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施工法律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0:29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1

国家电力设施的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及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995年1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电力法》,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电力法》共有十章七十五条,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电力法》,从此结束我国电力工业没有法律的历史。1996年4月17日以国务院令第196号《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共九章四十五条,自1996年9月1日起实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由国务院于1998年1月7日,自之日起施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全文共六章三十二条,这是供电企业开展电力基础建设、加强电力设施保护、规范供用电管理、维护供用电秩序等工作的重要法律法规。1999年9月18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以公安部令形式,对1992年12月2日能源部、公安部批准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共十三条(修改并增加为二十三条),做了重新修改并实施。

二、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呼唤修订《电力法》,特别是加大对电力设施保护内客的修改充实完善

1996年《电力法》颁布时,我国电力工业的主体是国务院隶属下的国家电力工业部。《电力法》调整的关系主要是单一的生产供应者和广大的消费者的关系。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后,承接了电力工业部全部资产。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件),这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监会成立,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成11家公司,这些新主体的法律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已经使《电力法》要调整的关系,从单一供应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延伸扩展到生产者与供应者、供应者与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等多种复杂关系的转变,同时新组建的国家电监会所进行的行业监管行为,也需在法律中予以规定及明确。

自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规模和行业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电力法》已经明显地与当前电力工业生产力要求和生产关系特征严重不相适应,亟需进行修订,以适应和推动我国电力工业新的科学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国家电监会统计:1996年我国发电装机仅为2.37亿千瓦,发展到2013年已超过11.4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已从1996年1万亿千瓦时,发展到2012年已超过5万亿千瓦时。同时,1996年我国电力工业以传统火电和水电为主,近年来随着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迅猛发展,风电已经成为第三大电源。分布式电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在国际上方兴未艾,但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遭遇现行电力体制机制和电力行业法律条文的明显束缚和制约。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显然已经完成了打破传统垄断、实施政企(政事)分离的初级阶段,一个规范、公正、高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正逐步形成。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力设施的屡遭严重破坏,电力设施盗窃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不仅给当地电力企业造成巨额资产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电网用户正常的用电秩序,给社会安全用电稳定局势带来负面影响。在未来的全国电力改革过程中,不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但保证国家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和电网供用电的可靠性,将是判断电力体制改革成败的一项必不可缺少的重大客观标准。国家立法和政府的相关规章中,应该充分体现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电力设施的艰巨性及复杂性,特别是在目前破坏电力设施出现智能化与团伙化的严峻形势下,应该相应出台与时俱进的配套法律法规,确实采取有效科学电力设施保护措施,保护电力设施不再遭受严重损害。

三、电力法律法规不适应电力设施保护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破坏后的责任主体缺位

为贯彻落实《电力法》关于“电力设施受国家保护”规定,1996年4月国务院在《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3条确定“电力设施的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在1992年12月原国家经贸委和公安部联合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为“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包括电网经营企业、供电企业、发电企业)负责人组织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网经营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保护电力设施的法律责任实际上处于有名却无主状态。因为“电网经营企业”与“供电企业”的职责定位划分不清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谁也不负责任。

(二)现行电力监管法规对电力设施的责任主体职责不清晰

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电力体制管理机构变换或者其他多种原因,导致保护电力设施的责任逐渐弱化。2005年2月15日第432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电力监管条例》,该《条例》共六章三十七条。2004年3月9日《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公布施行,《办法》共有七章二十六条。从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监会的职能和机构设置中,却看不到保护电力设施方面的相关内容。公安部门虽然负有《刑法》赋予的保护电力设施的工作职责,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公安局只负责“已经危害社会安定的治安案件”和构成犯罪的刑事案件的调查处理,而对没有“造成客观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或者隐形破坏电力设施行为,则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对应措施及办法。

(三)现行国家电力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破坏的处罚程序缺乏一定的具体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电力设施保护虽然从法律体系上构建了从法律法规到部门规章,以及各单位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的严密体制。但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不完整性和不协调性,导致了这些法规在社会电力设施保护中收效不明显。从法律职责上说,电力企业是电力设施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除了日常用电检查职责以外,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电力企业其他职权,任何保护措施都需要得到国家有关机构协作和配合。实际上《电力法》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其具体执法的主体和客体、执法的内容和形式、执法的权限和权利等问题等,还不是十分明确与具体,往往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电力法》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立法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导致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电力设施保护违法问题难以界定,这可以说是目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一个重大潜在因素。

(四)现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破坏的责任认定适用标准不一致

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电力设施保护的有《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刑法》第118条“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19条第一款“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电力设施保护其相关内容处理,还涉及《民法》、《行政法》、《森林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在行政管理部门上,涉及到政府管理部门(发改委、电监会、工业厅局等)、发供电企业、林业、建设、土地、交通等部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对一个突发案件,因为发生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法律冲突尴尬局面,各方运用的法律标准相互矛盾,这迫切需要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法律冲突或不协调问题,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来进一步规范。

(五)现行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破坏的量刑条款不具体

现行《刑法》在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中的证据采信、犯罪的界定以及立案的条件、量刑的标准等方面规定,其适用程序及范围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对重大电力设施破坏案件的认定和处理,各地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方面,缺乏可供遵循的具体依据和标准,造成电力企业、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也在认识上有很大差距。对破坏电力设备罪所涉及的电力设备范围是什么?对供电企业收集的相关证据是否予以采信?对破坏电力设施造成的经济损失如何计算等不够详细。对以盗窃方式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电力部门主张以破坏电力设备罪重处,而有的地方司法部门却当作盗窃罪受理。如果被盗设施的价值较小,达不到当地公安司法机关立案的金额标准,就可能不被重视及处置。

(六)《刑法》对电力设施破坏处罚条款过于粗放抽象

尽管我国《刑法》已将破坏电力设施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予以规定,但从《刑法》第118条款规定上看,盗窃“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可以构成盗窃罪。但在司法实践中的盗窃数量的确定,在适用上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行为人破坏电力设备应当是“正在使用中的各种电力设备”,然而该罪名中却未明确加以规定,加上我国一些乡镇及农村用电情况十分复杂,有些供电线路的使用明显带有季节性,有的甚至长期不用,对破坏此类电力设备,究竟是不是“正在使用中”的容易产生分歧。同时对于因破坏电力设备造成的“严重后果”还缺乏相关司法解释。目前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对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数额、情节等定罪量刑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究竟那种情况是造成了“严重后果”往往无法界定,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多少?损坏电力设备设施价值是多少?损失电量究竟又是多少?只能人为地凭主观判断或凭经验来估算,这造成很大的执法随意性,也不利于公正执法。

