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观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2:15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模糊,院校不予重视

目前,各大高校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但从开办形式上讲远没有达到应该重视的程度。调查显示,将该课进课程、进学分、进教学计划只是少数高校,部分院校虽将就业指导设为必修类,但只在毕业前一年才开设。大多数高校只是将该课在毕业班中开设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只举办几场讲座就敷衍了事。更甚之,某些院校在双选会进行后才应急学习,学习时间倡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甚微。同时,院校对该科的理解狭隘,认为这是一门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式、通晓就业信息的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切实应用价值,也将其视为鸡肋,不予重视。这样,就业指导课的定位不够准确,意义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学习很多都沦为形式化,很少能得到规范化、系统化等正规课程的待遇。

2、教学手法单一,实际效果不佳

从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反馈来看,学生认为上课方式上大多还是停留在灌输者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让学生失去耐心。授课老师一般由多位组成,这样教学的连贯性下降更降低了课程的品质。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的困境。这样看来,就业指导课缺乏一个既能照顾共性又能兼顾个性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应用价值

目前,就业指导材料多种多样,各高校的选择也呈现“八仙过海”之势,但是在一些院校在开设课程时都没有一本规范教材。根据各院校实际情况自编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各级院校共用一本教材的现象也是时有所见。教材内容老化空洞脱离实际,在当下社会没有切实的应用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

1、开创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新理念

由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国家应该在充分结合本国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西方科学的理念和模式,创立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新概念。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和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是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而且,正确的择业观与学生的人才观念也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人成才教育为学生的择业观提供了坚实的理性支持,而正确的择业观则为成人成才教育奠定了基础,使其更加具有实践性。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思想政治课中,还是课余生活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得到教育。而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择业观,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强化他们的成人成才意识,激励毕业生们主动投身到祖国各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支持基层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这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正是大学生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社会的需要。

2、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结构化体系

就业指导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合理化的结构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就业指导结构化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高等学校当中应该重视就业指导课,建立研究并负责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和计划,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和交流的专门性的教研工作室。使教学组织结构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和教学形式丰富化。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只局限在某一本特定的教材当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制定出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讲义,编制出与时俱进、更加直观有说服力、更加丰富的课堂内容。其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大学四年级才开展,而应该从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就开始开展对学生就业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系统分析所学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今后职业目标;对于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充实职业知识,同时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加强就业能力的提高,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主选择就业的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学校应在提供各种就职前培训、心理辅导、面试技巧指导、提供就业程序及就业权益保护等的同时,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使就业指导全面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

3、运用社会资源,提升就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应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体制,充分的利用各种现有社会资源来改善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比如说,我们可以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来参与教学,像是政府机关、知名招聘单位、职业培训公司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的成功应聘者或者本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在教学大纲的总指导下以不同角度来提出、分析并解答问题,使学生们能从中受到激励,尽早的了解到社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在指导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去参观校园招聘的活动现场,尤其是大型的招聘会,并鼓励他们主动与雇主进行沟通,认清就业形势,尽快了解到求职过程中的辛酸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紧迫感,以便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都应涵盖着就业指导的教育,并且还应该延伸到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做好毕业生的后续调查,如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一些有价值的评价或者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好的意见,都应及时地将其反应给学校,争取早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道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系统的学科,高校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构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郭亚红.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2

一、导行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导行的过程是由认识到实践,从知到行的转化教学过程,要运用课文内容的正确观点导之以行,须注意三个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导行中,要选取学生中已有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例和材料。如果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感到言而无信,导行就将导而不行。

(二)实践性原则

要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准备性原则

在课前作好调查,掌握学生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课文的教育要点进行导行。如果没有准备,没有实际材料,就很难使学生服之以理,起不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二、导行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点指导行为实践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是行导行。

(一)正面典型导行

这是根据教材的思想品德观点,以典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直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的一种导行方法。如教学三、四年级的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等内容,通过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小伙伴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制定赶学措施,人人争做榜样。运用先进人物和事迹,要注意“远近结合”,即把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事迹与周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及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远大的追求目标,又有近期效仿的榜样,感到可望而可及,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逐步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现身说法导行

即用亲身经历和休会说明道理。如教学《不要讥笑他人》,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从小到大,别人给你起过外号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或缺陷被别人讥笑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由于太多数学生曾经有过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特别强,感情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说得情真意切:被别人讥笑时,伤心、难过、痛苦、愤怒,抬不起头来,想伺机报复,甚至不想上学……由于学生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下面的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然后,利用心理互换法等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把深刻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情通理达、情理交融,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实践的转化也就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学生之间取外号的现象也基本消失。

