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就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0:55

英语专业就业篇1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难,二次创业

 

英语专业毕业生如何使用语言工具进行吃饭。而在面对新时期下就业的考验时,英语作为广泛性专业,反而在面对就业单位缺乏了的针对性。近年来企业作为营利机构开始追求最大化收益,用人方面不单考虑证书,更要求专业的应用与实用价值,而英语专业在某些时候反而缺乏了企业所需要的那种实用价值。专业对口需要靠学生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合理调配来进行,大多数毕业生对于来自多方面信息无法坐到信息整理就业难,也有收集到积极有效的信息时没有做到自身发展的调整。

二次创业是一个经济学方面的一个新词,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1]。引入二次创业作为专业在一定时期面对市场的需求,所做的一些改变。这种转变大多是在项目发展的顶峰或者接近顶峰的时期,由于项目的管理者预见项目发展的瓶颈,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转变,同时尽可能的利用现有资源。而英语专业同样面对着这样的抉择期。

一、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数逐年增高核心期刊目录。2007年统计全国83%的高校拥有英语专业[2],重庆市2008、2009连续两年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位居各专业之首。在这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如何转变将决定了专业的存亡与发展。

英语专业毕业生自我角色定位难,缺乏经验的心理挑战,学校的理想化教学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心理压力就业难,不断就业打击,使毕业生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3],成为了英语专业就业难的主观原因。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却逐年减少,是英语专业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当前是英语专业发展的严峻时期。

二、“二次创业”之延伸

今年来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所会语种增加,就业机会随之增加。一般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想要从事专业相关或者专业延伸的工作,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二次创业”。英语专业有规定的第二外语,但是不够专业,所以很多学生只是点到为止并不深入。在这里“二次创业”的延伸应该是更加专业的延伸,更加符合市场大范围的需求,而不再是市场需求的公共部分的教育。

2.1学校教育的“二次创业”延伸

企业在用人时多喜欢成型的人才,可以免除企业的一部分人才培养费用。所以学生在离校前应该做好充分的“二次创业”,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二次创业”的平台就业难,学校发挥自己在教育行业的优势,开设一定量的辅修课程,并且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的实践竞争力。其次学校做好市场引导作用,其实英语专业的“二次创业”已经有了教师资格能力的延伸,但由于我国成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地区将会面临教育资源过剩,所有学校应该做好市场发展方向的引导,并思考如何教多语言互译的能力。第三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老师帮助学生量身打造符合个人能力的学习方向、学习进度,提前感受市场的竞争压力,抢占市场位置。

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仍然可以以基础强化进行专业教育,加以各个相似语种的适当兴趣引导,将学生逐步引入市场导向性的学习中,如大一的时候可以开设一些欧美甚至印欧语系国家文化民俗类课程就业难,是学生了解学习的外部环境;大二可以适当深入的开设相关国家的时政、财经、科技等介绍课程,引导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可以进入适当转变专业,在以英语为基础语种下发展延伸,加强各语种教学的深度,适当加深各行业用语的学习,真正的认识市场,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学生去体验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在危机感的激励下去学习。如大三可以开设第二、第三语种行业潜力介绍和适当深入行业语言学习,使得学生不单单是在学习语言工具,更是在学习如何去使用工具、实践工具。

2.2企业需求的“二次创业”延伸

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是不实用的,企业都要进行一个专业的二次培训核心期刊目录。企业的“二次创业”更加专业、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适合员工在某一行业上的发展。很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大多只停留在开始工作的“二次创业”上,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实践;同时企业对于员工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起始点上,使得很多的员工、公司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业难,逐渐的被淘汰。延伸“二次创业”的时间和范围,有助于员工的发展,企业的进步。

关于企业的“二次创业”,可以适当的进行提前。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进入到企业“二次创业”阶段,更适合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企业的“二次创业”可以适当提前到大四学年,其实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了类似的培训,如考研、论文写作、公务员等的培训。但这些培训过于片面,不适合国家大范围的就业需求,所以在大四的时候最好多进行这种与实际相关的实践教学。更利于企业对于人才的挑选。

2.3国际自然习得的“二次创业”延伸

英语专业的选择,其实是选择了世界。为了学以致用,出国是英语专业的最好选择。走出国门后,学生可以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在进行其他相关语言的学习。更有利于我国文化传播。

三、“二次创业”之转变

转变是大跨度的延伸就业难,并不是抛弃原有专业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借助英语作为基础,为了就业和个人的发展所进行的专业适当调整。“二次创业”可以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加大选择的自主性。同时在“二次创业”时的转变不会对第一次的选择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相对于延伸来说可能会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产出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复合型人才。

3.1学校提供的“二次创业”

这里学校同样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学校作为“二次创业”的重要基地,在面的转变的时候可以做出提供教育资源,服务学生的发展核心期刊目录。当然现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辅修课等转变方式,但是参加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基础不同导致教师无法深入教学,更有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在面对这种课程是不够认真的授课,导致这种课程形同虚设。

