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文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1:29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1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求新图变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震荡变革,我国的音乐教育学科也在短短的百余年里,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犹如雷奔电驰一般。在继承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从古代音乐教育形态转型为近代音乐教育科学;从广义的音乐教育到具有特别指向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学科;从翻译、介绍和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知识,到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独特理论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这样以来,一方面使得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带有浮光掠影的特征,对许多音乐教育问题一掠而过,未能及时地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展开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紧紧随着时代的脉搏、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急迫的音乐教育课题迅速的前进,致使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打上了某些政治性的、功利主义的印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我国新式音乐教育从20世纪初年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长的过程。音乐教学制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等,无不如此。”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则成为近代我国新式学校的起点,在19世纪末我国兴起的新式学堂中,均未将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直到1901年,由上海地方政府创办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才在学校课程中设置了音乐课,这是我国现知最早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本文认为研究我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在学校教育中设置音乐课这一历史实事、考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先辈教育家、借鉴和学习他们的音乐教育经验,这对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中外音乐教育实践的历史表明:“任何时代的音乐教育思想,都是在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受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制约的。”我想,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此。

所谓音乐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内容虽然各式各样,纷繁复杂,但无例外地都围绕着培养人这个中心,回答各个时代社会所提出的教育的基本问题。”具体到音乐教育思想方面就是: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地位,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方针、音乐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的对象――学生与教师等。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导致各个音乐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的不同,并存在着多种看法,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各自的意见,由此也就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形式,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应该从他的具体音乐教育实践进行考察,进而阐明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意义。

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艺术与学堂乐歌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诸多艺术领域中都起到过开拓性的作用和贡献。他创办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也是最早将西洋作曲法引进我国的人之一;他发起组织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一“春柳社”,并首次在《茶花女》中扮演女主角,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他不仅是最早引进西洋绘画方法的人,同时也是我国推行写生的首创者。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第一批从事现代艺术――音乐、美术的教育园丁们,大都出于他的门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李鸿梁,以及再传弟子缪天瑞、唐学咏、钱君、孙继南等,他们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突出的贡献。有李叔同作词配曲的《祖国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沸腾了千百万爱国者的满腔热血;《送别》、《春游》、《早秋》等歌曲,至今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那美妙的音乐音响等等。他在中国音乐教育实践领域所逐步形成的音乐教育思想,也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立的理论意义。正如李泽厚所说:“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另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历史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处,有的相似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则是因为同一或类似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的原故。”之所以选择“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也正是基于他在近百年来的我国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音乐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实践,还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并且这种作用和价值,对今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还将继续发挥着影响。“可见,一切个人的素质、性格、教养,事件的偶然、巧合、骤变,尽管可以造成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严重影响,远非无足轻重,但如果与这历史必然的途程比较而言,也就相对次要了。”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从历史的视角看不过是一瞬间,然而历史的偶然一瞬间可以是一代人的几十年,从而通过种种偶然去理解和把握必然,促使偶然更多地和更充分地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就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同样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选择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一专题,迄今已有的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史)和艺术史(艺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太都有所涉及,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全集与传记类专著:主要有:《弘一大师全集》(1-10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丰子恺文集》(1-7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弘一法师――李叔同》(金梅著,2002年出版)、《弘一大师传》(陈慧剑著)、《弘一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编1984年)、《丰子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小传丛书)(刘英著2002年出版)、《丰子恺自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丰子恺自叙》(苑兴华编1996年出版)、《写意丰子恺》(钟桂松叶瑜荪编1998年出版)、《丰子恺――文苑丹青一代宗师》(黄江平著1999年出版)、《丰子恺新传》(陈星著1998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向延生主编),《漫画家丰子恺》([挪威]克里斯托夫・哈布斯迈尔著,陈军译2001年出版)、《钱君传》(吴光华著2001年出版)、《缪天瑞的音乐生涯》(高燕生、刘连捷主编2000年出版)、《命运的二重奏――弘一大师与刘质平》(曹布拉著2001年出版)等等。上列这些文集、全集和传记,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音乐创作等角度,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些文献资料和传记,是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依据和重要文献资料。只是有些传记侧重于文学的描写,其研究价值不足。

(二)研究类专著:主要有:《弘一大师艺术论》(曹布拉主编,2000年出版)、《弘一大师新论》(方爱龙主编:2000年出版)、《弘一大师考论》(陈星著,2002年出版)、《漫忆李叔同》(余涉编98年出版)、《我看弘一法师》(陈星编,2003年出版)、《清空朗月》――“李叔同与丰子恺交往实录”(陈星著1997年出版)、《品茗说弘一》――“弘一大师与文化名流”(陈星著2001年出版)、《新艺术的发轫》――“日本学者论李叔同与丰子恺”(曹布拉译2000年出版)、《李叔同歌曲寻绎》(陈星著1994年出版)、《丰子恺经典作品选――缘圆堂》(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道消失的风景――丰子恺艺术思想研究》(朱晓江著2001年出版)、《丰子恺论》(朱晓江主编2001年出版)、《丰子恺研究资料》(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丰华瞻、殷琦编1985年出版)、《丰子恺研究》([日]杨晓文著1998年出版)、《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陈星著1993年出版)、《钱君的艺术世界》(司马陋夫、晓云编1992年出版)、《弘一大师文集》(书信卷)(一)(萧枫编注1996年出版)、《丰子恺艺术随笔》(孙冰编选,1999年出版)等等。此类专著对李叔同研究比较深入,有些研究专著也有深度。但主要侧重美术或艺术总论方面,专门研究音乐教育思想的不多,并且也显得比较单一。这些研究大都侧重文学、艺术、美术等层面,而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活动与贡献、音乐创作与实践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音乐史中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200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徐士家编著1997年出版)、《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等主编,1993年出版)、《中国新音乐史论》([香港]刘靖之著1998年出版)、《中外音乐交流史》(冯文慈著)、《中日音乐交流史》(张前著)、《中外音乐交流史稿》(陶亚兵著)、《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张静蔚编选、校点1998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资料汇编》(一、二、三、四、五)(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油印)等等。在这些中国音乐史、中外音乐交流史中,论及到学堂乐歌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发展时,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贡献及音乐教育活动,有比较简单的论述,均未展开讨论。然而这类研究也是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四)中国音乐教育与专题研究类: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姿、张援编2000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俞玉姿、张援编1999年出版)、《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1999年出版)、《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主编200]年出版)、《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200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孙继南编著2000年出版)等等。这类研究中对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在文献资料和音乐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在各种音乐词典和相关的论集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论述。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词典》、《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大陆音乐词典》(康讴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王宁一、杨和平主编2000年出版)、《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音乐知识手册》(1-5卷)(薛良主编)等等。

