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50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元,贷款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家,其中

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的广泛和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1.金德环,许谨良主编.2001金融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2

摘要:在分析银行业大数据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电信行业大数据的特点和应用,梳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主要需求,结合需求设计提出16项具体的场景化应用,最后介绍了部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实际案例。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业;电信行业;场景化;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

1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1.1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16.0%,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体行业发展良好。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重塑银行业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新兴渠道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柜员服务,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占比已超过80%;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借贷等业务快速扩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管道化危险。因此,银行业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即从原来的账务性、交易性处理转向经济生活全场景化的服务。面对压力,银行业积极探索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增长和市场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分支,银行业创新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服务好客户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的出现则为银行业充分利用数据手段提升客户服务效能、拉动业务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也成为大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

1.2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从应用维度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客户精准识别画像、产品精准营销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从应用领域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的业务需求分布于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从银行业实际需求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平台和数据3个维度。现阶段国内外银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拉动银行业务快速增长。如建设银行已经实现在实时数据仓库上对客户经理做实时的数据提供和交付,并设计6类数据应用模式,包括挖掘类、数据实验室、机器查询、仪表盘、固定报表、自动查询等。中国银行则通过打造中银开放平台,将中国银行的大数据整合开发为1000多个标准的api接口,在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开展的同时,探索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提供api接口服务。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a)随着客户交易行为越来越线上化以及第三方支付与店商的合作,银行对客户交易行为的了解相比以前减弱了,银行业急需通过多维度数据资源补全客户行为画像。b)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银行业大数据需要使用个人类数据较多,如何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和信任,即合法合规利用大数据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也是银行业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c)银行业积累了较强的数据研发能力,基本都已建完备的数据平台。但银行业细分业务场景繁多,如何将大数据与细分业务流程融合,寻求大数据业务合理的切入点,是目前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2电信行业大数据特点及应用现状

2.1电信行业大数据的4V特征

按照业界常用的方法,从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密度(Value)和多样性(Variety)4个维度分析电信行业大数据。a)体量:电信行业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和覆盖广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累计达到13.278亿户,全国宽带用户累计达到2.76亿户。同时电信行业用户覆盖国内各级自然行政区域及国外漫游区域,数据采集基本不受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b)速度:电信行业在多年处理用户信息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计费、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多维度建设,已经建成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地对外提供数据加工和挖掘服务。c)价值密度:大数据以低价值密度为主要特征,电信行业具有相对优质和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资源。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已100%实现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此外,电信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其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为号码就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有终端iD作为移动通信网业务属性而存在。d)多样性:从数据来源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来源涵盖B域(Businesssupportsys),o域(operationsup⁃portsys),m域(managementsupportsys)。从数据类型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分类包括消费、位置、终端、网络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维度间存在强关联。

2.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应用情况

电信行业大数据因其数据质量高、数据应用经验丰富已经在许多细分行业得到深入应用,如表1所示,此处结合电信行业数据类型,对部分目前使用电信行业大数据较多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

3.1应用思路

在为银行业设计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时,应该立足电信行业已具备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应用场景,寻求电信行业大数据与银行业务流程的结合点,完成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

3.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主要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电信行业在银行业的主要应用可分为6类,分别是精准营销获客、用户特质描绘、消费信用评估、欺诈识别防范、智能投顾辅助和业务运营优化。a)精准营销获客:利用电信行业积累的用户消费、信息等数据,结合营销产品和计划,通过电信行业设定的用户标签筛选重点目标客户群体,然后开展精准触达营销。b)用户特质描绘:利用电信行业用户标签,完善银行业已有用户画像库,为后续开展针对和营销提供数据参考基础。c)消费信用评估:将用户在电信领域的消费、投诉等历史记录,作为银行业客户消费信用评估的重要参考维度,辅助银行开展互联网借贷等新业务,或者直接通过api接口比对验证用户在电信侧的相关数据。d)欺诈识别防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欺诈识别预防。利用电信行业用户位置、朋友圈等有效数据,合理设计场景,辅助识别金融欺诈行为,避免银行客户损失。e)智能投顾辅助:依托电信行业完整的用户画像,为银行业开展智能化投资理财提供用户分群参考。f)业务运营优化:利用电信行业的位置数据以及积累的poi数据库等信息,辅助银行业开展日常业务运营优化,如网点选址、市场分析等。

3.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通用场景化应用

基于上述6类应用场景,本文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充分研究银行业务场景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共设计提出16项银行需求较为急迫的通用场景化应用,对场景化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4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案例

4.1银行客户征信

4.1.1应用场景银行在信用卡用户开卡、银行账户开立或者金融借贷发生时,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判断用户提供的部分初始信息是否准确,进行金融业务的事前风险防范。

4.1.2应用方案数据传递:通过api接口传递数据,传输协议使用Soap。银行客户通过调用接口完成数据征信。

4.2银行电子交易风控

4.2.1应用场景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存在用户交易确认短信被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截取的欺诈场景,如植入木马、复制Sim卡等。通过引入电信运营商的位置大数据服务,可在银行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实时比对用户登录电子银行、用户接收短信以及用户操作U盾等交易环节的位置数据,然后通过比对各交易环节位置数据,通过位置差值触发和阻断可疑交易。该思路同样适用于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交易等。

4.2.2应用方案引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以后的电子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运营商处位置和银行获取的用户交易位置进行比对,在发现距离超限后,银行实时阻断和挂起交易,减少欺诈的发生。

4.3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完成银行客户精准分群

4.3.1应用场景某银行希望对其部分有潜在理财需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前,进行精准分群,针对不同属性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进而提高电话营销的成功率。

4.3.2应用方案基于客户应用场景,在进行客户分群时共使用个性化定制标签34个,包括近3~6个月出账收入、触媒偏好、在网时长、终端类型、访问特定类型网站情况等,数据类型涵盖用户身份属性、终端基本属性、位置状态、上网行为、兴趣偏好等。最终,通过使用上述标签对银行提供的客户样本进行分析,完成客户精准分群如表5所示。按照营销产品属性,将样本用户分为4类,分别是关注商务应用类网站、关注炒股类app、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和关注××银行app,针对分群后的不同用户,建议银行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如针对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的客户,建议通过外呼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4.4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风控模型帮助银行开展贷前授信评估

4.4.1应用场景

银行在提供小额信贷、消费贷等面向个人的灵活类型借贷时,需要通过一系列风控模型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电信行业大数据可帮助银行从移动号码维度出发,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

4.4.2应用方案

参考银行业借贷业务场景,贷前审核分为身份核实、授信额度信用评估两部分,由于个人信贷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对用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比还款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提炼电信行业侧与用户小额借贷等个人借贷行为相关联通信信息行为属性,构建风控模型,经过模型能力训练,部署至实际数据生产环境,在借贷业务场景下调用模型接口,为银行提供风控参考。

5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保持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聚焦融合行业特色的场景化应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可有效助力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帮助银行业创造更多价值。通过跟踪银行业实际业务需求和新业务发展,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将同时推动2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庞引明,张绍华,宋俊典.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6(10).

[2]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孙妮,康守松,刘晓峰.数据资产视角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2):79-81.

[4]张晋.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18(11):93-93.

[5]陈涛,鲁萌,陈彦名.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7(1):130-134.

[6]廖慧,李娜,王蓉.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技术,2016(3):8-12.

[7]穆致君,何阳,杨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46(1):8-12.

[8]陈科帆,周洪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6(1):63-67.

[9]吕良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应用及变现探析[J].通讯世界,2016(13):75-76.

[10]范济安,李卫,魏进武.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发展战略[J].信息通信技术,2015(6):5-12.

[11]魏进武,靳淑娴,张基恒,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及运营商落地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5(5):9-12.

[12]王熙.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大数据应用落地,运营商试水大数据经营[J].通信世界,2015(1):34-34.

[1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14]余韦.基于电信大数据的位置类应用服务策略[J].移动通信,2015(24):77-81.

[15]张雅.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者,2015(2).

