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德育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02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1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始,“双减”新政落地,将让中小学的办学生态发生巨变,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增强,我们教师肩上的责任无疑更重,专业性要求更高。“双减”之下工作量虽略有增大,但也促进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这是“双减”给老师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要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常规工作。

  “双减”新政给老师带来了哪些影响?“双减”之下,如何让教育回归,让幸福回归?下面我谈谈对“双减”的感受和看法。

  一、“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加强备课质量,优化课堂,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致力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双减”出台,意味着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当他们的内驱力被激发,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也会主动向课外延伸,拓宽知识广度。“双减”之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作业批改是落实“双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教师要比过往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科学布置和批改作业,并根据作业情况,更精准地为每位学生构建学习档案。“双减”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避免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

  因此,我布置的书面作业不超过20分钟,尽量做到精且优。另外还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由学生自主把握。作业批改有优、良、中等标准,个别同学完成质量不高的会做批注,再抽时间对他们面批面改。谈到分层布置作业的问题,小学生的分层不会特别大,所以学校暂时还是全级统一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阅读。

  二、如何让课后服务变得更有意义?老师应该跟时间赛跑,在夹缝里挤时间。

  我们教师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科学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水平。

  实行“双减”工作以来我们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更注重提升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家庭作业主要是让孩子们完成一些像跳绳、排球、篮球这样体育类的,还有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完成一些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

  我校启动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后,所有教师坚守岗位,在服务时长、服务形式、课程项目、师资队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真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老师们改变了在课堂教学习惯,主要是理念的转变,课堂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低年级是15到20分钟的巩固练习时间,高年级是10到15分钟的巩固练习时间。减少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落实双减”,扎实常规

  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双减”政策,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分层作业要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抄写本上呈现出来;每周一次组内集体备课,做到人员分工,经验相互分享,保证备课如实开展;落实常规工作,狠抓教学质量。

  积极学习本期常规考核要点及变化,及时了解教育文件,仔细研读教参,明确教学流程,注重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反馈开学教学工作手册撰写情况,要注重课题研究的撰写,工作手册的指导思想要结合“双减”政策、教科院提升课堂质量六项建议、本期教导处工作计划进行撰写。其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工作措施要一一对应。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常规工作,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好常规工作,真正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双减是一项政治任务,学校和教师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双减工作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让校外培训回归教育初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要更加关心关爱教师,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引导教师严守师德师风底线,用心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发挥个人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课后服务更精彩,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教师要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家国情怀,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良好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

     一、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削减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二、增强集体备课,仔细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

  确,依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地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培育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开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集体书空或抄写或形近字等方式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各种办法或近、反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理解。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课后及时写下。有了课堂上说的基础,回家完成写的任务就轻而易举。对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业余负担。

     五、课外作业,细心筛选,仔细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仔细练习。让学生作业负担小,又得到最大的训练,做到及时高效。每周针对单元目标出好周周练,进行些操练。

     六、设计分层作业: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作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获得现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获得学习,获得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开学季,上好“双减”第一课卸下过重负担、逃离题海战术,让孩子们“返璞归真”,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暑假即将结束,很多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惊喜”一一校外培训做“减法,业余时间做“加法”,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去追寻童年的“诗和远方”。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相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双减”大礼包为孩子们送上开学“见面礼”,家长们也更加期待全新的打开模式。开学季,如何让“双减”在校园里与暑期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减负政策在校园里落地,孩子关心,家长注重,全社会关切。教育部门、学校应把“双减”政策贯穿到新学期的教育任务当中,精心准备好“双减第一课。把各项“硬举措”落地落实,首先要深刻把握“双减”重点,对标对表,把举措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严格把控好书面作业量,探索推出延时托管服务等,让“双减政策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打开更多新场景,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双减”落地,关键看行动,更要看力度。各地要细化措施,从严监管,让好政策见到好效果。当前,很多地方积极采取行动,纷纷推出“课后服务细则,让“双减走进校园拥有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箱”。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对外援助 战略政策 组织管理 有效性

德国发展援助始于1952年德国正式参加的联合国的“扩展援助计划”(“extendedassistanceScheme”)(即后来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四年之后,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法案,建立了“5000万马克基金”用于对外发展援助。1961年,联邦政府设立了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简称经合部)(BmZ),这是欧洲各国政府中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援助和发展合作的内阁部门。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合作,至2009年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总量第三大、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发展援助提供国。德国的对外援助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体系和特点。

一、对外援助战略及政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德国发展合作政策的开始阶段,在随后60年的发展中,德国的对外援助战略不断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在新世纪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对外援助战略

德国在过去60年中的对外援助战略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60年代后期

德国政府对发展合作的理解出现重要转变,“改善发展中国家生活质量”取代原有的“经济增长”概念成为衡量国家发展状况的标准。这使德国对“发展”的认识由单一的经济方面扩大到“居民受教育程度”、“卫生水平”和“国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更广泛的方面。

2.70年代初

贫困人口的增加和非洲撒哈拉地区出现的饥荒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危机,也使德国开始质疑其一直采取的通过互不联系的单个项目开展援助的模式。联邦政府开始结合世界经济状况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援助计划。当时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来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同时开展粮食和卫生援助。

3.70年代中期

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为此,德国将其发展援助的重点转移到当时最贫困和受石油价格上涨打击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经济合作部的权力得到明显加强,其职责范围中加入了资金援助和多边合作的内容。

4.80年代

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与此同时,艾滋病蔓延、泛滥和环境恶化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198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发展政策,确立了“维护和平、消除大规模贫困和保障人权”的长期目标,这对德国后来的发展合作政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90年代以后

随着东西方对峙的消除和两德的统一,德国对外援助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近年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觉醒,这些领域也成为德国对外援助关注的重点。