四、对《电力法》及电力法规修改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尽快确立对1996年颁布《电力法》修订的立法计划,对与当前电力行业形势明显不符的条文及时予以修正。电力设施是电力系统赖以运行的载体,也是发电、输电、供电和用电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部分被损坏都将使电力供应和使用发生中断,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在修改现行的《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及有关法规时,特别增加补充电力设施保护方面重大内容,使电力设施保护的执法进一步有章可循。

(二)建立健全电力法律法规的相应配套系统。我国虽然有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不够规范、不太协调,有时会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冲突,使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建议对《电力法》、《森林法》、《刑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相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全面修改,明确电力设施保护行政执法程序,明确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役权管辖的职责界限。现行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缺乏程序性规定,对未形成犯罪的破坏电力设施行为,除了规定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行政处罚外,还应赋予供电企业、人民群众的制止权。对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通过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对破坏电力设施争议处理办法及程序,切实让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尽快得到应有的正义惩罚,从而依据法律严格处罚,减少偷盗和破坏电力设施行为的发生。

(三)对《刑法》中破坏电力设施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数额,予以具体明确的界定。根据刑法第118条规定,破坏电力设备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其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二是必须实施了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行为,三是破坏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造成或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因此,建议修订补充《刑法》第118条、119条,明确规定“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在主刑期之后增加“并处罚金或没收非法财产所得”这一附加刑。由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界定何谓“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并规定破坏电力设备的数额、情节等定罪量刑的有关标准,以便界定何谓“情节严重”,何谓“造成严重后果”和“特别严重后果”,有利于各级司法机关在实际执行中加以操作。

(四)应建立完善的电力执法管理体制和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主体由原来的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变为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由于行政执法权的变更,给电力企业开展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在行政执法职能上,通过按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委托授权方式,代表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开展电力执法活动。国家立法机关应赋予电力企业成立专职执法机构的权利,组建电力特殊行业的执法队伍,电力执法工作应实行“双重模式”协调运作管理。国有电力企业改公司制后,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可通过法律法规对电力企业履行电力法规,赋予电力企业的法律权利,也可作为执法客体看待。电力企业执法工作可作为执法客体和执法主体两种模式运作管理,或者以司法机关向电力企业派驻执法人员的形式,组建电力特殊行业的执法队伍,保障电力法制建设和电力执法工作的健康开展,有效发挥电力执法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评估隐患

【pickto】powerengineeringisthesocial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ofkeyprojects,therelationshipbetweennationalpowersupplysystemthelong-termnatureoftheoperation.powersupplytransportationistoguaranteethesmoothdevelopmentfoundationofallwalksoflife.atpresent,preventingelectricpowerprojectimplementationofthebiggestproblemsisto"safeproduction".Safetyaccidentscausedbyfrequentcasualties,economiclossisimmense.therefore,thispapermainlydiscusseshowto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safetymanagementforproblems.

【keywords】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safetyproductionsafetymanagementsecurityassessmenthiddentrouble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供电运输是维持社会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各行各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各行经济效益日趋增长,人们对于电力供电性能的要求更加严格。电力工程在实现持续供电的同时,也能对原有工程结构改造优化,让整个电力系统发挥最佳供电性能。目前,阻碍电力工程顺利实施的最大难题在于“安全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一、当前安全生产的内在隐患

1.管理问题

创建符合电力工程实际的管理制度,不仅能规范工程生产作业流程,也能提高电力项目建设的质量。但电力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仅注重施工质量控制,对安全生产没有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仅重视缩短电力工程施工工期,对细小环节的施工安全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

2.责任问题

缺乏高度责任意识是电力工程人员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往往会造成电力企业管理过于形式。责任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管理者,对自己应尽的管理责任没有做到位,在施工现场指挥作业时未能按照安全生产指标进行;施工者,多数人员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施工,没有做好作业操作中的安全规范。

3.违章问题

大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人为性”的,均由于施工人员违章操作造成。目前,“习惯性”违章已经是电力工程施工的“通病”,其表现在:违章作业、违章指导、违反纪律。特别是对于一些电力设备的故障处理,施工人员未经过上级领导批准私自拆装设备,导致触电身亡等事故不断发生。

4.预防问题。

企业在安排电力施工时缺少预见性,对可能或极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没有提前采取措施防范处理。如:设备损坏时没有检修、人员违章时没有处罚、方案错误时没有调整等,这些都是预防工作不到位的表现。一旦这些潜在因素发生后,电力工程施工期间则会出现不同的安全意外事故。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电力工程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在经济效益、供电性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负责人要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

1.倡导创新精神

创新是为了改革,改革是为了发展。电力工程作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项目,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创新改革,在全工程单位中倡导改革精神。“安全生产”是创新改革中必须要贯彻执行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应从技术、制度、政策上严格坚持安全原则,指导生产作业的有序进行。

2.严格规章制度

在规章制度上,应积极采取“奖惩并行”的模式。首先,对规范作业的人员,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物质上给予奖励,调动他们生产作业的积极性;其次,对违章操作人员,在制度上加大处罚,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同时,对于一些常见的电力故障,还要尽快采取科学的操作制度参与施工。

3.贯彻科学理念

“安全第一,生产第二”,没有安全的生产是不合要求的,这是电力工程建设期间需要贯彻的指导理念。因而,电力企业在参与工程建设之前,集全体职员参与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上树立全面的安全生产准则。如:通过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引导人员正确参与到施工作业中。

4.提倡安全评估

安全评估是为了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后期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安全性评价是结合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指导安全施工,同时配备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满足了现代化电力施工的要求。在安全评估过程中还可以创建先进的模式,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综合度量和预测。

三、安全法规体系的建设策略

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还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其倡导所有生产活动要在法律政策的保护下才能实现。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在电力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宪法体系还存在诸多漏洞,很多行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缺少法律指导。电力工程建设也存在相关的法律漏洞,如:人为因素造成电力事故的处罚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处理界限。这就需要立法部门从电力行业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法律法规以促进行业发展。

2.完善法律体系

创建科学的法律体系有助于保障电力工程建设,为电力施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政府部门应及时关注电力工程建设,为立法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如:在企业管理、施工监测、质量考核等方面做好法律建设,让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都有法可以,保障了企业、人员等各方利益。

3.加强修订调整

对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能提高法律的完整性。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工作要注重相关法律的修订,如:对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法律监管,对特大性人为安全事故依法处理。修改法律内容既能完善法律体系,也能实现政策制度上的更新,为电力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4.定期宣传教育

政府在指导电力企业生产时,应全面倡导“安全第一”的科学理念,做好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要搞好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避免工作中出现违规操作行为,有效降低施工中意外事故发生的次数。

四、结论

总之,电力行业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在电力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安全管理制度的调整,还要坚持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指导生产施工。同时搞好法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制度进行改革调整,补充旧法律体制存在的不足,让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靳福东.浅谈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3

