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9:07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1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2

最近,一些省、市来函询问,中小学特级教师退休、病休、离休和调动工作以后,其补贴费如何处理,要求作出统一的规定。经研究,现作如下规定:

一、特级教师退休、病休时,有补贴费的,其补贴费可以作为计算退休费和病假待遇的基数;离休时有补贴费的,补贴费照发。

二、特级教师调到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为中小学服务的各级教学研究机构的,其补贴费照发;调到上述以外单位的,从调离中小学之月起不再发给补贴费。

以上规定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日起执行。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劳技教学;应用心理学;教学质量

一、背景

从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来,素质教育就被纳入教育改革中去。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把开展素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有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发展。

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劳技教学,劳技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世界未知的好奇心,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事件的过程中能锻炼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小学劳技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摇篮,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劳技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实,能帮助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同时能帮助健康心理素质的塑造。

随着劳技教育被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投身于这一领域,通过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提高劳技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劳技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联系

劳技教学能体现心理学的规律理论,促进对心理学的研究,而心理学理论可以被应用到劳技教学中去,促进劳技教学实践。

(一)劳技教学中可以体现心理学的规律理论

劳技教学有个人的项目,也有集体的项目。在劳技教学的开展过程透视了一个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可以体现一个学生对劳技的认知、参与劳技教学的动机,以及在活动中体现的个人特质和在群体里的态度,这都是心理学中对象研究的重要方面。链接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的真人实验场景,考验体现很多心理学的规律和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可以被运用到劳技教学中去

优秀的劳技教学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学生的消极、懒惰、恐惧、自卑等心理往往会限制劳技教学的开展。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负面情绪,积极参加到劳技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劳技教学的重要性

(一)劳技教育方面

1.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继颁布,表明了国家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并奠定了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基础。到现在的三十年间,一直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全民素质,该要求不仅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全局和亿万家庭的福祉,同时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小学生是对老师、对学校拥有最高崇拜感的人,是家庭成员中最容易接受普及教育的,通过对小学生群体劳技教学的推进,可以帮助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动手参与热情。

2.培养动手习惯,树立终身受益的实践观

学生一旦离开教师、课堂、学校,在新的环境里在没有约束和引导以及缺少开展劳技活动时间和场所的情况下,他们即无参加劳技活动的意识,也无单独参加劳技活动的能力,就很难坚持实践活动。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教学与社会存在着脱钩现象。在现代化的社会、家庭中,对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偏好越来越强,而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要求越来越弱,所以出现了“书呆子”的称号。

坚持劳技教学,要从小学开始就给学生灌输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劳技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课上引导,课后监督,通过多种多样的劳技教学活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端正对待劳动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树立终身受益的实践观。

3.充分展示个人特质,培养多样化兴趣

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基础和个人爱好点不一样,小学生又处于对世界、对自己充满好奇,有强烈探索欲望的时候,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劳技教学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特质,借此培养多样化兴趣。

例如,雕塑等课程会使小学生产生对自然的亲密感,对艺术的追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起动手的欲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帮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给予积极的暗示引导,激发与巩固对劳技课程的兴趣。

(二)心理素质方面

1.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自我认知

小学是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他们处在对世界、对自我认知的构建时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成熟。有些学生很容易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够好、身体素质不行而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仅影响这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他们整体的心理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降低对学习的热情。

而学生的消极情绪又会影响到教师课程的开展,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的作用,造成恶性循环。此时,教师就要进行心理学干预,找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多去尝试,并多给予示范性指导,学习、掌握技巧,加强自我认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信心。劳技教学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项目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促进自信心的构建,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自我认知。

2.树立团队意识,避免个人主义

小学生最害怕脱离集体,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劳技教学活动,将学生纳入一个个团队中去,加强团队建设,树立一个团队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老师从心理角度加强对合作的引导,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认识到自己在被这个团队所需要着,使学生更加融入团队中去。

劳技教学可以帮助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团队意思并不是否认个人竞争,而是个人的竞争要建立在与团体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不能因为个人狭隘主义为了个人的成果而弃置团队的目标,良性的队内竞争会促进整个团队向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

