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动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16

旅游市场动态篇1

(一)主要客源国空间分布集中性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者的来源和空间分布,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G测量[3]16-23,公式为:式中,G为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xi为某年第i个客源国游客量;X为某年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差;G值越小,说明游客空间分布越分散,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好。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见图1)。总体上,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在波动中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最高值51.1下降到2011年的最低值32.3,说明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渐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渐趋稳定。具体来看,地理集中指数存在明显年际波动变化:1993年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51.3,在经历连续三年平稳下降后,1996年地理集中度为43.4;1997年地理集中指数却突降为33.8,主要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国际旅游业遭受重创、国际游客减少;2003年受SaRS影响,地理集中指数下降明显;2005以来,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一直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且与理想值[3]54-55差距逐渐缩小,表明辽宁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日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逐渐稳定。(二)主要客源国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旅游需求年际集中性可用年际集中指数Y进行分析,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或分散的程度[4],公式为:式中,Y为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xi为某一客源国第i年游客量占某一时间内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x为某一时段内客源国游客量的平均值占这一时段中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n为某一时间段内所包含的年数。Y值越大,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不稳定;Y值越小,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稳定。利用公式(2)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见表1),其中日本年际集中指数最低,Y值为4.28,说明日本游客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强度不大,客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英国和新西兰年际变动指数最高,分别为6.35和6.00,两国对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大,客流不稳定;菲律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六国Y值在5以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年际差异性。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五国年际指数相近,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二、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对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能够深入地把握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对国际客源市场进行定位,为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保障,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一)亲景度亲景度是指通过对某客源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与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之比,分析旅游者对某目的地的向往及偏爱程度,以深度透视某时期旅游市场竞争格局和演化机制的一种客源市场分析方法[5],公式为:F=(pi/p)/(Ci/C)(3)式中,F为客源国亲景度指数,pi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国人数总和,p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外国游客总和,Ci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客源国人数总和,C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外国游客总和。根据亲景度指数的大小,我们可将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强亲景客源国(2≤F≤+∞)、弱亲景客源国(1≤F<2)、弱疏景客源国(0.5≤F<1)和强疏景客源国(0≤F<0.5)。 (二)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偏低,差异不显著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情况(见图2),因统计数据不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亲景度从1995年开始计算。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差异不显著,日本游客亲景客源市场,亲景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最大值为2.41(2008年);多年来亲景度最小值为0.09(菲律宾,1995年)。从平均值看,仅日本属强亲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疏景客源国,其中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属弱疏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强疏景客源国。可见,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较低,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辽宁对许多客源国特别是对强疏景客源国的吸引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反映客源国对辽宁旅游的偏好比较稳定。除日本外,其他市场明显缺乏高峰值,也表明辽宁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三)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平稳从图2看,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波动表现平稳,日本亲景度指数呈平稳发展趋势,说明日本游客对辽宁选择度较高;德国常年处于弱疏景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六国常年处于强疏景市场;新加坡、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英国在强疏景市场与弱疏景市场中徘徊。可见,辽宁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不大。

三、国际旅游流在辽宁的时空分布特征

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各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多,但由于国际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使得国际旅游流在省内的分布不平衡,呈现国际游客空间集聚显著的特点。(一)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各地市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1990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客11.4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6870万美元,此后国际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共接待国际游客410.33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27.131 4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5.9倍和39.5倍,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约为20.37%。从市域层次看,1990年以来辽宁14个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量呈上升趋势(1998年、2003年除外),各地市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国际旅游发展起步最晚的阜新,其国际游客年均增长率高达98%,居全省之首;年均增长率居于全省末位的大连和沈阳,其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6%,各地市国际游客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二)国际旅游流向集中,空间分布双核凸显由于国际旅游流具有“趋高性”“向丰性”的特点,使得辽宁国际旅游流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倾向,1990-2011年全省接待的77%国际游客流向大连、沈阳,两城市多年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全省的47.3%和29.3%,形成国际旅游发展中典型的“双核”结构,一是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城市,“双核”共同驱动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游客空间集聚会不断缩小,但大连、沈阳仍为主要旅游目的地,这与空港分布以及经贸往来等密切相关。可见,辽宁国际旅游流向集中,游客空间分布“双核”突显。

(三)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辽宁国际旅游流量由“集中垄断式”向“多元分流”式渐趋过渡,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呈现沿海与内陆并行发展的局面。沿海地区以大连为龙头,依托滨海公路将其与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贯穿起来,形成最富竞争力的辽宁南部滨海旅游区。1990-2011年,六城市国际游客始终占全省的50%以上。内陆地区以沈阳为中心,受其辐射与带动,通过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将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周边著名景区整合起来,推动国际旅游空间分布多元化进程,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辽宁中部国际旅游集聚区。

四、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游客量预测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源的精确预测能大大提高旅游经济量化水平,有利于旅游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及时解决旅游中存在的问题[6-7]。Gm(1,1)模型具有要求数据量少、原理简单、精度较高等优点,是客流量以及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DpS9.50),将2000-2010年原始数据序列输入,选择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将灰色预测参数进行设置,即残差数列类型为生成数列残差,预测时间长度为6,残差重复建模次数为4,得到相关数据(见表2)。

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者为410.33万人次,预测结果441.24万人次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旅游外汇收入为27.13亿美元,预测结果27.70亿美元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预测结果见表3),反映国际旅游市场不受特殊因素干扰下的发展趋势,即国际游客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旅游活动的预测往往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预测结果仍需等待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旅游市场动态篇2

一、引言

入境旅游的发展是区域开放度和旅游产业水平的标志。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从1979年的180万人增加至2012年的1.32亿人,旅游外汇收入从1979年的2.63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00.28亿美元。安徽作为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发达省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入境旅游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入境游客人数从1995年的14万余人增加至2012年的331.46万余人,其中2012年安徽入境游客数增幅在全国位居第一;旅游外汇收入从1995年的3139万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5.6亿万美元。在安徽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港澳台一直是安徽入境旅游的主力军,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数始终占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份额的约50%,如1995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数为6.8229万人,到2012年稳步上升至141.1万人;其中台湾市场自2010年开始已成为安徽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如2012年台湾入皖旅游人数就达到7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7.31%,占安徽入境旅游总人数的21.75%(见图1)。显然,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的时空变化对提升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安徽旅游强省之梦极其重要。

