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1:22

审计开题报告篇1

论文题目:试论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

一、选题的意义

进一步加强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建设,提高政府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是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保证。政府通过财政审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通过企业审计,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决策失误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财产安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计工作应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工作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审计工作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国家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显得非常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学者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日本学者开始重视日本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安全问题。最早使用经济安全这一概念的官方报告是1980年日本政府出台的《国家综合安全报告》,该报告中经济安全被视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80年代,美日两国学者相继出版了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学术专著和研究报告。直到90年代,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才引起国际政界要人、战略专家的关注,此时,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逐渐融入到很多主权国家的国家战略或政府政策之中。

有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维持那些有利于促进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从而维持一国公民较高的生活水平,维持一个对创新和国内外投资及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益的环境所必须的条件;另一种观点强调,国家经济安全是本国经济不受外国严重剥夺的威胁,也即国家经济安全就是一个国家不受其他任何国家使用经济等手段进行操纵的状态。相反,经济不安全就是易于受到其他国家侵略或伤害的状态。这部分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安全指的是保护本国免受外国暴力威胁和伤害,那么国家经济安全就是保护本国经济使其免受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伤害。

此外,左根和阿什针对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地区间收入差距、乡村向城市移民、大量失业、社会稳定、粮食短缺、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他们研究了中国政府的自给自足政策和有效治理在经济安全中的极端重要性。两位学者认为,经济安全的核心不仅包括有效的商品、金融和劳动市场,还需要良好的工业结构和有效的规制制度。

国内:左敏(2011)认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现实目标。本文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和体现形式入手,深入分析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局限,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应按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要求重新定位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即以落实权力主体经济责任为主攻方向,强化对公共资源整体性的监督,保障公共资源安全;强化对公共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保障公共权力运行安全;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保障公共管理安全;强化对国际竞争引致公共风险的监督,保障宏观经济安全。刘博,安广实(2010)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并长期关注的问题。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领域进行了展望。雷家骕(2000)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核心领域应包括战略资源和能源供给利益、产业生存与发展利益、金融系统运行与发展利益以及财政收支与运行利益四大方面;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领域包括科技发展、信息安全、生态环境、社会稳定性、公共安全、周边事态、国际关系七大主要方面。王梓薇(2008)认为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研究的不足,文章以理论与实践为主线,就国家经济安全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归纳了国外学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主要进展,以及国内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乔瑞红(2009)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政府审计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才能有深度、有高度。本文论述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阐述了两者关系,提出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途径。

王素梅,李兆东,陈艳娇(2009)认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的职责所在。政府审计应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国家重点行业的运行、国家金融安全、国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监督、预警和服务作用。政府审计应贯彻全面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为载体,实现审计功能结构的调整变革,保持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廖义刚,韩洪灵,陈汉文(2008)认为政府审计在不同的国家形态下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性质。本文以洛克、奥尔森和巴泽尔的国家理论模型为基础,从本源上追溯了不同国家形态下政府审计的职能及相关特征差异,并给出内在逻辑一致的解说。本文的结论将为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战略作出合理安排提供一个得以支撑的思想框架和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王世谊,刘颖(2009)认为政府审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监控作用、预警作用和保护作用。政府审计发挥作用途径主要包括:增强排险功能、规范功能、促进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和守护功能。政府审计发挥作用主要方式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支撑,以探索创新精神为动力。蔡春,李江涛,刘更新(2009)认为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引起了高度关注。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审计历史层面、理论层面、法律层面、国际经验层面以及现实层面五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从基本层次与衍生层次两方面剖析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机理,并从创新审计模式与构建经济安全审计预警系统两方面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路径选择问题。官银(2010)认为政府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疫系统”,对实现经济调整、政策执行具有监督职责和预警作用,可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性资金的绩效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可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实施。因此,政府审计应创新审计理念,构建审计预警机制,实施绩效审计,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汤小莉,逯颖(2011)认为政府审计是公共财产的卫士;它的特殊的身份,使它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审计也在不断拓宽审计监督范围的边界,正朝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方向延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国家经济安全审计评估报告、制定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标准等方式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监测预警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作用。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国家经济安全这一研究是一脉相承的,首先都肯定了一国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保证基本福利水平,使其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威胁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国家经济安全还需要在有效保障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合作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

三、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简述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通过定义,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国家审计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

第二部分:介绍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经济的关系,简要分析了国家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对国家审计的几个主要作用分条简述,为下文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路径打下铺垫。

第四部分:介绍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路径选择,对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方式方法分条描述,进行总结性的归纳整理。

四、进度安排

1月5日前在广泛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完成开题报告

1月6日至2月28日完成论文初稿

3月1日至4月30日完成修改稿

5月中下旬定稿并提交相关资料

五、参考文献

[1]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4-11

[2]左敏.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11.(4):8-13

[3]杨建荣.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一个基于新兴古典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05):9-11

[4]王素梅,李兆东,陈艳娇.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95-99

[5]乔瑞红.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关系[J],现代财经,2009.(06):68-71

[6]官银.政府审计: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疫系统”[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1-12

[7]张维.国家审计、风险管理与经济安全[J].学术论坛,2011.(11):107-111

[8]李健,冯均科,侯兴国,曹广明.政府审计监督与国家经济安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5):7-9

[9]刘博,安广实.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0.(18):71-72

[10]刘成立.政府审计“杀毒”功能与国家经济安全[J],财会月刊,2010.(27):66-68

[11]蔡春,李江涛,刘更新.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依据、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J],审计研究,2009.(04):7-11

[12]张庆龙,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09.(4):12-16

[13]王梓薇.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回顾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8.(23):165-167

审计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改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落实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体审计人要把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项部署要求上来,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因此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审计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布署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当前审计报告存在较多问题相对突出,制约了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理解,无法更有效利的利用审计信息,致使审计作用无法最大化。因此,为促进审计工作改革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审计报告提出更加有效的、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报告的意义

