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2:06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生态效益效益评估环境保护

abstract:theeconomictakeoffofpromotingtheall-rounddevelopmentofsociety,asanationalinfrastructure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inChinahavealsomadegreatprogress,butatthesametime,alot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makespartoftheenvironmentistheseriousinfluence,theecologicalwaterconservancywasmentionedtheunprecedentedlevels,besocialwidelyattention.thisarticleinviewofthewaterconservancyecologicalproblems,fromthepointofviewofecologicalbenefitsofwaterconservancy,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howtoconstructnewashallowtostudy.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waterecologicalbenefitevaluationtothe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并不是完全符合人类需要的,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节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并控制和调节自然界中的水,使其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近年来,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使得部分地区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利工程肋迫现象,反而造成水土流失、河湖湿地萎缩、生态功能衰减、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甚至造成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灾难。人们不断发出质疑,兴建水利工程究竟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危害环境,生态水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社会广为关注。

2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国家都因为生态问题而推迟甚至中止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开发方案,要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就必须科学、谇真的分析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对气候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但通过水利工程使原先的陆地变为水体或湿地,水利工程的这种作用机理,会使局部地区的地表空气发生变化而对局部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降雨、气温、风、雾等方面。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会使受一定距离的绕地区降雨量增加,而使库区和邻近地区降雨量减少,同时改变降雨时间的分布,如南方夏季降雨量减少,冬季降雨量增加。同时,由于库区降面变为水面,能量交换方式和储备方式以及交换强度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地区气温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对地区气候造成影响,如果被放大就会产生巨大的气候变化效应。

2.2水利工程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会直接对河道流量造成影响,包括流量大小和流量过程以及流量时间分布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比如水库工程在汛期存蓄了汛期洪水,改变了河道汛期流量状况,在非汛期则截取了河道基流,水库工程的这种作用,使得河道不论是在汛期还是在非汛期,其流量大小和流量过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非汛期的基流截取作用,使得下流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引起下游河道断流,从而使周围绕地下水位下降,给周边地区造成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比如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水干涸,入海口泥沙淤积海水倒灌、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河道水位变化波动幅度较大等等水文问题,甚至因为水位下降而且造成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积

水利工程使库区水位抬高,造成水流过水断面,使水力坡度发生改变,不论是河道纵向流速还是紊动流速都受到巨大影响,这种对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使得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改变了河道的泥沙运动机制,从而造泥沙淤积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多沙河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这种泥沙淤积现象,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盐碱化、鱼类种群变化等现象。据统计,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蓄水后,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全部淤积于潼关至三门峡河段,使潼关河床抬高了4.5m,并延伸到上游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抬高了两岸地下水位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而丹江口水库自1960-1994年,泥沙淤积量则高达14137亿立方米,使该地区水涝灾害变得更为频繁,且破坏力加强。

2.4水利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水电大坝工程,会使水体压重使地壳应力增加,并由于水渗透至断层增加断层程度,增加岩间空隙压力,从而诱发地震。同时,由于蓄水后造成水位上升,岸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引发塌方、山体滑坡等现象,并使危险岩体失稳,产生潜在地质危险。

3从水生态效益构建水利工程策略

3.1什么是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是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对环境不良影响日益突显而被提出来的,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在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改变、利用水利体系的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使水利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3.2从水土资源保护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水土资源保护要求是从水生态效益构建水利工程的第一基本准准。作为万物生存的根基,水土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良性水土资源。如果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水土资源生态恶化,最终必然会因为水土资源的确良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将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保护、生态性建设、生态性使用,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要求。如果还延续以往那种盲目开发、随意建设的急需功近利的水利工程建设思想,而缺少对水利工程同水土资源生态保护的综合考虑,必将给人类带来恶果。因此,在构建水利工程时,要从水土资源的保护上作考虑,包括河流泥沙运输、河流侵蚀等。

3.3从生态保护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构建,对生态和物种有着极大的影响,如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影响,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影响,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地区生态结构,造成生态失衡。因此,在构建水利工程时,要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如很多国家在建设大坝时采用建鱼梯、鱼道等工程措施解决鱼类洄游问题,或者采用人工繁殖方法对洄游鱼类进行繁殖,具体采用什么办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流、不同物种进行具体考虑。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动物生存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及由于水利工程引起局部气候变化、土壤盐碱化等对动植物种类、结构等的影响。

