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随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4:48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1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困境;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现阶段许多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困境:

1.音乐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兴趣

结合实践来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许多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着过于理论化的现象,即不少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音乐理论知识讲解,只是偶尔利用播放设备放一些音乐给学生听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音乐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受影响。

2.音乐教学重视程度偏低

受长期应试教育、中考升学压力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等影响,当前农村初中将现有的不少资源投入语、数、英这类中考重点课程中,对音乐课程往往重视不足,这不仅表现在音乐教学硬件设备较为匮乏,同时课时安排少,且往往容易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在这种重视程度偏低的情况下,要想确保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得以有效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无从谈起。

3.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欠缺

根据笔者研究发现,农村初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欠缺原因涉及多方面,比如,相比于城镇地区优势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岗位待遇,很少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愿意到农村初中去任职,造成当前部分农村音乐教师属于“半路出家”或由其他文化课程教师所兼任。他们不仅在专业的音乐知识上极为匮乏,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多照搬其他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音乐教学工作就是一件难事。

二、解决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的出路探析

鉴于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结合农村地区初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现阶段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困境。

1.采取多元化音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对于农村初中音乐课程来说同样适用,对此笔者建议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首先,针对现阶段不少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过于理论化这一情况,广大教师在上课前可结合课程时长、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理论知识点,并控制好理论教学时间,从而避免出现“一言堂”式音乐教学。其次,教师在备课阶段需结合具体的音乐授课内容选择一些辅助教学方法,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借助视频、图片或者动画等声影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为保障音乐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重视音乐教学

受到魍秤κ越逃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文化教

授,而往往忽略了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革新,学校应该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音乐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为了不断提高我国音乐的竞争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音乐特色与形式,必须对音乐教学予以充分重视。这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能满足我国对音乐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音乐教学,并且应当对其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一视同仁。

3.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

教师作为音乐课程的实施者,其专业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如何。因此,要想提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加

强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与支持力度,从而使得更多专业性音乐教育人才深入农村初中去。其次,在农村初中当前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建设上,我们应制定长效教育培养机制,聘请高等院校专业教师或一些优秀的音乐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培养,从而为提升农村初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鉴于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广大农村初中应正视自身音乐教学的困境,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

而保障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及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互动课堂教学“学生+教师”

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也发生好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音乐课堂上,出现的现状为,学生都是喜欢音乐,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感兴趣。单一的授课模式,出现音乐老师一个人在上面唱,学生很被动地模仿,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笔者通过对2011版最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之后,得出结论,音乐教师首先要研究自己面对的学生。然后根据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方法适当选择,创新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变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被动拉着学”,变为“主动我要唱”。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教师”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在2011新版音乐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互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介绍给各位同仁,以求共同探讨和共同提高。

一、教学开端师生同创,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的接受,就会出现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抵触而不愿意接纳的现象。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对一件事情存在浓厚的兴趣,才会取得成功,才能实现创造,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笔者首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唱歌曲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一课时,笔者没有采用,教师唱,学生听音乐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到其中来,首先是让学生欣赏黄河的壮观情景,然后让学生认识黄河,欣赏黄河公伯峡、黄河龙口、壶口瀑布。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的欣赏,让学生认识黄河,为什么要被歌颂。然后对作者冼星海,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1935年他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和《黄河大合唱》等声乐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可以扩大音乐视野,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音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想象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先从“读”懂音乐开始,然后才能感知并接受之。

二、教学氛围师生同建,沟通学生的情感桥梁

“学生+教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开放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笔者力求营造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教师”课堂师生互动做基础。笔者做到教室中间与学生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提高学生对笔者的友好信赖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情感上首先愿意接触笔者,听笔者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少言的同学敢说、敢唱。帮助学生树立音乐课的学习信心,并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美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人教版初二八年级音乐《青春舞曲》一课时的教学中,播放影碟《掀起你的盖头来》,笔者和学生们一同欣赏,笔者允许会唱的学生可以跟着一起和,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播放录音《青春舞曲》,引导学生边听边跟随录音拍手,体会节拍感觉和节奏特点。欣赏后说出歌曲曲调、节奏、速度、情绪特点。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全员参与,以赛激趣促学。让很少在音乐课上张嘴的学生也来回答,通过竞赛的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回答最快,掌握的好。这样就打破了音乐课堂的沉寂,师生共同构筑良好的音乐学习互动氛围。

三、为学生创设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学生+教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笔者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是音乐课堂学习的主体。笔者放下教师的架子,来到学生中,通过适当点拨进行指引,实现“学生+教师”有效的交往和愉快的合作。笔者在音乐课上增设“小舞台”展示活动环节,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进行的自我才能展示,将整堂课的氛围推向最高潮。如笔者在教唱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第四单元《青臧高原》一课时,为了实现“学生+教师”音乐课互动,笔者牢牢抓住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和感知能力,在欣赏和学唱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才艺展示,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总之,“学生+教师”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用“情”,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留出想象和自我展示的空间,进行切身体验,在感知中发展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翁向新.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m].群众出版社.2007.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3

1.移动学习、贴近生活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打印的二维码即可安装移动app,即使没有网络,学生也可以用U盘拷贝安装包到家中计算机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安装,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随意切入

学习工具支持教师、学生双入口,既可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具,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教具。学习过程中,可随教学和自学进程随机切换内容,克服了常规课堂一个ppt控制整个课堂的弊病。而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学生手中用得得心应手。

