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基本公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50

财务基本公式篇1

随着新兴产业的壮大和知识型企业的泛化,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超越现有的被激励的管理模式,成为与物力资本同样具有分享剩余收益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企业所有者。有研究指出,在人力资本产权逐渐形成,并逐渐要求作为与传统财务资本平等力量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基础上,会形成新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新的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两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现代企业是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契约”这一科学的企业存在观,深刻地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使财务与财务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理论和实践角度,反思现有的财务理论范式、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行财务制度是以传统财务资源——物力资本为运作核心而进行的财务安排,是以传统的财务资本——资金为中心而进行的融资、投资,以及强调以物力资本所有者为唯一剩余收益分配对象的基本模式,是现行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范式的产物。其中,以物力资本所有者(即股东或出资者)为剩余收益分配的唯一对象的财务分配制度,是现行公司财务运行的核心。人力资本产权化趋势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使得现行公司财务范式面临创新的需要。公司财务必须改变其以传统物力财务资本的融通、投入、日常管理及对出资者的利润分配等为基本内容的财务范式,引入人力资本要素及对人力资本进行价值管理的方法与内容。为了保持公司财务实务范式的运作效率和公司财务理论范式的解释和指导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我们还可以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来反思现行公司财务范式。现行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的主流范式还没有形成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财务安排,这使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很难深入,无法深入到人力资本会计阶段,即从资产和权益两个方面完整地对企业在人力或智力上的投入、产出及存量进行核算和管理。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理论与核算体系大都是在缺乏人力资本财务安排的条件下构建的,这无益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制度创新安排。正因为如此,管理层在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和推行上缺乏足够的动力。财务制度构成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的基础,人力资源会计要想系统地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方面的信息,并有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建立起系统的财务安排。而现行的财务范式除了关注物力资本所有者即股东对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外,还未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财务分配要求、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价值评估等纳入其中,这就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和人力资本会计的发展存在制度性的障碍,始终无法从核心人力资产(或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产权权益两个方面来设计能得到企业管理层肯定的人力资本会计制度模式。因此,人力资本产权化影响到财务与会计的实务范式和理论范式,现行公司财务范式由于缺乏创新而形成的人力资本财务制度缺位,成为阻碍人力资本会计发展的理论与实务上的障碍。

二、基于物力资本的财务范式的缺陷与创新要求

首先,从财务范式的内在缺陷来看,现行的财务范式存在“价值空洞”缺陷,而弥补“价值空洞”的根本出路就是范式创新。如前文所述,现有的财务范式是围绕着资金及其运动而展开的理论结构,以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管理及利润分配为财务管理内容,利润分配制度的核心是按资分配。公司财务的核心和现实的边界是指资金运动的轨迹及其涉及的经济利益关系层面,公司财务范式可抽象为资金即物力资本的配置结构。然而,从人力资本要素与人力资本产权化发展的角度观之,这是典型的工业经济社会对公司财务范式认识的产物,其实质是物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者)及其人(经营者)的传统财务理念,其理财根本取向是对物力资本所有者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物力资本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逐渐与物力资本即传统意义的财务资本一同成为企业经济的核心要素。在一些新兴行业,人力资本甚至取代物力资本成为整合资源的主导要素。像微软这样的创业企业并不是建立在丰富的物力资本基础之上,其企业价值的创造主要源于核心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非传统的物力资本即资金。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也不反映在现有财务会计核算的财务资产中,而是体现在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上。就当前的会计模式而言,财务会计还无法有效地核算人力资产,这正是前文所指出的财务制度缺位使然。因此,在实际的企业价值和账面的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价值空洞”。现有的财务范式是含有“价值空洞”缺陷的理论与实务结构,与目前人力资本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和未来产权化发展趋势存在很大的背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战略资源的结构变化,必然会促使财务理论与实务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融资”、“投资”、“管资”、“酬资”的财务结构将被提升到融智与融资并重、投智与投资并举、管智与管资并行、酬智与酬资并存的新型价值管理结构。这其中孕育着崭新的财务范式,这一新型的价值管理结构充分体现了通过财务范式创新来弥补“价值空洞”缺陷的系统性努力。这些系统性的努力包括对现有财务范式下的财务概念、财务资源、财务价值观、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价值管理属性的重新审视,其目标是在崭新的基本财务概念和财务价值观念上,构建一个企业价值管理的公司财务新范式。

其次,从财务范式的管理实践来看,现行财务范式会造成管理摩擦,而范式创新是解决管理摩擦的根本出路。一方面,由于现行财务范式以物力资本为基础,人力资本外在于其理论与实务结构,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财务管理是不相干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新观点,如人力资本运营资本化管理,其具体内容涉及到人力资本的股权化安排、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与权益确认等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我们并不反对把前述内容纳入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但我们更倾向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属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如前文所述,现行主流财务范式还没有定位在价值管理上,鉴于“价值空洞”的存在,人力资本要素尚未纳入财务的理论与实务范式,因此,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管理摩擦,即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的职能管理归属矛盾是必然的。现有的财务范式未能考虑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新兴的经济要素,无法满足新的管理实践的要求,在理论解释上也缺乏力量。按现在的财务范式,是不能接受人力资本会计上提出的“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这正是传统资金管理型财务范式在局限我们的思维。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形成的重要资本内容,为什么不可以纳入财务管理范畴?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形成企业新的资本结构,难道不会改写传统资本结构的意义?财务难道没有责任解决人力资产的估价难题?因此,只有创新财务范式,财务的理论与实践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财务范式的创新除了体现在能容纳新的经济要素,接受新的价值理念外,还体现在通过管理方法的创新来完成财务观念的转变和资源、资本结构上的变化。以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对新的管理内容,正如“旧瓶装新酒”,未必相容,可能产生管理失效。人力资产评估方法、人力资本投资方法以及基于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利用效率的财务分析、针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财务分配政策等,都需要在继承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表明财务范式创新只有取得方法论的支持,才能尽可能避免管理方法与管理内容之间的摩擦。至于方法的创新,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求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引入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三、基于人力资本的财务研究前瞻

结合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经济背景和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借助于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构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财务理论与实务范式,有利于人力资本会计的发展,也有利于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密切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使三者各有其管理职能定位并形成有机的职能协调,这是公司财务研究的新课题。展望未来的财务范式,其创新意义体现在:未来的公司财务理论范式和实务制度不再是以物力资本为唯一的剩余收益分配主体,而是一个以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双重产权主体参与剩余收益分配,以物力财务资源和人力财务资源即广义财务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创新范式,一系列基本财务观念的变化和财务基本理论的发展将在此基础上展开。

首先,从财务资源观来看,面对新的经济条件下财务环境的变化,财务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作相应的拓展,人力资本要实质性地纳入财务理论研究的范畴和财务管理实务的视野。在财务资源等基础概念的理解上要有新的突破,把财务管理的对象从狭义的财务资源——资金,拓展为广义的财务资源——物力财务资源和人力财务资源。

