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6:26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1

1.生态博物馆理论1.1生态博物馆的起源关于生态博物馆的起源,研究界有比较统一的认识,都认为生态博物馆起源于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欧洲逐渐兴起。1971年,在总结有关保护理论的基础上,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他们在向法国环境部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他们认为博物馆应改变传统的展示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由都市走向民间,并提出了“博物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ofmuseums)的概念。所以生态博物馆是在后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而出现的。到二十世纪末,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保存的特殊形式,目前全球共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1][2][3]1.2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国际博物馆协会前领导人、生态博物馆运动和生态博物馆学的倡导者之一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Riviere)先生在“一个进化的定义中”有这样的描述:“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构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是一面镜子”,“是一个资源保护中心”,“是一个实验室”,“是一所学校”,“是人与自然的表现”,“是时间的一种表现”,“是对特殊空间的一种解释”[3][4]。但这只能是一种界定,研究者们并不满意这样的描述[5]。国际博协认为这个描述背离了它原始的“生态”意义,因此推荐了自己制定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这样一个机构,通过科学的、教育的或者一般来说的教育的方式,来管理、研究和开发一个特定社区的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整个传统。[5]”1981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示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5][6]”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是对旧的传统博物馆理念的发展,但是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不成熟,仍在不断地发展当中[7]。各国在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时,都与自己国家的实践相结合,对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再理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概念。如在我国,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第一人海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6]”。1.3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1.3.1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生态博物馆理论是从博物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的博物馆是将文物在传统的博物馆建筑内进行展示,缺少了生命力;而生态博物馆则不同,它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文化在它的原生地予以实时实地展示,让来到博物馆的人能真正感受到原生态的文化遗产[2]。另外杨俪俪在“生态博物馆——经济与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博物馆是一处静态的独立建筑或者建筑群,藏品脱离了其原生环境,其文化内涵、价值也随之脱离了大众,生态博物馆则是将整个特定的社区当作整体的博物馆,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原状的动态的保护在其原生环境之中,这里的文化是鲜活的,不再是孤立的。(2)传统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普通的观众、公众,是一个提供教育、娱乐、增长知识的场所。生态博物馆首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创造能力,掌握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其第二服务对象是来社区参观的访问者,给他们提供一个体验异质文化的动态情感过程。(3)传统博物馆的藏品多指具有文物价值的经过历史沉淀的具体实物遗存。生态博物馆更注重社区中的一切资源,包括文化的,也包括自然的。这里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具体的有文物价值的实物遗存,传统的风俗等非物质文化更为重要。[4][8]上述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中国的生态博物馆研究人员对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区别的认识,具有普遍性。1.3.2生态博物馆的特征国际博协瑞典国家委员会主席科吉尔•恩格斯托姆(Kjelleng-strom)对生态博物馆的特征作了如下说明:(1)多科学性。与传统博物馆按一个学科划分博物馆不同;(2)地区性。不是指行政区域,而是由文化传统、自然传统和经济生活的融和体;(3)开阔性。不局限于建筑;(4)协调性。和当地居民协调起来,反映他们开拓记载和介绍自己历史的愿望。[5]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研究人员有自己的理解。如董广全、翟启帆在“试析生态博物馆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文中认为生态博物馆应有如下几个特征:(1)生态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原生性;(2)生态博物馆是对传统博物馆的一种扬弃;(3)生态博物馆的展品就是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2]。杜倩萍的“略论西部大开发中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9]、刘旭玲等的“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10]、彭家威的“生态博物馆及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都提到相似的观点[11]。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态博物馆理论时,我国的研究人员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博物馆这一新兴事物的特征予以概括,指出我国生态博物馆应具有的时代特点。#p#分页标题#e#笔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最大的特征在于:生态博物馆将一个社区当作一个大的“活体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既有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又有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等非物质遗存,还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将鲜活的文化保存在原产生环境中,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生态博物馆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强调人的生存利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谐统一。2.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应用2.1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兴起与建设生态博物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当代中国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始兴起的。1986年,《中国博物馆》杂志发表南开大学研究生胡妍妍的《博物馆与环境科学》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甄朔南的《环境主义与博物馆》。也是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与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之后,这一新的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5]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把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实践,并使之中国本土化[12]。1995年初,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海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贵州省文化厅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始在贵州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作为“中挪1995~1997年文化交流项目”,课题组参照国际生态博物馆的创新理论,在全面考察贵州省苗、侗、布依等十余个民族村寨的基础上,最后决定把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分布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确定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地,并完成了《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3]。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在北京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设计划。