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费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5:32

新型消费发展篇1

在传统旅游消费模式导向下,旅行社的经营业务被认为是安全、专业、经济的,然而随着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一部分旅游者更青睐于特色的、深度的、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这种新型的旅游需要对旅行社来说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和挑战性。加之,家庭轿车的普及率逐年增高,自驾、自助、等旅游形式越演越烈,且部分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休闲时间也逐渐增加,使得部分旅游者具备支撑高品质旅游活动的钱和闲,而旅行社的介入反而显得冗余。因此,传统消费模式下的旅行社经营发展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兴起的新的体验旅游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新型旅游消费需求分析

总体来说,新型旅游消费模式导向下的旅游者更注重旅游活动的深度体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览,旅而是转向自助、自驾、自由行模式,主要为了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了解和探寻,因此,旅行社的干预行为越少就越受欢迎。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有差距,部分旅游者仍然面对路线不熟悉、驾驶技术不过关、酒店选择不专业、出境手续办理不清楚等主要障碍,所以如果旅行社能够既满足旅游者追求自由、注重品质的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追求便捷、省力、安全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小众旅游服务,才能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新型旅游需求,进而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目前旅行社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大众化且趋于雷同

目前我国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仍以传统类型为主,虽然各种名目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在线路景点的安排上和入住酒店的安排上存在一定区别,虽然以品质、精品、纯玩、奢华等形容词定性,但是仍隶属于包价旅游产品,虽然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但差别并不是很大,没有真正形成以旅游者兴趣为主导的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旅游产品。另外,横向来看,大多数旅行社的产品设计较为雷同、价格也基本整齐划一,缺少特色经营的元素,很难对追求小众的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甚至有一部分旅游者认为通过旅行社来代办旅游事宜是缺乏个性的表现,尤其在80后、90后旅游群体中这种认知较为普遍。

(二)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引发信用危机

根据今年来有关旅游投诉的受理数据显示,旅行社、旅游景区的投诉一直处于较高比例,而旅行社的服务质量投诉较为突出,投诉内容主要囊括旅行社私自降低服务等级标准、擅自增减项目、延误变更日程、强行推行自费项目、导游未认真负责等,最终直接影响旅行社的口碑形象及声誉名望。由于大部旅行社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一味追求直接经济回报,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保证和提升,从而引发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信用危机,宁可自己费力费钱,也不愿被动遵循旅行社安排。导致游客对旅行社的严重不满,甚至发生纠纷,旅行社的不良形象口口相传,使旅行社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甚至影响到游客对整个旅行社业反感,从而导致部分游客不再信任旅行社从而选择不依靠旅行社的自助游。同时,在旅游者与旅行社发生旅游事务纠纷时,由于法律不健全,调解困难等问题,旅游者也会对旅行社产生反感,转向自助旅游模式。

(三)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旅行社品牌较多,资质良莠不齐,因此,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层面还不够专业化、职业化。旅行社门市接待服务人员从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等几个层面都有待于提高,而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尤其在旅游旺季旅行社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往往临时聘用资质不够专业的导游人员,缺乏专业基底,也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缺失职业道德,甚至临时聘用无证上岗的人员,由于人力资源机制不规范,旅游者对“导游”、“领队”等专业从业人员的印象每况愈下,进而影响旅行社的整体形象,影响了社会舆论导向。

三、旅行社的发展对策

(一)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提供定制化旅游服务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下,旅行社并未真正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逐渐形成一种程式化商业模式的反复循环运转,长此以往,必将脱离市场需求。因此,旅行社应在市场调研阶段就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理念指导和营销策略制定,做到以旅游者实时需求为核心,提供在传统包价旅游产品之外的能够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也要做好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合理化、个性化、可行性较高的旅游产品,而非泛泛的亲子游、校园游、购物游等等。所以,旅行社已经过了“挂网上,等客来”的时代,而是应该“走出去,迎进来”,在市场调研和营销层面多下功夫,输出可选性高、性价比高、层次性高的旅游产品,甚至可以提供灵活性较强的产品组合服务,力求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旅游者的主流及非主流需求。

(二)重视整体形象推介,重塑品牌信用

目前家喻户晓的旅行社品牌除了三大旅行社(国旅、中旅、青旅)之外,康辉、春秋等品牌也逐渐占领了一席之地。然而,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各旅行社的品牌形象并不鲜明。比如旅游者可以记住香格里拉、喜来登、希尔顿等酒店的品牌标识,但却记不住几大旅行社的标识,可见各旅行社在品牌形象并没有形成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品牌竞争力。因此,旅行社发展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战略性营销,对标识、广告语、口号、门面设计等进行全方位塑造。同时,在企业品牌形象日渐鲜明之后,深度履行旅游法的相关规定,真正以旅游者为中心,提供切实完善的旅游服务,全力维系或重塑旅行社品牌信用,赢得大众的信赖,打开潜力巨大的需求市场。

(三)扩大合作资源,提升整体实力

俗话说智者将借力而行,旅行社若想在日新月异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也需借他山之石。旅行社之所以能够招徕游客探访,最大的因素是经济,通过旅行社可以购买到便宜的包价旅游产品,然而针对旅游者所需要的单项旅游业务如租车、订房、购票等业务则稍有力度较大的优惠。因此,旅行社应开拓更深广的合作渠道,与酒店、景区、区域性特色商品供应商等展开深度合作,可以让游客获得更多优惠项目。同时,也可与电子商务企业协作,形成线上线下同时运作,扩大经营范围。而在人力资源层面,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储备高素质的导游讲解人才,也可利用高校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软实力。

新型消费发展篇2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国际元,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已基本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正在经历从以往的大规模、同质化、普及型的消费,向多样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消费转型,正在进入“从量到质”、“从有到好”、“求新求特”的新阶段,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新消费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然而,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传统流通渠道和供给渠道中不能满足,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一些政策体系和监管方式、手段,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消费新增长培育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消费政策。