目前国内学者对安徽入境旅游研究较少,对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的研究文献基本没有。笔者在中国知网和中国维普网上以“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出有效文献;以“安徽省入境旅游”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文献18篇和13篇(见下页表1)。

通过对上述已有文献的研究综述,不难发现,学术界关于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的研究大多始于2010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入境旅游市场的结构研究。如刁宗广(2010)等利用波士顿矩阵对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并提出提升对策;谢五届(2010)等借助偏移―份额分析方法,得出安徽省在基准目的地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孙维明(2011)等通过亲景度和竞争态分析,得出安徽省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较低、缺乏高峰值,主要的客源市场均属于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陈鹏(2012)、尹云丰(2013)也运用亲景度做了类似研究,但尹云丰加以了聚类分析,得出安徽省核心市场只有韩国,主要市场有日本和美国,低竞争力市场很多。二是入境游客人数的预测分析。如廉同辉(2011)和周廷慰(2012)运用灰色预测理论,陈鹏等(2012)基于aRima模型对安徽今后几年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徽未来几年入境游客市场数量将大幅增加。

基于此,本文采用2003―2012年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统计数据,研究并分析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具体方法和思路如下:首先运用亲景度模型分别探讨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游客入皖旅游的偏好度,其中亲景度值越高,说明游客入皖旅游偏好度越高;然后通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大指标构建竞争态模型论证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所属的市场类型;最后引入生态位态势模型剖析香港、澳门、台湾三大市场在整个安徽省港澳台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作用,由于基于生态位模型所测算出的生态位值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其中生态位值接近于1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整个入境市场中的影响力最大,反之亦然。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论文进一步提出开拓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的建议。

二、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分析

(一)港澳台入皖旅游亲景度分析

亲景度是指某客源国(地)游客人数在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占有率与该客源国(地)游客人数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之比,可运用公式计算得出。亲景度计算公式为:

pi=(1)

(1)式中,pi为i客源国(地)的亲景度指数(文中i=香港、澳门、台湾);Di为i客源国(地)在某一个旅游目的地(本文指安徽)的市场占有率;Ci为i客源国(地)在某国(本文指大陆)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亲景度pi一般以1为界,大于或等于1的客源国(地)为亲景客源国(地),小于1则为疏景客源国(地),进一步分析,还可得到弱和强亲景客源国(地)以及弱和强疏景客源国(地)(如表2所示)。将2003―2012年大陆以及安徽港澳台入境旅游人数(人次)代入公式(1)、对照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果(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香港、澳门和台湾入皖旅游亲景度差异明显。香港和澳门的亲景度值基本一致,十年间均保持在0~1之间,总体上呈平稳的直线状。对照表2得出,两地均为疏景客源地,且在弱疏景客源地与强疏景客源地之间徘徊。这说明港澳游客对入皖旅游的偏好度低且稳定。与之不同,台湾的亲景度十年间浮动于10~17之间,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的下降趋势。对照上页表2得出,台湾一直是强亲景客源地。这说明台湾游客对入皖旅游的偏好度高但有减弱的趋势,值得关注。

(二)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旅游市场竞争态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各客源市场在市场占有率(αi)和市场增长率(βi)双指标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状态特征,记为Ωi(αi,βi)。其中:

i]为第i个客源市场第t年(当年)的旅游统计量,本文是指港、澳、台三大市场入皖旅游人(次)数的统计量;Xt-1

i为第i个客源市场第t-1年(上一年)的旅游统计量;[Xt

i]为当年旅游目的地市场旅游统计总量,本文是指港、澳、台三大市场入皖旅游人(次)数的统计量之和;αi反映的是第i个客源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占地位;βi反映的是第i个客源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潜力,即当年较上年增长率。如果以α=m,β=n为界,把市场竞争态划分为4个象限,据此对市场竞争态划分类型(如图3所示)。对于m,n选择,可以有3种确定方法:其一,平均值法,以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确定m,以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确定n;其二,坐标散点法,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在竞争态坐标系中的天然分异来确定m,n;其三,综合法,结合前两种方法,先计算平均值,再结合竞争态坐标图中点Ωi(αi,βi)的分布特征,对平均值进行修正,以保证竞争态的划分既分布均衡,又科学合理。

将2003―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次)数代入公式(2)和(3),分别计算出香港、澳门和台湾2004―2012年每一年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同时以三个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为基础,结合竞争态二维坐标图中点Ωi(αi,βi)的分布特征,客观科学地确定m和n的数值,以保证竞争态的划分合理且分布均匀;以此为界,采用excel软件计算、并对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的竞争态进行分析,得出2004―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格局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港澳台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类型主要取决于市场增长率。由表3可知,香港市场和台湾市场近十年均徘徊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而澳门市场则是一直在幼童和瘦狗市场之间浮动。比较图3可知,这是由于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波动较大的市场增长率。香港和台湾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较高,因此变化的市场增长率只会致其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波动。而澳门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因此变化的市场增长率也只能致其在幼童和瘦狗市场之间波动。(2)香港、台湾入皖旅游市场竞争态变化情况较为相似,均徘徊在明星和金牛市场之间。(3)澳门市场仅在2004年与2012年处于瘦狗市场,2005―2011年都是幼童市场,值得特别关注。

(三)港澳台入皖旅游生态位分析

旅游市场的地位作用可以通过旅游生态位分析得出。旅游生态位是指旅游地个体(包括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和旅游景物等)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表现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由此,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客源国在整个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包括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态和势两个方面。其中,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态,反映入境旅游市场生存状态,如旅游收入、游客人数等;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的势是指入境旅游市场数量变化量,如旅游收入变化量、游客人数变化量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4)式中:i=1,2,…n,ni为客源国i的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Si为客源国i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中的态,pi为客源国i入境旅游市场生态位中的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本文取值为1。据此公式测算出旅游生态位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客源国生态位值越接近1,说明在入境旅游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相反客源国生态位值越接近0,说明所发挥的作用越小。将2003―2012年港澳台入皖旅游人(次)数以及安徽省入境旅游人(次)数代入公式(4),分别计算出港澳台入皖旅游相对于安徽入境旅游的生态位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首先,港、澳、台三地入皖旅游生态位值差异较大。其中台湾的生态位值最高,总体上处于0.20~0.40之间,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香港的生态位值也较高,总体上在0.20上下浮动,除了2008年前后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澳门的生态位值很低,总体上处于0.02~0.06之间,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比较三地的生态位值可得,台湾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作用很大,但其作用性正逐渐降低,值得关注;香港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作用较大并表现出逐步恢复并扩大的趋势;澳门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作用较小,但其作用性正逐步扩大,也值得重视。

