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服务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0:09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营改增广告业务影响对策

一、引言

作为我国两大主要税种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几乎囊括了所有经营性行业,任何细微的变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务院自2012年8月实施“营改增”的试点,直到2015年全面实施改革试点,虽然对服务行业整体来讲,“营改增”起到了结构性减税的效果,但就广告业务行业的个体来说,由于广告业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新的“营改增”全面试点的展开使得广告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给相关企业在开展广告业务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所以,本文对从事广告经营的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遭遇的影响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二、“营改增”对广告企业财务和税负的影响

据报道:“营改增”后实现税收减免的企业达到88%,而对于小微企业的纳税人减税幅度达40%以上,2016年“营改增”减税超过5000亿元,实现结构性减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对于具体广告性企业税负的增减,确是有一定条件的,而且会随着具体企业甚至业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每个企业的整体利润甚至具体业务的开展,主要表现在:

1.“营改增”对不同的企业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广告公司来说,税负基本比“营改增”前有所下降,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充分享受了国家给予的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小微型广告公司的发展。但对于混合所有制的媒w行业类企业来说,业务税负虽然减少,但由于税收条款的局限,企业的总利润率并没有整体得到明显增加。对于大型广告型企业来说,“营改增”整体带来了企业税负的增加,业务利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

2.“营改增”对具体的广告业务征收难度较大:广告企业从事的服务型行业,业务范畴比较广,业务的内容比较庞杂,经营项目以及业务对象往往相互交叉,在这种情况下,一项业务里会存在17%和6%两个税种并存的情况,进而会对具体业务所征收的税率产生一定的误判,进而导致开出的错误的税负发票。在目前没有对具体业务有详细规定的背景下,这种影响会继续存在下去,给企业和税收机构的税收管理带来困难。

3.纳税人的纳税类别难以区分:“营改增”后,纳税人的纳税税率发生变化,比如营业中的销项税税额中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税率为3%,而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税率为6%。但具体到广告行业,如何区分纳税人的纳税类别,在规定和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营改增”后广告企业需采取应对的措施

作为具体的从事广告行业的企业来讲,税负和利润的问题需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整体的筹划,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整个企业经营中所需面对的整体问题,需要所有企业所有部门积极参与。具体来说,“营改增”后能够采取的合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纳税税种和税率。“营改增”后,应该加快出台细分税种和税率规定,明确广告业各项业务相应的征税门类和征税数额做出具体的规定,不仅如此,具体的税负还应该结合广告企业的具体特点予以明确的规定,让企业和税收征收机构对“营改增”后的业务税负有个明确的标准,以方便纳税和征税的管理工作。

2.制定合理的广告价格。在进行广告招标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企业方面应该严格核实具体业务的成本和税率,并在充分理解增值税税率以及计税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业务报价,同时测算好企业的业务收入、利润以及税负工作,以争取在业务竞标和商务谈判时取得优势,尽量做到每笔业务得到合理的回报。

3.积极增加业务范围,改善业务结构。广告经营性企业应增加税收抵扣项目的业务,比如办公广告、交通、户外广告维护,广告设施的水、电、暖以及更换类的广告行业范围内的经营项目,通过扩大减税类经营项目等方式降低广告业务的整体税负。

4.优化人力成本,提高人均效率。通过严格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是应对税负提高,并提升企业利润的有效方式。另外可以利用多种合理的方式进行税收冲抵,比如经营外包项目可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冲抵,广告的制作和设计费用可以从人力成本中列支等。

5.设置合理账套,规范财务流程。广告类企业的财务人员应正确使用减税科目,合理设置账套,规范企业财务与申报税务的流程,采用规范的增值税核算方法,简化财务核算和税务管理环节,节约会计成本。

四、结论

“营改增”实施后有利于提升我国各类经营性部门的经营效率,但从税务征收部门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纳税多档化的趋势,如何简化增值税的税率,做到具体业务之间税率一致,是今后对广告业务类税负征收的一个重点的问题。从具体的从事广告经营的企业来说,税负和利润存在一定的关联,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积极适应“营改增”带来的税负变化,以提高企业的合法利润为目的,统筹纳税,合理减负,提高广告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琼,杨帆.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9):37-38.

[2]贾h.营改增对服务业税负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12-14.

[3]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汤蕴懿,刘玉博.营改增:不只是减税[J].检察风云,2016(13).

[5]曾金华,冷文娟,邵春红.营改增2016年减税将超5000亿元[J].理财:经论,2017(1):79-80.

[6]金淼.“营改增”减税效应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8):121-121.

[7]杨丽.“营改增”对广告公司的影响[J].时代经贸,2013(16):51-51.

[8]林新宇.“营改增”对广告设计服务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基于XSY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D].厦门大学,2013.

[9]张京京.浅析“营改增”对广告业的税负影响[J].经济师,2015(2):197-197.

[10]林新宇.“营改增”对广告设计服务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基于XSY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D].厦门大学,2013.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2

一、aSp模式会计信息供给的运行机制

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由应用服务供应商和接受服务的企业两个主体构成。应用服务供应商向服务器供应商、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操作系统开发商、数据库系统开发商、网络安全系统开发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商以及通讯线路运营商等租购各种设备、软件系统与通讯线路,以构建应用系统运行平台,在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出租给各个不同的企业使用,并按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数量收取租金。接受服务的企业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后,各企业选择能够满足自己应用需求的网络会计系统及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平台,将自己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连接到aSp的运行平台,租用aSp的运行平台和网络会计软件系统建立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应用平台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软件更新、硬件及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均由aSp供应商承担,同时企业的会计数据存放在aSp站点上,aSp供应商还要负责对其进行维护,并定期备份以确保数据安全。一般而言,aSp供应商所提供的会计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上理财服务,企业只需要通过internet登录到远程主机上,就可享受到专业理财机构所提供的理财服务。二是理财协作服务,目前大多数aSp网站都提供某些中介机构的链接,用户可点击这些链接进入所需要的aSp服务商网站。三是理财信息服务,aSp服务商一般要提供理财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政策法规、会计指南、财务焦点、业务技能、专家文库、数字化管理等内容。

二、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

传统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加工处理会计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会计信息。这种信息供给模式主要受限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技术方面的原因是高效的信息传播和加工处理方式还未真正使用;经济方面的原因是会计信息供给的职能由市场执行的交易费用大大高于企业自己供给的成本。显然,传统供给模式无法规避很多弊端,如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财务部门粉饰会计数据,甚至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损害股东的利益。由于提供会计数据属于企业职能的一部分,不存在市场竞争,作为企业职能部门的财务部门缺乏激励,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将受到较大影响。

(一)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关系

在aSp会计信息供给过程中,与aSp关联的机构和组织包括:会计信息监管机构、信息使用者、税收征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与aSp会计信息的供给关系表现为:(1)会计信息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时间、范围、格式等具体要求,规范aSp会计信息供给的标准;(2)企业向aSp提供会计原始数据和加工要求,如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确定等;(3)aSp代替企业的会计职能,随时处理企业提供的原始会计数据,将结果返回给企业,并且根据企业与aSp之间的合约,aSp向企业经营者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财务分析;(4)税收征管机构通过aSp直接征收企业的当期应纳税额,并将企业纳税数据凭单传送给企业委托的aSp;(5)aSp加工处理完成的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报告及相关数据资料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将审计后的会计报告传递给企业;(6)aSp在企业授权后将企业审计后的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给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决策。

(二)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模式

Ball&Brown于1968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但仅占投资者决策所用信息的10%至15%。1973年10月aiCpa发表了tRUeBLooD报告,强调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认为决策有用是上市公司信息的“第一质量”。在我国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997年65%、1998年89%、1999年90%、2000年93%(何柱峰,《中国证券报》,2000)。由于会计信息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不断强调会计信息供给目标:用户需求。

会计信息供给的直观表现是会计报告,回顾会计发展的历程,大致有如下几种会计报告模式:通用报告模式(GpR)、多栏式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Sorter,《theaccountingReview》,1969)、数据库报告模式(Goetz,《advancedmanagement》,1939)、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肖泽忠,《会计研究》,2000)、多层面报告模式(张天西,《会计研究》,2003)。GpR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高度概括的报告模式,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即便在传统计算机技术下,由于会计软件的功能是固化的,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识别数据的变化。多栏式报告模式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其优势在于解决了不同会计政策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问题,但可能导致信息冗余。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报告模式的基本观点均是基于事项理论,认为应该对会计报告的理论基础进行彻底改革,会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一种理想的基础数据,而对数据的加工和组合行为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去完成。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和多层面报告模式是在遵循现有会计准则和会计报告规则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披露更详细的会计信息,但没有改变会计数据采集的起点,考虑如何提供更丰富的会计信息。