3.资源丰富、学科性强

移动app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课上讲的则课上讲,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续探索。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未来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学系统和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学生使用BYoD方面,笔者做过调查:全校5~9年级85%左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没有的也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工具的选择方面,面对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慕课,笔者都先后尝试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移动app作为初中音乐课的学习工具。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不像Flash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线制作平台就可以设计自己的app,笔者曾经尝试了多个app在线制作平台,最后选择“app应用公园”作为移动app的在线制作平台。它的优势在于无须编程,直接使用图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设计;一键模式、主题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满足各类app的应用,控件灵活组合,页面随心定义。

学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电影音乐,了解影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烘托、对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课只需要学生简单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即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的三种主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六大板块(如下页图1)。其目的在于通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大量影视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题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全面地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通过分析《卧虎藏龙》中两段音乐的音画关系,领悟不同音乐对画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拓展,为视频配不同的音乐,使学习历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华;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设置板块一“电影简介”(如图2)

上课之前,笔者做了调查,发现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学生观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较长时间来介绍这部电影,现在通过移动app,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学习“电影简介”。笔者设计了电影剧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导演介绍、配乐大师、影片评价六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使学生能对电影情节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节省了教师课上的时间。在幕后花絮板块,笔者又设计了导演人选、影片酬劳等六个板块,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为学生喜欢的环节是“配乐大师”环节,笔者在介绍约翰・威廉姆斯的页面增加了其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一些经典影片的主要配乐和相关介绍(如图3、图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大师的创作风格,并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课前自主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板块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为了学习主题音乐,设置板块二“主题音乐”(如图5)

笔者利用BYoD和移动app的优势,根据乐曲的结构“引子+a+a+B+a+尾声”,把主题音乐的各个片段设计成可以单独欣赏的功能,避免了常规课堂教师一曲从头放到尾,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开始式暂停乐曲,对各段音乐的对比欣赏更加深刻。考虑到课前学生肯定会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深度也会有高有低,因此笔者不但设计了完整版的主题音乐,还设计了大提琴版和钢琴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对主题音乐和电影内涵的呈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为了学习场景音乐,设置板块三“场景音乐”(如下页图6)

在此环节,笔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出示电影原版的场景音乐,而是让学生先欣赏没有声音的视频,然后笔者根据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红衣女孩的画面分别配了三段音乐,让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研究三种不同的音乐结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组汇报。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师必须先展示三种不同的配乐,学生再分头讨论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小组汇报的方式,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了解自己课上没有探究的内容,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4.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置板块四“卧虎藏龙”(如图7)

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音画关系,在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卧虎藏龙》中两段场景音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步”和“音乐平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

魅力。

5.为了知识的内化,设置板块五“知识拓展”(如图8)

笔者选取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功夫》《指环王》,以及微视频《毕业》的无声画面,通过让学生根据音画关系为画面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配音的方式,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无线传播功能把四段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音乐,利用“美拍”等视屏编辑app制作微视频,再到教师的多媒体显示屏上做小组汇报用。

6.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设置板块六“实践操作”(如图9)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让视频拍摄变得日趋容易,既然课上学习了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微电影的拍摄呢?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拍摄的校园类微视频,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视频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了。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给学生几个参考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画关系知识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配乐,呈现不同的欣赏效果。

反思与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而不是被技术绑架,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音乐资源、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有些技术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一定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而笔者在使用移动app授课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本节课以未来教室和BYoD为支撑,本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尝试了“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了,与其限制,还不如更好地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这也是笔者设计移动app的初衷。一个会思考、与时俱进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用了app上课之后,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到现在面对各种音乐概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样的转变是笔者使用app上课之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app和未来教室的接入问题、第三方app软件的嵌入问题、学生在BYoD模式下小组探究能力的问题,但有问题才是笔者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笔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入围决赛的选手,初次踏上noC的舞台,虽然已经是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此项赛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这样通过noC网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参赛之路。比赛现场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侃侃而谈,不禁震撼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的强大,陈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笔者仅有的几张有app截图的ppt显得是那么幼稚,但凭着自己课堂上使用的心得,凭着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热爱,笔者大胆地走上讲台,把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向评委教师做了陈述。评委老师对笔者设计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赞赏有加。这使笔者明白自己选择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也点燃了继续创造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丰富课堂,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其他app软件对课堂的支撑,力求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创新之路。

评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届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赛项”的获奖作品有不少亮点,周老师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其中很抢眼的一个。

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未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节音乐课。周老师在深入理解音乐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在注重筛选音乐资源、强调音乐体验和感知音乐创造方面进行了大胆和全新的探索,尝试了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教师使用移动app授课,学生以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进行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师不再一言堂,音乐资源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生的、音乐体验是在教师营造下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创作是在技术支撑的互动中师生共同完成的。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4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策略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80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现代教育面临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音乐教育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音乐在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中的作用。不过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初中音乐教学需要除旧换新,通过优化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音乐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想要将音乐的魅力传达给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茉莉花》一课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精彩的导入:大屏幕上呈现了茉莉花的图片,碧绿的叶片、洁白的花朵,似乎让人闻到了阵阵清香。正当学生陶醉之际,轻柔的音乐响起了,一个优美的女声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茉莉花开》。美丽的画面,婉转的旋律,深情的朗诵,静静地流淌在教室里。学生沉醉在这恬美的境界之中,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朗读起来。笔者轻声说:“天地间美丽芬芳的花朵数不胜数,但是唯有茉莉花最惹人喜爱。因为它不仅外形高雅,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纯真情感的美好向往。”就这样,笔者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习之中,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活力无限的音乐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对音乐课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音乐教育不仅是歌曲的教唱,而且要净化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真心的流露,感受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之美。

