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医疗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25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1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县城西南,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距县城45公里。距成都三绕高速出口2公里。省道积淮线公路横穿全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14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防范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重点部位的分布情况。

(一)饮食人员最为集中的各学校(镇中学、镇小学和石笋中心校、三洞小学校)。

(二)各餐饮店馆、大小超市、药品医疗器械重点在镇卫生院,各村、社区医疗点。

三、成立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四、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及职责分工

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由党委书记魏仁科同志任总指挥长,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任副指挥长,下设应急处置组、通讯联络组、紧急疏散组、后勤医疗服务组、治安安全维护组,分工如下:

(一)分工

1.总指挥长:负责救援的总指挥工作

(1)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完善及最后签发预案;

(2)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组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3)组织安全应急小组研究处理办法。

2.副指挥长工作

(1)协助总指挥长做好对内对外信息联络、灾情报告及人力物力调运等协调工作;

(2)组织受灾人员自救和配合抢险部门救援及相关物质转移等工作;

(3)协助指挥抢救伤员及疏散群众,设立警戒线,治安保卫等工作。

(二)各组人员安排及具体职责

1.应急处置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迅速查清事发具体地点,受灾情况及可能影响其他方面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随时保持与指挥部联系;二是快速积极排除隐患,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2.通讯联络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沟通对内对外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并派专人准备交通工具,做好信息联络相关工作(内:各专业抢险组及有关部门;外:上级有关部门、友邻单位及社会公众等);二是传递受灾现场抢救方案和实施指令;三是传达上级指示或指令。

3.紧急疏散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负责联系相关单位和部门,尽早地组织人员抢救。

4.后勤医疗服务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准备必要的物资,救护人员,对重伤员要及时护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治疗;二是保障参加救灾人员的食物供给;三是负责必备物质的采购。

5.治安安全维护组

(1)人员安排

(2)职责

一是设立警戒区,禁止非救援人员进入;二是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禁止除救护车以外的车辆进入;三是防止图谋不轨者乘机肇事或制造事端。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建立值班制度,明确负责领导、值班职责,落实人员。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3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原则

二、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二)重大事件(ⅱ级)

(三)较大事件(ⅲ级)

(四)一般事件(ⅳ级)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救援领导机构

(二)救援专家组

(三)救援执行机构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四)信息报告和

(五)应急响应终止

五、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二)急救机构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五)物资储备

(六)经费保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八)其他保障

六、公众参与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三)解释部门

(四)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应急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和《湖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四)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二、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市)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

2.跨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

2.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体系由救援领导机构、救援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成。在县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一)救援领导机构

1.县救援领导小组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应急总指挥部的要求,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卫生局、县经贸委、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红十字会、县人武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

县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在县应急指挥机构或市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全县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县救援领导小组

办公室

县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卫生局内),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有关协调工作。

(二)救援专家组

县卫生局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救援支持。

(三)救援执行机构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执行机构由120急救分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组成,在县救援领导小组指挥下,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其中,各级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治和伤员转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站网网。

(四)现场救援指挥部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的救援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体系见附件。

四、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1.i级响应

(1)i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i级响应:

①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特别重大事件(i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i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救援执行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展开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县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和指挥救援专家组、救援机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符令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ⅱ级响应:

①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县政府启动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县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对策和措施,供决策参考;指挥和协调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医疗卫生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采取支援行动;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救治、转送伤病员,实施疫病现场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县政府和县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按相关规定,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有关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救治伤病员,实施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进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现场救治行动,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二)现场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在启动本方案后,迅速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伤病员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卫生监督等行动。在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行动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意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级别和事发地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事发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使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紧张有序进行。本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的主要或分管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应急处置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裸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运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者伤病员病情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作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信息报告和

急救分中心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日向县卫生局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卫生局要及时向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县卫生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工作。

(五)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完成,伤病员在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救治,经县政府或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可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局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一)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二)急救机构

根据保障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配合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县急救分中心组成的急救网络。

(三)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依托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四)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建县综合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县级队伍规模不少于30人。

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专业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县政府批准。

(五)物资储备

县卫生局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

县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保持出厂价格稳定。

(六)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应由县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分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县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县政府的决策对医疗卫生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七)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县交通局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通畅,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县公安局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

(八)其他保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县科技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工作,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检测技术、药物研发及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质量监管,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生产。

县红十字会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人武部负责协调民兵预备役,组织力量和装备,参与和支援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六、公众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应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七、附则

(一)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由县卫生局负责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本方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三)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海事救助;医疗救护;船员;院前急救

近年来航运市场较低迷,国内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及主要航行区域内船舶交通流均呈现缩减态势,但海上搜救区域内船舶遇险、船员伤病救助等事故依旧频发。据统计,2015年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1884次搜救,涉及遇险人员14698人,其中死亡失踪971人,搜救成功率达93.4%[1]。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船舶遇险和船员救助仍将继续挑战我国的海事救助体系。