其次,从财务职能管理创新来看,在新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内容需要超越资金管理,把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纳入财务职能管理,并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职能协调。人力资源的管理应明确分工,如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进行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岗位设计和优化等事务性管理,而把人力资源价值管理的职责赋予财务职能部门。

再次,从财务的手段创新来看,财务部门要进行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需要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方法。比如,把管理中的激励方法系统地引入财务管理,使其有效地协调企业与不同财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注重激励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潜能。「参考文献

[1]张丹。人力资本要素确立的财务思考[J].现代会计,2002,(5)。

[2]兰艳泽。论财务管理的泛资源观念[J].当代财经,2002,(12)。

[3]阎达五,徐国君。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与劳动者权益的确立[J].会计研究,1999,(6)。

[4]张兆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研究,1999,(3)。

[5]仲文。试论人力资本理论与应用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1999,(6)。

财务基本公式篇2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辨析思维;自主学习

一、引言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形成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教师有过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milneandmcConnell,2001)。这些都迫切地要求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以课程专题研究(courseresearchproject)为训练载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self-directedlearning)。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根据问题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辨析式思维能力;有能力识别和搜集相关资料,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现行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辨析式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认知和学习的一种能力,强调有选择性地对知识和信息加以判断与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方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②有针对性地学习。从对现实问题思考中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和应用能力。③组织学习小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④开放式的动态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确定分析对象、鉴别问题、搜集信息。⑤非结构化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现实的、复杂的管理环境,并逐渐养成对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课程专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专题研究,是在运用专业课程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提炼出的关键性、综合性问题为主题,利用开放性的资源环境,结合现实商业环境,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并完成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三、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课程专题研究为主要训练载体。笔者根据本科生财务管理平台课的特点,遵循研究型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了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三个系列课程研究专题和体现财务管理核心内容的六个分析案例。每个研究专题都使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点体系,通过完成该研究专题,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案例分析则针对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在学习核心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研究相关专题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整个财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本文以公司价值管理为主线,设计了公司财务状况分析、财务预测和价值估价三个核心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包含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点群,同时,三个研究专题知识点群之间紧密联系,涵盖了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这三个研究专题的逻辑关系是:①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针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与财务状况,目的是发现公司过去及目前存在哪些财务问题,并延伸寻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公司调整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②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对公司近期未来的规划,强调在上述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短期预测和规划,解决公司营业收入和融资策略相配合的问题,是对公司短期的价值管理;③公司价值估价是对公司的长期价值管理,通过对公司价值评估,发现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问题及关键因素,为管理层进行价值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投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学生在完成三个研究专题的同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上述系列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也关注公司在当前、近期与长期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价值管理的理念。

2、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问题设计

(1)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研究专题的分析框架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和现金流分析两部分,涵盖了三张基本财务报表的全部信息。学生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平均水平比较,对公司的基本财务报表全面解读和分析,发现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引发财务问题的经营与管理的因素,为管理层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提高公司价值提供依据。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样本公司存在哪些财务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本研究专题提供的分析框架对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②产生这些财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些根源对财务问题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寻找公司财务问题背后的根源,探究是什么样的经营问题导致了这些财务问题,又是如何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的计算和简单的比较分析上,而是深入分析财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逐渐体会到经营策略与财务策略的相互关系,以及体会如何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研究专题,在财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公司近期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是对公司的短期价值管理,对未来经营期内公司价值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为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提供依据。本研究专题设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规划。传统的财务预测与规划主要运用销售百分比法,一般分为收入决定融资和融资决定收入两部分。传统的财务规划一般都把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保持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追求的目标,只是单纯地考虑公司的市场目标,而没有考虑与公司市场目标相配合的各项财务目标,特别是公司的财务价值目标。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关心公司的财务目标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目标相统一、相协调、相配合。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将公司价值目标与营业收入与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相配合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规划。对传统的财务规划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改进:①对各项目的预测不是简单地同比例地放大或缩小,而是要考虑各类资产以及资产项目与主营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②考虑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③针对资产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④根据预期的财务指标以及改变假设条件后的可持续增长率,更能反映公司在预测期的情况;⑤考虑了公司的主动投资行为。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如何基于核心财务价值指标进行财务预测?引导学生采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方法,结合公司的财务比率对公司短期未来进行财务预测。

②如何解决企业营业收入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配合?

这个问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按照传统的财务预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全面考虑公司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要在达到预期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既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并能完成对公司的融资规划,安排好融资规模及融资方式,即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统一。

(3)公司价值评估问题设计

公司价值评估专题,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专题。需要结合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分析和未来财务预测方法,对公司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各价值评估方法的原理,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司的长期价值进行评估,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管理。是三个研究专题中对学生财务判断能力、专业敏感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研究专题。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公司价值管理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不是单纯地预测数据而完成一个价值评估作业,而是从管理层对公司进行价值管理的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对公司价值有着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并为管理者提出可行的价值管理建议。

②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这个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提出,公司价值评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公司的投资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公司的投资人需要从公司的价值评估报告获得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相关信息,并作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因此,学生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样本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被市场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样本公司是否仍值得投资人投资。

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价值评估的同时,从公司的价值管理和市场价值角度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长期价值管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个研究专题选择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主体,逐步提出层层深入的研究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置于开放式资源环境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每个研究问题都没有惟一的答案,选择的样本公司不同,公司的经营方式、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界定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个研究专题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问题,涵盖了一定数量的财务理论和知识点,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只给学生提出基本研究目标、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由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公司的特点自主决定需要的相关资料、研究方法、具体研究问题及确定研究方案,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挖掘公司的信息和分析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专题研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对研究专题项目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库资源、分析模型与工具、评估标准等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交流沟通;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

①确定研究对象。每组学生根据公司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选择较感兴趣的某一行业的某一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样本公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②确定研究问题并细分为具体问题。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在研究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公司的特点和经营情况,确定公司围绕该专题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细分问题。如对财务规划问题进行细分,确定具体研究项目为经营战略研究、利润规划、资产规划、融资规划等几部分,再针对各个具体的研究项目,结合公司的基本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③拟定小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后,学生小组成员讨论拟定较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的工作计划安排和确定的分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工作,使整个学习过程有序而高效。

④自主学习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必要时可以小组谈论共同解决,或请教教师。例如,对公司财务预测和规划时,需要学习销售收入预测、股利政策、项目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等相关知识模块。

⑤侧重发现问题。学生选择的公司不同,规划时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例如,规划时可能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市场需求如何;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关键因素;目前资产规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融资形式配合资产规模与结构的调整等,根据研究公司的具体特点,确定研究的重点,为提出解决方案做准备。

⑥提炼研究结论。完成研究内容,并依据对研究结果的判断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针对研究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为测评阶段。学生根据每一个研究专题的要求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就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炼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点评;测评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的问题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思想和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针对现实财务问题进行深入地、反复地探究,不断提高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

四、结论

财务基本公式篇3

公路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需要从施工前期,施工进行和竣工后三个方面进行财务方面的运算和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完善制度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公路基建项目财务管理