在aSp模式下,数据起点由记账凭证改为直接记录业务活动的所有关键信息,多方位多角度描述业务活动,建立基于事项理论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aSp模式下的会计数据处理采用事件驱动原理,可以将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使用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目前,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多是将会计报表用文字处理软件录入计算机,然后转换成可以在网上阅读的web版本,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文件格式予以公布,随着web资源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HtmL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1998年4月,华盛顿CharlesHoffman对用于电子会计信息的技术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企业可以更为方便地采用XBRL技术披露会计信息。因此,在aSp模式下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定位于一种工具,而应该彻底剖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改变用信息技术模拟会计概念和会计报告规则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保留企业经济业务中会计数据和非会计数据的原始,不做过多的会计加工,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模型,选取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建立基于事项理论、事件驱动、XBRL技术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三)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能单纯地依赖于监管,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而应该立足人性化,加大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传统会计供给模式下,企业自己生产会计信息,对它的监督来自于政府、社会审计机构、企业内部监督以及股东的监督。aSp模式中的企业不直接生产会计信息,原有的监督主要转移为对aSp的监督,aSp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但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制,而且在aSp之间的竞争中将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会使aSp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供给会计信息,aSp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相应获得企业的肯定和回报,使aSp受到激励,这两个方面都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aSp会计信息供给职能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后,也将对企业经营者产生有力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操纵、控制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四)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必然考虑其成本效益,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也不例外。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不承担信息的供给成本,对信息的供给存在过剩的需求,企业有提供信息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承担供给信息的全部成本,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行为要受到较强的成本约束,当供给成本超过其所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将不愿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是指企业供给会计信息所发生的所有支出,具体包括:正常运行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行为管束成本、法律诉讼成本、政治成本。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对企业会计信息供给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大降低了正常运行成本,以iDG2000年数据为例,传统中小企业如果要维持财务正常运行,每年在软硬件购置、数据库设置、系统维护方面发生的支出大约61万元,而采用aSp模式每年的运行成本为6万元。aSp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的具体影响表现为:节省企业建设网络会计系统和招募it人才时的投资、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减轻了应用系统的后续维护与升级问题,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aSp模式会计信息供给的相关变革

(一)aSp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变革

企业财务管理无论采取集权方式还是分权方式,只是一种组织行为,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要真正提升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除了应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外,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构架财务集中管理模式。aSp中心是一个经过授权的信息管理机构,以专家服务的方式负责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当经济活动发生时,以该经济事件驱动管理软件中的业务处理模块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企业经济业务数据从最底层或源头进行实时、垂直采集,解决由于中间层的加工而导致的领导与业务层信息不对称和控制力度不足的问题,为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最全面、真实的数据。不同管理人员为了满足不同管理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规则从同一数据源获取信息并通过报告工具从不同视角生成管理所需的结果,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实现事中对业务过程进行实时、动态地穿透查询和控制。aSp在管理软件中设置控制范围解决集权和分权管理的“权”度,可以支持采用集权管理的企业集团,从业务的组织、管理、执行和控制等方面实现高度集中;也可以支持集权与分权混合型管理的企业集团,实现业务分散经营和管理、财务集中管理。因此,aSp模式中的集中管理是信息集中,信息集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二)aSp模式下的审计方式变革

从十七世纪的英国南海事件、法国密西西比事件、荷兰郁金香疯狂推动独立审计的产生到二十一世纪美国安然事件后,人们对“审计独立性”进行了认真的再讨论和再思考。要真正地建立起一种维护会计师独立性和职业操守的有效法律机制固然重要。但是,无论怎样严格的法律,只要有利益驱动,必然就会有人去架空制度,因此还应该从技术层面研究审计的方式方法。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因为aSp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是经过授权的,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在aSp中心,将所有aSp中心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就成为了可能,而且连接起来的数据库可以涵盖大部分企业的数据,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只要在这包含了几乎所有企业数据的超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勾稽检查,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社会对账(柯镇洪,《会计研究》,2000),快速检测企业的业务数据是否真实,从而可以再对这些数据的合法性进行检查。从审计角度看,aSp模式在保证原始数据真实性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可以改变以往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生产、被企业内部操纵、为了取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任而人为粉饰报表的行为。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3

为规范税收征管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方便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和转变工作作风,为基层国税机关服务,构建和谐的税收关系,现就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对税收服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一)优化税收服务是构建和谐国税工作的需要。各级国税机关要增强服务意识,要认识到优化税收服务是国税机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要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基层服务,做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加强税收管理,实现税收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推进税收和谐。

(二)为纳税人服务是国税机关应尽的义务。要认识到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为纳税人服务是税收征管法赋予国税机关应尽的义务,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举措。各地国税机关要牢固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把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方便纳税人、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作为现代税收服务的重要内容,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加强纳税服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的效果,做到法治、文明、高效、廉洁,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为基层国税机关服务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需要。各级国税机关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减轻基层国税机关额外的工作负担,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需要,是加强税收管理,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的必然途径。各地要增强为基层服务意识,加大指导服务基层力度,切实为基层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对基层国税工作的督查、指导、服务,不断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四)推行办税业务公开。办税业务公开是坚持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是优化税收服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途径。各地要以提高办税效率、规范权力运行、便于纳税人监督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真正把纳税人最关注、最需要了解的事项及其办理过程、结果予以公开,切实解决纳税人关心的实际问题,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公开的主要内容有:(1)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税收规范性文件;(2)国税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3)纳税人权利与义务;(4)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及年审情况;(5)核定征收税款的纳税人的税额核定、调整、停歇业、注销情况;(6)a、B级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情况;(7)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纳税评估情况;(8)发票和税收票证的管理制度及其样式;(9)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及减税、免税、退税、欠税情况;(10)税收宏观税负及重点行业税负情况;(11)税务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许可税务行政审批项目;(12)税务行政收费项目;(13)纳税服务工作规范、服务承诺;(14)稽查工作规范;(15)税务行政处罚;(16)税务师事务所管理等。

(五)推行内部行政事务公开。内部行政事务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针对国税干部最希望了解、最为关切和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事项,对“政务、财务、事务”等进行公开,公开的主要内容有:(1)税收工作发展规划及工作完成和考核情况;(2)内部行政管理制度、办法;(3)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推荐、评选、考核和表彰情况;(3)干部人事任免、公务员录用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情况;(4)干部职工工资调整,福利及困难补助发放情况;(5)、案件查处情况,政纪处分及解除情况;(6)巡视检查预告和结果;(7)系统(机关)经费年度收支预算、决算和日常执行情况,局内各单位经费包干使用情况,机关食堂收支情况;(8)稽查专项经费、举报奖励基金、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9)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验收、预决算、审计等情况;(10)政府采购预算及执行情况,大宗物品采购、服装制作、票证印制、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硬件购置招投标情况;(11)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变卖的价格评估和公开拍卖的过程、结果,车辆使用、维修情况,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分配情况;(12)财务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情况;(13)税务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过错责任追究有关规定;(14)重大决策和重大管理事项失误及过错责任追究情况;(15)受理投诉的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16)受理系统工作人员申诉、控告的途径;(17)本单位负责政务公开的机构名称、通讯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和其他联系。各地要完善政务公开的基本形式,按照“简便、实用、快捷”的原则,根据公开事项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渠道,确保公开的形式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提高公开的效果。

三、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

(六)统一办税内容。办税服务厅是国税机关为纳税人办理相关涉税事宜、提供纳税服务的主要机构和场所。主要负责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具体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解缴、欠税公告、票证管理、税法宣传、发票发售、报税稽核、咨询辅导和受理减免申请等。

