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40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调度实时系统;数字化变电站;接入研究

abstract:thispaperthroughthedetaileddesignofieC61850communicationsnetworktoshutdown,thedataflowofthecommunicationgatewaymachine,modelconversion,hardware,software,andotherissueswerediscussed.Keywords:schedulingreal-timesystems;digitalsubstation;acces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引言

随着我国对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老旧变电站将通过数字化改造后遵循ieC61850标准。但大多数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讯仍采用传统的ieC60870-5-101或ieC60870-5-104等远动通讯协议,由于传统的远动通信协议采用的面向信息点的方式,仅规定了数据报文格式的统一,缺乏对变电站系统的统一建模和描述,互操作性差,与ieC61850标准不兼容,必须要进行协议转化,才能实现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的无缝集成。

目前,有关ieC61850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变电站内,将ieC61850应用于远动实现变电站到调度中心通信的研究还是不多。为了今后实现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后平稳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本文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1数字化变电站与ieC61850标准简介

1.1数字化变电站定义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是“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即变电站内的信息全部做到数字化,网络通信体系基于ieC61850标准,信息模型达到标准化。数字化变电站的核心是ieC61850标准,ieC61850是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描述方法和通信协议。

1.2ieC61850标准简介

ieC61850标准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的,是应用于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最新国际标准,它吸收了ieC60870系列标准和UCa的经验,同时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对保护和控制等自动化产品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的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应用在变电站内,而且将运用于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以及各级调度中心之间。

2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数字化变电站接入的方案

2.1方案一:调度主站集成ieC61850模块

可以在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前置程序中开发ieC61850模块,数字化变电站通过调度数据网络与主站通讯,调度运行系统中的ieC61850模块通过调度数据网络与间隔层的ieD通讯,接收间隔层ieD的数据,实现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变电站的接入。

图1主站集成ieC61850模块示意图

2.2方案二:采用ieC61850通讯网关机

可以在变电站的站控层与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采用一台ieC61850通讯网关机,作为变电站内ieD的通信,网关机通过变电站的站控层网络与间隔层ieD通信,接收间隔层ieD的数据,同时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与调度主站通信,向主站上送远动数据。可选择按照ieC61850协议或60870-101/104协议。

图2站端配置ieC61850网关机

2.3方案比较

方案一的优点是不增加硬件设备,只需完善调度主站前置ieC61850软件模块,调度主站直接通过数据网络与站控层的ieD通讯,变电站的信息直接转化为调度数据模型。缺点是调试工作主要集中在主站进行,一旦调试时间长,可能影响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运行;

方案2的优点是通过增加一台网关机把ieC61850数据模型转化调度主站的通讯规约,实现通讯协议的转换功能,只在主站增加相应的接收通道,不影响调度系统的运行,避免了ieD直接接入调度数据网,提高了系统安全性。缺点是需要一定的硬件投资。

综合分析和比较后,笔者认为方案二较可行。

3ieC61850通讯网关机的实现

3.1通信数据流

网关机与变电站的ieD设备通信建立mmS连接时是客户端,与调度主站通信时是服务端。它是ieC61850通信服务网关,在SCaDa系统中负责接入智能电子装置ieDs并将智能装置数据模型转换为调度目前兼容的ieC60870-101/104协议送往SCaDa。

网关机系统由通信服务和配置工具组成,通信服务运行在嵌入式装置或服务器上,配置工具运行在网关机或工作站中(非独占)。

图3网关机通信数据流示意图

3.2模型转换

ieC61850和现有的调度系统定义了各自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接口标准,ieC61850SCL模型需要转换到现有调度系统模型。网关机主要进行以下模型转换

(1)一次设备及连接模型的转换

即把数字化变电站的一次设备模型自描述数据转化成调度运行系统的状态数据

(2)量测模型的转换

根据数字化变电站智能装置自描述数据,确定调度系统的量测数据

(3)保护相关模型的转换

把ieC61850中各种保护模型分解转换为调度系统中的保护装置模型、保护量测模型、保护定值模型。

3.3硬件设计

ieC61850通讯网关机既是一个ieC61850的客户端,与变电站的各个ieD通信,又是—个ieC61850的服务端,与调度主站通信,同时ieC61850比传统远动协议通信数据流量大,这要求ieC61850网关机具有较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ieC61850网关机采用弹性设计,可利用工业控制机,对于处理大数据量的可采用服务器;即根据现场应用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机器类型。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配置双机模式,网关机采用热备用运行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一台网关机处于值班状态,另一台处于备用状态,值班机负责与ieD、调度主站通信,当值班机发生故障时,自动降为备用机运行,另外一台备用机升为值班机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可先配置一套实验系统进行可行性测试。实验系统可配置一台嵌入式装置作为网关机,其操作系统采用linux,该装置具有4个10/100mmbit/s以太网卡,其中2个网口接变电站数据网,与变电站智能装置ieD通信(本期采用一台智能装置模拟实现),2个网口接入调度SCaDa前置网;配置一台61850智能数据装置ieD作为数据源,该装置具备双网口,模拟智能变电站数据,进行测试。

图4实验系统示意图

3.4软件设计

远动网关机软件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5网关机软件模块构成图

(1)数据库配置工具

通过导入变电站ieD、通信等配置文件,生成ieC61850实时库,部分ieD的数据是需要上送调度主站的。数据库配置工具还可以设置远动网关机ieC61850客户端使用的报告标识号,避免与变电站内的其他客户端发生冲突。

(2)ieC61850实时库

根据ieC6i850的对象层次关系,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在内存中建立了符合ieC61850规范的实时数据模型。与ieD装置通信时,可以快速地获得ieD模型配置信息,不必直接去解析SCD文件,提高了系统效率。

(3)ieC61850mmS通信客户模块

mmS通信模块负责与变电站内的各个ieD装置通信。,在线读取ieD数据集配置、报告控制块配置,然后逐个使能ieD的报告控制块,接收ieD上送的实时报告数据。同时,mmS通信模块可以将SCaDa进程发送的控制命令下发给ieD。

客户端进程定时去检测与各个ieD的通信情况.在mmS连接发生中断时,能够自动地重新建立连接。

(4)ieC61850mmS通信服务端模块

mmS通信服务端模块负责与支持ieC61850协议的调度中心通信,将变电站各种ieD装置数据汇总到网关机,避免调度中心程序直接访问各个装置,实现与变电站ieD装置隔离并进行高效通信。本功能为远期调度中心完全支持ieC61850协议后提供无缝接入。

(5)ieC61850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实现ieC61850的服务功能,包括关联服务、目录类服务、报告服务、控制服务、定值服务、文件传输服务。

(6)模型转换模块

实现ieC6i850实时库模型中包含的数据与传统测点库的测点数据对应,以供各规约模块通信用;

(7)传统测点库

建立传统测点数据内存缓冲,由模型转换模块进行管理,以利于ieC60870-101/104规约通信用;

(8)ieC60870-101/104通信模块

实现与调度中心SCaDa系统的传统接入,将传统测点库中的数据,按照101/104规约格式组包,送往SCaDa,同时接收SCaDa下行控制命令,由模型转换送往ieC61850实时库,待mmS通信模块发往iDe装置。

(9)网络访问接口模块

实现与配置工具的网络通信接口。

4结语

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数字化变电站接入的实验性研究,可以为今后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同时缩短数字化变电站设备调试和建设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张蓉.ieC61850标准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1,32.

[2]王丽华,王治民,任雁铭,余斌.插件化ieC61850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5).

[3]徐奇,于然.ieC61970主站与ieC61850变电站信息交互的研究[J].电气应用,2012,31(3).

