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十篇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十篇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00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1

[关键词]农村;基层;财务管理;法律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41-02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建设法制社会是我国的目标,农村基层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始终需要法律来规范、来纠正。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稳步推进,更需要基层干部、财务人员和村民知法、懂法,用法律武装自己,来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

1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农村基层仍然普遍存在违反财经纪律、会计核算混乱、财务管理失控的现象,而且屡禁不绝,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1.1干部会计法律意识淡薄,监控机制没有发挥作用

一些村干部巧立名目,铺张浪费,而且会计法律意识淡薄,对财务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根本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放任不管。部分乡镇领导不愿得罪村干部,对群众反映的违法乱纪问题,还没等开始查处便设置门槛或者说情,干扰执法人员执行力度,滋长了村干部的不正之风。

1.2个别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混乱,干部铺张浪费

个别村干部不按财经纪律办事,利用职权乱批乱支乱用,接待费、公款送礼等开支大,报账不及时,票据不规范,支出不归口。再加上财务管理混乱和不公开,没有透明度,群众意见很大,屡屡引发一些举报事件。

1.3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不能规范开展会计工作

目前农村财会职业的准入制度还未健全起来,没有强制进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会人员很少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理论,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专业技能培训,不熟悉常设的会计科目,只能凭感觉、靠经验记账算账,所以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缺乏理性认识,不能真正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1.4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不够,没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财会人员不能坚持原则,不敢也不愿得罪主管领导,加上财会人员本身政策水平不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甚至,,所以很难公正客观地处理相关会计事项,也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并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管。

2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场基层财务管理,才能克服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问题,这是发展农业的基本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①提高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层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选拔,才能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养,及时纠正了以前审批手续不全、入账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为行使会计职能打下坚实基础。②遏制村组干部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规范财务管理,会计才能够维护财经纪律,勇于履行职责,使基层干部私用公款、贪污挪用、吃喝挥霍、乱支乱花等违纪现象显著减少,才能很好地遏制基层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通过把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方式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的安定团结。③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遵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核算符合公允性原则的要求,才能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的热情,从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财务管理与农业收入息息相关,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农民对我国财经政策形成错误认识,影响生产积极性,客观上对我国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3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实践路径

3.1强化法规治理,增强法律意识

实践证明,在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工作中,除了采取正确的政策指导,更重要的是以必要的法律措施来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①尽快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规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与广大农民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完整保护农民权益;②针对基层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定期举办以财务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使他们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切实掌握《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中的各项规定;③坚决按照《会计法》落实单位会计第一责任人的规定,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作为政绩考核、职务晋升的具体指标,以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④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执法部门的执法质量、执法效率,税务、审计、财政各部门要抽调专门的力量,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区内的基层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会计执法检查,对那些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已构成犯罪的,要立即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真正规范财务管理,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账钱分设分管、内部审计控制、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票据管理、开支审批、收益分配等制度。严格使用财政票据,加强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②乡镇经管站要提高思想意识,大胆管理,要求使用统一的村合作经济组织发票和收款收据,同时加强票据的监督以及管理,禁止使用路边买来的收据报账或者白条子入账。出纳和会计一定要分开设置,绝对不允许村党支书或者村委会主任代替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能,从源头上理清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混乱问题。③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各村委会都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大会选举产生。要选出那些坚持原则、关心集体、处事公道、德高望重、作风正派、精通财务管理的村民担任小组成员,真正发挥民主理财、有效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好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会审制和“双审双签”制。

3.3坚持持证上岗,提升人员素质

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会职业准入制度。凡是农村基层财会管理的负责人,以及负责会计核算的财会人员,都需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基层实际需要委派、聘任财会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可靠。为了切实提高财会人员政策法规水准、政治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需要坚持每年培训80学时的继续教育制度,乡镇经管站每年至少集中办一次培训班,认真组织村级财会人员学习《会计法》、《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等,培训合格后,实行凭证上岗。同时,要不断增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更新和充实他们的财会知识,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理财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习气和违法乱纪现象,维护正常的财务管理纪律和秩序。

3.4强化财务监督,严惩腐败行为

严格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乡镇一把手公开述职述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要开展专项督查和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各地土地发包承包、征地补偿标准、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问题,及时发现、制止、纠正和处理,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乡镇纪委和财政所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实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以及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审计结果要向广大群众公开;收支公开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力途径,要大力推进农村村务财务公开,让村务公开长期化、制度化,接受村民监督,对于公开程序、公开时间、公开重点、公开方式、公开内容都要规范,保证让村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各乡镇要订立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时检查,督促乡镇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既要取信于民、化解矛盾,又要惩治腐败,防患未然,要强化对乡村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纪律,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把查办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作为执法的中心环节和反腐败的突破口。

4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的变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期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至,对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规范和加强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维东.农村财务人员如何应对法律风险[J].中国农业会计,2011(1):55.

[2]牛慧,李树.农村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2(10):15.

[3]张丽君.如何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J].农村财务与管理,2008(3):94-95.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2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

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

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

2.人员素质不过关。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

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

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

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主权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

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

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为要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3

【关键词】村级组织,会计委派制,和谐稳定,五权不变

近年来,为整顿农村会计工作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治理腐败现象,各地农村纷纷实行会计委派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成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部分村组干部认识不到位,法制化建设滞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低等,农村财务管理混乱仍是引发干群关系紧张及农民集体上访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派制,构建规范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当前我国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村级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行政村作为若干农户和村民的一个集体组织,应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反映和监督村集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但是,在我国农村,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或是会计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其次,会计人员的选用大都局限在本村范围,并且选用的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根据村领导的喜好或是近疏关系来选用,因此造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第三,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是流于形式。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其保障。但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财务会计制度,更多的是,财务会计制度往往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标签,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农村会计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管理松弛混乱。

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少地方,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一是财务、会计、统计信息严重失真。在农村,会计人员既是财务管理者,又是会计核算者,还是信息统计员,往往根据村领导及上级领导的意图进行报告,迎上瞒下,给数据信息的层层汇总带来很大水分。二是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使村干部有机可乘,乱收费,挪用提留款、扶贫款甚至贪污集体财产,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三是村干部公然违反财务制度,失信于民,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和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各级组织对农村会计的管理重视不够,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缺乏改革和解决问题的决心。第二,农村会计信息失真不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农民群众在包产到户之后,客观上与村集体的经济联系减少了,他们关心村集体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第三,农村财务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无法起到应有的外部监督作用。第四,农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不到位,造成制度性空缺。第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与现代管理要求之间的极不协调,有关各方颇有无所适从之感。从分析来看,当前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讲主要取决于监管和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选农村会计委派制。

二、农村推行会计委派制的重要意义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经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委派到辖区内村级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的内部管理。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使农村财务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刚性较强的外部监督,摆脱了农村会计与村干部的利益或情感方面的纠缠,保证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及时、真实、完整,这样村民就能及时了解本村真实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及村级重大项目的投资、承包等情况。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干群关系,维护所有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村财务队伍素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村民参与对村事务的监督和管理,真正做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

