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6:25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1

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内涵

资产池理财产品,是指有别于传统的一对一理财产品,以债券、回购、信托融资计划、存款等多元化投资的集合性资产包作为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以动态管理模式保持理财资金来源和理财资金运用平衡,并从中获取收益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

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特点

从目前商业银行运作实践来看,资产池理财产品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点。

滚动发售。滚动发售是指连续发售理财产品和到期续发理财产品,保障募集理财资金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集合运作。集合运作是指将基于同一资产池发售的各款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归集管理,统一运用于符合该类资产池投资范围的各类标的资产构成的集合性资产包,该资产包的运作收益作为确定各款理财产品收益的统一来源。原则上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通过集合运作方式,可以使资产池理财产品在固定收益资产、信贷资产、权益资产甚至衍生产品等大类资产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资产摆布,规避某一投向某类资产所产生的过度波动,通过分散化投资有效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

期限错配。期限错配是指资产池理财产品资金来源方(即发售理财产品)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即集合性资产包)的期限不完全相同,资金来源方期限短于或长于资金运用方。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规模优势,并通过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沉淀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期限错配,利用向上的收益率曲线,有效提高投资者收益。

分离定价。分离定价是指同一资产池发售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一般不与该款理财产品存继期内集合性资产包的实际收益直接挂钩,而是根据集合性资产包预期的到期收益率分离定价。这摆脱了传统的理财产品根据资金运用实际收益决定资金来源即理财产品价格的模式,可以充分银行的资产摆布能力,提高产品的定价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的重要意义

丰富商业银行产品线,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

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可以有效地丰富商业银行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的产品线,以创新带动业务发展,在增加商业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同时,可以显著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对于商业银行的贡献度,摆脱以往过度依赖存贷款利息差的业务模式,增强其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

促进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定价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焦点在于产品创新能力和定价水平,资产池类理财产品的推出可以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原有的竞争优势,产生聚合效应,将其原本的信贷优势和债券市场运作优势有机结合,在促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其金融产品定价水平,为将来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有利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型

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处于管制利率经营环境下,已经习惯于坐收利差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脱媒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提升竞争能力的需要,难以适应商业银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资产池类理财产品的推出将有效促进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改进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使商业银行加速融入现代金融竞争格局。

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在满足银行自身竞争需要和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同时,实质上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投资化趋势和贷款证券化趋势的集中体现。

存款投资化

投资者通过购买商业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可以有效摆布自身资金头寸,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头寸期限结构和收益结构,打破存款类产品的利率上限,并且形成更为灵活的结构安排。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理财产品在取代商业银行存款类产品的同时,成为了普通居民重要的投资品种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了继基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后,国内居民主要的投资品种之一,并且,相比前几种投资渠道而言,资产池类理财产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定地收益来源和更为丰富的投资渠道,使个人投资者也能够介入贷款类产品之中。

贷款证券化

通过将信托贷款置入资产池,并以之为基础发行理财产品,资产池类理财产品这种运作模式极其类似于国内方兴未艾的贷款证券化,信托贷款相当于贷款证券化中的支持性贷款,各期理财产品相当于贷款证券化中的过手证券(pass-throughsecurity),但相较贷款证券化而言,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为广泛的投资主体,也具有更为严格的风险管控手段,必然将成为市场主流。

通过达到存款投资化和贷款证券化的效果,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已经在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尝试性步伐,尤其是在存贷款管制利率体系长期存在且久未撼动的情况下,此举更加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是为国内商业银行开辟了一块利率市场竞争的试验场。从监管当局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这也应是其所乐见的,毕竟商业银行不可能永远生存于监管当局所划定的圈子内,迟早要直面真正的金融市场竞争,而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培育是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当然,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关于资产池类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存在持续性博弈,一方面监管当局要综合考虑资产池理财业务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效益提升、定价能力提高以及国内利率市场化探索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在目前缺乏体系化监管政策的情况下,这类业务的发展要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则通过资产池类理财业务不断试探监管当局对于这类创新业务的监管底线,在不断试探的过程中达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

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分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业务主要面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及合规风险,关于这几类主要风险的管理方式,不同银行略有差异,但总体来看,资产池类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现具体分析如下: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资产池内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使资产池发生损失的风险,资产池市场风险主要源自于资产负债久期的错配以及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池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的时候,惯常采用的敏感性指标有资产池加权平均久期、理财产品加权平均久期、资产负债久期错配比例等,通过在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中对上述敏感性指标设定限额,并在日常风险监控中严格控制投资运作对相关敏感性指标的影响,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池理财业务在运作过程中,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理财产品支付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池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主要计量和控制的指标包括理财资金来源集中度、流动性资产占比、流动性比率以及现金流错配比例等指标,笔者认为,在兼顾这些指标体系本身的同时,对于流动性风险这一资产池理财产品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是在确定资产池资产负债结构时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理财产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适当增加债券等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占比。

二是制订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包括期限结构的分散化以及来源主体结构的分散化,确保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资产池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因资产池内相关资产关联信用体或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导致资产池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池理财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中,一方面严格相关信用类资产的准入标准,主要计量和控制的指标包括信用类资产占比、信用类资产行业分布集中度及企业集中度,同时对于信托贷款项目,要求其比照自营贷款进行事前审批,并在贷后密切监控其资金流向和融资对象财务情况变动。

从实际管理效果来看,上述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市场波动不大的时候,上述传统的风险计量指标能够较为及时充分的反映资产池业务的市场风险状况,问题在于一旦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上述计量方式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二是目前国内外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也亟待改进,主要依靠信用评级辨别投资对象信用风险稍显不足。

完善资产池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是引入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对资产池业务面临的由于市场因子过度波动、违约率突然上升等带来的非预期损失进行准确测量。经济资本计量方法近年来已经开始应用于国内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但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承担运作风险的业务而言,对于保本类理财业务,由于商业银行承担了产品运作的全部风险,比照自营业务进行经济资本测算和考核。但对于非保本类理财业务,尽管理论上是由投资者承担最终运作风险,但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从风险管理的谨慎性角度出发,引入经济资本计量和管理方式应该可以更为全面清晰地认清资产池理财产品的风险概况。当然,此处的经济资本仅仅作为一种风险识别和计量的方式加以采用,而不会真正计入商业银行整体经济资本要求中。

二是加强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多角度反映资产池理财业务的风险状况。对于资产池理财业务而言,相当于独立于商业银行自营业务之外的一个小型的资产负债经营主体,单纯地对其资产方或负债方进行风险识别都不足以充分完整地反映其风险全貌,而通过引入不同情境下的资产和负债方总体的分析和压力测试,可以改变传统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的片面性,增强风险识别和计量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以提升风险控制的效果,充分揭示资产池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并评估各类风险管理指标和限额的合理性。

三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信用评级迁移矩阵。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积累企业违约历史数据,并借助现代计量模型对企业未来违约率进行测算,建立信用评级迁移矩阵,基于此做好资产池理财产品所持有相关信用资产的分类、减值、拨备计提等工作,以在准确估值的基础上科学计算资产池运作收益。

四是提高合规监管效力。总体来看,作为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催生的产物,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在近两年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产品发售量成倍增长,产品类型呈现多样化态势,投资标的横跨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汇率市场等,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业务和主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但在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政策体系的建设已经略显滞后,目前监管机构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意图主要体现在若干规定、办法、通知中,且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没有专门涉及对公或者机构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相关业务无章可循。而且关于个人理财业务两个主要的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均制定于2005年,如今的市场环境及发展状况较之2005年已发生较大变化,资产池等类基金的业务运作模式成为市场主流,目前监管机构对此尚无明文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政策任何的不利变动将对理财产品的运作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此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内部交易,即理财产品与自营之间以及理财产品之间的交易,从较为规范的基金运作模式来看,为了避免利益输送,证监会对于此类交易是严格禁止的。因此,一旦监管机构明文限制此类交易,也将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产生较大影响。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2

商业银行是金融性质的企业,其大部分资产为信贷资产,而商业银行的发展风险和金融业的整体发展风险具有一定的联系。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为信贷资产风险,而且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发展现状主要为:第一,贷款集中。从历史发展中看当前我国银行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经济项目,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商业企业这同一类的企业中,进而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信贷资产风险过度的集中大大的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风险,还会产生一些不良资产。第二,不良贷款所占的比例较高。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良贷款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隐患。我国银行集中,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充分、不明确,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创利行为少,盈利能力低。不良贷款的出现,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的,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2]。第三,信贷资产风险复杂。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会进行分业经营,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难度加大,但是分业经营的项目单一,贷款回报差,为了将这种现状进行改善,会推出一些新的贷款业务,这些新推出的贷款业务的期限较长,其存在的风险具有长期性,同时也具有隐蔽性,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向着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增加了信贷资产风险的控制难度和防范难度。

