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3:24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一、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中国历来重视通过德育教育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我国第三次职教会议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江泽明同志提出“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2004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做好德育工作是国家的重托,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1.德育内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和。

2.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而深远的变革之中,国内经济转轨使国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又大多是文化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学生中,仍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吸烟、酗酒、打架、骂人、偷盗时有发生,迟到、旷课、不知道体谅父母,贪图享乐、花钱如流水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没有荣辱观念,好坏不分,集体主义精神不强等等,所以,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们所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德育工作。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基础差,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加之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把重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学生的德育基础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德育教育的成效。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变化,现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却相对稳定,形式比较死板,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滞后性”。比如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内容上还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③德育教育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素质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而德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德育教育必须有时间保证,但是由于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不到位,不少学校仍然沿袭以前的教学模式,课程开设较多并且难度较大,所以德育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特别是中职学校实行“21”学制后,德育课的课时更难保证。另外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专业课教学任务重,书本内容偏多,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的时间较少。

3.对策。①实行“精品招生”。招收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便于实施德育教育。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形式。如到革命胜地参观学习、请社会上老英雄、劳动模范作报告、在学校举行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等活动。③改革计划、改变管理模式,减少死板枯燥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时间,加强德育教育工作。④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师范作用。⑤注重德育教育在专业课堂中的贯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教好专业课知识而且也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⑥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做好课内与课外在德育教育中的衔接和补充。⑦德育教育先行,在事情出来之前做作到“防患于未然”。⑧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庭“四位一体”聊系沟通机制,创造和谐育人环境。

二、中职学校在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极其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加工业发展的瓶颈。个人认为职业教育提高实践能力,主要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1.存在的问题

①不少学校改革的意识还不够强,想尽量多的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老是考虑学生的学习后劲和知识面,造成教学计划的改革不够彻底,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②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影响实践环节,影响技能教育。③虽然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技能教育,实验实习设备不断补充完善,但由于招收学生太多,实训场地仍然偏小,各种教辅器材仍有缺口。④个别学生实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技能教育效果。说起来他们多么热爱专业,实际上一进入实习环节,总有个别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或者怕危险,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⑤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在学校实习,主要是按照实习课题一个一个来,没有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不少同学不知道这些课题到底用到哪里。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工作,学生对一些“守则”和“标准”也耳熟能详,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和思考: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源在哪儿?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1.2历史与现实的脱节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1.4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舆论的误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的喜多忧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太平”的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抗挫折意识不利。

(2)各种检查评比验收重“形象”,重表册,重汇报,而不重实效,会误导打学生产生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品质。

(3)选拔人才中的走过场,任人唯亲,只重关系,重金钱,而不重实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一种悲观心理,难以成才。

(4)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应对问题的对策

2.1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高职德育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大学生虽然已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

2.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3)社会教育,实践为主。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技文体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制作优良的德育课件,构建“绿色网站”。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2.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小学生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对德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提升自身素质,身体力行,树立榜样

调查显示,很多科学家、学者学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并不是在大学、硕士甚至是博士阶段,往往是在小学抑或是幼稚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只能从身边的老师、家长的身上来汲取养分,显然老师更具有权威一点。

班有班风,一个班级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往往也会成为什么样,可见老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有多么重大而又深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则是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良莠不齐。如果不加甄别,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小学生普遍自制力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己。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致力于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训、充满正能量的班级口号以及脚踏实地的学风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优美的校园更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富有个性的标语牌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德育环境的创造需要社会、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定期地展开家访,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小学生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得踉踉跄跄,老师要做的则是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制订出有效的对策,使学生茁壮成长。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0463(2017)10―0024―01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而当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转轨变型,使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进行再认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目前,素质教育在“升学率”的围困下,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依然是以升学率为准,导致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学校德育处于“说说重要,做做次要,出了问题大喊大叫”的尴尬境地。