1.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队伍的素质。按照一贯的农村财会制度,每个村乃至社都配备了专职会计,但农村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财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二是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知识不强,既没有获得会计工作的相关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财会知识学习;三是农村财会人员年龄结构偏高。如果推行会计委派制度,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会计人员将具有较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合理的年龄结构,逐渐形成一支为农村财务管理服务的专职的财会队伍。

2.有利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长期以来,农村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账户多,货币资金管理混乱;二是违规账目多,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混乱;三是违规问题多,财务收支混乱。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账簿、统一会计凭证、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记账方法、统一会计报表,将切实扭转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促进农村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

3.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近年来,农村村社干部因涉及经济问题的职务犯罪也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农村财会人员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导致会计不能履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裙带关系严重。在选择村组干部时更多的是依靠亲戚关系,造成个别村出现担任村社干部的都是亲戚,甚至是父子或兄弟姐妹,从而使会计监督得不到落实;二是由于有的干部素质低,在工作只管记账,不管监督,认为“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造成监督工作得不到开展;三是由于村会计属于村干部编制,工作上要服从村书记或主任的领导,被领导者对直接领导者进行监督,存在很大的压力。而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通过公开招考、选聘一批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委派到村任职。由于受委派人员是在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下,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工作中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会计人员与村分离,不拿村上的工资,不分享村里的收益,从体制上保障了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所以农村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行,将从财务上约束村干部的,使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减少违纪违法行为。

三、当前村级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新生事物,从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1.缺少法律依据,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对会计委派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推行会计委派制缺少法律依据。同时,村级会计委派制缺乏相关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的支持,各种制度还不健全。有关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任(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还未具体化,委派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力度缺少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委派部门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

2.村级会计委派制的适用范围有待完善。对于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两类地区:即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村和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的偏远村需视具其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委派制。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村,由于其经济业务量较大,实行会计委派制,会造成会计核算与村集体经济活动的脱节,无法满足村集体经济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工作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反馈及时性的实际要求。而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实施会计委派制,存在着两难选择,即要求票据报送期间过短,不符合当地实际经济与交通状况,确实难以做到;要求报送期间过长,又无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并有可能由于会计凭证在村出纳手中保存时间过长,而导致新的“包包账、疙瘩账”即坐收坐支现象发生,造成村级财务新的混乱。因此,在实施村级会计委派制时,必须对核算单位是否适合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作出判断,要看其是否能够确保会计核算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的实现。

3.会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由于委派会计的经济利益与受派单位的经济效益无关,其主要目标是如实反映并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因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忽视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就造成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却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另一方面,被委派会计如果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必然造成他和村镇之间的一种“敌对”关系,他虽然可以行使“监督”职能,但村镇领导者会尽可能地对他封锁有关预算外资金使用,私设“小金库”等不合法不合规的内容。

这样,被委派的会计人员根本无法深人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不了真实而全面的资料。为村镇领导的违法乱纪、和提供了可能,使得会计人员的核算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更是无从谈起。

4.委派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后,乡镇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高低,将决定一个乡范围内的农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改革目标的实现。在村镇现有会计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虽然持有会计上岗证但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已陈旧老化。而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使传统的会计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造成了村镇委派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差。虽然选派会计人员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并制定一些具体的录用条件,但由于乡镇行政的部分干预,还是难免会产生委派会计素质不够高的问题。正如调查中部分乡村干部所说:“以前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只是一个村;现在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就是几个村甚至一个乡。”

四、完善村级会计委派制的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派制,构建规范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应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坚持“五权不变原则”,明确农村会计委派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确保农村财务管理逐步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部可以先出台《会计委派制试行条例》,规定会计委派制的有关试行办法。财政部门可以统管委派会计工作并享有对村镇委派会计人员行使人事任免权。在规定各村镇负责人享有财务自的同时,还应突出村镇必须无条件接受会计委派机构所派遣的会计人员。同时,对相关的会计职责、权限重新界定与划分。以法的形式,对会计委派的法律操作及兼管的职责权限以及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全面规范,确保村级委派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进行会计处理。

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村镇领导的监督约束。镇(村)长离任要进行审计,对有贪污、受贿、挪用行为的,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村镇内部牵制制度,钱、帐、物分管,不相容职务严格分工,这样可以相互制约,避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制订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考核委派会计的工作,促使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发挥应有的作用;健全委派会计定期轮岗制度。村级委派会计全面实行异地委派、定期轮岗;建立委派会计的离任审计制度。委派会计在被委派单位任职期满时,须进行离任审计。委派会计在任期间,如果有违规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以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的连续性。这些制度是保证村级会计委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必须要切实可行,并长期坚持不懈。

3.坚持“五权不变原则”。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必须坚持以下“五权不变原则”,即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独立核算权不变、现金管理权不变、债权债务由村管理不变、扩大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自不变。委派会计制只是行使法律赋予的对村社财务的指导和监管权力,而不能干涉村社集体财务的独立决策和管理。

4.明确农村会计委派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凡本乡镇范围内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涉及到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均要由委派会计进行财务核算。具体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集体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国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扶贫救灾款、上级部门专项拨款等集体资金的使用管理与核算;集体财产的管理与核算;集体内部往来,应收应付款项和各项债权债务的管理与核算等。统而言之,凡村组核算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事项和会计业务,都要由委派会计统一管理。

5.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进行农村会计制度的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制,目的是把农村集体财务的指导和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被委派人员的素质。因此对会计人员的招聘要从文化程度、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上进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从而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委派会计人员队伍。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4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滞后,会计管理力度不够。我国《会计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按照《会计法》规定,乡镇财政部门应负责各行政村会计管理工作。但近几年,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由各乡镇农经站管理,乡镇农经站不是专门的会计管理机构,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执法力不够、专业知识性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管理上的弱化。

2、会计基础工作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原始凭证记录不全,白条入帐现象严重。一些行政村的票据中存在着大量无经办人、无证明人、无审批人的白条,有的根本没有几张正式单据,大量的公款和税款都从这些白条上流失。二是帐务处理不规范。一些行政村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三是会计档案保管不善。一些行政村不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资料,会计资料不进行移交,谁管的帐谁带回家,造成会计资料严重受损、丢失,甚至人地销毁。

3、财会法制观念淡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弛。首先,一些行政村干部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对财会法规、财经纪律了解甚少,不按财会法规、财经纪律办事,不按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其次,财经纪律松弛,财务管理混乱表现突出。一是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一些行政村利用虚假单据入帐,套取公款,或收入不进帐等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循环。二是大吃大喝,乱发补助,支出无标准。一些行政村干部利用公款,大肆吃喝,据我们调查,吃喝送礼一般占行政村支出的30%左右,有的超过50%以上,有的行政村巧立名目乱发奖金补助,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三是会计、出纳职责不清。一些行政村只有会计没有出纳,村干部人人都能收钱、管钱、用钱,造成帐款分管不清,不利于互相监督制约。