(七)统一窗口设置。全省国税系统办税服务厅原则上设置三类窗口,即一个“综合服务窗口”、若干个“管理服务”窗口、一个“专用发票窗口”,在税源和纳税人不多的农村分局,可以合并窗口种类,设置一个“管理服务”和一个“综合服务”窗口。在统一办税窗口设置的基础上,明确窗口工作职责。“综合服务窗口”主要负责受理涉税投诉、咨询、辅导,资料发放;申报比对异常处理;内部工作协调、衔接、监督、复核;涉税文书的受理、传递等事项。“管理服务窗口”主要负责受理认证、报税、申报征收、涉税审批、税收免抵退等事项;普通发票的发售、缴销、代开;一般性处罚事项等。“专用发票窗口”主要负责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专用收购凭证发售、缴销、验审及一般性处罚;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企业防伪税控专用设备的收缴以及与防伪税控有关的事宜。

(八)统一办税规程。各地要规范内部工作流程,明确各项业务办理及文书传递的程序、时限及工作要求,完善内部协调制度,整合窗口管理服务功能,要将所有涉税申请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受理,前台受理,后台流转,最大限度地使纳税人在一个窗口能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实现“一窗式”受理,“一户式”查询,“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切实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税收服务。

(九)统一办税设施。(1)大厅内、外各种标识醒目、清晰、规范、统一;(2)配备桌椅、饮水设施等;(3)配置有笔、墨、纸、胶水、印泥、计算器等供纳税人书写和计算的便民设施;(4)提供税收宣传手册、表格填写样式和纳税指南;(5)设置办税示意图和公告公示栏,明示窗口职责、办税流程、税务违法违章处罚标准和行政性收费标准等;(6)设立监督牌、意见箱(卡)、举报箱,公开监督、投诉、举报电话。有条件的办税服务厅可以设置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排队机等设备。

(十)统一形象标识。各地要按照省局的安排积极推广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统一形象标识,将形象标识中的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与办税服务厅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特色鲜明的税务形象面向社会、面向纳税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健康友好的征纳关系。

四、简化办税程序、简并办税资料

(十一)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实施税收“一窗式”管理服务是惠及广大纳税人的重要举措,县(市、区)国税机关要落实省局关于实施税收“一窗式”管理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完善“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的办税模式,实现由“多头申请”到“一窗受理”,由“一窗专责”到“一窗多责”。要通过调整办税窗口的功能设置,前移涉税审批受理环节;要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征管业务流程,依法设置和规范涉税审批制度,合理精简审批程序和手续,对一些涉税审批可采取事后备案制,同时要加强涉税审批的事后检查和监督,缩短办税时限,减少办税次数,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透明、经济的贴近式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最佳结合。

(十二)简并纳税人报送的资料。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简化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审验证件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简化办税环节,下大力气清理、简并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资料,不得增设纳税人非法定义务,有效解决涉税信息多头采集和纳税人办税“多头找、多次跑”的问题。对纳税人在税务登记环节已一次性存入综合征管软件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按照“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不得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有关资料或重复提供有关证件的复印件,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税效率。要简化各类办税事项的申请程序,避免纳税人向国税机关多个部门多头报送、重复填报各种资料。对于长期选择多元化电子申报方式报送涉税资料,并且纸质资料报送数据质量比较高的纳税人,其纸质资料和纸质财务报表可采取半年、事后报送的方式;对于其他纳税人,可按季报送纸质资料和纸质财务会计报表。纳税人可以直接到国税机关办理财务会计报表的报送,也可以按规定采取邮寄方式办理上述报送事项。

五、创新纳税服务方式

(十三)建立健全各项办税制度。建立健全办税辅导制度,税收管理员利用税收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的财会人员、办税人员熟悉和掌握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以及办税程序,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办税困难。办税辅导的对象重点是三类纳税人:新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取得涉税认定资格的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制度,对纳税人办税事宜,经办人应当场审核其有关手续和材料,能够即时办理当即办理;手续、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应一次性告知其所需补正的手续和材料;对需一次性告知的事项,除电话咨询可用口头形式告知外,其他一律以书面形式告知。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首位接受纳税人咨询的国税工作人员对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不能及时办理的,应按“一次性告知”的要求,耐心作出解释,并告之办理要求;对不属于本部门或本人职责范围,应主动告知或引导纳税人到承办部门或岗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建立健全限时办结制度,各级国税机关应当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环节,将纳税人申办的涉税事宜归纳为若干类、细化为具体项目,并对每一个项目的办结时限作出合理的规定,并向纳税人及社会公开。对纳税人申办的涉税事宜,国税机关内部各承办部门及承办人员应在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内完成。对即时办结事项,在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应当即予以办理。

(十四)深化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各地要继续深入贯彻好“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为纳税信用好的重点税源企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税收服务,要通过与纳入“税收服务直通车”企业的直接联系沟通,对纳税人急需办理的涉税事项、重大复杂的税收问题等进行协调、处理,简化程序,专人负责,跟踪办理,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减少环节,帮助企业及时解决问题,促进纳税人和谐创业、加快发展。

(十五)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方式。要将推行纳税人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作为优化税收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继续坚持“积极引导、自愿选择”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纳税人选择使用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方式,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地履行纳税义务,并做好对纳税人的相关培训工作,要积极推广使用网上认证系统,同时创造条件试行网上抄报税业务;基层国税人员也要加强学习,提高技能,及时解决纳税人在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十六)开通短信服务平台。为创新税收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领域,加大税收宣传的影响力和履盖面,省局联合江西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发了“江西国税短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备短信群发和短信上传功能,省局可通过该平台向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和纳税人进行国税工作动态、税收政策法规、纳税服务等内容的短信发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公众进行短信互动。各地也要利用手机短信功能,为纳税人提供催报催缴、办税通知等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以减少纳税人的办税风险。

(十七)推行同城办税试点。要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全省集中运行的优势,积极推行同城办税试点。纳税人在市、县城区范围内任何办税服务厅“同城通办”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领销等涉税事宜,同城办税职能归并在“综合服务”窗口,使纳税人可以就近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相关涉税事项,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更为便捷的空间,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

(十八)深化*纳税热线服务。*纳税服务平台由省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统一建设,拨打*电话以市话费为通信资费标准,其他单位和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拨打*纳税服务热线的纳税人直接或变相收取费用。对外公开服务的其他电话号码,如涉税举报、发票查询、违纪投诉等将逐步由*代替,以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要整合*、税务网站的网络资源,从而提升服务功能,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满足税收服务需要。要拓展网上服务功能,增强与纳税人网上沟通,通过网站诚恳征询纳税人意见和建议,接受纳税人对国税工作的监督,对纳税人在网上提交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回复。

(十九)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的基础工作,各级国税机关要组织实施好纳税信用等级联合评定工作,完善制度,细化方案,健全机制。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实施分类管理,逐步建立税收信用评价、激励、监管和惩戒机制,使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真正成为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长效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拓展对a级纳税人的激励措施,增强a级的“吸引力”;对B级纳税人,要加强政策辅导;对C级和D级纳税人,要加强办税辅导和实施重点监控。主管国税机关对a、B级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税收服务直通车”纳税人,以及需要办税服务援助的纳税人开通办税服务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各项涉税事宜。各地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密切与公、检、法及工商、财政、银行、海关、质检等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降低税收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六、促进社会中介服务

(二十)促进税务服务。税务是税收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在税务、税收筹划、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行业优势,为纳税人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个性化服务,以提高纳税服务的整体水平。坚持税务自愿的原则,严禁向纳税人指定、强制,依法规范税务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一)拓展行业组织服务。各地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建立国税机关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纳税服务体系,要加强与行业组织的协调、联系,通过协会、商会与纳税人进行沟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要采取联合召开税企恳谈会、举办税收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向纳税人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纳税程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积极引导纳税人依法经营、依法纳税。

七、优化为基层国税机关服务

(二十二)简并税收业务报表的报送。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征管业务报表的通知》,对本级和基层国税机关上报的报表进行清理,不随意新增报表资料,对重复、失效的报表,要坚决取消。要加强报表的归口管理,凡综合征管软件能够自动生成或经过加工可以生成的报表,不再要求基层报送,减少基层国税机关纸质资料的报送。

(二十三)减少基层调查的工作量。要充分利用综合征管软件数据省级集中的优势,加强综合管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善于综合学习运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数据,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减少基层国税机关不必要的调查及手工上报有关信息数据;要大力清理、整顿各种不必要的文件、会议、评比和检查等项目,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二十四)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服务。各级国税机关要进一步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对口支持,出台政策、布置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积极调动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基层贴近纳税人、搞好管理与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基层提交的请示事项,要及时研究回复。对机关职能部门因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基层出现重大执法过错未及时发现和制止,给国税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连带责任。

