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2:16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1

    市计委、市政府文教办《关于4年内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关于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93年至1997年5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城镇地区建设80万平方米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同时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其中成人教育院校3.3万平方米,市属中专学校1.7万平方米。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把这项关系到全市从事成人教育、中专教育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设立基建专项,集中建设教职工住宅,体现了对成人教育、中专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的关怀,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密切配合,抓紧抓好。

    二、解决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的主要责任在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要根据市政府分配的建设任务制定总规划,并逐年编制年度计划;要根据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计划,筹措一定比例的住宅建设专款,不得因市委、市政府设立基建专项而减少或取消对教职工住宅建设的正常投入;要定期检查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住房分配中,要优先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

    三、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采取购买康居住宅和包干自建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由市及区县财政、局和总公司、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市补助资金从对广告业征收的教育事业发展费中支出。

    (一)购买康居住宅。1994年至1997年4年内,由市建委向城近郊区提供3.77万平方米住宅,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康居住宅标准售价。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资金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筹集。

    (二)包干自建。包干自建部分(1.23万平方米),城近郊区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部分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集资解决;远郊区县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200元,可纳入中小学教职工住宅建设。

    四、市计委向各区县、有关局和总公司一次性下达5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建设任务,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安排年度计划报市计委,列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后组织实施。

    五、市、区县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宅要全部纳入房改并享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五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城镇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建设八十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68号)中规定的优惠政策。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2

1、社会转型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转型”理论被我国学者引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阐述了社会转型理论,他认为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性发展、结构性变动、数量关系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社会转型理论比较复杂,应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理论:首先,该理论的内容集中反映为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其次,社会转型的过程非常复杂,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范型相互渗透抑或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相互融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矛盾冲突;最后,社会转型理论充分剖析了社会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社会转型的结果将导致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当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结构变迁的重大任务,社会转型理论所揭示的要义及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转型,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成人发展研究。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任务,成人既面临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学习是机体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越是高级的生命,学习行为越复杂、越明显,学习活动对自身发展和发挥其生命的张力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育人是根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是要挖掘成人的潜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3、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由于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广泛地传播起来。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对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确认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引导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途,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的变革。

二、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基本范畴

1、转变观念。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同时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正是因为教育观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会迎刃而解。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就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而言,当前需要转换的观念主要是: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换;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换;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换。这三方面观念的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2、创新制度。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更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不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使之具体化,则会落空。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笔者主张,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放开入学条件,改全国统一招生为高校自主招生;改考试入学为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凭高中会考成绩、学习工作的各种证明以及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等向有关成人高校提出申请;成人高校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自主招生。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成人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可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样的招生制度,不仅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特点,也适应了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现实需要。

3、调整结构。调整办学形式结构,使之多样。办学形式结构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属高中后教育,面向广大在职、从业、待业人员,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任务的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多样化办学,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求学需要。

调整类别层次结构,使之合理。类别层次结构是指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别,以及学历教育中本科、专科层次的组合比例关系。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合理化,它包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层次结构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的低重心特点,有利于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三、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推进策略

1、创建开放式网络化学习的转型策略。开放的学习网络是组织和个人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中,这包括:校、系、教研室和个人四级学习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报刊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等学习基地、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各种论坛、沙龙、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院构建了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各级学习体系,创设了学校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良好学习环境,建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成人高校开放式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创建,不仅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组织保证。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高等学校应善于发挥已有学习资源的作用,引导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学校组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选。

2、建立市场化开放办学的转型策略。社会转型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办学的市场化。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与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走出封闭,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筹措教育发展基金。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服务面,面向社会大市场,进入广大的农村、社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开放办学。其次是招生的市场化。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努力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参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吸纳本地生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应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是扩大招生领域和范围,对各地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生源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成人高教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

3、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的转型策略。运作的有序化使得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任务艰巨而复杂,涉及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运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有序的原则,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分类引导。