(二)对外援助政策

德国发展合作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改善经济、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帮助并促使受援国的人们发挥其创造力。

1.实践多边债务减免倡议

债务减免是数十年来德国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在重债穷国减债计划机制的创立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一机制,重债穷国的债务得到了有效的减免。迄今为止,德国在该机制的框架下为双边债务减免提供了44亿欧元的资金。2005年八国集团在合作的过程中,订立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多边债务减免倡议》(multilater-alDebtReliefinitiative)。根据德国的倡议,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将减免最贫困国家债务的额度增加到700亿美元,其中德国自身为《多边债务减免倡议》提供资金35亿欧元左右。

2.无条件援助政策

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无条件援助的领域。2008年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公布的不附带条件的双边援助的平均比率为81%,其中61%为技术合作援助。而同年德国不附带条件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的比例为77%,低于DaC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技术合作方面。为了实现德国在阿克拉行动议程(accraagen-daforaction)的承诺,德国制定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时间表以开展更多不附带条件的援助。目前德国已经在财政和粮食援助领域完全不附带条件,经合部现在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开放技术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目前后者77%是带有条件的)。

3.减少贫困

为履行德国在联合国《千年宣言》和《千年发展目标》中确定的义务,德国联邦政府在2001年通过了《2015年行动计划》,承诺将为世界极度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做出贡献。在该计划的框架下,德国为若干减贫援助项目提供了资助,帮助伙伴国建立起运作良好的和高效的相关机构。作为“卢拉集团”的成员(其他成员国家为法国、智利、巴西、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南非)的成员,德国积极参加了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行的创新性的资金筹措机制的讨论。

二、对外援助概况

进入新世纪,德国的对外援助状况和特点有了新的变化。可以主要从对外援助的总量、分配和渠道三个方面分析德国对外援助的概况。总体来说,德国的对外援助在总量上比较可观,但占Gni(总国民收入)的比重较之DaC平均水平较低。在对外援助的分配和渠道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

(一)对外援助总量

德国的对外援助进入21世纪有了快速的发展。其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净额由2000年的58.0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33.4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图1给出了德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官方发展援助净额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德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净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德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净额达120亿美元,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是世界上第三大双边援助主体国家,在对外援助方面介于美国和法国之后,领先于英国和日本,占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10%。在欧盟内部,德国一直保持了其作为官方发展援助最大捐赠国的地位。此外,尽管现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总额呈现减少的趋势,德国仍为了兑现其国

际承诺,在为发展合作提供额外的款项和使用创新性融资工具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渠道。

由图2德国oDa净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的oDa占Gni的比重在2000-2004年比较稳定,2004年后有一个显著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2004年以后,根据德国加入的援助双边协议及其2015年对外援助计划和巴黎宣言的承诺,德国经合部进行了对外援助战略目标和援助水平的调整。德国承诺到2010年官方发展援助达到总国民收入的0.51%,2015年达到国民收入的0.7%。然而,2009年德国的官方发展援助仅占其国民收入的0.35%,距离其实现其对外援助总量承诺的第一个目标(即至2010年将oDa份额提升到0.51%)还有很长的过程(见图2)。但是德国经合部并未修改其2015年对外援助的承诺目标,仍在为实现占国民收入0.7%的比例努力。

(二)对外援助分配

1.部门间分配

由oeCD统计的数据,2007-2008年德国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的大部分都用于以下三个主要领域: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占双边援助的37%,2007/2008年度平均数据);债务有关的项目(28%)和经济基础设施和服务(17%)。其他的比较重要的领域为人道主义援助(3%);跨部门(7%)和生产部门(4%),这些领域基本上与2007/2008年度DaC的平均值相当,然而德国对人道主义援助支出的比例远低于2007~008年度的DaC的平均水平8%。

2009年德国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主要分布在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跨部门和人道主义援助三个领域(见图3),反映了经合部近几年实施的政策和战略,特别是2008年德国发展合作确定的包括教育、健康、农村地区发展、气候和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性别平等及女性权力等在内的11个优先领域。

2.地区间分配

图4显示了2009年德国o-Da在不同地域间的分配。图中可以看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额最多,达到总额的23%。中东和北非也是德国较为重要的援助区域。近年来由于亚洲地区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德国逐渐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援助比例,但仍有26%的援助额流向了该区域(包括南亚和中亚及其他亚太地区)。而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欧洲接受到的援助额相对较少,分别为总额的10%和7%。

(三)对外援助的渠道

1.双边援助

双边援助是德国对外发展援助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双边援助较为稳定。德国oDa净额的65%左右分配到双边发展援助中。这与由联邦议院制定的政府调控政策一致,即oDa净额分摊的比例为三分之二为双边和三分之一为多边,也与DaC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图5显示了2000至2009年德国对外援助额在双边和多边中的分配比例。2000年,在德国58.05亿美元的官方发展援助净额中,双边援助占34.54亿美元,为o-Da净额的59%。2009年,德国双边援助增长至133.42亿美元,为2000年的2.3倍,占oDa净额的63%。

为了使援助更加具有效率,2005年起德国将其双边援助的受援伙伴国从84个减少到57个,增加了最不发达国家(LDCs)和低收入国家(LiCs)的比例。但是德国的双边援助仍大部分主要流向中等收入国家。而且,2008年这57个伙伴国中仅接受到德国双边oDa总额的不到40%。大多数的双边oDa(超过60%)被分配到83个非伙伴国家。这一问题引起了德国经合部的重视,今后将在此方面进行政策调整,以保证伙伴国家接受援助的水平和效果。

2.多边援助

德国是世界上多边官方发展援助最大的捐助国之一。2009年德国的双边多边官方发展援助比例(65:35)符合其援助战略并接近于DaC的平均水平。且德国的多边官方发展援助(欧盟和非欧盟)多数是通过核心资金的形式提供的,即通过对多边机构的常规预算会费的形式。在多边发展援助系统中,相比于发展援助委员会28.7%的平均水平,德国的非核心资金使用比例仅为6.6%。