在挪威政府无偿提供部分资金的情况下,梭嘎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10月31日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1][14]。这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随后我国又陆续建立了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生态博物馆等[2]。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建成苗、布依、汉、侗、壮、瑶、蒙古族等生态博物馆[11]。由上可见,生态博物馆理念进入中国不过20多年的时间,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成距今也不过12年时间,而且目前生态博物馆理念主要应用在民族旅游的开发建设方面。生态博物馆还是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上的新鲜事物,它在与中国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2.2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生态博物馆从它诞生之日起,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变化[15]。其理念在与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结合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发展形式。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中国化”色彩,这是由中国的国情、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根植在欠发展的广阔农村的实际所决定的[16]。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中,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并在贵州进行实践的海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四维保护”模式。第一维是整体保护,即将村寨里的自然遗产、人文遗产、有形的遗产、无形的遗产以及环境作为一体来保护。第二维是村民自己保护,就是把保护变为村民自觉自愿的行动。第三维是原地保护,即在文物的原生地保护,使村民在村寨里按照传统的习俗生活。第四维是动态保护,这种做法主要是着眼于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17]。在这个理念中,海先生特别强调,村民的生活毕竟还是要向前发展,不断与外界融合,逐步走向现代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放弃自己的一些习俗或吸收一些新的文化,生态博物馆不可能冻结村民的生活。另外,关于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和经验,海先生在2000年8月5日中挪国际培训班第一阶段总结中指出:“在这个贫穷的民族村寨中我们创建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做法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保护遗产、发扬文化。[5]”可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与欧洲的生态博物馆理念已经有了一些出入。当年在建设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时,挪威专家杰斯特龙甚至反对在长角苗地区进行文化教育,因为他担心现代知识会污染长角苗的传统文化;并且他还认为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传播社区文化,而不是创收,因此他要求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内的居民不能向游客兜售旅游商品,也不能像一般的博物馆那样收取游客和观众的门票。可见“保护传统、传播文化”在生态博物馆的发源地被视为其追求的根本目标[18]。但仅将保护与传播文化作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唯一目标,在目前中国特有的国情条件下,落实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与中方有关人员讨论后,杰斯特龙也作了适当的妥协和让步。这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对弱势文化的一种保护[4]。西方生态博物馆所在的社区居民的生存不是问题,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谋求物质和精神文明及生态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才是他们关注的问题[19]。而在中国,许多民族地区的生存条件、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程度非常落后,所以在中国的生态博物馆里,保护、传承文化的同时,更需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19]。因此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该区域特有的文化,使其文化持续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生活上对社区居民有所改善[19]。作为一种舶来的理念,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建设不应忽视中国国情。相似的观点还出现在杨俪俪的“生态博物馆——经济与文化的思考”[4]、黄萍,游建西的“求变与保护:中国首座民族博物馆的处境与对策”[20]、刘艳的“生态博物馆发展创新初探——以贵州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21]、海的“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22]及“中国生态博物馆的道路”[23]中。#p#分页标题#e#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使得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潘年英在“变形的‘文本’——梭嘎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观察”[24]一文中对这一问题阐述得较为深刻。他认为,保护与开发是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矛盾。这是因为“生态博物馆”这一理念的核心目的仍是保护传统的文化艺术,但是在中国,所有的“保护”行为并不是来自当地居民自发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愿,整个保护过程都是被强加的,是他们被动接受的,“保护”只是外部要求,而“开发”才是当地居民更强烈的现实意愿,这就构成了矛盾。另外,他还认为当地居民对现代生活的急迫追求与民族文化自觉能力不足的矛盾构成了所有矛盾的基础和核心;当地人长期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丧失了最起码的文化反思和自觉的能力。而外来的“替代性反思”毕竟难以取代本土的反思,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25]。在他两次对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考察后,他认为那里的生态博物馆已经变形,背离了当初的设计方向,演变成了一座在中国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民俗旅游村。对此,海先生认为,就全世界已建成的300多座生态博物馆来看,虽然大多数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但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矛盾,完全没有矛盾的文化保护模式是不存在的[26]。但对这些矛盾完全视而不见,那也是危险的。对此,雨果•戴瓦兰(HuguesdeVa-rine)的“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27]、埃里克•巴博•罗如杜(DrericBabarZerrudo)的“地方感觉、力量感觉和特性感觉”[28]、wiburSchramm的“人类传播史”都有相似观点[29]。3.结语综上所述,发源于西方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以“保护”为核心理念,同时兼顾“发展”的需要,是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它为我国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对接,并且这种对接在实践过程中要复杂的多[20],理性的思考、深入地研究,提出我们自己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模式则尤显重要。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如何使之中国化。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亦或说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之路,应首先去了解生态博物馆诞生的土壤和环境,唯此才能科学地移植和改良,使之健康地成长发展[15][30]。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2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馆辖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一、关于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一个有着偶然性但又是世界博物馆事业在经历近两个世纪发展历程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期间偶然提出的。1981年,法国政府给生态博物馆作了官方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以展现其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2}1985年,我国博物馆学会安来顺先生将之翻译入中国,此后,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的著名博物馆学家海先生等努力促成了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海先生和张文彬先生一致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们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3}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自此,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开始了实践和发展的新篇章。