三、结论及建议

(一)台湾市场

台湾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很高,徘徊于金牛市场与明星市场之间,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很大。但根据p254图2以及图4所显示出的亲景度值以及生态位值的下降趋势表明,台湾游客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逐渐降低,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这说明台湾对安徽市场的需求增速不及大陆其他目的地,台湾游客对安徽市场的供给增速不及安徽其他入境旅游客源地。其原因是:第一,台湾市场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中已进入成熟期,台湾游客在大陆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加广泛,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度不断加强,导致台湾客源分流;第二,台湾的中老年旅游者对淮军文化较感兴趣,但现有的景点不足以促使他们多次重游。新兴的年轻旅游者对淮军文化了解不多,兴趣也不高。

因此,针对台湾市场呈现的优势与劣势,应在保证其市场现有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需求。应重点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可加强对淮军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吸引中老年游客重游。与此同时,也应针对年轻的台湾游客,推出新颖的淮军文化旅游体验线路,吸引他们前来了解淮军历史文化。

(二)香港市场

由p254图2可知,香港对入皖旅游的需求偏好很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区位因素。香港与广东、福建等省空间距离较近,加之具有相近的文化传统与经济往来,因此多到以上省区旅游。二是经济因素。香港市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上海市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市为主的京津唐地区经济来往密切,便也带动了旅游人数的增加。三旅游资源因素。香港等地区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对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较为感兴趣。而安徽省此类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但如上页表3和图4所示,香港市场一直处于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之间,且对安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较大且稳定。这说明,香港在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中是个较大市场,且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因此,针对香港市场呈现出的“高绝对数,低相对数”的局面,应保持其增长势头,提高绝对数;吸引更多赴大陆旅游的香港赴皖旅游,提高相对数。首先,应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提升安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加强省外旅游合作,打造联合旅游路线。安徽可以利用临近上海、浙江和江苏的地理优势,积极在口岸城市举办推介活动,也可以联合其他城市,向香港市场推出联合旅游线路如江浙沪皖包“游”体验。

(三)澳门市场

旅游市场动态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市场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旅游市场动态篇4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收人[7].世界旅游组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11].叶文、薛熙明等引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段朝向西方式严格生态旅游的一个有益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部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着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策略

3.1建设陕南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秦巴山地和汉水、丹江、嘉陵江独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陕南独特的亚热带生态景观,秦、陇、荆、楚、巴等文化形态在此融汇并形成浓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风情,近年来陕南开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为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城市群、成都、重庆、武汉、天水、兰州、郑州等周边城市的风光风土人情迥异的陕北地区、沪、京、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则为陕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或潜在客源市场.陕南三市应通过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开发详细规划,打造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建设和提升精品生态旅游景区.根据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开发价值,对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及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生活地实行核心区严格保护措施,严禁旅游开发和其他商业活动.针对不同旅游市场开发多层级旅游产品,在秦岭南坡留坝、佛坪、宁陕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质遗迹带等,限制性开发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环境认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营、观鸟等低容量、小规模的生态旅游活动;在秦巴山地和汉江谷底盆地以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天华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见长的自然景观带,开发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自然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娱乐、会议等旅游产品;依托陕南独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利用陕南高速公路网,建设一批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如宁陕、岚皋、洋县、佛坪、留坝、柞水、商南、镇安、紫阳、石泉等,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成为陕南突破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通过“绿色陕南,生态家园”树立陕南统一的旅游形象和营销品牌,使陕南成为具有集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探险猎奇等为一体的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陕南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扶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等方面也可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进一步将陕南打造成为在城乡统筹、融资、土地管理、资源要素市场化、生态补偿等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实现陕南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3.2依照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目标构建陕南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产业集群使得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15],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旅游集群也会因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旅游企业如饭店、餐厅、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和生态破坏、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等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目标实现和布置旅游产业,如餐饮、住宿、娱乐、旅游设施和装备制造、交通企业的生态集群,加快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通过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使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旅游企业及所有旅游生产、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目标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资和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创造条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旅游方式.3.3构建本土化生态解说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是由导游讲解、解说牌及标识、游客中心、旅游手册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说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向旅游者传播环境知识、传授环保技能,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16].国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注重体现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国内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多注重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传说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对旅游者进行地理成因、环境保护等科普教育.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应建立本土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将陕南生态系统类型、成因、结构和分布规律、生态演替规律、珍稀动植物保护、陕南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等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旅游导游员生动的专业讲解,以及清晰、简洁、准确的文字、标识、图件、电子读物等,使旅游者乐于接受生态教育,树立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3.4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管理陕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极高,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旅游对环境影响和变化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生活影响的研究.可利用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如用无线电通讯、高空成像、卫星、遥感红外线、带环无线电跟踪等先进技术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准确掌握动植物的数量分布消长和活动规律[17],为陕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方案.要加强生态管理,根据功能分区合理测算陕南生态旅游承载力,加强对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陕南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培养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针对迅速增长的陕南自驾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务系统、游客救助系统,并加强游客生态伦理教育,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服务、设施设备和商品,改善他们的环境态度.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参与陕南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受益于生态旅游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并自觉保护环境.3.5开展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合作陕南三市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性,西汉、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使得三地连接西安、重庆、成都、武汉、兰州、郑州等重点客源市场的旅游环线逐步形成,成为建设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三市还需根据市场需要,比较各自资源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化、差异化设计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环线和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质低价竞争,并通过差异化价格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陕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产品设计也利于培育区内客源市场,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在区域总体旅游形象下,根据地域资源特色和文脉差异塑造不同的次级旅游形象,赋予旅游目的地产品丰富完整、体验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联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创造为游客所感知的陕南旅游独特价值和难以为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旅游市场的认同和忠诚,占据区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旅游市场动态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旅游需求在逐渐升温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特征[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消费需求多样化;第二,消费结构得复杂化;第三,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因此,需求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推动了旅游产业融合趋势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同时在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利诱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供给开始不断的完善,并向适合消费需求的主流方向进行发展,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多型态原则,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开发“武陵源山水休闲生态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应该市场需求出发,借助于成熟生态农业技术与完善的产业制度作为两大产业融合基础与保障,通过以旅游企业为主体进行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和以农业旅游产品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开发,将武陵源区域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完美地展现给旅游消费人群,以便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基于产品供给能力的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过程研究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产业供给能力是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源泉,也是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的本质属性。武陵源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没有古老悠久的开发历史,没有帝王祭祀、历代圣贤题留的碑刻铭文,它却具有另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自然美,正是这种独有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武陵源成为人类科研宝地、览美天堂、生态旅游的乐园[3]。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在融合过程中一些先行产业组织与机构,首先应该对武陵山区与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的旅游经济开发功能进行识,鉴器别优势互补之处;然后对两者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两者的融合找到突破口,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进而淡化原有的产业边界;最后再结合两之间的内部功能所发挥的市场价值活动,进行市场的开发,在价值链与市场价值探索上达到共识。

