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5:44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100-05

ontheConceptionalConstructionoftheminorityClothingart

――aDisquisitiononClothingartofGuangximinoritynationalities

QiUping

(artCollege,Guangximinority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6,China)abstract:theartisticconceptionoftheminorityclothingisconstructedonthebaseofprimitiveworldoutlookandaccomplishedindualisticreciprocatingprocess.itistheprimitiveimagoaccumulatedintheminorityclothingcivilizationthatgestatestheminority'saestheticconsciousnessandconcept,andfromitformsthespiritualkerneloftheimagesandfiguresthatsubstantiatestheprimaryformativeconcept.withthemotiveofpursuingaffectiverepresentation,andwiththegroundworkofthesensibleimagesandfigures,afterundergoingaspiritualexperienceinrebuildingaestheticimagesandfigures,theartisticconceptionoftheminorityclothingisconstructedatlast.

Keywords:minority;Clothingart;Conception

广西有壮、苗、侗、瑶、彝、仫佬、毛南等十多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制、色彩、质地、纹饰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在代代相传中穿越历史,以象征和隐喻表现社会、传达观念,它蕴含宗教、演绎神话,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服饰艺术观念是服饰造型活动中形象产生的精神动力,探讨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有助于解读这一既古远而又富有蓬勃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揭示少数民族服饰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而完整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一、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的原始自然宇宙观

1、少数民族服饰中蕴涵的原始信仰

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人化”和“神话”色彩,它描绘的是一个无法认知的灵与肉、生与死、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与对立的世界,这三重关系构成了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保存着对人性的基本解读:生存、创造、繁衍、、争斗……。

“人化”倾向一方面是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操控愿望,希望对神进行人格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看成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神话”倾向则是来自于对自然界那旺盛的生命力的敬仰以及对其超强破坏力的惶惑:当原始人无法以其幼稚的思维解释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等自然现象,难以操纵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时,人们宁可让一种高于自己的超凡力量――各种幻想出来的精灵、神灵来保护自己,这些幻化的意向无处不在,即“万物有灵”,它们以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繁衍生息,乃至狩猎或捕鱼是否成功。人类在对神灵的守望与恭候过程中,产生了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等意识。各种崇拜意识反映在服饰中,成为了直接与天地人同构共感的宇宙观的一种物态化的感性体现和视觉表现,而那些看似朴素的每一个造型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无形的宇宙世界。

“天”是宇宙及其规律的总称,也是自然的代名词,天上之物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常常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之中,并具有代表着某种事物的性质及本质特征。天上最神奇、最令人崇仰的自然现实非太阳莫属,它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启蒙了人类对自然生命认知的意识,塑造了人类的信仰及生存方式。所以围绕着太阳崇拜所形成的人类不同民族的太阳文化观,深深影响了人类生存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1]。广西侗族、壮族、苗族、彝族都尊太阳为神。在侗族的创世史诗《嘎茫莽道时嘉》中,创世神是名叫“沙天巴”的大蜘蛛,它生育了天地,也是化生万物及人类“太阳女神”。瑶族创世史诗“密洛托”中说,始母密洛托造天造地后,她朝前吐了十二口痰,左手画个大圆圈,呼唤风与气来陪伴。大圆圈变成一团火,这团火就是太阳。壮族崇拜太阳的痕迹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服饰还是其它器物上都清晰地印刻着发射形的太阳纹,此纹饰并不是作为实用功能的附件和普通意义上的点缀和装饰,而是有着该民族《造太阳》神话所蕴含的深刻的象征意义。各个民族对太阳神话的传承演变的线索,或许就是人类信仰从神性化向人性化演化的轨迹。

2、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遗迹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普遍保存着大量的图腾遗迹。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图腾观念认为:人和动物有相似的地方(会动、会发出声音、有情感、有身体与面孔),认定自然界中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和予以生存的精神力量的某一动、植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将它信奉为神圣的祖先、亲族而崇拜。瑶族自称是盘瓠之后,尊狗为图腾。据《评皇券牒》中记载:远古时期,评王身边一条名叫“盘瓠”的龙犬,揭榜助战,咬断敌人高王的首级,使评王大获全胜,评王践诺,招变化成人的盘瓠为驸马,与三公主结婚,并封之为王。盘瓠与三公生了六男六女,传下十二姓瑶人。后来盘瓠在一次狩猎中被一羚羊顶山崖而亡。其子女为父报仇,剥羊皮制鼓,以示祭祀。瑶族的生活中处处凸现出浓郁的盘瓠情节并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现之,如过“盘王节”、跳“盘王舞”、小孩戴“狗头帽”,更有胜者是瑶族妇女那奇特造型的衣饰。其服饰的上衣剪成前短后长,并在衣服上缝上一条尾状饰物,妇女将发结梳成角状,再包上绣花头巾,形似狗耳,腰带故意在臀下露出一截,喻示狗尾,其衣服染成黄、蓝、绿、白、红的“好五色衣裳”,色彩来自于那条五彩斑斓的龙犬,取得“花衣斑斓”的视觉效果。[2]

另外,一些动物对人来说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超越人类极限(鸟能飞、鱼能游、蛇能蜕皮、能变换生命),于是赋予这些超凡能力予主观价值,将它们构造为一个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这些生物中最令原始人类所仰慕的是它们那种超出人类的繁衍能力,怀着部族繁盛兴旺的美好理想,他们将自身的繁衍和生殖观念与自然界的繁衍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生殖意义上升为纯粹的社会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隐喻性图形和抽象符号应运而生,如苗族的“母子龙”、侗族的“对鱼”以及各种鱼鸟结合和双头鸟纹等复合形象,这些“成对”概念蕴涵着生殖繁衍的深层意义,是共同的生殖繁衍观念的延伸和链接后,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

广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主要崇拜对象,如彝族崇拜虎、布依族崇拜竹、壮族拜蛙等等,图腾崇拜物鲜明而生动的投射在各民族服饰中,它们或者用所崇拜的动物的皮毛制作衣服,或以布料和其他材质制成图腾形状的头饰和鞋帽,或者在服饰中绘绣某种图腾的图案。不同的图腾崇拜在服饰中显现,有时就成为不同民族的标记或族徽,成为代表这个民族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学韵味。