在当前我军审计体制更加规范,审计地位日益提升,审计结果效用更广泛的背景下,改进军队审计报告是提高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全面推动审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审计报告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理论。其实践意义在于使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充实、信息更加完整,审计观点更加贴切。审计报告的改进有助于审计工作在维护军费合规高效使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推动强军目标早日实现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含混模糊

审计评价是运用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对审计客体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法律法规制度的遵循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的评估和认定,是审计人员向报告使用者提供的一种专业判断。当前部分审计报告所表达的审计评价含混模糊、浅尝辄止,处于某些顾虑而不能反映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审计评价既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通过棍淆概念、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有意引导报告使用者产生错觉等来淡化问题、回避问题,切忌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矛盾的现象发生。

(二)报告内容不充分

有的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绕弯子,开头总用大量篇幅叙述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步骤和具体作法,甚至连篇累犊地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等情况,没有直入主题,写各级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关心的是审计的结果。有些审计报告对问题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对一些小事长篇大论却不指出其突出问题,致使被审计单位在解决问题时,不易把握重点。

(三)引用法规不完整准确

当前多数审计报告中引用法规的数量及准确度并不高,仅仅在开篇泛泛的概述审计报告所引用法规及条例。部分运用的法规的时效性不足,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或已废止的法规不具有约束力;同时运用法规的层次性不够,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其次运用法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考虑,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审计报告法规引用的不完整致使其权威性不明确,更无法充分体现出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审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审计报告内容

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必须条理清晰。审计报告的内容要结构合理,表述准确,归类并条理化。同类性质的问题应集中在一个段落中进行表述,避免内容交义。内容排列要有序,一般是先摆问题,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中的文字表述应力求文字精炼,措辞得当,不应采用文学性语言或假设性语言,不能唯上唯书。同时应注意主次分明,审计报告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对重点问题充分展开,说清讲透,以有助于报告使用者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对影响不大的枝节问题,只需简略提及,甚至可以不提。

(二)明确审计意见及建议

审计意见及建议是审计人员针对并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纠正问题的建议。审计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讲,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建议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高层次性和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应从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法律层次,在全面分析归纳审计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透过表象发现隐性存在的问题,指出更深层次的审计意见,提出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二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提出能够真正推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的可操作的具体建议,避免空洞性和盲目性,便于审计建议及时有效地落实。审计报告就应根据审出的问题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及合理的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为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堵塞漏洞,改进工作。

(三)恰当引用审计法规

审计报告要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用事实和证据作为依据,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做到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对问题定性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恰当、准确,并注明文件名称和发文编号。审计组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筛选,从中选出相关的、重要的资料,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对重要的审计事实及审计证据进行认真核对,并认真搜集有关法规文献,确保编写审计报告问题与依据对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理有据。同时审计报告引用法规不应泛泛而谈,在所指出问题的前面应明确罗列所引用法规,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使审计工作更加体现合法性、合规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控制报告风险能力的提高以及审计报告质量的增强,健全审计报告质量监管体系的关键之一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级组织机关必须投入充足的人、财、物力成本,培养具有严谨职业纪律、先进思想觉悟和扎实知识功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政治敏锐性的提高,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以审计工作宗旨为指导,发挥好审计监督控制职能,固守审计独立性,不被个人情感及被审计单位关系所影响,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审计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9-0172-03

[作者简介]陈明坤,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330013)

2004年6月,审计署公布了最新年度政府审计,大批案件被曝光,十多个部委被点名,在社会上引起风暴般的效应。本来,国家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此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这还是第一次。此次国家审计结果的公布及此后产生的争议,也引发人们思考:国家审计结果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布、如何向社会公布?笔者就此问题发表拙见。

一、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特点

由于审计对象不同,政府和民间的审计报告制度也有不同之处,从理论上看具体表现如下:

(一)依据的法规不同。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必须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他所依据的主要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而民间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盈利单位,他所依据的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因此,政府和民间的审计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法律上的立足点也不相同。

(二)审计报告的程序不同。由于政府和民间的审计的性质不同,政府审计是一种代表人民意志的审计活动,而民间审计则是代表相关利益集团利益的审计活动。因此,它们的程序也各不相同,前者是按行政程序来进行的,而后者则是按法律规定程序和民间惯例来进行的。

(三)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同。国家审计的内容是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接受审计监督的财政收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接受审计监督的财务收支,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各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财政、财务收支的划分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重合或交叉的。而民间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目前虽然国家审计在法律上就审计结果报告和通报作了大概的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审计报告的实践来看,尚未有明确的、正式的国家审计结果披露制度。而民间审计则已有一套完整的审计报告体系。

因此,从政府和民间的审计报告制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审计报告制度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发现,国家审计报告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二、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前提

国家审计报告的披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审计结果之所以要公开透明,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一)公共资金和公共资产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需要。所谓国家财产,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就是国有资产。我国法律规定,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我国法律还规定,由公民纳税形成的公共资金,使用前必须列入各级政府预算,预算由人民代表批准,预算执行接受人民监督。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的公开、公告制度是推进政府行为公开,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审计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压缩腐败产生的空间。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是“利用公共权力达到私人目的”。而腐败者的行为选择是典型的风险决策行为。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指出,“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加强监督与制约,尤其是制度化的监督与制约,可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条件成本,加大其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因此,只有让监督变得无所不在(将监督对象的活动公之于众),让对权力的制约切实可行(具有独立性和强制性),握有权力的人才不敢越轨,不敢伸手,因为“伸手就被捉”。

(三)消除制度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行政领域,下级“糊弄”上级是经常发生的事。下级敢于大胆“糊弄”上级的根源之一是行政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制度性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不但存在于市场交易领域,也广泛存在于行政领域。上级虽然在权力上占优势,在信息方面,下级却占定了绝对优势;下级虽然在权力上受制于上级,但却可以通过封锁与扭曲信息“糊弄”上级。因此,解决制度性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从制度建设方面下手,审计监督制度以及审计结果披露制度是最为真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三、当前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缺失问题

