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47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1

一、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校本课程建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一是认识偏差。有的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一套教材,纳入课堂教学就可以了;有的学校存在教育目标异化现象,把第二课堂活动摇身一变为校本课程;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解不到位,将其定位为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把校本课程变成为应试教育的抓手。

二是特性混淆。有的教师对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界限认识不清。如不能恰当区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把二者混淆甚至等同起来。其实,作为两种课程体系,前者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达到国家规定教育目标的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有选修权利,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是内容单一。多数学校停留于行政指挥操作,没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没有学生需求调查,没有考虑教师状况与培训措施,缺乏教师力量整合。有的忽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利用而利用,校本课程停留于浅层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如此校本课程,从教育哲学与学生需求看,是很不成熟的课程;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是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坚守

校本课程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偏差,深层根源是脱离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坚守。只有坚守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课程本质,才能建设好立足学校发展、学生需求、教师可行的校本课程。

(一)融入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

实践中,校本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依托教师个人兴趣爱好,教师某方面有特长的,学校就开发这类课程,校本课程常常由师资决定,没有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并非由学生需求决定。校本课程应当是基于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课程。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校本课程因学生需要而开发,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教学组织也有充分的灵活性,通过校本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弹性化,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时空。

(三)资源整合促使学校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资源整合,既有素材性资源整合,又是学习方式的整合。素材性资源整合强调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学习方式整合注重知识、经验、情感的整合。两种整合的有机融合,将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不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走出误区的破解策略

(一)建立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合本校传统与优势、学生兴趣与需要,从知识拓展、学科综合、实践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兼顾差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007年以来,我校校本课程经历了启动、初步实施、践行反思三个阶段,既有困惑,也有大胆实践与创新。我们开设了机器人设计及操作、航模制作、科学DV等科技校本课程,开设了既开发智力又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数棋校本课程,还开设了既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又弘扬优秀文化的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本质坚守和路径优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陶艺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制作的“巴山棒棒军”泥塑系列作品,入选人教版美术教材;机器人校本课程两次获“机器人大赛”金奖;国际数棋校本课程两次获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的“最佳智囊团奖”。

(二)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结合部分学科相关内容,以情景化、活动化手法二度开发改编,使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改编成综合的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活动课程。我校将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课本剧表演等课程;把陶艺教学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泥塑、面塑、雕塑、儿童画等教学相整合,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课程,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

二是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兴趣。作为课程创编的资源,需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互动产生活动主题,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在《科学DV—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教师将科学DV主题确定、资料收集、DV拍摄、后期制作、综合展评等整合在一个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创编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三是综合实践探究生成。以问题为源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滚动生成课程资源。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经常出错,我们引导学生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美誉的“国际数棋”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参加“国际数棋”活动,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又开发了智力,增强了创新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三方兼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是妥善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范围内,考虑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

二是既对学校已有经验进行集聚、提炼,又关注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并加以革新。加强对学科经验、学生经验、教师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形成校本课程亮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充满活力和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是妥善解决好队伍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力量结合体,必须充分发挥作为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一线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助力校本课程开发。

在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身处家长固有观念包围下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会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忽视学习活动中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转型学习方式,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潜能。

(五)排除校本课程建设的干扰因素。

校本课程建设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的束缚、家长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的单一、师资不配套、校长偏好等。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坚持适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本质,走出校本课程建设的各种误区,排除干扰因素,是校本课程发展本质而现实的迫切需要。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个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24-1

在实施学校课程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校将充分整合大学城的资源,从大学、大学生、家长和社区入手,了解学生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我校开发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培养学生特长和综合素质。同时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校将以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将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传统主义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主义学校生活结构与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教育环境”落在实处。

一、基于个性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

1.坚持原则

(1)发展性原则。我们认为发展性原则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成长。对学生而言,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增强理论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来说,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其次,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以开发学校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地方性原则。我们认为地方性原则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及时补充。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课设节,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学校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校课程的开发方向。

(3)实践性原则。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学校课程“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校本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校内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还包括各功能室、操场、绿化、景点等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则是指学校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对于课程的有效支撑,还包括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兴趣能力。

一种是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大学设施、研究机构、工厂、农村、商场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3.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以学生参与意愿为基本方式。暑期之前下发征求意见表,广泛争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合理性,然后再决定开发哪些课程。

以学校特色文化为背景来开发。学校文化是以国风雅韵为主题的传统特色文化,可以根据这一特色文化,开发国学、民乐、剪纸、书法、绘画等课程项目。

以学科分类来开发。通过采用选择和改编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课程资源,开设经典诵读、书法、趣味教学等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学科类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以活动项目来开发。活动类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感受成功,收获自信,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园,也成为他们成长的乐园。

