(1)引导学生学习电气安全急救措施,鼓励学生实际操作,比如灭火器与呼吸器的使用方法。(2)带领学生走出教师参观当地的小型变电站、高压实验室或者电工房,让学生们切实的了解现场的电气安全知识和布置措施。比如在带领学生们参观高压试验室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其介绍在高压试验室中为什么要布设单独的接地网、接地网的构建方法、测量方法、接地的重要性和安全间距等的知识。(3)帮助学生了解《电力安全工作操作规程》,观看工作人员在违反操作规定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电气危害。理论实践教学法是提高电气安全课程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这样即可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深化电气安全知识。

3.4使用鼓励思考教学法,打破学生思维障碍

古人云:学贵在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电气安全课程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学生们才能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打破学生思维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显然比被动地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等的思维定式效果要高出很多。这样,学生们既能消除在学习上的依赖性,又能促使其自觉地掌握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注重性。同时,学生的大胆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合理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学生,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电气安全教育中,电气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遇到,教师可以据此给学生们搭建一个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在教案中设置电气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摸索与疑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们对电气工具的感性认识,这样即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建筑电气及相关专业的电气安全教育效果

4.1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

电气安全教育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理论实践教学和鼓励思考教学法学生们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与教师共同探讨和分析一些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问题,形成良好互动模式,而学生对电气安全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学生们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找出卫生间、厨房这些特殊场合中如何加强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运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直至客观地评价电气系统中的安全性。

4.2巩固了教材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以上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步和提高。比如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电气危害的预防方法、呼吸机的使用等。另外,学生们也能基本掌握电气安全知识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巩固了教材的学习内容。

4.3提高了电气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理论实践教学和鼓励思考教学法都比较适合电气安全教育,而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努力,教学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电气安全的能力,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2

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中都会较多的接触电气设备,如果工作岗位是在工厂企业的生产一线,那么就会接触到较大容量的用电设备,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操作,确保生产安全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工伤事故中,电气事故占得比例相当大,这说明了人们对于电气安全重要性的忽视。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利用学校中的实验设备,学习和掌握正确用电以及安全常识,对于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改革电工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电气安全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在学生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对电工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征求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一些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员工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对电工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电气安全教育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学生安全用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工学》课程理论课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减少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比如说复杂电路的计算和分析,增加供电与用电实用知识的讲解。在讲到交流电源这一部分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单相交流电路———照明灯接线为例,让学生明白单相电路的组成。三相电路以大家最熟悉的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为例,使学生感觉没有理论讲解那么复杂。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了电源组成后,再慢慢地增加日常用电常识的学习,这部分一定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实验课方面,传统的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针对的是理论和定理的验证,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只是应付了事。因此我们把实验改为独立的实践模块,不完全都在实验室中进行,而是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完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课程,把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分为四大实训模块:第一模块:“日常用电常识”。相关理论就是课堂中讲过的单相交流电路的组成,学生也已经观看过多媒体,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这次实践课程可以直接在教室里面进行,让学生分组在教室中寻找用电设备、插座、照明灯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教室的用电设备的实物接线图画出来,分组讨论结束后选择一个最优电路,将实物连接图建模,画出电气元件连接原理图。接下来教学生正确使用试电笔区分火线零线,分析三头插座和两头插座的区别,开关的接法,最后进行总结讨论。这种上课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所学知识也能有深刻的记忆。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已经明白了生活用电电路的组成和接线方式,也知道了电气安全的重要性。第二模块:“实验室用电安全”。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先全面了解实验室的基本用电情况,分为照明用电和实验仪器用电两大部分,照明用电不再重复,对学生分组,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画出用电设备实际接线示意图和元件连接原理图,观察实验室中用电设备和仪器的铭牌,记录各项参数,然后针对不同实验仪器,分析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用电故障及这些故障所导致的后果,针对每一种故障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在实验室中已经有相应的保护装置,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保护措施,对比已有的保护装置,找出差异进行讨论。这一模块结束后,学生已经明白了用电设备可能存在哪些故障,对应用什么装置进行保护。第三模块:“工厂安全用电常识”。这一模块由于条件限制,因此主要由教师在工厂企业中进行调研,了解三方面内容:在工厂低压用电中可能潜在的安全问题;工厂低压用电中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措施;企业对员工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5]。在课堂上先对调研的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可附上实物图片,加深印象。然后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选取工厂用电安全方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发言,在具体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6]。第四模块:“触电类型及急救常识演练”。这部分主要为实训模拟演练,先是理论讲解,结合前面学过的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讲解在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中最常见的触电方式,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掌握常见的触电类型及带来的后果。实训演练内容观看电厂电气安全培训视频和触电急救视频让学生了解急救过程和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触电情况分别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急救水平[7]。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不但产生了兴趣,也掌握了基本的触电急救能力,有一定的预防意义。课程结束后,对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可进行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了电工电子相关理论,还掌握了实践动手的能力。除了了理论部分的考试以外,实践课程考查改为两部分:首先让学生写出该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其次要求每位学生查找资料,找出一个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学生交来的课程体会中可以发现,对电工学课程进行改革后,相对于教学传统方式有几点优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课堂上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学生掌握的不再是死知识,而是对于工作生活中的电气设备的用电方式、电路连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改变了应付了事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实践环节,敢于提出疑问,勇于进行分析讨论,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今后的职业素质培养也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将会对电子电气设备规范操作,明白用电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语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引言

