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0:20

环境分析小结篇1

【中图分类号】R179G478.1

【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1-0090-02

【关键词】采光;小气候;噪声;学生保健服务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为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和2008年高考前分别对中山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环境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监测中山市中小学校27所,教室144间,其中城区学校教室70间,镇区74间;公办学校教室62间,民办学校82间。监测项目包括采光系数、课桌面平均照度、黑板照度、教室Co2含量和噪声。

1.2方法采光系数监测依据《采光测量方法》(GB5699-1985),测量条件选择在全阴天;课桌面和黑板的平均照度监测依据《室内照明测量方法》(GB5700-1985),每间教室监测9个点,平均照度为9个点的加权平均值,黑板监测3个点,平均照度取平均值;噪声和Co2监测依据《学校卫生监测综合评价》(GB/t18205-200)执行,噪声值相对于本底噪声进行修正。用SpSS11.5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评价依据依据《学校卫生监测综合评价》(GB/t18205-2000)对采光系数(≥1.5)、课桌面平均照度(≥150lx)、黑板照度(≥200lx)和噪声(≤50dB)进行评价。

2结果

2.1采光系数由表1可见,城区教室采光系数显著高于镇区(p<0.01),民办学校教室采光系数显著高于公办学校(p<0.01),民办学校教室采光系数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公办学校(p<0.01)。

2.2课桌面平均照度城区学校课桌面的平均照度及合格率均显著高于镇区学校(p值均<0.01);民办学校课桌面的平均照度及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公办(p值均<0.01)。见表2。

2.3黑板照度城区学校黑板面的平均照度及合格率均显著高于镇区学校(p值均<0.01),民办学校黑板面的平均照度及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公办(p值均<0.01)。见表3。

2.4微小气候和环境噪声

城区学校教室Co2含量显著低于镇区学校(p<0.05),民办学校教室Co2含量显著低于公办学校(p<0.01),144间教室噪声的总合格率为1.96%。见表4。

3讨论

教室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教室光线充足是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秩序和视力良好发育的重要条件[1]。噪声对学生的语言、思考和烦恼度均有影响[2]。新风量不足,呼吸产生的Co2可造成室内Co2含量严重超标,影响学生学习,降低课堂教学效果[3]。对学校教室环境进行监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教室采光照明的总体合格率不容乐观监测结果显示,学校教室的采光系数合格率平均为73.61%,学生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为85.42%,黑板面的平均照度合格率为76.47%。由此可见,中山市学校教室的采光照明情况不容乐观,这与很多学校为节省能源,教室内安装灯管的数量不够、灯管的摆放位置不正确以及学生上课时拉起窗帘有关。

3.2城区学校和民办学校的采光照明情况优于镇区学校和公办学校城区学校和民办学校的采光系数、黑板面平均照度、课桌面平均照度均显著高于镇区学校和公办学校,采光照明情况的监测合格率城区学校教室显著高于镇区学校。这可能与城区学校的条件较好、教室的照明装置足够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而民办学校多为近几年的新建学校,与教室的环境条件较好有关。

3.3教室Co2浓度合格率较高,噪声合格率较低监测结果显示,教室噪声的监测合格率较低,超过《学校卫生监测综合评价》(GB/t18205-200)推荐限值(50dB)。这与很多学校周围有建筑工地,并且学生上课期间工地照常工作以及部分学校处于闹市区以及邻近交通主干道有关。

综上所述,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些状况很多在学校新建的时候已经存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在新、改、扩建校舍,其选址、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但是,该项工作在很多地市的疾控部门未能开展,造成了学校的卫生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影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4参考文献

[1]林炜夏,吕大广,吴炳胜.关于教室采光照明两个问题的商榷.医学动物防制,2005,21(2):145-146.

[2]马国亮,宋建业.城市居民受交通噪声影响的模糊灰色聚类综合评价.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3):88-90.

环境分析小结篇2

关键词:喀什;城镇化;资源环境;耦合关系;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我国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喀什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城镇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发展水平。而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缓解干旱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约束下,持续推进城镇化,杜绝因城镇开发造成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恶性循环,要注重城镇的环境保护,选择适宜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特区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本文运用1999~2014年有关资源环境和城镇化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研究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5》、《喀什统计年鉴2015》,样本取喀什经济特区(不包括兵团农三师)1999~2014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关数据。为全面衡量城镇化水平构建了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在内的城镇化指数,以及包括城镇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内的资源环境支撑力和万元GDp能耗在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城镇化水平用UR表示,资源环境支撑、压力分别用ZC、YL表示。本文数值差异大且指标是异量纲级,为了便于数据综合和统计计算,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无纲量化处理。木文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转化,标准化公式为:

二、实证分析

(一)方法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得出指标R的特征根、差贡献率以及方差累积贡献率,从而求出各指标综合得分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用eviews8.0软件分析城镇化指标与资源环境指得分。

1、VaR模型有效性检验。为保证VaR模型动态分析说服力,需用Granger因果和平稳性检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喀什经济特区aDF统计量大于10%显著水平临界值,为非平稳序列,而一级差分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存在同阶平稳,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为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及动态说服力,选取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城镇化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的滞后阶为2。进一步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来检验城镇化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表1。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值检验值在5%显著水平下,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表1)

2、VaR模型稳定性检验。本文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UR与资源环境ZY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该模型aR多项式特征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之内,该模型具有稳定性。结果见表2。(表2)

(二)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动态分析

1、脉冲响应分析。本文对城镇化UR与资源环境ZY的有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不依赖变量的排列顺序,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我们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来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大小。函数响应期设定为10期,响应结果见图1。随着城镇化冲击期数的增加,喀什城镇化响应值呈增加趋势,在第9期达到峰值,资源环境响应值不断下降,第1期为正影响效应的峰值,其后不断衰减,第9期最低,之后基本稳定,说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导致资源环境总体状态变坏。(图1、图2)

喀什经济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冲击作用分析。城镇化在受到资源环境的一个正向压力作用下,第1期内城镇化有所下降,第2期至第9期不断上升,第10期趋于平稳。可以看出,在资源环境压力下,城镇化发展受到抑制,长期会缓慢增加。

2、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主要来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资源环境支撑、资源环境压力变化的贡献程度,分析结果见表3。给出了城镇化变量不同预测期限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结果。喀什城镇化主要受自身的影响,其对自身的影响效应先降低后上升,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资源环境问题对其约束制约作用也逐步增大,但对其贡献度最大的仍旧是自身效应,资源环境因素不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措施或减小城镇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表3)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研究了新疆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显著。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喀什经济开发区城镇规模扩张,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人口增加以及能源资源消耗增加,污染排放也大幅增长。在加快建设喀什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加重,从而也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相应的约束作用,但是约束效应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发展喀什城镇化必须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上实现突破,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发展过程中。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生态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兼顾绿洲生态瓶颈。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理念、生态立区意识,加快实施重点生态工程,走一条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喀什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和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主要参考文献:

[1]万本太,王文杰,崔书红,潘英姿,张建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9.3.