[16]胡为艳,艾民,周光彬,等.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40(1):95-101.

[17]施恋林.大数据征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中国电信业,2016(12):46-46.

[18]黄志凌.大数据思维与数据挖掘能力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征信,2016(6):1-7.

[19]蒋耀萱.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85-87.

[20]孙畅.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情,2016(29).

[21]汤雅妃,魏进武,张云勇.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7):47-52.

[22]桑宏伟,刘占强,曾毅,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分组网络安全及ip性能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1):32-38.

[23]邵许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3日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具有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占用经济资本少,可以为经办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和保证金存款等优势,一段时期以来,该项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品种之一。但是,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业务的健康发展,潜在风险亟待关注。

一、认识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承兑申请人的付款委托,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贸易背景真实性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基本要求,是合规经营的基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贸易背景不真实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虚增,尤其是当企业资金链断裂时,银行方面的风险敞口增加,随着风险的不断暴露,处理不当会带给商业银行巨大经济损失。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让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建立在真实贸易背景基础上,既是内外部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防范票据风险的重要措施。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表现

企业承兑总量与其经营规模不匹配;前后手之间的交易不合理;购销合同或增值税发票虚假、购销合同或增值税重复使用多次开票;合同、发票、汇票的日期、金额和双方名称的逻辑关系不合理;承兑保证金、汇票到期解付资金不是承兑申请人自有资金;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利用关联交易开具符合银行合规性要求的“真”合同和“真”发票,但实际为利用虚假贸易背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原因及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压力逐年加大,经办机构在业务考核压力下,对一些产品的营销未考虑客户的需求,而是从完成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经营考核指标出发向客户搭售,导致放松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也为少数客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提供可乘之机;二是经办人员工作不细致,没有认真审核贸易背景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确认;三是当前经济下行,部分客户资金流动性减弱、抗风险能力下降、违约概率增大,急需周转资金,个别客户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单纯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套取银行信用。

为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客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脱离客户的实际经营。同时,因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可能导致信贷资金不能按时收回。

四、判别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几种方法

(一)从客户的银承业务总量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需要分析客户承兑总量是否与其基本需求一致,从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与客户经营规模的匹配度上整体考量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方面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统计客户在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根据其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和增值税率,判断客户实际的采购支出金额,结合客户其他信贷业务分析其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是否与采用银承结算方式支付的货款金额相匹配;另一方面分析客户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是否超过其当年或同期经税务认证的进项增值税发票含税金额。

(二)通过审核交易合同和发票识别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交易合同,要关注客户所签购销合同是否符合其经营能力和经营规律,需要注意合同标的物是否属于该客户的营业范围,标的物价格是否在市场合理范围内,交易双方是否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是否具有交易该类合同标的物的合理性。查询发票真伪,可以实地走访开票税务机构或拨打“12366”纳税热线电话,需要核实发票是否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购买,所提供发票或开票金额与税务机关采集信息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增值税发票先开立后作废的现象。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银行压力测试;承受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86-04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动向

(一)房屋销售价格增幅有所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从1月的9.5%上涨到4月的11-8%,其中3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达到阶段性高峰106.59,之后在一系列政策调整下,涨幅有所下降,在11月下降到7.7%,国房景气指数和房价同比增幅基本回到了2009年末水平。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与住宅市场供应量增加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351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3512亿元,增长33.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2%;同时,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5.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1%;房屋新开工面积11.94亿平方米,增长63.1%;房屋竣工面积3.69亿平方米,增长1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9亿平方米,增长8.1%。

投资和新开工面积的大幅增加将导致当前和下一阶段住宅市场供应量的大幅增加。

(三)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量波动反复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8%;与上述数据对应的两个现象是,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速还高达38.2%,而另外,前三季度全国办公楼销售增长27.0%,商业用房销售增长33.2%。显然,商品住宅销售受2010年调控政策的冲击较为明显。

前三季度,各地商品住宅市场大体都呈“u”型走势,即使十月这个传统热销月份,“新国五条”的推出仍然影响到了市场行情。

但应注意到,房价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显得相对滞后。在调控政策下,2010年6-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处于稳定、甚至略微回落的状态,9月份该指数又略有上涨;同时,该指数同比仍在上涨,只是涨幅有所放缓。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201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50504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国内贷款9398亿元,增长27.2%;利用外资452亿元,增长26.0%;自筹资金19123亿元,增长49.7%;其他资金21531亿元,增长22.3%。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2185亿元,增长18.7%;个人按揭贷款6391亿元,增长19.6%。

(五)房贷新政相继出台

2010年,国家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其中被广泛关注的包括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调整、“国十条”的出台、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人房贷二套房认定标准的明确、九月“新国五条”以及即将出台的物业税与房产税等。新政策主要的目的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满足民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也反映了今后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趋于规范。

(六)2011年房地产市场趋势判断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为房地产行业拟定的总发展基调是:“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应从“保增长”转向“保民生”,房地产产业定位将出现根本性调整;从供求关系上,2010年不仅房地产投资增速赶超了销售增速,投资额也超过了销售额,加之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计划扩大了81%,在这种趋势下,2011年供不应求的市场矛盾将得到一定缓解。

鉴于以上分析,在调控政策下,虽然短期全国房价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调,但是从市场发展趋势看,各地的供求矛盾已有所缓解,库存普遍有所上升,而企业资金最充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金流开始有恶化的趋势,随着资金的日趋紧张和存货压力的日益增大,行业正越来越靠近降价的临界点,2011年的房价出现回调将是大概率事件。不过,虽然房价出现回调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从中央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初衷以及中央在调控中的掌控力来看,房价会适度回调,然而深跌和暴跌的可能性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现状

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由于具有对关联产业的强势带动效应,及对短期经济增长指标具有的明显促动作用而备受政策扶持,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带动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飞速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从2006年以来呈现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如表1),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银行房贷有其自身的业务优势,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庞大的信贷规模,即使不良率仍相当低,但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存在全面系统性下降的风险下,如果银行监管不力,风险管理不到位,不良率将会跳升,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对我国整个金融系统及房地产业都是很大威胁。

基于此,本文将利用银行压力测试分析当房价下跌不同幅度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的影响,来判断其面临的风险大小,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房价下跌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带来的影响

(一)从借款人违约成本角度分析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方式主要为按月等额还款和按月等本还款两种。其中按月等额还款和按月等本还款的贷款本金偿还情况如下表2,从表中可以看到,借款人按月等本还款在第3年、按月等额还款在第4年所支付的贷款本息就已接近或超过贷款本金的一半。

另外,借款人在购买房产时还需要支付契税、维修基金、过户办证等大约4%的相关税费,而购买二手房则增加了中介机构费、营业税、卖方税费等成本,以上成本大约占购房总价的4%-6%。

从借款人违约成本角度分析,当房价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借款人已经支付的首期付款、贷款本金累积额、交易费用时,借款人才有理性违约的必要,而此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才面临系统性违约风险。在我国,由于购置房产投入的资金和成本相对较高,即使借款人在一年内违约,其至少损失25%以上,因此,只要存在真实交易,即使房价下降20%-30%,借款人违约成本仍然较大,选择理性违约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压力测试简介

1.定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oSCo,1995)指出: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最不利的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重挫)时,所产生的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ioSC0(1999)具体补充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加以认定

并量化。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2000)则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衡量潜在但可能发生异常损失的模型。

2.我国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压力测试的框架设计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压力测试框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借款者行为模式的分析、对违约损失的模拟等。

宏观经济变量预测主要是指对房地产价格、房贷利率波动的预测,以及其他对银行房贷构成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对银行资本账户的影响都会间接通过房价、贷款利率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借款者行为估计主要是对借款者个人特征,如收入水平、年龄、职业等决定其违约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对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

3.银行压力测试的步骤与程序

(1)确定数据的可得、正确以及及时性。

(2)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事件是指一些可能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等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利条件,它往往由金融机构通过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不利事件,或由专家根据经验假设产生,比如房价下跌、经济衰退等。