而英语专业现有的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也只限皮毛,可以阅读科技文献而已就业难,是为考试和引导考试(中小学教学目标)使用的。同时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师大多不够专业,更有甚者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教学。

其实在针对英语专业的兴趣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对集中的英语教授专业课,这样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同时学校应做好适当的引导,改变单一人生目标的错误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课,适当扩大深入相应方向的学习。

第二学历教育也是一种“二次创业”,但由于开课范围,教育环境的影响没有办法大范围的铺开。所以高校应该适当考虑自身专业的转变教学观念。如经贸类转变、能源类转变等,加深对于对应专业的基础教学、基础外语教学,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技术类教育机构,提高了就业面,也解决了技术学校教师缺乏现象。同时对于工矿商贸企业,可以解决专业文献翻译难的问题。更加专业的教育虽然会影响到,但可以扩大就业机会就业难,专业型符合人才是企业需要的,而我们现今培养的大多是业余型复合人才,在用人单位看来不够专业,不符合企业的收益最大化的需求。加大专业的合理转变,可以省去学生的成本,扩大就业机会。

3.2社会帮助的“二次创业”

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已经为有需求的社会人提供了很全面的社会教育,其实这种教育在对于已经接受过普通专业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就是“二次创业”。其实这种“二次创业”对于教育人群中更符合实际应用,因为面对社会人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的理论教学,这点对于高校的毕业生发展是很不利的,通过理论可以进行适当的转变与发展,对于行业也是有利的。所以适当的在社会教育中渗透理论的内容可以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四、培养方案转变与延伸

连续几年的“红色警报”已经预示着专业转变迫在眉睫,英语专业已经随着我国国际化的发展,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社会化的教育逐渐的加强,英语学习也逐渐的不在那么专业。在奥运会前期的社区老年人学习英语就业难,到英语的少儿教育,逐渐的把英语教育转变到基础化、实用化。

英语专业施行的培养方案大多高校大体局限在十几年前,经历的几次培养方案的更新,基本教育基调没有变核心期刊目录。很多条件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发展成为专业在这一时期的目标。英语专业的存在,就必须要进入到“二次创业”。

英语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应更加注重和加强实用性课程。并增加一些科研民用化的课程。可以进行适时而动的转变,在基础教育(低学年)阶段,区分如能源类、工程类、设计类、经济类、管理了等方面的培养方向。进入到专业教育(高学年)阶段随着市场的需要转变具体学科的。将综合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强化人才的实用价值,提高在行业的竞争力,对人才发展方向更有针对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当它作为专业是应该更具有某些方面的专业性质,或者使更具有一定的使用伸展度,加强对于专业的“二次创业”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专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是专业更具有渗透性。通过各方面的“二次创业”可以将专业的发展走入下一个顶点。归根结底还得学要学生对于自身需求的了解,把握住时代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严建修零阻力二次创业[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2]英语专业位居十大专业榜首(oL)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2007年82期

[3]杨一飞、高媛媛英语专业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12期

英语专业就业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

为了掌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院系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我院2010届、2011届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学生330份,单位20份),回收343份(学生323份,单位20份),回收率98%。现就问卷调查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一、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

通过对2010届、2011届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单位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教学、技术或管理骨干。我们发现2010届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教学工作,而2011届毕业生有一部分从事教学、翻译工作,也有一部分从事了外贸业务工作,从事的工作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说明我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口径越来越宽泛,同时这也顺应了日新月异的社会潮流。

1.关于就业的途径。43.63%的学生是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单位,有32.75%的学生选择通过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找到工作,10.36%的学生选择学校推荐,13.26%的同学是通过亲朋好友、中介机构、借助互联网、报纸杂志广告等途径来找到工作。这表明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有效平台,而在信息时代运用网络求职的同学认识还不够,有待于加强。

2.关于工作地域。大多数同学向往城市和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到城市就业占62.73%;仅有13.84%的学生愿到社区、乡级、村级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大部分学生扎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局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城市中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在选择单位和应聘时往往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等认清现实,机会已错过了。但这也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相关,在基层专业优势比较难以发挥。

3.关于薪酬。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的求职中较多考虑个人因素,注意个人价值实现与物质生活的满足,薪金要求比较实际。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毕业生对“期望转正后的月薪”在1500-2000元之间的占4.97%;2000-3000元的有60.28%,3000元为34.75%。但据调查统计,现在本科大学生的一般月薪平均水平在1000-2000之间。而能有这种客观认识的学生,只有4.97%。学生希冀获得较高的薪金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毕业生对最低月薪的要求。毕业生对薪金的选择折射出对工作的挑剔,凸现出毕业生的“薪金首选”的倾向。

