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0:21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1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2

妇产科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部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人才济济,医疗梯队完整,专业设备齐全,学科发展均衡,实验仪器精良,现设有产科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门诊、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急诊、特需门诊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221张。该科室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宫颈疾病、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性发育异常及各种复杂疑难性妇产科疾病,擅长做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胎儿镜等检查及宫外孕手术、异位环取出术、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各类人工流产术。

郎景和医生简介:

郎景和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上世纪70年代初,郎景和主任曾协助我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教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2年,他首次在国内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把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手术的彻底性评价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推向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主任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提出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的内异症治疗理论,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郎景和主任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边旭明医生简介:

边旭明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学会理事。边旭明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曾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妊娠期高危重症及分娩期合并症的诊治、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及治疗、重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近年来,边旭明主任多次承担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呼吸内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呼吸病专业科室之一,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目前已成为我国一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该科室历史悠久,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罗慰慈、朱元珏、黄席珍、林耀广、李龙芸、蔡柏薔、陆慰萱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目前,该科室开放住院病床82张,拥有在编人员37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肺功能实验室、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亚级科室。

肖毅医生简介:

肖毅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和结核病学会睡眠学组成员、亚洲睡眠研究会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毅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诊治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蔡柏蔷医生简介:

蔡柏蔷医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为呼吸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欧洲呼吸学会(eRS)会员。蔡柏蔷教授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朱贵卿教授,曾多次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基本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该院建院之初即成立的核心科室之一。数十年来,在历届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在国内率先细化并建立了十余个外科专业组,包括胰腺专业组、胆道专业组、胃肠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乳腺专业组、肝脏专业组、外科营养专业组、重症专业组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本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共有住院床位158张,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博士21人,硕士13人。该科室擅长诊治各类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各种外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赵玉沛医生简介:

赵玉沛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院长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基本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擅长诊治各种基本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诊治各类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特别关爱患者,深受百姓的信赖。赵玉沛院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刻苦钻研,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胰腺癌的误诊误治率。同时,他还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进而规范了胰腺癌的诊治流程。这对于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通过腹腔镜摘除胰岛素瘤的手术,使患者避免了因剖腹手术给其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学界的同仁赞扬说:“赵玉沛院长的手术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皮肤愈合好,深受病人的拥戴”。

于健春医生简介:

于健春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营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健春主任曾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擅长诊治各类胃肠疾病、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擅长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减肥手术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置管术。

血管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就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目前,该科室共开放床位39张,每年接诊人数高达2万余人,每年收治住院患者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及血管外科手术700余例。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擅长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包括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布加氏综合症,尤其擅长做各种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及血管微创治疗,包括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腔内隔绝、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微创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主髂动脉闭塞的髂动脉支架和主髂动脉架桥等。

刘昌伟医生简介:

刘昌伟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专家组委员、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刘昌伟主任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在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擅长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和支架治疗及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3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4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该课内容广泛,病种繁多,通常教师备课,讲课深感费力,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现介绍如下。

1联系中基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紧扣是启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结合讲授的具体内容,重点回顾中医基础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答疑,师生互动,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也给学生新课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脏腑辨证中的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等,然后根据生理推断病理变化,明确当肾与膀胱生理功能失调时就会产生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藏精功能障碍,则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贮开合无度,可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病症。通过重点温故,学生对肾与膀胱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相似比较区分异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许多内容易混淆不清。如哮与喘同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等症。但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而喘证虽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然始终没有闻及喉中有哮鸣声;同时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加以区别。又如脉诊中的结、代、促脉同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均为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缓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明确概念,抓住病证本质和特点,以后在临床运用中不会混淆。

3辨证分析强调要点

中医诊断学辨证部分,由于证候复杂,内容繁多,学生感到学习记忆都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辨证内容,为以后各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和临床实际,重点讲解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如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在讲心气虚证时,重点要学生记住其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症状为特征;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心痛、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特征;心阳暴脱证又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亡阳症状为特征。又如脾和胃病辨证,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脾虚气陷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脘腹气坠、内脏下坠为特点;脾阳虚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中焦虚寒见证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慢性出血症为特点。通过重点强调辨证要点,即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能使学生很好区分各证的不同。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5

1《印中搜闻》及其研究中医的缘起 

  1.1《印中搜闻》的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华传教,因当时清政府实行禁教,不准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马礼逊和米怜在认真讨论了当时中国的传教状况后,决定在东南亚某个“欧洲新教国家政府的管辖下且靠近中国的地方”建立一个传教据点[5],为对华传教做准备,这个地点最终选择了南洋的马六甲。他们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印刷基督教书籍和报刊来宣传福音,马礼逊在给伦敦会(LondonmissionSociety)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出版一些中英文期刊,之后便由米怜在1815年和1817年分别创办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英文季刊《印中搜闻》。《印中搜闻》刊登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各种消息,以及对这些地区的历史、语言、宗教、文化、气候、医药等方面的研究性文章,其中以对中国的报道和研究为主。

1.2《印中搜闻》研究中医的缘起起初《印中搜闻》对中国的报道并未涉及医学内容,其对中国医学的关注缘于一次偶然机会。当时爱丁堡大学校长贝尔博士(Dr.Beard)正计划从社会学的角度搜集世界各地普通百姓的生活资料,而英国伦敦赫奇尼(Hackey)园艺公司欲探求全球野生植物分布的情况,他们便委托马礼逊调査中国的情况,内容包括中国百姓的生活习俗、疾病分类、治疗方法以及中草药的使用及鉴别等[«。因马礼逊忙于编写《华英字典》,便将贝尔博士的任务委托给东印度公司医生李文斯顿(JohnLivingstone)。1820年,马礼逊和李文斯顿合作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同时聘请了一名李姓的著名中医和一名药剂员相助应诊和为他们介绍中医药知识。在这之前,马礼逊“由于急切地想要寻找关于中国人的疾病和治疗方面的记录信息,在人口稠密且非常繁华的广州城里购买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国医书,总共800多卷”m。当时李文斯顿“在澳门居住已有12年,有机会接触和观察一些重要的病例”[«,因而很快完成了报告,并刊登在《印中搜闻》上,不过他说在文章里不太适合讨论专业性的内容,仅限于呈现他所观察到的情况[8]。

