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7:16

大学教学建议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问题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与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各种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普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现象已成为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尽管大学英语教师经过不懈努力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他们的整体英语素质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特别是英语的交际能力依然较差,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依然严重滞后。

一、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执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坚决,效果不好。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段话为我们明确指出了未来的教学主导思想,即在教学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然而,实际的执行情况却不尽人意:许多大学面对改革的浪潮无动于衷,阳奉阴违,有的院校仍沿袭以前的教学思路,这也是多年来的积习所致,很多英语教师上课仍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很多学生感觉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在逐渐下降。一些高校为了应付教学改革也的确购买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等,但这些设备的实际利用率低下,功能开发不彻底,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师资队伍质与量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职业培训,有些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意识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另外,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公共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运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时数大都在18学时/周,进职称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写文章、编教材。超负荷的工作以及高校对外语师资重视程度偏低使他们很难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在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谈到目前大学英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依次列出的问题是:教师严重缺编(31.5%),教师水平亟待提高(30.8%),统考压力过大(26.2%),教材不理想(17.1%),教师投入不足(16.1%)。根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30。一些大学,包括部分重点大学由于缺乏师资,有的公共英语课只好外聘研究生讲授,教师每周都承担几十学时的授课任务,工作量很大。此外,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少教师在发音、语法、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3.评价、考试体系不科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当前大学公共英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口语表达能力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局限性随之凸显出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用片面地被人为夸大,并最终导致其信度下降。很多高校把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没有四、六级合格证书不能毕业,结果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人们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演变为应试教学。教师把很大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上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育必然受到忽视和排挤。而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也不尽科学合理。从测试实践上看,它重视测试的信度,忽视测试的效度。题型单一,语言能力测试项目不全。目前,我国每年有五、六百万人参加四、六级考试,很多通过者怀揣四、六级证书,却不能开口、不能下笔,这就充分说明了这项考试的弊端。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缺乏分类指导。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一位教师“一肩挑”,这不仅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弱势项目的提高。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单一模式。有的学校也用一点多媒体技术,但变化不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英语的实用能力了。另外,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缺乏分类指导,老师要照顾所有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大城市,他们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如果要照顾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能是自己已知的,或老师讲授速度太慢,或课讲得枯燥,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高校要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与水平,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上来。我们必须把听力和交流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并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此思想为指导,修改我们的教学大纲、英语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从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来看,听说的使用率远远高于读写。“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基础”显然片面夸大了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实际上,比起听、说,写,读(通常是默读而不是朗读)给予大脑的语言刺激最弱,学习效果最差;单纯通过阅读学语言,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是被动的,很容易遗忘。因此,今后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听、说实用能力上来。

2.加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以阅读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技能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技能就是要能拿来用,掌握它就得靠多练,远远不是懂了就能掌握的。在新的形式下,英语教师的职责不应体现在“讲”上,更应体现在“导”上,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灌输者,还应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督导者和鼓励者;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改善英语学习环境。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当然这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英语学习需要很多计算机,单独依赖高校中的外语系部是不够的,毕竟他们力量有限,这就要求学校有一盘棋思想,应该将各个系部的有效资源统一利用起来,实行开房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3.提升与拓展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大学英语教师的大规模专业培训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培训中应该优先解决更新广大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学模式的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通过教师们的集体参与,在讲座、阅读、讨论和观摩等多种学习体验中逐步进行,也需要广大教师和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才能够完成。

另外,我们的英语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树立做“学习型”教师的观念。要善于花时间去积累平时授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作业中发现的点滴经验或启示,进而深入地研究英语教学的新路子。要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很多教师面对先进的教学设备显得无能为力,这也间接导致先进教学设备的闲置和浪费。逃避先进的东西必然使自己更落后,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去,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如网上提交、批改作业等),学生也会因此而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进一步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四、六级考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不赞成把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的做法。为此,可以尝试采用累加式的测试方法,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期末成绩应该由期末卷面成绩、平时单元测试成绩组成。试题以主观试题为主,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习的过程和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加大主观题分值比重,全面测试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将第二课堂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来。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外语社团,各种活动也都丰富多彩,轰轰烈烈,但弱点是普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效果不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将年轻的英语教师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各种课外英语活动中去,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和量化标准,使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年轻教师在活动中既会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又能切身了解到学生在交际中存在的弱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作者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关注,切实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1]刘润清,吴一安.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3.

