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54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1

一、社团的设置与实施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年度我校的活动课程(社团)分为校级社团与班级社团两大类,即学校成立校级社团,七、八各班级成立自己的班级社团,做到“一班一社团”。社团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发展性”、“励志性”、“益智性”、“创新性”和“怡情性”。

1.班级社团

班级社团是每班在广泛征求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班情讨论确定一个主题,班主任为班级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方案的制订、活动的正常开展、资料的记载汇总等工作。班主任可以聘请学校相关老师、家长等对本班的社团活动进行授课、指导等。建议班主任从德育类、科技类、动手类、体艺类、学科类、交际类等6个方面开设以下社团:

如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我爱发明、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书法、剪纸、动画制作、阳光健体、篮球、文学社、集邮、摄影、演讲、名著欣赏、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

2.学校社团

学校社团主要是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的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培养,开设校园诗社、智慧数学、物理探究、合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社团。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时间

1.班级社团:七年级为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八年级为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

2.校级社团: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三、相关要求

1.每个社团负责人对本社团的发展应做好全面规划,制定出可行的社团活动计划,并于10月底前将本社团活动计划、社团简介(100字左右)上传至校园网(进入后台—左侧学生园地、点击添加信息—在二级类别中选“社团建设”)。

2.社团活动前,负责老师必须清点学生人数,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对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等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好《活动记载簿》。

3.精心备好每次活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每次活动务必要注重效率、提高质量。

4.要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过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学期结束后上交相关材料(包括学生作品、活动成果、《活动记载簿》等)。

5.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活动地点,如确要更换地点请及时通知教务处。

6.维护活动地点的环境,爱护设施设备,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四、考核方法

1.学校对活动课程的评价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考核评价。

2.教师评价:

(1)学校将定期(结合巡课)和不定期(听课、查教案等)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2)期末对辅导老师进行考评,成绩突出者颁发优秀辅导老师荣誉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

3.学生评价:

(1)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的表现、学期结束的考核以2:3:5的比例折算后作为综合成绩计入素质报告单;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2

关键词:地方特色本科;多样化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选取;案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晓玮.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83-285.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3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应用型本科 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具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因而,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必须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要求是与药学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随着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靶点及构效关系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方法、结构改造的实践应用。在药物生产及新药研发的实际工作中,对药学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学科,同时对于药物合成生产实践,新药的研发创制等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应用性。以往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和固定的几个教学实验上,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很少与药学其它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可以解决上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以药物化学这一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填补药学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课程教学体系的空白。

1 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向应用领域的药学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最终形成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在内的完善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应以生产实践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切入点;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选择具有代表性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各5家,进行实际问题调查,归纳总结常见问题的种类,形成调研报告。可以利用学生业余和假期时间,采用对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的形式,完成社会调查报告。(2)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编排。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和备课的形式。(3)把上述备课成果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并逐渐进行完善。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可在考试中设立若干实际应用问题来进行检验。(4)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标准。

2.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模拟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创设开放性课题;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设立若干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能应用到目前常用实验技能的实验课题。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随时指导和强化,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层单位;选择生产科研单位急需解决的典型课题。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实训项目课题。(2)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阶段的时间深入基层单位,具体进行设计和实施,最终完成实训课题。(3)整个过程以学生和企业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和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的满意程度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4)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12―0022―01

学校要凸显办学特色、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强化文化辐射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就要牢牢抓住在学校生态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建设环节,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各项课程开发活动,这是课程实施的前置条件和首要步骤。本文就校本课程的规划谈几点认识。

一、校本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

1.政策保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校本课程规划必须置身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框架内,在地方课程政策的指导下开展。

2.专业保障。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即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规划的适当性和专业水准,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专业支持。

二、校本课程规划的影响因素

1.课程意识。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意识、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能力,特别是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者的课程能力。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能力的强弱和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课程能力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水平。

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

1.阐明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根据一定程序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予以分析和阐明。

2.确定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学校愿景和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指导思想的核心要素。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学校愿景则是“学校对于课程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它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又能引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学校课程的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3.拟定校本课程发展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而具体呈现的教育意图。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遵循如下线路: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编制―年度教学计划―各学科、各活动的指导。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4.确定校本课程结构。必须对拟设置的课程做出详细的规定,教师据此从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此,课程结构的编定与设置是校本课程规划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规则。