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告方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国家审计报告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也处在形成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跟不上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在世界上已是一种通行的制度。美国会计总署在向国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稍隔一段时间就会将审计报告分发给更广泛的部门和单位包括舆论宣传部门。此外,还定期编制《会计总署报告目录月刊》,分发给每一位国会议员,该月刊在《国会大事记》上转载,使任何人都能够看到。会计总署还设立情报资料办公室,协助审计长回答各方咨询。德国联邦审计院将年度审计报告递交议会、参议院及联邦政府,同时召开新闻会,由审计院长将年度审计报告有关重点公布于社会。这种做法将审计监督与新闻监督结合在一起。日本会计检查院将审计报告送内阁呈报国会的同时向国民发表。上述国家的国家审计事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就是执行较为完善的审计公告制度,我国的国家审计事业正在摸索中成长,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二)审计披露范围小,限制多,操作难度大。在我国的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的通报和公布制度执行得不够,工作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其一,《审计法》没有把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作为审计机关法定义务,审计机关在可以公布也可以不公布审计结果、公布什么公布多少审计结果中有所选择,同时,出于对审计结果是否全面、客观、公正的担心以及对因公布审计结果给自身带来影响的不可控,审计机关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其二,《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有关规定”的理解,虽然有许多审计结果并不属于应当保密的范围,但由于规定不具体明确,也导致了审计机关在公布审计结果方面的倾向性选择。在《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中要求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布,但审计结果公告的立法基点是“可以公布”而不是“必须公布”。在紧随其后的一系列严格的审批程序中,又对公告内容作了严格的限定,基本上是由政府来决定。由政府来决定将政府的哪些问题公布于众,这就不是审计机关可以左右的了。

(三)审计机关的风险和压力增加。审计机关一方面顶着压力公布了审计结果,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审计结果的处理上。2002年的审计署审计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开解读,李金华审计长称此报告在内容上跟以往的相比,“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被审部门没有增加,违规资金总量变化不大,但社会反响“出乎意料”。多数媒体称此报告引起了“审计风暴”,2003年也被称为“审计元年”。原因之一是审计报告的首次公开亮相,而更重要的是,此次报告涉及的对象是国务院各大部委,人民拭目以待政府怎样解决报告中指出的问题。

审计结果难以执行的问题由来已久,若将审计结果公告而执行情况仍不尽如人意,那么审计的权威性就有被破坏的危险,久而久之会失去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信任,这对审计机关来说也是一种风险。

(四)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标准不明确,审计责任不清晰,法律环境不健全,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家审计人员的主要执业风险主要是来自行政部门的处罚,一般没有直接的经济损失,有时责任不清,根本无足轻重。而由于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而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并不多见,处罚力度明显过低。这就导致了国家审计人员的权力寻租成本不高,因此,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国家审计人员有时会选择与被审单位合谋。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

(五)审计结果披露过程中的责任认定问题。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很多情况下审计工作是单方面进行的,一旦发现问题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些问题不需要对外公布,责任也由审计部门认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审计工作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审计结果披露问题、官员经济责任不明且多用集体决策掩盖个人责任、问责制下的官员责任划分问题等。因此,引入申辩机制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四、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思考

国家审计报告的披露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披露国家审计结果以及披露后的后续问题的解决,值得我们深思。

(一)应当加强国家审计报告披露的规范。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规定,国家审计报告的总体格式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1)报告应当包括标题、主送单位、报告内容、审计组组长签名、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报告的日期等五个部分;(2)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事项的主要内容和时间;(3)审计报告的主送单位是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4)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承诺情况,实施审计的有关情况及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定性、处理、处罚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对审计结果披露的总体格式规范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结果披露程序,全面实施各种程序和规范,确保国家审计结果得到合理披露和全方位披露。

(二)建立监管国家审计的专门机构。目前在国外,已有很多国家在议会内设立了专门监管最高审计机关的委员会,其任务主要是详细审查审计报告,核实审计资料、审计证据、审计建议,审查后就审计机关对政府活动的审计情况向议会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这种委员会很有必要。如果这个委员会设在人大,则是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转变迈出的第一步。监督的模式应该是渐进式的。所以我们建议在设立监管委员会的初期,采取从审计机关的预算和账目开始对国家审计进行监督,并负责审批国家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和划拨。待条件成熟后再成立专门负责处理与国家审计相关的事务――审查审计报告并提出意见等。

(三)实行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外的普遍做法。从根本上说,国家审计的真正委托人是人民,国家审计机关要向人民负责,并将审计结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或召开新闻会、发表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告制度的推行是对国家审计人员的有力监督,它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社会公布的审计报告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所作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处理、处罚的宽严尺度把握正确。这就从客观上使审计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受到监督,这必将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国家审计署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先搞试点,然后在整个审计系统推行。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监督方式是极受社会公众欢迎并得到好评的。所以对审计公告制度一定要推行下去。我们建议修改审计法时将现行审计法中关于审计公告的规定从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改为法律义务,具体说就是将审计法中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改为“应该”公布审计结果。

(四)审计失败的治理根本。鉴于国家审计的寻租活动大都属于被动之举,是为了留住客户、保持市场份额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治理审计失败的根本在于治理被审单位的财务欺诈,而治理被审单位财务欺诈的根本则在于治理市场,因为在一个有效运行的市场中,内部信息会很快为市场所消化,被审单位所寻求的租也就很快会消散。此外,还应该加大被审单位的寻租成本,使其寻租的代价大大高于所能得到的收益,迫使其主动放弃寻租行为。

(五)国家审计应引入申辩机制,以解决官员责任不清问题。申辩是指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加以辩解。申辩机制是通过给当事人申辩的机会而形成的机制,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政治精神,因此,值得提倡和推行。

目前很多机关针对审计报告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媒体进行申辩的方式是不正规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人代会介入,对行政任命的官员激活惩罚和问责机制,而后再由当事机关在人代会、相关的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行政复议机构中进行申辩,最终将所谓集体决策的问题落实到主要责任人身上。如果涉及法律问题,则要激活司法程序。

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对中国历史上国家审计和会计的状况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的关系用一句话十四字做了总结:“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有助于加强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华.从当代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本质谈《审计法》修改[J].中国审计,2004,(12).