关键词电力法律制度《电力法》问题

一、我国的电力法律制度

“电力法,是调整电力经营和供给,电力工程和设施的管理以及规制,用以维护电力用户利益,保证电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加大电力法制建设的力度,从我国第一部关于电力方面的行政法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国务院1987年9月15日公布,1998年1月7日国务院令第239号修正)的出台,到《电力法》的颁布,再到与《电力法》相衔接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力法制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历程,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力法》为核心,以配套性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重点,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特色,以相关规范性文件和电力行业标准为补充的电力法律框架体系,内容主要涵盖了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与电网管理、电力供应与使用、电价与电费、农村电力建设和农业用电、发电与电力设施保护、电力监管、标准化管理、反窃电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电力争议处理等方面。在这一系列电力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我国电力法律制度。

电力法律制度是根据电力法律、法规、规章等的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具体规范形成的调整特定电力法律关系的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实施规则系统,其对具体电力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指导、整合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体上确立了电力规划制度、电业权制度、电力监管制度、电力业务许可证制度、电力价格制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以及电力法律责任制度等电力法律制度。

从《电力法》的颁布,到《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一系列与电力事业相关的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我国电力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粗鄙到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以行政权为依托,电力立法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这也导致现行电力法律法规与电力体制改革的诸多不适应性。

二、法律制度方面的不足

1、电力监管的独立性有待增强

尽管《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规定电监会履行电力市场的监管职责,具有法律上的电力改革主导权,却没有完全改变电力监管职能分散、权利不合理的局面。对于电力监管机构而言,价格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应是其两大基本职能,因此,价格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应该是电监会具备的基本职能。然而,在我国,电力企业投资审批和定价仍然由发改委决定,而给予电监会的准入许可权和价格的建议、监督权没有管制效力,不能对电力企业形成制约。市场准入权在发改委和商务部,价格监管权在发改委,国有电力资产归国资委管理,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对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造、建设基金提取、税务政策等进行监管。在行使具体监管职能时,电监会与这些部门尚存在职能交叉重叠和监管界限模糊等问题。

2、电价制度有待完善

2005年颁布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了我国现有电价制度。目前,上网竞价制度已基本建立,而输配电价分离尚未实现,这在电力法的修改中有待完善。另外,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对煤电价格实施临时干预力求缓解煤电矛盾,但收效甚微。这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等行业没有彻底完成市场化改革,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很低,导致煤电价格之争日趋严重,“市场电、计划煤”的局面成为“电荒”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家制定的煤电联动机制也因煤炭企业价格循环上涨而无法再实施,电力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因此,在完善电价机制的过程中,理顺煤电关系显得十分迫切。最后,现有电价制度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足,未形成绿色电价制度,对电力行业环境成本的反应不到位,亟待在以后的电力法修改中完善。

3、电力业务许可证制度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不断拓展,我国的电力业务许可证制度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监管组织职能“错位”与“缺位”共存。从目前中国电力业务许可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电力行业的市场准入与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价格制定和监督实施、资源分配、市场监管等职能交叉、混同、分散于许多主管部门和综合部门。这种“政监不分”、“多头监管”的制度,使市场准入等监管职能不清,容易出现争夺权力或相互推诿。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电力监管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电力监管部门负责的电力业务许可只是经营准入许可,这样就会造成一方只审批不监管,另一方能监管却无法控制项目市场准入。其次,许可监管主体混乱。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实施电力监管最核心的监管职权就是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而现在国家电监会恰恰是这两项最核心的监管职权不清,主体混乱:电力监管机构的投资准入监管权、价格监管主体是国家发改委,而实质性许可管理职能仅限于行业规章的制定、许可证的发放和部分执法行为,没有罚责的电网互联和调度监督实际上仍由国家电网公司把握,许可监管主体混乱。

4、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仍待完善

毋庸置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出台是继2004年国家发改委联合电监会印发《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意见》后,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方面又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对此项制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的不足。

第一,电力运营主管部门对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认识不足。我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在电力紧张的形势下兴起的,很多电力运营主管部门没有真正认识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关键和重要性,而仅将它作为应对缺电而采取的短期工作来对待,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来实施避峰、错峰,而非采取措施鼓励电力企业和用户自发地实施此项制度。

第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电网企业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由于其均价销售利益会因实施分时电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均衡地满足销售效益与供电之间的矛盾,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电网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合理的支出,可计入供电成本”,但单单通过行政补贴的方式并不能激发电网公司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更无法刺激其进行技术上的革新。另外,对于鼓励电力用户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只是在个别条文中做了倡导性的提议,而在“激励措施”一章中并未提及,这样也使得电力用户很难将此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电价结构不合理。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其核心是实行峰谷的分时电价。然而,当前实施的峰谷分时的电价结构不够合理,其峰电价仅为谷电价的两、三倍,对于电力用户的移峰填谷激励作用并不大。此外,目前两部制电价的使用面很窄,且两部制电价中的基本电价也严重偏低,而电度电价又偏高,单靠电度电价来拉开差距,其激励作用也不明显。

第四,电力需求侧管理人才缺乏。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服务工作和技术推广,而大多电力运营主管部门的人员所掌握的这方面的知识不足,电力企业甚至也没有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专业岗位,这不仅造成电力需求侧管理宣传方面的缺口,也导致其实施中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三、现行《电力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法》颁布时,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开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法》立法的基础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其中许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电力产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亟待修订。

1、《电力法》缺少有关电力市场建立及运作方面的规定,也没有对电力市场秩序及竞争行为监管的规定。

2、对电力市场主体地位的界定,如发电、输配电、售电企业和大用户的法律地位以及经营范围,《电力法》尚无清晰的定义和确认。

3、《电力法》只规定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模式,对输配电价模式尚无政策依据和法律依据;对分时电价、峰谷电价、丰枯电价虽已积累了经验,但仍未上升为法律规定。

4、对于电价的形成机制,《电力法》遵循统一政策、统一定价、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行政主导,规定电价由政府核准和定价,电力企业没有根据市场定价的自,这不仅也与《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定的电价制度相矛盾,也不能适应竞价上网的改革要求,成为推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阻碍。

5、对电力工业的环境保护,《电力法》只有一些原则规定,而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如何鼓励电力企业提高工艺、改进生产设备以及防止污染方面,尚无具体规定。

6、《电力法》中缺少对拖欠电费的具体处理规定,对拖欠电费行为没有有效的法律规制,致使电力企业长期以来蒙受损失。

7、《电力法》对电力监督检查权力规定得过于笼统,对于检查出的违法行为如何进行司法处理,缺乏明确规定。

8、《电力法》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如在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处理上,《电力法》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归责原则不一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有运用《电力法》,也有运用《民法通则》的情形。其他,如《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实施细则》等,都先于《电力法》进行了修改,对电力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电力设施保护等,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苗芬.论我国电力法基本制度——兼论我国电力法修改与完善[D].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36页.