1船员常见伤病

在海上事故中,因船舶碰撞、搁浅、沉没,海上火灾、爆炸,恶劣天气,人员落水,船员日常作业、斗殴等导致船员伤病事件频发,其中常见伤病有淹溺、冻伤、挫伤、触电、烧灼、窒息、各类休克、中毒、内脏破裂、肢体骨骼断裂、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脱水、传染性疾病等,本文主要研究海事救助下的船员重大伤病。

1.1船员伤病分类海事救助期间的现场急救和护理是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属于院前急救的范畴。为方便岸方医疗救助单位组织施救,提高后期伤病救助率,本文依照综合分诊法对船员伤病进行五级分类:i级-危殆、ii级-危急、iii级-紧急、iV级-次紧急、V级-非紧急,与陆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保持一致[2]。

1.2海上伤病现场救助的特点海上伤病现场救助是伤病船员进入医院诊治之前的救治过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伤病船员救治工作的成败。在海上,伤病船员急救和护理的原则、方法等与陆上无很大差别[3],但船员伤病发病环境特殊,船上医疗救助资源匮乏,海上通信不便,搜救应急预案实施等给现场急救和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致使伤病船员的救助工作较陆上医疗急救更复杂。

1.2.1救援h境复杂、特殊船舶航行在海上,受航区风、浪、流、气旋、降水、雾霾等外部因素,船舶吃水、配载、船型、稳性、操纵性等船舶自身情况影响,致使船舶摇摆、震动,船上环境嘈杂、人员晕船等,这将直接影响到现场伤病急救和护理工作,严重时可能导致救援队伍无法靠近被救助船舶,无法实施救助工作。

1.2.2医疗救助资源较匮乏除船公司有特别规定外,当前我国商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配备主要参照1990年交通部颁发的《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执行,一般由大副或船长兼任船医,无专业船医。造成船上医疗设备过于陈旧,药品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的医疗救治,仅能满足船员常见伤病的诊治。海事救助期间,依靠外来专业医疗救助队伍携带的有限医疗器械,较陆上医疗急救水平,海上伤病救助显得有些困难。

1.2.3海上通信受限我国海事救助系统主要由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中国船舶报告系统(CHiSRRpC)、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等四大部分构成,主要通过VHF、mF、HF等无线电设备、卫星电话、邮件、电传等通信方式进行海事救助期间的协调与沟通,这些通信方式易受地理、环境、天气等影响,造成信号间断、噪声大等现象,相比较覆盖范围广、通信方式灵活、使用便捷、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陆上通信,针对院前急救的紧迫性,海上通信技术显得有些滞后。

1.2.4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的时限性自2005年至今,国家、省、市、县区等相继颁发辖区内海(水)上搜救应急预案,依据海上突发事件等级、事故发生区域、事故船舶/船员等,预案规定了相关海上搜救中心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搜救,事故上报及后期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牵扯到多部门、多方救援单位,如若一方或多方在救援过程中行动滞后,将直接影响到海上搜救工作的机动性,易错过最佳救助时机。因此,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2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

2.1国内海事救助期间现场急救和护理现状依照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规定,各级海上搜救机构应会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当地具备一定医疗技术和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海上医疗援助任务。当发生海事事故,亟需海上医疗援助时,一般由实施救助行动所在地的医疗机构承担,如涉及到入出境卫生检疫的船舶,应会同检验检疫部门协同处置,当救助力量不足时,可通过海上搜救机构逐级向上请求支援[4]。

2.1.1我国海事救助中的医疗救护机制以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为例,见图1,当收到遇险报警时,须对报警信息进行核实、确认,经确认无误后,相关责任搜救机构依程序启动应急预案,其中在调动应急力量、制定搜救方案、启动专家系统等工作中,需省卫生厅或其指派的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参与其中。在后期救助行动中,医疗机构将提供人命救助、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海上医疗救援服务。

除上述医疗专家、医疗机构等国内专业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地方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外,我国海上医疗救护体系还包括海军部队、海后卫生部管辖的海军医院等医疗救援单位构成的军队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军地两大海上医疗救护体系协同合作,共同担负海事救助任务,以提高救助资源的应用效能[5]。

海事救助期间,医疗机构(以地方医院为主)将依照相关海上搜救机构安排,启动各自应急预案,实施医疗救助。医院船将根据船员伤病类别、特点,医院船船舶设计、医务人员构成、医疗设备配备等,启动对应伤病的应急预案,实施医疗救护。

图1山东省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

2.1.2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当前我国院前急救运行模式主要借鉴法――德模式,急救工作主要包括急救小组现场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其中通讯手段、运输方式和急救医疗技术等因素对急救成果影响较大。而各大城市院前急救模式不尽相同,有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等,急救模式无法得到统一,资源配置参差不齐,相对稳定性急救经验不够成熟。

2.2国外海事救助体制现状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海事救助工作一般由准军事或警察性质的机构担任,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和最高执法权威性。如日本是以海上保安厅为主体,借助“日本水难救济会”等民间力量,建成覆盖全日本海域的海上搜救网络。该网络将其管辖海域分为11个管区,每个管区内设海上保安本部,下设若干海上保安部和海上保安署。依靠紧密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专业化、技术化救助装备,充足的救助船艇及专业人员,组建了一支高效、机动、专业的海上搜寻与救助队伍[6]。