以社会资源来开发。地处仙林大学城,大学林立,资源丰富。很多家长都有学科和一技之长,他们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的家长研究特长是通信,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家长这一资源,开发通信类课程。大学里的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也是我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二、仙小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3

【摘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扎实而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校本课程应直接面向学生,可以更灵活、多样性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优秀的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27-02

为了突出各地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一次规定了设置地方课程,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由此,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始正式在我国推行。校本课程的概念便是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的,即学校(本位)的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加快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在学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向之一。有学者将“校本”的内涵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校本”具有四方面特征——组织再生、多元参与、自制精神以及绩效责任。谈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者徐玉珍认为,它的两点显著特征是“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持续、动态的”。可见,学校在建设、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却在实践中缺失了。对于学校来说,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是学校对课程规划、建设、决策、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和对学校课程的准确定位、相互补充与整体功能的思考;包括发展和完善各种实施策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系统,保证课程政策与要求落到实处;包括对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组织和整合;包括对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能力,等等。

一、校长对于学校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导作用

校长对于学校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决策与助推作用。把校长视为课程领导者至为重要,因为校长影响学校课程整体效能的高低。在进行学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对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问题,校长首先应该思考学校在课程领导方面是否出现问题,而不是过多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的欠缺。在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无法同时精通许多学科领域,但必须在具备一般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领导。课程的领导因校长的个人特质和领导风格、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传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校长应该为学校课程发展塑造愿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理想的校本课程。

二、提高对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认识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概念图”可以帮助构建学校课程总体框架。

课程结构的构建,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具有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立足于基础课程的同时,合理地设置、开发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特色高中”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的建设是高中发展的大趋势,上海、北京、深圳等很多高中已经将特色高中建设得初具规模。经调研发现,沈阳市的中小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基础课程讲授为主,依据学生兴趣开展的校本课程数量较少;多样化课程的开展还仅仅局限在一些名优中学里。所以,帮助普通中学打造特色课程及优化设计学校特色的“少而精”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三、制定科学的学校课程计划

好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近期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管理、评价等可操作性措施的整体规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与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影响着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安排。

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对于学校课程计划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学校课程表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被简化、弱化甚至虚无化的现象。例如,在进行学校课程计划目标分析时,可运用Swot分析法,在基本情况、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行政管理、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

四、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其实,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每个学校的课程实施都应该是校本化了的。校本课程的合理化实施与管理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课程类型包括基础型、拓展型及探究型,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最大问题是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实施方式太过单一,与基础型课程几乎无差距,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为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也是讲授基础课程的教师,有时不能很好地转变思维方式,因此,增加教师的相关培训及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有助于课程的实施。在学校课程的管理方面,学校应当研制专业制度、建立激励制度,来激起教师的热情,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诸多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与潜能,高度重视与充分利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但是很多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设视角仅仅局限在教师身上,开设学校教师能够讲授的课程,这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弊端,校本更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资源不仅包括校内资源,更要利用校外资源,如社区资源、场馆资源、网络资源、高校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六、校本课程展示平台搭建及交流共享

平台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校本课程更好地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完善需要交流合作,校本课程的交流可以较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一些课程的开发或者资源利用不当的情况发生。校本课程联盟或共同体的建立也可以在课程质量的提升上有很大帮助。

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的打造,能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甚至产生品牌效应,但是学校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教育规划纲要》不仅“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更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一点重要的总体思路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并提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学校真正拥有课程意识,能够以生为本,科学、合理地研制并实施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校课程时,学校、学生、教师、校长都将取得不一样的收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学校课程计划编制课程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33-02

收稿日期:2011-11-11

作者简介:赵向华(1971-),女,湖南邵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程是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等重要作用。它是必修课程的一种必要、有益的补充,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选修课程的设置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这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平台,也是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省属本科纪念大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注重校本选修课建设,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1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凸显院校文化传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纪念性多科性省属本科纪念大学。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的确是滋养就读于此的大学生入文素养的一部深刻的教科书。学校开设“廖仲恺、何香凝传略”这门校本选修课,就是要让更多的学子深入了解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夫妇革命精神,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繁荣,抛头颅、洒热血,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精力。通过对革命前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深深领会了前辈身上焕发出的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鞭策自己刻苦学习,回报革命先烈,为当今和平社会的繁荣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通过校本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营造学校独有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继承并发扬学校的传统人文文化,影响并推进社会的发展。由于课程设置凸显院校文化传统,大批学生积极追求进步。三年来共有6327名学生申请入党,4171名学生参加了党校培训,其中2014名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在校学生党员1313名,占学生总数的1435%。近年来,学校有5个团支部获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15人获得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标兵和三好学生等称号。