三、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过程模型构建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产生之前,有各自特定的技术、产品、企业及市场等共同构成的产业边界[4],且他们之间是不相关的。随着产业之间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管制放松、产业管理改革等方面也出现有所突破,于是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也就开始出现,并通过产业制度、技术、产品、企业以及市场方面的研究来分析两大产业之间融合成的不同类型。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产生之前,都是以单纯的自然资源旅游项目为主,借助其独特的地势地貌来吸引游客的眼球,但是几乎相同的景色容易旅游消费人群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导致对旅游产品评价不高,但是如果在产业系统要素的互动作用影响下,从产业制度、技术、产品以及市场层面来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以便建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的过程模型,使产业融合得以最终实现,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的过程模型是建立在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现已开放的条件下,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开始在制度、观念上开始改变,并在技术扩散、产品、企业以及市场的推动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开始相互渗透,并开始从事多元化的旅游活动;在产业观念的引导下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开始出现融合,并且两大产业中的相关企业突破产业束缚实现渗透性的开发与发展,在产业融合大势所趋的背景与产业技术的推动下,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融合现象;当融合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良好旅游消费市场前景时,就会促进从事融合型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成立,这即实现企业融合。

旅游市场动态篇6

一、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跨湖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加快景区项目建设,不时完善旅游体系,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将野生荷花世界打造成环洞庭湖“aaaa级景区,努力创建湖南省生态明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和中国“国家旅游名片”实现我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5%占GDp比重20%

3.基本原则:一是优势优先原则。增强服务旅游业发展的优先意识。大力发展观赏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依托“三大平台”举办、协办“三大节会”打造“四大品牌”唱响“一大主题”二是项目带动原则。依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提升一批,贮藏一批”原则,着力做好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建设,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框架的构建和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三是区域合作原则。切实加强“1+5区域协作。借助“楼”岛”湖”桥”环洞庭湖经济圈、沿长江经济带及“五湖牵手五岳”等旅游资源,以野生荷花世界、濠河乡村湿地公园为龙头,促进我区与市、省、全国旅游知名品牌实现资源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品一体化和品牌一体化。四是创新原则。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外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制定我区旅游构架和营销策略,构建新型的旅游业态。五是可继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利用,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推进资源维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进一步营造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旅游大环境。

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坚持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指导下。认真制定和完善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区域旅游合作等旅游专项规划。加强对整体性自然与文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景点景区、文物维护点、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维护区、乡村绿地和公园以及各镇(办事处)场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等各类专项规划,要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各部门要把与旅游相关的内容纳入本行业的规划,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各镇(办事处)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坚持项目带动。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即“五大星级旅游酒店”宾馆、明月大酒店、湖南虹宇生态园、乡村之恋、野生荷花世界等五家;五大旅游景区”以公园和濠河湿地公园为主的乡村湿地文化体验区,以野生荷花世界和东洞庭湖湿地为主的生态湿地旅游区,以天井山森林公园为主的山林休闲旅游区,以柳林洲镇、西城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乡村生活体验区,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遗址、周逸群烈士墓为主的红色旅游区;五大旅游特色街”六门闸野生鱼都、挂口美食街、旅游路旅游商品街和柳毅路绿色葡萄走廊;五大场馆”区体育文化中心、洞庭湖特产市场、旅游服务中心、洞庭湖民俗博物馆和野生荷花世界精品荷花观赏园;五大旅游企业”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和旅行社。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协会的作用,组织制订生态休闲农庄评定规范,完善组织章程,打造生态休闲农庄经营集团。鼓励尝试开发建设乡村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确定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积极推进,分步实施。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生成、投融资、协调以及专家咨询与评估制度。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

6.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辅助设施,健全出租车、公交车、观光巴士、旅游车辆服务体系。依托市旅客服务中心,提供交通、观光、信息等旅游服务,辐射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区(点)建立全区旅游信息服务电子网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交通站点、商务区、景区(点)等设置全区旅游咨询服务网点,设立旅游服务热线,实现电话及网络在线咨询。建设规范的多语种的路标、旅游导示牌等各类标牌,规范和完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建设一批方便、整洁、适用的旅游公厕。旅游服务设施要符合无障碍规范。开展创建文明风景区(点)以及文明导游员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旅游线路开发力度。形成“春采-春尝-夏游-夏钓-秋猎-秋观-冬割-冬摄”于一体的综合性线路;美女水库-仙人洞-古银杏-云雾山-狮子山-天井山”森林旅游线路;洪水港-金门堡-殷家铺-华容河”华洪运河游。强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注重中华激进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和链接,深度开发激进民居、古窑址、湖乡劳动生活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野生荷花旅游节、美食节、腊月民俗文化节、野生湖藕文化节、团湖采罶节、农垦文化节以及沿湖沿江马拉松竞赛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娱乐项目。依托野生荷花世界建设廉政文化基地。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开发工业旅游产品。中心城区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发展都市购物旅游产品。做好旅游产品研发效果和知识产权维护工作。

8.创新市场营销。根据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吸纳中心城区,盘活高铁高速,开拓邻省国内市场,涉足港澳台及国外市场”思路,加强旅游与宣传、外事、新闻媒体、文化、经贸、交通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整合全区资源,联合对境内外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加强与航空公司、铁路、重要旅行社、友好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构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加大促销力度,通过积极开拓周末、假期旅游市场,推动都市观光旅游市场,发展科技教育旅游市场,促销乡村田园旅游市场,拓展自驾游市场。开发以中老年旅游市场为重点,发展健康生态、登山、沿湖沿江旅游;以学生为重点,发展科普、考察、体验旅游。