(3)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压力测试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敏感性分析,即单一因素分析。此方法假定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比如利率、汇率、房价等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动时,分析银行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来揭露银行风险暴露程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二是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假设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不利事件比如资产价格下跌、GDp下降以及金融危机发生时,分析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

(4)确定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会对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产生影响的变量。具体到我国银行业,影响其收益的风险因子常见的有违约概率(probabilityDefault,pD)、违约损失率fLoSSGivenDe-fault,LGD)及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atDefault,eaD)。

(5)选择假设条件。即设定某压力情景的冲击幅度。

(6)依照新的压力情景重新判断银行的损失大小、赢利能力变化。首先需要确定情景参数(GDp、利率上升、失业率上升、房价下跌、股指下跌等)和风险因子(pD、LGD、eaD等)之间的联系,然后确定风险因子对资产组合价值损失等的影响关系。具体就是eL=pD×LGD×eaD,其中eL(expectedLoss)为预期的损失。

(7)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衡量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即判断银行的准备金能否覆盖在特定压力情景冲击下银行的预期损失,如果不能,再判断银行的资本金能否覆盖该损失。

(三)利用银行压力测试检测房价下跌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影响

本文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分析当房价下跌时该行面临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对这两类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依据上述的银行压力测试的步骤,设定相关的参数并确定相关的数据:

1.确定测算数据以2010年3月31日该分行人民币贷款数据为基准。

2.设计压力情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利率由央行制定,短期内不易变动,同时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和借款者特征短期内也保持稳定,因此本文仅选取宏观经济变量中的房价进行压力测试。

3.选择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房价变动对该行房地产贷款的影响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4.确定LGD、eaD、pD等风险因子的取值。按照BaSeLⅡ的有关要求,房地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LGD统一取50%,房地产开发贷款LGD统一取45%,eaD取贷款余额作为近似,pD的取值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主要根据压力情景假设前提,观测LtV(贷款房价比率)和DiR(月供工资比率)的变化,建立不良贷款余额与pD(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专家判断法进行压力分析。

以2009年3月底贷款客户为基础,计算出当时每笔贷款的LtV和DiR,得到贷款分布情况,见表3。

其中对于LtV,利用如下公式:当前房价=200X年x月房产评估价×(当前房价指数/200X年x月房价指数)。

对于每笔贷款,检查其一年内还款情况(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出现逾期90天或以上的状态为1;否则为o。可得出如下的pD账户分布,见表4。

将表4除以表3,即可得出每一个LtV/DiR的组合相对应的pD概率,见表5。

5.选择假设条件。我国银行压力测试是在三种假设情景下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质量的迁徙情况进行检测。具体分为,轻度压力环境,即房价下跌10%;中度压力环境,即房价下跌20%;重度压力环境,房价下跌三成。

6.依照新的压力情景判断银行的预期损失。在房价下跌10%、20%、30%的情况下,计算pD的值,然后利用eL=pD×LGD×eaD,计算银行预期面临的损失。

7.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衡量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该支行的房地产贷款损失准备金为9.6370亿元。

(四)压力测试结果

该分行到2010年3月31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4.8341亿元。通过计算,压力测试结果见表6。

测算结果表明,在轻度和中度的测试环境下,房价的变动对该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影响不大,即使到了严重压力条件下,该行信贷质量也并未超过警戒水平。

(五)结论

通过借款人理性违约成本分析和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样本的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来看,房价出现30%左右的变动仍将对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影响不大。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6

教学设计与目标是一种愿景的调整过程,设计中反思、协作,逐步地明晰目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协作关系,是目标与设计两个过程的逐步递归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学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情景相互脱离,学习者关注到的是惰性知识,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通过教师强加给学习者,因此实验教学做到了情景的设定和营造,为学生学习创造了环境;另一方面,惰性知识孤立与知识结构之外,使学习者难以进行创新。而情景教学,构造有意义的情景教学内容,而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和独特型导致教学情景难以重复,学习者根据教学情景不断生成知识概念,因而有很明显的情景性和随机性。实验教学的功能情景,正是对情景教学的这种独特性质进行诠释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所构造的情景具有同化和顺应经验的作用,工具、信息资源和环境组成一定的情景,学习者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建构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必须建立自觉的主体,自觉的主体成为信息、情景的加工者和能动的思考者。情景的创设是强化建构知识的关键,而按照H.messner的观点,认知结构的建构可以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而情景的变化就是认知建构的关键。给学习者一个知识应用范围的情景,促进学习者对应用情景的理解,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教学中,实验场景为学生确立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模拟银行有计划地创设模拟仿真的银行经营环境,提供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场景,通过原始凭证传递、账册电子审批、业务电子记录、业务电子操作等手段,全面掌握银行的业务规则。

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设计

珀金斯认为学习情景由信息库、符号薄、建构工具、任务情景和任务管理者构成,符号薄通过符号界面,将学习所得信息整合起来,借助于建构工具,认知过程得以实现。

(一)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业务面扩展训练利用实验教学环境中的软件实现虚拟的业务环境,涵盖银行主要业务的管理,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完成对银行业务的认识。

(二)实践仿真情景构建按照银行的业务模块设计实践仿真情景,学生与客户发生模拟业务关系。

(三)知识体系自主构建实践仿真模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仿真实践中,学生收集信息,模拟角色,熟悉流程,制定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伙伴。

(四)团队合作,场景信息交流,共享知识构建实践仿真模拟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对学生在仿真模拟中的知识构建,通过小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实践完成后,小组根据讨论的情况,提交总结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表达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安全性为重要前提,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实践不可能进入银行真实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仿真模拟的必要性。

三、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为培养能在国内外金融企业从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这除了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需要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的学习平台才能更加高效率地达到培养这种复合人才的目标。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平台的搭建,开展高端金融课题研究、证券投资研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的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把科研的成果有效转化到行业应用中来;同时在实验室工具搭建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和教学软件的提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教育。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项目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

四、实践基础模块的设计

情境认知能更大程度地弥补认知中依靠规则和信息描述导致的情景单调,通过重视文化和情境进行有意识地推理和思考,可以完善认知的情景单调。情境认知充分利用了人对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兴趣,个体心理的这种兴趣导致情境认知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存在着共鸣点。情境认知是个体认知在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建构。知识的建构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聚,而是以社会成员角色为基础的一些列适应变化的表征。知识是通过情境认知进行新的定位,知识高度相关与情境,从而知识变成了人的认知协调过程。学习迁移是新颖情境中学习的重构,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可以更好地建构学习过程,情境中的学习迁移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延续性。个体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更换和建构取决于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为了很好的展现教学情境,《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课程对实验模块进行了情境设计。突出实践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展现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情境。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实验中心情境教学中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实验基础模块、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电子银行模块、管理模块、分析决策模块。这六个模块是课堂教学和仿真实训的重要情境,六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辅助和作用,同时对应真实银行工作环境和岗位,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和电子银行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分析决策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后台业务。商业银行实验中心以仿真模拟商业银行各项综合柜台业务及研发、投资和风控部门的业务为主,兼具业务培训、Vip客户体验投资功能,在软件配置上选用一系统国际最先进的创新金融工具进行整个软件环境的搭建,通过这些模块共同搭建的实验中心的整体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实验中心的整体化和仿真性。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软件资源众多的问题,实验资源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的监控、学生考勤等工作会给实验室老师或管理员增加更多的负担。《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实验平台中,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和先进的用户管理设计,将系统内外的各种软件系统软件按类别纳入到金融实训管理平台内,同时辅以万能大屏控制系统,方便高校风采展示;通过强大的银行产品培训系统,达到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最后利用银行业务评测教学系统实现对学员银行业务掌握情况的自动评测、考核及统计。

五、商业银行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面金融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舞台。

