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04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1

反思这两年多生物教学过程,时刻引起我思索的是:为什么有的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而有些课程,使用信息技术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课堂秩序混乱呢?显然,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中存在着一个“适切性”的问题。

一、内容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首先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没有适宜的内容,再好的呈现手段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选择和课程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能否选择最恰当的资源来构成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师能否将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总结出:最适宜的内容,总是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触动学生情感,使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呢?我初步总结了三个原则:

(1)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是学生知道一点,但又不完全明白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平时就曾思索过,平时就想不明白,现在在课堂上出现,自然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免疫》课程中,我详细展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由于大家本来就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可以救人一命,但对捐献的过程和危险性存在疑问,这一知识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关注,引发了一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讨论。

(2)即使是很熟悉的教学内容,也要选择特别的角度。我在组织《免疫》一课中有关“艾滋病”的教学时,就遇到了这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当他们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艾滋病”的时候,立即表现出反感的表情。我对此早有估计,于是不慌不忙地问:“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那应该是高危人群吧?但是他和很多高危人群共同生活了20年,他的朋友中有80人死于艾滋病,但是他却没有被感染。甚至科学家直接将HiV病毒注射到他的血液中,他也不会得病。这个人是不是很幸运?”学生瞠目结舌,反感的表情一扫而光。接下来,我播放了自己剪辑拼接的录像片段,片断中通过介绍这种少见的情况,穿插介绍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机理、传播途径等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真正高尚的东西,永远有不可抗拒的震撼效果。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课程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给学生们朗读。那隽永的文字、深沉的哲理和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足以折服任何心灵,大大超越了文学作品和生物学知识的范畴。课堂里回荡着少有的凝重的气氛,平时最容易嬉笑的学生也被深深感染,课后特意向我索要网址,想把文章保留下来。这一节课也因此而余韵悠长,让人铭记。

二、技术上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手段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别,但在教学中绝不是越高端越好,甚至不是非用不可。

(1)简单而有效应是选择信息技术手段的原则。在一年多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poweRpnt演示文稿为主制作课件,只有在必需的时候才采用FLaSH制作一些动画片断插入其中。采用poweRpnt演示文稿好处在于:操作简单,可以更改,特别适合教师资源共享。实际上,poweRpnt演示文稿使用得好,完全可以获得足够的动画和互动效果。相对地,有些教师在幻灯片的动画和音效上大做文章,结果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刺耳惊心;有些教师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用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品课件,却连推敲课程设计理念的时间都没有,实属于舍本逐末。

(2)是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应由课程具体内容来决定。在《细菌真菌的分布》一课中,我没有使用任何多媒体技术,而是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由于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效果非常突出,成为我任教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在《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课程中,我用数码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我的实验操作过程,经过图像处理后,让学生们观看并找出操作中的错误,我还应用了poweRpnt中的触发器功能保证了信息播放时的流畅和进退自如。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但效果绝对是其他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三、时间上的适切性

课堂教学必须有“留白”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也要遵守人类的认知规律。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2

一、肉牛安全与质量追溯概述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大事,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自从英国出现首例疯牛病例以后,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与关注牛肉的安全与卫生,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防止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的出现。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和众多肉牛饲养及肉牛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但由于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之间信息不畅,监管方式落后,无法实现对肉牛产品的可追溯性。为提高肉牛的安全性和实现肉牛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参与承担了国本文由收集整理家863计划“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专项一畜产品生产加工信息化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目的是为了提高肉牛的质量安全性和实现肉牛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建设。肉牛安全与质量追溯解决方案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屠宰管理、物流管理、销售、安全与质量信息查询监督和企业信息系统功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肉牛饲养、生产加工及物流销售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在追溯体系中,利用网络技术(internet,3g)、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实现肉牛饲养、生产加工及物流销售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肉牛安全与质量追溯,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gps、gis)等,而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是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射频识别、条码)。本研究中利用射频识别和商品条码技术对牛个体及牛肉产品进行惟一标识,并将肉牛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网络数据库中,可达到肉牛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追溯的目的。

三、射频识别技术和商品条码技术在肉牛饲养和生产加工及物流销售信息化中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肉牛饲养环节中的应用