本世纪初,为适应高校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口径大大拓宽的要求,我国高校各相关专业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类课程,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本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全景式的了解,这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导论类课程根据其覆盖面,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导论”、“学科导论”、“专业导论”、“课程导论”四个层次,各层次导论课的任务目的不同[1]。《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是我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总学时为16学时。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大学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中各种行为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与观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明确表达教学理念是有必要的。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开展教学活动的意义及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3)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评判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怎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使课程由过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引导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导引。课程内容的组织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综合化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向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发展。

教学要讲效果,同时要讲效率,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掀起数字化教育浪潮。世界各国争相实施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日益重视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教育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率高,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

课程考核方式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采用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能力,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时,不是简单地区分学生学得好与差,而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的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为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结合课程的特点,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即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实践

2.1教材建设

《电气工程导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导性课程,其内容应紧跟相关领域科技的飞速进步,目前出版的教材,其版本的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而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组织了电气工程相关教研室若干位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编写了教材的总论、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部分的讲义,编写时尽可能采用新材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前沿性。讲义着重介绍电气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涉及的专业面宽,而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除文字形式的讲义教材外,还收集整理了丰富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视频教材,以及扩充阅读网络链接地址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

2.2课堂教学

随着专业口径的大幅拓宽,作为专业前导课的《电气工程导论》所涵盖的知识也开始广泛。不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现场教学、课堂讨论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按照教学方案,《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由前述编写了教材相关部分的教师各自负责讲解,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保证了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我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3案例及现场教学

从201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及现场教学环节。在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发输变电和供配电,设置了电厂、变电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电厂、变电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案例教学原型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学习,了解了电气安全、电气生产及系统运行等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正是为强化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立的。课外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等方式,就电气工程感兴趣的领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演示ppt幻灯片。小组的选题如“为什么电能会成为能源的主要形式?”、“发电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是汽车的发展方向吗?”等。各小组制作的ppt幻灯片在讨论课上作为讨论材料,首先由小组每位成员分工合作,对选题进行阐述,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过程,其次由其他小组根据讲述内容提问,进行课堂辩论,教师引导讨论的进行并作必要的点评,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适当的考核方式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依据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综合测评。考核项目分为:①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占15%);②案例及现场学习报告(占15%);③课堂讨论(占30%);④期末考试(占30%);⑤课程学结报告(占10%)几部分。通过这些方面的考核,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积累及总结提高的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原因分述如下:课堂讨论要求小组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并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阐述并进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对小组的贡献率实际上是每位同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它由小组全体成员经过民主评议给出,是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具体体现。这种学生间的互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要求掌握的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是构建学生电气工程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重要的铺垫作用。