(五)学术论文类:主要有:《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孙继南)、《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观及其歌曲创作》(戴嘉枋)、《弘一大师的音乐》([美]叶明媚)、《弘一大师在美学上的地位》(刘继汉)、《弘一大师的艺术与吾人之身心修养》(侯秋东)、《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艺术教育实践》(陈星)、《论李叔同的艺术观》(杨晓文、张恒悦)、《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响》(温和)、《浅谈弘一大师的教育思想》(杨永庆)、《李叔同的性格与人格》(杨晓文、张恒悦)、《关于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补充》(郭长海)、《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丰子恺)、《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的文艺观》(丰子恺)、《弘一上人史略》(刘质平)、《一代名师――忆李叔同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片断》(吴梦非)、《我的老师李叔同》(李鸿梁)、《忆弘一大师》(钱君)、《我与弘一法师》(丰子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纪念弘一法师(朱光潜)、《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孙继南)、《艺苑高名传四海――启蒙音乐家李叔同》(孙继南)、《近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立新)、《名师高徒、一脉相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孙继南)、《奉献给艺术事业的一生――画家丰子恺的音乐著述》(丰元草)、《众多的谱集、无形的丰碑――音乐出版家钱君》(刘立新)、《辛勤耕耘、潜心探索――音乐理论家缪天瑞》(何芸)、《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弘一大师与刘质平的因缘》(孙继南)、《以德感人、以乐化人――弘一大师的乐教精神》(孙继南)、《李叔同歌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孙继南)、《海峡两岸弘学研究日益深入》(孙继南)、《李叔同歌曲艺术的研究、继承与发扬》(孙继南)、《从李叔同编创看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孙继南)、《直行终有路、何必计苦荣》――访孙继南教授(石山)、《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孙继南)、《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孙继南)、《值得重视的以讹传讹现象――从李叔同歌曲谈起》(孙继南)、《漂泊异乡、魂归故土――寻访始末及初探》(孙继南)等等论文,从人物、音乐教育活动、音乐创作或艺术观点的角度,直接或间接的论及有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问题。这些成果对深入研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与本论题相关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李叔同的艺术活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诸方面。研究成果中以人物的个案为线索的居多,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平、传记、艺术贡献等侧面大致地作出了勾勒,这对于我们深入探索李叔同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或艺术主张,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照。如:孙继南先生发表的《艺苑商名传四海――启蒙音乐家李叔同》、《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叔同歌曲艺术的研究、继承与发扬》、《从李叔同编创看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运动中的贡献》等,就较详细地阐述了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相关的内容涉及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音乐小杂志》与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以教育为宗旨的创作实践”、“桃李无言自成蹊”、“育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等,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的原因是十分宝贵的。再如:丰子恺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撰写的《为青年说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的文艺观》、《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刘质平撰写的《弘一上人史略》、陈星撰写的《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艺术教育实践》等文章,对于我们深入探讨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通过某种专题或近现代音乐教育史进行的相关研究,则有利于我们更深人地了解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变化的基本轨迹。如: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则从“近现代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近现代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法规建设”、“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始及发展”、“音乐师资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马达的《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清末民初期的学校音乐教育”、“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等论域进行了详尽的展开讨论;孙继南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以编年史的方法,记录了1840年至1949年,下编记录了1949年至1989年间我国音乐教育发展里程中的音乐教育重大事件。所有这一切,都为研究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背景依据和历史线索;还有从音乐教育家个案研究人手的成果也值得注意。如:曹布拉著的《命运的二重奏――弘一大师与刘质平》、高燕生、刘连捷主编的《缪天瑞的音乐生涯》、刘立新的《近代艺术教育的拓荒者――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孙继南的《名师高徒、一脉相承――音乐教育家刘质平》、丰元草的《奉献给艺术事业的一生――画家丰子恺的音乐著述》、[日]杨晓文著的《丰子恺研究》、朱晓江著的《一道消失的风景――丰子恺艺术思想研究》、刘立新的《众多的谱集、无形的丰碑――音乐出版家钱君甸》、何芸《辛勤耕耘、潜心探索――音乐理论家缪天瑞》、孙继南的《弘一大师有关人物论文集――弘一大师与刘质平的因缘》、石山的《直行终有路、何必计苦荣》――访孙继南教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另外,海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如日本学者、美国学者、台湾学者、新加坡学者、香港学者等的相关研究。所有这一切,对于我们全面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大有帮助和启迪的。目前看来,在诸多与本论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中,还缺少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联系起来作综合性研究的成果,现有的局部研究成果也只是侧重李叔同一般的音乐思想和艺术活动的初步描述,甚少涉及更宽泛内容的深入探讨,更缺少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置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置入中国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系统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所以,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独特贡献、思想和变更的流程;不能准确地描绘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各个时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影响的历史事实和全貌。鉴于此,本论题的研究,将力图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作更深入的、拓展性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音乐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历代音乐文化传播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系统,并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因此,本论题的研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坚持以史为基础、以论为辅助、史论结合的原则。在具体的研究和写作中,采取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力图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思路,将努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因为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其真正的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所以,尊重历史事实,给研究对象以公允的评价,这是一个研究者的最基本的责任和素质,也是研究本论题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还应该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文化发展背景中进行考察,不能仅就其本论题中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隔靴搔痒式的研究,要透过中国近现代史中折射出其它文化教育领域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去进行全面的梳理、比照,从而揭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独特存在方式、本质规律、价值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所以,研究和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就应该取这样的思路。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35-03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对音乐教育的偏见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症结