聚焦消费新热点

一是一批消费新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特别是随着技术创新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体制机制变革以及消费理念转变等,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多元化年龄群体消费、健康产品消费、环保及奢侈品消费等领域,都将成为我国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在传统的住、行、用等消费领域,伴随新技术催生的产品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仍然蕴涵着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根据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这些消费新增长点的市场规模可达到5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8%-20%。将对我国消费格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二是消费市场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市场,全球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新型服务将加快进入我国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升我国消费市场的供给,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也将对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加速变革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三是“互联网+”正在加速推动新一轮消费变革。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及途径,并对消费、生产、流通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反映在消费领域,随着电子商务、网购、o2o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形成新的流通渠道、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乃至消费方式。未来,随着互联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应用和普及,特别是“互联网+”与一系列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链全过程,实现消费与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从而形成消费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新兴业态、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近年80后,90后正在成为中国新的消费群体。25岁-45岁是当前和未来10年中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这一群体具有很好的教育水平,也具有很好的收入增长潜力,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市场基础。

中国消费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对于企业开创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差异化经营,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调整消费新政策

不可否认,进入新常态和形成消费增长的新格局,不仅存在生产、流通创新转型滞后的问题,也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的困扰,例如热点产品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消费支撑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监管体制亟待健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较弱,等等。特别是由于这些消费新增长点对技术进步、供给改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和政府监管等制度因素的敏感度较高。

因此,现有的一些政策体系和监管方式、手段,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消费新增长点培育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消费政策。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推动消费增长格局的形成。

第一,加快分类指导,多渠道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根据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及消费新增长点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类型消费新增长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不同地域消费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促进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消费供给。特别是要综合应用金融、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手段,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加快应用和商业推广,重点促进面向居民消费升级的流通、居民服务等服务行业创新转型,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消费新增长点的相关产业领域,着重增加和改善供给。

第三,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和完善服务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在继续完善交通、能源、电信、水、电、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信息化、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重点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国商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第四、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保护立法。特别是在信息消费、金融消费、医疗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消费者保护立法。运用互联网加快建立诚信体系,加强全社会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消费者保护。

大力开展消费者教育和消费信息服务,针对消费新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及相关消费者组织应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媒体宣传,传播正确的消费和服务信息和提供必要的消费咨询。

第五,加大消费领域对外开放。一方面继续扩大消费品引进,引导全球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引进,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质量,消除国内外消费落差;另一方面,扩大市场准入,着力吸引全球知名消费品牌的制造企业、服务企业来华投资和发展,促进我国消费供给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

第六、加快构建和探索促进消费创新的政策体系。合理运用相关税收政策,包括消费税、环境税、燃油税、碳税等,以税收杠杆引导研发资源和消费资源向消费新增长领域聚集。

建立和改善消费补贴的长效机制,合理运用公共资源鼓励新产品消费,支持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升级要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消费。加强网络支付、消费金融、养老金融等方面的金融创新,为形成消费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新型消费发展篇3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今天,经济学家们都在热议着一个词――“供给侧改革”,主要指释放改革的红利,提高资源配制。

“这种有效的供给只有借助消费的引导、升级和趋势,才可能成为有源头的活水,需求与供给才可以有效匹配,进而消费和生产得以有效地连接,更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指出,近年来,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如何从上亿消费者网上“买买买”足迹中,量化出维度丰富的数字并进行对比和趋势解析,对从消费的视角透视经济意义非凡。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蚂蚁金服与华夏新供给研究院一起,正式对外了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下文统称“网络消费指数”)。这份被戏称为“剁手指数”的报告,通过大数据,准确、及时、全方位地分析网络消费总体发展水平。

谈及对这一网络消费指数加以研究的初衷,陈龙表示,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以促进消费升级为目标,以居民网络消费指数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和分析中国居民网络消费的现状、特点和动因,旨在为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产业资本把握网络消费发展情况,研判中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转型升级状况,提供理论抓手。

精准画像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消费指数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蚂蚁金服携手汇聚了21个行业、337个城市、4.5亿的网络交易数据,编制的全国首个网络消费指数,由水平指数、规模指数、行业指数、消费升级指数、地区指数等多维度构成。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翻阅报告发现数据显示,与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络消费(餐饮、航旅、教育、生活服务)规模指数扩展了70倍以上相比,中国的网络消费人群在买包包等实物型网络消费方面仅仅扩张了8.6倍,对于目前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吃和远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另外,报告显示,过去5年间,三四线城市增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55%上升到2015年的63%。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如今“剁手”已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报告从区域结构演变情况表明,海南和已经进入网络消费水平前十的省份排名中。

对此,黄剑辉分析指出,如今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网络消费不仅拉近了供需两端的距离,更让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愈发便捷地触达消费品,这充分表明网络消费的普惠价值已经显现。

还有一份网络消费者的画像值得关注。报告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规模和结构上体现较大差别。仅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男性和女性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来看,分别为524和527,男性略逊于女性;但从2016年一季度的网络消费水平看,男性和女性的指数分别为145和142,前者略高于后者。

然而,若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进行细分,从消费形态来看,女性的实物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高于男性,男性的服务型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女性;从消费层次来看,女性在生存型消费水平指数方面领先于男性,男性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水平要高于女性。对于这组数据对比,黄剑辉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家庭的运转方式,另外与男性在网络消费中偏向享受型消费的占比较高不无关系。

消费升级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出了明显的成长趋势:从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五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而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2倍多;从同期的人均情况看,大家还越买越多,在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0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

网络消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使消费者的行为带来改变,更为重要的使还带动了与消费相关的整个供应链的进一步发展。无疑,“网络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黄剑辉说。

当然,不断向上的网络消费引擎也在强烈呼唤我国从管理层面构建更加及时、准确反映网络消费的网络消费指数。

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增长对GDp的增速贡献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推动力。但在我国基础国情下,未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须从供需两端发力,尤其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调整和优化。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宏观调控从需求侧管理向供给侧改革转型。”黄剑辉认为,此次“网络消费指数”的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宏观看,它既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消费亮点,引导消费升级和企业投资,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从中观看,还可以帮助识别领先行业,推动企业优化行业布局,帮助地方政府优化政策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普惠价值;而从微观看,则可以识别和开发多层次消费需求,可以区别不同人群,引领企业投资,定位营销和投资方向。