[2]方创琳.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新疆南疆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约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环境分析小结篇3

Keywords:environmentalcost;influencefactors;empirical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41-04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不被大众所接受,相反,更多的以降低环境负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形成对环境补偿机制为目标的健康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那么如何降低环境负荷?或者说如何形成企业自身的环境补偿机制?这便是企业现在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企业在注意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及时提供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成本(即环境成本),但这种成本并不像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那样可以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环境成本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很难说能具体由某个企业或是某几个企业来承担。因此,必须要研究这种“补偿”环境成本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构建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本文选取最突出的环境治理问题――雾霾的治理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雾霾形成成因复杂,治理成本的补偿显然要因源而异,各大城市的雾霾成因也大相径庭,其责任主体承担的比例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雾霾污染波及广泛,从个人到企业,从家庭到社会,都深受其害。因此,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雾霾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理论分析与假设

1.1政府措施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王爱兰(2006)指出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分担治理环境成本有一定的影响。政府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的要求越高,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意愿越强,数额越高。[1]王伟(2011)通过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的研究,指出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环境限制性措施越多,企业分担环境成本的数额越大。[2]肖序(2000)指出,政府(如环保局)对一些企业的环境治理工作发动越多,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承担越大。[3]刘倩(2014)通过对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出台的环保监督激励政策对企业自主承担环境成本有积极的影响。[4]徐泓(2013)指出,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措施对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影响,监管措施越完善,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力度越高,付出相应的成本越多。[5]

假设1: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规制越多,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2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影响

张洪秋(2013)通过对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的分析,指出社会责任意识对其承担环境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赵金英(2005)通过分析环境成本内在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机制,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其进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满足传统“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会遵循“社会责任论”对环境治理承担一定的义务。[7]许子妍(2012)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越强,环境成本所付出的额度与可能性也就越高。[8]鞠秋云(2011)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落脚点,论述了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新发展,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承担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也会推动环境成本会计的发展。[9]

假设2: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行为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1.3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其“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关系

刘江宜(2007)通过对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的研究,指出外部性和产权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高,企业的环境成本也就越高。[10]文启湘(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企业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越严重,其发生的事后治理环境的成本也应该越高。[11]杨乐平(2007)通过对环境成本、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环境承载力越大时,企业付出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12]李永海(2013)从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角度指出,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治理环境的成本将会越高,越需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13]

假设3: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

2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2.1变量设计

根据理论分析与假设,设置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解释变量分别为政府对企业进行治理环境措施规制数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控制变量为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值结果为①非常低,②较低,③一般,④较高,⑤非常高)。

各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2.2模型构建

以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如式(1)所示:

neCi=?茁0+?茁1RmGi+?茁2SRei+?茁3Diei+?茁4Spoi+ui(1)

其中:neCi为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大小,?茁0是回归方程中的常数,?茁i(i=1,2,3,4)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i为第i个被调查对象,ui为随机项。

3实证分析

3.1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假设及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设计采用5点量表法,调查的对象是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和金华市的中小企业,调查内容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的“雾霾的治理”,之所以选择这五个城市,主要是因为这五个城市对浙江省雾霾天气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和8月历经2个月,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0份。利用SpSS21.0软件为基础,进行实证检验。

3.2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2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的数额(neC)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3.3957和1.403,说明被调查的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数额呈现中间水平(假设数值3代表承担环境成本为所有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平均值),也反映了企业承担环境成本数额的不确定性较大。从各个解释变量上看,所有解释变量的均值均超过了3,且都接近于被解释变量的均值,说明前述假设较为合理。

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的统计,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表4可以发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说明了各影响因素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系数均不超过0.6(最大仅为0.63),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较低(详细共线性诊断见后)。

3.3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3.3.1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分析即是对整个调查量表及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根据结果判断量表是否具有变异性,以及变异的程度。在信度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是α系数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即以α系数作为整个量表的信度评判标准,对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总量表的α值为0.816,大于0.7说明了量表整体可靠。从分项上看,各个解释变量的α值均在0.7以上,说明单个变量的可靠性较强,调查结果较为可靠。

3.3.2效度分析

量表的效度分析就是对整个量表及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量表的效度分析一般分为两类,即内容效度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分析是一种定性效度分析,甄别量表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研究需要;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是一种定量的效度分析,是指调查结果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代表了测量效度的高低。

从表5可以看出,所有解释变量的校正的项总体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关联效度。同时对量表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Kmo检验结果为0.795(大于0.7)且显著性水平0.000(小于0.001)从整体上说明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4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量表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的容差均大于0.4,ViF值小于均小于3,说明量表内部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5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反馈的数据,利用SpSS21.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的结果,R2的值为0.663,大于0.4,说明模型拟合度良好,Durbin值为2.087,接近于2,说明残差独立,模型变量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①假设1成立,即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越多,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政府对企业治理环境措施规制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0.049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政府应该要尽可能的对企业治理环境制定严格的规制措施,用制度的方式规范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补偿”治理环境的相关成本。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政府若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会迫使企业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完善,那么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数额也就越大。

②假设2成立,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的越积极,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之间的回归系数0.198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最终承担的环境成本是呈正相关的。一个企业如果社会责任感越强,就更加会自发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治理环境成本,其“补偿”机制就完善。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企业补偿治理雾霾的环境成本越高,比如有些企业会主动去购置一些空气净化的装置等。

③假设3成立,即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应该越多,承担的环境成本应该越高。根据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0.123且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企业行为如果很可能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企业最终承担的治理雾霾成本的也应该越多。

④对于控制变量的分析。由表8可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也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呈正相关。通过回归系数0.553且在99%置信水平下显著可知,企业要注重自身规模大小与承担的环境成本大小的配置,尽可能符合自身规模去承担补偿相应的环境成本,为改善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