[2]孙寿广.“浅论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电力发展规划[J].中国电力,2002(4):26.

[3]肖勇,肖刚.从电业权法律制度看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0-51.

[4]裴丽萍,杨名舟.论中国电力法基本制度的创新——兼论中国电力市场的培育[J].中国法学,1998(5):69-70.

[5]周纯.我国电力市场中的电价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王丽娜.论我国电力业务许可制度的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1(9):145-146.

[7]杨诗雄.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8):230.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4

[论文关键词]电力法律法律风险电力体制改革

近几年,供电企业常规性法律风险日益凸现,触电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案件居高不下;供用电纠纷涉及主体众多;窃电与破坏电力设施事件对电网安全造成冲击性影响;劳动纠纷逐步外化成诉;以线树、线房、征地、电磁影响为内容的相邻关系纠纷等都给供电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市场风险及社会舆论压力。然而,由于部分电力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或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在处理案件时出现司法操作瓶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电力行业法律法规作出补充规定或者重新立法,以适应现实经济发展对电力行业法律法规的需求。而电力企业的法律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对这方面问题地研究。

一、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由于电力行业的诸多特殊性,电力企业除了要面临其它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之外,还要面临一些其它特有的法律风险。

1.电力企业要面临其特有的法律风险具有广泛性、诱惑性、依附性、转化性、隐蔽性、动态性相对客观性等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法律风险:一是电网规划、建设方面;二是电网运行、安全生产方面;三是电力市场、三公调度方面;四是电力营销,供电服务方面;五是经营管理方面;六是劳动用工方面;七是员工失职方面,廉洁从业方面;八是电力行政主体缺位方面。

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的经济损失,另外企业无形资产损失也会受到破坏,而且法律风险一旦转化为法律事件,相关责任人还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2.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电力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于企业内部的原因,首先是电力企业中的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比较严重,对于面向市场和自主经营的认识不够成熟。其次,电力企业中的法制建设工作依然薄弱,在制度和法律审核上把关不严。再次,电力企业管理者预防法律风险和依法经营的意识不强。第四,某些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钻法律漏洞。第五,生产或工程设计不科学而在技术上出现问题。第六,监管工作疏忽、预防措施不严。外部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产权、公司运营、法律关系复杂,另外,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法律也在与时俱进的完善中,跟不上法律完善的脚步就有可能出现违法行为。

二、电力企业如何在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整体法律意识和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和风险,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是摆在眼前急待思考的问题。

1.电力企业应该制定出完备的法律风险管理战略,重视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是企业在全面的考虑到发展战略、管理能力、竞争状况、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统帅性和纲领性并且要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的战略性内容。

其中包括预防性法律风险管理措施和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管理预案。具体来说电力企业要在经济管理流程的设计上确保一定数量和资质的法律顾问和法务人员参与其中,并使其作用体现在公司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电力企业在做出重大经济经营决策的时候,要主动邀请法律专家参与,并使其对企业重大经济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彻底的法律论证,最后提供一个书面的法律论证报告,让法律风险的事前评估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步骤。

2.电力企业应从经营管理制度上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内部规章制度在国家的法律范围内制定。电力企业要根据国家最新完善出台的《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反垄断法》等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发现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要及时处理,使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不断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规定要做到具体细致、考虑周全,比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对于它们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方式的规定都要确保全面到位。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内部和外部都受到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总得来说,要建立以事前防范为主、避免事后补救、严密监控过程的内部规章制度。

3.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及时建立和不断完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当作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没有法律缺陷和漏洞。企业法律相关内容的费用支出要做出明确的财务预算,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法律风险控制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建立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制,使其与企业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门相联系,共同参与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督和完善工作。

三、涉电案件处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一)法律制定方面

比如《电力法》第71条仅笼统地规定了对窃电行为的处理,并没有对窃电行为、时间、电量计算、窃电证据的收集与采信等作出具体规定,《湖南省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虽然做了一些具体规定,但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往往以地方规章或行政法规效力低为由或者证据不足拒绝使用上述法规,使窃电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

(二)涉电案件执法方面

由于办案经费、机构和人员配备等原因,导致大量涉电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大量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在电力法中电力主管部门没有明确,有利益时都是主管,无利益时互相推诿。电力企业又无权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导致电网安全隐患和触电事故增多。

司法实践中,由于涉电案件相关规定较为原则和不完善,致使各地司法机关在审判涉电案件适用法律方面缺乏可供遵循的依据和标准,影响公正审判和公正司法。

(三)窃电案件方面

司法机关对窃电时间、窃电量的计算,对供电企业收集的窃电证据是否予以采信等方面认识不统一,使公诉立案和判决均受到影响。如按窃电民事违约,其证据齐全,完全可以追究民事责任。但公安机关因窃电量不好认定迟迟不移送检察机关立案,检察机关不予立案,使窃电者既得不到刑事制裁,也得不到民事责任追究。

(四)破坏电力设施设备案件方面

《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如破坏电力设备罪的电力设备的范围是什么?“严重情节”包括哪些情形等不明确。

(五)触电案件方面

一是随着城农网改造的完成,供电区域的扩大,供电企业所涉及的触电人身损害案件将会增加。从目前触电案件的处理看,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出台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该解释仅对高压触电的处理作出了规定,且规定得过于原则,缺乏触电事故责任认定规定,这种状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司法实践中处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需要,致使类似案件在不同法院审判结果大相径庭。二是农电改革的有关具体政策措施不配套,所涉及各类业务非常专业,各级法院对农电体制各时期的相关政策又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农电工和债权债务纠纷案件在各地法院审判结果不统一。现行电力法律法规亟需补充司法解释《电力法》作为电力行业的基本法律规范,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更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法规和解释。《电力法》具体法律规范和解释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机关制定较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从我国现行的电力法律体系看,有关行政机关已制定了包括《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在内的一批法规和规章。二是司法机关对适用电力法律作出具体的司法解释,便于适用法律争议案件的处理。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的司法解释对电力法律适用作出规范,这种现状已不能满足处理日益增多的电力案件适用法律争议的需要。从现行电力法律体系上看。电力法律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电力法律体系内部有的规定也有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为此,有权机关对冲突的地方作出协调或解释,便于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5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用工合法性安全

电力施工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性的行业,但是我国法律法规方面并无较高的完善性,且有一些企业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导致一些企业的用工难以保持合法性。[1]基于新劳动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电力施工企业的用工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府监督