数字经济

事实上,正因为蚂蚁金服拥有多年数据积淀和开发能力,才使得此次构建网络消费指数成为可能。

陈龙指出,支付宝作为一家覆盖4.5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沉淀了大量的用户线上和线下的大量真实交易数据,“维度广、时间长、时效强,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居民网络消费乃至整体消费的变化”。

黄剑辉表示,对消费大数据加以分析,充分将现有研究成果里一些消费方面的规律加以证明。

他指出,在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这三个消费阶段中,我国已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另外,消费水平的高低总体上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相吻合。

正因如此,当一些观念还停留在所谓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以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时,这反而是错误的经济理论。黄剑辉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未来新供给的使命,便是为我国建设的经济现实和我们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解读。

新型消费发展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余额不断增长,个人消费支出稳定增加,社会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供给制、半供给制消费向市场化消费转变。改变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对居民消费采取“包”和“统”的办法,城乡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生存需要为主向享受、发展需要转变。从90年代开始,居民用于吃、穿、用等实物性消费比值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精神文化的消费比值不断上升。据统计,在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时的58.8%下降到2003年的45.6%。在城镇,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3年的37.1%。

由传统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变化。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对财富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一个优越、富裕有足够消费能力的社会新富群体正在形成,他们的超前消费与世界消费潮流相一致。这些新富们享受到了更高的生活水准,成了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引导者。

由国内消费向国际消费迸发的趋势。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消费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在对国内名牌商品消费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开始热衷和追求世界各地的时尚和流行。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乐于接受国际流行的时尚、款式和消费方式。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涌现了一些畸形消费、流行铺张浪费甚至奢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的是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还有的是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报告: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的数量粗放经营型低层次方式。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能源、资金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没有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表明:以2001年为例,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比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美国高出2.3倍,比单位产出能耗较低的日本高出5.1倍,比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没有科学消费观的支持,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彻底和牢固树立起来。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消费方式变革。

树立适度消费的理念。适度消费是指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不过度地欲求。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需要”是人们为了生活必须消费的东西,而“欲求”则是在需要之外,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如追求地位上的优越感、满足感、嫉妒、攀比和炫耀等等)而形成的一种需求。需要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欲求则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一切社会共同具有的,而满足欲求的消费则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欲求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它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欲求满足,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对于普通人来说,适度消费由支付能力决定,超过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积累的滞后消费都不可取。

培养“文化人”,用先进文化引导消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要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和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提高全民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而文化是发展的摇篮,用先进文化来引导消费活动,丰富消费生活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和提升,使人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

实行循环消费。这就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这种消费理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意旨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收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品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努力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满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消费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检视

生存消费方式与传统农业经济社会

生存消费方式的诠释。生存消费方式是指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满足家庭成员生理需要的基本消费方式。满足生存需要的家庭消费过程包括满足生命的生产和生命的再生产需要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的生理需要。生存消费可分为简单的生存消费和扩大的生存消费。前者是指家庭已有人口生命再生产的消费(补偿),后者则是指满足家庭新增人口生命的需要和生命生产与再生产质量提升的需要,其消费对象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传统农业经济作为一种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特殊类型的经济,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静态的经济,它的经济结构则由特定传统要素(土地、劳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组合成的一个有机结构体系,它包括土地所有制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贸易结构等。它具有技术状况长期大致保持不变和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来源的特点。但是,传统农业的农民是理性的,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有效率的(舒尔茨)。因此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吃、穿、住等,是一种较低层次的需求。

现代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社会,现代的消费方式是主要指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它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人的需要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到享受型需要。市场经济不仅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使人的个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要扩大现有消费量,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另一方面,要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这样,就必然大规模地深入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的新属性以及加工自然物的新方式,以不断开发和满足社会的新需要。

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凯恩斯消费主义理论的主导下,“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不断循环。这样,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步入了新的持续增长时期,物质消费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另一方面,生活中巨大的浪费和高度的物质消费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例如,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商品和过分包装的商品,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据统计,在美国,仅用于食品的包装就达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5,人均达130千克。同时,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方式,使得过度消费方式向全球扩展。

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刺激消费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经营者为了在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超越人们"当前需要"的新产品,即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使它最终扩展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价值尺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之一。可见,现有的消费方式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产生过度的消费方式。

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节约型消费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保证全社会有较高的福利水平的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首先,这里的“节约”与其传统意义有根本的区别:节约并不是吝啬,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花尽可能少的钱获取更大的效益。节约不是过苦日子,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要科学、适度地消费。消费既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又要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消费不是浪费,节约型消费要避免浪费。消费是必需的,但要绿色消费、环保消费。其次,这里的“节约”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节约。它是按科学发展观反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人们在科学、合理、有效地消费后,应当而且必定将目光和富余的资源投向许多新的、陌生的消费领域,不断延伸出新型的消费种类,从而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节约有三个层面:决策政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和资源使用层面。不同的层面,内容各不相同,又互相联系,甚至相互制约。三者协调,节约的内涵才能完整,节约的效用才能更大。因此,推行节约型消费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政府消费、政府购买等方式,优先选用绿色产品、再生产品,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作示范和引导;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大力加强消费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人类的需求由物质到精神,由商品到服务,由有形到无形的不断提升,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使之既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内容摘要:本文从消费方式的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手,分析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产生现有的消费方式,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因此,要用科学发展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型消费发展篇5

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及其催生的新供给、新动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大众消费就开始从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费进入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阶段。“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一变化在我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

消费新变局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工业基础。相比于以流水线、标准化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更加个性化、小型化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同时,新消费群体的崛起和消费心理的变迁也打破了原有的消费习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方便面和啤酒是标配,小卖部总是把货架最显眼的位置都留给了这两样产品,但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方便面行业领头羊的康师傅被曝出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4.75%,其中二季度利润更是创下康师傅近10年来单季利润的最大跌幅。其实不单单是康师傅,其他快消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可口可乐2016年上半年总营收为218.21亿美元,同比下跌4.6%。可口可乐销售额的下跌主要受到了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拖累;2016年第二季度可口可饭司在中国果汁类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可口可乐的销售额也出现了下跌。