3.6稳健性检验

徐玖平(2003)在分析环境成本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构建了环境成本的计量模型。[14]模型中的核心变量是资源投入,基于此,结合现实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现状,引入资源投入(FacilityDevotion,FD)变量替换原模型中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企业的资源投入与企业最终承担环境成本的大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22且在99%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了企业的资源投入越大,承担的环境成本越高。并且从其他三个变量来看,回归系数分别为0.016,0.122,0.548,都为正数,且在99%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进一步证明了前述假设均成立。

4结论与建议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补偿有助于减轻社会和政府对治理环境成本的负担,同时也助于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对企业“补偿”治理环境成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针对政府和企业,得出下列建议:

①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相应的规制措施的制定。对于企业而言,仍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像环境成本这类区别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大众收益的成本,企业很容易忽视,或者说不愿意去承担,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相应的职能,制定相应的规制,督促企业补偿一部分治理环境成本。

环境分析小结篇4

[关键词]开放光程监测仪点式监测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对比

中图分类号:X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2-02

1背景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监测采用两种监测仪器,分别为差分吸收光谱法(DoaS法)的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和点式监测仪器(二氧化硫--紫外荧光法、二氧化氮―化学发光法、臭氧--紫外光度法)。

目前福州市城市评价点五四北路、紫阳、师大、杨桥西路和快安均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瑞典opSiS长光程差分光谱仪)监测并环境空气中的So2、no2和o3,对照点鼓山采用点式设备(美国赛默飞世尔自动监测仪)监测与环境空气质量。为比较研究两种监测仪器对监测结果产生的差异,2012年在紫阳监测点安装了美国赛默飞世尔自动监测仪,同步监测So2、no2和o3。

2研究方案

2.1监测仪器

(1)点式监测仪器:美国热电公司thermo43iSo2气体分析仪,thermo42inox气体分析仪,model49i臭氧分析仪;

(2)开放光程监测仪:瑞典opSiSaR500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3)校准设备:美国热电公司的146i动态气体校准仪和111零气发生器;瑞典opSiS的CB100气体校准池和oC500臭氧校准仪。

2.2评价依据

按照国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新要求,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的评价准则,对两种监测仪器的同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2.3数据来源

选取福州市环境监测站紫阳监测点2013年全年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原始数据,并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剔除无效数据。由于一年的数据量很大,为了便于分析,取各监测参数的日均值来评价比较。参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o3在环境空气质量日评价时,计入评价的是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

2.4质量控制和保证

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每周对aR500进行预防性维护,点式仪器每周定期进行零漂和跨漂的校准,用于校准的标准钢瓶气为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提供。

3监测结果分析

3.1监测结果的比较

比较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的So2、no2日均监测浓度值和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图如图1、图2和图3.

比较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的So2、no2日均监测浓度值和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随时间的频率分布如图4、图5和图6.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2分析讨论

(1)采用点式监测仪测量的So2监测值在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大频率出现浓度上都比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So2监测值要小,两种监测仪器监测值的相对偏差范围和相对平均偏差都较大,相关系数0.458,查表得知,相关系数临界值为r0.05(300)=0.113,这表明两种监测仪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的no2监测值数据较为集中,年平均值比点式监测仪测量的no2监测值略大,点式监测仪的no2监测值分布范围较广。两种监测仪器监测值的相对平均偏差较小为10.22%,相关系数0.806,查表得知,相关系数临界值为r0.05(200)=0.138,这表明两种仪器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3)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器测量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数据分布较为集中,年平均值比点式监测仪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略小,点式监测仪器的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分布范围较为松散。两种监测仪器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相对平均偏差较小为13.65%,相关系数0.814,这表明两种仪器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4)通过t检验对成对双样本均值统计分析:三组数据的t检验值分别为:1.33202e-27、0.007767、7.5957e-06。查表t0.05(∞)双尾临界为1.95996,三个项目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开放光程监测仪器与点式监测仪测量结果无差异,即两种测量仪监测值不存在系统测量偏差,表明两测量仪器具有一致性。

4两种监测仪器监测结果对空气质量评价的影响

4.1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计算两种监测仪测量值的aQi指数,并统计两种监测仪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级别分布的影响,分布图如图7、8所示,两种监测仪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结果列于表2。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计算两种监测仪的监测结果对福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影响并列表如表3。

4.2分析讨论

(1)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紫阳监测子站采用两种监测仪器测量后计算的该站点aQi最大值没有变化,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后计算的aQi年均值比点式监测仪的aQi年均值略大。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后该站点空气质量评价的优良率为94.23%,轻度污染占5.77%,点式监测仪的优良率为93.27%,轻度污染占6.73%,优良率下降0.9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两种监测仪器测量值对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不大。

(2)两种监测仪的aQi指数计算结果差别很小,相对平均偏差为5.04%。相关系数为0.92,说明两种监测仪器测量结果对空气质量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可比性很强。

(3)采用开放光程监测仪的So2和no2空气质量分指数比采用点式测量仪的So2和no2空气质量分指数高,o3空气质量分指数比点式测量仪的o3空气质量分指数低,导致两种监测仪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不大。

5结论

采用点式监测仪设备的监测结果与开放光程设备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两种监测仪器不存在系统偏差,监测结果可靠。采用点式监测仪监测的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比开放光程监测仪会有所下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很小。由此可见,两种监测仪完全可以兼容,选用任意一种监测仪都不会对整体空气质量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02-29.

[3]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09-22.

[4]庄马展,吴宇光,杨青.差分光谱仪与传统点式仪器测定环境空气质量对比研究[J].环境保护.2000年5月:25-27.

[5]张展毅,李丰果,杨冠玲,李仪芳,曾凡进,曾立民.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第6期,2006年11月.