9.强化区域合作。强化“不求所有。进一步提高谋划水平,进一步强化“规划先行”观念,执行落实好城乡一体化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积极主动加强衔接协调,整合国家、省市旅游建设开发项目,共同开发与维护区内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协作单位人才和经验优势,加强区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健全和壮大旅游队伍。努力加强与武汉市蔡甸区等友好区的协作,积极融入“五湖牵手五岳”环洞庭湖经济圈、楼岛湖”大旅游发展格局。

10.建设法制平安旅游。制定《旅游客运管理方法》一日游管理方法》星级饭店管理方法》旅游景区(点)管理方法》等区域性旅游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区(点)旅游运输企业(车、船)等单位的设施设备和旅游服务实行质量规范化等级评定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横向互动和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旅游平安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旅游平安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重点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和紧急救援工作。严格大型节庆活动平安审查和安全保障。重点督察游客运载工具、平安关键部位。完善旅游平安服务。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维护与开发并举。切实加强山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植被、文物古迹的综合维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维护、森林防火、防灾综合治理工程。正确处置好资源维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置。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加大扶持力度。

12.加强资源整合。依照“谁开发、推投资、谁保护、谁受益”原则。适度整合森林资源维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移民安排项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旅游业。

13.保证用地需求。将旅游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料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使用远离乡村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免征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

14.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按有关优惠政策和区定最低规范执行。

15.加大旅游投入。自去年起。去年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宣传促销、知名旅游品牌创建、旅游风光画册制作、旅游交通导览图制作、旅游商品研发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镇(办事处)场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

16.实行激励机制。从去年起。

17.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景区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实行旅游资源资本化、景区经营公司化,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发展新的旅游业态,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时激发活力。加强银企合作,以资源换资金,运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旅游项目的重点推介,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吸引知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使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和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走以市场运作为主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18.培育人才队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引进力度,制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供人才保证。

19.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建设。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快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级评定和管理,不时提高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平安防范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市场平安。

旅游市场动态篇7

关键词:旅游政府角色供给侧改革旅游业

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旅游业处于由规模增长向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我国供给侧改革战略为旅游业产业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一、供给侧改革与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机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近年来中央首次在供给端提出改革要求,它也意味着,单一依靠扩大总需求、在需求端引导消费的发展方式,将在“供给侧改革”中得到新的优化和提升。

我国旅游业产需供求结构矛盾凸显之时,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战略为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与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生产业发展中的机遇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需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业已涉及会务、展览等生产;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还可以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等现代企业需求着手,进行更多“旅游业+生产”的供给创新。

(二)生活业发展中的机遇

旅游业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在健康、医疗、金融等生活业供给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可以关注各生活业产业创新的需求,实施“旅游业+生活”的供给创新。

二、“旅游业+生产业+生活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创新探析

(一)市场培育者角色创新

“旅游业+”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旅游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积极进行产业融合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需要培育市场机制,树立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二)公益人角色创新

旅游业的有序、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有序发展,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对现阶段旅游业公共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战略性公共服务;旅游人才培养与塑造公共服务;旅游业积极诚信形象塑造与维持。

(三)规制者角色创新

我国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进程中,旅游业诚信形象的塑造与维护离不开政府守夜人角色的有效扮演,从集中式整顿到制度化、法制化,政府规制者角色正在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业态将不断涌现,这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完善规制者角色。

三、“旅游业+生产业+生活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创新探析

(一)完善市场培育者角色

一是进一步开放旅游。在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领域的消费中,通过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旅游业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强化旅游业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放开旅游业充分竞争领域的价格管制,使价格机制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强化旅游业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创新公益人角色

一是以“优秀从业人员”增量提升服务质量形象。旅游业转型升级中,服务态度与服务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之一,在旅游业积极形象的塑造方面,政府需要以“优秀从业人员”增量为突破口,通过服务形象“正能量”机制的设计、实施与示范,有效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积极形象。

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战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旅游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实施,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旅游局作为旅游业的主管政府部门,进行着专业性行政管理,对管理者专业要求相对更高。在旅游主管部门的专业工作中,需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智库,形成更多的决策参考,以进一步完善战略公共服务。

三是进一步刺激旅游需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需求的释放依然非常必要,政府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通过旅游消费时间、旅游消费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刺激旅游需求,使旅游者有条件消费、敢消费。

(三)强化规制者角色

一是建设新业态规制体系。“旅游业+”的发展中,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涉及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在发展初期,需要及时、有效的规制环境以实现良性、有序、合理发展。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及时、超前的研究,建设新业态的规制体系。

二是灵活运用激励性规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积极正面的行业形象至关重要。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需要将惩戒与激励规制相结合,联合使用,创造出公平正义的产业环境。特别是激励性规制,一方面为积极创新、诚信经营的企业提供市场激励,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性规制,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政策建议

(一)市场培育:以部门协调为特征的市场开放

1、“旅游+生活业”领域的市场开放

一是旅游金融业的市场开放。世界知名的运通公司作为美国最大的旅游集团,在旅游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旅游与金融的结合空间相对较大。在我国金融业的开放中,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的领域,可进行尝试与试点,加快开放的步伐,调动市场的活力。

二是医疗旅游领域的市场开放。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呈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态势,我国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兴起,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日益受到国内企业投资的重视。挖掘出我国医疗旅游的潜在优势,发展健康产业,需要在医疗旅游领域开放探索,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2、“旅游+生产业”领域的市场开放

旅游教育领域的市场开放。旅游业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基础与支撑。通过旅游教育领域的市场开放,可以为旅游创新业态提供充裕的人才,同时有利于创新业态的产业价值链构建,促进旅游领域的跨行业产业融合。

(二)服务市场:以战略性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益人创新

1、确立“旅游+”战略产业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中,围绕产业升级,提出了旅游业五大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的确定意义重大,具有指导产业实践的积极意义。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面临“旅游业+”的市场机遇,需要政府确立“旅游+”的战略产业,以引导实践创新的发展。

不同地区,市场化基础不同,产业发展条件互有差异,需要进行相对细化有针对性的研究,明确“旅游+”的战略产业,以此战略产业确定为基础,展开研究,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就我国而言:医疗+旅游、健康+旅游、养老+旅游、金融+旅游、农业+旅游、会议+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互联网+旅游均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以旅游人力资源创新为基础,塑造行业积极形象