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一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问题。二是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一经设立,就应排进学校总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在课堂规范、评价等方面接受学校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等。

三、校本课程规划的方法步骤

1.成立组织。进行校本课程规划,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工作责任主体,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进行课程规划的实施者和领导者。该组织是学校中有关课程建设领域的核心组织和权威机构,承担着学校当中有关课程事物的规划、决策、协调、建议、服务等职责。

2.现状调查。学校课程领导组织建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现状调查。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需求调查和资源调查两部分。需求调查包括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学校发展需求、家长期望、社区对学校功能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等内容。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资源调查、学校软件资源调查、教师资源现状调查和社区与环境资源调查等4个维度,可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解细化,作出详实的分析报告,提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可能性。

3.综合评估。在现状调查完成之后,学校课程领导组织需要对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综合评估是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最重要、也是最具专业特征的工作,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综合评估,才能为校本课程规划指明方向,为课程的设置提出对策与建议。

4.制订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工作,是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思路的描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应对课程的实施现状、发展目标、指导思想、组织保障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进行详细阐述和规划,并在课程的讨论、实施及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5.方案的讨论与调适。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需经过规定流程后方可颁布实施。课程领导组织对草稿进行讨论修订,形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初稿,提交校务委员会审议,提交全校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正式方案。在此流程中,要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满足各方需要、切合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5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6

初中教研工作以全体教师为主体,最终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广大教师业务素质。下面是的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欢迎参阅。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依据《农安县教育事业“xx”发展规划》,落实县教育局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会议精神,强化教研工作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单项工作突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探索县级教研如何发挥引领、示范、指导、服务的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提升业务领导、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指导能力为关键,构建“项目驱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现场示范、校本实践”的县级教研机制,促进县、区、乡、校四级教研的优质化提升。

二、工作任务

1.规范常规教学管理,推动各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精细化发展。解决常规教学管理基本环节内涵不清、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深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解决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问题,年内实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加强初中分校常规管理工作,建立中心中学和分校教学管理一体化机制。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创建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无序低效的问题。县级教研各学科优化细化学科课堂教学主导模式,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年内各学科评选出课堂教学改革“十佳”教师。

3.创新县级教研的运行机制,构建“跟踪教研——教学视导——集中培训——片区指导——网络教研——基地教研”六种形式相结合的县级教研运行机制,体现县级教研指导校本研修破解教学难点的价值,加强县级教研示范性、引领性。每学期每学科解决一个重点教学问题。

4.探索校本研修的高效策略,构建以校本小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校本研修机制,解决校本研修形式化、效率低的问题。年内每个片区推出一所主题化校本研修示范校。

5.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优化四级教研网络,解决各级教研资源短缺、整合性差的问题。教研员、骨干教师实现经常性交流对话,实现县、区、乡、校教研互动。

6.探索“三生”培养策略,解决教学中的“大锅饭”问题。研究每个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

7.创新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重点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在评价标准、手段、途径、结果运用等方面深化研究。

三、工作措施

1.开展《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研究》

一是抓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建设,首先抓好典型示范引领。4月初,召开农安县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龙泉中学现场会。采取经验介绍、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现场参观等方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化,校本教研主题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管理精细化”等方面构建标准化样本。在此基础上面上推进。把标准化建设的几项主要指标作为片区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区域推进,强化教研指导。

二是抓课程管理,抓好非中考科目的课程落实,开展《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抓好校本课程建设,规范校本教材,促进校本课程与特色校建设的紧密结合,评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校10所。三是抓课堂教学管理。3月份,各学科形成学科教学规范,下发到各学校,在教学视导中重点检查《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补充意见》和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四是抓教学工作的指导、总结环节,在教学视导中进行现场评估。五是抓中心中学对分校的教学管理。在教学进度、教学活动、作业设置、教师评价、质量检测评估五个方面进行统一。采取视导检查评价的形式,促进初中分校的标准化建设

