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5:15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清算;发展瓶颈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清算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清算业务一般模式:根据实地调查,由于部分银村镇银行没有被批准加入支付系统,支付结算业务通过结算进行,其他金融机构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为村镇银行申请辖属间接参与者行号,通过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同业存放账户业务资金清算。发起往账跨行清算业务时由村镇银行置换委托人为其自身的汇款业务委托书,填制清单与行手工交接后,通过行办理往账业务,行接收到村镇银行的来账业务,将来账报文填制交接清单与村镇银行手工交接,经村镇银行记账员核对各要素后返回行处理来账,业务种类涉及跨行所有资金业务。

清算资金和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需保证账户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本行客户资金清算,该账户不允许透支,双方保证每日进行账户对账,保证账户余额相符。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单笔支付或每日支付金额上限达到一定限额以上必须提前一天报备。如多家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通过一家参与者清算,被行之间的业务只有通过行核心系统手工业务处理。

二、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清算方式使结算渠道不畅通。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受跨行交易渠道不畅的限制,使得客户的结算效率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客户因此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开立对公账户。个人之间的结算主要采用现金方式,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需要跨行结算的流程复杂,复杂的流程直接影响了结算的及时性,这种通过银行清算的方式使村镇银行的汇兑业务滞后至少半天才能到账(极少能实现时时到账),使客户误以村镇银行故意压票。且由于第三方转账,汇款人只能显示为村镇银行,使客户觉得少了一种交易证据,在汇款时需在备注栏里注明汇款人,使客户觉得不安全,上述原因使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方面一直缺乏竞争力,这已成为村镇银行所面临的最棘手的供需矛盾之一。

(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不健全制约存款业务发展。有效的支付结算渠道对于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来讲是提升服务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由于全国的村镇银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还不健全,没有发行银联卡,这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来源,村镇银行只能办理最普通的柜台存取款业务,个人及单位汇款需要在行办理,汇兑结算功能欠缺,又受网点数量限制,服务半径短,部分贷款客户在村镇银行贷款后转存至其他行现象普遍,同时,要形成存款来源的关键要发展对公业务,吸收机构存款。但是,发展对公业务首要的条件是与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连接,从而才能在税款缴纳、集中支付等方面为企业、公司、机关等提供便捷服务,清算渠道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在跨区、跨行转账和汇兑方面的方便性,进而影响存款的吸收。

(三)过程中的存在潜在风险。一是人为压票情况时有发生,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迟付、迟收等风险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也使村镇银行信誉有所影响;二是村镇银行与行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丢票、漏票等风险。三是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由行办理,在办理具体业务中村镇银行需按费标准向客户收取汇款手续费后再向行交纳相应的汇款手续费,因此自开业以来,手续费收入一直为负收入,制约了结算业务发展,对利润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发展建议

(一)疏通资金清算渠道。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不长,相关的配套政策未及时跟进,其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论证其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可行性,在二代支付系统开发时考虑相关因素,尽早实现村镇银行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对接,提高其对公存款吸引力和支付结算效率,全面提升竞争力。

(二)合理规划发展目标。村镇银行作为组建时间不长的新型金融机构,在发展的初期面临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支付结算能力不足、基础业务系统不完善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但同时作为独立的市场个体,必须要求经营和财务的可持续性,以保证投资人利益。因此,村镇银行必须理清发展的思路和节奏,明确经营规划,在保证投资人利益的基础上,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逐步改善基础性经营条件,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改善其支付清算环境,提升支付清算效率。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2

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现状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2年5月,全国成立的村镇银行有1036家,相对半年前2011年10月末的552家将近增加了一倍。从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角度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其次为农信社及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的农商行和农合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些大型的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反倒不多,如图1所示。

对于一般的商业银行而言,在以往单点设立村镇银行的模式下,作为主发起行单点投资村镇银行的收益并不大,但其面临的风险可能不仅仅是村镇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财务损失,还有可能带给整个银行集团的声誉损失。这也是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子银行

的合理性分析

必要性

按照《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村镇银行子银行是指由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就在于将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从原有的分散、小额状态,转变为集团化、规模化运作。《管理暂行办法》还规定,村镇银行子银行不仅能对外投资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个股权管理平台,其自身也能经营银行业务,再以同业合作的方式,为村镇银行提供放贷资金,提供后台服务。同时,为解决吸存难和汇兑难的问题,村镇银行子银行可发行金融债券、吸收同业存款来筹措资金,可村镇银行设立统一的电子银行渠道,集中加入银联网络,统一申请并管理银行卡品牌。总体而言,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是对村镇银行进行规模化投资于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理性选择。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可以发挥以下优势:

村镇银行子银行的设立有利于突破目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各种瓶颈。村镇银行子银行设立后,可利用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融入较低成本的资金,单向地为各村镇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这客观上也有利于把更多的城市资金引导到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子银行在获准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银联成员网络后,可通过集中清算的范式帮助各村镇银行建立高效率的汇兑功能,解决村镇银行业务“孤岛”问题,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子银行也能解决村镇银行之间资金余缺不均的问题,更好满足各村镇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需要。此外,村镇银行子银行可通过协议接受各单一村镇银行的委托,在产品规划与研发、it系统构建、业务和管理流程设计、后台集中处理、风险控制,以及营销策划与品牌管理等方面提供集中化、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将有效减少村镇银行间的管理差异,提高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营运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村镇银行子银行和单点设立的村镇银行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一是村镇银行子银行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引入其他投资方的资金与经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二是在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下,村镇银行成为母银行的“孙公司”,与作为“子公司”由母银行直接发起设立相比能够更好地保持其法人身份和经营行为的独立性,发挥其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即使个别村镇银行经营不善,也可通过其他子公司的盈利来实现整体均衡,对母银行品牌的影响与伤害亦相对较小。三是从成长空间与发展远景来看,每家村镇银行开业后可择机增资扩股甚至发展分支行,机构及资产数量有望实现几何式膨胀,而旗下拥有几十上百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子银行则完全可以剥离出来单独上市。村镇银行子银行形式只是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将来还可以演变成纯粹型农村金融控股公司,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以至其他更为广阔的领域,成为高效合理的农村产业整体服务平台。

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与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结构散、效率低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单点设立村镇银行由于起步时间还较短,以及存在营运成本较高、服务功能较少等不足之处,对尽快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的作用较为有限。村镇银行子银行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规范化的发起设立流程,高质量、高效率地批量设立村镇银行,并整体性推进村镇银行的发展,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适用的产品和更高标准的服务,缩小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与此同时,相对于目前各村镇银行只能服务于当地的农户、多种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县域内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村镇银行子银行设立后,可从“三农”整条产业链的角度,联合村镇银行为上下游的企业和农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村镇银行子银行以较低价格的资金定向地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单向地为村镇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此为基础,村镇银行子银行协调村镇银行,以无息或低息贷款帮助农户购买涉农企业的农资产品,并牵头涉农企业与农资需求的农户建立直销关系,减少销售的和中间环节成本。在这种模式下,村镇银行、涉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可行性

