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5:20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1

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等学校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建立和认证工作,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质量体系的认证。目前,依据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不断增加。这些学校的实践表明,将iSo9001标准应用到高等教育科研领域是可行的。

科技(研)处作为重要的业务行政职能部门是高等学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正在逐步实现战略转移,其特点是科研工作呈多元化和多向性,既重视基础学科和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又重视工程项目和产品的开发研究,努力将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转变为产品,因此,必须要实现高等学校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这就导致高等学校科研质量管理必须具备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个高校同企业一样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为了生存和发展,高等学校的科技管理必须走质量体制认证这一必由之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是高校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入逐渐增加,科技工作已逐渐成为重点高校除培养人才之外的另一项中心工作。另外,高等学校的跨学科、人才集中等诸多优势,使其科技工作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除基础理论研究以外,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这些任务多以产品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与企业和研究院所一样,高等学校在完成重大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建立一套质量保证系统,依靠组织机构来保证过程控制,解决科技活动中的质量问题,是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是高校科技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事业正在向有序化、正规化方向发展。高等学校要争取更多的科研任务,就要依靠自身实力参与社会竞争,特别是对于以建设世界领先的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重点院校来说,除了拥有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还要有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实施科学研究任务按照合同书要求顺利地完成,就体现在高等学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能力上。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重要标志之一。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是充分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更好发挥科研工作人员能力的需要

长期以来一些高等学校的科技(研)处处长采取竞聘上岗,每两年一任的体制,而科研项目大多为课题组组长负责制,管理者和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一直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科研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一任处长一个管理办法,一个课题组一个管理方式。科技处处长的质量意识、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科技工作效率。

高等学校科技管理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人为因素决定过多。科研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了科研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较难控制。一旦管理人员组织方面安排不当、指挥调度不利,就会出现责任推诿和重复性工作过多等严重后果。如果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制,学校不仅在实施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质量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正常运作,还能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保证科技工作内部管理有序化、正规化是提高学校科研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高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模式

建立统一的科研质量管理体制

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制首先要从组织机构的建立开始。质量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科技管理组织机构来统筹规划、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应主要是为科研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科技(研)体系其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学校管理任务完成的需要,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管理组织机构模式,以保证质量体系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标准行为准则能够顺利地得到实施。从高等学校目前所承担的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科研生产任务、市场需求、用户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出发,学校必须建立统一的科研质量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的岗位指导书和程序文件

岗位指导书是管理者的眼睛,程序工作是质量管理体制的技术基础,管理的质量保证体制在于岗位指导管理,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程序文件。高等学校的管理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科技处处长来说,基本是每两年一变,缺乏统一系统的领导和管理。为了适应管理体系工作的需要,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科研管理体制,这个科研管理体制工作的重点是要为科研服务。此外,高等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制在拥有自己的特点的同时,还必须要保证两个统一,即校内管理体系传递的统一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统一。

建立统一质量管理标准化文件

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化文件的目的是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者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去实施,这样就可以保证质量体制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统一性。

在编制标准化文件时要满足四个基本要求,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满足本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满足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是为了保证标准化文件具有系统协调性、科学合理性、操作实施性、证实检查性,避免标准化文件空洞、脱离实际。

基于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制要素的设计

机构设置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设有科学技术处(以下简称“科技处”)。根据不完全调查,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一般规模和科技工作量较大,学校承担国家、省、部、市尤其是企事业委托科技项目较多,因其涉及立项、研究、成果鉴定及转化、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工作业务量,故科技处设置的下属科室较多,人员配备较强。如综合性大学平均为4~5个科室;理工科平均为3~4个。

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科技处机构设置是第一位的工作,目前各校都在进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所谓“三定”工作。

科技处管理职能范围的界定

管理职能范围的界定是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科技处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管理的唯一行政职能部门,其管理职能范围的正确界定是高效、积极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化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管理部门调控能力的唯一途径。同时,当前高等学校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时期,科技处的管理职能范围和管理人员也不能一成不变,一切在有利于适应新形势和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发展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地适当调整科技处的部分职能也是完全必要的。

1.科技发展计划与计划项目

根据调研,高等学校科技处基本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各部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结合本地区及学校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短期和长期科技发展计划。而科技发展计划确定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格局,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立项选题的依据。

计划项目包括各类科学基金、政府拨款资助的各类(纵向)科研计划,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的科研计划。对计划项目(纵向)包括“四技”服务(横向):即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管理是科技处的主要职能,所以高等学校设置专门机构对计划项目进行管理,常见的设置有计划科。

2.科技成果、奖励、推广、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对各级科技成果技术鉴定管理与登记,各类科技奖励组织申报和专利主管等。对前两者,100%的高等学校均由科技处负责,多数学校成立了成果科或成果及转化科,专项负责成果技术鉴定、验收和报奖等工作,科技成果、奖励、专利管理也是影响学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科技人员通过艰苦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总希望得到广泛地认可,提高其积极性;同时,科技成果也能对项目进行宣传,扩大学校和科技人员的知名度,体现学校的科技实力,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推广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会、学术交流管理

学术活动主要是以各级各类学会组织的科学技术交流为基础的业务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对具体内容的管理各校之间却存在着差异。如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处不负责学报的管理工作。学校由科技处对各级各类学会组织、各类学术论文和国内各级学术会议直接管理。

科研质量管理监控方法的研究

过程管理方法

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对“过程”这一术语的定义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运用过程方法对影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各个过程实施质量监控的方法包括:

1.明确该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2.明确该过程实现所需的资源条件;

3.明确对过程输出的质量评价标准;

4.明确该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控制方法;

5.必要时,明确该过程的工作流程。

例:“岗位工作指导书、程序文件”过程的监控方法

主要质量管理监控点

在用“过程方法”实施质量管理体制的监控中,重要的环节在于明确各过程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质量控制点是过程控制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设计的位置和多少直接影响到过程控制的效果。原则上,质量控制点应设计在该过程中影响科技管理质量的主要环节。同样,质量控制点设计也取决于现行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可根据质量管理体制运行情况对质量管理控制点进行删减和增加。

质量管理控制点选择的方法有:

1.找出该过程所有影响科技管理质量的因素;

2.对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因素;

3.针对科技管理的实际,找出薄弱环节。

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管理的确定应符合科技发展目标和现代科学研究,质量管理标准的内容要符合科研规律,并根据要求进行更新。

以与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形成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由于科研质量管理是以保证科研管理质量为目标而建立的,该体制的有效运行,应为科研管理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为此,应将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要求与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融为一体,将科研质量管理体制与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结合在一起,用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过程管理来保证学校科技工作指标的实现。

总之,构建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制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尽管目前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但根据某些高等学校的实践,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监控方法,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质量和素质,值得进一步进行推广。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2