4、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帐务透明度不高。一些乡镇审计监督不够,没有形成规范的审计监督制约机制,有的乡镇对审计出的问题处理不坚决。有的行政村帐务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了解本村的财务状况,无法进行理财和监督。

二、细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民增收

1、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程序

(1)农村财务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中国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村级财务管理上,只要钱用的合适,用的过程、手续、流程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思路也导致在农村财务的使用方面出现众多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如报账随意、票据使用不规范、财务使用情况不公开、资金账户混乱等,这对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极为不利。

(2)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流程须坚持“六统一”原则。一是统一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统一审核。实行村财务主管、村民主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三级审核模式,否则不能入账。三是统一记账。由财务中心做好各村资金管理、电算化记账和核算工作。四是统一公开。统一规定财务公开的方式、内容和时间,统一制作财务公开榜和财务公开明细表,确保财务公开及时、透明,避免因为村民不清楚村里资金去向引起的问题。五是统一审计。由乡镇经管站按照相关规定,对村级财务当月发生业务和村干部离任交接等进行审计。六是统一建档。各村财务会计资料由乡镇经管站进行归档、保管,并按规定年限存放。通过以上措施,杜绝凭证不规范、公款私存、白条抵库、贪占挪用公款现象的发生,确保村级资金安全。

2、创新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改革,规范集体资产处置。首先,要摸清村级集体资产情况,明晰镇级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理顺产权关系,实现镇级财政与集体经济的分账管理。同时,要区分集体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完善镇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健全镇级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其次,要推行镇级集体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镇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原则,加强撤制村队资产清理核销、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确认、产权界定、资产量化处置等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规范集体资产处置,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合法权益,确保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3、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抓紧清理化解村级债务。首先,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力争各试点村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收支预决算制,提高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水平,做好财务审计监督和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其次,要围绕确保村级组织债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村级债务报告制度,深化区、镇、村三级动态监控机制,实施季度跟踪统计制度,加强债务动态监测,坚持锁定旧债、制止新债。二是因地制宜完善债务化解措施,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区、镇两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债务包袱重、期限长、渊源深、化解难度高的村,加强审计监督,严控非生产性开支,建立债务清偿机制,力争通过“置换”等办法一次性解决历史债务。三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增收节支,提高债务化解能力。

4、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针对村干部素质不高及财务管理未达到系统化、制度化的现状,要加强教育培训。要真正落实村民自治权,组织学习有关“村帐制”的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法规等,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让村干部自己有效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自我监督。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5

1.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会计管理方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日益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财务制度不落实,执行不严

农村财务管理有一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现金存款管理制度、各项收入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审计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但由于部分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贯彻落实比较困难。一些主要村干部自律性差,财经纪律观念淡薄,财务人员或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或惧怕打击报复以至同流合污,造成了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

1.2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

农村财务人员属于基层工作人员,接受过国家正规教育的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非常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不高,对村集体经济和组织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适应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要求。

1.3农村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薄弱

农村会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参加过短期的电算化培训,他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的先进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

1.4个别农村会计任免随意性大

更换频繁,换领导班子就换会计人员,致使部分会计人员不安心工作,得过且过,不坚持原则。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会计人员的稳定与否又是影响财务人员素质的关键因素,过于频繁的更换财务人员,会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1.5财务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对农村会计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应付了事,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帐目出错频繁,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诱发农民上访事件的发生,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2.财会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除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外,还要拥有一批高标准,高素质的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其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2.1建立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细则,如财务审计制度、集体资金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等来进行完善补充细化,使财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具体化,更易贯彻执行。

2.2加强现有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某一职业组织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公布的,以会员自愿接受的职业行为为标准,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等。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使财务人员做到爱岗敬业,管理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资产和各类相关事物。

2.3加强现有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

提高技能为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需,其本质就是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提高技能包括提高会计理论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分折报告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执业经验等,同时也包括运用现代手段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如会计电算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财务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4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的加入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我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业务能力弱的现象,为了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的加入,从整体上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2.5提高农村财务电算化水平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财务电算化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村财”和村财务电算化配套方案,从而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步伐,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2.6强化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

保证原始凭证真实、合法。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受理;对记载不正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予退回,要求更换,补充,直至完全符合要求,达到规范。

2.7保护财会人员不受打击迫害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受法律保护,独立行使职权;要直接对法律负责,直接对全体村民负责;同时受法律监督,受全体村民监督。对会计人员因坚持原则受到压制、打击迫害的,县乡党委和政府都应该坚决纠正,给予特别的保护。

2.8建立规范的用人,选人制度

会计和出纳应该德才兼备、具有群众公认的基本条件,并且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一般应在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中提名,确无合适人选的,由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在其他村民中提名,经“两委”联席会议协商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2.9建立奖惩制度,更大程度的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的经济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实现党和国家在农村经济方面的政策和管理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使农村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6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纽带,我国历届政府都将其发展与解决“三农”等战略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发达国家也都予以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义和基本原则。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其基本原则认识不清,结果导致对其法律地位定位模糊,甚至异化进而背离其本质法律属性。我国2006年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对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进行规范。从当前国家有关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政策上看,新一轮金融改革即将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厘清相关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法律属性、权利义务及其发展模式,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金融机构,从组织形式上看,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等。从功能上讲,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法律问题考察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属性

1.公法人亦或私法人?农村信用社往往是农民基于自身利益,为改善自身的市场竞争条件、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而自愿联合起来从而产生的经济组织。从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经营方向等指导意见上看,农村信用社既有关心社区的传统,又有关注“三农”的现实责任。但从法律角度看,其宗旨是为内部成员服务,其设立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商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笔者认为,按照民商法有关划分公私法人的标准及其法理精神,农村信用社应当为私法人。

2.社团法人亦或财团法人?根据法人成立的法律条件和基本性质,社团法人以人为基础,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但农村信用社的法律特征则具有人合兼资合的双重特性,即具有人合为主、资合为辅的特征。虽然社员在参加农村信用社时需要交纳一定的股金,但这只是其取得成员身份的基本条件。在农村信用社的本质属性中,劳动居于首位,资本处于从属地位。其每年对资本的分红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设立行为上看,农村信用社是由多人共同发起、以设立法人为目的并制定章程的行为,不同于财团法人一般由单方的捐助行为设立;从设立人的地位来看,农村信用社发起人成为组织的成员,且其宗旨就是为成员提供基本的服务。而财团法人的设立人通常与成立后的法人具有多方面联系;从内部管理层面看,农村信用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社员大会是组织的最高权利机关,强调成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民主控制。而财团法人则无社员大会或意思机关,只有一个管理机关;从变更和解散的条件看,农村信用社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社员可以自主决议变更或解散组织。而财团法人的变更和解散须有特定机关依职权为之。因此,无论从成立基础还是设立方式、设立人地位、组织机构、变更解散等诸多条件和标准分析,农村信用社都应当属于社团法人。