环境分析小结篇5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熟悉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通过对仙人掌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关系、蚯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体验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体验探究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

(1)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2)实验结果的分析。

(3)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2)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在实验室内饲养。设计实验用具,制作能造成阴暗和明亮、温暖和寒冷、干燥和潮湿的实验用具。

(3)收集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第一个探究活动,课前布置观察感悟很重要,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六、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联系生活,学生有感性认识。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通过两个活动的设置来领悟新知

活动一:

(1)展示用鱼缸饲养的小鱼引导学生分析养活小鱼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得出结论。

(2)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图片资料,进一步分析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并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活动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鼠妇,使学生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学生讨论并作出假设,假设一阴暗潮湿或假设二温暖)。

(3)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点拨、指导。(验证两个假设)。

(4)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探究,观察)假设一: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土上方盖上黑纸板。假设二: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把鼠妇放在湿土和冰湿土的交界处。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湿土处。

(5)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归纳全班提出的问题。(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6)提示学生实验后要将鼠妇放归到大自然中。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②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二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三步:资料信息“屎克螂出国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四)巩固练习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环境分析小结篇6

(关键词]竞争情报 战争游戏法 动态分析

[分类号]G350

竞争情报分析是将大量零散的,有时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的信息集中、对比和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的意义的过程。企业面对的大部分信息都要经过分析处理,否则信息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暗含风险。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进行竞争情报分析必须选择相应的方法、工具,科学、严谨地逐步展开。

1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研究竞争情报之初,就对竞争情报分析产生了兴趣。近20年来,出现了大量以竞争情报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方面的文献。有代表性的研究有:Babettee.Bensoussan与Craigs,Fleisher阐述了分析与竞争情报及战略的关联,将企业可用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分为24种。他们认为,在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过程中不只是搜集数据,而要以数据来获取竞争优势;分析中可以得到真正转化为行动的成果;预测与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必须使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DaleFehringer认为,竞争情报人员并不缺少情报分析方法,但如何选择并有效利用各种方法却是一个难题。erikGlitman认为,分析方法与工具是全球竞争情报的基本构成要素,需要跨文化边界地整合不同的分析方法。peterRead认为,真正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具备几个特征:简单、顾客参与、个性化、搜集与输出数据的针对性、良好的逻辑。JohnJ.mcGonade与Carolynm.Vella列举了企业常用的40种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此外,竞争情报领域出现的较新技术,如源自军事领域的“战争游戏法”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战略分析”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也较重视。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某种特定的竞争情报分析工具的研究;第二类是对竞争情报各种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其中第一类有代表性的是王知津与严贝妮设计的企业竞争情报战争游戏的概念框架。王晓琳研究了竞争情报投资组合分析法。孙建军与柯青研究了情景分析法,王知津等阐述了利用价值链分析法开展竞争情报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二类是对竞争情报各种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包昌火等的《竞争对手分析论纲》一文,提出能力、市场和时间的Cmt三维分析法。吴晓伟等从复杂性、可操作性、正确性、时效性与经济性5个角度去评价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钱军总结了37种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谱系关系。

纵观现有的国内外学者对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不足之处也显见:①对于竞争情报分析的研究仅集中于分析方法的介绍;②囿于静态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Swot、定标比超等分析方法的重复介绍,未置于动态复杂环境的视阈下;③指出常用方法与工具的不足,却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上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本文从企业竞争的现实环境特点人手,构建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旨在为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开展竞争情报分析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 复杂环境催生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方法

2.1 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新动向

21世纪,由于全球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商业手段现代化、技术进步飞速化以及制度、市场等原因,使全球企业战略决策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三大特征。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是一种难以、甚至无法定义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竞争,某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竞争行动,引起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到原先行动的企业,这是一种竞争互动的过程。在动态竞争中,关键问题是“互动”而非“行动”。竞争主要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企业的表现不再仅仅取决于对手之间的静态资源和实力,更重要的是竞争的互动;竞争对手只能在互动中寻求暂时的优势;寻求暂时优势的办法包括改变规则和创新。

2.2 竞争情报分析思维范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面对企业竞争的新动向,要想在当前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单纯依靠利用确定的、静态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够了。以战争游戏法为代表的竞争情报模拟方法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解决方案。战争游戏法是为了适应商业环境而由军事战争游戏法演化而来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制定实时动态的、战略的、可操作的、战术的计划及实施方案,战争游戏法是商业环境下角色扮演的模拟过程。在战争游戏法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企业的行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情况,也可看到企业资产在企业内外部配置的有效性。通过游戏能够改变参与者的视角和观念,更多地从对手和市场的角度考虑竞争战略和行动,使人们摆脱了惯性思维,是一种放眼长远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有力工具。由于战争游戏法这种动态、仿真的方法特性,它逐渐成为应对新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动态有效的分析手段。

3 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

3.1 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

传统的竞争情报分析是在静态环境下,以竞争对手分析为主,从竞争对手的识别起步,历经竞争对手现行战略分析、对手相关能力分析、对手意图分析。这种机制是一种正向、静态机制。但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各种竞争力的关系更加复杂、纠结,若仅仅关注竞争对手动向,而忽视动态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分析的结果不具有任何实践价值。因而需要在静态分析机制上进行扩展,充分考虑动态竞争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利用战争游戏法对竞争情报进行动态分析,制定企业动态决策,应当遵循一定的流程,基于战争游戏法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动态的竞争情报分析始于各种竞争力的触发。第一步要界定竞争环境的要素。行业中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地都必须应付各种力量的威胁,宏观上有政府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技术、市场趋势等因素,微观上有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等,这些因素是企业的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地,这些力量构成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是内部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竞争环境则是由各种力构成的内外部环境总和。

第二步,跟踪与监测指标。传统的竞争情报分析仅仅聚焦于竞争对手的跟踪与监测,这远远不够。竞争情报动态分析需要对于复杂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涉及到的每种力中包含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筛选、细分,进而将这些影响因素整合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

跟踪与监测。

第三步,竞争信号解析与评估。对于各种指标的动态实时变化所释放的竞争信号进行解析进而评估,这个步骤的首要功能在于创造竞争情报,分析人员在各类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环境背景而得出准确的信号,再由这些信号的解析处理而得到最终的竞争情报。竞争情报动态分析的竞争信号分析历经信号背景、信号意图、信号推论、信号信度、信号动机,最终获知竞争环境中信号释放者的真正意图。

第四步,关键情报主题识别。通过对信号动机的挖掘,识别关键情报主题(Kits),进而确定了情报需求,明晰了竞争情报分析的工作重点,有效的情报分析非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于企业运作的1~2个关键领域。识别了关键情报主题,则将企业所处的抽象而复杂动态竞争环境成功地转化成了竞争情报分析的主题。

第五步,信息采集。根据关键情报主题确定游戏模拟的主题,围绕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第三方等模拟对象进行情报搜集。情报搜集的内容包括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己方与对方的现实处境、第三方情况等。搜集的信息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行业研究、年度报告、公司网站、公开出版物等公开渠道。

