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01:42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弹性机制梯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0-02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

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

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

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

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

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

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

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

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燕乔,王宇鸿,高于.新时期开展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2009(5)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2

关键词:pDCa;科研项目;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21-2

1pDCa循环管理法的特点

pDCa循环,也称作戴明环,是由美国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最初只是应用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这种循环往复的运转模式主要包含计划(plan)、实施(Do)、核查(Check)与处理(action)四个部分,循环是依照计划、实施、查验与处理的顺序来对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

p(plan)计划。分析问题,确立主要原因,制定解决措施的计划。

D(Do)实施。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方案,开展具体工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核查。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明确是否达到效果或目的,找出问题。

a(action)处理。对核查阶段产生的结果进行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形成标准和规范;对于失败的教训更要充分总结,制定对应措施并加以解决。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是上述四个过程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周期结束,解决一些问题,尚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体现了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具体管理手段和工作程序。它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可以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运用,同时也适用于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2军工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现状

项目计划管理是管理环节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也是指导后续项目运行工作的方针。目前,军工科研院所的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主要是依托总体、年/季/月度的进度计划、物资计划、设备计划、费用预算计划等各个单项工作计划开展,普遍存在各计划之间的协调性、执行性和匹配性不好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不合理,没有对各项计划进行细化分析。国有军工项目进度计划缺少工作分解结构,普遍只采用网络图计划,而在编制网络图计划时没有对研制工作做更加细致的安排,导致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缺失。同时,管理流程制度的不规范,处理同类问题时,会产生因为参与项目人员的个性特质不同,处理结果不同的后果,这将直接影响项目工作开展的进程和效果。

②计划工作的抓总统筹、监督管理不到位,结果反馈不及时,不能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闭环模式。军工科研院所大多数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但普遍缺少顶层规划,监督管理缺位,而过程结果反馈又无法做到及时、准确,最终导致项目总体研制进度滞后。

③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体制尚不健全。由于没有顶层的、统筹的、全局的总体计划,所以对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效能就无法进行评价,缺少对计划编制实施的指导和评价,使得项目总体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

3军工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环节中的pDCa循环应用

针对上述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军工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因此,在军工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环节中应用pDCa循环适逢其时,很有必要。在军工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pDCa循环具体实施应用步骤如下:

3.1计划阶段

计划是对即将开展活动的安排,组织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通过各类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和协调,充分合理安排管理活动,优化配置资源,确保组织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军工科研院所要在项目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根据项目来源及管理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具体的项目总体计划,并以部门年度计划“红头文件”形式进一步明确项目的主要目标、实施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完成的时间、完成的指标以及完成的流程与方法等下达至各责任单位。

3.2实施阶段

计划是一项重要的组织管理职能,但计划的管理又需要组织强有力的实施。经过实践证明,没有组织强有力管理的计划,普遍存在欠科学,难以实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因此,组织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管理的计划体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实施,从而对前期制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充分有效地落实。军工科研院所在项目实施阶段,应组织责任单位根据“红头文件”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是什么,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哪些单位需要进行配合等等。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要对任务制定、布置、总结、检查、考核负总责,下达项目研制一级计划并组织责任单位完成二级计划编制和报批工作。责任单位定期针对项目计划召开实施会议并提供书面反馈,并对已开展科研工作情况进行回顾。

3.3核查阶段

项目计划核查过程是指组织根据已的计划,定期收集、整理项目完成情况,确定项目进展是否已达到计划制定时的要求,若项目计划执行良好,则不必采取措施;若执行情况不好,则要分析确定影响执行情况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作为计划修改的依据。军工科研院所在项目管理核查阶段,要针对计划落实的情况进行多个层次的系统核查。责任单位定期自查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并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分析判别执行的效果。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责任单位提出考核意见,由分管领导签字后报考核部门落实考核。

3.4处理阶段

项目处理阶段是指组织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认真分析原因,调动资源,集智攻关,调整计划并确实执行。军工科研院所在项目管理的处理阶段时,应要求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大o督检查力度和频次,做到随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结果,对仍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则需要形成跨部门/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再次深入分析原因,采取补救处置措施,由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重新下达工作任务通知单并监督实施。在这个阶段还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并以企业标准、制度等形式予以固化保留。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考核与奖惩力度,做到奖罚分明,充分激励。

上述只是一个pDCa循环的实施步骤,实际上军工科研院所在项目管理中应实现pDCa循环的迭代过程,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是整个项目运行的中枢神经,在制定下一阶段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上一阶段遗留问题,并落实在计划中。更加关注任务下达、工作传递、成果评价、工作审核等多个方面工作,充分做到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实事求是反映项目进展情况,将工作情况、取得成效、发现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详细地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pDCa循环在军工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4总结

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在科研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使计划管理从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做到了“四同时”,而且还使整个计划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更加系统性和可控性,避免了只注重实施,而忽略了核实任务的现象。由此一来,项目计划得到了实施,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pDCa循环计划管理法不仅可以加强企业本身的体系建设,还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循环滚动式地推动企业全面、持续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晓梅.企业计划管理概述[J].时代金融,2008,366:

106-107.