作者简介: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三维实景摄影测量技术路径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77-03

随着全数字航测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航测技术展开的各项电力设计优化方案正在逐步被普及,架空输电线路优化选线设计便是其一。以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技术为支撑,在实景三维模式下比选出输电线路的优化路径方案,准确反映出线路设计范围内的房屋、公路、水系等地表信息,最终实现精确架空输电线路平断面地形的获取及电力塔杆的合理排位。此项研究的开展能极大地削减了传统线路外业勘测作业的工作量,并将以往难以实现的线路多方案比选在真实的三维环境下变为了现实。总体而言,此研究能提升线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质量,缩短勘测设计的周期,减轻外业工作的工作强度,从而降低工程的整体造价。

1全数字航测三维实景优化选线技术简介

全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是借助卫星、飞机、GpS(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测绘手段,通过专业的航测数据处理工作站系统,将多源影像资料(如航片、卫片、遥感片等)生产为二维平面数字化产品或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等多种衍生数字化产品。

三维实景优化选线技术最早来源于美国军方海拉瓦(HaLaVa)系统[1]。此优化选线设计方式能辅助线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不仅能做到线(路径)位(塔位)结合,使路径方案得到优化,达到塔杆的优化排位和方案的比选,进而形成有足够深度的施工图资料及概算资料,为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的应用,可全面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达到输电线路设计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三维实景输电线路优化设计应用

三维实景架空线路优化设计研究是在数字航测技术构建的三维立体地表模型基础上实现的。参与设计的各专业人员在真实三维环境下开展线路设计,能够直观、准确地观看到当前地表的真实信息,使路径方案建立在“全局化、立体三维化、数字化”的决策基础上,得到设计优化、路径合理的架空线路设计方案。具体而言,整个实景线路设计平台分为三维立体模型构建-线路方案优化设计-成果校验提交三个大板块(见图1)。

2.1三维立体模型构建

(1)收集航飞数据。

按照线路设计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依据,在1∶50000地形图上布设出线路的航飞航带,依据地形图中标注出航带中心线起止经纬度。依照1∶10000比例尺沿线路路径走向进行带状航空摄影,航片带宽在2~3km范围间。

(2)像控点布设及外业调绘。

一般情况下,像控点的布设原则为每景影像4~9个点。当采用沿路径两侧方法时,每景影像不少于6个点。像控点布设需均匀,相邻的点间距以1.5km为宜,并且相邻航带间不得少于两个公共像控点。

(3)空三加密及三维立体模型构建。

结合航拍公司提供的航空相机信息,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裸眼3D的观测方式,实现外业像控点坐标信息向航空影像上的准确转点,从而得到构建三维立体实景模型所须的内方位三参数、外方位七参数。随后,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系统上构建航带测区、添加航带间的连接点,引入空三加密内外方位信息,将所有航空影像恢复到在地球地理空间中的真实坐标方位[2]。最终,进行影像间的相对定向与绝对定向,创建出地理坐标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模型。空三加密示意图见图2。

2.2架空线路方案优化设计

(1)初期路径方案三维实景比选。

在科研及设计的初期阶段,线路、电气、地质专业三方人员与航测专业人员相配合下,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上进行路径大方案的三维实景比选。选线时,勘测设计人员戴上专业的三维立体眼镜,可以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屏幕上看到真实的现场立体模型,视野范围广阔。实景立体模型不仅可以显示出地面上任意点的真实地理坐标、高程值,还能获取点与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坎与坎之间的相对高差等实地信息。选线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观察线路沿线的实地状况,按照路径长短、地质情况稳定、跨越点最佳、交通方便四大因素,结合收资和协议情况,合理地避让线路设计沿线的城乡开发区、自然风景保护区,采矿场以及军事和民用重要设施(如飞机场、导航台、无线电发射台[3]。最终,各专业人员结合多方面综合因素,在三维实景环境下比选出最为优化的初期输电线路路径大方案。初期路径大方案比选示意图详见图3。

此外,专业人员还可以通过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对立体模型进行高程值内插运算处理,从而快速地得到一个航带范围内的大场景数字地表概略模型。导入路径大方案所确定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全数字航测工作站能够自动从大场景地表模型中提取出线路沿线的概略地形断面图。此概略断面图能够大致地显示出设计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的整体走向,为送电线路的电线选择、杆塔规划和工程概算提供基础资料。电气专业人员在此概略断面图上进行预排塔,可以提供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材料量和工程量,为工程决策和招投标服务创造有利的技术条件。

(2)全数字航测系统精化平断面测绘。

此项工作由航测专业人员佩戴专业立体观测眼镜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上完成。通过中期的现场勘测,线路人员将精确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反馈给航测内业作业员。航测人员利用手轮、脚盘等外部测图设备,根据现场实勘获取的转角塔坐标信息,在三维实景立体模型上精确地提取出线路中线、左右边线、风偏线所在位置的精确地形信息及高程数据。线路平断面立体测量实景图见图4。

平断面地形图的测绘,大大减少了人工的野外劳动强度,同时也尽可能地降低了线路行进方向上植被的砍伐[4]。此地形剖面数据交接于电气专业人员后,可用于线路定线时的准确塔杆排位。在提取断面信息的同时,航测人员会相应地勾画出线路范围内所涉及的河流水系、房屋城镇、农田林场等地物要素,便于进行进一步更为合理的局部改线调整,使得线路的走向尽可能地回避村庄、规划区、采石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物类型,减少线路沿线房屋拆迁转移的工作量,有效地保护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3)基于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的塔杆排位。

在完成了线路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的量测后,航测人员会将成果数据与电气、线路专业人员进行交接。电气、线路专业人员获取此精化路径平断面数据后,可以在其上进行电力杆塔的优化排位,使杆塔的布设位置更加经济、更加合理。依据此精化平断面地形数据,线路设计人员在进行塔杆排位时就更为准确直观、有理可循。结合前一步获取的线路沿线地物要素信息(房屋、公路、自然保护区等),线路设计人员能够对沿线的微地形、微气候、相对高差进行判断,准确获取线路至沿线房屋的距离、交叉跨越角度等信息,合理划分冰区,最终在较大范围内达到电力塔杆布设方案的优选,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从而达到“线(路径)中有位(塔位)、以位正线”的线路设计原则[5]。塔杆优化排位示意图详见图5。

(4)线路全线三维实景漫游。

通过全数字航测工作站对三维实景立体模型进一步编辑,能够得到每一景立体模型的衍生数字化成果产品:数字高程地表模型(Dem)、数字正摄影像(Dom)。航测人员将每一景立体模型的数字高程地表模型、数字正摄影像进行分幅拼接,获得架空输电线路全线的大场景数字高程地表模型、数字正摄影像图数据。将二者配准、叠加,最终创建线路全线大场景立体实景模型。三维漫游模型实景图详见图6。

基于全数字航测工作站的三维线路实景漫游平台,将大场景立体模型于线路全线坐标数据进行叠合,产生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中,线路上的各个铁塔被建模,以实物的形象架设在大场景地理模型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视线角度、视角高度等参数,360°地观看每个铁搭在三维实景环境中的真实架设情况。此外,三维线路实景漫游平台提供线路实景漫游功能。通过设置漫游的飞行高度和相机视线角度,漫游平台会自动按线路路径逐塔位的漫游飞行,使线路设计人员对全线路的塔杆整体排位、架设情况进行一次可视化、近距离的实景观看。三维实景漫游功能将线路设计成果由二维的平面图纸变为了三维的实景观看,使得设计成果更为直观具体。设计人员结合三维漫游中的实景观看情况,可以对线路的最终设计成果进行整体的感知。如遇到与设计初衷不一致的塔杆塔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部改线微调。

3成果校验及产品提交

通过采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优化选线平台,全阶段能够获得的数字化成果产品如下:

(1)三维实景立体模型及数字化地表模型;(2)航空影像路径方案图;(3)1∶5000、1∶10000正摄影像线路路径图;(4)优化路径平面图及转角塔基三维坐标;(5)线路精化平断面图;(6)房屋分布图、跨越房屋统计表及房屋航空影像截图;(7)线路沿线大场景立体实景模型;(8)三维实景架空线路漫游模型。

4结论

应用三维实景架空线路设计平台进行线路的全周期设计,能辅助架空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研究的具体效益如下:

(1)合理缩短路径全线长度,配合优化排位,可减少杆塔的使用数量,进而减少钢材量,降低工程的整体投资。

(2)线路勘测设计模式由室内全数字航测工作站替代了传统的室外实地选线,降低了勘测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路径的三维实景比选,路径方案切实可行,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效的目的。

(3)选择路径时能够直接观察到线路沿线的真实地形及森林覆盖情况,采取必要的跨域、避让方案,减少了林木的砍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避让房屋,减少了房屋的拆迁量。

(4)成果资料可为数字化线路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线路后续的施工改造及运行维护(如,冰区改造、故障抢修等提供快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全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是对航天摄影、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现代化新兴测绘手段的高度集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输电线路设计的完整生产作业流程,在线路设计路径优化、精化平断面测绘等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测手段有显著提高。这一技术在电力设计行业内的逐渐普及,将彻底解决传统线路勘测中常见的资料时效性过差、测量作业工期漫长、大跨越高海拔地区数据采集困难、线路沿线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对提高勘测设计质量,最终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力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黎智,龚学海.海拉瓦技术在输电线路优化设计中的应用[C].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1).

