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2:45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1

一、以自身的言行熏陶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品质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作为老师,每次上课,我都衣着整洁,衣服不一定要很好,但一定要干净整洁。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做人不能邋遢,要保持一个良好形象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孩子们就会自觉模仿,为以后形成好的人格魅力打下基础。同时,每次在校园里行走,或在教室里,我看到地上有废纸就弯腰捡起来,然后丢到垃圾箱里,让孩子们慢慢觉得,随便丢弃垃圾是不对的。于是孩子们弯腰捡垃圾的多了,校园干净了,随便丢弃垃圾的少了,我们现在的校园很干净,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幼小的心灵扎根发芽。文明用语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我自己在说话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尊重孩子,和他们平等相处。平时我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说脏话,不说侮辱别人的语言。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激励孩子们热爱祖国,树立为国家努力学习的好品质

历史上许多数学研究的资料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体现,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就以及反映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如:“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在近代数学家中,华罗庚不仅在学术上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家行列的杰出代表,而且他在1937年、1950年两次分别放弃英、美两国提供的优厚生活待遇和职位,毅然回到祖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这种无限忠诚祖国的高尚品德与情操,在当今社会具有多么伟大的意义等等,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责任感。

三、充分把课内的数学知识和课外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就是个大舞台,孩子们活泼好动是天性,实际生活中处处孕育着德育的因素,如果适时的进行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针对现在的水资源问题,有的地方生活用水就很困难,而我们很多人则在浪费水资源,这在很多家庭中就能体现出来。学到统计表这课时,我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设计表格,让孩子们自己去统计,结果在家长们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孩子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启发他们要养成从小节约用水的习惯,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利用班会或活动小组进行合作,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有效手段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2

一、小学生情绪学习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1.情绪分类和情绪能力的测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与外界环境刺激、个体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及大脑的生物学基础都有直接关系,个体情绪化特征既有家族的遗传性,又有后天的学习性,目前,从人类生存保障的视角出发,把“情绪”分成次要情绪和社会情绪两大类,两类情绪都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经验,一般生活中感受到的道德相关情绪称“次要情绪”,如失败条件下的羞耻感、窘迫感、嫉妒感,等等,社会情绪指没有外界危险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的情绪倾向,例如对某一事件感到惊讶、愤怒、恐惧、厌恶,对某一人物崇拜、蔑视,对生活态度选择悲观或快乐,等等,这种情绪是比较广义的,也是受到文化背景及认知水平制约的。社会情绪有七种: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轻蔑、惊讶、快乐,七种之中只有快乐情绪是积极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层面还是道德润泽层面,都必须注意快乐情绪的最大化,使个体在愉悦的情绪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心智。

情绪跟行动有关联,情绪的测评就必须仔细观察被测评者的行为、表情、言语和姿态,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观察和测评学生的情绪能力,一堂品德课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给道德认知带来的影响,只是按教材内容机械推进,偶尔使用一些小环节引起学生的浅层次兴趣,逐步使品德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边缘学习的场域。真正优质的品德课是要学生追求一种道德信仰,并在追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渴望成功,追求高尚和儒雅,学会不同语境下、不同条件下的情绪自我调控。

2.情绪产生的因素分析。因为情绪产生跟人的大脑有关联,所以情绪有年龄发展阶段性、家族遗传性,也有人种、性别的差异性。情绪产生又跟外界刺激条件有关联,因此情绪又有外界诱因刺激性、文化背景制约性、个体感受能力的识别性。情绪是主观产物,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的不同情绪,不同事物也可以产生不同个体相同的情绪,情绪是短暂的,可以转化的,例如教师经常用红五角星奖励学生,低幼年级有获得奖励的喜悦情绪产生,高年级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时间短,低幼年级有激情,时间长就不感兴趣了。

3.小学生情绪调控对道德认知形成的影响。道德的学习不能在事不关己的讨论中、冷眼旁观中进行。德育主体必须在经过道德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与道德,体验道德生活,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情绪对道德体验、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是有直接影响的,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有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对道德学习的影响力。

二、小学生情绪的识别、理解和管理

1.小学生情绪的理解和管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脑发育的制约,情绪比成人脆弱,自控能力比成人差,婴儿至学龄前儿童产生情绪变化时生存物质条件占主要因素,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并无联系,学龄儿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精神层面的需求会导致社会情绪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异常,多数是家庭结构条件引发的情绪变化得不到调控,日积月累转变成性格问题,对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医疗心理学称“心理介入”或“心理辅导”,德育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心理辅导老师,理解学生情绪的产生过程和变化规律是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基本要求。