[2]曾承晓,李建军,宋丽屏.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8,33:82-83.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3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

一、国家科技计划、科技计划项目及项目档案由来

(一)国家科技计划

1982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着我国的科技计划已从科技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形式。“国家科技计划是指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中央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它科学技术活动”①。到目前为止,共有五大类30多个科技计划,从不同角度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

(二)科技计划项目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就称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②。自2003年起,我国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总数量就接近或超过万项(见表1)。

表1:“九五”~“十一五”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总数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

与科技计划的发展相适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的概念及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1998年以前,这类档案一直被作为科研档案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档案类别;1999年开始,政府开始酝酿“课题制”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档案管理问题开始引起关注;2002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档案”的术语开始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出现。

2004年,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③,首次开展了项目档案的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并界定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一词在学术文章中最早出现在笔者所著《科技档案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研究》一文(发表于《北京档案》2005年第10期)。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专指以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列入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在其管理和实施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原始记录。”④

项目档案不仅是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唯一成果),是项目管理的载体,是项目实施、验收及成果推广应用的真实记录和可靠依据,也是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项目档案的内容构成

从完整反映科技计划项目整体情况出发,一套项目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依据档案内容所反映的职能划分

科技计划项目相关单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的管理;另一类是项目承担单位,从事项目的研发活动。这两类部门的任务不同,决定了其形成档案的内容性质也不同。据此可将项目档案划分为项目管理档案和项目研发档案两大类。

1.项目管理档案。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检查与验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2.项目研发档案。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研发过程、研发技术、研究条件、研究成果与项目运行等活动,具有凭证依据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依据档案的形成主体划分

由于科技计划项目涉及到若干参与单位,它们在各自的工作中所形成的项目档案,构成项目档案的整体。由于这些档案反映的具体活动与任务不同,它们既呈现为不同的文件类型,又具有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见图1)。

图1:项目档案构成示意图(以项目形成主体为标准)

1.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形成的档案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是科技计划项目工作的主管部门,他们在履行项目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2)

2.各类授权或委托单位形成的档案

(1)项目主持单位形成的档案。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技部专项计划部门和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其中所指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即项目主持单位,代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对项目研发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的职能,其管理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3)

(2)其他受托单位

其他受托单位是指以合同的方式接受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项目中某些专门性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招标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以及档案质量评估单位等。受托单位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资质,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种类的档案(见表4):

3.课题承担单位形成的档案

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实施的主体,负责完成《课题任务书》规定的任务,他们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5)

三、项目档案的特点及管理要求

项目档案产生于科研、生产活动中,具有一般科技档案的特点。但由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有自身的规律,使得项目档案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特点。

(一)形成主体的多元化。项目档案形成主体的多元化源于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复杂性。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涉及到四类主体:一是政府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申请的审核、项目进行情况的检查及项目验收等;二是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即项目主持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关键技术的突破及项目的科技保密等,承担组织实施的责任;三是项目承担者,负责执行合同或计划任务书,完成项目目标任务;四是各类项目受托单位,负责完成项目管理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专业性工作,包括招标、监理、审计及各项评估等。

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项目档案在形成上的分散性,对项目档案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科技档案管理学基本理论强调科技档案的特点是具有成套性,项目档案也是以“套”作为其完整形态的。各自分散形成的项目档案共同记载和反映了该项目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成果,它们之间既以不同的工作阶段相区别,又以总体的科技程序和科技内容紧密衔接,构成了一个反映该科技项目活动的材料整体。因此,从整体上而言,只有各个部分的档案都完整,才能认为项目档案完整;而任何一个部分的档案不完整,也可能意味着整个项目档案的价值都将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对项目档案实施严格的全过程控制,包括从档案工作的组织上选择适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从各类项目文件形成与积累上实施质量控制,从项目档案的完整归档、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上实现规范管理。

(二)形成主体的临时组合性。为集中科研优势、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与成功,2001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合发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指出:“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工作是由通过申报和审批程序组建的项目团队承担,项目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研发团队的承担单位与研发人员的组成也各不相同。项目的参与者即项目档案的形成者,都是根据项目研发任务临时组合而成的,项目结束后研发团队就会解体,使项目团队具有临时性或一次性的特点。这种情况极易造成项目档案形成与积累的各自为政,档案不易集中和难以补救等问题,并且影响项目科技成果的后续使用与推广应用。这就要求在项目档案管理中明确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在项目管理与实施过程中同步规范项目文件的形成与积累,保证项目档案的真实与完整,有效控制档案工作可能面临的质量和安全风险。

(三)项目档案归属的复杂性。项目档案主要是在国家资助的项目中形成,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应享有研究成果的部分权力。考虑到科技成果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成果,它并不能完全凭借资金与物资投入直接生成,而是要通过具体承担单位及研发人员的大量智力劳动来获得。因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除科技部事先合同约定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外,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科技成果完成者所有”。《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中再次强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

课题制管理的实施,使得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往往不止一家,而且承担单位的所有制成份复杂,甚至有个人投资参与的情况。项目成果特别是其知识产权将在项目参与各方之间进行分割,很容易产生档案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纠纷,同时也不利于成果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因此,项目档案管理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处理好项目档案所有权的界定、项目档案的保管及利用政策等特殊问题,使国家投入巨资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能实现最大收益。

(四)内容构成的综合性。项目档案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其内容构成的综合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而言,既有一般的科技管理内容,又包括招投标、监理、评估等专业管理内容;从研发角度而言,科技计划项目一般水平高、规模大,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单独购置设备或进行基建,形成设备档案和基建档案;部分针对产品的开发项目,还会产生产品试制和生产的档案;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算、决算文件以及经费审计过程中还会产生会计档案等。因此,一个科技计划项目的全部档案中可以包括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产品档案和会计档案等多个种类的档案。

项目档案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要求在其管理过程中,既要注意项目档案自身的完整成套,同时又要兼顾项目档案与机构中其他类别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项目档案的高使用价值。项目档案与一般科研档案相比具有使用价值广泛、使用效益显著等高价值特征。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研发活动的探索性与复杂性很强,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多记载着先进的技术过程与大量的新颖信息,不仅有极高、广泛的现实利用需求,而且从科技计划自身的地位而言,其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不可小觑。

为充分实现项目档案的高价值,除项目档案的保管机构按照档案学一般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档案利用之外,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目前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四大报告”,其核心内容是把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产生的档案及相关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技术内容、中间数据以至经验教训,尽可能向公众开放共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国防科技报告体系,但民用科技投入产生的大量项目档案、数据和信息,目前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极大限制了其科技资源效用的发挥。因此,建立中国科技报告制度,对国家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永久保存、集成管理和有效利用,是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档案学术与实践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QSm201211417008。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

③2004年北京市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H020820320190

④潘世萍.科技档案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研究[J].北京档案,2005(10):17-19.

