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3:25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1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思想性政治性

目前大学的思政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性和政治性割裂的情况,片面重视思政教学的思想性或政治性,导致思政课失去正确的政治导向,也可能导致思政课变得枯燥无聊,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思政课难以发挥自身作用,本文将对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大学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一)大学思政课的功能

大学的思政课作为必修课主要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科目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首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马克思理论中的观点如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动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等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

大学思政课还带领学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广、渠道宽,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各种类别的信息,但是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缺乏对信息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充斥着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今天,大学通过思政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提高他们鉴别判断各类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信息的广泛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这给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动摇与挑战,为了保证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增强国家凝聚力也必须对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时代国民素质已逐渐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需要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形成公平正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二)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

思政课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思想性”是指思政课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性”则是指思政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宣讲的政治观点的方向应该与思政课所传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方向一致。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应该以实现思政课的政治性为前提,政治性存在于思想性中,只调思政课的思想性很容易走向政治说教的误区,政治理论空洞;只强调思想性则会导致自由主义泛滥,都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功能。

二、当前大学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相脱节的原因

(一)教师原因

有的大学思政教师缺乏良好的政治素养、学术修养、知识积累,对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不能全面的认识,片面的注重思政课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或政治教育功能,而没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功利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人文社科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很多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不够重视,有的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导致学生对其存在抵触心理。学校对思政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有的教师一味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政课成绩,而忽视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背离了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过于敏感,在教学过程中对较复杂敏感的政治话题不愿多加讨论,导致教学枯燥空洞缺乏思想深度。

三、促进思政课思想性和政治性统一的方法

(一)教师

实现思政教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需要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思政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能够理解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以其为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政治敏感,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对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应该怎样讨论有正确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事件的动态和评价应该关注,关注分析时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探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思政课的知识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理论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空洞的政治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思政课中深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并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思政课能够启发学生思想,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追求。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决定了其不能过于无聊单调,缺乏思想内涵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空有活泼的形式,缺乏内涵,缺乏思政课的庄重性,而应该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学校及有关部门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学校及有关部门可以建设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站实现视频公开课、教学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完善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听取广大思政教师的意见,完善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提升思政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督促其研究思政课的思想理论,使其学术研究成果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靠近,从总体上提高思政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政治素养,积极引入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人才。

结束语: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分割,不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学校及相关部门发挥主观积极性,采取措施促进思政课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结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蓓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J].思想理论教

育,2015(10):66-70.

[2]王林平.试论大学思政课教学思想性与政治性之关系[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2):13-15.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2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性精神坚持真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课程内容显示出“高大上”的特质,怎样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生动、切实增强教学的活力和实效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的重要教学方法。

1追求真理性

追求真理性是根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教育的根本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生动、切实增强教w的活力和实效。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疑问甚至抵触的言行,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身要时刻保持坚定的立场、理性的认识,坚持道路自信、理性的认识,坚定立场,坚持真理,拒绝歪理邪说。

2力求真实性

力求真实性是前提。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触的社会信息量很大,他们往往抵触空洞乏味的说教,反感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包括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等教育时,必须关心贴近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力求一个“真”字。

教学中要深入学生,摸清学生的思路,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正视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真实想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选择真实事例、探讨真实问题,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探讨,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提高正确认识。

3务求实践性

务求实践性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愿意听”,还要“愿意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难,难的是从心灵深处产生产生思想认同,这种认同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要使学生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就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接好地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并认同。

一方面,要注重课内“实践”。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确定相应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具体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还经常可以是案例分析、活动模拟等方式。经常进行课内“实践”,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认同。

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任务再繁重,也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外地的改革模范示范区以及高科技产业园、生态农业园、贫困地区帮扶示范区等等,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党的领导的无比优越性。充分认识和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到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上专题课,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给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加强课外实践,让学生在亲自感受、耳闻目睹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认同,不忘初心,心怀信仰,知行统一,立志今后全心全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

[3]曹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

[4]郑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5]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6(15).

[6]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7).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3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实践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内涵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指在新课程观理念的导引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其中可以知识化、集约化的部分进行"集成教学",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稳定的、有力的信息支持,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

目前我们所提及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需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所形成的并不是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的课程。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既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也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既要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要依托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新的教育载体。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改进方面所希望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约着整个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目标应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理论课教育具有衔接性[1],且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层次性、时代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特征[2]。

本文作者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及发展政策为依据,考虑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不同年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如表1。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

目前,虽然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散点状态",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有的内容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从未涉及。(2)内容设计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战略性的思考。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拥有专属领域,承载特定内容,担负具体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先进的教育内容能保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和发展需要,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这样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才会获得提高。最后,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序列化问题,以整体化的思想系统设计和实施教育内容。