科研管理科研项目项目申报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与指导、立项管理、经费预算执行控制、项目过程变更管理、绩效考评、结题与成果管理、成果转化与推广实施等各阶段管理。各阶段即独立于全过程,又紧密相衔接与相互作用。从科研管理部门角度来看,科研项目群各阶段管理工作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延续性、交叉性和重叠性。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既要抓好每个环节中的工作要点,又要重视各阶段之间的联系。而科研项目能否批准立项,就必须重视项目申报环节工作。无论是项目申报人还是项目组织单位,项目申报工作都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始点,更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项目经费资助的必经门槛。因此,科研水平提升工作,必须从重视项目申报质量做起。近些年来,随着项目需求宽度和投入额度不断扩大和增长,项目来源单位对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条件、项目可行性论证要求及项目预算执行审查等方面都做了新的改进和革新,尤其是部分科研课题申报的限项规定等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要获得具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必须从提升项目申报质量做起,这将直接影响到的项目中标率。提升项目申报质量,既是提高项目中标率的必要条件,也是项目申报执行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要素。本文结合项目申报过程中管理实践经验,整理了近些年来项目申报过程中影响项目立项率的常见问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对项目申报全过程各阶段进行了划分,将执行对象的各阶段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各阶段执行对象所属工作任务关键点的差异性与呈现问题进行映射,提出了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为相关部门及项目申报人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影响项目申报质量的原因

1.填写项目申报书中常出现的问题

申报书填写格式规范性、文字内容表述准确性、前后逻辑关系一致性等对申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总结了近些年各级各类提交的项目申请书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题目过大。第二,申报信息填写未注意到细节的完整性与格式的规范性。第三,申报书中内容表述出现口语化语言,或是在研究内容上出现宣传性、教导性语言。第四,项目组成员梯队构成欠合理,表现在申报项目时为了填写申报书而临时添加项目组成员,对项目成员背景情况、其所拥有的科研技能是否为项目要求所需、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等未进行斟酌和规划,由此将会导致实际的科研工作基本上都将由项目负责人独自承担,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团队的协作力量,梯队未能对完成项目提供充分保障,使得评审专家对项目能否按期按质完成产生质疑,影响项目立项。第五,解决的问题过多,研究目标过大,难点、关键点及创新点不突出。第六,查新工作重视不够,只关注了国内研究现状而忽视国外研究动态,有些申报文本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及技术在国外、甚至在国内几年前就已完成,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点,重复他人的工作而被立项的可能性很小,引用的文献不具有权威性、时效性。

2.影响项目申报质量的其他因素

从接到下发通知、填写、提交申报书过程的时间通常不会很长。有部分申报者在此阶段完成查阅国内外文献、选题、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和对项目进行论证等一系列相关工作,然而高质量的完成这些工作是要建立在前期的预研究基础上的,因为质量必定取决于积累,若平时在科研工作中不去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总结科研当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前期的预研究准备工作,待接到项目申报通知时,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内容,其申报书的填写质量自然也不会很高。

此外,对申报科研项目持有消极态度,存在畏难情绪。这部分成员并不是不想参与项目申报,而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承担科研责任的热情,总是认为申报项目通过率较低或者是有过申报未批的经历,使其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再次申报成功产生畏难情绪;还有部分成员只注重教学工作,忽略了平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没能平衡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导致研究基础欠缺,没有相关科研成果积淀,对申请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产生障碍;还有些申请者的项目前期成果过多依赖于合作方取得的成就,但自身没有基础工作经验和成果积累,也会影响项目申报质量。

二、项目申报全过程按执行对象和时间顺序的划分

项目申报工作按执行对象可划分为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织管理部门;按时间顺序划分,从狭义上来讲,项目申报过程指从接到项目来源部门通知到提交申报材料至项目来源部门的时间阶段,其工作内容指一系列项目申报工作与项目组织单位管理工作。从广义上来讲,项目申报全过程指项目批准立项时点之前的全部相关工作,可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是申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即指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前的前期科研准备工作;第二,是申报中期项目组织与申报内容规划阶段,即指以接到项目申报通知为始点,围绕项目申报下达文件进行申报准备筹划工作完成为终点的时间阶段;第三是申报后期组织整合阶段,指在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预备基础上进行文字表述与整合、修改、审查与提交的阶段。本文拟解决问题的方案立足于广义时间划分基础上。

三、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从项目申报各阶段工作任务关键点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理清执行对象责任,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1.扎实项目申报前期研究工作,构建学科平台与科研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申请人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很重要,其研究背景主要体现在前期承担过的科研课题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上。工作经验积累越丰富、成果水平越高的申请者越容易受到评审专家青睐。从项目申报人前期研究工作任务来说,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就必须重视平时科研基础工作的积淀,积极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当今世界人们关心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利用目前拥有的科研经费和资源,争取获得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参与著作的编写、参与相关领域研究项目,等等。雄厚的研究背景是向评审专家展示自己研究实力的有效法宝,也为项目能够实施完成提供有力保证。

对于科研管理部门,平时应做好各学科平台、人员梯队的搭建工作,并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组织过程资产管理,努力完善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中期政策指导与培训工作,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与信息的准确性,依据下达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准备的各项规划工作

项目申报人要认真学习申报政策、指南及申报书填写要求等,依据前期的一系列科研活动进行优选凝练题目,进行方案及可行性研究设计与规划,从项目所需技能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项目组成员及其分工角色,组建一支研究能力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作的项目梯队,将对项目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对项目能够按期按质的完成提供了保障。此外,对研究内容进行工作分解,规划研究工作时间及实现目标,进行经费预算,组织可行性研究方案工作。对于科研项目组织管理部门,应准确下达项目申报通知、申报指南和申报要求,积极开展与组织对相关政策、往期立项经验的指导培训工作,同时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与信息传达与反馈的准确性,做好常预见性问题汇总与提示工作,确保项目申报人将所有有关项目申报信息完全进去。

3.仔细斟酌申报后期的文字整合工作,重视项目形式审查与反馈工作

项目申报人要规范申报文本文字整合工作、掌握申报书填写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重视申报创新性。在项目申请书填写时,要充分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有助于引起专家的兴趣和重视度,这也是项目能够立项的关键要素之一。例如,在解决实际应用中关键问题时,要有创新性,描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优势;第二,引用的文献一定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即便是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性突出,若类似研究论文报道很多,甚至已有很多成熟的报道,也就失去了其创新性的意义,无法构成该项目的创新点。第三,凝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填写的申报材料中,首要任务就是能够提出关键问题并清晰准确的表述出来,抓住研究的关键点,才能在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有的放矢。第四,研究内容是申请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课题能否立项的重要因素,是在前期基础研究工作上的继续深入,也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核心环节。在填写项目申报书研究内容时,研究内容表述上应能体现出一定的实用价值或研究意义,应针对某一具体研究目标进行研究设计,利用有限资源集中研究,文字内容不能太宽泛,研究方案应具体明确,要注意方案细节前后的逻辑关系,应能清晰的表达项目内容的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准确分析,把握问题分析的准确性,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要有深度,使所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科研管理部门应重视对项目申报书初步形式审查工作,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指导,做好项目申报质量监督工作,避免常见非学术问题出现。此外,科研管理部门也可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科研工作者们去发现问题,同时激发项目申报热情,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四、总结