[2]杨时展.国家审计的本质[J].当代审计,1993,(2).

[3]周.学者呼吁审计引入申辩机制解决官员责任不清问题[n].香港大公报,2004-07-17.

审计开题报告篇4

一、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成因分析

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系指因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和公告程序方面的原因,在审计报告公告后给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以及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自身造成的各种非正常影响。可能产生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来自审计机关的,又有出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它产生整个审计和公告过程,集中的反映在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上。

在审计准备阶段,由于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失缺,重要性水平确定不准确,重要审计领域、重点审计部位被遗漏,而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实施相应地审计程序,应该履行审计职能没能完全到位,未能查出重大的错报漏报和舞弊,造成审计反映的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以致审计机关出据失显公正的审计报告的。

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敷衍塞责,没有或没有完全按照审计方案履行基本职能、基本程序,没有查深查透,没有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不能准确说清被审计单位的帐目是假是真;不能准确说清相关负责人有没有擅自决策造成重大失误,以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不能准确说清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有无重大经济问题的。具有指挥权的人员强令审计人员违法执法,或具有审批权的领导人员批准采取审计强制措施,给国家财产和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的。审计人员徇私舞弊,故意隐瞒或夸大事实真相,造成审计机关作出不准确和失当审计决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其他场合有意无意泄露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给国家和被审计单位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的。

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小组未能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没有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责任人的陈述和辩解,或对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意见和辩解事由未经核实,作出与实际不符的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审计决定,擅自改变审计处理、处罚种类或裁量幅度作出审计决定的,或未告之被审计单位或有关责任人依法应享有的听证、行政复议权利的;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划分失当,导致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用人失察或给其政治生命造成影响和危害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隐瞒大案要案线索,该移送的没有及时移送,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公告审计结果涉嫌泄露国家和商业秘密的。

在审计结果公告阶段,没有履行审批程序,公告途径与渠道有失偏颇等,都将诱发和导致审计结果公告风险,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处于被动位置。由此可见,审计结果公告在实现公开透明的同时,也要求审计工作自身更加公开透明和客观公正。

二、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主要风险

审计结果公告既是审计机关的最大权威,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审计结果公告在实施财政财务收支的三重监督:既国家审计专业监督、社会监督、民意机关监督的同时,又将审计机关自身的审计工作置于大众监督之下。审计结果公告无疑使审计行为错弊产生的影响扩大化,刺激一些原本隐性问题更加显性化,给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审计人员的责任风险。尽管与审计人员有关的责任风险,即便审计结果不公开,也照样存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公开只是遮盖了风险,公开无疑会增加风险。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体系更趋于规范化,这对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无论执法主体是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执法责任,都要区分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事项的具体承办者,对审计报告质量承担相应责任,这是必须的。对此,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审计机关都是高度重视的,先后建立了审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审计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前面已经述及,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绝大部门是由审计人员具体行为引发的,一旦审计人员出现执法违法的问题,一方面将被本部门和上级审计机关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将面临本级行政监督机关、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追责。轻则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重则离开岗位学习、暂停行政执法、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最终牺牲的将是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审计工作的公信力。所以,因审计人员的责任引发的风险是审计结果公告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二是行政诉讼风险。就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形成的审计结果公告风险而言,审计机关承受的压力和风险要大的多。因为,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代表的是整个审计机关,而真正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则是披露审计结果的审计机关。公告人必须对公告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负责,并承担审计公告风险,这是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不管是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还是效益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它涉及的对象只有两类:一个是被审计单位,一个是与此相关的责任人。作为正面肯定的审计报告倒无关紧要,那么一个问题性的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随之也会因此介入,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来讲,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审计程序不当,反映问题失实,适用的法律不准,受到危害的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势必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要么行政复议,那么行政诉讼,使审计机关座上“被告席”的位置。即使最终定论与审计机关干系不大,对审计机关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同时,长期以来一些审计机关经费严重不足,受利益趋动,拿问题做交易,人为的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严肃性大打折扣。一些被审计单位正是看中了审计部门这一点,是认罚不认报,拿钱消灾。在审计结果未公开之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旦审计结果公开之后,是报告一出,一些“知情人”的举报信就满天飞。不仅如此,审计结果面向社会公告后,对于审计机关没有依法履行其职责,发现被审计单位已经存在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检查机关也会履行公诉职能。

三是行政赔偿风险。随着行政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公民、法人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行政赔偿作为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将更多的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涉及审计机关经济赔偿的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因审计过程中采取强制措施,影响被审计单位正常生产经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另一方面是审计结果公告泄露了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给其造成了经济损失的。虽然行政诉讼法确定,行政赔偿费用由各级财政列支,但同时又指,各级政府可以责令有责任的行政机关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事实上,审计机关的经费是依靠本级财政预算拨付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并没有安排这笔费用,而对于一个吃饭财政来讲,财政预备费也是极其有限,所以审计机关根本无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况且因泄露商业积极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非常巨大的。

四是政治风险。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虽然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利,审计署也明确提出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一律向社会公开,但是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管理模式体制,地方政府的意见基本上左右着审计结果公告。从现阶段来看,问题性的报告占了整个审计报告绝大多数,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或考虑到社会稳定,政府对于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审计报告都会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公告的内容,范围,还是公告渠道。也就是说,非经“点头”的问题性审计报告,是难于面向社会公众的。换句话说,能够向社会公告的审计报告,并非都是原汁原味的审计报告。这样就使审计机关在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在“旨意”与“民意”面前处于两难的境地。满足了百姓的知情权,就将被冠之以“无政府主义”;达到了政府的要求,就会丧失“民心”。同时,向世行贷款和国外援贷款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公告后,很可能涉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影响政府的诚信形象,造成不良政治影响。

