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15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1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困惑,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不少困惑。

一、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选修课、活动课在依据学校实际、满足学生兴趣需要、自主开设实施方面和校本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大都处于一种随意和无序的状态,离课程的意义相去甚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经历情景(条件)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评价与重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情景(条件)的分析,这包括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明晰、学校与社区资源的分析、学生需要的调查分析、教师课程技能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育人目标与办学方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再进行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并在开发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而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所缺乏的正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前期性准备工作,造成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当然选修课、活动课可以走向校本课程,关键是要用课程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筛选,对不符合课程意义上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使其获得真正的课程的意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使其真正地成为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选修课、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校本课程与编写教材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以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之一就是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发挥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写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而更多的是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而不能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种种问题之中亟需解决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中小学教师也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二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2

论文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各地各学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通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而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改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时间地点要有保障,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破除学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英语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前言

从当前高中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就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放在首位。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应对校本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利用一切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保证高中英语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要。为此,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开展影视作品赏析课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持,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规定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选修课课程系列Ⅱ分为三类,即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赏析类。赏析类的选修课可以开设英语文学赏析、英语影视赏析、英语戏剧与表演赏析或英语歌曲赏析。通过影视赏析,学生可以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英语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及准确的运用,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学会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二、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展对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难度,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但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明确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必要措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想达到教学大纲标准,就要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基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方法。

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要想保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持续提升,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再次,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既关系到教学实效性,同时也是衡量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展,对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的开展效果,就要将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例如将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影视作品赏析课联系在一起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设计,应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想保证开展的整体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新课标下的大纲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保证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阶段的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展,既可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业余兴趣的培养。因此,只有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取得实效。

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高中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展,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英语影视作品的特点,只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进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四、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鉴于高中阶段在新课标下实施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我们应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深入探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当前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在校本课程的开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学准备是关键工作之一。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的能力,既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同时也包括课堂纪律的组织。根据新课标要求,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做好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对教学结果进行积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所以,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认真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展校本课程的同时,将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融入其中,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展及影视作品赏析课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展工作,满足新课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金花;英语电影与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宋海霞;普通高中英语选修课实施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牛艳敏;论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高嘉;李冬梅;;英文原版电影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2年29期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4

关键词:国际化;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18-02

全英语教学是指使用英语教材而且教师以英语授课的教学形式,使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英语,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1]。高校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而高校本科阶段全英语课程建设,则更有利于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探索如果有效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与本科专业全英语系列课程,发掘与培养高水平的本科全英语授课教师队伍,建立本科全英语课程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出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国际交流学生修读需求的高质量本科全英文课程。

一、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基础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部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数量位居全国第3;同时,学校也开设校级双语课程共144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目前,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中的双语课程已达到较高比例,如数理金融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51%,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双语课程已占该班课程总数的23%,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33%,生物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26%,世界历史试验班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比例达到17%。为保证师资水平,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出国留学人员的作用,选拔出一批有过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双语教学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培训,设立双语教学教师出国培训专项经费,择优选拔、重点资助了48名在教学一线开展基础课双语教学、英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课程研修。本科双语课程的广泛开设,为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储备了大量优质师资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武汉大学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举措

(一)开展前期调研。

为保证学校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质量,武汉大学教务部于2010年下半年面向全校各院(系)下发了《关于开展武汉大学全英文教学课程调研的通知》(武大教函〔2010〕069号),重点调研了各学院(系)实际已自行开设的本科非语言类全英文课程的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学分及课程负责人姓名、职称、国籍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汇编并印发了全英文版的《武汉大学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简介》,分学科详细介绍了分布于我校22个学院(系)共115门实际开设的本科全英语课程,为本校及国际交流本科生选修全英语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做好制度保障。

为确保课程建设分步展开、有序进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切实保障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在《关于印发的通知》(武大教字〔2010〕26号)中明确指出,为了指导学院(系)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分年度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在《武汉大学“985工程”子项目——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计划(2010-2013年)》中又进一步强调,在现有本科双语课程基础上,大力推进本科全英语课程建设。2011年3月14日,学校下发《关于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武大教函〔2011〕010号),作为子项目之一,学校正式立项建设本科全英语课程,申报范围面向全校所有院(系)非语言类课程,涉及三个领域:1、反映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基础系列课程;2、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专业系列课程;3、传播中华文明与文化,展示中国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成果的通识课。同时,明确要求申报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