2.德育目标理想化。当前,中学德育目标在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习惯性地把中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诸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等,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方法陈旧。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方式还是处于封闭的或基本封闭的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仍然只要学生按某标准去做,而很少解释为什么。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将学生看成管教的对象和接收器,面对社会改革前进中出现的新观念、新事物,照样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从”的老教条,生硬兜售,通过单纯地灌输进行教育,使德育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不佳。

4.德育队伍不优。从整个德育教师队伍来看,素质参差不齐,德育管理者忙于学校管理,一线的班主任忙于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

5.家庭德育缺失。近几年来,学校德育的光辉正日益被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守旧偏激、目标上的重智轻德、过度保护、忽视自立、重物质轻精神、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期望所湮灭,出现了严重的家庭德育缺失,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6.社会环境不良。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虽然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但缺德、失德、轻德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也浸润着学校文化环境,这对于尚未树立完整的价值观念的青少年在思想上必然造成强烈冲击,不仅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在未成年人的心灵上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从而造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困难性。

二、解决策略

1.强化德育意识。首先,要强化校长的“德育为首”意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落实“德育为首”的关键在于校长。只要校长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把德育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德育工作就一定能够落到处,学校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唯分数论的状况。其次,要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学校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和管理每一个学生,都应通过各种有效的精神引领和德育活动,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基本公民素养的独立完整的“大写的人”,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

2.细化德育目标。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上出现的新特点,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着眼,从抓实基础项目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制订德育目标,形成目标系列。

3.优化德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和情感沟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92-02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使得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的标准。我国的大多数学校认为只要升学率抓上去了就一切都好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把它作为唯一目的。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这种片面的只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先成人、后成才。但纵观现今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履行这个首要任务呢?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德育课多数是处于“灌输式”阶段,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内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未成年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道德不是外部规范的简单内化的结果,而是他身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在认识、评判道德现象的同时,协调自身与外部世界的道德关系,并时刻建构自己的道德结构,建构自己的伦理学的结果。尽管可能他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识很浅薄幼稚,但他却是建构的唯一主体,任何人、任何力量不能代替。

3、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偏离实际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从小学抓起,却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德育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德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4、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专职德育工作者队伍,学校里有书记、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社会上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员也不在少数。但其专业化程度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是平时专业水平低的教不好书的人才来做德育工作。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做德育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学生管住、吓住,不出事就可以了。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进修学习也只是科任教师的专利。通过对一些中小学调查了解到两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第一,做班主任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有多少人愿意做,甚至愿意待岗也不愿意做班主任;第二,德育工作者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目前的新课改培训,十八科的培训都有,就是没有班主任、辅导员培训。长此以往,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令人担忧。

二、解决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切实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着重点。纵观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如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即“德育是完善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认识了学生学习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却又不得不讨论一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做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2、开发网络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同时也克服了智德分离的弊端。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作出反应。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德育管理目标要实际化

学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道德素质,首先可把“礼仪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礼仪具体可见,贴近人心、人身和社会生活。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学生内心对自己、他人、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真善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行为的规范化,既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外在形式和具体表现,又是学生各种道德行为的基础。它能促进人们修身养性,用文明的心态‘和举止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创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其次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形成一个人所需要的正确的思想品格。道德不是靠“灌输”来养成的,而是靠身体力行来养成的。传统的德育目标定位远远偏离了德育的常态定位,导致了德育丧失了生活基础。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和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等。这与新课改下的德育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因此,解决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小学的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与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进行教学,而很少使用情感陶冶法、品德实践法等,同时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教与学脱节。当前,小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娱乐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老师往往对这些教学形式认识不足,使用单一、死板的形式,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

2.德育教育环境比较差。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危害,如互联网的发展为色情书刊和视频的传播,暴力信息的传播带来便利条件,这些信息模糊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小学生过分的受到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极端的自私自利心理,事事以我为中心,自律意识差。而且父母大多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只对学习好不好关心,完全忽略道德教育。