马礼逊和李文斯顿因此对中医药产生极大兴趣,而且他们亲眼看到澳门诊所的那位李姓中医治好了许多患者[8],两人均认为“在对中医作出正确的评估,并对中医的技术给予准确的解释之前,有必要调査中医药系统,去诊所对中医药的疗效作长期仔细的观察”[8]。自1820年起,李文斯顿在〈〈印中搜闻》上连续发表了3篇关于中国医学的文章,分别是《中国医学的历史》(在第14~18期连载,依次介绍医史人物与著作、基础理论、治则、药物4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对特殊疾病的治疗》(第15期)和《中国脉学》(第17期),以期让西方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中国医学。

2《印中搜闻》对中医的评介

  2.1对中医历史的评介李文斯顿认为“远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精通医药学,要比西方任何国家早得多”[8],因此在《印中搜闻》上他首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医学的历史。他指出在中国医术被称作“仁术”,大医精诚,良医的地位可与良相相媲美。他或详或简依次介绍了上古至金元时期的神农、黄帝、岐伯、长桑君(扁鹊之师,李文斯顿误认为是仓公)、扁鹊、华佗、淳于意、王叔和、陈桂、许胤宗以及“四大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等13位中医名家的事迹。李文斯顿还援引李中梓《医宗必读》的观点介绍“四大家”的治病用药特点:张仲景偏于峻重,刘守真偏于苦寒、李东垣偏于升补、朱丹溪偏于清降。值得注意的是,李文斯顿对中医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李中梓的著作,可能他阅读过这些著作。明清两代亦有众多名医,不过李文斯顿并没有介绍,仅是列举出两种他认为值得特别注意的医书: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和蔡宗玉的《医书汇参辑成》。

因与西方现代解剖学有相似度和可比性,李文斯顿对中医外科尤感兴趣,他讲述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为景王割眼瞳去疾(事见沈约《宋书》)的故事,并称华佗是用现代方式阉割猪和家禽的第—人。他还介绍了一位生活在六世纪的医家陈桂,据说他曾剖开患者的腹部,割除发病的内脏后缝合,用1个月的时间治好了患者。在手术之前,他给患者服用麻沸散。

李文斯顿一方面对中医悠久的历史和成就感到钦佩,另一方面却为中医的停滞不前感到遗憾,他指出:“时至今日,中医药却未见有多少改进,且有一大堆类似于欧洲的占星医术一样的错误极端荒谬地滋长蔓延,并造成各科医术的倒退”。但他又认为:“这许多错误在精明的中医师手中,并没有阻碍中医中药的有效使用”[8]。

2.2对中医理论的评介对于中医理论,李文斯顿重点介绍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如太极衍生阴阳、阴阳平衡、阴阳相互吸引与排斥、五行生克以及五行配五脏、五味、五色等。他认为阴阳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特征乍一看像古罗马名医阿斯克莱比亚德(asclepiade)的物质运动论,但实际上与希波克拉底(Hbpcrates)的理论更为相似。对于“中医这套非常对称完美”但有“很多类比内容”的理论系统,李文斯顿提出了质疑,认为它“缺乏真理的基础”,并提出“如何证明这套理论,而它与古代或现代西方的医学理论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这样的问题[9]。显然这不仅是李文斯顿个人的疑惑,同时也是他提出给欧洲学者思考的问题。

2.3对中医四诊的评介李文斯顿介绍了李中梓《士材三书》中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先观察患者的面色,接着听患者的声音,然后询问其病源一是否由于七情受伤,或饮食过度,或房事不节,最后是切脉。他非常认同这种诊病方法和逻辑,认为其“既综合而又简明”,批评了那些认为中医仅是凭把脉和私下问一些问题就假装了解患者一切症状的欧洲人的观点[1°]。

李文斯顿认为中医脉学有其独到之处,将其介绍给欧洲的学者很必要。他在《中国脉学》一文中,共列举了人体的24种脉象及辨证指标,依次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实脉、芤脉、革脉、代脉、紧脉、缓脉、洪脉、细脉、牢脉、短脉、代脉、动脉、伏脉、促脉、长脉、弱脉、弦脉和结脉。虽然李文斯顿没有指出这24种脉象的文献来源,但通过他对这24种脉象的描述,可以确定其出自李中梓的《诊家正眼》。例如浮脉,《诊家正眼》曰:“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11],李文斯顿的描述则是:“右寸浮,揭示有风、头痛和鼻塞;左寸浮,揭示中背部有风;右关浮,揭示膈中有风痰;左右尺浮,揭示下背部有风,小便不利,便秘”[12]。两者的脉症描述基本相同,只是部分翻译不准确,如将中焦译为中背部,下焦译为下背部,甚至存在谬误,如将“寸浮”误作“右寸浮”,“左关浮”误作“左寸浮”。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将脉象分为28种,还有4种脉象一散脉、疾脉、缓脉和濡脉一是李文斯顿没有介绍的,而且李文斯顿并未对这24种脉象及辨证指标作出具体评价。他一方面希望欧洲潜心学术的人能够关注并研究中国脉学这种神奇的技术,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人‘‘只满意血液循环的事实,而没有努力地去解释它”,“直到现在,我相信他们还没了解血液循环的真正方式,以及输送血液的这些动静脉的管道结构”m。这表明包括李文斯顿自己在内的欧洲学术界尽管已熟悉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管的解剖形态,但并不了解中医对于脉搏跳动规律及内在机制的理论。

