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58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1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往小处说,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创造,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具有“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之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所在地区背靠长江,南临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眼界较广,张口网络“新”词,闭口时尚“潮”语,如果此时,教师稍有懈怠,便会“oUt”了。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把握主动权,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提供思路,还能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2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向。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历史

校本课程

问题

对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一、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现行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而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历史老师,开发与国家课程相整合、适应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需求的历史校本课程,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1.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领导直接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或者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学校对于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2.教师观念陈旧,积极性不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可有可无的。3.保障机制尚待改进。开设历史校本课程,需要一系列相应保障机制,主管领导的重视、教研机制的规范与完善、相应的督促检查制度、时间经费资料的支持、研修机会的创造等都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保证。然而领导们对开发校本课程兴致不高,也不愿意多付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4.评价体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在各校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很多学校只在学期末上交一些相关材料,如教师编的教材、学生的作业等,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其二,评价标准不一。尽管有些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但是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其三,评价制度不健全。单一的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制度。二、应对措施笔者通过参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点:1.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给予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2.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紧紧抓住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站在有益于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科学地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重视考察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3.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进程,根据自己学科知识与教学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经学校有关教学专家鉴定后,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由历史教师的个人兴趣决定。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常规教学内容和进程,选择设计中心课题和系列讲座题目,以相关中外历史知识为线索,结合地区历史与现实,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高考命题趋势,收集资料与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校际间的交流。历史学科与政治和地理两大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应加强交流,历史校本课程应渗透一些政治和地理知识,这样可以增强授课效果。总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工程,它赋予了学校与历史教师新的使命。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3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分类

1.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课程资源。如《福清纪略》、《走进福清》系列丛书、《玉融文化青少年读本》(《福清史话》、《福清名胜》、《福清民俗》、《福清人杰》)、《激情二十年系列丛书》(《解读福清》、《聚焦福清》、《见证福清》、《品味福清》)、《福清古代人物》等等。

2.以实物或活动的非文字的形式运用于乡土历史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实物形式的乡土课程资源福清比较著名的有:南少林遗址、弥勒石佛、豆区园、瑞云塔、龙江桥等。活动的形式的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有一些史见证人、文史专家、非物质文化继续人、中学历史教师等。

3.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乡土历史教育提供数字电子化形式的课程资源。福清规划馆和即将对外开放的华侨博物馆就具备了以上数字电子化的功能。

二、收集和利用福清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1.查阅福清相关历史文献,如《福清县志》(乾隆版)、《福清市志》、《玉融乡音》、《福清侨乡报》、《福清政协文史资料》以及晚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手稿《蘧编》等。

2.考察福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的石竹山、东张镇南少林寺遗址、海口镇部级重点文物和全国最大的弥勒佛石雕像、渔溪镇日本最大佛教宗派的黄檗宗祖庭万福寺、东张镇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诸多名胜古迹。

3.整理福清古代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如《福清民间文学》、《三朝阁老叶向高》、《宗鹤拳师方世培》、《一代禅师隐元》等。当然了,利用现代互联网络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收集并加以整理,应该是最便捷的有效方式。

4.到福清相关镇街调查访问。走访、考查当地先民遗迹,如访问一都关东寨何氏村民等。

三、福清一中在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方面的尝试

只有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与广大中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依托福清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玉融文化的传承也将随着课程的深入实施而幽香不绝。

可以说,福清的乡土历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哪些内容可以利用?又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呢?我们认为在实施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我们所需要的学习内容。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学主题和内容。各个学校应根据历史学科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将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本校的特色、条件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合适的主题开发。

福清一中有光荣的革命历史,革命师生的战斗历程和为人民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在新民主义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光辉业绩也永远彪炳于福清革命史册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该校1925—1949年光荣的革命历史,知道的人并不多,包括近几年分配到一中的教师。因此,从2002年12月开始,一中历史教研组就着手编写《福清一中革命史》(1925—1949)。他们想通过此书,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在校生了解学校光荣的革命历史,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下定决心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大家艰辛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整合,将乡土课程资源与该校历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书中共分10个章节。第一章是《福清置县沿革》,第二章是《学校在大革命浪潮中诞生——兼谈我校的历史沿革》,第三章是《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第四章是《参加抗日救亡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五章是《开展争民主求解放的斗争》,第六章是《党团组织的先锋核心作用》,第七章《弘扬“慨尘精神”争创中华名校——记一中创始人、辛亥革命元老郑慨尘先生》,第八章《支持革命的好校长——陈云官》,第九章《我们的好校友——周裕藩烈士》,第十章《挺立在凤凰山上的丰碑》。整个校本课程共开设16个课时。2009年9月,该校历史教研组又集合全组的力量开发了一本新的课程《学福清历史名人做一中优秀学生》,再次受到学生的好评。“二次开发”实现了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高考应试的有机整合,在尊重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以学定教”。