(三)培育优质师资队伍。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开发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舞台。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步伐日益临近,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的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种挑战和机遇,也是我们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只有解决好校本课程问题,才能为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打开一条绿通道。九江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外语特色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和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的知名外语特色学校。作为“英语特色学校”,在保证贯彻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必须拥有自己英语特色校本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所在的九江市,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有400多个景点景观,作为我国旅游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难得的校本课程资源,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筛选这些资源,让九江旅游文化走进校本课堂,构建起我校的主导性校本课程体系。因此充分利用这一地方教育资源,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开发校本课程《九江风景》,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师生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科教学上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轻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尤其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为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开发有主题的、综合性的、探索性的、以专题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我校已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九江风景》课程开发小组成立后,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和审美习惯的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编撰的指导思想:①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②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明白,具有良好的可读性。③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有机结合。④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实践空间。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分工调查、搜集具有九江地方特色的资源,确定把九江市及周边县区共10个风景点编入课程教材,包括庐山、庐山植物园、东林寺、烟水亭、浔阳楼、鄱阳湖、九江长江大桥、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口石钟山、彭泽龙宫洞。校本课程编写组通过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征询及书面调查,获得基本素材;同时查阅文献,从九江地志及各地各县、区地志以及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收集有关资料;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校本课程教材中文化所编入的名胜,学生对于校本课程教材中出现的有关人名、地名、数据等多方取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九江旅游频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九江各旅游景点的中文介绍、部分英文介绍和相关图片。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块阵地。一方面,在家长的协同下,学生到九江市区及各县区各旅游点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对当地旅游部门进行采访,了解该风景点的历史、文化渊源。在采集资料时,学生以片区为单位,每十人为一组,分工明确,团结协助,搜集到了课程教材中所需的所有文本图片资料;另一方面,学校安排课内每周一课时,一学期16个课时,整个学年共32时,用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组开发成员即高一英语组教师开设有关《九江风景》的专题讲座,并接受学生的咨询;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九江风景与文化》的录像,使学生对九江地理、人文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学生把节假日收集上来的九江风景的相关图片及中英文文字介绍打印成册,并制作出可展示的课件介绍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及英语文字表述正确性和准确性进行指导。通过老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认定学分。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我们意识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也就是说,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九江风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校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提高行为反思水平,增强对真实英语的语言运用意识,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在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加深了对九江的地理、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特色建设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打造特色学校构建了平台。当然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对国家课程组织实施教学,而需要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并组织教学实施,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究,我们的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方面一时还难于跟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探究的评价体系尚须进一步完善,对实施校本课程的监督还有待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5日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玉华主编.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课程;教育功能;新课标

中国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充分估计自身具备的现实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应当以学校的资源条件、性质特点为基础,与校本课程巧妙结合,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实施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1.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在形式、内容单一的国家课程下,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教材,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同的技巧与知识,胜任将来所要承担的使命,发挥在社会中的作用。然而,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各自的潜力也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滋养,校本课程即关注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是两种互补的课程开发模式。

2.校本课程是对课外活动课的深化

课外活动课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学生表现自己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往的课外活动课常常是随意、零散的,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课程组织形式。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包含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对学校资源的分析,更加强调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更加强调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3.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校本课程能够以长期系统的方式讲解知识,且以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开展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十分相似,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对综合实践课的扩展。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1.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以人为本是校本课程贯彻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个体。《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核均衡性,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需求去选择课程项目,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2.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要靠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还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了解学生额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参与精神,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与技巧,对语文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有新的理解,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安排。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

1.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持漠视态度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然而,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学校处于生计问题,担心开发校本课程会影响学生成绩,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因而对校本课程持漠视态度。学校领导的漠视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导致学校整体对校本课程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也往往是应付了事。

2.校本课程出现应试化倾向

学生学习成绩是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少高校用必修课挤占选修课课时,使得选秀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教师、学校和学生长期依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之事,难以与新课程标准相契合。国家课程减不下来,校本课程起步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3.校本课程开设出现盲目性

就当前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来说,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忽视语文教育的学术性,二是教师只顾从自身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校特色,学术性太强,导致学生学不到感兴趣的科目。同时,校本课程的评价也不健全,很难判断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四、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编纂文本

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是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进行自我更新与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强调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特色化,不局限于活动课与选修课。