4.关于对就业的影响因素问题。毕业生对大学的生活十分留恋,在毕业后的求职和工作中,有近75.4%的同学认为个人的学习成绩、个人的实际能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家庭背景对自己的理想工作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和所学专业不太重要。可见毕业生越来越注意到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社会的竞争也相对的更加公平,社会用人单位主要考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对大学所学专业的要求显得不很重要。

5.关于专业对口问题。调查发现86.42%的学生愿意从事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在目前来看,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强调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专业不对口也可被录用。所以说,大学毕业后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由上述统计情况来看学生对专业对口问题有较明确地认识。

6.关于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55.53%的毕业生认为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36.43%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调查发现只有8.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可见,在求职中毕业生期望值高,定位不合理仍然是就业困难的瓶颈,多数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

7.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通过调查41.6%的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持满意态度,52.9%的毕业生对就业工作基本满意,有5.5%的毕业生持不满意态度。毕业生们根据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对学校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①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学习;②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③抓好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④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情况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见下表1)

通过以上各项对比发现学生的工作态度、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满意率较低,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和培养中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见下表2)

通过调查95%的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就业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有5%的持不满意态度。各用人单位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要有更宽厚的基础,专业知识更扎实,竞争力更强、质量更好。具体体现在:①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力度不够,尽可能缩短就业适应期。②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到教学当中。③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开阔学生的眼界。④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待加强。⑤对外语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增强毕业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拓展其他语言的能力,如日语、德语、韩语等。

通过对近两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毕业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更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要认真研究此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结果,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开展就业教育,依据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加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就业篇3

(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根据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本文总结出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学校方面,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方面,需调整就业期望值,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知识储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2—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解靓(1981—),女,河南郑州人。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更有力地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以河北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为例,2011年,该专业毕业生90人,其中78人就业,就业率86.67%,8人考取研究生;2012年,该专业毕业生127人,其中108人就业,就业率85.03%,17人考取研究生;2013年,该专业毕业生121人,其中106人就业,就业率87.60%,7人考取研究生。如果除去考研人数,该高校英语专业2011~2013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12%、98.18%、92.98%。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该专业近三年来的总就业率虽然比较乐观,但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88.98%、88.76%、89.74%,由此可见,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的稳定就业比例是非常低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英语专业过热,就业市场拥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热门专业,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社会的过度关注直接导致英语专业过热。基于此,高校不断扩招,几乎各类高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使得英语人才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此外,随着社会英语教育水平和培训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加上海归人员,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逐渐增大,英语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重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忽视其他知识能力,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均衡,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以英语翻译为例,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外国文化素养,充当的仅仅是翻译机器,但两国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单单是华而不实的“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要以深厚的两国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但要强化外国文化学习,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只精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历史情况,却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历史,就如同培养了一个外国人,很难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较高,加上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外向型企业和大中型城市,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直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此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出国和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工作是很多毕业生心目中的“体面工作”,这种择业观不仅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走进了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一步到位等就业误区,更让他们陷入择业面过于狭窄的尴尬局面,最终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四)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且,英语课得到了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英语已经逐渐从一门“专业”回归到了“工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为狭窄,除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其他方面所知甚少,缺乏除语言技能以外、能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就业时并不具备优势。有些用人企业甚至指责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流利、头脑空空。

(五)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欠缺

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师资条件和硬件水平没有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八级测试的合格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学生无法胜任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进行双语商务会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会有需求,毕业生恐怕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希望他们承担的工作。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式

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将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比如增加口语、翻译方面的课时;增加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加强公函写作、经济商业、机械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的学习;尝试与本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培养双向人才。

(二)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今,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操守,例如,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实干精神等等。此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高校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需要开设更实用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校开始,全面地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训练、专家指导和面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和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生活目标,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就业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不断地进行就业指导,甚至是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只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想一步到位,不知“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因此,要向毕业生灌输“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在小公司、小企业积攒工作经验,待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不断提升后再谋求更好的出路。

(五)夯实专业基础,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在写作、商务会话、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等方面下工夫。不但要重视专业四、八级考试,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了解职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进而在学校弥补这些不足;从实践中得知社会需要什么,在学校进行再学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走上就业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就业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更需要“亮剑”精神,面对困难时能多一些勇气,多一些信心,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发扬“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主动“亮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英语专业就业篇4

关键词英日双语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theResearchoftheemploymenttendencyForJapanese-english

BilingualmajorinChineseUniversity

Xieting,LiUQingjie

(SchoolofartsandSciences,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34)

abstracttheriseofbilingualeducationinChinesehigheducationistherequirementofmulti-orientedpracticeforforeignlanguageeducationtoday.itstrengthenstherareforeignlanguagesandbreakstheconventionalconceptionofsecondforeignamongenglishmajorstudents.thearticleintendstomakeabriefresearchabouttheJapanese-englishBilingualmajor,fromtheaspectsofsocialenvironment,educationalanalysis,approachofinternshipandemploymentprospect.