为了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2008年,我们对参与《福清一中革命史》这一课程学习的学生下发了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35%的学生认为在没有学习此门课程之前就了解学校的历史,有93.15%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有98.71%的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是有意义的,有85.37%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校本课程感兴趣,有91.25%的学生表示喜欢课程呈现方式,83.57%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热爱母校的情感。调查结果表明,该校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符合学生实际需要,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对母校的认同感。

四、关于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1.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不能盲目进行,需要课程专家特别是福州教育学院的专职历史教研员的具体指导,我们期盼着专家能给我们更多的指导。

2.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全校师生,特别是历史教研组全体成员不断的大力配合,提供素材,不断完善其内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4

【关键词】区域文化婺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项目(项目名称: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以浙江省婺文化为例)。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2-02

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当地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盈深厚。但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没有得以凸显。浙江省的婺文化是在浙江中西部金衢盆地这一特定的地域中,经过2000多年孕育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婺州窑、婺剧、东阳木雕、金华火腿、板凳龙等是婺文化的重要内容。[1]婺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会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资源,其开发过程本身也可以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之一,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则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校、教师、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下面将从婺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中应做到的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立足于区域文化特色,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整理婺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立足于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地域特色,并与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我们通过典籍收集、研习法与文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整理婺文化文献资料,又沿着研习区域方志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成果的路线,对婺文化初步体认和感悟并进行整理归纳。同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文化遗迹感知婺文化的人文现象和地理事象,形成对区域文化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对金华地区的婺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初步梳理出适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梳理出来的文化资源在参照金华市教育局编写的《锦绣金华》[2]这套乡土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将婺文化大致分为以下七个模块,它们是:风景名胜、婺学与名人文化、民间文艺戏曲、婺州古建筑文化、婺州古瓷文化、民俗节庆、宗教文化。这些都为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二维”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课程目标如此重要,但是以往的课程目标设置,往往只是从学生这一维度出发,只关心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忽略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这一维度的需要,这将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加之,区域文化自身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教师一味的从学生维度出发选取内容,可能会导致那些新奇好玩的内容成为了学生的关注点,从而掩盖了区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的学习。因此,课程的设置,既要从学生这一维度出发,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在未来社会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又要从教师这一维度出发,从教师的实践出发,设置允许教师拥有一定自主开发、拓展校本课程的目标,让教师拥有活用校本课程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又是教师“二度”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既要从学生这一维度出发制定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课程纲要,做到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又要从教师这一维度出发制定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

三、在初步梳理的基础上,精挑细选,组织课程。

校本课程的组织是在对婺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制定了具体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具体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前期的整理,我们将婺文化分为传统文化课和实践活动课两种不同类型的课。传统文化课包括婺学与名人文化、婺州古建筑与古瓷窑文化、民俗节庆与宗教文化三部分;实践活动课则包括民间文艺戏曲这一部分。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征集家长、学生的意愿,并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开设风景名胜旅游的选修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

四、科学规划,组织课程实施,注重“三边”。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阶段。[3]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科学规划,认真组织教师实施课程,并且注重“三边”――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婺文化作为金华地区的传统文化早已隽刻在每一位金华人的骨血里,真真切切的渗入到他们具体的日常生活中。金华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都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他们是在婺文化的熏陶下逐渐长大的,婺文化中很多内容他们并不陌生,有的内容甚至耳熟能详。教师组织的课程内容,有的部分可能就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那些学生耳熟能详、浪费学生时间的部分,作出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以便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因此,婺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注重学习内容的“陌生化”。教师在选取学习内容的时,既要选取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又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与发展性原则。寻找出合适的婺文化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与此同时,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都要时刻保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努力解决制约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瓶颈”问题。(三)注重校本课程建构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建构婺文化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脚手架。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就地取材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注重评价,以评促发展。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针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就会取得预期的评价效果。

(一)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我们着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结果的分析处理上,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并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通过这样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针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既可以邀请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对校本课程本身作出评价,又可以采用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对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4]将区域化融入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则更是亮点中的亮点。我们选取浙江省婺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一个代表,进行区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研究,初步总结出婺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五个方面,这不仅对指导婺文化如何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区域文化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http:///index2.asp.