3.4从社会影响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根据研究表明,不少疾病如伤害、霍乱、血吸虫病等都与水环境有极大关系,比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使原有陆地变为湿地后孳生蚊虫,从而造成疟疾流行。三门峡水库的建立使钉螺难以从上游或下游向库区内迁移并繁殖,造成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发生变化。这些疾病致病因素的改变,很有可能造成流行疾病结构的变化。同时,水利工程还会对移民造成影响,对文物也会造成影响,很有可能会加剧物种的灭绝。在构建水利工程时,这些相关的社会因素也需要充分进行考虑。

4结束语

总之,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应当从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以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来,雷波,信军.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拳”[J].世界环境,2009(02)

[2]张文明,王晓燕.水葫芦在水生态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7(01)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2

文中根据额济纳旗农田水利规划报告书,并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现有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工程成本和预期效益,并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参照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标准,评定工程建设可行性。工程项目的经济计算期为2010年到2020年,基准年采用2010年。将工程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能值量化工程每年的生态经济成本及效益(表1)。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H.t.odum提出的,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4]。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5]。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5];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7];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8]。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2],;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9]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10]。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1)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11];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经济成本),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2)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12]。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12]。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13]。em=τ×e(1)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sej;τ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sej/$(sej/J);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J($)。(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6,14]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emCBR=B+RVC(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sej;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sej;RV为工程剩余能值,sej。

结果与分析

根据能值理论,计算额济纳旗灌域内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生态经济成本投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能值价值(表1)。据表1,对工程生态经济成本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构组成比例和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值情况进行分析(表2)。由表1和表2可知,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中,经济成本最高、社会成本次之,生态环境成本最少,分别占总成本的61.48%、33.38%和5.13%,说明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小,经济投入占主导,其中主要表现为砾石消耗,相应的能值价值为2.60e+18sej;工程生态经济效益中,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社会收益较少,分别占总效益的56.54%、27.89%和15.58%,说明工程收益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经济效益,表现形式为棉花产量的增加。由表2可知,工程的经济效益成本能值比为5.26,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67,生态环境效益成本为31.12,生态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72,各比值均远大于1,说明工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各方面均满足工程建设可行性要求。另外,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成本比最大,说明该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改善潜力。综合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除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可大力促进社会发展,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节约水资源方面,工程节水价值尤为突出,这对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西北干旱区更显重要。总之,从生态经济评价角度进行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

讨论

用传统经济评价方法分析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工程年均投资482.5万元,项目效益主要表现为粮经增产值984.6万元、节省灌溉投资51万元、减少能源消耗投资46.58万元及省工效益56万元,工程经济效益成本比为2.36,大于1。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虽存有一定差异,但评价结果较一致,均表明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3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

通过多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认识得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的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中,可能会破坏与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摈弃开来,注重验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从而反射出生态负效应要多于生态正效应。[1]也就是说,要将水利工程从规划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给予足够重视,科学有效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合理看待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和设计原则

(1)评价体系。水利工程评价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也要理性客观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对水利工程的评价该坚持什么标准呢?笔者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一定要客观、公正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这种评价与其他的建筑工程是存在差异的,它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项内容,根据国际惯例,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评价也是采用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利用树状图来展开。(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坚持的原则。科学客观地对水利工程环境效应进行评价能够对水利工程的长远规划期待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最初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和建造时,设计者的初衷是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起到防洪和排涝的作用,这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质量,使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使它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它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存在,才是水利工程最大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设计修建水利工程时,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当前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环境换取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最大的效益,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价值。

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前景分析

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其生态环境效应客观地评价才能给整个工程一个科学的定论。但是,我们毕竟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化。近年来,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也逐渐认识到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意义,这就奥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理论。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指标体系,使所确立的指标具有说服力,能够经得住现实和历史的拷问是关键。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中选择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状态、能基本反映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累积和叠加影响的指标因子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2]这就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时,准确地收集相关定量指标,合理地对分析定性的指标,只有将定性和定量指标都融入考虑,所建立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才能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和使用更加有效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和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才能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之,科学客观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其水利工程对气候、水文产生的影响,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风险,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地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上下功夫,不断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做出更加精准、科学地评价,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梁茂营单位:青岛新华友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环境影响;治理对策