[2]黄群,王锦超,徐忠明.VirtuoZo-aat空三加密中的应用技巧[J].电力勘察设计,2010(3).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DpSiR模型;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服务评价;要素框架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聚合发展的今天,数字档案资源与日俱增,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加快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能力生成与完善,进一步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相应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者和档案机构工作人员的重视。已有的档案服务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1];二是基于特定方法或特定视角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与实证分析[3];三是基于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况探究服务评价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4][5]。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探究、方法构建与实证工作上,较为强调服务评价的“工具”性;很少有研究从服务评价的要素出发,深层次探讨服务评价要素框架问题。与服务评价影响因素模型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不同,要素框架是与服务评价有关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有机整合。从相关研究看,目前只有吕元智[6]对公共档案馆绩效服务理论模型要素进行了总结,包含评价主客体、本质、假设、目标、标准、证据和控制等,强调逻辑起点的辨析以及各要素的阐释,但缺乏对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揭示。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试图对其要素与逻辑关系进行阐述。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开展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工作,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并解决各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运行机制良性发展,针对评价的复杂性和各种挑战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作用。

1DpSiR模型与应用可行性

1.1DpSiR模型的概念与特点

oeCD于1993年提出pSR模型,由“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和“响应”(Response)组成,用于解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压力、环境状态与采取对策3个方面彼此作用的链式因果关系。随后又增加了“驱动力”(DrivingForce)用于解释环境变化潜在因素、增加了“影响”(impact)用于解释系统状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过扩展与修正,涵盖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DpSiR模型正式建成,用于描述更为复杂的关系。DpSiR模型的特点如下:DpSiR要素框架模型适用于从整体深入到各个局部的研究;各个要素并不孤立、彼此联系,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方向性;框架本身要素内涵、相关关系的界定与阐释等可以移植到其他学科。

1.2DpSiR模型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可行性

目前已有学者在档案学领域使用DpSiR模型构建相应框架,如刘佳慧[7]利用DpSiR模型描述了“拟态档案”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张庆莉逆向使用DpSiR模型以揭示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层次原因[8]。将DpSiR模型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构建,对要素本身的情况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从全局视角审视服务评价工作,揭示评价工作本质。DpSiR模型更为关注各要素概念的嬗变及影响,有利于改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只针对当前状态的境况,使得服务评价工作更具动态性和连贯性。

2DpSiR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1驱动力

驱动力(D)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价值取向(以下简称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引导态度、指引行为等功能,是指导评价行为和进行决策的总体信念和理性把握。价值取向是探究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工作的基础,决定了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基本性质乃至评价指标体系深层结构。从价值取向涉及的因素看,价值取向主要分成效益、公平、民主、责任等。效益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对自身服务现状中服务效果与成本投入的测量,是以机构为视角从机构本位出发进行评价。民主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以公众利益为中心,评价的各程序步骤都应满足用户利益与用户需求,并有助于推动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共服务,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用户为视角从用户本位出发进行评价。公平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对面向不同类型用户服务的公平性进行综合考量,评价时需考虑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对政府工作人员、学者、公众等用户群体是否公平对待,是以机构为视角从不同用户群体本位出发进行评价。责任一方面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考虑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现实问题,是以机构为视角从用户本位出发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指评价时需考虑机构的相关制度,对制度所涉及的责任人进行问责。价值取向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在发展中其内涵不断丰富。价值取向某一种或几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主导因素,但主导因素并非以否定前一主导因素为前提,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演进和丰富。其嬗变原因既包括要素内涵自身随着发展被赋予新的意义,也包括要素之间重要性排序的相对变化。目前,从价值取向包含的因素看,其由传统的强调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效益、公平、民主、责任等因素多元并存的局面。

2.2压力

压力(p)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建相结合、服务与用户相结合、中间过程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等。评价目标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应区别于如“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最大效用”“满足用户需求”等属于价值取向的因素,其宏观指导性更强。评价目标是结合具体项目和要求确定的,如“院校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是否有效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企业数字档案馆是否有效支持企业参考决策”等。

2.3状态

状态(S)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评价主客体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是指参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组织或个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档案部门的主管机构、同级、自身、用户、第三方机构或外部专家均可进行评价,不同评价主体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对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体选择,目前只局限于档案工作人员或档案学者,用户参与较少。用户不仅作为服务的接受者,还可以作为服务评价的参与者,这既是用户参与意识的体现,也表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责任的增强。评价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不能停留在选择某个档案机构,应该具体到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的某一方面,如可以对服务流程与结果、服务提供者的水平和用户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由多个指标组成,具有系统性、相互关联性,能够反映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现状。用户作为服务的接受者与感知者,在数字条件下,档案资源服务的评价客体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应从信息资源建设转向面向用户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上,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针对性。依据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原则、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客体与评价方法,形成具体的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制定还需考虑数据是否易于收集与量化,由于不同机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存在差异,为了对不同类别的服务机构进行评价,制定共性指标,反映的是共同的特点与问题,其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相对重要性。

2.4影响

影响(i)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要素框架中主要指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需以报告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是对评价工作的具体总结,是基于评价主客体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结果,通过准备与实施具体的评价流程而实现。评价结果反映了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数字档案资源机构的能力,可以衡量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实现先前的评价目标。从用户角度出发可以真实反映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现状、展现数字档案资源的管理手段与服务特点,用户意见可以作为形成评价结果和建议的依据,用以提出提升服务能力的方案。评价主体必须对评价有整体性认识,而且需要对评价目的、实施评价会获得哪些先前不了解的信息、评价结果如何被使用等[9]进行思考。用户意见在评价结果中应占据一定比重,评价结果应公开接受用户监督。评价建议是结合评价结果的客观事实所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和意见。评价建议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工作指出改善的条件、提供具体的改善意见。评价建议有助于支持政府决策和提供信息支持。尽管存在诸多复杂性和挑战,评价工作还是可以看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以支持个人与组织的计划和决策。

2.5响应

响应(R)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档案机构针对实证结果和建议采取的具体举措,是改进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工作和优化评价流程的具体措施。档案机构的响应不仅可以完善已有的评价工作,还可以为准备建立的数字档案资源机构提供策划依据。具体举措的实施还可以借助外部因素,如借鉴其他领域研究成果(档案服务研究)等。

2.6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外部影响因素

驱动力(D)要素价值取向贯穿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各个环节。驱动力(D)直接影响压力(p)评价原则的制定与实施和评价目标的设立,从而进一步对状态(S)评价主客体和评价指标进行指导,如基于民主的价值取向,其评价指标便是基于用户的期望与感知制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整合受框架之外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公共职能、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用户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都是影响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价值取向的外部因素。压力(p)要素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起着中观上的规范和调整作用,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是评价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压力(p)介于驱动力(D)和状态(S)之间,是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体系制定的基础。压力(p)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面对具体环境、不同评估项目时表现各不相同。压力(p)要素还受到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内容、方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状态(S)要素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内容进行规定,指导服务评价活动。状态(S)中评价主客体的确定与指标的选取直接受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的影响,间接受驱动力(D)影响,评价主体通常依据价值取向并结合评价原则和目标等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状态(S)是驱动力(D)与压力(p)的落脚点,也是已有研究较为集中的地方。状态(S)受技术应用、方法引进等外部因素影响,如在数字环境下,客体从传统的档案馆转变为数字档案资源;又如某些信息分析方法应用于指标体系构建。影响(i)要素中评价结果与评价建议,是受驱动力(D)、压力(p)、状态(S)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要素中具体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怎样运用以及评价建议均属于框架内部,并无外部因素的影响。响应(R)要素中档案机构具体举措与评价工作的改进和压力(p)、状态(S)、影响(i)要素直接相关。响应(R)举措与改进可以直接对压力(p)和状态(S)进行反馈,但在实际工作中易被忽视,难以形成有效的评建循环。响应(R)的外部因素是指从其他领域借鉴的具体实施举措和评价工作的改进,其特点在于这些外部因素虽然并非来源于服务评价框架,但依然能够产生对其他要素的反馈作用。

3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要矛盾、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3.1主要矛盾

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进行研究,可以挖掘出要素框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而揭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相关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总体来看,要素框架产生主要矛盾的原因来自要素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包含如下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矛盾,从发展的视角看,框架模型具有开放性。外部影响因素持续作用于框架模型内部各要素,不仅直接改变受外部影响因素作用的要素,还间接改变框架模型内与本要素有关的其他要素,如服务评价环境、相关政策的改变以及学界对某一要素的侧重研究都会引起结构性矛盾。二是系统性矛盾,在框架模型内,要素变化在传递时具有滞后性。如驱动力(D)要素变化,需经过压力(p)、状态(S)才能传递到影响(i)要素。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民主价值取向发展初期,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考虑用户意见建议较少;只有民主价值取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主客体、指标体系等才会逐渐考虑用户利益与用户需求,并生成相应的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要素框架的矛盾是引起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从驱动力(D)依次传递到响应(R),响应(R)分别反作用于压力(p)和状态(S)。某一要素的发展与落后,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如随着价值取向的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即社会经济环境、政府职能定位或用户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内部因素重要性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后续要素。

3.2问题建议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教学视频;mooC;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46-03

abstractthen,theauthorchoosesthecurrentteachingvideointheteachingandteachingmoreextensivemodelforfurtheranalysis,soastomakeuseoftechnologytopromot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improveteachingefficiency.