第六步,竞争情报的战争游戏模拟。采集到所需信息后,进行筛选、分析、提取,形成游戏运作的基本信息库,从而实施战争游戏。在实施过程中,把参加游戏的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扮演本公司、特定的竞争对手、第三方以及消费者等,各方根据自己面临的竞争对手和商业环境,充分利用游戏前采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再根据消费者的反应和裁判的判定决定胜负。该法没有专门的规则,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游戏中都可能出现。

第七步,动态竞争分析。通过游戏中本企业、竞争对手、市场、消费者之间直接而实时的互动,明晰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态势,以较为激烈的对抗形式完整地展示了企业的整个竞争过程,有助于参与者与分析人员直观地了解竞争态势和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实时动态竞争分析。

第八步,提炼分析结果。游戏后的总结围绕着本企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动态竞争互动分析的结果,一方面提出可能性影响概率表来简述竞争对手的一系列行为或其他相关事件或趋势,以及每种预测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拿出本企业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通过战争游戏识别出的开发机会、阻止或压制竞争对手行动,或者减少其他风险或威胁的行动。

最后,依据动态分析结果,制定企业战略决策。企业做出本公司的战略决策或者预知未来本公司战略方向的变革,实现动态环境中企业决策的制定。

3.2 竞争对手分析模式

了解竞争对手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智慧,实施竞争情报战争游戏可以对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结构化、动态的分析,获得竞争对手未来战略的最贴近的可能图景。基于战争游戏法的动态竞争分析中竞争对手分析模式如图2所示:

第一步,确定竞争领域:在同一行业中,识别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生产替代品的竞争对手;第二步,在宏观层次上对某个特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不同组成,确定对现有与未来战略最为关键的影响;第三步,在微观层次上对该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即细化与细致的竞争对手全景描绘,需要嵌入战争游戏的情节、脚本才能形成竞争对手未来市场战略的分析结果。具体包括以下要素分析:①竞争对手市场战略(包括竞争对手位于或打算进入哪些产品一顾客细分市场;在上述细分市场它如何竞争?在这些细分市场的意图为何?上述分析结果能够阐释任一公司的市场战略,包括范围、态势与目标;②资产;③能力与竞争力;④技术;⑤组织结构;⑥文化;⑦设想;⑧活动/价值链;⑨联盟与专门关系;⑩网络;⑨未来市场战略。根据竞争对手的全部信息,构建竞争对手情势;确定每种情势的情节、驱动力、逻辑与最终状态;评估与理解竞争对手情势;确定竞争对手的结局;确定聚焦公司的不同情势的可能影响。

3.3 本企业分析模式

在竞争情报动态分析中,一个重要要素是开展游戏的本企业所具备的属性是否会促使对手们对其行动做出反应,本企业作为战争游戏的发起者,其本身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实施战争游戏和动态竞争分析中,本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几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与界定。如表1所示:

本企业分析项目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企业未来的活动方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个要素,最终以swot分析、四角分析、盲点识别等分析框架作为总结,形成本企业情势分析报告,写入战争游戏手册中。通过四个要素所涉及的问题梳理和回答,使参与战争游戏的人员充分了解其所代表企业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企业的进攻或反击等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动态竞争情报分析关注动态竞争环境、竞争对手行动,但绝不意味着忽视企业自身,否则进行的相关分析活动本末倒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竞争情报战争游戏中本企业的情势分析是动态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4 竞争互动分析模式

利用战争游戏法可以身临其境地对企业的竞争互动进行分析。游戏参与的基本小组一般有四种:本公司小组、竞争对手小组、市场小组与控制小组。一些游戏还可以设置潜在竞争对手小组,也称为百搭牌小组。其中,本公司小组代表本企业发动进攻或进行反击,而竞争对手小组代表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进行行动。市场小组代表供应商、用户等市场相关利益方,其作用是反映企业与竞争对手及其他小组等互动带来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未来变化趋势。在每轮游戏结束时,市场团队都按照企业和竞争对手互动情况来确定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控制小组游戏中并不扮演角色,它提供如资源配置、规则设计、工具等确保游戏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持和指导,并负责整理及汇报游戏分析的主要结果。

小组在游戏中的互动是现实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竞争互动的全景体现,各小组的互动关系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在战争游戏的竞争互动中,本公司小组、竞争者小组首先做出行动。竞争对手的行动包括建立的筹码情况;与其他分组是否同盟;采取防守还是进攻的策略和措施等。本公司小组的行动主要是执行企业战略。这些行动直接反映给市场小组,市场小组获知了本公司小组、竞争者小组的商业行动,站在市场的用户、供应商、相关利益方的立场,在本组专家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收益进行定量评估,进而响应本公司小组与竞争者小组,形成驱动市场的态势,并计算出市场份额。在市场小组反应的同时,本公司小组与竞争者小组还要准备下步行动。控制小组在游戏中负责消息传递,在一轮行动结束后,形成的各种表格,计算出竞争者小组行动的内在影响,并把市场小组与计算出的影响数据提交给所有的参与者,供其做好下一步行动的准备,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游戏。控制小组在整个游戏进程中会通过e-mail随时把各小组的行动传达给其他参与小组,实现与现实世界一样“实时”。游戏中的所有参与小组正是通过上述“互动”与

“联动”的方式,获知游戏中其他小组的行动,实现竞争互动分析。

4 结语

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竞争优势是不断创建与更迭的,企业要保持历久弥坚的竞争力,需要在竞争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竞争情报动态分析获取更多、更新、更强的竞争优势。本文提出的竞争情报动态分析模型建立在非线性、非连续性的战争游戏法实施的基础之上,利用战争游戏法进行本企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竞争互动行为分析共同构成了竞争情报的动态分析。本文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旨在为企业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开展竞争情报动态分析做一些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i]曾忠禄,企业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37

[2]BensoussaneB,F1eishersc,analyslswithoutparalysis:10toolslomakeBetterStrateglcDecisions,newY0rk:Ftpress,2008:23

[3]FehnngerD,chooSlngHfidusingCianaJvsistechniquesCompetitiveinteU~gencemagazine,2007,10(6):39-41

[4]Glitmane,analysistools:essentialcomponentsofglobalCi,CoinpetiiveJntellingncemagazine,2008,11(2):50-51

[5]Gljltmane,mergingdi盯erentldnalvsistoolsacrossculturalboundaties,Competltlveintelligeneemagazine。2006,9(1):40-41