二、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作用

1.信用衍生工具在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中采用的方法是限制行业信贷额度、进行贷款分散化管理或者进行资产证券化管理等,这些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将这些不足进行弥补,进而产生了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工具,也就是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系列信用风险工程技术的总称,在进行资产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会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将信用风险从众多风险中分离出来,有效的将信用风险从金融市场风险中转移出来,并提供相应的信用风险转移制度。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使商业银行可以单独的对其经营发展中的信贷交易产生的风险进行计量和防范,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的提升,弥补了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中的不足,促进商业银行对其信贷资产风险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产生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期权等,在这些信用衍生工具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很多形式,促进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管理。2.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作用第一,将信贷资产风险从金融市场风险中进行分离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是市场参与者承担并获得风险以及风险回报,而且无法将信贷资产风险从市场风险中进行分离,进而无法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信用衍生工具没有产生之前,市场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信用衍生工具出现之后,将信贷资产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便于对其进行管理,灵活的对各种不同的信贷资产风险进行处理。第二,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中的限制信用衍生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其自身资产的安排,商业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交易,可以将签订的贷款交易合同中存在的限制和约束性进行规避。在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在维护客户利益的同时,提供一些以前信贷资产风险中不包含的资产,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成本进行降低,降低信贷风险来自法律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成本收回率。第三,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我国金融市场是由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信贷市场,非银行机构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这样必然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使用,在对信贷资产、信用进行保护的同时,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为股份制银行、非银行性质的机构提供参与信贷的机会,将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现象进行打破,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有效的分配信贷资源。

三、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3

关键词: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自身来看,它对自己的金融产品具有定价能力,也就是说它能确定本机构的筹资成本和贷款收益,但它的定价水平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则取决于能否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它的定价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必须考虑市场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银行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场改革进程,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内部职能分工不够明晰,日常工作管理重点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只是其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在银行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充分考虑。www.lw881.com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一些行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

此外,一些行计划财务部也在行使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加以规划管理,但其管理目标是保证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指标符合比例管理的标准,资金在全国各分支行的调配上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关于利率预测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发挥相关组织结构的实际作用,是农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3、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农业银行要想减少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缩小风险缺口。如果农业银行能正确预测利率走势,并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那么,不仅能回避利率风险,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笔者以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可以判断利率的长期走势。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排除未来有望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借长贷短的经营策略,保持适当的利率缺口,以实现中长期较高的收益。

4、完善农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环节。

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等,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支持企业发展,给银行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绝对没有问题,甚至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3、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性侵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发放人情贷款,或者以贷谋私,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风险意识不强,加上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监督不严,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调查内容不完整,审查不严,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贷后检查不及时,流于形式,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甚至债权悬空,造成银行损失。

6、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有效,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三、建立防范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一)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确保新增贷款低风险。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讲求贷前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简单地按企业现成财务报表统计其资产、负债及相关财务分析数据,对应该剔除的如贬值商品、应收款中的呆帐、资产的高估等因素,要予以剔除后再统计,最好企业能提供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认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财务数据。

加强审查环节,明确审查经办人和审查主责任人各自职责,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明确审查职能定位,在审查每笔贷款业务时,必须从客户最基础的数据入手对贷款的合规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审查,而不是对贷款材料简单的复核和复测;加强贷审会决策议事功能,明确贷审会参加人员资格认定,贷审会成员必须是最具评审能力的业务精英,而不能随便委托他人参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也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多管齐下,加快化解信贷资产显性与隐性风险。

1、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严密关注借新还旧贷款,借新还旧对降低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意义不大,只能在形式上使贷款保持“正常”形态,正是这种“正常”形态使贷款的不良属性和风险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建立信贷资产质量报告制度,由经营行定期向上级行报送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报告不及时或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处罚。

2、健全风险退出机制。

努力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情况和客户偿债能力的判断,主动从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优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提前退出,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优化贷款结构,又通过信贷资金的转移和优化配置,促使企业、产业和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做到有进有退,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等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创新资产信托品种,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转嫁信贷风险。

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强化对清收的考核,划出专项费用与各行清收考核挂钩,确保清收转化目标的实现。发挥信贷效能,把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与执行停减免缓利息、贷款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贷款投放、企业重组等结合起来。依靠各方力量,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区别不同企业,分类掌握,一户一策予以清收、转化不良资产。

(三)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考核新机制。

1、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度,使信贷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奖罚标准化,通过建立完善的检查、监测、评价体系,使信贷人员责任明确,奖罚具体,充分调动其管理信贷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贷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审贷分离、独立审查、授权授信、贷后检查等制度,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的关键点与风险点实行约束,把内部控制制度置于贷款的全过程,使各职能部门和信贷人员在内部控制之下不敢违规操作和越权行事。

3、建立贷款的法律审查制度,切实做到每笔贷款手续都具有合法性和法律约束力,要强化转授权的管理,根据业务品种、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能力来决定转授权的要限,并实行动态调整。

4、建立健全管理行对经营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定期对经营行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对制度可操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对下级行要承担管理责任。

(四)加强信贷人员素质教育。

1、强化理念教育。

牢固树立发展理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方式,去推动我行信贷业务的集约经营、高效发展,开创信贷工作新局面;牢固树立竞争理念,将优质信贷拓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强化竞争意识、营销意识和开拓意识,做好“抢、新、快”文章;牢固树立风险理念,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控制风险的关系,既不为了发展而盲目放贷,也不因害怕风险变成发展的障碍,坚持发展与控制风险两手抓,排除各种干扰,切实实行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贷款的安全性;牢固树立责任理念,正确处理责任追究中的主动与补动关系,惩罚不负责任的行为。

2、强化业务培训。

严格培训管理,把培训与上岗、任职、晋升和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每次培训都要进行测试,成绩不合格者要重新培训,并视情况降低资格等级。

3、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育员工的政策和机制,使员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下,从理念到制度都把全行整体利益及员工自身利益调整到一个方向上,构成一个有机价值链,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四、加快改革外部环境

1、转变政府机制职能,杜绝行政干预。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者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并明确投资主体,建立出资人制度,政府不干预投资主体的决策和银行贷款;真正实行政商分离,商业银行不再办理政策性业务,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加快社会信用建设。

尽快对征信行业立法,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为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使用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保证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合法性,才能高效地采集、开发、利用和披露信息,避免多头投入,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3、出台不良资产处置优惠政策。

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进行不良资产内部剥离,实行人员、帐务和资产的彻底分开,自主经营;对企业债务的减、免、停、缓可以考虑逐级放权,以加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在放权的同时,从上到下都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不能严格执行减、免、停、缓政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的,要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历史遗留和政策因素产生的不良资产,如农发行划转的贷款、供销系统企业历年滚动下来的贷款以及一些特定贷款,建议由国家财政弥补银行损失;税费优惠,对银行提取准备金支出和核销各类损失支出允许税前列支,减免银行收取、处置抵债资产相关税费,诉讼费允许参照资产管理公司减半支付。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4

一、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背景及实施时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受到公众的批判。为应对质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着手修订相关准则,并于2014年7月24日正式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即iFRS9),以替代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即iaS39)。新准则iFRS9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金融工具减值部分,引入了预期损失模型(eLm)。不同于iaS39中使用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Lm),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报告主体在初始确认时预估金融资产的信用损失,且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内及时确认预期损失的变动,并相应计提准备金。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趋同路线图,我国将在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财政部也一直积极参与iFRS9初始提出和多次修订的相关工作。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极有可能根据iFRS9做出相应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曾以趋同为目标共同开发了预期损失模型,但最后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美国已明确表示,不会采用iFRS9中提出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据此,笔者认为,我国财政部在考虑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后,是全盘接受iFRS9还是略有变通,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大量商业银行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并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分别a股和H股财务报告,因此,即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做相应调整,国内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商业银行(目前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仍面临在2018年1月1日实施iFRS9的实际压力①。

二、预期损失模型综述

iFRS9的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报告主体将金融工具按照预期信用风险及其变动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减值损失及利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会计处理。第一阶段:在报告日,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较初始确认后没有显著增加,则按照12个月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并根据资产账面价值总额来计算利息收入。第二阶段:在报告日,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较初始确认后显著增加,但尚无客观减值证据,则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仍根据资产账面价值总额计算利息收入。第三阶段:对于非购入或源生型的已减值贷款,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损失金额确认减值准备,并按该资产账面价值净额(扣减减值准备)计算利息收入。支持者认为,预期损失减值模型可有效缓解顺周期效应,有利于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促使会计上的信用损失确认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更趋一致,有利于弥合会计界与金融界由来已久的分歧。