3.公益法人亦或营利性法人?所谓公益,是指社会一般性利益,即不特定人的利益,往往又是非经济利益,例如学校、医院、体育机构等从事科教文卫事业的社会组织。农村信用社从一开始就着眼于维护“具体人”的利益,其主要宗旨是为组织成员服务。如果为组织成员以外的人提供服务就一定要遵循商业原则,积极追求经济效益,谋求更大的利润,往往带有很多的营利属性,而非对社会上不特定的人提供优质服务。因此,从这一方面分析,农村信用社不属于公益法人。当然,从另一方面分析,农村信用社对外服务虽追求盈利目标,但是其盈利的目的不是为了向成员分配,而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资本积累,即使向成员分配一些利润,也不同于其他企业公司的按资本分配,而是以按交易额向社员返还和劳动分红为根本方式。所谓营利,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从事经营获利并将所获得利益分配给组织成员的行为。所以,据此,农村信用社也不属于纯粹的营利法人。但是,农村信用社是建立在自助、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它不仅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基本目标,而且关爱弱者、关注民主、关心社区,关注“三农”,甚至要从盈余中提取一部分资本作为发展积累,不是将利润全部返还给社员。从该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也属于非营利性法人。

4.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亦或机关法人?我国民法学者根据法律规定和基本精神,将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进行分类研究并进行区别对待,后来该观点被立法者采纳。企业法人概念,是由企业概念同法人概念相组合而成。所谓企业,通常是指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典型代表就是公司制形式。我国民法上企业法人的概念,与传统分类的营利性社团法人基本相同。但是,社会团体法人却不同于传统分类中的社团法人。在我国,除国家机关、企业组织、事业单位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统称之社会团体,其外延比传统社团概念广,如基金会这样的财产的集合也属于社会团体。因此,社会团体法人概念,既包括了人的组织的各种协会、学会(社团),也包括财产的集合的各种基金会(财团),即相当于传统分类中的公益社团法人加上财团法人。我国现行民法未规定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的概念,在民法理论上公益法人是不能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而营利法人实际上等同于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企业法人。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及其相关组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农村信用社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的合作社组织,具有典型的合作社互助合作、对内非营利性的特征,其宗旨既不符合营利性企业法人的特征,又不具备公益性社团法人的条件[1]。在现实立法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是一种介于企业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复合概念[2]。同时,鉴于合作社的特殊性,我们又无法将其纳入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法人分类和法人登记制度的框架中去,因此,必须修改相应的现行法律法规,以消除现行法人注册登记制度下合作社难以进行法人注册登记的法律障碍。根据主流的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民事主体的本质条件包括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及其国家法律的确认。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主体资格问题必须通过立法予以解决,从现实和完善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的需要出发,修改我国民法关于法人类型的分类已是十分必要。笔者建议采用通行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立法分类。在社团法人中,以设立目的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公益法人和其他非营利目的而成立的法人。在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界定的前提下界定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概念。#p#分页标题#e#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民事主体地位之后,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作为独立法人,农村信用社应该具有我国法律关于独立法人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同时,还应具有特殊法人的特定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信用组织的基本特征,即从事金融业务的特殊权利和义务。

1.农村信用社的权利

(1)作为独立法人的权利。作为独立法人,农村信用社拥有依法登记成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财产独立、自主经营的权利。农村信用社的正常活动与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如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其依法具备诉讼主体资格,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并能出庭应诉。根据法人责任的规定,独立财产与独立责任是法人独立人格的两大基本支柱,而独立责任是独立财产的最终体现[3]。一般认为,农村信用社财产既独立于农村其他各种经济组织,即非国家和集体组织财产,又独立于投资入股的农民或其他组织,即不得对其任意抽资或分割,农村信用社对其公积金与社员股金等财产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同时,农村信用社以其财产对外独立承担责任,其成员社员以其投入的股金为限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权利。农村信用社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其价值源于自助、民主、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2002年6月20日第90届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合作社促进建议书》指出:本建议书适用于一切类型与形式的合作社。一切国家,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应该采取措施发挥合作社的潜能量,以扶持合作社及其社员。故此,国家应当采用各种手段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比如: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享受国家规定的涉农资金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业投资风险及法律方面的确权等等。

(3)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组织的权利。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所有国家重要管控的行业。农村信用社从事的是特殊的金融业务,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应当予以鼓励,在准入政策、业务运行规则、监督管理方面制定不同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法规规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农村信用社经营各种“三农”需要的金融业务,允许其进行业务服务创新,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信用社的义务

(1)作为独立法人的义务。作为依照法定程序成立、依法合规经营的组织,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照章纳税。

(2)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义务。作为特殊“身份”的社会组织,农村信用社要满足其成员的需求,为成员提供服务,这是所有合作社的最高宗旨,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守这一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不能发生变异成为商业性营利性组织。当然,农村信用社也可以按照商业原则为非成员提供服务,其盈利的目的仍然是为成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为了向成员分配利润。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农村信用社有权将获得的政府财政资金和补贴以及其经营收益提取一部分作为公积金保留下来,以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为成员出资,但提取的公积金应当按照其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

(3)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组织的义务。众所周知,金融业是特殊的行业,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开展金融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流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自觉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自身业务长足、稳健发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法律问题考察

(一)法律主体地位的缺失

1.所存问题: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举措的落实,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了农村商业银行。从法律和一般逻辑来说,改制的过程包括改制后的一切经营管理,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应该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如果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应受一般法律特别是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首先,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并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界定。根据该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依据该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本是该法所指的企业法人之一,但是,《商业银行法》通篇列举了“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却未规定“农村商业银行”这一金融组织形式,其他正式法律也都没有提及。其次,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应适用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不少于1000人)、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最长不超过9年)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相应法律依据的。显而易见,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农村商业银行的法律主体地位尚没有得到明确。最后,既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那么,目前我国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即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法理何在?最直接的法律规范可能就是《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0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这里可能就涉及到法律与政策的效力问题了,因篇幅有限,本文不予赘述。可见,在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其法律依据和操作过程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些混乱。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作出特别规定。事实上,既然操作上与其他商业银行别无他样,那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就应当适用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然而,无论是在江浙地区的改革试点中,还是在中部地区的改制中,有关部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都缺乏统一性。很多省份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当地的人民银行及银监局制定了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这些办法有关风险控制要求等基本规定的依据仍然是《商业银行法》。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有关机构设立、股权设置、管理架构等又脱离了《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随意性较强。我国《商业银行法》第17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但在一些省份的银监部门和人民银行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这实际上表明,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p#分页标题#e#

2.解决建议: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解决农村商业银行被法律边缘化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赋予其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生活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商事主体,怎么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基于此,可以通过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然后,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农村商业银行法》。如能这样,就可以适当避免政策调整的随意性问题。

(二)支农政策性与企业效益性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

1.自身矛盾: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0号)的规定,农村商业银行是指由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二,作为企业法人,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第三,作为农村商业银行主体,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所持股份为限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第四,在性质和任务上,农村商业银行不是标准的股份制金融企业,特别是其服务的目的和对象主要是针对所谓的“三农”,即农业、农民和农村。按照《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需将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比例由股东大会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并报当地省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第五,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村信用联社,是对农村信用联社一次比较彻底的“洗牌”,在改革理念上它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又要面临两难的选择,即面临支农的政策性与企业效益性的尴尬境地。