3、巫术礼仪中少数民族服饰的表征与内涵

灵魂世界尽管是一个人类的力量无法掌控的领域,但是“能事而无形”的巫术却能充当与超自然联系的媒介。原始人试图通过巫术礼仪与主宰人类命运之神沟通交流,并希望它的巨大魔力能体现人的意志和愿望,借助来自神灵的推动力而操纵超自然的世界。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原始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超凡的神灵主宰的世界里,这些超人或尚未发展成人的生灵,那些具有巨大魔力的神灵鬼怪,那些像电流一样隐藏在事物中的好运气、坏运气,都是构成这个原始世界的主要现实。艺术创造的推动力,这对所有人都显得十分原始的推动力,首先在周围这一切神怪的形象之中得到自己的形式”。人们在提出理想、预卜凶吉、编造幻想的时候,通过巫术形式使用了象征或拟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对神灵献媚取悦或驱邪赶鬼活动,这些活动离不开炽热的歌舞。如崇拜虎的彝族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过虎节,“跳虎舞”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中心内容:挑选两个精壮青年装扮公、母虎,戴上虎面具,全身光脚,身披特制虎形草衣、草裙装扮成虎神,虎神身后紧跟着蒙着面扮饰成各种动物的人群,伴随鼓点的节奏,按照规定礼仪的步态和动态,载歌载舞……表演者的面具为似虎非虎,似人非人的“合一”形象。创造这个面具并不旨在表现一个真实的虎,而是为了幻想出一个非可见的神灵形象,以此传递神的威力,使族人获得力量和技能,确保他们健康平安或获得好的收成。广西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这样的舞蹈,毛南族的“傩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铜鼓舞”也都具有避邪求福之愿望。

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使主体进入如醉如狂的幻想状态,培养了人们对虚幻世界的身心感悟,也培养了不羁的、超常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把介于现实和虚幻的情感付诸于形式――创造出一个来自现实原型又极其怪诞的巫术形象。而歌罢舞毕,回到现实中的舞者的超自然感悟消失,巫术性的想象力就会随之转化为审美想象力,由巫术意义所赋予的形式转化为审美造型,形象的怪诞性也逐渐拆解而向着审美靠近,从而导致了美的形式及艺术形象的诞生。

二、意象的获得与形式的表现

1、感悟秩序

将繁杂无序的事物梳理成一个条理有序的整体,这是人类具有建立秩序的能力的大脑标致和独特成就。秩序的建立体现着人类对客观逻辑认识的深化,也揭示出审美――文化心理和超视觉思维在造型发展上的伟大意义。

早期宗教都是基于大自然神性的秩序之上的。在关注自然宇宙的过程中,人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鸡兽之纹,与地之画”《周易・系辞》。偶然发现了自然造物的大小比例;掌握了自然界感性质料如色彩、线条;自然的形式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自然的性能如生长、发展等,在不断地接触、感受、体悟中“观物取象”,并将此“象”与某些观念相联结,把自然的和谐形式转化为在观念上被认可的,脱离自然物的审美形式。壮锦中的菱形纹无疑是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化的最佳例证:壮族姑娘达尼妹在织布的时候,发现柿树上的蜘蛛网上凝聚着晶莹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着太阳的七彩光芒,缀在银丝上,组织成一圈一圈规律渐变的图形。达尼妹从中感知出了菱形和七彩颜色,她将这种视觉体验在织布中转化:用原色细纱为经,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以菱形为基本框架,精心纺织了瑰丽的壮锦。

壮锦严密规整的秩序感代表着人类对神圣秩序的偏爱,这个爱好正好成为人类将审美需求转变为造型艺术语言媒介的必要条件。人类在对客体对象感知的过程中,学会了从混沌中找到秩序,用非凡的组织能力将纷纭变幻的感觉世界规范到井然有序的理性范式之中,组织出“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结构,使外界多样统一的秩序化对象,成为与主体内在的审美认知度相和谐的同步形式,秩序感的积淀转化为形式美感,促使各民族审美观念的日渐成熟。

2、抽象变形

“艺术形式是以实践的历史积淀为基础经由心理积淀而形成的,是对自然形式规律的某种概括和抽象。”[3]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各民族由对自然的“观物取象”发展为“立象尽意”,能动地创造了与自己的观念和目的性相应的物化形态,不断在抽象化、变形的路径上使超自然、超现实因素的某些特征部分不断被强化并重新被组合,形成少数民族意识观念独特的结构和基质,发展成为一种特定形式,形成纯粹的装饰形象系统,标志着少数民族艺术观念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构建。

抽象变形是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普遍运用的手法。抽象变形意味着是从自然与感觉体验中提取出精华,通过分析、选择、简括、综合,按自己的心理审美节律,将自然原型中不重要的细部剔除,而抽取和夸大某些自己感兴趣并符合功利需求的部分,变形而成为既不违背原型结构又具超自然意义的和谐的造型。如:壮族的丹凤朝阳,瑶族的龙凤、牡丹,彝族的虎纹图案,毛南族的走兽云彩,苗族的人首龙身、牛首龙身图案和太阳纹、星宿花、蜘蛛花、蝴蝶花、水纹、星纹等等;或者完全摆脱现实物象的束缚,纯粹以几何抽象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曲线形、菱形、直线形、方形、发射形、齿形纹、回纹、螺旋形等为形式结构,形成了不再残留任何原形属性的象征符号。苗族的城界花就是以方形为基本构架,十字折线渐次重复及四棱星点的同构组合,完成了城镇防守中的城墙、街道、角楼守兵的意象,它们彼此相连,浑然一体。但是呈现给我们的只有几何折线的律动,而城墙、街道等原形已荡然无存;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管上绣着五根鲜红的线条,据说是象征盘瓠狩猎坠崖死后,五个手指在膝盖上留下的血痕。