Keywordsteachingvideo;mooC;microcurriculum;flippedclass-room

1引言

国内外教育改革主要在于教师和课堂。2009年之前对视频案例进行的相关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资源共享与交流[1],提出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

2)教师的校本研究[2],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构建校本研修平台[3],利用视频俱乐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理论与技能的学习[4],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问题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专门用于大学课程的学习;

4)职前培训和观摩的资源[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来实现,视频研究也逐步成为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6]。从国内外课堂教学视频研究有影响力的项目看来,如timSS、teachscape、DiVeR、ttmm、VideoClub、intime、Kuayue、Chinaetlab等[7],用事实推动了视频研究的发展,也不断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视频教学模式。

2研究目的

通过调研文献信息,梳理历年来教学视频的应用模式,并分析相关的视频工具。

3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通过中国知网(又称“CnKi”),以“教学视频”及与其近似的词语“教学录像”“视频案例”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搜索,发表时间为2006―2016年,期刊的来源是“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经过筛选和剔除后,符合要求的文章有449篇。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10月15日。

数据分析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Sati3.2进行关键字分析,在自动生成的图形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内容。

1)文献的关键字。考虑到篇幅有限,将呈现出现次数大于10次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发现,围绕视频在教学上的应用情况,就目前来说,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教学视频、教学模式,还有微课、微课程、视频案例等,其关键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在发表时间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分界,以2012年为界,除了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应用之外,其余关键词出现的高峰期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其中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基本处于逐年递增,而且发表的论文成果最多。

2)关键词的相似度分析。考虑到论文篇幅有限,在关键词共性分析上,抽取前10个关键词以期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情况,如图1所示。关键词之间的数据代表了其关联性的强弱,数据大小与关联强弱呈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与教学模式的关联性最强,这也说明了近几年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中,非常重视翻转课堂的应用;相比其他关键词,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与教学视频的关联性相对较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教学视频早期应用的表现形式,当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微课与微课程的关联性表现比较强,微课的使用离不开微课程的开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发展。

4研究分析

从对关键词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的共性分析中,再次验证了视频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结合前人对相关研究类型的分析,以及当前视频研究的细致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应用。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离不开视频的设计与开发,也有称为“颠倒模式”,即颠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教学视频和数字化设备,构建课外视频学习、课堂解疑的翻转课堂。在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从小学到大学,均有丰富的教学探索及成功的教学案例,如林地公园高中、艾尔蒙湖(Lakeelmo)小学、克林顿戴尔(Clintondale)高中、河畔联合(RiversideUnified)学区等。在引进与本土化融合进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成熟,其根本是借助数字化设备,实现课前视频学习、互动交流,达到传统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达到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针对部分地区数字化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还提出多种翻转方式,有交叉式翻转,渐进式之家校翻转、课内翻转、校内翻转,协作式翻转等[8]。

微课与微课程微课是教学视频应用的最新形式,也是目前备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借助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与之匹配的还有导学任务单、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在视频制作工具上,可以选择交互软件,如Flash,也可以利用课堂录像、录屏或者ppt等工具完成。微课在教学应用上,集中在成人培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师培训等行业。在内容设计上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而是选择模块与模块之间不存在内容依赖的模块[9]。

mooC慕课,又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相比微课程,其特点体现在大规模、大数据;相比网络课程,其教学视频的时间浓缩至10~20分钟,方便学习者利用不同的移动设备终端进行学习。慕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集中在高校,最早一批推广慕课的是国内外顶尖高校或制作团队,如国外的Coursera平台,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现在逐步向更大范围的高校延伸。

5总结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梳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教学视频模式,为研究者提供了宽阔的视频研究视野。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需要更为严谨的实证研究,通过应用视频在教育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armstrongV,CurranS.DevelopingaCollaborativemodelofResearchUsingDigitalVideo[J].Computers&education,2006,46(3):336-347.

[2]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18-22.

[3]SherinmG,HanSY.teacherLearningintheContextofaVideoClub[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4,20(2):

163-183.

[4]ChoiHJ,JohnsonSD.theeffectofproblem-BasedVideoinstructiononLearnerSatisfaction,ComprehensionandRetentioninCollegeCourse[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07,38(5):885-895.

[5]李英.面向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6]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7]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2):80-85.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41-02

2015年家教育部公布:600余所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高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转型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0%。由此各转型高校均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也在努力探索切合实际、符合定位的学科培养计划,从基本教学单元入手,重新编排课程调整教学侧重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实践应用,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讲,需要培养适用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入形成初步方案,并扎实地与各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在整个团队项目设计中起工作运行牵头人的作用,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目前单位设置的部门层级岗位中,他们不是最高层面的建筑师,但却是建筑设计业界不可或缺的一群人。[1]执行建筑师进入职场往往从事施工图绘制、合作方案设计的工作,在依赖于计算机进行设计输出的今天,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紧跟市场脚步,及时更替教学软件,准确地抓住市场定位便是执行建筑师教育培养的重点。

一、准确的抓准市场定位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有两个技术分支,一是主要适合于大型公建,复杂结构的三维Bim协同,二是主要适合普通建筑及住宅的二维CaD协同。

Bim(Buildingideling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模型信息。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建筑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2003年Bim传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大量的应用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拔地而起,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昆明东部生态城、奥体中心等。在“十三五”计划中大力推进Bim在中国的推广,Bim技术设计逐渐从重大项目向中小项目延伸应用。[2]建筑教育方面,在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数字建筑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提出“Bim应当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全国各建筑高校也加入Bim技术的研究大潮,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美国最早开始了对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研究,Bim也是美国公司aUtoDeSK在2002年最先提出,并在美国大多数的项目中开始采用的,并陆续建立了Bim协会,制订了Bim标准。英国开始借助Bim使建设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2012年4月起,政府设计一套强制的Bim标准,希望到2016年有一个多方面充分协作的Bim。

Bim作为多专业通用的模型信息软件系统,包括Bim协同设计中建筑学专业设计人员需重点精通的软件(即Revit,navisworks),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即mep)。因此,新旧软件的交替以及结合应用则成为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

二、欲速则不达――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偏重软件功能讲解

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顾名思义是辅助主导课程的系列课程,单独开设,目的是在专业理论课与主导设计课开设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高速有效的设计输出。但大多院校在进行数字课程讲解时主要注重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很少穿插专业设计的相关内容,对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待得不清楚,使学生更感兴趣于软件的使用方法而非设计本身。由于电子输出的强大趋势,吸引了很多学生在基本功没有扎实时过早接触设计软件,由于软件操作的局限性,使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草图设计的同学简化设计构思,比如草图大师中建立曲面很困难,在遇见曲面时会刻意回避,影响了建筑空间动势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学或过程中偏重软件的功能,使学生刻意追求造型而偏离了建筑设计的初衷,例如犀牛软件善于创造曲面造型,学生在偏重软件的曲线功能后所做设计可能会追求异型而忽略功能以及空间布局。目前Bim数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各高校都建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要授课对象的Bim教学实验室,而作为先行专业的建筑学,在数字输出时为了考虑专业协调性当然也要渐渐以Bim软件来代替CaD等传统设计软件,因此,跨专业教学是目前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方向。

(二)新旧软件衔接不当

Bim大潮来袭后,很多院校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设计的时候教授相关软件,而摒弃了原有更适合草图阶段设计辅助的软件草图大师。由于Bim软件为多专业共同使用协同软件,更适用于设计成型后的成图输入,不利于设计过程中的构思推敲,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过早介入只会局限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且Bim软件应用还需以高年级开设的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理论课为基础,所以过早地使用,学生也无法明确协同设计的真正意义。