(二)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基础理论和银行、保险业务知识,让他们今后能从事银行柜台、银行信贷、保险、保险经纪、保险核保与理赔、理财规划等专业高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业界合作方面依托金融综合实训基地,充分运用院校在区域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针对业界开展短期专题性培训业务。邀请海内外财经领域学者、专家、教授和业界精英,基于学院提供的实战应用资源和先进实验培训环境,可以开展一系列热门课题,开展高端热门的财经创新培训课程。

(四)教学方面维果斯基认为,人对于要面对的问题与自己的能力可能存在差距,而自己的能力可以借助最邻近发展区,去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问题就是不停顿地将人的智力进行阶梯式的引导,“最邻近发展区”类似于脚手架,教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脚手架之间递进。以概念框架为基础建立问题情境,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沿着情境逐步建立概念和认知,在情境中要通过对话协作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对学习进行评价。这些是支架式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认知周围环境中,对外部世界的构建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适应的,人对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同化”与“顺应”。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以修改或创造为主的顺应过程就帮助人去寻找新的平衡。建构就是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平衡建立的。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背景;职业背景;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类型: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2-0085-08

一、导言:文献综述与评论

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从成因上分析有凯恩斯主义者强调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货币主义者强调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einflation)。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论战中,规则论者强调通货膨胀的可控性,认为因为短期菲力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货币供给外生性情况下,央行有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由于动态不一致(dynamicinconsistencytheory)以及政治经济周期的作用(thepoliticalbusinesscycle),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有制造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和产出的动机,因此建议实施货币政策规则。Rogoff(1985)提出将货币政策委托给既有相机抉择又有灵活性的保守的中央银行家,则事后通货膨胀可以下降。其逻辑关系是在央行独立性、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保守银行家决定货币供给,其偏好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保守中央银行家(中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偏好,或者说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bias)如何决定?理论上影响偏好的因素很多,比如公众态度(maierandKnaap,2003;maierandBezoen,2004)、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来自银行、保险、政府等,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给与的权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两者权重不是很明确)、政府偏好对保守中央银行家的影响程度,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自身的教育与职业背景等(Belden,1989)。国内外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对通货膨胀已经做出了大量研究,而本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与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基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早期所受的教育影响了他们对于通货膨胀危害性的理解和认识,且后天的干中学效应(Learningbydoing)没有改变其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劳动经济学文献显示,个人教育和职业背景在个人提升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ildea,1990;Havrilesky,1990)。而职业背景不仅加深了他们及其所在行业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和认识(如房地产等行业明显喜好通货膨胀),更主要的是他们代表了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国外学者最早研究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是Belden(1989),他发现,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以投票决定经济政策时,委员的教育和职业背景、目前经济所处的状态等对投票有决定作用。Gildea(1990)、Havrilesky(1991)和Chappell(1995)研究了教育、职业背景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Ghlmann和Vaubel(2007)分析11个国家和欧盟1973―1998年的数据,发现: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从最长职业背景考虑,在5%的置信水平内,保险公司背景和中央银行背景委员比政治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如果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从所有职业背景考虑,在10%的置信水平内非中央部委部门公务员背景的委员,在5%的置信水平内中央部门背景的委员、银行背景委员和保险公司背景委员,都有负的通货膨胀倾向;在1%置信水平内,中央银行背景的委员也有负的通货膨胀偏好。中央银行背景委员比政治家有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在综合考虑了教育背景、最长和所有职业背景、央行独立性与不具有独立性、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后,他们发现工会领导人和政治家有通货膨胀倾向,相反,来自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委员比政治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尤其是在央行工作的经济学家比一般经济学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法学专业背景的委员比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委员有更高的通货膨胀倾向。研究支持了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但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存在什么关系,国内尚没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从国际比较视角研究中国与他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职业、教育背景分布特点;最后给出简要的政策结论。

二、中国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背景划分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工程学和其它,委员有跨学科学位时本文仅考虑最高学位的教育背景(样本中仅2个人存在这种情况)。考虑中国具体现实,且结合国外文献(Gildea,1990;Havrilesky,1990),职业背景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一是只考虑此人任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前最长的职业背景;二是考虑到样本中此人所有的职业背景,且分别赋予相同权重。职业划分为:银行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经济学者、地方政府官员、中央部委官员、企业管理者、农民、中央银行官员。由于中国1997年才开始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调整也不是很频繁,样本选区从1997―2006年,样本区间比较短。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委员的教育、职业背景资料来自新华社播发的个人简历。样本区间以自然年为单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组成年内有调整的以中国人民银行年底公布为准。

1.描述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5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由以下人员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人、财政部副部长1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2人、金融专家1人;第6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由11人组成,但是2000年开始由12人组成,2001年增加为14人,2002年增加到15人,此后一直稳定在14人。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数从1997年到2006年分别是:11、11、11、12、14、15、14、14、14、14。2003年6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加强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主要变化有:增加国务院分管金融业务工作的副秘书长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增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为更全面、充分反映银行业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代替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据认为调整后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从而有利于发挥其货币政策咨询议事作用,有利于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充分反映社会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制定的意见。

表1是1997―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背景、所有任职与最长任职、年通货膨胀率、年经济增长率、年失业率分布表。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学历结构中经济学占绝对优势,为56%,各年总体稳定在7人左右,工科背景一直稳定在2人,占15%左右,再次是管理学与法学背景的委员。经济学背景占绝对优势是因为经济学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体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其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相关系数很大,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按规定多由经济金融部门人员组成。从最长任职经历来看,中央部委、银行和央行占前三位。一个显著变化就是:2001年以前,曾长期任职于银行的官员比例很大,36%左右,但是2001年后,有银行经历的官员只占不到10%;相反,中央部委背景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20%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7%。增加中央各部委背景的委员可以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现更多宏观经济部门对通货膨胀的反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央行工作背景的官员所占比例从1997年最初设立时候的19%,提高到2002年的36%,最近几年稳定在20%左右。中央部委和央行背景的委员合计占77%。所有职业背景看,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银行管理者居前3位。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央部委工作背景的人员比例逐年提高,地方政府工作背景的委员各年基本稳定,银行管理者工作背景的人员逐年下降。所有职业背景和最长职业背景人员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特点、中国体制的特点以及中国官员的提拔方式,即看重地方工作经验,同时更加注重把握全局工作的能力。

2.统计分析

Ghlmann和Vaubel(2007)认为,估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偏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区分中央银行是否具有独立性、汇率制度是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央行有很强的独立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偏好更容易体现在通货膨胀上。他们还认为,即使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货币政策委会委员也有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政府提出建议,其对通货膨胀也是有影响的。他们在固定汇率、央行非独立性下对教育背景和最长职业背景的研究表明,在1%置信水平内,法学教育背景人员有正的通货膨胀偏好;在5%置信水平内,地方政府公务员职业背景和银行背景人员有负的通货膨胀偏好。

本文的模型如下:

一些文献认为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滞后期为2~3年(Batini,2000)。Gerlach和Svensson(2003)认为欧元区为9个月滞后期。王志强(2000)利用1990―1997年的月度数据,证明货币供应量对GDp时滞为4个月,对物价时滞为8个月。卞志村(2004)利用1995年1月―2003年3月的月度数据证明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GDp滞后时间为7个月和8个月,对Cpi滞后时间为3个月和6个月。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季度的第1个月份中旬召开例会。如果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或者1/3以上委员联名,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因此,正常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每年至少有4次会议,经济政策至少有4次调整的可能,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几个月的时滞,认为在1年研究的样本期内可以不考虑时滞问题。

本文分别讨论教育背景、职业背景(最长)、职业背景(各种职业背景)以及其组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样本区间较小,教育背景与最长职业背景的组合、教育背景与所有职业背景的组合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本文不予考虑。

从表2可以看出,法学、工科和经济学教育背景对通货膨胀率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显著影响,经济学的影响为0.81,法学为1.1,工科影响为2.2,文学和管理学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显著。回归结果告诉我们,虽然总体上这3个学科都有正的通货膨胀偏好,但是相比较而言,经济学背景的委员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偏好,而工科背景的委员则有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偏好,法学背景居其中。这也许是因为偏向文科的委员对通货膨胀有更深刻的学理上的理解。