结语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尚值得探讨。我们在总结我校《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开设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对该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和专业的认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专业课的期望、对课程的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对《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成效。

参考文献:

[1]GrivaG,profumoF,BojoiR,etal.GeneraladaptationlawformRaShighperformancesensorlessinductionmotordrives[J].peSC,ieee32ndannual,2001(2):1197-1202.

[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志武,阳同光,桂卫华,等.一种改进的基于mRaS的速度辨识方法[J].微特电机,2007,(6):32-35.

[4]师黎,陈铁军,李晓媛,等.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黄永安.matLaB7.0/Simulink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研究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4

关键词: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改

一、教学改革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改革的局限性

目前,对理论教学的改革,更多地集中在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理论教学不是尽善尽美,它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课程的理论环节占比例过重,理论教学改革收获并不大。

(二)实训场地和实验设备的局限性

现有的实训场地缺乏,实验设备陈旧、缺乏数量,仅能满足基础型实验。实验设备资源对学生开放的有限性,限制了设计实验的开放和综合性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少,影响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成绩评定的片面性

目前,理论教学普遍都是以理论试卷的形式去结束课程,成绩评定以笔试考试为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违背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因而打击了部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原来以“课堂、教师、理论”为中心的模式变更为“理论知识、教师和学生、实践应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推行启发式教学。

(二)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检测应用专业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目标结构为前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关键知识点要进一步精选分解,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每章节知识点的精讲都相结合,让学生对关键的知识点能充分去了解。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相应的教材理论性知识较多,实训项目较少,学生们的学习集中能力差,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畏难情绪高,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明显。对此,本课程教改模式将改变原先单纯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结合以多种知识传授方法进行。1.视频观看法,让学生了解机床的外观、用途和工作方式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起学生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好奇心。2.理论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各种低压电器元件、机床工作原理以及电气控制基本环节。3.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巩固理论知识点。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往往比理论课堂中更加积极活跃,也能在短时间内把重点难点记下来,也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4.实操法,培养学生独立动手、思考的学习能力,将掌握到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难点将透。5.参观现场法,通过现场参观机床实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和用途。6.设计法,学生分组完成设计题———设计未来的家,最后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重点是突出本组设计的特色。通过设计法,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相结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的学习方法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前预习法,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讲课的内容;第二,课上归纳法,每节课会抽一个学生上台发言,对上节课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纳;第三,课上提问法,在理论课程中,学生的集中能力差,容易走神,通过提问,让学生多思考,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第四,一帮一学习法,主要运用到实操项目中。第五,鼓励法,让学生对自己更加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检验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知识真实的掌握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占30%),实验项目、设计成绩(占40%),机床排故实训(占40%)。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对于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基于上述实施方案,学生在掌握知识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一)以实践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二)通过游戏法和设计法等教改活动的实施,学生对机床控制的相关知识都有明显改进,相关体系的拓展等综合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三)与教改前相比,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知识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完全改变了之前学习的被动局面,从期末考核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林建.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0-02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全面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证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鸿,李国宁,等.构建铁路特色专业课程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8-219.