构建村镇银行子银行与相关法律不存在冲突。根据银监会的最新规定,村镇银行子银行必须要由主发起人发起成立,而且其所占的股份不得低于51%,而主发起人必须是银监会所认可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时,鉴于单点设立村镇银行存在种种瓶颈、集团化发展方案可行,从2009年的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方案出台开始,银监会就有意识地引导村镇银行管理模式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与银监会规定的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制度不太相符,一直没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而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展方案则克服了银监会的政策障碍。推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牌照后,银监会将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既满足了村镇银行批量化、集团化的发展要求,又与现存的法律不存在冲突。

商业银行批量、规模化发展村镇银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逐渐成熟。首先,随着中央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无穷,农村金融的潜在需求逐渐成为现实。目前全国县级人口比例超过了70%以上,占国家的经济总量的50%,初步测算有待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容量超过10万亿元。但是县域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相比较城市而言,其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差距甚大。这些为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为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银监会加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力度,未来两年内是银监会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的黄金时期。二是因为所有的村镇银行贷款用于支持本地中小型企业和农民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这对村镇银行的起始和后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不少商业银行通过之前的实践已经在设立村镇银行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如民生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通过之前单点村镇银行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多数村镇银行已开始实现盈利,这为它们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软硬件”条件满足。根据《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硬件”条件包括,主发起人最近1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0亿元、监管评级连续3年达到二级以上;“软件”条件包括,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已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具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按照这一准入门槛,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具备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可行性。

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子银行通过统一制定村镇银行基本规章制度、管理方案,统一业务范围、客户结构、业务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提高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

一是制订统一的村镇银行章程。子银行负责界定村镇银行经营范围,明确禁止从事的事项,减少经营风险点,如未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和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不得进行重大资产收购;不得对外进行担保、与其他公司互保等。

二是制订统一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内控报告和审计制度。子银行制订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和审计制度,明确内控报告事项和报告内容;子银行有权通过村镇银行董事会指派内部或外部的审计机构对村镇银行进行审计监督;有权通过董事会对村镇银行董事长、监事长和经营管理层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

三是严格实施对村镇银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发现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子银行通过提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议案或者质询予以纠正;子银行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安全保卫案件、重大突发事件等严格实施问责制度。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

一、引言

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超过了110多家,既有农行、建行、交行等中资银行发起的,也有汇丰、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发起的。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已有5家村镇银行通过黑龙江省银监局审批并开始营业;哈尔滨市延寿县及黑龙江省九三农垦地区的村镇银行也已获准筹建。黑龙江省政府在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旨在大力推进民间投资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通过,并将正式出台。《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重点进入的金融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建设、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及村镇银行的组建。今后黑龙江省计划在每个县至少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因此,强化黑龙江省农村村镇银行建设的试验性成果对进一步开辟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一)设立时间较短

从设立时间上来看,在五家已营运的村镇银行中,有三家村镇银行设立于2008年,仅有一家村镇银行设立于2009年(见表1)。2009年年末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业健康发展得意见》两个鼓励村镇银行建设和发展的文件,2010年年初双城惠民村镇银行设立并开始营业。

(二)资本金充足

从资本金来看,这五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都较为充足,远高于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如表1所示。

(三)发起人商业性质浓厚

从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看,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及双城惠民村镇银行为独资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及杜尔伯特润生村镇银行均由发起人出资1020万元,占总股份的51%,依安国安村镇银行,由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发起吸引15为自然人自愿入股,共同出资组建,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可见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四)设立地区集中

从设立地区看,这五家村镇银行均设立在黑龙江省经济活跃的市及地区,且大都位于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内,为黑龙江省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五)经营业务范围各有特色

从业务范围来看,这五家村镇银行的主要经营范围都包括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及经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等。但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在业务种类上各有侧重。以依安国安村镇银行为例,其经营业务的重点是对农村个体种植、养殖户发放联保贷款;对中小企业开展建筑房地产开发、不动产抵押等业务;对微小企业开展商服抵押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并同时开办24小时银行业务;此外还开展个人风险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

(六)公司经营情况良好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截至2009年3月末,各项存款快速增长,余额达4148万元,其中对公存款2305万元、储蓄存款1843万元;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贷款余额达2262万元,主要是乡镇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低风险贷款,其中涉农贷款553万元;信贷资产总体上保持较高质量,收息率达100%;经营利润显著,截至3月末,实现利润14万元。

大庆市村镇银行资金支援农业的效果较为明显。杜尔伯特润生村镇银行自2008年落户杜尔伯特县以来,已累计投放贷款6500万元,其中2009年就发放3300万元,全部用于支援地方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截至2010年4月,经营状况较好的巴彦融兴村镇银行贷款总量已超过1.9亿元,其中农贷总量超过1.6亿元,经营利润达到85万元。

2010年1月26日成立的双城惠民村镇银行,在营业仅6天时其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788万元,存款增长迅猛,发展势头良好。

三、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支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

黑龙江省已成立的五家村镇银行均位于省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排名前四的四个地市均已设立村镇银行,其中哈尔滨地区已设立两家。这些地区本身经济发展较快,各种金融机构较多且资金来源的渠道较为广泛;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偏远地区,尽管资金缺口较大,却并未设立支农效果较好的村镇银行。此外,黑龙江省共有68个市地辖区、18个县级市、456个镇、11个民族镇、373个乡、58个民族乡。但黑龙江省截至2010年3月仅开设有5家村镇银行,网点覆盖严重不足,且这些机构也仅有一家网点,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及结算业务,盈利渠道单一。简洁便利的自助银行卡业务也仅东宁远东、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及杜尔伯特润生村镇银行开始开展,其他村镇银行尚未开展。由于注册资本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资金不雄厚,因此同业拆借等银行业务目前仅东宁远东及双城惠民村镇银行开展。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等还没有得到开展。

(三)社会认可度较低

村镇银行是近些年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晚,资金实力不雄厚且网点覆盖不足,使其在广大农户心里的品牌地位不高,有的农户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村镇银行。因此,在存款方面,对农户来说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存入所在地区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及本地区的信用社等农户较为熟悉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农户更习惯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深入农户调查资金需求、考察还贷能力的便民式的信贷服务。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没有获得农村信用社已经享受到的支农再贷款、委托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税务负担及优惠政策的不一致,使村镇银行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也使其在与农信社的竞争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降低村镇银行设立“门槛”,增加试点机构数量

一方面可根据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分散、金额小的特点,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设立的资金门槛。乡村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分散,需要的贷款数额可能仅是几千元、几万元。对此,村镇银行的设立门槛则不一定要在百万之数。同时,随着村镇银行的稳步经营,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开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制度限制,可考虑适当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允许企业或社团法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直接投资并控股,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这样既可以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农村,鼓励试点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支持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和经济较为活跃的县域适量布局,大规模增加试点机构数量,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基本实现县(市)及以下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将符合银监会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合规小额信贷公司“升级”为村镇银行。