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常常把时间花在学音乐的孩子归类为“不务正业”的落后生,他们常被父母戴上“不好好学习”的帽子。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将来考大学有用的“主课”上,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不仅可以给父母脸上带来光彩,还可以在将来获得孩子经济上的返哺。对于校方来讲,学生的升学率是教师评职、领导晋升的主要指标,这种功力性教学思路势必在素质教育发展上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免不了要遭受被挤占或根本不开课的命运。这种农村基础教育形成的“合力”,构成了农村应试教育的一个顽固的“堡垒”,久攻不破。这种应试教育不但排挤着“无足轻重”的“音乐课”,也阻碍了新时期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师资状况严峻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

1.师资短缺。目前,我国的师资队伍状况仍不能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音乐教师缺口依然很大,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则严重不足。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配备的要求,到20世纪末我国中心校以上小学尚需专职音乐教师5万人左右,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需要音乐教师3万余人,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需要兼职音乐2万人左右。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所属农村中小学共有专兼职音乐教师387人,其中初中38人,小学339人,初中专职教师26人,兼职教师12人,小学专职教师9人,兼职竟达330人。农村小学95%以上是非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有的地方甚至连兼职教师都没有,同时这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只能识简单的简谱,弹奏能力就更谈不上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师数量不足、合格率低、流失严重,而且这些艺术教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艺术教师则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和初中的音乐开课率很低,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空白;中小学校的艺术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教学内容和安排缺乏整体规划;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3.教师离岗现象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只关注学生在考试科目的学习,音乐课不受重视甚至被挤占,音乐教师也不受重视。评职、评优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课教师。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音乐教师认为在评职、评优中根本无望的占12%,想争取但机会很少的占25%,看似公平其实有别的占30%,公平竞争的占33%。工作中不受尊重得不到公平使音乐教师的工作态度普遍较为消极。有机会的音乐教师就转行或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处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八届本科毕业生177人、七届专科毕业生:255人,共计432名毕业生中,有109人离岗,离岗率为25.2%。这意味着每4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离岗。

(三)教学设备落后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物质因素

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备器材配备率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远远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设施和器材的配备情况比较齐全的占7%,基本齐全能够开展基本教学活动的占42%,不够齐全勉强开展教育活动的占45%,所缺较多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占6%。很多学生分不清竹笛和箫,更不知道西洋乐器为何物。在他们的概念里,任何可以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很多人在读高中前从来没有见过钢琴。这是农村音乐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展望

《音东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科学目标和实施准则,也是一份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不是一次孤立的音乐教育课程改制,而是面向21世纪,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大规模改革步骤中的重大措施之一。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整个音乐教育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虽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各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发展快慢的问题。新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经济政策、思想指导方针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有利局面。

三、高师音乐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理论依据

(一)新的就业理念和趋势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机会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扩大招生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难问题。就社会对音乐本科生的需求而言,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已渐渐饱和、私立的学校对音乐教师专业要求也很高。就业形式的实际情况以及随着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的提高,就业的方向逐渐转向农村中小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技术和思想合格的毕业生,满足社会所需。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需求均衡的教育资源

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尽快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的状况,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抓好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就抓好了学校艺术教育。近几年,一些高校都开展了支持边区教育活动,许多大学生自愿去老少边穷地区教学。大学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树立起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肩负祖国、时代对教育者的召唤,每一个大学生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三)国家政策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政策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吸引高师音乐人才执教农村中小学。国家政策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优惠和倾斜的政策照顾,对于那些落后、困难地区,进行“定向培养”。2007年,我国部分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已走出这一步,招收免费生,自愿签订合同毕业后志愿去农村中小学工作的考生,上大学期间免收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带来很高的社会呼声,这些年来的践行反响良好。这让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可喜前景。

四、培养合格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施对策

(一)牺牲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成为合格的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前提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需要牺牲奉献的精神,到物质贫乏、环境较差的农村去执教更是需要很好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准备。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对音乐这个“副科”的偏见仍是比城市要严重,在农村当合格的音乐教师真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农村要切实开展基础音乐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不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农村音乐教育存在教学设施差、经费短缺、教学环境差等诸多情况,面对困难首先要具备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实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

(二)基础音乐教育要本着不遗余力地推广素质教育的原则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高师课程设置要以培养新时期合格中小学教师为宗旨,遵循科学的培养目标,按照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教育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使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综合,而且要能体现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加注重其发展性。教会学生学习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要素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艰苦条件,在对开展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障碍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果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发挥想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造性音乐教学,那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教育正是培养想象与创造力的一个丰富载体。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比音乐教育更具这种功能,因为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创造性为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音乐的现实性与指向性又为联想思维提供可能。通过音乐教育可直接充分地启发人类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之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定要体现创造性。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探索与研究,编写具有创新性、顺应教学改革潮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音乐教育,使这种学生更能贴近社会,贴近人生,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精神的人才。

(四)合理整合课程、培养综合性、应用性人才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课、文化课、教育类课程,在选修阶段还有文理交叉互选的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文化层次和修养。但实践证明,这些课程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彼此呈分离状态。文化课侵占了学生大时间,专业技能被文化课程慢慢侵杀。而教育类课程业不能学以致用。这些课程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更深层次看是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变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需要,所以高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要不断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育资源。课改的主要形式包括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音乐与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整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把各民族民间文化、哲学、美学、姊妹艺术、科学文化知识等融入音乐教学。

(五)突出“师范性”,重塑师范办学特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一直在走专业音乐学院的老路子。许多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层次办学的理念是对的,但一定要以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为特色和主流。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弹能唱,更要能讲能教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将来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以及教育实习。这里要说的不是教育类课程多少的问题,而是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教育课程除了共同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应有突出音乐本身特点的学科,如音乐教学法。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音乐艺术学利的特殊规律,要求我们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具有自己的特色,解决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殊问题,比如,音乐听觉的训练、音乐审美教育、合唱合奏的训练、音乐想像与创造、音乐情感与表现等。

参考文献:

[1]毛小平.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一个关于农民知识贫困的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3]课题组.应当加大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4]李郁兰.近十五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教育,1997,(3).

[5]龙亦凤.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6]杨华.《音乐课程标准》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郑颜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面向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实际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8]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2).