三、预期损失模型与现有规定的相关概念辨析

(一)未来vs历史-——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贷款减值的规定主要是依据国内准则《企业会计准则2006——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及国际准则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做出的。两个准则均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iLm),由客观证据显示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将出现的损失,并以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计提贷款减值。与已发生损失模型(iLm)相比,采用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eLm)将导致以下情况:一是损失确认时间更为提前,准备金计提金额大幅提升。预期损失模型不需要待出现触发事件或减值迹象后才确认减值损失,意在解决减值准备计提“过少、过迟”的问题。根据德勤的一项最新调研结果,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银行认为,预期损失方法将会导致银行在所有贷款资产类别上的准备金提高,最高增幅可高达50%。二是主观判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相比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大量使用前瞻性信息并高度依赖主观判断。例如iFRS9对违约、三阶段的划分标准、预期损失计量等关键定义或步骤,仅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并未给出硬性的操作规范。对主观判断的倚重,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灵活度和弹性,缓解了顺周期效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为报告主体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较大空间。预期损失模型是当下会计重心由如实反映历史信息向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转移的前奏,财务会计信息依赖于预测的成分将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会计准则这一变化趋势,完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度,在准则范围内运用好“主观判断”的自。

(二)微观vs宏观-——预期损失模型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除了要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还要满足银监会的相关监管规定。银监会于2011年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这里的标准主要指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要求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我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采用最低比例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其出发点是加强审慎监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实际信用风险状况不加区分,仅从总量上加以限制的做法,与会计准则中对减值准备的规定相悖,也不符合监管部门倡导的精细化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极有可能面临以下尴尬情况:按照会计准则的预期损失模型,从单一或组合层面对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并分别计量了减值损失;然而加总的计提结果却无法满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的要求。此时,商业银行只能重新校准模型,不断调试模型参数,使得最终的结构既能从“形式上”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从“数量上”满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但实质上牺牲了减值模型的时效性、透明度和稳定性。由于需要在汇总所有信息后再调试模型,银行可能在报告披露的最后时刻才能得知每笔贷款的最终减值计提金额。这会导致无法及时满足贷款定价和内部核算的数据需求。目前,已有诸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呼吁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对现行的资本管理、减值准备等政策进行梳理、研究,并适时做出调整,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提升政策间的协调性,减轻商业银行实施多套拨备标准的压力。

(三)框架相似,细节不同——会计准则中的预期损失模型与新协议中的预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从理念上和具体评估方法上,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leii)的有关成果。目前,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主流作法是,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违约概率以及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数据及模型为基础,开发出满足新准则要求的模型,并建立相关系统,以满足实现定期评估、对内信息报告以及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然而,即使对于已按新资本协议要求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大型商业银行,实施预期损失模型也将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基础数据库亟需拓展。大型商业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建立的信用风险数据库,主要积累的是历史信息,对于构建更具前瞻性的预期损失模型来说肯定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补充哪些基础数据,这些数据需从内部或外部的何种渠道获得,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资金成本,这样的努力是否值得,哪些数据必须纳入而哪些又可以暂时舍弃等问题,则成为后续建模和计量的基础,需要商业银行基于现状仔细进行评估并反复进行权衡。二是违约概率模型预测期间有待拓展。大型商业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计算的是未来12个月的违约概率,而iaSB的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则既要求测算未来12个月的违约概率,又要求测算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的违约概率。如何拓展现有违约概率模型以满足iFSB的要求,尚待研究。三是现有的12个月违约概率需要转换。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的12个月违约概率,一般是基于“贯穿周期型”的(即周期中性经济条件下的违约概率);而iaSB则要求计算“时点”违约概率(即报告日当前经济条件下的违约概率)。一般来说,“贯穿周期型”违约概率是“周期平均值”,反映的是较为长期的违约概率趋势,对经济周期变动敏感度较低,波动性也较小;而时点违约概率对经济周期变动敏感度较高,波动性也较大。

四、预期损失模型对商业银行现有风险管理体制的挑战

(一)预期损失模型的三阶段与五级分类我国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且需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动态地调整分类结果。其中,次级、可疑、损失这三类贷款又合称为不良贷款。实施预期损失模型时需进行的初始风险评估和对后续信用风险是否显著恶化的判断工作,从本质上与风险分类工作的性质类似。在会计新规下,五级分类与减值三阶段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值得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思考。具体来看,已减值贷款与不良贷款基本对应,应无太大异议。在目前银行业实践中,已减值贷款与不良贷款虽然分属不同的体系,但基本被认为是“同义词”。iFRS9新模型中的第三阶段“已减值贷款”基本延续了现行准则iaS39中“已减值贷款”的定义。新模型中的阶段一与正常类、阶段二与关注类是否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仍需仔细探讨。如果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同时保留两套分类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显得过于臃肿,有“叠床架屋”之感。建议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加强协商沟通,修改五级分类的定义,使之与预期损失模型的三阶段形成简单的对应关系,但仍保留五级分类的名称,使得普通投资者易于理解。

(二)预期损失模型与贷款定价预期损失模型所蕴涵的基本假设是,利率已经包含了对当前预期损失的弥补。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预期损失模型是否适用,在理论层面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我国正处在利率市场化大力推进的阶段,金融机构正处在从管制利率环境到市场化利率环境的转型期。在iFRS9实施截止日日益迫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与其继续探讨其理论适用性,不如及早着手研究对策,借iFRS9实施的“东风”,统筹推进贷款差异化定价的模型和机制。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输出的违约概率、预期损失等结果,可以直接用于贷款定价,免除从零开始进行清洗数据、建立模型、改造系统、业务整合等工作带来的麻烦;另一方面,iFRS9实施带来的利润压力也会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贷款定价能力。iFRS9实施后可能带来资产减值准备的大幅提升,会使商业银行迫于经营压力,通过提高高风险信贷产品的定价来对冲资产减值准备的提高。总之,面对iFRS9实施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挑战,商业银行的最优策略应是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变被动为主动,统筹推进iFRS9的实施工作和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和风险定价水平。

五、建议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5

关键词:VaR-GaRCH;券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5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1年4月14日,我国尚在存续期内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共有196只,管理资产净值合计1249.67亿元,这些产品分别由53家证券公司管理。按照管理人分类,东方证券拥有的集合理财计划最多,数量已达14支,管理净产净值合计74.3亿元;其次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均拥有12支集合理财计划,管理资产净值合计分别为151.13亿元、123.32亿元和96.98亿元。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始于2005年,至2006年10月底,已正式成立的21只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规模就达到260亿元。2007年末,我国23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总规模将近800亿元。2008年,券商的受托管理资金本金规模达919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共发行47只,发行份额633.7亿份;20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发行资产管理计划97只,发行总份额834.71亿份。

对于任何一项金融业务,尤其是受到投资者青睐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一定要经得起风险的考验。因此,对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问题的实证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我们即在这一背景下,根据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条件下的VaR-GaRCH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作为样本,分别计算VaR值,从而归纳出最合适的风险控制和度量模型,为证券公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选择。

二、理论模型

(一)VaR-GaRCH模型的建立

VaR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最常用的风险计量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VaR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VaR有绝对风险值和相对风险值之分,本文采用相对VaR。

假定w0为初始投资额,R为投资收益率。目标投资期末投资组合的价值为w=w0*(1+R)。R的预期值和投资波动率分别为μ和σ。我们假定投资组合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小值为w*=w0*(1+R*)。绝对VaR是指相对于当前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相对VaR是指相对于收益期望值的最大可能损失。令R是描述组合收益的随机变量,f(R)是组合收益的概率密度函数,置信水平是c,那么收益小于R*的概率为:

给定置信水平c,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点为α,所以(2.3)。根据VaR的定义,我们将得到(2.4)。

该方法不仅适合于正态分布,也适用于其他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只要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包含在σ中即可(如t分布和GeD分布)。若H分布为t分布或GeD分布,求解方法类似。传统的VaR测算方法有三种:参数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参数法适合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券商资产管理市场风险的刻画。我们采用GaRCH模型来计算参数。

GaRCH模型是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缩写,该模型假定收益率的方差服从一个可预测的过程,条件方差依赖于最近的情况,并且也依赖于原先的条件方差。

考虑一个证券组合,假定其最初价值为,在时间内收益率为r。r的分布函数为F(x),密度函数为f(x),期望为μ,方差为σ。最低收益为。以μt表示t天的期望收益,σt表示收益在t天的波动,Xt表示实际收益,令,那么其中:α0>0,对任意的i,j>0有αi≥0,βj≥0。公式(2.6)即为GaRCH(1,1)模型。

nelson在1991年首次提出指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eGaRCH模型,它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eGaRCH(1,1)模型为:

等式左边是条件方差的对数,这意味着杠杆影响是指数的,不是二次的,所以条件方差的预测值一定是非负的。杠杆效应的存在能够通过Υ的假设得到检验。只要Υ≠0,冲击的影响就存在着非对称性。

为了对金融工具上涨与下跌的非对称性进行刻画,由此产生了taRCH模型。taRCH(1,1)模型为:(2.8)

其中:若,dt=1;否则,dt=0。当dt=0时,是利好冲击,利好的影响系数是α;当dt=1时,是利空冲击,利空的影响系数是α+Υ。若Υ显著不为0,则存在杠杆效应。用taRCH模型进行预测时,一般会假设残差的分布是对称的,这样就可以认为d在一半时间内为1,但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为1。所以在预测中通常假设d=0.5。