[2]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锦绣金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秦吉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B/oL].http:///25/84/2007-06-16/44792009,2007-06-16.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5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会宁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我们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探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两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呢?本文就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索。

一、以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为目的,初步建构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开发教材的质量,我们语文组成员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重点环节上多次修正,使得我们的校本教材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从采访中获取信息,我们带着相机从各个历史古迹去收集图片资料……总之,一切可能的办法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使用。

课程开发组对“会宁风土人情”和“长征精神”等进行研究开发、收集和整理,终于开发出了具有会宁乡土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初步构建了学校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经过探究以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确定了教材编排体例。

其中各年段的教材编排如下:

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以当地民间游戏和童谣为主,并从游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四年级(中年级)以了解家乡为主,除了简单的乡土民间故事、传说及红军故事,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

五、六年级(高年级)从了解家乡深入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走近会宁历史,了解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聆听红军小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整合各种乡土文化资源,构建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踢毽子”“打陀螺”等。

2.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红军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_小杂粮。

3.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红军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德育校本教材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特色课堂,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把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我校体育组教师将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这些富有游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间游戏的特色,又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资源,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绣荷包、剪纸(剪窗花)、编花篮等手工制作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家乡的艺术美。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为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比如:端午节“插杨柳”,重阳节“登高山”等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语文组教师还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资源,教育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6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新课程实验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这样就面对着一个重要问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呢?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从师生中的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下面就我们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从学校、家乡、社会三个方面以单元主题活动的形式的几个例子,谈谈笔者的看法。

(1)立足学校。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虽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是这里曾经有着傲人的成绩,而这些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而,我们引导学生把成长、学习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研究的对象,让他们了解学校、喜欢学校、热爱学校。于是,“学校,我们的家”这一主题活动也就诞生了。活动中学生通过“寻访校园小名人、科技小调查、走近我们的老师、聆听校史、老校友的故事”等等的活动,通过自己的眼睛了解学校、热爱学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学校是我们的“家”,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觉维护“家”的责任!学生们变得更加热爱学校了,更加懂事了。追逐奔跑、打闹的不文明行为少了,随地乱扔纸屑等行为消失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自身素质与个性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高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立足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生活在煤乡――阳泉。如何从中寻找教育资源呢?我就根据学生置身于电厂,周围许多人在电厂上班,非常想了解有关电厂的知识、信息;而他们对于相关知识了解却是不够深刻这一特点,于是设计了“我是电厂小主人”的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在“工人的一天”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电厂,了解发电的流程;走访相关人士,调查电厂对小屯发展的影响,然后组织交流,相互沟通、启迪。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电厂工人一天的工作流程,并从中体会到其工作的性质、艰辛以及他们工作所创造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对工人的敬佩之情,对电厂的热爱之情,树立了自觉维护电厂的使命感。之后,再通过“设计一份礼物――表真情”主题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3)立足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合理利用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中来,使他们能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索、去研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后,我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所了解,就设计了“神舟五号”。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资料、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搜集了关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资料,同时也充分地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认识到了中国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同学们都以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很多学生都在这次活动课后对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积极地寻找有关资料,而且还合作制做了模型;更有的同学还立下志愿,以后要当一名航天人。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资源入手,实践、探索性的开发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学校开设课程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课程设计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是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是值得推广的语文教学活动。

1.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

1.1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1.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需要。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选择所不可缺少的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3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地域人文素养的传承发展。地域的人文素养需要不断地予以传承发展,而这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予以实现。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则担当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家乡之美,培养他们的爱家爱国情感。

2.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运用

2.1依据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编撰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文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学校应集思广益,编撰探寻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文本。不妨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拓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分级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对必修课程资源作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要求。

2.2优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语文高考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评判学校教学业绩的最主要参考依据。于是,各个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加大对必修课程的教学投入,正如许多教师所言,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境况势必对校本课程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校本课程只能是“束之高阁”。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地研究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例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家乡巨变”、“家乡特景”、“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入社会等。

2.3合理评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现成经验,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此,我们不妨借用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注意点

3.1注意体现地域课程的特色。新课程语文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我们应从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出发,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3.2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对此,教师应该发挥主导功效,帮助学生适应校本课程的学习。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8

一、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适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资源。

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当地的社会需求,以学校的教育人员为主体进行,也可以吸收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参与。

第三,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充分利用学校情况与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涉及校内外各种资源。

二、明确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

第一,科学的环境分析,如分析评估残疾学生的需求、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期望等方面。

第二,设置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发展,所以应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第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学习小组,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第四,课程实施。从突出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注重情趣性,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五,教学效益评价。评价也应是多元化、开放性、弹性化的。成果可以是有形的、物化的、可展示的,但更多的应是展示人性的美、人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的升华等。