二、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及馆辖区发展状况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西北六枝、织金和纳雍三县的交界处的六枝梭戛乡,馆辖区平均海拔约1800米,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包括12个少数民族(长角苗,又名箐苗)村寨,共计5000余人。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自1998年10月31日正式建成开馆以来,至今已近14年。在此期间,受博物馆的影响,一批批的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及身份地位的人或旅游、或科研、或单纯地对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的求新求奇求异……于是他们来到了这个生态博物馆的馆辖区。该馆是在中国和挪威两国元首签署的文化合作项目的引导下,秉承“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建馆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查论证和规划建设而成的,以整体保护箐苗社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目的,旨在促进整个社区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开馆至今,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着重收集整理箐苗传统文化录音录像、图片、文字等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研究及传承的丰富资料。

以生态博物馆为契机,馆辖区内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软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十余年来,博物馆及其馆辖区不断有游客以及研究者进入,同时受近几年少数民族文化热的影响,生态博物馆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大提高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带动了馆辖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然而生态博物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游客,他们的到来,有外来经济的融入,更有外来文化与馆辖区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如此,馆辖区文化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原生性面临挑战。在面临冲击的挑战的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思想文化的进入也不是一无是处,例如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有意无意的参与到旅游接待中来,就业率也有所提高。

14年来涌入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大批人流中,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和学历以及不同目的人。对当地的生态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为馆辖区的经济和生态文化保护研究提供了资金,并同时有效地刺激了馆辖区交通运输与零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据不完全调查统计,馆辖区在建馆以来的不到14年的进程中,新增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便多达百余人。

当前看来,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慢慢被当地人接受、理解和认同。馆辖区综合及专业接待能力大幅提高,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加强,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及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三、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馆辖区显性问题及隐性问题思考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生态博物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给馆辖区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就利益方面来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与之对立的一面,利与弊的抗衡,共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从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自1998年建成开馆至今,就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现状及问题作如下简析。

社会方面:一批批外来游客的涌入,或休闲旅游、或学习调研,都需要馆辖区具有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设施,这客观地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解决了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医疗卫生及教学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而日趋向前发展,人口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也正是这样,馆辖区原有的发展模式受到影响和冲击。

经济方面:外来经济的注入,增加了馆辖区的经济收入,馆辖区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水平均有较大提高和改善,市场经济概念传入当地居民的大脑中,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增长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微妙的变化,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外来的不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势必冲击馆辖区原有的消费模式,出现了畸形消费,导致馆辖区内居民出现收入差距及贫富差距。

文化方面:长角苗可谓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四千余人的族系在六枝梭戛的大山深处,原真、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婚嫁丧葬祭祀礼仪、独树一帜的音乐舞蹈、精美绝伦的织绣艺术,都是馆辖区长角苗传统文化体系的有机元素。长期以来,受宏观大环境的影响,馆辖区内各种礼仪趋于通俗化,音乐舞蹈及织绣艺术等也渐趋形式化、演艺化、市场化。这样的变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可以说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文化现象得以有声有色的流传和推广,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其原生性、完整性及真实性收到冲击。

环境方面: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馆辖区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受此影响,馆辖区内农耕业欠发达,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但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存完好是以没有开发为前提的,一旦受博物馆的影响,大批的人流涌入馆辖区无疑使馆辖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自净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关于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自建成开馆至今近14年,可谓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管辖区12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更是意义重大。十多年来过往管辖区的人流中,当然也不乏有的会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诸如梁太鹏的《文化遗产的动态状保护与社会改造——关于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思考》、李洪涛的《梭戛苗族文化研究》、张晓松的《生态保护理念下的长角苗文化——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田野调查及其研究》等学术性文章及其中所提出的专业理论观点,在指导博物馆在良性发展层面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诚然,在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问题探究层面及其他诸多问题上,在他们的氛围中、就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保护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旨在保护馆辖区长角苗文化不受损害、不至流失,如果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这自当可以实现。

其一、政策规范、法律保护、文化促进。

强硬的政策规范和法律保护是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在馆辖区得以生根落实的政治支撑保障,而文化促进则是在精神层面上为生态博物馆提供强劲的内在源动力,政策法律与文化,实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其二、档案建设维护、数字化保护。

这是很普遍而行之有效的作法,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即最好的实证。就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而言,档案建设维护与数字化保护等工作都已经有展开施行,但似乎都只是单一的对一些常规图文声像的采集留存,有待进一步加强或引进新技术手段和创新思路。

(二)创新发展

实现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在馆辖区当地的发展,需要馆辖区相关工作人员及全区居民乃至各地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及努力。

其一、全民动员、共同参与。

开国领袖有说过“人多力量大”这样一句话,用到促进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当中也未尝不可,生态博物馆已经建成开馆,其生死存亡原本就取决于同时又反作用于馆辖区文化根源及居民群体。如此:一是增加就业,二是有益于当地居民加深对生态文化和生态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其二、自然传承、教育保障。

一个地区居民长期的生活习俗是其文化形成的根源,在民族融合,经济交流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距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把馆辖区传统文化凝练成可用作演教性的材料,在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广泛推广,在学校及其他公共场合中进行促进式教育,激发馆辖区居民对自身文化传承保护的热情。

其三、市场带动、旅游开发。

借助生态博物馆现有的影响力,在馆辖区开发旅游市场,规范体制,建立健全生态博物馆的生态旅游模式。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借助旅游推动馆辖区生态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一是保护,二是发展,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