KeywordsJapanese-englishBilingualmajor;employment;tendency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压力的日益增加,本科毕业生面临继续深造和转变就业观念的选择更加迫在眉睫。为应对现实情况产生的压力,通过数年来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在我国外语界教育中产生了一种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双语专业。其模式为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至少通晓并应用两门外语。打破传统英语专业选修二外的概念,强调英语专业学习的同时更加强小语种的研修。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标准化培养目标,国内开设双语专业的数十个高校都处于一个研究探索阶段,但总体存在着一致性目标,即通过两门外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和更丰富的就业选择。

目前高校开设双语专业的大致分为以中文为基础,加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如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日汉双语;以英语结合其他小语种开设的双语专业,如长春师范学院的英日双语;以两门母语以外的外语作为专业开设的双语专业,如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韩日双语专业。以长春师范学院的英日双语的培养目标为例,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英语、日语综合运用,良好的双语翻译能力,能利用中、英、日三种语言满足涉外事务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英日双语人才。中、英、日三语应用这一能力,正符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多元化多门类呢培养目标。其次,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实施的英日双语教学计划可看出,日语课程比重在低年级教学计划中与英语课程呈现相对平均的状态;而高年级后日语专业课程比重有所增加,此外还开设了以促进就业目标为体现的日语笔译、商务日语等。由此可见,目前各校在初步探索专业发展的规划的过程中,就业前景业已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目标。在此选取英日双语专业,探究其毕业生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分析。

1社会环境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同比2010年增长21.3%,其中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例进一步提高,国外企业对华投资外资金额持续增加。在此形势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是目前双语人才持续需求的重要支撑。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国企业都面临着本土化改造的问题,语言在这一需求中承担最直接的任务。涉外商务管理、经贸、文秘等职务中,不同程度的需要通晓一门以上外语的人才。以英日双语专业中日语主要使用国日本为例,在我国东北及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分布着规模不等的日企数千个,惠及以此为中心扩散至南部甚至中西部地区。在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饱和并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日语成为更具优势的择业切口和就业选择。中日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互惠互利,在此背景下,以日语为语言优势的学生势必会呈现出在就业方面的可喜局面。以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为例,日本赴华游客超过一百万人次,在这些文化交流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不仅在旅游业中,英日双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在促进国与国文化交流的事件中,也能成为促成友谊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2学业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院的英日双语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及:“能够准确解读并掌握汉语、英语、日语三种语言对译技能,培养扎实的英日双语文字功底和综合能力。”这一目标表明,日语作为和英语同等重要的外语学习要求出现时,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迁移和运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两门外语或是发展一门优势外语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以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院2008级英日双语专业28名同学(男:3名;女25名)在大三所做问卷为例:占比例25%者认为可兼顾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并已取得一定成绩;30%认为目前仅能保持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32%认为尚能保持日语的学习优势,不能更好地兼顾英语。仍有13%认为目前对学业完成有一定困难。这组数据提示教育者,在各高校更加全面地完善专业设置的初衷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和专业开设的可行性方面应做更多思考。然而另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则相对乐观,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在大三前已通过大学英语考试(Cet)的学生占72%,其中通过四级(Cet4)占61%,通过六级(Cet6)占11%;通过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JLpt2)考试占21%;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占36%。这组数据反映出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大环境下,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自觉有针对性的在就读期间通过考取各类资格证的方式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该数据也是目前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加强就业技能培养战略的突出体现。

3实践方式和就业前景

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学业分析,我国高校英日双语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着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引导。据调查,多数开设英日双语专业的高校均与日方有着不同层面的接触和合作办学经验,如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与东京经济大学存在着互认学分的合作项目。学生选择在大三前往上述大学学习,并可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报考当地研究生,这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实践经验是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在短期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日资企业实习等不同领域的体验,不仅能给学生以直观的经验实践语言,更能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资料显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日双语专业的学生成为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不仅令主办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使学生本身获取了可贵的经验。在日资企业集中的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各高校应积极联系合作单位,为英日双语面临毕业的学生寻求多种实习实训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

据目前已有毕业生的高校统计,英日双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日资企业中的管理岗位、文秘,涉外酒店管理,教育行业,翻译,国家各级涉外机构,旅游业中的导游等,这一排序可看出,学生仅仅掌握语言知识本身是不够的,其他相关科目的学习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具备强有力的实践能力。但总体来说,不同于纯英语专业的学习,英日双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有双重选择,同时从事与英语和日语有关的工作不是无稽之谈。

我国高校开设双语专业目前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将英语与日语合并为双语专业的合理性和科学论证尚需一段时日。但在面临就业压力日益扩大的今天,单从就业这一角度来看,基于两种外语的培养方式确实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在培养目标实现的情况下,英日双语专业就业趋势的优势性在多年后将会得到更加有力的证实。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就业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小语种就业