总之,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申请者获得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对提高项目立项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玉艳.科研课题申报和自我管理问题新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262-264.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3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甘特图;科研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2.041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3

1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多用于企业质量管理中,是指系统地监视、管理项目流程,对产品策划、资源配置、生产环节、产品测试与检验等各个流程进行严格规范的控制,以维护并体现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如下关键要素:顾客、组织管理部门、资源、产品。通过不断沟通,了解顾客需求,组织间完成资源配置后,通过测量、分析和改进,完成产品实现,以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既定的满意度。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活动或一组活动,即一个过程,对过程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实现顾客要求。

高校国防科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因为国防科研准入资格的要求,目前部属高校中已经有近40余家完成了三证的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全部按照军标要求完成;其次从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完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办学宗旨出发,加强科研质量,尤其是国防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高校实现这一宗旨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高校国防科研与国军标体系下的军工企业及生产单位有所不同。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产品生产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部直属的40余所获得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高校在组织构架上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第一级为最高管理代表,即校长负责制,第二级为管理者代表,第三级为各相关职能部门。其中国防研究院(或称先进技术装备研究院)为管代直接领导下的质量管理部门,它所面向的各个项目组按照专业或研究方向分为若干方向,每个项目组的研究过程可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项目组之间属于平行关系;军工企业在质量管理部门之下的每个分支部门都是依照生产过程,层层递进的关系。基于此特点,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在各个职能部门及项目组分别建立生产过程及关键环节的监视测量机制。甘特图软件专门用于对项目过程的管理,以实现资源、时间、人力的优化配置,恰好有助于高校国防科研实现这一目的。

2甘特图简介

2.1简介

甘特图(Ganttchart)又称为横道图、条状图(Barchart)。以提出者亨利・L・甘特先生的名字命名。甘特图内在思想简单,即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基本是一条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

2.2特点

甘特图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观、简单。通过柱状图、条状图等明确地体现出任务开始和截止的时间、负责人,并反映出任务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由此可便利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甘特图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2.3制作工具

2.3.1GanttViewforwinForms

GanttViewforwinForms提供了类似微软project用户体验的项目管理工具。它提供基于时间表的示意图,帮助规划、协调和跟踪项目中的特定任务。通过约束、依赖、资源、样式,以及其他支持,使用户可以高效管理项目。能够使用户一次拖拽就能立刻将完整的project用户体验呈现在使用者的面前。

2.3.2FineReport等报表工具

FineReport为专业报表,在用FineReport制作甘特图时,可以和其他报表与图表形式综合使用,适合处理比较复杂的数据。

2.3.3microsoftofficeproject

微软出品的通用型项目管理软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凝集了许多成熟的项目管理现论和方法,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实现时间、资源、成本的计划、控制。

2.3.4Ganttproject

JaVa开源的项目管理软件,支持可用资源、里程碑、任务/子任务,以及任务的起始日期、持续时间、相依性、进度、备注等,可输出pnG/JpG图片格式、HtmL网页,或是pDF档案格式。

2.3.5VaRCHaRtXGantt

.net甘特图控件,支持以甘特图、柱状图的形式来编辑、打印以及图形化的表示数据,能够实现与project或p/6相似的界面效果,并支持集成到项目管理、生产排程等应用程序中。

根据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的特点及复杂程度,本文探讨的甘特图是在Ganttproject软件下产生的记录国防科研项目运行过程的文件。

3甘特图软件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应用分析

依据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高校国防科研研究的特点,其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的主要步骤为:产品实现的策划、设计与开发、采购、生产与服务的提供、测量、分析与改进。其中产品策划及实现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国防科研质量管理流程图

实际管理中,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管理存在以下三个突出的问题。①由于高校国防科研的研究类型不同、研究方向不一致,产品策划与实现的流程无法采取统一标准化的管理。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差异性给项目管理人员增添了工作难度,急需统一化的模板建设质量管理体系。②项目质量管理一般由学校的科研行政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而产品生产任务的完成是由科研人员或团队来承担,他们无法明确界定每项子任务之间的质量管理过程的衔接和关键节点;而学校的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基础,不了解项目执行过程的关键途径和完成进度,导致执行过程中要么只关注关键任务完成进程,要么根据项目组提供的预设节点去监督任务实施,缺乏重点、执行率差。③由于高校科研队伍的组成是专职教师+学生(博硕士、本科生)的团队形式,学生流动性大导致项目质量管理执行过程缺少继承性。往往在执行质量过程监督的pDCa循环中出现脱节的现象,致使过程文件的缺失。

图2-1甘特图表示例(1)

Ganttproject是一款基于项目管理的开源项目。可以通过它来绘制甘特图,进行项目管理与规划。Ganttproject能够将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层次排列,并与相应的人员和时间期限挂钩。它使用条状图来显示项目的进展情况,能从中看到每项任务的预定完成时间和实际的进度。也可以为每个项目组成员分配任务,设定任务的优先级和完成期限。同时,Ganttproject的输出功能也相当完备,不仅可以把数据保存为pDF文件和CSV电子数据表文件,还可以输出为HtmL文件到internet上。

具体应用情况以某项目组承担某科技集团的****算法技术研究这一任务为例,详细说明甘特图在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该项目的研究周期是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主要是软件技术研究类的科研项目。将任务分解为目立项、实施研究和结题三个阶段,对应质量管理过程中的pDCa循环,可将其分解为如下若干子任务(见表1)。

将生产任务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应用Ganttproject软件对任务进行分解后,依次录入任务的名称、开始和结束日期(见图2-1),生成甘特图,显示如图2-2。同时通过“资源”选项说明子任务对应的责任人及完全情况。根据条状图,可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子任务的完成进度、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及重要性。

4存在的问题

Ganttproject为Java开源的软件,操作者的电脑系统必须安装Java才能运行。对操作者熟悉软件的程度有一定要求。新的管理方法的实施也需要使用者逐渐适应与熟悉的过程。甘特图的运用,改变了高校国防科研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将质量管理员制定管理计划、检查督促质量管理过程的方式,转化为项目组主动学习、将质量管理体系之精髓的pDCa内化于心,从而制定完善、精确,具有可行性的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科研管理发展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衡量一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质量,也应该包括科研工作。科学的管理系统又对科研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科研任务的繁重、管理对象的高素质要求,巨大的科研管理压力,变革中的科研体制等一系列的变化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所以,很多人认为创新科研管理迫在眉睫,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力。民办高校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民办高校把科研工作作为教学过程中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并在研究之下,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对于本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民办学校自身拥有比较先进的科研机构,相对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丰富的人才资源,研究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也有一定的研究经验,他们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了很大的科研投入,这部分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以上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的领域内,毕竟还是少数,有很大一部分的民办高校对于科研管理依旧不够重视,一味重视教学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科研管理。这一类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存在很大问题,例如,组织机构不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缺乏,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等等问题。甚至个别民办高校根本不存在科研管理系统,基本处于无组织、无管理、无人员、无成果,无科研工作的现状之中。