2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彰显院校专业特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主要优势的大学,“扶助农工”是何香凝先生办学的初衷和学校的定位。根据这一特点,学校通过开设“生态学”、“农业概论”、“世界农业”、“现代科技概论”、“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基础”、“数学文化”、“科学史”等一些自然科学类和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校本选修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了解现代农业、工业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新进展,使学生了解“三农”,喜爱“三农”,并乐于服务于“三农”;同时,使学生懂得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人文贯串科学的始终,为其导向,提供动力,开辟原创性源泉,为其应用与发展搭建大好舞台;科学也贯穿人文的始终,为其奠基,提供素材,避免荒谬,为其表现与发展提供强力手段。

“数学文化”这门校本选修课程使学生既把多年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念、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中的规律;既学习了历史上的重大数学事件,又体会了科学家、数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科学史”课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精神之真谛,使之认识到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这类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强化通识性

针对农工科学生课程专业性强,平时接受人文教育相对较少的特点,学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文学名著欣赏”、“圣经文化欣赏”、“世界宗教”、“美术鉴赏”、“戏剧鉴赏”、“中国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形体舞蹈”、“格局鉴赏”、“艺术导论”、“插花艺术”等文学艺术类校本选修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增强其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大多数农、工科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等特点,学校还开设了“大学语文”、“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学位论文与科技写作”、“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现代沟通学”、“演讲与口才”等系列课程。

4校本选修课的建设要体现时代性

校本选修课建设必须与世界和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步,要作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为此,我们开设了“比较教育研究”、“国外农业最新科技动态”、“中外农业工程教育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发展趋势研究”等校本选修专题课程,以使学生掌握世界和我国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如何有效利用这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学校根据当前形势及学校特点,开设了“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概论”等系列课程,引领大学生转变单纯的求职观念,树立起既要求职、又可以创业的崭新观念,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品质。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等光荣称号。

二、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

1挖掘教学资源,增加选修课数量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体学科结构偏向农、工科,课程专业性强,人文素质类校本选修课程相对综合大学而言,显得数量不足。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增加校本选修课数量,并通过规范、整合,优化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申报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师需填写校本选修课程申报表交教务处,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分析,并由申报教师进行试教,经专家评议合格后,下发通知准予开设。对一些教学或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在保证课程体系和结构完整的情况下,通过联合授课、专题讲座等方法,实行几个教师共同开设一门校本公选课。除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外,学校还诚邀一些教学水平高、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威望的离退休老教授“出山”,对本校无力开设的课程则高薪聘请外校教师授课。通过教师积极申报、学校优化整合,学校现已开设校本公选课大约l50门,课程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管理、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

2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校本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兴趣、挖掘潜能、提高素质的平台,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班级导师进行分工协作,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操作规程,并建立公选课网页,对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材的选用、教师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学生参考;班级导师负责向学生讲解选课的注意要点,同时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尽可能使学生各自不同的内在潜能优势与学校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配匹,从而不仅令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和谐,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杰出人才。

3加强校本选修课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公选课由于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因此课堂中学生的专业、年级分散,学生学科基础、特长等各异,相比自然班级而言复杂得多。为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从1998年开始,学校把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相应类别的公共选修课作为取得毕业资格的一个必备条件,并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毕业生调查。近三届毕业生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高,心理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服务态度好,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率达97%以上。

4改进选修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金葵花;文化隐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15-02

【作者简介】何义田,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南京,210019)校长,高级教师。

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家标准的颁布,引起了教育界积极的关注和广泛的热议。“核心素养关键在行动”“核心素养要落地”,是专家学者理性的提醒和热切的呼吁。基层学校如何行动,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笔者就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新思考、新探索。

一、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表达

对国家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首先需要我们有自己校本化的理解,校本化的表达和校本化的落实。我们从学校独特的金葵花校舍设计得到启迪,金葵花是我们学校的一文化隐喻,这个文化隐喻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让学生永远向着太阳获取能量,生长能量。

学校由金葵花文化隐喻的核心思想确立我们的课程哲学就是种“太阳”。在每一个学生心里种一颗“小太阳”,让每个学生心中拥有无限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种“太阳”,有三个维度:一是输送,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心中的那颗“小太阳”输送能量,促进其生长;二是吸收,儿童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太阳,主动汲取能量;三是生长,激发儿童自己孕育能量的种子,让自己心中的“小太阳”发光发热,生长自己,照亮别人。

根据这个核心思想,我们提出了学生三个维度的能量生长:向善、向上、向美。向善是道德的能量,向上是精神的能量,向美是审美的能量。这样的能量作用在儿童身上,是一个整体:以道德的向善为核心,以审美为境界,以向上为精神支柱。这种校本化的表达培养的儿童就是向阳的儿童。儿童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对国家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表达,就是要让无限的能量、无限的可能在更多的跨界学习中得到集聚和生长。