[2]李守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唤观念更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178.

大学教学建议篇2

贺卫方认为,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应用型通才”。赵相林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筑了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人员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级法律应用专门人才。苏力认为,法学本科教育要完成培养“通用型、法律交叉学科型”人才的任务。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培养“通用法律人才”、“复合型的法学应用人才”,反对过分强调职业性倾向。不少学者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孙笑侠认为,法学教育是职业型的教育,而不是通识型的教育。方流芳认为,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培养法学大师的学术教育。培养法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学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其目标也应分阶段。要培养应用性的通用人才,先要培养其单项的职业技能,逐步渗透,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为职业型教育,这样的定位对民族大学生尤为合适。新疆的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律,有语言转换带来的困难;二是新疆的法律职业人才奇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很少,有了资格愿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民族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并且深谙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他们在民族地区处理案件更得心应手。既然民族地区急需民族的法律职业人才,那么对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该是职业型的教育。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对国家法生疏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接触到的是本民族的习惯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都按照耳濡目染的习惯进行。加之汉语水平较差,要用第二语言精通法学理论势必难于登天。如果将法条规定对比他们的习惯法讲解,结合具体案例,引导他们讨论、比较,逐渐渗透法学理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对失落感”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群体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于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

3.渴望学习法律民族法学学生性格直率、坦诚,通过和他们交谈,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处理好当地纠纷,为民汉和谐社会的建立发展作贡献。他们对本华民族习惯法有一定研究,这为学习中华民族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4.熟悉民族习惯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对民族习惯了如指掌。在以后的法律职业工作中,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民族纠纷,做好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调适。如对结婚不登记习惯的处理及以后的离婚财产分割、离婚被告、一夫多妻等案件的裁判、调解更有利。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1.汉语水平能力较差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有些勉为其难。

2.法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调查正是由于汉语基础较差,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就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课本,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增加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学生喜欢案例、举例法的讲课方式就顺理成章了。法学理论对法律条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法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对民族生讲法学理论时宜用案例、举例法引导。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3.对学生司考的调查民族学生毕业后一般在民族地区工作,大部分学生学法学的目标是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籍也大部分与司法考试有关。

4.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喜欢的课程集中在案例较多的刑法、合同法,应用较多的婚姻法、经济法上。学生不太愿意上难以理解、案例较少的行政法、国际法等课程。

三、对民族大学生的法学教学的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笔者认为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比较实用。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法学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将一些较难理解而司法考试不考的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改为选修课。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混合编班,加强民汉互动。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与民族生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维语,了解其风俗习惯,为以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

大学教学建议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建设对策建议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选列的公共必修课之一。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一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功能,致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二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本政策依据。2笔者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普通大学语文教师,结合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民族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溯源

1、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的延伸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汉语作为各族人民之间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共同媒介,是凝聚民族精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来大,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面临严重危机。因此,在高等教育层面注重母语的使用表达,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体认和感悟显得尤为迫切。

2、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的拓展

大学语文是在高等教育层面上进行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3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形式,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写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又要注重提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理解和评价鉴赏能力,还要注重塑造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素养,激发独立自由的思想精神。大学语文教学是以工具性为基础,提升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门课程;是以审美性为补充,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感悟能力,培育积极健康和纯正高雅审美观念的一门课程;是以人文性为归宿,经过各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的一门课程。

二、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因受母语非汉语、或入学前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条件、水平和双语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院校内各族学生的语文水平总体上参差不齐,有些差距甚大。这种情况给正常授课带来较大难度,无法从总体上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现教与学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尴尬局面。

2、教师教学不重视,学生学习不积极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很多并非是科班出身的中文教师,而是由相近专业的教师兼职承担。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够重视,师资队伍良莠不R,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二是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该课程的认识定位模糊,常抱有不是专业课、根本不重要、上好上差都一样等得过且过的心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当然,这些现象并非民族院校所特有,而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也大多抱着“无用论”或“应付期末考试”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积极。