1.定义

公路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是指在公路施工建设时,对施工项目各项财务数据、材料损耗、资金筹备、投资成本等各项资金相关的管理。从公路建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到建设实施的过程及最后工程竣工三个阶段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2.特点

公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问题贯穿了财务管理的中心;二是财务管理时效性较长,涉猎面也相对较广;三是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了合同管理的方式;四是在财务管理进行中包含明确的概算理念;五是财务管理的职能高度分化,具有其他“大财务”管理应有的特点。

3.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公路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分析整体项目所需资金总数,筹备相关建设公路所需资金,并对公路基建的开始、建设、竣工三个阶段的具体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且对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结构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对公路基建项目的资金合理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4.投资成本管理建设

投资成本管理公路基建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成本控制思路,努力将全体工作人员都动员到成本控制工作中来,全面控制中包含总店控制,目标控制中包含过程控制,并且在成本控制的大体思路下保证最优质的施工质量;二是要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组织和提出控制措施,将成本控制的工作予以分化,将成本控制手段、流程和计划制定一个完备的措施进行实行,对通过的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其中的工程建设合同要求,保证执行合同的严肃性。

二、公路基建财务管理项目存在的问题

1、公路基建财务账目不规范

公路基建在建设初期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账目体系,以期能够很好的对项目建设中资金的运作起到一个保存数据的作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基本保证。但某些建设单位在建设初期忽视或者忽略了这个问题,缺乏一个完整的基建财务账目,没有对施工公司所筹措到的施工资金进行一个合理的排列规范,或者没有对公理施工建设的成本核算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很难将各个项目所需的资金到位情况和基建项目进行一个完成情况的统计,不利于公路基建财务的管理。

2、公路基建成本核算不完整

公路建设项目的资源来源多种多样,举例来说可能就包含:中央专项播发资金、国债资金、乡镇政府的财政拨款、省级配套资金或者居民自行筹措等方面。于是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地方注入的省市配套资金往往不通过任何形式作为工程建设投资,而是直接交付到施工单位手中,缺乏相关的拨款手续,这样,建设单位就不能及时将此项目资金及时参与到成本核算当中,就会导致公路基建项目的集体成本核算出现完整性上的问题。这种情况还包含居民的自我筹备资金的注入,也会对公路基建项目的成本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

3、公路基建财务管理层能力不足

随着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公路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在地域性和资金的注入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公路基建的财务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投资空洞,公路的建设不再像以前一样完全依赖国家的拨款投资进行建设,而采取了多种项目资金投资注入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化的建设资金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多种资金投资管理模式需要公路基建财务管理层具有相应并且较高的管理素质,秉承科学发展观及合理的公路基建措施,加强公路基建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而现在某些公路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层面没有得到及时的进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管理中依然采用老旧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公路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成本核算都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管理效果。缺少了相应的公路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

三、针对公路基建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的公路基建财务管理体系

公路的基建财务管理应当参考其他“大财务”的财务管理办法,首先要从体制上建立起一个合理健全的公路基建财务管理体系。参照基本的会计制度,施工单位需要将相关财务部和财务管理层提出的建设措施加以规划,根据这些信息来建立一个合适的财务监管体系并且还要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层面体现在例如对于工程余款的处理上,需要交还的投资资金要按时交还给投资方,在公路基建中所动用的贷款也要及时的归还,在此基础上如果还存在款项的结余,需要根据上文所述建立的公路基建财务管理体系推行的办法进行资金的合理使用。根据上级单位对于公路建设的相关要求、工程项目建设和竣工中资金的成本核算,建立起一个严格的审计程序和批复机构,严格执行财务管理体系出台的方针,为后续的资金运作提供重要依据。

2、推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工作责任感

在进行公路基建的财务管理中,当已经建立好了一个合适的财务管理体系时,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后续工作开展的成效。对于规定好的财务计划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拨款和投资是否能够合理运用、在总体的成本运算中又是否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一丝不苟的严格核对,都需要财务监管人员具备相当程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仅要认识到这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更是会对工程后期质量和公路的使用造成影响的行为。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各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及审查,让财务监管人员切实参与到各项财务运算及协商合同的活动中来,及时纠正违规违纪错误,把握相关建设纪律,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观察和分析,做好一个领导应当起到的带头作用,提高政治觉悟和工作态度。按照制定出的相关要求完成各项财务监管工作。

3、对管理层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提高

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会对公路基建财务管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在参与公路基建的施工过程中,对参与公路基建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素质上的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施工流程,参与到后续的施工工作的讨论中,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在成本核算上的准确性以及在后期施工中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的经验。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保证公路基建财务管理的顺利运行。

财务基本公式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1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定位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确立与其发展战略、发展阶段、组织形式等各种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上,国内外基本存在以下三种模式[1]:

1.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供、产、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母公司通常下达生产经营任务,并以直接管理的方式控制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只相当于母公司的直属分厂或分公司,投资功能完全集中于母公司。

(1)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财务政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实施对下属公司的控制。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保证资金头寸,降低资金成本,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方向的战略调整。

(2)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每项财务决策都需要成员单位充分的企业基础信息,受信息掌握的充分性和及时性的制约,可能产生决策的低效率,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1.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权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日常收支与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于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1)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子公司有充分的积极性.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机。增加创利机会,减轻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于预的负面效应。

(2)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企业集团内部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企业资源调动受限,容易形成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1.3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极端的集权,子公司没有主动灵活性,集团财务及经营机制必然僵化相反,过度的分权,也会导致子公司一味追求个体经济利益,而忽视集团整体利益。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恰当的集权与分权,这样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融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

2电力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湖南电网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逐步清晰、明确,系统、科学。随着公司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公司党组提出了“三二一”的发展思路,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的模式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以确保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

分公司性质单位中,供电局公司从业务性质、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是公司的绝对主营业务,综合单位基本属于支持型、费用性单位,因此在管理上应采取“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全资子公司中,信通公司和物业公司与主业关系密切,其主营收入几乎均来自主业,因此,从公司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也应采取“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其他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虽然主营业务与主业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员工较多,对公司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其应采取“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3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

(1)坚持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对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到底采取哪种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如何操作,均应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即要包括经济效益考量,也要包括社会效益考量,使得公司利益相关者整体效益最大化。

(2)坚持“四化”管理原则。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公司确立的基本管理理念,也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四化”建设也是推动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3)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处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内部各种信息流交换的中枢。加工好、利用好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成果,高效配置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有效资源,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孤立的财务管理,只能提供片面的、事后的财务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高效运转和正确决策。这就要求实现财务管理企业与企业内部其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作用。

(4)坚持理念创新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从形式上讲,是一种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需要做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成一种共识并上升为一种财务管理观念。这是一个学习、提炼、推广、交流、完善的过程,需要取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否则,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将面临重重阻力,很难推进。

(5)坚持协调推进原则。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过程,必然涉及企业组织形式变革、激励考核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必须协调推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必然涉及到企业内部利益的再分配,产生利益冲突。因此必须全公司全局考虑,稳步推进。