在信息化时代,科研管理的先进与落后都会影响一所学校的教学总体水平,自然也包括了教学质量的高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科研工作和相对落后的科研管理系统之间有着突出的矛盾。”[1]首先科研管理系统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理念相对落后,许多高校存在落后的观念,重科研轻管理,以行政手段对科研管理进行领导,使之处于被动服务,听从行政的地位。机械化的管理,单一的用人机制,调控手段的缺乏,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落后的科研管理理念都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科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在稳定性方面显得尤为不足。重视效益的现代社会,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工作迟迟没有突破,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再者,在竞争压力极大的现代社会,科研管理的竞争性也在不断增强。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只有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频繁出现问题。部分高校到现在为止,依旧没有建立科研信息平台与适应发展的网络管理系统,缺乏软件与数据库,资源组合和利用不合理,科研管理决策不合理,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民办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发展滞后的不利因素,由此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推进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途径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谋求推进民办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发展。首先,民办高校应该明确科研定位,不随波逐流,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和突破方向。科技的发展对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对于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其自身的特性进行发挥,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创造一套软件系统,便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为实现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定保障。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研可以促进教学,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践发现,科研可以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使教学有活力有趣味。提升教学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数字化校园的建立便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日常教学也与社会发展接轨,加快社会实际需求与实用性教学的融合。再者,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勇于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激活单位或个人科研立项的积极性,奖励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与此同时,要建立有力度的奖惩制度。适当的奖惩制度对于鼓励与监督民办高校科研人员更规范的开展科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些所谓的科研工作者利用“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不法交易,从中谋取利益。所以,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纯粹性,净化学术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与保障。除了以上这些,在民办高校招聘教师之初就要进行“最优化”选择。知识型社会中,人才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对科研管理系统进行更深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治学、管理等理念也会比较先进,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5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国防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72-02

1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推进和我国军事装备建设步伐的加快,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不断增加,教育部直属高校依靠在学科、人才、知识等方面的自身优势逐步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者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制和小批量生产任务,为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通过近十年的“从军”经历,正确、客观的认识到了自身参与国防科研质量建设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逐步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维护和纠偏,使得我国高等学校提升国防科研质量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高校相比军工相关企业,在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科研平台、财务低风险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其学术自由的融洽氛围为高水平学术交流提供了各种便利,这些优势是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然而,高校在参与国防科研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截至“十一五”末期,已有超过30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了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资质,教育部直属高校正逐步成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校由于其普遍采用了松散的管理体制,因此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2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高校的科研存在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与资源整合、组织机构设置、过程管理、人力因素、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资源覆盖面大,人员、设施、设备等广泛分布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从组织结构来说,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过程管理繁琐

高校科研管理着重于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科研项目开发、研制过程是具体项目组负责的。项目成员的质量意识往往决定了整个项目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程度。在这些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不同于企业生产的严密监管,高校层面的质量管理职能对于项目实施的整体过程明显缺少实时有效的监督。在“重申报,轻过程”的观念下,项目组的质量意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了项目组忽略管理流程,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走形式。

2.4人力因素复杂

高校在科研中体现出能者多劳的特点,高水平人才往往在教学和科研任务上较为繁重。国防科研具备保密要求高、任务节点紧、质量控制精细、过程的可追溯性等特点。因此调动优秀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积极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在科研开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学生参与,使得科研团队具备了不确定性。

2.5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企业在科研生产中任务单一,而高校在多个科研方向上有着不同的任务,高校科研项目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科研项目就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等多种类型,这些方面对于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来说任务相对更加繁重。

3实例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8年起开始贯彻实施GJB9001a-2001标准以来,经过了四次外审,六次换版,并于2011年顺利过渡到GJB9001B-2009标准。体系运行初期,与其它兄弟高校初期建设时存在相同的情况,由于认识不足,较为生硬的照搬了GJB的管理方法,带来了许多管理职能和质量监督工作上的重叠和矛盾。涉及基础和应用研究类项目的程序文件没有很好的结合项目本身的管理特点,在科研方向的设置上不够精简,程序文件编制过于复杂。在机构设置上,照搬了企业的设置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够务实的方面,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校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1凝练方向,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办法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到科研方向的持续有效性,设置的方向偏多,经过逐步调整,精简了数量。并结合体系的调整对《质量手册》进行了多次修订,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逐渐修编了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了人财物的配套办法,解决了管理头绪多、方向分散、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

3.2精简机构,合理规划职能

体系建设初期,为更好的做到群策群力,设置了国防科技管理委员会、综合办等机构,照搬了企业的一些机构设置方法,给后期的运行带来了麻烦,特别是在人财物相关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职能方面的重叠。经过调整,去除了国防科技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对于财务处和实验室设备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学校结合实际,将部分财务管理职能落在具体项目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实验室设备处部分职能进行了调整,并及时修订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通过机构精简和职能的合理规划,解决了管理职能上的突出问题。

3.3切实做好过程管理监督

过程管理包含了从领导层、职能部门、院系和具体项目组的所有涉及质量的过程,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特点,过程管理的重点是具体的职能部门和项目组。针对职能部门要做好职能过程和与质量过程相关工作的监视和测量,针对具体项目组要结合体系标准逐一把握好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具体进程,质量管理办公室较好的与职能部门和具体项目组建立了交流沟通机制,更好的规范了过程管理有关的程序文件,使得体系更加符合学校预研和应用类项目的特点。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体系文件,多次得到了外审专家的好评。

3.4健全规章制度,确立政策导向

规章制度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建立了规范而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引导学校教职工做好质量工作。根据统计,我校在体系建设初期共有各类规章制度60余个,通过体系不断的运行,持续的纠正、预防和改进,累计更改和调整文件次数达到了80余次。通过健全制度,使得我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和符合自身特色。特别是项目组切实感受到了体系标准带来的好处,项目负责人从以前被动参与到目前主动贯彻质量体系标准,质量工作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结语

高校国防科研的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不断的发现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以此来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并进一步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除了要充分的理解和贯彻体系标准,还要切实的结合自身特色,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具备开拓精神的科研管理团队,有助于保障国防科研成果质量,对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生,刘维亭,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35-136.