五、感言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之于六枝,可谓尽得天时地利,是否促进其在馆辖区的良性发展并发挥全面的功能效用,尚需广大民众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探讨。笔者此文当中愚见,或是前辈所提只是尚未施行,又或是已经施行但有待强化,为此,笔者当深表敬意,立于前辈们的肩上,借助前辈们的思想,渴求能为博物馆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1}本文为“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3

温州文献丛书的肇始者

浙南地区石棚墓族属探析

平阳栏杆桥历史状况初考

江心屿澄鲜阁徐公祠旧事

永嘉屿北村概况

华纫秋的水彩画与赏析

张志瑛甲辰日记(中)

追忆胡珠生先生

陈灨一致孙宣信札四通

我心目中的胡珠生先生

胡珠生与温州地方史的写作

蔼然可亲有问必答

纪念尊敬的胡珠生先生

论表演艺术的静态保护

胡珠生先生与会党史研究

温州虞师里钱馀昌锯板厂风波

泰顺土楼的建造背景与建筑特点

泰顺木拱廊桥历史文化概述

《许氏圹志》“两遇东宫册立”考证

困学斋主的学术道路——怀念胡珠生

苍南畲族民歌的传承与艺术特征

关于胡珠生先生那些不曾忘却的记忆

温州一代史学巨匠胡珠生走了

温州博物馆藏鲁迅祖父的一封信

共事《温州文献丛书》的忆怀

故纸堆里淘金的胡珠生先生

驳郭璞温州建城暨县治选址说

温州历史建筑的病害分析

论温州专题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

红十三军成立旧址枫林镇慧日寺考述

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心香一瓣祭师友——怀念胡珠生先生

苍南民间参龙歌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特征

单档布袋戏木偶的形制结构与角色类型探析

累倒在稿纸堆里的读书人——悼胡珠生先生

驳《平阳建县考》“太康四年建县”说

平阳县博物馆馆藏“明崇祯二年周应期诰命”

温州博物馆自然馆改造观众调查及改陈建议

县(市)级博物馆基本陈列刍议——以瑞安博物馆为例

人生道路坎坷学术成果辉煌——追悼老友胡珠生先生

如沐春风,胜似伯仲——与胡珠生先生交往回顾

怀念胡珠生先生——写在《大罗山志》出版十五年后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环境因素与可溶盐迁移关系的初步分析

温州地区女神生育信仰的演进——以陈十四、卢氏娘娘为例

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是推动博物馆事业新发展的动力

浅谈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发展——以温州矾矿博物馆建设为例

博物馆志愿者管理工作体系新探索——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4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5

【关键词】历史保护区;生态博物馆;区域保护

1历史保护区

法国是一个遗产保护起步较早的欧洲国家,一些文化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法国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都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从保护的技术、保护的的了立法、保护的观念上无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在保护的立法方面,国家的立法保护始终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遗产的概念,随着立法的完备而逐渐得到完善,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的范围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展。法国也是最早采纳了整体保护的理念,对本国的历史、自认文化遗产实行区域保护的国家之一。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历史建筑及周边地区、历史保护区、建筑城市和风景保护区。目前,法国被列为保护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1887年,法国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对“历史建筑”做出了法律上的解释,并且明确指出了政府干预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法国政府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此法律了开启了以“历史建筑”为核心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并且根据历史建筑的不同价值,明确了两种级别的保护方法:一种是列入国家保护的历史建筑;一种是等级注册的历史建筑。这种以单体建筑为保护工作重点的措施抑制延续至今,根据不完全统计,法国目前已有40622处历史建筑被列为国家保护和等级注册历史建筑。随着保护实践的开展,1930年通过了《场地及自然景观保护法》,将历史遗产的保护方法扩展到自然景观领域,和1913年法律一样场地及自然景观的保护也分为:列级保护和登记注册两种,目前每年约有20个新的场地被列级保护。随着保护时间的深入以及保护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的只是保护单体建筑史不全面的,建筑与环境、历史文化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使得环境的保护与单体建筑的保护一样重要。于是在1943年的《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法律中,明确了以历史建筑为中心半径500米的额保护范围。“当一座历史建筑被确定以后,无论是列级保护还是等级注册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就自动生效。”将“环境”的概念加入到遗产保护的理念中,是法国遗产保护的一次创举,在此基础上1962年,法国通过了历史保护区的法令,也称为马尔罗法令。因为在实际的并保护中1943法律中所限定的500米管控范围并不能真正保护历史遗产的整体风貌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于是法国根据国家遗产分布的实际状况,综合评定遗产的各项价值后,划定了“历史保护区”。保护区是“体现了历史、美学的特征或者从本质上足以对其整体或者部分建筑群进行保护、修复和价值重现”的区域。至200年,全法共有100个保护区。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基于两点:通过建立一个法律的保护机制来避免或者阻止在历史街区中可能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损失;通过特殊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历史的、建筑的、城市遗产的品质,并且改善老住宅的设施以保证其中的生活品质能够满足现代化的标准。