2.4对中药的评介李文斯顿对中国的草药进行过长期观察,他看到“在广州和澳门的街道上和市场里,有许多新鲜或者晒干的植物被当做药品出售,这些草药品种从未被欧洲的药典收录。听说这些中草药的需求量相当可观”,“不知道这些中草药是否也能减轻欧洲人的病痛”。澳门诊所建立之后,配备有中药房,李医生和那位药剂员以及一位通晓中药的行家,经常为他和马礼逊介绍各种中药的性能。他注意到广州中药店里常用的中药约有300种,但李医生告诉他大约只有30种是临床上必备的药™。

李文斯顿在《印中搜闻》主要介绍的是玄明粉、竹黄(天竺黄)、竹沥、水银、轻粉和砒石等药物。他惊讶于中国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玄明粉的制作方法一朴硝炼饵(即进行脱水),而西方所谓的芒硝(saltofglauber)直至1646年才由格劳柏(Glauber)发明。玄明粉的出现,表明中国在药物化学领域的发展要比欧洲早得多,可他读过〈〈大英百科全书〉〉后却称:“中国的医书中没有医学任何一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只有大量植物的名称,,_,显示出欧洲人在中国医学面前的极度自满,而这种自满源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片面的认识。对此李文斯顿批评道:“没有一个欧洲人敢凭良心说他充分了解中国医学”,他甚至告诫在爱丁堡医科大学给学生上课的格雷格利(Gregory)医生不要再自欺欺人,年轻的医学生们或者格雷格利医生应该到中国核实_下[13]。

2.5对疾病谱及中医治疗性病与麻风的观察李文斯顿的文章大致描述了近代澳门地区疾病流行的谱系结构。他指出:“来诊所治疗的中国病人,大约有一半是慢性的胃病、胸部疾病以及肠病,还有极少数的慢性风湿病。还有大量的急性病,我们的中医师统称为伤寒。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因在出汗的情况下,感受三月的冷瘴或潮湿的空气所致,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类型,我仅能列举的症状有发冷发热、连续高烧、痢疾、间歇性和弛张热,以及风湿病等”[8]。

他观察到中国医师对性病和麻风病患者不友好,他们的治疗行为体现出道德取向。性病因与个人不良生活习气有关,加之会传染,一般中医不会接诊这样的患者。性病患者往往只能去找街头学过一点外科知识的剃头郎中治疗,而他们治疗的方法是用水银、朱砂和砷等混合而成的“三仙丹”给患者涂抹外部患处。广东是麻风病的高发区,因麻风病严重摧残患者的身体,且具有传染性,麻风患者多受世人歧视,为家庭及社会所遗弃,以乞讨为生,有的患者强乞强要,甚至偷盗抢劫,影响恶劣,因此中医大夫对麻风患者亦拒绝诊治。李文斯顿发现李医生“非常厌恶麻风病人,并拒绝治疗。有好几次我看到他是如何对待那些可怜的麻风病人的。当马礼逊博士告诫他时,他总是借口如果他接触麻风病人会被传染,别人也不会来诊所看病了。我认为要他改变这种无理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8]。

从医学的角度看,当时西方对于性病和麻风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国医师的治疗用药可作为西方的参考。而从基督教博爱的角度看,麻风患者的身体和灵魂都不洁净,契合基督教“治疗身体,拯救灵魂”的理念,因此麻风成为后来来华医学传教士重点关注的疾病。

综上所述,李文斯顿对中国医学的历史、理论、医术和中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既有惊讶赞叹和质疑,也有客观评价,但总的来说,他的姿态是居高临下的。他说:“我并不期待从中国医药知识当中能够发现重要而有用的东西,因为天才培根已开启了实验科学的大门,欧洲人的头脑所掌握知识在精确度和广度方面已超越了以往”[7]。而后来的某些医药传教士则在这条道路上越行越远,片面地认为中医是落后的,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更有甚者如合信(BenjaminHobson)完全否定中医,要用西医系统取而代之。

3《印中搜闻》在中西医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6

在上述背景下,为规范、科学地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共同探讨临床难点疑点,相互交流学科新进展,帮助更多的医生安全开展此类手术,有效推进中原地区血管外科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2017年3月26日,“第五届郑州大学颈动脉外科论坛”在郑州召开,同期举行的还有“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年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中国微循环学会颈动脉学组中原协作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专家巡讲郑州站”等多项学术活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李震教授出任本届大会主席。

此次规模浩大的学术盛会闭幕后,本刊记者就河南及周边地区血管外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本次大会涉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独家专访了李震教授。

优化学科建设,位居学科前沿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业内公认的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及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原区域的疑难和重危疾病的诊疗中心,近年来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李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首先介绍了该科室近年来取得的学术研究进展、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李震教授坦言:“我院腔内血管外科现有床位48张,平均每月完成手术150台以上。我们配备了国际一流的复合手术室和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拥有两台最先进的数字血管造影机、血管无创检查室和一流的医护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中科院院士一人,教授、主任医师三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三人和住院医师三人。我们科室在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目前科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河南省卫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是河南省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所在单位,拥有多项专利,每年在国内外血管疾病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

李震教授继续介绍说:“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承担着郑州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同时接收来自各地的血管外科及血管介入专业医生的进修培训工作;我们科室还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与国内外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保持着密切联系,定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更新知识、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李震教授着重介绍说:“近年来,我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全国各地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为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及该科室的专业特点,李震教授详细介绍说,该科室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胸腹主动脉疾病治疗:通过外科手术、微创血管腔内修复术以及杂交化治疗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StanfordB型夹层,常规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和微创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每年近100余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复杂疑难血管疾病外科和腔内治疗:包括各种内脏及四肢动脉瘤切除手术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腹部累及大血管的复杂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并血管重建;各种微创血管腔内治疗,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各种血管狭窄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置入手术每年数百例。