比如在欣赏《樱花》这首日本民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首歌曲蕴含的情感,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欣赏情境:画面中樱花绽放,一朵朵,一簇簇,如同红霞,又似锦云,流芳溢彩,美不胜收。粉白的花瓣,柔软细碎,幽幽的香气,淡雅迷人,学生在这醉人的花香里,迷失了自己。然后笔者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大多数学生觉得是人们在欣赏樱花时的喜悦之情,还有少数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中的凄凉与伤感。可见,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提高音乐的课堂效果

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积极向上,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感受,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流行音乐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如果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能将一些流行音乐穿插于其中,一定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音乐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唱《儿行千里母担忧》一课的时候,涉及我国的国粹――京剧。京剧这种传统戏曲,有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是厌恶。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笔者利用流行歌曲《说唱脸谱》进行了导入,通过里面的歌词加深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我国的古典戏曲。这样不仅帮助学生驱除了对京剧的乏味感,还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5

因此如何提起这类学生对于钢琴这一学科的兴趣,并通过钢琴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不是作为其完成课业的负担。本文立足于笔者自身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了若干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非钢琴专业

现代音乐教育中,钢琴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拥有最大音域的乐器,钢琴媲美交响乐的震撼力让其被誉为“乐器之王”。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的专业音乐学院或是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皆要求除钢琴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弦乐、管乐、民乐等)均需要学习基本钢琴课程。而在近几年,包括学前教育、数字媒体艺术等在内的诸多艺术类及教育类专业也开始逐步将钢琴课程设置为了必修课程。掌握钢琴演奏对这些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其作为艺术类或教育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与全面的知识,亦为将来的实际工作选择打开更为广泛的视野。笔者作为普通高校钢琴教师的一员,在日常教学中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着最为直接与深入的了解。与专业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教师首先需直面学生基础各不相同的情况,在教学中细致考虑每位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而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最大收获。总体而言,普通高校各专业的钢琴教育尚在需要教师引导的阶段。因此,笔者就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阶段,望能对非钢琴专业教育下的钢琴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一、准备期:走进钢琴

对于非钢琴专业学生而言,通常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即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不精通),第二类则为零基础学生。尤其对于后者,如何帮助其走进钢琴,在笔者看来是学习准备期间首当其冲的任务。此时,面对入学新生,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需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做简单易懂的介绍,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能接受并适应即将到来的学习任务,减少其因害怕无法完成课业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而在此之后则应尽快让学生能够“触摸”到乐器,引发其对新鲜事物感到迫不及待的心情,如此获得“求知欲”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呈上文所述,非钢琴专业学生在学习准备期间需首先从“硬件”上对乐器取得初步而广泛的了解。尽可能化解学习期间可能遇到的因客观原因而产生的困难,例如对音符的识别,对音乐表情记号的理解,对节奏节拍概念的强化等等。而这些概念性问题则更多依靠音乐理论教学,即在注重钢琴“实践”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但由于相关音乐理论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在一些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未匹配或得到完善,因此在准备期,钢琴教师对学生必须同样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对于读谱、节奏、和声等能力的掌握,不仅是音乐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对于五线谱的熟知、调性及和声的理解等,也都将有助于学生在学琴初期树立信心,并减少其在演奏过程中的紧张感――就好比在初学识字的阶段,当我们认识文中所有的文字并理解其内容含义,在朗读时便不会害怕。

二、初涉期:激发主动

在笔者看来,入门初期便首先接触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是抹杀大批成人钢琴初学者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成人与儿童在接受能力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即儿童时期多接受“填入式”教学,对待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无论手指灵活度亦或思维转换度都较为直接且得到迅速反应。相反,成人虽在思维与肢体的协调上较为迟缓,需要更大量练习来弥补机能不足,但其对于“正确”(识谱、手型、坐姿等)的认识较之儿童要自觉的多。并且,由于成人已经具备的社会经验及情感经历造成其对音乐或多少有自己的审美理念。

同样,考虑到本科学生因年龄、心态等生理与心理的独特状态而赋予的实际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注重学习兴趣的发展)成为教育中尤为重要、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学习最重要的动机是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原理,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从各种可获得的渠道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从中感受到乐趣。

在笔者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有一招屡试不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用自己的示范演奏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内心对于音乐的“美”的感受。在示范过后常有学生问道:“老师你刚刚弹的和我之前弹的真的是同一首曲子吗?”看似玩笑的话语,感叹的背后其实却蕴含着学生潜意识里对音乐的感悟和思考:原来在弹好以后,钢琴(音乐)是可以这么美的!给与学生这种最直观的感官感受,无形中也激励着他们想要去学好弹好钢琴的渴望。

20世纪美国音乐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音乐比任何其他表现形式都更抽象”。由此,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相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具备“不可言传性”。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加引导,例如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道德与情感等方面,来从旁辅佐培养其自身“音乐观”和“求知欲”的形成。而作为学校,又可通过一定的竞赛、考试与评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以增加其客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深入期:提高审美