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是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预设,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该实施分步推进的策略。具体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应先行职业化的改革,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整个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向学习型迈进,并最终实现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分步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同时注意分类引导。多样性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为:办学形式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对象多样、层次规格多样等等。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注意分类引导,对不同类的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采取不一样的转型方略,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对待差异颇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笔者在前文中主要依办学渠道的不同,把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类:院校类、考试类和远程类。对这三类成人高等教育,在转型的具体推进上应该有所区别。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广州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在广州市范围内的省、部属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市属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二是专指广州市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技工学校与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分属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管理,二者的教育目标、评估标准和管理机制各不相同。本文重点考察广州市属教育部门管理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间或涉及市属技工学校,不涉及广州地区的省、部属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中教学、行政、教辅人员的结构

2005年底,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教职工人数有10920人(见表1)。据统计,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任教师人数占整个学校教职工人数的64.49%。普通中专或者因为办学历史悠久、过去部门办学时累积了不少冗员,或者因为专业(行业)调整,致使行政、教辅和工勤人员比例较高。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年5月重新修订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规定,专任教师120人或以上(艺术类95人、体育类75人)中学校为优秀;专任教师80人以上(艺术类70人、体育类50人)的学校为合格。②广东省教育厅同年9月也了文件,其中在《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级评估表》的教师队伍一栏里规定,a级学校(相当于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合格标准)为“专任教师80人(艺70人,体50人)以上”;B级学校(相当于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为“专任教师65人(艺60人,体45人)以上”。③

按照教育部标准,广州市属15所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在专任教师这项指标上,仅有2所学校(纺织中专与交通运输中专)达到优秀,4所学校达到合格,其余9所学校都属于不合格。在3所省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中,专任教师比例多在54%~56%之间;在非重点学校中,专任教师比例都很低,如广州市橡胶中专学校有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仅有15人,占34.09%,行政和教辅人员就占了56.82%;又如广州市机械学校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21人,占43.75%,行政、教辅和工勤人员占了56.25%。成人中专学校中,专任教师超过120人的学校仅有2所(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与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最少的只有2人。民办成人中专专任教师仅占48.48%,比例也偏低,而教辅和工勤人员占28.28%,民办职业高中这一比例为63.78%。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200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意见》要求到2005年,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要达到25%,职业高中达到20%,技工学校达到15%。2005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重新修订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规定,部级重点普通中专的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30%的为优秀,达到20%的为合格。②同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也对中等职业学校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做出了明确规定:a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20%以上、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45%以上”;B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10%以上、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35%以上”。③

但是到2005年,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具有高级专业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15.8%,其中市属普通中专为20.9%,成人中专为15.9%,职业高中为10.3%;具有中级专业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44.9%,其中市属普通中专为47.3%,成人中专为43.1%,职业高中为43.5%。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的《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到2005年底,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各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如图1所示。

在广州市属15所部级重点普通中专中,仅有4所达到了教育部的优秀标准,3所为合格,8所学校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都低于20%,属于不合格,最低的仅占8.2%。在15所市属部级重点中专学校中,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广东省a类学校标准的只有8所,另有6所学校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仅达到B类水平,即省级重点学校标准,还有1所学校完全不合格。在3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按照广东省的标准有2所合格,1所不合格,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是2所合格,1所不合格。在市属10所省级重点及以上职业高中学校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最高的为22.9%,最低的为1.1%,只有2所学校达到广东省B类学校标准,即10%以上,其余8所学校均低于10%;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达到45%的学校有4所,达到35%的学校有5所,另有1所学校不达标。在市属6所省级重点及以上成人中专学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12.2%,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4.9%,而仅有初级职称或没有职称者占专任教师的42.9%。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教育相对发达城市,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距离教育部的要求相差太远,在省内乃至泛“珠三角”地区都难称先进。广州市属省级重点及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如表2所示。

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的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④按照广东省教育厅2005年9月的《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的规定,a类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50%以上,每个专业有2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每个骨干专业有1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B类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50%以上,每个专业有1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③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在整个专任教师队伍中,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52.64%;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占教师队伍的71.15%和28.85%,即两类教师的比例严重不相称(参见图2与表3)。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历史,技工学校中的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应该远远多于文化基础课教师,但广州市属技工学校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很有可能这部分统计数据失真。