德国对欧盟的捐助占其多边援助的58%(见图6)。除欧盟外,德国对非欧盟国家的多边官方发展援助集中在世界银行集团(含国际开发协会)、联合国和区域开发银行。2009德国多边援助净额中21%流向世界银行集团(worldBankGroup),并全部投入世界银行集团中的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s-sociation)同时,多边援助中有3.66亿美元的资金流往联合国机构,占总额的7%。

三、对外援助组织及管理

长期以来,德国的对外援助的组织和管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德国在对外援助的组织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对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继2003年的机构重组后,2010年春季,德国政府部门又开始启动一项重大的机构改革进程,合并了三个技术合作机构,进一步加强了经合部的职能,各个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也逐步完善。

(一)对外援助组织机构及其变革

德国的发展合作系统有某种制度优势,其对外援助的组织和实施由政府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机构共同推进,促进了德国对外援助的发展。

1.发展合作政策的制定部门――合部

德国联邦政府中主管对外援助和发展合作政策的部门是经济合作部,主要负责发展合作政策和战略的制定。经济合作部在整个德国的发展合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继2003年的机构重组之后,2010年春季德国进一步对其进行了机构精简和重组,以提高其发展合作的有效性并确保德国新的政治战略重点(即经济发展与教育领域)的顺利执行。

2.发展合作项目的执行机构

德国发展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则大部分由一系列的机构、其他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nGos)、教堂以及科学培训机构等具体负责。这些执行机构为数众多,2003年重组后,各个执行机构也启动了各自的机构精简,显著提高了援助的有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在这些执行机构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复兴信贷银行(Kfw)、技术合作公司(GtZ)、国际培训与发展公司(inwent)、德国发展服务局(DeD)等。

(1)负责实施信贷合作的复兴信贷银行

复兴信贷银行是受联邦政府委托执行信贷合作的机构,由德国联邦政府拥有其80%的股权,各州政府共同拥有其余20%的股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信贷合作以来,联邦政府共向发展中国家承诺了约515亿欧

元的资金,复兴信贷银行向世界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约2500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下属的一家子公司德国投资与发展公司(DeG),专门从事促进德国私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赴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业务。其促进方式包括中长期贷款、提供担保、投资参股和咨询服务等。自1962年以来,该机构共为近1100个项目提供了50亿欧元的资助,并由此带动了德国私人投资者向发展中国家约340亿欧元的投资。

(2)负责实施技术合作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成立于1975年,公司完全为德国联邦政府所有,资金全部由经合部提供,是一家专门实施技术合作项目的非营利性机构。GtZ目前在世界130多个国家拥有万余名员工(其中约8500人是当地雇员)。公司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或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协助其制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传授相关经验与技术和提供专业咨询等。

(3)负责实施人员培训合作的德国国际培训与发展公司

国际培训与发展公司于2002年由“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DSe)”和“卡尔・杜伊斯堡协会(CDG)”合并而成,该机构是联邦政府对外发展援助中人员培训类项目的主要实施者。国际培训与发展公司的主要所有者是德国联邦政府,70%左右的资金由经合部提供,其余30%的资金由约30余家机构提供。目前,每年参加inwent组织的培训和交流项目的人员达3.5万人次,项目总金额达1.4亿欧元。inwent也因此成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培训与发展合作规模最大的机构。

(4)负责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发展援助人员的德国发展服务公司

德国发展服务公司是由联邦政府所有的,专门从事发展援助人员派遣工作的机构。公司成立于1963年,截至目前向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派遣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已超过1300万人次。该公司并不制定自己的合作项目,而是根据发展中国家政府、企业或有关机构提出的要求,在双边政府间协议的框架内,派遣德国发展援助人员到有关国家传授相关技术、提供专业咨询和培训当地人员,协助发展合作项目的实施。其工作的重点主要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促进民主、公共管理、经济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饮用水源维护与管理、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卫生与艾滋病防治等领域。

(二)对外援助管理

德国自对外援助工作开展以来,就在对外援助的管理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对外援助在新世纪下的发展需要,并进一步提高援助效率。

1.加快权力下放

2005年的德国同行评议(peerprview)中就指出德国发展援助机构有必要将权力下放到下面的机构。2009年10月德国政府在联盟协议(Coalitionagree-ment)中承诺将改进德国发展合作系统的结构。作为改进的一部分,经合部的国别代表将在当地被赋予更大的决定权以及战略和政策授权。决策责任的下放,伴随着充足的资源会进一步提高德国的官方发展援助的战略监督,并有助于解决一些合作伙伴的在处理决定和审批的延误问题。

2.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

在各种政策框架、标准和具体方法的规范指导下,经合部正在努力完善德国的发展合作评价体系。经合部主要负责制定对外发展合作的评价规则、标准、质量保证并进行评价,而执行机构和一些比较大的非政府组织则进行自我的独立评价。然而政府主导的评估体系的一般适用性面临着统筹20个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执行和资金机构的重大挑战,这些组织机构各自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年大概会产生100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评价和报告的结果,通过评价质量保证和使用评价来支持决策,并且将德国的国家方案和资源与援助结果和伙伴国的绩效评估框架联系起来。目前德国正在计划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或研究所以提高评价的独立性及合法性,推动发展合作系统的一致性。

四、对外援助有效性评价

德国对援助有效性的承诺主要是通过签署关于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和《阿拉克行动协议》来表达的。《巴黎宣言》认为不但要增加援助数额,更要提高援助的有效性,以提高总的援助效果。签署国从主事权(ownership)、协调(alignment)、和谐(harmonis―tion)、结果管理(managingforre-sults)和共同责任(mutualaccou-tabili哆)五个方面做出有效性的承诺,并且设定了12个指标对这5个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一)对外援助有效性的进步

