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23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1

一、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初中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初中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初中历史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初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初中历史知识点,这些历史知识难点会花费初中学生大量的时间,降低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而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可以直观地将初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初中学生,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和知识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发展地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而初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还处于基础阶段,历史知识点的积累量相对不足,对于西方各国旧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资源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系统有效地开发网络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地展现给初中学生,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它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科学利用开发的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来帮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第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很多都是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量和对社会的认识、学习。第三,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历史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承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历史教育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6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凸显历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1]。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生活中常听的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感受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豪情壮志。如此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掌握该章节知识。

二、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渴望跟他人倾诉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该心理需求,挖掘历史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为历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学科交叉点中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活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寻找其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为教学服务,灵活地将课堂讲述、课堂演示、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当时教学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特别是注重将历史现象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如此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接触、了解、理解并掌握历史。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在思维路径为实现历史知识的同化”,换言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认识、分析、掌握历史,将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之后再整合,以此构建起自己特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将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知识结构[3]。比如与相关的历史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揭露存在的弊端,即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这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熟悉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结果为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以此理解这个知识点。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教学知识点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课堂教师的生活化,就需要实现课后作业形式、内容二者的生活化。历史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将课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途径,若学生学完但不能运用知识,不仅导致教学失去了有效性,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培养、保护和挖掘。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考虑尽量采用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教完《全面内战的爆发》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访身边的老军人和老战士,了解全面内战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方法便现了课本知识点跟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打破历史书本的束缚,实现了历史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点,也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注释]

[1]许秋峰.试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6(2).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3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衔接课例分析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关注点。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笔者分别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老师的一堂高一历史课“国共十年对峙”及杨老师的一堂初二历史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录像资料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教学时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一)初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从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序过程中,不难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的比重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本课一共播放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视频资料。占了总时间的11%,相比较以前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播放视频,该教师还时常展示图片、史料及当今热点,将当今的一些影像资料应用到了课堂中,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相比较之前的枯燥的讲授法,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2.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背景,时间、经过、领导人等。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更加重视历史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的播放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能带动课堂气氛,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如:让同学做“导游”介绍图片中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等等,这些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性。

(二)高中:“国共十年对峙”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内容展示、回顾旧课的比重占了将近25%,高中历史教师不像初中历史教师那样把事件的内容、经过、影响讲述得那么详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回顾。高中历史教师更多地延伸了课程内容,提问一些书本之外的问题。这些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

2.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的史料比重占了整堂课的10%,几乎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史料引用。教师通过引用这些史料提问学生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博古的故居,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整堂课中,国情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的导入和结束都点到了这个主题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从而也突出了课程主旨。课程也与当今热点紧密相连,引用十的报告作为导入和结束,间接地促使学生关心时事。

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一点看法

通过以上两节课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初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主要着眼于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而高中则着眼于历史学习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到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1]

初中形成可以同化高中新内容的认知结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而高中采用合适的同化策略[2]。

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做好教育理念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和学生全面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同时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初中时段的成长,而且关注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从自身做起,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搭建初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平台,为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熟知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只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也只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而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更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3]两者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具有明显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初高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阶段,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暑假的时间间隔,因此初中教师唯有明确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初中教学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衔接[4]。

(三)夯实初中基础,培养历史思维,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初中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阅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还要经常渗透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就会产生质的飞跃[5]。

(四)提前渗透差异,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的衔接。

在平时的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做一些引导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只有让学生适当接触高中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化带来的陌生感和无助感,及时从初中那种学习思维定势中跳过来,让他们在行动上很快融入高中历史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初高中的历史学习之间有以下明显区别:第一,从知识层面上,高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而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第二,从学习方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而高中历史偏重于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6]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才能为他们以后学习高中历史做好思想准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事先对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就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减少了阻力。

(五)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历史魅力,确保学史兴趣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感悟到历史能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才能对历史产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幕颖.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何成刚.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学科教学,2004(4).

[3]黄建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3).

[4]周晶.略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教学与初中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4).

[5]聂幼犁.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学报,2008(5).

[6]翁晓波.搭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台阶.教学参考,2008(10).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4

关键词:图式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至关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正确恰当地运用图式教学法对学生构建良好历史学习理念[1]、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时可将历史人物、时间节点、划分地域等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形式直观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继而可使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灵活性、层次性、条理性[2]。在多种特性影响下会使学生感觉历史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由此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全局意识。由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样化的历史知识点,因此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具备纵观全局的历史学习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可将各类知识点做成结构图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图式指示进行知识点梳理。并可通过梳理整合的知识模块更为明确地把握历史知识内在关联性,继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全局学习意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究知识关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背大量事件、人物、地域等历史知识点,所以提高学生知识记背能力是尤为关键的教学开展目标。图式教学法可明确揭示历史知识关联性,继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学习规律性。并在记背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规律准确联想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效率。并可在此学习意识影响下逐渐强化对知识关联性的寻找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图式讲解历史课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图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观呈现相应课程知识重点,继而使学生快速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并能更为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重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利用图式教学法可直接明示课程学习重点,以此有效完成课程讲解。并通过明确历史发展脉络的图式保证学生迅速了解课程学习内容,还可通过多种颜色、多种图式的板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主观意识基础。