(二)VaR-GaRCH模型的求解

从(2.11)式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给定分布的假设下,VaR的计算主要依赖于标准差的估计,这类方法的核心就是如何选择一种准确的波动率模型来估计资产组合的标准差问题。因为,参数法简单好用,因此本文主要采用GaRCH类模型对波动率进行估计,然后计算出VaR值。利用GaRCH模型得出的条件方差来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可以更加准确有效。

通过我们所建立的VaR-GaRCH模型公式可以看出,通过预测t期的收益率方差,就可以简便快捷地算出t期的VaR大小,因为,wt-1表示t-1期的资产组合价值,在t-1是已知的,α是选择的置信水平下,服从正态分布的一个分位点,也是已知的。可以看出,结合金融序列的数据特点,VaR-GaRCH模型能够在风险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VaR-GaRCH模型的返回检验

在计算出VaR值以后,还需要对估计的准确性进行检验,以评价它的预测能力。Kupiec在1995年提出的似然比估计(LR检验法)是最常用方法之一。LR检验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比较实际损失超过VaR的频率与一定置信水平下的上限是否接近或者相等,以此来判断VaR模型的有效性。如果模型是有效的,那么模型的失败率应该等于预先设定的VaR显著水平。假设显著性水平为α,置信度为1-α,实际考察天数为t,失败天数为n,那么失败率可以记为:

LR统计量服从X2(1)分布,在5%显著性水平下X2(1)分布的分位数为3.8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X2(1)的分位数为6.635。LR统计量的值越小,越不能拒绝VaR模型是有效的;越接近零,则该模型的预测越精确。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

为了使实证分析更加准确,样本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时间跨度越大、数据量足够多;(2)产品种类足够丰富、尽量涵盖各种投资风格。因此,本文中我们选择了这样的样本:自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由国内券商发行并正常运作的、数据量超过200个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

如此,从横截面来看共有43组样本,从时间序列来看每组样本至少有200个以上的数据,其中最大的样本有1012个数据,最少的样本有214个数据,平均单位样本数据量为256个,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交易日数量,可以进行计量统计分析。

但是,由于样本集十分庞大,受篇幅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证过程都在本文中一一描述。下面,我们以华泰紫金优债精选(29号样本)为例,简单介绍实证过程,其他样本的实证过程与此类似。

(二)样本收益率序列的基本特征

样本数据是每日净值,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对数化操作,从而得到每日对数收益率序列。公式为:

,其中,pt是第t日收盘价格,pt-1是第t日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格。经过对数化处理后,样本日对数收益率情况和描述性统计特征如图2、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样本的日对数收益率集中在(-0.015,0.01)之间,丛集性效应比较明显。该样本的日对数收益率均值为0.00000055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0.010632、-0.014807,日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为0.003302,偏度为-0.733119,峰度为5.128243,J-B检验值为115.2175,p值为0。

样本的日对数率时间序列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该样本2009年收益率均值是0.000438,为正收益;2010年和2011年收益率均值都小于零。这说明,该样本2009年绝对业绩比2010和2011年好。此外,2010年收益率的均值较2011年大,标准差较2011年小,也就是说,与2011年相比,2010年收益率领先而且业绩波动幅度比较小,这可以粗略地说明该样本2010年的风险控制水平较2011年好。

(三)样本收益率曲线与特征检验

以上我们对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进行了描述,下面我们将检验该样本是否满足前文所构建的VaR-GaRCH模型。

经检验,29号样本(华泰紫金优债精选)样本日收益率序列具有正态分布特征。依据t分布和GeD分布与正态分布之间具有内在关系,该样本也具有t分布和GeD分布特征;单位根检验中,29号样本的prob.值几乎为0,说明该样本的对数收益率序列具有平稳性;自相关性检验中,29号样本的prob.值为0.520和0.656,说明原假设明显不成立,即样本收益率序列不具有自相关性;经过Lm导方差检验,29号样本在高阶滞后下F统计量和obs*R-squared的伴随概率p均小于0.05,所以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即高阶收益率序列仍然存在着较强的异方差性。所以,用GaRCH类模型来拟合数据是合理的。

四、实证结果

我们仍以29号样本为代表,进行实证。其他样本的求解与检验过程完全类似。

(一)不同分布下的各模型的检验结果

(二)VaR值的统计特征与LR检验值

上面我们已经求出了R*,将其代入公式(2.9),即得到了在各种分布下各种模型的VaR返回检验值。此处仅以正态分布为例,报告正态分布下三个模型在95%和99%置信度下的VaR值及其特征如表5。

正态分布下,各模型估计的VaR值的返回检验值为表6所示。

五、结论

我们对全部43组样本数据都进行了三种分布下三个模型的实证研究,三种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三个模型是指GaRCH(1,1)、eGaRCH(1,1)和taRCH(1,1)。而且,我们按照样本的产品概念属性将这43组样本分为5大类,分别是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FoF和货币型,具体的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股票型产品9支,债券型产品13支,混合型产品10支,FoF产品10支,货币型产品1支,共计43支。受文章篇幅所限,这43组样本的风险实证结果不在此一一报告。

为了便于研究每种类型产品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我们对每种类型产品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的统计方法为:按照95%和99%的置信度,分别统计每个样本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如果该样本的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是唯一的,则记为1,如果最优风险控制模型有n个,则每个模型记为1/n,然后累计最优风险控制模型出现的次数。以加总后的最优次数判断适合该种类型的风险控制模型优劣。具体的统计结果如表7至表10所示。

由于货币型产品仅有1个样本(华泰紫金现金管家),因此不对其进行分类。

由表7至表10可以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对于股票型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控制模型而言,在95%的置信度下,正态分布优于t分布和GeD分布,以正态分布下的taRCH模型计量风险最为准确;在99%置信度下,GeD分布显著优于正态分布和t分布,以GeD-taRCH模型计量结果最为准确。

2.对于债券型产品而言,无论在95%还是99%的置信度下,GeD分布都显著优于正态分布和t分布,不同的是在95%置信水平下GeD-GaRCH和GeD-taRCH更优,而在99%置信水平上GeD-GaRCH和GeD-eGaRCH模型更优。

3.对于混合型产品而言,在95%置信度下,正态分布下的GaRCH模型更优;在99%置信度下,GeD-GaRCH和GeD-eGaRCH更优。

4.对于FoF类产品而言,在95%置信度下,GeD-taRCH模型更优;在99%置信度下,GeD-taRCH和GeD-eGaRCH更优。

由此,我们建议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方在进行风险计量或风险控制时,对于不同的产品,按照表11选择合适的模型。

同时,我们还发现,并非债券型产品的风险就一定比股票型风险小。以29号样本和30号样本为例,29号样本是债券型产品,30号样本是股票型样本,风险计量结果显示,债券型的29号样本的风险反而高于30号样本。类似的还有13-14号样本,26-22号样本等,都同样有力地证明“并非债券型产品的风险就比股票型产品小”。这一结论为我们改变“债券型风险比股票型小”这一直觉性错误找到了有力的证据,也有助于我们识别一些券商的误导性产品营销。

除此之外,从数据推断,我国某些券商采用了VaR风险管理方法。我们对华泰证券旗下的多支资产管理产品进行了风险计量,发现其风险控制状况较好。同时,风险计量结果也表明,个别券商旗下多支产品风险管理状况都比较差,值得投资者警惕。

参考文献:

[1]Basak,S.&Shapiro,a..Value-at-RiskBasedRiskmanagement:optimalpoliciesandassetprice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1,14(2):371-405.

[2]engleR.F.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HeteroskedasticitywithestimatesoftheVarianceofUKinflation[J].econometrica,1982,50(4):987-1008.

[3]刘庆富等.eGaRCH-GeD模型在计量中国期货市场风险价值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

[4]欧立辉.基于GaRCH模型的VaR度量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詹原瑞.市场风险的度量:VaR的计算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2):22-28.