3.化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劳技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化解小学生的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现在家长普遍认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除了在校的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补习班,心理压力巨大。在劳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起到刺激神经的作用,神经兴奋在大脑和肌肉之间传导,肌肉的活动的刺激能向大脑传递更多的冲动波,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示,积极参加劳动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少动的人高很多。

四、小学劳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劳技教育的心理偏见

1.社会

虽然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针对小学素质教育开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意见,将劳技教育纳入小学素质教学体系中去,但是整个社会对劳技仍然存在偏见。人们往往给技校生打上“差生”的标签,而认为“优等生”都是整日在教室安静学习的学生,这是一种偏见。年龄越小的学生的价值观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长此以往生活在这种偏见中,会使他们也从心理对劳技产生偏见,对参与劳技活动有消极的态度。

2.学校

劳技课在中小学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存在,学校往往会优先安排文化课程,而将劳技课视为副科。名义上虽然会经常安排劳技课程,但是要是文化课程老师有上课需求,他们往往能够从劳技老师那里“借”到课时。虽然大多数小学生是很喜欢体劳技课的,甚至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但是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听从老师的安排。

3.家长

家长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很高,会带孩子参加各种小学奥数班、英语班等课外辅导课,而留给小孩的劳动实践时间相对较少,很少有家长专门带小孩参加劳技类的课外课程。另外,家长自己本身的空闲时间久不多,更是很少与小孩进行的亲子活动,家里也往往没有相应的劳动场所和用具。

(二)小学劳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缺乏

劳技老师在与文化课老师的配比上严重不足,在进行劳技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要带领好几个班级,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学改革中,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积极主导改革。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劳技老师一般为其他的任课教师兼职劳技老师,对劳技教学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不够了解,缺乏劳技教学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小学生的劳技教育过程中缺乏一些心理上的积极引导,限制了小学劳技教学作用的发挥。

五、对小学劳技教学的建议

(一)从心理角度改善对劳技教育的偏见

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都要从心理角度改变对劳技教学的偏见,重视它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中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家长,要从小重视对小孩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形成课上与课下劳技教学的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劳技教学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二)加强对小学劳技教师的心理学培训

小学生是心理极其单纯、脆弱的时期,劳技教学涉及到个人创造,也涉及到集体合作,很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旦发生负面情绪,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小学劳技教师更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应用心理学,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要塑造其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发挥劳技教学的正面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小学劳技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与实践研究――以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劳技课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4

我国现在的德育内容,必须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有利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建设人才。从这个客观依据和客观要求出发,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班级德育时,有很多内容。下面我就针对其中的劳动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从理论上讲,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培养学生具有劳动意识,具有热爱劳动的感情;养成劳动习惯,爱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者品质;对培养祖国的建设者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要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必须劳动,这是老少皆知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呢?自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的今天,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很多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淡化。近几年学校教育又提出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曲解了这一思想,包揽了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务,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做,学习的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失去了参加必要劳动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殊不知吃饭,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做饭,是人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会洗衣做饭,怎能满足他的最基本的生物要求呢!

我曾经听到也见到诸如此类之事,一个学生,自从上了高中,父母希望她考一个名牌大学,母亲便辞去工作,陪女儿读书,给女儿洗衣做饭。还有一位考上了大学的学生,他在接到通知后的第一句话是上学后鞋带怎样系。还有一位在校大学生,自己不会洗衣,将脏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令人惊叹。

人不可能一辈子在父母的身边,得到父母的呵护,人不可能一辈子走坦途,人不可能一辈子靠别人帮助。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奋斗不止的精神。些成功者的优秀品质都是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在逆境中得到锻炼,在青少年时代得到锻炼;古今中外那些有作为者有谁不是如此呢!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特别是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除了学习外,很少参加或参与其他劳动,在他们的意识中,劳动只是大人的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一切都是劳动换来的”面对困难,只能以泪水相迎,殊不知眼泪换不来饭吃,只有劳动才能换来饭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学校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尤其是育人。近几年很多人对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有很大偏见,其原因是这代人身上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比较模糊;“个体品德”与传统社会化的品德有点差异。单纯的强调“自我”和“个性”,过分地要求“条件”,过分地追求“超前享受”,不自觉地淡化了自我意志的磨炼,轻视了劳动的作用,总认为只要成绩优秀就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面对如此单纯的理念,学校、老师怎么办?我从电视剧《名校》中得到启发,再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感受,谈谈在学校班级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一、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上正确理解“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含义。老师和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老师、家长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留出一个学习生活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使学生逐步适应学习环境,逐步适应生活。