虽然企业与员工所签订的合同对于福利待遇具有确规定,但是很多员工却难以享受到,而且受到企业家在社会上影响力的作用,员工想采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此类问题,往往也难以顺利解决。而且从事此类行业的员工通常来自农村等偏远区域,对于通过法律进行自我利益保护的意识并不健全,通常是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后,选择忍气吞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件非常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而且我国在很多地方都讲究关系,因此有的员工会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难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其受到侵害时,只能自认倒霉。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对现实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具有足够的认知,违反劳动法的相关企业家理应受到对应的惩罚,对于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帮助及保护,使之能够确实的依法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不间断的完善,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较多的盲点及漏洞,因此不断修正法律法规,方可确保企业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合法用工。[2]

二、提高施工进度管理

在很多电力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员工的生命安全,此为不合法用工的一个重要表现。施工过程中,工程保持合理的进度可以确保员工自身安全不受到威胁,但是当企业进入赶工期时,往往导致员工生命安全难以得到合法保证。电力施工企业与一般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一点差异,也就是施工过程中,若未确保工程具有合理进度,往往急于导致安全管理出现问题。有的企业为了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有的会在施工进度方面违反规定,做一些不利于施工安全的手脚。为了保证施工计划的安全性,施工前应由相关专家对施工计划进行审视,确保其合理性及合法性。各个施工环节均应统筹安排,所制定方案应具体详细。一个建筑项目的标书应制定几个方案,结合具有丰富电力系统工作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的意见,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及改善。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管理可以确保各项计划指标能够准确完成,利于项目的实施。对工程进度予以合理安排,不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而忽视员工的生命安全,对于顺利完成施工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工程的安全管理

不管是什么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员工的安全应放于第一位。尤其是电力施工企业,其本身就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从事此行业的人员均需具备一定的求生安全常识,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有的事情难以预测,因此提高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施工中,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为现场施工设备不合理、施工材料来源不合法,而上述两个原因均是因为工程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而造成的。施工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均需将注意事项明确告知员工,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有效培养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应制定施工安全处罚条例,若员工违反条例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惩罚。[3]安全问题对于电力施工单位是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若不将员工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那么此企业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而施工中的相关安全条例只有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方可起到实际作用。各个部门均需将本部门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完善且予以上报,各个管理层根据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乎实际的可行性计划,通过本部门的管理人员对条例的执行状态进行严格监督。为了保证监督工作的认知执行,可将监督工作归入年度考核指标中,确保监督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为了保证员工的工作权益受到保证,有效的劳动合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机制,应由专人专地对劳动合同进行存放管理。严格遵守劳动合同的签订审批制度,合同应按照规定进行填写,按照不同工种实施差异化管理。不同工种具有自身的特点,并通过工种的差异,分析其有可能遇到的用工风险,且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策略,降低招工定岗导致的潜在危险。对劳动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应予以严格审查,尤其是补充条款内涉及的劳动者信息,如有特别苗头,需立即与劳动者交流沟通,实现共识。[]企业可建立劳动合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科学化、电子化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且注意定期跟踪。在电力施工企业中,应做到每个员工均有合法的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应根据不同员工的差异而制定对于合同,且其内容会因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合同应符合实际,不可进行一刀切等。

五、规范劳动合同的适应性

按照《劳动法》规定,有的劳动合同具有一定的期限性,而且电力施工企业中,其实际施工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季节性,员工具有较高的流动频繁等,因此采用的施工合同往往按照工作任务的实际,签订期限性的劳动用工合同。此类用工合同对于电力施工企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时限性的劳动合同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且不会因固定期限限制而产生麻烦。此类合同会随着项目任务的完成而正常终止。此类合同无约定试用期。[5]

六、结语

基于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电力施工企业是否合法用工在当前社会是需要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产业快速发展,用电需求量大,电力企业在扩大工程进度的同时,应注意合法用工。若要真正解决合法用工问题,政府部门应有完善的立法制定,并加强监督,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工程管理、安全管理等,根据劳动法,企业与员工应签署有效的劳动合同,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目前,劳动法仅仅是一个体系,其中许多细节还不完善,立法机关应对其缺陷有足够的认知,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行使职责,使得电力施工企业用工的合法性得到保障。

(作者单位为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光辉.发电企业外协用工安全管理[J].现代职业安全,2016(7):20-23.

[2]严政.浅谈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控[J].人力资源管理(汉),2016(7):81-82.

[3]王文娟,张震.关于供电企业农电用工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67-68.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6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85-02

法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也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无不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行为,所以也带来了各种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导致电力企业费用损害等,所以法律风险实际上存在于电力企业的风险防范领域和法律事务领域,是电力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其他或者经济损失的风险。

一、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内容

(一)保护电力设施

电力企业不管在电力设备建设过程中,还是在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纠纷问题。比如审批环节和环保部门的审批工作环节都比较复杂,组要对电力设备产生的各种污染项目进行逐项审核。我们都知道在电网建设或维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电磁污染,目前我国对电磁污染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所以就造成了电网建设过程的拖延。由于电网建设不同于其他住房占地或者商业用地,所以在征地面积和补偿方面的计算项目比较复杂,不同区域上的征地损失相差会比较大。违章建筑是电力设施建设过程总最大的障碍物,电力设备通常不会选择建立在新建建筑中,但是老街坊中杆线建设又不方便,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建筑是私自建造的,居民在原有房屋基础上加宽加高建筑面积,也不利于赔偿核算。

(二)管理经济活动

电力企业对外进行一些列经济活动时,签订完善的合同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保障,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个别负责人在活动中没有依靠相关法律,所以合同的签订存在的很多问题造成电力企业不必要的额外支出。较低的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给电力企业带来很多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合同签订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因为电力企业合同签订环节不完整,所以施工合同和承包租赁等合同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三)触电事故

电力企业风险问题上人们首先会想到其造成的出点事故,触电事故在所有的电力企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近几年其事故发生率只增不减,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赔偿金,这给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形象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触电事故只能在事前加以预防,但其预防措施对于经济活动或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触电事故预防方面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事故一旦发生,造成人员死亡,后果不可挽回。我国目前法律条文在触电损失方面规定,设备出现故障造成的触电损失,产权人是不需要进行赔偿的,但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在触电损失方面预防工作开展缓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

(四)人员管理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日常工作中没有引进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很多工作还是需要聘用人员来进行建设和维护。虽然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电力企业在人员选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劳动合同签订或劳动制度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和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将明确说明和写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合同签订形式也应该合理化,应保障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在合同条款上,应明确保险条款,并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对保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对已经入职的职工加强日常管理,对临时工或者新员工要进行重点培训,员工必须严格规范作业,并且企业应注重安全宣传工作,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将安全作业放在第一位。