参考文献:

[1]贺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2013(5).

[2]杨柯.国家科技计划综述:功在当代的千秋大业[J].中国科技信息,1997(13):8-10.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4

【关键词】民用飞机;计划编制;计划管控

对于民用飞机的研制工作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是很多项目的集合体,涉及到机构的强度以及材料的标准等多个专业领域,民用飞机的研制需要经过几万人参与工作,设计的零件多达数万个,上百个供应商的支持,研制花费的时间大约在6到10年之间。本文讲述了项目计划具体的编制方法以及研究项目计划的相关控制方法。

一、项目计划具体的编制方法

计划的编制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具体思想,项目计划需要对整个项目合理的安排计划,主线之间存在关联与制约的关系,需要针对项目具体的研发设计以及各个供应商等进行系统的协调和安排。2.协调性原则。在项目的具体计划中,需要协调好各个专业在输入输出上存在关系,避免出现由于任务缺乏基本的输入条件导致整个工作受到干扰的现象。3.简化性原则。为了方便项目的管理,操作的流程比较简单,对于计划的编制要求简单明确,容易界定,明确各自的任务,进行目标化的管理。总而言之,整个计划的编制要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避免过于繁琐或者过于简单。如果太繁琐,就会导致项目实施无法准确的抓住项目的要领,找不到重点,没有目标,如果过于简单,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划编制的内容就无法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导致执行人员找不到计划的要点。4.平衡原则。平衡各计划项目的难度,平衡团队任务之间的负荷,平衡各个项目的战略目标。

按照研制程序对各项研制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最终的研制目标,并结合研制所处的状态。确定项目研制的目标以后,各个专业需要开展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编制的工作包含全年研制的具体活动,科学系统的安排各个任务的周期以及内部存在的关系,考虑资源的利用价值,借鉴以往的经验,为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预留一定的时间,合理的划分控制点,明确各项任务最终的验收条件。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协调任务的进度,对任务的输出以及输入关系保证基本的协调性。平衡任务的难度,目标不能设置的过低,导致由于目标容易实现,研发工作就会缺乏挑战性,目标也不能设置的过高,目标过高很难实现,将会极大的打击研发团队的信心,缺乏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平衡各个研发团队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平衡计划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平衡各个资源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项目的优化。完成项目计划基本的协调工作后,将周期最长并且非常重要的研发工作作为实施管控的重点内容,制定全年的主要研发路径。应用相关的并行程序,加强对项目的工艺设计,同时,多种活动并行,融合整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内容,最大程度的减少项目科研的时间,提升科研产品的整体质量。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计划进行模拟,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项目的优化。

根据项目计划的具体情况,对项目的计划进行专家的评审,评审整个项目是否具有科学性以及完整性,并做种综合的评价,项目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员根据评审的最终结果对项目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项目的准确计划。

二、研究项目计划具体的控制方法

在确定好计划基线以后,对项目的技术以及组织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管理参与项目研发的供应商,对计划的内容进行考核和审查,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计划的进一步执行。1.严格控制影响整个研发项目关键路径的相关任务,配备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整体进度。2.对一些影响项目具体进度以及适航等活动的工程进行合理的更改和调整,更改基本的构型基线,对技术实行状态管控。3.进行适当的沟通管理,建立各种沟通的平台,实现多层项目的顺利沟通,保证所有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在项目进行研发的过程中有效的进行传递。在横向线上,建立互相沟通以及协调的平台,进行设计、制造、试飞等活动,建立客户服务以及供应商之间相互沟通的有效平台,在整个设计体系的内部,实现项目横向沟通。在纵向线上,需要规定研发团队能够及时反馈研发项目阶段的各种信息,包括研发的进度以及研发项目存在的问题等,项目的决策层在对项目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各种工作的具体安排。4.根据项目研发的各种需求,建立柔性化的项目团队,对整个项目研发过程中具体项目设计以及制作等技术和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与项目团队有效的相互融合,并且,强化并行,促进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实时的沟通和联系,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对工作的内容划清界限,赋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权限,充分的调动研发团队内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确认研发团队之间具体的责任体系。5.按照项目的制造商以及供应商的基本模式,对供应商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满足项目研发的各种需求,制定内部的管理程序,规定各种要求,对所有项目的供应商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6.加强对项目执行进行的监督和检查的力度,强化对项目计划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项目研发计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项目研发的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随时调整项目计划的内容,加强对资源的各种保障。7.根据民用飞机具体的研发特征,确定在执行项目计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确定项目考核以及评级的具体标准,对各种标准赋予不同层次的权力。对需要进行考核的项目计划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根据项目计划不同的难度以及在整个项目研发中占有的位置赋予不同级别的权重,及时调整项目的计划,考虑项目计划存在的各种影响,最后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评分,按照不同的分数明确项目计划具体的执行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的考核以及评价。8.通过对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估,最后做出准确的评价,实现在执行项目计划时对各种风险进行及时的管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计划编制以及项目计划的方法,将系统工程以及研发团队的各种模式应用于民用飞机具体的研发计划管控中。怎样才能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入优化民用飞机研发的计划,成为了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计划执行中将各种控制计划的方法相互融合,这一科研项目也是研发民用飞机项目管控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庆华,杨惠鹄,陈浩光,李克华.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计划管理系统[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8:1-5.

[2]张苓.关于型号项目的计划管理.管理与实践[J].2011,8:32-34.