二、完善学校的各项学生活动,大力提倡并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军训、课外劳动、社会调查,尤其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教育学生认真做自我性劳动。从洗衣、做饭做起,进一步明确,吃饭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做饭是人最起码的要求。彻底结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式的生活,引导学生亲自做饭、洗衣,在劳动中感受父母的不容易,从中获得对家庭的责任感,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四、指导学生广泛地参加集体劳动和义务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小养成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和关爱社会的优秀品质。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权益保护现状;问题;建议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权益保障问题直接关系着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条件、生活水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意义重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一、我国高职教师的权益保护现状 

 

1.高职教师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以前,我国实施的是高职教师终身任用制,只要能担任高职教师工作,就不存在下岗、失业等问题。2000年6月,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在高等学校中全面推行聘任聘任制,学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人事关系。聘用制旨在改变原来的行政管理关系,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能较好的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也有了与学校对话的机会和权利。 

2.高职教师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就正式-实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是《教师法》的立法宗旨。其中第7条明确规定了教师享有的6项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ffg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法》的各项待遇及保护教师政治及人身权利的法律措施等。 

在《教师法》实施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保护教师权益。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3条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教师的合~-,ig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对于高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第50条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96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任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法》是将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排除在外的。《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法,其在劳动合同方面的规定优先于《劳动法》适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的法律保障更加具备实质内容。 

3.高职教师权益保护途经 

教师权益受到侵犯时,我国法律上规定了如下几种维权途经: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工会投诉、提起民事诉讼、申请学校劳动争议调剂委员会的调解、向上级主管部门投诉。 

 

二、教师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平等的民事主体实质并不平等 

从法律规定来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但是,由于《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者本来就是弱势的一方,同时双方存在一种行政隶属关系、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在工作中接受学校的安排,必须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因此,教师与学校之间是无法在现实中达到真正的平等。实行聘用制在法律意义上保证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平等,教师与学校可以平等协商签订聘用合同,教师也可以提出聘用条件。但是,学校掌握了人事权,也掌握了是否同意签订聘用合同的决定权,也掌握了签订合同后是否续聘的决定权,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是无法与学校就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平等协商的,聘用合同也无法真正体现教师的权益。 

2.教师权益经常受到侵犯 

高职行政人员的行政职能明显,基本不存在服务职能。学校对教师的干预太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由经常受到影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自由度也比较有限。高职升学率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压力大,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时经常受到干扰。由于高职对教师的行政职能的强化,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基本等同于空中楼阁。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的规定,在现实中更加无法实现。 

3.教师权益救济途径不畅通 

虽然在法律意义上规定了多种途经可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是,这些途经并不是条条畅通。如1995年原国家教委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省、市、郊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或者专人负责,依法办理教师申诉案件。行政机关对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申诉案件,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办理,同时告知申诉人。

因申诉管辖发生争议的,由涉及管辖的行政机关协商确定,也可由他们所属的同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主管机关制定。”由上可知《意见》并没有规定具体接受申诉的教育行政部门;到底是由哪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来指派工作人员《意见》意见也没有指明;而且对于有管辖权争议的案件最后应该交给和人来处理,《意见》也没有落实,只是用了“相关机构”来指代,在这种模糊的条件下教师应该向何处去申诉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目前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本法执行。”《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但是,就是这个“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导致了教师有可能在某些权益上排除在《劳动合同法》之外。《劳动法》更是没有将教师纳入到其调整范围中来。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程序上的权利受到保护了,但是实体上则无法保障教师的权利,因为教师无法适用《劳动法》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无法适用《劳动合同法》,最为浅显的例证就是教师的待遇低于公务员待遇这种违法情形发生时,教师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又有谁能帮教师维护这个合法的权益呢? 