[9][12]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10]刘磊,陈党生.中小学课程改革给高师教育带来的几点启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3

【关键词】研究;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49-01

谢嘉幸,1951年10月生于武汉,现任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心理学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职务: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著作:《走进音乐》《德国音乐教育概况(1)》《音乐分析》《音乐欣赏教程》等。

谢教授主要从撰写论文的几个要点等方面来进行讲座的:

一、学科研究的基本步骤

在这方面,谢教授主要讲的是本研究方向的经典文献、音乐分析与解释的方法、选题与研究方法、研究的过程与写作。研究问题基于背景、经验、兴趣、文献四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学习研究,根据学科特色寻找研究方向。我们应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实我们的教育思想,把我们所学所用同实践相结合,用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选题

1.是否有一种理论或模式是该研究和探讨的;2.是否有特定的问题是该研究或试图借鉴。在这两个问题中,谢教授主要讲研究问题的产生、研究方向与学术价值的倾向、实践和社会需要。理论基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发现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可以通过实践来弥补。选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科发展前沿上的课题,综合性研究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思想、新结论,空白的填补,通说的纠正,对前说的补充。其他学科的启示与移植对研究问题有一定的帮助。选题要注意几个方面:现实可能性(有占有资料的条件、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专业之长),课题大小要适当,要能得到指导,考虑限定的时间、计划的篇幅,对课题要加以限定(内容范围不宜太大,难度适中,注意扬长避短)。选题的依据是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简述;论文选题及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将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等。在选题方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更注重论文的实用性。我们通过众多的教研培训、教学研讨、观摩课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再通过实践来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选题对于我们来说,从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写尤为重要。只有选好题目,我们才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文献的量和质的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历史的量化质化研究,从描述的量化质化研究,实验的量化质化研究。1.审核与鉴别:对搜集来的资料作可靠性、新颖性、适用性和典型性的判断;2.分类整理与提炼:将选择后的文献资料按论题的需要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宝塔式的分类体系或信息集合。研究方法中包括学科方法和哲学方法两种途径。首先要从文献中搜集事实,把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的文献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脉络分明、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题的不同需要,对资料进行集中、比较、提炼,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大致的分析和构思,为构造论文提纲打下基础。分类方法有两种:性质分类、形式分类。性质分类从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学科理论、基础理论几方面着手;形式分类从理论、乐谱、图像、音响、音像几方面进行搜集,搜集过程中要考虑文献的真实性。其次是调查事实,要从事实的量化与质化两方面进行调查。然后把事实描述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占有(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取(充分)。楸3肿柿系淖既沸裕一些新鲜的观点、好的见解,最好是原样不动地摘录下来,有原著价值的可以直接引用。记录的文献内容包括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原因和怎样,谢教授把其称为五个“w”和一个“h”,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然后对事实进行检验。

四、音乐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4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17-01

一、致力于音乐教育的学习

萧友梅1901年在广州时敏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钢琴与声乐,1904至1909年一直在东京音乐学校注册学习,1906年期间在东京帝国大学部学习教育。1912年,萧友梅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之余,同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专修音乐理论。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1916年,萧友梅向莱比锡大学提交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这是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乐器、乐队史的专著,其中不但指出了中国音乐文化在近代以来发展缓慢和滞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提出发展音乐最为重要的方面: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的培养。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二、为我国音乐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基础的音乐教育上,萧友梅有着自己明确的主张,首先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针对不少音乐学校忽视音乐教学,任意减少教学课时的情况,他提出要修订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增加教学时间,并且订立音乐教育视察制度。其次,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设,萧友梅痛感我国中小学校长期以来无适用教材,他便一面积极的倡议重编音乐教科书,一面身体力行编撰了多部供普通初级中学使用的乐理、唱歌、钢琴、风琴教材。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使青少年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音乐教育发挥自己的力量。继萧友梅之后,更多的音乐教育家加入到创编音乐教材行列中,终于改变了中国教育完全依赖外国教材,和以外国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

在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倡导和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无疑占有首屈一指的位置。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1927年11月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高等的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无高等音乐学府的历史,对20世纪华人的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全国各类音乐机构输送了富有活力的新鲜血液,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由此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他认为:实行“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系统、科学的现代教育制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应该是必要的,是适应时代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同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否定“全盘西化”,对待国乐要有“采取其精,剔去其渣滓,并用新形式表现之”。 萧友梅的见解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音乐文化它始终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的,没有脱离社会的音乐文化。

三、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留学海外时间最长的音乐家,萧友梅对西方音乐文明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学习西方音乐,整理中国旧乐,再创造出中国新音乐。而当时的中国音乐教育才刚起步,就只有两种办法:“请进来” 和“送出去”。在“请进来”这点上萧友梅不遗余力,在办学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萧友梅曾聘请查哈罗夫、苏石林等诸多外国音乐家以及黄自,周淑安等曾留学海外的中国音乐家到国立音专任教。有“请进来”之余还必须有“送出去”再回来的优秀专业人才。于是在1928年5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拟请大学院以后选派西洋留学生时注意音乐科学额按》就反映了萧友梅这一思想提案。该提案提出了政府在选派留学生时关注音乐学生名额的建议。这些都是萧友梅在音乐人才培养上所做的努力,他一直希望国乐方面的人才能够同时认真学习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借鉴西乐,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的新国乐。

四、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在教学机构、教学制度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实行旗帜鲜明的“拿来主义”

运用“拿来主义”无论是萧友梅在世期间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还是他去世后建立的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都或多或少的沿用了这一做法。设置理论作曲、键盘乐器、声乐、国乐等若干系科或专业,并根据师资情况开设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概论、音乐欣赏等音乐共同课和文化课。这样的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组建立的一些音乐学院也没有多大改变。

2.以发展眼光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萧友梅虽然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弊端,可是他并未丧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信心。在从事专业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不忘加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并积极支持“国乐改进”工作。这一观念继萧友梅之后,在年轻一代的中国音乐家身上很好的得以体现,并获得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他们中间有些人曾经在国立音专求学,有些人曾经与萧友梅共事多年,有些人虽然没有和他有直接接触,而对这一问题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认识,这些都成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萧友梅不遗余力的通过广播、杂志、书籍、音乐会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大众宣传音乐,提醒人们“多听好的音乐”,尽量避免“靡靡之音”乃至“淫词淫曲”等不好的音乐作品对人们,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这说明萧友梅及一些音乐家们一直没有放弃用“唤起群众的精神”的音乐去影响民众精神生活的努力。他们对当时社会庸俗、颓废、格调低下的音乐作品造成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希望以音乐的力量来改造社会。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在更多的青年人中间提倡优秀的音乐艺术,用它们来占据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

结语: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中强调学习西方音乐,整理中国传统音乐,在中西融合中创造中国新音乐的一贯认识;对专业音乐教育极其重视,培养了许多的专业音乐人才,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燃烧自己,倾其一生的崇高奉献精神,理应成为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自我期许与实践的崇高信念!