国家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它需要一个落地点。我们的切入口是学校的金葵花文化隐喻。从这个切入口,确立自己的核心思想。金葵花文化隐喻,它的核心思想是生长能量。无限的能量,无限的可能。校本化的表达要紧紧依据国家核心素养。国家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我们的校本化表达也有三个维度:向善、向上、向美。国家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校本化表达,向善、向上、向美三个方面的能量整体作用于学生,因此我们培育的是向阳的儿童。我们从金葵花文化隐喻“生长能量”的核心思想出发,进一步梳理、凝练、架构出关于核心素养的我们自己的校本化表达。这样的校本化表达,是指向国家核心素养的,同时彰显的是学校特质,追求的是和而不同。

二、校本课程方向的再审视

核心素养是统领整个课程改革,引领整个学校课程建设,其中必然会对校本课程提出要求。核心素养对校本课程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对于校本课程方向性的审视,我们做出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校本课程是指向人的,指向儿童的,是面向所有学生,为了所有学生能量的增长,为了所有学生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的。第二,校本课程的真正特色应该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最大的校本课程的特色。第三,校本课程应该是具有选择性的。选择性就是适宜性,让学生选择适合他的课程,才能发展个性特长。核心素养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有面向群体学生的滑冰、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和军训课程,还有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近60门“快乐周三课程”和艺术社团课程。第四,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满足学生能量的增长,在于满足学生未来可能性的发展要求。从课程内容上分,我们学校重点开发的是馆课程、球课程、野外生存课程、探秘课程,把儿童引向生活,引向世界。未来我们还将开发工具课程,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儿童做事精致的品质。第五,校本课程应该与学科课程加强联系,形成跨界学习的态势。只有跨界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第六,校本课程是儿童自己的课程,是儿童参与的、喜欢的,甚至是儿童创造的课程。我们的“六小灵童”课程包括小画家、小编辑、小主播、小馆员、小拍客、小记者,这些课程都是儿童自己开发,自主实施的。

三、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开发

1.开发物质资源。

我校是离南京奥体中心最近的一所学校,奥体中心的滑冰场有我们开发的“冰上运动课程”。一年级的小朋友每周上两节滑冰课,课程实施时间为一年。一年掌握了基本的滑冰技能,有兴趣、有潜能的学生会进入我们学校的花样滑冰队、男子冰球队,这两支队伍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并获得大奖。我校大部分的“球课程”都是依靠周围的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实施。南京奥体中心的乒乓球馆有我们的乒乓球校队,执教的教练大部分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三、四年级学生利用南京市羽毛球学校的资源,由专业的羽毛球教练每周进课堂,进行羽毛球普及训练。我们希望通过冰球国际性比赛、不同的足球文化,让儿童t望世界,与世界对话。

2.开发文化资源。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学校自己建有一流的自然科学馆。我们把学校的校馆和社会的博物馆打通,开发学校的“馆课程”,每个年级每学期都有计划地走进南京30多个博物馆中的一两个,去参观学习。如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华指纹博物馆、奥林匹克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国家电网电力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

3.开发人的资源。

一是家长资源。我们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大部分都是依靠家长资源进行开发实施,几乎每周都有班级家长组织野外亲子活动。在学校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得到很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定向越野、乡村远足、野餐野炊、野外生存专题课等使学生生存技能训练得到加强。在充分挖掘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基础上,我们实施以下“探秘课程”:《香蕉变熟的秘密》《光的魅力》《雷达与信息》《有趣的关节》《一块神奇的玻璃》《长毛的恐龙》等等。家长中的大学学者、军事专家、植物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学校的“家长讲坛”,把一个年级的学生一次次地引向广阔而神奇的探秘世界。

二是教师资源。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了教师课程,全校近60门教师课程在周三下午供全校学生选修,我们称为“快乐周三课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是名家资源。书法家尉天池、孙晓云、王惠松,体育残奥会世界冠军孙海涛,自行车世界冠军周玲美,花样滑冰国家队组合张丹、张昊等等,这些大师进校园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感召,输送的是无限的能量。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6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又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资源,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

二、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一)凸显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甘肃省肃南县生活着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对当地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例如,裕固族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赛马、摔跤、拉爬牛、顶杠子、拔腰等民族体育运动。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诗歌、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创造才能。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搜集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而成“草原篇”、“生活篇”、“歌声篇”和“传说篇”。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制作了许多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例如编织的毛口袋、毯子、马缰绳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宗教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都在学校所编的美术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凸显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文化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农牧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校本课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校本课程内容促进了农业、科技和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突出了服务“三农”的内容,如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治病虫害、培育优良草种和畜种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凸显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肃南县地处祁连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校本课程的内容只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地域特征。学校学生对家乡比较熟悉,但地理空间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校本课程教材除了通过文字叙述,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图像资料,如地貌类型图,人口、民族、矿产、农作物、畜牧业分布图,小城镇规划图,以及标本、画报、图片、地图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三、在课程实施上,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讨论区”、“知识区”、“活动区”和“实验场”四大板块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材第一册《认识我们的家乡》第一单元“草原明珠———我们的家乡皇城镇”的教学中,在讲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时,让学生介绍班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的同学,在本地居住的有哪些民族,各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等。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当地的民族概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在裕固族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在每篇课文前设置了“课前讨论”环节,课后设计了“动动脑、动动手”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和阅读民间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悟生活之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在生态环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游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在民族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剪剪”,感受民族艺术之美,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注重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牧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发挥牧区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暖棚养羊与普通圈养羊、大棚蔬菜与普通蔬菜、高山细毛羊与未改良绵羊的不同,激发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