 

三、建议 

 

1.赋予高职教师公务员身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师具有公务员身份,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地位平等,学校不具备直接聘用和解雇教师的权利,因此,在双方的关系上,教师具有平等争取自己权利的先天优势。因此,我国如果能赋予高职教师公务员身份,将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管理,这样就能解决教师与学校之间地位不平等的难题,从根源上解决教师权益保护。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6

内容预览:

根据司法部印发的《全国监狱劳教系统开展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的实施方案》和省劳教局关于开展这项活动的部署,在我所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集中学习、专题辅导、联系实际,对照教育整顿重点,开展广泛深入讨论,全体干警不仅提高了对开展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而且受到了一次比较深刻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特别是通过了召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的三个座谈会,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放出了15份征求意见函,设立了专项教育整顿的征求意见箱,公布了征求意见电话,开展了广泛的层级谈心活动,向154名劳教人员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征集到意见32条.又通过围绕司法部范方平副部长提出的第二阶段重点查摆的10点内容、本所《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整顿实施方案》中列出的教育整顿重点8大项22条内容,认真地进行了对照查摆,深刻地进行了理性反思,按问题进行了分类,初步查摆出了我所在执法执纪方面还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四大方面……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7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应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上,应采取相应具体的措施,这对推进和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劳动维权意识;内容框架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时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

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他的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中写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不问来自何方,是来自个人乎,来自政治乎,来自外国乎,若对之毫无感觉,必是该国人民没有权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为侵害属于那一种类,而是悬于权利感情之有无。”这种权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识。

西方国家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法治传统,使得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意识,权利维护的意识实质是一种传统,少见专门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国人治的传统形成民众缺乏法律意识的状况。所以关于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就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在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日渐扩大,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对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愈来愈受重视。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始终抱有偏见,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加之学生本身很多方面无法否认的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文化素质上看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给高职生更多的关注。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会受到一定的冷遇,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

他类别的学生,所以要让我们的“产品”在“出炉”之前就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让法律

的权利义务的双向调整机制在他们身上发挥强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瑶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们针对所在学院06级新生和04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相同的问题:(1)你认为高职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识教育?(2)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两组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9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不知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这预示法律意识教育对高职新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接受过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劳动维权意识。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劳动维权意识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折射,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法治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尤其重点加强劳动维权意识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劳动维权意识教育能有效促成学生多层次法律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法律去观察、评价社会问题,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能主动、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维护,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种巨大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权益。

微观上看,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文化素质上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会的偏见,高职学生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作为一种“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具有较其他人更强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面上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础。

四、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

(一)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可采途径分析

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途径常见的有三种:(1)定期的知识讲座,采用专题的方式,今天一个话题,明天一个提醒。这种途径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毕业前的集中培训,这是典型的应急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纯粹走过场;(3)专门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基本途径为:以《法律基础》课为知识铺垫,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且将该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高职学段的中间学期开设。在目前没有系统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专门开设必修课的方式合理且实用:能克服匆忙过场的应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比现时很多强制的所谓的必修课的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校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课程,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少,教材越来越薄,但却是学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拓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2、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涉及地方的劳动法规与政策。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相关的案例,同样的争议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异,处理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关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争议属不属于劳动争议、进入诉讼中应不应受理?有认为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的,也有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关于6个月的时效问题、追讨工资的时间的问题,各地做法各异。大部分地方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实践中劳动报酬只保护60天,对工资的追索也以此为限。可上海地区的司法实践却与此不

同,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应当教育学生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务必特别关注本地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这种关注在中国现时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应当甚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注。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着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汇总编辑,罗列比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应当是开放性的。通过自编材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能积极主动地发现其特别之处。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自觉地对这方面予以必要的关注。

(3)救济的途径。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其实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还有一种救济途径:劳动监察,并且劳动监察办案时不向当事人收费。

3、基本的合同知识。劳动合同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还是同《合同法》密切关联的。学一些《合同法》的知识非常必要。