三是门脉高压分流术:腔内血管外科一直承担着我院门脉高压及布加综合征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及重度腹水的急诊手术,每年行微创经皮肝内门腔分流术超过100例,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无法行腔内介入治疗的该类患者,可以行常规外科门腔分流手术,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参加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试验研究,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及好评。

五是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与院内多学科交叉合作:由于血管外科病人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为了让各个学科血管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有利于各个学科血管病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在医院的支持下,2016年帮助建立了院内Vte防控体系及胸痛中心,开展了依靠多学科合作诊治血管疾病的模式,为血管疾病治疗的多样化及跨学科提供了保障,且为促进专业发展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六是近年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省级重点项目多项,是河南省血管疾病科技创新团体、河南省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河南省血管外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专科。科室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国际SCi收录20余篇,参编和主编译血管外科相关专著9部。

七是建立了科室血管网站和微信平台,积极推广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方便病人及医疗同行更好地了解血管疾病的诊治情况。

搭建学术组织,推进学科发展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2016年7月23日,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在郑州成立。

另据记者了解,李震教授于1989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后,在广东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基础外科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等。上世纪90年代初,李震教授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系统学习了血管外科,2000年赴日本留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血管疾病博士后工作,2005年回国继续从事血管外科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他在血管外科领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手术和微创腔内血管治疗方面,尤其在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和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颈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鉴于李震教授在河南血管外科的学科建树和影响,他众望所归地当选为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

谈及这一学术组织成立的背景,李震教授介绍说:“在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成立前后,为推动本地区血管外科知识和技术发展,省内各级医疗单位已经相继成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同时在各地市县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血管病科普及相关知识讲座、义诊等走基层活动,为提高河南省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加快血管外科在本地区的发展,培训更多的血管外科医生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病人的需要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李震教授继续说:“与此同时,我们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领导及全国该领域专家的支持下,也成功获得了承办2017年第八届全国静脉外科及国际静脉联盟中国分会学术会议的资格,这表明了全国血管外科专家同仁对我们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的信任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省内同仁的多年努力和全国血管外科专家的大力支持,我们申请成立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此后,由河南医学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河南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成立大会及首届河南血管外科大会于2016年7月23日至24日在郑州紫荆山宾馆举行。”

李震教授作为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无疑肩负着带领河南地区血管外科发展的重任,因此,谈及分会未来的发展规划,李震教授表示:“我相信,河南血管外科学分会将秉承共建学术平台,促进中原血管疾病诊疗的目的,推动血管外科在省内的普及,增进民众对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我们将联系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河南血管外科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培训更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并规范血管病治疗。她的成立,也必将有利于加强我省血管外科医师队伍建设,提高血管外科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病人的需要,同时加强国内外血管外科医师交流,加快血管外科新技术、新知识在本地区的推广,促进我省血管外科医学事业的发展。未来,我省血管外科将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的支持与帮助下,将在中原地区发挥更好的作用,以推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中原父老提供高水平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探讨学科难点,助推区域水平

作为大会主席,李震教授重点介绍了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五届郑州大学颈动脉外科论坛、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年会、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中国微循环学会颈动脉学组中原协作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专家巡讲郑州站”的举办情况。

他表示,“本次大会由河南省卒中学会主办、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分会承办。由我和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予明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这届会议的宗旨是为了规范、科学地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帮助更多医生安全开展此类手术。大会特别邀请了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普外科、急诊科、影像科等相关专业专家的到来,共同探讨临床难点疑点,相互交流学科新进展,是中原血管外科界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

据了解,3月26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李震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文建国、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聂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华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上海华山医院余波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曲乐丰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李震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届会议延续了以往的特色,通过采用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及手术直播的形式,为与会的各位同仁提供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在这次盛会上,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带来了《颈动脉体瘤协和医院诊治经验》的精彩讲座。

上海长征医院曲乐丰教授带来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热点、争议与思考》的专题报告。曲乐丰教授在讲座中表示:“我中心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显著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针对相关机制的研究有望拓展Cea新的内涵。”

上海华山医院余波教授在会上报告了《中国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治疗现状》。他系统介绍了中国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干预的背景,并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Cea手术量将超过13000台,CaS手术量将超过3万台。

同时,在这次会议上,有四位教授还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四台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直播。他们分别是:郑月宏教授动作干净利索的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曲乐丰教授胆大心细的复合手术(颈总动脉起始处支架植入+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余波教授“华山派”动作精细的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李震教授术野干净漂亮、动作稳健的外翻式颈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李震教授在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和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颈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这届会议上,他还就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方面的治疗及意义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研究成果。他在会上介绍说:目前肿瘤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有效的办法仍是早发现早切除;但绝大部分医疗中心、包括“北上广”的很多肿瘤外科中心,对于侵犯大血管的肿瘤仍视为晚期肿瘤而放弃对患者的救治,致使部分患者丧失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血管外科医师及其特有的血流重建技术使局部肿瘤完整切除的机会大大增加,累及主动脉或腔静脉都可以人工血管替代被累及的血管,使肿瘤得以完整切除。目前进展迅速的血管腔内技术进一步辅助了肿瘤切除的可能。这些血管外科技术都可以大大降低术后的复发几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谈及此次大会对河南血管疾病领域学科建设的意义,李震教授表示:“这届会议汇集了血管外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前沿进展,以及全国血管外科同仁对血管外科疾病临床和研究的经验,并通过大河健康网、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等媒体的网站、微信等传播平台同步推送。相信本次大会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河南血管外科医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本届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并达到了预期目标,将促使河南及周边地区该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为中原父老提供更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7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总患病率已占恶性肿瘤首位,预计到2025年,每年将有90万人死于肺癌,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肺癌中的70%-80%为非小细胞肺癌,而其中2/3的病人确诊时已属ⅢB期及其以上,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目前中医药在配合西医手术、介入、化疗增敏减毒和在晚期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优势。本文通过机检中文科技期刊和CaJ以及手检1980一2012年间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文献,对509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分析,现将其情况总结如下:。