四、在课程评价上,树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取向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7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8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加快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课程计划只有在学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走向“校本”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向之一。有学者将“校本”的内涵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校本”具有四方面特征——组织再生、多元参与、自制精神以及绩效责任。谈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者徐玉珍认为,它的两点显著特征是“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持续、动态的”。可见,学校在建设、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与执行能力却在实践中缺失了。对于学校来说,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是学校对课程规划、建设、决策、引领、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和对学校课程的准确定位、相互补充与整体功能的思考;包括发展和完善各种实施策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系统,保证课程政策与要求落到实处;包括对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组织和整合;包括对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能力,等等。

一、校长对于学校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导作用

校长对于学校课程建设起到引领、决策与助推作用。把校长视为课程领导者至为重要,因为校长影响学校课程整体效能的高低。在进行学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对课程的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问题,校长首先应该思考学校在课程领导方面是否出现问题,而不是过多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的欠缺。在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无法同时精通许多学科领域,但必须在具备一般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领导。课程的领导因校长的个人特质和领导风格、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办学传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校长应该为学校课程发展塑造愿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理想的校本课程。

二、提高对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认识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概念图”可以帮助构建学校课程总体框架。

课程结构的构建,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具有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立足于基础课程的同时,合理地设置、开发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特色高中”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的建设是高中发展的大趋势,上海、北京、深圳等很多高中已经将特色高中建设得初具规模。经调研发现,沈阳市的中小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的基础课程讲授为主,依据学生兴趣开展的校本课程数量较少;多样化课程的开展还仅仅局限在一些名优中学里。所以,帮助普通中学打造特色课程及优化设计学校特色的“少而精”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三、制定科学的学校课程计划

好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近期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管理、评价等可操作性措施的整体规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与学习内容的整体规划,影响着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安排。

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对于学校课程计划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学校课程表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存在被简化、弱化甚至虚无化的现象。例如,在进行学校课程计划目标分析时,可运用Swot分析法,在基本情况、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行政管理、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

四、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其实,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每个学校的课程实施都应该是校本化了的。校本课程的合理化实施与管理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课程类型包括基础型、拓展型及探究型,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最大问题是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实施方式太过单一,与基础型课程几乎无差距,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为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也是讲授基础课程的教师,有时不能很好地转变思维方式,因此,增加教师的相关培训及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有助于课程的实施。在学校课程的管理方面,学校应当研制专业制度、建立激励制度,来激起教师的热情,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诸多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与潜能,高度重视与充分利用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但是很多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设视角仅仅局限在教师身上,开设学校教师能够讲授的课程,这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弊端,校本更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资源不仅包括校内资源,更要利用校外资源,如社区资源、场馆资源、网络资源、高校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六、校本课程展示平台搭建及交流共享

平台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校本课程更好地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完善需要交流合作,校本课程的交流可以较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一些课程的开发或者资源利用不当的情况发生。校本课程联盟或共同体的建立也可以在课程质量的提升上有很大帮助。

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的打造,能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甚至产生品牌效应,但是学校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教育规划纲要》不仅“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更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一点重要的总体思路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并提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学校真正拥有课程意识,能够以生为本,科学、合理地研制并实施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校课程时,学校、学生、教师、校长都将取得不一样的收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学校课程计划编制课程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9

关键词:现状分析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建设遵循原则

一、物理学科现状及学生状态分析

1.学科现状分析

物理学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在最基本层次上研究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又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各学校发展的与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有:

(1)物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实验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由于高考升学率思想的影响,物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开设选修课的热情及整体实力包括科研、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实力或影响力有待于提升;

(4)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教学、教材等建设体系及管理体系需着力完善;

(5)规范化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形成。

2.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功利思想,认为学习物理,尤其是学习选修物理对高考好像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没有积极性,甚至出现放弃物理竞赛复赛权等现象。同时,由于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畏缩,也不主动选修物理方面的内容。

二、物理学科的特色及选修学科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们进行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为物理教学服务的,对物理学基本特点的深刻认识,围绕其特点,显然是成功地进行物理选修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物理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们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观察,主要是指人们对物理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实验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或过程,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