4、某些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留存相关劳动关系的等方面证明文件的习惯也应该成为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5、时间观念教育。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间不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而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实现之权利的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劳动争议中的权利被侵害当事人尽早申请仲裁,不至于使仲裁时效起点长久或无限后延。这一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虽然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制度并不合理,但在现行法修订之前,一定要严格遵守时效的规定,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8

abstract:Rurallaborforceemployment'scharacteristicsshowthelevelislow,whichduetoitsoverallqualityisnothigh,includingculturalknowledgeandtechnicalskill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ireducationaltraining,improvetheiroverallquality,andsolvetheemploymentdifficulties.tograspthesituationandrequirementoneducationaltrainingofrurallabor,thepaperselectedtherurallaborforceofShichengCountyinGanzhouCityasasample.thepaperhopestoputupwithsomereference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rurallaborforceeducationaltraining.

Keywords:Rurallaborforce;educationaltraining;thesituationandrequirement;ShichengCounty

农村人口作为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人公之一,其就业特征却显示层次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就业困难。文章选取了赣州市石城县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深入部分乡镇,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问卷回收率为87%。以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及需求,探讨提高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性。

1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

1.1受教育水平由表1得知,该地农村劳动力还有2%的文盲,且受到过13a以上学校教育的人仅占3%;另外,分别有45%和33%的人接受过1~6a的小学教育和7~9a的初中教育,即绝大部分人仅接受过完整或不完整的义务教育。显然,该地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时间偏短,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技术现代化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

1.2年龄结构在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61岁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5%和11%;21~30岁的占18%;31~40岁的占21%;41~50岁的占27%;51~60岁的占18%。由以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年龄集中在31~50岁左右,也即中年人占多数。因此,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教育需求,把他们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

1.3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调查样本可知,有近38%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14%的家庭处于5001~10000元,2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区间为10001~20000元,还有约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25001元。而江西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1139元,二者数据相比较可得:该地农村劳动力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江西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1](见图1)。

1.4家庭负担情况表2中,负担人数比指家庭劳动力与家庭常住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人数指该地在各个比例区间内的具体个数。通过对表2的分析,有46%的劳动力需要负担1.1~2个人的经济支出,还有33%的劳动力需要负担2.1~3人经济支出,更有甚者,有的劳动力需要负担5人左右的经济支出(占8%)。由此可见,该地农村劳动力的家庭生活负担较大,经济工作压力较大。

1.5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农民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如何?表3数据显示,约60%的农村劳动力对如何“选择优良品种”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而在对如何“正确使用农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1%的人对此有一些了解,还有近29%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结合图1可推测,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务农。在此情况下,若他们还未能掌握更科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必将会对其收入总额造成极大影响。

另外,在对处理禽畜疫病的调查当中,有84%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捕杀、隔离、消毒、报告、请专家诊治等)进行处理,相比之下,还有近14%的劳动力认为应该通过封闭消息、立即出售及自己食用等方法进行处理。大部分人掌握了对禽畜疫病的处理方法。

2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见表4)。(1)关于培训目的:60%的人将增加经济收入列为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之一,另外,还有44%想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2)培训类型:绝大部分的人希望受到职业技能类(47%)与实用技术类(27%)的培训。(3)培训层次:一事一训作为短期培训的一种形式,与短期培训一起构成该地农村劳动力最期待的培训层次,总占比达77%。(4)培训时间:该地农村劳动力更加倾向于短期或超短期教育培训,愿意在7d以内培训的劳动力比例高达79%,另外可以接受在15d以内的也有16%。(5)培训费用:该地农村劳动力并不太愿意为了教育培训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如选择为教育培训支付50元以内的占比高达82%。(6)培训方式:关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近半数的人选择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占52%),还有26%和33%的人分别选择了现场实习和多媒体教授方式。

综上所述,该地农村劳动力对学历或证书的培训需求要远远低于他们对增加收入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并且,他们倾向于选择短期且低成本的教育培训。因此,政府及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对症下药,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2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发现,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原因有很多(见表5),由于不同需求不一样,造成原因也不一样,但结合访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大类:

2.2.1培训资源方面这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学校和培训内容两大类。30%的该地劳动力认为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当地学校数额少,2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内容不恰当。首先,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大本营,然而在该地有如此大比例的人反映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由于当地缺少学校,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稍显不足亦或是教育投入不够,突显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教育培训活动创新不足,如培训形式未实现数字化及信息化;培训手段不够多样化;第二,对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足,无法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教育培训活动过程里,进而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训但却缺少设施,难以接受较为系统的学习。其次,若相关教育培训的组织者未就培训内容征询广泛农村劳动力的意见,或者未能贴近其生活实际,那么就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致不高的现象,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2.2.2教育培训管理方面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理相对迟滞,如在培训资金投入上,政府投放金额有限,而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农村劳动力个人分得的教育培训补贴较少,相对的其个人所要承担教育培训费用就更多,进而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动力;由于资金投入相对匮乏,致使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如地点建设、设备配置)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在培训质量上,培训内容设置难以贴近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工作需求[2];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培训对象选择有偏差,农村劳动力最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群体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以及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教育培训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培训。另外,农村劳动力的闲暇时间是保证参培率的重要前提,尽管大部分教育机构已经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错开了农忙时节,但闲时培训时间仍过长,不符合农村劳动力预期。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多数农村劳动力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培训在时间上的要求,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参培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农民自身情况这部分内容涵盖教育培训费用、时间以及参培观念。其中,29%的人认为培训费用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之一,还有37%的人因时间限制而无法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该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期较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自身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封建的小农文化思想观念的限制,封闭了农村劳动力获得最新农业科技及就业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不了解市场对知识技能的最新需求,导致他们不愿增加教育投入,进而缺乏对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

务农是该地农村劳动力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务农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忙时节,若在农忙时节安排教育培训,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因农忙而放弃参加。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然而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其自身较低的文化基础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他们对接受现代化教育培训的接受能力,也让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促进自身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作为最需要受教育培训的两大主体,有一定文化基础却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还未有经济能力来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而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因为家庭负担较重在面对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时,难免有心无力。因此,教育培训费用给培训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培训需求绵软。

3对促进石城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发展的建议

3.1加强培训环节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及劳动力自身的素质特征进行安排,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避免内容过于宽泛,缺乏指向性;另一方面,增添农村劳动力的心理辅导培训环节以及拓宽他们对最新知识技能的了解渠道。同时,多样化教育培训形式,革新教育培训手段。当然,在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培训对象进行调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对象特征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如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对文化知识要求较低的实用技能培训,而将市场需求较大的高新技术培训面向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另外,师资缺乏是阻碍教育培训的障碍之一,而过多的师资亦会增加教育培训成本。因此,可以寻求相关工种的企业帮助,如技术人员的义务讲课、企业的资金赞助等。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7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曾制定了数十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各地实际也颁布实施了若干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这些政策文件和地方立法包含有大量的但成熟程度不同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现通过对中央校企合作政策和地方校企合作立法的文本梳理,提炼出部分较为成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以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关于政府统筹扶持的制度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要求,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4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2]41号)同意建立由教育部牵头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六条也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和督导评估等工作。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学术界多有诟病,认为这种联席会议因“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没有实际决策权力,没有具体的执行或工作机构,并且成员单位的组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央层面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和扶贫办组成,却没有税务部门,导致它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地起到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的作用,说明校企合作工作还没有真正得到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应有重视[1]。虽然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建立这种制度的宗旨应是值得肯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既跨越教育与企业,又跨越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财政和税收等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因此,借鉴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安排和实施的经验教训,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教育、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科技和行业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及其具体工作或执行机构(最好隶属于政府综合部门),并负责研究和制定推行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措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和2007年《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规定,合作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九条也规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合作企业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的税收优惠措施,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对合作企业激励的态度。虽然这项措施由于在实施环节设置了不便操作、不甚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如要求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记账凭证应附有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的缴付凭证,等等,使其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但不能以此否定这项措施本身的合理性。建议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该项措施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对这项措施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加以完善,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关于行业协调指导的制度