将旅游志愿者体系上升到战略高度,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是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实践环节,纳入旅游教育系统。与旅游专业高职高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相结合,通过与教育部的沟通与协调,设置实践课时与学分,纳入旅游教育系统,使旅游志愿者活动有更好的专人人才基础;同时使旅游志愿者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也有利于旅游人才培养中市场实践环节的有效展开。

二是对志愿者选拔、培训、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结合不同工作的要求,明确志愿者的选拔标准;所有的志愿者根据不同的志愿主题活动,进行培训,培训需要具有吸引力。对志愿者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以事实对志愿者的进行必要与有效管理。

三是开发志愿者旅游产品。开发物美价廉、零利润或低利润的国内外旅游产品,供给给考核合格的旅游志愿者;通过志愿者广泛的旅游活动,推广、宣传旅游目的地;增加志愿者旅游志愿活动的能力与动力。

四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借鉴香港等地的经验,开创政府出资、出标准,非营利组织独立运营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3、实现激励性规制与旅游营销的有效整合

一是围绕“旅游+”的战略产业与旅游诚信机制的需要,设计激励清单。政府可以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列出激励清单。激励清单涉及激励对象、激励达标要求、激励对象考核方法的明确规定,以此引导市场的发展。

二是以激励性规制为基础进行旅游营销。首先,让企业、消费者都清晰、理解、认可激励清单;其次,对符合激励标准的企业进行通报,并使用政府权威对其进行宣传;最后,实施动态激励规制。通过激励性规制,一方面有效引导行业发展;一方面以对于正能量企业的宣传,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营销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正能量的引导与强化,实现旅游营销效果,帮助实现旅游行业诚信形象的塑造。

4、继续需求侧刺激管理

供给侧管理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侧刺激,而是在需求释放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在消费者旅游需求刺激与释放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在旅游需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者缺乏足够的、灵活的闲暇时间成为限制消费者旅游需求释放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可以在假日制度创新领域进行探索,积极推进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以充分释放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三)规制市场:以政府购买专业智库服务为依托的“实践前半步”创新

1、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确立规制市场专题研究选题

旅游业与生产业、生活业的产业融合创新无疑会催生出“旅游业+”的新业态,新业态运营中,市场失灵会有各自的特征,政府需要结合我国旅游实践的发展,确立规制市场专题研究的选题,以选题为导向,围绕“旅游+”战略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各界对新兴旅游交叉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与市场失灵进行分析与研究。

2、依托智库研究,及时出台行业规制制度、法律、法规

新兴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制度、法律、法规的保障与引导。许多旅游新业态在发展的初期,均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从而导致发展速度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这需要政府体现出专业管理的能力,依托智库研究,及时出台行业规制制度、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xxfb/jdxwnew2/201

508/t20150811_744490.shtml

[2]常修泽.包容性改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刘锋.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型旅游规划智库建设思考[J].旅游学刊,2016(2):8―10

旅游市场动态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效应;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03-02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品位越来越高,客源市场划分越来越细,旅游产品随之多样化,生态旅游因此应运而生,并以迅猛发展之势成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略作探索。

1.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指游客在欣赏和浏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一是旅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二是生态旅游内涵孕育着科学文化高雅品质;三是旅游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作为思想依据;四是旅游活动载体具有多样化特色;五是旅游者高强度参与性的活动;六是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质的旅游。

生态旅游体现了人类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企盼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繁杂而喧嚣之中暂时解脱、求得松弛,获取大自然之沐浴,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所以这种以回归大自然为目的旅游活动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3000多个,总面积4亿多公顷。在美国,每年有3亿多人次去国家森林公园野营、度假。而日本把国土面积的15%划为森林公园,每年去参加生态旅游的人数高达9.3亿人次。德国政府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全国有60多处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达数十亿美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増长最快的部分。

我国的森林公园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旺。自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后,到1996年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已有269处,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数810余处,经营面积达720万公顷。生态旅游遍布27个省、市、区,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年接待中外游客近亿万人次,旅游收入达数十亿元。这几年,前往各地森林公园的中外游客每年以30%的比例迅速增长,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有数十亿人次参加生态旅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它在传统的山水观光旅游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遍布各县,共有景区50多个,面积130,000多公顷,而且旅游资源的功能多种多样;有的景区可供度假,有的景区可疗养保健,有的景区可水上游乐,有的景区可作科学考察,有的景区可探险观奇,有的景区可了解民俗风情,有的景区各种功能兼而有之。

(1)山岳生态景区:兴安猫儿山高山生态景区、

(2)森林生态景区: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龙胜花坪保护区、灵川古东生态景区、尧山森林公园

(3)漂流生态景区:资源资江五排河、临桂宛田的漂流、漓江

(4)赏花生态景区:恭城桃花、尧山杜鹃

(5)农业生态景区:桂林农业生态园、恭诚月柿节、大圩草莓种植园、龙胜龙脊梯田

(6)河湖生态景区:青狮潭水上娱乐度假、全州天湖水库、永福板峡水库、两江四湖、兴安灵湖

(7)徒步探险生态景区:漓江沿岸、灌阳太子山、千家洞观光探险小区、猫儿山龙胜的矮岭温泉、全州炎井温泉、平乐仙家温泉、恭城峨山乐园民族风情小区、龙胜银水侗寨、资源车田苗寨、八角寨独特的丹霞地貌等已成为生态游的热点。

大桂林生态旅游圈业已形成,生态旅游正如火如荼,给桂林旅游带来了新的活力。

2.生态旅游效应分析

从正面效应看,生态旅游已带来了以下的变化:

2.1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据统计,桂林市有11个自然保护区,9个国有林场,3个集体林场15万多个集体林场,它们大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过去,桂林林业部门主要从事单一的木材生产,就林业论林业,致使许多林场长期处于边远、封闭、贫穷的边缘线上。兴建对外开放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为林场走出林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条发展的道路。目前桂林市各县旅游业接待游客的总人次中,森林生态旅游占绝大比重,游客人数年攀升。

2.2改善了森林公园和保护区的自身条件。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达到持续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障农业丰收和维护生物基因库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丛林密布,她是漓江,资江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柳江的主要源头之一;花坪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100多种,活化石银杉就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也不计其数,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有瀰猴、红腹角锥、白鹇、大鲵等;青狮潭水库水源林保护区森林面积共5万公顷,其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是漓江主要发源地之一;而保护区中的青狮潭水库库容水6亿多立方米,可灌溉面积2.92万公顷,每年秋旱季节,靠水库有计划放水,调节漓江流量,对保证桂林至阳朔的旅游通航和沿江人畜饮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林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将更能发挥其生态效益。