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技术质素并形成自身的“音乐观”后,对于音乐的认识从最初客观、公知的认识在无形中上升成为独特的、完全个人化的“审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说明审美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批判方式。然而,纯主观的方式就无法定义“美”与“丑”吗?不尽然。对于音乐而言,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情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美”的大致方向,或者说是“丑”的行进范围。就如同我们将钢琴演奏中混淆的旋律线条、混乱的组织构架、错误的和声进行、不悦耳的错音等等定义为“不合格”的演奏一样。与其相反的“美”却是我们难以为其下以定义的。

因而,在钢琴学习期间,对于审美的学习通常有两类情况。第一类产生于学习初期及中期,另一类则发展于中期以后。学习初期至中期,由于涉猎作品较少且视野狭窄,对于“美”的认识常受周边人或事的影响,例如流行音乐、朋友的爱好等等,同时受教师影响也颇多,所谓耳濡目染的模仿现象。在笔者自身所受的教育与教学生涯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模仿不仅体现在表面的技巧层次上,例如音色、触键、踏板、读谱能力、音乐处理等。亦深层次地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其对于未来音乐道路上曲目的选择、对音乐类型的喜好上(例如在学习生涯中接触一类作品较多,则未来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度更强)。音乐初学者在这点上表现的尤为显著。

因此,教师本身除了尽可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给予正确的示范与教学外,还应在教学中注重对教材、曲目的尽可能系统、规范、全面的选择。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使用规范且权威的版本,尤其如巴赫、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在各类错综复杂的版本中挑选最为原始的版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谱面认识与演奏风格。其次,在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曲目中做到“技术”与“音乐”的兼具,“类型”与“风格”的全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钢琴艺术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曲目可涉及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各个题材。由此,在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教师的个人喜好决定学生的未来审美。

学习中期及以后,随着逐渐丰满的学习体系并对各类作品有着初步的尝试及感受后,自然而然诞生的选择喜好决定了对某一类型的偏爱,也就是上升为个人化“审美”的开始。从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此时的学生在课堂中对音乐开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在诸如对旋律走向的安排,对音色控制的把握,对乐曲风格的定义,对练习曲目的挑选等等。一些学生在此阶段的演奏中开始有画面感浮现在脑海中,不同情绪的音乐内容亦能感染他们引起其内心的共鸣。从多方面看来,随着学生在音乐上展露出自己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也从最初直观的感官感受逐步上升到了具有情感层面的理解。作为教师在此时更适合以建议的、朋友般的方式,鼓励而不禁锢、扩散而不限制地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且,此时可引入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思考能力,更广泛地打开学生的视野,例如欣赏多个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视频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与值得借鉴的乐曲处理方式。又或在多个学生中定期举办交流演出的方式,从他人角度来直面自身缺陷,以此促进彼此成长。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每一名教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初中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免俗,要求得一节高效的音乐课堂,就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兴趣方面下足功夫。本文中,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多给学生鼓励,培养其自信心、成功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向往的,而又是不易实现的,只要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最大潜力。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喜欢音乐的,一但闲暇时,总想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即使五音不全,也想唱几句。不敢放声唱,当众唱,那是怕唱不好、没自信的原因。没自信无从谈成功。笔者想起笔者曾教过的一位学生,在跟笔者一起交谈时还笑着说:“老师,我好几年都没唱过歌了,我在课堂上跟周围的人说笑,你叫我起来唱教那首《我爱你中国》,唱完以后,你说我唱的是南腔北调,从此我就再不敢唱歌了”。虽然,他说起话来,笑的,可笔者的心理却很难受,笔者没有想到,很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他这么大的打击。从那以后,笔者就告戒自己,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在一次音乐课上,笔者发现有位女生唱歌时非常投入,当笔者请她唱给大家时,她就没勇气了。她总是说我唱不好,好不容易唱了,笔者就夸奖。从那以后的音乐课上,她是越来越认真,踊跃表现自己。有一天,她妈妈告诉笔者,她女儿想去读艺术学校,家里反对,说她没天分,女儿却说,音乐老师都夸我歌唱得好,乐感很强,声音条件非常好,很有发展前途。这位女生最终上了艺术学校。笔者越来越觉得,鼓励对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了。因此,笔者总是在教学中,经常表扬学生,试图通过积极评价来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知识的兴趣。

二、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成熟,但又没有完全独立的能力,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他们十分渴望拥有一手娴熟的吉他或者其它乐器,但有很难坚持下来进行练习;他们十分渴望拥有丰润的音乐知识,但又很难沉浸在音乐知识的长河里。这时,我们教师对于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就起到了举足重轻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应当补充、丰富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虽然教材文本中也有不少,但我们还是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底蕴进行适量的补充,一则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夯实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另外,对于一些优秀作品,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亲自把这些作品表现出来,对于学生的引领作用就会更加强大。

三、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教师可提出以比赛的形式由同学们自己组成评委评定出最优秀的作品,用以激励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