(二十五)加强应用软件的运行维护。要进一步完善各应用软件的运行维护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为基层国税机关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行维护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业务与技术协调机制,建立业务与技术合理分工、快速响应和有效协调机制,确保管理制度办法、政策调整、业务操作与相应支持软件同步、同步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对综合征管软件优化的力度,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完善系统查询功能,科学规划运维流程,尽量简化手续,减少流转环节。要进一步充实运维力量,建设一支稳定的运行维护队伍,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将运维工作做精做细,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八、加强税收服务的绩效考核

(二十六)开展税收服务满意度调查。各级国税机关每年要组织开展全面的税收服务满意度综合调查,听取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征询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及时了解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纳税人关心的税收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收集、研究和处理。要通过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形成量化指标值考核计分。对本单位或本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采取措施,抓紧解决;对本单位或本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出意见和建议,报上级国税机关处理;对于纳税人的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要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收入;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

一、引言

新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薪阶层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相结合征税办法以来,纳税人普遍受益。高校是高级人才集聚地,但会计力量相对薄弱,能熟练驾驭税收政策的会计人才十分稀缺,能够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开展纳税筹划的会计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一线教师都身兼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数职,仅教学领域就需承担授课、阅卷、监考、指导学生、兼职班任、评审项目等工作,其决定了教职员工收入来源复杂多样。给会计确认收入类别和分项预扣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带来难度和压力。加之教职员工取得有限的“阳光收入”,有很多要用于支付论文“版面费”、专利费、教材著作“版权费”等的“再分配”,导致其对收入分配特别是扣缴个税反应十分敏感。所以,研究高校教职工个税纳税筹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职工应税收入构成

高校教职工收入具有类别多样、来源渠道广且形式复杂等特征,大体可概括为几类:(1)工资薪金(以下统称“工薪”),是教职工的常态化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补贴补助等纳入人事处工资表管理的收入。这些表内收入,都是按照国家工资管理政策和地方性规定标准给予的“固定收入”,是计算个税所得额最容易把握的基础性所得。(2)课时费,是高校教师实行“按劳分配”获得的一项很重要的收入,它是根据教师全年的教学业务工作量扣除学校规定岗位基础工作量并经人事处考核合格后,以课时或教分为单位平均分配的费用性收入,也称之为“讲课费”或“超课时费”。教师只要上课就可获取,多劳多得,不劳不得。(3)地方性补贴。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或中直大企业为鼓励教师开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或弥补资源开发等对教职工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给予高校教职工的业务补贴或生活津贴,如大庆市政府给予驻庆高校教师的职称补贴和石油津贴等。该项收入往往有附加条件,比如职称级别和职务差别等。(4)业务补贴或重点岗位工资,是学校依据教职工岗位或技术职务级别确定标准并按照规定办法考评结果,实行分职级、分岗位发放的工资。所以,也称为“绩效工资”。(5)零星收入,是教职员工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种考试监考(课程结业、英语四六级、考研、职称)、班主任、重修补考阅卷、新入职教师示范讲座、参赛获奖、以个人福利名义取得的劳动补贴、赛事或大创项目评审、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会议补助、坐班出勤补助、午餐费和交通费补助等获得的报酬,以及教师受聘开展培训辅导、技术性指导等社会服务收入。该收入非按人头平均分配,而是谁承担了哪个项目即获得该项报酬,不承担则无此项收入。(6)兼职收入。部分教职工利用个人执业资质、专业技术特长和实践操作能力,受聘于企事业单位担任执行董事、高级顾问、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等岗位所取得的“第二职业”收入。(7)技术成果收入。高校教师因教学科研“双肩挑”,其常年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研究和试验所取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转让、特许使用,以及为他人“”撰写文章和出版教材著作“挂名”等所取得的收入。(8)其他收入。是指除上述所列范围之外取得的应计税收入,如参加庆典获得的礼品、礼金(含网络红包)等偶然所得,投资入股获取的股息红利等。(9)高寒地区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发放的取暖费补贴等免税收入。

三、纳税筹划的客观依据

任何纳税筹划都必须以税收法律制度为客观依据,高校教职工个税筹划同样如此。

(一)个税法律法规。2018年8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统称“个税法”)规定: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并称为综合所得,居民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去6万元基本费用并扣减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费用,作为应税所得额,按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征管上,逐项采用累计预扣法、分次扣税法等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具体税率、费用扣除标准和所得额计算办法等按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第61号公告规定执行。

(二)个税政策制度。对高校教职工应计税收入的界定,除个税法规定外,应结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取得有关收入适用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项目的公告》(2019年第74号公告):个人为单位或他人提供担保获得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税;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税,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由销售保险公司代扣代缴;对综合所得税前扣除除了原范围和标准外,《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新规定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和扣除办法;纳税人申报扣除应符合《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的通知》(发改办财金规[2019]860号)规定,对其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守信承诺,若存在偷税、骗税、骗抵、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恶意举报、虚假申诉等失信行为,税务部门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对于情节严重、达到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标准的,税务部门将列为严重失信当事人,依法对外公示,并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推送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关于综合所得税实行预扣法计算预扣预缴,国家了《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税务总局2018年第61号公告)详细规定出纳税人各项所得申报税额和预扣预缴税额的计算办法,例如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按800元计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20%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其中,稿酬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为促进就业和消费等,国家税务总局制发了《关于完善调整部分纳税人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方法的公告》(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自2020年7月1日起,对凭《毕业证》《就业报到证》《教师资格证》和《职称证》等相关佐证资料或承诺书证明其一个纳税年度内首次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居民个人,扣缴义务人在预扣预缴个税时,可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月份数计算累计减除费用。全日制在校生因实习按月取得的临时性工资,也按累计预扣法计税。此外,针对较低收入居民个税做出的《关于进一步简便优化部分纳税人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方法的公告》(总局公告2020年第19号)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对上一整年内均在同一单位预扣预缴工薪个税且全年工薪收入不超过6万元的,在预扣预缴本年度工薪个税时,累计减除费用自1月份起直接按6万元扣除,直到其累计收入超过6万元而产生所得额的当月及后续月份,再预扣预缴个税。对按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个税的居民个人,扣缴义务人比照上述规定执行。

四、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筹划要点及方法

高校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由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部分构成,每月发放金额相对固定,且同一单位同一账户名下个人除费用报销外的表内、表外的所有收入都需汇总计税。所以,基本没有“节税”筹划空间。但教职工的“阳光收入”该不该扣税和该怎样扣税,是决定教职工是否被扣税和扣多少税的关键,因此需掌握好纳税筹划这门“大学问”。

(一)部分工薪所得适当福利化。对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或授予某种特殊荣誉的教职工所发放的单项奖励,可以考虑以实物形式发放奖品;也可以通过校院两级工会组织,适当增加教职工个人福利,扩大工会活动范围,增设校内全民参与或有目标针对性的竞技项目。这些实物奖励虽然属于偶然所得范畴,但也带有一定的“福利性”,可通过打个税政策“擦边球”规避个税。很多学校的会计都不熟悉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文件中的规定或者不能深刻领会该政策精神,对学校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实行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以及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均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就是说,教职工取得上述收入一律并入工薪所得计税。对此,财务处应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文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给予教职工补贴补助的真实用意,体谅受补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不易,争取将本属于误餐补助的“午餐费”定为误餐费,或者开设教职工食堂免费供餐;取消通勤或交通费补助改按校内通勤车免费或低费标准接送上下班;取消住房补贴,学校提供教职工宿舍或公寓临时居住。这样,可以适当降低教职工生活压力和个税负担。