如表1所示,2006年和2008年DaC了两份《巴黎宣言》执行情况监督的报告(monitoringSurveys),对2005年和2007年德国的发展援助进展进行了测评。根据巴黎宣言的主要性能指标来衡量,德国的发展援助有效性有所提高。除了避免同目的的执行机构指标(projectimplemen,rationUnit)略有下降以外,其余的各个有效性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和提高。这也与德国政府和经合部对其对外援助的重视及建立的可行的政策相关。

在对外援助的进程中,为了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德国在国际及欧洲联盟、国家之间、受援国内部三个层面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国际层面上,德国在欧盟内部一个关于促进援助有效分工的工作小组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继2011年在韩国举行的第四次关于援助有效性的高峰论坛后,德国表示会长期参与和听取各种关于提高援助有效性的国际对话,并考虑如何能更有效地支持并更广泛地执行对提高援助有效性的承诺。在国家和受援国层面。2005年经合部制订了执行关于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padsDeclara,tion)的行动计划(这是世界上援助国首次这样做)。2006年德国制定了关于援助有效性的援助制度手册,2009年经合部制定了员工培训以及各执行机构更新援助的手册。

(二)对外援助有效性值得改进之处

虽然德国在援助有效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它仍在其国家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共同安排或程序和共同合作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援助有效性,德国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在援助管理方面。尽管2009年的援助行动计划是旨在加强国家的表现,特别是与受援国的制度和程序进行更系统的合作方面,但是德国仍旧没有完成其在这些领域设定的2010年的目标。因此,在接下来的对外援助发展中,德国需进一步加强其内部组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内部协调机制的建设,以提高援助的管理效率,为2015年德国援助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其次,在援助的能力开发(Capacit),development方面。援助的能力开发是德国发展合作的总体目标,其中技术合作历来是德国的开发其受援国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德国在能力开发方面的重点已经从发展个人技能和加强当地管理转到提高立法、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领域。然而,德国对能力发展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关于这方面的发展合作也没有明确的战略。因此,经合部应明确能力开发的概念,并且在总结其部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可行的战略,将援助工具和机构结合起来以提高发展战略伙伴国家的能力建设。

最后,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方面。德国官方发展援助的6%是经非政府组织的渠道来分配的。虽然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中,德国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然而,德国需要一个明确的战略来指导发展援助工作在德国民间各个社会组织的实施。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如何使用他们收到的官方发展援助方面具有享有相当的自由,因此也存在着其与德国负责发展合作机构的目标问责性不一致的问题。为此,德国需要在尊重非政府组织自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展示发展合作的成果并引导其行动目标尽可能地与受援国的优先事项相平衡。

参考文献:

oeCD/DaC:2008Surveyonmon.itoring111eparisDeclaration

oeCDDevelopmentassistanceCommittee(DaC)peer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能否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更新观念;校企结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职教工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歧视”。

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很多学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培养一名中、高级技工要大量的资金,而缺乏资金来源,职业技术学校运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很多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人头经费都无法保障,学校主要靠自酬资金“生存”,而非公办校更是如此。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实际上仅仅是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这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由于先天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1],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职业教育中理论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这就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观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学校依然还沿袭以前的模式,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五)没有为职业教育“量身制作”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太慢,且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各职业院校在制订大纲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参考,而只是一味的仿效普教大纲或凭主观想法随意制订。这些都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尽快发行适合职业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教学大纲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的看还不够。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职业教育:

(一)更新陈旧观念。

一方面,抛弃“读职校不如人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读职校没有出路,其实不然。在国际上,以德国为例:德国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这么多的人选择进行职业教育与德国人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德国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从经济角度来看,实惠也很多。从就业形势来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可以说,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可见职业教育之路是可行的,快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另外,也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生存意识。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既要正视危机,又要抓住机遇,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创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须要按市场规律运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二是增强前沿意识。要适应市场需求,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三是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就要特别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借鉴。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3]进行了科学论述,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入和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规划与部署。最近,财政部与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从而使职业教育得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可见政府投资对于职业学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内容设置说:首先,出版适合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大幅度削减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不要搞那些流于形式的不切实际的统考、会考、抽考,人为地将职业教育普教化。其次,允许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能根据学生的现状、专业的特点、学校的校情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课堂化,集中训练经常化。大幅度削减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力求做到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相结合。最后,在校期间落实学生考取技能资格证书事宜,做到技能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以此来制约学生,给其压力,从而使其更行之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

从师资建设角度说:应通过加快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才流动和与企业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等,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是由教师决定,历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比如:在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在日本,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去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短训项目;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而在丹麦,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可见,“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兴衰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师资建设。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职业教育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四)走“校企结合”之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成不成功,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那么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培养。“校企结合”宣扬了一种将职业实践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整体的职业教育观,既重视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性,又重视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本性。

德国“校企结合”的成功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4],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典范。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操训练等一般在企业开设。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在德国在大企业里,一般都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型企业,受训者可在生产车间培训。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是专业训练。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既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办学,企业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企业的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和互动,避免了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优化。可见,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之路是必然趋势。

本人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将更加规范,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徐国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迪[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深入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作出以下承诺:

一、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执行收费公示制,不违规收费。坚决杜绝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的违规行为。

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擅自更改教学计划,全面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计划。

三、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严格执行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的规定,不分重点班非重点班,不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竞赛、考级。

五、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单一评价;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全面业绩,不向教师下达升学率指标。

六、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

七、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接收工作和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5