(6)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是企业内部最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广大财务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中来,是创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因此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性的人才发现、使用和发展机制。依靠人才推动管理创新。

4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1)全力以赴建设好企业资源管理系统[2],努力打造高度集成、实时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以流程再造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以业务集成延伸财务管理的领域,以综合分析提升财务管理的信息加工能力。以事中控制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2)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预算控制的科学性、精确性。重点是建立成本标准、预算定额等基础信息库。为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预算执行结果审核制度,避免人为粉饰预算执行结果,使预算执行分析偏离方向。

(3)完善资金在线监控体系。强化资金归集力度。重点加强对电费资金归集、工程资金使用的监控、分析,以及对子公司存量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

(4)进一步明确公司本部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限,增强公司本部的调控能力。重点是对子公司对外投资、担保、借款、资产处置、对外捐赠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必须报公司本部同意后方可实施,避免因子公司决策失误对公司整体利益带来的影响。

(5)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体系。根据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定位及“四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必须在公司层面建立统一、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公司所属各单位,原则不再制定相同的管理制度,可在符合公司统一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实施细则等。

(6)进一步加强总会计师队伍建设,明确二级单位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保证其具有参与本单位经营决策的权力。

(7)完善财务部门职能建设,统一明确财务机构设置模式、人员配备标准,促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其他财务管理活动的均衡发展,改变二级单位重核算、轻管理的现状。

5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不断深化“四化”管理的必然性要求。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下,创新财务管理体系应紧密的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所属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通过创新财务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资源的优化、协调以及配置的能力,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财务基本公式篇5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关系对接研究

现下社会经济呈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义而言,财务以公司核心要素形式产生,同时影响公司整体运营机制,公司财务要素主要分为财务治理要素内容和财务管理要素内容两种,其一同归属于财务工作范畴之内,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却有着本质区别,其概念意识与对应经济活动之间均存在较大不同点与差异性。应该了解到,当前公司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相混淆状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财务无序管理现象,对公司正常运转和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应正视此类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在辨别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二者区别的同时,详细分析与探索其内在对接模式,从而更好更优的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使得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工作质量得到双向提升。

一、财务治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词汇产生源于公司复杂且难以处理的财务关系,财务治理能够对公司基础性财务问题作出有力反映,财务治理主要对象为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利益协调性,会对工作人员具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进行提升。从实际角度而言,财务治理是使企业经营权和相应企业所有权之间达成完美分离的产物,财务治理环节中主要分为财务收支管理内容和财务监管内容以及财务工作人员配置内容等,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财务的正常科学配置。财务治理以调控手段形式产生,公司内部全体工作者利益被涵盖其中,无论是公司经营者、公司决策者和公司职员都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对象,财务治理目标相对长远化和多样化,最终目的即为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和财务管理方式内容等进行完善,达到员工利益有力调节的主要目的,以至有效提升公司运行效率。

二、财务管理内涵要点分析

财务管理是固有词汇,财务管理概念相对明确。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就是针对公司财务事项进行实时管理,财务管理是公司内部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对象分为公司经济问题管理内容和公司财务问题管理内容。需知,公司资金项目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和核心操作环节,应在财务管理中进行必备资金管理,实施资金合理分配制度,有时也涵盖了投资管理内容和利润再造内容,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工作环节中基本工作形式之一,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可为后续企业进步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使得公司竞争利润不断加大,运用财务管理效率提升模式来明确公司经济活动目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明确走向,在起到推动效用的同时促进公司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和策略科学化执行。财务管理以财务活动正常安排进行最大公司价值获取,财务管理本质是从价值角度为公司牟利,因为其是公司治理工作的基本,公司经济活动与经济目标被确定的状况下,公司目标才能得以明确,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可观。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区别分析

(一)目标差异性要点分析

财务治理目标即为公司财务权益维护,保障公司利益分配均衡性,当前公司管理制度实施背景下,公司所有权和公司经营权呈相互背离态势,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则存在委托现状,此种现状证明着财务资本受托管理已成为主流。针对信息非对称因素加以分析,公司经营者具备一定信息优势,投资者与之不同,其存在一定信息劣势性。公司组建与公司发展中,经营者核心目的就是使公司效益达到最大化,投资者收益量度增加,但当前仍旧存在道德风险诟病,经营者会借助信息优势去为己谋利以损害投资者切身利益,非正规私人利益获取状况较为严重。但是财务治理其出发点为产权契约关系处理与调节,对财务利益主体间利益进行综合调节与制衡,以至有效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效率。所以,投资者权益保护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点操作环节和最终目标。

财务数量内容是财务管理环节中的操作出发点,在此前提系进行后续公司价值评估,财务管理目标为从根本上增加公司基础性价值,投资者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创建伊始,公司投资者目的就是达成公司利益最大化,换个角度而言,此处利益最大化是将投资成本要素扣除之后的公司剩余资金与财富,公司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主要分为资金时间价值考虑内容和相关风险价值要素考虑内容,公司资产增值均依仗与此。

(二)主体差异性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包含了公司股东内容、董事会内容和经理层内容以及财务管理层内容等,公司财务治理将财权配置视为重点,通俗来讲,即是对公司股东财权、董事会财权、经理层财权和财务管理层财权进行积极合理配置,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其具备出资权和决策权以及剩余资金索取权等,但董事会可以对大会财权代为行使,此时主要涵盖了利润分配方案内容、预决算方案内容和重大财务决策方案内容等,经理层权力与前者不同,其需在董事会授权后才可以参加重大公司决策,为董事会提供可选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案拟定,提高决策可行性。公司财务管理层授权方为公司经营人员,其需要认真履行自身财务工作职责与财务工作义务,享有一定财务执行权和财务决策权,监事会主要负责财务信息内容状况检查与监督,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监管操作也被纳入其中。

公司财务管理主体包括公司财务活动参与者和公司财务活动执行者,其与财务治理形成要素基本等同,看似相同,但主体实质却各不相同,公司财务治理主体角度为社会属性,公司财务管理主体角度则为经济属性,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监事会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部门与机构,但此时其却不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和机构。

四、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间的主要关系分析

(一)最终行为目标保持一致

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特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目的皆为促进企业财富值稳步增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价值最大化。财务研究主体为财务利益主体权、责、利三样要素划分,同时以相关应对模式达成利益制衡,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创造和利益增长的基础;财务管理操作前提主要基于公司基本治理结构体系,旨在达成核心公司财务目标而进行财务要素管理行为实施,其会推动企业发展和维持财务平衡,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均归属于公司治理大环境范畴内,二者对公司利益主体加以合理配置、安排,使资金流动全方位管理策略实施成为可能,并以公司财富增长和公司价值攀升为最终操作目标。