法国的历史保护区体现了法国遗产保护的有点:集中中央集权式管理、明确的立法体系、科学的规划编制、广泛的群众参。法国保护区制度的实际也证明:扩大整体保护范围、结合相应的保护法规对城市区域性特色和环境的保护的整体性区域保护实践是正确的。

2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产生于“新博物馆运动”的背景下,二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民众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开始重新发现小地方“部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社区居民根据对于本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自发的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最早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罗马尼亚出现了多个户外式的博物馆,以展示性的新方式来说明社区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新需求,即重视传统社会的特性,尊重本地区文化的真实性。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邻里博物馆”,墨西哥出现了“综合博物馆”,这些都为生态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根据生态博物馆发起人之一雨果•戴瓦蓝(HuguesdeVarine)的论述: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巴黎举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代表强烈要求,建立发展非欧洲式博物馆模式的愿望,在大会上,“生态博物馆”一词被认可,为了在博物馆机构中涵盖与自然和人类生态相关的博物馆,以此响应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国际辩论主题。1972年召开的国际博协讨论会上对生态博物馆确定了更为准确的解释,并且和区域性和社区性博物馆相关联。1973年,法国建设了克勒所――蒙锡生态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区别与先前的静态、孤立的陈列式保护,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很好的将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自然、文化遗产处于保护的原生环境中,重视了社区、文化、精神、自然和区域的紧密联系。这种创新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保护范围上,生态博物馆突破原有孤立静止的做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大到了遗产所存在的社区,遗产保护有了明确的地域限制和范围,将文化与其存在的空间很好的联系起来,确保了遗产的真实性;在保护的内容上,生态博物馆将社区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以及生态环境纳入到一个系统中来,特别是重视了社区所拥有的无形文化遗产,考虑到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强调生物、文化的多样性。正如雨果•戴瓦兰所说:“对于英语前缀eco用于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发指的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者社会,人是其中存在的核心部分,人类活动以及进城。”从这个层面上说,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是遗产保护的一次飞跃,寻求人、自然、文化的真正和谐与有机统一,才是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6

为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助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将大熊猫的生态、文化价值和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熊猫主题乐园项目的要求,XX集团高度重视,就项目规划、合作模式等前期事宜积极与市林业和园林局、成都XXX集团等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争取将XXX与“XX之都”总体规划相融合,取得初步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选址东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项目,北至保利XX公园,面积约XX亩,其中XXX基地建成区约1000亩,XX集团已取得土地XX亩(其中46亩已纳入XXX基地建成区),商业用地XX亩,农业与景观绿地XX亩(其中XX区XX亩),道路与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约XX亩,另有XX亩住宅用地属于XX区所有。

(二)与XXXX基地的关系

1.空间关系

项目核心区(273亩地块),容积率0.4,距XX基地太阳产房约500米,距月亮产房约700米,同时与现有基地相邻用地均为生态绿地,可作为XXX项目与XXX基地之间的生态缓冲带,确保不对熊猫繁育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价值关系

XX项目特色为时尚熊猫、旅游熊猫、文创熊猫,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市场,努力打造熊猫文化创意高地,与XX基地在配套功能上形成互补,相辅相成,满足游客的更多需求,同时也增加项目自身造血功能。

(三)项目产业控制

XX集团对熊猫星球项目范围内及其周边产业规划导向进行了初步梳理,根据区域内资源特点,以规划为引领,对项目范围内产业业态、建筑风貌、建筑体量等进行了明确,真正把熊猫星球项目建设成为大熊猫生态文化的体验地、目的地。

二、工作推进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XX集团作为项目投资和运营主体,积极推进项目落地相关工作。

(一)积极参与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工作,待新一轮规划与城市设计确定后,统筹推进项目策划、规划工作。

(二)协同XX商业策划团队、XX工作室以及法国XXX,从城市设计角度、产业融入角度、大熊猫品牌的识别和体验角度出发,开展XX项目商业策划工作,使项目更符合国际化标准,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统筹整合XX公司及XXX资源,围绕XX项目的创意策划、规划设计、产业整合、资源导入、项目运营等环节,专题研究项目定位、公司组建、投融资模式等工作,尽快在重资产投资层面引入XX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就共同出资设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方面与XX公司抓紧协商。

(四)以科研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绿化为支撑,以控制保护为保障,围绕XXXX博物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大熊猫基地科研繁育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项目商业运营模式,以涵盖生态、文化、旅游、时尚、科研、康养功能的文化旅游精品与XX基地形成功能互补,满足XX基地周边市场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XX项目核心内容为XX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周边已有两个拟建博物馆,一是XXX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服务为主体、地学展陈为特色的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是XXX拟改扩建的以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两个即将实施的博物馆与XXX博物馆在内容和主题上可能会部分重叠,将对XXXX博物馆在主题创新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二)您实地调研XX时,提出XX基地周边要更好地保护好生态本底,具体范围需在XXX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中确定,XXX项目用地的具体定位和空间布局尚待进一步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7

关键词:建筑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省,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晋城司徒村。这里一个钢铁废墟已经被废弃了5年之久,它和司徒村清朝建造的民居一样即将被拆掉,曾经兴隆一时的建材市场也只好冷清的矗立在那里,静静地,静静地......直到有一天它是这般幸运的得到了一次重生的机会。毗邻的晋城生态园要扩建以晋城民俗文化为内涵,餐饮文化为载体的饮食博物馆,这座钢铁废墟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有幸被重新诠释生命!