[6]Readp.analysisframeworksthatwork

competmveintelligencemagazine,2002,5(5):20-23

[7]mcGonagleJJ,Vellacm,BottomLineCompetitiveinku’lgenee,London:QuiolllmB00ks,2002:120

[8]pierretteB,chdstlneaHcompetltl‘veinteul。genee,annualReviewofinformatlonScienceandnchnology,2002,36:353-390

[9]王知津,严贝妮,谢瑶,等,企业竞争情报战争游戏的概念框架设计情报科学,2008,26(10):1441-1446

[10]王晓琳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之投资组合分析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88-89

[11]孙建军,柯青,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情报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工作,2007,5l(2):63-66,120

[12]王知津,张收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的有力工具――价值链分析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39-443

[13]包昌火,谢新洲竞争对手分析论纲,情报学报,2003,22(2):103-114

[14]吴晓伟,宋文官,徐福缘,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来源及发展,情报杂志,2006,25(4):2-5

环境分析小结篇7

关键词: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振动实测;车-桥体系振动分析;土-结构动相互作用

我国第一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线———明珠线已在上海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是一种新的城市公害.城市的环境振动除了会影响人体健康,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及降低工作效率外,还会影响精密设备和仪器的正常使用,严重者甚至会对老旧建筑物造成损伤.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故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实测和理论分析研究较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对4个城市的铁路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实况进行过实测[1],并于1988年制定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2].90年代末,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北方交通大学等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对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进行过理论分析[3,4],但无实测资料印证.

笔者从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分析2个方面研究上海高架轨道交通———明珠线引起的环境振动的实况、发生机理及振动传播规律.

1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现场实测

在明珠线沿线选择若干振动观测场地及与线路垂直的观测线,在列车通过时对各观测线上诸观测点的地面振动进行了实测.列车通过的车速约为60km·h-1.观测仪器为爱华电子研究所生产的awa6256a型压电晶体式环境振动分析仪,使用前与altusk2型强震仪进行了同时观测校验,验证了仪器的可靠性.

1.1沿线地面振动的实测结果

振动加速度测量的典型结果参见图1.图1a表示距离明珠线中心0,6,10,16,20m处地面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图1b表示图1a加速度时程的傅立叶谱.图1c表示图1a加速度时程的振级(v,db)的频率分布,加速度振级的定义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2]为

式中:αω为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m·s-2;α0为基准加速度值,10-6m·s-2.

由图1可见,观测线上各测点的振动加速度、加速度时程的傅里叶谱和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的振级随着与中心线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且当频率愈高时衰减愈快.图1c还给出了列车通过前业已存在的环境振动,即高架轨道交通以外的其他振源引起的振动(本文称本底振动)对总的振动振级的影响.由图可见,当频率高于20hz或距离r小于10m时,本底振动的影响很小.这是由于当不存在特定振源时,本底振动的主要频率范围低于20hz且强度不大.当有必要考虑本底振动影响评价仅由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时,在距离线路中心10~20m范围内可根据实测结果将测得的总振级减少0.5~3db[5].图2表示对应于不同距离测点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的振级的分布情况.实测表明:频率小于16hz的振动随距离的衰减很小,其倍距离衰减量约为4db.20~25hz的振动随距离的衰减较大,其倍距离衰减量约为8db.而64hz和80hz的振动随距离衰减更大,其倍距离衰减量约为8~16db.

1.2振级v的统计回归经验公式

根据明珠线沿线约10个观测区段的振动实测结果,振级v与距明珠线中心距离r的对数值logr的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参照鲍尼兹[6]关于弹性半空间土体在表面扰力作用下地表振动衰减的一般公式及日本国铁技术研究所用于预测铁路高架区间振级的经验公式[7],对实测数据利用回归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明珠线高架轨道交通沿线地面振动振级经验公式为

式中:r为观测点与线路中心的距离,m.

式(2)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参见图3.由图可见,二者符合良好.

2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数值模拟分析

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数值分析模型是一复杂的系统,本文将总体分析模型分解为如图4所示的2个子结构分别求解.

2.1总体分析模型的分解

如图4所示,将总体分析模型分解为车-桥体系的子结构1和框架-桩基-土体系的子结构2,由子结构1可算得列车过桥时作用在框架顶部的动支座反力,将此动反力作用在子结构2上并考虑框架结构-地基基础的动相互作用,即可算得高架线路沿线任意位置地面的振动.

2.2子结构的分析模型

在图5所示的车-桥体系子结构1的振动分析中,考虑了列车轨道不平顺及梁支座弹性的影响.如图所示,每一节车厢假设为刚体并有2个轮对、支承在转向架上由二系弹簧合并成的一系弹簧上.设车厢具有竖向沉浮运动z和回转点头运动θ这2个自由度.设转向架的间距为s,第i个车轮至第1个车轮的距离为bi,列车速度为v,考虑轨道不平顺的条件建立车体运动与转向架运动的关系.本文采用频域法(fdm)拟合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函数生成轨道不平顺的样本[5].

考虑桥梁支座下设置的减振橡胶垫及框架、桩基和地基土的弹性变形,可建立弹性支座上梁的动平衡方程.利用弹性支承梁的基本振型代替刚性支承梁的基本振型,可求解车-桥结构在列车通过时的响应,进而可算得支座动反力[5].

图6所示的框架-桩基-土体系子结构2在支座动反力作用下的地面响应可用有限元法计算.此时必须在土体有限元模型侧面和底面边界设置粘性边界单元,以消除有限元模型边界对土体内传播波的反射.利用粘性边界单元计算了下述土-结构动相互作用经典问题:竖向集中简谐荷载作用下地面位移响应,地表和埋置基础的竖向阻抗函数,桩基的竖向阻抗函数等,并将其与相应的解析解或其他数值解进行对比,确认了粘性边界单元的有效性[5].

3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组合上述2个子结构,即可计算明珠线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沿线观察点处的地面振动.