3优化海事救助中现场急救和护理的建议

3.1优化救助协调机制,构建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继续加强军地协同机制,达到救助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海事救助应急预案、医疗机构急救应急预案,开通海上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提升海上医疗救助快速性、机动性。

3.2鼓励相关医疗机构建设专业海上医疗救助队伍鼓励具有海上医疗救助能力的医疗机构培养专业海上医疗救护人员,使其能够适应海上医疗环境,具备多学科多门类急救与护理技术,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疾病的紧急处理方案。在资金、设备、实习、培训等方面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同时,也鼓励民间海上救援组织参与到海上救援行动中。

3.3提升海事救助装备,配备高科技医疗救助设备更新通信设备、交通工具、救助/打捞设备等海事救助装备,缩短启动救助预案与开展现场急救之间的时间间隔,保障救助行动顺利进行。建议更新船舶医务室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船上配备种类齐全、技术含量高、操作便捷的医疗设备及充足药品,以提升医疗救助队伍的技术和装备,提高伤病船员救助率。

3.4增强海上医疗急救演练,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增强开展海上综合搜救应急演练,做到多部门参与、多方人员协作,并进一步提高医疗急救演练在海上搜救演练中的地位。加强与他国之间的海上搜救演练、合作,通过国际间、区域性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与他国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海上救助经验,同时能够提升海上事故中船舶、伤病船员等的救助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海上医疗救助成功与否关乎海上伤病船员的生死,是我国海事救助体制运行地体现。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在实践与协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提升,积极借鉴国外海上救助的先进经验,才能够确保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15年12月份全国海上搜救情况[eB/oL].http:///sj/zhongguohshsjzhx/.2015.12.29

[2]张波,贵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国良,刘晓荣,等.海上伤病员护理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护理杂志,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Z].2006.1.22.

[5]王晓波,栾振涛,等.海上医疗救护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医疗卫生设备,2011.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5

(一)编制目的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昭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按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四)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县人民政府及卫生局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医疗救援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各医疗机构按照预案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相关工作。

2.快速反应,有效联动。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的沟通、协调联动响应机制,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快速、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3.专业救援,综合施救。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根据本部门职责和医疗卫生救援指挥机构的要求,开展医疗卫生救援,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水平。

二、医疗卫生救援组织及职责

县卫生局在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县卫生局成立的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乡镇卫生院和到现场参加医疗卫生救援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一)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由卫生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股室、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在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领导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对上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评估。县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专家组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由传染科、内科、外科、医技、职业病、疾控、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和县中医院急救车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化学中毒等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1.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主要负责我县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和重大、比较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先期处置,以及辖区内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和支援工作。

2.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本乡(镇)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的先期处置与医疗救援工作。

(四)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县卫生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现场的卫生局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三、医疗卫生救援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i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县人民政府要求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或邻省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州(市)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一)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1.一般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实施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2.较大事件应急响应

县卫生局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报告后,立即报告县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经批准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现场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及相关工作。县卫生局将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向县人民政府、县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和市卫生局定期报告,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3.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应急响应

按照国家和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预案》中关于“医疗救援分级应急响应”的规定,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积极开展紧急救援的同时,按规定上报,并在市政府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开展救援工作。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县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急病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好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卫生局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三)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病情稳定,无新增病人,由原决定启动机关决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县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卫生救援保障

(一)机构和队伍保障

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设立紧急救援中心,组建30人以上的综合性医疗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应急医疗救援技术队伍。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应具备:在应急状态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有专业救护和基本急救的技能,有抢救生命的仪器和设备,有维持伤病人员基本生命体征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等。

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应配备个人防护和现场工作设备,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服从卫生局的统一指挥,落实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院内救治等工作任务。

(二)应急物资保障

卫生局负责拟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需药品、器械、设备、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计划,做好实物储备和信息储备。财政局负责安排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医药储备物资的动用,按《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执行。应急储备物资动用后应及时足额补充。

(三)应急经费保障

财政局负责安排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四)应急交通运输保障

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应急队伍应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通信设备。

交通、公安等部门,要保障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交通运输畅通,必要时实行现场控制和交通管制。要开通道路通行“绿色通道”,对执行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120急救车、卫生监督车和疾控车辆免交通行费,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后期处置

(一)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救治处理概况、患者(伤员)救治康复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医疗救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二)奖励

县人民政府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申报追认为烈士。

(三)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抚恤和补助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补助。

突发公共事件中伤病员医疗救治经费,除由责任单位(人)支付以外,按以下规定支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伤病员按照相关保险规定由县医保中心、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参加工伤保险、并被确定为工伤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支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伤病员按照有关规定,由县合管办和个人分担支付;其他伤病员由所在单位和个人分担支付;上述渠道仍不能解决和有特殊困难的伤病员的医疗救治经费,由民政、财政部门予以补助。

有关商业保险机构要按参保人的投保协议,落实理赔工作。

(五)补偿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结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七、附则

(一)本预案由县卫生局负责解释。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6

一、制定目的

为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我县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二、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等的应急准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三)依法规范、反应及时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对突发事件应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缩小社会影响。

三、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突然发生3人(含)以上重伤的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突发事件包括:

(一)暴力或恐怖事件;

(二)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三)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厂房、矿山、压力容器)事件;

(四)各种建筑物倒塌和各类滑坡事件;

(五)各种重大交通事故;

(六)食物和化学物品等原因引起群体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

(七)生物制品或化学物品或物理辐射物质泄漏,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身伤害、饮用水污染或持久性污染的事件;

(八)甲类传染病的发生或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九)其他对公众生命或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种突发事件。

五、分级预警救治

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伤害程度,将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警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一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3-9人受重伤。

(二)二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10-19人受重伤。

(三)三级预警

突发事件造成20人以上受重伤。

第二部分医疗救治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指挥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任副组长,人秘股、医政股、防保股、计财股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应急救治指令,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治行动,调用救治物品、设备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县政府报告紧急救治工作情况和提出相应的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需要管制的措施及公告。

(二)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工作的需要,局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可决定成立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医疗救治工作。现场指挥部由卫生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卫生局分管领导和事件处理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县级医疗机构领导为现场指挥部成员。

(三)*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各工作小组。

1、办公室: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主任,防保股股长为副主任。

主要职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执行领导小组指令,组织协调各小组的应急救治工作,传达上级精神,有关信息。

2、院前急救组:设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主任任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协调、安排各类急救车辆和随车急救医务人员,确保迅速、有效。

3、医疗救治组:设在医政股,医政股股长任组长,防保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组织安排医疗救治工作,协调有关专家会诊,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4、疾病控制组:设在防保股,防保股股长任组长,疾控中心副主任、卫生监督所副所长为副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对突发传染病,生物、化学物品,饮用水、食品等事件的疾病控制、监测工作,及时提出保护公众的对策和建议。

5、后勤保障组:设在计财股,计财股股长任组长,人秘股股长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协调、保证救治物品和器材的供应。

二、医疗救治组织

(一)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曾华元任组长,成员由陈倩、肖冬泉、李晓玲、侯煜林、邹金华、赖申昌、黎功胜等人员组成。负责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对疑难病、危重病的抢救、治疗提供技术指导。

(二)成立应急医疗救治小分队,曾洪运任队长,由李忠东、郭德明、朱艳萍、杨家惠、王华琴、赖晓蓉、林玉冬、张甜等方面的中青年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应急现场救治工作。

(三)医疗救治网络组织

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形成一个紧密、强大的医疗救治网络。负责病人转运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医疗机构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小组和小分队,作好应急救治的准备,随时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四)医疗救治基地

设立2个医疗救治基地,设在县级医疗机构内。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县中医院医疗救治基地、医疗救治以县人民医院救治基地为主,不能满足救治时启动县中医院救治基地。

第三部分应急准备

一、完善应急预案

县卫生局、县级医疗机构要按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

二、医疗救治体系准备

由院前急救科、县级医疗机构急诊科组成医疗救治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科、县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建设,保证应急救治设施装备、医药器械机动性能完好,提高各类应急事件的综合抢救能力。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模拟实战演习,保持应急救治网络通畅,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效救治伤病员。

三、人员培训

要加强应急救治人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全县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处理能力,重点要提高iCU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业务水平。要建立适应应急事件处理需要的医疗救护队伍,建立随时待命的机动队。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预警

一、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接到医疗救治信息后要及时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都应及时报告,不得隐瞒、缓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

(二)报告内容: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发生时间、地点及范围,人员的发病、伤亡情况,初步处理情况等。

(三)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现突发事件时必须按照以下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1、院前急救科、急诊科接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信息和任务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接到报告的县卫生局对报告事件初步核实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二、医疗救治情况通报

县卫生局要及时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在医疗机构救治人员的病情和救治情况。

第五部分应急响应

一、报告和启动预案

县卫生局按到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报告后,由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向局领导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等级及时机,县卫生局或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决定,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或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

一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医政股)组织或协调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分管局长指挥救治工作。

二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可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医疗救治工作或成立县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领导救治工作。

三级医疗救治时,由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织或协调、督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或省级专家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二、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一)及时判明事件的性质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判明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

(二)调配应急人员和物资

根据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性质,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或办公室,先行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和救援行动,同时迅速协调、调动全县相关医务人员、物资、车辆等相关设施、设备力量,全面开展医疗救治或现场救治等应急处理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等物资。

(三)开展医疗救治

按照医疗救治预案启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及时确诊。对突发事件需医疗救治的病人,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四)信息与通报

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县卫生局必要时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本县有关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信息。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由县卫生局及时向市卫生局通报。

三、应急响应终止和善后工作

应急响应终止由原决定启动的机关决定。终止的条件为无新病人、医疗救治病人病情稳定。

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参加医疗救治工作的相关单位对医疗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总结,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一、通讯保障

县院前急救科要配备无线电话,尽快完成县直医疗机构急救车辆的车载电话安装,设置与院前急救科和医疗机构急诊科的专线电话,确保本预案启动后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与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医疗救治网络组织的联络通畅。