一、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创建文明单位。

今年初,我院将面临省级文明单位复审和验收,为保持这一殊荣,我们按照省级文明单位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创建工作。并与医院管理年活动有机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医护质量、优质服务以及医院科学化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月份,门诊和住院人次同比保持了18%的增长率。医护质量亦有明显改善,医疗纠纷大幅减少,病人满意度在问卷调查中亦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即定目标,并被市卫生局评为诚信医院和市卫生先进单位。

二、强化科学化管理,坚持从严治院。

为把年工作做好,我们在年初即制订和出台了《年工作要点》,要点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把各项指标量化、细化。医务科和护理部出台了如何提高和改善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工作规划,出台并实施了院长行政查房制度。每周一次的院长行政查房从科室管理、医护质量、后勤保障、劳动纪律、环境卫生、医德医风、收费标准、病历书写等方面全面检查,听取意见,现场答疑,即时解决。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弥补了许多管理漏洞,促进了医护质量和科室行政管理的提高。为使医药纠风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进行了双十双排序的先期筹备和试点工作,在合理用药和降低医药费用上起到了积极促进的效果。

三、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年是我院的学习学术年,为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我们重新修订了岗前培训和再职教育方案和计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务科、护理部、院办室根据各类业务技术人员的不同状况,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制定了教学大钢和培训教材,做到了周有计划、月有考核,而且考核、考评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我们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首诊负责制、院前急救流程、急危症会诊制度以及病历讨论、病案分析、病历规范性书写等规章制度,并加大了检查监督力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守,奖惩到位,职责分明。

四、月份工作安排根据工作要点,今年五月份,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河北省医院管理年评价细则》逐条逐项规范和落实。

2、努力做好省文明办对我院省级文明单位的评审和验收工作,力争一次达标,保持荣誉。

3、加大双十双排序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4、加大内部管理,增收节支,重点治理“跑、冒、滴、漏”现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严格收费标准和程序,降低医疗成本。

5、继续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医疗行为。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6

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科型、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讲授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灵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生、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少,造成毕业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徒学习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必须对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同时借鉴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被德国誉为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

2.两种教学内容: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

3.两种教材:包括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4.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属于国家公务员。

5.两种培训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

6.两类考试:即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

7.两类证书: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世界(欧洲)认可的资格证书;另一类是由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用于证明在企业培训的内容和时间)。

8.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可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又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的特征。双元制把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等紧密的结合起来,打破学科界限,把“知、会、行”三者重新组合起来。

二、双元制教学方法在汽车维修专业的应用

1.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确定

(1)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颁发的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共分为14个工作领域:由专业基础知识(8个领域)和重点方向(轿车技术、载货车技术、车辆通信技术、摩托车技术)(6个领域)两大部分组成。每个领域的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样学校可以在其能力范围内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方向搜集信息,从而确定细化的教学内容,自行决定学习领域内的内容组织,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删减。职业学校的目的既肩负着培训学生履行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从社会和经济责任心融入工作生活与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培训l学生独立、认真负责思考问题与行动,并将这作为培训旧的穿插在各个培训内容中,还应讲解当今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如劳动安全、环境保护注意事项和举措、事故预防、法律法规、与客户交流与展示的技巧等。

(2)教材:在德国,培训企业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以便确保达到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质量;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著名专家编写的,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在我国,各试点学校的授课教师利用网络、专业书籍等编写教师工作面,以工作页的形式将一个工作领域作成4-6个课题,作为教材,并互相交流,不断改进。同时,选国内一流的教材给学生作为参考书籍,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从劳动力市场和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

2.教学方法

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或梯度进行。每―学习课题主要采用五阶段教学法:即动机激发、信息提供、演示、应用和检验五个阶段。

动机激发阶段: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提出独立见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格局。要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首先熟悉讲授的内容,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教师设问、与学生谈话、引入悬念、动画演示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进行。通常是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不会先提供一种模式,而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有时整堂课全部是学生发言,老师与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展开对话。

信息提供阶段:在该阶段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围绕动机激发阶段提出的课题,通过查阅技术杂志、企业技术资料、网络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信息收集,掌握信息获取的渠道,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想出解决方案,获得新的知识,并且了解汽车发展最新技术等。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而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参与。能少讲的不多讲,能简单的不繁讲,重视教学媒体的运用,同时学生工作也适时跟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演示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个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圆作圆圈讲课,或分组讨论,确定工作课题完成时间,预算维修价格、成本,明白工作步骤,共同合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自己写出工作过程,以各种方式展示工作计划、交流工作计划,经指导教师评价后修改工作计划。

应用阶段:在本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在实际中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计划,独立完成操作,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修正,领会所学的知识。并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为零距离就业作好准备。

检验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授课教师对各小组工作结果和展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工作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两个培训主体之间存在协调问题。德国的双元制是通过政府立法

明确双方的分工,并制定完整、详实的培训大纲,各方必须严格遵守。对参与教学的企业,政府在税收、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企业与学校、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企业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我国学院虽然与多家汽车维修企业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但大多数企业为获得经济效益和完成生产目标,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学生在企业的培训l缺乏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要求外,还要有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经历,或在生产企业经过几年的锻炼,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教师缺乏对汽车维修企业的了解,缺乏生产实践环节的锻炼,在教学内容上难免空洞、乏味。

3.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校内实训设备的不足将限制“双元制”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投入。

4.现行的考试模式比较落后,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必须下大力进行改革。

5.工作页的编写工作量和难度较大,每年由各试点学校的教师分开编写,相互交流。但由于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有差异,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汽车车型不一致,有些工作页需要教师重新编写,加大教师的负担。

6.教学领域和教学大纲主要采用德国的资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会出现理解歧义,实施难度加大。

7.教学领域中的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和渗透,教师在讲解的深度和厂度方面不好掌握,应组织有关教师一起讨论予以解决,确定每一领域的讲解内容和讲解的深度。对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和删减。