三、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

任何形式的审计结果公告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突出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负责人的矛盾。所以,在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审计结果公告风险规避机制,对于全面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法律制度体系,从机制上控制风险。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尽管审计署对审计结果公告目标作出了硬性的安排,但法律所具备的本质特征明显不足。一方面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采用了“可以”的表述,而不是必须公开。对于一些审计报告是否公开,表面上审计机关有自由裁量的空间和自由裁量的权利,事实上,审计法折中而含混其辞的表述,变成了不予公开的“托词”;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准则又将公告的范围定位在“重要”的审计事项上,让基层审计机关显得无所适从,畏首畏脚。同时,审计公开受国家保密制度的制约,许多领域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全面推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其法律制度建设。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要在推进审计结果公告法律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充分利用审计法实施条例修改契机,加强审计结果公告方面的法制建设,切实解决其与保密法等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部门规章生成快速,灵活的特点,对现有规定中一些失之笼统,条文简略,不易操作的地方进行修缮,进一步完善与审计结果公告相关的准则和制度建设,优化审计结果公告法制环境,控制风险。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审批制度,有效降低风险。审计法规定,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这就为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审批制度,合理转移部分公告风险,找到了理由。政府应指定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对拟公开的审计报告组织保密、审计机关等部门进行审定和评估,然后报经政府批准后,按要求进行公告。

审计开题报告篇5

每到年中,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有一项议程:听取和审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被称之为“审计风暴”,但年年审计,问题年年相似。

为何“屡审屡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审计指出问题整改不力、追责不到位。

2015年,“顶层设计”对此祭出新招,全国人大常委会追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2015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会议指出,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机制,目的是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制度,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次深改组会议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要把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同开展专题询问等监督形式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实效。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方式,由以往的书面印发常委会会议,改为作口头报告。主要报告审计查出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同时将重点被审计部门的单项整改结果作为报告附件提交审议。

4个月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不仅听取和审议了审计长刘家义所作的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还通过联组会议开展了专题询问。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难度大,存在一定风险。请问,对于这部分债务如何处置和防控风险?”王明雯委员发问。

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16万亿元,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债务率为86%,低于100%的警戒线。“总体上是风险可控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地区债务规模较大,偿还能力下降,个别地区存在发生局部风险的可能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应询中提出实现债务余额规模控制、落实偿贷责任、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措施。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追问审计整改的精彩场景,辣味十足。6位委员就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资金管理、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结转、加强审计监督等内容提出询问,相关被审计部门单位和审计署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回答询问。

在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闭幕会上,张德江委员长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把督促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工作与审查监督政府、部门预算决算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

此间,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听取和审议审计整改报告,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河北、青海、安徽等地,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制度的决定,规定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对整改不力的,在规定的期限内继续整改、再次报告,整改不力要追责。青海省规定,审计查出问题清单和整改对账销号情况应当作为报告附件,一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河北省规定,审计整改报告由省人民政府省长或者其委托的副省长报告;选取部分问题比较突出的被审计单位,由其主要负责人报告。

审计开题报告篇6

(重庆市审计局,重庆404100)

摘要:国家审计机关代政府起草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简称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最重要的报告之一。审计工作报告是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结果的综合反映,随着审计结果公开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如何引导社会公众解读好审计工作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解读审计工作报告进行了探讨。笔者提出要解读和利用好审计工作报告,要充分了解审计工作报告的形成和特点,并应注意对人大审查重点事项的审计情况和结果、报告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和趋势性、特殊性和典型性以及时效性、审计意见建议与反映问题的关联度和针对性作重点关注。

关键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解读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41-02

一、引言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作为服务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人大监督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1995年审计法实施以来,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开展了预算执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依法履行职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审计工作报告是各级政府关于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全面总结,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大了解本级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政府在预算管理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和采取的措施,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客观依据。其读者主要是高层领导和人大常委会,随着审计公告制度的深入推进,审计工作报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本身内容、结构、重点、形式等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报告质量也不断提高。

二、审计工作报告简介

(一)审计工作报告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上简称《监督法》)第十九条规定“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由此看出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机关向政府报送的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报告基础上,代政府草拟并经过本级政府反复审议、把关同意后形成的,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并向社会公开的年度审计工作情况报告。

(二)审计工作报告的主要结构

综合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情况,虽然在报告表述形式、结构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框架总体相同,报告结构相对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有助于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把握预算管理情况。

一是综合概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总体情况。简要介绍实施审计的主要依据和审计的主要目标、重点审计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效;介绍审计总体结果和审计结论。

二是分类报告预算执行相关审计项目具体情况。对当年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的审计重点、发现的问题、审计整改情况等,逐一进行介绍。

三是报告移送违法违纪问题查处情况。

四是汇总反映审计整改情况。包括: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处理处罚措施;政府对审计结果整改采取的措施;汇总表述相关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五是加强预算管理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的意见。

(三)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特点

一是注重内容高度概括。审计工作报告是审计机关一年来工作成效的全面反映,既要全面反映审计情况,又要反映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必要时还有原因分析,报告内容和质量综合体现了审计工作水平。因此要求审计工作报告高度概括,内容精炼、文字精准。做到肯定成绩客观、揭示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深透、建议针对性强。

二是注重突出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集中全面地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履行预算审查职责和监督职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是注重反映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审计工作报告注重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逐步改变了简单摆列清单或个别反映问题的方式,每一部分都更加注重从全局的高度和系统的角度,反映该领域的全貌和总体,揭示和反映整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的审计工作报告,基本上均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地表述预算执行的基本概况,完整反映预算执行及每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貌。在反映各部门单位、各专项资金审计情况时,也注意首先反映基本情况,而不简单化地直接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同时注意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在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情况中进行审视。由点及面和由面及点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而把握资金管理、使用的总体状况。