3.1数值计算的模型及分析条件

图6表示列车通过3个支承框架时的框架-桩基-地基分析模型,为进行对比还分析计算了列车通过单个支承框架时的情况.图中给出了有限元的分割情况,计算中利用了问题的对称性.标号c30的框架混凝土柱截面为1.2m×1.4m、高6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长37m、桩的间距为2m,承台尺寸为6m×8m×2m、下设12根桩,承台及桩的混凝土标号为c25.场地土特性根据上海典型层状地基剖面[8]取用.在有限元模型中,承台及土采用三维实体单元,框架柱及桩采用梁单元.动力荷载p1(t),p2(t),p3(t)是根据6车厢的列车通过5跨桥梁的条件算得的3个相邻支座的动反力,它们互有相位差.对单框架的计算模型,仅取单个支座的动反力.明珠线典型区段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双孔箱型简支梁参数如下:跨度30m、c50混凝土、单位长度的质量为17980kg·m-1、抗弯刚度为100gpa、阻尼比为0.05.列车参数如下:各轮对质量为2808kg,空车质量24t、转动惯量1825.2t·m2、载重12.3t(考虑定员的一半).二系弹簧合并后的弹簧刚度为684.909kn·m-1,阻尼系数314kn·s·m-1,车厢的长度为22.8m、转向架的间距为15.7m、轮距为2.5m,车速取60km·h-1.考虑到高架轨道的桥梁结构与铁路桥梁结构相似,计算中采用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的轨面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函数[9]作为高架轨道交通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函数.

3.2数值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

图7a和b分别表示根据单框架和三框架模型算得的与线路中心线垂直线上不同距离各观察点处地面振动的振级,并与振级经验公式(2)进行比较.图形显示,根据三框架模型算得的结果比单框架模型更接近于公式(2).这是由于三框架模型考虑了相邻框架振动引起的波动对地面振动的影响.当用单框架模型评价离开线路中心线10m以外观察点的振级时,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的误差加大.图8a和b分别表示单框架和三框架模型算得的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的振级随距离的衰减.图形显示,三框架模型的计算结果普遍大于单框架模型计算结果,且算得的沿线地面振动的振级与实测结果接近.因此本文建议的数值分析模型可应用于预测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振级.

3.3车速和载客量对环境振动的影响

利用以上三框架计算模型,分析计算了列车运行速度对沿线环境振动的影响.计算了额定车速60km·h-1和假定车速80,100km·h-1时沿线振动振级.图9表示车速为60,80,100km·h-1时与线路中心线不同距离各观测点处的振级随距离的衰减情况.由图可见,随着车速的提高,振级不断加大,车速每增加20km·h-1,振级约增加4db.利用同样的计算模型,分析计算了列车载客量对沿线环境振动的影响.计算了定员半数载客量12.3t和满员载客量24.6t两种情况下的沿线振动振级.图10给出了半载和满载时与线路中心线不同距离各观测点处的振级随距离的衰减情况.由图可见,列车载客量对振级的影响很小.

4结论

上海市高架轨道交通明珠线引起环境振动的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的研究结论如下:

(1)高架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振动的振级随着与线路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衰减,振动高频成分的衰减比低频更快.

(2)根据实测结果的统计回归分析,得出了上海高架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振动振级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

(3)提出了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数值模拟模型和计算方法.总体系可分解成车-桥二维子结构模型和框架-桩基础-地基三维子结构模型.

(4)将上述2个子结构结合,对明珠线典型区段沿线的环境振动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三框架模型算得的沿线地面振动振级衰减规律比单框架模型更接近于实测经验公式.该模型可用于预测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振级.

(5)利用三框架计算模型,分析计算了列车运行速度和载客量对沿线环境振动的影响.计算表明,车速每增加20km·h-1,振级约增加4db.列车载客量对振级的影响很小.

参考文献:

[1] 马 筠.我国铁路环境振动现状及传播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1987,17(6):70-74.

[2] 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s].

[3] 张 弥,夏 禾.轻轨列车高架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18(1):1-8.

[4] 于大明,魏 芳.轻轨列车作用下的高架桥梁系统振动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系,1996.

[5] 张 昕.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的实测和理论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2002.

[6] bornitzg.berdieausbreitungdervongroszkolbenmashinenerzeugtenbodenschwingungenindietiefe[m].berlin:jspring,1931.

[7] 高木兴一,盐田正纯.环境アセスメント[j].骚音制御,1996,20(4):242-253.

环境分析小结篇8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普遍遵循“教材内容课件制作课堂讲授作业解题”的标准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下课程教学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课上教师讲授,轻课下学生协作[2-6]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及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7]: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首要因素,协作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1.教学中实践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工程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被割裂或被限定;2.学生定性分析能力不足,相当于学习环境中结构设计情境创设缺失,这会使通过结构设计来培养学生定性分析能力的环节被忽视;3.课后学生协作环节不足,相当于学习过程中协作、会话环节被弱化,这会使通过协作、会话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环节被忽视。可见,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创设缺失、“协作”“会话”机制不完善、“意义建构”不充分紧密相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8]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已较完善,具有较完整、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但其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原则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三、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我校结构力学为例,进行了宏观上教学模块的划分,中观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微观上以工程情境创设为特色的教学小节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相应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计算、力学分析的能力。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宏观教学设计。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将绪论、结构几何组成分析章节定为力学概念能力培养模块,教学中强化结构整体系、分体系的概念,加强力学计算简图简化、分析能力的培养;将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影响线、虚功原理和位移计算章节定为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方案比选、软件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协作学习加强力学基本功的训练;将力法、位移法、渐进法定为计算分析能力培养模块,在教学中强化工程问题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加强结构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为例,结合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导向,从多方案实施角度进行中观(单元)教学设计。

(二)情境创设

结构大师林同炎在其经典著作《结构概念和体系》中曾指出[9],“工程师教育的专门化模式导致人们常常由细节开始,而对总体方案缺乏足够的关心”,“必须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学生学会在总体设计内容中将技术知识概念化”,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总体教育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总体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注重工程应用、实践训练注重定性分析为原则,分别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理论教学作为结构力学的教学主体,其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4小节静定桁架为例,介绍微观(小节)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作为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结构力学与工程联系紧密,除具有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外,实践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以我校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为例,介绍实践教学环节中基于结构设计流程的情境创设。

本实践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资料(建筑施工图、工程概况、建筑做法、可变荷载取值、地质条件),进行上部结构布置、竖向荷载计算、风荷载计算及基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一榀横向框架内力计算(弯矩图、剪力图及轴力图的绘制)。根据结构体系选择结构布置荷载计算计算简图建立作用效应计算等结构设计流程,依次创设框架结构整体模型结构分体系模型及构件尺寸拟定与定位作用方向分类及荷载导算分体系计算简图内力、内力图及包络图等结构设计情境,旨在通过此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方案比选能力、概念设计能力、规范应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及定性分析能力等。