8.运用讨论的形式教学有时会表现出无计划、杂乱无章的现象,教学的目的难以圆满的实现。因此教师和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明确讨论的问题,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并围绕主题开展讨论。

四、结束语

通过在汽车维修专业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并经过两年多的办学实践,开辟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新途径,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己的国情、院情、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借鉴双元制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它的原形,要准确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结合实际,大胆改革和实践。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7

为了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苏州市新区政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德国bbw教育集团,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实施校企合作下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通过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重新构建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克服课程多、学时少的矛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双元制;课程体系;职业教育

0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在“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中指出从“扩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到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提出的具体规划。纵观国外著名的职教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双元制”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的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关键能力通常是指超出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他们认为,“关键能力”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将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着眼点,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研究表明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实现实质性融合;

(2)课程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3)课程内容未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均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但在合作程度和合作效果上还差强人意。由此可见,学校与企业间仅有形式上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力量,开发出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本文重点阐述了基于bbw人才培养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思考。

1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际化合作模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教育集团bbw合作办学,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标准、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颁发德国权威机构培训证书,进行机电一体化和数控切削等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为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苏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培养德国标准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实用型人才。按照德国办学水平与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现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改革。

2“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实行“准员工式3+1+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在德国培训师的指导下,施行“双元制”项目化教学,第五年进入与bbw合作的欧美企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调整教学计划,将五年的课程压缩为三年,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和前提,共同开发与bbw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1是“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以就业为导向,对本地区行业现状进行了广泛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项目参与者,中方参考吸收了德国bbw教育集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因为其在德国就针对德国中小企业开发了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德国在本地区制造业已经投资建设近百家企业,在综合bbw原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现在,建设的课程体系(试行)基本实现学生上学即上岗,上课即上班,出校即出师,毕业即就业。

2.2机电一体化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表1各截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的一项。bbw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国培训师将一年的课程安排为40周,每个周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一个班级36人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6个小组,通过开展不同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删减了纯理论不实用的课程。笔者通过跟班学习德方培训师开展原汁原味的项目制教学,总结以往项目制教学的不足,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项目的设置能将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训相结合。

(2)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3)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学习结束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直角物料推送装置、圆角物料推送装置、物料分类装置和传送装置等项目,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到项目式教学中。课程有5个项目12个任务,内容由浅入深,全面覆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加工基础,气压传动技术和pLC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通过项目实施掌握复杂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检测、编程和调试方法。所有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学员在德方培训师的指引下,学习热情高,师生互评的模式,让学员感受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后期的项目中改善并提高(见表1)。

3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本地区行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从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项目化教学培养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华,卢永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8-60.

[2]郑凯.“双元制”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9):281-282.

[3]谭建新.“双元制”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发[J].电子制作,2014(1):278.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8

——幼儿教育:本市户籍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7%以上,剥离公办小学附设幼儿园10所以上,新建公办中心幼儿园3所,继续巩固并扩大等级幼儿园的覆盖率。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99%以上。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全市有三分之一的镇(街道),8所以上的小学实施“一体化战略”。小学英语教育开课率达100%。争创第四度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高中教育:让所有有意愿升入高中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全员进入高中学习,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5%以上。

——职业教育:确保职普比达到1:1,第二职教中心顺利交接并投入使用。积极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争创省级示范基地1个,台州市示范基地1个。全面落实省、地关于免费、助学、奖学政策,资助面达到100%。

——成人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市级示范性社区学校10个;完成上级下达的“双证制”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任务。

——安全工作:在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六以内,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实施“新农村教育”,深度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品质”两大旋律,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三、重点工作

(一)加深科学化研究,突出“新农村教育”主题。

1、继续加深“新农村教育”课题研究,在全市不断丰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子课题组要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与广度,及时积累资料,丰满框架,形成系列成果,并适当包装推介。

2、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谋划好研究进程,组织与指导本课题组研究人员,认真分工,齐心协力,把课题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3、号召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条件,积极争创“新农村教育品质学校”,突出品质感、农村味,张扬学校特色,办出“新”意学校。同时号召全市广大教师积极争创“品质教师”,全体学生积极争创“品质学生”,是为“三品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品质。

4、继续加强“新农村教育”宣传工作,机关及全市学校要紧紧围绕“新农村教育”这一主题,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开展教育大调研、大讨论,把宣传活动作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推进工作的一次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

5、积极迎接省教育强县(市)现代化水平评估创优工作,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加速“一体化”进程,奏响教育均衡发展旋律。

6、继续推进“校域一体化”、“镇域一体化”、“市域一体化”进程。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总结推广“一体化”试点经验,“一体化”工作在全市继续推进。

7、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任务。全力争取并配合做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抓好教师危旧集体宿舍改造工作;评选推荐省“农村优秀教师贡献奖”,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安心从教。

8、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进一步低位化,一是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使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学校;二是调整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重点补助政策,教育装备投入进一步倾斜农村;三是人民教育基金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力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四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努力吸引民间资金对学校给予支持。

9、管理进一步扁平化。高中段校网布局进一步体现“温柔级差”;继续撤并“低、小、散”义务教育学校;继续实施农村小学“1+X”管理模式,并强化“X”学校建设,树立农村完小(即“X”学校)样板典型学校,为全市起示范作用;继续升格3-4所“X”学校。

10、强弱学校进一步“抱团发展”。在总结20*-20*年团队学校“抱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谋划新一轮三年“抱团”发展规划,深化“抱团”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强带弱,促进弱校和谐主动发展。

11、继续实施“千人支教大行动”,让支教教师“政治上受激励,生活上有保障,业务上能长进,经济上得实惠”,使之真正安心为农村教育发展贡献青春才智。全市三年1000人支教目标逐步实现,城乡优秀师资逆向流动机制逐步得以形成。