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的回归结果显示,最长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中,各变量影响都不显著,即使考虑了经济增长因素后,结果仍然不显著。所有任职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回归不显著,但是若增加经济增长率变量后则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变量和中央部委职业背景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2.2,中央部委背景变量的系数为-0.44,这表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有促进作用,1%的通货膨胀率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2.2%,这也与基本经济理论符合,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中央部委背景的委员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厌恶,这可能与他们对1989年和1994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危害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更加重视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的理念。这也与Ghlmann和Vaubel(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

注:**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显示,考虑了经济增长率后教育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委员会所有任职背景在不考虑经济增长率情况下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最长任职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都不显著。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再列出这些结果。为什么影响不显著呢?Cukierman(1994)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不相关,因此在央行独立性假定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就更不相关了。

还有可能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得货币内生性增强。据统计,中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41.3%上升到2006年的108.5%。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比例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中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见表3。

分析表明,虽然中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业背景(最长任职经历)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比央行独立性强的国家高。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不存在诺德豪斯所谓的政治经济周期,央行没有利用相机抉择政策制造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的动力。Fuhrer(1997)认为通过汇率安排将本国货币钉住价格稳定国家的货币可以成功地稳定通货膨胀。mckinnon(2005)也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钉住美元成功稳定了通货膨胀。

三、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最长任职背景与通货膨胀统计检验不显著,这是由于中国不具备上述分析的一些前提条件。但是正如Rogoff(1985)所说,职业、教育背景对个人的通货膨胀偏好形成是有影响的,理论上与通货膨胀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为此,本文认为进一步的国际比较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与西方大国中通货膨胀率比较低、宏观经济稳定国家的比较研究。对比中国与美国等12个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教育背景,表4表明总体上经济学背景在各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中都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法学。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瑞士都是经济学教育背景占第一位,法学占第二位,管理学占第三位。在中国、工程专业占第二位,这在各国中是比较独特的。而法国、英国等大国都是法学专业背景占第二位。

从表5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大国来自企业的比较多,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更好地反映和听取企业意见,而我国来自企业的委员相对较少;小国倾向于央行官员,与国家经济单一、规模较小有一定关系。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瑞士,任职最长职业背景包括:地方政府、央行和企业等。我国为中央部委、银行和央行。美国情况比较特殊,侧重专家学者,法国、德国侧重于企业。中国侧重于中央部委,也反映了中国央行接受政府领导,统一贯彻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理念。从趋势上看,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和银行背景的官员比例下降,而企业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所占比例增加。而中国如表1所示,中央部委背景的委员比例显著提高,央行背景的官员所占比例也显著提高。

表6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所有任职情况。小国如比利时,丹麦、荷兰和瑞士有央行背景的人员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这与表5是一致的。大国如德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央行背景的人员都占很大比例,法国中央政府、央行、地方政府背景和经济学者所占比例也是较大的,美国来自经济学者、银行、央行与地方政府背景的人员占前四位,中国依次是中央政府背景、地方政府背景、银行背景和央行背景。因此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业背景与西方大国分布基本一致,唯一区别是经济学家和企业背景委员所占比例偏少。

四、结论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劳动经济学理论,即在不考虑外界因素,或者外界因素干扰较小情况下,个人主要依靠自己所受教育和工作经验做出决策。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背景中工科、法学、经济学与通货膨胀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工科有最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其次是法学,最低是经济学。本文研究同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最长任职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不显著,即使考虑了经济增长率后仍然如此。所有任职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率关系中,中央部委工作背景与通货膨胀率显著负相关。

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职业背景、教育背景与西方大国有很强的相似性,即委员职业经历结构广泛,既有地方背景,也有中央、企业和银行背景,体现了大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本文还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经济学者背景和企业背景的委员比例偏少,这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广泛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因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往往分歧较大。现有委员组成中没有企业代表,由于我国是“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占我国GDp很大比例,因此货币政策不能不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

最后,一个新的趋势是,近年来,我国具有中央部委和央行职业背景的人的比例显著提高。这是我国最近比较突出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卞志村.2004.中国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

马光.2003.关于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表现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4).

欧阳矩华.1999.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果[J].上海金融(3).

托马斯LB.1999.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Batinin.2002.euro-areainflationpersistence[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1.

BeLDenS.1989.policypreferencesofFomCmembersasrevealedbydissentingvotes[J].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21:432-441.

CHappeLLHw,HaVRiLeSKYtm,mCGReGoRRR.1995.policymakers,institutions,andcentralbankdecisions[J].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47:113-136.

CUKieRmana.1994.Centralbankindependenceandmonetarycontrol[J].economicJournal,104:1437-1448.

FUHReRJC.1997.Centralbankindependenceandinflationtargeting,monetarypolicyparadigmsforthenextmillennium[J].newenglandeconomicReview,Jan/Feb:19-36.

GeRLaCHS,SVenSSonLeo.2003.monetaryandinflationintheeuroarea:acaseformonetaryindicator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50:1649-1672.

GiLDeaJa.1990.explainingFomCmembers'votes[m]//mayert.thepoliticaleconomicamericanmonetarypolic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11-227.

GHLmannS,VaUBeLR.2007.theeducationalandoccupationalbackgroundofcentralbankersanditseffectoninflation:anempiricalanalysis[J].europeaneconomicReview,51:925-941.

HaVRiLeSKYt.1990.theinfluenceoftheFederaladvisoryCouncilonmonetarypolicy[J].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22:37-50.

HaVRiLeSKYt,GiLDeaJa.1991.thepolicypreferencesofFomCmembersasrevealedbydissentingvotes[J].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23:130-138.

maieRp,BeZoenS.2004.Bashingandsupportingcentralbanks:theBundesbankandtheeuropeanCentralBank[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923-939.

maieRp,Knaapt.2003.whosupportedtheDeutscheBundesbank[J].Journalofpolicymodelling,24:831-851.

mCKinnonR2005.China'snewexchangeratepolicy:willChinafollowJapanintoaliquiditytrap[J].theSingaporeeconomicreview,50:463-474.

RoGoFFK.1985.theoptimaldegreeofcommitmenttoanintermediatemonetarytarge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0:1169-1189.

theRelationshipsBetweeninflationandtheeducationalandoccupationalBackgroundofmonetarypolicyCommissionmembers

LiYongningwULianda

(SchoolofFinance,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

2.postGraduateSchool,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inflationandeducationalandoccupationalbackgroundofthemonetarypolicycommissionmembersandgetstheconclusionthatthereexistsstrongpositiverelationsbetweentheinflationrateandthememberswithlaw,economic,engineeringbackground,butexistsnegativerelationsbetweencivilservantandtheinflationrate.internationalcomparisonshowsthesamerelationshipsbetweeneducationalandoccupationalbackgroundandinflationinstructure,butthememberswitheconomicandbusinessmanbackgroundinforeigncountriestakeuplittlepercentage.Recently,memberswithcivilservantbackgroundincreasegreatlyinChina.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策略;场景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53

商业银行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将更加具有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带动下,对公客户的数量和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行业形态和客户需求将更趋多有浴;チ网金融生态系统将以大数据为支持,为客户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场景,让客户的体验更好。在大数据支持下的生态系统,成本更低;大量生产、交易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将促使银行对企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大幅下降,更紧密地把金融服务与企业的生产交易捆绑在一起。资源整合下的生态系统,将更有效率;在客户和银行之外,选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质第三方,从而更有效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执行力。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我国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后,着重研究了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策略,并通过解剖部分商业银行已构建的金融生态圈,从而为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理论深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1互联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银行业领域,“互联网+”也在推动着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并在银行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

1.1转变商业银行发展理念

互联网对于经济社会的变革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理念上。互联网时代的无所不达、互联互通使得封闭发展、摒弃合作、不顾客户利益竭泽而渔等商业理念获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难,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在这一互联网“利他”时代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转变观念,通过打造开放合作的客户、合作伙伴及自身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才能推动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发展。