在三类中职学校(不包括技校)专任教师中,普通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69.21%,成人中专学校达到66.79%,符合教育部和广东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要求的标准;但职业高中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为50.22%,仅仅达到了广东省的要求,距离教育部的要求相差很远。其原因与许多职业高中学校是由普通高中学校改制有关,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导致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不足。

专业实习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05年5月重新修订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的为优秀,达到40%以上的为合格。②广东省教育厅同年9月的文件中也规定,a类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该达到40%以上;B类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该达到20%以上。③

2005年,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校)共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313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776人,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24.7%,其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与职业高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如表3所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比例略高一些,为28.2%;在15所市属部级重点中专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比例达到教育部优秀标准的仅有1所,达到教育部合格标准(广东省a类学校标准)的有5所,达到广东省B类学校标准(即省级重点)的有5所,另有4所学校不合格。成人中专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比例为21.3%,其中6所省级重点及以上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比例为34.5%。职业高中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比例为23.2%,其中10所省级重点及以上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实习课教师的比例为37.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市属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与教育部标准及省级标准都尚有一定距离,这与中等职业教育以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需求极不相称。2005年11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⑤

按照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聘请行业与企业中的专家兼职授课加以解决。但是,2005年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只有1342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0.81%。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其实,教育部把“双师型”教师的涵义界定得十分宽泛:“教师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职称证或技能证,按‘双师型’教师统计”。②建议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报考除教师资格证之外的第二证书,以迅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

据2005年的统计,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有4330人,占整个专任教师人数的84.77%,其中普通中专类占85.98%,成人中专类占80.58%,职业高中类占86.59%。但具有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太低,仅占专任教师的3.41%,其中普通中专类约占3.94%,成人中专类约占4.28%,职业高中类更低,约占2.22%,如表4所示。

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教师学历的具体要求是:a档(相当于优秀)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均达本科,且有研究生,实习指导教师均达专科;C档(相当于合格)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均达专科,本科占9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均达中级职称以上。②2005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也规定了专任教师的学历要求:a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0%(农、艺、体80%)以上”,B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80%(农、艺、体类学校达70%)以上”。③

在广州市属15所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为87.4%(不算艺术学校约为88%),其中超过90%的有7所,超过80%的有5所,有2所学校具有本科学历教师的比例低于80%,市艺术学校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4.3%。在6所省级重点及以上成人中专学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占78.4%,其中达到90%以上的有2所,达80%~90%的有1所,达70%~80%的有2所,另有1所没有统计。在10所省级重点及以上职业高中学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平均为93.1%,明显高于前两类学校,但与教育部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教师学历达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从对教师学历提高的要求来看,所统计的市属部级或省部级重点以上35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通中专学校有2所、成人中专有1所、职业高中有2所至今没有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按照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2010年的学历合格要求,到“十一五”末期,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有30%的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以上(硕士研究生或教育硕士毕业)学历,按照目前5108名在岗教师的30%计算,未来5年应该有1358人(平均每年272人左右)需要完成学历层次的提高,这是相当艰巨的任务。

广州是华南经济文化教育的重镇,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是,从以上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五个方面,即专任教师与行政、教辅人员的比例,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比例,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及专任教师学历层次结构的比例的分析来看,目前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尚不尽合理,行政和教辅人员比例偏高、高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紧缺、本科以上高学历教师寥寥可数,教师队伍建设既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也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最终导致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注释:

①本文所引数据除注明外,均来源于广州市教育局2005年12月的《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

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eB/oL].(2005-05-30) ③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级评估表[eB/oL].(2005-09-29)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4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产品开发越来越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成人教育明显滞后于这一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部分高等和中等院校本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原则,开展了成人教育,但因受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范围窄,旅游教育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办学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水平。基于这种现状,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与市场需要的无缝衔接。以学历教育为出发点和基本点,建立一支热爱旅游事业,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活动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二是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培养体系与现代教学和评价体系出现了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回顾