通过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使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纯理论学习,而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内化,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资源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等在线网络课程,发挥mooC优势,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拓宽视野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将相关的资源信息上传到课程资源版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这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四)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要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例,介绍结构力学第3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第1节静定梁中静定多跨梁几何组成的自主学习设计。在遵循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笔者首先回顾静定单跨梁的基本类型,结合公路桥梁、屋架檩条等工程图片,引入静定多跨梁工程情境,让学生借助于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规则在静定单跨梁的基础上创设出静定多跨梁,然后结合静定多跨梁的定义、上述工程图片相对应的计算简图及工程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进一步明确静定多跨梁的几何组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进行相关评价。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或曰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10]。下面以协作学习环境中的组织环境的创设为例进行说明。结构力学理论性较强,对于力学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由于课堂上听课吃力、课后缺少帮扶协作,其会逐渐陷入听不懂不听课不及格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在力学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尤其是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教学单元)教学中,笔者采用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全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通过组长遴选组员报名小组组建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等环节的实施,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传统的结构力学考核方案主要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但对于结构设计、结构分析、软件应用、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考查很难做到。因此,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笔者进行了结构力学考核方案的设计。该考核方案成绩由理论教学考核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模块、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三部分构成,各模块分值比例依次为60%、20%、20%。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计算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理论教学考核模块(6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实践教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模块(20%)=模型制作(10%)+软件操作(10%);学习态度考核模块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考核模块(20%)=个人表现(10%)+组内表现(10%)。

(七)强化练习设计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涉及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等杆系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等内容,在学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的情况下,适量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以静定梁弯矩图绘制为例,从弯矩图绘制基本步骤、弯矩图绘制技巧、概念法绘制弯矩图、弯矩图正误判定等角度进行强化练习,以便及时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四、实践结果反馈

上述教学设计在我校土木2014-2016级课程教学中得到探索应用,从课程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近15分,不及格人数明显降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采用电算的比例(比例提高了近25%)、省结构设计大赛所获奖项(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省级一等奖,位于省属高校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2018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5项,其中部级3项,省、校级各1项)等情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案设计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效果显著,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环境分析小结篇9

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现实的企业环境及环境的未来变化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退,规避威胁,趋利避害。本部分要点包括:①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竞争对手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小,一般来说,环境力量总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认识环境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存此基础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对抗它。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阅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它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或潜在的;二是行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府者、竞争者、替代产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等,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或明显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是行业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动又是宏观环境因素驱动的。因此,在分析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形势时,首先应考察、分析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及企业行为的变化。

1.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的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它们是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向时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入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行业中竞争的不断近行,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直至趋近于竞争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投资者将会把资本投入其他行业,甚至还会引起现有企业停止经营。在相反情况下,就会刺激资本流人和现有竞争者增加投资。决定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1.3竞争对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监测其竞争对手的各种行动,不去理解它们的战略,不去预测它们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那么它就不可能战胜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采用的战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对本企业如何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否需要阻挡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或者竞争对手的行动是否提供了一项新的进攻机会。因此,在确认竞争对手后,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观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要知己,即对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也就是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战略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能够避免或改进弱点。

2.1内部资源分析

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价值活动分析。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把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图中的虚线反映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共同支持整个价值链。出此,价值活动是企业内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织合,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

2.3经营能力分析

2.3.1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生产性这五方面分析。

2.3.2营销能力分析企业营销能力可以分解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等,这四种虽然自成系统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兴盛存亡。因此,营销能力分析通常都离不开对这四种能力的分析评估。

2.3.3组织效能分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岗位之间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组织。没有组织的人群是乌合之众,是不会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组织是朽木之师,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组织才是精锐之旅,才会高效率。因此,分析组织效能,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对战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文化、目标与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出于企业文化具有长远不变性,一旦环境变迁而原有文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阻碍企业新目标、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从而成为企业的严重劣势。

2.5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泊提供保证。

3战略制定

根据上述的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内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方法作出判断,从而根据判断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综上为一个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整个分析过程,也是战略制定的一个分析框架。

环境分析小结篇10

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关于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难方面,而很少有对融资能力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融资能力概念界定,构建我国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学术界对融资能力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融资能力指企业通过融资活动所获得的资金数量(王超,2013)。考虑外界环境,融资能力是指企业结合社会资金供给状况、自身赢利水平及发展战略,通过不同手段选择特定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能力(许伟,2012)。借鉴相关学者对融资能力的理解,本文认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需要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主要方面,即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与外部融资环境的契合程度。具体内涵包括成长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及环境因素三个衡量维度,并在此概念基础上构建我国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体系。

二、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首先要考虑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价体系应能准确反映融资能力的强弱,并进行合理分析。因此,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时要有理可循,使指标客观反映融资能力的基本特征,明确界定指标含义,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计算方法。其次要确保评价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尽量将影响融资能力的各项因素都考虑进去,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全面完整。最后指标的选择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实用性,能应用于实践中进行一定操作。同时,还要考虑衡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能容易并准确采集到基础数据,数据来源可信度较高,以便有效统计后能进行实际操作,使得中小农业企业间融资能力的横向比较及其融资能力变化的纵向比较可行。

2.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概念是从企业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因此在构建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企业自身指标,也要考虑外部环境指标。要选择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所借助的指标。这样就可以将融资能力评价指标进行逐层分解,进而建立完整的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次选择不同衡量指标,更能全面反映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实际状况。

3.在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的研究更有说服力。在定性分析确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方向后,实证研究时对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量化,可以更直观的分析所研究的融资能力问题。若一些重要指标难以被量化,可考虑在分析时进行定性描述。

三、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构成

本文分别从成长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融资能力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成长能力是指通过考察中小农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来预测其未来发展。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可知,成长能力主要从业务成长和资产成长两个方面分析,其中业务成长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股本比重及再投资率等;资产成长分析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等。财务表现能力是指从财务角度考察中小农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的能力来预测其未来发展。根据财务管理理论可知,中小农业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主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资产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及利息保障倍数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及净利润率等;资产管理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环境因素是指从外部性角度考察外部环境对中小农业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从产业政策、行业前景、市场竞争程度及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根据以上分析,中小农业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包括: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环境因素。考虑中小农业企业规模小资产轻等特性及数据可得性、操作性等,并结合其他学者对企业融资能力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研究,本文确立二级指标后,进行三级指标的选择。

四、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能力;选取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衡量中小农业企业的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三个指标是衡量中小农业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资产管理能力由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衡量;选取由市场竞争力和银企关系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中小农业企业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