第二、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的、精密定量的科学。我们知道,物理学的认识成果是通过一系列物理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物理学的完整体系就是由力、质量、动量、能量、场和量子等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物理概念和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结论组成。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逐步形成的,物理学的许多定律则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后由各种物理概念描述出来的。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精密定量的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概念既有它的质的规定性,又往往最终表现为特定的可以测量与计算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与公式,正是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这就说明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第三,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物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哲学对物理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较量。地球为中心和日为中心。

三、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方向

1.指导思想

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立足于校情与生情;开展“校本选修课程”活动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建设与物理教学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2.基本原则

第一,实践性强的原则。在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第二,促进教学的原则。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应该广泛地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师情与校情开设课程。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设方向

从学校层面来讲,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充分借助利用中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精选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之外,还应该进一步规划和开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比如,可以大致参考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来思考课程资源建设的大致方向。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社会调查也是校本选修课程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选择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及把握社会与个人发展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能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获益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设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和确定学生的素质现状,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以确定制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校本课程的建设篇10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际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以高科技、现代经济为主轴带动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已呈迅猛之势。这就要求步入国际化快车道的城市公民,特别是发达城市社区的人们,要有世界的理念、国际的视野。开发利用社区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学校教育新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是学校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2.我区我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地处浦东联洋国际社区,社区主题定位在中高档国际社区的理念,整个联洋社区注重文化底蕴方面的建设。大拇指广场因收藏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恺撒的传世名作《大拇指》雕塑而得名。原社区中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成为了全球首家大型开放式博物馆――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现因扩大规模搬迁至社区周边。社区周边还座落着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等大型文化建筑等。联洋社区居住着众多社会名流、精英分子、海外人士。我校现有境外学生80余人,学生家长有一半是从世界各地留学归国的“海归”,他们对现代化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在联洋国际社区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学校每年圣诞节前后会举办“世界文化周”活动,在“班级社会实践活动”中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类实践活动资源。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开发利用社区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学校教育新课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学校教育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美术教学资源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美术教学活动不能只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动手操作,还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社会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实践价值:为素质教育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我国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个历史阶段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是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完善的。通过探索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及多元美术文化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认同本土传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确立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承与构建民族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及审美创造等综合能力。通过发挥社区优势,开发联洋社区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新课程资源的不足,使学校更好的融入社区,并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由此,课题组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课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理论价值: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对于审美创造价值、探究学习价值、统整学习价值、文化认同价值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概念的界定

现对本课题名称的主题词作一简释。“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是指社区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艺、科技、教育、环境、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多维性,要充分挖掘、筛选,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使社区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是指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的资源,建设具有探究型和校本化特征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课程研究模式。课程资源核心要素,包括人文要素和造型要素这两个方面。

1.人文要素包含审美要素和道德要素

审美要素:在美术“本土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基本的视觉艺术素养与相关学习能力,学会利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与想法。

道德要素:增强对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和认同感,培育对社区文化的情感依恋,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艺术感悟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造型要素包含形式要素和技能要素

形式要素: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及各项单元主题活动和项目研究活动。

技能要素:通过写生、装置、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表现,体验不同材质,形态、肌理、色彩的造型美感。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依据“现代艺术与城市社区文化”的联洋社区文化特色为背景,深入解析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特点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在学校美术课程活动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文化资源。

2.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和表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单元主题活动和项目研究活动,不断尝试经历各类综合的视觉艺术实践学习,促使艺术实践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3.通过创设一定的校园内外的文化情境,体验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艺术、建筑等社会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揭示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规律。

(二)研究内容

课程研究的内容由课程理念和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成。

第一,课程理念与价值。创设围绕人文主题展开的美术与其它学科综合学习的活动,营造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艺术实践情境;课程具有审美创造价值、探究学习价值以及文化认同价值。课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其一是统整性学习特征,改善单纯以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课程教学,开展美术与其它学科、与班队会活动统整的课程教学活动。其二是多样性特征,架构多样性的课程及学习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社会实践及学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素养。其三是探究性特征,引导学生以项目研究、单元主题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充分利用课余及假期到校园、家庭、社区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其四是人文性特征,选择和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的社区文化课程资源,实施以人文主题主导的课程教学活动。

第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单元主题课程活动,包括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不断尝试以不同的美术样式以及其它学科统整的实践学习,更多的体验审美与创造乐趣,获得审美经验和探索学习经历,促进对社区文化

第三,课程内容。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了社区文化资源包括:社区中的建筑(艺术馆舍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和广场上的雕塑;联洋社区中的节日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社区中的艺术场馆资源,如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的古今中外艺术展;社区广场上的主题设计;参观超市、商场和个性化店铺,接触现代设计作品等等。