[2]刘征,吕世峰,刘珩.高校在科研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2009(10):68.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32-03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酥局一,也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优秀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时代走向扩招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和必然需求。自2003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实行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在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负面信息也成为了社会关切的问题。我校作为地方性一本高校,研究生培养也已初具规模,现今每年的招生人数超过一千人。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与研究,无论对我校从教育型向教育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还是对我国地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都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分析了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一、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于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4年开始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07年获得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涉及工学、医学、管理、经济等九大门类。至2016年我校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达4000余名,各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含在职攻读)800多名,在校博士研究生88名。

二、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与培养类别的急速扩张,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出现了一些负面信息。一是培养质量意识不强,一些地方性教育型大学或一些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培养单位,片面追求硕士授权点数量和招收的研究生规模,忽视了培养的质量监控和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在招收、培养、管理、论文等环节中,缺少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二是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生源数量与质量下降。近五年来每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人数维持在在165.6万―177万之间,而招收的人数达到了49.5万―57万左右,报考录取比超过3:1,导致各高校对生源竞争异常激烈,有些知名度不高的高校某些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率很低,为了招到生源,不惜给出了调剂学生全部公费等各种优惠政策。同时生源质量不高,地方性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来自“985”、“211”高校的考生较少。基本现状是“985”高校学生直接通过硕士基地班、免试推荐等形式就读“985”高校或中科院所的研究生;“211”高校考生报考“985”高校,二本院校学生报考“211”高校,而一些地方性高校只能招收二本、三本类高校考生甚至大专生,生源质量分布严重不平衡[1];三是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而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地方性高校的导师质量相对薄弱,科研经费较少;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

作为地方性一本院校,我校研究生教育同样存在地方性高校相似的困境与不足。一是生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除临床医学、药学、经济与管理科学、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超过招生数外,相当多的学科,特别是理科、工科的第一志愿报考和上线人数远低于招生人数,因此此类学科招生主要依赖校外调剂。同时,第一志愿上线考生的本科毕业学校层次较低,大多为普通一本或二本高校甚至三本院校,而来自于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生源较少,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二是研究生导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科研经费较少。导师科研水平能力参差不齐,虽然我校建立了导师遴选、复核与退出机制,从师德、论文、经费、教学上对导师进行了考核,如要求理科与工科导师每年的在研经费必须5万元以上。而对导师的遴选却并不严格,一些40岁以下科研成绩并不突出且未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也被遴选为导师,以至于出现一些学位点的导师数大于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两三年才能招到一个研究生。三是学校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经费、教学科研仪器和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资助研究生科研经费硕士生人年均1500元,博士生人年均2000元,10多年没变;每个学科只能靠自己以争取省级或部级重点学科或实验室途径才能获取建设经费,尽管也有校级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但支持力度不大,且不是每年都下拨经费,学校财务预算中的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费只能用于本科教学,没有单独的经费用于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的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因此部分学科用于研究生科研的仪器设备不全、设备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与维护。此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有偏向于应用型专业的趋势,如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逐年增加,从而压缩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指标数。同时,我校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够和创新能力不强,研究生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等问题,现已成为我校乃至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校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指高校作为第一质量主体,为实现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而建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对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核心作用。内部保障体系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质量监督体系包括各级(学位点、学院与学校)学位评定分委会的监督管理,如学位授予审核、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各学位点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估;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还包括各学术组织、社会机构、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反馈。

p于如何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肖念等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多样化与层次分明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结构体系(培养单位、中介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两个方面[2]。谭跃进等提出,可以把研究生看作一个产品,需要通过设计、制造、检验等质量管理过程,首先通过质量设计来规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培养来实现设计质量;通过检验来检查产品的质量。认为研究生质量标准的设计和制定、研究生教育过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有同等重要性[3]。作者认为,构建与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首先应全面分析调查我校业已构建好的内部保障机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再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建设经验,同时应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及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完善学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深化招生改革,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整体质量

作为研究生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基础。为了加大吸引优质生源的力度,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互联网和通过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校研究生培养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情况、招生优惠政策和研究生就业情况的介绍与宣传,提供实时、全面的招生信息,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二是对现有招生配额机制改革,在保证学科必要的招生名额的基础上,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社会需求大的学科适当倾斜,向研究水平高、研究经费多的导师适当倾斜;三是加大应届优秀毕业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不仅要招收本校免试推荐研究生,还应大力吸引外校优秀的免试推荐生。

(二)完善导师遴选及管理机制,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学与科研水平是培养质量的关键与保证[4]。首先,应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导师应实行聘任制,通过定期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研究经费、学生与导师的见面机会等方面进行考核,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导师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导师队伍建设也应实行终身教育。可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导师举办有关研究生指导的系列讲座,让导师们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如何进行指导,从思想品德、日常生活、学习与实践上关心与指导研究生的成长,增强导师的使命感和质量意识。

(三)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改善研究生科研和生活条件

科研条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物质保证。学校应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强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可通过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校级重点科技项目、研究生创新性项目等形式立项,多途径多形式不间断地加大对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维护、更新和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条件保障。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待遇,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完善与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各学位点进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与主要依据,包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质量控制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几个方面。它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计划,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定期地进行修订、完善与优化。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课程体系设置,它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研究生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质量标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保证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前提下,既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突出本校各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避免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同质化。同时,随着社会对本专业高层次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的不断变化,应实时的更新与修订课程体系。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工作体系与规章制度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控制,不应只简单地严把出口关“重视结果”,而应强调过程管理“重视全过程”,应从多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建立科学的管理工作体系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目前我校实行的是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但长期来学校对导师的管理权放权不足,而主要由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部门进行全过程管理。应推动管理权限下放,明确各级的责任权利,特别是加大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自,突出导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让导师参与到招生工作中来,导师决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等。各级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各个培养环节有序的开展。

(六)建立科学可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

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评体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单位发现不足和改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学位点合格评估的主体和基础。目前我校各学位点已构建了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目标与标准、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管理与服务、特色优势等不同权重的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如从是否能明确体现出本学位点的培养目标和特色,是否满足国务院与学校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来考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标准;如从招生选拔、实践教学、学风教育、分流淘汰制度、论文质量、就业发展等方面,来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目前我校自评体系中各级指标设置的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与完善,如各级指标的取舍与增添、细化和各级指标的权重等,以使自我评估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成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研究,2012,33(2).

[2]肖念,肖苏梅,张晓霞,王燕琪.iSo900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

[3]谭跃进,王军民.对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3).

[4]林军,邓艳,王昆.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2,(69).