2.解决对策:应如何正确解决当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从逻辑性和矛盾论看,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正逐步趋于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企业所追求的效益性很难得到统一。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村信用联社,加上我国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时必然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既然要体现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性,那么,作为金融企业的农村商业银行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财力、政策支持。综观我国自从上世纪对农村信用联社的改革到2005年提出的“花钱买机制”的新一轮改革,历次改革都没有走出倡导“合作”机制的范围,而历次改革的结果都事与愿违,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所以,本次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对以往改革的总结,是在新形势下改革农村信用联社新模式的探索。如果能够争取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脱掉历史包袱,进而轻装上阵,迎接市场和同业的竞争。其次,应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真正实现经营主体、利益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的主体理念,才会尽快找准位置,积极参与到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中。

三、省农村信用联社法律问题考察

根据2003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布的《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省级联社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省农村信用联社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金融市场主体。但是,具有更高位阶的国务院却将这一省级联社定位为省政府领导下的管理机构。笔者认为,国务院对省农村信用联社的法律地位这样定性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首先,该定性体现了对农村信用联社的一种改革模式,这一改革模式违背了我国经济法关于政府正当干预的原则。就政府而言,通过行政权力取得所辖县级行社的控制权缺乏合法性基础,明显违背了法人制度的基本原理。从原理上看,县级行社法人为解决各法人之间资金清算、资金融通以及其他跨区合作问题,共同出资设立了联合社,并且共同拥有对联社的控制权。换言之,农村信用联社是为各个基层信用联社服务、受其支配的法人。这种自下而上控制、自上而下服务的体制符合信用社的运转规律。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者的民主管理权力没有得到法律保护,行政人控制与内部人控制成为常态。它不仅没有消除原有的信用社管理中的不当行政干预现象,反而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控制权明确地集中到省级政府手中,进而有政企不分的趋势。从现实操作上看,省级行政权力与农村信用联社的结合,必将使农村信用联社发展成为披着企业外衣的准政府机构,成为又一个政企不分的怪胎。在这种状况下,省级信用联社及县级行社不可能建立起符合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模式,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内部制衡机制、作为所有人的社员的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制度必将流于形式,作为社员的股权性的投资必将异化成为债权性的存款。在这一方面,多年来的国有企业的曲折经历已经给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其次,管理模式改革也没有遵循经济法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必然会使农村的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一些地方政府一旦控制了县级行社,出于本能考虑,必然会将包括财政支农行为在内的行政行为与对县级行社的控制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其结果是,第一,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未来既不是合作化,也不会是商业化,只能是一种行政化或者官商化。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在当前的种种改制,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向正规金融部门的再一次扩张,导致农村金融的行政垄断性加强,公平竞争的原则遭到背离;第二,各种金融自治与互助团体更加缺乏生存空间,农村生产发展获得资金更加困难;第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违背必然使改革的走向与目标南辕北辙,现有省农村信用联社体制的设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继续改革的对象。#p#分页标题#e#

总之,既没有资本出资关系,又没有专门法律授权,省级政府以服务“三农”的口号取得对县级行社的资产控制权的行为是违背基本的法治理念的。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也提出了省级信用联社去行政化的工作目标。因此,对现行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模式进行规范,恢复法律对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规定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省级农村信用联社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完善与创新:我国农村金融立法之展望

(一)域外风情:国外对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法律规定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合作社的立法,合作社的发展史也清晰地显示了合作社的法制史。但是,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制传统存在差异,与之对应的合作社法律也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综合立法模式。例如,德国的合作社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合作社,包括农业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等[4]。二是个别立法模式。如日本的合作社的法律由农业协同组合法、水产业协同组合法、信用金库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三是没有统一的合作社法,主要由全国性的反垄断、农业信贷法等相关法律和各州的公司、合作社立法来规范合作社。美国是其典型的代表[5]。可以看出,世界上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立法都比较完善,法律地位一般也比较明确,几乎都明确规定了信用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但是,关于法人的具体性质和类型,各国却不尽一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陆法系国家,以德国为例,认为合作社(包括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助经济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主要是为一定范围内的成员服务的,是一种特殊的法人,所以在立法中设有专门的合作社法人。而另一种是英美法系国家,它们把合作社视为公司法人的一种。两大法系的这种区别,不仅是对合作社的认识差异,跟两大法系的法律传统和立法模式也有关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中,不但公司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而且还包括按特别法成立的合作社法人。合作社既可以按照公司法之中的特别法登记合作社法人,也可以按照民法或州合作社法注册取得合作社的法人资格。

(二)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我国农村金融立法设计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难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可以说,目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缺失。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相关法律效力层次低、法律法规自身缺陷多、配套法律制度欠缺、法律性质模糊,法律地位不清。为了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运营,我们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全方位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立法设计。

1.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部完善的农村金融立法,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农村金融法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型合作经济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遵循国际金融合作原则而构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法。农村金融立法,应坚持如下原则:第一,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坚持以扎根农村、服务社员、关注社区为宗旨[6]。第二,遵循现代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不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合作组织,最终可能就会蜕变,背离互助合作、服务成员的宗旨。第三,明确扶持政策。农村金融是弱势金融,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的特点,因此,国家必须制定优惠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信贷、财政税收、设立和监管条件等政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扶持是为了帮助和支持新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不应在具体经营方面对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干预。

2.立法模式和体系

根据法律属性,立法分为促进型立法和管理型立法两种类型。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在法律领域表现为大量管理型立法的存在,这些立法是我国金融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带有很浓的管理色彩,我们称之为管理型立法。促进型立法是一种新的立法模式,它通常针对需要鼓励发展的领域和社会关系,主要解决供给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促进型立法更多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农村金融作为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有效组织方式,需要国家给予扶持和鼓励发展。因此,农村金融立法应主要体现促进性立法的特点。根据现阶段情况,我国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7]。首先,应在宪法中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地位,国家还应对其引导、鼓励和支持。其次,鉴于我国民商事立法基本确定不采用民商分立模式,我国应在民法典中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民事主体地位,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强调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之间的中间法人的性质。再次,制定农村金融机构的部门法,这应是目前立法的重点,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我国《立法法》规定,牵涉基本经济制度及财政、税收、金融、海关和外贸基本制度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在具体内容上,基于农村金融机构属于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应在其概念界定、组织原则、机构设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作出一般性的规定。最后,根据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进行个别分类立法,既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制定法律,也可以制定法规和规章,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

3.立法内容

(1)法律性质和地位。明确合作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组织制度,合作金融机构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样,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具有独立的非营利性的法人地位,享有社员股金、公共积累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财产等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经营目标和原则。农村金融机构以互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自愿入股、自主经营、民主管理、自担风险。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营利性不是其经营目标,但要保持可持续服务和发展,对外按商业规则开展业务。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鉴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我国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也应是双重的,即“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并重”。对内的非盈利性由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决定,对外的盈利性可以使合作金融组织的资金不断充裕,增强抵御外部风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p#分页标题#e#