2004年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结目前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时事热点教育五个模块,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将五个模块内容细化到每个年级,其具体内容如表2。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具体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明显增强,因而"灌输型"的教学方法不再能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而需要采用"疏导型"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其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符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三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方面借鉴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吸收国外有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方法。

其次,要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积极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时,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自身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既要与教育内容相配合,又要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

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或辩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或游戏法。当然,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讲授的主体可以进行拓展,除了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校友、专家或其他相关人士,以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则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长,将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灵活运用,以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载体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载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载体,以达到部分总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其次,教育主体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特点,及时发现和挖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及时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文献、调研和实践结果,本文作者归纳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托的教育载体包括课堂教学、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社团、学生社区等。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习教育等。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择业就业咨询、贫困家庭学生个体咨询及其他性质的谈心等。新媒体则主要指网络媒体,包括BBS、QQ、e-mail、飞信、易班、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网络媒体适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何内容模块和专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为使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模块的专题内容,设计了课外素质拓展内容。课内教学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外素质拓展部分则主要依托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教育载体,使学生能够在课外体验、实践课内教学内容,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及载体见表3。

三、结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合力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实现,终将为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冬娱.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新校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模式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园区化管理为例[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0(5)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4

要坚持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原则,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是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三个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核心问题还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在现阶段教学中,教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自觉肩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从而让教学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例如:讲商品,强调生产者为用户着想,货真价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调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讲对外开放,强调宽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等。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做到教师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位学生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也是政治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次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只要是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弱化,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要靠教师去开发。因此,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群众路线,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做好课堂组织动员工作。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

一、结合实践基础

(一)转变理念,形成系统“大学工”理念

首先是要在理念上更新。一是改变传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水火不容”的局面,在学生工作系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有无、交换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系统化的大学工还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资源的平衡上。班主任、辅导员等由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其中部分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较熟悉,但是缺少理论品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产生了逆反心理及表面服从心理。为改变这种消极状态,高校可以通过机制的转换来改变现有资源的不平衡。

(二)强化调研,系统构建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其前提条件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趣味性和主动性。网络化背景下,网络速食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的构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网络速食文化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之困和道德疑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惑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也降低了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少数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结合实际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反馈机制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引导,实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定期反馈机制。首先,辅导员、班主任、分团委书记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每学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管理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地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对相关学生开展考察,切实将实践体现在理论课程中。其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学工系统进行沟通,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反馈机制的构建在考虑科学性的前提下也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里。

(二)以自我教育检验结合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归根结底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表现出来的。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与青年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分不开的。因此,要以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的程度来检验结合的实效,不断推进二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直观地表现了教学结果与学生实际期望值之间所形成的反差,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评估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此,不断完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是必要的。首先,测评内容要丰富化,要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其次,测评结果要体现差异性,对不同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及持续改进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对满意度分析要考虑关联性,全面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全方位把握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

三、体现结合的内在要求

(一)以先进文化视域拓展结合途径

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的弱化,在实践中总会以某种形式暴露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其目的就是将学生暴露出来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弱化的部分,用先进的文化予以观照并加以强化。这样一个育人过程是有规律的循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也要围绕着先进文化这个视域展开,并由此拓展结合途径,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以红色文化培育人,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以典型文化引导人等。

(二)以文化筛选体现结合的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归根结底就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人才。二者的结合中心主题是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文化的筛选,然后进行文化的践行。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结合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它也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渠道和实践主渠道恰恰是体现这一功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引领结合的方向。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体制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备受历代教育家们所推崇,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学生被动式的启发,而是通过教师的“启”,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本选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给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1为什么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隐含了深刻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启发式教学应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殊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教授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灌输方式,这也是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授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启发式教学时克服“注入式”教学弊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政治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特质研究不深,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政治教师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然喜欢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认识基础、认识主体,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启发式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和提高学生素质,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

(3)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无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基本思想渗透在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2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2.1授受关系最优化,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关系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在学生心中,教学内容并非是他亲身感知的,而是别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传播又经常是单向的,他只是接受,对传播难免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警觉”往往就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之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缓解或冲淡这种“警觉”的重要方法之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2.2要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于问答式,将简单提问视为启发;启发的面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在启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中,甚至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被视为启发式,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就能使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2.3根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学习也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学,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自身性格和气质差异来看,内向的老师可以选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外向的老师可以选择谈话法、活动教学法等;从自身特长和优势角度来看,有数学功底的老师可以运用演算法、逻辑推理法来启发学生,有美术天赋的老师可以运用漫画法作为优选方法,要想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师的特点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4立足现实,引导体验感悟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只有把德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到它与自己密切相关,才愿自觉去反省自己或思考他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寓言、时事热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引发感悟,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2]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人民出版社,2009(6).