设计美术学科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设计美术学科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课程方法与策略。美术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就是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包括资源开发研究的“五步操作法”和资源开发研究的两个活动策略。“五步操作法”,即“考察记录梳理研究感悟体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两项活动策略是指探索寻访活动策略和文化情境体验策略。

第五,课程评价。包括课程活动形式内容的评价、学生和教师能力发展的评价;设计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包括适合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以及利用各类校内外课程活动载体的多元评价途径,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三、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基本做法

1.开发利用,挖掘适切资源。对课题组而言,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是个全新的课题。联洋社区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广泛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运用到学校美术课程中,我们依据“现代艺术与城市社区文化”的联洋社区文化特色为背景,深入解析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特点和个性,有针对性去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和表现的内容。

2.深入社区,体验综合实践。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去关注社区,接触社区、走进社区。如:运用调查的方式认识了解社区中的各个雕塑作品,运用写生的方式感受社区不同风格的建筑类型,运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社区丰富的坊间文化活动等等。通过各种综合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社区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从而认识社会,感受社会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

3.项目探究,构建校本课程。我们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整合,并制定了的探究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见下表)。

说明:《联洋社区“智慧树”》凸现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上述五大项目调查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并通过“专题探究”、“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的形式建构校本探究型课程。每一调查组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以增强操作性、检测性。

4.注重评价,方式多元规范。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性的差异性等,建立了可操作的开发社区文化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两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即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体系,形成了问卷式自我评价方式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的自我评价方式。通过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与提高,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即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指导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表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及对相关文案(校本教材、讲义等)的评价。建立以课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评价使课程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5.把握动态,着力反思改进。把握动态是对当前主客观情境中影响、干扰项目研究的动态因素的捕捉与掌控,是对预设研究方案补充、调整与完善。如“以社区内各国餐馆为对象,开展调查活动”,就是根据二年级组在“世界文化节”时开展的“世界美食文化”而补充的。又如,调查组在深入社区调查后,学生发现社区中有很多类型的茶室和茶铺,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社区茶文化,学校的茶文化也是非常浓郁的,不仅有着耗资30多万的茶艺专用室,而且本课题组的周靓雯老师不仅任教美术,而且她也是资深的茶艺教师,所以我们又开发了这一项内容。而反思改进则是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疑难困惑等所作的思考和对策。如原项目设计中尽管有考虑到家庭对课题研究的影响力,通过对前半年的项目研究或者说课程实施的反思,发现不少学生家长参与的热情高、点子多,所以在探究节日文化的时候,在圣诞节前的“世界文化周”活动,均邀家长积极参与,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力量。

(二)基本经验

1.促进目标达成的基本策略

为使目标顺利达成,在方案设计和正式启动时选择了两个主要的策略,并贯串于课题研究的始终。

⑴探索寻访活动策略。即提供学生探索考察社区历史、文化及建筑等的学习活动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运用美术等学科语言,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都能以学习主体的角色投入到一项或几项探究型项目(课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同时得到来自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士的指导、帮助,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

⑵文化情境体验策略。即创设一定的校园内外的文化情境,体验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艺术、建筑等社会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因为我们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对于感受社区文化处于浅尝性的阶段,因此,以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文化情境的创设,并让学生以感知体验为主。设计具体、生动、趣味、符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生动手制作,还是上网搜索;无论是学生实地调查,还是书刊查阅;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合作研讨,都与源于生活的认知活动紧密关联。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上选择的研究策略。

2.促进目标达成的基本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即根据拟定的第一步行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时了解、考察、认真记录;最后反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找出问题及原因,修改、调整、完善计划;然后进入第二循环的行动;多次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⑵采集调查法。即在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最后进行效果调查。调查探究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起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

⑶案例分析法。即借助课程活动案例,对本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作细化的、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案例分析法,不仅能高度提炼了研究中的亮点,而且还可以验证研究的成效,成为研究过程中一个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我们主要运用了类型采集调查法的教学活动策略。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学校所处的联洋国际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型的调查,包括“城市雕塑调查”、“艺术场馆调查”、“教育机构调查”、“超市商场调查”、“坊间文化活动调查”等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调查。

采集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征,尤其是体现国际社区的多元文化特征的建筑、雕塑、博物馆以及坊间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组成了五大(资源)探究项目小组,运用了实地考察(写生摄影摄像、文字记录)、问卷采访(采访社区居民、各类学校机构,向联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各类信息);网馆查询(到互联网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各类机构,查询取得相关资料)等采集调查的途径及方法。