肉牛饲养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周期最长的一个环节,也是肉牛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环节,肉牛饲养过程中需将饲料使用、卫生清洁、防疫免疫、饲养环境、检验检疫以及兽药使用等情况的全程记录,为将来的质量与安全追溯提供充分的饲养信息,所以有必要对饲养阶段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准确的采集与记录,并及时将数据上报至中心管理平台系统,因此,对肉牛采用rfid标签最为适合。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技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本研究中对肉牛标签的epc编码参照《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2006年农业部令第67号)规定和epc国际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对每一头肉牛进行唯一标识。

2.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应用

肉牛屠宰过程是牛肉生产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因此在该环节建立屠宰环节追溯子系统十分必要。从屠宰开始,牛肉生产经历了屠宰、排酸、分割、加工、包装和储运等多道工序,其中宰前检疫信息、屠宰分割规范信息以及加工卫生信息等,都是肉牛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重要内容。屠宰过程如图1所示。

在待宰牛静养区进行待宰前检验,检疫人员使用pda识读器读取牛体内rfid标签,将结果标识在对应耳标信息栏中,发回到数据中心。进入屠宰车间之前,还需送宰检验,同样,检疫人员使用pda识读器读取肉牛体内rfid标签,将结果标识在对应耳标信息栏中,发回到数据中心。

屠宰阶段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时间短,环节多。屠宰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屠宰企业的基本信息、肉牛身份识别和分割后对酮体进行标识信息输入,将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屠宰信息输入屠宰子系统,并上报至中心管理平台系统。主要上报信息包括:标识信息、产品信息、入厂信息、车辆信息、宰前检疫信息、畜禽检疫信息、冷却信息、转出信息等。因此,充分地利用rfid电子标签数据存储和重复读写的功能将其与gsl系统追溯码相结合,解决了屠宰生产线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同步检验、数据实时采集的问题,将终端检验转变为严格的过程控制,真正保障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的有效性。将rfid技术应用到肉类屠宰加工生产中,利用rfid电子标签对屠宰挂钩的标识,实现对屠宰物的唯一标识;实现对屠宰物的管理方式的变革一变原有的批次管理为真正意义上的单体管理,从而实现肉食品安全信息从收购到屠宰生产、到分销配送的可回溯。该子系统可与“上游”饲养环节的标签管理,“下游”零售环节相结合,实现整个肉食品供应链安全信息的可追溯。

3.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物流、销售中的应用

在物流环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实时监控gps定位系统。对运输车辆行进路线实时监控。货物到货入库,贴有rfid标签的货物经过入库口时,货物的信息会被识读器快速读取,数据传输到数据库,货物经叉车或传送带运放至指定放置,如果需要,系统可以灵活实现与现有数字化仓库的对接。货物分配出库货物经叉车或传送带运出仓库时,货物的信息会被识读器快速读取,数据自动从数据库调出,货物便能装车运输,设备具有多个接口,可以对货物进行实时查询。

四、研究与结论

通过rfid和条码技术优势,将rfid和条码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运用到肉牛饲养和生产加工及物流等各个环节,可为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安全防范、在线升级、决策支持、消费者质量信息查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服务。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陈建松(1979-),男,浙江宁波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朱志祥(1971-),男,广东肇庆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105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0-03

物联网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我国在2009年8月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这一重要指示以来,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极大地提高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影响,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物流业是我国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通过物联网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可以对物流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对相关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适应物联网在物流业中快速发展的步伐,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已作为一个迫切任务被摆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前。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其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可见,实际上可以把物联网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

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业的结合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3-2004年)、起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在每一个阶段,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同。在萌芽阶段,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和GpS/GiS的技术路线,初步使物流业中某些领域具有了物联网的一些特征;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业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了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比如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积极推动其在物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出现了一些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行业运营瓶颈的经典案例,比如“中烟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在烟草配送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在快速发展阶段,借着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的机遇,物流业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新的技术如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信息系统构成了一个物联网体系,这为打造智能物流开启了一道大门。

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技术

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为核心,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三个环节,其所承载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或过程性。首先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获取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过标准化编码后成为数字信息,比如装载有RFiD芯片的托盘,到达入库月台时通过RFiD手持终端扫描位于托盘上的RFiD芯片,就可以获知该托盘上货物的品名、数量、供应商、序列号或批次等重要信息,这样可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入库的效率;其次通过传输技术,把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比如经过RFiD手持终端获取的托盘货物信息,通过仓库内无线局域网传输至指定数据库服务器;最后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决策提供帮助,比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获取了入库托盘商品信息后,就可以为货物自动进行存储库位的分配。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统一整体,这种系统性特征也必须反映在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使学生适应行业技术的进步。