以上各类形式的造型皆偏离甚至超越了具体对象,它们既是对自然之相的拟形,也是对自身幻化的写意;是对自然属性的突破,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是心与物的沟通,情与理的整合;它使无形变为有形,以“跃动”“变化”“纷繁”等节奏韵律形式的运动性和机能性,使客观自然的生命节奏与装饰图形的人工节奏相吻合,能动地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三、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是在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于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而言,自然宇宙是一个伟大的母体,它孕育了少数民族服饰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活动、信仰模式、心理状态和表现意识。原始自然宇宙观是少数民族对宇宙、自然极其关注的结果,对自然宇宙的意识事实上就是原始先民情感和意志对客体世界的一种理解,由之而形成了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不管巫术是不是威廉・房隆所说的“一切艺术的起源”,但毫无疑问它是形象产生的精神动力,在每一个看似平静的造型背后都有着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力和巫术的神力在起着用。在这个意义上,是巫术礼仪的精神形式与图腾造型的实体形式共同推动了民族服饰艺术形象的创造。

抽象变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艺术造型体系上已臻完备和造型能力的成熟,也预示着各民族终于找到了最恰当、最明晰的形式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念、心境和情趣;标志着他们能在强盛的主体意识下以无所顾忌、无所束缚的姿态,自由地调动一切造型要素,诸如布局上的疏密聚散,形状上的曲直方圆,色彩上的浓淡冷暖,技巧上的粗犷细腻,风格上的率真含蓄等等,使抽象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精神境界在具体的结构形式里得到象征性的、暗喻性的传达和表现。

服饰艺术观念与文化观念的缠结一直是服饰形象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倾向,部族文化的繁荣、原始文化的互融、原始自然观的形成、对经验理性的崇尚等文化因素,促进了服饰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巫术观念、图腾观念在诱导出形象后自己也必然寓含其中,这类文化观念和意义的力量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往往超越形式本身,同时,大量的形象往往是心理图式和审美情绪融合而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由文化观念诱导出的形象一旦脱离特定的文化环境,原始意象的寓意及功利目的逐渐隐退,而主体必然按照其审美经验来能动地创造,审美心理就可能对形象进行纯粹的造型活动。从服饰的实用功利性到服饰艺术的诞生,创作主体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经历了以感性形象为基础,用心灵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装饰性质和形式美超越了原本的象征性,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服饰艺术观念的构建。

四、结语

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无声的符号语言。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外观。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和演进,以及漫长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积累,服饰文化功能从混沌走向分化,服饰的各种造型要素都向着观念层次上凝聚,造型上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服饰本身向着功能多样、意蕴深刻的方向发展,服饰观念在这种发展中孕育、积累、形成,民族服饰逐渐呈现出自身的完整性,它们不仅建构为层次分明的造型体系和审美特征,而且最终实现了少数民族宇宙观、自然观等多种观念的重叠、碰撞与整合。通过服饰造型与象征意义相结合,以及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少数民族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物态形式、民俗活动与精神心态的三重结构系统,支撑着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这就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乔晓光.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92.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2

关键词:油画;民族服饰;绘画

民族服饰的款式主要以大度、自由随意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呼应为主要风格的。基于此风格,笔者认为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油画创作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下,它们将会被重新进行组合。在现代油画创作时,应该综合现代和传统的眼光来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进行审视,对现代服饰的造型特征以及细节进行分析,拆开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元素,重新进行整合,再注入时尚的气息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服装元素。

1少数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少数民族服装艺术在为各族群众提供遮体御寒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怀。少数民族服装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其造型丰富多样,手法精巧绝伦,为人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资源和手法借鉴。然而,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中,以西方造型手法为主的艺术霸权同样存在,阻碍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之路。鉴于此,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服装艺术造型手法,以本土性、民族性的图像艺术造型及其构图手法来提升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创作质量,增强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艺术表现力、文化冲击力和历史感染力,成为抵御西方霸权话语下文化艺术渗透的可行出路。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演变和创新,苗族服饰包含了更为丰富的语汇,蕴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少数民族服饰色彩鲜艳明亮,图案千变万化,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在服饰方面都保留了自己浓厚的民族特点,女子服装非常讲究和精细,造型、色彩、图案方面有其相对固定的规则,用色繁杂,色彩组合方式千变万化,做工精致细腻。每一件服装都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制作要通过少数民族妇女对其造型、色彩的精心设计和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来完成。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勤劳和心灵手巧。同时也表现出她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其都具有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

油画传入中国百年历史,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西方文化和本土元素的水土适应的问题。有些油画家将中国传统京剧艺术融入创作过程中,使中国京剧妆容服饰元素的民族元素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显现出来,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想要呈现出以京剧为主要元素的绘画形式,就要对京剧的妆容服饰与油画的渊源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京剧妆容服饰元素为油画创作带来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2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和谐之美

文化的产物――色彩,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也具有十分浓烈的中国风格。例如,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对天神十分崇拜,而天神的形象却是黑色的,天神可以支配世间万事万物。因此,人们就认为黑色是支配世间万物的代表色彩,所以皇帝加冕时服装的色彩都是黑色的。到了汉代之后,人们开始崇拜大地母亲,因此服装的色彩转向了黄色,此时以黄为贵,黄色就成了帝王御用的代表色彩。传统服饰色彩主要以“青、红、黑、白、黄”诸色为正色,这主要是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这些颜色多为朝廷冠服制所用。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彩调文化现象。所谓彩调,更多体现的是装饰画面的和谐性。

服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进步史、审美变化史、民族文化史。服饰是文化也是艺术。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给人无穷无尽的视觉美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它又反映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自然的理解,展示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审美理想。

例如,《苗女》是画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在首届中国油画展上获得中国油画奖。作品刻画了一位苗族姑娘纯朴、大方的形象。整个画面以黑色为背景,借鉴17世纪画家伦勃朗强烈用光的方法渗透到作者的画面中,营造了一种意境幽玄、装束素雅的气氛。色彩上,整个画面基本上以三原色和黑色组合。苗族的生活服饰也基本是由红、黄、蓝以及黑等颜色构成。大面积地运用黑色,使画面更具有沉稳性,由此,显得苗族少女更加典雅、沉静。苗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艺术的一大重要的样式,在她们的服饰佩饰上,银饰就成了她们民族服饰上的一大特点。