(二)有限的社会服务收入最大化“支招”。近些年,国家提倡高校加强社会化服务,旨在鼓励高校的专业智慧和科技思想引导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发展知识经济,树立高校的社会威望。社会服务的主体力量是教师,主导力量是专业对口、有较深造诣和享有一定社会威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所以,代表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教师都是高校为数不多的人才精英,他们在岗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呕心沥血提供社会服务为学校创造社会财富,理应获取预期劳动代价和智慧贡献相匹配的所得收益。对此,国家虽然暂时无配套的税收专门优惠政策,但作为学校财务部门,应该深刻体会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学校图强的大局需要,用心体会教师担纲社会服务重任的艰辛,积极与科技处协同为教师谋划社会服务取酬方式,譬如:结合教师收入大部分将用于科研、学术著作和教材出版费用支出的客观实际,建议教师与社会单位签订联合攻关课题模式,设立“横向科研课题”,将培训、辅导、咨询、顾问等费用转化成“课题经费”;对利用专项经费预算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只能向教师支付“讲课费”的,建议学院领导巧妙运用“税负转嫁”思想,在商谈所委派教师讲课费标准时一律确定为“税后收入”;有些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接受培训等服务,需要通过学校财务“对公账号”结算服务费。这种情况下,会计需预先问清接受服务方即报酬支付方是否已经扣缴税款。若未预扣预缴个税,应先扣税后支付,但需向服务教师预先说明并提供扣税凭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如果确认属于税后收入,学校会计需直接将服务费转付给教师个人,不能再重复扣缴个税。以免侵害教职工个人利益,破坏教育人文环境,挫伤教职工社会服务积极性。

(三)集中补发薪酬巧妙地推迟到年初发放。多数高校都在九月份开展职称和职务评聘。新晋升职称或职务教职工的基础工资及薪级工资将进行上调和全年薪资“补差”,时间恰逢年终岁尾。累计扣税法下,教职工所得额年末已累积到高峰值,若再集中涨薪和补差,便造成扣税增加,甚至出现税率跨级可能。为此,建议学校组织人事机构,调整干部评聘和评审时间,比如10月报名、11月评聘、12月公示,下年一月份发文任职并兑现新晋职级薪资并补差。这样,可取得意想不到的个税扣缴效果。例如:王老师10月份职称晋升到教授,11月工资由15,000元上调到18,500元,前10各月已累计扣缴个税额7,480元,忽略附加扣除和附加扣除项,11月加上补发前10个月工资35,000元(3500×10),会计是否开展纳税筹划,将得出不同计税结果。(1)会计直接按累计预扣法计算王老师应纳税额:应纳个税额=(15000×10+18500+35000-5000×11)×20%-16920-7480=5300元(2)如果财务与人事协商调整确定10月申报评选,11月公示,12月调资,下年1月份兑现,则“累计起点无累计”,会计应按当月发生额直接计税。王老师应纳个税额=[(18500+3500×12-5000)×10%-2520=3030(元)年末晋职晋岗下年初兑现补差,王老师可节税额2270元(3030-5300)。(3)如果累计所得额超过144,000元,可分摊到1月和2月,各补发21,000元,则应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如下:1月份预扣预缴个税额=(18500+21000-5000)×3%=1035(元)2月份预扣预缴个税额=(18500×2+21000-5000×2)×10%-2520-1035=1245元王老师合计纳税2,280元(1035+1245),可节税3,020元(2280-5300),节税率达56.98%(3020/5300×100%),比第二方案尚少扣缴个税750元(2280-3030)。说明个税法改革不干扰和控制居民收入分配与发放的自由度,并且还给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留下了足够的灵活把握空间。只要其善于研究运用,纳税筹划空间很大,效果也很突出。实践中,王老师是客观存在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专项附加扣除项的。所以,如果金额分配得当,其2月份的实际所得额会更低,完全有可能适用首档3%税率计税,其节税效果将更为突出。需强调,高校教职工薪酬纳税筹划绝非会计自身可以完成,必须与人事处的劳资科协同开展。人事机构最为关注教师队伍稳定,相信会全力支持财务的纳税筹划工作。所以,最关键的在于工资会计是否有纳税筹划思想和巧妙的技术方法支撑起操作行动,并付诸于向人事部门沟通协调的实践作为。

(四)其他收入扣税要依法合规。高校教师的其他收入主要是个人提供的与任职无关的劳务报酬所得,包括教职工外出讲课、咨询服务、审稿、监考、学校征集徽标入围中标费等。很多学校都操作错误,会计将这些费用直接计入当月工薪计算预扣预缴税款,严重侵犯教职工个人权益。例如,某高校校庆征集徽标,张教师入围费获得400元。该教师工薪14,700元,扣除社会保险费522元和子女教育费1,000元,会计扣税结果:工薪所得税额=(14700-522-1000-5000)×3%=245.34元徽标所得税额=(14700+400-522-1000-5000)×3%-245.34=12元虽然徽标入围费仅被扣税12元,但张教师怎么也想不明白“税”从何来。国家个税法明确规定劳务报酬不超过800元不计税,如果年终并入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因此而补缴税款是完全可以认同的,但偏偏在发放环节给硬生生扣税,难免质疑财务部门的财务能力和学校制度,甚至对这种教育维护环境产生失落感。对此,提醒高校财务,要认真学好个税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内容,深刻领会税收征管法精神,做到依法正确扣税便是最基本的纳税筹划。凡综合所得范围内的教职工所得,不论劳务报酬,还是教师在本校《学报》等正规出版物发文获得的稿酬,虽然都从属于综合所得,但只体现在年终汇算清缴环节,日常实际发放时仍必须“分类计算”各项应预扣预缴税额。换言之,纳税人实际发生各项所得时要分类计税,年终汇算清缴时须综合所得计税,这才是我国个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征税的实质。由于综合所得实行按实际发生所得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征管办法,高校财务可从递延纳税筹划角度,考虑个人支付“延后总比提前强”的利益维护心理需要,设法减少教职工的日常所得预扣预缴个税,留待年终汇算清缴时一并补缴税款。这样,教师的监考费、审稿费、评审费、答辩费和培训辅导费等劳务报酬,因其零星分散,一般单次都不超过800元,应建议教务管理、研究管理等部门在劳务活动结束当月,向人事劳资部门提交费用发放明细表,获批后财务即时发放;若个别教职工一次取得该类收入较高或者教职工各月薪酬较高,则主张财务积极与人事部门沟通,将劳务报酬或班主任津贴、奖金奖励和超课时费等工资性收入,集中安排在仅有“档案工资”的寒暑假月份,分别两个月次发放,从而避免教职工收入提前扣缴个税或适用高档税率预扣预缴个税款,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学校财务贴心服务的温暖。

(五)年终奖和年终加薪灵活掌握。年终奖由于财税[2005]9号文即将到期失效,学校仅有超课时费和“第13个月工资”并都按照人事劳资审核办法发放。通常很多高校财务采取的做法是将超课时费按季度或学期进行发放,或者平均分摊到每年4~12月份发放;年终加薪发放恰逢寒假停发“校内工资”等月份;教职工绩效工资通常是学校按“重点岗位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结合教师全年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状况的考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兑现,数额不大,财务灵活掌握即可。这都是可以减轻教职工个税预扣预缴负担的纳税筹划举措,可继续执行该类操作。但需提醒注意的是,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应该认真执行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第19号文件规定,并因其入职时间短、承担教学任务轻而获得的超课时费数额不高,适宜一次性集中发放,避免搞“一刀切”式的平均分摊发放。以免影响年轻教职工生活积极性,引发对学校不满情绪。

(六)用好、用足、用实税收优惠政策。高校是人才流动最频繁的单位,每年都招聘新员工入职。新入职并不一定都是“新手”。作为培养人才的阵营,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集聚地,其运用特殊优惠政策引入高端人才司空见惯。这些新教职工入职即应获得学校兑现的职称学历、住房等多种“特殊待遇”。所以,财务必须秉持“特事特办”指导思想,在人事部门审定其应发放的薪酬、学位津贴、特殊人才引进奖励等待遇之后,按照先筹划、后发放、再核算的“稳健性”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文规定,以入职当月核定应发放的全部收入,一次按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的累计月份减除费用。这也是政策规定的重要宗旨。此外,对在学校各部门兼职务工的教职工家属和应视同教职工的实习生,对其按月持续获得的勤工俭学收入或临时工工资,会计不能盲目按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第61号公告规定的劳务报酬所得扣税办法扣税,而应执行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9号政策规定,采用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个税,并根据该纳税人上年是否在校内实习或务工以及其实际获得劳务报酬应税收入情况,考虑是否适用开始获取收入月份即可一次扣除6万元费用。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5