1.改造可能性:民俗饮食博物馆位于晋城生态园区内,为营造良好的人为生态环境,需要建筑内部四季如春的小气候特点,单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内部景观体量是十分可观的,空间网架结构体系所创造的无柱大空间也是极大的优势。网架的玻璃面板可以有效的采光、保温,引入适量水体以后,内部的温度与湿度将更加适合各种绿化植被的生长,这些景观绿化将为民俗文化饮食博物馆注入生机。

2.改造设计原则: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废弃材料的升华与再利用。

规划布局:整体规划设计布局借鉴《周礼考工记》的典型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注重强调“城”的概念保持街巷的交通肌理特征。把“城”、“院”、“街巷”缩微到一个建筑环境内部,别具创新。

(图1规划概念设计图)

建筑空间:饮食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延续山西民居传统的院落模式,以“院落”为基础单元,组件饮食中心内的14个功能区块,保证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

废弃材料的升华与再利用:始建于清朝的步伐民居,经过历时遗迹的综合评估后,个别损坏严重的已经失去了保护的价值。民居拆除后的绝大部分材料内仍然沉淀着厚重的历时文化,将被重新利用在建筑装饰外墙和景观小品中,继续散发出历史的魅力。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部,北石店镇司徒村内,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司徒村划入晋城新区规划范围,原村址部分用地划为生态园建设用地。项目原为村内的建材市场用房,占地面积12000平方,位置正处生态园整体规划的中部。原始为空间网架钢结构,结构稳定,具备继续使用的条件。

二.建筑特点

建筑空间继承了山西民居的院落特点,按照功能分区区划出大小共14个小院子,这些院子被定义为缩微的“城”。其中的交通以城的规划理念为指导,棋盘式划分,中间是一个大型的内部庭院,也是整个建筑中的景观展示中心,以这个大的庭院成对称布置。在二层部分通过连廊把需要连接的部分联系起来,三层则是一个巨大的屋顶景观平台,所有的建筑组团都罩在大的空间网架下。外部空间亦为内部空间,内部空间也嵌套着外部空间的特点。

三.景观设计

民俗文化饮食博物馆以承办传统主题式婚礼为主要内容,借此民间婚庆仪式宣传晋城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醋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景观庭院可以作为民俗文化义工有效的载体,可以通过各种景观设计手法烘(图3景观概念设计图)

(图4内部中心景观透视图)

托文化内涵。文化图腾柱、浮雕、景观墙、水体、亭榭加之周围独具山西民居味道的建筑造型和废旧建筑材料的创新性运用,把民俗文化的内涵具体话,让人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

四.细部节点设计

4.1.入口设计:民俗饮食博物馆入口大门以内外镜像的方式设计而成,力求让内部景观环境和外部自然景观的关系在秋冬季节产生鲜明的对比,而在春夏之际又可以浑然一体。入口设置在大片

(图5入口设计概念图)

玻璃幕墙上,坡屋面的材质也选用玻璃,一改传统瓦屋面的厚重感,增加了几分现代感。整个入口虚实对比明确,传统与现状碰撞出的设计感让人耳目一新。

4.2.建筑外立面设计:民俗饮食博物馆外立面延续晋陕宅院的特点,开窗洞口较小,外挑阳台采用传统建筑造型方式,阴影关系明确,

(图6主立面透视图)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8

【关键词】体验旅游;可口可乐世界;博物馆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强国。美国的体验之旅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美国旅游业的发达,以及我国旅游业和美国旅游业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可口可乐之旅,其感触更深。

一、体验旅游的概念

体验旅游和旅游体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词语。就区别而言,体验旅游也称体验式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体验则强调旅游过程或旅游经历。就联系而言,旅游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种体验。

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随之国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体验式旅游未给出明确的定义。相关的概念有徐林强(2006)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宋咏梅(2007)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者的这两个角度加以对体验旅游的定义。总之,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二、美国可口可乐世界体验之旅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2007年正式开放的可口可乐世界是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博物馆。相比于1990年落成的旧可口可乐博物馆而言,新可口可乐博物馆更强调“强烈互动、鼓励参与”,汇聚全球所有品牌,互动展示产品风采。

可口可乐世界是一个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市的博物馆,主要是为纪念和展示美国人最喜欢的软性饮料――可口可乐的历史和文化。这个占地20英亩的博物馆位于百年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离约翰?彭伯顿发明可口可乐配方的地方不远。博物馆的旁边是乔治亚水族馆――亚特兰大市的另一个旅游热点。这里有可口可乐的成长历史、回忆,配合着高科技的影音展示,提供每年上百万人次的参观景像。可口可乐的发展,亦可说是一部美国的成长史,在强大的行销能力下,能将毫不起眼的头痛药,转变成销售全世界197国的饮料。