从情绪理解的视角看待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就会产生一种新观点,称作“合理性错误”,例如学生不会做回家作业,又得不到任何帮助,也查不到可用资源,在惧怕教师权威的情绪下,抄他人作业,这就是“合理性错误”,并非是“道德认知问题”。抄袭作业是不道德的,但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产生的错误行为是合理的,教师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能以惩罚矫治错误,而是改变外界刺激条件,转变学生情绪,使他们向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发展。

2.师生关系在学生调控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和谐”和“亲善”是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在德育工作领域,教师角色是多重的,既是年长者生活经验和知识传授的使者,又是道德规范的楷模,教师的品格、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产生,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相互尊重,合作交流的。造传统的“师道尊严”下,学生的社会情绪不可能产生“愉悦”,“”的“造反有理”使师生对立、情绪冲突,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师生关系是学生情绪产生和调控的阀门,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产生道德的理性认识。

三、小学德育工作的情绪教育融入法

1.小学生德育工作情绪教育法的一般步骤。教育工作中的情绪教育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一是情绪识别阶段,二是情绪因素分析阶段,三是情绪控制和转换阶段,四是道德认知回归理性阶段。德育是一个广义概念,学校德育由学科德育课程和品德德育课程两部分组成。学科德育课程指每一个学科中的情感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品德德育课程专门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等等。学科德育课程的情绪教育重点关注情绪对学业的影响,品德课程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情绪转化和自控能力。情绪教育法有许多不同策略选择,具体可分个体情绪疏导和集体情绪调控两大类,个体主要言语交流,集体主要共情同理,用直觉的方法控制和转换消极情绪,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感觉下调控情绪。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3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增强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逐渐与德育教学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吸收的阶段和品德、人格形成的阶段,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态度和品德都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而且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多也与德育教育有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大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品德和上课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为在课堂中,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而且小学也处于一个对知识渴望的阶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和做的动作都会被学生吸收。如果小学教师充满着健康的朝气,对体育教育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对学生认真负责和在课堂上的话语中透露幽默积极的情绪,这些都会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模仿,而且也会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有关

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多的内容和环节都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比如:田径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体育项目,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忍耐力;排球、篮球等各种球类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意识;其他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设计的小游戏就有利于锻炼学生遵守规则和明白比赛是需要公平竞争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的发展,在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息息相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合作精神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就需要在小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也激发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同时还要小学体育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一)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可以在这之中创新的渗透入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在教授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生从小喜欢竞争,希望比别人做的更好,就可能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急于想把对手打败,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焦急的情绪,从而忽略掉以柔克刚的道理;这时小学教师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学生形成冷静、不畏艰苦、稳中求胜的心理能力,这样才能在等到乒乓球技术熟练以后,获得比赛的胜利。

(二)找准时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成功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育中是需要找准正确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将一节体育课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渗透入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比如篮球、排球这些球类课时,可以将其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由体育教师分组让学生轮流去领取教学体育器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基本的球类规则和技术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然后比赛,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学后安排学生去归还体育器材,这样就能训练学生负责人的态度和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小学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重要在于师生的相互互动沟通交流,,-.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渗透入德育教育。比如有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自信,一旦做错什么事就害怕挨批评,然后做事就更加的畏手畏脚,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看到这样的孩子正确的完成所教授的动作时,教师应该马上向学生投去鼓励和表扬的眼神或者在全班点名表扬学生,这样就能打消学生挫败的心理,建立起自信心,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三、总结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课外教学活动

一、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1.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一门学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教育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问题并理性思考的第一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以德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更能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起到作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比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国数学教育仍更加看重知识与理论堆积,这直接导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关注的削弱。尤其是以分数和排名等方式约束学生的学校,更让学生丧失了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不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虽然各地教育机构与学校已经在寻求改进与突破,但是,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往往还是流于表面,没能真正达到其目标效果。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学生从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步就已经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更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还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起不到什么效果。为改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改进。小学生在一堂课中常常不能集中精力,除年龄较小与心智发育不完善的因素外,还因为数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带着自主学习的态度去探究数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将是对数学教育的极大改进与提升。

二、将德育教育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1.教师德育意识先行

老师是课程实践者与引导者,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很难塑造出具有很高精神素质的学生。因此如果想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教师必须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放松对解题技巧的要求,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来完成课堂教育。老师应该更多呈现数学知识中精神魅力,向学生展现数学殿堂的独特魅力,当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公式放进实际生活中,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反思。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互动式的课堂,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学生思考的原材料,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学习中如何加入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将知识真正内化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现阶段学生的思考可能无法达到成年人的设想,但是教师对这种思考的能力和过程要表示充分尊重,多鼓励少指责。