[2]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186.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6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生产实践

1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转贴于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启广,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7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生产实践

1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启广,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8

通过提高学生对建筑电气课程实践学习的认识、对建筑电气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法、建立多种实习实训场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建筑电气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办学定位模糊甚至错误、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实践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企业生产实习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矛盾和脱节、双师型教师偏少等影响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育;建筑电气;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也对实践性教学的任务做了规定,指出加强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2]。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第十五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着重强调了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在第十七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提出了“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4]。

一、高职院校建筑电气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模糊甚至错误的定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或者仍然套用本科教育教学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本科生的水平,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双师型”教师偏少,尤其是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未开设“建筑设备”及“楼宇智能化”专业时,建筑电气原本就是一门非专业课,所以在师资方面也显得相对薄弱,“双师型”教师就更少,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学方面的专职教师更是极为匮乏。

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实践教学仍沿用传统方法,即以老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实训的内容,仍然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操作,完全没有自主意识,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4.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大多数院校仍受“理论是主体,实践是补充”的思想的影响,不能摆正实践性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位置,甚至在课程安排上,挤压实践性教学课时,这使得师生对实践教学普遍形成消极对待的态度。

5.企业生产实习与学校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严重。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庞大,院校为学生安排假期实习单位的难度也相应增加。而通过假期实习后得到企业认可的学生,企业有时候不愿意将学生中途放回学校继续学习或者答辩,而学校又必须让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修满学分,完成正常学业,在此就形成了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泛滥将会严重地影响高职院校后续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恶性循环,如企业可以以实习生工作的不稳定性为由拒绝再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提高学生对建筑电气课程实践学习的认识,让学生深刻了解本课程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对实践学习重视起来。

2.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对建筑电气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不常用、难度大的内容进行删减,同时对就业技能要求须掌握的内容进行增加和补充。

3.改革建筑电气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改革建筑电气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探索建立多种建筑电气实训场所,拓宽实习实训教学平台,优化学生实践学习的条件,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鼓励并定期安排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施工企业去进修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讲师,工程师)型教师;同时,到企业中聘请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充实到实践教学的一线岗位中去。

二、建筑电气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

加强建筑电气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将建筑电气实践教学内容按实验、识图、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划分,并编写出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标准,进行不同侧重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建立和完善实训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建设并使之日趋完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应突出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切实锻炼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稳定的校外建筑电气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与更多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建筑安装企业和设计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关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在施工、设计一线实践学习的机会,同时聘请建筑安装企业中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设计院的电气工程师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并经常性的开展建筑电气工程实践课程的讲座。

(三)整合实践教学方式、手段

改革建筑电气实践教学方式、手段,结合未来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将整个实践性教学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以多媒体和电子白板来实现课堂的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感知直接、理解更容易,充分表达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CaD讲解图纸的识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电气施工图纸的识读方法、要领和识图技巧,尤其是在讲解电气系统图和电气平面图的识读时,通过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就能充分理解图纸的识读顺序、方法和技巧,再辅以课堂识图练习和演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全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现场电气施工录像和照片的讲解,使学生在教室课堂上就能充分理解电气工程的施工操作方法、要领、工艺要求和规范要求,彻底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空对空”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教学贴近工程实际。

2.施工现场参观实践教学。通过带学生到电气施工工地现场讲课,使学生切实体验现场施工的氛围,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对现场电气施工工艺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施工程序、工艺要求和规范要求,尤其是通过对某些典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的点评,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供配电方面内容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配电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供配电工程及相关的电气设备有更直接的理解和认知,对一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难以讲清的施工工艺做法和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现场教学法效果非常显著。

3.采取实训教学法。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亲手动手安装照明、电气控制系统等,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在讲到电气施工图的识读时,学生对“直接接线法”和“共头接线法”的理解有困难,就带学生到实训场所,指导学生亲手实践操作,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达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的。

4.实验、实训实施操作的实践教学。上述实践性教学完成以后,就该进入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实训的实际操作训练了。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建筑电气实践性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手段更加贴近施工生产实际,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建筑电气施工生产岗位要求,达到“零距离”上岗。

5.建筑电气设计的实践教学。通过对本模块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了解掌握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巧。比如在建筑电气照明设计教学时,首先讲授建筑照明设计的要求,其次根据光源、灯具的选择与布置绘制出电气设计草图,根据照度要求获得电气安装容量,之后再以此为条件,逐级求出计算负荷与计算电流,然后计算校验线缆规格及电气设备、原件参数,选定合适的电气设备和电气原件,最后绘制出电气施工图。