四是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审计工作报告坚持既如实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又用一定篇幅肯定各部门单位在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步,避免仅仅列示问题所容易使人产生的“以偏概全”的误区。同时坚持既揭露存在的问题,又注重及时、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体现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人大和社会公众全面如实地提供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和更为全面的信息。

五是注重揭露深层次问题和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体现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

1、注重归纳分析,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突出问题。相比个别案例,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影响更大、辐射面更广,更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2、注重揭露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映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的审计情况,揭示和反映问题,更好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注重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加大了效益审计的力度,揭示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

三、解读审计工作报告应把握的关注点

解读审计工作报告时应结合报告结构及内容特点,重点把握以下关注点:

(一)关注人大审查重点事项的审计情况和结果。

审查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也是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监督法》第十八条规定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应重点审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等8方面内容。近年来审计工作报告均把上述审查内容作为审计监督重点。通过阅读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的人大审计重点事项的情况和结果情况,有利于让阅读者从总体上了解、掌握和认识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把握经济发展脉络。

(二)关注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和趋势性。

审计工作报告立足于宏观层面,不仅要反映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财政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财政、税收、重大投资、民生等各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也关注制度建设、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揭示反映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一些制度体制机制性问题。同时,审计工作报告不仅反映了某领域某一时点的“静态”情况,更反映了一定时期相关领域改革进程的“动态”发展和改革趋势。因此在阅读和利用审计工作报告时,要对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和及其揭示的趋势性上加以关注和理解。

(三)关注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审计工作报告既反映预算执行及管理的总体情况,同时也通过对具体问题、典型事例,集中反映审计监督成果。在阅读和利用审计工作报告时要注意把握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一是关注对国家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审计监督始终把促进政策落实作为重中之重。在阅读审计工作报告时,在关注了解审计所揭露和查处的政策贯彻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同时,还应对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作重点解读,关注审计建议是否在促进政令畅通,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上发挥作用。

二是关注对焦点问题的审计情况。政府债务一直是政府关切、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审计机关在近年来多次开展了对政府债务的审计,跟踪监督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变化情况,揭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债务管理和完善举债制度建设的审计建议。审计工作报告通过对这类焦点问题的审计情况的反映,既让社会公众对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所了解,又为人大监督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是关注对民生热点的审计情况。近年来,随着政府民生投入逐年加大,审计工作报告更加注重对保障改善民生资金的审计情况反映,揭示和客观反映有关惠民富民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在促进改进和完善涉及民生的制度安排,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阅读审计工作报告时除关注民生热点审计情况外,更多的应关注审计报告中所发出的政策导向信息,体会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定决心。

四是关注重大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查处情况。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始终把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大案要案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注重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突出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并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加以反映。同时,还通过深入分析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隐藏的制度性原因,追溯违法违规问题产生的源头,促进标本兼治和源头反腐。审计署在2011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对审计发现和移送的112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腐败案件与权力滥用之间的本质联系出发,对案件的多发领域、新型手段和客观条件进行了逐一梳理,并有典型案例佐证,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有积极作用。通过阅读审计工作报告可以对审计机关一年来对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的查证处理情况做全面了解。

(四)关注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时效性。

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十分注重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反映国家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揭示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审计工作时效性逐年加强。审计工作报告中多项审计项目情况都截止到当年。审计工作时效性的增强,使审计工作报告反映情况有利于推动及时堵塞漏洞、妥善处置和避免损失,同时也为人大监督、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及时和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五)关注审计意见建议与反映问题的关联度和针对性。

审计开题报告篇7

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核”等。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二)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纪违法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只有将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完成,审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一个有分量的审计报告,还需要大量的审计事实来支撑。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三)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的三大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也是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和乱评价的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因此,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关键。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具体要求

1、要素齐全、内容完备。审计报告包括标题、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出具单位、签发日期等要素。其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等,必要时可以提出改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表述,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引用文号及原文具体内容,缺少审计评价意见等。2、主次分明、表达严谨。对审计报告中问题的排序,要符合基本逻辑,要有主次之分。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实施方案中列明需要审计的问题排在前面;一般性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未规定检查的问题排在后面。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描述要严谨,要有标题、定性、金额、处理意见。违法违规的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依据要充分、处理处罚意见要恰当。评价内容要围绕审计目标,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绝对的表达方式。

3、事实清楚、分类合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要表述清楚,不能使用含糊的语言。同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在报告中表述清楚。审计报告所列数字要完整、精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间不加分隔符。事实不清是我们复核时经常遇到的事情,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问题的逻辑关系、资金流向等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验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的分类要合理。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标准分类,如经济责任审计的五大板块;二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如财务收支方面的、资产质量方面的、经营管理方面等;三是按照审计调查事项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但要注意分类准确,逻辑清楚。

4、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定性是把握审计的关键,这不是言过其实,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往往是引起审计复议甚至诉讼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不准的情况在复核时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处长要在审计定性上下功夫,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引用行为发生时的有效文件,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二是要注意引用法规的级次,级次高的优先使用;三是引用法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根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则要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执行,但要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向有关机关建议完善法制;四是处理处罚要恰当。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处罚,审计机关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裁量权,并注意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5、用词规范、严谨细致。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如有的将“概率”误写为“几率”、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没有做到严谨细致,不认真,粗心大意,丢字多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定性使用日常日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而是日常口语,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6、加强复核、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组长、业务处长及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在审计报告的不同环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层层把关。三级复核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将审计复核落实到位,许多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应落实审计会议制度。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防范审计风险,6号令建立了分层次的业务会议制度,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这种做法在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2006年3月