2.多学科融合展现数学多样魅力

数学要求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数学与人文毫不相关。许多在数学上有相当造诣的大家在人文方面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数学是科学和人文和谐统一的典范。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老师应注重将知识、方法、精神与人文相统一,使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互补并协调发展,做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相统一,这是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之一。但是这样的目标要求老师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而在教师培养阶段缺少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寻找其与语文、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共同点,探究这些学科在教育方面与教育目的上的相通之处。

例如老师可以在游戏和故事中导入课程,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中体会数学方法应用的价值,这些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只要我们教师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掌握灵活教学方法,就把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过程中。

3.组织开展多种课外教学活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照本宣科与灌输教育,而应该多给孩子们参与以数学和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机会。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这不仅能使学生改变对数学枯燥、困难的态度与看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老师能够意识到德育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寻找人文学科与数学之间的相同之处,并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与课外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二者协调配合,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5

一、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无时不在影响孩子。但是孩子并非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辨别能力之后,会对施教者评头论足,表达自己的好恶。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要言行一致,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就应提前到运动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实践证明,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施教于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培养

课堂常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是进行正常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领导、服从指挥的良好习惯。例如:着装的要求、上课集队的要求、练习转换的信号、手势等。课堂常规的教育,能够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达到爱生尊师、安全锻炼,一切行动听指挥和增强集体荣誉感等目的。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订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体操、球类等既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韵律操则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侧重点。如基本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各类跑、跳、投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各种集体竞争的游戏和比赛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德育渗透任务顺利完成。

四、选择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德育

在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的需要,而且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保养场地、送还器材,形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有条不紊地练习次序和队形,懂得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道理;向先进学习、树正面典型的活动,启发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五、在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中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由于在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较多,不可避免地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问题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很有作用。又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突然下雨,学生有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之举等。偶发事件往往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迅速处理。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但是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要指出要害,适当批评,这样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6

摘要:小学阶段的培养,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在学生内心养成一个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教育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何在一个人内心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教育,是给学生打好良好教育基础不容错过的最佳时段。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让学生每一件事情尽量去亲身经历和通过每一节课的优良教育等等,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小学阶段

1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德育作为转变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小学生良好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素质,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学校可采取“分层递进”,“适时“回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按照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学年突出1~2个主题,逐年增加,循序渐进,形成6年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比较好,不良习惯大量减少,好人好事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主题教育”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会保持。但时间一长,随着教育主题的改变,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原来所受的教育会“淡忘”,一些不良行为又会发生。因此,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适时将前一阶段学生所实践的德育内容重新提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这种“回归”教育,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多次,从表面看来是德育内容的重复,而实质是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进一步体验,通过两次否定过程,受到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从而使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凝固为道德习惯。

2小学德育的现状

今天小学德育仍处于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中。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一些学生缺失基本的荣辱观,用家长的钱买玩具,打游戏,还沾沾自喜;不爱劳动,在学校尽量少干或不干,遇到非干不可的活时,要么随便应付,要么想方设法让别人干,在家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学习,成绩差,不以为耻,歪理多多。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如下。

2.1德育有“不真实”和“虚高”的意味。

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把一些特殊境况中的人和事作为教育范例,让孩子们仿效、学习。这样的道德观阻碍了孩子们“向善”“求真”的道路,造就出许多“真小人”和“伪君子”。君不见小学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捡钱包”“帮盲人过马路”“公共车上让座”的怪现象。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以简单而笼统的“概念”“范例”去要求、评价学生的教育方法,其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2.2德育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性。

德育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德育真正效果要靠外因促使内因。不去关注不同情景下受教育者主体需要和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超越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特点的德育,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3德育资源缺乏整合。

学校有一套高高在上的理想化德育境界,每个家庭有一套具有明显家长特征的道德标准,社会上更有随着时间变迁而变化的道德规范,这三者没有很好地整合。其直接后果是:学校老师的五天教育,只要家长的一句话,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会被全盘否定。

3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学校教育中道德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去改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信心而且坚信其他的教师也会致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3.1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有效的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功效。

3.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只靠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作用是很小的,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亲自体会,才能收到实效。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和责任感的人,就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3.3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3.4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要充分发挥文化知识的载体作用,文化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实行多层次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秀兰.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2010(4).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7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小学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音乐鉴赏课,从小就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不仅如此,知识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和音乐相结合,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比如许多古诗词改成音乐,如《明月几时有》,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不再疲劳而又死板的进行接收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中爱国题材,宣扬道德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曲数量增多,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了音乐技能,陶冶了情操,更让学生在自我熏陶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了解,这是音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如今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肤浅地传达,并未真正做到“教益”的程度。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全面而系统地讲授音乐背景和涉及的文化内容,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上有所缺失,更不能达到国家和学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真正的目的。除此之外,小学教师本身音乐素养的程度普遍比较低,不免就会落入只会欣赏名家名曲而不能全面而大范围地系统对音乐教育分类,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就落于之后,从而造成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差,鉴赏能力缺乏,在音乐美育上陷入误区。