(二)财务二重性

根据财务属性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财务本身就预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此类双向特征存在,使得公司财务管理与公司财务治理共同构成了公司财务二重性,之后在此基础上构成完美结构体系。需知,公司财务治理环节需从财务本质社会属性角度加以分析,以财务社会属性要素进行公司财权的具体分配;公司财务管理环节需要从财务本质经济属性加以分析,以财务经济属性要素进行公司流动资金管理。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二者对财务双重属性进行了有力全诠释,其作用主体皆为公司财务,处于同一协调、共同发展态势,并助力公司各个财务事项能够长期平稳运行。

(三)作用互补性

财务治理通常情况下会融入与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之中,以宏观角度为基准继而顺利进行公司财务支配与公司财务协调,公司治理目标和公司治理思想将其涵盖在内。公司财务管理以微观角度为基准,并对公司财务活动细节部分加以操作,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公司财务战略体系构建,其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的根本。财务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司财务关系协调与整体控制,财务管理本体财务活动控制步骤与流程由财务治理掌握,二者对公司基础性财务关系调节和对应公司财务活动管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公司财务结构系统由二者一同组建。

五、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对接要点分析

(一)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要点分析

公司财务目标影响和决定着最终公司经济活动,旨在进行公司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协调,公司财务合理划分环节势在必行,首要一点即是进行较为合理且正规的财务分配,明确自身要务和责任的同时,对公司财务工作予以精确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其本体最大效用,财务分配结构体系构建可对公司财务进行良好细化与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优化管理。

(二)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机制建立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

适时进行公司财务监督激励机制创建,以此为前提进行公司财务治理与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对接,明确公司基本经济活动目标,要求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完成配合。合理的外部监督可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缺陷与诟病,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前提下予以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上替公司挽回经济损失,激励机制执行可有效激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群体潜在工作欲望和工作兴趣,员工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有效调动,以此种方式来共同实现经营目标达成。

(三)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公司需要进行信息互换平台创建,创建目的在于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状况和对应信息失真状况产生,当前公司管理结构体系中,绝对权力机构设置状况和线性结构设置状况等仍旧存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信息失真之后会出现一定连带效应,有时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旨在有效规避不良信息状况,使得不对称等消极因素公司财务损害程度迅速降低,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实现公司信息平台的畅通性和自主性以及安全性,保证财务治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对接。

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尤为重要,政府下达了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与标准,但统一要求内容有所缺失,实用性信息和新型信息较少,财务会理信息要求规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及时建立正规财务治理结构体系,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目标,要求公司主管部门与机构进行信息披露制度修订,逐步明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要求标准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要求标准,为后续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财务治理目标达成奠定有力基础,使二者日渐趋于目标一致,随之需侧重公司财务治理规范制定、公司财务治理规范执行和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公司董事部门需要站出来协调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之间的关系,为最终目的达成起到积极推动效应,加之合理及时的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工作监管,充分发挥社会效用和舆论效用,建立公开信息模式和诚信信息模式以及规范信息模式,披露环境优化与合理整改可促进公司财务管理进步和公司财务治理进步。

(四)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

注重部门设置环节,因为公司财务工作是企业得以安全平稳运行的根本,与不同公司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工作关联性,与此同时,财务工作在时间跨度之上具备战略性中长期特点,有力实现公司财务管理和公司财务治理的对接需要充分体现财务部门此种特征,需要得到充分职能彰显与发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财务风险规避,需适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结构体系和财务风险控制结构体系,为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财务管理创造优良市场环境和工作氛围,需知,当前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发展时代,基于此,公司财务管理技术条件增加,并且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之后在此基础上促进财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将企业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深度加强企业危机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六、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当前人们逐渐对公司财务工作重视起来,旨在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治理质量,需要上述二者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标准要求内容相互适应。众所周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和公司财务管理要素是公司整体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若进行细化分析,二者服务对象与本体内涵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其实质上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调节的关系,需从实际角度出发,进行正规财务分配机构创建,并建立公司财务监督机制以权衡内部财务管理关系,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信息交流畅通性的同时进行财务风险遏制,以有效凸显财务纽带功能,保证公司内部各项机制的正常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

[3]何晶.岗位价值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中的运用――以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实践为例[J].中国商论,2015,(28).

[4]林活水,林春金.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5]潘爱玲,刘颜颜.循环经济型企业财务治理的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

财务基本公式篇6

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地方财政体制的支撑。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有局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发展失衡严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明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严重缺位,总体功能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巨大,其根源在于城乡财力差异和财政政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支出政策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与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公共财政能力和政策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财政支出在分配过程中重城市、轻农村,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的基本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农民难以获得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政府也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多样性的需求。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解决。

2.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按照转移支付的形式划分,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分为三大类。一是税收返还。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规定了中央对地方的税收按照基期的年数来返还,上缴税额多、收入能力强的地区得到越多的税收返还数额,财力相对充足,反之则越少。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既得利益,但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而言,不仅不能弥补其财政支出的缺口,还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这实际上拉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仅占支付总量的10%,所占比例过低。涉及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上更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三是专项转移支付。我国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未能得到有效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虽然所占比例高,但是用途单一、设置不科学、管理不规范。而且,地方政府没有调剂专项转移支付的能力,通常还需要地方政府额外增补配套资金,这实际上增加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基层政府的负担和困难。

3.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真正需求我国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致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政府主导着整个服务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主要是以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强制指令来决定,政府通常以政策或文件的形式决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供给程度,并未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面对公共需求的多样化,仅靠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显然不能有效解决有限的政府服务能力与异质化的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却又不明确放手通过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一方面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竞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低,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

4.现行的财政体制导致基层财政困难,财力与事权不相称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划分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错位、缺位、事权、财权不对称。乡镇基层承担大量事权,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财权,导致政府间事权层层下放,财权层层上收。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基层政府却负担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责任,其财政支出保持在占全国总支出的70%左右。而中央或上级政府仅对一些事项按一定的比例负担的方式给予地方补助,剩下的由县乡基层政府自行解决。这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捉襟见肘使其无力有效生产和供给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如果这一现实继续持续下去,将会造成更大的城乡基本服务的不均等化。

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应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应该做出如下改进。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政策,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财政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根本扭转“重城轻乡”的公共服务供给观念,不断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比例和力度,尽快完成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必然要依赖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重点部署国家农业大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在农村地区兴建绿色信息高速公路,为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有成效了,就能提供充足的财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2.规范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弱化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将财力性转移支付整合为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建立起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体的可持续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中央可支配财力,强化中央财政责任。同时应加快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⑴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将现行对地方支出责任范围内实施的专项转移支付调整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供给公共服务的自主性。对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其资金的具体用途,地方政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自主计划安排。由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要求中央政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使其能够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方向,提供符合需要的各项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⑵整合专项转移支付。一是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减少用于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对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内的事项,直接安排中央支出,不再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必须是那些具有外部性、特殊性、突发性以及实现中央特定政策目标的服务项目;而对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不具有上述特征的服务项目则不应该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范畴。二要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政府应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作为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专项转移支付在整个转移支付体系中充当辅助、支持的作用。此外,政府还应整合和清理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整合交叉重复的项目,取消不再具有实用效用的项目,逐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3.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首先,政府应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费减免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补充地方政府供给不足,逐步从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向购买服务转变。从而逐步构建公正、合理、科学的城乡公共服务投入财政政策体系。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下,对那些通过市场能供应更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放手交由市场去供应。要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主体广泛参与,丰富供给主体,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各种社会和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4.合理匹配财权和事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合理匹配财权与事权,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改变以往财权向上级政府集中,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放过低的局面。要明确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提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然后给予乡镇政府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权,稳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设立针对性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构,制定科学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建立并完善问责制度,统一管理全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工作,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和制约,稳步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务基本公式篇7