(3)成立条件。农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数额不宜过高,应放宽设立的条件,合理设定入股人数和入股金额的上下限度。充分发挥合作制以合作为本、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具体的数额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设置,给予其充分的自主和弹性空间,从而建立适合多层次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

(4)产权和分配制度。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必须兼具人合和资合两种情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实行不同的产权制度。农村合作金融可以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区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股份合作制能够实现追求一定盈利和为社员服务并举的目标,顺应了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村社员服务,是适合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分配制度与产权制度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的分配制度是多重的:既有按劳动分配,又有按交易量或者股金分配。采用股份合作制的,以按投资份额分红为主;采用合作制的,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为主。为了保持合作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盈利分配前应留存公共积累,公共积累(亏损)的大部分应量化到股东,以明晰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主体。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7

关键词:村级组织;会计委派制;问题;建议

近年来,为了整顿农村会计工作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治理腐败现象,各地农村纷纷实行会计委派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成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部分村组干部认识不到位,法制化建设滞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低等,农村财务管理混乱仍是引发干群关系紧张及农民集体shang访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派制,构建规范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会计管理体制的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当前我国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村级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行政村作为若干农户和村民的一个集体组织,应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反映和监督村集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但是,在我国农村,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或是会计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其次,会计人员的选用大都局限在本村范围,并且选用的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根据村领导的喜好或是近疏关系来选用,因此造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第三,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是流于形式。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其保障。但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财务会计制度,更多的是,财务会计制度往往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标签,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农村会计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管理松弛混乱。

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少地方,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一是财务、会计、统计信息严重失真。在农村,会计人员既是财务管理者,又是会计核算者,还是信息统计员,往往根据村领导及上级领导的意图进行报告,迎上瞒下,给数据信息的层层汇总带来很大水分。二是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使村干部有机可乘,乱收费,挪用提留款、扶贫款甚至贪污集体财产,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三是村干部公然违反财务制度,失信于民,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和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各级组织对农村会计的管理重视不够,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缺乏改革和解决问题的决心。第二,农村会计信息失真不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农民群众在包产到户之后,客观上与村集体的经济联系减少了,他们关心村集体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第三,农村财务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无法起到应有的外部监督作用。第四,农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不到位,造成制度性空缺。第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与现代管理要求之间的极不协调,有关各方颇有无所适从之感。

从分析来看,当前村级组织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讲主要取决于监管和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选农村会计委派制。

二、农村推行会计委派制的重要意义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经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委派到辖区内村级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的内部管理。

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使农村财务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刚性较强的外部监督,摆脱了农村会计与村干部的利益或情感方面的纠缠,保证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及时、真实、完整,这样村民就能及时了解本村真实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及村级重大项目的投资、承包等情况。它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干群关系,维护所有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村财务队伍素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村民参与对村事务的监督和管理,真正做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

1.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队伍的素质

按照一贯的农村财会制度,每个村乃至社都配备了专职会计,但农村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财会人员文化程度

不高;二是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知识不强,既没有获得会计工作的相关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财会知识学习;三是农村财会人员年龄结构偏高。如果推行会计委派制度,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会计人员将具有较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合理的年龄结构,逐渐形成一支为农村财务管理服务的专职的财会队伍。

2.有利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账户多,货币资金管理混乱;二是违规账目多,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混乱;三是违规问题多,财务收支混乱。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账簿、统一会计凭证、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记账方法、统一会计报表,将切实扭转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促进农村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

3.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近年来,农村村社干部因涉及经济问题的职务犯罪也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农村财会人员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导致会计不能履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裙带关系严重。在选择村组干部时更多的是依靠亲戚关系,造成个别村出现担任村社干部的都是亲戚,甚至是父子或兄弟姐妹,从而使会计监督得不到落实;二是由于有的干部素质低,在工作只管记账,不管监督,认为“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造成监督工作得不到开展;三是由于村会计属于村干部编制,工作上要服从村书记或主任的领导,被领导者对直接领导者进行监督,存在很大的压力。而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通过公开招考、选聘一批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委派到村任职。由于受委派人员是在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下,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工作中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会计人员与村分离,不拿村上的工资,不分享村里的收益,从体制上保障了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所以农村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行,将从财务上约束村干部的以权谋私,使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大大增强,减少违纪违法行为。

三、当前村级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新生事物,从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1.缺少法律依据,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会计委派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推行会计委派制缺少法律依据。同时,村级会计委派制缺乏相关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的支持,各种制度还不健全。有关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任(聘)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业务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还未具体化,委派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力度缺少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委派部门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

2.村级会计委派制的适用范围有待完善

对于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两类地区:即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村和与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的偏远村需视具其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委派制。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郊村,由于其经济业务量较大,实行会计委派制,会造成会计核算与村集体经济活动的脱节,无法满足村集体经济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工作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反馈及时性的实际要求。而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实施会计委派制,存在着两难选择,即要求票据报送期间过短,不符合当地实际经济与交通状况,确实难以做到;要求报送期间过长,又无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并有可能由于会计凭证在村出纳手中保存时间过长,而导致新的“包包账、疙瘩账”即坐收坐支现象发生,造成村级财务新的混乱。因此,在实施村级会计委派制时,必须对核算单位是否适合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作出判断,要看其是否能够确保会计核算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的实现。

3.会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由于委派会计的经济利益与受派单位的经济效益无关,其主要目标是如实反映并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因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忽视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就造成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却弱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另一方面,被委派会计如果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必然造成他和村镇之间的一种“敌对”关系,他虽然可以行使“监督”职能,但村镇领导者会尽可能地对他封锁有关预算外资金使用,私设“小金库”等不合法不合规的内容。

这样,被委派的会计人员根本无法深人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不了真实而全面的资料。为村镇领导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使得会计人员的核算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更是无从谈起。

4.委派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后,乡镇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高低,将决定一个乡范围内的农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改革目标的实现。在村镇现有会计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虽然持有会计上岗证但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已陈旧老化。而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使传统的会计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造成了村镇委派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差。虽然选派会计人员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并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录用条件,但由于乡镇行政的部分干预,还是难免会产生委派会计素质不够高的问题。正如调查中部分乡村干部所说:“以前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只是一个村;现在一个会计素质低,乱的就是几个村甚至一个乡。”

四、完善村级会计委派制的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财政部可以先出台《会计委派制试行条例》,规定会计委派制的有关试行办法。财政部门可以统管委派会计工作并享有对村镇委派会计人员行使人事任免权。在规定各村镇负责人享有财务自主权的同时,还应突出村镇必须无条件接受会计委派机构所派遣的会计人员。同时,对相关的会计职责、权限重新界定与划分。以法的形式,对会计委派的法律操作及兼管的职责权限以及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全面规范,确保村级委派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进行会计处理。