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但始终面临着对环境产生的综合性影响不能有效得到控制的现实发展问题。为全面增进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增强水利水电设施的生态营造,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平衡,就必须务实解决水利水电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水利水电工程并不是直接产生环境污染的项目,但是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着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可分为几个主要的环境影响区,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的主体库区、水利工程的大坝施工区域、水利水电设施的坝下游区。水利水电设施主要对所在的库区影响在于水库可能产生一定的淹没地区,使得淹没地区产生一定环境变化影响。可能还会由于水库,产生一定的移民安置问题,由于改变了地表水的覆盖情况,可能会产生水库的水文形式的多样性变化,可能出现一定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影响到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库区的地表水流动速度变化,产生一些水质上的变化,地表水覆盖面积的变化也产生了水体的水温变化,地表蓄水量的增高可能产生环境地质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水位高差变化,产生地表景观的变化,改变了部分区域的人群健康状况,可能扭转土壤利用的现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影响。总之在水利水电设施库区环境内,将会产生综合性强的多方面变化[1]。在其坝下游的区域内,则会产生对地表水径流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减少部分区域内的水质污染,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水生生物减少,影响部分湿地资源环境,特别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入海口的沉积,导致入海河口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影响可能是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或者已经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的分析,进行全面的把握,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大对有利于产生环境效益的影响作用。需要制定科学的影响控制分析对策,以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控制和治理。

二、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对策

(一)科学施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的过程中,科学拟定并施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针对可能存在影响环境的具体因素进行科学预判,合理分析影响环境的各项因素,并且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先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前期的环境调查和分析预测,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判断,拟定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程度下,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2]。在施行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参考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按照设定标准实现科学分析,全面评估并且及时做出相应的环境影响治理措施,跟进环境变化的具体现象,通过科学的分析推导,施行有针对性的环境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在所收集的环境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将更加具体、科学、精准。

(二)建立全环节的生态保护措施

通过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融入措施,合理设定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具体环节中,施行全过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维持良好的保护效果。特别是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充分融入生态保护的设计理念,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还原措施纳入到建设项目中来,实现有效的补足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促进生态恢复,减少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并且在水利水电设施的运营上,实现有助于地表植被、径流、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生态保护效益。所谓全环节的生态保护措施,更是需要建立水利工程区域内环境的整体长效环境保护措施,设定固定的、有组织的、科学管理下的、长期稳定的生态保护计划,来完成环境保护工作[3]。

(三)加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

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区域环境破坏影响,亟需进行全面体系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加大开发运营过程中对于所产生的环境破坏进行专项清理,有目的地施行补偿性建设,确定在水利工程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被最小化,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纳入生态维护的相关建设上来,积极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让利给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补足环境效益上存在发展问题的具体方面,促进生态的发展平衡,维持总体上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这需要积极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的考察,通过严密的水文观测、地质观测、野生动物观测等,实现对现实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区域环境的详细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区域内环境的具体变化,掌握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且设立可行的解决措施,通过水利工程的现有建设条件,通过各项调节措施,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调控,调动资金和人员,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下的跟踪性建设,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判定可能存在的生态补偿范围,并且据现有的建设条件,进行充分的资源调度,施行科学的针对性补偿措施。综上所述,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加强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以优化技术、强化管理、细化控制措施来实现控制环境影响,促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环境效益。在整个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正确可观地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的主要影响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制度,从而形成对应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适当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补偿机制,通过体系化的措施,全面增进对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环境影响的控制,提高控制效果,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成权.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47-149.

[2]李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03:76+78.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5

通过对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噪音污染、废弃物污染、地质环境破坏、以及空气和水域的污染,以上各种因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污染的具体原因,本文下面将具体介绍。

1.1水利建设的噪音污染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噪音污染是一项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污染源来自工程设备和工程设施的操作,例如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转,载货车辆的频繁出入,爆破施工作业等。这些噪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带来极大的影响,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

1.2施工中的废弃物污染

因水利工程属于比较大型的建设项目,需要相关人员在建筑地进行常驻,通常因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和建筑残渣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而造成的占用土地资源,增多空气悬浮物、水体严重污染等问题比比皆是。对堆积废弃物的不及时清理在给环境带来严重后果的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1.3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的出发点是为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疏漏,也造成一定的次生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都是施工中的拦河筑坝、开山炸石等对区域内的地质进行改造导致的。水利资源建设在改变原来的地质性质的同时也占用了一定的资源空间,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1.4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原因包括施工车辆进出场地产生的尾气排放、大型机器设备运转产生的废气、开山炸石等爆破操作产生的灰尘,以及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灰尘等。这些不但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呼吸道健康带来危害,还会对附近农田、牲畜带来严重的威胁。