[3]白思俊,杨尤昌.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航空科学技术[J].2010,1:14-16.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5

由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实施,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就叫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82年,国家出台《“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我国科技计划正式从科技规划中独立出来,到2014年,进入“十二五”时期。已有五大类,三十多种计划支撑着国家各个领域的科技需求。这些科研活动中(管理及实施)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原始记录,承载信息的各种载体通过收集整理、归档、组卷的等活动形成的能够反映科研活动过程全貌的有机文件组合体,即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作为组织机构在科技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记录,科技档案与一般的“技术资料”有本质的区别,是“一次”特定的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完整的记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和财富,是珍贵的科学技术资源,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并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查考价值。

二、课题制管理与项目档案管理内容的变化

为集中科研优势,保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与成功,2002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行课题负责制,根据任务内容,鼓励跨部门、跨学科选择课题组成员,组成临时的研发团队,研发任务完成后,团队即解散。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档案管理的主体单位,项目负责人同时作为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人,承担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职责。

实现项目――课题管理模式后,档案管理变为以项目为牵引,收集的档案需体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档案不再是简单的科技档案,而是围绕一个科研项目形成的全套科技文件的总称,体现从申请立项到成果验收全过程文件。包括了科技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形成的管理档案,以及主持、承担单位在研发过程中现成的管理档案和科研档案,这些档案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和科技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研发档案等)。项目档案所涉及的过程和类别改变了传统的文书档案、财务档案、研发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的分类设置模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国家目前无相关的档案管理规定,对于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而言,项目档案管理包括了行政和业务两个的层面的融合管理,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挑战。

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主体多元化使项目档案管理过程复杂化。采用跨行业、跨单位组成大型的科研团队后,项目的承担单位由一家变为多家,项目管理及实施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项目形成档案的主体多元化,包括了各级管理部门、主持单位、合作单位、协作单位等多种职能、多种性质的单位。由于国家现行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对各主体之间的归档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加上单位之间的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复杂的关系,项目档案管理过程更进一步复杂化。

(二)科技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建设滞后。随着国家大量科研计划项目的开展,科技部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管理规范,这些管理规范主要从科技行政部门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过程提出要求,重点是科技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对项目档案的管理仅提出了要求但无相关的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依然按原来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相比众多的科研项目管理规范而言,我国现行部级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仅5个:《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文档材料管理办法》、《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这些规范多是二、三十年前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各种类别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需求。在国家行业标准未及时制定的情况下,基层管理部门急需制定单位科研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的模式的融合与变革。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项目档案管理模式,1998年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各管理主体在各自科技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主导下进行,形成了专业性、种类和类别多样性、成套型和现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科技档案作为科技、生产活动的记录和产物密不可分的。

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分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业务管理两个部分,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又称为档案宏观管理,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专业主管部门。档案业务管理又称为档案微观管理,是以科技档案为对象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是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专业档案馆,基本工作内容是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开发利用等项业务工作。

对于科研单位而言,科技档案业务管理活动通常是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下完成,文件的形成阶段主要受控于科技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归档管理制度,形成的“科技文件”通过一定的归档制度收集、整理,鉴定后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即形成“科技档案”。事实上,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科研课题按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后,课题组成员成为项目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科技、档案)通常难以进入课题组,在项目实施(即形成档案)的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实施、考评等一些列重要过程,重点是课题计划、进度、经费的管理,而档案管理部门无任何实质上的管理“权力”,难以发挥管科研课题管理(即科技文件形成)过程中的宏观管理功能,无法掌控“科技文件”的形成及流向,成为被动接收、埋头整理、提供利用的“服务部门”。被动收集的科技档案势必存在不系统、不齐全完整、质量不尽人如意等诸多问题。在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模式下,宏观管理职能和微观管理职能没能在课题组、科技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有效融合,难以发挥科技档案管理职能,保障科研项目档案的齐套性与完整性。

四、新形势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应对措施

流体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现有研究人员830余人,主要从事核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制。成立之初,研制任务主要由国家下达,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所科研实力的逐渐增强,我所科研任务逐渐多元化,除主体任务外,每年承担了各种类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十个。随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负责制的实施,主持跨单位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如何做好这些项目档案的管理,是基层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根据近几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经验,笔者认为适应课题管理模式的变化,可以从调整科技文件归档范围、完善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职责、适时分段收集控制归档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项目档案收集齐全和完整。

(一)打破传统档案分类,调整文件归档范围。对于合作研制的国家科研计划课题,除要求编制上报国家的资料及传统科研技术档案外,其他合作单位、协助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归属范围的档案也应纳入主持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技管理部门在立项、验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任务书、委托合同、项目验收确认书、经费预算书、项目审计文件等,主持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招投标采购文件、管理合同、各种审批文件等传统归属于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的文件。(2)建设单位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监理文件(下转第206页上接第239页)、验收文件等归属基建档案的文件。(3)承担单位在研发过接程中研制或采购试验装备形成的各种采购论证方案、安装、调试总结、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归属设备档案的文件。(4)试验任务单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研究试验原始记录数据、各种技术采集的电子数据等科研档案、课题鉴定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成果鉴定档案等。

(二)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的复杂性及其快速发展,而国家或行业层面档案管理相关标准和制度相对滞后,基础档案管理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在课题实施之前明确提出档案管理要求是管理好项目档案的重要手段。通过近年的实施,这些归档管理制度在档案收集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事前控制的效果,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明确的档案收集职责并分段控制归档。明确采用课题组或者科研团队模式管理下的档案收集归档责任,包括明确科研团队与单位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与主持单位、合作单位、协作单位之间责任的划分与落实问题。

对于单位内部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责任的明确,通常采用单位规章制度、任命文件等方式。如我所由所办统一管理全所档案工作,除了明确制定各类科研课题归档管理实施细则外,还对每个科研项目均任命项目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管理员、项目档案管理员等具体人员,各阶段责任人依照规章制度负责承担各阶段文件的产生、审查、批准和归档工作。课题完成后,文件归档情况除通常的结题情况考核外,还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采用两种方式将课题组与单位的职责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6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7

为了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至用,四月初,我结合本职工作,就我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富裕县、**大学、雷昂重工公司和二机床厂等单位和部门,通过走访具体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了大家对我市科技计划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现结合自己在本部门三年多的工作实践,就我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建议如下:

一、我市三年来科技计划安排的总体情况

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是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引导着我市科研发展的方向,提升我市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计划类别:我市科技计划类别分别有工业攻关和工业推广、农业攻关和农业推广、社会发展攻关和推广、新产品、专利产业化、国际合作、软科学等七类计划。

2、项目数量:20xx年全市安排科技计划106项,资金412.4万元;20xx年全市安排科技计划70项,资金443.9万元;20xx年安排科技计划69项,资金515万元。

3、资金安排及使用:三年中安排计划项目245项,资金合计1360.3万元。单项项目安排资金最多为30万元,最少1万元。

4、项目管理:这次调查了32个项目,能够按照合同正常实施的项目32项,但是能够按照合同正常结题验收的有28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80%不按时上报进展情况;项目实施中有的单位存在串项、挪用资金情况,也有未按要求设立专项帐目的,资金使用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科技计划管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例如资金分散,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技术性不高,项目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致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不规范,科技计划的作用没有得以最好发挥,科技引导支撑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显著。

1、计划类别不合理:我市目前计划类别仍然是沿用十几年前的类别,从目前我市科技发展的特点看,科技计划没有突出反映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难题,没有突出我市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攻关类计划除了几家大型企业以外,研发的项目缺乏创新,没有技术优势。而大学、科研机构的项目又缺乏转化方向,和现实生产脱节,不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研究的价值不高。所以从科技计划类别看,没有突出我市科技发展重点方向,也没有突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现实意义。

2、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从三年支持的科技项目的具体情况看,真正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性强的项目不多。尤其是县乡一级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不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条件,少数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的价值。例如种植技术的研究、畜禽疾病的研究等,目前有许多这方面的技术都已经是在大范围的推广,而不需要再进一步拿来研究,所以立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资金上的浪费。

3、资金使用不合理:从我市三年来支持的科研项目资金分配情况看,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合理现象。首先是资金使用分散,全市三年科技经费共计是1360.3万元,支持项目达到245项,平均每个项目支持5.5万元左右,而最少的项目支持只有1万元,科技项目投入与建设项目不匹配,因而也很难引导社会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项目过多、过小,未体现集中投入、重点支持的原则。其次是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做到专款专用,随意占用、挪用的现象比较多,有的项目甚至是打白条入帐,或者是匹配资金根本不到位。

4、项目不按时实施:有一些科研项目在得到政府资金支持以后,没有按照项目合同正常实施,而是把钱支出后挪用或者是串用到其他方面,致使科研项目不能正常进行。有的项目实施结束后,不能按时上报项目进展和总结材料,或者是随意编造数据,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从调查看,各级科技部门管理不到位,缺乏监督机制和跟踪问效机制。

三、对策和措施

1、调整计划类别,突出支持重点:要结合我市科研重点,调整科技计划的类别,采取基本计划和重点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我市科研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20xx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把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向产业化及重大成果转化方面倾斜,建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资金。其次是支持青年科研技术人员的发展,建立青年科研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市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技术研究人员,重点支持他们的研究成果,培育科研后续力量。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资金,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我市专利技术的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高尖端的产品,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严把立项关头,优选计划项目: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论证和评估力度。每个项目要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条件、财务管理情况、研究能力和人员情况要认真核查,特别是县乡级承担项目的部门和小的民营企业,不具备研发资质和能力的,坚决不予立项。要由专家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评估,缺乏技术创新性,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实施后效益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近期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不予立项。在项目评估评审过程中,要更多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防止人情立项,坚持宁少务精和优中选优,真正选好项目,把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我市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科研投入,提升我市科研的能力,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作分解结构计划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管理的主流和趋势。科研院所的工作,主要围绕科研项目展开,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专业较多,技术攻关过程中多反复、变化快,研制周期相对较长,通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往往不适用于科研项目的管理,针对这种计划结构复杂,进度难以预测的科研项目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注重多级分解,加强变更控制,更好地利用科研项目管理有效监控项目经费使用。

2系统概述

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应该做好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确保科研项目能顺利完成。主要思路:通过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研究,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基于先进的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资源分析和调配,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分配及相关管理流程的整合与优化,使整个管理行为趋于标准化。并与门户、文档、资产、成本等系统集成,建立精细的项目工作任务与文档、资产、费用等的对应关系,及时掌握项目各类文档、了解资源使用、建立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应关系,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3系统组成及设计要点

3.1系统功能组成

通过统一的项目结构体系,将项目群进行工作与责任分解,形成项目群的责任矩阵,既可实现多项目的分布式管理和控制,也可以实现对项目群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主要功能:

(1)项目群及多项目管理,通过统一的项目结构体系,将项目群进行工作与责任分解,形成项目群的责任矩阵。

(2)项目计划管理,各级责任主体根据计划纲要协同完成项目的启动、执行、反馈、收尾等全过程管理。

(3)项目工作任务分解,根据项目研制流程和经验制定wBS模板,规范项目任务分解结构。

(4)资源管理,建立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

(5)计划动态控制,各级计划变更执行不同类别的审批流程。

(6)计划反馈及上报,每月对工作进行反馈,上报后逐级审核,最后计划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最终考核。

(7)多维统计分析,对组织结构、产品项目、经费科目等多个维度数据的组合查询分析。

(8)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与财务、人力、合同、资产等系统进行集成。

(9)知识管理,建立模板库,直接用于指导、规范和改进项目管理过程,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

3.2系统设计要点

结合科研项目周期长、难预测的特点,在系统设计上有以下要点:

3.2.1多级计划分解

与工程项目一人经理负责责任不同,科研项目跨学科、多专业、分工细、工作前后逻辑复杂,由单一人员或单个团队很难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也相对复杂,一般要根据科研项目涉及领域、专业形成自上而下的多级分解结构,即可设计为项目负责部门、学科领域、技术专业等多级分解方式,每级计划可根据需要形成规模大小不同的工作包,将项目按照其内在结构或实施过程顺序逐级细化,各级计划可由管理或技术等不同人员负责,这样能从顶层总体规划保证项目完整、结构清晰。同时通过里程碑、界面计划、作业逻辑关系定义等多种方式,建立底层任务之间的约束关系,保证研制任务严谨定义,达到细粒度项目管理的目的。见图1。