二、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现代电力企业应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企业内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知识,能够提高社会公民的安全用电、合理用电意识,自觉避免风险发生。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在偷电、违反合同用电等情况发生时,电力企业应和国家普法部门一齐开展案例宣传,严厉打击犯罪,维护企业的法律利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校、社区居委会、司法机关等参与其中,实现综合治理。

上述是对企业外部进行的法律宣传工作,企业内部法制宣传教育是为了促进企业法治化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员工能够依法经营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应定期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并结合电力企业案例组织法治讲座,在对人员进行岗位和技能培训时,将所涉及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纳入到培训计划和日常的业务学习计划中,要求员工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强化法律风险意识。企业领导者也应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否则这些潜在的风险将变成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因此,企业管理这也应学习法律知识来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当然,电力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法律风险防范推广队伍,法律风险防范推广队伍是电力企业引导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主力军。加强法律风险推广队伍的建设,能够做到真正有效和快速的强化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其工作认真落实到基层中。电力企业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部门,任用高素质的防范人员和管理人才,来从事相关方面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二)完善电力法律法规

电力企业应积极推动电力法律和法规的完善进度,消除电力法体系内部的相互矛盾,电力行业立法为人大立法,保证其权威性。电力企业应推动落实政企分开的电力行业法律、法规,我国现阶段很多电力行业对电力行业民事、行政两种性质的管理并不明确,电力管理很难在有序的法律框架下有效进行工作。还应专门完善触电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相同案件不同的处理结果,在判决结果上具有很大差异。也许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触电事故的宣判结果一般倾向于电力企业承担法律责任,这样违背了法律的科学严谨性。所以应完善电力方面触电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明确事故人员责任和电力企业责任,这是电力企业法律防范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

企业内部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时首先应遵循全方位原则,法律风险存在与电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管理过程中,应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渗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细节中,并运用综合法律风险防范手段筑起一道坚固的法律风险长城。规范化运作原则中要求各电力行业应通过本企业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中的角色,建立和完善本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时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根据国家电力法律的不断完善而进行更新。所以,电力企业内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并定期进行评估,完善更新机制。

(三)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形势下,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设,是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现阶段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充分发挥合同的效力,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以合同为有效证明的需要,所以,合同管理工作是否有效进行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委派专人对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内合同管理水平,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电力企业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同规管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合同管理工作,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逐渐趋于规范化,规范和监督电力企业的合同签约和履行合同的行为,减少合同漏洞,能够极大地降低电力企业法律风险。

(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电力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电力法律方面专业知识,能够为电力企业提供多方面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企业法律顾问包括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电力企业聘用并在相关注册机关注册后专制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企业聘用的社会律师。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既懂得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又熟悉相关电力法律法规的人才。电力企业在实施这一制度中,应注重自身职工的法律顾问和社会律师共同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二者相互联系但工作内容又不相同。电力企业在实行法律顾问机制中,企业应注重培养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积极健康的企业法律人才,充实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整体水平。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7

目前新疆供电单位在增强法律意识,规避政策法规风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领导干部或普通职工,有相当一部分人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存在很多问题,不具备本岗位抗风险的能力,日常专业性的法律培训不够,尽管有法律答卷,但过于形式主义,没有对所有员工真正做到普法。第二,部分地州只有一个法律专责,而且不是专职,某些基层单位甚至没有法律专责,且与普通员工沟通不足,员工的法律知识严重欠缺,合同审查方面有时也会出现脱节现象。第三,基层排查,隐患通知书,尽管在大的方面有规范,但由于没有法律顾问审查,细节填写上都比较粗略,在文本制作上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第四,部分地州用工存在很多风险,以前常出现以供电局的名义对农电派遣工进行评先选优、发工资、培训等活动,甚至有些单位为了考虑成本雇佣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做门卫,在临时用人方面,由于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法律风险。第五,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单位过去存在不同程度的乱担保情况。之前曾出现过某些地州供电局领导由于不懂担保法给某些企业担保,最后法院要供电企业交大量担保金的状况。第六,部分县级供电局对外合同、规约、协议部分没有细化,工作中还会出现口头协议,且不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究其原因一是落实不到位,二是基层员工本身认识不到位,基层监管、监控有些失控。第七,基层单位在树障清理和外力破坏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电力法还是以前的版本,没有根据现在电力设备的改进实时进行修缮,给实际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第八,新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基层和民族同志催缴电费时,如果不注意语气,推卸责任,一个小事件就可能会造成大争端,绝对不能忽视。第九,在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最近几年企业发展较快,各部室职能也在不断更新,工区对外业务以及了局级职能科室衔接出现了问题,给企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相关建议

结合实际工作,电力企业员工需增强法律意识,规避政策法规风险。纵观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企业法律风险多是人为控制不力造成的。控制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改善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内部人员失控,可防范与化解法律风险。结合新疆供电企业的实际,可采取以下措施规避政策法规风险:第一,应加大法律意识方面的培训。培训部门应该拿出资金、时间、精力,分不同的层面请不同的专业人士,就不同层级应该加强什么样的法律意识才能增强本岗位抗风险的能力进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培训。第二,各地州电力公司应按照新疆电力公司的要求,加强法律制度职能规范,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专门的法律专业人员,且专人专管,以加强相应的职责管理,增强有法可依的渠道和来源。第三,加强管理制度,保证人员的安全。通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规范eRp,抓住源头,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实现企业的防范风险。另外,内部应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流程,严格落实规定,进行风险规避。第四,电业局要进一步理清与派遣人员的关系,并与相应的派遣公司订立合同,供电局不应直接为农电工发工资、培训、评先选优等,以提高临时用工风险防范能力。第五,合同管理上应实行合同部门会签制,各主管部门领导共同审核后签字方能生效。合同规范应以电力公司范本为主,从公司的大局出发,订立符合单位实际的合同,防止合同欺诈,从而规避危险。第六,建立企业担保制度,对所属企业员工加强担保法律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依法担保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七,提高约束能力,财务规范化,算清帐,算好帐,不吃亏,不惹事,建立相关审查制度,防止有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第八,电力法应实时修缮,加强对企业内部和社会的宣传,以及用户对电力法的了解,为一线职工制定相关的法律依据。第九,加强基层供电单位监管、监控力度,依法治企,保证每个单位职工都能依靠法律保护自己,防范企业风险。第十,加强边远地区电网建设,保证全网电压质量,做好风险防控。第十一,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员工的素质教育。其办理业务时应注意语气,不推卸责任,从而塑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第十二,应常务公开,并贯彻落实,实行法规制度的硬着陆,接受民主监督。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8