参考文献:

[1]汪敏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5

关键字:高师;声乐;教学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音乐教育;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76-01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音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如《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儿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充满爱的力量。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冲击着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点滴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通过课堂上对歌曲的理解,对旋律的记忆,这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记忆力。再如通过对乐器的认识,学生可以分辨出音乐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精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交流,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

1、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做到专心听讲,能有效的与音乐老师进行互动,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民主和谐、活跃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已经基本形成。同时,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如大合唱比赛、舞蹈大赛等文艺比赛的展开,有利于培养全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可以挖掘有艺术才能学生的潜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2、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枯燥的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一方面,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参与、表演特点都在逐渐走向个性化、创新化的道理,并且着重强调团队合作。在演唱比赛中有组合表演,主持人大赛中有即兴发挥,表演有课本剧片段的台词对话以及课本剧的表演。这些活动都大大培养了一批组织策划、创作艺术与艺术策划的人才,使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有利于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3、给校园注入新活力,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音乐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使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究音乐。由学生们自己组织并开展的音乐文化节,以新鲜独特的角度和视野给校园注入新的活力。文化节上,学生们通过合唱、舞蹈、音乐剧、话剧四个板块,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综合大比拼,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参与激情高涨,这极大的增强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4、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通过开展具有学校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认可。同时,各种校园音乐活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的提升,促进了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教师带领学校的文艺团队在省市区的一系列文艺竞赛中屡获殊荣,取得傲人的成绩,这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最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如何使小学音乐教学更好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完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教师一定要科学系统的进行备课,合理的安排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与心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用音乐文化的魅力感染并鼓舞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情况的交流,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应适度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建立新的课堂结构,把思路打开,首先,要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的挖掘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再次,教师要解决问题,将学生的迷雾拨开。最后,应该做到课外延伸,进行知识拓展,点明主旨,深化情感体验。

2、教师应提高对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的新领域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抓住"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把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音乐实践活动。要充分的解读教材思路,广泛搜集各种与音乐有关的图文资料,积极探索新的发现,给学生带去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

3、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的兴趣

每个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和侧重面不同,有的学生喜欢积极欢快的歌曲,有的则喜欢缓慢抒情的歌曲。有的学生在乎音乐作品的整体感受,歌唱者动听的演唱,有的则喜欢音乐作品中歌词错表达的故事与感情。作为音乐教师,应把握学生喜欢音乐的特点,鼓励他们坚持探索喜欢的音乐,应多去积极引导,并让学生多总结通过欣赏音乐所产生的感悟。让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让音乐课堂成为音乐爱好者的集散地。

4、开展丰富的校园音乐文化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7

关键词:周大风;音乐思想;音乐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4-2172(2017)01-0083-05

周大风是一位有建树、敢直言、富创建的音乐家;一位心里装着音乐教育、创办音乐教育期刊、着力推行教育实践的音乐教育家;一位将目光投向浙江民间音乐、实践越剧改革的民族音乐学家;一位勤勉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作品的作曲家;一位探索戏曲音乐本质、提出“一曲多变应用”命题,基于经验而超于实践的音乐美学家。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音乐领域,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搜集、分析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人手,系统提炼周大风音乐思想的内涵,客观评价周大风的音乐贡献。

一、人生在探索中实现

周大风自幼跟随叔父、祖父学习诗词、书法,深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尤其酷爱音乐,4岁就在叔父的指导下制作胡琴、研习工尺谱、自学竹笛等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时常参与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出活动。这成为他日后终身致力于浙江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他深厚“民族情怀”的具体演绎。他6岁入浙江镇海灵山学堂开始接受正规音乐训练,师从陆仲任,专攻作曲、键盘和音乐理论。这所学校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道尔顿教育体制”使其在音乐、诗歌辞赋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这对周大风的志趣爱好和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936年,小学毕业时,他音乐、美术水平都被教师集体评估为专科一年级的水准。随即转入上海就读于“道一商科职业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大风辍学回到镇海,与同学、爱国乡民一道创办了“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任团长。他积极创编抗日宣传节目,带领剧团到乡间巡回演出,宣传抗战。其中歌剧《铁花》是依据申奋的大型话剧改编、配曲而成的,也是周大风的处女作。1938年,周大风一边在上海益丰搪瓷公司当学徒,一边向国立音专王瑞娴教授学习钢琴,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黎锦光、陈歌辛等人的乐队,编写歌曲伴奏、给话剧配音、为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处于强烈的爱国热情中的周大风,在上海的爱国报纸上发表了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孤独艺术家之歌》《白米谣》《故乡》等抗战歌曲。

1943年,周大风来到江西赣州,担任“中华儿童新村”艺术指导员,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生涯。在这里,他创作了儿童歌剧《不夜天》、歌曲《小公仆歌》。1944年,周大风去到“广昌中学”任教,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9月,周大风回到故乡,先后在定海师范、新昌中学、宁波二中、杭州大学等地担任教师,一边研究音乐教育,一边坚持音乐创作。期间创作有《猴子戏》《明日就是春天》《破房子》等歌曲,以及大型歌舞表演《人民大合唱》等。

1950年,周大风离开讲台,受宁波地委的委托,着手筹建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并被任命为团长。1952年,该团撤销,周大风随即转入浙江省文工团,任团干兼乐队队长。在这里,他提出了“男女合演”的越剧改革思想。与卢炳容合作为越剧《罗汉钱》创作唱腔、配器,大获成功,成为越剧改革的先锋。先后任浙江省文工团乐队队长、浙江省越剧二团艺术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音协主席等。这一时期,周大风一边从事越剧作曲,一边将目光投向浙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与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理出版了《越剧流派唱腔研究》《民族化歌词、曲调、伴奏的写作》等多部理论著作,在杭州组织了“”后国内第一个琴社组织――古琴研究会(后更名为“西湖琴社”),创作有《雨前曲》等越剧作品,还为绍剧、评弹、婺剧、甬剧等作曲,发表《漫谈兴趣教学》《民族乐器的改革》等百余篇理论文章。

