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46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aK.Dietarypattems:biomarkersandchronicdiseaserisk[J].applphysiolnutr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p,Bagnallam,SowdenaJ,etal.interventionsforthetreatmentandmanagementofchronicfatigue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KS,Radechi-SV,moshfeghaJ,eta1.thenumberof24hdietaryrecallsusingthe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sautomatedmultiple-passmethodrequiredtoestimatenutrientintakeinoverweightandobeseadults[J].publicHealth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2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心脏病;保健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社区健康教育的特点:①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区别。②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和健康人。③社区健康教育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死亡。

2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对心脏病患者保健的作用

2.1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通常谈到的健康管理是指狭义的健康管理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必须不断循环运行。在健康管理期间,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确定高危患者,定期评价与干预,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疾病管理是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2.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意识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及针对不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核心是使被教育者摒弃不良行为,实行健康行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少使用蔬菜、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应教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少量饮酒,戒烟,劳逸结合。同时应教育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了解科学治病方法,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和自救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至关重要。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重点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居民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并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

2.3培训社区医生-提高社区医生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水平社区医生是社区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但是,社区医生是全科医师,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于专科医师,因此,培训社区医生需要特殊方式。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疾病治疗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269-01

通过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的手段,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积极参加健康活动、促进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从而使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人人健康长寿。

1通过健教和卫生知识宣传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人类健康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本身不可剥夺的权力。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从医学产生之日起,就把预防、维护和增进入类的健康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防病治病是养生的核心内容、祖国医学最早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巳病、下工治末病的预防疾病理念。

生老病死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预防疾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维护人类健康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就是防病治病。防病治病是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医疗保健话动来实现的,主动保健称为自我保健,自我保健主要是指个体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护和增进健康。自我保健的―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地防止和消除“不健康”因素的存在。即在还没认为自己健康有问题时就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早期发现健康的危险信号和潜在病变。如何在患病的情况下争取早日痊愈和康复,这种自我保健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依赖于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被动保健是相对主动保健而言的,即社会为其成员提供卫生服务而展开的各项社会活动,也就是将卫生资源(人、财、物和知识)和必要的组织机构投入到卫生服务的社会活动之中。预防医学的功能,是通过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向社会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实现的。

医学通过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寻求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办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死亡率,以谋求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保护劳动力的身心健康.是医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医学通过提高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延长劳动力的工作年限,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5

【摘要】目的探究对社区居民进行预防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社区居民对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和行为的知晓情况,同时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使社区居民获得系统的预防高血压疾病的知识和能力。结果对社区居民进行预防高血压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升,对高血压疾病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关注程度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预防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活动,能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识,改善其对待高血压疾病的态度和行为。

【关键词】社区居民;高血压;预防;健康教育

目前,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健康的大敌,该疾病容易导致人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或死亡[1]。由于高血压疾病较难治愈,所以社区居民一旦患有高血压,将会对其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需要支付较高的治疗费用,将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降低其生活品质。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预防高血压疾病的能力,我们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结果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卫生服务中心下辖社区中的居民作为对象,按照户口本逐一登门拜访各位社区居民的家庭,并为他们每个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从所拜访的社区居民中随机抽取320例居民。除患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疾病的患者。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6

【关键词】出院指导;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132002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市肿瘤医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健康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是不够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护理学的重任得到转变,护理概念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到围绕“人、健康、环境、护理”而进行[1]。医务工作者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首先为己任的就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笔者通过临床出院患者健康教育中,带有共同性的预防教育内容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教育的目的

出院患者预防教育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建立信任,遵照执行,真正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1掌握知识健康教育内容应围绕疾病知识展开讲解,从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药物应用、愈后等,用大众的语言讲述,让患者明确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病痛,增长知识,建立自觉的防病意识,围绕疾病展开预防教育,在有理有据的教育中,使患者掌握预防知识。

1.2建立信任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首先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交流技巧,这是保证患者接受预防教育的关键,当患者提出疑问能给予恰当的解答,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病历介绍等,使患者感到护士的预防教育是可信的,感到护士是真心实意为他们提供健康生活的帮助。

1.3遵照执行在出院的前3d,就帮助和指导患者将教育内容付诸实施,如饮食、饮水、活动、休息等,使患者出院后产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去遵照执行。

2教育要求

2.1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2.2教育内容易于执行,且要有量化的指标,使预防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