StudiesoninternalQualityassuranceSystemofGraduateeducationinourUniversity

CaoYun-chang,wenHong-bo*

(Department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SchoolofpharmacyandBiologicalScience,UniversityofSouthChina,Hengyang,Hunan421001,China)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09-03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无论从规模、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上,还是社会认同度上,都获得了大幅提升,它标志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新的发展时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学校上台阶、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研将在新一轮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高职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状分析

(一)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科研管理机构基本建立机构是职责的载体,要有效地履行某项职责,必须要有相应的机构。在21世纪初,多数高职院校刚刚成立,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多数成立了科研管理机构的学校,也仅仅是挂了一块牌子,缺房少人,管理机构不健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升,科研管理机构逐步得以健全,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40所学校均设立了科研管理机构,达100%。其中,属处级部门的有34所,占85%,属科级部门的有6所,占15%。在部分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还设立了科研管理的二级机构,如研究所、研究中心等。这标志着在学院层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已基本建立,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是参与科研活动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它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是学校实施科研管理的基础。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来,科研基础差,又面临生存发展诸多问题,无暇顾及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科研管理制度在大部分学校基本是空白。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领导层以及教职工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升以及科研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各校加大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40所学校均建立了关于课题管理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相关制度,部分学校还建立了科研工作量化计分、学术交流活动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科研档案管理、学术道德规范等制度,尽管这些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有差距,但毕竟全面实现了科研管理制度从无到有,这标志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

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手段不断更新21世纪初,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基本未建立,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多则1~2人,少则为0,其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手段原始、单一。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升,伴随着科研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壮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40所学校均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3人以上的达80%,部分学院达到8人以上;有的学校还在二级院系配备了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如科研干事、科研秘书等;与此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较大提升,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随着科研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与素质提升,科研管理手段正向多样化、现代化迈进。据本次调查显示,90%的学院有专门的科研网页,设立了相关栏目,教职工可直接从网上获取科研信息,下载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制度与办事要求。部分学校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在线调查、在线课题申报与评审、在线成果申报与统计,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科研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科研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建院之初,普遍存在科研意识淡漠、科研氛围不浓、科研能力偏弱等问题。2005年以前,不少学校课题研究是空白,科研成果是空白,教师寥寥无几,科研整体水平与高等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提高,伴随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与科研管理制度,教职工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学院科研氛围日渐浓厚,整体科研水平大幅提升。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100%的学校具有院、市、省科研课题,100%的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0%的学校具有横向科研课题,50%以上的学校有自己的发明专利,部分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还承担了部级课题,获部级成果奖,横向课题技术服务年收入达千万以上。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净增1.22亿,获授权专利271项,出版学术著作90多部,8000多篇,连续4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科研水平名列广东省前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定位存在偏差科研定位是对科研地位、科研目的、科研重点的基本认识,决定着学院的科研方向与成效。就目前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在科研定位上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对开展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仍然不足,未把科研摆在相应位置,人力、物力、财力均不到位。二是对科研目的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科研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关键在于量,不在于质,只要项目、成果、论文的数量上去了,科研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科研是否产生实际效益,是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否服务于高职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完全无需考虑。三是未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科研重点,而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呈现出面广、力弱,偏文、偏理且轻应用、开发、服务的局面。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近50%的学校科研重点未放在应用性研究与技术服务上,应用性研究项目所占比例偏少,技术服务开展较差或根本未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几乎是空白,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结题、重论文,轻实践、重成果,轻转化的情况。这样的状况,虽然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科研定位上的偏差是其主要成因。

基层科研管理缺位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层面的管理外,还应有基层管理,如院系一级管理、项目组管理等。尽管随着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升,科研管理机构逐步健全,从学校层面看,科研管理工作有效展开,但从院系一级以及项目组层面看,科研管理严重缺位。除少数科研水平较高的学校在院系设立了科研管理机构或管理岗位、实行了科研的二级管理,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数学校院系一级没有科研管理机构或科研管理岗,不能较好地履行其科研管理职责。实际上,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院系,科研活动的主体也在院系,院系的科研管理关系到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基层科研管理的缺位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设,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从评职、考核、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与激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客观地看,多数学校科研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激励手段单一,偏重物质性奖励。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就科研激励制度而言,近60%的学校仅有一个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且奖励的表现形式均以金钱体现。实际上,就一个人而言,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特别对知识分子而言,在解决了温饱的情况下,精神需求尤为重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物质激励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继续产生效力,且单一过分的物质激励,会使得科研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变得庸俗化。二是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对教师而言,搞科研的动力分为内驱型与外驱型,内驱型即发自内心地想搞科研,外驱型即迫于外部压力而搞科研。就目前而言,多数教师搞科研均属外驱型,学校政策怎么定,科研就怎么搞。而目前多数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主要体现在职称评审上,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教师科研存在阶段性与脉冲现象。调查显示,多数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前一两年,其科研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快速增长之势,而职称评定之后则快速回落。

科研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科研领域也需要监督与约束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据笔者2010年对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的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无一所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监督与约束机制,尽管有几所学校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要求,但针对性不强,制度措施不具体,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与约束作用。由于科研监督与约束机制缺失,在部分高职院校,不良科研行为比比皆是,剽窃抄袭,投机取巧;同一研究内容,多个课题申报;同一成果,多个课题共用;同一人同一时段,参与n个课题研究;申报课题以搞经费为主,经费用完了,课题就完成了。如此等等,完全背离了科研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科研的定位

要通过学习、宣传、研讨等多种形式,让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科研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广大教职工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要深入调研,认真论证,明确科研的定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以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以及技术服务为主,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注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不求大而全,力求实际效果。至于每个学院的科研重点放在哪个方面,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视自身的科研基础而定。学校应对科研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坚决抛弃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的做法,一定要花功夫组织引导,把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放到重点项目,打造自己的科研高地,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

(二)建立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加强基层科研管理

在目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基层科研管理严重缺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建立健全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强化基层科研管理是当务之急。

就二级科研管理机构而言,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如学院在某个领域有优势,科研量大且力量强,可单独成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由所或中心进行具体管理;如某二级院系科研规模大,可成立科研管理科,对科研进行专门管理;甚至二级院系也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建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但不管何种情况,各高职院校必须在二级院系一级设立科研管理岗,负责本院系的科研管理。

就管理而言,不同层面的机构有不同的职责,形成一个管理链。学院层面主要负责学院科研规划的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科研经费的分配、纵向项目的审核上报、申请成果奖励的审核上报以及面上的检查和对外交流协调等,相对较为宏观。二级院系或研究所(中心)层面,主要负责本院系、本所(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档案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等,相对较为具体。至于项目组管理,那就更为具体细致,从人员分工、进度计划的落实、科研仪器的使用、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每笔经费的审核以及最终成果转化等等。在这个管理链条中,二级院系或研究所(中心)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可直接联系到项目组,因为熟悉情况;对上,可以站到一定高度,因为至少可从某专业、某技术领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二级院系或研究所的管理是关键,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应配备强有力的管理力量,抓实抓牢,确保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目前,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偏弱的情况下,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势在必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建立面向各方面的信息平台和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成果信息与用户需求信息能及时交流;二是加大校企、校地合作力度,到地方或企业举办技术服务中心、实验室,欢迎企业入驻学院开办工作室、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开办技术研发中心等;三是在项目立项、经费划拨、设备配备等方面向地方经济急需的项目倾斜;四是鼓励科研人员承担横向课题,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服务,并在经费上给予优惠;五是建立专项经费,用于成果转化前期补助,降低研究人员经济风险。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