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成人教育研究和旅游管理研究学者们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早在1985年陈树清便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提到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在国外的开设。十年之后,余炳炎在《旅游科学》中提出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推动成人教育新发展”的新命题,拉开了我国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钱忠也提出“加强旅游成人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合格人才”。王玉成也提出旅游行业成人教育亟待发展。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对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的呼吁。本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在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招生标准、教材使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讨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由此可知,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呼吁和起步阶段、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之后,开始向着更纵深的专业讨论阶段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与之紧密相联的成人旅游管理教育需要向更精细化的研究领域纵深。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瓶颈

(一)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生源来源多元

成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从社会整体的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上看,成人教育促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再分配,从而为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成人学生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良好,学习目的明确等。但是在一些条件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与成人学生之间常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性的相互制约关系。客观方面:一是由成人角色多样性造成的工学矛盾;二是由低收入高学费造成的经济负担;三是由年龄大、记忆力下降造成的学习能力下降。主观方面:一是由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学历背景、知识断层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的压力和自卑心理;二是由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主客观两方面交叠在一起,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各个办学单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机构及办学规模的调整。这样一来,就催生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受到资金及编制限制,已有的专职教师不能满足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样,办学单位就必须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外聘教师的引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发展可能产生三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大多数外聘教师同时任教于其他的普通高校,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以自己所在单位的学习或工作为主而以成人教育工作为辅,由此常常导致时间冲突,经常性的变故极大地影响到本专业成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其次,这些外聘人员往往缺乏旅游成人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不了解,对教育学知识的把握欠缺,常常是沿袭移植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成人教育引入“普教化”的歧途,这样就严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一些外聘教师在责任心、师德方面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成绩的考评方面往往敷衍了事。这样就会造成学风败坏,甚至影响到办学单位的声誉。一些学识水平低的外聘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专职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教师中的核心和骨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低于普通教师,导致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总体上数量少,质量低”。“质量低”表现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受到“普教”的深刻影响上,同时也表现在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在旅游教学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方面极为欠缺上。另外,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进行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在以旅游业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时,难以达到理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过于理论化以及与之前学习的衔接性差。我国的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理论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课程的开发更是欠缺,往往采用普通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教学。表面的“平等”掩饰不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教育者对成教学生来源、背景的忽视。成教学生之前的学历多是中专、大专,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理论基础相对较差,这就使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与普通高校的相比要差一些。因而,学习相同的内容成人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长期以来,旅游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现场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以上矛盾归结为两点:第一,课程开发欠缺,沿用普通教育课程,说明大多数教育者缺乏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二,课程“普教化”,缺乏务实性、实践性、应用性,说明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明确的,忽视了成教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

(四)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相对薄弱

旅游管理成人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的工作者,他们多是以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参加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者在以成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时必须把握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普教化”的阴影之下,旅游管理成人教育者往往不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并没有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一些旅游管理教师教学艺术欠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甚至不沟通,只是负责上课;旅游管理教师往往着重于理论的讲述,不考虑学生的背景,也不结合实例教学。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存在的硬伤。目前,我国成人高教事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成人高教的教材建设却起步迟缓,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材严重缺乏,大多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旅游业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材使用多年没有更新,内容陈旧,明显滞后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老化周期缩短,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迭如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能赶超服务型社会发展步伐。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转变培养思路,即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教学重心不能停留在完成课程教学计划就等于实现培养目标的陈旧观念上,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另外,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景教学、阶段性实训等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切实落实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队伍

综观整个现代成人教育发展史,成人教育界的兴衰是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的,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历来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这个有着官本位传统的国度里,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好成人教育研究,尤其是紧缺专业的高等成人教育研究,政府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不能搞“分化论”“淡化论”,要确立成人教育地位,在资金上国家、个人、社会等多方筹措研究经费,壮大成人教育科研队伍,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整合。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科研队伍的壮大与完善。不论国内和国外,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人员中,研究生和教授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不仅要设立该专业成人教育硕士点,还要设立博士点甚至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系,并且发挥研究会、学会专业研究人员的领头作用。不仅要在数量上壮大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队伍,根本的要优化科研队伍素质,根除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派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的旅游学院进修相关课程,这样他们既可提高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又可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创造机会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旅游行业运行动态和社会需求,从而调整和指导教学。三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型人才。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可在企业聘请一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就能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又有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性品质的专、兼职双师师资队伍。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四)更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