四、创设乐观幽默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持久兴趣的保持往往也就无从谈起,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小插曲,是精彩课堂的助燃剂,是学生兴趣持久的推动剂。我在教学欣赏课《惊愕交响曲》时,故意在上课伊始无精打采地打开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垂下眼帘,伏在讲台上作昏昏欲睡状。在猛然响起的强音中惊恐地睁大双眼,倒吸两口气后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昏昏欲睡”。此时音乐未结束,教室里已由窍私语变成满堂哄笑了。我这才“清醒”过来,让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的举止和音乐,提一个标题名。同学们把刚才的惊奇纷纷一吐为快……,由学生的发言引出了音乐的曲名,从而给学生讲述海顿和那首《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历史背景。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着讲述,欣赏着乐曲,并积极地投入表情模仿,用惊恐、欢乐、悲伤的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哪怕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情绪情感中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设有“自我风采”、“小小舞台”的教学环节基础上我还尝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小品游戏等多种趣味活动,通过看看听听、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即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配合能力,一举多得,音乐持久兴趣的保持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生活离不开音乐,如果没有音乐,我们都可以想象这个世界是多么单调,多么枯燥无味。音乐教学是学校的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确需不断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年01期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7

关键词:二胡教学改革;二胡选修课;课程设置

二胡,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乐器,它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一定的民众基础与影响力。被国人美誉为民乐中的“龙头”。自从上世纪20年代,由刘天华先生把二胡由原来被人们认为只能表现“缠绵绯恤”与“萎靡不振”的感情,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带入高等院校。如今,在新兴独立学院下属音乐学院中,二胡课程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面对普遍学生对音乐基本常识、乐感、节奏、听力还处在音乐初级能力阶段。引发笔者对二胡教学改革的思考。结合三亚学院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状态,谈谈个人几点想法与建议,望与同仁共同互勉:

1规划合理教案、选用实用教材

对于一门课程,如何能更好的讲解,首先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与讲义、教学首页与教学日历。由于音乐学科的学习规律,它存在个体特征显现与一般常态共存的特点。教师要通过每个学生反馈的不同特点,而规划属于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一点是区别与其他“黑板式”,以书本为媒介的教学模式。避免在实际备课中,过快、过慢的教学问题。

教材的选用,对于学生能更好、更有效的学胡,是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毕业方向,多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进行普及性基础音乐知识教育,以及市、区工会与社会各大企业宣传部门、艺术团体等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教材的选用,不需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曲目又长又难、技巧性很复杂的来教学,目前笔者选用刘长福老师编著的《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与王永德老师主编的《中国二胡考级曲集》(上下)。其中,刘长福老师所编著的练习曲,经过教学实践,普遍学生反映,在学习中感受此书曲目编排比较系统,教学进度适中,并且有效的解决演奏者所常出现的问题。笔者基于以上考虑,试想二胡在教学授课内容改革上,主要抓住两个方面:1)正确掌握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右手长弓、短弓、长短弓结合练习,以及复合弓位、弓段、弓法练习,培养学生正确持弓的演奏方法。因为二胡一切美好的声音都来自右手运弓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右手运弓正确的话,虽然曲目可以演奏的简单些,但仍然可以保证演奏出优美、好听的音色;加强左手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独立放松运动动作,以及力度、弹性的基础训练,尤其四指要加强练习。2)掌握二胡常用曲目:如果零基础开始学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一年或两年学制),掌握如《田园春色》《马兰花开》《九九艳阳天》《喜洋洋》《良宵》《赛马》《喜唱丰收》等1至4级的二胡曲目(还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如果有一些基础的二胡学生,由于需要调整方法,曲目也要从基础的学。不过,教学进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可以增进如,《 喜送公粮》《翻身歌》《河南小曲》《葡萄熟了》《洪湖人民的心愿》等五至八级的曲目;如有个别二胡基础良好的,还可以演奏一些《蒙风》《火》《流浪者之歌》等技术型曲目或传统曲目如《闲居吟》《江河水》《二泉映月》等等。总之,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不能拘于专业类的学习进度。过分强调又专又红,这样不仅不适用当下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会给学生与老师带来困扰。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别能力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是一种艺术活动。众所周知,二胡被国外音乐家们美誉中国“小提琴”。仅仅两根琴弦,却演绎出如此感人肺腑的音乐与高难度技巧。这对于每位二胡演奏者平时训练提出较高的要求。对音乐审美的鉴别,追求与培养对于初学者是尤为重要的,在此笔者有三点可供二胡学习者尝试: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对一条旋律做出多种情感的示范演奏。其目的让学生从听觉上分辨出音乐中的美与丑。(当然,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较有难度的锻炼。)这一点,在我教学中,学生的感触最为深刻。因为,这种音响教学是零距离,它的音响对人的情感冲击是很敏感与震撼。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让学生产生思考与联想,为什么同用一把琴,音乐却截然不同?其次,试图让学生鸣唱自己所演奏的曲调,学生用自己善于表达的方式会很容易唱出自己的情感;再次,督促学生平日里多听较好的一些音乐作品与音乐剧目。不仅于此,还要做好听后感笔录,从理论上得以升华。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启发、联想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总之,美是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培养,当学生对音乐有了美的要求与追求。自然,音乐也会激发出火花。

3优化一对一与一对n的两种教学模式

目前,对于器乐选修的学生,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对n的教学模式(n,代表3至5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反对“大帮哄”的教学模式)。这一点也是区别于专业院校的模式。但,对于初级或是中级的二胡演奏者来说,这也是较好的学习方法。笔者个人建议是最大化的发挥一对一与一对n的两种教学模式。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一对n教学模式,一般适用初学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大力发挥学生之间的感染力与互动影响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往往这种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反思考能力,学生由于自尊心的促动也会更认真的学习。当然,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进度要大致相同。反之,学生反映与理解都不相同。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这种模式,编排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曲目,利用人数的综合优势,编排一些重奏、齐奏、对奏等不同形式的二胡演奏组合,从不同节奏变化、旋律变化、特色组合上来丰富二胡教学内容;其次,一对一的教学,要针对有一定二胡演奏基础学生。从音乐处理、演奏风格、演奏个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演奏要求。这种模式,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培养学生演奏心理素质、演奏技能、演奏状态、演奏情感控制以及演奏者对舞台情感控制等综合性演奏能力。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是从入校直到毕业所做的综合而细致的计划,她的教学计划不是短期,而是长期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才能被称为“综合性人才” 。