过去一两年包括百事可乐在内的很多国内外饮料巨头在中国的日子都不大好过,另外一家大型企业娃哈哈,也已经连续三年业绩连跌,特别是它的明星级产品营养快线的销量几乎腰斩。

在日化领域,曾经在中国市场上“神话”一样存在的宝洁和联合利华也风光不再。如今消费者的购物内容变得多样化,天然手工冷制皂、无硅洗发水等更加健康的产品取代了超市货架上的舒肤佳和海飞丝。

2015年包装食品销量呈现一个持续下滑的趋势,糕点、糖果和冰淇淋的销量跌幅全都超过11%,但是同时,健康食品的表现则十分出色,酸奶销售额增长了20.6%,功能型饮料上涨了6%。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现象新消费方兴未艾

手机里越装越多的购物软件;花钱“扫一扫”;打车用“滴滴”;看电影团购打折券;手机预约挂号;上门送餐送服务的o2o(线上到线下);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需在网上或体验馆订货,海外的正宗洋品可以直接从生产厂家送到家里……便捷的网络消费走进千家万户,也加速了个性、互动消费方式的兴起。

从VR技术体验区,到哆啦a梦动漫周年展,再到电影“整容液”的神秘工厂重现……作为“体验式消费”的典型场景,许多购物中心“脑洞大开”,依靠特色体验活动集聚人气,借用人气提升销售额,进而推动实体商业转型。

据西单大悦城推广部总监陈苏波回忆,西单大悦城第一次做哆啦a梦展览时,68天卖了1000多万元,客流量增长了30%,销售额提升了20%。虽然现在吸粉能力有所下降,但优质的展览仍能带动客流增长10%,消费额增长7%~8%。

在北京五道营胡同,一家名叫“童年味道”的零食铺子吸引了不少观光客进屋淘货。走进小店仿佛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卖部”,跳跳糖、麦丽素、酸梅粉、小浣熊干脆面……这些早已成为80、90后童年回忆的零食被摆放在货架上,引发进店游客的集体共鸣。

而在北京东五环朝阳路附近,一家主打东北饭菜、名为“大食堂”的饭店,以其独具特色的装修风格和服务方式招揽了不少食客。据了解,北京地区至少有十几家此类餐厅。

当下,这种主打怀旧牌的营销方式早已从小范围的经济现象升级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少商家都使出了“回忆杀”。从回力、百雀羚等国货品牌再受热捧,到国棉壹厂、熊猫商店等定位怀旧风的设计师品牌声名大噪,再到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一线大牌推崇匠人精神、回归复古元素,无一不在佐证“怀旧消费”的风头正劲。

90后女孩吕萌的职业是“旅行管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游客规划“私人定制”的行程线路,推荐目的地的特色美食和民宿。“很多游客觉得跟团旅行既老套又不自由,想要‘不走寻常路’,看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我的微博‘粉丝’。”作为“旅行达人”的吕萌常常在微博上分享旅行游记和攻略,实用的图文呈现和颇具辨识度的文字风格让她人气颇高,目前粉丝数量已经超过十万,算得上是一位小“网红”。在吕萌看来,她的“饭碗”正是基于“我要我不同”的消费心理,用自己专业的内容生产满足消费者日趋多元的诉求。

还有近几年因雾霾肆虐而催生的空气净化器、防霾口罩消费;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净水器消费;因食品安全刮起的绿色、健康食品和进口食品购买风潮;因国产商品假冒伪劣导致的境外疯狂抢购,等等。这些既是新消费,也是消费升级的方向。

背景新消费意义重大

消费是最终需求,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构建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1―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7.1%,高于投资贡献率1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充分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平稳增长。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消费需求引领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和人口比重最高年龄段在46岁左右时,一国将进入消费快速升级期和消费支出高峰期,消费需求将实现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2015年人均GDp接近1.2万国际元,消费观念转变,消费升级需求迫切;社会人口结构变化,45―49岁人口高峰期临近,品质消费、享受消费需求增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先进科技涌现,为新一轮消费升级奠定了基础。消费需求已进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满足消费新需求,增加产业新供给,创造市场新活力,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才能更好支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产能过剩问题仍在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由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出口总量减少,出口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我们只有牢牢把握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重要机遇,大力催生新业态与新动力,协同推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围绕消费升级的方向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才能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是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消费关系民生福祉,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就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谋发展、促发展,大力倡导坚持市场主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多元发展的新型消费模式,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

焦点消费人群“变脸”

消费内容和方式多样化的背后,是消费主力人群的悄然变化。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80后90后、银发族、“她经济”等正在引领新消费风潮。

BCG(波士顿咨询)和阿里研究院合作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城镇消费增量的81%将来自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年收入超过2.4万美元)。到2020年,上层中产及富裕家庭数量预计将翻一番,达到1亿户,其消费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以80后、90后消费人群为例,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随性,非计划性购物频率高,有较高消费倾向和超前消费意愿。90后王秀丽刚从美国留学回国,她的消费理念是:既然要花钱,就要花得与众不同。很多年轻人消费,已经不再停留在“满足需求”的层面,而是推崇个性彰显的消费。喜欢运动的她,就喜欢买一些衍生品,而且在网上有自己的运动小圈子。

而这种购买力及接受新事物、新生活方式的B度,和敢于尝鲜的性格,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80、90后一代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名牌,而是开始注重更能代表个性、价值观的小众品牌。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买对的东西开始超越买贵的。所以,消费升级并不是让产品变得更贵,而是注重选择上的多样性、丰富性。

“在消费能力偏低时,大家从众心理强,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形成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当大家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时,前一种商品销量则大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时不再从众,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进行个性、理性消费,在市场上形成多个消费热点。”赵萍如是说。

在上海一家4a广告公司从事新媒体营销的刘文静认为,商家已经从卖商品、卖品牌,转向了卖个性的新阶段,“社群+电商”催生出新的消费习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消费往往是基于社群,在一个小圈子里集聚一批有共同爱好、相同价值观的人,他们不想和别的社群雷同,但又能在自己的社群内找到认同感。”

刘文静说,目前他们在帮助企业进行营销时,会特别注意受众的细分,一个产品需要取悦很多人,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取悦一群人就可以了。