3.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道德教育能力低下是教师进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障碍,大多老师把教书与育人对立起来。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部分小学录用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独生子女,在教学及管理班级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以自我为核心、自以为是、不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等,除了教书,完成教学任务外,谈不上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1.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必要的,对各科教学发出德育要求,注重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老师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经验分享”等方式来实践课文的要求,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学校可以把德育融进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如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小红帽”、志愿者、希望工程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得到锻炼,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

2.美化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环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德育教育氛围能够对小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美化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软件,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班风上。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注意挖掘、整理保持发扬学校的优良学风和传统校风、以及优良的班风。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优美整洁的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品行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创建和谐的德育社会环境。学生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时时刻刻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单靠学校是不可能做好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各级种类学校之间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相互配合,整体推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一种良性的循环,开创学校德育的良好局面。

3.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他们思想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们受到的影响最多、最大。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依靠全体教师的努力,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担当起这份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忠诚报效,是教师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圆满实现。所有教师都应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其次要提高教师进行德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应具备科学育人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我国小学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对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小武.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3):77-78.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德育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低道德水平的反差,出现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际上你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首先,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常设机构,要有活动章程、工作计划和任务,要有例会制度。只有这样,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合力。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德育工作从来就是学校教书育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进而能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广东省教育厅也对中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下发了专门的配套文件,对德育课程、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在上下形成共识,共同重视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审视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许多问题,比如:生源质量问题、社会环境、家庭影响问题、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等。只有对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剖析,才能更好地找出解决的对策,达到育德的目的。

1.1生源质量低下。

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获取知识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大都不尽人意,读中职的往往是报考普通高中无望的学生。此外,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时,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排在最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属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事故高发群”。这是中职教育中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上的新困难和挑战。

1.2家庭教育影响。

“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这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危机令人忧心忡忡。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或二胎子女,家庭一直以他们为中心,家长的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造成不少中职生有任性、不爱关心他人的习惯,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处世态度、生活观念、教育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得不到来自家庭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指引,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自我,而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纪律意识及艰苦创业意识差。部分家庭对孩子上职校期望不高,只要求能管住、别出事,甚至个别家长只求学生能在学校跟他坐完三年就行了,这又造成了他们对自身要求太低,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特别是现在离婚率大大提高,问题家庭大量存在,对于青少年心理成长多有不利因素,潜伏着部分中职生心理不够健全的最初动因。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地推向了学校,把教育孩子的希望过分地寄托在教师身上,使学校的教育一直充当着教育体系的核心和支点,形成了“力挽狂澜”的被动局面,瘸脚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⑴社会偏见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对中职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差生,对中职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一些可以通过关心、引导从而教育成优秀人才的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职学生与考上高中的同学相比,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同在义务教育的学校接受教育,不见得上中职的学生在品德上有问题,如果如此定性地评价中职学生,认为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低下,必然误用德育的施教方法,无的放矢,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

⑵大众传媒的误导,像电影、电视、书报、广告、录像等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吸引大众,提高竞争力,于是就容易出现误导现象;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的网络:虚拟的空间,匿名上网,语言、行为等完全不受控制,缺乏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可以随意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而又可不负责任;网络游戏更让青少年着迷,可以更快的一展抱负,可以摆脱不堪的现实、可以当一回梦中的英雄;对多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够多角度解释多类问题,满足自己的好奇感。同时,网络中存在的很多少年不宜而又让他们好奇的资料,在缺乏管制的情况,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各种信息的鱼龙混杂,很多优秀文化被扭曲后再呈现,这严重干扰了青少年的鉴别判断能了,影响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对于青少年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形成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1.4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因素。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每周两节德育课、一节班会外,再无其他德育教育时间,更没时间组织其他的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基地太少,许多德育活动无法组织,特别是社会舆论过度抨击学生集体活动的安全问题,使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的压力加大,学校和班主任都不敢随便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还有部分德育教师思想不够重视,德育课应付了事,使学生将德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不是教育专业出身,班主任的年轻化、经验少,教职工的师德规范、行为表现较淡化,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部分班主任教育方法不当,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片面夸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把受教育者当做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迫学生接受既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必然不被学生接受,造成德育低效。