1.5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水利施工过程中对水域的影响表现在:第一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污水渗透到地下,引起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第二施工设备维修中产生含有大量污油的废水,不及时处理会对人体和土地资源带来危害;第三人工建筑蓄水在拦截一定水资源的情况下,会造成下游的水量分布不均;第四拦河建坝工程容易使周围土地呈现盐碱化状态;第五部分区域因为人造水域的影响而被淹没。

2.生态工程原理的遵守原则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想引入生态工程原理,达到有保护环境的目的,通常需要遵守共生互补原则、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循环利用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因。

2.1互惠互利的共生互补原则

共生互补原则即水利施工方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遵循的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原则,对所占用的空间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以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另外相关人员在对生态环境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规划工作,以此来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关系,实现效益的最优配合。

2.2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即根据物种种群分布为平面和垂直的模式特点提出的原则,遵循该原则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可以实现对物种种群的合同安排,并建立物质的分级、多层次利用体系。主体空间依据相关群落的共生关系以及生物几圈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效的解决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困难,因此,人们可以以此原理实现工程建设格局和生态系统的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

2.3利用循环可再生原则

循环可再生原则能有效的实现生态效应,降低建设成本。在水利建设中,施工单位需要在遵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对施工中出现的废弃物以及剩余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以达到减少资源浪费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目的。

2.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努力保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才能在水利建设的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进,在加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规范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社会的进步要求施工单位在建设时转变思维方式,从环境角度出发,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3.水利工程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生态工程在实际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水利工程建设部门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将生态工程原理引入到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而有效的解决因施工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本文下面介绍具体的解决策略。

3.1水利建设前期进行规划

在水利建设的前期,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按照当地地质结构,自然资源等综合方面进行勘测并开展长期的规划,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使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规范施工,以此为不破坏环境的基本前提。

3.2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个在进行水利工程实施的人员以身作则为环保尽力,以减少在施工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的破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开山炸石等工作对周围生活的人群造成的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对于施工中所产生的废水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加强在施工中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实施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3.3建立完善管理体制

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作人员因操作失误或不良习惯而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其进行管理,以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此外,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生物资源的消失。

3.4建立生态工程体系

建立生态工程体系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又将工程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牵连,能够有效的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对生态资源的使用,进而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减少使用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有效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4.结语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6

【摘要】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的关系。

在运行上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并依靠当地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同时不排除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其发展。对于新建水保生态工程先建制后建设,以调动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村组和个人的收益权。并严格按水保生态初步设计或规划集中资金、劳力、技术力量实施,同时注重科技示范效果,对有显著经济效益和明显水保生态效益的建设措施大规模连片实施,突出示范区生态建设,强化生态自我修复。鼓励部分农民、下岗职工、退休老干部进入生态建设主战场,鼓励实行承包整治,户包、联户包、法人单位包等多种形式并举,各项扶持政策坚决兑现,谁治理,谁受益。还协助乡村建立专业化的长年施工队伍,形成稳定的整治力量,防止整治工作的时停时续和反弹。在解决劳动力的报酬上,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理顺价格机制,采用专业队施工,把投资与投劳结合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证民间资本对水保生态的投入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建立多元化参与、多形式建设、多层次发展的新机制。

在项目实施初就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要求,与当地政府及水保局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月、季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建立了重大事宜协商处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流域和地方政府共同治理的水土保持新格局,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条件分割、块块分割、各自治理等现象。

三、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的关系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建设是关键,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就没有持久原动力。要增强生态建设的观念,就必须对骨干坝等大型水保工程及一些小型拦蓄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和配置,并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快速治理与高效益的结合。在这方面,雷家店乡在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进行果园、蔬菜等作物的节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可开发利用。结合治理开发,核桃示范区技术人员又提供了果树节水灌溉与优良作物高效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常绿树种抗旱造林技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能人在治理工程建设、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

在生态建设中,建昌县特别重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关系,坚持工程措施是基础,生物措施是主体。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沟头防护,谷坊,搞好工程整地,为林草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制宜地搞好植被建设,品种选择上突出灌木和草类。使农民明显的感觉到建设生态环境带来的优越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特别重视和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扶持龙头,带动基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四、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

在生态建设中,坚持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封治结合,对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小流域,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实现“无为而治”。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以人工治理为主。在依靠大自然力量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人工治理离不开自然的作用,自然修复也离不开人工辅助作用。二者相互作用,使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