3少数民族服饰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油画中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是完成从少数民族服饰直观审美形式到绘画视觉艺术审美形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是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油画中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油画合理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形式语言,进而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吸收、借鉴到油画创作之中。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之中,刻画服装的同时,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气质进行准确的描绘和表现。既可以从整体上烘托画面气氛,又可以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进一步确定创作的主题和情思,也深刻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总的来说,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可以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以及其审美特质。其实,应该说服饰本身就是珍贵而炫目的艺术品,把服饰中的形式因素运用到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创作中来,不但会增添画面中的形式美感还会产生独特的文化意味。所以,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不断潜心钻研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艺术资源,继承其精华,并努力开辟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当代油画新道路。

总之,在我国油画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在寻求大艺术、大文化的前提下,画家们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挖掘,为21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艺术资源和传统的文化底蕴。在多种少数民族语境中汇集了他们固有的造型、色彩以及文化内涵。在中国油画发展的道路上,在振兴中国油画大势之下,在丰富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语言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质朴的艺术形式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画家汲取的过程中成了画家创作作品中鲜明的个性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5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艺术;民族服饰

如今世界文化艺术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化与多样化,走在大街上,耳朵里充斥着国外流行音乐;随处可见各种“韩流服装”或“欧美风”的服饰。相较之下,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仿佛正在被国民逐渐遗忘,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因此,笔者以为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加入丰富的民族元素,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产生对祖国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增加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从而让我国丰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下面以民族服饰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并对其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服饰更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民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无论是从原料取材还是风格装饰等都保持着自己民族原有的特色。例如,白族是一个对白色无比热爱的少数民族,因此身穿白色服饰是尊贵的象征,另外根据白族人们所在地区的不同,服饰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彝族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色彩比较明艳,其中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一绝;维吾尔族人民性格欢快洒脱,因此其民族服饰多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一个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标志,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我们对它的学习与热爱。

二.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通常将幼儿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这充分说明了文化艺术在幼儿成长与学习道路上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南》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实施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幼儿园与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文化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融入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民族服饰作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让幼儿的文化艺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了解与学习,最终提高幼儿艺术审美与修养,并同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融合。

三.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把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渗透到幼儿的课程中,充分利用民族服饰来发挥艺术课程的传承作用。例如,笔者曾以傣族的服饰为例,在美术课堂上对幼儿进行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以下为部分课堂实例。教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刚刚一起对傣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进行了描画,你们觉得傣族服饰漂亮吗?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漂亮!”“看起来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喔!”教师:那么关于傣族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幼儿:泼水节!教师:非常棒!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下面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其他关于傣族的故事。笔者在美术课堂上让幼儿描画五颜六色的傣族服饰,通过傣族的民族服饰向幼儿介绍了傣族的区域特征、风土人情、风俗生活、民族思想性格等,从而使幼儿对傣族服饰及文化艺术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了解。通过描画傣族服饰,幼儿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美术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四.教师应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了根据。”叶老指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师对幼儿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一成不变的艺术课堂,而应该将教学资源丰富化、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教师应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拓展、创新对幼儿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方式,在开展一些充满趣味的活动或带领幼儿做小游戏的同时对其进行文化艺术教学,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开展民族服装秀等。教师将文化艺术知识融入到幼儿社会生活中的做法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韦荣慧.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典[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6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种类多样,绚丽异常。现今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渐渐汉化。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人们一般要等到民族节庆时才穿戴其原本的民族传统服装及服饰品,这一现象,导致许多现代人误以为只有节庆日或演出活动时少数民族才开始穿戴传统服装、服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文化传承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也越来越快。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取代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服装和服饰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城市里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和快捷的生活方式对于服装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在功能性上显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那么,如何使得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在当今社会中获得传承?如何使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真正走出博物馆,走下舞台,融入社会生活?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国内,民族元素服装设计作品主要集中体现在舞台服装和高级定制礼服的范畴内,而在品牌实用服装的领域还未有长足发展。品牌实用服装服饰恰恰是在生活中最具有传播力度的服装形式,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使用时间稳定等特点,这决定了品牌实用服装是少数民族服装及服饰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载体。本文将从品牌实用服装的形式特点、国内外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品设计现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品牌实用服装的含义及形式特点

品牌是一种现代社会普遍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经济产物,品牌的产生意味着商品交换过程的概念的成熟。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这个概念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医院品牌、酒店品牌、展会品牌、商品品牌等多种形式。服装服饰作为一类商品的形式,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固然主要也是以品牌服装服饰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品牌实用服装服饰是一种现代都市文化生活的具体反映,它具有审美特性鲜明、实用性强、受众群体稳定等特点。其形式特点既注重对服装服饰的功能性追求,也强调舒适与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外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品设计分析

国内外不少服装品牌已经开始将民族元素运用于服装服饰的设计与制作上。例如2003年,JohnGalliano把许多中国民族元素运用到系列服装设计中,以至于中国的时尚评论人如此评价:巴黎十六区的赛马场(ChristinaDior当季秀场所在地),飘荡着一股潘家园的味道……

近年来,国内民族元素品牌服装服饰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在香港、台湾地区,民族元素品牌实用服装服饰设计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等城市正在推动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发展,例如内地现有的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裂帛”、“江南布衣”等。

从目前国内外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有一部分较有实力的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在市场的考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民族元素服装服饰品牌由于在其创建时过于注重表达设计师个人的想法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块面,往往导致其产品“曲高和寡”,最终品牌无法立足市场的结果。

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在长期的地域性文化中孕育出了杰出的、丰富多姿的民族服装特点,各民族间的民族元素风格鲜明,民族特性突出。而这在当下是极其有利的形式元素,有利于当代化品牌服饰的风格转变。