4对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调整

据相关高校数据与信息了解得知,目前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以及外省安阳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等全国一些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二胡选修课,而且生源较多。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设为主修专业,还有一部分是音乐教育系与音乐表演系的学生作为器乐选修。一般选修学制为两学年(四个学期),主修专业一般为四学年或三学年(本人认为四年制比较合理)。而我院器乐选修课只安排一年的学制,经教学实践体验,实属太少。一般入校学生几乎是初学者,对于一年的器乐学习,学生仅仅只能学到对二胡演奏的初级认知。而对于二胡这种高难度乐器,一周一课时,一对n的教学模式,一年的学习基本很难演奏出什么旋律出来。这种课程设置不但不合理,而且对常识性乐器的认知也实属肤浅。有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放弃学习,而且还打击喜欢学胡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备课、专业知识的更新也是比较迟缓。教学相长这句话,也变得没有意义。

笔者建议二胡选修应改为两学年(四个学期)或三学年(六个学期)是比较合理而科学的。因为,二胡乐器本身的结构是很简单,正因为它结构的简单,所要求演奏者所要掌握的综合技能较多而复杂,它没有钢琴88个音高、没有琵琶、中阮的音位、也区别于小提琴指板设计、更不像古筝,只要任何人轻轻一刮,就能奏出动听悦耳的旋律。且二胡乐器的一切演奏,都需要演奏者运用正确的演奏方法,左右手基本生理条件与协调能力、具备乐感、音高概念、敏锐的听觉、自我控制力与调节能力、节奏感、基本乐理知识和细心、刻苦的训练等,才能演奏出较为好听的音色。所以,一年的学习基本还处在基本长弓的练习与简单左手练习而已,对学生未来就业与长期个人爱好方面不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5建立完善的选修课考试机制

自2008年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成立音乐系,到2010年独立成为音乐学院以来。目前,音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由原来发展到十名声乐教师、九名器乐教师、两名理论教师、五名舞蹈教师(包括三名外聘教师)。从数据表明,虽我院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但不难看出,其教师队伍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那么作为器乐教师占全院教师比例来看,教师队伍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每次器乐选修的考试,出现考试场地随意、打分标准混乱等一些问题。笔者认为:(1)学院开设器乐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一专多能”型,符合我院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范畴。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给予全方面的高度重视。每次考试场地需提前申请,(相关领导也要给予理解与批准)因为,我们专业的性质属于音乐表演类,它需要的是一个能展示学生表演的舞台。只有把音乐放在舞台上,才被称为“艺术”化。(当然,排除其他原因,我们仅从培养学生表演教学上来考虑)这不仅促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的考试,积极认真做好准备。而且学生通过表演,能检验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与其他学生产生互动观摩学习作用。对教师综合了解学生能力提供多方面的机会。并且,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得到相互交流与了解。(2)器乐分数一般由任课教师一人来打。笔者认为,这种“一人堂”的打分制,很不科学。因为笔者在负责登记器乐选修分数时发现,学习只有两个月的器乐学生,分数居能打到98、97的高分,而且人数不占少数。那么,这种打分会造成学生进步的空间会很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控制学生的骄躁。学习器乐是一件很辛苦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力,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们的情绪。基于我院实况,本人建议可以钢琴教师综合打分,民乐教师综合打分、管乐教师综合打分。这样避免了一人打分的随意性,也没有分离专业类别。最终,学生得到一个公正的分数。

总之,有了正规考试场地,避免学生态度上的随意性,也为教师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考试制度是确保每一门学科是否能良性运行的检验。在其运行中,不仅运行的是条例,更会规范学习者与执行者的意志与良好业务准则。正如同每年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样,学生与教师都是一样的重视。所以,好的学习风气,也需要良好制度保证。相信,器乐选修考试制度在每每倡导下会孕育而生。参考文献:

[1] 谭雄.高师二胡选修课问题及思考[J].艺术教育,2008.

[2] 李正平.二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8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

对于日本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状况,笔者的最初认识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初观看的一部日本电影《妈妈的生日》,作为影片主人公的女同学有一台双排键电子琴,并能够娴熟地演奏,当时笔者对此羡慕不已。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笔者有了接触日本中小学学生乐团音像资料的机会,对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乐团的演出可以看出他们的学生个人演奏水平非常高,乐队整体水平很高,形式多样,很有创意。从组织方而言,提供中小学乐团展示的平台很多,有市县校际比赛、地区性比赛直到全国性比赛。从其幕后花絮,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的状态。在广泛普及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土壤的培育下,日本涌现出许多在国际赛事上屡获佳绩的专业音乐人才。笔者深感有必要为此做点认真的探索:日本是如何成为音乐教育大国的?