(三)示范作用导行

即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学生知道。我在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创设了培养毅力的一种示范。因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业的格式都不尽正确,于是我按照书上的书写格式标准统一了要求,要学生坚持按此格式规范做每一课的作业。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学生作业格式规范后又搞错的,我就采用了示范性导行的方法,坚持自己写教案和写黑板都严格按正确格式写,并选取按正确格式坚持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在学生中传阅,也要求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并要求坚持到底。结果大变样,全班学生作业格式都规范了,且坚持了下来。

(四)直观演示导行

这是通过一些实物的演示或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感受到某思想品德观点的正确与不正确,从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导行方法。例如《关心父母》一课的教学,我利用听录音、看录像、榜样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唤起学生主动关心父母的情感。课后,又以“孝心献父母”为题开展“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学生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琐事,指导学生“能干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的行为实践,从中体会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和劳动的幸福与欢乐。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3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改新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实施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各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统筹安排。但由于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即是该门课对学生实际就业的指导意义认识不足,高校在开设该门课程时没有兼顾到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一年级、二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有些高校选择在学生三年级、四年级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这种非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导致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化、实效性不强。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当这门课是拿“两证”的必须条件,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直接导致学完了就业指导课学生依然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没有理性的择业观念、没有应有的择业技巧等能帮助其顺利理想就业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必要性

1.目前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不合理之处

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担任,这一做法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让高校毕业生游刃有余地理想就业必须要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另外很多高校是以大班、甚至是混专业编班进行就业指导课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个体的就业指导需求,也忽视了专业特点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需求;还有就业指导课也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应该考虑将实践教学环节如给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场景,并根据模拟面试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就业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2.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考试制度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所以学生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期待在大学能有放松的机会,于是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该门课程仅开设在低年级,他们更是觉得该门课与自己无关所以学习上敷衍了事。部分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两手空空、对招聘单位所提出的考题束手无策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3.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必须条件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完美展现给用人单位,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去,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标准、应聘技巧、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模拟面试场景、组织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等方面都应该下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让他们毕业之后能接受社会挑战,突显自我,展现自我,立足于社会。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教改新模式,进一步实施科学施教,因材施教,通过系统地教育矫正大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牢固掌握就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个人职业竞争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改的具体措施

1.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改新模式的推行,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所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务必要做到对就业形势把握精准、对学生的优劣势分析到位、有系统的就业知识、经常走出去参加就业知识培训与研讨、科学预测人才市场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对具体的学科领域有很深刻的研究而不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让就业指导课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2.成立职业规划专家小组: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仅靠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很难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以专业老师为带头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小组等专业团队定期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踪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情况。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在课堂上讲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摩正规的招聘现场,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业竞争压力,同时引导他们考察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逐步落实,同时将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就业指导课成绩的一个评分模块等以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便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让警钟长鸣才能给学生们上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8-139.

[2]谢珊,马强,陈丽冰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78-80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4

在目前职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轨的大趋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就业,如何就业,已成为技工院校师生的一件头等大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未来持续发展,而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学低效的现状亟待解决。

近年来笔者从事学生毕业就业的安置工作,以及《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实践,提出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教材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体验教育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二、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不重视

多年来,就业指导课在许多技工院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即将离校实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每周象征性地开设两节课,而且并不是所有专业班级都开课,有的干脆直接整个就业年级统一上几次专题讲座来当作就业指导课。上课要么由德育老师负责,要么由班主任或者接近离退休教师带管,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二)教师不明确

有的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传递单位招工信息等作用,更有简单理解:就i指导就是做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工作。完全混淆概念。虽然思想工作也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不是一个范畴,思想工作不能代替就业指导。

(三)学生不在乎

近几年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毕业后就业没有压力感和紧迫感,认为就业找工作是学校、家长的事情。缺乏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就业实力的意识。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许多学生都不能以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对待。

(四)教学不灵活

许多老师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仍遵循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只关心怎么教,而很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通常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到下课。所讲授的内容也仅限于根据教材的要义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课本的条条框框罗列出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所以,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一幕:教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学生在台下或昏昏欲睡,或玩手机,漫不经心,无所事事,毫无效果而言。