2解决中职德育困境的对策

2.1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教育的对象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是17岁左右年龄的青少年,他们正是长身体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开始形成的阶段,且多是第一次离家求学,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开始独立处理问题,各类从未面对过的社会、生活现实问题,各种矛盾,令他们处于无助和彷徨,同时,在社会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和波动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做到人性关怀,提高中职生的适应能力,从心灵关怀到生活、学习上的种种关怀,给学生熟悉的亲人感觉。方式可是谈心、讲座、报告、团体活动、看纪录片、看宣传片、案例探讨等;也可以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开展卡拉0K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球类比赛等活动,使中职生通过自我能力的展现来提高其在同伴中的认可度;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激励中职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忧患意识与拼搏精神;还可以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使他们能够释放压力,尽快转变角色,找到知心朋友,明白自己的目标与任务,从心理上尽快融人中职环境。此外,在假期,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深入社会,使学生能提前接触社会,提高学生不久之后的进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2根据教学阶段分层育德。

学校应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学前教育、在校教育和实习跟踪教育三个阶段。如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和学生上一堂摆正心态、克服自卑、憧憬未来的学前教育;学生入校后我们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尊师重教、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心里健康、医风医德等德育教育;学生第三学年到医院实习,离校前侧重于学生爱岗敬业、尊重生命、尊重病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就业等德育教育,教师做到有始有终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2.3优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更要正视到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别,他们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的一面,班主任应以博爱之心,以耐心和爱心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细心观察和了解,能具体、准确地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努力看在心里,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赏识的目光中得到勇气和鼓励,并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只有他们从内心感到你的认可,他们才能更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即使他非常顽皮,甚至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但作为班主任,我们都不应该一味的“批评”“处罚”“告家长”,更应该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不然只会使他们的错误一犯再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小孩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尊的个体,生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受到同样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看轻、看扁任何一个学生,最少也应促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的人。

2.4全员参与育德。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是专门为企业及工厂培养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的劳动者服务的。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拇指时代、网络泛滥等等。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抵抗能力弱,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心理不够成熟。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致使中职类学校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上网成瘾、打架、缺乏学习自觉性、谈恋爱、随口骂人、不尊重老师及同学、随地扔垃圾等等。笔者认为,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严重,学生看不起学校,更看不起自己。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中考“失败”者,他们在家长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中职院校的看法存在偏差,从而影响了学生们对学校的看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学是因为年龄不够打工,而并不是因为真正的想来学知识,这种观点不仅学生有,部分家长也有。

1.2 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及生活目标,没有学习任何知识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冲动、固执、攻击、嫉妒、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加之本身就是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而且为了弥补心理空虚,他们逃课,流连网吧,谈恋爱,甚至通过偷盗、抢劫等行为寻求“刺激”。

1.3 心理不够成熟,道德观狭隘,思想偏激。由于中职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品行不良的学生就容易出现道德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们认为的讲义气,爱面子,但是缺乏真正的正义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勤俭节约、遵守法纪是没本事的人才做的事。

1.4 招生不易,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致使学生自由散漫。由于学生及家长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全面,导致中职院校生源出现问题,以至于中职类院校将学校“商业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理念,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对学生违纪处理过于宽容。本着招生的目的,大部分学校夸大就业前景,以至于引起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责任感。

2 中职生德育教育对策

2.1 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2.2 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不要将活动停留在口头上是中职院校课改的重中之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学校可让已参加过实习的高年级同学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来告诫低年级同学,或者由校企结合的企业领导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用真实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2.3 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忙起来”。学校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协会、歌舞社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4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校爱家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鼓励教育为主,适当运用批评教育,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会并掌握批评与鼓励教育的“度”,使之更好的为德育工作服务。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

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