二、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

1.“物流信息化”课程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2000年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化”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给予了极大重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通过对笔者所在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一般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其个人物流信息化能力与用人企业岗位要求不符合的竟然达到了56%。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脱离技术的发展。学生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岗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流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具体应用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在没有相应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工作岗位。比如,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自己的企业通信网络,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和协同处理,但是因为传统的“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突出计算机网络构建这块内容,造成了学生入了职却上不了岗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物流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调整,不断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在物流信息化技能上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在物流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人尽其用”上获得良性的互动。

(2)“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构成体系。从图1可以发现,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构成了统一的物联网系统。各个组成技术既相互区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又相互统一、相互依赖,使物流信息经过感知层的获取,传输层的传递,再到应用层的处理,最终实现对物流运营决策提供支持。但是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在设置上没有依照上述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来安排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知识获取从低到高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么以偏概全,突出某几种技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在其各个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技术组合,使学生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一个流”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既能掌握信息的获取技术,又能了解信息的传输技术,最后又能应用物流信息做出决策。

(3)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人才是分层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学历和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呈现出一种台阶状递进关系,即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和物流战略分析型人才。[4]高职物流管理主要是为物流行业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这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物流教育在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上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三大特点,摒弃高深的技术细节和算法理论,切实和企业的具体应用接轨。但是现状却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或者没有能力实行具体应用教学,对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一笔带过,导致最后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

同时,物流人才培养也应该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也就是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企业后,学校应该通过上门拜访、电话联系、邮件沟通等手段定期向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在岗表现,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这样周而复始,使高职培养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时刻把握住用人企业的需求脉搏。

2.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依据

(1)课程设计应符合当地物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所处的广东佛山地区,区域经济发达,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南海大沥形成了有色金属、建材陶瓷产业集群,顺德乐从建成了钢材、家具贸易中心,这些产业集群对物流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发掘物流潜力使其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源泉”成了佛山企业的当务之急。佛山市政府发文部署振兴现代物流,提出了构建大佛山智慧物流的规划,在此愿景下,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为物流业培养应用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物联网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课程设计应该符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正如上文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基于物流网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有所侧重,在每个层次进行相关技术的组合,达到既符合用人企业的岗位要求,又不偏离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实地企业调查,[5]物流业在三个技术层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上图2可以发现,物流业在感知层技术应用上主要集中在条形码技术、RFiD、GpS/GiS技术;在传输层技术应用上,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都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应用;而在应用层技术应用上,则比较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eRp技术、CRm以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物流信息化”课程时应抓住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学。

3.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根据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及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后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3所示。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处理上的过程性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分别对应感知层技术、传输层技术和应用层技术。上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当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点,纳入了以往“物流信息化”课程不被重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并且内容上由点及面,突出了物联网技术作为整体的完整性。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上从上至下进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在认知上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同时也符合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人才“2+1”项目,也就是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到了第三学年,就把他们派遣到定制物流企业信息化岗位,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具体信息化工作的岗位上巩固理论、活学活用,真正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和使用不匹配的壁垒。

4.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实施

用人企业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在此需求下,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注重理论和具体操作相结合,采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物流信息化”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1)项目设计方法。我校突出强调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小课结合”和“小学期项目实践”这两个教学制度。所谓“大小课结合”指的是“物流信息化”课程理论知识全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大班上课,而以大课理论为背景,分别对各个班级采用小班上课,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要求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同时采用“1321”的教学模式,即在两个教学学期中间的暑假独立出1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项目实践学期。在此时间内,教师根据此前的“物流信息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结合具体的企业项目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开发动手能力、拓展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2)实验实训方法。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化”综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物流操作的环境下体验和使用物流信息化技术,如在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和eRp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商品的入库、出库。学生经过这样的真操实练后普遍反映自己确实学到了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了。

(3)校企合作方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是不是拥有真才实学,最终的裁判员是用人企业。故在“物流信息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与用人企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具体项目,比如学校通过“2+1”项目,使学生和用人企业建立起了双向互动的桥梁。