三、提高《就业指导》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

1.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饱满的热情,生动幽默的语言,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堂小游戏等科学手段,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近学生,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采用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采取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策略,摒弃过去高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整个课堂提倡敢想、敢说、敢做,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加以归纳、引导,最终达到学生会想、会说、会做的教学目的。

3.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纸上谈兵上,收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就业典型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多媒体展示优秀毕业生成长历程、企业实地参观等方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很难有一本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加之,许多技工院校现行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理论内容多,条文框框多,如无法生动地讲解它,学生就会沉沉欲睡,毫无兴趣,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举贴近学生身边的实例给学生参照、启发思考

教材上有许多理论性或条文性的东西,若就理论而理论,条文而条文,老师很容易讲,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技工学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薄弱,对于纯理论或条文性课程,他们往往很不适应,但当你改变方式利用往届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实例向他们讲述时,学生顿时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听完一堂课,从中得到教益。

例如,如何克服初入职场遇到的种种困难、不适应?举例如下:本校08级汽修专业学生黄露军,从应聘宇通客车销售做起,尽力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特点,主动与老员工、顾客沟通交流,利用休息时间比别人多跑业务,不断充电进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销售员升为销售经理,月收入3、4万的经历。又如职校生如何创业问题?举例:本校07级营销专业学生杨常青,如何从利用家庭资源、外部经济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创办香港常青藤(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的创业历程。

有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关于“跳槽”问题,笔者往往会在分析职校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后,用本校学生安置过程中失败的个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反复告诫学生:初次就业,不要随便、频繁地跳槽,不要讲求薪金多少,不要讲求衣食住行,不要讲求大厂小厂,而是应该利用厂方提供的食宿、培训等条件,只要薪金不低于最低标准就可以,学生初入社会,需要的是增长自己的技艺,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当这个基础牢固后,想“跳槽”也未尝不可。

2.用简单朗朗上口的短语口号让学生熟记于心、内化为思想

尽管就业指导课程不像其他传统课程一样有很多科学性、理论性的知识点要识记,但是要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就必须要把一些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而这些就业观念单纯按教材书本上的理论表述,学生是难以记忆也不会去记忆,除非用考试考核的途径强迫学生记忆,但效果肯定不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编写一些简单、通俗、易懂、好记的短语口号让学生熟记。例如,形容学生跳槽,笔者就编写“跳、跳、跳;挑、挑、挑;漂、飘、瞟。”又如“(企业)招工难――(毕业生)找工难”、“企业:用不上,留不住”――学生:干不了,不想干”“有业不就,再就更难”“既来之,则安之;既去之,干好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一行”“面试前三分钟定乾坤”等让学生做笔记,并迅速记在脑海当中。当然,笔者也会利用考察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体现企业文化、用人标准的标语口号分享给学生,如东风日产的用人标准:有德有才,重用、重用、再重用;有德无才,开发、开发、再开发;无德有才,先开发、后利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通过这些标语口号的分享,让学生明白且牢牢记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3.客观辩证地讲授《劳动法》,告知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

2008年我国新版《劳动法》的颁布,进一步强化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劳动者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保护与支持。对此,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新《劳动法》的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客观辩证地讲授《劳动法》,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今后的劳动就业过程中或处处不得意或与用人单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争执。

例如,加班与加班费计算的问题,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我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因工作需要依法延长工作时间的,必须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薪酬。在标准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企业性质、情况、工种岗位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很多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一套加班工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告诫学生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权衡比量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对于所学书本知识要懂得活学活用。

4.制作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带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就业指导包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求职准备、面试技巧、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件学习、信息搜集、广泛阅读、大量查阅,把内容制作成系统的、有条理的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辅助教学,带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教学实效性

目前有相当部分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像其他传统基础理论课程一样,考试前教师出个提纲,画个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纸质试卷上作答,这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考察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考核可以采用课堂问答或者案例分析等常规表现来代替传统考试。考核内容灵活,只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者都能过关。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体验教育

就业指导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专题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但现实是尽管有些学校也会时不时安排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介绍自己成长的历程。但是印象往往是在一间大会议室,宣讲者眉飞色舞,我依然如故。学生的感受是间接的,来自宣讲者的说教,并非亲身经历,心存“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慨。

基于此,就业指导老师更应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教育。这是一种很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像职校生到企业实习、顶岗等做法就是体验教育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调查,自我推销或亲身体验,或把《就业指导》课程直接搬到企业上。评价这种体验教学有效性看是否有利于w生对课程的掌握,是否有利于切实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否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就业服务的目标。到了企业,学生感受的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且还有企业的文化、员工的素养、团结协作精神都在起到教育感化目的,实践证明,就业指导中对学生实施体验教育,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也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亲身体验后,学生能更加珍惜课堂学习的宝贵时间。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5