文献入选标准:(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标准。

(2)中医辨证分型针对并涵盖原发性非小细胞癌整个疾病,而非其某一阶段(如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3)针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所有中医证型.而非就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证型进行分析或研究的文献;(4)临床研究文献;(5)中医辨证分型有具体病例数记载的文献。中医证名规范描述参考标准:《中医诊断学》【2】第五版教材的中医证候描述;

文献资料整理:通过检索,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公开发行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文献共2015篇。按文献人选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247篇,并对中医证型进行了整理,共出现证名28个,按《中医诊断学》对其进行规范性描述,并适当归纳,对无法进行规范描述、无法归纳及罕见的证型归于其他证型,共总结出种14证型,2541例。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虚证辨证标准》【3】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舌胖或有齿痕,脉虚无力,具备3项即可诊断。2血虚证:面色苍白,头目眩晕,心悸失眠,唇舌色淡,苔薄,脉细无力,具备3项即可。3阴虚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具备3项即可。4阳虚证: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夜尿频多,便搪而尿清长,舌淡胖苔润,脉沉迟,具备3项即可。血淤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血淤证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淤证诊断标准》【4】和《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饮停胸胁、痰证、气滞证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分》,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第5版教材有关内容。1血瘀证。主症: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脉络淤血(如口唇、齿跟、爪甲紫暗,肤表赤缕,或腹部青筋外露),皮下瘀斑,舌质青紫或黯,舌体有癖点、瘀斑,舌下静脉迁曲。次症:a肌肤甲错,b肢体麻木,c脉涩、无脉或沉弦、弦迟。诊断要点: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2痰湿证。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或呕吐痰涎。次症:胸部痞闷;或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或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或神志昏迷,喉间痰鸣;或头晕目眩。舌脉:苔厚腻,脉濡滑。诊断要点:具备主症兼次症1项加舌脉。3痰热证。主症:痰黄而稠,或痰白而胶结难出,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尿黄便结。次症:咳嗽气喘;或气粗息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惊悸失眠;或渴欲饮水而得水则呕,按之心下痛;或神志狂乱;或喉痹,音哑。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诊断要点主症具备2项加次症1项及舌脉。4饮停胸胁证。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水、喘憋、不能平卧,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具备3项。5气滞证。主症:胀闷疼痛。次症:精神抑郁,喜善叹息,胃腕、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按之痛减,暖气频繁,或嘈杂吐酸,或腹部胀满中空无物;胸中气滞,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掣作痛,俯仰转侧不利;舌脉:舌色正常或稍暗苔白或黄,脉沉弦、涩、或结代。诊断要点:a具备主症。b次症中任何一组证候及与证型相应的舌脉。c多有情志不畅,或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或用力闪挫等导致气滞的病因,或有痰饮、癖血、宿食、阳虚、寒凝等导致气滞的病理因素。

总结了509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医学的症型分型主要集中在虚的方面,可以见近代医家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的认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精气旺盛、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时,发生癌瘤;正气内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则是诱发癌瘤的重要条件【5】,其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达到16.69%,单纯的气虚、阴虚分别占到10.21%、8.25%,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肺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气虚,肺为阳中之阴,非小细胞肺癌发现时多已转移,西医多给予放化疗,电离辐射是热性杀伤物质,热可化火,火能灼津耗气,造成气阴亏虚证。

药物分析:共得387味中药,总用药频次5635次。其中频次大于0.80%的21味中药用药频次及所占比例是2108次和62.68%。按照功能初步整理为42类,进一步合并为21大类。药物归经使用频次以肺经、脾经、肝经、胃经、心经、肾经、胆经、大肠经为多,共占90.7%。中药的运用,可见也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症型,辩证的结果,其中以养阴为主,应为临床表现咳嗽、潮热盗汗等对症治疗的中药运用的也较多,反应近代医家标本兼治的思想贯穿其中,养护脾胃也认为是增强正气的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挺《医学入门》总结曰:“善治庙瘾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元气,宁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对待西医学放化疗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机体虚弱等中药的运用也较多,可见中医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中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方剂分析:得方剂443首,成方246首,自拟方197首。频次较多的方剂是百合固金汤、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补中益气汤、二陈汤加减等。自拟方所占比重比较大,方中药物主要以补阴补气补虚和清热药为主。

祖国医药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几千年的临床总结以: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础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在近代与放、化疗的同步进行中为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起到显然的作用,今后研究除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还有必要探讨肺癌病程中的其他时点,如手术后、放化疗期间、放化疗后等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从而掌握肺癌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深化对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2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联合出版社,1991:2-3

[2]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6(10):598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8

脊髓背根切开术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当60多岁的赵阿姨满面春风地回到唐山市女支寨乡的家中时,左邻右舍都争相聚拢来,向这位被疼痛严重折磨了30多年的老人道喜。

32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使赵阿姨膝关节以下踝关节、脚指头没有了任何感觉,无法站立和自主行走。不仅如此,双下肢的严重疼痛,使她30多年寝食难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有疼痛门诊,便来到医院。接待她的刘清军医生认为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这种疼痛。手术后赵阿姨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终于睡了30多年来第一个没有疼痛困扰的安稳觉。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此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损伤轻微、合并症少等优点。同时能够极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脉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介入手术为颅内出血患者除动脉瘤