银发族也是新消费的重要消费人群,健康、养生、养老等相关领域正在搅热市场。刚从海南旅行回来的北京市民李爷爷说,在他参加的旅行团中,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力特别强,只要是对健康有好处的东西,毫不犹豫就出手了。”事实上,老年消费群体购买力不可低估,此类消费将成为旅行社、养老院领域新的增长点。

“她经济”的流行,更是撑起了消费半边天。随着女性财务独立、对家庭支出话语权的加大,女性消费的特性不断被放大,“互联网+”带动的女性消费特色明显,从美甲、美发、健身到母婴等细分领域,由此催生庞大的消费市场。

启示新消费成增长新动力

生活水平从小康型转向富裕型是消费结构调整最大的机遇期,将消费层次从满足生理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温饱型消费转向享受型乃至自我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等六大领域将作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当前,居民消费的特点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而且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丛亮表示。

此外,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互联网消费正脱颖而出。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470亿元,增长2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认为,约有40%属于替代的消费,同时又有60%的网络消费属于新创造的消费。由于互联网的创新,带动了商品和服务的创新,会激发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

创造出的新消费,因为大数据技术体现得尤为明显。阿里巴巴副总裁鲁众以服装行业举例指出,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和整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形成账户体系,那么未来服装企业完全可以把每个人的身材、数据消费倾向都记录在案,做到“量身订制”,形成新的消费需求。

新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新消费的带动下,我国消费整体平稳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中间收入阶层发育不足,影响消费引领作用的发挥。近1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第一,由于居民收入预期不高,相当一部分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消费拉动作用弱化。第二,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就业困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阻碍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第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对消费升级有较大限制。第四,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偏小,其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而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低于20%。对大多数中等收入消费者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受购买力的制约,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需较长时间的积蓄才能得以充分释放。

消费信贷发展水平低,消费环境不完善,抑制居民消费愿望的实现。总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规模偏小,结构也不尽合理。消费信贷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太低,其中住房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占比超过80%,其余品种之和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低于2%。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软环境也不容乐观,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力度,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市场准入、行业规范、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级与标准,以及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惩处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处罚过轻,使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这些都会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消极影响,直接抑制居民的消费愿望。

服务消费领域问题较多,制约消费需求的释放。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使诸多领域的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部门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结构发展不平衡,高档服务供给过多,需求不足,中低档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较大的中低档服务消费需求。二是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严重制约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

新型消费发展篇6

节约型办学是指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效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起节约型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全校师生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育消费观念。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前提是观念的改变,重点是管理制度的落实和节约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在硬件建设特别是教育装备建设过程中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各种节能设备或技术。

因而在教育装备的采购环节和使用环节上下工夫是节约型学校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办学理念的更新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之首,节约型学校建设理念应作为普遍性特征嵌入学校内涵发展思想之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基于节约前提的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道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低碳发展应运而生。低碳发展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世界”、“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陆续出现。“低碳校园”也应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方向。节约型学校理念符合低碳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原则,加强节约型学校建设可使学校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示范者。

2正确认识消费、消耗与浪费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处在发展转型时期,正努力建设内部消费主导发展型社会。即以国内消费为主导,改变过度依赖出口拉动模式;以国内人民自身发展需要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为标准;以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为优势的社会发展方式。它的好处之一是物质需求降低与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实质是经济数量增长向经济质量增长转型,全社会更加注重消费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是一个中性的词。正因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然要产生消费。消费必然带来消耗。

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有限,消耗一点少一点。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浪费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不充分利用,不珍惜资源,不必要地废弃资源。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悖。

新型消费发展篇7

[关键词]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装备制造业;eviews模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29

1引言

1.1研究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做了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第一、二、三产业变革的角度,分析各个行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大,电力、煤等的生产和供应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1]。在对第二产业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装备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对综合国力有推动作用,更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2]。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明显,有学者按人均用电量的方法预测2020年国家对能源消费的需求[3],当进一步对能源效率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的初期,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需要到中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趋势才能扩大化得显示出来[4]。也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各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研究,在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中发现辽宁省存在严重的新能源发展落后、明显低于全国的现象[5],虽然各能源消费量存在着短期的波动,但是在长期依然处于煤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6]。

1.2全国能源消费情况及能源装备制造业状况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在1990年有5219万吨标准煤的剩余,2000年出现了10483万吨标准煤的缺口,到了2009年缺口达到了32029万吨标准煤,能源短缺成为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缺口将会越来越大[4]。

1.3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升级转型

辽宁省作为我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头省份,是重要的老型工业基地,省内拥有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给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能源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单位产值和能耗高、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大等,因此辽宁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2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玉燕等人对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体系设计的主题层为: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我们进行选择和修改后设计了如下的4大主题层。第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将企业向经济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常规能源投资比率。第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是否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应该以高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和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第四,绿色驱动。绿色驱动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2.2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2004年到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43078万元到2009年的1381.95万元,再到2010年的2371.35万元,之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从2004年的01086,2008年的02到2009年的014,再到2010年和2011年的018,然后是2012年的015,2013年的017。这里的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其他的投资主要是新能源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2005年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最大,为0374。第二,技术创新。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量、2005年为3897项,2006年为4583项,2008年为5959项,2009年为8760项,2010年为8145项,2011年为7416项,2012年为8641项,2013年为8568项。可见,2004年的新产品项目数最少,之后的几年项目数都比2008年的高,并且保持着较高的数量,保持较稳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2004年至2013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第四,绿色驱动。在2004年至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所波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除2010年至2011年波动较大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变化则渐趋平缓,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向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转变,这推动着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3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费总量

辽宁省正处于经济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依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不断扩张必然增加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从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2009年至2013年的增长率依次为73%、92%、82%、3.8%、2.8%。

3.2能源消费结构

总体看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依旧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虽然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的比重在增加,但是原煤消费量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原煤消费占比高,石油、天然气等消费量占比低,辽宁省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与全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又由于辽宁省核电以及风电的缺失,导致辽宁省水电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先传统老工业基地又使得原油消费量及其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还反映开源和节能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低。经过对辽宁省与全国2005―2013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比较,从2005―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值为066,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2,辽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辽宁省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5―2008年都处于一个缓慢降低的过程,在2009―2011年略有回升,而后又存在下降趋势,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基本一致。