金・拉夫(JeanLave)和艾丁纳・温格(etiennewenger)合著的《情景学习》一书中所阐述的学徒模式教学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拉夫和温格所提及的情景学习,特别是在实践共同体中,是指“个人和社会情境之间产生的所有联系的互动的产物……实践共同体应该是既定文化的内化,它和传统文化是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同时他们提醒我们,情景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

这套理论中涉及很多音乐师范教育的模式,努力在师范教育的最初阶段将宝贵的实践经验应用到现代师范院校教育中。普通的师范教育往往是一小群准备成为音乐教师的人聚集在一所学校里,在一位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和教授的统一指引下进行学习。霍姆斯协会把此种教育方式称为专业发展合作,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称呼是职业发展合作。

在大部分的专业发展学校(师范学校)里,学生们都是按照医学院的模式来学习的:首先,在某个年级或某个特定题目下,学生才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上实习课;实习期则是此种模式的延续。这种模式适用于小学教师的学习和某个文化科目教师的学习,比如语言、数学、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但是却非常不适合音乐教师的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小学里一般只有一位全职音乐教师,在小学或高中也只有一位全职合唱队或器乐队指导教师。传统的专业发展合作仅仅就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和一位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利用每个学期所延长的一个星期进行实习。运作这一模式的基础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几个学期专业音乐技能的学习后,开始进行教学实习。

职业发展合作模式是把实习教学和音乐教育学习相结合,因为学习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获得新的音乐知识,或是获得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尽管这种知识或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这种“学习”更多的是意味着在实践中“要成为一个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师”。

以下内容选自中学职业发展合作师范生的研讨会记录和每个人的教学观摩课观后感。其中对情景学习进行了大篇幅的形象描绘,音乐师范生的情景学习包括如下内容:

・音乐教学课程观摩

・参与更多的音乐教学活动

・合作反思

音乐教学课程观摩

在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所呈现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上,师范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很多授课技巧,而且还可以现场体会到学生们对于这些教学方式的直接反应。此外我们还能够在师范生的观后感中了解到他们对于观摩课的感受和想法:全部吸收并进行改进。他们就像一股新鲜血液,推动着音乐教育团队和传统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对实习指导教师(上观摩课的教师)的第一印象是她的音乐修养。由于她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们的,是利用自己所擅长的技能来传授课程内容和熟悉的音乐模式,因此能够很容易得到观摩师范生的认可:

“朱莉(实习指导教师)给师范生们展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声乐示范模式。她是我们所见过的公立学校中第一位在上课过程中不断进行声乐演示的教师。”

“她唱歌、讲解音乐知识、弹钢琴,各种方式运用自如。太神奇了,我想自己永远也做不到!”

“她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可以很快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课内容,和孩子们交流起来非常顺畅。”

从师范生的观后感中还可以了解到实习指导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案准备情况。对于这些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从中明显体会到实习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建立在她自身牢固而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条理清晰的教学计划之上的,给学生们一个循序渐进的感知和认识过程。

“她的授课内容非常有条理,每节课、每一年,都有非常明确的重点内容。我真为这些学生们感到高兴,他们有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

“她所选择的授课内容总是恰到好处――不会太难,但又保持一定的挑战性,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可见她在选题方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甚至已经选择好了下一年的教学内容。”

“在观摩朱莉的课之前,我对于如何制订教学计划毫无头绪:是一节一节课地制订,一个教学题目一个教学题目地制订,还是为所有7年级的学生制订一份统一计划?如果真是那样,那么7年级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学区的整体音乐课程计划呢?”