旅游管理高等成人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构建符合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指导课。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就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习者把职业发展放在旅游服务一线,做好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引导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旅游管理行业,透彻地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所需要的旅游人才供求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成人高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法,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依据。因此,本文提出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引导发展全国性的成人高等旅游教育,同时引导高校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成人培养机制,以提高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培养质量,实现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人才与旅游企业、旅游职业人才与高校、高校与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恩菊.试析陕西省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J].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第297页.

[2]李玲.成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0-102页.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6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而且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于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教育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师范教育过渡的研究和实践。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将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到2020年,教育部规划小学教师将总体上实现本科化。开创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路。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美国,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受教育程度﹙学位﹚评定。随后,中等师范学校数量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取代。1949年,日本制定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了规定的教育课程,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格证。在英国,小学师资主要在大学培养。在法国,设立了教师教育大学中心,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在德国,各个州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学教师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总之,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教师教育,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对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才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培养层次上移,向着高起点、高学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步减少以至消亡,而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所替代。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路径

(一)明确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

专业作为一种建制,一种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制度,一种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规定着知识范围的边界,规定着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定着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世界高等学校的专门教育实际上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2]专业建设,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今天,把握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特征,对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避免外延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专业自身规范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置于大学文化的沃土,应坚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向。在美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认同度高。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师范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特征不明,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是中师、专科教育的简单升格,亦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师范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了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拓展了专业外延。这种做法,出发点无可非议,实际效果则适得其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明确小学教育的专业方向,防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的倾向。

(二)树立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呼唤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之一乃是科研素养,这是教育改革的原创潜能,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行动研究”是很好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小学教师应该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地检核、修正、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技术性的反省,更要做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三)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形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完美人才素质结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圣贤对这个问题即曾有过精透圆通的见解,他们认为,道德为目的,经济为工具,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3]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两者之间有着互生共补的关系。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两者并重,社会才能顺利前进。完美的人才素质结构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完美人才要通过实施完美的教育来培养,完美的教育就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完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4]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来说,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文科学的教育;既要培养较全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该体现综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这一课程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服务面向,把握人才培养特质

服务面向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和层次。服务面向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亦是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实力的特定表现维度。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要立足小学教育,服务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培养高规格的小学教师,它的服务面向是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定位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小学教师。把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特质是确保人才服务面向的前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牢固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小学教育,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员。关于小学教师的特质,国内外的学者曾做过一系列的论述,多关注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或小学教师的特殊性等。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师提升到本科层次,首先要全面提升职前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的方向和谐发展,因而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且对其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5]小学生处于未成熟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五)以多学科为支撑学科群,建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是一个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明确专业建设的支持“学科群”,打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石。所谓的“学科群”,从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来看,它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同级次的学科数量相关,还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学科的级次越高,学科的口径越大,学科群中学科的容量就越大。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好支撑学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有强有力的学科群的支撑,它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任务,其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6]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初等教育学院或者是师范学院,它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学院,决定了其需要以一个综合性、多学科背景的大学作为依托,这样才利于师范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水平提升。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7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29—03

成人高等教育是否有活力,是否具备竞争力,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能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因此,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理念、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有人把“特色”引申为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是优秀的成教专业,注重教学质量是成教优秀专业的主要支撑点;其次,这个专业应该是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能为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所接纳;最后,成教特色专业要彰显出自身的个性,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结合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形式、不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建设。这就要求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充分分析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已有的专业优势,明确专业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办出优势和特色。

开展成教特色专业建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结合已有专业的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二、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