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层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层为基础性课程,主要为语文知识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改编、新编等,还包括语文学习策略课程,传授学生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层为发展性课程,包括图书馆阅读、诗歌鉴赏、新闻品评、名作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层为提高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更加重视探究性与学术性,例如学术小论文、语文知识竞赛辅导、思维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通过分层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2.根据区域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以往,高考题目往往是各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校评价教学成绩的核心依据,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必然会对校本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角度出发,探索校本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区域特色是开展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将区域人文资源渗透到语文课堂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如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设置的唐诗宋词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去重复诵读,空洞的去理解诗词情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国古代诗词题材众多,内容包含万象,描绘各地人文、自然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把描绘我们地区的古代诗词呈现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当中,学生们在诵读这些诗词的同时,联想到诗词中描绘的景象、景观实际上就在自己家乡,自己身边,往往学习热情很高。在拓展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平仄、韵脚进行仿写,仿写对象主要是学校、家乡等,如此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在投入尝试创作的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也就潜移默化的加深了,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3.利用学校特色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学校特色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资源,在学校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理念中多有体现。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学校特色的内容,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论语,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我利用学校内常见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教育。我校有一条思齐路,有牌立于旁,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就题于上。我说:“学校命名这条道路为思齐路,其寓意就在于希望大家能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生。”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也加深了对论语精深思想的理解。

4.利用社会资源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社会资源也是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契机。学校不是封闭和鼓励存在于社会上的,学生也需要关注社会上的活动,并积极参与。我们学校开设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很典型的校本课程,其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和了解社会,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素材无疑是引发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例如在学习完老舍的《茶馆》一文之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现代茶馆与老舍所描述的旧社会的茶馆有哪些不同。在现代城市中,茶馆是常见的场所,学生们有大量的时机去观察。从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学生们分别从茶馆的装修格局、经营目的、经营理念、茶客活动、茶馆功能等角度出发,对古今茶馆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学生们发现,现代茶馆大多装修精致,设有包厢,虽然没有张贴“莫谈国事”的告示,但茶客们来此也多是饭后消遣,很少谈论政治,而是玩纸牌、打麻将,虽然没有刘麻子一样的社会败类,也没有宋恩子一般的特务,但却也没有常四爷这般的大好男儿。学生们最终认为,现代的茶馆只有休闲娱乐场所这一功能了。虽然这样的看法还比较片面和不成熟,但整个活动过程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得观察、总结能力,活动目的已经达到了。

5.合理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和教师自主进行的,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改进也是促进校本课程完善,补充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借用了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质量结合,自评与互评结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7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开发能力评价体系课程资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在采用“一纲一本”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1997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

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误解也由此而生: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活动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开设语文校本课程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复习资料上多下点工夫。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语文教育“四面楚歌”。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国家统编课程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只关注知识能力,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语文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了语文教师,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课程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要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的“乱开乱采”的行为。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这不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的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也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五、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缺乏特色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的严重不足,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薄弱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是最具活力的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它的课程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城市交通”、“牌匾文化”、“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人社会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贯彻经济性、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原则,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更新课程观念,明确课程开发意义,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拓展课程内容是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校本开发成功的关键。处理好这些问题,语文校本课程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8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部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9

[关键词]农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发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2

一、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缘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校本”运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长点。校本运动的兴起、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教育实践探索的价值取向,带动并唤醒了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实际载体――校本课程,其实践发展蕴含着教育改革的新契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大纲内容不谋而合,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与整合。

二、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原则

为研发出适合农村高中校情、教情和学情,实用高效的英语校本课程,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管理领导小组,指导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扎实地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理论,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学习培训,明确研究工作的方向、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达成共识。经过相互研讨,明确分工,具体调查分析本校校情、教情和学情,精心选材,认真准备,精心编写,严格审定,最终定稿。我们在研发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存、“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调查研究与民主集中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坚持了以国家教材为主体、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理念,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强,时代性好,灵活多样,可持续发展特点。在教学使用过程中高效、实用,学生容易接受,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成为英语教材有益补充的目的。