五、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的关系

“三分造,七分管”相对与林草措施来说,管护的重要性更大。造是一时的,管是长期的。一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重造轻管是主要原因。就必须在加快林草措施的同时,拿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管护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保护好治理成果,使林草管护效果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把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点由造林阶段向管护阶段延伸,彻底扭转重建设轻保护、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六、结语

上述五个关系,是我县搞好流域治理的关键,它在治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治理上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治理工作,力争把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冬梅,靳宏强.我国水库移民水保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05:108-110+117.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7

【关键词】生态河堤;综合效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生态河堤又称为生态护岸,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新型河堤防护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混凝土防护以及砌石防护,它将河提的土体、生物以及水体融合在一起,形成生态的防护。生态河堤的建设是水利工程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学以及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融汇。生态河堤兼顾生态与安全两个方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满足强度、安全要求的河堤防护措施。生态河堤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对生态河堤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也是进一步提高生态河堤效益,发展河流治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1建设生态河堤的必要性

河流治理工程涉及方面较广,不仅是水利工程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等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生态河堤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简单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1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传统的河堤防护多采用浇筑混凝土或者浆砌石防护,结构自身重量较大且受地基处理不够完善,在长期冲刷作用下护岸多出现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给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居民生活习惯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乱扔乱倒垃圾的行为,造成了河水的污染,对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生态护岸建设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环境工程,多对沿岸的自然环境保护起到突出作用。生态护岸不仅保护原有生态环境,还对原自然景观进行了改善,提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1.2生态河堤建设理念,凸显民族文化

生态河堤,展现了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河流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河堤对后续河流治理以及子孙后代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生态河堤将河堤防护措施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达到护岸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护岸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人工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水利工程,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甚至相违背,生态护岸打破了传统护岸的理念,是河堤建设不仅局限于水利工程,还涉及到环境,生态保护的问题。生态河堤在众多的水利工程中,具有明显的突出性,涉及水利,生态以及经济等效益,对于改善周围环境,加速旅游产业发展,传播民族文化也有突出贡献。生态河堤的建设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凸显了我国民族的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友好、和善的民族文化。

2生态河堤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生态护岸建设的综合效益评价从工程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结合现有的研究理论建立生态河堤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选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进行研究。

2.1建立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原则

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河堤进行综合评价的关键步骤,也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以及确定指标权重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指标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对其进行分层,确定所属关系,建立有效的、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2.1.1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可行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河堤综合效益的本质,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更加注重精选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有些指标选择忽视或者附属于其他指标,并做到在科学的基础上,真实反映生态河堤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对于较为复杂的指标应进行逐层分解,也可以通过其他指标来分析其可行性。

2.1.2综合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原则

生态河堤的综合效益评价是一个复杂问题,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指标。全面性要求全面而完整的反映生态河堤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指标体系要能够反映综合效益中的各类效益的属性以及相互间的所属关系,既要反映各类效益的局部与独有特征,又要反映其全面、综合特征。

3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采用多方案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合理地结合,并多决策过程进行层次化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时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得到各层次的判断矩阵,然后分析计算准则层与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值

3.1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要求七位专家进行打分。根据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一般情况下生态河堤综合效益的一级指标分为水利工程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根据工程实际生态河堤的水利工程效益评价分为防洪能力评价、泄洪能力评价、排涝能力评价以及排污能力评价等;生态效益包括水土保持能力、调节气候功能、栖息地功能,生态自净和屏障功能等;景观效益包括水体景观、滨水景观以及水岸景观等;生态河堤的经济效益指旅游收入、地价增值以及环保节支能力等。水利工程生态河堤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层次划分需要根据具体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进行全面考虑,使综合效益的评价更加合理有效。

3.2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指标权重确定是评价生态河堤综合效益的核心问题。防洪能力、泄洪能力、调节气候功能、自净和屏障功能属于定量指标,其中防洪能力、泄洪能力是一个水利工程防洪等级,由相关标准来确定防洪能力评价等级,调节气候功能的大小依据城市使用空调的开支,以热岛效应的程度来衡量,自净和屏障功能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以营养状态指数量化评定。排涝排污能力、水体水岸景观、水土保持能力以及环保节支等评价指标无法进行定量的描述,需要依据相关工作经验或者其他间接指标进行定性的描述。定性指标的确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定性指标的确定更需要科学客观地分析。

因地域、气象、水文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水利工程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差别较大,指标确定的参考因素以及理论依据也不相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数据的处理主要依靠统计资料、现场勘测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确定权重概率的分配。

4结束语

生态河堤综合效益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评价指标的确定涉及到多种因素。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综合效益评价的关键,通过水利工程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分层,形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最后依据各参考因素及其理论依据,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行河堤综合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

[2]王新军,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2006,45(1):120-126.