(一)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

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要进行有选择的遴选建设。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摒弃平均主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将那些社会需求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生源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二)科学定位、明确特色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这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别和人才质量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明确专业特色,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遴选立项、有建有评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首先,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检查,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并发扬。这样有建有评,监控管理,保障成果,将特色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四)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牢记服务社会的宗旨,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办学方式,改革学习形式,努力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为创建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三、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并经过专家论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一方面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多学科综合优势,另一方面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建设工作。以南京大学为例,自2001年开始大力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至今,已有包括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特色专业,予以重点建设。根据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南京大学创建了“两大平台、三维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努力搭建强调知识性、基础性、共享性的“基础平台”和强化专业性、职业性和个体性的“专业平台”;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三维融合”。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人才特色。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成人教育特点,并致力于提高成教学生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体现应用型、职业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立足应用、兼顾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突出能力,由此构建起“两大平台”的课程体系,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突出了个性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是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应该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成教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要注重对现有的成教教师的培训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名师走上成教讲台,同时适当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理论联系实际,拓宽专业视野;四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对部分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予以返聘,继续发挥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注重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高水平成人高等教育示范性课程。南京大学在多年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从2006年至今,先后遴选建设了20门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共有9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予以重点建设,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综合性大学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课程教材、自学指导书、教学大纲的选择和编制工作,保障课程的实施。在教材的选取中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主,而不简单选取本科教学层次的教材,体现专业性、职业性,做到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各专业都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

(四)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综合性大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要保障专业建设经费,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增加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等建设,合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满足学员学习的硬件要求,保证各教学环节得到较好的落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大学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对于遴选立项的各个建设项目,都专门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建设,并要求专业所在院系按1:1比例配套资助,专款专用,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为成教学生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并组织教师自制了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实验设备,购置了多功能实验箱和仿真器,使学生可以在多功能实验箱上完成多个实验,在仿真器上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及时进行仿真,检查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更改。

(五)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配套。一方面,高校要赋予院系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凸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各院系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构建一支优秀的特色专业管理队伍,配备专职的成教教务员和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分工协作,有序管理,保证特色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完善监控机制,建立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共同监控教学,及时反馈信息。

(六)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建设,开设专业网站,介绍专业建设历史,课程、师资等基本情况,将精品课程和精彩讲座制作成网络课件上网共享,供全体学员学习,不断扩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985工程”二期设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教改项目,该项目构建的资源库管理服务系统支撑平台,实现了“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分类建设并有机集成;资源集中管理、访问人口途径统一,面向全校各类各级师生开放使用,并便于不同用户群从其后续发展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对于用户、对于资源等服务与管理功能全面,方便学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功能。

四、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验收和成果示范

(一)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质量评估,对于全面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建设成熟的特色专业,应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制定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要求特色专业将立项时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验收,保证建设质量,保持建设特色。

(二)探索永葆特色的长效机制

当今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等都较为迅速,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也不会因为一次遴选建设而建成永远的特色专业。因此,应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特色专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持续建设永葆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特色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特色专业点之外的其他专业,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使其发展逐步跟上特色专业的步伐,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工作,而对于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各高校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应研究探索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相互学习,互通有无,节约人力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教育部实施“三改一补”以至“三教统筹”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全国高职战线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艰苦努力,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为新世纪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于1999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并下发了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任务和工作思路,成为开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的指导性文件。为了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2000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中,启动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并广泛开展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自2000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2000]32号文《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在各省市和相关院校初评、申报的基础上,高教司和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分批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评审和考察遴选,确定了一批部级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专业教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全面改革与建设,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院校把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改革与建设。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影响面广,改革力度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努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根据试点专业的一些经验,本文就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发表一点思考性的意见。