中学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

总体工作思路是:以落实课程方案为重点,在课程实施上求实效;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效益求上求提高。教研工作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给学校自主发展留有空间。

重点工作

一、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完善评估方案,引导学校更好执行课程方案。

去年省课程实施评估重点检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情况,威海教研中心对执行课程方案检查评估下发两次通知,有详细评估细则,按照省地评估要求及我市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方案。突出对学校重点工作的检查,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为检查重点,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素质教育上来;突出检查的真实性,通过听课看学校的教学情况,通过评课看学校的教研情况,通过学生素质测评看课程实施的效果。

2、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开设指导。

从开设课时、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课程跟踪指导,发挥教研员和教师骨干引领作用,重过程重实效,落实教研员责任制。

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规划这四门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都是体验类课程,避免搞成知识传授课程。不用留作业、不考试,突出学生做中学。

综合课程设置按照省地要求统一课时,地方课程根据内容统一进度,校本课程学期初上报各年级内容和进度,教研室负责整理推荐优秀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评估力度,有效利用实验资源。

与电教处密切配合,通过培训、指导、考核评比等方式提升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以“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加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总结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通过参加分学科课题研讨会,运用并优化“威海市初中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通过组织开展课题视导,检查、指导学校的课题实验。

⑵继续开展并完成小专题研究

在20XX年的基础上,对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讨论等小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完善“生命化课堂1/3模式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试行)”,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生命化课堂行为规则等。

⑶做好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

评选推荐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对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高质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准备并参加课题结题会议。

⑷组织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申报。

2、构建“教研室—中心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通过研训一体活动,推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⑴各学科打造优秀课例,以学科为单位树标,培养典型,推广典型。新学期第一周就以录象课的形式通过教育网发到各单位。

⑵继续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打造优秀课例,引领校本教研。各学科以荣成市和威海市优质课评选为契机,把一节课研究透彻。

⑶“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设立精品库,由关注量向关注质转变,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加强并重视使用效果,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本学年所有学科教师每人完成两份不同课型优秀设计。

⑷加强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能力。学科网站增加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库,由下至上逐级上传,引领教师研究教材,学习课标,提高命题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中心校负责与教研员沟通根据进度按章或模块上传检测试题。

⑸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堂达标评价标准继续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重要指标,真正把学习习惯养成看作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通过课堂明显体现。

⑹各学科优质课评比与联片教研相结合、与发现典型推广典型相结合、与评价主任和组长听评课能力相结合、与教研员服务引领校本教研相结合,提高教研效率。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保障和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落实,****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中小学校均应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和****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计划,以及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为了保证新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需要对各实验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和时间性都很强的教育评价工作。为了使这一评价有共同遵循的基本标准,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方案,以便在评价《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施的条件,以及体现学校特色时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评价办法,以利于学校对课程计划及时进行检验、改进与完善,使学校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自主性,同时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提供帮助,以保证****市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中小学校对本校《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自我评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对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开展的专门评价,以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有关中小学校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导向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四、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对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六、等级评价和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等级评定

1.二级指标的等级评定

课程计划二级指标的各个评价要点都能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a等级。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B等级。有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空缺,评为C等级。在相关二级指标中,如果有一半带有的评价要点缺失,也评为C等级。

2.总体评价的等级评定

本方案的总体评价结果分为四级,其中a等级为“优秀”、B等级为“良好”、C等级为“合格”、D等级为“不合格”。

3.总体评价等级与分项指标等级的关系

优秀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a和a或a和B等级

良好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B或a和C等级

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C或C和C等级

不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中的任一项评为C等级。

(二)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1.评价的基本方式

(1)学校自评

学校应在指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适时召开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2)学校互评

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一定时间以后,有关部门应组织学校之间的相互评价,并聘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参与评价,以便不断完善学校课程,逐步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3)教育行政部门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教育教学督导和检查,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规范、有序,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保持一致,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评价的基本程序

(1)参加评价的人员应认真阅读本方案,理解并把握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点。

(2)参加评价的人员应根据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并通过多种方式(查阅《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班级课程表等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听课、问卷调查、定期抽查等)获取信息,了解实施情况,分别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定。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8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85-02