师范生认识到中学生的音乐水平、对音乐的期望以及在此之前的各自音乐基础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实习指导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帮助各种水平的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引人入胜的授课方式。

“男孩们不再因为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过渡期而逃避音乐。教师对他们寄予一定的希望,但不会强迫他们,只是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

“这里有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让我有了更多的感受,即使在专业音乐学习课上也不曾体验过。朱莉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一旦学生有责任感,就会尽自己的全力积极参与到团队中去。”

在学校合唱队的例行评估中,经过实习指导教师调教的那些中学生们可以非常专业的来评估自己,这让师范生们感觉非常意外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坦白地说,在所有中学合唱队评估中,这是最让我吃惊的一次。”

“朱莉呈现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对等式的评估。我曾经认为它是非常混乱的,应该不会有任何效果。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它完全开发了学生们的听力。”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朱莉所教授的视奏法和对学生们的评估方式。学生们每天都在进行视奏练习,因此当正式考试时,他们完全能够应付自如了。”

参与更多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职业发展合作模式中,音乐师范生们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协助组织和指导合唱队、担任伴奏、辅导学生进行视唱练习、辅导学生的个人节目等。尽管师范生们的初衷是“接受尽可能周期短和简单的工作,万一出错责任也不会很大”,但是他们仍然希望自己从最初阶段就参与到一个班级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去,这样可以和学生们有近距离的接触,可以随时检查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认知:

“当我和这些女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对某一个人有效的方法对其他人未必奏效。比如纳塔利能够看懂和理解音高升降曲线,有视唱练习基础,但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却不能够视唱。而对于希瑟来说,任何视唱练习的方法都不奏效,尽管她逐渐开始了解音阶之间的区别,不过仍然不能够顺利进行视唱。但是希瑟却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本事:对于听过的音乐都能够过耳不忘。”

师范生们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承担更多的责任,还可以和学校的管理层接触,

参加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研讨会,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等。作为一名师范生,多在学校和学生身上投入一些时间,多争取一些实习课的机会等,有助于他们找到归属感。

“通过职业发展体验活动,我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帮助学生们准备独奏节目锻炼了我们所有人。我们有机会和学生单独相处、去尝试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同经历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音乐节开始了,我们看到台上表演的学生时非常有成就感”。

合作反思

只有处于职业发展合作模式中的师范生们,才有机会进行这种反思。在讨论会上,他们宣读了各自的观察报告,并和实习指导教师、教授一起检查教学计划;在观看了各自的学习教学录像后进行了反省,并对彼此的观察报告进行评论。所以教育学习也应该包括师范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我们的重点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歌曲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欣赏,教学计划应该如何制订等。因此我们经常自问:为什么选择今天给团队进行预演?为什么要放弃你的教学计划?为什么要指派纳塔利而不是特蕾莎?我们分坐在房间的不同角落,可以从不同方位感受到合唱队的声音;也正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角度因此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无法全面回答上述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之间彼此信任、坦诚对话,这种对话能够加深彼此的信任。”

在反思中,他们还将现在的观察报告和自己的上课经历进行了比较:

“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演奏适合的音乐作品,因为作品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

“我不记得老师给我们做过视奏练习,也没有听说过联邦或州里的标准规定等,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标准和规定。”

“现在回头想想,我的中学老师从来都不曾真正了解我们这些学生,他们上课不过就是在照本宣科。”

黛博拉・布里兹曼(DeborahBritzman)提醒我们,大学生“是带着各自的受教育背景和对教学工作适当的想象来接受师范教育的”。合作反思允许师范生们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想象教学工作,并随着实践活动使之日渐清晰。因此他们对于这个行业有了比较专业的评判,也就使得他们对于音乐教学的概念,或者自己所要成为的教师的形象,产生了些许改变:

“我认为中学阶段就像是冬眠期,小学是发展期,高中合唱队时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会有变化;如果发生变化也就是从小学到高中期间,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这是我在读师范期间最大的发现。”

尽管对于新教师来说找到自己的教学榜样进行模仿可算是一条捷径,但是音乐师范学习不仅限于对经验丰富教师的模仿,参与到真正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去是师范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这样可以使师范生们和青年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音乐思想和适合的音乐类型。让师范生们带着一定的责任感开始他们的教学生涯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所担负责任的日益加重和更多精力的投入,师范生们会逐渐提高他们的职业归属感。

把观察同音乐教学相关活动相结合就是临界反思,这一点与合作反思有些相似。它们不论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者借助技术媒介的方式进行交流,都是师范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这样师范生们就可以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会引发音乐教学概念的改变。

从情景的立场考虑,学习更注重的是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和临界反思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很多改变,其情况正如拉夫和温格所描绘的那样: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6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高校,本身处于转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和学校自身硬实力的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率。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社会充分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而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快社会融入度是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态

1.教学模式单一,合班授课居多;教学手段传统,灌输模式为主。对某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合班授课教学居多,10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数量占72%,60人以上100人一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3%,基本不存在3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在大规模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只能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二是部分专业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需要被合班上课,教师无法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特点展开就业指导。