[6]张敏,郑丕谔.基于VaR-GaRCH模型的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6

关键词:抵债资产;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82-03

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在清收、化解不良资产,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时,因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而且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债权人与债务人(包括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或者因债务纠纷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债务人(包括担保人或第三人)以实物资产折价抵偿债务的行为。近年来,抵债资产经营管理作为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保全措施,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抵债资产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发现和规避风险仍是各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管理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抵债资产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抵债资产经营管理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收取阶段、保管阶段和处置阶段。相应地,抵债资产管理就面临着收取风险、保管风险和处置风险,这三方面的风险共同构成了抵债资产管理风险。

1 抵债资产的收取价值大大高于其可变现公允价值,价值背离严重是当前收取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收取风险发生过程分析,可分为来源于外部的收取风险和来源于内部的收取风险两大类。来源于外部的收取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1)借款人或担保人故意隐匿资产状况,以低值和可变现能力差的资产抵偿贷款所形成的风险;(2)借款人或担保人用于抵偿贷款的资产产权不清所形成的风险;(3)借款人或担保人重新抵押资产所形成的风险;(4)借款人或担保人虚假破产故意逃避债务所形成的风险;(5)借款人和担保人抵债资产市场价值变动较大所形成的风险:(6)借款人和担保人发生经营困难,用于抵债的资产可选择性差所形成的风险;(7)中介评估机构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所形成的风险;(8)借款人或担保人恶意利用以物抵债作为逃废银行债务或变相牟利的手段所形成的风险:(9)法院或仲裁机构相应判决和仲裁所形成的风险等等。

来源于内部的收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商业银行内部故意放弃现金回收权以物抵贷所形成的风险;(2)疏于对企业财产调查仅凭企业提供的财产实施实物收贷所形成的风险;(3)选择抵债资产失当所形成的风险:(4)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道德失当所形成的风险;专业知识不足所形成的风险等等。

2 抵债资产的可变现价值的降低或消失,保管费用的不断增长。是抵债资产在保管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从造成风险的形态上区分,可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有形风险主要体现在因管理维护不当,被非法占用。随着时间推移造成自身价值贬值等原因导致的抵债资产可变现价值降低或者消失所形成的风险;无形风险主要体现在因长期不能变现而导致保管费用的不断增加。抵债资产的可变现净值越来越不足以抵偿贷款所形成的风险。日

3 处置抵债资产过程的复杂性,是抵债资产在处置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绝大部分采取拍卖的形式,只有一部分采取协议转让和出售等其他处置方式。以拍卖方式处置抵债资产虽然能够体现出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而且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尽可能地避免暗箱操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不免面临着多种风险,具体有“假拍卖、走手续”形成的道德风险,拍卖机构与竞买人恶意串通所形成的风险。拍卖机构选择不当形成的风险,拍卖过程人为操控的风险,缺乏足够竞拍人开展竞拍形成的风险等拍卖过程本身的风险。同时在处置抵债资产过程还要面临着相应的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类风险。

二、抵债资产风险存在的成因

从抵债资产经营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收取风险、保管风险还是处置风险,都与抵债资产自身固有的特性、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1 从抵债资产自身固有的特性来看。首先,抵债资产涉及范围广,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资产都可以用来抵债,而每种资产都有自己特殊的品质和属性,而这些附着在物质上的属性多种多样,其固有的风险也纷繁复杂。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不可能涉猎方方面面。银行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各抵债物的属性。对有些风险认识不清、估计不足,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和手段也难免全部到位。其次,多数抵债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很难公平定价或变动弹性较大。在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客观上为一些借款人恶意采用“以物抵贷”方式逃避债务提供了方便,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损失。

2 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来看。银行缺乏应有的管理抵债资产的经验。抵债资产经营和管理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各家银行尚未对抵债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形成一支经营和管理抵债资产的成熟的专业队伍,还处在边实践边总结阶段。同时,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的防范紧紧依靠银行自身很难做好,需要社会许多行业和部门的合作才能很好地控制和化解风险。

3 从社会意识来看。不能否认,当前在政府部门、法院和老百姓心中,银行是“财大气粗”的同义词,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出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和保持就业的考虑,地方政府和法院往往倾向于借款人而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同时,部分银行内部人员也基于同样的考虑,怠于行使权利,从而错失挽回损失的时机。此外,商业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相关税费过高,甚至于部分借款人的欠缴税费也强加到银行头上,都加大了抵债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三、抵债资产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完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银行债权。严厉打击通过虚假抵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二是切实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业管理与监督,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评估体系。提高抵债资产估价的合理性;三是大力发展资产交易市场,扩大资产信息宣传推介能力,为抵债资产处置提供管理和交易信息平台,在提高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同时,力争减少处置成本,谋求抵债资产变现价值最大化。

2 严把抵债资产收取关。严格控制抵债资产的接收,强化现金方式回收贷款。对信贷资产最大限度实现现金回收,尽可能避免实物收贷。一是银行信贷人员要随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特别要掌握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在企业尚存在现金流动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收回现金:二是当借款企业确实存在以现金偿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要积极向保证单位追索。追索的第一选择仍然是现金:三是当借款人和保证人必须以物抵偿贷的情况下,做好提前介入工作,算好费用成本与价值贡献的经济账,在确保能够产生超值或快速等额价值转变的前提下,确定收取方案。使抵债资产收取工作真正成为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时效、转变资产管理形态、实现价值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7

关键词: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做好房地产资金链管理极为重要。而资金链管理并非那么简单,现阶段房地产资金链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分析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及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现状

1.1资金筹措难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房地产企业自身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项目的运作,所以就需要进行资金筹措,可以说资金筹措环境在整个资金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目前,我国房地产资金链中存在资金筹措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加大了资金链的风险,具体原因如下:(一)筹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的筹资渠道有通过向银行借贷以及自筹资金这两种方式。一方面,自筹资金数额始终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借贷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筹措成本,加大了房地产资金链的风险。同时,这种单一的筹资模式,会受银行自身资金情况的制约,如银行短时间内无法周转出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那么房地产企业就需要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二)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由于过度的进行贷款,导致自身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安全线”。同时,由于房地产企业负债过多,所带来的负债利息也是十分巨大,而负债利息过大就会使实际经营利润降低,为房地产资金链带来一定的风险。

1.2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资金运用效率不高也会为房地产资金链带来一定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房地产项目需要投资很大数值的资金,而如果资金使用效率低,就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投入,加大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成本。一方面,目前房地产行业内部竞争激励,如在土地购置过程中,会发生多家企业恶性竞争的情况,导致土地成本超出实际价值,使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需要花费超预期金额的资金。(二)房地产项目建设结束到全部销售出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长时间的存货状态,会降低房地产企业的速动比率。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建设之后,无法快速地将货物变现,这样就加大了房地产资金链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在偿债期来临时,还没有获取到所需要的资金,那么可能就到来一定的偿债风险,同时也需要房地产企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1.3资金回笼难

目前,资金回笼难也是当前房地产资金链面临的风险之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及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缺乏这些支持,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企业无法正常的经营及发展下去。目前,导致房地产资金回笼难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企业房屋销售难度也逐渐加大。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下,房屋销售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做出了一些宏观调控,但实际上,房地产企业房屋销售过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销售量少会使房地产企业存货无法变现,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使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进而扩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二)房地产项目还有着开发周期长的特性,往往一个大型的房地产项目,需要花费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成。而这么长的建设周期,必然会占用大部分的资金。同时,项目建设周期长同样也会加大资金回收的周期。而长时间的建o周期,必然会加大资金链管理的难度,但凡出现不正当的管理行为,就会导致资金链风险的发生。

2.加强我国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的对策

综上所述,目前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中存在资金筹措难、资金运用效率不高以及资金回笼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加大了房地产资金链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而想要应对这些问题并加强风险管理,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扩展筹资渠道。一方面,房地产企业不能过分地依赖向银行借贷这一筹资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可采用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房地产企业可采用发放股票或者债券等方式来进行筹资。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还需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用,从而提高自己的筹资能力。(二)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在优化负债率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该应用好财务杠杆工具,通过运用财务杠杆,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同时也提高了所有者的权益,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降低资金链风险的发生。(三)房地产企业还需要优化负债结构,如针对估算的未来经营效益和资金回收周期来调整还债时间,如果资金回收周期长的话,就可以把一些短期偿债争取到长期偿债,降低偿债压力。(四)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成本控制,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提高成本控制的执行效率。(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资金,做好项目开发规划,降低房地产产品的库存,从而解放自己,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六)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以及项目监管,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七)想要加强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还需要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管理水平,可引进现代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加强房地产企业信息建设。从而提高财务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避免财务信息失真。(八)做好营销模式的转变,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创新意识,加强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和市场专业销售团队的合作,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能力。

3.我国房地产资金链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3.1房地产开发的转型

未来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转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住房和工作用房的需求逐渐加大,而开展项目开放的转型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用房需求。加强销售后的用房服务,提高客户的住房体验,从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土地购置将得到有效地调控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内部激烈的竞争日益冷静,而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成本必然降低。如土地购置成本,会改善过去恶意竞争而加大购置成本的现状。据可靠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自二零一二年以后,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成本明显下降,而在这种趋势下,土地购置价格标准必然也会持续降低,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成本将逐渐回到土地本身价值。

3.3现代节约型房产将成为主流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逐渐呈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城市人口紧密,而城市空间始终有限,无疑加大了城市居民的住房压力。在这种趋势下,我国房地产企业会逐渐向集约化生产转型。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企业也必然会加快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的提升。目前,楼盘增高也是主流趋势。高楼盘将大量地节省城市空间,带来的空间效益十分巨大,而这种节约型住宅将逐渐成为主流。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资产管理体系;国有资产风险;资产监管