一、语言类专业的地位和境遇

在大学中,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独立存在但是互相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和高低之说。但是,就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形势,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待遇要高于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国家继续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矿、油、医类专业,更是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在文科学科中,称得上有技术能力的,语言类专业算其中一个。其实,语言类的需求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语言类毕业生的需求更是迅速增加。但是,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来,语言类中的英语和少数小语种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某些小语种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二、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英语专业的扩招和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语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英语专业日益炙手可热。继而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外语院系频繁开设,使得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市场已逐渐达到饱和,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

在专业知识上,因为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多如牛毛,这这就导致那些本来不适合学英语或者生源质量不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够过硬,这就导致了英语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有所下降。另外,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不断提高也使得英语专业学生收到很到的竞争。

学校的盲目扩招,偏离了英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办学方向,英语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以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它有两个缺陷: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授课方式上,严重忽视学习语言的习得规律,忽视学习者内在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成就感。

(二)英语专业学生自身问题

有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愿他意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缺乏英语人才的欠发达中小城市就业;有些毕业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幻想无须付出太大努力而获得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待遇优厚的好岗位却没有能力去胜任;还有的毕业生与其他找到较好工作的同学攀比,眼高手低,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较低职务做起。

三、当前小语种就业情况

作为语言类中吃香的一类,一部分小语种的就业形势可谓是蒸蒸日上。根据去年全国大学本科生专业收入排名看来,法语专业位列第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喜的事情。随着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投资,非洲法语区的人才需求人数也不断增加,这不断推动法语人才的走热。同时,西班牙语专业和葡萄牙语专业也随着巴西、阿根廷和南美国家的经济崛起而日益呈现可喜的态势;并且,阿拉伯语专业的就业也随着全球石油行情的走热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

小语种的俄语、韩语、日语、和德语等虽有小语种之名,但因为其语言辐射力的影响,其毕业生工作多数较稳定但收入并不很高,而且社会供需也比较平衡,主要集中于外资企业、翻译、外交人士。其毕业生就业好的也都大多出自于北外、上外、广外、天外、川外和西外等老牌、专业外语院校。

还有一类小语种专业由于开设过少,并且社会需求也没有前两类大,所以其毕业生生存状况一直处于鲜为人知的境地。这些有:斯瓦西里语、蒙古语、僧伽罗语、缅甸语等等。开设这一类专业的学校也只有北大、北外、上外、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几个外语类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毕业生就业去向也比较传统:对外电台、报社、政府翻译部门和研究所等。

四、对于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转变择业观,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择业去向,眼光不要只盯着传统意义上的“白领”、“精英”岗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到基层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急需英语人才的地区和用人单位去就业。西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有利契机,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

同时,英语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也是很好的选择。选择当一名人名教师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教师不仅社会地位较高,并且在国家的支持下,其收入也是可观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虽然普通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不算太好,但英语中的高级人才任然紧缺。随着国际会议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同传”和“交传”人才需求却很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致力于高级翻译事务,可以去参加英语翻译资格证的考试。

(三)选择第二专业或“双学位”

对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市场,单一的技能远远是不够的。选择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不仅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适用,对于小语种专业学生同样适用。虽然就目前小语种专业的就业形势看,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未雨绸缪。毕竟,成为拥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更加保险的措施。

五、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求职成功无疑是重要的一件事。大学生想要就业好,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能力。因为没有哪一个专业是就业的“万金油”。专业的好坏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看清形势的努力提高自己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朱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应策[J].内江科技,2007年28卷1期.[2]白以香.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英语专业就业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困境;出路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4年,大学生遭遇最难就业年。近年来,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曾几何时,英语专业还是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可是如今就读于该专业的大学生却就业前景堪忧。重庆某高校,2010级即毕业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总人数为498人,其中免费师范生人数为429人,非师范毕业生为69人。截至2013年12月底,已签约人数为278,免费师范生签约人数为246,非师范签约人数为32,签约学生比例分别为50%和46.4%。

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许多人开始选择读取研究生来规避就业危机。然而,随着英语的普及,这种压力似乎并未缓解。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其他专业知识,似乎成了就业大军中的尴尬一族,掌握一门专业,更确切地说掌握一种工具,却没有用人单位愿意接收(免费师范生除外)。相对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拥有英语背景的毕业生。国内知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对201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英语已经成为全国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高风险专业。