郑某今年58岁,几天前的傍晚正在浴室洗澡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随之昏倒在地上,被家人及时发现后送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抢救治疗才逐渐恢复神志。经Ct检查发现,郑某是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找到颅内的前交通动脉段有一瘤样血管膨出,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考虑到患者颅内动脉瘤位置较深,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放射科介入中心王小宜教授、刘凡副教授决定为其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

据王小宜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在动脉血管壁上鼓出的一个包,是动脉管壁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一种缺陷。由于管壁极薄,容易破裂,被人形象地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而采用介入方法不开刀、创伤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创伤,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脑瘫后遗症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颈总动脉手术治脑瘫后遗症

一位越南脑瘫小患者经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主任秦泗河主任医师手术,治好了流口水和右手不能自主转动的脑瘫后遗症。

来自越南5岁的黄原英小朋友,早产,因婴儿暖箱意外断电,缺氧半小时,导致脑瘫,留下后遗症。主要症状为流口水;说话发音口齿不清;右上肢屈腕,右手不能拿东西、不能自由翻转;右脚跟腱挛缩。虽然从3个月起,他就在本国长期进行按摩、康复训练,但肢体和头部相关组织功能没有任何改善。今年9月来华,辗转找到秦泗河,经检查后确诊为"右偏瘫型脑瘫",决定做两次手术,即先行"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然后行右下肢矫形术。第一个手术一周后,效果就显现了:小黄英不再流口水了,口角、下巴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右手可以拿东西,吃饭,双手拿着玩具玩耍了,手腕可以翻转活动了。家长高兴得不得了。

关键词:脑缺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脑中置入支架,八旬老汉获救

80岁的王大爷脑缺血症状十分严重,哈医大附属一院神经外科专家应用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老人脑内置入两枚支架,使老人严重狭窄的脑动脉变得“开阔”了。

王大爷身体一直很硬朗,但前不久突然感觉眩晕、恶心、走路不稳,连续5天每天都会发作,家人马上把他送到哈医大一院就诊。通过Ct检查,证明老人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神经外科史怀璋等教授会诊,决定为王大爷实施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术中,史教授从其股动脉穿刺,将导引导管放置到锁骨下动脉,通过头发丝粗细的微导丝小心翼翼地穿过极度狭窄的椎动脉,将支架准确放入了椎动脉狭窄处。术后24小时王大爷就已离床活动,眩晕、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了。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武汉协和医院

一巨大腹主动脉瘤患者获救

武汉协和医院医务人员将双侧肾动脉开窗带膜支架置入术,用于治疗巨大腹主动脉瘤获成功。一名76岁的男性患者成为这项新术式的首位受益者。

这位高龄患者因巨大的腹主动脉瘤压迫十二指肠,导致上消化道完全梗阻半月,且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欧阳晨曦副教授和介入科梁惠明教授决定,在带膜支架上,按照精确测量的尺寸和位置,为双侧肾动脉预先挖好两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洞,然后再将改装后的支架精确地放入患者体内,让支架的两个开口准确对合到患者的两个肾动脉开口上,成功完成国内第一例双侧肾动脉开窗带膜支架置入术。手术历时5个小时。

术后,患者双肾动脉不仅血供完全正常,而且消化道梗阻的症状也被完全解除。术后14天,患者顺利出院。

关键词:骨髓瘤307医院

自体及异基因顺序移植治愈骨髓瘤患者

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先后实施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顺序移植治疗,日前康复出院。

52岁的患者姚某,于2007年12月患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这种恶性肿瘤,通常是化疗后再做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姚某有一个胞妹,与患者白细胞抗原配型完全相同。307医院移植科副主任江岷决定对姚某进行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顺序移植。

去年7月底,姚某接受了自体干细胞首次移植。后来,姚某又顺利接受了异基因干细胞顺序移植,造血功能恢复很快,14天后,Dna分析其供体细胞嵌合达92%,36天后达100%,姚某完全康复。

关键词:不育症河南省人民医院

从尿液中分离育出试管婴儿

曾因无精症多年不育的王先生,经河南省人民医院从其尿液中分离出,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拥有了自己的孩子。5年前,王先生被确诊为无精症。去年,他和妻子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就诊。该所主任张翠莲接诊后,在王先生的尿液中查到了。原来,王先生的和全部顺着尿道排入了膀胱,即通常所说的逆行。2007年9月,医生从王先生的尿液中成功分离出,并取出其妻子的卵子,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使其妻子受孕,并顺利产下健康男婴。

关键词:不育症河南省人民医院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9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固需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现将我科2010~2012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男18例,女3例,男女病例之比为6∶1;年龄范围26~75岁,其中50岁以上占17例。急诊14例,门诊占7例。21例中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胸腹疼痛14例次,胸闷12例次,高血压10例次,胸部或腹部血管杂音8例次,休克4例次,搏动性肿物3例次,动脉搏动左右不对称3例次,意识障碍2例次,运动障碍2例次。21例患者根据疾病状况先后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螺旋Ct检查,检查所得资料表示直接征象分离内膜片及真假腔11例次;间接征象:主动脉根部扩张10例次,主动脉管壁增厚16例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次,心包积液及胸腔积液各2例次。误诊情况:21例患者首诊误诊为心绞痛,心肌梗死9例次,急腹症4例次,脑血管疾病4例次,胸膜炎1例次。

2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病因引起主动脉内膜破裂,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两层分离状态。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和马凡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起病来势凶猛,临床症状复杂且进展快。若不及时诊断进行治疗有50%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复习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以下几点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①有剧烈的胸痛、腹痛、腰背痛症状14例次。疼痛性质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多为撕裂样、刀割样,常突然发生,剧烈难以忍受且有游走性。吗啡等强烈镇痛药亦不能缓解。②突然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或胸腹部收缩期血管杂音者8例次,多发生在胸骨左缘3~4肋间和腹部脐左侧,杂音粗糙而响亮。③因疼痛难忍,多伴大汗,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但血压不降低反而升高。本组有4例次。④两侧劲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搏动强弱不一致,甚至出现无脉症。本组有3例次。