国有资产是国企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恪守法律法规,全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稳定。然而,现实中国有企业在其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些许风险隐患影响其有序发展,对此,我们应科学的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风险,予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和防范。

一、造成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的因素

(一)资产监管执行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在管理国有资产时,监督机构对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够,许多行政法规形同虚设,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实行。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在更换负责人时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清查与交接,使许多国有资产流入到私人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随意处置,使国有资产蒙受巨大损失。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认识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应采取措施使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对管理认知程度较低。国有企业的资产一般都属于国有资产,但是,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较低,不能正确的认识国有资产与个人财产之间的关系,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威胁。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人员认识的不足,导致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甚至在招投标、物资采购等方面存在较多违规行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此外,许多国有企业大搞政绩工程,扩大财政预算与物资采购,对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了严重地影响。(三)管理制度规范化不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严重不足,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使国有企业在管理国有资产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开展。其次,很多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权的利意识比较薄弱,既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正确的申报,也没有进行有效登记,使得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明确,管理混乱。再次,部分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被破坏性使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浪费。(四)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国有资产评估体系对于我国防止资产流失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对于国有资产评估尚没有科学合理的系统,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在改制、合并、收购上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的现象,致使我国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同时法律的不健全,也为“促进”资产流失埋下伏笔。

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黑幕”交易加速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率。比如,现实中常见的生产原料、产品、生产设备等被偷盗私卖的违法行为,所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还有来自国企管理层之间的“黑幕”交易,管理者地位越高,其现象越严重,再加上网络转账、国际汇款等经济犯罪日趋频繁,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越来越明显,程度越来越恶劣。(二)谎报隐藏国有资产。部分国企在改制时,通常偏好聘请外编专业财务会计对公司账目大作手脚,通过对国有财产的虚假报废,以增大财政支出;还有部分企业在运营困难时,往往将脱离资产连带不应脱离部分一起从国有企业中脱离,藉此降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额;甚至还有部分国企负责人擅自将国有资源“贱卖”到某些私人公司,再通过这些公司对国有资源进行重新转卖,以此赚钱高额利润差,这些方式都严重造成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三)通过申请破产防止债务追究。自从我国《破产法》正式启用后,破产企业中很少有侵占国有资产的企业。申请破产原本是一种很正常的经济行为,当企业申请破产后,银行将会相应债务进行消除,然而部分国有企业在申请破产时,往往以防止债务追究为目的,肆意利用法律空白来逃避债务,造成国有资产顺理成章的从企业管理者“指缝”中肆意流失。

三、防范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的实践措施

(一)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首要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且该部门不受其他部门的利益干扰,能够独立的完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彻底杜绝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其次,要完善现有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采取民主监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稳定。此外,还要对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且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人员予以严厉的惩罚,以此产生震慑力,警示各从业人员规范行为。(二)提高资产管理认识程度。基于上述可知,现实中造成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损失的首要原因,主要是相关负责人和资产管理人员个人思想觉悟过低,管理意识程度不深,对国有资产的归属权和使用权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为切实保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必须提高国有企业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使之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同时,强化对国有企业全体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思想境界,促其形成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并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明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和使用动态。(三)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地说,即是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核对资产来源,确保使用和管理规范化。其中,在国有资产的来源方面,国有企业应对政府捐助、经营性收入等来源的资产做好登记工作,相关部门应对资产与预算进行严格检查与监督,合理分配国有资产,对于弄虚作假的国有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而在国有资产的分配方面,则应按照规定统一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分配,同时结合地区和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各单位应对国有资产的分配情况进行及时登记。除此之外,还要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流向与处置流向进行即时审查与登记,但凡对国有资产都应详尽记载“由谁使用”、“是否应该报废”等细则。(四)完善单位改革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范资产流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应委任有资质、社会反响好的评估单位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评估,以真实、客观反映出国有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尽可能遏制在评估环节中出现的利益诱惑。同时,强化选用国有企业的评估方式,因为国有企业资产并非一成不变,故而针对不同时期要选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并严格按照规范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审查,强化项目跟踪审查,提高资产评估的高效性。结语基于上述可知,提高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国企自身即应强化管理,利用社会媒体和人民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力度,配合纪检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改造,全方位防止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高效率,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稳定。

作者:赵旭凌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台

参考文献:

[1]高军,刘先涛.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8)

[2]陈四清.加强风险管理促进银团贷款业务发展[J].国际金融,2003(01)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9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转机破产重整风险控制 

 

企业转机与破产重整的内涵

 

(一)企业转机 

企业转机是企业陷入衰退危机,尚未达到破产原因之前,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使其恢复生机和活力。同为企业的再生程序,企业转机不同于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在司法干预下的重整程序。转机中的企业并未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而是在企业进入衰退早期,由企业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挽救程序。 

转机管理的成功有赖于正确制定转机方案并有效实施。成功的企业转机需要转机管理专家,而非单纯的行业专家。转机负责人需扮演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需要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危机企业转机管理人市场才能完成危机企业转机管理。 

(二)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又名“司法康复”或“更生”,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司法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其进行整顿,以使其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的内容 

 

(一)提供融资服务 

重整融资是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重整融资需要寻求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融资契约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涉及包括公司原债权人、股东、管理层、雇员等在内的多方当事人。重整融资的重要问题是定价,重整公司的风险高于正常经营的公司,而其收益又不确定,重整融资会要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回报,给予融资人更多的权利保障,并要重整公司负担更多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重整融资具有优势,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与技巧,容易对重整企业估值及风险作出判断,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二)请求权交易 

1.重整模式的新发展与请求权交易。重整是在司法框架下重新组合困境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摆脱债务负担以恢复营运。重整的基本目标是挽救困境企业,挽救的方式包括法人人格存续和核心业务存续。后者是在恢复公司营运价值的前提下的灵活的重整模式,包括重整拍卖、重整并购、重整资产出售等。重整资产出售是债务人企业利用重整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出售公司资产,这是一种司法程序下的吸收合并。重整出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重整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据统计2002年美国依据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的大公司中,过半数采取了资产出售的方式,美国破产法第11章1123条明确规定重整方案中可以规定出售债务人的全部或任何资产。 

重整出售的重要特点是对重整中的公司的债权或股权等权益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被称为请求权交易,不同请求权人根据重整方案对这些资产拥有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请求权,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整制度,与其请求权交易活跃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法一般不会在破产条件下由于请求权的性质而限制其转让,其判例法形成一个基本原则: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破产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财产集合,权利人对其拥有相应的请求权。破产法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这些请求权。重整制度的核心在于恢复那些有继续存在价值的企业营运,请求权交易并不阻碍破产重整的上述价值,而且可以使不愿意参与重整的权利人解脱出来,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2.请求权交易方式与程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擅长投资困境公司,在长期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经验和风险识别及管理能力,通过在破产重整框架下的投资活动实现增值。 

第一,确定收购方案。在确定收购方案前,应了解目标公司的债权人结构和状况,与债权人私下接触,了解债权人的风险偏好,掌握影响重整计划通过的关键表决组债权人的信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能运用自己对困境企业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目标公司的风险和价值,并能成功说服目标债权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债权收购方案。债权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收购价格以及付款方式。 

第二,收购谈判。不同请求权人具体需求不同,有些请求权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于对未来收益的需求,也愿意收到现金退出重整程序,也可以与其协商债权收购,或者进行债转股,交换重整公司新的股权,请求权清偿的清偿次序越低,收购价格也越低,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越高。 

第三,控制重整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请求权控制重整中的公司,进入并控制债权人委员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达到上述目的,重整方案表决通过是重整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重整方案会把各利益主体分为若干组别对方案进行表决,请求权交易会使每个类别组的人数都可能减少,从而易于通过重整方案。投资人提出并通过自己的重整方案,或者阻挠通过对自己不利的重整方案,都可通过收购请求权获得投票权的方式实现。按照一般的重整法律规定,每一个类别组请求权人中只要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参加投票的请求权人数,且其持有请求权数额超过参加投票的请求权数额的三分之二的请求权人同意重整方案,就视为该类别组同意重整方案。收购关键组别,金额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提供专业服务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和管理实践中,以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企业重组为工具,强化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步在金融体系中形成并确立了特色业务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营运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企业转机管理、重整与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在市场环境、法律背景、定价机制、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经营管理服务。对于企业转机而言,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危机进行准确诊断,整个过程可能涉及稳定危机、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优化关键流程及财务重组,转机管理人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完成转机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危机处理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破产重整中同样可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债权人和股东在重整中会争夺破产控制权,债权人控制论从剩余所有权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出发,认为重整企业中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剩余所有权人,主张债权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并控制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经营活动。重整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契约式公司治理规则,代之以债权人参与及司法监督下的治理方式。管理层既向股东负信托义务,也向债权人负信托义务。股东控制论认为,重整中的公司其剩余所有权人是模糊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可能是剩余所有权人,其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剩余所有权理论不适用重整中的公司治理。重整制度是把不同的请求权人约束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实现重整中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立法出于对效率和公平的考虑,重整公司治理目标常常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和解决信息匮乏问题,确定了债务人企业主导的重整方式。但这种模式存在问题,因为管理层有拖延重整程序的激励,管理层不能从清算中受益,却能从重整程序中得到控制权收益。现行重整法律一般给管理层提供了过多的控制重整权力,造成滥用重整程序。