[3]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4-01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的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就是要求我们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介的日益发达,使大学生随时面对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国内市场经济催生的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面对新的复杂形势,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极强的统领和指导意义。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部门应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的改革与调整,较好地保持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优势。然而,由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惯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了一些问题。如在人才评价问题上,因过多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而导致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地位的实际轻视;在价值目标的评价上,过于严肃的理论面孔往往与生活世界相疏离,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当前大学生思想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强、弱”反差明显的特点:1.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他们积极渴望变革,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但又以自我为中心。2.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虽然认同中国特色,但欠缺艰苦奋斗的精神。3.参与意识强、识别能力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他人却不够。4.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独立意识强,但责任意识、承受能力、调适能力较差。

当前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受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也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和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日显突出,不少学生表现出思想认识矛盾,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因此,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崛起的变革中,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伴随经济增长的步伐,锐意创新,切实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着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而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所谓以人为本的“本”,就高校而言,就是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就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就业等方面面临的难题与困惑。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在工作方法中体现关心人、体贴人。人生其实就像是一本书。著名作家丁玲曾经说过,作家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人”。这虽然是对作家而言,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来说,也一样适用。笔者认为,方法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理念的直接展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以人为本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法。我们不仅要懂得“读人”,而且要用心“读好人”、进而全面“培养人”,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

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以人为本是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他们的愿望,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他们,倾听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开阔视野的训练,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智力因素与人格因素、知识与才干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教育的真谛,是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让我们努力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64-03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主渠道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也包括校园文化、大众传媒等。在众多渠道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4+l”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下简称为《原理》《概论》《纲要》《基础》等)。

1.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哲学意识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刻地论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首先,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要懂得尊重自然。其次,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但是自然界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懂得顺应自然。最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都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因对高额利润的疯狂追求而极力掠夺自然界,另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当也会给人与自然的平衡带来消极的后果。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要懂得保护自然。

2.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发展意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面,无论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到发展目标规划都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发展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发展上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意识到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其次在发展内容上,党的十上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放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最后在发展目标规划上,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长远目标中国梦的实现都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3.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使同学们能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除了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通过对社会公德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

在当今中国,法治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具有良好法律素质。其中,在学习公共生活的主要法律规范中就包括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而设立的。“环境保护法主要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的方针、任务、原则、制度和措施”,“强调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容。尤其是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融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关注。

从本课题组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来看,86.63%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态意识是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素养;但是8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薄弱,必须加强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生态意识的培养渠道中,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但是影响力不如网络大,64.42%的调查对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实际效果尚不理想。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理念上还不够重视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容,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表现就是少讲或者不讲。在调查中有学生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概论》课会讲生态文明,其他三门课不怎么讲。一方面由于生态内容分散在各章节,使其在教学中被边缘化,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本身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缺乏沟通和整合,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沟通和整合,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讲述内容重复和不衔接现象。首先在教材上存在重复的现象,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中会讲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原理》第一章也要讲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概论》再次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并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章节都有重复论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讲述过程中,所举事例也存在重复现象。这样的重复讲述会让大学生产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另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受各自课程内部体系的影响,即使在同一问题上也各自为政,衔接不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3.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不足

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老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泛泛而谈等。首先,在调查中有学生反映,老师运用的案例和图片老生常谈,不如网络中事实材料新鲜,缺乏吸引力。虽然老师们也在努力更新教学材料,但是比起网络材料的更新速度,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新鲜度需求。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受课堂规模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把理论认知和实践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求课堂教学的系统讲述,也需要实践教学的及时强化。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调查是重要内容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有进行生态意识实践教学的需求,但由于生多师少、经费无保障、实践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存在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往往老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分组自己找时间去调研,然后提交实践报告了事。认真的学生象征性地在校园做一个调查,拍几张照片,证明做了这个事情。不认真的学生直接挂个名,或者到网上找一下资料,交个报告完事,这样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难以完全实现。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进行专题培训,使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历史使命以及课程特点,要求老师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首先,要对我国国情以及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教学理念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上需及时更新。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往往担负着极重的教学任务,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及时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要增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生态专题培训和调研,这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之间增强协作性,进行集体专题备课

进行集体专题备课可以有效避免重复讲述,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体专题备课,首先使老师们全面掌握生态方面重复的内容,了解各自讲述的重点和重复程度;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探讨,确定重复交叉教学内容的取舍承接、讲授角度和教学技巧,避免教学过程的内容重复,注重各门课程的配合衔接。这种集体专题备课使生态意识内容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互贯通、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探索,可补充生态选修课