[3]卜全民,李凤英.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84-16085.

[4]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1986(3):38-40.

[5]张明,曹梅英.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下转第361页)(上接第356页)土保持,2002(9):33-34.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8

1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阐释 

1.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主体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水资源的持续消耗和各类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使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有人提出了有关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念,并借助这一理念设计并构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框架。尽管如此,在推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及其评估方式等策略,来避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环节当中出现各种实际问题。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经济性来看,需要将诸多风险较小且收益较大的设计理论融合到总体设计方案之中,最好还能将生态系统对工程建设本身的修复能力涵盖其中,这便突显出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及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从生态水利工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工程力学理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且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支撑。但实际上,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建设区域的差异性而制订出相应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和评估标准,往往都是按照统一的思路来构建水利工程建设,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水利工程设计与地域环境出现相抵的情况。另外,水利工程结构建设标准的研究得不到实际工程项目的重视,给水利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安全施工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 

2设计原则 

通过阐释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该类型工程在实际设计、施工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能够进一步明确完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标准,并以此来改进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和实施进度。从总体情况来看,基于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基本原则十分明确,目的就是改善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使其在开发和设计等环节都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工程实际规划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水利工程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所以,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生态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框架的搭建需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环 

境科技人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的设计思路,从而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更贴近于理想化的施工标准。 

2.2针对自然生态系统设计框架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形势的转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效益十分关注,这推动了自然生态系统工程的设计。从本质上来看,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与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二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设计并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 

图1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基础架构图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而言,需要各个方面的因素来配合完善系统框架,并从中找寻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绝佳方式。实际上,构建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宗旨就在于此。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9

[摘要]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跨流域调水工程不断增多,政府都无法全部承受生态补偿的巨大投入,完全由政府投入也并非总是最有效率。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以利益协调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等为其指导思想。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的关键,是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补偿制度。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水权生态补偿及灌溉者付费制度,都是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社会协商共同成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0-0013-05

跨流域调水是我国21世纪水利的一大特点,[1]协调调水沿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焦点问题是生态补偿。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条例》草稿已经形成。[2]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地方立法正在加速探讨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问题。2009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条例》指出对该工程上游地区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补偿资金来源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2006年《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最大亮点,是针对跨流域调水突破性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我国迫切需要完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利益平衡与协调,促使生态效益及相关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公平分配。

 

一、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遵循的原则

(一)利益协调原则

利益协调是消解利益失衡的必要方式,它运用控制机制把利益分化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利益主客体之间表现为和谐状态。

利益关系是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体现,利益分配机制就是社会秩序形成机制。[3]当代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表现为,资源稀缺使各个国家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重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

 

跨流域调水沿线利益差别和利益主体的存在,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甚至尖锐对立。稀缺水资源在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求时的有限性和条件性,使相关利益主体由于目标追求不同而产生利益纷争。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运用利益平衡原则协调冲突性利益,矫正失衡状态,实现跨流域调水沿线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目标。

 

(二)受益者补偿原则

早在二十世纪,日、德、美等国就已经贯彻了受益者补偿原则。[4]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水资源稀缺形势日益严峻,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共工程如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逐渐吃紧,需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维。受益者补偿理论的基石在于公平理念,完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关键正是体现公平原则,公平分配利益、承担责任或履行义务,受益者公正地回馈或补偿损益者。

 

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坚持受益者补偿原则,由生态保护受益者向因此付出代价的损益者支付相应报酬,这里的“益”不仅仅指一般实物意义上的收益,还包括受水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及其带来的相关收益。

 

(三)科学合理原则

科学以实践为前提和基础,是经过时间检验以及严密逻辑认证之后、关于客观世界事物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合理性是科学的本相,在提交给社会公众、作为最终公共知识的科学理论中,合理性无处不在。

 

跨流域调水工程在规划阶段就收集了大量数据和科学评价,调水工程运行中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科学补偿要求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和资源。合理补偿是科学补偿的延伸,强调既要协调好补偿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平衡,又要考虑到补偿义务主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原则综合考虑科学的补偿办法,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实施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

 