三、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一)资源共享,整合建筑学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师已经不单单是考虑建筑的空间以及造型,减少建设行为以及建筑在运行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成为当下建筑师以及工程人的使命。因此要搭建多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建筑从前期直到后期运营的整个过程,从建筑的结构、通风、采光、功能系统着手,不用精通,但要深入了解,在浅层意识里灌输节能概念,为持续发展助力。现国内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跨专业数字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与其他专业有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利用可视化信息模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多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软件来进行讲解。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软件使用方法,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展示。建立数据库(图1),搭建各专业学习共享的平台,加深专业间协作,发挥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课程中,不单纯以二维的图片作为讲解的依据,运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结合其可视化的特点,运用数字模型软件来进行现场的展示,在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灌输数字输出在实际应用的形态。再比如建筑施工课程,对于工程相关专业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课程,大家所做的设计到了工程施工阶段才是真正碰撞协调的过程。由于Bim系统已经在国内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成功案例,结合讲解Bim在施工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手段所起的作用:一、能够提高业主对整个项目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的理解;二、建筑师利用Revit软件建模,并与机电顾问、结构顾问分享,加速了整个设计过程;三、工程师用Bim模型可直接将数据传送到软件中进行计算分析;四、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工程质量。

(二)通过数字化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过程。地形图、建筑照片、环境指标、植被分布、人的行为统计数据等底料都是现实场地、空间经过提取后的信息形式;设计方案施工图则是建筑师输出的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建筑施工,将虚拟世界的数据转化檎媸悼占涞拇嬖冢构成完整的建设过程。[3]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设计思维往往很局限、流线型很差,能用直线绝不用曲线,特别是在数字化输出普及以后,从想了画不出来到根本都不敢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数字化输出水平,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中不应只讲授软件基本的使用方法,应该讲授复杂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在哪,可从大众熟知的复杂模型讲起,师生重新共建一遍,让学生产生挑战难题的信心,并提供技术支撑。

(三)合理调整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使新旧软件教学无缝衔接

找寻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重点学习软件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根据现阶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将新的课程纳入到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当中,并与原有计算机辅助软件课程协调安排,结合相应的理论课程重新排序,在教学运行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设计竞赛以及学习情况的反馈做进一步调整,以最终建构合理的数字技术教学体系。首先查找现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数字技术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随后协同设计在建筑学专业数字技术教学中所运用的重点软件和辅助软件筛选,查找已经进行建筑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方案,总结现有数字技术教学课程和新型软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如图1)。通过教学结果评价进行反思,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图1计算机辅助课程调整方案

四、结语

教师不要笼统地讲计算机辅助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特点分清主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迎合市场需求,不摒弃原有的教学课程,新旧整合,合理排布,结合理论教学以及学生各阶段的接受能力、学习诉求,在不偏离设计本质的情况下重新排序,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建伟,李伟佳,刘韦伟.基于市场定位的独立院校建筑学教育特色[J].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105.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机场;档案管理;系统

重庆机场作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伴随近十年的稳定、高速发展,电子政务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以及频繁的库存档案实体利用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覆盖全公司、互联互通,能满足各级单位档案现代化管理、开放的、易于扩展的档案管理平台。为此,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档案室经过多方面调研、学习,在上级主管部门及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开始量身打造符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系统。

1前期准备阶段

1、确定软件供应商,自2013年年初开始,我公司与有关软件供应商进行了解、沟通,通过对功能设计、开发费用、售后服务、后续优化等方面的比对,确定紫光档案管理软件作为我公司的档案管理系统。

2、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在确定档案管理软件后,与软件供应商进一步沟通,针对我公司现有库存的档案实体数量,以及今后预计的档案增长量,拟定与该系统相匹配的数据库服务器购置计划。

3、确定数字化加工单位,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与四家有专业资质条件的数字化加工单位进行竞争性谈判,确定档案数字化加工单位,保证了档案数据的规范与安全。

2项目实施阶段

2.1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首先,对项目需求初步调研,主要对象为各个主要模块的负责部门,主要内容为各模块主流程的确认,各个部门角色的划分。调研的主要方式通过现场实施顾问对系统主流程进行讲解,各相关业务部门将现有的系统流程与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找出其差异性,以便进行修正。另外各业务部门需流程的各个关键点的角色定位进行确定,以便进行人员的权限分配。

其次,紫光软件公司通过单位全宗、档案类型、档案报表、人员和组织机构情况、权限分配、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初步形成我公司所需的系统原型,在该系统中对全宗、档案目录树、档案类型、系统编号规则、档案分类方案、各类档案报表、权限角色进行定义、设计,构建一个全面、有序的档案管理系统。

基本功能:J2ee架构,符合Soa和oaiS设计要求,文件管理、收集整编、档案管理、开发利用和系统维护等模块,在设计上考虑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系统支持多模式归档文件整理,多全宗管理模式,跨库检索查询等功能,

特色功能:

电子文件归档:与我公司现有的oa系统对接,该档案系统为每个需要同步的文档类型提供一个中间库,当oa公文流转结束后,会将原文和元数据写入指定的中间库,档案系统定时和手动进行同步接受,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模糊检索:紫光全文搜索系统,用于数字化档案的全文检索;紫光在线oCR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oCR文字识别,提取的文件内容可形成条目字段信息。支持JpG、Bmp、tiff、pDF、DwG等格式;通过以上两项紫光自主研发产品,可对档案数据库所有内容,包括扫描图片中可识别字体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扩大对档案信息的检索范围,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推送服务:在完善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深化服务功能,研发了档案利用的推送服务模块,即,档案查阅人如不熟悉该系统,急需查阅某一档案信息,档案专、兼职人员可以在数据库查找相关的档案信息,放入“推送信息库”,接着选择人员名单发送,然后档案查阅人登陆该系统中,可在“推送信息”一栏内看到自己需要查找的档案信息,充分发挥了数据共享、快速利用的作用。

2.2档案数字化加工

在档案系统设计、安装完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对库存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我公司现有基建档案5700多卷、文书档案957卷、8800多件,数字化工作量巨大。

为保证档案实体的安全,我公司与数字化加工单位签定安全保密协议,明确规定所有加工人员均严格按照重庆市保密局相关要求进行保密知识培训,加工电脑禁止连接互联网,设置开机和屏幕保护密码,并对所有的USB接口屏蔽,贴上封条;所有加工人员禁止使用手机数据线、mp3、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禁止复印、打印、拷贝档案资料;项目完工数据移交后所有电脑全部格式化;加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避免加工数据的泄露。

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我公司与数字化加工单位对出、入库档案进行详细登记,做好交接的台帐记录,数字化加工单位按照专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的对加工质量进行把控,每个环节对上一个工序进行监督及质量检查,保证档案、数据在每个工序顺利流畅,确保档案、数据准确、完整。

在档案数字化加工每完成一批次,我们都对扫描后的档案数据逐一审查、核对,通过检查发现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问题,均进行了整改;同时对档案实体进行检查,包括档案卷内纸张是否完整、档案还原情况等,并做好相应的台帐记录。

2.3数据挂接及备份

在完成了所有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后,紫光软件公司协助数字化加工单位把大批量的档案数据全部倒入系统,使系统可以提供丰富、准确的档案数据进行查询,同时,将所有数据进行两套移动硬盘备份,从而搭建了统一管理、随时利用、安全存储的集团化档案管理平台。

3后续完善阶段

3.1系统操作培训

为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各项功能的正常使用,提高档案数据利用率,规范我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在系统上线试运行一周后,对各级部门开展了一次该系统的专项培训,包括档案系统登陆方法、录入方法、查询方法、下载审批及其他功能操作,经过培训,各部门档案系统使用人员能够熟练的进行各种操作,基本满足日常使用。

3.2制度完善

在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完成后,出台《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办法》(试行),对各部门职责、档案种类、数据标准、数据利用、使用权限等方面进行公示,并下发《数据化定点加工的通知》,对今后的入库档案提出数字化要求,保证了该系统中各类数据的顺利挂接和规范化,为该系统充分发挥利用效果打好基础。

目前,该系统运行稳定,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安全可靠的的存储,为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远程利用,达到了预期效果;今后根据相关的档案专业标准,我们将进一步对该系统功能进行开发、升级,力争建成我公司发展的重要信息管理平台。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方案演变动力特性颤振临界风速