于此同时,中国的服装服饰品产业发展正在由原材料加工的形式向本土品牌的形式转化,而这正需要强大的本土原创力的推动,以适应和融入世界服装服饰品牌的设计发展大潮中。因此,立足于中国地域性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研究,提取少数民族服装文化元素的精华及其潜在的服装服饰品牌设计,将之实用化,就成了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的正确发展之路。

1.材料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品通常喜好选用纯天然的材料,由于南北气候有差异,北方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南方少数民族服装多用麻、棉等,同时在布料的染色方面大多使用天然植物制作染料。这与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当地生产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2.工艺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品的制作工艺有着非常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手工感,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绣球、壮锦、扎染、蜡染、苗族的银饰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品类。无论是刺绣、织染、还是首饰的制作都带着浓浓的手工色彩,是传统是手工艺的体现。

3.色彩

少数民族用色的寓意,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层的文化含义,不同少数民族对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例如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蓝色为主基调,而瑶族服饰色彩通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特定的色彩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例如有蓝靛瑶、白裤瑶、黑衣壮等。

4.图案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设计中,通常运用了大量的图案装饰,或具体,或抽象,或几何,或华丽,或简洁,或精致,或粗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各有特色。其中仿生图案包括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物的美,然后把它们应用于装饰之中,反映了民族审美观,形成了地方特色。几何图案包括三角图案、菱形图案、八角图案、方格图案、钱形图案、太阳图案等。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艺术中常常借用某些形象象征表达一些美好的象征意义,以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等。在民族图案的使用上常常以重复、渐变、对比、对称、比例、夸张等形式呈现,现实出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排列形式。

综上所述,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特色是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如何使得这些绚丽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呢?

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实用服装市场是服饰文化传播的快速渠道,实用服装市场的受众群是非常广泛的,是利于文化传播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具有新的生命力,才能走出真正走出那些少数民族村落。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的道路呢?

首先,打破民族服装服饰原生态的生存状态,以品牌实用服装的形式把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传递出来,分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立足地域,树立良好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实用服装品牌形象。

第二,品牌旗下的产品开发――民族元素在实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前文已经对相关的服装服饰品牌现状作了分析,其中可以看到前人的经验和未被开发的市场潜质。通过前文对于不同少数民族元素的分析,可见中国的少数民族元素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在其与现代品牌实用服装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使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形式全盘保留的做法是不太现实的。通过对局部少数民族元素的保留结合其他方面的现代实用服装设计形式,则可形成一种较为优化的尝试途径。例如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元素中包括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方面,在运用的过程中设计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进行与现代设计实用服装设计结合的设计。

(1)从材料角度出发,考虑使用棉麻类的天然材料,以现代流行服装的结构、色彩、工艺相结合。这种设计形式在“江南布衣”的品牌产品中较为常见,同时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2)从工艺角度出发,即民族刺绣形式或染织形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艺在具有地方特色同时,更体现了一种原创的手工感。若从该角度出发,则需要把传统的工艺进行手工复制,把纯手工的工艺技术与现代的流行的实用服饰结构、材质、色彩相结合。使得产品的工艺是具有传统特色的,但是其造型、材质和色调都是现代。

(3)从色彩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配色方案,在服装的面料、辅料的选择上按照民族元素的配色方案进行,结合时下流行的造型、结构及工艺进行设计。

(4)从图案角度出发,搜集整理中国不同少数民族特有的图案形式,通过各种工艺形式实现,再结合当下的流行造型、结构、色彩和面料进行设计。

(5)除了对服装产品进行设计制作外,服饰品方面也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少数民族元素的许多方面都非常具有装饰性,在实用服装服饰品牌中设计制作相对应风格的服饰品,就有利于整个品牌的全面提升。

上述所及的少数民族传统元素品牌应用方法只是众多转换方法中的部分组成形式。通过现代品牌服装服饰的实用化理念,我们可以有机的挑选与组合较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加以改造,利用现代化的实用服装及服饰品设计,在保留其主要民族特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与创造,让产品设计融入适量的民族元素,并以市场基础为主导,在迎合当下市场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使民族文化在新型的品牌服饰中获得新生,从而真正从博物馆走出,走入人们的生活。

结论

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将其运用于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是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少数民族元素特点,从多个不同的设计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在设计中注入少数民族元素,在少数民族文化与实用服装服饰设计结合的同时尽量保留该品牌的市场接受度,使得我们璀璨的少数民族元素得到大众市场的传播,使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传承,是一条兼具开创性和市场价值的少数民族元素实用服装服饰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7

摘要:新疆服饰设计教育中,存在着发展历史短,服饰教学体制不完善等许多问题。新疆服饰设计教育应结合其特殊的地域性、名族性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服饰教育。建立特色专业课,打造特色服饰教育,是实现差异发展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新疆服饰教育特色服饰教育

一、引言

新疆有着的浓郁的异域风情,悠久、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它体现了新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和情感倾向、审美情趣、观念及审美价值取向。[1]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要转化成为可供人们使用的服饰物质形态,则必须以服饰设计为媒介、载体。服饰文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那么,作为培养优秀服饰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服饰设计教育,就不能不为我们所关注、研究。

二、特殊的地域环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古巴比伦伊朗文化交汇之处。新疆广泛接受了东西方文明,经过长期的选择和消化,形成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西域文化。[2]在这块广袤土地上,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古代,这里曾经繁衍生息羌、乌苏、月氏、突厥、吐蕃、蒙古、回鹘等30多个民族。悠悠岁月,曾被中央王朝派遣戍边守关的部属和迁徙到这的各族人民,与上述民族相互依存、融合绵延至今,发展为现今的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区域自治地区。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谐发展,共同守卫着祖国的西部大门,共同创造着具有鲜明的各名族特色的物质、精神财富,创造出克璀璨多彩的新疆多名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三、新疆服饰设计教育现状

一:新疆服饰设计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在拥有普通本科院校11所,独立学院4所,高职专科学院22所。纺织品设计类专业在新疆的历史,其发展道路却并不平坦,曾开办或计划开办相关专业的学校并不止现存的几所,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高校都曾尝试建设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但最终都未能成功。[3]目前开设服饰设计专业只有新疆大学,隶属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开设服饰设计的专业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属艺术类。