3.2.2变更流程控制

科研项目具有科学探索性质,一般其在进度、资源使用上很难准确预测,为此科研项目管理中计划的变更相对频繁,如何控制好变更,防止随意变更,影响进度尤为重要。配合上面提出的多级计划分解,计划变更也分为多级,不同级别计划根据变更内容、对后续工作进展的影响程度,须执行不同的变更流程,一般影响范围越大,审批级别越高。同时系统设计时要注意保证关联任务的同步变更,做好上级对下级的变更提示。

3.2.3数据管理

如果科研项目研制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科研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规模也随之增大,如何确保数据完整不丢失、提高数据访问效率、有效利用历史数据则是对科研项目中的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单支数据导入/导出。为防止因对项目数据误操作导致的数据丢失,又不覆盖其他变更信息,设计提供对wBS单支的导入、导出功能。

(2)项目数据整理备份。随着科研项目的积累,保留的项目数据越来越大,而为更好地借鉴历史科研项目的研制过程,对其数据留存的时间又要求较长,这样对系统数据库的压力较大,数据的访问速度下降,提供将项目涉及的wBS、资源、文档、变更全部信息导出、导入功能。

(3)数据库及系统环境备份。数据库每天做出导出全备份,在磁盘(应用服务器)上保存最近一周的备份,每天对应用服务器作增量备份,每周对应用服务器做全备份,保存三个月。可恢复三个月内的任已备份点的系统数据。数据库及系统环境的备份与恢复满足关于数据的可追溯等业务要求,符合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

(4)知识管理。科研项目研制一般都建立了一整套的项目管理流程,需要通过统一的项目管理工具来将其演绎出来,并在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标准化,如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任务清单、估算工期、工作量、步骤、参考文档、操作流程与规程、标准报表、标准视图、项目工作中心等。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的业务运作。

在科研项目研发完成后,将项目包含的各类信息以模板形式保存下来。在研发新的项目时,可以基于经验模板库的参照项目进行新项目的创建,创建过程中可以由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内容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裁剪。真正实现在重复利用以前的项目经验的同时,也保持了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内容的独特性。

(5)以wBS为基础串接各业务。为有效监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避免超支,及时预警,可通过项目管理系统与成本、合同、采购、资产等系统进行集成,利用wBS串接各业务信息。通过epS+pRoJeCRt+wBS+aCtiVitY分层结构串接各项目管理业务领域,实现了围绕计划wBS的进度、经费、资源、合同、采购、资产的多部门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见图2。

通过系统集成,可以实时查询每个工作包的工作进度、工作量、合同执行情况、人力资源使用、各类费用支出、分析成本与预算执行情况。

4系统实现

4.1系统组成

系统的网络环境是园区网。系统采用C/S模式,在基本的项目管理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计划过程监控、流程管理、计划查询等功能。见图3。

信息门户:企业不同机构和角色的相关人员通过项目门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并能有效整合第三方的系统;

项目管理业务组件:提供进度管理、投资成本、知识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业务管理模块;

系统基础组件:封装portlets运行环境、工作流引擎、流程监控、标准和报表引擎、企业集成服务、Ca认证、消息管理等底层技术实现细节,有效降低系统集成、应用部署的复杂度;

数据仓库:提供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视图展现机制,建立直观的项目进度、项目费用曲线等图表,挖掘项目实际数据信息。

4.2系统架构

系统资源层,可使用不同的关系数据库,所有的持久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层。使用数据库服务器的对象关系功能来存储数据对象,并通过Java数据库连接接口JDBC连接不同的数据库。

数据访问层,用于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访问,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或保存数据到数据库。

服务层,服务总线接受业务层提出的服务请求,通过基本服务、中介服务、流程服务组成的服务库与数据访问层建立连接获取相应的服务。

业务层,通过业务将各类业务处理请求分配到oraclep6、web服务、业务编排等业务逻辑中,用于对上下交互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表现层进行展示。

表现层,客户端使用ie浏览器,结合JSp/Servlet/HtmL/XmL接收客户端发出的请求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动态生成响应,完成不同的用户任务,担当用户接口的角色。见图4。

4.3集成模式

一对一的数据交换,通过SDK和基于webService的业务交换接口,保障其他业务系统对项目管理系统业务对象进行验证存取;对于业务流程进行任意点挂接;对于权限提供单点登录集成支持;对于表现提供portlets集成。

一对多的数据交换,如wBS面向多个应用系统开放,采用eSB和CDC方式,由CDC监控数据变化,eSB将数据推送至其他应用系统。

5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计划编制与变更、反馈和考核,及时监控进度、平衡资源,并能够实时快速的归集每个任务包各个阶段的成本,在执行中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发现差异及时纠正。通过系统的使用加强内部管理协同和数据集成,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池仁勇.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范玉顺.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国平.科研项目计划及过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李凌(1976-),女,辽宁省沈阳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9

“973”计划的任务是什么?

答: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的计划。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

问:“十五”期问,“973”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五”期间,“97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露。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纳米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若干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及相关学科一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居国际前列;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脑与认知、动物克隆、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古生物学、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整体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学机械化、辛几何算法等方面保持我国特色和优势。

(2)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通过对钢铁凝固和结晶控制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其技术的系统集成。开发出以高洁净度、高均质和超细组织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其强度比目前的普通钢材提高了约1倍。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反浮选理论和技术”。光电子器件、光存储及信息功能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若干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及微机电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

(3)大大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在能源、资源环境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4)农业、人口与健康领域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在农业动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安全、重大疾病与传染病治疗、创新药物、生殖健康、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解决一批重大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奠定了科学基础。

问:“十一五”期间,“973”计划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1)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科学支撑,为国家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具有我国优势、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3)吸引、凝聚、培养创新人才,造就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将帅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促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问:“973”计划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强调自主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实现重点突破;

(2)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立项制度,坚持“择需、择重、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研究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4)坚持规范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及完成结果实施绩效考评。

问:“973”计划在管理制度上有哪些举措?