三、结束语

自2010年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各种技术层次不穷、方兴未艾。作为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和实施“物流信息化”课程上要充分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了解由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构成的物联网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分阶段进行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职学生重操作、重应用的特性,重点学习如何使用当前物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若干物流网技术;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和项目设计相结合,学生在校就能培养其在岗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48-49.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3]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3):52-57.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物理新课程;课程整合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到方法的全面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摸索过程,通过多次探讨、反复实验,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渗透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但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

虽然信息技术有时以学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可它又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信息技术既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有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的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指导学科教学,而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和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等”,但在具体的课程模块中很少有实现以上目标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以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

二、整合中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大、最广泛,涉及教育因素最多的技术。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科的课程的性质有关,针对不同的学科将有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而物理学科的特点自然就造就它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附的关系。

1、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计算机高手,而是要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知道,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2、信息技术应扩大课程内容的范围: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只限定在计算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并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覆盖信息技术的各项内容。如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控制个别设备和观察物理变化;可以把一些我们实验室没有的物理设备放在屏幕上,通过设备上的按钮或开关,使某些事件发生变化;使用自动化程序控制一个屏幕对象或一个真实的模型,观察最终结果,使用传感器检测物理变化。总之,在信息技术教育与物理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整合应在整合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3、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的很多教学过程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物理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商学习、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信息技术注定要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

三、整合中的物理课程

课程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物理学科应该突出学科特点,用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在本次改革中主动发挥其主导作用。

1、注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用书等是构成一门课程的重要元素。但要使课程发挥更大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经常运用挂图、模型、投影片、录象、录音、课件等来辅助教学,经常用到各种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从各种科技图书、报刊、电视等中收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要的顺利、有效使用,很多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整合后实现的。

2、注重学科特点: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对很多物理知识的认识、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都是通过实验获取的,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借助物理虚拟实验室。把信息技术引入物理实验室,这样可以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完成很多物理实验,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分析结果等;可以利用计算机能精确、实时地测量并记录物理信息数据,可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微观的现象直观化。使学习者能看见原本使用传统仪器看不见、抓不住的现象。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提供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实验仪器和软件,培养其基本的实验技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物理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最直接的是借助因特网进行检索,具有时效性强、快捷迅速和费用低等优点。可利用综合性教育网站和物理教育网站的资源信息,从这些网站或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大量的物理教育的资源。也可从中选择一些有用、有趣的物理知识,辅助新课程物理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的整合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7

对于植物保护这个新兴学科而言,只有抓住了信息技术这个强大助力,才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好成果,才能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是有必要的。

1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及其重要性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核心理念就是信息化。换言之就是通过使用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对相关工作进行规划、管理与决策。随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理念正在逐步贯彻于各个领域当中,而植物保护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植物保护工作而言,它的信息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日常植物信息采集、处理工作,转变成以各种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传统植物保护的工作方式,更是改变了植物保护的传统理念,给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且极为必要的。对于新时期下植物保护工作而言,其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非常多,这些技术和资源对于如何优化植物保护、提高植物保护的成功率非常重要。而在我国传统植物保护时期,人们只能通过人工采集、分析等方式来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所获得的保护方案相比而言效率较低,对植物保护工作的促进效果较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植物生长的状况可以得到实时的检测,极为有效的提高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分析

2.1现代信息技术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植物保护的现代信息技术中,数据库的作用不容小觑。一般情况下,数据库技术的主要工作是对植物保护工作中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递、存储等,当相关数据智能化登记入库之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数据来得到最新的植物生长状况,并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对植物保护的方案进行调整。目前,根据相关调查不难发现,在植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国外的数据库明显更为完整、科学,因为这些数据库除了对植物的数据进行存储之外,还对影响植物生长的病毒、虫害进行了较为详尽记录、分析与鉴定,并且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使得我国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多多吸纳国外数据库的优点,使得我国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发展与应用跟上时代的步伐。

2.2现代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它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而产生的,这项技术的产生使得植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和GiS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进行采集、检索、存储、分析与表达,从而实现对该范围内病虫害进行和治理的最终目的。对于植物保护工作而言,病虫害的防止是重点工作之一,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保护范围内的病虫害状况进行检测,是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预警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这项技术主要运用于蝗虫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之中。

2.3现代信息技术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除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之外,遥感技术也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之一,相比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而言,遥感技术更为成熟,且目前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这项技术实现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通过遥感设备对病虫害的生存环境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数据对病虫害爆发的概率进行预测;通过遥感设备跟踪病虫害对植物的影响状况,以此来确定植物保护的方案;通过遥感设备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害虫的活动状况进行直接研究,以实现病虫害的动态监测。这项技术是目前能够较为准确、快速判断植物保护区域内病虫害灾情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结语