(二)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

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支持当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开拓种养业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个体工商户等信贷业务。其中黑龙江省发展较好的润生村镇银行的贷款种类非常有特点,都是专门根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地域特点设计的,目前主要有农户联保、个人担保、土地承包权质押、林业产权、牧场经营权质押、房产质押、五户联保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授信业务。这可以作为其他银行借鉴的经验,可在其基础上探索和发展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积极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方法,将其延伸到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提高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户、中小企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引导农户及中小企业将闲置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与当地大部分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联络,了解农户具体的资金需求,以便于深入的为农户提供更加贴心、人性化的服务,增强人们对村镇银行支农、为农经营理念的信赖度。

(四)加大政策扶持

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对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有关费用;对其发放的涉农贷款给与必要的风险补偿,支持其发展壮大。把财政资金、支农资金更多的地向村镇银行倾斜,在村镇银行申请建立财政账户,结合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黑龙江省财政厅和省银监局要向村镇银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来促进其发展、壮大。如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的周转贷款、初始设立时的人员抽调与培训、存款保险制度等。此外,有些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可能目前还不具备,例如,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等社区银行发展较好的国家存在,但在我国还是个空白,因此要抓紧时间尽快出台地方性保障措施,来降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保障其服务“三农”的宗旨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2、谢卫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业工贸,2009(11).

3、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4、李京刚,沙中强,李长楼.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

5、吴玉宇.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新形势;财政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2.075

[中图分类号]F832.3;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村镇银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镇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村银行同样得到了重视。村镇银行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所在地常住人口、农业及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能够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专业良好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村镇银行相关办事机构驻地与对外服务范围均设立在县、乡镇等地区,相对于其他银行来说,其对于注册资金与规模的要求多有所降低。村镇银行多面向于当地村民与当地的小型企业,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运行机构较大型银行来说较为简单,故而其能够及时地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满足,进而更好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在实际营运过程中,村镇银行规模小、功能全,业务办理落实手续少耗时短,但其建立成本与运营成本同样十分可观。村镇银行的出现能够填补村镇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顺应了村镇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社会趋势。村镇银行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其定位极其明确,其次是注重经济体制的灵活性,最后是其为村镇居民与乡镇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极好。

2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村镇银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所在地经济水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出资机构或个人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建设管理运营方式也对村镇银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起到难以忽视的积极作用。相对于同样面临村镇居民的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故而其发展的前景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居民与小型企业,因此,监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不易控制,监管成本也相对较大。受到相关政策的鼓励,村镇银行在很多经济条件不足以满足其自行发展的地域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村镇银行的投资方多规模较小。农村所特有的业务盈利少、成本大的情况使得很多大型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中去,故而,村镇银行的建立多由规模较小的金融企业机构进行投资。

3现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3.1承诺难以兑现

村镇银行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的大市场,能够帮助农村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镇常住人口及村镇企业,很多银行投资管理人员在银行建设初期会对服务对象作出一定承诺,但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兑现这些承诺。村镇银行多非由国家投资建设,故而其对盈利目的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目标,但农村经济极易受到自然条件与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故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来说,以农民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地位。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并不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基本保障,故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作出的承诺真正的实践于日常营运过程中去,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取利润的同时,逐渐失去村镇居民的信任与原有的市场份额,迫使村镇银行不得不进行从新考量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村镇银行多以为村镇居民服务为基本目标,但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能真的将所有业务围绕着村镇居民开展,故而随着银行逐渐发展,多将自身市场发展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去,进而影响其为村镇居民服务的原有主旨。

3.2难以获得发展资金

村镇银行的建立能够为村镇居民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这些银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多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银行的营运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多数村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农民及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极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储蓄金额。村镇银行的建立时间较短,村镇居民多对其了解较少,无法正确地认识到金融管理能够带来的利益,故而对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并不强,进而影响到村镇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多数村镇居民对银行的认可多建立在其能为自己提供贷款的条件之上,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增长有着严重的制约,进而影响到村镇的经济发展。村镇企业的控股方多难以与大型银行相比较。多数大中型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因对村镇银行投入的回报周期长、盈利有限,且若经营不善会影响大中型银行自身的声誉。而这些因素也同样对民营资本的投入有所影响,故而村镇银行并不能获得多数投资者的认可,进而严重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

3.3风险难以控制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村镇居民,其收入来源多以农业为主,故而受到的制约较大,因此,村镇银行为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当下,国家对农民的扶助力度逐渐加大,很多惠民政策逐渐得以实施,而农民对这些政策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大。很多村镇银行对村镇居民所发放的贷款都被认为是另类的扶助资金,故而极少村镇居民对这部分贷款存有及时归还的意识。村镇银行的对外业务多以贷款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到的风险难以控制。很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明显较其他地区淡薄,多数村镇银行向村镇居民发放的贷款并不能及时得到偿还,甚至大部分最后无法追回,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进而对村镇银行的营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多数村镇银行无法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多无法适应农村的复杂情况,其市场份额极易被其他机构所占有。

3.4存在相对孤立

村镇银行多数对于加入现有银行业内已经形成的结算网络并没有准确的认识,故而对此并不积极,这样的情况使得客户难以从其他银行进行存取业务,故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的客户受到的制约不仅仅是存取款的不方便,还有汇款、转账等业务的费用问题等,因此,很多村镇银行的客户并不愿将大笔款项存入村镇银行,故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很多村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多为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故而资金的流动对于居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村镇银行的孤立性会使其失去这些潜在客户,进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5经营方式的问题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方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传统经营方式应用于对农村市场的拓展中去,故而,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并不能快速的改变自身经营方式,进而受到了极大地制约。很多村镇银行投资方原本就有一定的金融产业经营管理经验,在村镇银行建设初期多以这些经验作为参考,实际过程中多以这些经验作为依据并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得更好地发展。

4新形势下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4.1引导支持投资方

在村镇银行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为投资方提供一定支持,促使更多的投资方对村镇银行的建设营运产生兴趣,进而促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对于外来投资方,可以通过为投资方提供地方规定的详细介绍以及一定的补贴,帮助其更好地在当地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补贴比例与补贴数目,使市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而对于本地投资商可以采取适当降低纳税比例的方法,减少建设投资,根据村镇银行的建设地区不同调整纳税额,保证投资方看到实际利益的同时,不过分依赖相应政策的扶助。

4.2增强银行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的日常营运期间,与客户之间的接触往往建立在金融业务的来往之上,可以通过将扶贫资金下拨到村镇银行账户下进行管理与发放,减少相应部门的工作量,并增加村镇银行的存款额进而增强其经营能力。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以便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的风险,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而在对于企业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职员福利待遇的方法,提高村镇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专业人士,为村镇银行提供更好地发展条件。

4.3调整各方关系

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适当的使用财政政策进行适当引导,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但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各个方面之间的p系。如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出以及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为村镇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不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