二、严禁在城镇规划区内建宅基地。城镇规划区特别是新区规划区内不再批宅基地,原来批准的一律停止建设,由国土局收回批件,退还报批费用。今后如发现私建宅基地的,由国土局、建设局、综合执法局依法取缔,电力局一律断电,自来水公司一律断水。

三、依法规范留地安置用地开发建设。县城、法门、绛帐被征地村组留地安置用地建设必须在办齐相关手续后方可施工,且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否则,启动问责机制,村组负主要责任,乡镇、国土局、建设局、综合执法局负监管责任。

四、依法规范建筑工地管理。所有建筑工地严格按照“十个一律”的办法进行规范,一律仿古式圈墙,墙外一律绿化、净化,工地内要整洁有序,建筑机械设备一律经过规定验收,出入口一律硬化并配备冲洗设施,坚决不能带泥上路,取土车一律封闭行驶。工地围墙以内由建设局负责,工地围墙以外由综合执法局负责。

五、规范管网布设。严格按照规划布设管网,需要新布设的管网,要按程序报建设局审批,确定布设的时间、路线、规格和施工要求,新区管网建设由新区建委监管。坚决杜绝乱挖、乱建、乱布设。对新建路网的管网建设,统一召开协调会后,一次布设到位。各管线单位要按照县上统一安排和建设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管网布设。违反上述规定的,追究管网单位主要责任人责任,并进行经济处罚。

六、规范建筑物立面管理。沿街立面装饰必须经过建设局统一审批,未经审批私自装饰的,或未按审批方案装饰的一律不准开业,工商局不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不办税务登记,同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从今年起,所有临街建筑一律收取立面保证金,在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时一并缴纳,并在批前报政府备案。

七、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户外广告设置一律按照县城广告规划方案实施,广告内容由工商局负责审核,规格、方位、款式由综合执法局负责审批。凡未按广告规划方案实施的,一律不准开业,工商局不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不办税务登记。私自设立广告的,由综合执法局查处。

八、规范道路开口。凡需在县城新区道路上增加开口的,一律报新区建委审批,严禁擅自增加道路开口。

九、提高服务效率。国土局办理土地手续按照规定的工作日程执行;建设局办理建设手续在缴清相关费用后,一周内办结;新区建委的相关手续办理,也在一周内办结。

十、严格责任追究。

1、对违法占地行为未及时查处,且未向电力局、水利局、工商局、税务局送达相关处置函的,追究国土局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2、对未办理建设手续违章开工、未按规范进行房地产预售、未经审批进行立面装饰、未经审批私自开挖管网(县城老区)、建设工地未按“十个一律”规范等问题未采取措施查处的,追究建设局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3、对违章建筑、违规建设、私自铺设管网、不合规范建筑工地和户外广告等未履行综合执法职责的,追究综合执法局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4、对县城新区未经审批增加道路开口、未经审批私自开挖管网等问题未采取措施查处的,追究新区建委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5、对城区所在村组违法违规进行开发建设的,追究城关镇党委书记和村组主要负责人责任。

6、对违法建设工地,电力局、自来水公司在接到停电、停水通知后仍然供电、供水,或断电、断水后未经允许恢复供电、供水的,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未按规定颁发、吊销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追究电力局、自来水公司、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1—6条责任追究,由监察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单位及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9

项目前期主要是指根据核准制的要求,取得支持项目核准的咨询评审意见和行政许可文件的过程。本文重点探讨部分单改双工程环评文件未重新审核,可能面临法律风险。2012年萧山供电公司接到浙江省电监办《关于35千伏合党合益线路跨越其房屋,造成安全隐患》的协助调查函,其中投诉人对于单改双高压线路未做环评提出质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环评批文的有效期为5年,超过5年项目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需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在项目环评批复后,项目的所址、路径、建设规模及主变压器布置形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单位未依照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此案例带来很大的警醒,一是电网建设过程中一旦建设项目的所址、路径、建设规模及主变压器布置形式有重大改变,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编报环境影响评价调整报告。二是电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应当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2项目用地补偿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随着民众物权意识的提高,电网建设中涉及的物权法律关系更加复杂,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物权法》实施后,加大了对物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了电网建设征用、占用土地的门槛,使得电网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法律风险。目前萧山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项目用地补偿方面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风险。

2.1线路走廊对地表权利人造成权利限制风险

根据《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或高杆作物,被跨越房屋不得再行增加高度。因此线路走廊实际上对地表权利人形成了一定的权利限制。线路走廊造成的权利限制与地表权利人基于《物权法》所享有的房屋改建加高、种植树木获得收益等权利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践中,萧山供电公司也多次接到拆迁线路、高额索赔等诉求,有的甚至出现了阻扰施工。

2.2征地完成后不及时施工,可能面临闲置土地导致二次补偿等风险

2012年,萧山供电公司因为新街供电营业所存在征地完成后未及时开工建设,导致村民以索要经济补偿为目的补种青苗,在后期项目开工时又要求再次给予青苗补偿费的情况。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征地后如果没有及时开工,村民补种青苗,在开工时又要求再次给予青苗补偿费,导致增加不必要的建设成本。风险一是电网建设项目中常见问题,因为目前国家法律层面对此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该问题在目前的情势下,一是要努力争取政策支持,明确线路走廊用地模式,统一补偿原则和补偿标准,规避电网建设用地执法层面的风险;二是对于线路确需跨越房屋、高杆作物限高确需砍伐等情况,应当依法与权利人签订协议,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补偿标准及时支付补偿款,确保补偿合法有效。对于风险二,应当从内部管理入手,及时整理档案;已经办理建设用地批准手续,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建设项目,应当及时开工建设,避免出现闲置土地现象。

3项目建设中相邻关系处理的法律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所谓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时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关系实际上是在斟酌相邻各方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后,对行使所有权的一种限制或节制。电网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同土地、房屋、苗木等所有人或使用人形成相邻关系。目前萧山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相邻关系上形成的案例也相当多,主要体现在:

3.1“线房”矛盾日益突出

调查近10年来的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90%以上的案件都是线下建房引起,而且线房矛盾不仅是安全问题,还因为相关权利人阻工或要求高额赔偿,工程建设难以顺利进行。目前“线房”矛盾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第一,侵害他人权益,招致索赔。电力线路建设即便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但根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相关规定,电力线路跨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造成不动产损害或价值贬损的,权利人也可以遭受经济损失为由,要求供电企业予以补偿。第二,民众对于高压电有电磁辐射、噪音、安全等方面的忧虑,不愿意“沾染”上电网建设项目。第三,在实践操作中,有时迫于建设工期紧,在无法与权利人就补偿数额达成一致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的情况下,直接支付了补偿款,从而产生权利人重复索要补偿款的风险。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经常性向民众普及宣传电磁污染、安全距离等方面的知识,消除民众的恐慌;(2)事先提出多个线路架设方案进行比选,提早布局,减少建设工程项目对相关权利人的相邻关系影响;(3)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街道、村委会的理解与支持,在其协助下开展相关权利人劝导疏通工作;(4)与相关权利人规范签署补偿协议,明确补偿事项及纠纷处理方式。签署的相关协议请政府部门进行鉴证或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