2.3不同病种、不同患者,要进行针对性教育,适应多元文化下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接受。

3教育内容

3.1疾病知识常识教育患病后患者对疾病求知的心理特别强烈,最具说服力就是对疾病的认识教育,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后造成机体的损害,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应如何预防等,在思想上为日常生活中遵循健康行为打牢基础。

3.2饮食教育通过住院期间可以发现患者饮食中出现的误区,指出误区点,有效地进行健康饮食教育,如饮食中主、副食应如何搭配,副食中各种营养素量的掌握,常见副食搭配的禁忌,辛辣食物的控制以及个别食物对疾病的影响等,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饮食教育。

3.3饮水教育维持足够的饮水量是促进机体内代谢产物排出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肾结石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足够的饮水量可以形成大量的物理冲击作用,有效地加速毒素的排泄,间接的起到排毒作用,从而促进健康。但水、钠潴留的患者应注意饮水的控制教育。

3.4运动教育应以预防健康教育运动和康复形体运动为主,树立“健康第一”的长远目标。根据患者个体的需求指导适宜的运动形式。如慢跑、急走、慢走、打太极拳、跳健美操、举哑铃等有氧运动。

3.5精神教育努力保持精神上的愉快,这种精神上的愉快,需要两种情况下的和睦。一是工作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和睦;另一种是家庭生活中亲情的和睦。养成良好的心态,遇到问题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宽容的心理处理人际关系。

3.6社交生活教育某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社交,正常的社交生活一旦被限制,是必会造成焦虑、郁闷,为了满足患者社交的需要,应制定社交频率、社交人员、社交的类型、社交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等[2]。

3.7性生活教育性生活是患者隐私,因为疾病常常想求知又羞于启口,性生活教育必须列入教育内容之一,这是人性化护理必备的条件,也能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应包括性生活、频率、时间、放松控制法等。

4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育的效果评价分为护士评价和患者自我评价[3]。

4.1护士评价即进行患者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实施情况调查和实施效果评价。患者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让患者自己诉说健康预防应该怎么做;实施情况调查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每日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评价可以通过患者复查、复况、电话问讯等追踪形式评价教育效果。

4.2患者自我评价教会患者健康教育执行过程中,自我感觉改变情况,每次复查指标改变情况,日常生活质量,发病间隔时间等,而进行评价。

5小结

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是做好预防教育的关键,对此我院为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使护士从大量的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预防教育上。组织各护理人员学习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习和抽查考核相结合,以达到督促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指导方法的落实。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护士不能把自己只看成是一单位的施教者,同时要扮演亲人和朋友的角色,真正做到从患者心身两方面出发,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科学性,保密性及病情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程度[4]。语言生动、鲜明、幽默。患者既易接受,又能照章办上事,这样改变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避免了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中加强对患者的预防教育,是今后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发展的趋势。从中护士可以更多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独立性,通过预防教育给予患者一种心理支持和鼓励。满足患者科学保健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闫青,邓璐,仲梅.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预防效果研究.现代护理,2002,12:56-57.

[2]张勤,曾仲仪.自发性气胸病人院内外健康教育-体化的效果评价.现代护理,2002,6:478-479.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7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健康管理;探究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以及群体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并提出健康咨询和指导,同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部过程[1]。健康管理和传统医学模式不同,其将疾病事后治疗转变为事前预防,因此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以及医院资源的浪费,增加人们的将抗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究基层医院如何构建健康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基层医院的品牌形象以及社会影响得到提升,进而为医院创造良好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1基层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1.1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病率高达20%左右且不断呈现上升趋势[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脂代谢异常等,具有不可治愈特点,且危害较严重,其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高达85%,因此,在医院实施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为基本思想,对个体或群体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与连续追踪,达到降低风险以及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的目的,同时,也可使患者尽早发现患病并加以治疗,有效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1.2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彰显基层医院公益性近年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广大医疗机构的共识。相关资料表明,通过在基层医院设立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部门,并适当应用对应技术,并对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可有效展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工作。

据2012年卫生部联合相关部门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通知显示,基层医院已逐渐成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场所。基层医院可将常见多发病以及该病危险因素与医院实际内容相结合,以健康管理为主要方案预防并控制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增加医患之间的交流,使诊疗过程更为规范、遏制疾病发生等优点,在防控的同时,可有效彰显基层医院公益性[3]。