企业财务管控是集团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控模式取决于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以及其基本的管理模式。到底采用什么模式能够更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毛纺行业重要的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它的前身是一家典型的苏南乡镇企业,1996年通过改制成为有限股份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我国毛纺行业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质最优、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是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排头兵之一。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公司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向毛纺、服装、生物医药、热电等产业领域扩展,已经形成了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却不能及时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障碍。

一、东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导致财务管控淡化

东方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随着公司的发展一直在进行着调整。但是,这些调整仅仅是局部的微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并没有真正起到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失控现象,例如:粉饰财务信息、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投资效率低下、管理层级太多等。同时,企业的财务人员仍然持有传统财务管理观点,对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如财务杠杆、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观念等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从而使公司难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由此受到影响。

2.缺乏规范的监督体制导致财务管控虚化

虽然集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Y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疏于对子公司的监督,出现管理层决策与实施约束的“真空”地带。公司虽然建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层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事前的预算管理未得到重视,事中控制往往流于形式,事后的分析未能深度解决公司治理问题,而是停留在表面数据的比对,从而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监控作用;又未能从深层次分析公司的财务问题、提出对策。进而在总体上难以协调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利益关系,削弱了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3.利益冲突导致财务管控激化

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分权势在必行,不同的部门、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另外,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有导致双方的利益更加不一致。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经营者有可能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追求短期的经营业绩,或利用公司的资源来个人享受,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侵害集团公司的所有权,导致财务管控过程矛盾的激化。

4.能力不足导致财务管控弱化

东方集团公司在发展中注重经营人员的素质,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认识不足,财务人员普遍素质参差不齐,核算型会计多,管理型会计少,部分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为低下,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另外各分公司的财务核算系统往往各自为政,存在着无法完全发挥集团公司资金集中优势,整体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东方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

面对财务管控的淡化、虚化、激化和弱化,东方集团开始对财务管控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企业集团依据自身状况,综合考虑公司发展的现状、发展阶段、集团规模、子公司的状况以及管理基础工作等因素,在普遍存在的集权式、分权式财务管控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适度集权”财务管控模式。

(一)东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分析

1.从集团公司发展的阶段

东方集团已经渡过了发展初期。无论其规模和实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各子公司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都已经发展较完善,适度集权的管控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在这样一个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中,高度集权已经力不从心,母公司应将子公司一些日常财务活动管理权下放给子公司。

2.从集团公司发展的背景

东方企业集团有特殊的成长背景。公司产品原本比较单一,后来随着力量的逐渐增强,集团公司通过不断的兼并最终形成,因此,从历史发展看在,集团是在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导致了集团的凝聚力比较薄弱。重大财务管理权归于母公司,对各个子企业采取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控制,不仅可以解决内部成员企业管理分散的问题,还可以发挥出企业集团的整合效应。

3.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现状

东方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缺少规范,企业内部的董事和监事成员占剧董事会和监事会多数席位。外部监事会人员和独立董事数量少。所以在这种现状下,要采用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由集团公司通过有效的内部财务制度来管控各子公司的财务行为。

(二)采用适度集权的财务管控的优点

1.适度集权是集团高速发展、稳定发展的财务保障

东方集团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是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的。这即使公司达到优化的规模经济和优化的资源配置,又形成了公司子公司多、领域广、层次多的财务现状。为了能充分调动下属公司的积极性,“适度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既能保证子公司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有效的引导下属公司围绕集团的战略需求开展经营活动,又能为集团高速发展提供的稳定的财务保障。

2.适度集权是解决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

东方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要实施大型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需要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因为子公司发展迅速,涉及的领域广泛,所以母公司与子公司在信息传输上不够通畅,这导致财务风险日趋加大,例如投资风险、日常经营风险等都需要通过适度集权才能加以解决。

三、东方集团适度集权财务管控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资金管理和投资管理的适度集权

东方集团采取适度集权的资金管理方式,实现资金的整合和调控,做到资金全面动态管理,统一对外融资、统一对内担保。为避免不顾自身能力的盲目投资,东方集团采用分级授权对外投资以及授权项目资金借款,来控制资金限额与事项,从而监管子公司的投资项目。具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控制:1.投资方向,依据自身优势以及市场的实际现状适当进行多元化投资。2.投资规模,确定合适的投资规模之前要考虑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期、资金需求量等因素。3.投资回报指标,根据实际回报率和所需资本额来确定利润指标。

(二)内部审计与日常监管的强化完善

既然是适度集权,分权就不可避免,没有监控的分权会导致子公司注重局部利益,忽略集团战略,可能出现管理失控的局面,因此必须规范审计、监督措施作为保障。东方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首先,建立了专门内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从内容来看,除了公司重点完成的年度报表审计、重大投资审计、收支审计等,还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将风险降至最低,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监督能力,有效发挥财务监察作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还定期分析研究,特别关注某些重大问题,如大额借款、财务杠杆、积压库存、提供担保,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子公司投资新事业或设备、公司章程变更、年度预算、重大合同的签订等经营活动,母公司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三)人员管控基本体系的健全

公司建立健全了财务人员管控体系,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施了财务总监派出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被委派的财务会计人员被赋予不同层次的财务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做到权限分明,权责一致。派出的财务总监作为企业的经营班子成员之一,不仅服务于子公司,而且向母公司负责,他们对子公司日常的财务活动实时监控,同时参与重大经营决策。集团公司对派出人员统一培训、考核、管理,并定期轮岗,从而在并降低管理费用的基础上确保了财务信息准确性,切实维护了公司的利益。

(四)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

集团总部制定统一的财务预算管理办法,为了明确了责任与义务,对子公司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进行间接控制,并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母公司对各项预算的编制做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规定,然后通过预算分解、适当授权的方法,子公司自主决定市场营销策略,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完成集团公司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既可以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实现财务风险的预警,实现利润最大化,又能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五)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的统一搭建

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为建立和实施适度集权的财务管控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和实时传递。子公司按战略发展要求上报各项基础财务资料,集团财务部门通过预算管理、规范内部信息、绩效考核等方法获取数据来完善信息一体化平台,确保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运营及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为确保总公司进行决策时所获得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决策的失误,公司确立了统一的信息报告要求,如财务信息报告时间要求、报告标准、结构内容格式等,监督子公司进行高效的会计核算,真实、全面、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

四、适度集权管控模式实施的效果

适度集权的财务管控在东方集团应用以来,在确保公司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快速的同时,尽可能保证了公司整体利益与各个子公司利益的基本一致,成果明显。