通过对采集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和分析,整理归纳出体现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征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资料、图片影响资料、写生考察资料等,举行了“社区文化资源调查资料交流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五大探究项目小组,收集了各类环保材料、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社区智慧树”系列装置作品,城雕调查项目组设计创作了“社区艺术智慧树”、“艺术智慧树”用丰富的综合材料、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了社区各座代表性城雕的艺术风貌及文化内涵(学生运用的综合材料有纸、木、麻、布质材料,有金属罐、塑料瓶、废光盘等材料,有图片、绘画、纸艺、陶艺作品等材料。)其它探究项目组也设计制作了“建筑智慧树”、“教育智慧树”、“生活智慧树”等艺术装置作品。经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互动探究小组的社区“智慧树”系列装置作品还被安置于社区的一些场馆内和户外的场地中。

开发及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过程,我们采用了“五步操作法”,即“考察记录梳理研究感悟体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如下图)

我们把整个“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确立为一个总的《联洋社区“智慧树”》教育教学案例,该案例凸现出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是一项有价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主要成果和思考

(一)主要成果

*实践成果

1.学生发展的成效明显。通过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在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知识方面,学生们对茶艺、对世界主要美食、服饰、建筑和中外传统节日等有了基本认知。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在搜集、处理信息、电子小报设计、动手制作、主题活动筹划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长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令人耳目一新,不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显露。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明礼仪、眼界心胸、团队精神等均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对社区有了更深的情感。现在丰富的案例中选取之二予以说明。

案例一:

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

结合每年学校举行的为期两周的“世界文化节”活动,我们设计开展了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形式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展示了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二年级组的探究主题为“感受社区美食文化”,各班同学在前阶段探究社区中丰富饮食特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世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本次“世界文化节”节上各班在老师、家长们的引领下认识并学做各国点心,在了解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社区的情怀和多元文化交流包容的思想。

传统节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志性民族文化活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联洋社区居住着来自各国各地的居民,我校现有境外学生80余人,学生家长有一半是从世界各地留学归国的“海归”,社区的节日文化是非常浓郁的,尤其是在中秋、春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的时候。鉴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局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着眼于节日的来历、节日的纪念活动、节日的社会意义、节日的饮食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上。各班以“多彩的社区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展制作电子小报、节日卡片设计、节日创意礼物的制作、万圣节服装走秀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对节日文化有所了解、感知。

写生兴趣组围绕“丰富的城市雕塑文化”,开展了“社区建筑雕塑写生”、“社区建筑创意”、“雕塑制作比赛”、“世界模型建筑拼搭比赛”等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所探究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社区建筑文化的了解;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动手能力得到了展示和提高。

茶艺兴趣组的小茶人们向大家展示了红茶茶艺。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红茶的起源、发展及向世界传播的概况;了解了中外红茶文化的渊源和差异、茶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

案例二:

与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CRaGG(托尼・克拉格)对话

2012年11月5日,进才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CRaGG(托尼・克拉格)的宣传展架,这正是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在学校进行的一场“流动美术馆”活动,同学们通过动手搭建积木进一步了解立体雕塑的创作。

随后,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为学校图书馆捐赠了美术馆以往历届展览的画册40余本。美术馆的黄霖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CRaGG(托尼?克拉格)的讲座。讲座中,同学们还和黄老师积极互动交流,黄老师还为学生的精彩发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与tonYCRaGG对话”,也是进才实验小学美术课题《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项目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喜马拉雅美术馆与艺术大师托尼・克拉格的作品近距离接触。美术组陆瑛老师还在美术馆体验区指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和彩泥现场模拟制作了精美的泥塑作品,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还被美术馆所展出。俞心舟同学的作品获得了最佳空间造型奖,学校还荣获了最佳团队奖。本活动充分凸现出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是一项有价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一个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了创造与表达的完美结合,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还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对社会、对心灵的思考。活动给予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学生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拉近了。

*文本成果

1.基于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探究性课程实施方案”(计总方案、子方案9份);

2.基于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集”;

3.编撰开发社区文化资源的“我们的智慧树”美术校本实验教程;

4.《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总报告。

*音像实物成果

1.“社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美术课程建设”展示会;

2.以“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为主题的电子小报、专题展板、活动照片、DV(主题活动)等系列音像资料(学校“世界文化节”时进行);

3.《精品课展示》。

(二)几点思考

本课题在美术组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朱健朴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的辅助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也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在美术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和自然渗透,以及社区文化资源更深入的挖掘和充分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做几点发展性思考。

1.进一步开展好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感知、体验活动(包括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还有,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各年级(或低、高段)的衔接上还要作系统、审慎的考虑。

2.进一步发挥每一个课题组老师的优势,特别是带动好年轻的老师,帮助她一起深入开展,让她们也品尝到或深悟到了教育科研之于自身发展的甜头,感受到因为课题研究带来的学识视野的拓展,理性思辨的发展,科研素养的提升,相关能力的迁移,以及自我价值的展现等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我要激励、引领教组员,共同进步,向学者型、学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m].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