行业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关于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的《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02]15号)、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2004年通过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七条、2007年通过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八条、2008年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十二条等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皆作出了规定。如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等。又如2007年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应当根据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本行业发展需要,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协助主管部门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通览上述政策和法律文件可知,这些文件都规定了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如下两项协调指导工作:一是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二是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笔者建议,在今后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此应予以吸纳。

国家和地方部分政策或法律文件还规定了行业组织的其他协调指导工作内容,但有的内容过于宏观或原则,缺乏操作性,还需要一定的立法考量或法律技术的处理,目前还不适宜直接转化或吸纳进法律规范。如规定行业组织应“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和应“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等。

三、关于学生赴企业实习的制度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等等。2008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

一些省综合各地的地方法规或规章,还制定了除具有上述内容的其他规定。如1999年通过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对参加实验和实习的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安排学生从事过重、有毒和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1999年的《江苏省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安排未成年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参照国家对未成年职工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2000年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实习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八条和第十条规定: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指派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禁止企业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者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2009年的《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综合上述政策和法律规定,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制定和立法者的总要求是: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2)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和实习。对参加实验和实习的学生应当提供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和技术指导,应当做好实习前的安全培训工作,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当做好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未成年学生实习的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参照国家对未成年职工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安排学生从事过重、有毒、有害、超时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禁止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者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3)职业学校应当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应当配合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4)实习学生应当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笔者建议,在制定校企合作法律制度时对上述规定应予以吸纳。

四、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制度

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制度,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004年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皆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继续要求,增加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1999年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江苏省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和2007年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五条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实践;1999年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第十三条还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2007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持证上岗和专业实践的制度,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应当定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2008年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第八条规定:职业院校应当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岗位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2009年的《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实行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制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每两年应当有两个月到企业或者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

对上述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内容加以概括,可以表述如下:1)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2)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师实践,对参加实践的教师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3)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4)实践教师应当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对上述内容,笔者建议,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应予以采纳。

另外,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评审办法。2004年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地方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又具体要求,要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1997年《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实行教师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职称制,聘任后享受相应的待遇;职业高中的教师应实行职称指标单列,独立评审评定。

上述政策或法律规定指明了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的改革方向,要求将教师企业实践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并授权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这些规定可为中央或地方制定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意见篇10

1依赖性。

很多初中生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与他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不能自己作出决定,不能辨别事情的正确与错误,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

2任性。

有的初中生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他眼中,顺从、纵容他的就是好人、朋友,严格要求他的老师就不好,就是“坏老师”,根本不理会良药苦口的道理。

3害怕承担责任。

有的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责任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他的思想里,好事都是他做的,坏事都是别人干的;事情没有做好,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至少也是因为别人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根本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4容易伤害他人。

一部分初中生缺乏同情心,看到别人的不足喜欢嘲笑,甚至就此给人家起绰号;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把它强加给别人;窥探他人隐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做错事不愿承担责任甚至嫁祸于人。所有这些,在与人交往时,都可能伤害到别人。

5盲目攀比,炫耀自己。

一些初中生,特别是留守孩子,平常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父母亲在爱与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尽可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一些学生在得到父母给他买的名牌服装、鞋子时,便到处炫耀,促使其他学生相互攀比。

二、教育初中生要尊重他人

1教育初中生要尊敬长辈。

尊敬长辈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尊敬长辈的观念,让学生知道感恩。当发现有学生对家中的长辈不尊敬、不礼貌时,要非常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并责令其改正。

2教育初中生要尊重教师。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体谅教师的辛劳,尊重教师的付出。教师讲课时,学生要专心致志地听,做到眼随师动、心随师想,把教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道理都听清楚、弄明白。还要教育学生如果做错了事一定要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不顶撞、不埋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教育初中生要尊重同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同学是同学尊重自己的基础和前提。尊重同学要做到:不窥探同学隐私,不给同学起绰号,真诚待人。善于倾听并尊重同学的意见,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别人表达完以后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意见。遇事应学会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

三、教育初中生要热爱劳动

劳动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劳动实践中,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一个不爱劳动的学生,就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他对劳动人民也就没有深厚的感情。那些爱炫耀自己品牌衣服、鞋子的学生,往往就是不爱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