12、继续完善中考“阳光”招生制度改革。继续面向每一所农村初中,面向每一位考生,面向每一位家长,力求政策更臻科学、更贴近农村,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和谐度,并适时延伸到职高招生,塑造“阳光招生”品牌。

13、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管理,规范采购程序。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仪器装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优化配置各学科先进的仪器和设施。启动“浙江省农远二期工程”,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推广和应用“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保障教育装备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

(三)加大素质化力度,凸显教育品质发展中心。

14、加大办学行为规范力度,大力推进“减负提质”。着重建设“三有课堂”(心中有学生、脑中有课程、手中有方法),实施“三减行动”(减心理负担、减无效负担、减在校时间),开展“三增教育”(增兴趣、增自主、增渠道)。继续总结推广“减负提质”试点经验,科学论证,形成“减负提质”实施方案,在全市推广。积极筹办省“减负提质”工作现场会。

1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以学科教研员(教科员)为领衔、名师骨干为主体、其它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科研)共同体;设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学科);搭建校际之间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共同发展联盟。持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16、切实做好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衔接工作,加强对分类、选课、走班的研究与指导;做好选修课的开设和走班制的实施工作,特别要做好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和专用教室的建设,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

17、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一是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制度。在教学管理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发展增值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调控、指导、监督与评价。二是启动义务教育质均衡度测评。抓好初中后30%学生的跟踪监测工作。三是组建高考研究中心,拟建高考复习指导中心,实施高中学校质量评估激励机制,努力提高高考质量。

18、以拓展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根据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中小学学科竞赛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市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活动序列,形成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机制,以强化英才培养的力度。

19、搭建三大平台,拓展德育途径。一是要搭建综合评价平台,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全力落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并将德育考核结果纳入督导评估分值中;二是要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计划有序地组织全体学生走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接受教育。把德育工作与“减负提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生态德育工程”。

20、优化德育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动力。一要强化德育队伍培训,开展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活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不断提高育人队伍的德育水准与工作艺术;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教师宣誓制度、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德育教师培养制度、优秀德育工作者奖励制度等,以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热情。

21、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要继续联合各单位深入开展“警校共建”等易被学生接受的德育形式;二是要整合家庭、社区德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德育格局,继续挖掘家长学校的潜能,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组建“家长会”,协助学校的德育及其它管理工作。

22、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工程。努力营造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的浓厚氛围。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大课间活动,所有中小学从实际出发开展文体活动。上半年开展“二体一艺”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展示。

23、评选体艺特色学校。强化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和健康促进示范校的示范作用,以此带动一批学校创特色、上水平。

24、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建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督查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使全市中小学校完成测试数据的检测和上报任务。

25、进一步关注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继续做好学校食堂食品配送和校园食品放心店、连锁店建设工作。全面推广“五常法”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程度。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和部署,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的预防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防控工作水平。继续与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开展“wHo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学校健康教育、绿色学校的创建及红十字会工作。

26、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举办中小学生合唱节;组织中小学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开展“走进*”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大展示活动;组织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开展全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师生书画比赛。*联合艺术学校继续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27、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组织开展幼儿园和初中学校的随班就读实验工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幼儿班和职业高中班。

28、认真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充分挖掘潜力,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公办学校接受的数量与规模,尝试企业提供生源,公办学校负责接纳模式。同时加强对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安全、卫生,提高教学质量。

29、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研制“新三字经”,启动“书香校园工程”,计划三年投入100万,人均30元,为农村完小生均增书3册。

30、继续丰富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内涵,完善基地的建设项目,强化课程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青少年学生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活动能力、体会科技奥秘、挖掘自身潜能、感悟人生哲理的理想场所。

31、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设施,强化管理,争创省、市示范;全面建立技能大赛制度,将技能大赛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全员参与,重点奖励,努力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东西部合作办学。

32、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视民办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广泛调研,研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新举措,不断规范“国有民办”学校的改制,支持有条件的改制学校发展成为高质量的民办学校。

33、充分发挥电大、社区学院的远程开放教育功能,加强与高校合作,全面提升市民的学历层次。

(四)加强专业化培养,全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4、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5、深入实施“领雁工程”,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以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为抓手,力争三年内使镇级以下学校都有一名以上的教学“领雁”人,镇级学校每学科都一位教学“领雁”人,让农村教师主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36、抓好校长队伍建设,继续通过举办校长论坛、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特别注重选拔培养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积极培养、选拔校长后备干部。

37、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落实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促进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二要进一步拓宽职业教师来源渠道,建立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制度,支持学校特聘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加紧廉洁化建设,全面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38、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学籍管理、采购、食堂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深化校务公开,推进学校信息公开。严肃查办案件。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39、依法从严治教,加强规范管理,维护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继续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坚决整治高中挂读乱收费行为,推行教育行风评议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40、积极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全面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普遍开展安全演练。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学校公共卫生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深入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积极倡导和培育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41、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认真排查和整改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大净化网络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iHK;双元制;课相;机械领域;教学改革

德国iH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ndustrie-undHandelskammer,简称iHK)技术制图师是我院于2010年开始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的关于技术制图师培训的合作项目,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本人经过三年三次去德国培训学习,吸取了德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其经验带回到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专业的改造、整合、实施,将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本土化,大胆地进行专业设计,采用“课相”模式,突破了多年来的学科式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更多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实践应用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对现有职业教育改革前沿方向的研究

以改革促发展为原则,使专业内容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抓住职业教育前沿精神,立足市场需求,研究职教改革方向,深刻研究“课相”与“双元制”的涵义,确定专业改革方向。

1.1何谓“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Schule简称BBS)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它要求使受训者具备在某一工作岗位上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实施工作计划和独立评估工作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1.2何谓“课相”?