通过对话留日学生、学者,参读相关文章,笔者对日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初步认识,日本的音乐教育的先进表现在其音乐教育系统的先进性、师资培养的先进性、教学体系的先进性等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系统的先进性

日本的音乐教育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在此,笔者侧重于普通音乐教育研究,这是受众面最广的领域。日本的普通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明确的目标。小学阶段,通过教授基本的音乐能力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初中阶段,通过增加器乐学习的内容,丰富学生音乐表现的手段,使学生具有丰富的音乐感受力;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音乐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对于绝大部分的接受过普通音乐教育的中小学生,音乐只是让他们积淀一种素养。在接受了普通音乐教育后,只有少数人由于确有音乐天赋、才能、兴趣而进入专业音乐教育层次。在日本的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可以看到背着乐器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聚集在学校音乐厅演奏交响乐,由此可见日本普通音乐教育的成功。

日本的教育管理部门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用于指导音乐教学活动。自1969年以来,每十年《学习指导要领》都会进行一次修订,但其基本精神没有离开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音乐表现与鉴赏能力、体会音乐的美感等宗旨。由此可见,日本相关部门对于音乐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对学习有什么用”的层面,而是深刻地意识到音返纳缁峁δ堋2⑶摇堆习指导要领》系统中的目标和内容都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日本普通音乐教育的成功与此是密不可分的。

二、师资培养的先进性

日本的音乐教学师资的培养完善,是随着教育实施的发展步伐和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日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体现在认识到“受教育者的水平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这一点上,日本普通音乐教育的高质量是由其师资的高质量造就的。日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级别的学校,其音乐教师都必须是由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毕业的。

师资的高质量是由其管理部门的认识高度和由此带来的制度设计保障的,日本实行“教员免许制度”,即教师任职许可证制度。在“免许状”制度中对各级音乐教师的“免许状”获得标准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此制度保证了各级幼、小、中学校的音乐教师的高质量。日本的小学和初中的音乐教师师资由以培养音乐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系列国立、公立大学的音乐系和少数私立音乐大学承担培养职责。而高中的音乐教师则由上述大学中的“特别教科教员养成课程”培养,还有大部分私立音乐大学也培养高中音乐教师。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对于盲校、弱智学校的音乐任课教师,日本也有具体的高标准。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战后日本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普通音乐教育,和由此带来的数十年后的成果――国民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亚洲名列前茅。

三、教学体系的先进性

日本音乐教学体系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在其音乐教学指导要领中,把音乐的学习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方面,表现又分为歌唱、器乐、创作三项。表现和鉴赏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寓教于“乐”的成功实践。

音乐教学中的个性化使音乐教育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力的有力手段。在音乐课堂中,融合歌唱、器乐演奏、音乐鉴赏、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自由表达的个人创作和交流,构成了音乐教学的日本特色: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造性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教材的灵活性和教学设施的保障是音乐教学丰富多彩的基础。在日本,音乐教材是由大学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和作曲家等编写出多套教材,并由以县为单位的教育部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材的系统性较强。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教材,图文并茂,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日本的音乐教学设施完备,钢琴、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等等都是教具采购的项目。在课堂上,这些教具都被派上用场。在日本的音乐课上,合唱与合奏是重要的内容,所以,日本会有那么多优秀的中小学乐团,而每周几次的乐团排练也是有保障的。

日本音乐教育并没有因为不是语数英这样的主课而受到冷落,相反,它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充分的重视,音乐教师在日本受到充分的尊重,音乐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造就了日本当代普通音乐教育的发达现状。

四、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了日本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不断向先进国家学习,培养大批留学生以引进先进音乐文化,这对推动日本音乐教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明治阶段前期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大多是模仿欧美音乐教育,包括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也是模仿法国式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成立了音乐调研所等机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西方国家的音乐理念与创新意识与日本的音乐教育相结合。

明治中期阶段唱歌教育开始兴起,并在教材、教授法等方面不断涌现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至明治末期与昭和初期阶段,音乐教育的方向和视角又开始发生变化。此阶段,教育机制和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文部省对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内容开始进行了重新审核,并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出版了大量的文部省唱歌教材内容。当时选用大量歌曲作樾Ы锥蔚慕滩模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教材内容是当时传承下来的。

在侵略战争阶段,采取了教育专职统治。这一时期也是日本的动荡时代,受军国主义的影响,文部省要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强化本土教育。从本质上看,其实质就是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一种统治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此阶段在音乐教育上已经背离了“道德涵养”的教育目标。

战争结束之后,音乐教育得到了复兴,此阶段教育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习指导要领》(草案)的颁布,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学习范畴,并促使音乐以及音乐教育获得多样性发展,在教育硬件设备设施方面也进一步改善。之后是音乐教育完善与发展阶段。文部省修订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等文件,强调进一步重视音乐教育,促使儿童能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活动;更加重视本国音乐发展并且结合外国音乐来发展本国音乐。在指导要领修订阶段,可以发现日本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举措与内容始终都在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以及教育系统的建设也日趋完善。

五、给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日本音乐教育从最初的单纯学习西方国家,到最终结合自身特点,找到符合本国音乐教育发展道路的途径,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存在了一些偏差,但是在很多方面,其音乐教育道路发展模式与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充分落实音乐教育工作内容。课程的保障是有效开展音乐教育的先决条件,日本对学制、课程的设置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统一的,并通过法令的形式进行颁布严格执行。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加课或者减课等情况。而我国城乡之间尚存较大的贫富差距,大多数的偏远地区以及乡镇等因条件限制,很难达到教育标准的具体要求,个别落后地区因师资匮乏难以具备上音乐课程的条件。城市中的中小学阶段,由于音乐课程本身并不是主课,受重视的程度相对不足。为此,需要主管部门加强对音乐教育课程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并为条件欠缺的地区提供更多的音乐教学资源,扩大音乐教师队伍,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