三、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与评价

我校成立的英语校本课程编写组由多年从事高三英语教学、多次荣获市县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组成。由谢华臣、许刚、常巧霞主编的《英语美文阅读与欣赏》,王月萍、段超鸣、胡玉灵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秦克琼、罗进刚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及孙志荣主编的《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技巧》教学实用性很强,深得学生的喜爱。其内容范围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国家习俗,外国科技发展、、节日差异,英汉语言的比较,英语国家姓氏的来历等各方面的内容。

们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英语课程我们每周安排5课时,校本课程每两周安排1课时。英语校本课程不作为期末考试内容,只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列入学生期末英语总评当中。

在面对所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是否适合农村高中校情、教情和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问题时,我们专门成立了英语校本教材评价小组,成员涉及学校领导、各处室、班级、教师、学生、专家团队、社区代表等方方面面的人员参与评价。通过调查、分析、反馈、评价、再反馈、再评价的过程,不断更新教材,提高质量,符合学情,达到高效。

四、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思考

1.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还不明确

英语校本课程研发需要英语专业教师、课改专家、优秀学生及社区人士、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智慧结晶,专业教师始终是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由于农村中学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就缺乏,加之缺少课改专家指导的英语校本课程,在编写和取材方面相对欠缺,导致编出的英语校本教材只能仅供本校选用,不能大面积推广,具有狭隘性。

2.参考资料不全,实验设备欠缺,研发资金不足

由于农村高中教学资料欠缺,实验设备落后,没有图书馆等,从而导致很多参考资料不全,编写教材有很大难度。虽然编写组多次建议学校购置紧缺的图书参考资料和部分实验仪器,那也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长期保障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研发资金的不足,增加校本课程研发及管理评价的困难,不能完全鼓励专业教师对校本教材研究的积极性。

关于语文的校本课程篇10

   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二、国内翻译课程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是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国内课程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丰硕,涉及的领域颇多,对课程论、课程史、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与之相比,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翻译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在有关翻译课程设置的文章中,大多数只是引介了港澳台的课程设置现状(杨晓荣,1998:31-33;林克难,1998:19-21;林克难,2000:56-59;刘靖之,2001:36-43);有些论及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文军,2004:45-48)、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张金陵、文军,2005:42-44)以及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梁钫,2004:120-122;贺学耘,2004:133-135;陈爱钗,2005:71-74);只有少数几篇较详细地论述了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并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仲伟合,2003:63-65;穆雷、郑敏惠,2006:3-7;姜秋霞、曹进,2006:8-13;武光军,2006:14-18;李梅,2006:20-24;李德凤、胡牧,2006:59-65;徐彬,2006:59-63)。在理论研究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到各校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下文笔者将对全国二十四所高校[1]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阐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各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七类,分别是:核心课程i(笔译理论与实践)、核心课程ii(口译理论与实践)、关联课程i(双语转换技能课)、关联课程ii(双语基础课)、关联课程iii(文化背景课)、关联课程iV(信息课)与关联课程V(其它课程)。

   众所周知,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因而各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共同点在于都提到培养目标是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能胜任外经贸、外事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不同点在于有些学校特色专业性强(如外事翻译方向、机器翻译方向等),其培养目标也会有少许变化。从总体来看,各校培养目标的宗旨是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笔者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请看下图:

   (注:1.图中横坐标代表各学校的代码,纵坐标代表本类课程的科目数与该校总课程数的比例。

   2.图中1-25指注释①中的24所学校,其中22和23分别代表河北师大翻译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方向和口译方向。)如图1所示,核心课程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总课程数的比例在63%-6%之间不等,只有三所学校高于30%,而七所学校居于10%以下。可以看出,本类课程恐怕不能满足翻译专业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由图2可知,除一所学校外,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i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课程数的比例不及30%,多数居于5%-20%之间。与图1相比,可以看出此类课程普遍受到忽视,这很难满足

   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图3表明,只有5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而且与本校总课程的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

   图4显示出,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数与总课程数的比例居于40%之上,只有8所学校低于40%,还有一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设置此类课程时要认真权衡,不可开设过多,毕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图5表明,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总课程的比例居于10%左右,有5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图6表明,学校1与学校22的信息课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为6%与47%,其它学校的比例均为0,这与信息时代的需求差距较大。

   由图7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除两所学校外,其余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均低于30%。由以上诸图可以看出,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乏可取之处。

   尽管如此,随着国家对翻译专业地位的认同和确立,对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会日益深入,课程设置的研究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设置理论的成熟,必然能够指导课程设置的实践,从而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服务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