5结语

村镇银行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当下使用财政政策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条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河南省发展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情况

河南省在2008年6月16日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受此利好影响,河南组建村镇银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3年5月末,河南省开业村镇银行56家,筹建3家,另有4家已获得银监会正式备案。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新设支行39个,新覆盖28个县(市),18个省辖市实现“全覆盖”,其中5个省辖市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河南省村镇银行正在规范管理中加快发展。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102%,盈利增长175%;69个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4%。按照河南省银监局对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要达到100家左右,争取实现县域“全覆盖”。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配套改革滞后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一是在税收政策方面,营业税优惠幅度不大,目前村镇银行执行3%的营业税率,且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才适用减免税政策。在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没有优惠,但农村信用社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二是补贴方面,对村镇银行定向费用补贴的政策时间短,仅限于2009―2011年,并且要求也高,必须达到存贷比大于50%,实现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按照这一规定,实际上村镇银行开办的前两年是享受不到的。财政对农业银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对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则没有相关规定。

(2)配套改革滞后。一是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居民还是愿意把钱存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且农业又具有弱质性,导致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三是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多。

2、吸收存款难,且融资渠道较窄

(1)吸收存款难。一是社会信誉认知度低。河南村镇银行成立只有五年多的时间,是个新生事物,且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家经营网点,品牌影响力极其有限,导致农民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二是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是设立在县城,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而它们的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结算功能不健全。目前河南村镇银行基本上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不能异地存取款,不具备开具票据的条件等等,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存取款非常不方便,也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

(2)融资渠道较窄。一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限制了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民营资本的资金投入份额,使得村镇银行无法融通更多优质资金。二是村镇银行发行债券资格受限,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即不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另外,村镇银行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交易。

3、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一是信贷风险较为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借款人无法获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面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的风险。第二,河南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普遍存在“无抵押”贷款现象。第三,大多村镇银行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缺乏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制度,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二是风险控制能力差。第一,与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要求低,通过对河南省内的村镇银行进行调查发现,其资本金数额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第二,河南村镇银行组织机构不完善。虽然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及监事长由主发起行高管兼任。另外,多数村镇银行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2)监管力量薄弱。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较高,所以河南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增加较快。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因为由于监管办的整合,有的部分县城没有监管部门,而有监管部门的县城,由于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等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也难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质量。

4、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发展受限

一是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存在缺乏个性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的做法是很多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将信贷技术“移植”到村镇银行,缺乏成熟和符合自身实际的范例作参考;或者与当地信用社开展的业务基本重合,具有趋同性。相比村镇银行,信用社经营规模大,资本实力雄厚,网点众多,这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二是受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单户贷款占比等多项指标限制,业务难以有效拓展。另外,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分散、小额、频率高”的特点,所以,村镇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

三、完善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给予村镇银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于初创期的村镇银行,五年内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营业满五年以后,可以执行较低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税率。二是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对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给予定向补贴和增量奖励,提供再贷款的政策支持等。

(2)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一是应尽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避免个别村镇银行破产倒闭引起存款人挤兑;还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增加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情况等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减少灾害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四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2、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村镇银行要积极拓宽存款资金来源渠道,这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的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使其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提高社会信誉度。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借助官方信誉,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同时村镇银行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与质量,在业务量较大的地方增加营业网点,为广大农民、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吸引他们闲置资金的存入。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鼓励村镇银行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拆借资金,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甚至上市等形式进行融资。

3、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村镇银行只有根据广大客户的需要,能为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才能争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增加存款资金的来源。因此,要尽快协调解决好河南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难题,完善结算网络系统,指导其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加入银联系统等,畅通支付结算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支付结算系统的畅通也可以使村镇银行能够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同业拆借,增加村镇银行的主动型负债,拓宽融资渠道。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防范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适应农村金融环境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另外,尽快让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这样就能够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状况,而且要逐步将村镇银行的农村企业、农户信用信息导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多部门组成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实行多部门审批制,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设立审计部门,配备专门的审计稽查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项检查,防范操作风险与财务风险等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监管。监管村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等指标状况,村镇银行要控制好规模扩张的步伐,确保稳健经营;监管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是否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信贷资金是否用于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等。银行监管部门既要监管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运作情况,又要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做好协调工作,防止互相推托,出现监管上的“真空”。

5、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一是村镇银行要明确市场定位,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认真做好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村镇银行是县域一级法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推出了“家庭宾馆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又针对农民进城经商需要短期流动性资金的需求,开发了“农经商”个人贷款业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县域居民、农民从事涉农经营的临时性、周转性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银银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与洛阳银行建立了资金拆借平台,把闲置资金协议上存,既提高了资金的收益,减少资源浪费,又增强了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又与洛阳银行的科技部合作,实现了总分行系统的上线,解决了民丰不能发行借记卡从而严重影响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

(注:基金项目:2013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no:132400410284)的阶段性成果;2013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研究》(no:13B79088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彦彬:河南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方向策论[J].征信,2013(3).

[2]曲小刚、罗剑朝: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袁梁:我国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及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2(10).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困难可持续发展

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挂牌开业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落户,这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经过3年多的发展,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核准开业村镇银行214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可见,村镇银行模式已成为我国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但在目前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1、社会公信度不高,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首先,尽管村镇银行自运行以来,媒体对其进行了大力宣传,村镇银行也通过多种渠道在社会上扩大自身的影响,但由于村镇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运行时间短,广大民众对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不了解。多数民众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没有保证,担心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覆辙,对其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其次,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存款资金的来源。再次,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家营业网点,服务网点少,加上又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及银联有关系统,无法提供通存通兑业务,不能满足农村“打工经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款吸收。此外,村镇银行还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也制约了资金的来源。

2、风险控制难,抗风险能力弱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0―300万元,我国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致使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但在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隐含的风险又较大,尤其是信用风险。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发展,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面临价格、供给、自然等一系列的经营风险,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另外,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解决的难题。

3、政策扶持力度弱,经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是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但两者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如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税收优惠等,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虽然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却没有享受到与农信社一样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营业税缴纳比农村信用社高出2个百分点,所得税未享受到任何减免的优惠政策,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要低于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申请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政策上没有明确规定,无法给予优惠利率的再贷款支持,这些扶持政策的缺乏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相比,村镇银行存贷款笔数多、额度小,加之农户居住分散,使得办理一笔业务产生的交通费、通讯费等各种服务成本偏高,这就进一步使村镇银行陷入了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4、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金融产品单一

从功能上来说,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由于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系统、账户管理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主要还是传统的业务,如储蓄存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其资金投向主要是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无法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5、发起人成分单一,扩张缓慢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一规定固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问题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规定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减少了进入农村的资金渠道,再加上在欠发达地区,符合上述条件的金融机构不多,从而导致了发起人不足,使村镇银行扩张速度缓慢。