针对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泛泛而谈的问题,首先可以进行专题探索。《概论》课设置了专门章节来讲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措施等。其他课程虽然没有专门的生态专题章节,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述和讨论。《原理》可以引导学生去读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生态的经典论述,从哲学层面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中可开展对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的有关专题学习。《形势与政策》可以开展生态意识的提出和重要意义的专题讨论。其次,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开设一些生态选修课,比如《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满足学生深度求知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从以知识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动力的激发、创造潜能的挖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联系起来,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民主精神、政治素养及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倾注爱心,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氛围中,达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体现在确立新的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与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上。

在教学目标上,必须从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思辨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达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生活及重大时事,把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悟、理解、思考,升华人格、净化灵魂、完善自我。教学方法的改进要着眼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转变。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及和谐的气氛,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等,以此调动学生潜意识中暗示的、个体体验性的知识成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渗透力、感染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手段上,改进教学手段要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组合音、像、图、文字等最新信息资料,呈现教学所需的“鲜活”情景,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并具有时代性、形象性、现实性、鲜活性等特点。当屏幕上再现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能够唤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把相关的理论与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联系起来,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就要在重视理论讲授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和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生,使学生最终将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为,在实践中成长。它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面对现实、注重实践、锻炼毅力,增强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仅仅以知识测验的分数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显然具有片面性。要充分考虑学生成绩构成的科学性,如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论文等予以综合考核。在测试时,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拿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我国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去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环节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此,就要使教材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从内容到形式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共鸣。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上,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而教学内容却会随着实践发展得以不断丰富和补充,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针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深入文化实践,切实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神圣使命。如此,以保证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范围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他们的思想、情感、知识等随着传媒多渠道及接触信息的广泛而不断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研究能力。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大学生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状况联系起来,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及模糊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做学习型教师,在准确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使教材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一种配合协调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职业道德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师应积极地、主动地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人,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为研究提供实践场所,研究推动工作成效的稳步提高。通过教学和科研提高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能力,使对知识的掌握能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思想政治课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89-02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21世纪面临的共同课题。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首先需要公民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把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原有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含义

“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直接或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传统的生态价值观以人为中心,不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的生态价值观遭到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形成现代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现代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它以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人类生态文明为目标,确保人与自然的永久和谐发展。

2.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

生态发展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可持续的,既要保证人类合理的发展欲求又要维护地球生态的稳定平衡。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必须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生态利益,确立生态优先发展格局。

生态自然观。科学的生态自然观打破传统自然观的束缚,否认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认识到自然除具有资源价值外,还具有艺术、科研特别是生态价值。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重视自然的规律和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友好、和谐发展。

生态平等观。长期以来,我们眼中的“平等”往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面临生态危机,现代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一种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一切生命,重视生态平等的价值观。

生态消费观。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现代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物质消费,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生态消费观以健康、和谐、自然为宗旨,以适度消费为要求,以文明消费为手段,以绿色消费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生活观。人的本质和生命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的自我”。生态生活观要求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积极的、努力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

1.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

受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人们不断向自然贪婪地索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是要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思政课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摒弃传统的自然观,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并提高他们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

2.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21世纪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炎黄子孙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地保护生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使其形成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相一致的生态行为方式,他们良好的行为将会以点带面,促进社会公民整体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加快和谐社会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学生展开教育,重视引导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忽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人类生存新危机及自身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原有的教学体系。以思政课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不断创新和进步,提高了实效性。

4.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世纪,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目前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以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很多棘手问题;而且可以弥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生态专业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素养和能力;还可以把大学生造就成具有较高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理性生态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途径

1.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强化生态理论教学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比如可以利用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白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错误观念,明白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只有协调发展,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并对其进行生态法制观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我生态修养。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适当增加环境道德的教育,多引用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事迹,让榜样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讲解“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将现实中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结合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真正懂得去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提高自身的生态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第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题。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强化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渗透。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还要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讲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时,适当增加生态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是自己应肩负的使命,坚定他们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决心,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结合国史、国情,适当地补充有关生态环境的历史材料,帮助大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历史材料,不断进行反思,从而深刻认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形势与政策》中增加生态问题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教育。比如解读党和国家关于生态的方针和政策,使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染下,既了解了国家政策,又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意识;列举生活中同学们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比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雾霾天气等,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规范其生态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转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把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创新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转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热点环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在对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环境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基础之上,建立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上,除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法、专题研讨法之外还可以适当的播放电视专题片、组织参观展览、论文写作等;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运用互联网等。

3.利用思政课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生态践行能力

思政课第二课堂指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思政课第二课堂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互动性、实践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主要有学术讲座、学生宣讲团、校园论坛、网络、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

我们可以依循“生态”主题,以“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为宗旨,直面生态的尖锐、热点问题,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通过思政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大学生关爱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举办有关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的学术讲座;举办有关绿色生态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与生态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与生态环境接触;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强化大学生生态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