答:“973”计划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推进计划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主要制度有:

(1)实行回避制度。专家顾问组成贯和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不相互兼任。不能参与项目申报或承担项目。在项目评审评估和验收等管理环节中利益相关人员应回避。

(2)实行保密制度。在“973”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结题验收和实施过程中,评审评估专家和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能复制、透露或引用项目相关内容,不能对外透露评审评估过程中的意见和未公布的评审评估结果。

(3)实行公示制度。对立项计划、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结果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实行信用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负责人、专家等在实施“973”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问:“973”计划的支持领域有哪些?

答: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问:什么样的项目(课题)可以申报“973”计划?项目立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973”计划申报项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符合年度申报指南内容;

(2)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着眼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3)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学科交叉与综合,发挥其中国优势与特色。使其有可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973”计划项目立项的基本要求是: (1)符合年度申报指南要求。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有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

(2)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

(3)利用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条件。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

问:“973”计划如何组织管理?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科技部负责“973”计划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及相关管理规定;编制年度计划,申报指南;负责申报受理、建立备选项目库、立项、评审评估、结题验收等工作,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协调、监督等工作。

专家顾问组对“973”计划进行学术咨询。专家顾问组的主要职责是:开展“973”计划发展战略研究,对计划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对年度申报指南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受科技部委托主持立项综合评审和咨询工作;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领域专家咨询组参与“973”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主要职责是跟踪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定期向科技部提出咨询工作报告;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向科技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受科技部委托主持项目中期评估工作;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此外,科技部还设立了“973”计划联合办公室,加强“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协调和衔接。

问:“973”计划项目主要分为哪几类?申报“973”计划都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立项申报程序?

答:“973”计划以重大项目和研究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通过重大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研究专项实施。研究专项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重大项目由若干课题组成。

(1)重大项目立项评审一般需要经过初评、复评和综合评审3个步骤,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初评是同行评议。同行专家依据项目申请书进行书面评审,从项目是否体现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的结合、学术思路的创新性、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队伍的水平和研究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评审。

复评是领域评审,本领域同行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答辩评审,根据领域发展需求和布局,从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队伍的水平、研究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评审。

综合评审是专家顾问组主持的战略咨询。所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答辩评审。从国家战略需求、项目的创新性及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审。专家顾问组根据评审结果向科技部提出立项建议。

(2)研究专项立项评审一般需要经过初评和复评两个步骤。

研究专项的立项程序是:研究专项专家组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的建议,科技部审定组织实施方案并申报指南;科技都可委托专家组或相关专业机构对研究专项项目进行评审。提出立项建议。

涉及国家安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等需要国家特殊或紧急部署的有关项目,科技部委托专家顾问组进行学术咨询,专家顾问组向科技部提出立项咨询意见。

科技部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专家顾问组提出的立项建议,审议确定立项项目,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按规定程序批复项目计划任务书。

问:项目立项以后,本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项目一般设一名首席科学家,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首席科学家组建项目专家组,采取民主决策方式组织实施项目。

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是: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研究队伍,聘任课题负责人把握学术方向和研究重点;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接受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的检查,支持领域专家咨询组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研究方向、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应由项目专家组民主决策。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到9人组成。其中不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同行专家应不少于3人。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固有固定资产和研究成果的管理。

科技部委托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等作为项目依托部门,协助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的监督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督促项目实施。协助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研究计划、调整方案和结题等提出审查意见。

问: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定期向科技部报告吗?

答:“973”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向科技部报告。为了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有序进行,加强集成管理和各部门的协调沟通。“973”计划制定了项目报告制度。具体如下:

(1)项目实施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课题设置、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批。

(2)项目实施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项目首席科学家每年年底前应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并按规定要求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问:“973”计划项目要进行中期评估吗?

答:“973”计划项目的实施实行中期评估制度。项目实施两年左右进行中期评估。主要是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调整和优化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配置。中期评估由科技部委托领域专家咨询组主持进行,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根据中期评估结果,科技部与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项目首席科学家与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签订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

问:“973”计划项目验收有哪些阶段?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若由于客观原因需要提前或延期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应与项目依托部门商量后向科技部提出提前或延期结题的申请。项目延期结题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提前或延期结题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由科技部统一安排。

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项目验收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和项目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1个月内完成,项目验收一般在课题验收后2个月内完成。课题验收主要依据课题计划任务书、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和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问:“973”计划的项目验收怎样进行?

答: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课题验收重点是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等。

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委托项目验收专家组分领域对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实施效果和优秀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验收。项目验收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

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篇10

[关键词]计划;项目;验收;评估;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thepracticeofacceptancecheckevaluation,take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ssessment,peerreviewlaw,thelevelofanalysisandretrospectiveanalysisofcombinedassessmentmethod,analysisto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sacceptancecheckevaluationandperformanceevaluation.Focusonresearchingtheindicatorsandweightsof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sex-postevaluationbypractice.andtableproposalsonStrengtheningscienceandtechnologyprojectsintheacceptancecheckevaluation.HaveaGuideandreferencevaluetoChina'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sex-postevaluation.