一、概述

青州闽江大桥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青州路及长乐县筹东村之间,是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连接福州市区的专用通道上跨越闽江的交通工程,目前已成为同三线国道的组成部分。这一重大工程对福建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对台交流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即将建成的青州闽江大桥是一座主跨为605m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列世界第一。桥宽29m,主梁采用工字型边梁与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叠合断面。a字型桥塔高175m。空间索面、梁上索距为13.5m。

由于大桥地处福州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每年都会遭受到台风的侵袭。按照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风速资料以及我国交通部颁发的《桥规》。福州地区基本风速为33.4m/s,换算到桥面高度的设计基准风速为46.3m/s,颤振检验风速为70m/s。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大桥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就是大桥的抗风稳定性能是否有保证。

青州闽江大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开始于1993年。这第一轮的斜拉桥方案研究包括605m主跨、闭口钢箱梁和分离边钢箱叠合梁的比选以及采用闭口钢箱梁主梁、主跨为685m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分析比较。

第二轮斜拉桥方案的优化设计是在1998年第一季度。针对选定的叠合梁主梁形式进行了6个断面方案12种组合的对比试验。

第三轮斜拉桥方案的设计调整是在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二季度。由于有第二轮方案仔细比选的基础,对二次重大调整的方案进行了有目的的试验研究。最后通过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再对节段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确认,提出了建议。

二、方案的演变和结构动力特性的比较

这几次设计方案的演变主要体现在:①主梁的断面形式由最早的闭口钢箱梁,渐变成带两个分离钢箱的叠合梁,最后采用带两极工字型边梁的叠合梁。②主梁的宽度由原先的23.5m,经过25.5m直达29.0m。②梁上索距由原来的16m缩短到9m,再恢复到16m,最后调整为13.5m,见表1。

我们先后采用了线性空间有限元动力分析程序和美国ansyS软件公司授权的结构分析软件包对大桥各方案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为提高分析的精度,主梁均采用了"三梁式"计算模型[1],计入了约束扭转刚度对结构扭转频率的影响。

表2数据表明:主梁选用不同的闭口钢箱梁、分离边箱叠合梁、工字型梁叠合梁断面型式,结构的一阶对称扭转频率分别为0.8692Hz,0.593llHz和0.5346Hz。工字边梁叠合梁方案的扭转基频比闭口钢箱梁低了39%。可以预计与扭转频率密切相关的颤振临界风速会随之降低,这一变化对结构的抗风稳定性能影响很大,需引起特别关注;一阶对称竖向频率的变化从0.28Hz降到0.21Hz左右,减小约25%;由于桥宽的增加,一阶对称侧向弯曲频率从0.18Hz增大到0.21Hz,增幅14%。

三、抗风稳定性试验的全过程及结果分析

抗风稳定性试验采用弹簧悬挂二元刚体节段模型先后在本实验室tJ-1号和tJ-2号边界层风洞内进行。风洞试验尺寸分别为1.2m(宽)X1.8m(高)X18m(长)、3m(宽)X2.5m(高)X15m(长)。空风洞试验风速范围分别为0.5~32m/s和0.5~68m/s,连续可调。选取的几何缩尺比分别为1:65和1:50。在模型的两端设置了二元端板,试验装置具有改变模型与来流之间相对攻角的变换机构。

弹簧悬挂二元刚体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除了要求模型与实桥之间满足几何外形相似外,原则上还应满足弹性参数、惯性参数、阻尼参数三组无量纲参数的一致性条件。试验弹性参数对成桥运营状态模拟了一阶对称扭转和一阶对称竖向弯曲振动。为了考虑全桥振动效应,模型的质量系统采用了等效质量和等效质量惯性矩[2。模型系统的阻尼比竖向弯曲运动为0.2%,扭转运动力0.3%左右。

试验在均匀流场中进行,攻角范围取十3°~-3°,约束条件采用竖向弯曲和扭转两个自由度耦合的方式,抗风稳定性试验工况合计五十多个。试验给出了成桥运营状态风速与气动阻尼比的关系曲线。假设叠合梁结构的阻尼比为1%,由该曲线可以得到各攻角下对应的颤振临界风速值。各阶段所有方案成桥运营状态的颤振临界风速值汇总可以看出:

(1)闭口钢箱梁断面结构的颤振临界风速远高于叠合梁断面。

(2)本桥采用叠合梁断面(分离边箱梁或工字边梁)倘若不采取任何气动抗风措施,则不能满足大桥抗风稳定性的要求。

(3)增设导流板的比选试验得到明确的结论,在本桥主梁断面(工字型边梁叠合梁)上采用这种气动措施效果良好,颤振临界风速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风稳定性能。

(4)气动措施的优化试验结果得到了全桥气弹模型的确认,即在主梁断面两侧增设DLi型导流板(宽lm,高lm)后,大桥就能满足抗风稳定性的要求,建议采纳。

四、体会

青州闽江大桥设计方案经过几次重大的调整,最后主梁采用工字型边梁叠合梁形式。通过大量的气动措施比选和优化试验解决了令人担忧的抗风稳定性难题。从中体会到: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8

以档案用户需求为原则,为档案用户服务,是档案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为此,档案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应做到:

(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

要认真了解、研究档案用户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考虑选题和进行选题策划,满足用户在学习、工作、研究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利用需要。档案用户是复杂的社会群体,有年龄、职业和地域等方面的区别。年龄、职业、地域相同的用户,因思想文化素质不同,又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档案用户的工作需要、学术兴趣是各不相同的,设计选题、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根据具体的档案用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所选档案的内容、层次级别、载体形态、文献类型、数字化成品的类型等。

现代档案馆馆藏建设与传统档案馆馆藏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是“从头做起”,是从浩瀚的档案中撷取符合本馆需要的档案,经加工编写给予档案用户参考利用;现代是“从尾做起”,掉过来操作,“整合”是其要义。换一种说法:前者是以计划为特征;后者则是以市场需求和吸引利用者为特征,*注意力经济吸引档案用户。

(二)注重发挥档案的特殊功能

与其他网站不同,档案网站不仅要传播档案信息,还要积累档案信息。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档案信息载入网络后,便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可以超越时代、民族、地域的界限,长期流传,造福后代,这是档案的特殊功能。档案数字化的选题,要注意发挥档案的这种特殊功能,多安排一些具有重大文化、学术价值和长远生命力的选题,即使这类档案在经济建设上暂时绩效不明显,也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数字档案馆能及时、准确、系统提供科技知识,它比一般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检索服务方式更方便自然,也就更贴近用户。例如,数字档案馆的网上专题展览可以使档案馆这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网上活跃起来。

(三)品牌原则

档案馆的品牌原则更多地体现在重要档案主题的专藏上。重要特色档案代表档案馆的馆藏质量和工作成就,反映档案馆的馆藏宗旨和风格特色,对于提高档案馆的声誉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重点档案的数字化选题是选题策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小馆而言,应把力量集中在强势项目上,实施优势定位,依据档案馆优势资源,全力形成自身的优势形象。一个好的品牌,除了固定用户接受、认可外,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和延续,更易在市场上形成好的口碑,更能吸引广大用户,提高点击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个性化、系列化原则

个性化就是选题的独创性和开拓性。独创性是指在数字化档案的内容、形式、编撰体例等方面的创新。开拓性指开发新的选题领域或者在原有的选题领域中拾遗补阙。每一个选题都应该有新的构思,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避免和已经成型的网站重复雷同。一个档案馆的数字化选题策划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编辑思路、数字化文献的风格,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系列化也是选题工作的重要要求。由许多单个选题构成的选题计划应该向系列化的方向发展,使原来零散的选题逐步配套,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市场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规律、价值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起作用,档案文献数字化工作与网站建设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因此,选题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设计选题要考虑市场需要和档案信息的供需情况,没有市场需要,一般不宜采用,如果采用,就要使选题有比同类信息更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并要预先策划推销的策略和手段。所谓市场原则,就是让网站建设驶入个性化服务的轨道。对于网络,不仅要把它当作一种新媒体来看,要时刻周密考虑市场的需求,在每一个环节上谨小慎微,从小处着眼,从质量着眼。市场是复杂的,利用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考虑数字化产品的利用定位,不对市场信息做具体的分析,盲目的追求市场潮流进行数字化,就可能被市场所“误导”,导致产品背离利用者的需求。我们在认识与实践中不能陷入一个误区:把市场潮流等同于利用者需求,因而盲目随大流,忽视了利用者的真正需求。