世界银行23日的《东亚经济半年报》预测,由于来自世界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的需求下降,东亚地区2012年的经济增速将由2011年的8.2%降低到7.6%。世界银行警告称,如果全球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东亚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放缓。

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与国务院总理近日在武汉调研时一再强调稳增长,有异曲同工之处。而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企业减税的新闻则再一次确定了经济下滑的风险,也为身处困境的企业带来了转机。

事实上,税制改革早在年初就已经在上海启动试点。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根据上海的试点方案,“营改增”的覆盖范围为“1+6”,即: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则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以及鉴证咨询这六个领域。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指出,为使试点各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改革试点将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由目前的两档17%和13%调整为四档,增加了11%和6%两档,分别适用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增值税就其取得的增值额为计算依据征收的一种税,而营业税则是直接用收入乘以税率。

根据上海财税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3月底,上海共有12.9万户企业经审核确定纳入“营改增”改革试点范围,一季度全市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20亿元,减负效果好于预期。

一则好消息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方案或将很快出台。国税总局货物与劳务税司相关主管领导公开表示,目前有10省市申报试点,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厦门、深圳五市和江苏、湖南、海南、安徽、福建五省。其中,北京最快将于7月1日启动改革试点。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日前撰文指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将带动GDp增长0.5%左右,税收收入预计净减少1000亿元以上。北京市地税局局长王晓明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也表示,总体上,实施“营改增”后,试点行业总体税负将下降。

“营改增”与以往的税制改革有所不同。2008年进行的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改革,之前在东北三省试点近两年。而房产税试点改革,从去年2月28日起,至今也有一年半时间。这次“营改增”却在上海试点不到半年就扩大试点范围。一方面当前经济仍在下行中,一季度中国GDp增长8.1%,回落幅度超出市场预期。我国内需回升依旧缓慢。4月出口同比增速降至4.9%,进口增速降至0.3%。工业增幅骤减至个位数,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创2006年11月以来新低。进出口与消费的增长有限,倒逼中国税制改革,促消费,保增长。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绿皮书》中,以表格的方式清晰计算出,2011年中国宏观税负(即大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5%,而发展中国家平均税负水平为32.9%,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下一阶段,政策需要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业、公共事业等发展潜力大的领域。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6

二是政策性搬迁咨询案例。某国企改制部分资产公开挂牌出售,出售资产评估净值7000多万元,实际成交价4000万元,出售总价与评估净值的比率为52%。外籍客商公开竞标购买地方国企资产,并以购入资产评估作价成立新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几年后a公司涉及政策性搬迁,必须淘汰落后生产线。咨询机构受托出任a公司的顾问,提供专业支持,多次与拆迁实施单位、拆迁估价机构沟通、谈判,最终a公司拆迁补偿收益增值3000多万元。评估中设备重置价值的确定,复原价值不等同更新重置价值。耗能、淘汰设备或使用年代较长的设备,原地续用可以,但搬迁面临资产报废。搬迁异地重建,须购进性能更优、技术更先进的全新设备,资金投入量加大,更增添了企业搬迁异地重建的难度。国家为鼓励政策性搬迁2009年出台国税函118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在a企业搬迁异地重建期间,咨询人员积极向其宣传国税函[2009]118号文精神,引导企业开展各项搬迁重建工作。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规定,企业的搬迁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规定,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012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40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该公告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新公告中对搬迁购入资产的税务处理与国税函[2009]118号文有了显著变化。2012年40号公告规定企业用搬迁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在计算搬迁所得的时候已经税前扣除,投入使用后又通过折旧的方式再次在税前扣除,明显存在重复扣除的问题。新公告明确规定,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应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国家政策性搬迁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恰逢a公司政策性搬迁工作已近尾声。新公告从到实施有个时间差,a公司政策性搬迁咨询服务,和时间赛跑。依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a公司6000多万元固定资产购置既能抵搬迁补偿收入,新购置资产折旧又能正常税前扣除。咨询人员耐心指导并积极助推a公司及时、合法、合规开展政策性搬迁清算工作,多方位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a公司依据国税函[2009]118号文在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政策性搬迁清算工作,主动请当地税务师事务所出具政策性搬迁专项鉴证报告,并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备案资料。上述咨询服务行为直接促使a公司实现搬迁购置6000多万元资产的双抵扣,可为企业节税上千万元。咨询的过程就是与客户分担风险、分享收益的过程。

三是其他新业务拓展成功案例。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人员只有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有所作为。中介机构从事咨询工作并不是规避风险,而是更高层次上实现智力劳动转化为生产力的举措。某产学研型事业单位设立验资洽谈,有关部门委托中介机构验资的同时研发中心设立事务。业务流程上从搜集单位批文等资料、人事局网站下载表格并请委托方配合填写相关内容、签章,开设验资户、委托方汇入投资款、中介机构验资、提供资料办理事业法人资格证书、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等。事业单位设立事务的关键是取得解决事业编制的设立批准文件,相对有限公司的设立,事业单位的设立事务更为简单。作为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笔者曾代编一份项目资金报告,当地有机构以业务项目不在其服务范围婉拒。当客户再三强调项目资金报告以企业名义出具,并不要求中介机构盖章,笔者所在咨询机构接受了此项挑战。委托项目要求咨询人员熟悉财务管理知识,在论证申请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草拟资金申请报告。企业提供项目基础资料,咨询人员测算项目现金净流量、动态的投资回期、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素材加工、整合、综合论证,出具报告初稿并征求意见,对委托方或报告使用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当委托方不清楚报告使用方的具体要求时,建议委托方提供相关项目的样稿或模板,最好是电子档,便于咨询人员在摸索中完成委托服务事项。正式报告提交后半月,委托方告之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传来消息,项目资金报告通过评审,客户不久将获取贷款资金。

四是新业务拓展的注意事项。(1)咨询中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对于难以胜任的项目,必须学会舍弃;如果客户委托事项的出发点是想偷税、财务造假等,咨询机构及工作人员千万不能为其“出谋划策”,不做违法犯罪的事。这是咨询机构的底线,是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中介机构要注意品牌文化建设,口碑或信誉对中介行业发展至关重要。(2)新业务拓展要掌握适度,特别是一些新生事物,都有摸索的过程,不可一味畏难。既要防止“误受风险”,也要防止“误拒风险”。事实上,部分专业领域委托事项尽管有难度,但中介机构人员可以完成,要对自身有信心。(3)咨询报告不是“万金油”,不是回避风险的港湾。如果鉴证机构企图回避相关监管,对各类审计报告、评估报告以咨询报告的形式出现,则并不能回避中介机构、鉴证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4)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职业形象。保持独立性,中介机构应注意在接受咨询服务的同时,回避出具拆迁评估报告等专业性报告;咨询过程中尽量不以机构名义或个人邮箱给客户发送重要内容的邮件;代表被拆迁单位与评估公司或拆迁实施单位沟通、谈判时,必须明确人员身份是委托方聘用人员,而非中介机构的员工,中介机构与地方政府唱“对台戏”,不利于中介机构今后的业务发展。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7

(一)平滑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公司对存货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选择方面,由于要求公司财务会计、税收会计要具有一致性,很多公司出于税赋目的而选择后进先出法。当公司预计存货成本会提高时,选择后进先出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税负,从而间接地增加现金流入。该方面的研究表明,倾向价值最大化的公司管理层会选择后进先出法。Cloyd(1996)等研究所得课税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公司是否出于纳税考虑而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同时选择与此相应的财务报告处理方式使二者趋于一致,尽管账面税金和实际纳税额并不要求一致,但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国内收入署允许其采用这种税务处理方法的可能性。同时发现,当避税带来的利益明显超出了预计偷税的成本时,公司就会选择一致的财务报告方法。Jennings等(1996)在判断后进先出法是否造成了损益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时,发现采用了后进先出法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比没采用的资产价值更高。KevinHolland与RichardH.G.Jackson(2004)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税”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公司递延所得税储备的情况,认为在考察期的公司可能有很强的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片面地披露延迟税储备(即不足或过度递延纳税储备),并发现不足或过度操控递延税储备的规模在经济上的显著性。