4模型分析与检验

4.1变量选取

经分析,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驱动。为此,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X1,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X3,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废水排放量X7。

根据已知数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Y=β1+β2lnX1+β3X2+β4lnX3+β5X4+β6X5+β7lnX6+β8lnX7

其中,Yt为第t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为企业利润总和(万元);X2为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3为新产品项目数(项/年);X4为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X5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X7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为估计模型参数,从辽宁省统计年鉴收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4.2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Yt、X1、X2、X3、X4、X5、X6、X7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4.3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企业利润总和每增加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7634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每减少1%,当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17920%;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532005%;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2189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008564%;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280799%;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每降低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163081%。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不一致。

(2)统计检验。该模型R2=097861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03781,F检验值13.07660,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不仅所有X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而且X6,X7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该模型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X7的一元回归。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Y=8329183+0015952X2-0513537lnX3-0092704X4-0016233X5+0293701lnX6

t=(1077253)(4.4800612)(-4.420264)(3.709751)(-2.961766)(-3.399382)

R2=0976312R2=-0946702F=32.97209Dw=2.739423

这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X6每下降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015952%、0293701%;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X3、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513537%、0092704%、0016233%。

5结论

第一,常规能源投资比率越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越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二,新产品项目数越多,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越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四,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程度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

参考文献:

[1]袁菲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孙韬,赵树宽,乔壮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5):38-41.

[3]程钧培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对策[J].发电设备,2011(25):1-4.

[4]王强,郑颖,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6):741-749

新型消费发展篇8

摘要: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本文分析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自然优化模式、结构转型模式和生态跨越模式等3种区域选择模式,探索了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消费模式;区域选择;路径

低碳消费模式包括低碳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要求在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低碳消费者与低碳消费资料相结合。它强调消费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各级政府在环境建设和日常管理中,要考虑群体利益和个体健康的保护,形成对低碳物品和绿色服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科学、适度、健康、文明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能够推动低碳生产,能够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

一、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分析

2010年8月,辽宁省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成为中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后,通过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措施,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总体人口环境承载力较低,已经引起生态与资源危机。存在诸如辽宁民众低碳消费意识尚未形成,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政府的示范作用还有待增强,公共建设没有率先启用低碳环保设施;机关办公不能做到资源有效节约,资源循环再利用意识淡薄;媒体在宣扬倡导低碳、环保等社会行为上效用不足等问题。辽宁省是矿、煤资源优势较突显的老牌重工业基地大省,但目前能源利用率仍旧过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在持续。尤其是辽宁省商品市场上绿色低碳环保产品类型少、价格高,占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辽宁省急需采用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生活消费中,由于人们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同时,忽略了对普通食物的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购置商品时不首先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而是为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在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高碳”行为。

二、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区域选择模式构建

根据目前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以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环境形势和发展战略为依据,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区域选择模式为以下三种。

1.自然优化模式

自然优化模式适用于辽宁省的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从发展阶段看,低碳经济发展与这些地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较好。此类地区以老工业园区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静脉产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建设为低碳经济重点。应着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生态商贸业等循环型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绿色行政体系,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建设循环型社会。利用和完善现有废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围绕固体垃圾处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积极发展“静脉产业”。

2.结构转型模式

结构转型模式适用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相关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以完善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低碳经济工作。以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构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工业共生网络,完善产品链条和废物代谢链条,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纸等回收系统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形成分散回收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

3.生态跨越模式

生态跨越模式适用于辽西北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针对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脆弱的特点,应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快建立节水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整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等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产业。以煤炭清洁生产为重点,构建煤电建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选择

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要求政府首先编制科学规划,引导低碳消费;其次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职能;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完善激励机制,体现政策效应

积极促进国家推进相关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低碳商品自由流动;推进税制改革,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制定并实施鼓励低碳消费的税收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设备,普及节能灯等;通过提高燃油税、超额用电税、超额水费等措施,抑制高碳消费方式。构建绿色生产核算制度和体系,纳入统计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

2.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提高其在辽宁经济中的比重,缓解辽宁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促进辽宁生态省建设;继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发展绿色农业;解决辽宁省长期以来农业上的面源和水源的污染问题,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3.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瓶颈

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生产和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努力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针对电力生产热能供应、钢材加工制造、化肥生产等耗能巨大的环节,加快对高效节能的工业锅炉、节能型供热或制冷设备、节能电机和变频器、节能家电、余热发电、空调节能、建筑材料节能等相关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资源化、减量化及清洁生产等技术。

4.抓好相关环节,促进低碳消费

在企业生产环节,要强化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在政府消费环节,完善政府低碳采购。对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消费和集中消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倡导使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等;对水、电、气、热实行集中供给,对住宅、学校、运动场馆、文娱设施集中供给和使用。在社会消费环节,积极提供包括低碳酒店、低碳旅游、低碳商店等低碳消费服务,积极建设低碳消费社区。在个人消费环节,倡导科学适度、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模式。

5.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低碳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低碳循环、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加强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低碳意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积极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并进行垃圾分类;倡导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等良好消费习惯,抵制过度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优先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物品,尽可能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养成随手关灯、使用环保购物袋等习惯;多方努力使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低碳消费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能较好体现低碳经济的本质,基本符合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容易被企业和公众接受,也便于实际操作。辽宁省进行的低碳消费实践活动基本反映出区域选择模式,能够将低碳消费与生态省、生态市的建设相结合,解决了低碳消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定位问题。目前,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需要有关部门大力促进。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必须从14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尊重低碳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践行各种低碳消费模式。

新型消费发展篇9

指出,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调结构、转方式的“最后窗口期”。

总的判断是:我国正处于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关键是“十三五”在走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与突出挑战

“十三五”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下的现实性选择、战略性选择和主动性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客观把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