3、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落后

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传承文化的纽带作用,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实际需求。高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语文是展现并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的,如果大学语文的教材没有包括其他民族的杰出文学作品,那是不完整的。同时,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应和中学语文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重复,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设置相应版块来突出其应用型功能,真正让各族学生做到愿意学、学得好、用得上。

三、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在民族院校,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应着重突出民族性和应用性。虽然目前用民族语言来编写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可以通过选录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以体现其民族性。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不乏经典传世之作,通过选录优秀作品以适应民族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需要,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同时,要以迎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导向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站在满足社会需求且能学以致用的立场,引入并完善应用文写作等实用版块的设计。

2、加强民族院校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层面要重新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战略上强调扎实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来抓牢、抓实。建立健全大学语文教师任教准入机制与监督考评机制,敦促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3、加强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民族院校学生语文水平的极端差异性,可参照入学时的语文成绩或在入学初通过语文水平测试,尝试进行分班教学,因材施教,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同学的需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积极的情况,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翻转课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结

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有其特殊性,问题较多,任重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文学主编.《大学语文》(第二版)[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岳永.边疆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初探[J].教育观察,第5卷第7期,2016年4月.

[3]张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文学教育,2016年第3期.

1潘小慧,女,水族,贵州民族大学水书文化研究院教师。

大学教学建议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物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对所提出的设想进行论证。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实验论证的能力。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

1.学生动手能力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渠道进入大学校园。在高中为期三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注重学习考试内容,每天进行重复的背诵、计算。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老与家长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其学习的过程。这导致学生们每天只是机械式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而丧失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依旧只是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导致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许多学生失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学生作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们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刺激他们进行自主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主体[1]。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才是课堂的核心,学生为了期末的成绩和学分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学习。这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不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打击了学生对于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

3.实验设备陈旧

由于学校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及时对物理课程中的实验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导致很多大学的物理实验设备陈旧。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陈旧使得一部分实验不能很好的进行。这不仅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习。

4.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与创新。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在授课时很多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学习中。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1.注重实验教学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对物理实验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物理实验并不是理论知识的附属品。物理实验与理论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实验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物理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多种类、多内容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习,提起学生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2]。

2.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在学生的观念中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并不重要。作为老师要主动帮助学生端正他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态度,提起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3.实验器材的更新

先进的实验仪器可以很好的提起学生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学校应加大对于物理学科的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丰富种类的实验器材。在拥有了更好的实验器材后,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们呈现更多内容丰富的物理实验。这也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们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对于全新的实验器材产生好奇心理,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更好的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

4.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在物理实验授课过程中要一改老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也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在物理实验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授课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做一是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物理实验中相互交流看法,二是团队学习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起学生们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同时还可以对学生们提供兴趣自由教学,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实验进行学习[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物理实验的学习中。

三、结语

现如今多数大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恶劣习惯。他们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机械式重复学习。学习的目标也由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变成了修学分,不挂科。因此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们的这种错误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明霞,施小靖.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改革与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4(10):56-57.

大学教学建议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应用建议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利用各种资源,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之后,赫立克把自主学习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领域。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者应该能够决定自己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可见,学习环境、学习者及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自主学习的实质入手,针对现今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一、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前提

网络多媒体资源是一个很庞大的资源体系,它有效承载着大学生自主学习,能从多种角度满足基础千差万别的大学生学习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尽量具备多媒体学习自修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以及进行网上英语学习的专用软件、大学教师课件库、优秀课程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软件的完善和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条件和学习的平台。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获得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优势,不仅可以看到图文并茂的英语教学视频,还可以进行专业的英语朗读训练,包括英语电影即全英文外国大片、各类英语新闻、歌曲等应有尽有。学生还能远程视频向专家学习、在线提问、直接提交作业、网上互动交流、阶段检测等一些必要的学习内容。大学英语教师要依据大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的近期或长远目标,教师有层次地设计好教学材料展示在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分层学习、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要改变大学英语教师一言堂分析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以大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尽量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理念,依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与计算机进行语言情景对话,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加强对学习计划、学习资源等的管理,尤其是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以科学管理,使自主学习有序进行。网络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监控。

三、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是保障

多媒体教学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具体有以下定位:

1.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也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组织考试等,针对学生在网上不同的表现给予表扬、批评和鼓励。

3.监控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网上电子学习档案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学习进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督促和监督。

4.评价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阶段性、跟踪性的综合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总之,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随着自主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逐步改变,并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5.