1998年周大风退休后,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音乐教育领域,创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创建浙江社会艺术学校、江南师范专科学校、周大风艺术专科学校,编写教材、深入社区和学校举办音乐讲习班等,直到2015年逝世。周大风至死不渝,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思想在行动中显现

在长期的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研究中,周大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发表了许多独具创建性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与学校社会并举的音乐教育思想

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内涵,古今中外早已有所论述。音乐学界普遍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为媒介实施的审美教育,其终极目的是使人通过听音乐来净化心灵、启迪心智、完善人格。他指出:“某些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的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及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在周大风看来,音乐有好坏之别,虽然他未能指出音乐好坏的标准,但流露出他辩证的音乐观。不仅如此,他还强调音乐教育具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即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使人崇真向善,从而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而他极力主张用音乐艺术陶冶与塑造心灵、完善人格,促使人们和谐共处,共同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针对“学堂乐歌”以来学校教育中流行着一种带欧洲风味的教材歌曲和音乐教育的结构和方法的时弊,他主张“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内课外多聆听民族的乐曲,然后在激发起兴趣的时机,让学生们多演奏民族的器乐曲或唱歌(主要是多声部合唱),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周大风认为,音乐从本质上说就是给人听的。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怎么样教给大家听音乐的方法和知识,各级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共同任务。应改革“以唱歌为中心、识谱为辅”的现状,明确提出以欣赏、器乐、唱歌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周大风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提出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在他看来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来“玩”,来“各取所需,各择其好,各选其美,各得其趣,各展所长,各尽其兴,各悟其妙、各享其乐,各尽其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说:“尊重学生的爱好,并不是百分之百地顺着学生的喜好。有时候,教师也要在欣赏活动中,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听,并发动讨论,各抒己见,这样,可在选择乐曲中防止‘偏食症’。因为通过广泛的聆听乐曲,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对某类乐曲产生美感,甚至还会在一生、二熟、三爱、四迷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某类乐曲或对某一乐曲情有独钟了。这正是走上兴趣广泛的契机,更是玩弄乐器时有一专多能的萌芽。”由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

(二)继承性与衍变性统一的民间音乐发展思想

周大风认为一个剧种要蓬勃发展或健壮地生存下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是首要的。此外在发展更新中努力注意个性的发扬也非常重要。而民歌的发展也体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和衍变性,它与戏曲、曲艺、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曲有着密切关系。民歌的产生、发展、记谱法的演变,民歌体裁、题材内容的变迁,有因时而变、因地而衍、因人而异和因情而殊等规律。故而在《浙江民歌的音乐特色》中将收集到的2000多首浙江民歌与浙江古代音乐史料、地方戏音乐、曲艺音乐、民间器乐曲、各地语言特点和民俗风情等结合起来,从学理层面、历时状态以及空间维度等多层面总结了浙江民歌在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旋法、曲体结构以及演唱等方面的特点。

此外,在周大风看来,民间器乐曲的发展同样遵循着继承性与衍变性的统一,体现出代代相传、代代相交,因地而迁、因时而异、因人而殊、因情而化等特点。故而提出民族器乐曲的创作要在题材、形式、风格、形象、手法等方面下功夫,要用独特的个性来诱导听众获得审美的享受。他在《一宫贯穿全曲――民族器乐曲的薄弱环节》认为应深入挖掘我国声乐曲中有关移宫犯调的各种手法,为器乐曲创作所用,同时也要在已有的器乐曲中总结它们的经验,运用于指导当代的创作。并提出我国民族乐器改革应当遵循的总原则:“保留特色、发展特色、扬长避短、改进补充、讲究科学、祟尚创造。”

(三)时代性与情感性统一的儿童歌曲创作思想

周大风认为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只要简单一些、短小一些、口语化一些、音域适合儿童些,曲调上口些,就可以了。”他在《从(摇到外婆桥)谈幼儿歌曲的特点及创作》中通过对宁波儿歌《摇到外婆桥》歌词以及音调的具体探究,列举了当前儿童歌曲创作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周大风眼中,歌曲创作中的“时代感情”并不是概念性的事物,而是生动具体的。看某一作品在表现特定题材的感情、气质、意境方面,是否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意境的具体情况。离开歌词所规定的具体情景空洞地谈什么时代性,那是隔靴抓痒。此外,周大风提到“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有起有伏,这就形成了对比。缺少对比的因素,表现感情就会感到平淡。但又要注意整体的统一因素,不能杂乱无章,只有变化因素,而无统一因素。因此,在设计伴奏时如何运用对比及统一的原理,是促使作品成败的关键问题。

(四)历史性与逻辑性统一的音乐审美思想

周大风认为音乐的美感首先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大多来说是感性的,但也不排除伴有理性的因素;音乐的美感是个人主观的产物,所以会存在偏爱,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偏爱也是能够改变的;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音乐或是比较新奇的音乐更容易产生美感,不过只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音乐的美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年代,对于这一年代的东西比较熟悉;但不同时代的作品也同样产生美感,因为有的时代的音乐作品仍然能引发大家的共鸣;音乐的美感有着民族的习惯性,有时不同民族的音乐也会引起美感,因为他们存在共同之处;音乐的美感会存在一定的阶级因素,只是不同阶级的艺术也有共同美感;人们对音乐产生美感的前提条件是作品的个性和艺术形式的完整性。

三、贡献在历史中凝聚

周大风将一生的热血倾注于音乐事业,他想方设法推行音乐教育、身体力行从事音乐创作、孜孜不倦探究音乐理论、不畏艰辛整理民间音乐、不辞辛劳普及音乐知识,为推动中国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执着教育实践

作为音乐教育家,周大L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先后在江西、浙江等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首创“类比式音乐欣赏教学法”,倡导欣赏、歌唱、乐器三结合的音乐教学体系;撰写出版《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小学音乐名作欣赏》《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学生新歌选》等音乐教材;发表《漫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教育改革刍议》《谈专业性艺术教学》《音乐教育重在熏陶》等专题论文。