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第一,“十三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如果加工制造为主的格局不改变,势必在多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第二,“十三五”我国将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依托新信息技术,“互联网+”将带动我国工业信息化的新突破。第三,“十三五”我国将开启一场以智能化为重点实现制造业的革命。预计未来几年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第一,我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未来5~10年名义城镇化率仍会以年均1%~1.2%的速度推进,到“十三五”末期名义城镇化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第二,“十三五”是我国形成人口城镇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与2012年世界平均52%的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有较大差距。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未来6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以年均2%~3%的速度推进,到2020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左右。第三,“十三五”有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几年城乡一体化在制度与政策层面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第一,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我国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新阶段,城乡居民的吃饭穿衣等生存型消费需求基本解决,而与人自身发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医疗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开始全面快速增长。第二,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以信息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发展。估计“十三五”新型消费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25%的水平。第三,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这是消费结构升级最为突出的特点。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接近40%,预计到202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将提高到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总体上正处于由日用消费品为主向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变的阶段。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我国将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创新不足。创新不足仍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矛盾。比如,我国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l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5%,而发达国家德国生产l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70%左右,占GDp的比重在30%~40%。

二是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是一个基本趋势。201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4%,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51.6%,这是个历史新高。但仍然远低于2000年发达国家70.1%的平均水平;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2013年69.3%)、俄罗斯(60.3%)、印度(57%)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三是改革尚未实现重大突破。第一,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够。服务供给不适应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于服务业市场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以教育为例,教育体制“考试型、封闭式、行政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有违教育发展规律,而且也很难满足全社会的教育需求。第二,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目前我国财税结构、金融结构、教育结构同经济转型大趋势不相适应矛盾日益突出,“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要求明显增强。第三,在某些方面制度化、法治化环境尚未有效形成。比如,尽管这些年法治政府建设有明显进展,但还面临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加快推进。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牵动影响转型发展全局

“十三五”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需求明显加大。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全面增强。第一,创新对生产业的依赖性增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生产业的作用并不大。进入工业化中期,尤其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第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互联网发展的依赖性增强。“互联网+”时代,离开信息化,离开“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比较困难,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头戏和突出优势就比较困难。第三,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对服务型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之所以能够打败诺基亚,关键在于苹果的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只有包括服务模式在内的商业模式变革能够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企业才能在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二是人口城镇化对眼务业发展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全社会对城镇化的需求和期望发生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对城镇化的就业、居住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意味着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将要进城,这带来巨大的教育、医疗等需求,并为生活业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对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增强。以教育为例,2014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30万左右,同比增长16%。中国在美留学生占了全部国际学生的31%,2014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220亿美元。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的有效供给。

以服务业主导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是以服务业释放消费的巨大潜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估计到2020年消费市场的总规模将从2014年的26.2万亿元人民币提高到45万亿~50万亿元人民币,仅用6年时间就可以实现消费规模倍增。二是以服务业释放城镇化的巨大红利。我国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果名义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4.8%提高到2020年60%左右,将带来42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空间。三是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将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更会形成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生产业将快速发展。

新型消费发展篇10

论文摘要:21世纪,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亟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构建这一模式关键是现阶段在我国倡导适度消费和梯级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为此,在政策和措施上要构建鼓励居民住房梯度消费的政策体系,抓紧完善节能省地的经济政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2l世纪是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问,全国竣工面积接近13亿平方米,建筑保有量和新建规模居于世界前列。至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了7平方米,已经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人群的居住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房价飞速上涨、住房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投资性住房需求旺盛、城市居民购房压力加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可持续发展。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强凋指出,“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住宅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合理引导消费住房需求和消费模式。”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要“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我国亟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肖费模式。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的客观依据

(一)这一模式是由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有l3亿人口,2005年末,我国城镇人口5.6亿,占总人口的42.99%。从“十一五”到2020期间,每年人口城市化率将达到1%1.5%,也就是说城市化的推进使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5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接近8.5亿。这给城市的住房供应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土地资源紧张。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比lo年前减少了1.23亿亩…,人均耕地1.4亩。目前,全国尚可利用的未利用存量为73.9千万平方米,其中,宜开发建设用地仅0.88千万平方米,只占1.19%。

我国可耕地、水、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3、1/4、1/6。我国能源相对短缺,但能源消耗却十分严重,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拥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2、1/9、1/23,但2006年的能耗总量达到24.5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耗的15%左右,远远超过同期世界5.5%的GDp所占比重。在600多个城市中,2/3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居民住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房地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特征——即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效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发展的贡献率低我国住宅建筑的单位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4倍,住宅建筑用钢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0%~15%,水泥用量为每平方米221.5公斤,每1立方米混凝土比发达国家要高消耗80公斤水泥。住宅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20%,如果加上建材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7%…,是名副其实的能耗大户。从水资源消耗来看,我国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从土地占用来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是83,3平方米,我国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3j。科技进步对住宅业的贡献效率仅为31%,与发达国家标准6o%一80%的水平有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的住宅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o年,远低于设计寿命50年的标准,而发达国家的住宅寿命一般高达80多年j。

(三)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我国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问收入差距较大,中国最富有的20%的人,差不多占有社会全部收入的一半,中产阶级阶层还处在起步阶段。按照一般规律,住房消费模式应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与国情不相适应的住宅消费观念

(一)在户型结构上片面追求宽敞、大户型

在住房商品化和市场化后,使消费者获得大面积住房成为现实,于是长期被压抑的对中、大套型住房的需求猛烈释放,消费者住房消费观念不成熟。受住房供应、住房消费政策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居民住房消费观念不够理性,追求住宅面积,忽视住宅品质,追求一次性到位,超前消费,没有形成梯度消费观念,市场上住房需求出现非理性化的倾向。比如,2007年1月一6月。全国40个重点城市开发的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积为113平方米,累计成交面积中,144平方米以上的套型住房占总面积的72.8%,90平方米以下的套型住房占总面积的l8.9%j。此种消费倾向,大大增加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二)片面追求住房的气派豪华而忽视环保

认为住房问题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比如,在楼盘装修上片面追求豪华,忽视内部建材质量、能耗状况,对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没有意识。这反映了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在住房消费问题上,不仅有“能不能”、“愿不愿”,还有个“应不应该”的问题。社会资源属于全体人民共有,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能源供应相应紧张,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应当自觉地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