惟独在新可口可乐博物馆,旅游者才能发掘到全球第一品牌背后的所有故事――有关于可口可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口可乐世界的门票是15美元,游客平均游览时间约为90分钟。可口可乐世界大致分为迎宾区、广告展示区、可乐生产电影区、可乐历史区、可乐生产车间区、可乐品质保障介绍的四维电影区、免费品尝区和纪念品区。可口可乐世界的旅游线路设计既是不可逆的,同时又有所选择。说它不可逆,首先是因为从第一个厅到最后一个厅,是有先后顺序的,当你参观完一个展厅后,这个展厅的通道大门就会关闭。其次是入口和出口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从入口进,出口出,出口处是旅游纪念品店。说它有所选择,是因为在同一个楼层或较大的开放区域,有时有两三个展厅,可以根据人流量选择不同展厅从而实现游客分流的目的。

走到第一个厅,展厅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可口可乐瓶,其中就有带有中国戏剧图案的大可乐瓶,很多人在此拍照留念。第二个展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身着可口可乐世界制服的绅士在陈列着各式各样物品的展厅里为游客介绍可口可乐的历史。接下来是“怡神漫话”,将带旅游者回溯可口可乐公司一百多年历史中的重大时刻。第三个展厅是可口可乐流行文化长廊,以实物静态展示为主、动态展示为辅。实验工坊,向旅游者展示怡神畅快的饮料背后的科技含量。第四、五、六个展厅在同一个楼层,分别是影像展示可口可乐不同时期的营销广告、3D放映和现场品尝可口可乐。广而告之剧院向旅游者展示可口可乐广告史上的最精彩的瞬间。四维影院带旅游者前往寻觅可口可乐绝密配方的探索之旅。在参观的最后一个大厅,有四个的大型饮料机(FoUntainmaCHine),有超过七十种不同国家的CoKe公司饮料产品让你自由免费饮用。馆藏版生产线,现场生产玻璃瓶装可口可乐。参观的最后,有一个传送带,不停地将纪念版的瓶装CoKe转过来,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瓶。之后就是旅游纪念品店,有带有可口可乐标志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包括服装、餐具、玩具、小饰品等。

三、可口可乐世界体验之旅的收获

美国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可从可口可乐世界的游览路线设计、服务人员安排、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以及合理的门票价格中窥得一斑。可口可乐世界是专为旅游者设计的可口可乐博物馆,采取静态、动态等多种方式展示可口可乐的历史和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完满的旅游体验。

(一)精心设计旅游路线

可口可乐世界从入口到出口安排了一系列展厅,通过实物、影像、3D、品尝等多种方式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可口可乐的历史和文化。整个线路设计既具有不可逆性,也具有可选择性。在较为封闭的区域空间中的行程安排是不可逆的;而在较开阔的区域空间中,同时有两三个展厅可供游客选择,从而也起到了很好地分流作用。旅游纪念品店位于游路的末端,旅游纪念品店的尽头就是出口。旅游纪念品店是旅游者离开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通路。旅游者在参观游览完可口可乐的历史和文化后,在经过旅游纪念品店的时候,都是或多或少地买点带有可口可乐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带走。

(二)合理安排服务人员

可口可乐世界的工作人员并不多,但是人员安排很合理。各个展厅都有安排了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引领、讲解等服务。但人数略有差异,有的展厅只有一位工作人员,有的展厅则由两三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多少取决于展厅空间的大小及工作内容的多少。有的展厅需要工作人员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如在实物展厅展示可口可乐的历史文化时,需要服务人员提供讲解服务,从而给旅游者提供完美的旅游体验。有的展厅则需要向旅游者提供引领服务,如3D展厅。很多时候都是自助服务,如在3D大厅排队取3D眼镜观看3D影像、在品尝大厅免费品尝世界各地口味的可乐等。

(三)采取3D、品尝等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

可口可乐世界采取静态、动态、品尝等多种方式展示可口可乐的历史和文化。可口可乐世界采用实物、图像、雕塑等静态的展示方式,也采用影像、3D等动态方式。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旅游产品,这在美国旅游业中很常见。而我国的展示方式,则以静态展示为主,动态展示尤其是高科技展示方面和美国相比则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可口可乐世界针对自身的软饮料的特点,采取了参与度更高的品尝形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四)门票价格合理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9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遗产;新理念;保护

现如今,由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纵观文化领域的历史,不同的时期都会针对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理念,在理论和实际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文化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对于博物馆来说,其影响更是巨大的。

一、对全面文化遗产理念的理解

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指过去的一些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这些东西进行保护和管理及时博物馆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从上个世纪起,人们对于遗产就有了更加深入且全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遗产概念的广度。特别是通过一些博览会的举行,在遗产概念的广度上出现了新的趋势,其开放程度不断增强,文化遗物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的广泛程度都有所提升。对于文化遗产来说,从有形变为无形、从历史和艺术意义上的遗产转变为非艺术创造遗产等等。另外,从深度上来说,人们对于遗产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深化,具有较为明确且神圣的价值取向,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了较多人性化的内容,这不仅是人类自身的进步,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的肯定和尊重。