1977年,周大风为了提高戏曲音乐创作水平,在浙江省艺校创办了“戏曲作曲培训班”;1983年又在浙江省文化会堂创办了致力于普及国民音乐教育的“浙江社会艺术学校”;1985年,周大风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夏野、陈应时等人的协助下创办了“江南音乐师范专科学校”;时隔20年后,又在浙江创建了“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等。1982年,周大风为了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况,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开辟交流的园地,创办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并任主编。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停刊的《浙江音乐》得以恢复,这些期刊刊载的内容都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主,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二)勤勉音乐创作

作为作曲家,周大风于1937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即将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作曲。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周大风发表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伟大中国歌》《堡垒进行曲》《守住生命园地》等20多首抗战歌曲,《数新楼》《小警察》《白米谣》《大灰狼讨饶了》《老师来到我的家》等儿童歌曲,《不夜天》等儿童歌剧,鼓舞士气的《小公仆歌》,讽刺反动统治的《破房子》《涨价也有歌》《明日就是春天》以及大型歌曲表演曲《人民大合唱》等,还创作有《郢江中学之歌》《西湖四季歌》《学生进行曲》等,约计创作歌曲百余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男女合演越剧《江姐》《金鹰》《罗汉钱》《两兄弟》《雨前曲》《五姑娘》《斗诗亭》《春到草原》《风雪摆渡》等60多部现代戏作曲,其中《雨前曲》的插曲《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教材。同时,他还为评弹电影《燕窝鸟》、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20多部民间曲艺作品谱曲。

此外,周大风发表了《宫调转换――一种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发展手法》《节拍的民族特点》《谈校歌的创作》等文论,在音乐节拍、旋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创作技法方面都有独特的见地。

(三)潜心音乐理论

作为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将目光投向民间戏曲和曲艺的研究方面。探寻音乐之所以是音乐的本质、戏曲音乐的发展规律、研究民歌的特征、改革乐器等,彰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贡献。在周大风看来“音乐中声态、形态、动态、情态、以及一切能展示人们内心感情和气质的称之为‘音乐形象’。但在具体运用中,因制作者水平不同,作品就有良莠高下之分。也因欣赏者文化素质及生活经历不同,其接受程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在越剧研究方面,他出版有《越剧音乐概论》等,对越剧的起源、发展、唱腔做了较为详尽的探索。在论文《我与男女合演的越剧》中介绍了越剧音乐的创作方式,如用钢琴为越剧伴奏、探索其音阶旋律发展的“移宫学说”等,总结了越剧音乐的成果。《越剧是嵊县土生土长的吗?》对越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进行探究,认为越剧并非在嵊县土生土长,而是起源于外地,传到嵊县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其它戏曲研究领域,其《中国戏曲的特点及传承》对昆曲、皮黄诸剧种、梆子腔三个声腔中主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如何继承与发扬戏曲音乐给出建议。《戏曲音乐中的音阶、调性变化》以我国多种戏曲音乐为例,从它们的音阶变化、宫调转换、调式转换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我国戏曲音乐进行系统研究。《谈戏曲声腔的研究》提到研究戏曲的声腔脉络时,宜采取文献、文物、调查访问老艺人等相结合的方法。还要对有关戏曲剧种的现有音乐状况、参考资料以及有关剧种音乐录音资料和曲谱等,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并在《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中对茅原和曹凯等人关于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的论点提出了戏曲“一曲多变应用”的美学主张。而《昆曲(戏曲)唱腔谱写要领》从材料、曲情、词义、性格、男女腔、句式、四声、南北曲、套曲、重c曲、曲牌、主腔、前腔、么篇、务头、移宫犯调、集曲、起调、起调、毕曲、速度、常用腔、过门、和唱、关于唱词的写作意见对昆曲(戏曲)唱腔的谱写给出了宝贵意见。

作为音乐理论家的周大风也十分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提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音乐教材尽量的采用民族民间音乐为教材。发表了《童心・童真・童趣》《拓宽学生的思路一漫谈教学法及思维方法》等理论研究成果。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8

【关键词】小学民族音乐问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14-01

一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音乐可大体分为五类:戏曲音乐、器乐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及说唱音乐。目前,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理论影响,渗入了许多西方音乐理念,造成重音乐而轻文化的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缺乏乐趣

在教授学唱歌曲时,通常是逐句教唱,学生感觉乏味,课堂缺乏活力,使音乐课堂成了单调的识谱练习、歌曲练习。

2.对文化内涵了解肤浅

现在的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分析作品的形态,对音乐的存在意义则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春江花月夜》的民乐合奏,在教学时,大多音乐教育者只是对该曲的年代和来源做了笼统介绍,接着就分析曲式。学生听完了分析也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首曲子的魅力关键在于中国古典音乐独有的神韵。对其他诸如地域环境、音乐传承方式以及历史因素完全没有概念,也就更不可能去思考音乐和传统文化、儒家哲学之间的渊源了。

3.过于注重技术

在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重点,造成学生被技术束缚,以至于成为单向发展的人。很多学生都沉浸在训练演奏技能中,把学会高超的演奏技能作为最终目的,这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演奏技能本来是更好地传达表现音乐的工具,如今却主宰着青少年的情绪。进行演奏技能培训时,学生机械式的演奏,常为某个动作或某个乐段失误而担心。在演奏过程中享受的不再是艺术,而是一种精神负担。相反,在民间艺人演奏中,他们完全摆脱了演奏技巧,可随心所欲,只有这样,才能把民族音乐中的至情至性传达出来。

二改进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措施

1.提高欣赏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优秀的音乐作品常常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用其感染学生,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让他们领略到内在的精神文化和情感思想。民族音乐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辨能力。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丰富多彩的民乐文化环境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提升。此外,培养人文精神,还可以加强民族音乐的交流,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

2.从丰富感知入手

课堂上应给学生大量听唱演奏的时间。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利用直观具体的视觉效果加深小学生对抽象听觉的理解,这对音乐教学很有帮助。让学生零距离地和民族音乐相接触,挖掘其中蕴含的人间真情、伦理道德、民族尊严以及人文境界,从而健全人格。

3.在实践中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若民族音乐教学囿于教材,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消化所学内容。对此,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以《民族花苑》为例。《民族花苑》里的民族音乐涉及到藏族、蒙古族、傣族、瑶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每一个民族做成一个专题,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民歌乐器、民歌风格、民族舞蹈等。