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程教学中,由于涉及国家及相关战役的历史知识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时多会感觉课程内容较为复杂。继而极有可能难以理清知识脉络,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图式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其中可采用比较图表形式分别罗列三国时期的战役结果,如图1所示。以此可令学生直接了解课程重点内容,并迅速理清三国战役发生时间、名称、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知识重点,令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并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质量。

2.利用图式构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明确历史规律。由于历史课程中包含多方面历史知识,且知识之间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知识意识,使其学会探究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历史规律[3]。继而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令学生真正形成探究历史发展关联性的学习意识。并可使学生在历史关联性的指示下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历史,由此真正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并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时可利用结构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历史背景看待革命发展规律。其中可罗列工人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这一发展进程,并在讲解其发展过程中详细解析红军选择道路的背景影响。学生在此过程中直接以红军发展历程为主线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学习,继而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历史背景、事件、时间等历史发展关联影响性。以此有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历史学习质量。

3.鼓励学生自主绘制图式,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因此,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自主绘制图式。以此不仅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还能令学生在绘制图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知识概括能力。且可以此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有效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例如,教学《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三国时期图式教学的对比图表进行知识要点概括。学生在此过程中多数会以蒙古统一与元朝统一进行对比,继而以此总结出其利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把握历史学习重点,深化历史知识印象。还让学生对比三国时期的图表时直接对比两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此间接促进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关联性,真正发挥提高历史整体学习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局知识意识、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等优点。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重视深入探究其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充分发挥应用优势,以此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提供学法范例。

参考文献:

[1]丁世珍.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62.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人策略

课堂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优秀的导人方法来将教师想要教学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知识或者资料,导人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因此,课堂导入的策略好坏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就应当重点加强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利用优秀的课堂导入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一、借助“温故导入法”导入

“温故导人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借助“温故而知新”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利用在课堂刚开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时,利用这些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加强对于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大多数普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温故导入法非常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因此,温故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中国台湾宝岛的发展与收复历史》这一历史史实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秉承温故导入法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教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台湾宝岛与大陆之间千百年来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承,进而引申出新的历史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需要教学的荷兰侵略者侵略台湾和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两个知识点,并向初中学生详细地解析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个领土,绝对不容任何外国侵略者的侵犯。通过这种温故导入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当中,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发展知识链条,加深初中对生对于台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采用“谈话导入法”导入

“谈话导入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人方法相比,谈话导人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约束,因此,通过与初中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人到谈话当中,辅助初中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刚开始上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点开课堂教学:“大家好,同学们都知道,咱们是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咱们人类属于动物当中类人猿一种,因为高超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人类从千百万中地球生物当中脱颖而出,并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科技,然而,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千百万年之前,我们人类文明的初始时,人类历史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导入法”导入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6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近年来,初中学生普遍厌烦历史课,对历史课学习兴趣低下,缺乏驱动力,这极大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培养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致使初中历史课堂与其应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的推进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理念也随之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媒体被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提供丰富的视觉形象以及声音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把初中历史课堂的知识更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材的叙述因受篇幅的限制,要用极为有限的文字表达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因此内容较为简约和枯燥。心理学家指出:“兴趣与动机大同小异,两者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可说学生因有求知兴趣而读书,因缺乏求知兴趣而逃学。因而,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使课堂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发挥其自身具有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象、生动、直观的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势,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图像、文本。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新颖,能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初中历史课堂,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将地历史课本中复杂的历史事件或一些抽象问题进行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化难为易的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有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讲授《“”和化运动》中,播放和化运动的有关视频资料,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所用教具主要是教材和黑板,并且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枯燥讲述、填鸭式的讲解为主,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知识的价值,甚至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历史也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点声图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化静为动,吸引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如在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清晰地看到曹操的诗《龟虽寿》,同时用音频播放这首诗歌,化无声为有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他们对所讲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当讲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通过形象的视频观看,学生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加深自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有效的教学总结

通常一堂成功高效的历史课程教学,并不只是几个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述,而是整节知识的有效整合以及相关知识的前后连接,整堂课能体现出学生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结构完整。在使用多媒体的历史课堂中,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些效果。每一堂课的最后,教师都可以用ppt对本堂课所学新知识以及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整合,教师灵活的加以引导,梳理出知识点的同时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知识重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掌握,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历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还能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整合,使所有相关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时,这样在ppt上总结:一、中共七大1.胜利的曙光2.中共七大(1)时间(2)地点[(3)召开的原因(4)会议议程(5)召开的意义二、日本无条件投降]1.决战时刻的到来2.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学历史限于授课时间,而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基本是纲领式的,不可能就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的叙述。而在历史学习中引进历史资料,相对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陈述的办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活动最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填空式的问题,一种是演绎三段式的问题。而上述的提问方式仅为简单的演绎推理,不能产生新的知识,也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时,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媒体技术手段,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多媒体的运用,可从多方面建立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展历史知识,丰富初中历史知识的表象,充分挖掘教材,启发学生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使学生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课中,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在课件中展示相关解读材料:(孝文帝)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利用这则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相应知识点。