解决dip重整模式的方案是破产管理人模式,即由管理人主导重整程序。这需要破产管理人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或者在经理人市场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个人可以担任管理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和个人难以胜任上述工作,而具有丰富“问题企业拯救”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供投资服务。破产重整是一个综合性的程序,涉及财务、管理、法律、金融等内容,债务人企业要进行融资,发行债券及实施债转股等活动,除了作为投资者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在资产管理及重组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 

3.担任管理人。在企业转机和破产重整中,管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转机管理并非一个司法程序,转机管理可以由危机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由危机企业专业处理机构来实施,但一般由后者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与危机企业谈判确定的转机方案来担任管理人。而在破产重整中,破产法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定或由法院指定。我国破产法采取由法院在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的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风险控制 

 

(一)重整融资风险控制 

重整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重整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融资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对融资的监督和提高收益率以及立法和司法保护。对融资的监督可以通过在融资协议中设定相应条款的方式。 

1.规定限制性条件。如规定在限定的日期出售公司资产或者重整方案得到法院批准;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现金流标准,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只有债务人特定的营运费用和经营活动才能使用重整融资。通过循环贷款的模式控制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借款间隔一段时间到期一次。每一次到期时融资人对债务人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债务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会继续循环一次。 

2.参与重整公司治理。可建议债务人管理层聘请首席重组官作为专业人士指导债务人重整。首席重组官协助管理层制定重整方案。资产管理公司有权提出首席重组官候选名单,或参与对首席重组官选任和解聘,甚至要求撤换债务人管理层。 

大部分国家的破产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美国破产法第364条仅规定重整融资人可以享受到清偿优先权,并没有规定融资人可以行使撤换管理层或者参与经营决策等公司治理权。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融资人的权利未具体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可见《企业破产法》也没有赋予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但实践中重整融资人通过融资协议参与公司治理却在不断扩展,重整融资人利用重整融资协议控制重整中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重整模式向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债务人及其管理层过度操纵重整程序的纠正。为控制风险,融资人应注意将融资协议作为重整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法院批准而取得强制效力,重整融资条款就具有了强制力。融资人还可充分利用立法对重整融资的特别保护。 

3.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则。降低重整融资风险吸引投资者,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则。美国破产法给破产融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364条,该条(a)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取得无担保信贷和承担无担保债务,则该融资可作为管理费用,享受第一优先受偿权;(b)款规定,对非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在法院批准的前提下,债权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优先权;(c)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不能得到无担保贷款,法院可以批准融资人获得“超级优先”管理费用请求权,或者批准融资人获得针对没有担保负担的财产的担保权益,如果财产有担保负担,则获得从属性担保权益,即该担保权益的地位从属于既有的担保权;(d)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法院可以授权重整融资人获得担保利益,这种担保利益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担保利益,但必须给予原来的担保债权人以充分的保护。 

发行证券是重整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重整企业是困境企业,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条件,需要特别进行规定,美国破产法规定了重整中公司发行证券的豁免制度。美国破产法第1145(a)(1)条规定,为交换对债务人的请求权或债务人破产申请前的股票而发行证券,债务人可根据重整方案发行证券而不必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申请注册陈述。“与债务人联合制定重整方案的联营公司”或者“根据重整方案继承债务人的公司”发行证券也适用上述豁免程序。第1145(a)(3)条为投资人在公开证券市场交易请求权提供了立法支持。该款规定:根据本条(a)款(1)项指定的方式向本条(1)款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外的市场主体要约出售或出售任何证券,该市场主体都不构成1933年证券法2(11)条意义上的承销商。此外,重整中的公司的一些非证券性质请求权也可以通过非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做出相应安排。 

(二)请求权交易风险控制 

企业破产重整需要一个良好的请求权交易环境与机制。比如,在三鹿破产案中,河北国信资产运营公司以20%价格收购普通债权人债权成为国内首例破产债权收购,这是一例不成功的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收购,收购过程凸现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缺位。 

立法应为请求权交易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规定。请求权交易更多属于市场行为,因此,破产法不应禁止该交易行为,并且不应过多限制受让人的权利,而是为交易创造条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受公司法限制的,以维护其人合性,但在重整状态下,这种限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破产重整是公司一系列契约的再安排。破产法立法应关注继受者的权利问题,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由于请求权交易会产生控制权的转换,受让者可能会滥用权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请求权受让人也可能有敌意的目的,如竞争对手出于阻碍重整而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在鼓励交易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交易程序公开、公正是基本的原则,需要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受让人的信托义务;禁止操纵和欺诈活动。法院可以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审查和批准,推行交易备案制度,在交易达到一定比例时,借鉴上市公司收购的强制要约制度,以保护中小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王佐发.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7(1) 

2.斯图尔特•斯莱特,大卫•洛维特.涅槃:危机中的企业转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douglasg.baird,aworldwithoutbankruptcy,incorporatebankruptcy:economicandlegalperspectives,editedbyjagdeeps.bhandariandlawrencea.wei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资产管理的风险篇10

关键词: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运作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1)-0016-06

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合作银行作为委托人,将委托资产交给证券公司进行定向资产管理,并向证券公司发出明确交易指令,证券公司将受托资产投资于合作银行指定标的资产的业务(中国证券业协会,2013)。2011年以来,我国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它是目前银行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作为我国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也隐藏着较大的风险。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析我国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包括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运作模式、特点等;第二部分分析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风险;第三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

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有定向资产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三种类型1。根据《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4)》统计,2011年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银证合作的主要通道,其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银证合作快速发展引起的。

2011年以后,银证合作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方面:创新与监管的博弈。2010年8月12日,银监会下发72号文首次对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进行规范,要求商业银行在两年内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入表内,计提150%的拨备,并按照相应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2011年1月13日,银监会下发7号文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年底之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入表内,并将银信合作贷款余额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余额予以压缩。因此,商业银行通过银信合作扩大表外资产的通道被堵,亟需通过金融创新寻找表内资产转表外的新方法,银证合作正是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发展起来的,成为目前银行将表内信贷类资产转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

(二)证券公司方面:①资产管理业务松绑。2012月10月18日,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其中,对于定向资产管理产品几乎没有投资限制,允许客户和证券公司协商约定投资范围。另外,证监会降低了各类业务的风险准备比例,放宽净资本的计算方法,使得资管业务消耗的净资本减少,提升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上限。随着资产管理新政的实施,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开放式通道的价值开始被发现并被重视,银证合作快速发展。②资本市场低迷。我国沪深300指数的季度数据在2007年大牛市的12月份达到5338.28的高点,此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路震荡下行,2011年3季度―2014年3季度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在2100―2600点之间徘徊(见图1)。受股票市场低迷以及新股发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在2012年10月被暂停的影响,2011-2012年间,我国证券公司的净利润、经纪业务净收入、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分别降低了64.47亿元、184.80亿元和28.43亿元,下降幅度分别为16%、27%和12%,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见图2)。因此,证券公司急需寻找新业务拓展收入来源。

(三)保险公司方面:保险资金设定委托管理门槛,间接刺激券商做大资管规模。2012年7月,保监会《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选择券商开展委托投资的条件之一是券商受托管理总资产规模不低于100亿元,保险资金受托门槛设定成为券商做大资管规模的又一动力。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居民及企业财富的增长,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其中,集合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规模小幅增长,定向资产管理作为银证合作的主要形式,其规模在2011年以后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规模仅为1305.75亿元,2012年暴增至16847.28亿元,2013年为48251.32亿元,期间增速高达35.95倍(见图3)。与此同时,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数量也由2010年的48家猛增至2013年的89家(见图4)。

二、我国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运作模式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作为委托人与券商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券商作为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将资金投向银行指定的标的,帮助银行实现将资产腾挪出表的目的。目前,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可以分为:银证合作型、银证信合作型和银证保合作型,后两种类型的参与者除了银行和证券公司,分别还有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其中,按照投资标的的差别,银证合作型主要有票据类、特定收益权类、委托贷款类、应收账款类、银行间市场类和券商主动管理赚取差价类6种模式;银证信合作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标的主要是信托贷款类产品。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一)银证合作型

1、票据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票据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券商接受银行的委托,购买其票据资产,在票据资产到期并由托收银行托收后,将相关收益分配给委托人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5。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管理,在定向理财协议中,银行要求证券公司用理财资金购买已经贴现的表内票据资产,即买断票据的所有权,达到将票据资产转移出表的目的。此时,由于银行的已贷款数目减少,存贷比下降,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获得了额外的贷款额度。票据资产收益较高且稳定,同时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回报,银行向券商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