1.2促进商业银行整合资源推动生态的竞争

“连接一切”,这是马化腾关于腾讯战略的表述,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腾讯近年来通过开放生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将超市、医院、政府机构、企业等各个领域的服务融入微信平台中,打造无所不在的生态,实现人们通过微信可以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办理各种各样的线上业务,进而将增强客户粘性。银行业也是如此,由于牌照、产品覆盖度等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不可能独立地为客户提供全量的金融服务,而客户的需求又是希望能在一个地方使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将是金融生态的竞争,需要其整合自身和第三方的金融产品和非金融服务,在生态中为客户提供全量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非金融服务,牢牢的黏住客户,进而推动业务的持续发展。

1.3对银行客户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落实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创新的关键在于打造网络金融生态。要赢得互联网金融新的竞争优势,仅靠单个产品或渠道已远远不够,商业必须发挥出银行集团整体乃至第三方合力,发挥并继续固化在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和规模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分析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整合银行集团整体的产品资源、提升外部资源管理能力。在金融服务基础上丰富非金融服务,扩大与优质第三方合作,通过加强渠道协同,连接客户、银行和第三方。要用好大数据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

2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分析

随着支付宝、陆金所、余额宝、众安保险、微信红包、微众银行、个人征信、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企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发展,长尾效应、网络效应、赢家通吃、体验为王等互联网思维和现象的出现,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也存在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优势。商业银行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在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1Swot分析

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品牌信用、线下网点、客户经理队伍、风险管理、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全产品,网络银行等产品的先发优势,并且熟悉金融监管。劣势在于创新点分散,线上线下未统筹整合,布局不全面,缺乏配套机制,创新效率不高,缺乏互联网基因,用户体验不足,专业队伍缺乏,技术开发流程长,系统迭代速度慢。机会在于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新的金融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挑战在于监管的取向、同业内外的竞争、客户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冲击、客户体验变化。

2.2策略分析

2.2.1金融为本的主导策略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变革,仍要遵循金融规律,坚守金融本质功能。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最主要的“存(存款+理财)、贷(贷款+多渠道融资)、汇(支付结算+流动性管理)”三块业务,可将标准化的“存、汇”业务尽可能实现线上全流程操作。作为金融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对风险控制要求高、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的融资业务,可将额度相对较小、信息对称、风险便于把控、适合标准化的融资服务,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完善风险监控。对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以及复杂的综合金融服务,以专业经验和专业人才把控信贷风险。

2.2.2动态优化的场景策略

建设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要在精准把握客户特征和行为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目前,对公客户主要由在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两类组成,其中公司类客户又可以分为大中型客户、全球客户等。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客户“生命周期、经营轨迹”两轴出发,在现有分类基础上不断捕捉客户特征,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客户生态场景。客户生态场景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应细化客户特征,以突出客户需求特征和交易特征为标准,为客户打上生动鲜明的标签,动态、持续的搭建出更多的、具有相同行为特征的生态场景,配置相应产品组件。商业银行可以先选择与具备合作基础、应用场景特色鲜明的客户群体,针对其行业特点、行业需求、业务实施方案、拓展要求、典型案例等开展生态系统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未来根据市场发展进度和深度,再选择一些新的有代表性的客户场景,不断推出更多的应用方案。

2.2.3体验更佳的客户策略

客户是生态链条的最前端,以客户为中心的分层分类,不仅要涵盖传统的“有贷户、无贷户”、“大中小”、“上下游”,更要以全新思维细分客户,既要捕捉客户当期特征,又要持续跟踪客户生命周期,逐步实现对细分客户生态场景的全面深刻洞察和专属服务方案的全周期覆盖。商业银行应让每一个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经营模式、支付特点、投资习惯、交易环境、战略布局等各种场景的生态系统。

2.2.4与时创新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向生态系统输送养分的源头,创新应与时俱进、永不停转。“互联网+”时代引发出海量长尾客户的新需求,也撬动了产品快速定制潮流。一是要升级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据客户生态场景,主动配置、新和推送产品。二是调整“先写制度、再做业务”的产品创新流程,根据市场和客户细分,以互联网+速度,缜密确定交易结构(创新)和合同条款(合规),快速推出产品。三是下迁产品制造车间,做更多“直通车式”的快速创新,打造核心、拳头产品,形成供应齐全、优势突出、组合多元的产品目录体系。实现随客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因时而变、因需而变。

2.2.5合作共赢的伙伴策略

商业银行业务要向“资金组织者”转变,这与“互联网+”时代所倡导的开放性思维不谋而合。客户、银行、第三方构成的生态系统,核心是资源的有效整合。这里包括银行集团混业经营全牌照优势下的子公司资源,还包括合作第三方的资源。第三方不仅能作为补充,与银行共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作为客户拓展平台,带来更多的商机。各方角色边界清晰、交互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必会枝繁叶茂、焕发生机。

2.2.6善用自身的平台策略

电商平台是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独特的系统构架、运用模式、交易信息和结算方式。与电商平台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平台大数据,利用金融云等大智慧技术,不仅是银行布局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融资三大产品线的重要通道,更是寻找更多合作客户商机,提高资金承接和体内循环的机会。以招商银行为例,招行已经搭建起“掌上生活”平台。加强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招行将与掌上生活等自身平台放在首位,充分运用现有产品和工具,依托交易数据挖掘,创建客户线上信用体系,不断优化产品适配度,使掌上生活的发展与业务转型互为促进,推动了业务发展。

3针对商业银行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

3.1积极学习与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理念

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互联网金融理念,学习掌握基础it数据知识和统计理论;调整过往客户营销和服务方式,把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应用作为银企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3.2运用大数据支撑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

应发挥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更加全面、真实、深入、快速地洞察客户,并基于客户的经营模式、行为特征、服务偏好等,搭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提高产品推送和客户交互的针对性和相关性,持续提升客户的长期忠诚度。

3.3以综合金融服务实现银、企、第三方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分析客户需求,充分发挥银行集团整体优势,协调利用第三方资源作为有力补充,为客户个性化需求匹配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以互联金融生态场景建设和应用下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推动产品研发、渠道布设、流程优化、风险防控、技术开发、数据支持等方面的改造和升级。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和详细研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策略,在充分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银行资产、负债、支付、托管等业务的转型发展,进而选择有利于自身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模式,以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思路,全面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成长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伟毅.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的金融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5).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银行掉期型产品调研分析

今年1-8月苏州辖内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较去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尤其5月开始,签约量增长明显,5、6、7月苏州辖内掉期业务签约量分别为5.1亿美元、5.8亿美元、6.9亿美元。近期,苏州人行中心支行对开办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的银行进行了调研,目前,辖内开办掉期业务的银行有中行、农行、建行,具体情况如下:

一、掉期产品基本情况

从掉期种类来看,目前,辖内全部掉期产品均为外汇掉期。从交易结构来看,绝大多数为售汇对结汇,即近端购汇,远端结汇。从交易动机来看,95%的业务是出于为企业套利的目的,大部份发生在农行、交行。只有少量业务是企业在提前或延后收付汇的情况下,利用掉期业务对原远期结售汇对冲,从而达到交割日提前或延后。以下主要介绍套利交易。

案例:客户在银行办理一笔售汇对结汇的掉期交易,金额100万美元,期限为1个月。近端的售汇价格为6.1200,因此客户需要在近端将612万人民币换成100万美元,换入的100万美元为企业在该行的定期存款,交易期内不允许企业转走。到一个月后再以6.1304的约定价格进行结汇,得到的人民币金额为6130400元,赚取汇差收益10400元,加上100万美元的外汇存款利息,高于612万人民币的活期存款利率。

二、主要情况分析

该产品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1.美元对人民币远期掉期点为正数,远端的结汇价格高于近端的售汇价格。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通过掉期交易就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益。如果美元对人民币远期掉期点逐渐收窄的话,那该产品的收益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2.外汇存款利率较年初有一定幅度增长。《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文件出台以后,要求中资银行将贷存比控制在75%以内,银行为了放更多的贷款,必须要吸收比以前更多的存款,由此一来,外汇存款利率就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8月外汇存款利率高时达LiBoR+230点,而年初大约为LiBoR+100点左右。