[2]刘晓阳.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现状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大学教学建议篇6

在现实生活中,像上述由于发音不当导致捧腹甚至产生误会的故事并不少见。我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语音语调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我从高校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高等教育阶段做好语音语调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重视大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修订版)[1]规定了语音语调方面的教学要求,强调“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并将语音归入“说的能力”,即要求学生不但在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而且要求能听懂英语并顺利进行口头或笔头表达,也即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004试行、2007年修订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2]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更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全面铺开的改革之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听力的比重(由原先的20%提高到35%)。以上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都普遍强调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诚然,语言是用来交际的。然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语言的基本功――语音语调及听说能力。语音语调的不准确势必会影响到听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语音语调教学仍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教师存在轻视大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的倾向,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地认为语音语调只是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问题,是中学老师分内的事。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如中学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区域差异、学生个人因素等,许多大学新生并未达到中学阶段对语音语调能力的要求,在语语调的运用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许多老师还忽视了语音语调教学应坚持长期性的原则,没有意识到不坚持训练语音语调,学习者的“发音会变差或在一个低水平上石化”。[3]随着近几年来大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为争生源,不断降低入学门槛,越来越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教师不重视、学生基础差,致使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问题越来越突出。

虽然我们一直试图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在现实生活中,从中学到大学,从中考、高考到大学阶段的四、六级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仍受着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由于在考试中一般只进行笔试,虽逐渐加入了听力等内容,但还未全面实现口试,且语音语调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所占的比重较小甚至没有,导致在教学过程从教师到学生都对语音语调的学习和运用无暇顾及。教师一直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教学,课上还是强调语法和词汇,为了学习,硬把完整的一句话分解成支离破碎,然后讲解某个词有多少种意思,却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交际,主要是借助语言的工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少学生虽然顺利通过了四、六级乃至研究生入学考试,但用所学语言进行朗读和表达的时候却仍感到吃力,听不懂或不会说,这固然有词汇量有限、心理素质不过关等原因,但语音语调知识能力的缺乏和训练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讲外语时语音语调越好,就越容易听懂它”,[4]也进一步说明了语音语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开展大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的建议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音语调教学观,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课堂教学不应知识词汇和语法的组合,要利用好教材中有关语音语调方面的练习。很多大学英语教材的每一册每一课后都有Readingaloudandmemorizing部分,有些如《大学英语》(修订版)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还标有语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和加强学生对语音语调的培养,逐渐增强学生对英语节奏韵律的认识,提高其语言鉴赏水平和交际能力。

2.针对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特别是语音语调参差不齐的状况,学校可以组织语音发音较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课或通过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语音语调知识,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3.教师要懂得并灵活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相关知识,用以指导语音语调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教师绝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使用不正确的语调或读法,要及时表扬学生在语音语调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的语音语调知识运用到朗读、口语表达和日常交际中去。兴趣是行为的原动力,要努力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经常开展人与人、组与组、班与班之间朗读演讲等比赛活动,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音语调的自觉性。

4.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在平时考试时最后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含口试和笔试两部分,且应以口试为主,从而强化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注意,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沛沛英语学习手册》曾倡导“不要跟中国老师学发音”,因为据调查,“目前中国90%的英语教师发音不够标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从另一方面却反映了问题的普遍性。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我国大多数英语教师并非以英语为母语,而学生的盲目模仿反过来“纵容”了教师发音上的不足。所以,高校教师仍然要不断学习语音语调知识,继续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的发音尽可能接近标准。

当然,语音语调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而应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语音语调的学习在连贯的语流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著.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教学建议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教育引导方法

abstract:""after90,unlike"70"tohaveafirmbeliefofpersistent,unlike"80"silentconservative,theyindependentconsciousnessisstrong,thecrisisisstrong,afterapersonalityandindependentdevelopment,butalsocannotbeartoomanysetbacks.thispaperfirstintroducesleadto""after90collegestudentsbecomespecialsocialfactors,familyfactors,andthenanalyzesthe"90"thegroupcharacteristics,andthenputforwardinviewof""after90collegestudentseducationguidemethodofrelevantsuggestion.