自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来,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积极探索和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尤其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这些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快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本文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工作实际,认为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从人生课程模块、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方面来构建,以有效贯彻在新建本科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精神,加快转型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立德树人”的人生课程模块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211、985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以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以此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贯彻这一要求时,除了平时加强对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在课程体系上,按照惯性思维,一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统称为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党史教育、国史教育、国情教育,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开设对人的生命安全与维持身心健康起着非常关键作用的体育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单独划分为人生课程模块。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把原来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改组为人生课程模块,既能提升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亦能提升人生课程的地位,也能引发大学生以及部分原来对公共必修课有一定偏见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人生课程的重新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将人生课程的地位、价值以及影响放在人的一生来看待,认识到的“扣扣子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认识到德育、体育等课程具有长时间的影响和价值,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可以说,设置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人生课程模块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一种尝试。

二、“因材施教”的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

由于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走的是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高校发展道路,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为对专业理论的要求介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而且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要高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以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的要求基础上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发展潜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且要求专业知识体系由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具有基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所需要开设的课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中的“专业介绍”的“主要课程”实际上就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由10―15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着重专业理论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是为了确保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加强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则“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接受培养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体现个性化培养”[2]。因此,根据专业发展动态选择一些具有潜力的方向,比如,积极“探索‘互联网+汉语’‘互联网+播音’‘互联网+新闻’‘互联网+英语’等方向,甚至包括如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互补,实现学科专业相互交叉和渗透,拓宽专业内涵的发展空间”[3]。学生则因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有专业方向性的拓展课程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又由于专业拓展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构建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4],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达到增强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三、“知行统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新建本科院校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更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要“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起来,对涉及专业链的产业都要进行调研,了解其中与产业链相对应的职业,并将各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中来,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真正对接,以达到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能力培养模块是由以职业标准为基本内容的职业实践课程组成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仅仅设置一种与职业标准相关的课程,而是要设置3~5种职业标准的课程。比如,环境设计专业链对应的产业链涉及的职业有:室内设计师、职业室内建筑师、家具设计师、环境规划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园艺规划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工、摄影师等,将这些职业的职业标准设置成课程内容,将课程名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种不超过5种的职业课程学习。在开设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积极引进职业标准课程的同时,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要积极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既学到职业知识、能力,又可以参加国家或地方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在保持学生一定学习紧张度的情况下,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职业进行多项选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学习,实现“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基于将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系列教材,让课程内容更接近于职业岗位需求。这使得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还要多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有“双证”又有“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探究实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笔者所在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最近两年探索的新成果。从目前来看,学生在对待人生课程上较之前更为认真,在专业基础理论上掌握得比较扎实,在职业能力培养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明显增加。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效果在逐渐显露,但在“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上仍存在过多的理论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上仍存在职业标准不明了难以引入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在操作中仍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教育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些都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增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务院公报,2016(6):61-65.

[2]姚志琴,王岩.新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江苏高教,2015(5):78-80.

[3]潘济华.转型发展中独立学院面临的专业设置问题与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6(2):59-61,108.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9

(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情况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访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0余所本科高校中,基本上都购置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能够实现课程网上申报、网上课程内容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网上评审和公布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同时具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通过强大的硬件支持和先进的软件功能,实现了精品课程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链接,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网络教学功能的实施。教学资源平台有国外mit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形成有效整合,加快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便于师生从网上自由下载、复制、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为区内外的师生和学习者了解、共享mit等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设了开放式平台,在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记录、展示精品课程主讲团队每位主讲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研究方向、学术科研成果等重要数据,对精品课程团队的选拔和持续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能够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求具备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梯队,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通过对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公共课、基础课等课程师资队伍充实,年龄、学历等结构较合理,部分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主讲教师数量较少,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另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前沿性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管理不仅可以查阅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网站平台的公开展示接受专家监督、互相学习,从而促进队伍的更新和优化。