(四)多方参与原则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涉及到众多主体的利益调整,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多方参与是其重要原则。多方参与原则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在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过程中,政府允许利益相关者就所涉及的相关利益或公共利益,以提供信息、表达意见、阐述利益诉求等方式参与其中,从而提升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公正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二、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以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但横向转移支付也有较好的制度和实践基础,特别是省际对口支援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突破口。伍文中认为,“我国实施多年的对口支援本质上就是横向财政转移支付。”[5]徐阳光也指出,虽然我国始终未曾在文献中将对口支援表述为横向转移支付,但从本质上来说,对口支援就是横向转移支付的表现。[6]

 

作为欧洲开展生态补偿较早的国家,德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对成熟。政府通过一整套复杂计算确定转移支付数额或标准,将补偿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落实到被补偿地区。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生态补偿资金的横向转移,就是由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纽伦堡、克里根布隆地区对凯尔海姆、里登堡地区进行。[7]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实现了地区之间财政平衡,以此缩小地区之间差距,达到利益均衡的效果。

 

我国开展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措施是:(1)科学计算补偿标准。根据受水区对调水区水质要求、生态建设和保护计划,测算出相应成本。补偿标准依据生态保护者的投入、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确定。(2)民主协商。依据补偿标准,跨流域调水沿线相关政府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决定补偿数额,并由地方政府财政提供补偿资金。补偿协议达成需要中央政府积极参与,降低谈判成本,疏通地方政府间沟通漏洞和争议点,减少各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环节。在制度运作趋向成熟时,政府可以考虑以立法形式规范补偿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促进跨流域调水沿线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3)加强监督。国家加强对调水区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受水区也可以监督该项资金的用途和效果。调水区应该就专项资金使用制定年度报告,由对口的补偿地区政府审核和通过。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10

关键词:水利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92-02

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由白溪水库、周公宅水库等“八库一江”组成,总资产48.5亿元,净资产25.3亿元,承担宁波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任。原水集团组建4年多来,水利国有资产效益十分显著,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其效益充分发挥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有资产和宁波市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发挥原水集团水利国有资产的效益,是原水集团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水利国有资产的典型特征及其效益链

原水集团所属的“八库一江”,其主要任务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它所形成的水利国有资产除了具备其他国有资产的一般特征外,由于水利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与其他国有资产不同的典型特征:一是资产的公益性突出。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公共产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如防洪减灾、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社会公益。二是资产多种功能的冲突性明显。在水库运行过程中公益与经营经常会出现冲突。其结果是局部的经营服从于主体的公益,如供水、发电等经营行为,往往要牺牲经济利益,以服从防洪、灌溉、生态等社会效益。三是资产收益的补偿性。经营企业在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和许多政府延伸职能时,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渠道。往往通过经营性资产的运营所获取的资产收益来弥补其经费的不足,以保证政府延伸职能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上述典型特征决定了水利国有资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管理的复杂性,即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的效益链也有别于其他国有资产。水库管理所产生的经营收益目的是为更好地发挥防洪减灾、城市洪水、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公益性社会效益。

原水集团正是通过对水利国有资产的有效营运,创造更多的财务收益,为水库的防洪减灾、供水灌溉、生态补水等方面创造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供水效益。原水集团“八库一江”目前向宁波城市供应优质原水125万吨/日,年供水总量4.2亿立方米,年供水收入0.9亿元。八座水库现有供水能力已达到6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160万吨/日。同时,通过建设50万吨/日的大工业水厂,实施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

2.发电效益。八座水库有发电装机4.59万千瓦,年发电量11657万千瓦时,年发电创收5800万元。优质调峰电量占84%,为宁波城市迎峰度夏、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3.防洪减灾效益。集团公司所属“八库一江”,保护农田耕地200余万亩,直接或间接防洪保护人口400余万人。水库下游是宁波的社会和经济发达地区,工商企业云集,经济总量集中。八库总库容7.633亿立米,其中专属防洪库容2.665亿立米,经水库拦蓄调节,削峰滞洪,有效地减轻了水库下游地区的洪灾损失。经初步测算,八库对下游地区的直接防洪减灾效益平均每年达2亿元以上。如2007年的“韦帕”、“罗沙”两次连续台风,平均降雨500毫米,最大降雨671毫米,八座水库拦蓄洪水2.88亿立方米,洪水拦蓄率达到79%,削峰率达到93.3%,减少下游损失达3亿多元。