Keywords:""after90collegestudents,groupcharacteristicsandeducationleadmethod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90后”一词,源自于“80后”,泛指的是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中国青少年。然而,“90后”并不是“80后”的简单派生,“90后”出生与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飞速发展,体验到了信息爆炸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被社会冠以“非主流”、“问题少年”,继“80后”再一次被指“垮掉的一代”。从2012年7月,第一届90后大学生将离开学校,真正踏入社会,而且“90后”也早已是象牙塔中的主力军。怎样正确的引导这些独特的“90后”完成大学学业则是亟待讨论和修正的。

一、“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时代大学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巨大的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被充分挖掘的同时,也给“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多元化,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的趋势显得日益严重,社会上也出现了推崇享乐和拜金的不良现象。

2.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90后”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孤独的一代。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代长辈抚育重心落于“90后”这一代子女上,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期望和要求长辈们都会尽量满足,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了严肃与理性的一环。

二、“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独特性,“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具有其独特的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但社会责任感不足。

“90后”大学生充满激情,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个性的发展。思想和行为较前几代人都较为独立,自信心强,用于表达个人观点诉求,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或苟同他人的见解,乐意于自主行动,不愿受人节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大部分“90后”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家长教育内容以爱护,宠爱为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

2.心理素质有待锻炼,经不起挫折。

“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通常享受着“温室”般的呵护,鲜有强烈的外界干扰。他们虽然争强好胜,但是其内心世界实际上较为脆弱,自尊感、荣誉感强烈,承受不住意料之外的打击。学校教育又单纯的只考虑学业,心理教育环节薄弱,并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指导。致使绝大部分“90后”在进入大学之前经历简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当挫折到来时容易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3.学习渠道广泛,过分依赖网络,甄别能力较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有开放的图书馆,大部分“90后”也具有经济实力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日渐增强,影响力日益彰显。这些改变都使得“90后”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反应敏锐,获取资讯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渠道更广、欲望更强。但是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和随时可得性,他们过分依赖网络,很多事情不经过思考直接接受网络所给出的答案,缺乏鉴别过程和甄别能力,这也使得“90后”很容易淹没于海量信息之中,难以正确理解和充分运用。

4.性格独立叛逆,早熟且敏感。

由于“90后”在家庭之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且“90后”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或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在“90后”的成长过称中,很少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重视和真正的交流沟通,加之“90后”又是独生子女一代,很多问题不能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和倾诉,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叛逆的性格。而父母对他们的物质重视和精神无视的巨大反差又使得“90后”早熟,对待事物很敏感,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很可能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90后”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

5.人生观价值观现实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一同到来的各种西式思维对“90后”的熏陶影响,“90后”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更趋于理性。他们的价值目标选择从政治化、泛理想化转向务实,部分选择凸显出功利性,价值选择从注重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转化,从注重整体利益向重点考虑个人得失转化。过于的现实化,让他们做任何事都以某种利己主义为前提。

三、“90后”大学生教育的问题的建议

“90后”有着太多的独特之处,所以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不能简单将适用于“80后”、“70后”的教育方式方法生搬硬挪的套用在“90后”的身上,否则不仅无益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排斥,进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针对前文所列举出的“90后”的若干心理、行为特征,提出以下建议。

1.团队合作、激励的教学方式

在相关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倡导合作,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和课题,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让大学生们互相肯定,互相关心和帮助,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除了这种同学间的认可,学校应当给予学生以“官方”的激励,例如证书或者奖金等形式。

2.互助讨论的教学方式

对于90后自主性强的特点,对“90后”的教育,应当逐渐的采用这种互动讨论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90后”更加适当的指导,真正发挥大学对于“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科学、合理的塑造作用。