二、队伍保障

要大力加强医疗救治人才资源储备,积极培养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各类医疗救治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医疗救治人才,县级医疗机构特别需要加强复合型高素质现场应急医疗救治人才的培养。各救治基地要确保救治相关疾病的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病种管理及设备到位。还要培养擅长应对危机管理和心理干预专门人才。人才的选拔、培训要程序化、制度化。要创新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并切实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专业队伍。

三、药械保障

要建立健全本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要建立健全药品、救护设备、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等应急物质的储备制度,平战结合,确保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医药器械等物资的应急供应。

四、经费保障

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经费,原则上由突发事件相关部门或单位或个人负责,当不能提供经费时可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紧急情况下,县政府是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好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各项经费。

五、救治演练

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每年要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模拟演练,确保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医疗救治、个人防护等,以不断提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总体应急能力和水平。县级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医疗救治演练。演练原则上不惊动社会公众。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护理预案;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66-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迅速的启动护理应急预案,以保证大部分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及保存性命。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具有不可确定性不可预见性情况复杂的特点[2]。其医疗救援处置难度和要求都很高,这是反映某医疗救援机构的应急水平和能力。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应对的重要一环,“预案管理”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3,4]。预案是根据预测及经验,对潜在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及影响程度提前制定的相关的应急处置方案。然后按照既定的预案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让应急处置更为有效规范。

公共卫生护理是疾病控制中心很关键的元素,世界各国都重视。比如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培养专科护士专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美国还出版相关杂志《公共卫生护士》。在丹麦每名公共卫生护士需要负责5000人的保健指导工作;而日本的每个町(类似我国的街道委员会)都配有公共卫生护士,当居民患某种疾病时,就会有人对其进行保健指导;而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的状况如何呢?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SaRS)严重威胁我国政府,人民意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和国防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一样重要,总理做出“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完善机制”的重要指示[5]。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也迅速发展起来。自2004年国家共为疾病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投入近百亿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的安全,因此,我国的公共卫生合理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关于公共卫生护理的管理问题

关于我国的关于公共卫生护理管理问题有:护士执业管理不到位;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规范(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有关[6]);缺乏公共卫生护理工作质量监督。

1.1传统护理预案管理的优劣:对于护理预案的管理,目前各医疗机构常用的模式有: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比如群体中毒应急预案、群体车祸伤应急预案、矿难应急预案等。这种护理预案管理模式优点是每个预案的针对性强,通常此类预案中可以较评估和安排各个阶段所需的物资人力和分工,但弊端是相对一个医疗机构来讲,预案多且种类繁杂,不利于实际组织。预案管理的不可预见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必要性,因此,传统的预案管理难于在实际工作中起预期作用。在突发的紧急状况面前,要想按照既定书面预案组织救援,既可能因为难于记忆而不宜实施,又可能不适应具体情况而组织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于少数地方预警机制不健全,根本就无法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预测而无法形成针对性应急预案[7]。

1.2创新的预案管理模式值得探索:通过分析传统单灾种的预案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合理有效的预案管理模式要求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组织应急体系,并能够帮助应急参与者明确自身的责任,因此,有效的创新的预案管理模式最好预案种类精而少并且内容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分工明确。

2对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类型式预案应急处理方案的弊端,归纳出创新的“统一式应急处理方略”。其四大核心环节分别为:急诊科组织第一波应急处理;在统筹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和科室各司其职,形成次级处理流程;动态评估,流程再优化;双轨制确保日常急诊患者运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只需牢牢抓住这四大核心环节就能组织起有效的应对[8]。该统一式应急处理策略的预案管理模式在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甲型H1n1流感防控以及青海玉树地震医疗救援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不失为一种探索方向[9]。具体环节如下:

2.1急诊科初级处理:在日常管理中急诊科护理管理者需要强调医护合作,重视管理技能,需要反复演练应急处理,在面对突然发生的灾害事故时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训练有素地组织起初级的应急处理流程,应对第一波灾情[4,10]。主要是快速动员急诊护理人员,划分区域集中人力,分区域集中收治不同类型的伤病员[11]。

2.2统筹指挥,各司其职,动态评估,优化流程:在该应急处理策略的指导下,日常工作中医院各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应该明确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并在不断的联合演练中得到强化,在医院领导下开展具体的应急处理工作,医务部护理部负责突发灾害事故需要对总体预案的制定及管理;从医院收集整理信息,动员和整合资源,协调各科室和职能部门,指导并支持急诊科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的开展。后勤保障部应根据急诊科提出的实际需求确保物资支持,总之,各部门应该迅速、积极主动、高效地合作。

突发事件的灾情伤情会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层不断根为提高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的工作开展,对各地卫生适宜技术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级,进行相应的奖励,促进基层与各大型医院信息教育对接。

2.3技术的筛选及应用:结合当地社会需求进行技术的筛选,做到因地制宜。要结合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为提高农村地区疾病的筛查诊治能力,需要与当地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和专业建设互相结合。

2.4设立公共卫生护理专科护士: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我国护理管理及教育者已认识到了建立专科护士制度,但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公共卫生专科护士是今后预案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可以在CDC培养配置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护士。