(三)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情况、主讲团队情况及其学术科研成果、课程规划、课程特色、立体化教案、大纲、课件、案例、录像、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试题库、参考资料、论文等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一体的基于网络化的显性课程资源。其次还包括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隐性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求资源的优质性和全面性,并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应用不同的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应用,以最佳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根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本科高校的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可访问的课程为主),结果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看,课件占100%,录像资料较少(每门课程只有3名教师每人45分钟的录像),因此,从实际教学和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教学录像还需要逐步建设上传,最好实现全程录像;教案占95%,大纲占92%;由于课程性质不同,非实践型课程占一定比例,所以并不是全部课程都建有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内容,部分实践课程也缺乏充足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分析,尤其是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合作培养的内容较少;论文和习题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课程只上传了考核样卷。上述资源档案的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情况

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反映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对促进高校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各高校的网站访问量调查发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大约一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与学生相比,教师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还是占很大比例,因为大部分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很多教师尤其是现有精品课程的主讲团队非常熟悉精品课程的有关政策和建设要求。而学生知道的少,是因为精品课程在教学中应用的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理念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拘泥于传统教学当中。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记笔记很困难,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让学生自由下载课件、大纲、教案、作业、习题等网上课程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指导、教学交流,既方便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又能使课程内容在学生网络化学习中得到重新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将课堂内容以及课堂上无法安排的学习内容放在网上,既为自己节约时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二、从档案管理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开放性教学等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信息平台,随之产生的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如何纳入正常的档案管理范畴还缺乏应有的敏锐和超前意识。大部分高校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还处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只是将一些精品课程批准文件等材料的电子版、课件光盘、录像光盘等资源进行了保存,离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距,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没有服务器、更没有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更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理念,固守在档案库房管理模式中。

(二)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传统档案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纸质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安全性,通过档案的利用价值确定保管年限和保管密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其他网络资源一样,具有快速的数据更新和重要的利用价值,存在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紧跟课程前沿发展理论进行内容更新,包括课程建设团队也要随着教师的人事变动进行优化,课程网站也必须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因此,提高认识,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龙头,推动高校整个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

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纳入档案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范畴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利用和持续再利用,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观念,改变管理手段,使优质教学资源档案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首先,建立领导负责制。以校长为核心,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与各级教学单位形成层级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将精品课程资源档案的开发和管理、利用纳入学校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范畴。其次,高校必须更新旧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以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为中心,将高校各项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纳入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当中,与教学评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实现精品课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二)开展多方合作,促进管理标准化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数据每年不断递增,而且课程的网络资源必须从信息生成到发展的每个周期都应加以监督和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人都有信息保存的责任,因此,这种多方参与的活动,在档案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方合作形式进行。其次,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管理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高校在建立数据资源中心的同时,要建立资源归档标准化,如:资源编码标准、著录标准、元数据和数据归档标准等标准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资源利用

校本课程课程方案篇10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

1.规范教学教研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及时搭建教师教研活动平台,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行政参与的每个学科组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教研例会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学计划、导学案、教案、课件、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总结等。定期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定期举办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解析大赛、名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教与学方式转变公开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们广泛地观课和评课,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和需求,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

每学期期末考试或区域性考试及中考后,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学情,总结得失。学校并对出现的重大教学问题进行面谈和限期改正的办法,使得教学质量分析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完善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成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行跟踪分析,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每次考试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交换年级出卷和组织流水线的试卷批改、试卷统分工作,并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校本研修,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优质发展。2013年学校根据《深圳市福田区学校星级教师激励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星级教师实施方案》。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倾斜一线教师原则,确定学校星级教师必须成立星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部分教师组成,体现星级教师的示范性,充分发挥星级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形成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并完成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提供给学校学科教师作为共享资源。

学校确定了18位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相应成立了18个星级教师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与所有教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经过2年多的工作,学校星级教师工作室已编制完成初中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并提供给全校教师借鉴使用,形成了针对国教课程,符合学校学情的导学案资源,初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校本课程个性化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主体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2011年学校申请了区公益性课题《上步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地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

w校开发了各类校本课程28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有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历史专题讲座》《数学兴趣小组》《争当小实验家》;有探索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名著欣赏》《书法兴趣小组》;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的《集邮知识》《朗诵与演讲》等课程;社团化课程有“动漫社”“丝网花艺社”“摄影社”“围棋社”等学生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