6.网络辅导法。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教师在相关专业和班级建立了QQ群,在网上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也能随时了解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实践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

改革以知识继承为主的、只注重书本理论内容、单一的课堂考核体系,建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把建筑电气相关课程实践考核从相关课程的理论考核中单列出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考核,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操作,及对电气设备、原器件认知相结合等多种模式的考核。此外,还采用了独特的实验、实训教学考核方法。实验、实践课的考核历来是实践教学的一大瓶颈,由于考核办法很难量化而一直缺乏可操作性,制约了实践教学(包括建筑电气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本教改方案采取了随机抽签的方法,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该考核办法的实行,改变了在以往的建筑电气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中,真正动手的只有少数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和喜欢动手的同学,而大部分同学都是围在旁边看,甚至到别的小组去串门、聊天,完全一副“能者多劳,事不关己”的样子,变成了“人人积极动脑,个个争着动手”。该办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1)将建筑电气实验、实训教学课程的考核从建筑电气理论教学课程的考核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单独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采取随机抽签的考核方法打消学生脑海中存在的侥幸心理。新的考核方法是将各个模块中包含的实验或实训内容分别作成若干个签(同一项实验或实训内容不少于三张签,视学生人数多少而定,有多少个学生作多少个签,),由学生在建筑电气实验或实训考核时现场随机抽取,抽到什么签就做什么(实验或实训操作),这个抽签过程完全是随机的。这样学生因为在将来的实验、实训考核中不知道将会抽到什么签,因此对每个实验、实训内容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因此在平时的实验、实训中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动手操作,再也不敢有侥幸心理了,否则在期末实验、实训考核中就过不了关而导致挂科。

三、建筑电气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1.改革后的建筑电气相关课程全套实训指导书更适合高职建筑设备、建筑电气专业学生学习,针对性强,符合高职生应具备的动手能力强的要求。

2.通过课程实践内容改革,将《电工电子技术》、《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部分重复内容合二为一,更合理分配实践教学时间,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建筑电气课程所要求的知识。

3.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模块教学也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不仅使学生具备了建筑电气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建筑电气工程的实际施工操作能力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的设计能力。

4.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将来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就业,同时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之中去。

5.建筑电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完成后,对我院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起到较好参考和借鉴作用。当然,课程改革后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了解和学习电气工程领域的新知识,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建筑电气实践经验,尽快完成向“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换。

作者:杨超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link?url=dijdgep3uCcdciJi2ziQVzKumJukXfUf9wgGjDqoVR3zUbf6HJ-t2-ptshwZ7CxnatZp8Fl50Ht3wnwnCeVuta.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7-02

电气工程制图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课程设计。进入工作场所后,电气工程制图是学生开展电气技术工作的关键环节,设计、改进、安装、生产、维修都和本课程密切相关。笔者拟通过分析以往电气工程制图教学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方案。

教学内容改革

向学生尽可能多地传授理论知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路,授课的范围基本是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基础、零件图到装配图、电气图。所采用的纯粹讲授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很乏味,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听众、观众,一味地听,一味地看。大部分电气类专业学生都没能较好地掌握绘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在电气工程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找到一套能够适应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改革,本课程的内容分布见表1。

如表1所示,本课程的内容改革将制图基础知识、autoCaD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电气工程图绘制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另外,最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授课过程中,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有效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工程制图知识,不断跟踪先进的技术动态;掌握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精确绘制规范的图样,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掌握电气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掌握电气工程图的基本理论和绘制技能;能够使用电气制图软件,合理、美观、符合逻辑地绘制各种简单的电气工程图纸。学生具备了从事相关专业所必需的电子电气制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现代高科技对设计与绘图的影响,将现代设计方法与内容融入传统的教学之中,力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