一、要始终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这次教改试点专业在制订教改方案中,都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坚持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程度不同,教学改革的思路差别很大。实践证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先导,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得越快,教学改革的思路就更加清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个长期的任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不仅体现在试点方案的制订中,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改革试点的各个阶段,始终体现在教改的全过程之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的教改思路,都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基础。当前,应当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着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新的类型,它的主体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另外,还应当研究如何把终身教育思想体现在高职教学改革中,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的办学体制。应当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把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当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争取成为社会成员终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场所,逐步变成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应当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试点专业非常注意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分析。大家普遍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为此,各试点专业组织力量,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高职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应当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从目前专业教改试点的情况来看,有些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有的为了招生或专升本的需要,将专业名称定为某某工程专业,提出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的目标,这种过高的培养目标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也难以实现。有的为了学生就业的方便,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如包含工程设计开发、施工技术与管理、监理、概预算等等;甚至有的专业口径包含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商业技术等,这种过宽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庞杂,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得过窄,仅针对目前市场需要的某一个具体职业岗位需要而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缺乏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是一种急功近力的表现。正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我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如一产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小型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才等;二产重点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师、市场营销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等;三产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等。根据基层职业岗位的需要,应当培养大批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其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也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

其四,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试点专业都在总结各自教学改革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体现了“新专业有新理念,传统专业有新思路”的思想,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努力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新专业,以提升专业教学改革的水平。试点专业的教改方案各有特色,有的借鉴加拿大CBe模式重建课程体系;有的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重组整合课程结构,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有的专业为了增加就业的适应性,建立一个公共知识平台,分设若干专业方向;有的实行素能本位、“一主两辅”的教改方案;有的探索学做结合、两段式教改方案,等等。总之,大家都以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一些试点专业的经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专业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就必须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手段,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

应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因而,应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对理论基础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因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培养计划中,专业实践课时所占比例较大,实验、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的主要手段。

动态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但在一定时期内,人才培养模式又是相对稳定的。

四、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试点专业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传统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打牢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

从试点专业的情况来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中存在这样几种倾向:一是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过分强调动手能力、技艺能力,忽略知识对能力的技撑和潜在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而事实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性完成,而且岗位能力在实践中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三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这既不符合高职特征,也很难在教学计划中得以体现。因此,在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方针决不应动摇,但应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正确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在试点专业的教改中对此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一方面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应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课程深度不一定很深,但专业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专业教改方案应当重组、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3.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试点专业在素质教育中,都强调加强两课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完全必要的。应注意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加大人文科学课程的分量。特别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建设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五、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因此高教司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必须有产学研结合的背景,实行一票否决制。凡被遴选为部级教学改革试点的专业,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都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有的专业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已建立了校内实训中心,开设了校办工厂和公司,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协调力度,注意发挥部门、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共建高职教育的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员“三赢”的效果。许多学校反映,目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单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有很大困难,希望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的力度。

六、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努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已经确定的试点专业,教学条件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示范专业的目标,多数专业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中,要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专业教改的资金投入力度,花大力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试点,在全国建设一批设备先进、科技含量较高、具有现代化手段的部级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流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带头人;编写一批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是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的过程中,加大政府投入仍然是主要渠道。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千方百计加大对试点专业的投入,实行倾斜政策,落实试点规划和保障措施,这是实现示范专业最重要的保证条件。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9

【关键词】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层次基数变化

根据教育内容、层次和年龄三重标准,将教育划分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两翼,两者必须有完整的类型和层次,只有形成健全的体系,才能有机对应、优势互补,形成展翅高飞、良性互动。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级数的演变是由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决定的,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历职业教育级数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1年学制中的职业教育层次级数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实施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包括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分初、中两级,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不做统一规定,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需在生产部门服务满规定年限后方可考学。另外还开设工农速成学校和业余学校,工农速成学校分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包括业余初等学校、业余初中和业余高中,工农速成初等学校招收工农干部和其他失学劳动者,业余初等学校招收工农劳动者和其他青年与成人,毕业生得经过考试升学。1951年学制是建国后第一个学制,职业教育主要为初、中等两级。

二、1980年专科职业教育出现职业大学

1978年6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1978年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中等专业学校在学习年限方面,规定工科3-4年,其它专业3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学习年限可以适当缩短”。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记要》提出:“中专学制可以多样化:招收初中毕业生,一般为四年,个别五年,有的专业仍保持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一般为二年,医科和工科等有些专业可为二年半或三年。”上述政策促进了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了初、中等专业人才。为了补充地方所需应用型人才,1980年,一些大中城市开始试办专科层次高职,如短期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正式产生。1982年的国务院《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该政策使职业教育上升到专科教育层次。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心转移至中等职业教育。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因而,初级职业学校逐渐减少,职业教育过渡到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初等职业教育减少,专科高职发展壮大的局面。