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村镇领导的监督约束。镇(村)长离任要进行审计,对有贪污、受贿、挪用行为的,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村镇内部牵制制度,钱、帐、物分管,不相容职务严格分工,这样可以相互制约,避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制订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考核委派会计的工作,促使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发挥应有的作用;健全委派会计定期轮岗制度。村级委派会计全面实行异地委派、定期轮岗;建立委派会计的离任审计制度。委派会计在被委派单位任职期满时,须进行离任审计。委派会计在任期间,如果有违规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以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的连续性。这些制度是保证村级会计委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必须要切实可行,并长期坚持不懈。

3.坚持“五权不变原则”

施行村级会计委派制,必须坚持以下“五权不变原则”,即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独立核算权不变、现金管理权不变、债权债务由村管理不变、扩大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自主权不变。委派会计制只是行使法律赋予的对村社财务的指导和监管权力,而不能干涉村社集体财务的独立决策和管理

4.明确农村会计委派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凡本乡镇范围内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涉及到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均要由委派会计进行财务核算。具体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集体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国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扶贫救灾款、上级部门专项拨款等集体资金的使用管理与核算;集体财产的管理与核算;集体内部往来,应收应付款项和各项债权债务的管理与核算等。统而言之,凡村组核算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事项和会计业务,都要由委派会计统一管理。

5.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

进行农村会计制度的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制,目的是把农村集体财务的指导和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被委派人员的素质。因此对会计人员的招聘要从文化程度、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上进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从而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委派会计人员队伍。

同时还要完善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工作。一是要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及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要充分保障会计人员行使监督权的独立性,从人事档案、职务任免、工作调动、专业职务、工资福利等方面解决委派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做好被委派会计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会计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服务领域广,知识更新快,这就需要加强会计人员上岗后的再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财务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培训,帮助他们全面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规法纪,以准确地把握好工作尺度,正确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我国的会计委派服务还处于试行阶段,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应该继续加强管理,也因为村级组织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广泛性,财务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漏洞。所以,在农村推行会计委派服务,更需要各级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其配套设施,重视各项制度建设,明确有关部门在会计人员委派工作中的责任,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农村会计委派服务推广下去,真正起到监督村级组织的经济活动,确保农村会计管理逐步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吴立峰王明君:对会计委派制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4,B2.

[2]李兴文:对会计委派制的质疑[J]财会月刊.2003,B9.

[3]王满刘媛媛:关于会计委派制的经济学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1,10.

[4]林灵:会计委派制的若千问题【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8

[关键词]平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042-01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改革,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前农村对经济管理模式的需求,就需要制定出新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本文将会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行有所贡献。

1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概括

1.1财务管理的概括

财务管理的涵义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范围,应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明确的支出了财务管理的活动空间,而且,随着自主理财模式的兴起,让财务管理模式被当成了企业财务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1.2财务管理模式的目的

让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作为任何的财务管理活动的起始点和重点,能够被当成检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否达到要求的重要依据。

1.3农村集体经济的概括

农村集体经济,代表的是部分劳动群体对劳动成果的自愿分享形式,按照形成主体的意愿,进行独立经营,自给自足的合作经济体系。

2平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相关干部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在当前农村形势之下,很多的农村干部自身素质不够高、年龄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够带领农民们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而且,在当前的农村干部组成队伍当中,一些农村干部的领导能力不足,知识水平比较低,而且还缺少相关的思想水平,通常他们都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是村镇会计的所需要操心的工作,作为村干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财务管理方面,而且,某些村干部缺少相关的法律意识,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经常发生。

2.2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整,缺少相应的执行力

根据相关部门颁发的规定,账款要分别管理,但是很个别的农村干部身兼数职,财务支出不能通过集体研究,私自动用账款,数目较大的财务支出也没有进行商讨,而且,有些农村干部还自己用钱自己批准,由此可见,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非常的不完善,而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2.3农村财务监督小组没有实际作用

有些农村财务监督小组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根据相关的规定,选出财务监督人员,大多数的农村财务监督人员都是有村长直接指定,不能根据相关的规范来行使自身权利,对村长惟命是从,不能维护村民的利益。

2.4农村财务会计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自身素质低

往往农村选择干部的方式,选举的都是那些在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根本不具备胜任会计的条件,而且,有些村干部仅仅是为了挪用公款和贪污的方便,提拔亲近者,那些真正具有才能、能够充分胜任会计的人选往往得不到重用,账务处理不清,发挥不出会计的作用,造成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很难实施。

3解决当前巴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问题的一些建议

针对当前巴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希望能够对解决巴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进行过程当中的问题有所帮助:

3.1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思想观念,从根本方面入手,定期开展法律讲堂、警示教育和村干部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的自身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农村干部素质低的情况,减少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为村民多谋利,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3.2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民主理财的方式、现金分开管理方式、财务支出审批方式等,根据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形式,改善当前农村一人掌财的方式,分散到多人手中,避免财务支出签字使用情况的发生,让相关村干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确保农村会计的独立性质,改善以前的村干部身兼数职的情况,确保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

3.3加大财务监督小组的监察力度,改善当前财务监督小组无作用的形势,定期对村镇账务进行公开,而且,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的监督,做到账票相符、账表相符,针对监督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上报并且采取措施,根据所犯错误轻重程度不同,做出相应的处理,切实的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3.4增强会计法的推广和宣传,提高会计本身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对农村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培训,在监督、计算的同时,建立双层财务管理监督制度,符合当前农村的双层经济体系特点,改变本村人担任财务人员的情况,直接由上级委派两名财务人员,去进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而且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杜绝财务人员和村干部贪污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情况来看,虽然平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多加注意,杜绝村干部污、挪用钱款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村干部,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为了促进巴邑县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苏建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00274-00274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9

[关键词]村级财务白条子报账原因弊端规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40-01

近年来由于一些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核算不准确、公开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出现个别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利使用“白条子”入账,从而导致贪污侵占村集体财产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白条子”入账是造成村级财务混乱的主要根源,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白条子入账问题在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据近几年的审计统计,我市村组白条入帐占到村财务支出的60%以上,甚至更多,且相对集中于招待费、办公用品购置费、租车费、工程费等,所以村级“白条子”入账现象亟待规范。

一、白条子报账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和依法纳税意识的淡薄

个别村干部认为,支出使用正式发票要纳税,会增加村里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发包工程或商店购买办公用品时,不索取正式发票。

2.乡镇监管村财务的职责没有落到实处

个别乡镇领导对白条入帐问题重视不够,要求不严。虽实行了“村财乡(镇)代管”,但仍然存在大量白条入帐现象。

3.村级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个别村组财会人员对《会计法》等财经纪律、制度了解甚少,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等。

4.财务制度不完善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白条子入账、假票据入账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度,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5.农村集体财务审查力度不到位

有关部门对农村财务审查仅局限于事后检查,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致使个别村组人员胆大妄为,直至违法犯罪的发生。

6.现行规章制度约束不强

由于现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审计的法律法规对白条子报账现象都没有明确的制约规定,所以执法部门职能弱化、管理制度缺失、处罚没有法律依据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是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管理和处罚执行和力度上的乏力。