2.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増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发展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整体上改变了原有的偏僻、贫穷、落后的状况。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属国家林业局重点扶贫县之一,开发矮岭温泉和森林旅游之后,特别是近年来,桂林至龙胜的二级公路修通后,使行车时间缩短将近一半;该县饮食业由200多家发展到400多家,旅游宾馆的床位从2300个增到近两万个,林业部门也成立了森林旅行社,旅游业成为全县财证收入的支柱之一,旅游区周边的农民依托旅游摆脱了困境。随着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正日益扩大,这将更有力于龙胜经济的发展;资源县也是个边远贫困山区县,在1990年以前全县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木材生产,1990年之后,该县在抓好林业生产的同时,以林业为依托狠抓旅游业的开发,前后推出了资江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休闲,度假,带动了商机,饮食业,旅店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县的商品零售总额由3800万多元增加到超亿元,年递增率为16.8%。目前这两个县已成为大桂林生态旅游重点县,旅游正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

2.4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桂林的三山两洞一条江早已成为过去,桂林生态旅游景区为大家提供的游山玩水、清奇新颖、抒怀、高尚娱乐、消除烦躁、去除疲劳的闲暇去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桂林山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桂林山水的延伸,是构成大桂林旅游圈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3.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

生态环境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如果管理得好,生态旅游能促进地方和保护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如果管理不当,生态旅游将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损害。为此,有效的发展策略与管理措施有:

3.1科学认识生态旅游,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于对生态旅游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首先,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点的一种形式,必须满足旅游需要,提供使游客满足愉悦的旅游经历。同时,生态旅游要使游客对自然环境破坏的程度控制到最小。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今后世代自身需要的能力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活动。

3.2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建立生态旅游区环境伦理道德观。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在'99世博会旅游促销及全国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他指出:"注意和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使旅游者更加关注生态、体验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使生态旅游点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桥梁"。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旅游者从“污染源”变为“环境保护卫士”。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在生态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保架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建立生态景观解说系统及废物收集系统,设立环境保护和卫生指示牌等;②建立生态监测站,对旅游区的环保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信息;③利用媒体进行环保宣传,包括编写旅游指南和旅游活动道德标准,作为门票的一部分发给游人;④安排植记念树等活动,组织游客清洁环境,使旅游者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去。

3.3强化生态旅游区规划,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在已建立的森林公园中,完成总体规划的不到三分之一,多数公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项目没有全盘考虑、严格限制,而是一哄而上,修路建房,大搞建设,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开发随意而盲目,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所以,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对旅游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资源特色、保护范围和市场定位,从而保证利用、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统一。

3.4精心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业体系。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是扩大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这些产品一要有特色意识,既要能打入旅游市场,又要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在自身资源特色上下功夫。二要有市场意识,根据市场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三要有超前意识,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来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争取潜在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桂林地区森林旅游总体规划》(1996年)桂林地区林业局

[2]《生态旅游学>》卢云亭王建军合著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市场动态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86-02

近年来,裕民县依托巴尔鲁克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突出“生态自然逛裕民”的定位,以打造新疆“裕民山花节”为引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游、生态城市游、休闲度假游、生态乡村和田园风光游,倾力打造生态旅游业。

一、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裕民县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面先看看裕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水平现状

2010年―2014年五年间,裕民县旅游人次达86万人次,旅游服务收入3.2亿元,2015年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收入9656万元。旅游收入和接待旅客数量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今年在全疆维稳形势下,新疆旅游行业受到一定影响,除新疆本土游客外,疆外游客相比去年下降20%左右;今年的游客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比去年增长8%,这表明裕民县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在不断的持续增长状态。

2.旅游服务功能现状

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全面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旅游的客源、消费水平、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2013年5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545.8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售票大厅、旅游商品销售区、游客休息区、警卫室、办公室及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能满足游客咨询、购票、休息、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要求,游客由此进入景区;为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县旅游部门结合星级评定工作对农牧家乐、旅游饭店进行申报星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星级农家3家,2星级农家乐10家,自治区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3星级宾馆3家;2014年5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7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顺利通过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验收组验收,届时将成为新疆首批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结合旅游服务素质提高,强化业务培训,举办的讲解员招聘培训、旅游统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景区景点应急演练、安全救援培训班5期,培训100多人次;这些服务功能室提升裕民县旅游服务水平的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满足过夜游客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石。

3.宣传知名度现状

回往以前,裕民县还是个边境贫困小县城,自2007年举办“山花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2011年“裕民山花节”升格为自治区级节庆活动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品牌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节造势,以势聚人,以客兴旅,以节扬名,紧紧抓住我县春季时差优势、人文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的特点,将山花节打造成新疆春季第一个旅游节庆活动品牌,2014年3月,裕民县做为新疆唯一省级代表参加了在西安举办“春季旅游营销大会”,这标志着新疆“裕民山花节”在旅游市场中的具有很大潜力。新疆裕民已成为全疆知名旅游品牌,走到哪里都可见到裕民县山花烂漫的宣传标语。

4.旅游客源市场及消费水平现状

根据旅游人次统计结果分析,现疆内游客主要以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等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县市为主;以南疆客源市场为辅。疆外客源市场主要以环渤海城市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内陆发达省份城市和临近省份发达地区为辅,港澳台客源市场主要以台湾游客为主。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因旅游设施少、旅游文化投入少,形成一定的制约性,地域文化型、度假游乐型极少。

5.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为发展旅游文化多样性,裕民县以“山花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发特种旅游项目,如探险徒步游、山地自行车游,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等,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户外俱乐部及特种旅游爱好者。但实地调查发现疆外游客相对于生态自然景观来说,对于裕民县本土地域性哈萨克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这使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民俗文化的体现。

6.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裕民县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提升,根据统计,近年来裕民县以创建巴尔鲁克山部级4a级景区和新疆“裕民山花节”为载体,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旅游道路及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五年间投入达3.2个亿。

二、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依然偏低,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有:

1.旅游业基础薄弱,投入力度需提高

虽然我县景点景观较多,但是旅游观光线较长,无环线,游客旅游观光下来,容易产生疲惫感,但又缺于基础设施较少,服务水平达不到游客需求,大多数游客来旅游没有停车休息的地方,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不文明现象。