同时,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各种声音,一时之间,“高考英语改革”“北京高考”“高考改革”等关键词在网上涉及的内容已多达百万条。“北京出台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等消息传出。“英语考试到底该如何改”在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对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低迷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使得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国,大量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涉及拥有对外贸易的国内企业因订单的缩减而被迫减产、停产甚至濒临倒闭。企业的外贸人员分批次转岗裁员,招聘计划也随之大幅缩水。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企业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的减少,而这些企业也正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其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也挤压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子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一直高涨不退。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苦学英语,考取了Cet-4、Cet-6、有些甚至取得了英语专业的tem-4和tem-8,以及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托福、雅思、英语口译等英语证书,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且他们又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旅游、国际司法等,他们在进入相关行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减少与工作涉及专业的磨合期,拥有较强的工作潜力和发展后劲,很多企业正是看重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这种“复合型”素质和能力而更加青睐他们。

再次,英语专业女生比例偏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年来,女生与男生的比例平均都保持在9:1以上。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偏见,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使得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职业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而用人单位又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对于入职人员的充分利用,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原因,较之男性毕业生,被选择的几率相对较低。另外,现在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信奉“穷养儿富养女”,使得很多女大学生的自立能力、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抗挫折能力较差,在择业时期望值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行动欠缺,职业素养不强。因此,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这也使得英语专业女大学生处于劣势。

最后,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这与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与英语行业(如外贸、翻译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开设相对较少有很大关系。同时,目前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在当今英语普及的时代,英语已经从一门“专业”逐步回归其“工具”功能,他们仍然一味地只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语法学习,而忽视了语言文化的土壤,轻视母语和本国文化的学习,没有广泛地学习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努力地拓展自身的专业背景,造成了只会英语、人文素质较差的现象,达不到就业市场对于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另外,受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较偏远地区,英语的基本功和基础薄弱,应试能力强,语言表达以及综合素质欠缺,大学四年多半用来重新夯实基础,能力提高有限,甚至还有些学生直至毕业仍然不能通过语音考试。

三、分析形势,因地制宜地提升英语专业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高校、大学生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首先,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事情,同样是学校、政府需要关注的大事。宏观上,政府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来增加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衔接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鼓励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此外,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留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顾之忧,担心失业、生病以及其他状况后生活没有保障。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以及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心有所虑,不得不考虑社会保障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而争相到条件较好的东部大中城市和单位就业。

其次,加大对就业市场前瞻性的需求调查和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调查,了解市场、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以及教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在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其复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法律、国际礼仪、文秘、对外教学等专业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专业相关的讲座,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开阔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转劣势为优势。

再次,强化实践教学,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讨论、辩论、主题演讲、读书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联姻相关企业、学校、外事单位等,建立产学合作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培养模式,认真组织安排实践环节,尤其是学期见习和毕业实习,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总结。同时鼓励广大师生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寻找实践、教学岗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进入企业、学校、社区参加锻炼,切实将所学语言文化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最后,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的问题,学校要分年级、分重点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大一到大四,主要分为学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三个阶段,包括职业兴趣测评、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系列讲座、创业教育、职业辅导工作等各项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同时,英语专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自身观念转变是解决难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就业观念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提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儿就业、干什么工作应辩证、发展、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就业不能只考虑发达地区或大城市,过于关注薪资水平,不肯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普遍具有感知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比男性具有优势,应利用这些优势去择业,增强主动意识和竞争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歧视,要摆脱依赖心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自信心,平时要多积累,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应聘人员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人生时时刻刻都在选择。人生的每个选择并非一定都是正确的,而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付出不同努力会有不同结果。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做了哪种选择,而是做了选择后如何去做。如果没有行动,那么一切思考都是空想。无论是哪条路,只要肯付出,就能走到最后。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2]顾宁,张世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4).

[3]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楼仁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英语专业就业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作者简介]胡琳,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实习员,湖南长沙410128;范婷,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教师,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70-03

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原计划到外贸、翻译、外事等领域就业,但在国内企业大规模裁员、外企纷纷撤资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然举步维艰,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及成因

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一)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去向的选择、就业与考研等问题。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这些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焦虑与他们对风浪和挫折体验相对较少、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形成了较强的反差。因此,当前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处于一种烦躁状态中。在就业的初期阶段,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对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表示担忧。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对衡阳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两项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数则由13%上升到45%。

(二)就业心理期望大幅度降低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英语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方面的期望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1000元。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5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比例下降到29%,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三)自负心理明显减弱

所谓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在金融危机之前,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英语专业是拥有牢固铁饭碗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将一展宏图,理应谋到好的职业,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鹜远,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爆发后,英语专业已被推上风口浪尖,即使自身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时,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二、积极调适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一)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认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应当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正确认清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优势与劣势分别在何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必然需要大批量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技能、讲究社会公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四有”新人。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更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引进外资、出口贸易等外事人才需求旺盛,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必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其次,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组织、各类学校,都越来越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新增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此外,户籍的淡化、求职资格(2年)的保留,等等,国家有关政策正向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方向倾斜。同时“双选会”的此起彼落,常设就业市场的先后开设,各级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纷纷建立,以及用人单位频繁地走进大学校门招聘求贤,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职业的机会。