主要学习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材料、服装工艺、立体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原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服饰配色、服饰图案、民间工艺、服装发展史、服装表演、服饰美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考试:考生必须参加自治区招办统一组织的美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者可直接报考新疆大学艺术类专业,不单独组织专业加试。

二:新疆服饰教育中存在问题

新疆服饰设计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总体来说,新疆设计专业的历史是较短,服饰设计教育就短暂了。服饰教学的过程中保留了许多浓厚的美学特点,服饰教育延续着工艺美术教育方式,许多毕业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型而不是设计型。而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根本问题却是招生和课程设置。

从新疆美术统考中了解到,真正学习美术的很少,大多数的考生都是从高一、高二才开始学习美术的,甚至还有学习一两个月就参加高考的。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真正具备上大学的素质。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之所以来学设计,仅仅由于这是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安排的,而他们自己对设计兴趣不大。其余五分之二的学生对设计则是毫无兴趣。[4]这些对服饰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服饰设计的学院学习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形成设计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偏窄,明显地带有实用主义倾向,这种教学体制是难以整体性地培养出开放、创新式的服饰设计人才的。

四、发展特色服饰教育

新疆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传统涉及文学、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民间美术、建筑等多方面,社会在不断在发展,新疆也在与时俱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新疆服饰设计,只有具有特色,才能改变落后的服饰设计教育的局面,才能在这个领域独树一帜。因此,新疆的服饰设计教育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融入其课程。学生才能真正在设计实践中借鉴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实现设计风格上的突破,设计作品才能在社会上赢得更多的认可。

一: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加强新疆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植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新疆民族民俗风情教育,开设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的专题讲座,新疆民间工艺美术欣赏,开设民族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新疆拥有独特的丝路文化和地域优势,这些在服饰设计教育中还是一片空白。西域舞蹈的灵动、西域的风土人情和西域的戏剧、文学、音乐。

洞窟壁画的绘画艺术,是展示西域古老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的最具综合性、代表性的区域,是西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因此洞窟壁画欣赏应作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内在修为,具有深远意义。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优美,柔和多姿,富于变化,少数民族音乐也别有一番韵味,学生可以从音乐舞蹈中寻找设计的养分,这类的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工艺品赏析可以作为实践与讨论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迸溅思维的火花,产生创作的灵感。

服饰设计教育还应该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和其他高等院校合作,用自己特有资源吸引内地甚发达国家的服饰设计院校的优秀师生来新疆交流学习。这样可以了解最新的服饰设计的动态,学术前沿、教学思维、方法和独特的创意。新疆的服饰教育必须以现代的设计教育理念从事新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新疆的服饰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质量生存,以特色发展。

二:打造特色的服饰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王国,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等十三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世居,每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绚丽篇章。克孜尔、龟兹、高昌等石窟大量壁画中也展示了西域服饰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新疆服饰设计教育应结合自身特色,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专业。例如在音乐教育领域,新疆艺术学院有木卡姆专业方向的教育,新疆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与之匹敌,就是全国范围而言,它也是独占鳌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丰富的手工艺文化,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与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却不能在服饰设计教育中体现,这无疑是件十分可惜的事。因此,打造属于新疆的服饰设计,建立民族特色服饰设计已刻不容缓。

结语

新疆地区服饰教育,只有从特色中去寻求发展,来区别其他地方的服饰教育,打造一条自己独特道路。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融入服饰设计,来实现新疆服饰设计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发展。做特色专业,切实培养特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乌云

参考文献:

[1]周云.新疆设计教育特色发展浅论[J].文化教育,2008年4月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8

【关键词】舞台服饰;舞台少数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54-02

服装是穿于人体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也称衣服,饰品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首饰、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手袋等),服装与饰品统称服饰。舞台上的服饰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中,演员在演出时所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品。它们根据演出需要帮助演员塑造角色。舞台服饰的整体形象要与整个演出风格相统一,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舞台服装(含佩戴饰品)是属于舞台美术多门类艺术之一,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服装与饰品的总称)作为舞台演出的重要部分,在色彩上、样式上都需要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首先要有少数民族特点,同样还要服务于舞台演出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吸收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既需要民族特色,还需要现代的流行气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土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塔塔尔族,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壮族、土家族、瑶族、黎族、畲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台湾的高山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组成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各自民族文化中较为突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丰富而多样、也是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部分。

服饰文化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随着我们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中演出部分的视觉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舞台上的演出服饰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求也更高。随着视觉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方便,现代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各种现代文化潮流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色彩、面料、款式等方面,有了更现代、更轻松、更活泼的现代气息。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追求,使对服装的样式、色彩的追求更加趋于简约和舒适。有些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则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穿着要求,必然会被更适于现代穿着要求的服装所取代。少数民族服装的穿着和制作也不断受现代文化影响,从繁琐的样式向着西式服装简单款式的转变。中国民族服饰在现代化发展中必定要注入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这就要使服装款式做到既有民族情愫又有现代的国际流行潮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整体上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劳动成果,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舞台上用于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类创造出的任何物质文明,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依托生活、劳作、宗教的需求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并在长期的演化中,民族服装越来越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是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服装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和强化。现代社会对于服饰文化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不断追求流行、现代、时髦,民族服饰文化也受到了影响,服饰上的现代化改变是必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民族元素不是简单地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等进行表面形式上的学习,是需要真心地体会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让人们真正从我们的服饰上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明快、鲜活的现代气息。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绚丽多彩,款式多种多样,制作精美绝伦,它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服饰的制作上,从原料选材到面料制作、服装款式、装饰等方面都就地取材。以捕鱼为主的少数民族以鱼皮为衣并加以不断革新发展;从事狩猎的少数民族用兽皮、兽筋缝制衣服;以畜牧业为主的的少数民族用牲畜皮毛制作服装;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缝制衣服。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款式和色彩上多种多样。北方民族以坎肩式长袍、短衣和长裙为主。这些少数民族服装除了适于气候及生活需要外,更注重服装的装饰美,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绣出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这也增加了少数民族服装的装饰性。同时,在辅料的选择、色调的搭配、款式的构思和风格的体现等方面,各个少数民族的理念也不同。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服饰的考虑上更突出实用性,在款式上追求简洁、朴素、耐用,色彩多选择冷色基调,服装体现出地域性的厚重感。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于热带区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面料轻薄,色彩多明快而对比强烈。