(六)稳定、可行性原则

选题策划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列入数字化计划的选题要力争能够成功并上网,否则就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和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分析完成数字化工作应该具备的主观条件,如网站编辑力量、数字化与元数据力量、数字化工作及上传的设备条件和启动及后续资金等,都是完成策划方案应该具备的条件;二是充分估计客观情况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利用者兴趣转移、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计划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在策划时应该对未来情况的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策划指标、完成时间等方面注意留有余地,同时保留一部分机动力量,以便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选题,完成新的任务。

任何战略目标的制定,都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就是必须维持最低生存线。如经济学上所说的“短边效应”所言。应以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来制定我们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强调对大多数档案馆来说,讲特色比讲规模更重要。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数字摄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36-03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内涵与现状

2007年,“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将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推广,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渐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2011年以后,翻转课堂又吸纳了“mooCs”(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与特点,从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国际教育界的日益走红,关于翻转课堂的理念、方式、效果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2011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他将翻转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美国学者布雷特・维廉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活动时间的增加,教师与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增强性的课堂活动,如讨论互动、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张金磊等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最早构建了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对我国本土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和建构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秀麟等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课堂讨论对知识内化有帮助。清华大学的刘震等人还明确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的田爱丽教授认为翻转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是做作业遇到困难和迷惑的时候,翻转课堂更能实现这一点。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由于强调课上学生协作学习以及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所以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可实施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摄影》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以往我校的《数字摄影》课程主要采取“大班授课、小组轮流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减去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时间,课内留给每个小组实践拍摄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内只能安排每个小组一次拍摄实践的机会,无法保证充足的创意构思时间,也无从验证比较各拍摄方案的优劣。学生普遍反映课内讨论交流时间不够,拍摄方案未经充分讨论酝酿,拍摄时间仓促。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过程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大大增加了课内实践探究和师生互动的时间,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这与《数字摄影》实践性和创作性强的特点极为吻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本教研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探索构建了“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优化《数字摄影》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以我院14级《数字摄影》课程为载体,重新规划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师生角色,努力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字摄影》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本教研团队立足于在《数字摄影》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优化教学活动,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首先,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数字摄影》课程教学实际,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然后,任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进一步深化《数字摄影》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关键环节教学设计。并通过听评课、学生调查问卷、学习效果跟踪等形式,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总结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以pDCa循环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优化完善“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数字摄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适应性。

三、探索“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创新课内外教学活动设计

本教研团队探索“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数字摄影》翻转课堂实施方案。课堂外,把微信、QQ空间、课程网站等有计划地纳入教学环节,围绕如何达到拍摄效果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拍摄方案。课堂内,以实践探究完成拍摄任务为驱动,督促引导学生消化知识深化概念。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及对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和教学时间的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数字摄影》翻转课堂实施流程图如图2所示。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分析,设计符合学生整体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三层分类实践操作项目,制作微视频等自主学习资源。

课前,以如何达到拍摄效果这个核心问题为引导。教师将教学课件、操作演示、学习任务单和目标等资料上传至课程网站和微信等课程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提出拍摄方案。并且借助课程网站和微信互动平台,及时进行网络答疑,监控学生的课前预习行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率。

课堂上,以实践探究完成拍摄任务为驱动。首先通过15分钟知识问答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收集问题。做好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对学生提出的拍摄方案组织研讨,教师做好理论知识讲解;接着,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探究完成拍摄任务,督促学生通过拍摄实践消化知识深化概念;最后,组织成果展示,师生交流创意思路、总结拍摄方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教师上传优秀学生作品和商业拍摄案例,既可以让学生作品有更好的展示空间,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师生还可以在微信等平台上进一步评估、讨论作品,促进讨论式教学的深入进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2+3”分层教学项目,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的成败并不在于视频的制作,而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中,本教研团队构建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2+3”分层教学法。“2”是指两条教学主线,即“讨论演示主线”和“学生操作主线”。“3”是指三层分类实践操作项目,即“教学性项目”、“自主设计项目”和“生产性项目”。

“讨论演示主线”是教师将知识点融合到项目中,通过一个拍摄方案的讨论交流和操作演示来讲解知识展示应用效果。“学生操作主线”是学生根据拍摄方案和操作演示完成课堂任务单中规定的项目,即通过有指导的任务探究,掌握操作技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学生明白实际拍摄中的注意事项,更让学生通过拍摄实践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迁移运用知识。

“教学性项目”是指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精心设计知识点明确、操作性强、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项目,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阶段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摄影基础知识教学时,就以结合教材中的项目化拍摄案例开展教与学。“自主设计项目”是指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的专题拍摄项目,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进行专题创作,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生产性项目”是指来自于教师承接的商业项目和学生淘宝创业项目的实际拍摄任务,该类项目的教学过程对接实际工作过程,按行业标准评判和筛选学生作品,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竞争力。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2+3”分层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上的实践教学法,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数字摄影》等技能型实践课程。尤其是三层分类实践操作项目,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发展目标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全程化的、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认为:“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但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手段,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不多。在翻转课堂中,考核学生的最佳时机是课堂上,需要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并为之提供及时的引导。因此,建立动态化、全程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进行记载、监控和评价,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统一化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既重视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兼顾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其次,课程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更注重纵向比较考察学生的努力与进步情况,注重检查学生职业技能的逐步提升、职业素养的日常养成、职业作风的培养等动态情况。课程评价体系应特别注重评价与干预相结合,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反馈、指导和奖惩,起到及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双方的良性互动。

六、建设课程资源,支撑课堂翻转

本教研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裁减与其它课程重合的教学内容,比如照片后期处理技术;删掉过时的教学内容,比如暗房技术;扩充当前摄影的最新技术,增加摄影专题,比如淘宝摄影专题、写真摄影专题等。

建设《数字摄影》微视频、课件、实践项目、优秀摄影作品、课程网站等课程资源,支撑课堂翻转。首先,本教研团队集体备课,分析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创作微课视频和三层分类实践操作项目,提供差异化的教学资源。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我们创作1-2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呈现一个摄影作品的完整拍摄过程。我们用premiereCS6和CamtasiaStudio8.0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操作简单且画面清晰。其次,从网上甄选高质量教学资源。网络上关于摄影课程的学习资源多如牛毛、参差不齐,需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进行鉴别筛选,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外,收集共享优秀学生摄影作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作灵感。

七、结束语

本教研团队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与课程特点,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摄影》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创建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我校14级《数字摄影》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跟踪比较,“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增进师生亲密度。

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者、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JackieGerstein.theflippedclassroom[DB/oL].http://scoop.it/t/the-flipped-classroom.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何克杭.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6]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7]陈明选,陈舒.基于理解的翻转课堂研究――以《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8]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篇10

“百年以来,iBm一直有着自己所坚持的信念,‘tHinK’是我们的座右铭。”3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2011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这样深情地表达。坐在台下的,是和iBm一起走过沧桑历程的近千名客户和合作伙伴。

从1911年创立以来,无论是主机时代、pC时代、电子商务时代,还是今天“智慧的地球”时代,蓝色巨人iBm始终扮演着产业推手的角色并引领科技发展。今天,在中国,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iBm又将如何携手中国迎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此次论坛,iBm以“转型的智慧”为主题,紧扣两大涵义――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迫切关口,iBm能够帮助中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而iBm100年的探索本身,对转型中的中国企业也是有益借鉴。

那么,在过去的100年,iBm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在未来,iBm又如何融入中国的经济转型?2011iBm论坛给出了答案。

创新开启智慧时代

2011年伊始,iBm迎来了它的百年庆典,这个一向让世界为之动容的蓝色巨人又给全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的“震撼”。

2月14日〜2月16日,集iBm25个科研工作者4年研究成果的超级电脑“沃森”,在美国一个最受欢迎的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与该节目史上最强的两位答题高手连续3天同场竞技,最终沃森以绝对优势赢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机智力问答比赛的冠军。

沃森的成功不仅是iBm在人工智能领域又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所采用的技术――智慧的运算,以其在海量计算与实时分析工作负载优化系统的独有优势,证明了它将成为智慧时代落地的技术架构。

因此,在今年的iBm论坛上,iBm把“智慧的运算”(SmarterComputing)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钱大群表示,“智慧的运算”是帮助客户实践“智慧的地球”理念的重要战略,借助的智慧的运算,客户不仅能实现it转型,而且还能以创新途径带来显著的经济性与价值突破。全新的业务模式、技术型服务的全新交付方式,还有来自it行业的全新洞察――这一切都将为客户开辟崭新的机遇。