2、特定收益权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特定收益权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的委托,投资于特定项目收益权的业务。特定收益权主要指银行的票据收益权,具体运作模式见图6。证券公司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购买银行持有的尚未到期票据的收益权,但票据未转移出表外,依然占据着银行的信贷额度,银行只能获得短期周转资金。这种业务无需借助信托通道,通过银行贷款的表外发放,实现项目的直接投资,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

3、委托贷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委托贷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的委托,作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受托人进行委托贷款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7。银行委托证券公司向特定借款人放款。证券公司首先与银行的分行或其他银行签署《委托贷款合同》,之后委托贷款经办银行给贷款企业放款。贷款到期后,贷款企业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还款,证券公司将相关收益分配给委托人。这种业务能够连接融资方和出资方,提高贷款效率,实现对特定企业放贷的目的。

4、应收账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应收账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的委托,投资于特定企业的应收账款或其他生息资产的收益权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8。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委托证券公司用所募资金购买特定企业应收账款或其他生息资产的收益权,通过这种方式,银行间接实现了向因受限制不能满足贷款条件的企业放贷的目的。

5、银行间市场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银行间市场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的委托,将资金投向银行间市场的业务。按照投资标的的不同,它可以分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债券正回购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两大类。

(1)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根据银行要求,将资金投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的融资工具,持有到期或进行特定交易的业务。其中,融资工具主要包括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具体运作模式见图9。

(2)债券正回购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债券正回购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委托,根据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证券正回购融入资金,放大投资的杠杆比例,并投资于银行指定的投资品种,实现更高投资收益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10。债券正回购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中,证券公司为银行提供主动管理业务,通过正回购放大投资杠杆,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同时,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

6、券商主动管理赚取差价类

券商主动管理赚取差价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与银行约定自主配置投资资产,赚取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价差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11。在该模式下,银行与券商资管签下定向理财协议,资管部门在指定的范围内主动配置资产,对银行提供的预期收益率在5%左右。券商通过将大比例的资金投资于信托产品或城投债,赚取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价差。

(二)银证信合作型――信托贷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信托贷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的委托,用受托资金购买信托计划,通过信托计划给特定企业放贷,并在信贷资产到期后,将相关收益分配给委托人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12。信托贷款类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通过信托公司,实现银行贷款的表外发放,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

(三)银证保合作型。银证保合作型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银行委托,将理财资金投向保险理财,然后保险理财再存回银行,变相将表外资金转变为表内存款的业务。具体运作模式见图13。

三、我国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一)券商主要提供通道,自较小,费率较低。银证合作的基本运作模式是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以委托人的身份与证券公司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券商则以定向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的身份,进行定向投资。在前述的所有运作模式中,除了券商主动管理赚取差价类和债券正回购类两种业务能体现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主动性外,其他运作模式中券商只是发挥通道作用,银行负责对接客户筹集资金以及投资运作,作为项目管理人,证券公司大多是按照银行的意愿选择投资标的进行投资,自非常有限,并且由于银行作为委托方直接与理财客户接触,承担了全部风险。相比之下,证券公司不用承担风险,因此其实际收取的费用仅仅是低廉的管理费,费率在0.02%-0.05%之间(高海红,2014)。

由于这种低风险的收入增长模式吸引了更多证券公司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同质竞争加剧,摊薄了利润,加上证券公司在银证合作中承担权责的有限性和低风险性,使得它在利润分配的谈判中几乎没有主动权。因此,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收费低廉,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的增长远远跟不上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速度。据wind数据统计,2011-2014年间,证券公司受托资产管理规模由2818.68亿元增至79700亿元,增幅达29.28倍。但是,同期证券公司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从21.13亿元上升至124.35亿元,增幅仅为4.88倍(见图14)。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幅,因此券商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十分有限。

(二)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筹集长期资金,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定向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筹集,根据wind数据的统计,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占比在60%以上,2010、2011年银行所发行的1个月超短期理财产品比例更是超过30%。2012年监管当局禁止发行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以后,商业银行则转而发行1-3个月的理财产品。可见商业银行倾向于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筹集资金,资金来源的期限较短(见表1),而定向资产管理产品的投向主要是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城投债等的贷款,期限较长。因此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产品具有短期负债、长期资产的特点,存贷期限错配问题较严重。

四、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

(一)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银行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筹措,期限较短,而资产的期限较长,如果银行无法持续通过滚动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并且,理财产品的部分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未来可能面临集中的信贷违约局面。

(二)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引发信用风险。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中,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是基于银行信用,于是银行承担了全部信用风险。由于所发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信息不透明,且资金池――资产池的运作模式使得部分理财产品之间无法进行单独核算,理财产品存在着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在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下,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加上销售人员有意隐瞒风险,绝大部分人仍将理财产品等同于“高收益、无风险”的类存款产品,我国理财产品依然存在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问题,一旦到期无法偿付,商业银行不得不兜底承担责任。

(三)规避监管初衷引发政策风险。银证合作与之前的银信合作一样,都是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而进行的业务创新,是特定时期下创新与监管博弈的产物。它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规模能有多大,并不取决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及市场本身,而取决于监管当局的政策。就如银信合作由于银监会下发72号文而被叫停一样,银证合作未来也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存在由于监管政策改变而被叫停的可能性,因此存在潜在的政策风险。

(四)金融机构间内在关联性增强,加剧系统性风险。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目前银行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表外业务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不仅改变银行风险资产构成,而且使得表外业务的隐蔽性特点更为突出,潜在的风险增大。同时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证合作、银证信合作更加紧密,其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加强,同时也使得风险可以在不同机构间快速传染,导致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风险传染性增强,金融系统脆弱性上升,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一旦参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某家金融机构发生危机,便可能通过业务链条传染到其他金融机构,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银证合作定向资管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监管与创新的博弈中发展起来的。它最初发展是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公司作为通道,将资产转移出表外,以此来达到规避监管、加大信贷投放的目的。证券公司则通过银证合作,在经纪和承销业务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因此,银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在现有不同类型的运作模型中,银行负责对接客户筹集资金以及投资运作,证券公司主要起到通道作用。

(二)作为我国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也具有期限错配、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等缺陷,加上理财产品固有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期限较短等特点,使商业银行担负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并且由于银证合作使得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加强,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应该对其加强风险监管。

基于对银证合作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和风险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对于商业银行:从短期看,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销售上的管理力度,完善设计规范;加强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的力度,避免因理财产品出现问题而使自身背负信用风险。从长期看,商业银行应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创新银行理财模式,发挥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主动性。另外,银行可以尝试金融控股集团的形式,参股证券公司或者出资设立、收购证券公司,通过股权融合,与证券公司发展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将银证合作由原来的“对外合作”转化成“对内合作”关系。

(二)对于证券公司:从短期看,证券公司应利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优势,摆脱仅作为通道的被动地位,开发券商主动管理型产品,加强在定向资产管理产品、模式上的创新能力,争取主动配置资产和选择投资标的的权利,提高定向资管产品的收益率,以此来提升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从长期看,未来证券公司在与银行合作方面可以重点在:(1)发挥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为银行资金选择优质项目;(2)发挥产品创新实力,开发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供银行选择。(3)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将是未来我国银证合作的主要形态(张明,2013)。证券公司应利用自身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期经验,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对于监管当局:从短期看,加强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信息报备工作。证监会、银监会应加强合作,在对银证合作业务的监管方面,形成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监管机制,避免监管真空的出现。关注银证合作业务的最新动态,防止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对于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银证合作业务,加以规范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将银证合作引进良性发展阶段。从长期看,监管当局应该厘清银证合作各参与方的权责关系,明确各金融机构的责任,建立明晰的责任分担机制。在对待理财产品的态度上,监管当局和政府应努力打破“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局面,允许小规模理财产品违约事件的出现,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海红等.中国影子银行与金融改革:以银证合作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4,(2):118-132.

[2]胡敬廷.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银证合作中的发展探析[J].中国商贸,2013,(15):85-86.

[3]李星星.我国银证合作通道类业务及其监管研究[J].时代金融,2013,(7):64-65.

[4]罗毅等.银行业影子银行众生相之三:银证合作在创新中突围[R].招商证券,2012-12-27.

[5]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银证合作-资产管理业务新规解读[J].上海国资,2012(12):84-85.

[6]孙旭等.监管排查银行代销业务风险,银证合作新模式显现[R].瑞银证券,2012-12-24.

[7]殷剑峰,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4-96.

[8]张明.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31-36.

[9]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规范证券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Z].2013-7-19.

theanalysisontheStatusQuoandRiskoftheDirectionalassetmanagementBusinessundertheCooperationbetweenBankingandSecurity

XiaoQiHUanGCuimin

(SchoolofeconomicsandCommerce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