2.5加强公共卫生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公共卫生护理服务质量的重点。目前国内从事公共卫生护理的护士数量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为护理人员穿凿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可以创办公共卫生护理相关的专科杂志,以增进护理人员对健康保健及健康管理方面新知识的认识。

2.6健全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管理功能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远程的医学咨询、培训系统的对接、教学、会诊等管理功能。通过建立这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公共平台服务,可以及时、系统的完成适宜技术信息的编辑和分类,并且掌握本地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而反馈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与需求,方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开展的情况进行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万明国,王成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

[2]张安琴.突发公共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0,7(1):78

[3]胡卫建,苏林.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运行模式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4-15

[4]李远建,曹钰,勾承锐.构架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6

[5]王翠兰.我国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5,8(5):59

[6]徐明,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晓率调查.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64-665

[7]李璐.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8):1904

[8]叶磊,刘敏,李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预案管理模式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9):160

[9]叶磊,刘敏,李明凤.从青海地震救援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略[J].重庆医学,2011,40(13):1336-1337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化学中毒;事故;医疗救援;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b)-0159-02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等情况,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因接触有毒化学物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机体因中毒而损伤、致残或死亡的事故。这类事故有发生突然、扩散快、危害范围广、群众防护力低等特点[1],对人民生命安全有重大危害,导致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时切实可行的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建立和培养一支反应迅速、行动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做好突发化学中毒事故中的伤员现场急救处理、后送途中监护、降低伤亡率,是紧急医疗救援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搞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也是考量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2]。本文就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应重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1重视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整体建设

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起步较晚,1994年原化工部成立了南方急性中毒应急救援中心,1996年成立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指挥中心,并按区域组建了8个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目前国家已建立了以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下属的中毒控制中心为主,包括三十余家中毒控制分中心或网络医院的全国中毒控制网络[3]。但是还存在着以下薄弱环节:(1)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未完全形成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2)应急资源不足,救援力量分散,救援水平相对低;(3)中毒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机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救治要求;(4)物资储备如专用的车辆、药械、装备不足。(5)区域设置不平衡,化工企业较多的城市远郊开发区或县级行政区域救治体系多为空白。

各地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不仅包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或中毒控制中心还必须包括各地区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中心)等部门。由于各部门无隶属关系或隶属部门不同,涉及面广,易造成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救援时各自为战及脱节,不利于救治效率的提高。因此由政府应急办成立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将不像隶属的安监、卫生、消防、环保、公安、生产企业等部门在应急响应时有效整合,必要时动员全社会的参与,协同作战,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把损失降到最少。

紧急医疗救援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或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和中毒控制中心的毒物鉴定检测力量和信息资源,利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人力、物力和医疗技术优势,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中人员伤亡。

2重视化学中毒紧急医疗救援预案的制定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紧急医疗救援主要任务是使伤者能安全地脱离事故现场,同时通过相关信息与临床表现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对症处理与转送医院。由于突发化学物中毒多具有以下特性:(1)突发性;(2)多群体发病;(3)及早正确处置,对伤者的愈后和转归有明显益处,事件结局较好[4]。因此,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是否完善是做好相关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制度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针对当地容易发生的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分别制定相应的救援预案,预案需包括: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体系、救援程序、救援队伍组成和人员分工、救援实施细则(现场急救与后送方案)、救援装备和药械的配备标准等。

3重视紧急医疗救援队伍的建设、培养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或急救中心要定期组织化学品事故应急知识学习、技能培训,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必要时动员全体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抢险器具、急救器材、抢救药品和现场处置设备定期进行应急演习。以不同规模、环境和常见化学物中毒事故发生为演习科目,演练应包括:应急启动(分级响应)、向现场集结及报到、现场评估(重点为安全性评估)、区域控制与划分(重点是在安全区域设置现场救护所)、现场组织、现场伤员搜救与集中、伤员初步检伤及分类、现场抢救和处置、伤员后送及分流至相应医院后续治疗、救援终止与撤离(重点做好现场的清理、统计工作)、安排救援后续工作、总结等程序,各个程序可有机结合或交叉,同时也必须坚持履行按程序节点、遇需协调解决的情况及突发问题时的报告请示制度,严格按指挥部指令开展救援工作,并把安全工作做为首要重点贯穿于救援始终。通过反复演习、演练可使队伍的协同作战和应急救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验证救援预案是否行之有效,增强队员实际救援时的自信心和工作效率[5]。

4重视紧急医疗救援的技术和后勤保障工作

突发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性质决定了需要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技术队伍,需要专家咨询团队为这支队伍提供技术支持,要针对不同的毒物,研究确定最佳的救治方案。平时应做好后勤保障,以保证紧急医疗救援工作能够随时顺利进行,包括以下内容:(1)车辆装备:不仅只起到运输作用,还需有洗消等功能的特种车辆。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应用车载方舱医院创建流动式iCU病房是现代救护的新趋势,是现场急救挽救伤员生命的有效手段[6]。(2)必要的现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和防毒面具等。(3)现场急救器材的装备:维护呼吸功能设备,如氧气、呼吸面罩、喉镜、气管插管、吸引器、气管切开包、简易人工呼吸器等;维护循环功能设备,如心脏监护仪、除颤器、体外起搏器等;清除污染物设备:如携带式淋浴器、供水装置、清洗液、酸碱中和液、眼冲洗设备等。(4)药品:包括充足的基本抢救药物和特效解毒治疗药物等。(5)通讯设备: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移动电话等保证在现场与紧急救援指挥部、各医院之间的通讯联系。救援装备如模块化配置在现场可有效提高救援的效率[7]。