二、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努力拓展存款来源

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特点、性质,介绍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在设立初期村镇银行应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村镇向农户宣传开展的相关业务,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消除老百姓内心的顾虑,增强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如日本政府规定一些部门的存款必须存到农村信用组织里等,我们也可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前提下,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村镇银行应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设置营业网点,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四是加大各项存款的营销力度。村镇银行应主动出击,采取上门服务、设立便利店等形式加大营销及与客户联系,创新存款形式,积极引导农村闲置资金存入,扩大资金来源。

2、优化经营环境,降低经营风险

首先,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信贷风险较高,除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外,还应积极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村镇银行放贷顾虑。其次,设立三农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抵押构建融资担保体系,缓解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再次,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最后,村镇银行内部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各项具体业务的管理办法、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制度体系,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3、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2010年5月中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四项农村金融重大税收优惠政策,其中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将免征营业税,并相应减征所得税。这一举措是发展农村金融的重大利好政策,但为使村镇银行在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三农”,各部门应多举齐下,在政策上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倾斜。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应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其经营成本;财政部门则应将现有的财政支农资金划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贴息等来加以扶持;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优惠等予以支持,适时放开同业拆借市场,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融资渠道,增强其资金实力,贷款利率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定。

4、畅通结算,创新产品和服务

大多数村镇银行至今没有获得结算行号,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一些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比如银联的入网费用高达300万元,村镇银行往往难以承受。建议相关部门从村镇银行服务的特殊性出发,给予差异化安排,降低结算准入门槛,使村镇银行尽快加入大小额支付等系统,提高其结算效率。

要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业务创新是关键。村镇银行要时刻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在风险和成本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贷款方面,简化审批手续,借用格莱珉银行的信用贷款农户联保模式,创新担保方式,并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展养殖业贷款、劳务输出、婚丧嫁娶、住房等消费类贷款业务,同时利用移动银行,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中间业务方面,应大力开展收付款项、信息咨询、新型农机具租赁、政府债券承销和保险等其他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放银行卡。另外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借助与大银行合作来抬升自身的品牌。如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就推出了“柜面通”业务,通过此业务,长兴村镇银行的储户可在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浙江省内19家银行免费跨行存取款、转账和查询。

5、放宽发起人限制,引入多元资本

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发起人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迅速出台相关政策,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允许实力雄厚、财务状况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优质的民营机构作为发起人,同时在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地区,进一步放宽主发起人范围,允许各级政府、企业和自然人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组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建玲、侯庆娟:村镇银行: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58-02

村镇银行是在中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农村建立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2006年,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49家村镇银行开业,这些机构为农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城镇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有着信贷决策链条短、贷款发放速度快、金融供给方式多样灵活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使得村镇银行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村镇银行在其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基于此,探讨当前村镇银行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解决方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村镇银行营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知度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业的新鲜事物,由于其设立时间短、网点覆盖少、银行自身的品牌效应不强、经营经验少、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结算方式不清晰等问题,这使得很多农村人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在存钱时往往不会把村镇银行作为自己理财的第一选择。同时,村镇银行多设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当地人收入不高,闲置资金较少,这就直接影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总量。加之村镇银行产生时间短、与国有金融机构相比,其覆盖的网点不能形成一个网络,跨县市就不能取款存款,直接影响到乡镇银行自身的发展规模。从村镇银行存款的各种份额来看,对公存款在其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个人定期存款则明显低于对公存款,这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旦对公存款量减少就直接影响村镇银行自身的经营。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在其起步阶段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其网点覆盖有限必然引起存款量的不足,存款不足又直接影响到贷款业务的开展,贷款业务少银行就缺乏持续运营下去的经济支持,直接制约扩大网点计划的开展。

2.市场定位偏离。中国银监会在设立村镇银行之初的目的在于服务三农,繁荣农村的金融市场、加大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增强农村金融业的竞争力。但是,从目前村镇银行的设立来看,服务三农的目标往往只成为设立银行时一句空洞的口号,农民在村镇银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些做法都严重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市场定位。现在的村镇银行为了自身实力的提高,逐步淡化了自身服务三农的目标,打出“促进进出口企业发展”牌、“支持个体户发展”牌等,这些与服务三农的目标都出现了严重的偏离,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少之又少。在村镇银行中,还有以发展农村、致富农民为口号,但由于其经营经验不足,其金融产品的推出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

3.村镇银行专业人才匮乏。村镇银行中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总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村镇银行现有的专业人才在总量上明显缺乏,在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接受正规的金融方面教育的人数较少,从业人员中具有专门的管理经验和从业经验的比重较低。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明显偏低,其金融运营能力和金融业的管理能力等都很难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的需要。最后,我们不难看出,村镇银行其自身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更多的专业人才愿意选择网点覆盖全、金融机构信用高、收入水平较高、工作环境优越的银行,从这一点来看,村镇银行与城镇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带来了专业人才很少愿意留在村镇银行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才不足的问题。

4.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不利于开展信贷业务。银行作为一种信贷机构,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誉,这种信誉既包括银行自身的信誉度也包括存款人和贷款人的信誉。但是,从目前中国农村的信用来看,农村人的信用往往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熟人间以亲情友情等为纽带进行借贷,这种借贷由于手续简单、费用低廉,其借款还款的范围很小,不涉及到陌生人。但是村镇银行作为一种信贷机构,其借贷就不能简单的归于熟人之间,这就需要对农村信用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民与村镇银行所掌握的信息量的不对称、金融知识水平不均衡,就很容易导致农民在借贷的时候不能很好的理解金融行为的实质和后果,这就为金融借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同时,我们看到,有担保的债权更容易获得保护,但是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担保品,这就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也严重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业的新鲜事物,其自身承载着服务三农的重任,也承担着繁荣农村经济的重任,这些对于高成本、低收益的村镇银行来说,单靠自身的发展很难实现。这就要求政府在村镇银行发展的各个环节,依照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需求,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增强村镇银行在各种银行中的竞争力。但是,从目前中国村镇银行的各项政策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从而不能很好的调动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恩施

一、村镇银行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推动效应初步显现

州内两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行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2033.8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179.56万元,初步显现了在增强县域金融竞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农”方面的成效。

1、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由于农村金融与其他金融形式相比,属于“薄利金融”,长期以来各金融主体大多不愿参与,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始终围绕农村信用社展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初步打破了现有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由于村镇银行的准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宣传,改进服务流程等。如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审批权限从以前的50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同时还改善了服务条件,改造了营业场所,增加了服务措施等。

2、有效增加了对当地的金融供给

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各项短期贷款余额6156.9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97.66万元,票据融资余额62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余额3891万元,农业贷款余额2265.9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97.66万元,客户信贷资金满足率达到了约60%,有效地支持了农民的创业增收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贷款难”问题。

3、确保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了借款成本

因为金融机构的稀缺,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正规的发展渠道,以各式各样的“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贷款准入门槛低、手续简、费用低、发放速度快,使以前急需资金而又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民间高利贷用户转而寻求村镇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村镇银行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则有效打击了当地的地下高利贷,减轻了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减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大大增加了借款人对村镇银行的需求效应,并降低了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减轻了借款人负担(见表1)。