审计开题报告篇8

第一部分介绍了“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报告充分肯定了2007年度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省审计厅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从加强宏观调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维护群众利益出发,主要审计了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情况,省地税局税收征管情况,31个省级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以及部分农业、社保、教育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报告对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评价,肯定了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是好的,财政收入增速加快,质量提高;财政支出统筹兼顾;财政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提高绩效,改革步伐加快,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同时,报告总结了各部门、单位对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二部分反映了“2007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分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省级财税管理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教育资金审计、项目建设审计、效益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活动审计、下级政府财政预决算管理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部分内容重点反映了涉及财政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以及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通过揭示省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

第三部分为“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报告》针对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管理亟待改进和加强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加强省级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四条建议:第一,依法加强财税管理,切实提高理财水平。第二,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第三,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监管机制。第四,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刘家义审计长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审计工作的最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这也是审计工作的长远目标。他进一步指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维护国家安全、保证国家利益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当前审计机关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高度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

根据刘家义审计长上述讲话精神和吴新雄省长在2008年3月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全省审计机关要“围绕发展主题,突出审计重点;着力维护民生,规范权力运行;注重严谨细致,提升审计质量;抓好督促整改,确保审计实效”,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从目标制定到审计实施全过程都重点关注了涉及财政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源安全、绩效审计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报告中如实、全面地进行了反映。报告体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情况。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更加注重把握总体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分析评价,提升了审计报告的宏观性、总体性和客观性。报告分析了2007年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三个方面肯定了省级财政运行管理取得的成绩。同时从省级财税管理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教育资金审计、项目建设审计、效益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活动审计、下级政府财政预决算管理审计等九个方面反映了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围绕推进财政预算改革,全面反映了预算编制不完整、部门预算执行不严格,滞留欠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

二是更加注重突出部门预算编制方面的问题。预算执行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篇幅重点反映预算编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如报告中反映的编制部门预算时少报结余,编制支出预算时未达到省政府规定等问题反映出预算编制不完整、不合理;省级部门应缴未缴预算收入、滞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反映出预算执行不严格。报告同时指出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预计不准确及部门从谨慎原则出发对结转预算留有余地,对此报告提出了“要切实加强对部门预算的审核,充分利用部门决算资料,将部门上一年的决算情况作为下一年度审核部门预算的基础”的建议。

三是重点反映财政资金安全问题。如反映省级财税管理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时,共对17个部门、单位点了名,点名之多为历年之最;在报告反映问题的第九部分,披露了萍乡、九江、景德镇、抚州、鹰潭、赣州6个设区市财政预决算级次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披露了部分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未有效履行规定职责,擅自越权下文、默许下级定额上解行政事业收费省级分成收入,造成少缴省级分成收入;个别部门对所属单位监管不力,致使所属单位脱离省级财政部门预算控制,将部分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缴入地方财政并获取返还等涉及财政预决算级次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此外,对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在大桥还本付息已结束的情况下,2004至2006年继续以“还贷付息和超收分成”等名义分配巨额财政资金以及巨额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等严重威胁财政资金安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披露。

四是重点反映民生资金安全问题。关注民生是审计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今年报告大量反映了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如对全省2006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在肯定了“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了存在挤占挪用新农村建设资金、个别村干部弄虚作假侵吞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问题。报告同时反映审计机关已追回了被侵吞的建设资金,违纪人员已经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体现了审计监督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五是重点反映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源安全问题。在报告反映问题的第八部分披露了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了协调企业周边关系,对外投资、合作的11户企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国有权益受损的情况。并针对此类问题在报告第三部分专门给出了建议: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省属企业对外投资、产权交易、经济担保和委托理财运作等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健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中和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防止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

六是重点反映绩效审计问题。在报告反映问题的第七部分对48个县2005、2006年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绩效审计调查以及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度能源利用效益审计进行了反映,披露了由于欠拨专项资金影响资金使用效益、活动支出结构有待调整;新建项目投产后,由于试生产时间过长,产品质量不能迅速达标等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受到各方重视。省政府领导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十分重视,多次作出批示,明确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揭示的突出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按照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及时健全各项制度,堵塞各种漏洞,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并限期报告整改结果,确保各项整改取得实效。

省人大财经委于7月18日专门召开会议对《关于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在《审议意见》中指出,审计工作报告客观公正地反映了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可行。省审计厅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在推进依法行政,维护财经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在7月31日的分组讨论中,审计工作报告同样受到人大常委们的高度评价。蒋如铭副主任认为省审计厅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审计监督,做了大量工作。黄素英委员认为省审计厅尽职尽责,依法开展审计,敢于面对问题,在服务大局、维护财经秩序、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江西经济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发芳委员认为省审计厅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如实报告审计出的问题。省人大代表赵云龙认为,审计报告全面、具体、客观、公正地反映了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审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审计,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报告共18页,用12页反映问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做到了公开透明,不遮不掩。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蒋如铭副主任希望省审计厅对查出的问题进一步督促整改,更好地维护财政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张桂生委员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大力度,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严肃财政纪律,审计工作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陈毓平委员认为应建立长效机制尽量用制度来约束,减少违规行为,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杜绝违规资金的发生。姚燕平委员希望对违规资金要严肃认真查处,报告结果,以对人民负责,让人大常委会满意。陈发芳委员认为审计发现的问题种类较多,有的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违纪。建议对违纪者要严肃追究责任,给与应有的纪律处分。省人大代表赵云龙建议有关部门对审计出来的问题逐条解决,对财经委的审查意见逐条落到实处。

审计开题报告篇9

8月27日,刘家义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

刘家义的首份审计报告显示,通过对53个政府部门的审计,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达569亿元,其中中央部门的问题资金近300亿元,有88人因违规违纪而彼逮捕或判刑。这次审计还发现,银行和金融部门违规违法的问题较为突出,涉及的资金也最大。

在报告披露后,国外媒体均在gg-时间给予了高度关注。

海外舆论关注中国风暴

“中国审计署在年度报告中说,中国中央政府部门滥用资金45.2亿美元。”8月28日,美联社率先披露了审计报告的信息。

《华尔街日报》也在当天详细介绍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并认为“解决贪腐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棘手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及政治稳定。”