(二)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Dhaliwal&wang(1992)论证了那些受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影响的公司,一般会通过跨期转换盈余来使所得课税对可选择最小化所得税税负的影响最小化,以调整财务会计数据。Boynton,Dobbins&plesko(1992)对美国199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最低税收账面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余操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公司在最低税收账面条款的第一年使用主观应计部分减少盈余。同时发现,实证结果与公司规模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只有小型公司操纵可控应计项目。但其研究结果并不像Dhaliwal&wang的研究结果那样令人信服。这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是估计的可控应计项目(不是可控应计项目总额)或者样本数量太小有关。Charlese.Boynton等(1992)针对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的最低税负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利管理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公司1987年确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应计制手段减少部分盈余。Guenther(1994)研究了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影响下,降低税率对公司当期财务会计应计项目的影响。这些公司都是采用税收和财务报告目的的应计制会计。研究发现,公司出于平滑不同期间所得税税负的考虑,会通过应计项目将净盈余从高税率会计期间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

以降低所得税税负为基础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是Harris(1993)检验了税率变化对跨国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尤其是1986年税收改革法引起了跨国公司将盈余输送到美国。研究发现,那些有很大弹性可以转移更多盈余的公司的确如此。除此之外,Collins等(1998)认为,当美国跨国公司面临外国的平均税率高于本国税率时,这些跨国公司比其他跨国公司更容易实施基于所得税负的盈余转移。Jacob(1996)通过区分跨国盈余转移是基于对当地报告收益的判断(包括经营的地理位置)还是通过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对Harris(1993)的分析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了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进行盈余转移的有力证据。

二、所得税税负与财务报告成本权衡的盈余管理研究

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发生成本,除了要面临未来可能的法律风险外,一项直接的成本便是所得税成本。当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时,往往需要为此多支付所得税。因此,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收成本之间的权衡。财务报告成本,是指由于公司未能达到合适的利润目标而导致的成本,包括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债务契约提前终止、政府管制力度加强等。税收成本是指由于公司管理层操控盈余,认为人为增加利润而导致的所得税支出的增加。

ShackelfordandShevlin(2001)和erickson,Hanlonandmaydew(2004)的研究在考察公司所得税税负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的权衡时,假定盈余管理行为一定会导致所得税负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所得税成本确实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地说,公司所得税税负(实际所得税税率)越高,盈余管理的收益越低,则公司越没有激励进行盈余管理,即所得税课税的负担成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相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所得税避税的盈余管理研究

对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由于有些业务仅仅影响会计利润总额,并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这使得某些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一定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变化。phillips等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不会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还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比税收制度更加灵活,从而公司管理层在操控盈余时并不一定带来所得税费用的变化。就我国而言,税法规定企业在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须经过税务部门批准方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若企业折旧政策变更未经税务管理部门同意,则虽然会影响到会计利润总额,但须进行纳税调整,因此并不影响应税所得额,这种差异即非应税项目损益。如果公司主要通过调节非应税项目损益来操控利润,那么其盈余管理活动就不会导致所得税税负的上升。如由于我国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在税前列支,因而当公司通过大量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调减利润时,公司的应税所得不会因此而下降;当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以后转回时,应税所得也不会因此而增加(高金平,2001)。当然,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可以避免所得税费用,如当通过操纵销售收入的方式调增利润时,公司的所得税费用将会相应上升。

这表明,由于非应税项目损益的存在,盈余管理并不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Klassen(1997)认为,在考察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时,若不考虑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有偏的回归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将盈余管理区分为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管理,并考察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erickson,Hanlonandmaydew,2004)。叶康涛(2006)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他以中国200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就财务报告成本与所得税负成本的权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控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其研究进一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

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主要发生在高税率组别,而低税率组别的上市公司则没有呈现出这种特点;此外,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控长期应计利润项目来规避所得税税负成本。但是,叶文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其所得税税负成本较为有限;他还发现,高税率公司存在较强的通过非应税损益项目规避所得税的动机。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所得课税假设的提出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三大盈余管理假设均围绕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笔者认为,在考量所得课税这一因素后,可以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延伸到税后净利润指标,考察各种盈余管理行为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因政治成本假设涉及降低利润总额,可能相应导致所得税负的降低,因此从该视角出发,降低政治成本与降低所得税税负的目标之间就没有冲突。如果该结论成立,盈余管理行为就具有既减少政治成本,又可以达到降低所得税税负的双重效果。由于债务契约假设和报酬契约假设均涉及增加总会计利润总额,而增加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导致相应提高企业所得税税负就值得关注。此外,现实中为规避所得课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也不在少数。Bernard和Skinner(1996)认为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需要使用具有同质环境而非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认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管理者操纵特定账户的能力具有更多的信息。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提出盈余管理研究的第四个假设――所得课税假设。而且,基于该假设下的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将会丰富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二)纳税筹划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重合出于所得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公司在遵循国际惯例、遵守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对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最小化本期税负或最小化以后期间所得税支付现值,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谋划与安排。可见,考量所得课税影响的盈余管理研究使企业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之间形成了交集。我国目前的税收筹划研究基本上停留于税法与会计制度条文的异同分析层面,还没有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而开展该领域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可拓宽税收筹划研究的内容,并可相应改变税收筹划领域的研究范式。如针对减免所得税政策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纳税人可能存在将非减免年度的盈余转移至减免税年度,导致纳税年度出现亏损乃至重亏,至于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可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营改增;应税服务出口;增值税零税率;出口免抵退税

一、绪言

自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以来,应税服务出口这一概念被首次被提出,完全打破了原本只有实物才能出口的认识。随之而来的,市场经营成为了首批享受零税率的出口应税服务。

随着出口应税服务的零税率政策实施,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行业,在“营改增”后其税负变化、经营模式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营改增”的深入,零税率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其政策效应也逐渐显现。但由于免抵退税政策的“特殊性”,使得这方面的效应研究鲜有人涉足,为此将初步研究零税率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1.相关政策背景

2011年11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第三条(四)表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应税服务,税率为零。

2011年12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1号),首次明确了国际运输服务和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设计服务使用零税率,采用免抵退税办法。

2012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3号),进一步明确了零税率应税服务的具体申报操作方法以及审核要点。

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退(免)税管理办法(暂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7号),对于2013年13号公告进行了梳理和更新,新增了外贸企业兼营应税服务出口的退免税方法。

二、应税服务零税率政策简介

1.零税率免抵退税政策原理

根据国家税收政策规定,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设计服务使用零税率,采用免抵退税办法。

免抵退税办法源自传统生产型企业的退税办理方法,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其原理是: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计税依据

零税率应税服务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为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税依据,为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取得的全部价款。

(2)免抵退税计算方式

免抵退税办法计算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免抵和退税的过程,即计算免抵税额和退税额两部分的过程,对于经营企业来说其关心的是退税额,即实际得到的退税部分。而免抵退额主要是税务机关用于调库使用。

具体的计算方法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方法类似,由于无法准确划分用于各个环节所消耗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因此在设计免抵退税计算方法时引入了“免抵退税额”这一辅助概念。

2.与货物免抵退政策的差异

(1)退税率设置差异

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并不完全与其增值税税率一致,包含0、5%、9%、13%、15%、16%、17%等七档退税率,因此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征退税率差。对于征退税率差的部分,称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与抵扣税额”,这部分出口不免税且对应的进项不得抵扣,需要进行进项转出,计入成本。

(2)计算方式差异

目前传统生产型企业的出口退税申报采用的是单证收齐、信息收齐申报,即企业只有在报关单等单证齐全,且电子信息比对通过的情况下,其对应的外销收入才能参与免抵退税计算。

零税率应税服务中也存在着两种操作方法,对于研发设计服务需要收汇完毕才能参与免抵退计算。相对而言国际运输业务的申报要求最低,不存在单证收齐,电子信息比对的要求,只要在会计上确认了销售收入,其确认的当期国际运输收入即可参与当期的免抵退税计算。

(3)业务类型差异

传统生产型企业有可能会涉及到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业务,需要将免税购入的材料剔除后再进行计算,从而会使得计算方法产生差异。而国际运输不存在上述情况,业务类型单纯,亦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其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因此总体而言,国际运输业务的免抵退税计算相对传统生产行业以及研发设计而言较简单和便捷。

三、免抵税额与退税额预测

1.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算

免抵退税的计算与两个数据息息相关,分别是“当期免抵退税额”和“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1)当期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当期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额=当期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税依据×外汇人民币折合率×零税率应税服务增值税退税率