Keywords:planning;projects;acceptancecheck;evaluation;

科技计划评估是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计划项目的评估包括了从立项、实施和结果或者影响的各个阶段。项目验收评估指项目结束后,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成果结论、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估,检验项目完成后与项目立项时指标的一致性,以及能否在市场上应用,为新的资金支持提供决策依据。

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是科技计划管理和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根据项目任务书内容,对研究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了解科技计划项目的执行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存在问题,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是指由验收单位按计划任务书或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做出结论,本来是鉴定的前提,后因验收与鉴定的目的不同而脱离出来,相对于鉴定,项目验收活动开展得较少,或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两种评价活动一般都是由项目管理方(立项部门)来完成的,验收中的专家评审过程也大体与鉴定一致。由于验收工作不受重视,存在着评价内容简单、定性评价结论不准确、缺少定量评价指标等问题,立项部门即是项目管理方,又是评估方,验收通过率高,很少有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是通过立法来保障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的,故效果很好,保证了项目的完成。

我国1990年代后期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科技计划立项评估机制后,科技评估活动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开展起来,主要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为主。2003年5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进行评价工作的决定》。同年9月,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这两个文件规定,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要求实行全程评价,包括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并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结题2至5年内进行绩效评价;一般性生产技术项目评价应侧重立项评价和结题验收。此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计划项目的中后期评估纳入到计划管理环节,交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完成。2008年,黑龙江省也首次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完成了14项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认可;此后,又对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估,共有27个农业项目、9个工业项目通过了验收,评估结果为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对下一轮项目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反馈支持。

一、评估方式

验收评估主要依据有关评估规范和验收规范来操作。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验收评估一般采取同行评议来选择专家,主要包括实地考核、材料审阅、现场答辩和会议形式的讨论,并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给出验收评估结论意见。其中定量的方式主要考核取得成果和专利、论著、经费决算、以及取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就是严格按照上述方式实施的。评估活动遵循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的原则,参考计划评估典型案例,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上,综合运用案卷分析、数据统计、专利分析、座谈调研等多种方法,系统采集计划项目执行的有关信息。采集并分析了执行总结报告、计划拨款、统计数据、执行者队伍、企业参与情况、成果和专利产出等,重点对项目实施状况、组织实施及效果、取得专利及其效果、企业参与状况及其效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说明该方式达到了分析诊断、决策参考、完善管理的评估目的,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总体,面向需求、面向决策的特点。

二、评估方法

科技计划验收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估的方法,即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构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评估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施效果的优劣分析;另一种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强调严格的定量指标和计算方法,用于评估投入产出的情况。对一些大的评估项目,往往会针对评估问题的特点专门设计一套评估方法。如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超导材料电力应用项目的评估、法国对阿丽亚娜火箭项目的评估等。用于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注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根据不同项目情况灵活使用,才能有利于提高评估的质量。

同行评议法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是目前世界各国在做评价工作时最常用的方法。设方案ai的指标因素bj的得分为aij。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ai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公式如下:

为权系数,满足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构建层次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的赋值,对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是管理决策科学中非常实用、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问题。

三、指标体系

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一般包括: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研究成果情况、应用前景、人才培养情况、资金和资源使用情况、创造效益(包括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情况等。1991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项目中后期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日本在进行项目后期根据研究开发的目的、性质、方式、规模、时间等因素,评估课题的意义、目的、目标、方法和资源(人才和资金等)分配是否合理妥当。评估指标主要有:目标达成度情况、研究成果及扩散效果等。韩国对项目中后期评估的内容还包括:项目是否落后和重复、与其他项目的集成情况等。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以863计划为例,863计划课题验收评议指标包括:研究内容的完成情况、技术指标的实现情况、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项目组织管理情况、人才培养情况、技术资料的完整性、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等。专家评议时,针对这些内容分别给出定性和定量的意见,其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两项指标的评议内容只能由财务专家填写。分值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此次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以及之后的推广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提出修正后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还应考虑:项目已取得的科学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情况等;应用性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是否能够形成立项时预期的市场竞争力,公益性项目能否发挥出立项时预期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等目标任务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结合程度。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体系p,如表2所示。

具体一些重点指标的权重,“成果水平”、“应用前景”、“已应用或开况”、“经济效益”、“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在项目验收的各项指标中属于关键内容,应为一级权重。其中“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两项指标可根据有关资料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意见,“自筹经费占项目总经费比例”和“购置大型设备的共享程度”是主要量化指标;“成果水平”指标不易给出准确、具体的评价结论,其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在国内外同类技术中进行比较得出的。取得的论文论著、专利、调研报告,取得的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现在可以得到量化统计,通过文献计量法进行评估后,只要根据一定的数据指标赋分值就能够实现准确评价。

四、工作体会与建议

1.通过第三方的事后评估,建立了有效的计划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促进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了项目验收的公正性。

2.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改善了以往科研“重立项,轻结果”的局面,提高了科技投入资金的资助质量和效益,强化了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意识,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3.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可以将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置换成项目管理知识,对项目管理提供以“项目后期评估”知识为依据的决策支持,为下一步的科技计划安排和资金预算提供了依据。

4.当前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划执行情况和验收评估不受重视,计划项目中后期绩效评价机制缺少政府的强势推动。从发达国家的绩效评估实践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计划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要明确科技计划评估的任务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建设。

5.加强科技计划从立项、执行情况和验收全过程的评估服务和研究,尽快建立综合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通过验收评估和绩效评估的实践,感到如果有完善的项目中期评估机制,评估时间再充裕一些,评估的效果会更好。

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改变现行的科技项目评审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做法,由社会中介机构或专门的专业机构来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评估,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制度并给予立法保障,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评价观,合理地将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向项目的中后期评估、成果评估、绩效评估等方面延伸,强化计划项目的合同制效力,提高项目执行的质量和实施的效率,才能使成果的创新性得到保证,使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的决定[S].2003.

[2]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S].2003.

[3]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李

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K].邱泽

奇,译.

[4]Jan-ericFurubo,RayC.Rist,Rolf

Sandahl,刘世威,译.internationnalatlas

evaluation(内部资料)[Z].2001.

[5]方衍.国外政府评估:以史为鉴,洋学

中用(内部资料)[Z].2007.

[6]oeCD.evaluationofResearch.1997.[7]肖利,乐慧兰.迈向新世纪的日本科技

评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

[8]方衍.日本、韩国科技评估的实践及其

经验借鉴(内部资料)[Z].2003.

[9]wernerandSouder.measuring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