5重视医护人员现场救援时的安全防护

根据化学毒物对人体的毒害性,确定相对应的防护等级。当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时,紧急医疗救援人员可以遵循“一戴、二隔、三救出”的救援原则[8]。安全防护是首要的,应根据现场环境、毒物种类、浓度,科学地选用呼吸器具(佩带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防护服、防化靴等个人防护装备。防护用品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是呼吸防护面罩,根据其结构和原理可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防毒面罩。过滤式根据滤料不同,防护对象也不同。我国现产的滤毒罐,各种型号涂有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防护对象,使用时应注意使用范围和有效日期。隔绝式(供氧)防毒面罩适用于密闭不通风、有毒物质浓度极高又缺氧的环境,可连续工作2h左右,用时应注意系统的气密性。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才能有效参与中毒事故的救援工作。且救援时要严格遵照分区管理机制,在相应的温区、冷区内开展救援工作,无极特殊情况不要进入到热区,避免无谓的伤亡。

6重视现场急救措施的合理性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特点要求必需做出快速有效的救治。若救援的医务人员少,伤员较多时,应采用流水作业法救治,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伤员初检,按病情轻、中、重分类;第二组医生将伤员按类集中,其他医护对伤员现场急救,为避免救治工作的混乱,可按照先去污冲洗(注意眼睛的清洗),再共性处理,最后个性处理的程序进行。要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的救治原则。注意重要脏器如心、肺、脑、眼的保护;注意观察呼吸、脉率、血压及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给氧、解毒、排毒、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抗渗出等治疗,注意保暖,予以镇静,减少耗氧等;重症患者紧急处置后携带分类处置卡及时转送各医院救治,并事先通知医院作好接诊准备。救治中要注意化学中毒的复杂性:可因多种化学物混合作用累及不同的靶器官,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既有中毒表现又可并发化学性烧伤,爆炸冲击伤等物理性伤害;差异性:接触途径、时间、剂量不同,病情不一,应特别注意重点保护对象(儿童、老人、孕妇及体弱多病者);迟发性:某些毒物接触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需要安静休息,严密观察。

为争取抢救时间,减少毒物吸收,必要时可采取组织现场群众自救互救和医务人员紧急救治相结合的方法救援。

中毒在我国当前十大死亡原因之中排第五位。因意外事故或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不善,突发化学中毒事故近几年在各地屡屡发生,一旦发生几百人、上千人中毒,我们现有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将严重不足,这是当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光裕,王凯全,黄勇,等.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m].2版.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18-77.

[2]武秀坤.加强应急建设体现的是责任意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3):197-198.

[3]张文武,王立军,田芳.急性中毒防治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38-839.

[4]岳茂兴.灾难事故现场急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54-157.

[5]夏保成,张小兵,王慧彦.突发事件应急演习与演习设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11

[6]冯巍.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的技能与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5.

[7]王晓辉,王刚,任俊峰.医疗救援队装备模块化配置方案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11(5):1056-1057.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9

双节即将来临,为了保障我区在公园、绿地、游园的工作人员和游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一、本预案适用的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单位所管辖的绿地、公园、游园等地发生火灾等较大事故,预案的人力、物资、技术准备主要针对这些事故。

二、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1、应急组织

应急领导小组;主任为该组组长,书记和副主任为副组长。

现场抢救组:单位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为组长,安全保卫全体人员为现场抢救成员

医疗救治组:单位办公室负责人为组长,办公室全体人员为医疗救治成员。

后勤服务组:单位后勤负责人为组长,后勤部全体人员为后勤服务组成员

保安组:单位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为组长,全体保安员为组员

应急组织的分工及人数应根据事故现场需要灵活调配。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单位公园、绿地、游园发生安全事故时,负责指挥抢救工作,向各抢救小组下达抢救指令任务,协调各组工作,随时掌握各组最新动态并做出最新决策,第一时间向110、119、120单位救援指挥部、当地政府安监部门、公安部门汇报情况。平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巡视,巡视期间手机24小时开通,发生紧急事故时,在单位应急组当班者即为临时救援组长。

现场抢救组职责: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被困人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医疗救治组职责:对抢救出的伤员,视情况采取救急处理,尽快送医院抢救。

后勤服务组职责:负责交通车辆的调配,紧急救援物资的征集及人员的餐饮供应。

保安组职责:负责单位的安全保卫,支援其他抢救组的工作,保护现场。

三、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程序

1、接警:接到安全事故警报后,应急领导小组指令现场指挥部成员第一时间内赶赴事故现场,迅速了解和掌握情况,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有关成员须随即赶到现场。

2、事故报告

单位管辖的公园、绿地、游园发生事故后,应急小组立即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现场,做好善后工作,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轻伤事故:应由医疗救治组在24小时内报告单位领导、单位办公室、单位工会。