上述计算公式中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在短时间内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不会很大,退税率是常数,因此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取得的全部价款是影响当期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额的主要决定因素。

(2)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

公式1:当期应退税额=0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此时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所有进项不论是用于内销还是对外服务所耗用的进项均参与了内销销项的抵扣,且无剩余。

②0

公式2: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此时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对外服务所耗用的进项有部分参与了内销销项的抵扣,且抵顶有余。

③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0时,

公式3: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此时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退税额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对外服务所耗用的进项没有参与内销抵扣。

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式①的情况下,免抵税额为最大;公式③的情况下,免抵税额最小。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条关于免抵税额与期末留抵税税额的函数曲线。

如上图所示,设免抵退税为S,则免抵额是这样一条曲线:纵坐标轴Y为免抵退额,横坐标轴X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原点o为0值。在当期末留抵小于等于0时,免抵额恒等于免抵退税额S;当期末留抵税额在oB之间时,免抵额区间在[0,B](oB=S)间,截距oa为免抵退税额S,斜率为-1的直线aB上的任意一点C,此时免抵税额随期末留抵税额增大而减小;当期末留抵税额大于B点时,免抵额为0。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一定区间内,免抵额与期末留抵税额反向变化,在免抵退税额一定的情况下,当期期末留抵越小,免抵税额越大,退税额越小;当期期末留抵越大,免抵税额越小,退税额越大。

(3)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

由于2012年营改增初期,企业的进项取得存在不规律和断层情况,其申报数据对于其经营情况反映的置信度较低,而到2013年,不论是政策还是企业的进项取得已相对稳定,再结合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在销项相对稳定,进项持续增长,外销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情况下,且由于免抵退税额要远远大于其当期期末留抵额,因此起决定性因素的主要是免抵退税额。

四、零税率免抵退税利弊及存在风险分析

1.零税率免抵退税的有利因素

(1)解决了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纳税风险

企业实施的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源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在此之前实施的是营业税免税政策,由于营业税属于传统商品劳务税,计税依据为营业税全额,实行多环节全额征收,税负随交易环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就企业而言,即便免征了本环节的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税种本身存在的缺陷,仍承担了多个交易环节重复征税的税金成本。“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企业改征增值税,增值税税种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存在多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即便不考虑零税率退免税优惠,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

(2)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制造业的对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从显性优势比较指数来看,我国企业2013年仅有0.48,按该指数低于0.8说明该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来看,我国的企业仍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通过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借此提高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这对企业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2.零税率免抵退税不利因素和存在风险

(1)可能忽略长远发展,提升质量,确立品牌

零税率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出口退免税政策是国家对行业的扶持;另一方面,企业不应仗着有较高的退税率,而忽略了产品的长远发展。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质量、技术、服务等因素也成为了竞争的有利筹码,因此,企业只有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是企业应对政策变化的长远之计。

(2)企业应加强发票和退税管理,应对可能出现的进项发票风险

在对部分企业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开票和受票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发票品名混乱,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品名为奖励费、佣金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名称;二是开具发票内容模糊不清,如发票开具的是卡车费,经调查其实是搬运费,如开具的名称为设备支援,其实为地面物流辅助服务;三是错误使用税率,如经营性租赁开具6%税率,货运开具6%运费等。这类问题需要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杜绝由此带来的涉税风险。

五、结束语

在政策效应分析的基础上,从免抵退税计算原理入手,探索研究了免抵税额与退税额产生的机制,并运用有关数据结合对企业2014年的免抵退税情况进行了预测。最后梳理了零税率免抵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弊风险,并给出了有关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其对将来行业规划的制定和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财税〔2011〕111号第三条(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2011.11.

[2]财税〔2011〕131号.《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2012.12.

[3]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3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2012.4.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9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到“四个到位”,确保廉政建设一刻也不懈怠

××市地税局党组本着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地税干部本人和家庭负责的态度,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敢懈怠。

地税机关处在征纳矛盾和各种利益分配的焦点上,具有管辖的行业多、业户多、税种多,点多、面广、战线长等特点,地税干部面对形形的纳税人和各种利益诱惑,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腐败的深渊。对此,××市地税局党组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廉政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考核奖惩到位。确保了税收工作奋力开拓、廉政问题管住管严。全体地税干部视清廉如健康,把荣誉当生命,以共同的行动,保证了地税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多年来,市局党组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在研究各项税务工作的同时,研究廉政;在部署各项税务工作的同时,强调廉政;在考核税务工作的同时,考核廉政。真正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税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在税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市局党组一班人公开承诺“党风廉政建设从我做起”,既严格要求自己,又注意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班子成员每人都建立了详细的廉政档案,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二、整合宣教力量,建起“大政工”格局,确保廉政教育一人也不漏过

“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成大恶。”廉政建设千头万绪,正本清源要从教育入手。14年来,全系统累计组织开展

“廉洁从税,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18次,部署廉政作业70多期、参与答卷近4万人次。举办反腐败形势报告会、先模人物报告会、服刑人员忏悔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200多场次。组织收看正反典型电教片60余集。深入厂矿、企业、农村接受现实对比教育45次。组织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预防职务犯罪法律知识竞赛、职务犯罪案例剖析等税检共建教育活动56次。成功举办廉政专场文艺晚会、廉政演讲比赛63场次。创作吕剧、小品、歌曲等廉政作品20余部。完成廉政调研文章620余篇。

从基层分局到市局机关全部建立起廉政文化教育阵地,统一开设和制作了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书画展室,“廉政读书角”,廉政网页、台历、警示牌和书签等,定期组织开展廉政短信传递、廉政格言征集和干部家属助廉活动。

倡廉教育筑牢了广大地税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0*年12月份,××市地税局作为干部教育先进单位,在全国税务教育论坛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确保廉政监督一项也不缺失

廉政建设,重在预防。市地税局着力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规范权力运行,防止腐败发生。

一是寓预防与制度建设之中,筑牢反腐倡廉防火墙。在行政管理方面,建立了《大宗物品采购》、《财务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等10余项制度。在税收执法方面,制定了《税款征收管理办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发票管理办法》等50余项规章制度。在干部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税务干部十项禁令》等20余项制度规定。通过全方位的制度体系,规范干部职工的行政行为和税收执法行为,保证了“两权”的正常运行,遏止了不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寓预防与机制体制之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在税收征管上,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属地管理、重点稽查”的专业化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征、管、查“三分离”的机制体制。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规程。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经费开支三人以上签批制、基层分局集中报账制和大额支出集体研究审批制,进一步规范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是寓预防与监督管理之中,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在内部,成立党组巡视检查办公室,定期对县区局、基层分局进行巡视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和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坚持定期组织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严格财经纪律;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行行政管理和税收执法全过程公开;经常性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在外部,从人大、政协、纳税业户聘请129名特邀监察员,定期召开特邀监察员座谈会和税企恳谈会,每年都发放10000余封征求意见信,广泛征求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开通12366服务热线,及时受理投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坚持纠建并举,狠抓作风建设,确保干部言行一次也不失范

税收的一征一免,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地税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形象。××市地税局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治税意识和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

税务服务研究报告篇10

副标题:双千联系服务企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一、工作进展情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注册资金XX万美元,为外商独资企业。公司坐落于XX,主要经营XX.通过赴公司现场进行走访调研,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倾听企业对政府助推发展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聚焦企业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负较重;工厂工人老龄化严重,劳动用工短缺等问题,一是协调政策性银行提高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途径。二是与税务部门咨询有关税费政策,重新界定企业应当缴纳税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三是与西部技术学校对接,适当放宽招工条件,强化以人为本,营造招得进、留得住的企业用工环境。

二、工作亮点和主要做法:

1.找准问题。带着问题与题目,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探讨当前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企业在国家财税、融资、用工方面存在的短板,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2.研透政策。认真研究XX,将与联系企业有关的税费政策、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和对外合作政策整理列出清单,确保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关政策。

3.精准服务。将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专门的问题台账,结合目前国家、省级、市级出台的各项政策,逐一进行梳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精准服务。

三、提报问题情况

1.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

2.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负较重;

3.工厂工人老龄化严重,劳动用工短缺。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勤走访。与联系企业保持常态化沟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加强沟通服务,掌握企业情况、倾听企业呼声。建好企业问题台帐,进一步深化落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