4、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人才交流

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均由江苏常熟市农商行控股,同时有交通银行、部分发达地区企业等股东。村镇银行的成立吸引了发达地区的资金,使人才向西部山区流动,并带来先进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对外金融、商贸、投资、人才等各方面的立体式交流。

5、村镇银行的运行为县域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是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了创新信贷服务。咸丰、恩施村镇银行成立后,先后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解决了当地6000余万元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资金使用率,提高了部分县域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村镇银行的出现开拓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主要梗阻

1、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发挥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激励和引导作用不够。目前,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而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为首要目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这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其预期效应。二是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没有开展起来。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2、村镇银行定位与赢利偏好存在矛盾

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现有金融机构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都可以上浮20%至50%,农民融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如果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在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不会有很大提升,这会给经营者造成很大压力。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仍然亏损62.41万元。因此,选择“厚利”还是“薄利”的经营策略是目前村镇银行决策者们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外来的商业银行,还必须得考虑生存成本问题,而村镇银行是难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运行的,必须依靠利差收入才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商业银行要维持生存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只能选择与较大的客户进行交易。因此恩施市村镇银行设在主城区,主要业务是提供企业和个人存款服务,并向农业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向出口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和结算业务服务,并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3、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

对于缺乏投资、储蓄观念的农村居民来说,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帮助其寻找投资项目,在项目实施获得收入后引导他们定期、少量储蓄,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的手段,更是帮助农民掌握储蓄和资本积累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是,目前的村镇银行还仅仅停留在为农民提供贷款上,而缺少支持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4、业务发展受到政策性因素制约

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仍不能办理银联业务,快速的支付结算受到影响;同时,两家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更加大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二是不能享受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政策。目前村镇银行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包括了民族贸易企业的贷款,但由于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不能享受利差补贴,使村镇银行很难留住类似的优质客户,对村镇银行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业务开展影响甚大。

5、农村地区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不高

虽然监管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政策进行了宣传,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农村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大部分群众对工、农、中、建、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比较信任。另外,很多群众曾目睹和亲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抱怀疑和观望态度。通过对咸丰县高乐山镇大田坝、白地坪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约40%的村民认为村镇银行信誉不高,担心钱存进去后拿不回来,不愿意将钱存入,其中约30%的村民表示会将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约5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钱存到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仅有约20%的村民认同村镇银行,愿意将钱存入。由此可见,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很难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竞争。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虽已达12033.85万元,但储蓄存款仅1818.33万元,其中定期储蓄616.32万元,存款的稳定性极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改变,并将影响其今后的业务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财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如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村镇银行风险基金专户;财政、社保、房管等部门要允许涉农资金、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险类资金在村镇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部分资金,以扩充村镇银行负债规模,等等。

2、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细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行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需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的营运范围,让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同等享受利差补贴的待遇,以达到稳定客户,稳健经营的目的。二是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特别是要允许一家发起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区域性银行,增强村镇银行的生存活力。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

引导村镇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面向农村、面向普通大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与农户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人手,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信贷业务。同时,要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让群众了解村镇银行,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投资和建设。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9-0047-05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史上的创新之举,也是河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村镇银行的出现改变了河南农村金融市场原有存量改革的思路,转变为增量改革,有利于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亟须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三农”。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地将发展村镇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提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支撑层面。

村镇银行制度灵活、决策链短的特点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综观全国其他地区的村镇银行,同样发展迅猛,但是随着村镇银行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这个新兴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诸如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目标、信誉度不强、创新性不足、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等问题(郭素贞,2008)。唐晓旺(2008)认为村镇银行只有进行组织创新才能够有出路,才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并研究了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具体路径。周露(2011)界定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指建立一套以地方政府为组织者或协调者,由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支持者,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来加强股份制合作,加入政策性保险机构以此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有效控制,从而鼓励村镇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一种发展模式。国际上与村镇银行类似的金融组织有社区银行和乡村银行。Keeton、Harvey、willis(2003)认为社区银行具备取得大量稳固的核心存款的本领和较低的服务成本,相对大银行更为依靠零售和投保存款筹集资金。乡村银行的研究,以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GB)为代表,认为乡村银行可以有效运行的因素包括贷款条件、贷款的发放顺序、小组基金和强制存款、分期还款、动态信用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Yunus,2006)。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河南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国内专门研究河南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的文献还比较鲜见。为此,本文在总结和概述河南村镇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Swot模型方法,分析河南村镇银行的竞争态势,进而提出实现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的工作。

二、河南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自从2008年6月河南首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开业以来,目前已有60多家村镇银行开张营业,覆盖了半数以上的县域,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发展规模还在快速增长中,许多中外资银行也已经开始在河南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目前,澳大利亚、泰国、新西兰以及我国台湾的许多银行机构已经在河南进行考察并计划设立村镇银行。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南省内的村镇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不仅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村金融覆盖率,而且对改进和加强河南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河南省村镇银行也面临着偏离“三农”服务目标、经营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以及社会认知度不高、人才及网点缺乏、存款放款及资金结算与外部环境亟待改善等诸多问题而亟待创新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统计,到2013年3月底,河南省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284.15亿元,负债达到244.43亿元,贷款132.74亿元,存款189.42亿元,利润4.3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93.02%、99.24%、95.26%、89.78%、157.74%。与全国同行业平均增速相比,河南省村镇银行资产增速高出16.56个百分点、负债高出20.07个百分点、利润高出44.95个百分点,这也使河南省村镇银行利润总额最终获得在全国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河南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是很长,却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区域性中小银行的积极配合、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银监会的密切监管有关。

在机构人员配置及内部治理方面,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村镇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由村镇银行主发起行高管兼任的。村镇银行采取的是通用的公司制,股东大会是主要的决策机构。以沁阳江南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银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三、河南村镇银行竞争态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通常可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strength)、挖掘企业竞争劣势(weakness)、分析来自外部的机会(opporunity)、分析企业面临的威胁(threat),综合进行分析,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其发展的战略组合,以充分运用公司内外部资源,找出符合公司发展规划的最优经营战略(苟娟娟,2005)。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将河南村镇银行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客观地分析河南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要素。

(一)村镇银行内部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河南省村镇银行是伴随着国家相关激励扶持政策而诞生和发展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做了详细说明和明确要求,限制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为只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发起行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这种明确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障村镇银行的经营连续性。从政府部门来看,村镇银行有利于支持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和搞活当地金融市场,因此,政府部门乐意给予村镇银行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村镇银行很容易获得一定比例的补贴款项和开立初期税费减免等优惠。(2)机制灵活。目前农村地区的投资项目通常规模较小,县域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机构,在这些项目上要比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更加自主,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强,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景浩,2011)。村镇银行的资金源自本地,并且服务本地,循环周期短,能积极地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贷款决策问题上,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能够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简化贷款手续,对于低于2万元以下的贷款可以是无担保抵押的形式,2万一10万元的贷款,则3-4个工作日就能够做出决定,10万-30万元的贷款则能够在一周内作出决定。村镇银行的灵活机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农户,更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贴近基层。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居民、农户等,它将从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投放到本地的经济发展中去,形成小范围的良性循环。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这个理念就一直被宣传,因此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本地,与客户关系紧密,便于对客户进行监督,得到过村镇银行贷款的小企业主或者农户都赞赏村镇银行真的是惠民银行,能够理解百姓的困难,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这也为村镇银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村镇银行内部劣势分析