二、小学音乐教育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外许多音乐教育家都对音乐的教育功能有着高度的评价。“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音乐得以修身养性,这是圣人孔子的看法。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善美的。”在这一层面上,柏拉图不仅认为音乐具有教化,而且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在这些大家看来,音乐的作用难以言说,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对音乐来说也是必不可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的追求。孩子教育要从小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很多的家长送孩子学音乐。但现在他们更多学习的只是一种技能,音乐教师在培训的时候往往忽略音乐史知识系统的授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达到音乐所能带来的真正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造成音乐审美上的缺失,在完成音乐教益的同时忽略了音乐的益智和哲思,在世界大范围倡导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终将会阻碍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从而阻碍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建议

(1)学校提高引用师资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跟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教授者,对学生的音乐思想影响特别大。所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学校应注重开展音乐活动,创设音乐教育的情景,比如提高音乐硬件设施的齐备,这对学生音乐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师改善音乐教育传统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上课放一些名家经典,让学生欣赏,并不能因材施教,以德育人。学生的积极性不免陷入消极状态。学生音乐学习面比较狭隘,只是增加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不能发挥音乐的教益作用。音乐德育教育上的缺失,将音乐功能大打折扣。

(3)学生发挥音乐学习主动性,减少音乐学习的功利性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唐代文学家韩愈也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看出做为一名教师,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好学生的文化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德育教育。

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十年的教书经验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同等重要

教师利用课文中包涵着的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负荆请罪》这一历史故事中,通过教师精彩的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蔺相如为了赵国有意避让廉颇,并不是怕廉颇,而是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利益。而廉颇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当他知道蔺相如的用心后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和好,两个都是以国家大局为重、都是可敬可赞之人。

再比如在《劳动最有滋味》这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从而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实践告诉我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精髓,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好书”、“育好人”的任务。

二、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在实施德育工作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自己身上的“刺”选择正确的方法正视这些不良习惯。不要试图硬生生一下子拔掉他们长在身上的“刺”,他们不仅会痛,还会反抗。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获得了全校纪律卫生评比的流动红旗,当流动红旗挂在班里后,同学们都很高兴。我先是表扬了全班同学,指出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清楚,虽然流动红旗挂在了班里,但是我们仍有不足之处,要戒骄戒躁,总结不足,发扬长处,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样,学生在取得荣誉后能及时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至于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还有一次我们班与六年级学生级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学生使足了吃奶的劲儿,手掌都被绳子磨红了,在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班学生赢得了比赛。在赛后的自我总结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在集体生活中,大家必须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儿,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去年学校大队举行“爱国、感恩”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旗、国徽、国歌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结合建国五十周年的阅兵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正在一天天强大,让他们从内心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忙碌生活,体会父母一天的辛劳,要学会体谅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诸如洗碗、收拾房间等等,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时尤其是残疾人时。我让大家试着当一天的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的艰难,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的、自发的去关心我们身边需要关心的人。

三、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形象与素质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9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1.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1.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3明理导行,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导行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2.1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

2.2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2.3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中小学德育教育篇10

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奋斗故事,还蕴藏着一些数学史料,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拼搏精神的积极内容。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引申这些内容,以便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像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祖国的精神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能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增强他们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促使其形成刚毅和自强的个性。又如,教学“十进制记数法”,介绍我国从商朝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先进记数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记数法的国家。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悠久文明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教学百分数三类应用题之后,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国民收入、进出口总额、发电量、棉花产量、粮食总产量、职工平均工资等数据设计成一张表格,让学填写,使学生通过计算增长率,具体地体会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强调学习目的性的德育教育

教育学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目的性越明显,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心理学认为:“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需要所产生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民族的昌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迅猛发展。数学的应用如此之广,数学的作用如此之大,足可见数学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有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为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题材进行德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补充含有德育因素的题材进行教育。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了“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351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问题。学生算出合351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50左右的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的纪念日:“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党的生日、“五四”青年节、“植树节”......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只要教师树立德育意识,将数学知识中德育因素挖掘出来,适时、适度,点点滴滴的渗透,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六、要善于结合概念学习和知识应用来渗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