据农行透露,今年美元兑人民币远端升水,掉期点较高,一年期最高1700点,目前在900点左右,加上外汇存款利率大约200-300点,客户短期不用的人民币资金可以通过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获取较高的收益。特别是6月底的时候,掉期7天年化收入13%,大大超过了人民币7天存款收益,客户办理热情高涨。和货币掉期相比,外汇掉期业务简单易操作,银行只需和客户定好近端和远端价格即可,价差体现在汇率上,而货币掉期还设计到利率差与汇率的换算,操作起来较为复杂。

另据建行透露,今年以来,随着海外代付业务的减少,以往三合一等可以为银行拉存款的产品大幅减少。2013年5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银行一方面迫于外汇贷存比的压力,各银行总行都加大了对外汇存款的考核力度,有了存款才可以放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也加大了对付息率指标的考核,该种掉期产品特点是时间较短,收益率高于同期活期存款利率。长则一个月,短则几天,由于短期存款的利息较低,银行可以以低利息吸收存款,从而降低了付息率。

三、存在的问题

其一,该产品主要以套利和揽储为目的,缺乏真实交易背景,与外汇管理实需原则不符。其二,虚增结售汇统计数据,对统计分析造成误导。该产品近端统计一笔售汇,远端统计一笔结汇,均统计在贸易项下,虚增了结售汇总量,与实体经济偏离。

四、政策建议

(一)督促银行严格执行外汇理财产品报备制度

目前,我中心支局已要求辖内外汇指定银行在开办外汇理财产品之前向我中心支局报备,但目前切实做到的银行很少,应加大监督与检查力度,确保该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核

银行业的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资本管理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6-047-05

一、引言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旨在测算银行在一定宏观经济假设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损失对银行资本结构的负面影响,确定在不影响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情况下新增资本量,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压力测试在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论坛)的推动下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与其他方法(如风险价值VaR)互为补充,而非辅手段。早在2004年该委员会即开始着手调查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压力测试实践,其目的有两个:首先了解金融机构认为比较重要的风险因素情景;其次探讨压力测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及压力测试实践的变化过程。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出版了《主要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调查结果与实践》。我国银监会于2007年年底印发《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以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完善银监会监管技术和手段。

始于2007年中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凸现了银行资本结构管理的重要性,也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舞台。危机发生后,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掉,由此而产生的信用紧缩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危机很快向实体经济传染,宏观经济风险上升,银行系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无法正常发挥信用中介功能。美联储和财政部对此忧心忡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但始终无法扭转目前经济的下滑趋势。尽管美国商业银行也用压力测试度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和操作风险,但各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获得可信度高、可比性强的测试结果。为了彻底摸清美国最大银行控股公司的家底,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2008年年末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了一次耗时长、规模大、关注度高的监管资本估算计划,简称压力测试,并于2009年4月24日和5月9日先后公布《监管资本估算计划:设计和实施》及《监管资本估算计划:结果概要》,以增加计划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美国银行持股公司的信心。

这次压力测试从设计到实施堪为最重要的一次实践,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美联储的银行压力测试的具体实践,总结出其中一些有益的东西以服务于我国的银行风险管理。

二、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假设选择

压力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国内及国际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向下波动;贷款质量恶化;授信较为集中的企业和同业交易对手出现支付困难;其他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时监管机构和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银行经营状况的关系,抓住关键的经济变量,认清经济发展态势的本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不仅影响到压力测试的可信度,而且还影响到商业银行战略决策的质量、以及银行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

这次压力测试的大背景就是美国次债危机诱发的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情景选择离不开这个大环境。美国危机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2007年8月前,危机的影响仅限于经营模式单一的金融机构,如mBia(美国最大的债券担保公司)、安巴克(债券担保公司)、全国金融集团(Countrywide)和投资银行;2007年9月后,较大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2008年初贝尔斯登(BearStern)被Jp摩根银行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次债影响仍在蔓延;2008年9月,金融危机集中爆发,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9月15日雷曼正式申请破产保护,9月20日仅存的两家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宣布转型为银行持股公司;9月25日华盛顿互助银行被接管;2008年10月,鉴于金融危机危害的破坏力,美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以求稳定金融局势,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传递到金融机构,再传递到金融市场,最后殃及实体经济活动,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自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房地产市场和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宏观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占GDp的70%左右,因为个人消费不旺,经济增长前景就无望。个人消费又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增长,考虑到美国家庭储蓄为负数这个事实,收入增加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如果收入停滞增长或出现负增长,个人消费就会出现大问题。美国家庭跟各级政府一样属于负债消费,收入不济,美国许多家庭无力偿还房贷、支付信用卡借款,甚至连基本的支出都出现困难。消费疲软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难度。美国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后,企业纷纷大幅度裁员,失业率创25年的新高(2009年4月达8.9%)。失业人数增多,个人收入必然减少,消费支出颓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扭转。

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颇费思量。如表一所示,美国银行监管机构仅选择了三个经济指标:实际GDp、居民失业率和房地产价格,经济变量比较简约,减少了压力测试工作的负担,同时这些指标又最能体现经济运行态势的特点,完全符合实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美国银行监管机构既借用了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又结合了内部机构提供的宏观经济情景,增加了压力测试的客观性。美国银行监管机构采用了经济调查公司(Consensuseconomics,全球顶级宏观经济调查公司)、蓝筹(BlueChip)和专业预测师调查机构(theSurveyofprofessionalForecasters,美国历史最久的宏观经济季度预测机构,隶属于美联储费城分行)的实际GDp和居民失业率的预测值,从中求出平均值。至于房地产价格,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则直接使用了由标准普尔公司编制和发表的、在业界影响重大的美十大城市Case-Schiller指数。

三、压力测试的微观变量情景选择

除了宏观经济情景外,压力测试还要结合银行业经营的特点充分考虑在宏观经济大环境作用下潜在风险因素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比较深入分析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银行高层管理和监管机构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预防经济损失可能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较大冲击。在微观层面上,压力测试不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内容,还要要考虑同业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不同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影响。换言之,跟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假设一样,压力测试所用的微观假设是否合理,风险因素的确定是否充分,对压力测试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的微观变量选择必须与其业务和风险状况相适应,否则就流于形式,纯粹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检查。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进行的这次压力测试历时达四个月之久,除宏观经济情景假设确定外,还对美国最大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方方面面的业务和风险作出了假设。压力测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包括贷款、投资证券和交易组合的潜在损失,含表外承诺、或有负债及风险暴露。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可分为四大类:信用资产、同业贷款、现金资产及其他资产。信用资产包括证券、贷款和租赁。证券资产可分为美国政府债券和私营部门发行的债券。贷款占总资产比例的60%多,由工商贷款、房地产贷款、消费贷款、同业拆借和租赁组成,其中房贷约占32%的份额。相对来说,同业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现金资产及其他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所占的份额不大,重要性不是特别突出。

如前面部分所述,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导火索是美国次级房贷及其抵押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00年-2005年的繁荣后于2006年即出现疲软,价格开始回落,而到2007年初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许多著名金融机构也卷入其中,后来危机愈来愈激烈。表二表明,压力测试的贷款资产损失率假设基于信用等级,信用风险高的贷款相应的损失率赋值就高,房地产贷款的损失率假设有高于其他贷款,因此基本符合客观事实。此外,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投资和交易帐户的损失估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评估证券损失时,美国监管机构关注证券资产的信用风险。在持有证券总体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增持较为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含国债),减持由私营部门发行和担保的住房贷款参与券和房贷担保债券,以抵消因证券化市场冰封所造成的房贷及其他资产抵押券头寸增加,以及由表外纳入表内的证券资产的上升。到2008年底,19家银行控股公司共持有1.5万亿美元的证券,其中一半以上为国债、政府机构债券、高信用等级的市债,因此信用风险较小;约两千亿美元的证券为非政府机构发行的房产抵押券,仅小部分为风险较高的非优惠(次级)房产贷款;其余部分为公司债券、共同基金及其他资产抵押券。