三、上世纪90年代出现应用型本科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要向地市延伸,一批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专科学校审时度势,单独或通过合并组建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多个省市试行职业本科招生,如在2011年,辽宁省将七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十个专业进行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河北省启动了本科工程教育试点班作为该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推进高职层次上移的模式;云南省的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高等职业本科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在2012年天津市启动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改革试点,本市6所市属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型技能人才试点工作。江苏省11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进行3+2分段培养学生;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贵州省的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获准与全国“211工程”大学-贵州大学联合开办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开始招收应用型本科学生。

四、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10

关键词:法学;成人高等教育;范畴;策略

一、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理论之维

1、社会转型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转型”理论被我国学者引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阐述了社会转型理论,他认为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性发展、结构性变动、数量关系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社会转型理论比较复杂,应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理论:首先,该理论的内容集中反映为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其次,社会转型的过程非常复杂,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范型相互渗透抑或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相互融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矛盾冲突;最后,社会转型理论充分剖析了社会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社会转型的结果将导致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当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结构变迁的重大任务,社会转型理论所揭示的要义及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转型,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成人发展研究。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任务,成人既面临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学习是机体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越是高级的生命,学习行为越复杂、越明显,学习活动对自身发展和发挥其生命的张力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育人是根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是要挖掘成人的潜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3、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由于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广泛地传播起来。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对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确认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引导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途,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的变革。

二、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基本范畴

1、转变观念。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同时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正是因为教育观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会迎刃而解。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就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而言,当前需要转换的观念主要是: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换;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换;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换。这三方面观念的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2、创新制度。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更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不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使之具体化,则会落空。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笔者主张,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放开入学条件,改全国统一招生为高校自主招生;改考试入学为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凭高中会考成绩、学习工作的各种证明以及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等向有关成人高校提出申请;成人高校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自主招生。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成人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可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样的招生制度,不仅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特点,也适应了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现实需要。

3、调整结构。调整办学形式结构,使之多样。办学形式结构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属高中后教育,面向广大在职、从业、待业人员,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任务的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多样化办学,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求学需要。调整类别层次结构,使之合理。类别层次结构是指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别,以及学历教育中本科、专科层次的组合比例关系。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合理化,它包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层次结构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的低重心特点,有利于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三、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推进策略

1、创建开放式网络化学习的转型策略。开放的学习网络是组织和个人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中,这包括:校、系、教研室和个人四级学习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报刊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等学习基地、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各种论坛、沙龙、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院构建了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各级学习体系,创设了学校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良好学习环境,建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成人高校开放式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创建,不仅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组织保证。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高等学校应善于发挥已有学习资源的作用,引导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学校组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选。

2、建立市场化开放办学的转型策略。社会转型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办学的市场化。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与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走出封闭,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筹措教育发展基金。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服务面,面向社会大市场,进入广大的农村、社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开放办学。其次是招生的市场化。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努力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参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吸纳本地生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应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是扩大招生领域和范围,对各地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生源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成人高教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

3、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的转型策略。运作的有序化使得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任务艰巨而复杂,涉及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运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有序的原则,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是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预设,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该实施分步推进的策略。具体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应先行职业化的改革,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整个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向学习型迈进,并最终实现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分步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同时注意分类引导。多样性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为:办学形式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对象多样、层次规格多样等等。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注意分类引导,对不同类的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采取不一样的转型方略,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对待差异颇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笔者在前文中主要依办学渠道的不同,把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类:院校类、考试类和远程类。对这三类成人高等教育,在转型的具体推进上应该有所区别。加强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确立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调节和管理成人高教工作,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保障,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与整个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密不可分。但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步伐一直滞后于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也滞后于其他教育,尤其是我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成人教育法,来统筹规范协调整个成人教育活动,加强立法是成人教育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陈联.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J].高教探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