各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就激励手段而言,应多元化、复合化,既要有物质激励,又要有精神激励,不以金钱作为唯一奖励形式。可发奖金,可颁荣誉称号,可给学习进修机会,可给发展空间,可给展现平台,可给相关资源;就系统性而言,应既考虑事,又考虑人;既关注短期,又考虑长期;既关注结果,有关注过程;一定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学院发展角度注意其导向性。在这一过程中,监督与约束机制要同步建立,除出台学术道德规范要求、从正面对教师加以引导外,还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如课题阶段检查制度、成果评估制度、科研经费审计制度等,并严格按制度操作执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姑息,不手软,多层面、多方位遏制科研不良行为的蔓延,使科研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建文.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2]关尚杰.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3]黄快生.误区与困境:对高职院校科研的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4]李超任.关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王平平.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10,(4).

[6]吕英方.对高职院校院(系)科研管理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7]首珩.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5,(7).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8

论文关键词:iS09000标准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军校研究生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军队建设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促进科技强军和质量建军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将iS09000质量标准引入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以期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iS09000标准概述

iS09000系列标准,也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由相关专家在认真总结和吸取世界各国的质量管理经验后,于1987年制定和的一组国际标准。iS09000系列2000版标准在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摆脱了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内容上完全覆盖了各类行业质量管理的要求,体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标准的应用范围。

iS09000系列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该标准基本思想是“质量形成于服务全过程,必须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服务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其蕴含了预防、控制和持续改进三大科学机制,即强调通过管理体系化保证管理的封闭性,又强调通过管理文件化确保管理的可行性。把预防为主和顾客需求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将管理过程规范化和细节化,从而使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将iS09000标准引入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引入iS09000标准的必要性

借鉴企业管理中体系的概念,建立标准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对军校研究生教育进行管理,将有利于规范管理、密切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2.1.1推动军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军事变革及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军队院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军校研究生教育为适应达一新形势也相应作出了调整。如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查与抽查力度、严格导师遴选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等。这些调整变化为军校研究生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反应在质量管理方面:一是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二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工作量增大;三是教育质量管理面临了更多的新问题。

2.1.2促进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念创新的需要

院校在为部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要满足军事人才自身成长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培养环境、设施及服务。军校在应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把教育过程转化为服务过程,按照“过程控制”的方法,明确具体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贯彻落实军事人才战略工程,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军事人才。.

2.1.3保障军校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策略。iS09000系列标准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将其引入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一种比较先进、具有前瞻性的质量保证方法。

2.2引入iS09000标准的可行性

该系列标准是世界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其管理思想的先进性,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是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在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借鉴其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理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现代管理特点的管理机制,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2.2.1iS09000标准的内容适用于军校研究生教育管理

此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架构、资源、过程和程序四个方面,其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和管理系统来实施质量管理行为。标准通过5w1H(即为什么做、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谁来做和如何做)对每一项工作都制定了明确的规范化文件。规范了一个岗位和其他岗位、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科学的、有效的、协调的工作关系。这种工作关系由规范化的文件体系来制约,便于检查和考核,同时有利于体现其客观公正性。更为严格的是,每个人与工作有关的行为活动都要在规定的文件上进行记录,并接受管理者的监督和检查。通过这些手段,要求每个人必须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每一阶段的工作,严格控制每一质量环节。军队院校通过引入这个标准,借用其严密科学的管理流程和规范,从而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

2.2.2国内外高校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可供借鉴

iSo9000系列标准作为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发达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教育质量管理中引入该标准,据统计,截至2000年,北美洲有139所,欧洲有263所,亚洲有123所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了该标准认证。在1998年大连海事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之后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等,先后通过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军队在这方面也有成就,如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了该系列标准,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等院校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引入科研管理,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

目前,国内有200多家教育单位通过了该质量体系认证。众多国内外高校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表明,这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

2.2.3军校管理优势有利于引入iSo9000系列标准

军校在教育管理模式上与地方高校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军校的环境相对封闭、管理制度更为严格、管理保障体系更为有力、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全面等。这些优势都为军校研究生教育引入该标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军校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符合该标准的内在要求。二是军校研究生培养的特殊针对性有利于构建质量反馈环。三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要求奠定了该标准的实施基础。 3实施iSo9000标准的主要工作

参照企业应用iS09000系列标准的经验,在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引入此标准,建立并实施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工作。

3.1进行质量体系策划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是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过程和需要的相关资源配给的谋划。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要求,以及质量目标实现要求。

首先.成立组织统一领导。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院校的各个层面、各个部门,涉及到院校与部队的沟通联系,必须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统一协调、集中管理。其次,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方针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学校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是开展各种质量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也是组织领导意识的体现。第三,识别和确定过程。策划人员应深入研究军校研究生教育服务的实际情况,明确各个过程的主要作用、相互关系,确保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控制。最后,确定组织架构与职责权限。组织架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载主体,质量管理体系要依靠组织架构得以实现。

3.2组织质量文件编制

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有一套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组织开展质量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需要在调查研究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原有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通过规范,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在实施中予以修订。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质量手册。第二层是程序性文件。第三层是执行性文件。第四层是质量记录文件。

3.3保障质量体系运行

首先,进行宣传和培训。宣传的目的在于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iSo9000标准是对过去质量体系的完善,是为了向国际标准接轨。要使教职员工认识到要适应这种变革,认真贯彻体系文件,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质量目标。其次,组织试运行。再次要加强内部沟通,使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各级组织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达成共识。最后正式运行。

3.4组织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经过一个阶段的运行以后,如果院校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已达到认证标准要求时,可向第三方认证机构申请认证。院校在认证审核过程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达到新的高度。

4引入iSo9000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正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与标准化的关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而任何创新行为,都必须以熟练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研究、试验等才有可能实现。

4.2动态地评价教育质量。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变化复杂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个动态过程变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是动态的。

4.3引入iSo9000标准要与军校实际相结合。由于该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来自于企业,它是通过对人(即职员)的监控达到对物(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所以军队院校在引入该标准时,切忌生搬硬套。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特殊性,要充分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抓住iSo9000质量标准的实质,将该标准与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融为一体。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9

关键词:科研管理项目管理科研评价人才培养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7-02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是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科研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科研水平的有力保证。所以,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对规范高校科研工作次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3]。

1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完成质量以及经费的合理利用,以及尽量避免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目前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高端领域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指导政策调整,都导致高校对科研项目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关系着高校科研的质量。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得重要环节是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和监控。考核过程不应该仅流于形式,而应该切实对比项目立项时的任务指标,根据项目的成果评估、经费审计、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但作为高端领域研究,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中应该考虑这一因素,考核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鼓励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的失败。