2基层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的构建措施

2.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工作人员以及群众掌握全面且细致的健康管理知识是有效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广大群众对健康管理知识掌握匮乏,大程度的降低健康管理的作用。针对此现象,医院应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①可加强共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工作意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②可有效提高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使其了解更多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自我管理意识,进行相关保健措施,也可使其及时进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干预。开展宣传教育措施可以是建立相关网站,提供健康管理知识,也可通过举办大型专题讲座,或者印发资料,达到普及健康管理知识的目的,使人们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引起其对疾病防控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参与健康管理的主动性。

2.2增设机构以及设备,进行人员岗前培训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在医院设立相关机构,基层医院可发挥自身专家以及设备等优势,设立具有优势的健康管理中心,同时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健康体检以及健康管理相整合。设立机构之后,增添设备也是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可向一些较为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学习,固定健康管理的工作场所,配备计算机、能量监测仪、评估与管理软件以及实物量化模具等设备,并分配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定工作。另外,在对群众进行健康指导以及咨询时,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为全面的疾病知识,因此,为确保工作人员的高效性,岗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并全面的培训,使得工作人员的技术达到标准水平,使其严格进行健康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流程以及质控标准对健康管理工作的展开也具有一定意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可将体检、评估、干预以及评价一体化,减少错误以及漏洞的发生,促进健康管理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同时,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得健康管理更为规范化以及个性化,最终达到防控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目标,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此外,基层医院在进行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遇到成本不足问题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与支持,从而获取足够的项目启动资金,促进健康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4]。

2.3建立相应奖励机制,鼓励医患积极参与由于基层医院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再加上公众对健康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健康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在普及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增添相关奖励机制,以鼓励医患以及参与和配合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可通过对展开健康管理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4提高后续服务,规范健康管理目前,虽然很多医院都相应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但由于国内人口基数较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不连贯,使得健康管理难以全面普及并出现健康管理工作形式化等问题,例如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出现错误以及漏洞,还有后续服务质量差等问题[5]。基层医院健康管理工作人员应利用医院丰厚的医疗技术资源,建立一个集健康咨询、宣教、监测以及评估等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及时将体检人员的资料归档,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体检人员的身体变化情况,及时发现体检人员的异常情况,从而加以措施干预,进而降低慢性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效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

3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展现基层医院的公益性,基层医院可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增设机构以及设备,进行人员岗前培训,建立相应奖励机制,提高后续服务等措施构建健康管理模式。虽然现在健康管理还处于发展期,作用不够显著,但在医疗工作人员以及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其长远效果非常可观。

参考文献:

[1]贺媛,迭君,康健周,等.对构建大型企业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5(1):57-58.

[2]杨秀峰,张登彬.基层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5):114-115.

[3]霍立顺.健康管理对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25):84-86.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9

1健康教育内容

1.1入院教育疗养员入院后所面对的陌生的医生、护士及陌生的环境,多数疗养员会感到孤独,有所戒备。此时,我们要主动、热情,以诚挚温和的态度与疗养员及随员接触。向他们介绍疗养院环境、主管医生、护士。从收集的资料中找出疗养员的健康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疗养方案和教育内容。

1.2知识讲解以疗养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疗养方式能改善和缓解哪些疾病、老年人心理特点、老年常见病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愈后知识为授课内容,结合疗养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疗养的特点,对疗养员及随员同时进行健康教育。这种家庭式教育收到的效果较单人教育好,有利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更利于培养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疗养效果及生活质量。

1.3出院指导针对每个疗养员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调查,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饮食、运动、疾病预防的方案及注意事项;发放自制的健康指导手册,内容有疗养作用和目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预防、糖尿病的防治及糖尿病饮食的搭配、健康生活方式、食物中的热量和胆固醇含量及膳食知识、如何选择运动方式、预防腰酸背痛、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力学姿势、吸烟危害健康等等。

2健康教育方法

2.1短而精结合疗养员生理、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时,讲课时间每次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一次授课内容少而精,重点解决1~2个问题。

2.2针对性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个体,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由单一的整体化、一刀切的健康教育形式转变为整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紧密结合;由以往的健康教育单纯灌输,向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相结合;由简单的授课式宣传教育向查房、巡视等日常工作中配合宣传教育与监督相结合。

2.3多种形式用板报、报纸、专题讲座、宣传手册、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将有关健康方面的保健知识、疾病的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和愈后等资料进行宣传。调查显示,最受疗养员欢迎的获取健康知识的形式是观看健康教育录像(36.2%)和阅读健康教育知识手册(25.1%),另外还有健康教育专题讲座(20.3%),与同病种疗养员经验交流(14.3%),其他教育。