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信用风险、交易风险(市场)、流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交织在一起,金融市场人心不稳,出现巨大的波动,各种资产价格大幅回落,美国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市场(批发)的基差点扩大。凡交易资产达到1000亿以上的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须估算在监管机构提供的市场情境下与交易相关的市场和交易对手信用损失,市场情景则是基于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严重的市场冲击。所估算的损失比较大,主要原因是私募股票,其他信用敏感易头寸,柜台衍生品交易对手风险引起的潜在损失。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损失基于在恶劣的经济状况下压力暴露水平以及交易对手预期信用恶化的信用价值调整方法加以计算。

四、压力测试结果的实践检验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能够确定潜在的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以此为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和其他相关改进措施。商业银行在对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预先确定的程序、方案和情景条件,决定是否就压力测试结果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压力测试结果必须能指导金融实践,因为如果压力测试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那么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尽快采取措施排除风险源头,补强薄弱环节。反之,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就视为无物,漠不关心。而压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又跟宏观经济情景假设和微观变量假设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美国三大银行监管机构进行压力测试的具体目的就是着重考核银行持股公司的资本金及构成,经风险调整后的一级资本率;一级普通股资本率。普通股是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冲击的第一道防线,为资本结构中高一级债权人提供保护,降低无偿债能力的比率。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相当重视这次压力测试,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风险管理测试,而是针对压力测试的结果,美国商业银行必须具体落实和实施增资扩股计划。需要增加资本实力的银行控股公司,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国财政部协商之后30天内向主要监管机构提交一份详细的增资计划和时间表,在随后的六个月内落实该方案。美国政府部门鼓励银行控股公司积极从私营部门筹措资金、重组现有资本工具、出售资产、限制红利发放和股票回购。其实,在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不足一周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等几家银行控股公司就宣布了增资扩股方案,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忧虑,导致美国股票大跌。

测试结果表明,如果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10家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的损失估计达6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约4550亿美元)来自累计贷款组合,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与预期的一致,此次金融危机源于住宅价格急剧下跌,由此而引起家庭财富缩水效应和经济活动减少的间接效应扩大了消费信贷的损失估计。测试结果报告显示,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两项贷款损失高达3220亿美元,占全部贷款损失的70%;未来两年累计总贷款损失率为9.1%,超过上个世纪大萧条的历史峰值。与交易和投资相关的损失估计总额为1350亿美元。虽然19家公司几乎都有充裕的一级资本吸收在更为严重的经济下滑情景下可能会发生的异常巨大的损失,并且在2010年末一级资本比率超过6%,但十家公司的资本结构过分依赖资本,而非普通股。如表三所示,考虑到许多公司自2008年末以来已经完成或约定出售资产,或者重组现有资本结构,因而增强了一级普通股资本实力,加上未来的损失计提前的净收入,美国十九家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缺口为750亿美元。

从个别银行控股公司来看,这次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跟它们最近公布的信息一致,也跟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一致。美国货币中心银行(主要银行)共有六家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大通摩根银行、pnC金融服务集团、纽约梅隆银行、富国银行(wellsFargo),除大通摩根银行和纽约梅隆银行外,其余四家大银行均需要注资或提高普通股资本比例。自危机爆发以来,这四家银行贷款损失最多,筹资力度最大,从政府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借入的资金较多,因而曝光率也比较高。

美国商业银行加强了自身资本管理,多管齐下:通过变卖非核心资产,取得现金资产,提高资产的整体流动性;降低资产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压缩房贷、工商贷款和消费贷款,减少对外的信贷承诺,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在证券方面,增持安全性较高的资产抵押券,积极处理掉有毒性资产,以避免资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减少资本机构压力;在证券化市场冰封时期商业票据市场动荡不安,货币基金市场运作不畅,重视囤积现金资产。

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资源包括计提前净收入(扣除非信用相关费用后的净利息收入、费用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和2008年12月31日为可能发生的损失建立的资本储备。监管机构还要利用计提前净收入的组成部分和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历史关系进行单独估计。此外,监管机构还估算了银行控股公司在2011年末为应付预期损失的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水平。如果2010年末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超过2008年末的水平,银行控股公司应增加损失拨备,即耗减公司资源。按更加恶化的经济情景所体现的经济展望疲软假设条件匡算,未来两年为弥补损失的资本拨备估算值为3630亿美元。对于历史数据最为相关的14家银行而言,计提前净收入与资产的比率估计依然维持在15%,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因此大多数银行控股公司需要增加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水平。为了计算银行控股所需的新增资本,监管机构先用计提前净收入和贷款和租赁损失压力测试拨备压力压力测试估计信用和交易损失,再估计留存收益的税前变化。留存收益的税前变化按35%的平均税率分为税后部分和税务相关部分。税务相关部分适用于递延税务总资产,根据现有资本规则测算预估值(proformavalue),而留存收益的税后变动跟预期优先股股息支付相结合以估计2010年末股本资本和预计股本资本的变化。

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可以说令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松了一口气,有问题的银行控股公司还是那几家老大难,没有增加新的面孔。其次,总的增资扩股规模仅746亿美元。考虑到最近一段时期股市的上涨行情,银行控股公司再融资的难度大为降低。可以说,压力测试结果的对外公布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需要作任何的隐瞒,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使人们增强了对未来前景的信心。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压力测试是风险管理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和手段,国际上习惯把压力测试和其他方法等同视之,而非其他方法的补充。另外,压力测试常用于交易市场的风险估计,较少用于静态的金融资产风险评估。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破天荒地使用压力测试对19家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水平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这次压力测试耗时四个多月,150名专家和分析人员参与其中,在当今世界并不多见。毫无疑问,测试的设计和结果备受金融市场、监管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

这次压力测试准备充分,所使用的数据极其详尽、庞大,而压力测试步骤和操作程序非常明确,从选择假设条件、设计压力情景、确定风险因素、测试结果分析到潜在风险点和脆弱环节的确定,一环扣一环,其结论令人信服。选择宏观经济假设条件时,美国监管机构只选择三个重要指标;选择微观变量时,美国监管机构以银行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既使用假想的条件,又运用历史条件值。如上所分析,压力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和人们的主观期望。这次压力测试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假设条件作了统一的规定,具体指导和监督压力测试工作,提高了压力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我国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9年底前按照本指引要求开展压力测试工作。跟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压力测试相比,我国的《指引》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细节。《指引》只是对压力测试作了一般性描述,没有就情景测试和敏感性测试的具体参数选择作较充分的说明。其次,《指引》对压力测试的用途没有作较深入的阐述。压力测试用途较广,除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整体风险外,还可以用来测算非线性产品(具有期权特点的产品)的价格影响,监测没有历史数据可依靠的新产品和服务,设定盯住汇率制度下的风险容忍度,根据企业内部风险状况进行资金分配,用于评估企业的新业务拓展计划。最后,《指引》没有对压力测试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压力测试的结果就必然缺乏可比性。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也进行压力测试,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并没有采纳它们的结果,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压力测试,这本身说明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不可靠。我国银行展开压力测试时,银监会应该统一部署和安排。

注: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滑风险度量下组合策略的选择理论及其应用”(批准文号70871058)资助,主持人闫海峰教授;本论文为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货币政策取向分析”。本文的数据均出自美联储理事会、美联储纽约分行和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统计数据库,除非另有说明。

参考文献:

1.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2期。

2.上海银行课题组:“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应用与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8年11期。

3.CommitteeontheGlobalFinancialSystem(2005).Stresstestingatmajorfinancialinstitutions:Surveyresultsandpractice,省略/publications.

4.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2009).theSupervisoryCapitalassessmentprogram:overviewofresults,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

5.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2009).theSupervisoryCapitalassessmentprogram:designandimplementation,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