另据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人数比例约占80%,已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约占40%,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受个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虽然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奋战,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运用较单一,多数为照本宣科和ppt简单解读,以灌输模式为主。

2.教育形式封闭,个性指导不足;缺乏热点研讨,疏于课堂管理。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看,存在普遍的教育形式封闭的问题。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教学内容只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普遍展开,较仓促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紧密同步的热点信息及素材研讨,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公共必修课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常感乏味,因而产生就业指导课偏理论不重实践、可去听可不去听的心理。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原则及对策

1.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结合,改进教学模式。目前就业指导课在扩大师资队伍、压缩班级人数等方面,改进手段已趋瓶颈,但是在提高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和提高就业指导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尚有很深的改进潜力和方法。

通过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面试情景模拟和基于不同职业取向的求职情景模拟,有效针对专业开展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相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具体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思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

2.理论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结合,充分接轨社会。就业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各项国家就业政策,认真学习各项就业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就业环境,清晰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学习,坚持理论性原则。同时,就业指导课还应充分与社会接轨,引入开放性原则,把就业指导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打造理论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挑选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案例,不仅在课堂进行研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随时开展网络研讨,使学生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择业能力较弱、就业法制观念不强等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指导学生遇到这些不利因素时的具体对策与调整方案。通过邀请职场精英进入课堂,对其自身求职、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经历进行介绍,并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获得最接地气的指导、借鉴最真实的感受,因而产生思考、汲取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各类人才招聘会,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就业求职氛围,认识现实差距和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紧迫感与就业危机感。回到学校以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适应社会进行必备的职业技能锻炼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就业指导课对每一位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起着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及知名度、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从内心极其渴望学好这门课,利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指导,为毕业就业及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针对性、趣味性、理论性、开放性原则相结合,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才能破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境与课程发展瓶颈,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尹思琪.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3(21).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7

关键词:专业特色;活动教学模式;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37-03

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中央教科所朱小曼教授强调,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较系统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1]本文所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笔者认为,构建教学模式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正确的教育观念作引领

教育观念与价值取向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它虽然并不构成教学模式的具体因素,却为构建教学模式提供了指导方针。艺术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模式构建,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观念。让德育课堂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堂;让德育课堂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服务于优秀学生的发展;让德育“渗透”并“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而不是仅仅作课堂上的灌输。

这种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践行德育教学的“三贴近”原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好每一个教学要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教学目标,重视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注重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有恰当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必须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考虑“协作”,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要重视“会话”,即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通过会话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要重视“意义建构”,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指导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2]

三、艺术专业特色作借鉴

艺术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优势,那就是专业资源。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德育教学的补充;而艺术专业的形象之美,恰恰可以弥补德育教学抽象、大同的缺陷,为彰显德育教育的魅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源泉;艺术专业的就业导向性也为德育效果提供了实践和检验的机会。

笔者就职的苏州评弹学校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学校,特色鲜明。笔者面对的德育课教学对象是一群有着艺术特长的2011级评弹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热爱艺术、热爱专业,活泼好动、喜欢表现,渴望成功。但是,他们不喜欢空洞枯燥的德育课,更不喜欢被说教。所以,要让德育课发挥“育德”的功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实施迁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活动去感悟和提升品德。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笔者在德育教学中逐渐探索出了“有专业特色的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职业教育及学生发展规律,以“以生为本”的观念作引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紧跟新课改要求,坚持德育教学“三贴近”的原则,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基本教学程序为:情境设置——讨论问题——思考感悟——实践强化,注重渗透和启迪,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德育,通过德育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通过课堂上的思维碰撞生成新知,进而产生幸福感。

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课例

“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上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的陈旧观念,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苏州评弹“说、噱、弹、唱、演”的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从学生的专业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专业表演和活动的机会,以“体验”“感悟”“生成”为主要学习途径;在学习方法上,以分组教学为基础,以“协作”和“会话”为主要途径,形成竞争、合作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课堂、专业学习及社会生活表现的三维标准衡量学生的德育学习及践行效果,以学生为主要评价主体,综合学生的自主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的导向性评价,促进其发展,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教学效果上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德育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促进学生的专业及文化课学习,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这也符合艺术职业院校专业课和文化课相互促进的教学宗旨。

以下以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用书——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模块一中的话题二《个个是人才》教学为例。

(一)教材处理“因生制宜”