第二,优化音乐教材编写能力与水平。日本的音乐教材印制十分精美,内容上也是精挑细选。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本共有50页左右,初中阶段的教材共有70页左右,音乐学习中的重点和要点突出。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的音乐教材内容则略显繁杂,不够精炼。加之课时并不多,造成了对教材内容的授课无法充分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教材编排的目的。为此,笔者觉得应当采取组织音乐教育专家结合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对教材编写进行改革与创新。

第三,开展综合性教学评价。从1958年开始,日本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音乐教学评价,通过对学力情况的调查发现当时阶段中小学在进行音乐学习中的状况。以1966年为例,为分析当时日本音乐教学评级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搜集了全国音乐平均成绩、学生音乐学习分数分布情况、学校平均得分情况、基于地域特点的学力状态,以及都、道、府等方面产生的差距情况和偏远地区在音乐学力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数据,管理部门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音乐学力方面的具体情况,并能够处理好音乐学力与其他相关因素以及教育条件等之间的关系。这对进一步实施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教育条件不断完善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总结,日本的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并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我国尚未正式形成全国性范围的音乐教学评价机制,相关部门和教育专家正在努力推进这项制度。笔者认为,加速推进全国性的音乐教学评价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方面的兴趣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机制将对改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大环境,扩大普通音乐教育普及范围,缩小城乡音乐教育差距,提高整体音乐教育水平起到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9

新课程对初中的音乐课做了很大的调整,把音乐欣赏提到了一定的高度。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阅读、分析乐谱和理解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启示或寄托的一种审美活动。本文以人音版初二教材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本文由收集整理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级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欣赏进行了些许探讨。

一、引导学生去感受民族的风格

音乐具有民族性,人音版教材上遴选了许多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经典曲目,让学生学习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实际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从民族风情上来理解和感悟。俗话说,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民族文化是音乐发展的源泉和摇篮,音乐作品中感情色彩和个性的挖掘也要追溯到特殊的民族文化。比如,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此曲子就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具有草原的气息,符合牧民的审美倾向,此曲通过传奇英雄的故事表现了蒙古人民英勇反抗封建统治的顽强不息的精神。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到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经常选择教材内外的世界各民族具有特色和意义的作品让大家进行欣赏和比较和感悟。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我国各民族的经典作品,让同学们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背景的同时,了解相应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然后再让大家通过与国外其他民族的同类作品进行比

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伟大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能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能给学生带来灵感,因

此音乐教学中想象教学法比较普遍。具体到音乐欣赏课中,想象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通过想象产生美的感受,如果没有想象,那么听完一首曲子又会产生什么收获?可以说,没有想象音乐欣赏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要想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就要认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倾向和年龄特点的音乐作品。描绘性的音乐本质上是情景交融的,而富有情节的音乐则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甚至有些经典作品的标题中就显现出很强的故事情节特点,诸如《翻身农奴把歌唱》《谁料皇榜中状元》等等,都很贴切地描写了曲子当中人物的故事经历和心理路程,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另外,抒情性的音乐也比较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容易引起大家的想象。许多音乐作品实际上从作者的心境出发,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音乐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音响的感召,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

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糊思维、自由想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交流,提

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三、引导学生去激活欣赏的理智

初中音乐教学随笔篇10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拓展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课堂空间的限制,教师必须将文字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视听和想象体验知识的另一种形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拓展。

以丝路驼铃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开篇阶段,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甘肃、新疆等地的风景视频短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玛依拉》,同时向学生介绍这首音乐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和欣赏音乐总结哈萨克族民乐的特点,并提出问题。

师:这首音乐中运用了哪些民族乐器?

生:弹布尔、冬不拉等。

师:初听音乐,同学从中能够听出哪些具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

生:典型的新疆节奏与乐调,冬不拉的弦乐和手鼓的敲击声相映成趣。

师:如果想学习这首音乐,我们需要首先学习哪些维吾尔族乐器?

在问题情境下,笔者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关于冬不拉传说的视频短片,创设情境,并再次提问:想一想,能否用其他乐器弹奏《玛依拉》或与这首音乐风格相似的乐曲?随即用多媒体播放用竖笛、口琴演奏《玛依拉》的视频短片。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笔者首先以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名曲作为参照,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引导学生总结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少数民族音乐中乐器的使用方法。用多媒体拓展课堂内容,将音乐文化视作一条伏线,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化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二、通过增强音乐风格体验拓展课堂

世界各地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音乐体裁、类别和流派各具特色,每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让学生从地域文化差异方面了解音乐不同的表现力,是拓展课堂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音乐风格作为一个教学的目标加以重视,使每堂课不再由单独的一种音乐或一首歌来支撑,将音乐与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

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若干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在播放不同民族的音乐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听听音乐节拍和歌曲中蕴含的情绪,边听歌边伴奏,让他们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将歌曲情绪表达出来,从而将音乐和舞蹈联系起来,完成课堂教学思路的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民族乐器。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种类多样,每一种乐器都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民族乐器的教学引导作用,能够使初中生通过学习乐器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继而拓展课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三、利用各种活动形式拓展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