第六,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积累、积淀,又要结合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三、探索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与研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重视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创造力,深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挖掘区域内的自然课程资源、文化课程资源和社会生活课程资源。

3.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自然,融入社会。同时,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从学校主题活动、办学特色、地域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陆续开发了《奥运知多少》《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聋校主题性课程中国传统节日》《季节——盲校大课型主题性课程内容汇编》《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生命之歌》《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篇》《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性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残疾人节日资料汇编》《绽放——聋校基础手工制作校本课程资源》《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实生活》等校本课程资源。

五、实施教学实践,应用校本课程资源

一是学校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把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把感恩教育、节日传统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德育教育相联系,制订计划,开展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联系,既利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是学校围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引导并辅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学生体验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与市技师学院、蓝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校内开展丝网花、花泥画等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海河小学、春晖小学、油田二小或社会爱心团体联合,组织有关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的关爱;结合学校社区、附近社团及相关单位开展活动,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入黄河入海口、清风湖、天鹅湖等地,欣赏东营的美丽风光,了解东营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习俗和历史足迹;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9

一、悉心精选特色教学内容,激发兴趣

选择内容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兴趣优先。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并不断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2)资源为本。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广泛的课程资源――社区、家长、网络资料、图书、报刊、媒体、大自然等。设计的校本教材不必一定是课本,也可以有活页的资料集或影像辑录等。(3)活动主导。一般来说,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往往占据主导部分,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境、辅导、答疑或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我校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工作,学生在家里、学校和社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航天知识、航天精神的熏陶。受家长及学校社区的影响,学生对于航天方面的知识很有兴趣。根据以上原则,分析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我们在四年级航天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安排了有关太阳、月亮等星体的传说故事,并与科学小知识相结合,课后还设置了可选择完成的实践活动,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多彩实践活动,乐于探究

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航天校本课程活动设计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跨越学科界限,让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航天校本课程活动的设计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或脱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还需渗透尊重的核心理念,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地球及地球上的资源。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对比数据、写文章、画画、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要做到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相结合,不能把航天校本课程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班主任或专门从事校本课程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活动进行协同指导,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多元评价,尊重个体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新时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改革,只有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并有助于推动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有用的课程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也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新时期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呼唤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个所谓的新人,就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正是这两样能力使他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还是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都有可能承担起各种不同的责任、胜任不同的角色。而传统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没有把关注人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发展个性放在首位。课程资源的单一性、统一性,使教育难以承担新时期赋予它的使命。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即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一种相对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和需要。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缺失,使大量丰富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其教育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在经济、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很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提供差异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1+1>2”的增值效应。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

2.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1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理强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提出了新的需求。市场一方面要求我们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要从青年学生中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人才。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急需加强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政策环境和当前经济形势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学校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面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2.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我国各类旅游学院或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已有几百所,然而各校专业多有重复,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模式单一。在围绕目标的落实上,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各校基本雷同,大多以国家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为依据,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形成学校自身特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摒弃我国旅游教育现阶段存在的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倾向,明确学校自身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无锡地处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富且优势突出,这些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以此为依托,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更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要。

2.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到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者,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3.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种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次是因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吴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南宋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便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地,近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又迈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了又一次的历史辉煌……吴文化的悠久绵长,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无锡坐落在长三角腹地,地灵人杰,具有山水、名胜、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吴文化发源地梅村,遍布全城的名人故居,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历史建筑;改革开放后城乡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巨龙般的内环公路、一座座大桥、灯火璀璨的运河两岸、新型的体育科技场馆、新机场、新楼盘、新校舍,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剧变和强大。无锡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充分挖掘无锡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编纂无锡旅游文化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地方文化烂熟于心。他们将来不仅仅是旅游从业者,更应成为无锡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大使。

4.推进课程改革,开发与利用并进

无锡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又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对无锡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4.1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国家课程的教材。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树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补充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的方式上,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未来学生岗位需要,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实际、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4.2精选课程资源,突出课程特色。

无锡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构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保证。无锡具有山水、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无锡旅游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选取这些鲜活生动的资源,让它们走进课堂,成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突出旅游课程教学的地域特色。

4.3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留给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一块空间和权力。学校要结合实际,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学校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地域的文化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课程,它由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组成,国家只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指南》,没有教材,把此课程开发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校。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其凸显了无锡的地域文化特色;无锡近现代名人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独领,成为家乡的骄傲;无锡还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大批实业家。这些都是校本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且看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在新时期旅游从业者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耕水.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为主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李永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