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在概念上不是绝对的。这两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其本身是一种有形的物质遗产,但是有些建筑却是要通过无形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行保存的。总之,无形遗产都是通过有形遗产来进行体现的,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通过对遗产形式的论述,希望在以后的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要用全局的观点来对待问题。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要将范畴扩大,进一步实现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二、保存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

文化遗产的种类较多,包括艺术品、古迹或者是风俗、语言在内的所有内容,其自身都有着一定的价值,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对历史的探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价值要通过文化遗产本身来体现,因此博物馆的保护工作就是对遗产的本身和无形的价值进行双重的保护,这也是全面的文化遗产理念的核心内容。对于博物馆来说,不能忽视对于遗产价值的保护,因为保护工作的实践要以价值为基础,采取的保护方式也要根据价值来确定,同时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博物馆要达到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目的,需要把握好遗产价值的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遗产价值是广义的美好的东西,而不是特指有形的、可交换的、经济意义上的东西。在一个社会中,只有某件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被确认为遗产。因为其数量少,所以才值得保护。第二,遗产的价值是多维的。遗产具有历史价值,但不仅仅停留于此,正如价值观念是一个复数形式一样,遗产也具有多重价值。它可以同时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社会或政治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遗产的各种价值共存,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度。第三,遗产的价值是动态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在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

基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以上认识,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其保护工作的定位。应该承认,大多数博物馆仍然是以物质性“实物”为核心的。实物永远是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核心,藏品保护是延长文化遗产寿命的根本途径,任何工作都必须永远尊重文物的审美、历史和自然属性。

三、博物馆保护工作的途径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

首先是遗产选择上的策略性考虑。博物馆有选择地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必要的。虽然人类在经过漫长发展进程后,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已经相当有限,然而要把这一切都纳入博物馆是不可能的。同时,今天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明天的历史,所以选择仍是必要的。这种遗产的选择性告诉我们,博物馆要达到文化持续的目的,争取更多的资源以保护更多的文化遗产固然重要,但也许数量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了解究竟什么样的东西和价值需要在博物馆得以保护,通过对信息和价值的筛选,用数量并不巨大但具有代表性和记录性的东西说明较多的问题。这一点是博物馆保护政策和决策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第二是对过去、目前和长远的考虑。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信息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要确定某种东西是否有保护价值,必须在彻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它能否代表某一事物以及能否回答时代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判断。正是因为文化遗产价值的确定并非一次完成,博物馆需要在各代人之间,即今天和未来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如果仅仅将那些物质性遗产保留下来,封存起来,那么它所蕴藏的丰富的价值观念、意义和思想则可能被忽视,更不可能植根于流动的文化发展长河之中。

生态博物馆概念篇10

作为机构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超越边界的沟通

用时尚激活传统——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温州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以明孝陵博物馆为例的探讨

论新博物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作用——南通博物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体会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皇宫博物院为例

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

浅谈中小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机遇与发展

近代中国生物标本制作掠影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兴盛的背景研究

清宫书画散佚问题研究

考古现场·博物馆·课堂:考古教育的三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鸵鸟蛋皮串珠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文物图片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

浅议新时期博物馆观众教育服务

浅谈文博工作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图门市为例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松原召开

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新进展述评

馆藏考古发掘品的信息分类

博物馆、公众与网站——浅议博物馆网站的功能界定和改进方式

行业博物馆的实践探索——以中国烟草博物馆为例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例

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品展”得失谈

浅议博物馆与旅行社合作的相关问题

浅谈博物馆如何做好有效的文化传播

博物馆针对儿童群体讲解方式的探索

吉林省博物馆事业六十年

试论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以文献及相关文物为中心资料

以朝鲜古代史早期阶段为中心谈朝鲜通史的认识体系

论洲国是日本统治下的殖民主义政权

勾股定理在考古发掘布方中的应用

关于“北郡开国公章”的印文与断代

江苏南通博物苑古树名木撷要

清代外销瓷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9年年报

2009年中国博物馆学书目

正视现状展望未来推进吉林省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吉林省博物馆事业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基于游客管理视角的博物馆解说系统构建

国外博物馆经济学研究概述

博物馆社会支持体系刍议

简述博物馆藏品库以及藏品保管系统的规划

吉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

从高云家世看高句丽移民

纠误与商榷——兼说朝鲜半岛相关历史

金仁问前三次入唐考——兼与姜维东先生商榷

试论粟末靺鞨族政权建立的因素

辽宁营口地区清代八旗驻防初探

中国敦化日本遗留毒气弹受害人情况调查报告

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战略背景看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修订

长春皇宫博物院公众服务部举办系列活动

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报

吉林省蛟河市苏尔哈古人类文化遗址调查

关于陈列展览制作的几个问题

小议博物馆与媒体宣传

浅议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如何加强观众接待工作

博物馆市场营销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