英国广播公司在《中国审计报告再揭“问题资金”》的文章中认为,“中国官员承认腐败是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但中国在这方面却表现不佳。”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则刊登了题为《中国审计发现政府资金滥用非常普遍》的文章,文章指出,近些年,中国审计出来的滥用资金规模非常大,几乎涵盖政府所有部门,“然而,审计署很少公布涉案官员的姓名及挪用细节,打击腐败旨在让各级政府更加负责,政府透明开放是中国政府的重点。”同时,该报还指出,“几年前,很难想像,这么大规模的挪用资金会被审计和公布;中国正处于政治改革进程中。”

香港《星岛日报》网站则尝试解读中国官员“集体腐败”的原因,该报把中国所面临的腐败问题归根于“小金库”,“所谓小金库,也就是中国各级官员可以自由支配的公款,是当今中国官场腐败的明显标志之一。”

民众期待“摧枯拉朽”

在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执行主任袁瑞军看来,反腐需要政府各部门内外的共同作用,“不仅是审计署,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只有将官员与群众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形成现行反腐的力量,从而最终达到反腐败的目的。”

“有人说审计风暴雷声大雨点小,审计时高高举起,处理时轻轻放下,三拖两拖没有下文。尽管如此,审计署敢于触碰和揭露那些存在已久的问题,反映了中央反贪反腐的决心,但建立廉政法治还需要时间。”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英国《泰晤士报》也在8月29日发表文章称,审计报告揭露贪腐现象并予以惩处是中国政府具有责任感的体现,“这是一种信号,代表着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实现开放化和透明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审查并公布存在问题的单位对于审计署而言是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但是“这是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只有付出才可能得到收获”。(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9月2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外煤 编译:何乐)

审计开题报告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评析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是政务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公民权利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政治民主和法制健全的结果,并成为保证政府审计机关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对推进审计政务公开,促进依法审计,提高审计监督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审计监督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重大意义。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为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与设施保障,有利于更快地建立有序、良性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机制。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机制包括:程序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补救机制以及报告机制,本文仅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审计信息公开报告使信息公开的渠道顺畅,从而可以更好促进信息公开制度得以顺利实现。

一、审计署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产生的背景

2007年1月17日颁布并于2008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第二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第三十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为了更有效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接受公众和信息公开监督单位对审计信息公开效果的监督,国家审计署依照《条例》的规定主动公开和经依法申请公开了审计活动以及审计政务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年公开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和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连续三年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二、审计署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内容

通过审阅审计署网站公布的2008—2010连续三年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审计署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的基础上,对审计署每一年所做的关于信息公开的情况通过审计署门户网站进行充分披露,不仅可以更好保障广大公民的知情权,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连续三年的工作报告,可以看出该报告披露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三年的工作报告的审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工作报告基本上包含了三大组成部分,即审计署在信息公开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及今后的改正措施或努力方向。其中,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审计署在信息公开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概括来讲,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相关办法,确保信息公开更加有序合理;(2)主动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制订和落实及新闻力度,加大公众关注项目的公开力度;(3)加强审计署门户网站的建设,使之成为审计信息公开的窗口、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公众沟通的桥梁;(4)依法妥善办理依照申请公开的事项,在不违背原则情况下,百分之百受理并答复申请人的相关申请;(5)在办理依法申请公开信息的事项中,未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曾被人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6)尝试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如尝试对审计计划和审计过程的公开。通过对近三年审计署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审计署关于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是通过审计署门户网站向所有的公众和信息公开的监督部门的,一方面表明了审计署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审计署愿意接受公众和信息监督部门对其履行《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意愿。

三、审计署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评析

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计署关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审计署在信息公开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整改措施或努力方向。通过对2008—2010连续三年的工作报告的审阅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格式

审计署2008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1)概述;(2)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3)办理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4)收费及减免情况;(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审计署2009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审计署关于信息公开方面所做的工作、审计署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方向。审计署2010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主要工作情况;(2)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3)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措施。纵观这三年的工作报告,不难看出审计署关于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正如上文提及的“三段论”,从实质上来看这三年的工作报告的基本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从形式上来看,近三年的工作报告的表现形式不一致,既然审计署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是一种制度,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其报告格式应予以固定化,从报告的形式上来看应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格式,在某种情形下某种类型的报告格式应具体化,便于实务操作。

(二)公开与保密的原则实质上并没有澄清

连续三年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均描述了审计署主动公开有关的政务信息,并同时依法接受申请公开了相应的审计政务信息。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描述了审计署共收到申请公开审计信息的业务12件,其中3件完全答复,4件部分答复,5件属于不得提供答复的情况;2009年的工作报告中描述了审计署共收到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业务10例,依照《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相关规定,对其中1例未予受理,申请人主动放弃1例,其余8例均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受理并按时答复;2010年工作报告称在严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的基础上,妥善办理依申请公开事项。虽然审计署审计信息公开报告提及公开与保密的问题,但却没有从根本上界定公开与保密的界限,这倒恰恰说明审计署对信息属性的确定标准还不够统一,既然信息属性标准确定不一,那究竟是属于公开的范畴还是属于保密的范畴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琢磨。一言以蔽之,当信息使用人进行申请要求审计机关公开审计政务信息,而审计署根据保密性等原则没有予以公开就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

(三)在办理依申请公开工作中,未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虽然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审计机关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作为公共资源受托方一定会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开展相应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免费提供审计信息理应包括在内。但笔者认为,当信息使用人进行申请要求审计机关公开审计政务信息的时候,应当对申请者的身份予以鉴别。假如申请者是作为审计信息加工者对外有偿提供的时候,是否对该部分群体免费公开审计政务信息值得商榷。

加强政务公开,积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是政治民主进步的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审计署通过披露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一方面表明了审计署执行《条例》的鲜明立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审计署通过公开审计政务信息愿意接受公众和信息监督机构全面监督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叶忠明,田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运作机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