植物保护是我国农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相关人员只有对植物提供较好的保护,才可能有效的提高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绿色价值,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争取尽快实现植物保护现代化的目标。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如今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促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景并茂的优势,为学生的发现、思考、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优化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那么如何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共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功能强大、信息反馈快的特点。它将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集于一体,显示了新时代下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优化整合,是物理教学信息化的需要,是物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二、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的优越性

1、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会影响着学生的部分学习方式,将引导学生逐步走出传统的、单一的、狭隘的课堂而主动去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到广阔的社会之中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大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做到主动的去学习。

2、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会导致教师教学方式的某种改变,教师会从原来纯粹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设计师、协作者、助理,从而确定了教师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因而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强后勤保障。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非常便利地轻松获取所需信息,不必再为查找资料、变换教具、抽象难懂等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以便顺利实现快乐学习。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的原则性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而应该是以需要为起点,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使两者有效的结合,达到尽可能的整合。不过也有不足之处,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去扬其长避其短,尽可能地优化、实现物理课堂的教学,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是否真正地发挥有效作用。所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优化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始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建造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技能基础上,去探究规律、解决部分常见的物理问题,因而实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坚持课堂实时调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学生的反应及相关数据等进行分析,适时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相应调整,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展现教师教学中的主要地位。

3、坚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我们不能华而不实、切忌哗众取宠,教学中一定要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做到合理使用,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氛围而去使用信息技术,脱离教学二教学。

四、优化整合信息技术让物理教学具有实效性

1、创设教学意境,提高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每节课都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若平平淡淡的引入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则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安培定则时,我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安培轶事-享受思考的快乐!”的动画,课件中我还配备了深动的解说。可以从动画中或者是从解说中体现安培至高无尚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仰慕科学家的那种忘我精神了。

2、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以下这些情形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磁场、电流方向、大小的体现等,都可以用信息技术做到抽象为具体,虚的变为实的,使学生对相关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降低理解的难度。

②物理的微观问题,如原子、中子,摩擦起电模拟等等,我们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做到形象又直观。

③快的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不方便定格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视频的慢动作来展现过程等。

④慢的物理过程,可以利用动画加速物理过程的进程,如展现扩散过程等。

3、可以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链接功能,非常简便地呈现多彩的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就可以把板书、例题及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书等做成电子教案,把授课的视频、例题、分析、解题步骤、板书等等,做成不同的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相关部分时,就能方便地、快速调出需要的内容了。把信息技术引入物理课堂,特别是引入习题教学和实验专题的教学,将更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大容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是对初中物理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恰当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观,因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冬兰.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考试周刊》,2012年89期.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十以来,国家强调在教育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改善传统的教育机制,广泛地应用现代化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里面。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堂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笔者就根据这一问题,浅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现状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地实现全国普及。根据调查,现代信息技术就单在一些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应用,且仅限于一些教研课、比武课或是新授课等,而在平时教学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偏远学校连互联网都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条件有限,资金、硬件不齐;二是教师技术问题,不会上多媒体课,还有的教师觉得效果不理想,就干脆不上多媒体课。

(2)目前中国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演示型和操作练习型的单一模式为主,往往忽略双向交流,交互性差。源于实际的调查认为高中物理课上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情况占50%以上;而情境模拟、教学测验占15%左右;游戏、互动问答占8%;多媒体教育的不到7%。由此可见,信息化的普及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推动。

2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以及整合思路

2.1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而且信息技术具有的交互性,模拟科学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切实的学习环境,使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求知似渴的主动学习方式。由“厌学”变成“爱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提供光、声、色地多样的感官刺激,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克服了传统教育中抽象、死板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建立的虚拟环境,能够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帮助,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2.2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路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施教理念、方法,提高教师的施教技术。很多教师固步自封,不接触信息技术,传统的施教观念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其次,要因材施教,尊重科学,准确理解课程整合的涵义,学科不同,整合也就个别对待。

3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建立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实验场景的逼真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模拟环境。这样物理课堂就不会呆板乏味,大大丰富了物理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在书本上只是几张图,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模拟环境,对三大定律进行真切的实验,那么学生就可以真正地学到定律的意义和用途。

(2)在提高教师教学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应该构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当中的真正作用。

4结语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乏味的课程,以前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在物理课上学生显得很吃力、不懂、茫然。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慢慢地进入到校园,教师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构建了绘声绘色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不再模棱两可,一知半解。今后应该加大力度,推进信息化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实现现代教育真正的灵动、活力、创新。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4000)

参考文献:

[1]鲍燕.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软件导刊,2005,4(23).