2 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今英语专业毕业生捧着“铁饭碗”安逸过日子已成为历史,毕业生需要改变择业观,正视就业压力,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职的心理和行动。因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要勇敢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就是选择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就业观;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人在职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工作或发展方向。同时英语专业大学生要苦练内功,在校期间努力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 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视野。引导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

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要过分看重就业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吻合。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就业教育指导

1 完善校内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2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在运行中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主管部门都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建立统一开放、多元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保证市场体系协调、有序运转。

英语专业就业篇8

关键词:英语;就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在2016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十大最难就业的热门专业中英语专业赫然在列。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原因,宏观上,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球经济不景气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微观上,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三:就业准备和就业观念、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等[1]。本文主要通过调研问卷、座谈走访、网络调查等形式进行调研,结合学生就业技能的实际需求,尝试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角度找出缓解这一现象的方法。

一、英语专业就业状况

权威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6月3日最新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专业中,英语专业成为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且2015届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11元,为倒数第三;而英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三年后平均月收入涨至6273元,涨幅仅为64.6%。但值得注意的是,晋升较快的专业排名中英语专业排至第四名,并且英语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共55个专业,英语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1位。

鉴于大数据基础,我们通过调研问卷、座谈走访、网络投票等方式,从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根据调研的大量数据来分析用人单位在能力、素质、知识等方面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而确定校企合作平台对英语专业学生构建切实高效的教学体系。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文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共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男生25人,女生157人。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一)就业方向

41%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时放弃本专业相关岗位,转而从事文员、会计等相关工作。受媒体对国家领导人翻译的报道影响,20%以上毕业生选择翻译作为一次性就业岗位,16%的学生选择教师岗位,而选择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比例明显偏低。

其中,选择教师岗位的同学,由于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明显出现供求的明显失衡,为规避就业风险,选择投身英语培训机构,有3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有在培训机构兼职的经历。

(二)就业地点

85%以上的毕业生更钟情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这一现像仍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中,不愿意前往实际急需英语教师的农村或偏僻地区求职,宁愿留在竞争压力很大的一二线城市。

(三)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为大二大三在校学生,20%左右的学生自评自己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相对不足,觉得自己专业基础知识较差,经过进一步走访,这部分学生大多为高考调剂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47%的学生认为自己满足专业知识掌握的基本要求。仅不足10%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较扎实,具备胜任高要求工作的能力。

通过网络进一步调研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优缺点评价,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语言知识和技能较好,能胜任中等难度的专业性工作;但同时他们还具有要求高工资待遇,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偏弱,强调个性,处事不成熟;很多应届生与高级翻译、高级写作等高级英语人才标准差距很大;且知识面狭窄,除了英语外很少有其它的专长,工作能力有限。这也就为校企合作平台的服务项目建设提供了方向。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英语专业学生现状[2]

我国英语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专业四级、专业八级,口译和笔译等大型英语考试评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过程忽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基础职业技能。在缺失良好的真实语境的前提下,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过于程序化、书本化,缺乏对英美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导致失去了英语这门语言的艺术感。

五、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解决办法

(一)校企合作平台意义

校企合作平台项目旨在更好地服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立双方之间良好的互动平台,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通过平台培训缩短。在这个平台,毕业生能够充分了解社会招聘信息,明确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最新就业形势;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平台上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人才,甚至可通过平台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

(二)平台设置补充实践课程

目前很多英语专业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践课,实践课往往只锻炼学生的单项能力,如教学能力、翻译能力等。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必须从听、说、读、写、译、教法等方面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

(三)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

平台可充分发挥媒介作用,综合校企两方面的需求,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将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如与培训机构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面向中小学生的教学环境中,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摸索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即可进行人员的考察筛选,从而缩短毕业生的实习期。

(四)定制专属平台评价体系

虽然各高校都具有课程的严格评估体系,但考核方式大多通过考试形式,细致度不足。而对于实践技能课程,部分学校存在评价体系不清晰,满勤即通过,对实际的实训效果很难界定等情况。校企合作平台因与企业合作举行实践活动或课程,可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且针对不同的训练科目,制定专属评价体系,也能够使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均能清晰的了解训练科目设置的目的和完成情况,从而全方位保障训练效果。

(五)建立多专业合作平台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应用面广泛,谈判、合同、产品说明等都会使用英语。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较强,可以与学校其他专业学生合作,实现1+1=n的转变。同时鼓励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实现交互学习,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跨专业知识,形成校园内多领域自助式的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各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就是要将停留在书本上的英语,在发挥其作为语言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时间利用的最大化及就业技能提升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就业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就业困境对策

0.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我国也适应这种潮流更多的向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发展,这种情形导致了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急剧增加,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总体质量要求也从“专才”向“通才”人才转变。但是,在市场急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背景之下,还是出现了许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究其原因更大的还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之上,只有增强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含金量,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当前,在市场急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依然逐渐凸显。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因素很多,笔者现就其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外部因素分析