・经验交流・

浅谈腹透中心的建立体系王清华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浙江东阳322100)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8-0061-02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且腹膜透析具有所需设备简单、治疗时间和场地灵活、操作易掌握、治疗费用较低的优点,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许多基层单位相继开展腹膜透析。建立完善的腹膜透析中心,拥有专职的高素质治疗护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已日渐成为腹膜透析发展的中心要素。我院于2004年开展腹膜透析,目前在院随访人数155人,2010年挂牌东阳市腹膜透析中心。

1腹透中心的建立条件

1.1场地设施

很多医护管理人员很容易忽略腹膜透析的场地设施和必要设备的建设和投入,实际上,要建立和发展一个高质量的腹透中心,合理的场地布局,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腹透中心需要的基本功能设施和设备健全了,腹透中心才能发挥其面向广大家庭透析患者的全面管理和支持职能,腹透治疗的整体质量才有了真正保障和不断提高的可能。

1.1.1治疗室用于完成腹透治疗相关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准备的场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场地,要求有相应的空气消毒设备,内置操作台、合理的座椅、洗手池、恒温箱等。

1.1.2培训室主要用于完成患者的操作和理论培训、考核。要求有相应的消毒设备,空间宽敞明亮、环境安静舒适。配置电视机、DVD机、体重秤、培训模具、课桌椅、操作台等。

1.1.3库房用于腹膜透析液、腹透治疗相关物品的存放。要求通风、清洁整齐、物品分类放置。

1.1.4门诊随访室用于接待门诊随访患者。要求有相应空气消毒设备。内设病人病历柜、办公电脑桌椅、体重秤、血压计、诊疗床、洗手池等。

1.2专职的治疗护理团队

1.2.1腹透中心团队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肾科医师、腹透护士(兼职护士),大的中心有营养师,腹透中心的工作开展和质量保证均依赖于中心工作团队的共同协作。在工作当中,应明确腹透护士和医师的工作职责,岗前规范培训和教育,合理分工,互相协作。

1.2.2充分发挥腹透护士的角色作用腹透治疗管理的过程中,护士在患者教育、随访和自我治疗管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腹透护士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合理分配能增进团队凝聚力,促进中心发展。

1.3健全的管理体系

由于腹膜透析是一种以门诊治疗与自我管理为主的治疗模式,患者大部分治疗都在家自行完成,所以腹透中心除了遵从医院和科室的常规制度外,还应根据自己中心条件建立中心质量管理的特殊规范和制度,并应定期进行修改。

1.3.1腹透中心的护理管理制度随访制度、病历登记管理制度、设备物资管理制度、中心治疗护理质量汇报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

1.3.2腹透中心的护理规范腹透换液的操作常规、更换短管的操作常规、出口护理的操作常规、腹膜平衡试验和充分性检查的操作常规、腹透液加药的操作常规。

1.3.3制定临床路径和流程贫血、高血压、低血压、高磷血症、高钙血症、低蛋白等临床路径、发生腹膜炎处理流程、出口及隧道感染处理流程、出入液不畅的处理流程、导管脱落的处理流程。

1.3.4实施护理质量监测与评价定期的质量监测与评价是腹透中心质量改进的重要途径。①通过病例讨论及工作质量汇报制度,定期对患者的诊疗、护理资料如:每次检验结果、透析记录、病情变化、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统计、分析、比较后做出综合评估。②定期对质量评价标准如:门诊随访率、依从性、腹膜炎发生率、住院率、并发症等进行评估。③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护理服务过程的内容、效果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做出比较和评价。

2腹透中心发展的要素

2.1领导支持

在许多基层医院,腹膜透析并不被医生看好。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及对患者的随访管理,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各种并发症和问题相继出现,严重打击医护人员的信心。故开展腹透的医院领导应予重视,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尽量建立相应的场地设施、派医护人员进修学习。

2.2医护合作

开展腹透的医院的护士医师都是兼职的,除了负责腹透工作外还需承担其他的护理医疗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腹透医生护士具有很大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只有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各尽其责,才能把腹透中心的各项工作全面、系统、科学的完成。

2.3外援的帮助

随着透析患者的增加及透龄的延长,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无法解释和解决,这就需要上级医院的帮助。在工作当中,应做好与上级医院专科医护人员的沟通,谦虚好学,常参加专科学术会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中医脉诊的教学篇10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位郎中将手指搭在夫人的手腕上,凝神片刻,随即面带笑容朗声道:“恭喜夫人,这是喜脉啊!”普通观众对于脉诊的印象多由此而来,于是有人觉得脉诊是一门神秘高深的技艺,有人认为脉诊只是剧本中夸张滑稽的杜撰,那么,三根手指在腕间的轻轻一按,是否真的能探得内里乾坤呢?