参加“危险边缘”节目并不是沃森的终极目标。中国研究院资深经理潘越曾向记者介绍,一家直观技术供应商nuance已看中了沃森并与iBm结为合作伙伴关系,欲将沃森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哥伦比亚医疗中心与马里兰州大学医学院也将参与到该项目的研发工作中。

事实上,iBm百年积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研发了多高深的技术,而是把这些创新型的技术真正转化成了商业价值,这也是“智慧的地球”的愿景。

回顾一年前的2010iBm论坛,“智慧的地球”从狂想变成现实是当时论坛的主题。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iBm参与了整体园区的设计规划、诸多场馆规划建设,以及园区的维护和运营等多个重要项目。iBm还帮助昆山、东营、沈阳、北京、无锡等多个城市完成了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可见,iBm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而支撑它的正是一项项强大的技术。

1911年,iBm凭借穿孔卡片制表技术相关发明获得了第一项专利,这台利用电路连接的制表机实现了比人工更快的计数。此后,从第一个磁盘驱动器RamaC,到最快的超级计算机BlueGene,再到公司在计算系统上下的最大赌注之一System360,iBm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来帮助实现计算系统的转型。

在各种重大的社会领域中,从创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到帮助地球人登上月球;从发明UpC编码和条形码扫描技术,到在线银行和计算机航空预定系统,都可以看到这位“蓝色巨人”的身影。

现在,作为新一代技术架构,“智慧的运算”正在把“智慧时代”真正带进百姓生活中。

百年推动企业转型

2011年1月,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我国第一个智能化油田正式开建,这个为期5年的项目,是克拉玛依从“第一个数字化油田”向“第一个智能化油田”的迈进,而对于整个石油石化行业来说,克拉玛依的实践将成为全行业转型升级的宝贵经验。

什么是智能化油田?在iBm论坛上,亲临现场的克拉玛依市市长、中石油新疆公司总经理陈新发这样描绘:建成后的智能化油田将实现数据知识共享化、科研工作协同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应用一体化和生产指挥可视化。陈新发还强调,油田的智能化对于整个克拉玛依的城市转型也至关重要,通过数字油田的技术建设数字城市,将形成克拉玛依的数字产业链。

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十二五”将成为石油石化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克服“产品同质、产能过剩”的局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手段,而通过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克拉玛依油田的实践正是中国企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的缩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中国企业无疑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主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即在企业自身整合尚未完成的时候就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那么,在多种转型并行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将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此次,iBm以“转型的智慧”作为论坛的主题,显然是深刻察觉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已经走进关键期,“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转型”,也成为近一年来iBm高管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论坛当天,交通、制造业等9个领域近50个解决方案的落地更显示出,iBm正在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转型。

事实上,抛开信息技术的应用,iBm100年的沧桑历史本身就是一本企业探索转型升级的“教科书”,钱大群在演讲中也这样提到,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iBm希望和中国各行业企业分享其转型之道,用“善制”理念重塑中国现代企业。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销售、市场与战略部门总经理GinniRometty更是现身说法,通过iBm全球的转型探索为中国企业提供可借鉴之道。

100年来,iBm曾经历过多次传奇式转折,最为著名的有三次:1993年,郭士纳将“一只脚已经迈进坟墓”的iBm从亏损高达160亿美元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带领iBm完成了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转型;2003年,在彭明盛的领导下,iBm突破了传统跨国公司的地域限制和思维框架局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设计分配资源和运营体系,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现在,iBm正在进入变革的“智慧”阶段,经历着又一次转型,即成为引领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智慧的企业。

回顾iBm的数次险象环生,钱大群认为,转型的关键在于决心和智慧,坚持变与不变的艺术,放在中国,则总结为“善工、善制、善世”――坚持科技创新,率先迈出第一步,这是善工;始终保持企业创新变革及持续转型的本质,这是善制;善世,则蕴含着对于未来的思考,细微到如何让每一笔数据的分析和传递都能实现生活的改善,产生应有的价值。

iBm的100年,是一个企业不断转型探索的100年,而这100年的历程,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企业来说,可能比iBm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更为宝贵。

协作催熟产业链条

3月25日,iBm论坛上,坐在台下的近几千名与会嘉宾,大多来自iBm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它们是iBm在中国强大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记者还于当天获悉,iBm将成立其第30家分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iBm推动区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再次显现。

而就在论坛举行的前3天,3月22日,“2011智慧浙江技术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iBm、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三方,联手打造浙江省绿色智慧城市联合研发中心。此外,舟山市人民政府、iBm、浙大网新将通过对相关解决方案的研发,一起协作创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帮助浙江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这一创新的战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从区域推进到行业合作,协作创新的开放态度已经成为iBm的基因,而这也正在催熟中国的产业链。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it企业逐渐兴起,但大多数都是模仿、组装,很少有自己的核心技术。iBm利用相关的解决方案和领先技术,帮助了大量中国企业创建智慧的业务机制,同时也帮助了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型,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对于中国软件企业金蝶来说,iBm是老朋友。2001年,双方就在中国4个城市做过联合巡展,2006年建立了合作实验室,2007年索性形成资本合作,iBm等机构入股金蝶,成为集团战略性股东并结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之后的3年里,双方先后联合面向中小企业的“腾云计划”,面向成长型企业的“蓝色之翼计划”等。

去年8月,iBm与金蝶国际又联合宣布,双方将携手协作共同组建团队,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企业应用软件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在金蝶的国际化道路,以及由一个单纯的软件公司向管理与it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道路上,iBm功不可没。

“世界就是实验室。”以开放的胸怀与客户、合作伙伴共同合作,这不仅仅是iBm中国研究院、中国开发中心的创新态度,也是iBm中国整体研发团队的共同基因。在本次论坛上,iBm大中华区再次将“协作创新”作为2011年的三大发展战略方向之一,与“推动中国企业持续转型”和“支持民生”并列推出。在协作创新上的具体行动是――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两化”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整个it产业链无一不在向云计算、物联网靠拢,iBm也不例外,而以协作创新态度推动产业链成熟依然是iBm布局物联网的主要思维。2010年,iBm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落地中国,结合了中国研究院与全球的技术和资源,与社会各界开放合作,支持并加快物联网相关创新型技术与服务的研究、实践及发展。物联网技术中心可提升端到端集成解决方案的价值,大幅缩短研发成果的市场投放周期,并可以整体构建业务和商业模式。

与物联网息息相关的则是云计算,在iBm看来,云计算是构建物联网的根本基础。早在2008年,iBm就率先在大中华地区设立了云计算中心,整合全球的云计算研发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iBm在中国始终倡导构建一个健康的云计算生态圈,通过系统中各方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交流,促进中国云计算产业化发展。

“新的时代,智慧的转型是关键。”面对信息产业的下一个百年,钱大群再次强调,“世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内的创新过程必须以开放协作为特征,必须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开放协作、多方整合、成果共享的新模式,方能取得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iBm会贡献自身各方面的专长,继续为推动世界进步而努力。”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今天在中国,不管是产业变革,还是企业改革,通过智慧化的转型方案可以更具效益,而这不只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甚至是一个让全世界都值得学习的方案。

克拉玛依市市长、中石油新疆公司总经理陈新发:未来10年,我们要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打造智能化油田。同时,在城市转型中,也要利用数字油田的技术来建设数字城市,通过这个建设,来形成克拉玛依的数字产业链。

iBm全球高级副总裁,销售、市场及战略部门总经理GinniRometty:一个企业怎样才能做得更成功?第一,要不断把自己的业务往更高的价值链上发展;第二,我们需要做一些大胆的决策来推动这个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信息技术正在面临演进换代,机不可失,及时跟上演进节奏的企业将获得机会,而对形势判断失误,可能影响未来10年。中国的企业要将转型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产、销、供、需、管理,处处能体现转型的智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大市场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分享,谁愿意利用中国的机会,谁就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更多地获利。

评论

“智慧的运算”推动it转型

3月25日,iBm正式了“智慧的运算”(SmarterComputing)战略。据介绍,智慧的运算是帮助客户实践“智慧的地球”理念的重要战略。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得益于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it接入方法摆脱了原有的束缚,海量数据应运而生;通过改善企业的业务能力,it应用也更加注重改善流程生产力;系统架构模式也由过去的异构孤岛向建立在工作负载优化系统之上的更整合、更灵活的架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