2.4双向座谈对健康知识缺乏者,要进行直观教育,定期召开疗养员座谈会,一方面征求病人意见,改进工作;更重要的是解答疗养员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让病员现身说法,使疗养员更易接受。

3讨论

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篇10

【关键词】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应用价值

健康档案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疾病状况等进行记录、管理的资料库。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层单位应建立系统、规范、真实、全面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健康档案,并对相关环节监控,其可以为社区医生提供完整的健康状况数据,是社区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社区卫生管理的重要前提[1],使社区医疗服务的综合、系统、持续性的特点得以体现,实现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健康档案涉及面广泛,需注意保护居民隐私,其应用价值不仅局限于临床,对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均有重要意义。

1内容与方法

1.1健康档案内容健康档案内容包括:①个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②生活习惯:包括:有无吸烟、酗酒史,并记录每天抽多少支烟、每日饮多少酒;③精神、心理情况:有无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性疾病;④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疾病的诊疗经过、康复情况等;⑤随访记录:定期随诊、家访或电话回访,主要内容有:疾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检查结果,用药效果,转诊情况等。⑥其他:如有特殊情况,将有临床价值的内容标注清楚。

1.2建立方法视居民的个人情况,如:文化水平等采用相应的方法:①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自主来服务站建立档案在院内创立健康档案知识宣传栏,将其关键的知识点重点教育,加强患者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视,使居民积极自主的响应并配合社区服务站的工作。②家访记录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可进行家访。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进行宣讲、解读,使档案的真实性得以保障。

2应用意义

2.1社区医生全科医疗的必要工具健康档案临床医疗服务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可以成为诊疗的依据,是保障基层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使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系统化、规范化、一体化的。

2.2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对健康档案疾病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使卫生医疗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得到更好的利用,通过对健康档案的分析,对地区的相关疾病进行,专人专项管理,治疗,合理的应用各种资源,并使之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2.3预防疾病对档案统计、分析,发现和确定人群的健康隐患及其不良因素,既而制定出相应的医疗预防计划,以保障社区服务的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改善人群健康问题,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目的。

2.4持续性医疗的重要保障持续性的健康记录,可以为医生全科治疗疾病提供经验、治疗经过及疾病的进程,使医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病情,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合理的进行用药,使一些慢性疾病,能够在社区中得到持续性的治疗,为持续性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5为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健康档案涉及到居民一般资料、健康状况、医疗保险等多方面的事项,可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计划生育、康复治疗等信息,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卫生投入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2]。

3讨论

健康档案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3]。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全科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可以有效的掌控居民存在的健康问题、发现疾病的发展规律及疾病的变异等流行病学的问题,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的诊疗,其涉及面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一定的意义。故健康档案的质量及管理尤为重要,我国健康档案的建立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社区医护人员不足: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量大,需要有大量的医护人员,然我国社区医生不足,其建立往往借助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4],使档案的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②建立方式单一:其建立主要是居民自主到社区进行登记记录,家访记录和体检的方式,由于经费等问题,使之不能够普遍进行,使档案建立存在一定困难,影响统计学数据。③管理人员知识缺乏:档案建立后需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然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缺少相关知识,使其资源没有有效地得到利用。④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造成其标准、要素、功能结构等不一致,使档案不能使各有关部门共享,不能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健康档案的合理应用,需保障其质量和合理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建设:档案建立工作量大,我国社区医护人员不足,借助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档案建立,不能保障档案的质量,加强社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可以明显改变现状。②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卫生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档案建立,避免单一方式影响参加建立健康档案的人群数量,提高健康档案建立的普及率;健康档案系统的运行及保护均存在一定的成本,加大资金投入,可使档案持续运行。③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避免造成因管理人员管理不当造成资源浪费。④制定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统一的信息,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共享其内容,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提高其使用率。

综上,健康档案可以用于临床,亦可以用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其涉及居民的信息范围广,通过分析健康状况,如疾病的感染率、发病率等,以及影响疾病发生的生活习惯等,统计并分析出社区卫生存在的问题。开展疾病管理、实施针对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提高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需保证健康档案的质量,并合理的管理档案,使之充分的发挥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春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健康档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69.

[2]王俊英,张亚军.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1):95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