[2]姜爱梅,金美芳.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J].新疆大学学报,2007,9(30).

[3]徐少炜.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之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10).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8

关键词:物联网;概念;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内部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的信息网络化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象识别、定位、追踪、管理、服务等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技术。

1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产物,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将应用拓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狭义上的物联网技术指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的功能为物品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延伸理解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据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构建起新型的信息交换与传输体系,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维网”,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物联网通信的对象以及技术实现过程来分析,实现物与物之的信息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整体的将物联网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结合现代对象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如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通过信息感知、分析、处理与捕获技术是采集的物体信息接入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技术、共享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换、传输与共享;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与密码保护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集中化控制。

2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2.1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一切“物”具体数据信息,实现对“物”的对象感知与识别功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现代智能扫描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

2.1.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网络技术,来采集待处理对象的物体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现代信息敏感处理材料、敏感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传感器技术在对“物”的数据采集精度、稳定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欠缺,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缺乏自主创新,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之一。

2.1.2识别技术。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物体识别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以射频标识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基础的。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物”的全网内标识问题,需要建议一套系统且可靠的物联网物体标识体系,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数据准确传输与交换。

2.2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对先用的网络体制进行重组和改建,适应物联网的业务开展要求,如实现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要求是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体的分类两类:广域网通信体系和近距离信息传输体系。在近距离传输技术方面,以ieee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传输协议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免许可证的2.4GHZ频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实现通用,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实现提供协议支持。就广域网通信技术而言,以现代tCp/ip传输协议,3G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物联网远程信息传输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以ipV6信息传输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将成为物联网远程传输的主要研究课题。

2.3计算与服务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传输是物联网要实现的核心功能。而数据信息的服务与实际应用是物联网技术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2.3.1信息计算。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感知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将是物联网应用普及化应用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对海量感知信息的大数据整合、云存储、多设备共享、高速率下载、有用数据发现与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攻克,采用现阶段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2.3.2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应用模式,这对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已经束缚了物联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为了适应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物联网对行业普遍存在和要求的核心技术进行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等

2.4安全管理技术

由于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的私有特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物联网中的传感节点部署的环境通常不会有人看守或者一些不可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传感节点比较容易被攻击者获取,盗取节点中存储的信息,进而侵入到网络。除了这方面的威胁,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还受到一般无线网络所面临的信息的泄漏、篡改、重放攻击等多种威胁。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的相关技术包括:(1)认证技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确认;(2)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3)数据加密等数据安全技术――以保证数据自身的安全性等。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上面提到的几项安全技术就成为加强安全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结束语

物联网是在现代网路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技术层面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要建设我国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体系,需要国家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2]李中伟,金靖芝.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1(19).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9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凭借着其特有的优点已被众多物理教师所采用.然而,现阶段物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对信息接受不够

由于现阶段大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且信息素养不够.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只看重课件的形式美,强调课件的直观刺激,忽略了信息教学的优势就是直观性、便捷性、内容丰富,忘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甚至过度依赖课件,而很少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效果不佳.还有的教师不用多媒体教学,只是在公开课时会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教师还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更甚至不会查阅互联网资料.这就给落实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带来困难.

2.学生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差距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同时能够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起到很大影响.这就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基础好,自然能够在借助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然而有很多学校,由于教学硬件条件不好,信息技术教学根本就无法开展.比如,一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建设校园网,更不用说教学资源库了,这就导致学生上机也只是学习普通的计算机操作,更谈不上学习上网查阅知识文献,学校的计算机室形同虚设.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

1.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的就是让原本抽象的物理学习具体化、直接化.通过信息技术的生动直接化演示,能够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帮助,从而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刺激了物理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

例如,在讲“光的色彩”时,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提前精选的彩色唯美的图片,在播放的同时穿插优美的背景音乐,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落实物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只借助黑板教学,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枯燥,无法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教学活动耗时长、效果差.尤其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细节、发生的现象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由于长时间无法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抵制的情绪.