第一,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管控模式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进行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各种资本例如资金供应、客户来源、供应链、品牌宣传、企业文化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做到效益的最大化,为公司的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财务基本公式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模式。

1财务管理含义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想要实现并达到的最终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财务管理的目标基本上决定着企业财务运行的基本特质和发展方向,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原动力,也就是说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体系,而不同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方向。

财务管理总的来说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因为它与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都保持着密切广泛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实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财险公司中,财务管理的运行尤其显得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财险公司的发展前途,因为财险公司的经营相对于其他的工商类企业来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成本也有很大的风险。此时,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组织就很重要了。此外,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而且始终处于一种客观需求的主要地位。财务管理要为企业管好资金,而且要确保资金的有效流动与安全。目前不少财险公司的资金管理都存在问题:例如存在资金缺口和资金的被挪用,这些都是财务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合理控制资金,通过短期长期筹款来调剂资金的缺口问题,做到资金的跟踪流通。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中心位置,对于其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修正,自觉地运用市场规律使得企业的成本得到最佳优化和配置,实现资产的稳定可持续增长。

2当前财险公司集中主流财务管理模式及优缺点。

财务管理体系的模式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选择,不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如今,财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的各种经济财务决策都要上报给母公司,由母公司来进行决断,母公司控制企业的经营和预算等等,而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决策权基本上都集中在母公司,子公司只是拥有一部分的决策权。这一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就是整个公司有了一个主心骨,母公司可以统一调配发展方向,便于完成统一的目标;第二,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公司有限资金,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第三,母公司统一决策,而下属子公司必须执行,有利于降低风险;第四,日常活动都有母公司进行主持,可以降低公司的行政资本,节约资源。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会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使得子公司变得只知道执行,而缺少了一定的灵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抓到机遇的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溜走而母公司的指令还没有到达,另一方面就是一旦母公司的决策出现偏差,那么受到的损失肯定会波及到所有的子公司,产生巨大的不必要的成本损失,并进一步打击了子公司的积极性。

第二种模式就是“分权式”模式,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进行适当的分割划分,而母公司只是确定一个正确整体的方向。这一模式的优点就是有利于子公司发挥其灵活性更加容易把握市场动态快速决策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能减轻母公司直接领导带来的的压力。缺点在于,第一点就是很难统一协调指挥形成一致意见;第二点就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很难及时地发现一些子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第三点,这样就给了子公司领导人很大的自由空间,比较难以约束,会造成企业内部垄断,很可能挫伤一部分职工的工作热情。

3构建和完善财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财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因此必须建立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财务管理运行体系。

第一,要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也就是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最优效益理念、资源合理配置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注视企业内外经济动态;在经济利益一定的基础上,尽量将成本降到最低。还需做到企业的各种经济要素必须要与企业所指定的财务管理体系密切协调,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二,要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建立以全面预算为前提,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运行体系。首先,企业的全面预算一般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复杂,企业应该根据长期市场预测及其生产能力,编制长期预算以此为基础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未来的规划系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业务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的,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果成本用途的了解与控制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于财险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成本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可以归根结底于成本的竞争。因此,对于企业成本的管理,必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吸取国外国内的先例,建立起保护资金优化资金循环资金确立资金的一整套机制,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然而作为财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和试验来使得财务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真正发挥出巨大作用,为企业的长期财务管理做好准备,并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务基本公式篇9

关键词:社会体制,公共领域投资体制,公共政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

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是自1978年我国启动体制改革以来剩余的几个关键领域的重点改革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发育、社会体制的完善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更关系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社会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我国目前社会体制建设的特点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本文认为公共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在这里,所谓公共领域,是指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的领域,或者叫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它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来使不同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利接受主要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或者叫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就业服务、养老保险,以及保障性住宅。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说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对于那些公益性弱,可以由市场介入的公共服务,我们暂且将其视为市场领域的问题,本文不予讨论。

一、我国公共领域投资体制的特点及其问题

我国公共领域投资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关系的处理上,一是政府间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把前者认定为宏观体制问题,把后者视为微观体制问题,因为后者基本集中在服务供给的末端。

(一)宏观体制:各级政府责任不明,政府间财政负担不规范

按照国际上的划分,中国应该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英国、瑞典、以色列、埃及、加纳和菲律宾也都实行单一性的政府体制。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政府扮演最终权威的角色。在联邦制国家中,权威是在联邦政府和选区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在职权领域内,每个政府在理论上都是至高无上的。不论是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都要处理政府间关系,特别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非常复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以美国为例,自内战以来,美国联邦主义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新联邦主义。在二元联邦主义中,州和联邦政府在各自范围内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之一是分权问题。我们把责任划分和责任明晰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特征之一。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在社会体制建设上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中央政府的社会建设目标由于与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分权,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清晰而难以顺利实现。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中央政府的社会政策直接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社会政策,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998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公共财政”的理念,并把其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意味着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政府要把关注点放在具有公共风险的领域,从其他不该介入的领域坚决退出;在与公众的关系上,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要务。至此,围绕着公共财政体制目标,政府对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清费正税、取消农业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新一轮税制改革等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几经改革,但距公共财政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形成非对称性财政分权的格局(见表1)。

[@图头@]表1:2004年全国主要支出大类占预算支出的比重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摊比例

从义务教育为例。从对云南省调研的情况看,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各地财力差异很大,而且由于标准等问题,经济富裕的地区反而得到的转移支付更多。另外,教科书费用由中央财政解决,但是中小学的教学辅导书很多,一般在53元到63元之间,是由个人支付的,贫困家庭很难负担。据调查,“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政府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不足2%。”①我国完全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存在诸多困难,处理目前的义务教育“欠债”问题既困难又复杂,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十分艰巨。

再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我国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投入体制还是多元化的,城乡体制分割非常严重。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中,对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采取转移支付方式给予支持,东部发达地区主要靠地方力量,包括过去几年推行的公共卫生建设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见表2)。“预算内公共卫生支出,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2%,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55%~60%"。②根据国际经验,类似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许多国家是由中央政府(联邦)或省政府支出的。另外,在我国基层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没有举债权,没有独立的主体税种,掌握的财政资源有限,其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图头@]表2:2004-2006年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情况(%)