(1)存贷比较高。目前河南的村镇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还不足,部分村镇银行存款少,贷款发放多,这种不平衡导致存贷比超过了75%的监管红线,从而有可能形成信贷风险。存贷比高的主要成因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存款少;村镇银行知名度尚不高,未获得储户的全面认可;村镇银行规模小,支付结算和信用评级系统未与人民银行实现对接,导致业务办理效率低,无形中流失了大部分客户。(2)信贷风险大。河南村镇银行为了业务的开展,针对地域特点,发放了不少无抵押贷款。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以及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健全,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借款人存在违约的风险较大。另外,多数村镇银行没有成熟的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定量分析和实现信贷风险精确管理,从而导致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因素。(3)内控能力差。据调查发现,河南不少村镇银行的规章制度都是照搬其发起行的,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其股权大部分集中在银行大股东的手中。这一方面导致中小股东话语权的缺失,降低了他们参与决策的热情,阻碍村镇银行民间资本的加人,另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存在银行大股东大权独揽的风险,非常不利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也就无法保证其对银行的忠诚度。(4)股权结构不合理。河南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一般都持有股份的51%及以上,从而保持对村镇银行的绝对话语权。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鼓励民间资本更多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诱导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可是随着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发现村镇银行盈利能力逐渐强盛,就逐步扩充收购股份,致使本来话语权有限的民营企业家更是处境窘迫。很多民营企业家纷纷转让股份,导致了村镇银行经过短暂的发展后,扩张放缓,过早遭遇发展的瓶颈。

(三)村镇银行外部机遇分析

(1)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自2004年至今,连续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一直重视“三农”。为了配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自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都陆续出台重要的相关文件和新的政策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这对村镇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2)中原经济区战略助力村镇银行。自从中原经济区被提升到部级的战略地位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路子的关键时期,这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河南银监局通过召开专题推介会和印发指导意见,督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面提高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能力。

(四)村镇银行外部挑战分析

(1)社会上认知度比较低。当前,河南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占据了河南农村地区的金融主体地位,社会认知度高,而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与以上这些成熟的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尚处于低位水平。有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资产银行,没有信用保障,破产风险大,而不愿将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这也是村镇银行存款来源不足的重要原因。(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据我们走访调查发现,村镇银行目前的主要业务仍然限制在传统的保证、抵押等贷款产品上,很少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业务上的创新。另外,支付结算渠道不通畅,使得村镇银行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快速、安全的服务需求,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吸引力不高。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必然影响村镇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占有率的提高,也可能会导致既有客户的流失,影响村镇银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没能很好地补充到位。同时,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则针对农村地区在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这将进一步挤压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3)地域限制。在河南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规模一开始都不是很大,想从大银行那里得到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就会寻求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的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对银行和金融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复杂全面,这就要求村镇银行为客户提供跨区域的便利的金融服务,而这恰恰是村镇银行的软肋;相反,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多,服务不受地域限制,更容易获得成长后企业的青睐,这将会导致村镇银行成熟客户的流失。

通过对上述河南省村镇银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战略组合结论(如图2所示):(1)So战略。即突出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遇。目前,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采取S0战略,这也是Swot战略中的最优战略。村镇银行在河南省的发展情况良好,应当抓住机遇和把握优势,增加更多的利润点。针对农村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办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和理财产品,比如农户担保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公众存款等。可以针对县域地区个体商户、小微企业者等需求资金数额相对较少,大型商行信用额度不足的现状,推出农户联保抵押等形式贷款,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ow战略。即利用外部机遇寻求自身发展,弥补劣势。河南村镇银行目前的运营机制还不够完善,应该努力发展自身的软实力,借助外部政策和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机遇,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建立起长效的发展机制。在内部人员培训方面,可以引进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和愿意扎根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为村镇银行的人员配置增添活力。(3)st战略。即立足于内部优势,抵御来自外部的挑战。村镇银行设立之初有很多明显的优势,都利于自身的发展,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挑战,要学会借鉴国内外有关社区银行和乡村银行发展的经验教训,巧妙地将别人的有效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嫁接过来,解决类似的难题,寻求自身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4)wt战略。这是一个最被动的战略,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方面业务运行良好,要避免遇到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就必须在吸储方面下大工夫。我国现在已经立法保护农民工的权利,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如果能够有效吸收农民工工资的存款,将会很大程度上缓解吸储难的困境。只有保证自身发展形势良好,才能够谋求当地政府和大企业的扶持,才能够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

四、推进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河南村镇银行应积极抓住难得的外在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针对发展中面临的劣势和挑战,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有本土特色的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为此,建议河南省的村镇银行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帮助农民致富为动力,努力创造出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同时,要增强自身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宣传,积累品牌价值,使村镇银行深入千家万户,融入农户经济生活,增强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吸引力,逐步被广大农民朋友所认知、熟知和接受。

(二)加强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

众所周知,银行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为了实现河南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到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建立良好的内控体系也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和客观要求。可以借鉴发展成熟的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方法,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银行可能面对的风险按照具体标准进行分类,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科学管理各类金融风险。在农村地区,农业的生长周期长导致了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只有建立科学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够将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李树生、何广文,2008)。因此,村镇银行应积极瞄准相关的国际先进水平,努力从体制、人才、管理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坚持不懈地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

(三)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村镇银行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也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存在一定的社会公益价值,所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政策扶持体系相当重要。政策支持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在财政和税务方面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倾斜力度,在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应通过贴息或减免税收的方式,降低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保证村镇银行资金的充裕度,减轻其负担。(2)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扶持力度。河南境内的政策性银行不对一般农户贷款,在县域内的网点萎缩,支农效果不甚理想。鉴于其他省份政策性银行在扶持发展村镇银行方面的良好经验和效果,河南省内的政策性银行也应当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面的融资支持。(3)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应当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限制,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让村镇银行承办一些发放养老金、发放农村拆迁款等和政府有密切关系的金融业务,以此来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村镇银行是个新兴的金融机构,社会认可度低,资金渠道尚未完全打开,所以首先需要通过加大对外宣传来树立企业形象(应宜逊,2009)。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发动机,村镇银行要努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把握自身的地域优势,抓住目前大好的发展形势,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摒弃陈旧经营方针,改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举措。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针对目前河南村镇银行内部管理人员来源不稳定,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现状问题,需要河南村镇银行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打造一支忠诚、高效、专业的员工队伍,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