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到:“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因而,应恰当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7

一、造成初高中衔接断层的原因探析

(一)由于中高考的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差距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于高中而言,初中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注重识记。而对高考而言,历史基础知识是最低层次要求,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基本能力的掌握与运用;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化素材。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考察侧重点不同造成了教师教学侧重点产生较大的差距。

(二)学生年龄特点不同造成教学方法的差距

由于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有所区别。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体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注重尽量多提供形象的图画,创设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体现历史的深刻性,重视历史的“明智”功能。在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为主,教科书提供大量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据材料、图表材料等,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以提出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最终达到“学史明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差异就决定了高一新生对高中教学的不适应。一时改变不了传统的接受式模式,在理解、运用方面的能力极差。

(三)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脱节造成的差距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初衷是为了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出现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趋势。高中新课程改革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其初衷是为了减少重复知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能力,但其能力要求无疑较之初中提高了几个层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而这个跨度是非常大的,对学生而言这个转变也是很痛苦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虽然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局部与全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想法是好的,但是忽略了初中通史本身就不系统不全面,呈现片段化的现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导致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了比较高的门槛,无形中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二)我是如何应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的

在开学的一周内我都没有直接进入教材的学习,用三至四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高一新生过渡。我根据多年实践,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以下教学内容:

1、介B历史基本概念、历史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介绍历史材料的来源及辨析可信度的标准。

3、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哲学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辩证法观点、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实践证明,这么做是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理论来正确认识理解。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能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辩证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既适应了高中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4、中国朝代演变概况以帮助学生构建中国通史基本脉络,便于专题学习的完整性。

5、介绍几种历史史观(又叫历史范式)近些年来,高考越来越呈现一种趋势:即从宏观角度考察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历史思维。四川教育学院的冯一下教授的撰文多次强调这一概念,也得到普遍的认可,很明显,这将是历史高考的必然方向。如果等到高三阶段再来强化训练,我认为已然太迟,不如从高一着手灌输,逐渐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到高三就水到渠成。我向学生介绍了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阶级斗争史观,事实证明,这么做也是行之有效的,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史观来认识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角度、多层次来看问题,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8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又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其能力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有充分认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是重视知识拓展。历史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单调而简单的知识固然方便记忆,但历史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有记忆,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引入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知识。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初高中历史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切入点

一、引言

当前,人们重视从研究历史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的教育。中学的历史与社会科应以历史知识去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目的仍旧是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缺乏有效联系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之重视考试的内容和技能,不能提高学生历史与社会的系统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促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切入点的反思

1.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切入点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一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很少涉及现实社会的内容,而更多依赖书本的现成答案,或者依靠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够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应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1]。因此,教师应不断建构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构建知识和自主探究问题能力。

2.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反思

首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应有的放矢。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案例,有能够在内在逻辑和内容上有所联系,而不是随意性。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知识的记忆;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历史资料的学习,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通过对某一历史知识点的讲解,结合了具体的社会生活,实现教学目的,并且发展了学生的独特的个性,明确历史与社会的教学重点。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应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此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历史分析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应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即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深圳与浦东发展的不同特点,给当地经济发展的借鉴有哪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能结合学到的观点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其次,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应体现人文精神。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应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感觉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趣味性。教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内容的机械式的重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应保持多样性和新颖性。教师对学生的当前社会问题的困惑应给予指点和解答,共同探讨,将观点与学生分享,给予学生鼓励。例如:在《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大运河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的作用,及对隋炀帝的功过评价[3]?让学生可以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促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

最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应具开放性和探究性。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课堂教学塑造成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话相衔接。针对历史课程内容,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调查访问,详细了解历史文化,并做好调查笔记,进行总结。这种实践性学习促使学生关心生活、激发兴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结合,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而学生应该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切入点措施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历史教学

教师应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中学生对于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但是却充满了疑问。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例如:我国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分子的叛乱事件对民主改革及其社会影响有哪些[4]?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对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深切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就具有了社会生活的立足点,变得更有实际价值。

2.剖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多维联系

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多维联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从历史事件、人物的多维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2008年是110周年纪念日。维新变法运动是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变法,但是却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教训有哪些[5]?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分析光绪帝、维新派、慈禧太后所持有的观点和采取的行动,让学生更形象性地理解历史。

四、结论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紧密结合现实问题,教师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多维联系,让历史与社会课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58

[2]丁晓腊.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科教文汇,2009,(6)

[3]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写杂志.2009(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