其次,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探索有效开展的核心环节。科研工作者在高端领域努力创新,高校的项目管理制度也需要通过研究,不停地深化改革,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作为研究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充分把握当下科研环境的变化,兼顾学校自身的情况,坚持开展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工作,积极向兄弟院校、研究所等单位学习,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通过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制度上有所完善、在监督中更具灵活性,在实践上更有针对性[4]。

2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激励制度

目前,从表面上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而且层次也在不停地变高,但现实状况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却还处于比较低效的水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会议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推广应用,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科技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允许科研成果采取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自主的方式进行认定。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视,以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为立足点,对现行科研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有利于自主研究以及益于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科研评价制度[5]。

首先,高校应建立以质量为基础导向的考评制度。目前的考核制度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立项阶段比较积极,而忽视了项目的成果质量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6]。现下当务之急是高校按照自身的学科特色,简化科研评价环节,使科研评价工作适应科研规律,以提高科研绩效为目标,完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总之,高校科研考核制度应适应当下的科研发展环境,在多方吸取实践经验以及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指标体系,适时调整评价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其次,改革和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工作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了使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能安心做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纵向课题以及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需求,高校应根据学校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加强科研绩效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很多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能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状态,能使他们从内心努力去工作,挖掘他们的创造力[7]。

3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制度

高校的优秀人才作为高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高校中的科研人员的学历一般都比较高,并且都期望实现自身的价值,热衷于攻坚克难[7]。当今世界,高校能否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稳固并具有竞争性,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并且善于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总理说过“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应尽可能减少科研人员的负面情绪,同时在薪酬、政策与制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改善,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培养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

制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不少高校中“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即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待遇仍远不及基本没有科研工程的“老字辈”。竞争机制明显缺失,不少科研人员评完职称后,即便许多年没有科研成果,科研绩效也基本不受影响。这样的现象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氛围[7]。高校要打破评职称、评科技奖、申报科研经费以及年终考核中的论资排辈,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制定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有才华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健康成长[8]。

科学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科研人员需要不停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为科研人员的进修提供保障。在制定政策时,鼓励学校的科研人员出国到国外大学访学、与国际专家进行项目合作、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并将出国进修的经历作为优秀人才选拔的必要条件之一[7]。

在日常科研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引导并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院科研工作的效率。比如:对于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财务培训以及相关科研管理培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评审青年科研人员的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书,提出修改完善建议;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鼓励并资助发表高质量论文。

4健全科技信息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主要是管理学校教师的科研信息,包括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以及教师的科技奖、专利申请、专利授权、论文、著作等。在快速发展的科研环境下,高校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数量速度明显加快,以前的科研统计、存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为了高效地进行科研信息管理,高校需要立足于该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科技信息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信息管理系统是科技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高校应在广泛征求该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构建一套便于教师登记信息、交流科技信息资源,利于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统计、分析科研信息的专业平台。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控制和操作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角色。所以,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利用科研系统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利用科研系统来服务于科研人员。

5结语

社会在不停的进步,经济、科研水平日新月异,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理应与时俱进。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将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将更好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科学研究氛围,展示高校的科研特色,推进产学研结合,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荣丽.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240-241.

[2]张丽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科研管理者的素质培养[J].高教论坛,2011(2):98-100.

[3]张喜爱.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J].高教研究,2011,29(7):10-11.

[4]陈伟.浅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5(6),111-112.

[5]程璇.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6),82.

[6]周铁水.如何提高普通高校科研管理水平[J].商业时代,2007(5):63-64.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篇10

一、突出科研导向职能,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

科研信息是科研活动的方向,科研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都属于项目来源单位)相关政策、科研信息的收集,二是本单位科研教师专业方向、学术领域、特长等信息的了解程度。科技管理部门在项目来源单位与科研教师之间扮演着“红娘”的角色,只有对双方信息都有很深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做好牵线搭桥和科研导向的工作,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工作缺失。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获知科研申报信息的基础上,要及时、广泛、有效地将申报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最常规的途径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建立栏目布局科学合理的网站,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以吸引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主动浏览科研管理部门网站,以及r获取项目申报信息。有部分科研人员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收项目申报方式,对此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切忌简单粗暴的使用行政命令,单向下达,而是应该采取协调沟通和引导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创新科研信息方式,除了传统的通知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秘书进行申报信息的传达外,要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充分发挥电子邮件、QQ群、微博等网络资源优势,力求做到最广泛有效的传达。

二、重视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科研项目的质量是整个科研项目的基石。如今高校不少科研工作者存着“重申报轻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思想,申报项目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获得科研奖励、个人晋升职称等需要,只求数不求量,将已研究内容反复“炒冷饭”忽视科研创新,从而无法获得项目资助,有的项目申报者为了能够获得项目立项,采用挂靠方式来丰富充实科研团队,但实际研究实力及支撑条件远不能达到研究项目的要求,影响研究进度及质量导致验收不通过。有的项目负责人团队意识淡薄,对团队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不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使科研项目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尽管科研项目存在着专业和规模上的差别,但不管什么内容的科研项目管理,都是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相互衔接的全过程管理,忽视哪一个阶段都会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失败。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者必须对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质和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达到最优化,同时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做到对项目的先进性、科学性、预期成果的效益等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同时跟踪、监督好项目实施情况,对开展科研基础条件、经费使用、物资保障、信息来源、研究进程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予以必要的协调和引导。

三、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每年都承担着来自国家、省部及厅市等下达的科研项目,这些来自不同渠道、数量众多的科研项目的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同时,每年还要组织大量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牵制了科研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高职院校数量有限的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做到对每一个申请人进行深入了解,并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科研信息。另外,有的高职院校校系对科研工作采取“下任务,一刀切”的方式,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科研项目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减少相应的科研分数与科研经费,不予新申报项目立项等,对提前或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的科研项目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种对科研项目完成情况只罚不奖及奖罚措施不落实的做法,挫伤部分高质量完成项目人员的积极性,对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科研人员在情绪上也起着负面作用,中国的高校科研管理,应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突出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科研人员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注重沟通交流,使科研人员了解学校的科研研究方向,充分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并与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性管理职能

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是各项政策、信息、计划的传播者和执行者,也是普通高校科研计划的制订者和各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更重要的是为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为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的专业人员。在同许多国外高校的管理层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西方高校并没有科研管理这个概念,他们主张“对科研不能管理,只能提供服务。”方高校的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只能就是服务。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对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有一定认识,更应该自觉地履行服务性的管理职能。这一点是由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正是因为科学研究根本目和宗旨是服务社会,才需要科研管理为科研服务,并且决定了科研服务的主要内容。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是整个科研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校、系、各科研课题组及参加课题的每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把学校与社会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