没有足够而必要的担保物是制约河南农村市场贷款发展的关键难题。当前河南村镇银行的发展,亟须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互等不同定位的担保机构组成的相互合作、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担保服务体系。为此,需要通过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扩大农村的担保物范围,对农民的有效财产,都可以在政策上拓宽贷款担保条件,使其成为有效抵押担保物。如可以扩展农村房产及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权限,在法律框架内保障其可控流通性;有效引入农业固定资产如大棚、温室、厂房和机械等作为抵押的担保可行性;探索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抵押担保可行性;积极探索农业订单、产业受益等有效可估虚拟财产为抵押的担保可行性等。

(六)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河南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农村地区健全的信用体系为土壤,必须从经济、道德、法律等各个途径,构建信用反馈和管理、激励与惩戒的机制。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让契约精神深入人心,让诚实守信成为共识,将农村金融信用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都深入农户心中并使其自我制度化、规范化(白钦先、李钧,2009)。其次,建立诚实守信激励机制。河南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固定期限评选信用优良客户,以提高这些客户的授信额度,在利率、担保、贷款便利性等服务上提供优惠或特别服务,从而让信用优良客户享受到信用产生的价值。同时,还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对于村镇银行贷款客户中故意、恶意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要记录人档,并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从各个方面对失信行为主体进行惩处,严厉制裁债务违约后的逃废行为。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篇10

金融足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兴方能百业活。浙江经济领跑全国,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很明显,导致长期以来形成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农村金融市场缺位,金融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贷款难。银行发放贷款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政府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从整体角度凋整农村金融组织的区域布局,构建需求型为导向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发展村镇银行是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2.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资金瓶颈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分散、基础薄弱、积累不足,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大、利润低,大银行普遍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民群众面临建设基金贷款难、结算难、取现难;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建立切合农村实际、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服务“三农”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村镇银行顺势而生。2006年12月20日,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空白”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蜇时镇银行管理暂行规五参,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计划到2011年全国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Co多家,其中村镇银行要设立1000多家。村镇银行将成为继城市商业银行外,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同时村镇银行也将为银行的竞争开辟新的战场。浙江经济发达,但城乡金融二元化明显,2∞9年耒还存在159个金融空白乡镇,组建村镇银行是浙江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和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破解难题的一个重要措施。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标志着始于lo年前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探索终于获得了实质’|生推进。浙江村镇银行建设及时跟进,2008年5月26日,浙江省首批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台州市玉环永兴村镇银行、湖州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诞生。截止2010年6月,浙江设立村镇银行15家,其中,主发起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共有7家,其余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合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设立l家。对农村市场最熟悉的农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还没有开设村镇银行。

3.浙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

农村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信用基础薄弱、缺乏有效贷款抵押韧、结算系统较为落后等先天不足,村镇银行身处其中,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许多问题。

3.1政策支持力不够,村镇银行还处于“婴儿期”。浙江村镇银行20。8年开始设立,至今开设15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网点少、实力弱,尚处于“婴儿期”的村镇银行只有在政府的精心呵护下才能成为参天大树。然而,村镇银行虽定位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力或不明确。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是独立法人,参照商业银行的标准,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仅为33%。财政对农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进行贴息。村镇银行的股东是当地颇具实力的龙头企业,控股股东却规定是银行业金融企业,实力企业在村镇银行中的话语权不足,影响企业向村镇银行持续注资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对村镇银行的限制,允许其存款利率适当上浮,在城市开分支机构,吸收城市资金到农村。主发起人以及企业股东在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中发挥疆强联合的优势。改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3.2村镇银行严重缺“血”,存贷比太高,持续发展困难。.浙江村镇银行设立注册资本最低1亿元,最多2亿元,按规定村镇银行可以向社会公众吸储,理论上资金供给不成问题。但是,浙江备村镇银行普遍存在严重失“血”现象。因为,①吸储困难。村镇银行虽是独立法人,有营业执照,但网点少,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不能发行个人银联卡,吸存外来款项困难;有些客户因为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以为村镇银行是个人钱庄或担保公司,对存款没有安全感,情愿进行民间借贷,也不愿把钱存进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到今年6月底,银行存款余额为14亿元,整体经营规模已位居全国村镇银行系统最前列,但是储蓄存款仅占2%。②业务开展少。“存、贷、汇”银行的三个基本功能,村镇银行因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许多汇款业务以及同城业务不能直接办理,本票没法开,无法转账,没有银行号,又不能电汇,要通过主发行或其他银行间接。导致钱进不来,出不去,只能在农村内部循环,孤军奋战。③村镇内部资金流失严重。村镇银行网点少,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农民有限资金转存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而邮政等银行只储不贷。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农民资金外流严重,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④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具有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只需几天时间。如果村镇银行认可的信用客户、提供保证担保、抵押等到位,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区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农户、小型企业、个体种养殖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贷款需求很大。由于供求不平衡,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存贷比持续高位运行,浙江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309年末,已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中只有规模最大长兴村镇银行,约有14亿元存款;有些村镇银行半年只吸收3000多万元存款,稍微好些的有2亿—3亿元存款。现在村镇银行贷款形势很好,存贷比超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比不得突破75%的红线,有的存贷比甚至超过l洳200%。但出于对“三农”的支持,监管层对村镇银行有所放宽,要求其5年内逐步达标。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严重缺“血”。一方面反映了农村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设立符合农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3.3经营成本高,金融创新不足。二十世纪末,国有大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说明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特别要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但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金融机构。这一规定可以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同时,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容易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农村金融市场因农户居住分散、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贷款期限短、金额少、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导致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担保和抵押方式创新步伐,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

3.4盈利能力弱,企业股东话语权小,热情下降。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浙江各类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持股比率最少的是建设银行35%,一般都在33%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由于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性不高。浙江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i家。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不利。35村镇银行的性质和经营环境决定其持续服务“三农”难。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它与国家政策性银行不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的是商业性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然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设立的办行宗旨。

4.浙江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对策

4.1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由于受到农村区域位置、信用环境等方面因素影响,农户贷款数额小、笔数多、缺乏抵押物、风险大、成本高,难以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和支持,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减免和优惠、利率浮动幅度、准备金缴存比率、再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降低其开办初期经营成本,促进其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立账户,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壮大其资金实力。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允许村镇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鼓励村镇银行持续服务“三农”。

4.2完善服务体系,加强自身“吸血”,促进外部“输血”①耍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发挥村镇银行区域优势,从方便农户,服务农户出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农村各类储蓄资金。在储蓄资源较丰富的城区、乡镇增设储蓄网点,组织储蓄存款。②引导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和当地有实力的投资者追加资本。适当放宽发起人的资格限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组建村镇银行。让更多的资本有机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稀释股权,增加企业在村镇银行中的话语权,提高企业追加投资的积极性。允许对设立一定数量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组建控股公司,加快主发起人多开设村镇银行。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转为村镇银行,探索境内外备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公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村镇银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