(三)轻“租赁”,重“自有”

由于传统“富而置地”观念影响,居民难以将“有房住”和“拥有住宅”区分开,很多消费者认为只有购买房子才能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根据建设部公布的“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城镇住宅私有率为81.62%,其中东部地区私有住宅率最高,达到了82.58%;中、西部地区住宅私有率分别为79.69%和81.93%。而同期美国的住房私有率为68%,英国为67%,德国42%l_2J,可见我国目前的城镇住宅私有率已大大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

(四)过于热衷住房作为投资品的属性

据调查,许多城市居民投资性购房比例达20%,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这种比例还要高。许多二次或多次置业者的购买目的纯粹就是投机套利,“温州炒房团”等就是单纯投机套利的代表。

(五)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

在我国,住宅建设还是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型生产,住宅产品能耗高、质量低和性能差,目前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倍一3倍。住房生产和日后的使用,其能源消耗占到我国能源总消耗的32%。住房用地占到全部建设用地的50%LlJ。少消耗一度电,少占用一点地,是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益的事情。但是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住房价格有一定拉升,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宁愿采用淘汰技术,也不愿意提高成本。

三、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一般来说,住房消费模式是由住房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它是住房消费诸因素的总和。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所谓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住房消费,树立节约型、适度型住房消费观念,以经济适用为原则,既保持当代人对住房消费的改善和发展,又不损害下代人持续性发展的住房消费,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采用节省和高效利用资源的住房消费方式,确立与收人状况、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住房消费水平,形成科学合理多层次的梯度住房消费结构,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宅”的目标。其核心是构建住房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梯度消费、健康消费的体系,关键是适度消费,梯度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的要求。

(一)倡导住房适度消费

综观目前的住房消费行为,不外乎我们的消费观念中存在超越实际情况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住房作为重要的消费资料,应该建立一种逐步向上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才能符合当前的国情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倡导适度消费观念。

所谓“适度消费”,就是俭而有度,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合理消费。具体到住房消费问题上有三层涵义:一是指住房消费方式要与一国能够提供的资源条件相适应,是一种反对浪费倡导节能省地型的住房消费。适度消费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一的可持续住房消费。二是指住房消费水平要同所处阶段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相符合,是一种反对盲目消费,提倡理性的住房消费。那种脱离国情、仿效发达国家和富裕人群的住房消费,追求越高档越好的倾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适度消费也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住房消费。三是指住房消费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是一种反对奢侈、倡导健康消费的住房消费。

(二)以多层次梯度消费为中心

所谓“梯度消费”,就是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年龄、收入来确定自己的住房消费层次,不要盲目追求住房高消费;同时,消费的形式也可以按照自己收入的增长逐步由租赁到自用再到投资转变。

社会舆论驱动了一些即使经济承受能力不足、不惜降低生活水平而勉强买房的人。这是一种明显的误导。目前我国部分居民住房明显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是区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的承受能力是有显著差别的。不同收入群体,只能根据收入的实际情况,购买或租赁与自己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住房,人人买房、家家户户买房是不现实的,我国不但现阶段做不到人人拥有产权房,而且未来经济发达了,也难以做到,应当大力发展租赁市场。

社会上还有一种买房“一次性到位”的说法,希望通过一次购买解决终身居住问题,甚至有的人刚步人中年,便早早地把子女的房子都买好了。这也是一种不符合住房消费规律的误导。而在人的一生中,经济收入是随知识积累和业务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不断递增的,与此相对应,住房消费水平也只能是随收入增加而逐步提高。如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收入低,积累少,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待工作年限增加,收入有了提高,积累增多,便可以购买面积不大的二手房,或者购买小户型新商品房;进人中年收入更高、积累颇丰时才能购买面积大一点、档次高一点的住房。美国人一生要搬六至七次家,道理就在于此。可见,住房消费应是多层次、渐进式梯级改善。

(三)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

节能省地型住宅指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维护寿命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我国住宅在节约资源方面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据有关专题报告预测,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就可节省3.35亿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1998年到2003年5年新增电力装机总量之和,相当于4.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通过推进城镇化,合理规划布局,到2010年,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要在2010年的目标基础上再大幅度减少。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l0个百分点,一年可节水47亿吨J。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等,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约用水17亿吨Ⅲ3j。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是未来中国住宅建设、住房消费的发展方向。

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居民住房梯度消费的政策体系

(1)政府实行根据居民不同收入水平采用市场化和公共住房保障的方式供应住房。对于高收入者,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购买两套住房以上者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甚至可以效仿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对购买两套以上住房者征收40%一60%的住宅税,抑制他们的投资投机冲动。对中等收入者,政府可以重点发展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免收土地出让金和减免有关税费,减轻他们的购房压力。对低收人者实行廉租房政策,廉租房的面积控制在每套40平方米~60平方米,或者他们以市场价格租房,高出规定的部分由政府补贴,或者政府直接提供廉租住房。对于介于完全市场化的普通商品房与公共住房之间的“夹心层”,应建立健全“两竞两限”(竞地价、竞房价、限套型、限面积)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方法。居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实行多层次梯度消费。

(2)政府通过土地供应、住房建设贷款、购房税费等政策来调控、抑制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住房,鼓励正常自住性购房和换房,扶持“二手房”买卖市场。

(二)抓紧完善节能的经济政策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借助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推广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比如,对于按照节能标准建造多支出的部分造价和成本,国家给予税费上的减免;对于生产销售节能建材的企业,在销售税金及附加方面给予减免,以鼓励房地产开发商、生产单位、经营单位继续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从而促进其他生产经营商也加入到生产、销售节能建筑材料的行为中来,共同实现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建设上,要建立规范的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的使用。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舒适、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三)优化住宅结构,推广小户型、紧凑型

优化结构,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准绳,使住宅的供给结构与收入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满足不同层次的住宅需求,使有限的住宅用地在各个层次中达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省土地。借鉴日本和香港等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区经验,加强户型控制,尤其应大量建设中等档次、面积适中的中小户型住宅,充分满足中低收人者的住宅需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多建与此相适应的大众住宅。

(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在选址上,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多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绿化区域,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