还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这方面的公共财政责任在实践中采取了责任分解、分级负担的做法。由于中央与地方事权、责任、财权划分尚不规范,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费的支出,在体制上还存在突出问题。昆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实行财政分级承包。区级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以区财政为主,市财政适当补贴。实际情况是,一般的区财政很难承担,最终造成标准低、覆盖面窄。昆明在云南属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就更难说了。黑龙江省80%的县依靠国家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农村最低保障工作,尽管省财政尽了很大努力,给予了78.5%的资金补助,但是仍然有贫困县市需要自行匹配的资金,无法落实。救灾方面,黑龙江目前的救灾资金主要用于灾民的口粮救济。国家每年拨给黑龙江省救灾资金在1亿元左右,需政府救济粮人口按300万计算,平均每个灾民实际得到救济33元,基本口粮的保障都十分困难,再加上蔬菜等生活副食的支出,灾害救济金更显得捉襟见肘。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不断上涨,贫困居民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加。每年国家拨付的恢复重建资金十分有限,补助标准经历了从300元到600元的漫长历程,到近期才提高到每间房子补助1500元的标准。近些年来,虽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比较大,对弥补地方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费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转移支付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设计和执行标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不全面、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上,中央财政没有做出合理和适量的财力转移。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公共财政面向城市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式对我国体制建设形成了严重制约。第一,现有农村老年群体,保障水平低,容易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贫困群体。第二,城镇化进程加速,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模式受到挑战。调查发现,即使像北京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尽管政府对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参保农民的补贴为50~70元,但是仍不能达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公平。与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养老保险缴费必须满15年才有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资格,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出台相应政策,致使45岁以上的失地农民不能投保,这意味着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对这些失地农民关上了养老保障大门。

oeCD的研究报告指出,从支出责任看,中国的财政体制是高度分权化的,但财政收入比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低得多,地方政府没有确定税率的自,以获得收入来满足当地的支出需要。由此形成的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和税收收入的缺口需要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此外,现行体制内存在的逆向激励也扭曲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因此,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平和效率方面都需要改进。这是全部财政问题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目前公共领域投资体制面临的问题还有,中央各部委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重投资轻规划,尤其缺乏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标准、人均财政支付能力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致使规划目标不明确、不准确,实施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差。

(二)微观体制:服务组织欠发育,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是通过非营利组织向社会递送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为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为16.1万个。但是,从现状来看,无论是人们的观念,还是社会组织数量、规模,以及更为重要的其整体的能力和作用,都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社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官办和行政色彩太浓,缺乏应有的民间性、自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开拓性不足,不少组织以营利为目的;(2)自律机制不够健全,对于非营利组织所应具备的透明度、公信度和良好行为准则,许多组织还不甚了解;(3)人员年龄老化、观念老化、知识结构老化,运作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化的环境和社会治理方式;(4)结构失衡。真正能适应环境,及时回应和满足民间需求,又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源的非营利机构和组织所占比重太小。

我们目前还没有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确切统计数据。从民政事业的支出中也很难看出政府有购买公共服务的款项(见表3)。从调研情况看,各级政府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还不普遍,只有个别地区的个别组织得到本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社区建设资金还是比较缺乏的。根据2005年民政部的百城(区)社区建设抽样调查和社区建设问题专题调研,2004年,被调查的235个社区中,27.66%的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1~8万元的占31.91%,13.62%在8万元以上,有26.81%的社区未填。这些有资金的社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调查表明,政府每年拨款在5000元以下的社区占28.09%,5000元到15000元之间的占13.62%,25.96%的社区可以得到15000元以上的政府拨款,有33.19%的社区未填。社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社会组织了。

[@图头@]表3:2000-2005年我国民政事业费支出明细(单位:亿元)

二、公共领域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这样确定:在宏观体制上,改革和完善政府间关系,培育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直接管理者、提供者角色;在微观体制上,发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者角色,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形成一个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一种合理的社会体制安排。

(一)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转移支付机制

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人口众多,五级政府施政,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最有效、最合理?能否采取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第一,是否可以由中央政府来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财政体制及转移体制框架。第二,是否由省级政府负责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监督、执行和评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第三,是否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负责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随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规范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财政责任,应该逐步走向地方政府主导、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促进均等化的责任分担模式。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在许多领域本质上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财政应承担支出的主导责任,中央财政具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收入分配调节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通过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从负责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转向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规划、指导、政策和监督。根据规划和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机制。中央政府应当就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完善各类标准,并对贫困地区进行无条件转移支付,提高弱势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以及低收入阶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

科学划分基本公共服务中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要遵循实践和理论两条原则,一是应从有利于建立中央对地方有效调控的角度出发,尽可能调动作为提供公共服务方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是依据公共需要与公共产品的层次性理论分别界定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根据上述原则,应该建立有权威的、能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进程实施有效领导的中央政府相关部门,把属于全国性和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划归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把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基本公共服务,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对于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共有事权,应按照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在相应的支出责任上,必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的固有支出与地方政府的固有支出;必须依法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共同事务的费用分摊的计算方法、原则和比例。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在财力分担上涉及到不同层级政府的具体出资问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成为从公共财政角度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重要方面。尽管1994年以来确立并实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一些转移支付形式具有原体制遗留的成分,办法还不尽合理和规范。尤其是,面对基层政府的普遍财政困境和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在全国范围内要较好地履行对全体居民的政府责任,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就难以进行。因此,在讨论了政府间事权界定,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社会救助职责和中央政府制定的基本标准之后,应该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层面,对致力于解决各地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提出一个思路。

总体思路是逐渐淡化人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各级财政比例分担的权重,加重对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的权重。近期内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央政府尽快制订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最低标准。这是中央财政有效实施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并形成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的前提。具体标准的设定可以根据经济和财政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片区,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消除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差距。二是,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分担机制。要积极探索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分担办法,比如,省级政府在中央划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下,根据市县具体经济总量、财政收支以及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规模等指标,合理确定本省范围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并形成合理的省以下财政分担机制,也可以寻求其它解决方案。

(二)明确社会组织的角色,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供给者作用

1、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

通过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通过制订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完善相关措施,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情况的监督。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供给监督。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举办,也可以由社会机构等社会组织举办,政府采取委托协议等形式购买其服务,提供给公众。放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准入限制。对有关地方性法规、政策以及各职能部门设定的行政许可和审查制度进行清理,凡是国家没有明文禁止和限制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都对社会开放,凡是对社会举办和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带有歧视性的做法和不合法的规定,都要取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分类指导基本公共服务发展。

2、培育非政府组织应遵循分类对待的原则

对于一些经济类的中介组织、基金会组织或一些较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政府只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优惠政策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些公益组织或民间福利组织,他们的很多服务属于低偿或无偿,难以通过收费维持,政府就应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支持。另外政府需要探讨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定一套考核委托(托管)或补贴机构服务绩效的指标体系,以及明确组织监督和公众监督的方式,据以评判各种各类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经营运作状况以及满足群众需要的程度,以此来确定扶持的方式和标准。总之,政府给市场、给财政补贴,将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尤其是民间福利机构的最有吸引力的方式。

财务基本公式篇10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方面资料看,国内财务理论研究比西方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笔者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两大部分。

1、1 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在中外财务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从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对于财务环境要素,笔者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文化、、、、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1、2 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

1、3 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

2、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2、1 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2 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①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②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③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④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⑤)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2、3 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关于财务基本原则。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3、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几个

3、1 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90年代末学者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的积极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笔者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11 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革命”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功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社会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3、2 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主权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国情需要认真研究的。

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3、3 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主要是通过会计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政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

[1] 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

[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微观性

[3] 价值评估一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

[4] 再论财务管理目标

[5] 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

[6] 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