三、信息教育整合的教学策略

1.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技能.同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教师信息素质交流,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更好地培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竞赛,提高教师认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flash等软件的学习.

2.创造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否到位,不仅要依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要依靠信息技术的一些硬件设施是否到位.只有硬件设施到位,学生才能较好地查阅知识内容和文献,对学习才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平台;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4-0000-01

跟随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也在慢慢的发展起来,越来越变得人们关注的焦点。长时间以来,物联网技术也应用到视频监控中去,高科技的引入导致传统的视频监控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出来,而人们的生活在安全防范上意识更强,为了人们在社会中有安全的防范,国家对视频的监控构建了物联网视频平台,对视频的分析更加的智能,高科技技术也慢慢走近人群、慢慢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高科技技术物联网的阐述

(一)物联网的介绍及特点。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基础上,延生出一种物联网的高科技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很多益处,在其他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互联网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对于朋友和亲人想要见到一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对于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可以想象它的功能之强大。通过射频识别、信息传感的物联网技术来传感设备,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通过一定的协议,将所需要的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并将物体进行对比,查看出异同,将比较的物体实物和虚物给以特定的编码,通过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分析,将进行分析出来的信息进行分享,以此来达到对物体的识别、监视、确认、追踪等一系列的有效管理。在视频监控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些不良分子为了扰乱社会秩序,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出来,为此,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快的对这些非法分子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社会的安定,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物联网技术是在人类的综合水平之上,是一项比较智能的高科技技术,通过事物的高效率信息进行交换,把现实生活的实际物理空间与物联网的信息相融合,进行融合之后再对物体进行确认,具有快速、高效、捕获、处理以及更多的功能,它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射频的识别、信息的感知,可以任何时候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感知,在它的一系列技术完成后,综合互联网的各种智能技术对物体进行分析出来的信息进行分享,最终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二)物联网的发展史。“物联网”是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信息的传递从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变换为人与物或其他事物进行传递,在物联网的通信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引入了一种近距离的收发器,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联网已经在飞速的发展,在每个领域里应用更为广泛,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此项技术已被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他们已经把物联网的高科技技术应用得很熟练,在物联网技术信息传递中已提高了很多的效益,减少了一些工作量,较低了成本。跟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联网的技术已不断在更新,信息传递方面越来越精确,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对物联网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要求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精确,让物联网技术慢慢的潜入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安全防范的需求,此项技术也在不断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领域里,我们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对它的研究也是比较早的,国家该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十分重视的,只有具备一定的先进科学水平和具体较高的能力,这个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提高。

二、对物联网视频平台关键技术的分析

(一)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设备来对物体进行识别,而这项技术称为射频识别技术,这项技术的系统有三种系统组成,分别为RFiD电子标签系统、读写器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高科技技术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系统中的电子标签系统通过读写器对信息的进行处理,而空气中的无线电磁波可将标签中识别的信息传到读写器里进行处理,还有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处理,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的措施后,设备会将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进行高效的智能化管理,每一个标签就只有唯一的识别码,所以这项技术比较智能化,也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传感设备的技术。在信息与信息之间、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需要信息的传递进行交流,而传感器设备所拥有的技术就是为人们服务的,传感技术依赖于传感器设备和互联网之间,在互联网和传感器传感技术进行感知、确认,在物联网网络覆盖的区域内传感技术都会感应到,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然后进行有效的处理,传感器通过传感技术将被测到的信息转换成可用的信息,传感器设备的利用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种领域、行业,都有利用到此设备,包括军事、国防等。传感器技术综合了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基础通道,是物联网提供信息传递和服务信息的通道,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传感器技术通过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增强了互联的功能,我们知道物联网是从计算机互联网时代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物联网的一些技术是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的,以此传感器的通信技术的领域会越来越宽,通过各种高科技技术的配合,传感器技术具有效率高、稳定性高的特点,而对于其他的一些细微的技术在大部分功能上都是在为这些主要的关键技术服务,针对以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技术,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创新。

三、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推动发展的,就像如今的生活,电子产品在一代代的更新,新的取代过时、落后的,而物联网技术也是如此,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时展起来的,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这必将是新一代的信息产业。然而,尽管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我们也要了解到它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毕竟对此项技术才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是很漫长的,所以只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通过此技术应用到视频监控中去,相信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