教学模式改革

为避免课程枯燥乏味,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新创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做了一些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章节教学,按照章节,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不爱动脑筋思考,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项目化教学,把抽象乏味的理论融于项目中,可使学生既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掌握理论知识。如表1所示,改革后,整个课程分为十大项目。

对于电气专业学生而言,电气符号、电子电路、电力控制线路等图示的认识与绘制能力很重要。因此,电气工程图的绘制是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所以,我们减少了机械制图的内容,增加了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等内容,并精讲细讲。在每次授课前,教师先给学生分配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再让学生去讨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这种让学生边学边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愿意去操作和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并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喜悦感,一种成就感,形成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诱导思维方向,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营造出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

教学手段改革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生刚接触本课程时,专业知识和感性知识较少,很多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还很模糊,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中,将一些用语言与粉笔难以来描述清楚的内容用课件、CaD软件直观、生动、立体地表现出来。同时,可以将动画、三维视图等引入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配合模型、挂图的演示,结合板书,以及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合理分配实践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总之,应有效融合各种教学手段,将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绘制和阅读电气工程图样能力。而完全的讲授模式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完全联系起来,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时了解了,课后可能很快遗忘,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知识,当然,也很难把绘图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更难掌握绘制与阅读图样,这是讲授模式所无法避免的弊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抓住其求知欲、好奇心等心理特征,适当加以引导,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图1所示,以“用autoCaD软件绘制由线段构成的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例,从布置任务开始,教师提示用不同的方法绘制平面图形,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且快捷的绘图方式去独立完成。在此期间,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相互交流、思考,得出答案,教师再给予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充满成就感,更容易掌握知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能得到提高。

结语

电气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的整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我院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机房,并且在成绩的评定方法上做了改革,总评成绩中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每次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过于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成绩评定方法。课程经过一系列改革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其创新能力。但改革之路是漫长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俊峰.精讲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何利民,尹全英.电气制图与读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朱文继.电气工程制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电气理论知识大全篇10

面对中国电气产销大国的现实,电气市场也不断壮大,同时对电气技工的需求、要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电气技工,越发成为摆在中职电气专业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笔者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中职电气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谈几点看法。

在传统电气教学中,通常是以理论学习为中心,以学分考试为目标,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理论考试通过后再由学校交给维修师傅带去实习。从长期的教学效果看,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职电气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对于抽象的理论学习,大都感到困难,无从掌握。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电气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习时,全靠死记硬背、最后总是似懂非懂,很难变成自己固有的知识。在教学中,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如同一个电气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的教学时间为两个或三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常常顾此失彼,学习难以深入,理论和时间难以有机统计起来,很难把理论与实际融汇到一起,因而最终学生尽管也可能可以通过考试,但真要到实际中去工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不尽人意。

职业技能的培养的根本着眼点是服务市场需求。因此,在中职电气课程教学上,首先要研究市场需求的趋势、特点,加强与电气企业的联系沟通,随时掌握电气市场的发展动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为他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做到人尽其用,学有所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不至于盲目培训。在科目的设置与教学的方向上,要以电气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为依据,如能做到与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为最佳。现代社会,电气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而我们现有的中职电气专业课程却仍是原有的版本,有许多新技术应用无法体现,尽管有些东西可以由教师在讲义中进行补充,但并不完善。如果学生毕业后,参加市级工作,就会遇到新技术问题方面的故障将无从下手,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影响电气维修企业信兴誉,而且也影响车主的方便,甚至还可能让学生失去就业的机会。因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中职电气专业课程要组织力量,创新课程内容,根据技术进步的变化状况不断编写出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让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实用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落后于市场的要求,现在,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各类职校中推行和应用。这就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战技能。该教学模式就是把电气专业课程分解,每个模块又按系统结构分成几个子模块,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合理设计操作任务,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按教师分配的任务来完成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习技能。这样,即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可使专业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相对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增强自信心,促进技能的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