3.心理契约的教育引导方式

“90后”推崇自由独立,崇尚个性张扬,以往大学里那种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制约,对于“90后”来说,很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排斥,而心理契约则是以一种隐式的方式去给予“90后”以合理的制约,这种隐式的契约不会引起“90后”强烈的反感,而是以一种信任的方式去规范引导“90后”的行为,这种方式将更为高效,而且对于“90后”这种期望别人认可的心理,心理契约将是一个良好管理方式。

“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给现存的高等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客观地分析和看待“90后”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认同,并对教育教学方式做出适合的更改,才能真正引导塑造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田力雄,周春梅.心理契约:高校辅导员对90后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视角.科协论坛,2011

[2]吴蓓,苏伟杰.激励机制在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1

[3]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大学教学建议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工程测量技术

0 概述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对职业教育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在专业建设中,将各类竞赛常态化,围绕竞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风和实践动手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在各类大赛中学生的专业对口率、起薪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认为通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素质、学生学风和实训建设都具有促进作用,现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例,以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谈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1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业务素质

目前,在江苏省职业学校间的技能大赛中,工程测量项目的技能大赛居于建筑类,建筑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技术迅猛发展的行业,这对教师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对教师的知识存量与技能水平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间的各类技能大赛,是对新知识掌握、仪器操作能力的检验,谁滞后于时展,谁就落伍于前沿科技。因此,面对多重要求,职业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教师必须成为新知识的传授者,操作技能的实践者,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只有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能力和过硬的技术,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情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的一句话讲得非常贴切:“只有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医生”;同样,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与特色。技能大赛是个平台,由职业教育组成的几方力量在此聚合。大赛过后,由此而引发的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标准的关注,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思考,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的推进,对促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真正形成政府搭台、行业主导、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的职业教育,办真职业教育,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作为专业教师,在接到技能大赛任务后,不管市级还是省级技能大赛,都应当把大赛当成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实践;同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组建技能大赛师资团队,共同研讨大赛规则和命题;二是以大赛为基础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或分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能动性,进行项目式教学;三是师生积极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生产中技术能手在各项操作技能方面的优势和技巧,紧靠技能大赛命题共同学习和提高技能;四是高度重视大赛过程总结,通过大赛使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快速提高技能水平。通过大赛,使专业教师获得大量的先进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继而以项目教学的方法深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使教学手段灵活、校企合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师资团队建设也能卓有成效的加强,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并能为企业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形成与企业密切合作的良性循环态势。

2通过技能大赛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各项职业技能的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自信缺失而一度陷入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2.1使不同级别技能竞赛相互衔接

校级竞赛可以作为省级或全国大赛的选拔赛,竞赛的规则要求与评分标准保持一致,让取得名次的学生有层层胜出的成就感,并能最终出线参加市级、省级甚至部级赛事,这样也能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召与激发效应,也为高级别的技能大赛作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使参赛选手的操作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2.2做好技能大赛前后的宣传组织工作

在技能大赛的通知下发后,对于符合参赛条件的学生要做全面的动员,由学生管理部门认真组织学生的报名工作,在报名过程中强调参与技能大赛对学生自身经历和业务技能成长的好处;报名完成后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在以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技巧,找出技能训练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加以强化训练,技能训练的后半部分要紧靠竞赛规则的要求,抓住每一个得分点;竞赛过程中学校宣传部门要及时进行赛程报道,把取得的成绩及时共享给本专业的师生,对获得的表彰奖励等及时在网上公布并做好展板宣传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技能大赛工作的重视,营造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学风环境。

2.3多元化配备技能大赛指导教师

大赛培训的指导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大赛评委、专业教师、外校教师等,多元化的配备指导教师可以带来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使培训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培训地点从校内实训室到校外不同企业,这个培训的过程就相当于学生工作任务完成的一个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无形中是一个学生极大自我提高的过程。

3通过技能大赛的引导,使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比赛项目都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随着各级技能大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其必将成为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的催化剂。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要求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如201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高职组建筑类工程测量项目的大赛-四等水准测量与导线测量,就其竞赛内容而言,涵盖水准测量的原理与操作程序;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步骤、限差检查和记录、计算方法;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步骤、限差检查和记录、计算方法;全站仪距离测量、限差检查和记录、计算方法;全站仪已知点坐标输入、点位坐标测量、限差检查和记录、计算方法。由此可见,工程测量专业比赛项目的技能大赛是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