导致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最大的外部因素就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对于整个经济市场而言,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的条件是不理想的,许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单就商务英语这个行业而言,也受其具体行业特征的影响。商务活动一般都具有机密性,涉及商务活动的公司都是老员工亲自接单以及完成后续的一系列活动的,非常注意客户群的培养,因此,对于刚刚入职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职员就会有明显的排斥现象,这不仅在思想、精神上打击了刚入职的大学生,而且也会出现许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干着端茶、扫地的工作,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新入职场的大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会出现新入职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该领域格格不入的现象,就业自然就会很难。

1.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内部因素分析

1.2.1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方面

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该专业学生的总的要求、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在我国,虽然因为需求的增加国家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设定,相关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要求十分的不明确,十分不利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才会频繁的出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难、不能胜任行业要求的现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除了不清晰、不明确的弊端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缺陷。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核心竞争力就包括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整体的素质等方面,它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英语的应用能力、外贸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等等。但是,这些方面恰恰是当今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重要方面,普遍出现适应力不强,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现象。

1.2.2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与学习意识方面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最大的不足就是自身的培养意识的薄弱。一方面包括了自身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经常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这就不利于培养毕业生今后在岗位中艰苦奋斗、积极上进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就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准确、可行的规划,不能正确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没有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相关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笔者在分析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之后,认为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及改善,从而有效缓解有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包括实践能力的增强、能力考核的改革以及职业规划的指导,旨在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更有益的途径。

2.1实践能力的增强

在当今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十分关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会觉得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在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学生的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当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从言语实践到商务实践,再到综合实践的递进。言语实践注重的是英语的交际功能与应用,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译全方面的发展,包括了对学生语音、语法、语言技巧方面的实际训练;商务实践指的是一种高度的模拟实践。以商务活动的背景为依托,进而设计出磋商、洽谈等今后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场合,这一过程就注入了综合的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大致包括了单证的制作、商务的谈判、外贸函电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综合实践指的就是校外的实习经历,可以是顶岗实习,也可以是毕业实践,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现场了解商务操作的流程,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体验时间以及理论的结合,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最准备。

2.2能力考核的改革

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重点的改变是更好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保障,但是最终的学生的能力的考核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能力的考核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能力考核的时候需要明确目标任务、分工以及合作,更好的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进入职场之后,必然会碰到需要发挥各个部门职能的任务,这时就需要职员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最后,能力考核不仅是对该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的检验,更是对该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的关键。注重能力的考核,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从“应用性”向“实践性”以及“专业性”转变,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3职业规划的指导

能力是取得就业机会的关键,但是就业方面的指导也是完成就业所不能缺少的因素。在就业之前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指导,结合该专业现今的就业形势,以及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且以学生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毕业生的完满就业。一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科学的选择最适合的职业。二是注重学业以及就业生涯的规划。注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择业技巧的培养。三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思.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蔡学梅,邵吉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毕业生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03)

[3]白新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4]陈洪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5]陈剑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以桂林航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6]吴春兰.凯里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方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探讨――以服务黔东南州旅游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

英语专业就业篇10

【论文摘要】旅游英语专业是伴随着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兴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竞争的压力。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610万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旅游英语专业为新兴专业,我国入境和出境旅游为朝阳产业,用工需求还有一定缺口。但随着英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近专业毕业生的挤入竞争,并随着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会变得十分激烈。2009年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在92%以上,但就业市场也暴露出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学生和院校高度重视。一是女生比男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二是热情、开朗、健谈、举止大方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身体条件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四是知识面广、多技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1、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配备“双师型”教师。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具有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学院每年可选派1—2名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同样,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聘请一些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且英语较好的从业人员(如资深的涉外导游,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为兼职教师。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编写和选用教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课程,将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技能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原则。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地说,针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学制较短,就业岗位层次不高的特点,教材编写应体现语言知识低起点、教学数量少而精、教学内容专业化的原则。学习内容涉及相关法律、礼仪、英语运用、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历史文化等。 

(3)提高综合技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成为既能够熟练应用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导游实用技能,又具有组织活动能力,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测试标准并对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本专业的资格证书主要有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证(中文或英语),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考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证、全国商务秘书证、机动车驾驶证等,掌握了综合技能,就具有了就业和工作的竞争力。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学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意识,不要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所谓的“白领”工作。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目前,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从而最终实现就业。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并结合大量的社会市场调查,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以提高教育效益,让培养的学生能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报名来校就读的学生就越多,学校的生源质量好转,整个教学,就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旅游英语专业是外语系的新兴专业,其教学理念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导游服务为培养方向。随着越来越多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就业竞争也会不断加剧。因此,居安思危,尽早采取必要措施,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保证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