二、农村白条子报账的弊端

1.容易造成村集体虚假支出,掩盖村领导不法行为。致使村领导侵占村集体资金。

2.容易给对方提供可乘之机,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3.容易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级管理透明度不高。

4.容易造成经济业务反应失真,给套取现金留有余地,侵占集体资金留下可乘之机,造成集体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5.容易造成坐收坐支,给借支挪用也提供了方便之门。

三、规范白条子报账现象的建议

1.加大税法、会计法等有关法律宣传,使乡村干部认识到白条入帐的危害性,增强依法纳税意识。

2.各级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加强和规范村级组织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及时公开财务,提高村级财务透明度,从制度上杜绝“白条”入账。

3.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加强审核把关严控“白条入帐”。

4.各级三资中心、经管站要严把入帐审查关,对每张入帐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查,规范原始凭证,非正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

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篇10

【关键词】村级财务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可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稳定民心、对维护好农村的社会大局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纠正村财管理方面的不良行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保证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为了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定向地对农村进行政策扶持,并相应的拨付专款资金。严谨的村级财务管理,可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合理化使用,避免随意挪用、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其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规范的财务管理能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集体财产安全

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下,资金、财务的监管力度便无法得到保证。此时便给了一些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之人可乘之机,为其在资金、财产的盗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最终导致国家、集体财产的流失,严重地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则可有效地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有效地保护好国家财产,维护好人们的利益。

(三)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化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经济作为支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证农民生活安稳、富足的根本。其中村级财务管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保证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化、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化发展的作用。

二、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不强,任人唯亲现象时有发生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由相应的财务人员完成。但是当前大多数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均未接受到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与考核。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匮乏、业务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其财务处理能力。同时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大多由村级主干自行决定的,其所选择的人员又多为亲朋好友,忽视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而财务人员素质低、任人唯亲现象,普遍存在于当前农村财务工作中,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村级财务管理的有序化进行。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当前很多地区采用了“村账乡管”做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到工作量大、时间跨度过大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监管不到位,账务收支核实、管理困难等现象。而且一些采用财务自主管理的乡村,却因为未严格按照相关的财务规定,科学制定合理的财务制度,造成基础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缺乏依据。

(三)村级财务监管不到位

财务监管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监管的有效化实施,对于规范财务核算、管理有着促进性的作用。同时还可及时的发现财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早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于相关财务人员具有着警示、监督的作用。但是目前村级财务监管混乱,一些地区财务监管形同虚设,财务审计不到位,导致财务监管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了腐败现象,财产、资金流失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危害到群众及集体的利益。

(四)账面处理不当、资金管理混乱

由于乡村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财务制度、核算方法又不健全,导致乡村财务账目的核算混乱、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财务分录都未能正确记录。在查账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乡村的账本记录不完整。在资金的管理上不仅存在着透支资金,白条顶账现象也是比比皆是,而这些行为完全不符合现金管理制度。不仅如此,一些乡村干部随意的进行资金报销,随意的挪用资金。此类现象表明,当前的村级财务管理上无论是账目上还是现金管理上,可谓是一片混乱。

(五)财务公开名不副实

虽然很多乡村提出了财务公开、民主管理这一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未真正的落实。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做做样子罢了,并未将那些真正需要公开的、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群众真心所希望了解的相关财务信息公布出来。其实所谓的民主管理并不民主,群众依然没有发言权,真正的财务管理权限依然掌控在村领导干部的手中。因而财务公开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这无形中损害到了农民群众的利益,阻碍到了农村经济的有序化发展。

三、引发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部分村主、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农村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其法律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匮乏。但是却在不懂得财务知识、相关法规的情况下,随意地对财务工作进行指挥。甚至在人员的安排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忽略整体利益。部分村级主官为了追求政绩,对财务工作欺上瞒下,严重的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有序化发展。

(二)村级财务管理不到位

一些村级领导干部本身思想上并未重视起财务管理,也未能意识到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群众所反应出的问题并未认真的去解决,管理上的力度也不到位。长此以往便导致了财务管理混乱,账面不清等情况的发生。尤其是一些地方采用了村账乡管方法,导致其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财务工作完全漠视。在其看来,此时的财务账目已经无需自己过问。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

尽管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财经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些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民主管理、强化监督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相关的监管人员要么事不关己、要么任之为之,并未真正的起到监督管理财务的作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一片混乱,严重的损害到了人们群众的利益,阻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群众参与财务管理、监督效果不明显

由于群众自身素质、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其无法看懂财务账目,虽然也关心村级的财务管理,但是却力不从心,导致民主监督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其实际的作用。而事实上不仅广大的人们群众素质低下、专业知识薄弱,即便是村级财务人员,其专业能力也并不高。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其自身所处理的账目存在漏洞,就更无法担当起财务管理的重任了。

四、规范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办法

(一)提升当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选拔财务人员

为了提升村级财务管理,保证财务工作合理、顺利地进行,相关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有财务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培训,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法律意识、文化素养;而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应以公开招聘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那些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爱岗敬业的财务人员优先予以录用充实到村级财务工作中,避免、杜绝村级财务任用上任人唯亲现象的发生。。

(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农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不同的、全新的财务问题。相关部门及人员应有的放矢地在参照国家相关财务管理办法、制度的基础上,对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规章进行完善、改进。从而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化、有序化、规范化进行,切实维护好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促进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监督

财务监管部门应结合农村财务规范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将财务监管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财务工作中去,并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对于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责任性、法制性进行宣传,以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责任心,督促其认真负责地执行村级财务监督工作,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设置村级财务岗位职责

财务岗位的合理化安排,可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岗位制度,对各岗位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杜绝一人多岗行为,做到人人有专责、账目不混淆。

(五)规范资金管理,财务账目的记录

村级财务人员在对资金进行管理时,应严格的按照现金收支制度进行,杜绝白条顶账、透支等现金违规情况的发生,确保资金的正确化、规范化使用。此外财务人员还应做到及时登帐、正确进行财务分录编制,达到账实相符。并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对村干部的报销进行审核,对违规、超范围、超标准的报销票据一律予以拒付,确保资金支出的正确性。

(六)规范村级财务公开

在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的将财务公开工作落实到位,以真正的让广大的群众加入到民主管理中来。财务工作是广大农民群众所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做好财务公开工作,无疑将打消农民的疑虑,是对农民群众利益的一种有效保护方法。因而在进行财务公开工作时,应将重大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农民群众,并认真细致地对农民群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七)提升财务管理意识,加强财务管理

村级财务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并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管理的重要议程。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村级财务管理,深入群众进行调研,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顺利发展。

五、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国家相关部门为之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今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如何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令其快速的发展起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收益,维护好其切身利益是当前有关部门、人员所为之探讨、努力的一件事情。而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对于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超.当前村级财务状况浅析――村级财务的概况及处理问题的措施[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4).

[2]张东.采取有效解决对策促进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