为了达到培养适应时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中予以考虑,以此来调整专业课程。职业学校应该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要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开发产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或者进行校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知识贯穿进去。通过调研,了解行业需求,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行业的要求、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以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通过技能大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专业技能大赛提倡的是一种项目化、任务化教学要求,这正是目前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方向。竞赛的最终结果将使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更加重视操作技能训练、重视社会岗位需求,任务引导、做学结合等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学校的教学、实训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优化。

4在技能大赛的参与过程中,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当今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下,要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千方百计充分挖掘各方面可利用资源,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职业教学实训条件,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职业院校之间技能大赛的任务都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求必须在真实地环境中完成比赛任务。传统的实训室只能完成某一领域的任务,这就要求大赛的组织者、指导教师和参赛者搭建符合要求的实训环境。通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所有参与人员的一次锻炼,同时也对职业院校今后的实训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经常的训练和建设,校内实训室的设备和功能要求日趋与企业的真实环境相一致;针对大赛表现出的欠缺,要想方设法解决。通过实践,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就业质量都能大幅度的提升。

通过技能大赛的整个过程综述,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更深远意义在于把赛场的高技能延伸到平时的职业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职业教学之中,最终实现让所有职业院校学生具备高水平、高技能,能够自信、成功的迈向社会,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刘文青、高少伟,工科类高职学生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探索,机械职业教育;

[2]徐洁,技能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管理观察;

大学教学建议篇9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SomeSuggestionsontheappliedUniversity

GeneraleducationSystemConstruction

panXiaojing

(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wuhan,Hubei430205)

abstractourmoderngeneraleducationreformafterdecadesofpractice,getsomeexperienceandresults.inparticular,suchaspekingUniversity,wuhanUniversity,tsinghuaUniversity,FudanUniversityandotherleadingresearchuniversitieshaveourdistinctiveformedarelativelycompletesystemofgeneraleducation.Butintheprofessionaleducationof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yeducationgoals,asteachingresourcesarerelativelyscarce,andmanyotherreasons,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Liberalconstruction.thispaperfocusesontheapplicationof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statusquo,andmakessomesuggestionsforitsconstruction.

Keywordsapplied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suggestion

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的“博雅教育”,以便保证大学生在校钻研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构架,拥有合理的文化素养,形成端正的人格观念。现代高等教育源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故而专注于专业教育,但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和市场对于人才素养需求的变化,开始了对专业主义的批判,现代通识教育首先在专业化最强的美国产生。20世纪初,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实行新生入学不分专业的制度,采用通识课程打破了专业的界限,旨在培养通才。但由于一定社会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由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转变,并且成为我国30余年高等教育的主要理念。至20世纪80年代,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加强了“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举措。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改革。而后,经过数十年教育改革实践,已全面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通识教育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讨论。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即使在发达国家,如德国,其高等教育也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专科大学、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并且超过半数以上在校大学生均在应用型大学学习。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多地体现在学科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和对市场需求的迎合,在课程设置上会特别的重视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应用型大学想在有限的培养计划之中合理地把握甚至加强通识教育具有一定难度,这种问题在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学科领域分布不尽合理的问题,也往往由于缺乏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及明确定位,盲目偏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建设相对贫乏。如何处理好应用型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依托各院系专业乃至大学各部门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必要的知识结构出发,在实现大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兼顾素质教育,设置必要合理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完善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值得深入进行研究。