3.2“线树”矛盾风险险现

根据《电力法》以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供电企业发现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及生长危及电力运行安全的高杆植物,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以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目前在处理“线树”矛盾中主要存在以下法律风险:(1)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风险。根据《安全生产法》,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高杆植物如果危及电网运行,构成危险源,电网企业未进行监控或未制定应急预案,将可能招致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导致安全距离不够,引起电力设施损毁造成停电,电网企业可能面临索赔;(2)未遵守法定程序和权限砍伐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高杆植物,可能导致本为合法的维护行为变成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侵权行为,或者受到行政处罚,比如根据《森林法》有关规定,未办理采伐许可证对林木实施砍伐的,林业主管部门有权处以罚款,森林公安部门可视情节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拘留。对于解决“线树”矛盾,要善于运用法律赋予供电企业的权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电力法律法规都禁止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赋予供电企业对在电力线路通道内自然生长或违法种植的可能危及电力线路安全的树木进行修剪或砍伐的权利。但为了防范法律风险,在运用上述权利时特别是在强行砍伐危及电力线路安全的林木时,应当遵循必要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与林木权利人协商砍伐、报告政府及相关部门、请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与林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林业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优化办理流程和审批程序,依法合规地超前办理林木砍伐许可证等手续,保障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协调解决电力线路运行维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3.3施工扰民导致投诉及行政处罚等风险

电力施工法律法规篇10

一、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依据、范围

1、广播电视方面现行的主要法规、规章:

(1)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行政性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

(2)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主要规章:《有线电视管理规定》、《〈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管理办法》、《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广播电影电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

(3)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主要地方性法规,如《湖北省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办法》。

2、目前,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范围主要有:

(1)对违法设立广播电视台、站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设施的行为进行查处;

(2)对广播电视台、站、有线电视网络及其他视听媒体违法播放、传送广播电视类节目的行为进行查处;

(3)对违法销售、设置、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进行查处;

(4)对损坏、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妨碍广播电视设施安全,阻碍广播电视设施设立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5)对违法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或违法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行为进行查处;

(6)对违法设立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工程设计、安装单位和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安装单位或违法从事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工程设计、安装及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安装业务的行为进行查处;

(7)对违法从事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开展视频点播业务、为视频点播活动供片的行为进行查处;

(8)对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行为进行查处。

二、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遭遇的四大难题

1、遭遇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真空的难题。部分广播电视法律法规条文笼统,实际执法过程中操作性不强,处罚找不到相应的条款,使管理工作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行政许可法实施前,各行各业对本系统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广播电视仅仅保留了一些涉及国家政治安全、信息安全、传播安全的大项目,而基层广播电视企事业单位实际最需要的行政执法项目却被清理了。

2、遭遇广播电视法律法规需要执法,但实际工作中不能执法的难题。《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如有特殊情况,个人确实需要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并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规定的许可条件的,必须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但目前很多农村群众未经许可,擅自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据初步统计,我县私自非法安装地面卫星电视接收装置约2万户。年,“鑫诺3号”和“中星6B”卫星发射成功,原有接收亚洲3S、亚洲4号,亚太6号、亚太2R、中卫1号和鑫诺1号(中央40路广播)其6颗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全部调整到接收两颗专用卫星。国家、省、市广电部门为让农村群众更好地收看电视节目,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工程技术人员为群众(包括私自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用户)提供转星咨询服务和技术保障。转星调整后,农村群众认为私自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受设施已得到了国家认可,不再是违法行为。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广播电视部门应该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但为了保障群众的收视权益,广播电视部门不仅不能执法,而且还要提供技术服务,让处在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部门陷入需要执法又不能执法的尴尬境地。

3、遭遇广播电视法律法规无人理会的难题。一是部分广播电视法规的规格和层次较低,缺乏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共有23件法律有涉及广播电视的条款、7件广播电视行政法规、39件广播电视部门规章。由于大多数受众和用户不懂广电法规,不了解条文,广播电视法规意识十分淡薄。许多群众对于擅自截传有线电视信号,无证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行为不以为然。今年,部分省的电信部门擅自开展了ip电视业务,国家广电总局对此发文作出了“属于违规行为,情节严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应予严处和停办”的处理,但有的地方ip电视业务仍在违规发展。

二是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在实际执行中受到其他部门过多牵制,单一个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显得孤立无援,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管和行政执法。根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地卫”设施生产环节归信息产业部门管理,销售环节归工商部门管理,进口环节归海关和商务部门管理,而广播电视部门只管理安装使用环节。要管住“卫星锅”需要信息产业、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的配合。行政执法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过多,牵制的因素过繁,势必影响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效能发挥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4、遭遇执法人员少、经费不足的难题。加强广播电视执法工作,可以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安全、高效的运行环境。长期以来,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力量相当薄弱。执法人员少,没有给执法人员配备必需的装备,经费又不足,大多数行政执法人员未接受过基本法律知识培训便上岗执法,几乎不能完整地履行执法职能。我县仅有5人具备广播电视行政执法资格,没有一个专职人员编制,遇到执法任务,往往是临时抽调力量完成。由于没有专职的行政执法队伍,造成广播电视系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水平不高。

三、加强县级广播电视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依法进行广播电视管理,是国家赋予广播电视部门的行政职能。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履行依法行政的职责,树立广播电视执法的权威和形象,切实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及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条文。广播电视是一个高速发展、更新速度很快的行业。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部分出台时间较早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于不适应当前形势、不能发挥作用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建议上级要及时修改完善。

2、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广播电视法规、规章,增强法制观念。一是加强对系统内部的普法宣传,提高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在系统内部不但要宣传国家基本法律,而且要深入宣传广电部门自己的法规、规章,使广大职工明确广电部门的权利与职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及广电基本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做为一名广电执法人员,不但要学习掌握本系统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学习国家的基本法律以及与执法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执法人员在案件处理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正确运用法律,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在社会上广泛深入宣传广电法规、规章,使广大人民深入了解广电法规、规章,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及时把新的法规、规章和中央、省市关于广播电视事业的批示精神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争取主管领导的支持。

3、严格按行政执法程序执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内外一致。依法行政不仅要求实体合法,而且要求程序合法。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有无规范的法律文书,是衡量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标准。执法人员只有严格按法定程序处理案件,亮证执法,制作行政案件法律文书,才能确保执法行为合法有效,才能真正达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