由于教材中的案例更多倾向于技工专业的学生,而笔者所在学校的评弹表演专业属于艺术类,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对教材内容作了“增、减、换”处理:增加了生活中及学生本专业学习的实例,如毕业生、评弹名家的案例等;删减了书中与学生学习实际较远的案例,改为课后阅读;将“技术工人”换为“评弹演员”,将技术工人的成才要求换为评弹演员的成才要求;根据艺术行业的特点,将“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改为“扬长补短,人人成才”,这样更能鼓励学生积极对待自己长处和不足。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成功的三条途径的次序进行了调整。总体上体现德育课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同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即容易把“人才”偶像化、把自己平民化)设计教学目标,把目标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勇于面对挫折,树立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方法“突出活动”

在“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本课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主要采取了情境活动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等,强调实践性;学生主要运用了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分析法,强调探究、合作、竞争,体现灵活性,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

(三)教学过程“体现特色”

本话题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人才概念和树立成才的信心,教学以4个问题为主线:即“什么是人才?”“谁是人才?”“你能成为人才吗?”“成才需要怎样对待你的长处和不足?”期间贯穿学生的分组讨论、心理测试、专业定向、案例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引出感悟,完成“情境”“协作”“会话”的内容,使学生对人才的概念和成才的途径有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成才的途径,分为两大环节,即案例分析和活动体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充分依托专业特色资源进行“意义建构”。首先让学生进行评话故事表演导入,内容是改编评弹表演艺术家徐丽仙生平的案例,构成对比主体。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切入成才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对重点内容形成初步认识,进而以课堂游戏进行实践体验。本课时重点是“成才之路”的课堂游戏。

“成才之路”的课堂游戏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教学进程设计的。授课时学生在专业上已经学习了琵琶的装弦、校音和简单的弹奏练习曲《铃儿响叮当》。该游戏分为装弦——校音——演奏三轮比赛。每组选1名同学参加,共6名同学分2组比赛,第一轮比赛装弦,第二轮比赛校音,最后有一名同学胜出,为大家表演《铃儿响叮当》,代表成才。游戏结束后,教师分别采访三类学生代表——没参加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学生,作点评拓展,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感悟成才的途径,学会正确面对挫折,调整心态,最终真正走向成才。

(四)教学效果“促进发展”

该模式不仅活跃了德育课的课堂氛围,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同时期的弹奏课相比,学生的成绩普遍走高——这源于德育课游戏的竞争氛围而激发的勤奋练习。

实践证明,“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德育课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同时,该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信心,让其体验到专业学习的成就感和专业学习的动力,实现了德育课与专业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符合艺术职业院校的教学宗旨,体现了职业学校的德育特色。该模式依托于艺术表演专业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撷专业之美感,显德育之魅力,服务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艺术职业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8

一、体验式教学法简介

体验式教学理论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从做事里面求学问,提倡将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考和体悟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引入或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自身对内容的理解、判断和反思,将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不断达到新的知识境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认识的升华。这种方法有利于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主体间教学相长。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我们常说备课应该备学生,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突出学生,淡化教师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是很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如下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法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因此,体验教学最突出的功能是教育的内化功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反思,实现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态度、情感等,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进行。

例如,在面试技巧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将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又分为招聘方和应聘者,由扮演招聘方的学生设计招聘职位,准备好面试的问题,在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模拟面试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扮演招聘方的学生,会主动去了解面试应该问哪些问题;而扮演应聘者的学生,则在应对模拟面试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

角色扮演的过程生动、鲜活,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相关技能,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引导学生将外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从而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活动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内在统一,从而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扩展出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组织课堂小活动或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学习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强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探索、体悟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就业心理调适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游戏来进行。比如,增强自信心的小游戏,以10人为一组,每个人至少说出与自己相邻同学的两个优点,不能夸大,也不能无中生有。让所有的同学在游戏中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改变不良自我认知,走向自信。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隐喻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教师既要把握活动本身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还要把握活动教学的节奏。另外,活动教学法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是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教师一定要做最后总结,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角色互换法与小组讨论法

体验式教学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种自主意识的培养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而角色互换法和小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主要方法。

(1)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法不同于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也就是由学生来当老师,学生讲课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内容只要与课程相关即可。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简单实用,既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当场组织能力,更提高了其演讲能力。

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不愿意发言或不好意思发言,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跨出愿意体验的第一步是教学中的难点。