其实,郎中得出“有喜”的结论,是因为摸到了有孕之人的特殊脉象――滑脉。

脉象是指脉动在手指下的形象,脉象的形成和五脏六腑的活动密切相关,能反映人的内在气血变化。滑脉是气血充盈的表现,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怀孕妇女见滑脉,就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结果。滑脉的脉象特别,古人对它有着非常精确和形象的描述,称其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这种指下感觉和“如按琴弦”的弦脉、“如轻刀刮竹”的涩脉等其他脉象大为不同,有经验的医者伸指一探,就心中有数了。

那么,当我们摸到了滑脉,是否就能放心地道声恭喜了呢?这倒也未必。健康的人也可以出现滑脉。“平人脉滑营卫丰”,意思是说,正常人的滑脉,说明他(她)营卫丰盛,是健康的表现。另外,滑脉也有可能是一种病理表现,表明有痰饮、食积、实热等证,这是由于邪气壅盛于内而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所以也会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的滑脉之象。此时便体现出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从脉诊上得到的表征结合其他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能够进一步排除错误干扰,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中医诊断历来讲究“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将其中任何一种诊法单独用于实践,都是非常片面的。但相比之下,脉诊也就是切诊,虽然处于四诊之末,却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脉诊记载,始于扁鹊

扁鹊姓秦,字越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列为古代五大名医之首。他带领手下弟子周游各国,四处行医,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百姓们奉为神医,并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身边的神医“扁鹊”之名来称呼他。扁鹊一生行医,流传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最早关于脉诊的记述也发生在这位鼎鼎大名的神医身上。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扁鹊路过虢国时,正遇上虢国太子刚刚身亡,扁鹊通过脉诊,发现太子是得了“阳脉下遂,阴脉上争”所致的“尸厥”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休克,就通过汤剂、针灸、药熨、按摩等一系列疗法,让太子“起死回生”了。于是,太史公在书中总结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证明了脉诊的应用是从扁鹊开始的。除了《史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也在其著作《韩非子》中有过相似的记载。而桑弘羊在《盐铁论》中也说过:“扁鹊抚息脉而知病所由生。”说明虽然脉诊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力,但神医扁鹊的确是脉学史上公认的开创者。

《黄帝内经》奠定脉学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巨著,也是对今人来说最耳熟能详的一部中医典籍了。现代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晚于西汉,书中关于脉学的论述是对汉之前相关学说的一次总结。书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提出了动脉、三部九候、人迎气口等诊法和二十多种脉象,就生活起居、时令气候对脉象的影响也有概述。虽然一并兼收的风格让学说显得有些凌乱,但却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学术史料。可以说,《黄帝内经》丰富了脉学体系,初步奠定了脉诊学的基础。

随后,对脉诊有重要发挥的著作是《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难经》中共有八十一难,每一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并在下面进行解释,书中一至二十二难讨论的都是脉学范畴,占整本书内容的四分之一,可见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医圣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一卷都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来命名,表示需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确定证的治疗方法。

王叔和著《脉经》一统脉学

在汉末晋初,脉诊在医生圈子里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各种版本的脉学典籍层出不穷,脉学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脉象名称和鉴别标准,临床诊断容易发生误差,这对病患来说是很危险的。为了解决医生在临床能正确用脉诊诊断的问题,需要一部集脉学之大成的专著出现。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承担了这一使命。

王叔和生于达官显贵之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后立志钻研医道,成为解救民众苦痛的一方名医。后来,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先后成为了王府侍医、皇宫御医,在32岁时被提升为太医令。于是,王叔和利用太医令这一官职的有利条件,开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他搜寻散落四方的医学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研究,在吸收《黄帝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共计十万多字,分10卷,98篇。这部专著将文献散载的各种脉象归纳成了24种,并形象地描述了每一种脉的具体表现,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成为后世脉书中脉象分类都要参考的基本准则。《脉经》一出,国内外医学界的反响极大,唐代的太医署就把它列为了必修教材。由于作者用句通俗,描述形象,所以,《脉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后逐渐传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地,并在17世纪末传入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脉诊法是古代哲学的智慧

说道诊脉,您可能会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医馆之内,神医扁鹊坐在案旁,对前来求医的病患说:“请把手伸出来,我要诊脉了……”其实,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的脉诊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按手腕”那么简单,古时医家诊脉的方式五花八门,程序上也更加复杂。

扁鹊的脉诊法准确来说应该是对全身经络的检查,不仅要感受“脉动”,也要观察浮于皮肤的表象,如此“察言观色”其实也是望诊的一部分,所以,扁鹊的脉诊法其实是将切诊和望诊“捆绑”在一起进行的。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诊脉方法更加丰富,不仅有部位上的区别,取脉的意义也各有不同。比如十二经脉诊法,需要选取十二条经脉循行路线上较为浮露的部分作为脉诊部位,通过所有十二经脉的脉动,推断全身的气血运行情况。可想而知,这种诊法十分繁琐,但因为检查得详细,对病情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

十二经脉诊法需要诊遍全身,属于“遍诊法”,后来人们进行了简化改良,发明了三部九候诊法,通过人体上、中、下三部九处动脉的比较,来诊察五脏病脉,相当于将之前全身的工作量简化到了九个点。三部九候诊法虽然取点减少,但仍然属于“遍诊法”的范畴。

既然通过脉象的比较能够推知人的整体状态,聪明的医家将比较的范围再度缩小,集中在两点之上,这就是“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候阳,反映体表及十二经脉之阳的情况;寸口候阴,反映内脏及十二经脉之阴的情况。这两处脉动可以概括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对制定补虚泻实的针灸治疗方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黄帝内经》之后,还出现了《伤寒杂病论》倡导的趺阳诊法、少阴诊法,《难经》的早期寸口诊法等等,这些在王叔和《脉经》成书之前所采用的脉诊方法统称为古脉诊法。虽然多数古脉诊法在后世已经失传或不再应用,但它们所体现出的古代哲学思想却是值得学习的。

后世脉法凝聚尺寸之间

自从王叔和的《脉经》问世后,他所倡导的后世脉法就开始替代古脉诊法了,一直到今日,医生们使用的仍多是后世脉法。后世脉法倡导“独取寸口”法,也就是仅凭借腕后高骨内侧的脉动来诊察全身疾病。《脉经》明确了寸口处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和长度,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诊脉时病人需要保持安静,将手臂放平,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要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来体会脉象的情况。了解了寸口诊脉的基本方法,再反观影视剧中的诊脉场景,里面的神医是真在诊脉,还是只摆了个造型,就一望即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