重伤事故:单位应在接到医疗救治组报告后24小时内报告上级主管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工会组织:

重伤三人以上或死亡一至二人的事故:单位应在接到医疗救治组报告后4小时内报告上级主管单位、安全监督部门、工会组织,填报《事故快报表》,单位负责安全保卫的领导接到医疗救治组报告后4小时应到达现场;

死亡三人以上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单位应立即报告当地市级人民政府,同时报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会组织和监督部门,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或委托人)应在接到项目部报告后4小时内到达现场;

易爆物品爆炸和火灾事故:应同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员工受伤后,轻伤的送医疗救治组医治,重伤、中毒的送医院救治。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的,单位应在8小时内上报有关部门。

3、成立指挥部

现场指挥部职责:

(1)确定事故处置的技术措施(包括制定救援方案、划定事故警戒范围、保护现场、收集有关证据资料等)。

(2)指挥和协调现场抢救和排险工作。

(3)调集抢救排险现场所需人员、车辆、物资。

(4)参加事故的调查取证和责任分析。

(5)帮助指导事故发生单位做好善后工作。

4、组织开展事故现场抢救和排险工作。在现场,应尽量最大努力抢救伤员,挽救生命,若事故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现场指挥部立即组织人员、物资,尽遏制事故发展。

5、成立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安全医疗应急预案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呼吸科为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实际开放床位120张,其中普通病床110张,呼吸病监护病床10张。另设有肺功能室、纤支镜室。现有医技人员8人,医生21人,其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10人;另有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在试验设备上配有:试验操作台、精密天平及普通天平、离心机、冰箱、试剂柜等基本实验设备等。

   1.2建立方法①召开本科室医生护士进行讨论,明确呼吸科应急预案建立的重要性,并阐明收集资料的目的和意义,查找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集思广益,为制定建立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奠定基础。②收集分析资料。由我科不同工龄的医生和护士收集分析科内近3—5年的各种资料(包括护士长手册、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本、药物不良反应及护患纠纷记录本、危重患者死亡讨论记录、护理质量分析记录、带教记录、实习生考核记录等),找出我科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薄弱环节,规章制度欠完善的各种问题,然后进行归类,分析存在的护理风险,安全隐患以及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③针对各种问题,建立相应的预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意外事故风险,如停电、停水或其他非抗力因素发生时护士对危重患者的处理;危重患者转科、外出检查陪护,患者自行回家的风险及处理,患者自杀倾向观察及处理;常用仪器、设备突发故障的处理;护理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处理,如特殊用药发生错误处理,消毒隔离工作程序等。

   2应急预案建立的主要目的

   呼吸科经常会接治急、危、重症患者。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医院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减少紧急情况给患者治疗带来的威胁,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都要求有各种应急预案的建立,在危机发生时,能保证按照预案,尽最大可能维护科室的医疗管理,为患者服务。随着环境的复杂化,如生物理化因素,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技术、药物、食物、心理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伤,而这些损伤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通过制定《呼吸科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医生和护士只要熟记预案流程,根据各类危险事件发生时间、环节、人员等因素,按流程的原则和方法,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甚至挽救其生命.

   3应急预案建立的主要内容

   注重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建立“住院患者跌到危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对危重症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告知家属应给予陪护或派护工照顾,并请家属在记录单上签字。

   护士长每日进行科内自我质控检查,落实执行情况,切实做好护理安全防范工作。如有患者擅自离院应急预案如下:①立即询问同病室其他人员是否知道患者的去向;②立即联系患者亲人是否知道患者去向;③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上报行政值班和保卫科、医务科、护理部、请求领导安排人员寻找患者;④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有潜在伤害自己或他人者报警处理,如有精神病或呼吸传染病等患者;⑤记录事件经过相关人员签字。

   注重自然环境的安全,特别是水、电、交通,以及各种设备。医院是一级供电单位,但是也必须有相应的停电预案,如预先购买蜡烛,蜡烛如何领取,是否禁火等,或者预先购入发电机,但是相关的人员配备,联系方式都必须清楚告诉每一个科室。对那些需要充电的仪器,必须使其保持在备用状态,如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微量泵等,首先安排好患者和家属,使其不慌乱,并立刻联系电工或相关人员,同时按轻重缓急分类照顾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若患者正处于器械抢救应中立即启用备用电源,在电力恢复后查看患者情况,检查仪器工作状况等。

   特殊手术和护理的应急预案。这一方面的应急预案应当是最重要的,对危急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应急预案必须考虑到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标明其紧急处理方法。如紧急情况下有创通气的应急预案建立如下: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无创通气治疗的有效前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时要保持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②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缺氧和呼吸困难往往感到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濒死感,进而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耗氧量加重病情。因此护士要做好患者的解析工作,力争患者的配合。③做好动脉血气分析的监测,并在治疗1h后查,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果来调节呼吸机的工作参数。④床旁监护,监测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和皮肤出汗、面色的变化等多种参数,如有紧急情况,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发现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异常,检查潮气量和呼吸机的送气压力血氧饱和度如果下降要检查气道有无痰阻塞,面罩有无漏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