(2)小组讨论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技能,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代表本小组发言。如在简历制作的内容中,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提交一份其认为满意的简历。在课堂上,小组同学对收到的简历进行点评与分析,讨论哪些内容是一份简历里必须有的,哪些是次要的甚至是无用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简历制作的要点,继而制作出满意的简历。这样的小活动可以彰显学生学习主体的身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互换和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讲课内容应以赞许和引导为主,肯定发言内容的合理性,尽量不用批判和质问的语气,但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要做好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另外,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教学法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就业能力;还应注意学生体验的深度,既不能让学生无体验地被动接受知识,也不能因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而致学生体验不深。

4.调查分析法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和合作,主张教育与生活是互通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是主张将生活引进学校,而调查分析法正是将生活融入教育、融入学校的比较恰当的方法。

调查分析法是由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调查分析,并将结果在课堂上分享及讨论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走访知名企业家、参加行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世界,更好地规划职业人生。调查分析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调查分析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锻炼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调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有关了解职业的章节中,教师可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搜集某个职业的招聘信息,分析总结该职业的工作内容、素质和能力要求、任职资格、职业发展路径等,进而增加对相关职业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在就业指导课中涉及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等内容,也可采用调查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信息,整理后再到课堂上,比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不仅从调查分析中得到了乐趣,对相关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体验。

在调查分析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调查分析目的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周密,结束后教师要做出恰当的总结,以便使学生在对现实的体验中,有更深的感悟,并且能应用到实际的职业生活当中。

三、高职就业指导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素质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由不满到喜欢,由漠然到充满期待,由应付考试到真心喜爱,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心投入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师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就业指导课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2.精心准备

体验式教学方法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应在课前充分准备需要使用的器具、材料,考虑应创设的情境,还应对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设想、精确预设时间,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注重引导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引起学生健康快乐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自如。但是应当注意,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带有教学目的和意义的,不应一笑而过,也不能流于形式,学生恐怕不能彻底明白各项教学活动安排的目的,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各项表现,留意学生的行为,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9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四个成分[1]。在我国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实施,但其专业教师还处于职业的探索期,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模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任务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模糊[2];还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3]。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前人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在实践中的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干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拟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培训对其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进而探究该课程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干预效果。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5]管培俊.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0,(017):29-31.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能力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学校及社会层面来说,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一些大学生也在为自己能力不足、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而苦恼。因此,笔者从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出发,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僵化,教学内容呆板

目前尽管多数学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但许多老师把一门实用性的课程上成了理论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在上课时,采取的是“念经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在教学时不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长远发展

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上课技能,更应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而且最好要有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对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上课时也才能把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应聘进高校担任教师,上课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培训,对于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多为各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缺乏长远发展的考虑,把上课当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自然不会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了。

(三)主观认识错误,重视不够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质量不高,许多大学生认为上课不如在寝室睡觉,或者有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其他专业课。有的学生直接言明,就业指导根本不需要学习,来上课就是为了学分。由于学生的主观认识偏差,导致就业指导课堂完全变了味,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如今,大学生就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包分配”,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想要的员工,自然是能够为他创造价值的人。因此,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多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得提升,除此以外,教师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助大学生一臂之力。

三、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一)角色转换:课堂从“以老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

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呢?

以学生为主安排教学时间。一节课的内容里面,应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性地位,无论是让学生讲、写还是演,都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内容。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所缺乏和迫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重点讲解和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

以学生为主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不是一个填鸭式教学的地方,而应围绕学生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能力锻炼,完成自我挑战。

(二)教学方法转换:从单纯的“念经”转向多样化教学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看起来简单,但要上好并不容易。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育、心理、管理等相关知识,同时积极主动了解外界变化,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只有这样,才能为上好就业指导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课堂可以不再静悄悄。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要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上课时,可以抛一个问题给学生,然后对学生的座位稍作改变,让同组同学坐到一起进行小组讨论,甚至可以允许小组之间互相走动,这样课堂气氛就会生动起来,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既不会觉得枯燥,又可以互相学习。

学生当“老师”过把瘾。如,在上“就业形势”这节课时,笔者就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选定组长,进行分工,自行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下节课进行限定时间的讲解。这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并且采用小组教学,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品质,学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锻炼。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因此不能光靠讲理论来完成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在讲授“面试”环节时,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表演,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牢牢记住了老师讲过的面试技巧。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不局限于校园,去企业参观。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联系一些企业,带学生去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和氛围,同时,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交流,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需求。

总而言之,应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用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