职业教育分级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赋予了“等级”和“水平”的涵义,区别职业教育等级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等级的标志性教学任务。课相就是以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提出能力目标,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教、学、训、做、评融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

2.iHK教育理念对国内专业教学改革影响必然性

基于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沟通交流,实现国际化接轨。现有的学科式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职教的先进理念,既想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又想在国内将先进的方式、方法本土化,前提是必须要大胆地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系列式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载体,将原有的多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才能有利地支持了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

德国的iHK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我们以往的学科式教学方式,将其学科进行整合,以“行为导向”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际的企业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相应专业技能水平。对比国内的教学模式,总结其特点为:

(1)每个专业知识点依托在“教学载体”上进行实施,打破了学科式教育,在运用中学习、强化;

(2)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工具书的使用常用其中;

(3)技能知识点细化,案例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

(4)专业中的学科联系密切,同步进行,相互渗透;

(5)教师团队备课,教学过程中随时交流互通,保证教学质量;

(6)阶段考核,评分标准细化,无形中有利地督促和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基于以上特点,要想实现教育的改革,要想跟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必然的。

3.德国iHK项目对机械领域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经过三年的德国学习,两轮的“iHK技术制图师”教学实施,高效、成功的教学效果,证明了iHK项目教学理念、模式是可以提倡的,也是可以实施在机械领域的相关专业的。下面以“数控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进行分析,供借鉴。

3.1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设计的改革

探讨老专业的改造,探讨新的专业模式设置,追求更适合就业岗位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课相”设计,如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将其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与装配》、《Cam与数控加工》、《数控编程学习与实践》、《机械加工质量控制》、《Cam与数控编程》、《复杂机械零件数控加工》八门核心课和加工实训进行有效的整合,重修设置《机械加工与装配》、《数控加工与装配》、《Cam与数控加工》三个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核心的技术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同时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不断强化的方式,核心课程也由原来的424K减少到380K,同时避免了以往的计算机上虚拟的数控仿真环节,增加了真实的实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专业限选课由《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制造基础》、《pro/e软件应用》、《机械工程应用技术》、《机构设计与加工》、《数控机床》、《特种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九门课,整合为现在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辅助制图》、《pro/e软件应用》、《数控机床》六门专业支撑课,总的课时量由原来的458K调整为380K,把调整出来的大部分课时放在了工程实践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操动手机会。调整后的三大核心课为骨架,其他的六门专业支撑课以及有效的工程实践环节,既有相对清晰的知识架构,同时在专业知识点上又有逐步加深推进的设计,由原来的简单的手工机械加工,逐步加深技术知识点和技术水平,同时配上有效的考核机制以及评分标准,有效的衡量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后期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3.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设计的改革

同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改革,针对现状,将原来“模具设计与制造”具体定为“快速原型设计方向”,分析其专业技能点,将其按照iHK的先进理念模式进行整合,由原来的《技术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沟通与交流》、《产品工艺》、《加工工艺与装配》、《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3D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七门核心技术课,整合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3D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三个专业核心课程。“模具设计与制造(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技术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同时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不断强化的方式,核心课程也由原来的816K减少到380K。专业限选课由《数控编程学习与实践》、《冷冲模设计》、《注塑模设计》三门课调整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机械制图》、《产品工艺》、《工业设计》、《加工工艺与装配》七门专业支撑课程,总的课时量由原来的178K调整为380K,强调了重点核心课程,支撑课程中的内容会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强化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同样调整后的三大核心课为骨架,其他的七门专业支撑课以及有效的工程实践环节,既有相对清晰的知识架构,同时在专业知识点上又有逐步加深推进的设计,由原来的单一的学科制,改成了在项目中教学,由简单的项目,逐步加深技术知识点和技术水平,提高项目的复杂程度,同时配上有效的考核机制以及评分标准,有效的衡量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像数控技术专业一样为后期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多年与德国合作iHK办学的理念,结合三年来的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将机械领域的专业课程有效的整合,打破以往的中国的“学科式”教育,我们根据调研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出发,课程设置依照市场需求,将技能点合理划分整合,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发相应的“教学载体”,采用团队备课、考核点细化、自评与互评、学生自我发挥和团队合作、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将每个职业能力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点深化,使学生最终有效地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市场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为有了iHK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实施带动,相关专业敢于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证明了机械领域的专业改革在iHK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Daostwald,SHofmann,fürdeniHK-tagBaden-württemberg,JHoss-2010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10

摘要:德育工作是技工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各种公益劳动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德育观念育人环境学生培养

当前技工学校正承受着“生源锐减”和“层次上移”的双重压力。技工学校要改变不利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其次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现状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调整工作策略,调整管理方法,以德育领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提高认识,树立“双主体”的德育观念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他们对一些问题似懂非懂,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1.转变观念,改革德育课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用工需求,技工学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考核标准等的改革与调整。德育课不是简单地灌输马列主义,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进取创新的人;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从法律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勇于竞争的人;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

2.因势利导,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变化,转变观念,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做好因势利导的工作,使“管理”学生变成“引导”学生。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树立“双主体”的德育观念,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各自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以生为本,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育人环境能否形成,取决于校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成效。根据目前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技工学校要不断调整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德育考核的一项内容。通过学习革命前辈、先进人物的英模事迹,教育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要有民族的骨气、志气、豪气、勇气,并落实到行动中,化作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真本领的原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正确引导学生社团,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

技工学校要正确加以引导,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优化和谐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减少学生的违纪现象。在学生中提倡团结协助精神,形成健康、向上、自觉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抓好学生青春期教育

根据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早恋”现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提高学生对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性”。通过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系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向学生“自育”转化,使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和化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技工学校要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宣传学生的精神面貌,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好人好事、国家大事,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学生对青春偶像剧、流行歌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告诉学生影视中某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盲目模仿和崇拜的。要教育学生正确上网,学会抵御那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的网站和网络游戏的影响。同时,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建立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变被动参与为自觉参与。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