4.农田灌溉效益。原水集团“八库一江”直接及联合灌溉面积237万亩,为了保证灌区农业丰收,各水库每年向灌区补充灌溉水量达1.6亿立方米,为农业丰收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条件。为了支持三农,反哺农业,集团公司全部免收农业灌溉用水水费,仅此一项就达到1000多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农村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5.生态环境效益。改善水库下游地区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是水库承担的又一公益任务。白溪、亭下、横山、皎口等水库每天向下游河网供应生态用水,目前每年平均无偿补给生态用水在6000万立米以上,改变了过去一涝成灾,一旱断流的状况,有效地改善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二、发挥水利国有资产效益的几个制约因素

当前在充分发挥水利国有资产效益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大大偏离了水资源价值。使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无法维持水库工程的良性运行。如原水集团目前供水成本已达到0.78元/立方米,而实际现行平均水价仅0.30元/立方米,集团公司供水收益尚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同时由于经营收入低,固定资产折旧严重不足。二是在水库调度管理上由于管理理念和职责的不同,政府部门往往较多的偏重于安全考虑,而较少考虑如何更多的发挥经营性效益,企业在这方面缺乏水库调度的主动权。三是由于水库布局分散,引水管网缺乏有效的联通,使水资源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配置及合理调度。四是在绩效考核方面,对企业产生的巨大的公益性社会效益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五是由于灌溉及生态用水无偿供应,导致受水区水量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也影响了企业创收。

三、实现水利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的几项措施

(一)政策方面的措施

1.进一步落实产业补偿政策。原水集团“八库一江”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涉及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属于公共物品,主要靠政府行为提供。因此,对水库工程新建扩建、更新改造、维修养护和防洪、灌溉、生态环境等公益服务的运行必须纳入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要范围,明确相应的财政补助政策,以确保水库工程安全运行。

2.进一步改革水价,规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构成。一方面水库原水水价应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要据此确定原水水价,出台与此相适应的水价制度;另一方面水价改革要常态化,要根据水库工程的运行费用的变化及时调整水价,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3.进一步完善水利国有资产绩效考核体系,制订具有水利国有资产效益特色的考核办法,以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导向,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目前的企业考核内容主要是经营绩效考核,忽视了水利国有资产特有的防洪、灌溉、生态效益的实现。原水集团作为水利国有企业,不但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还承担着发挥水库防洪、灌溉、生态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性效益的艰巨任务,这些任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间接效益。因此,对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必须涵盖上述两个方面,而且制订必要的激励措施。同时,对于水利国有资产企业的类型不能单纯按经营类公司进行考核。

4.进一步理顺引水管道的建设体制。目前水源配置与自来水制水配送之间的管理分界面尚不够明确。笔者认为,原水进入水厂前的水源工程和引水工程有原水供应企业统一负责建设管理,承担水源配置任务;制水水厂和各种供水管网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承担制水、供水任务。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技术方面的措施

1.实施分质供水战略,实现优水优用。宁波水资源缺乏,优质水资源储备更加缺乏。因此,必须实施分质供水战略。目前,已经建设的50万吨/日大工业水厂要尽快发挥作用,由姚江取水水厂向大工业企业供水,将原供应大工业企业的优质库水全部置换出来用于向城市居民供水,使居民用水全部用上优质库水。

2.强化洪水管理,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洪水有两面性,管理得当,化害为利,就能实现洪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效益主要有: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提高水量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增加发电量;增加企业创收。目前可以尝试的管理措施有:(1)汛限水位的动态管理;(2)科学拦蓄洪水尾巴,实施短期超蓄;(3)基于产流监测条件下的洪水预报;(4)调度权限适当下放。

3.建设供水“高速公路”,创新水资源调度模式。今后,向宁波供水的所有水库引水管道要全部联通,八库之间实现供水高速互通网络。通过优化水源配置,既能解决水源工程布局上和运行上的弃水,又能解决部分区域因河网供水而出现的水质问题,同时实现供水安全互保。

4.开发利用库存土地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水库库区及管理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发挥水利国有资产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发土地资源要与水库管理、美化环境和盘活存量结合起来。

总之,要统筹兼顾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要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供水效益和发电效益,实现经营性财务收益的最大化。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政策推动,推进有利于“八库一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在充分发挥各项公益性效益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实现水利国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真正达到水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卫东.关于合理统计水利国有资产价值的建议.水利经济.2004(4)

2.于琪洋.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水利.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