服装设计师要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巧、穿着理念,还要考虑舞台上独有的特殊环境。首先是距离;二是舞台灯光环境。距离是指相对于生活服装而言的距离疏远,它要求服装做工较细腻,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更注重细节。而舞台上的服装则因观众距离较远,因此服装在款式、色彩、图案、装饰等设计上,就应采用夸张手法。尤其是少数民族服装更要突出款式、色彩、图案、装饰。为烘托舞台气氛,舞台灯光常常需要变化不同的色彩,各种光色都会反射到舞台的服装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服饰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款式向着短装化、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等特点发展。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保留民族文化的元素,还需要在款式、颜色、面料上进行现代化搭配,在款式、颜色、面料搭配上突出现代化的造型美感。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符合现代化民族服饰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即要保留民族服饰的各民族元素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还要加强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手段。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要想居于国际的服饰文化舞台之上,就要把带有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文化创作中,这也是民族服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柄崭新利器。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中国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应该继承有生命力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只是把“传统符号”作为装饰语言,简单地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复制。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恰到好处,既要继承民族古老博大的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尚前沿的脉搏,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演艺市场在突飞猛进,舞台上作为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同样进入了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样随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总体发展而发展,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要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新的舞台演出当中。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9

服饰图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语言之一,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智慧与技巧,融合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观念,表现出人们的崇高理想与愿望,体现出人们的追求与向往。服饰图案所折射出来的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群众心理、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等,远远地超出了服饰图案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者多数都是深入生活,他们热爱生活与艺术,但是又不会将艺术设计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们设计服饰图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自身的理想世界,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塑造的形象,虽然他们的生活会遭遇艰辛坎坷,但是它他们依然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多数会运用美丽、充满诗情画意、吉祥的题材,或者象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者是有着纳福招财的含义,其情感内涵反映出人类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热爱生活、故乡、讴歌正义等始终是其主题,很少会出现眼泪与伤痕,这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的向往与坚定积极的信念。而这种积极乐观的信念,是与他们富足的小农经济水平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稳定性决定的。与现代工业经济比较,民族地区小农经济虽然处于一种滞后的经济形态,但是它始终是少数民族人民一直以来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形态。而在这种经济形态背景下,只要风调雨顺,人民都可以保证自给自足,并不需要过多的社会交换也可以生活下去。由于在这种生产力水平的约束下,少数民族群众很容易满足于生活现状,只要捕到一只动物就有极大的愉悦感,可以饱餐一顿就是人们最大的幸福,每户家庭的最终追求就是“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虽然人们的生活艰苦,但是他们内心渴望幸福的理想并不是虚无的,而是现实直观的,渴望实现的。因此,即使人们在艰苦的岁月中,也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希望,丢掉悲伤与绝望,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美好未来。虽然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单调,但是他们始终将自己的生活设定在理想化的氛围之中,创造出的这种精神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他们托物言情,将主观思想与理想倾注到服饰图案中,将这种物化了的人们美好理想的吉祥图案设定成民族服饰的图案纹样的主题,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题材。就像我们所说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些吉祥的寓意融入服饰图案之中,将抽象化作具体,将少数民族追求幸福、爱情、和谐等抽象的含义,利用人们所喜爱的具象题材表现出来,有着巧妙的构思,吉祥的图案寓意,流露出本土文化的质朴之美,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与个性。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涉及到各方面,花鸟鱼虫等内容十分广泛,有些象征着自由、爱情、家庭,有些寓意长寿、吉祥。这些图案表达出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观者产生美的享受。一些服饰图案以谐音来表现出吉祥的内涵,例如“三羊开泰”,是用三只羊围着太阳构成的服饰图案,羊与阳谐音,开泰表示交好运,这幅图案寓意着幸运。图案“五福捧寿”是五只大蝙蝠围着一个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寓意着人们富贵长寿。图案“连年有余”是描绘了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鲤鱼,旁边有一朵莲花,连与莲同音,鱼与余同音,代表了人们渴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另外,一些民族服饰图案会暗喻美好的事物,例如石榴、葫芦等果实寓意着多子多孙;龟、松树等寓意着长寿多福等。壮族服饰图案“鱼仔多多”是一条大鱼腹中有许多小鱼似的斑点,象征了子孙就像鱼肚子里的鱼仔一样多。因为鱼类繁殖能力很强,产子数量多,被人们视为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所以“鱼仔多多”象征了家庭人口繁荣,其他民族服饰中类似的象征图案还有“花好月圆”“麒麟送子”等。

服饰图案中的自我抒写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自我抒写是其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在许多民族服饰图案中,看到“人形”的纹样,并且以黎族服饰图案体现这一特征最为明显。“服装图案的主题是以人类、动物、自然还原剂与人们心中定型的物体居多。女性群体穿的裙子上的纹样主要以人纹为主,据说是象征了人丁繁衍,并且用深色的线用夹牵法来展现出反差较为明显的明暗感。”民族服饰中会出现简单的线条来表现出人的形状,具有极高的抽象特征。与其他图案纹样相比较,人形图案往往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我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经常先于对自身的了解与认识,当一个民族的艺术中开始出现了展现人们自身的样式时,就表示这个民族对于世界开始深入思考了。民族服饰中人形图案的出现反映出民族艺术逐渐从单纯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变为对自我的抒写,这种内涵在黎族服饰图案中表现更加明显。黎族服饰中人形图案除了具有象征人丁繁衍的含义,还有更深入的民族精神的内在诉求。在黎族一些典籍中记载,这种人形纹饰代表着从事巫术的祖先,有些人却认为这是祖先留下的影像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服饰图案中除了具有人文内涵,还包含了其他文化内涵。