2.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经营须规范

我县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与现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一直处于“弱、小、散、乱”的状态。无统一管理联动体系,无统计规划、无地方性针对旅游企业经营法律法规条例,景区管理委员会人员配置无法到位,无法发挥其管理作用;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往往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需相关部门配合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3.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据近几年的旅游统计裕民县旅游客源市场自驾游游客占主体游客比例的80%以上,团队游客只占一小部分。自驾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县针对自驾游游客,无配套服务设施及自驾游营地,长久积累会造成游客乱扎营地造成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道路交通方面,景区较大线路无环线每到旅游高峰期出现自驾车游客拥堵在一个景区入口处,缺少引导提示信息设施等;公共休息服务设施较少,游客进入部分景区无停车休息场地,乱停车乱扔垃圾,造成垃圾遍地,耗费大量工作人员清扫;景区内无界定拦网与监控设施,道路四通八达,逃票较为严重,执法难。

4.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运作,我县旅游业工作人员均非旅游专业人员,在工作观念,创新意识中有局限性,这对今后旅游发展工作存在偏差。而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能够正确效率的引导旅游发展,现阶段最为欠缺的是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信息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类人才,由于现有编制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旅游人才招录,无法实现旅游人才引进。

5.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保护

景区内仍有大量树木病死,需相关部门及时投入解决景区内植物、树木的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治理,如不及时救治与保护,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珍稀生物物种消失,严重影响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景区内新种植的树木保护管理措施不足。需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分步实施,积极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

1.裕民县旅游业发展定位

在旅游产业定位上,继续把我县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拉动作用;在旅游市场定位上,根据我县的区位交通条件、接待服务水平和景区建设现状,将我县目标客源市场锁定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塔额盆地和周边地区,逐步向疆外推介;在旅游产品定位上,突出边塞旅游文化和巴尔鲁克山自然风光特色,以及四季分明、气温较低、空气清新等特点,重点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定位上,确定旅游产品打造要符合市场规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精力打造精品,敢于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2.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构建旅游大格局

旅游规划是为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景区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一个全面科学的旅游规划是经过科考研究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对我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方向和未来前景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配置,分析客源市场结构,形成自身特色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过夜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延长产业消费链,综合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切实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3.制定开放性政策,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政策鼓励,吸引投资建设,要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项分离的原则,广泛吸纳投资者科学合理的开发景区,以转让、承包等方式,经营旅游景区(点)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壮大地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通过机制创新,商业化运作,鼓励旅游企业以经营合作为基础,以品牌合作为导向,与“山花节”活动相结合,拓宽旅游市场,通过多种方式在客源地或景区旅游商店销售,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经济的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裕民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裕民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完成巴尔鲁克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需整改的内容。

4.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旅游市场拓展要根据现阶段旅游市场需求及未来趋势,创新理念改革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扩大疆内外旅游市场占有率。要针对我县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红色边塞、山花节系列活动等进行宣传推介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报刊杂志、宣传画册、旅游指南、手机平台、地域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我县旅游的推介,继续扩大知名度;要针对,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迎合旅游市场的发展,引导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理念。

5.加大对旅游投入力度

全面启动巴尔鲁克景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塔斯特河谷创建自治区级休闲度假区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实施好游客服务集散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在景区增设标示牌、生态厕所等配套设施,在吐尔加辽、阿克乔克草原新建公共休息区。丰富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全方位展示红色、民俗、历史和文化资源。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裕民县将在社会的监督支持下,当前旅游市场环境竞争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为优化裕民投资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宋子千:《旅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旅游市场动态篇10

所谓乡村旅游产品,应该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有让农民参与并成为市场开发主体才能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更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拓宽渠道、打开市场。在旅游开发中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优势资源目标定位上需要全民参与,我国北方农业人口居多,至今有6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多从事农业生活活动,创造了独具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民居建筑、农村农耕文化等文化形态,而且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因此,优势旅游资源应该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即涵盖了存在于县域乡村内的各色旅游资源在内的乡村旅游资源。而且这也是都市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的真正魃力所在。而这项活动恰恰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来参与的活动。在主导旅游产品定位上需要全民参与。随着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一种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疗养、考察、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因此,以城市居民自然回归,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亦即“乡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产品,更使百姓有广阔参与空间的大舞台。需要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在旅游产品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与吸引客源上需要社会的全民参与。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旅游客源市场。将发展乡村旅游同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经验,其旅游细分目标市场还应该个体业主、企业家、商人等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人;工薪阶层;城市大、中、小学校学生;老年人,特别是已离退休的老年人;有小孩的家庭,乐于追求不同体验的各类城里人。引导广大群众闯市场、研究市场、寻找市场潜力巨大。

营造全民参与社会氛围是形成旅游产品开发巨大推动力。具体还表现在:(1)农家乐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农家乐”旅游又称乡村民俗旅游。它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池塘、果园、花埔、农场等农、林、牧、渔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保持和突出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乐趣的旅游方式。它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为特色。在经营思想上农家乐强调“农”字、“家”字和“乐”字。即经营风格上,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以“家”的感觉,要向游客提供可参与性的特色娱乐活动而且在硬件上要“外土内洋”,即外观民俗古朴,内部装饰要干净卫生、舒适。在产品形式上有家庭旅馆(家院)、观光农园、果园和花园(家园)、休闲鱼塘(家塘)、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2)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所谓生态旅游,其实就是指与一般的文化景点旅游相区别,其游览过程中游客的注意力不是放在风光景色和物质文明上,而是通过对绿色环境的游览,开发和制造一些商业旅游项目或者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乡村地方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些临近中心区域城市的乡村,其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农田或花田景观的观光、田园果园作物的采摘、自行车或摩托车旅游等等。所有这些的建设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旅游业是新时期的朝阳产业,更是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产业,只有让旅游产业发展与大众的自身利益相结合,形成旅游开发事业与大众全民的利益共同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搞好旅游开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所定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让群众认可,才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政府起主导作用、带头作用,真抓实干让群众真正的信服才能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这是一切旅游开发成功的重要步骤,按照国家领导人的话说,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国家的宏伟目标是建立美丽中国,百姓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美丽城镇、乡村,把这一美好的目标愿望与美好的旅游城市结合起来,能就起到凝聚民心的巨大力量,也就能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本文作者:顾育工作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