1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定位及实施

大学教学建议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科研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如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等。内容繁杂,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而最具能动性的是英语教师。他们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中国外语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的900多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应在哪些方面提高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教师在谈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教师严重缺编(31.5%)、教师水平亟待提高(30.5%)、统考压力过大(26.2%)、教材不理想(17.1%)、教师投入不足(16.1%)。在回答上好一堂英语课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时,教师所提出的条件按重要程度依次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6.1%)、学生有很大的动力(40.6%)、教师备课认真(24%)、教师英语水平高(12.6%)以及课文有意思(9%)。从教师角度看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答案依次为:为应试而学(60.2%)、语言基础差(38.2%)、没有学习方法(24.9%)、没有兴趣(20%)和课时少(16%)。由此可见,很多教师认识到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与其说是传授语言知识,不如说是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为他们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然而,当被问及在课堂活动中最经常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是什么时,60%以上的教师是“讲解课文”和“做课文练习”,在课堂上最少进行的活动是“小组活动”。留的课外作业是“课本练习”和“预习课文”,只有3%的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口语练习。在课堂上,84.5%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66%以上的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口语错误。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以经验为教学基础。缺乏现代教育理念、语言学习特点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1.科研。科研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诸项素质中的弱项。为了具体说明大英教师目前在科研上的差距,笔者可以援引东北师大杨忠教授所作的对吉林省部分高校的统计结果与分析统计表略。该统计从科研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对英语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从1997年至2000年的科研情况作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大外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体现在学科级、核心级刊物上文章发表的数量和部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内容层次上和领域中差距明显。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大外教师的专著数量极少,仅为专业课教师的十分之一,这也能说明同样性质的问题(杨忠,张绍杰,谢江巍2001:80)。上述统计结果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笔者平时阅读一些国内外语类的核心刊物所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介绍各学科研究最新进展,理论性强,注重实证性、原创性的论文绝大多数出自专业课教师之手。

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这种科研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因而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难免先天不足。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花在诸如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语言学理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等课程课时少、教材内容陈旧,加上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这些课程所需要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缺乏科研条件。这方面的问题包括,从主观上讲,不少大英教师缺乏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与兴趣;从客观上来讲,缺乏科研时间及学术带头人。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原因,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缺乏科研意识。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由于平时缺乏积累,“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一些东西质量自然不高,难以得到承认和发表。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众多,外语期刊杂志相对较少,因而发表文章难度确实不小。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尤其是近年高校扩招后,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近年来各高校陆续改用新教材,也使大英教师花在备课上面的时间大大增加。

3)缺乏危机感。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几乎都在超负荷工作,很少有学校不缺编的。这种暂时的供求不平衡现象使部分教师产生了错觉,因而缺乏应有的专业和生存危机感。

2.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这里只谈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基础英语水平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前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问题”的大讨论中,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大声疾呼,痛陈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但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很大的改变。虽然实施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制度,但有资格参加口试的学生就不多,能达到合格以上成绩者在所有考生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作为衡量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呈下降趋势。实事求是地讲,造成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一方来说,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以及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包括英美文化及各方面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一定的表演能力;以及较高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学生一方来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现在外语教学界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各种教参也配有内容详尽的教案供课堂教学使用,但由于得不到学生很好的配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校方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奖惩制度、课程安排等都有改进的余地。在一些工科院校,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安排太紧,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面。

3.英语基本功。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未能吸引一流的英语人才加盟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大学英语师资学历偏低。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未受到严格与系统的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未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认真补课。当然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缺少学习提高的动力。如果说早些年由于《教学大纲》要求较低,教材内容较简单可以靠吃老本勉强应付教学的话,现在恐怕很难再靠吃老本蒙混过关了。目前大学英语课使用较普遍的几套教材,如《大学英语》全新版、《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课文均选自近年英美报刊等出版物,其中不少文章未做任何删节,篇幅长、生词多、难度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挑战。这些教材教学理念先进,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极具思辨性。对课文的处理涉及现代语言学中的篇章理论、文体学、词汇学、修辞、写作、文学、翻译以及百科全书式的背景知识,而不仅仅是把课文中的一些语言点讲清楚就万事大吉。另外,为了组织好课堂教学,包括学生的课堂讨论,教师自身必须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对一名英语教师而言,英语基本功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三、两点建议

1.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教材。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够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实践活动。大学英语教师要为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2.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大学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师应及早认清未来大学英语教育中,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从而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彪.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变为初探.教书育人,2006年11月.

[2]周燕.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6月.

[3]杨忠,张邵杰,谢江巍.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分析.外语教学,2001年6月.

[4]王银泉.从国际学术刊物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3月.

[5]皱琼.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缺陷思辨.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