服饰图案中的社会性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表现的审美艺术,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演变的,服饰图案自身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不同民族的服饰,不管是瑶族的贯首衣还是傣族的筒裙,亦或是苗族的蜡染,都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受到本民族文化、宗教崇拜、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支配。我们可以认为不同民族是用不同的形式创造了文化,其中包括自身的服饰、图案,而不同的文化也会用不同形式创造着民族。例如苗族的纺织刺绣图案十分丰富,主要的图案有一百余种,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而民族服饰图案纹样可以传承与发展,自身就展现出这个民族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例如瑶族的白裤瑶的男子到现在依然穿着绣有象征着血迹的五条红色条纹图案,女性穿着有蜡染与刺绣而成的印章图案的贯首衣,这些图案代表了自己祖先奋勇抗争的精神。

服饰图案中的色彩运用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篇10

【关键词】民族服饰图案服装设计教学应用

前言

近年来,“中国风”时尚服饰在全球范围内盛行,民族服饰图案也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民族服饰图案,并使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有效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为高校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提供借鉴。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民族服饰图案的艺术价值

(1)民族服饰图案既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要满足人们从精神上对自身的护佑需求;

(2)基于象征、指示等的需求,人们将民族图案置于服饰之上,譬如人们将图腾图案置于服饰之上。

总的说来,民族服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已成为当下设计师设计的灵感来源。

2.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价值

关于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近年来,我国很多民族服饰图案元素已被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引用,并已成为其设计作品的主要灵感来源。许多服装设计师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吸收、借鉴,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服装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饰艺术审美又回到了民族传统审美时期。服装设计师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设计出时尚感十足的服装。譬如,服装设计大师Jean-paulGaultier以我国民族服饰图案中的刺绣花卉图案和流苏为基础,结合金色水貂皮,设计出了既有东方韵味,又具有西方特色的服装作品。

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的服装产品在国际服装舞台上屡见不鲜。民族服饰图案以其特有的绣、绘、刺等工艺手法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已成为国内外设计师广泛关注的焦点。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色彩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色彩,且多数采用鲜艳的色彩,多采用红、黑、蓝以及黄的色彩基调,而其他颜色被处理形成细小的星点形式。这种服饰色彩模式可以形成艳丽明快的色调,使服饰充满生命力,充满节奏感。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以民族服饰图案色彩为基础,结合艺术风格要求,采用计算机手段,针对性进行原有色彩的消减和增强,使其相对于生活原型,具有更加强烈,更加鲜明的表现形式;还可以采用色彩渐变以及组合的形式,进行图案的夸张变形;也可以增强不同色彩的搭配效果,包括增强色彩对比流动感以及主题的合适度。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色彩创作理念和传统色彩与现代服装设计时尚化相结合的理念。对于民族服饰图案的使用,可以进行颜色直接提取,直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然后进行色彩的渐变,如图1所示:

图1直接从民族服饰图案中提取颜色,并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的色彩渐变模式,既可以展现民族服饰图案的传统色彩美,也可以体现现代服装色彩的时尚美。

2.寓意及象征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寓意及象征性的应用指的是寄托传统服饰的纹样,表达传统服饰的隐含意义及象征意义。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图案主要用于体现这个民族的审美,并采用形象的比喻进行寓意。

以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为例进行分析。在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关于“蝴蝶妈妈”的造型丰富多样,但均代表苗族祖先的含义;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关于花的含义则表示美好的事物以及美丽的少女;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鸟则代表了自由和快乐的含义;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石榴则代表人丁兴旺的含义。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图案,帮助学生分析民族纹样的意义,使学生对民族服饰图案中的象征性及审美性进行吸收,并促使学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这种具有寓意及象征性的图案。此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采用具有寓意及象征性的图案,有利于开发具有使用价值的现代民族元素服装,促进民族服饰的艺术传承。

3.图案造型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类型。对于民族服饰图案既有动物、植物、花卉,也有人、几何等纹样;对于民族服饰图案的造型则多姿多彩。因此民族服饰图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教师往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譬如CaD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一般采用直接引用、抽象变化、夸张变形及简化归纳等方式,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与民族服饰图案的融合。如图2所示为图案造型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图2中,右侧的图片则是以现代数码技术为基础,结合简化归纳、夸张变形、抽象变化等方式,将民族传统服饰纹样进行艺术再加工,按照现代人的心理特点,进行部分纹样的汲取,使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行展现。这使得现代服装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具有动感。图2左侧的图片则是一幅动植物组合纹样,是以红色为基础,采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丰富的内容及绚丽的色彩,从而向人们传达生机盎然的和谐美及动态美。

4.工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民族服饰图案属于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民族历史感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制作角度来讲,我国的民族服饰图案则主要采用织、绣、挑等工艺技法。所谓织是指使不同颜色的经纬线通过简易的织机编织模式形成多种图案;绣则是指采用丝绵等彩色线,通过小细针,在织物上进行上下穿刺形成各种图纹或者形成文字;挑则是指以织物经纬线交叉形成网眼作为基础,通过丝绵等彩色线挑出“×”字形或“-”字形的小单位,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不同的工艺热点,因此形成的图案艺术格调也具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使学生采用民族服饰图案中的传统工艺,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充分了解民族服饰图案的工艺价值及工艺特点,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结合数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手段,使民族服饰图案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应用。以“绣”为例,如图3所示:

图3则是以民族服饰图案工艺绣为基础,采用photoShopcs5软件进行图案的采样处理,形成的新图案,图案的工艺没有变化,只是对民族图案工艺直接使用,形成的新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

结论

民族服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针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其次提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提高民族服饰图案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民族服饰图案中色彩、寓意、图案、造型、工艺等方面,研究了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相关人员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秀清、刘正:《中国织绣服饰全集5(少数民族服饰卷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马蔚华:《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民族服饰研究》2012年第1期。

[3]周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1期,第88-91页。

[4]张艳芬:《广西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第9期,第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