4.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音乐各科教学中

为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欣赏能力,教师可在钢琴、乐理、声乐教学时,有意识地加入民族音乐成分,如在声乐课堂上,除了教西洋唱法外,还可以传授各种曲艺唱腔和民族音乐的歌唱技巧。在钢琴课堂上,练习曲目可以选择我国的民族名曲,这样在弹奏时可以边欣赏民族音乐的优美,边掌握民乐独特的曲式理论,在感性和理性上都有所获。

普通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而开展的艺术教育,其中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重点。因此,在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要精选、教透、深悟,使青少年真正从中受益,既学音乐,又学做人,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立红.制约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19):12~14

[2]薛俊敬.构建新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J].唐山师范学院报,2010(4):140~141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9

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历来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程方面的教育培养,却忽略了音乐教学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不能忽视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将音乐教育植根于学校这个大环境下,让音乐教育更好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之为校园建设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1.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在包含诸多内容的同时,具有丰富的内涵,属于文化现象的一个范畴。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小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

基于上述,小学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利用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可行的。

2.1利用音乐教育的引导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是本真的体现,这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美的人性,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善良美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音乐是具有引导性的,它可以用它自身的真诚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得到启发并产生共鸣;音乐是美的,所以它表达的教化和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美的,可以使学生在道德上更上一个台阶,与自身最真实且最真诚的情感相呼应;另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课题,它需要经历漫长且艰辛的一个过程,使得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从而美化学生的内心和灵魂;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和建立,养成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利用音乐教育的激励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帮助其建立向上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用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启迪学生的心智,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的同时,在校园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和朝气。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3利用音乐教育的凝聚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师生形成凝聚力的核心。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在训练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配合着才能完成的。例如,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合唱讲求协作,在保持各声部发音平衡的同时,达到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统一;合唱队员只有与指挥协作等才能传递优美的声音;舞蹈演员更是要按照音乐的步调,一致行动,才能把音乐与舞蹈完美的组合。诸如此类以培养学生团队凝聚力、团队协作精神、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根本目标的活动还有很多,在校园精神文化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激发校园人的合作意识,促进师生的交流,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2.4利用音乐教育的美化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音乐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通过开展集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可以在帮助学生提高见识的同时增强其辨别善恶丑美的能力。以教师和学生为良好文化氛围的发散中心,将校园全方位打造成为一个积极健康、文明礼貌的大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通过师生一同参加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将知识融入到娱乐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音乐的教育力量,不仅能够利用环境影响人,更能利用人来创造环境。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篇10

【关键词】贺绿汀;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中小学

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在为我们留下大量钢琴声乐以及电影配乐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贺绿汀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办学观方面首创“一条龙”的音乐教育办学体制,为高等音乐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贺绿汀不仅重视专业音乐文化教育,而且在全民音乐文化培养方面强调普及意识,注重音乐对于普通群众素质所起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现代中小学虽然已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美育仍然是有所缺失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界的老师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过分重视智育而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贺绿汀曾说,“高度发达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宽厚的塔基还要有坚实的塔身和高耸的塔尖,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亦复如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发展智育、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同时还为金字塔塔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高等音乐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

一、民族音乐遗产丰富但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贺绿汀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其民间音乐遗产之丰富,世所罕见”。民族音乐从古至今都应当是受到重视的,它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就目前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不完善的,首先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类所谓“主科”来说音乐只是“副科”,一周的课时只有两节(小学低年级)甚至一节(小学高年级、初中),课时安排量比较少。再有,在进行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不多,且相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没有兴趣。笔者曾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喜欢民族音乐吗?希望对民族音乐有进一步了解吗?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民族音乐?”学生中只有少数学习过乐器(钢琴、二胡、古筝等)的孩子喜欢民族音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苦于接触民族音乐的渠道很少,难以了解到相关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觉得民族音乐听起来很“俗气、土气”。这些孩子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反而有很大的兴趣,认为那是动感音乐,听起来很“酷”。导致这情况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主流,学生容易被大环境影响形成“追星”的风气,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则寥寥无几。

二、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贺绿汀的办学思想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音乐是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自然就会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贺绿汀做出了大量举措来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如对民间音乐进行汇集整理;重视保护民族音乐遗产;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以及为民族音乐教育准备师资及教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比重在新课标改革后明显增大,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接受和欣赏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给学生一个学习音乐的基础平台,了解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笔者曾教授过小学与初中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游子吟》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银杯》。在《游子吟》的教学过程中,因没有多媒体设施无法展示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部分只能播放音频,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学时运用钢琴进行教唱活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内容枯燥无新意,学生积极性很低,不愿意开口唱,在欣赏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且介绍古琴这一乐器,希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古琴曲兴趣不高。而在《银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导入环节播放流行音乐《乌兰巴托的夜》视频资料,视频中的“呼麦”和歌词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教材内容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有关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是一首祝酒歌,同时给他们介绍蒙古人民的信仰和风俗,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自主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愿意开口学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要求分小组展示所学成果。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取有趣又生动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视频、影像资料,适当的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民族音乐。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落实

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困难不仅是学生兴趣不高,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一些音乐老师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较低,对于有关民族音乐的单元重视程度低,教学过程也是按部就班,这同样是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的阻碍。贺绿汀提出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要想提高国民音乐文化水平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为全面的音乐工作者队伍。其中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如果教师的音乐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了解、学习与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去感化学生;其次,必须钻研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地爱上民族民间音乐。贺绿汀就“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建设”这一问题曾提出“两个关键”和“两个基础”,要求师生“丰富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每人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在建国初期,他曾在课堂上亲自用板胡教唱民族歌曲,这样的直观示范,能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要求每人必须掌握多种民族乐器演奏,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同样应当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笔者认为用民族乐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多接触多认识民族音乐,同时又能起到丰富民族音乐感性认识的作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音乐有一定认识,帮助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也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不至于到最后被流行音乐湮没导致“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欣赏到民族音乐,培养其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其喜欢上民族音乐,这样才能与音乐大环境中占极大比重的流行音乐“抗衡”。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纽带,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感情,有力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成长。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及其理论是关系到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并得以切实的实施。因此,我们应当遵从贺绿汀的民族教育思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展的趋势,不断钻研民族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姜瑞芝.论贺绿汀[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4]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建.贺绿汀的民族化音乐实践与音乐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文艺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