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茶文化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9:56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1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2

1.把握教学目标和定位,做好教学启蒙和文化传承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艺广义上是指“茶之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茶艺主要是指“饮茶之艺”,即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范围之内,包括选茶、备器、择水、造境、冲泡和品饮等诸多因素。茶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专业进行研究,其作为职业学校选修课程,如何选取精华,做好启蒙式教育,非常关键。学校要根据自身和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随时调整,切不能挖掘太深,让学生感觉繁琐,也不能蜻蜓点水,让学生感觉没有收获。做好教学启蒙工作能让大多数同学了解和热爱茶文化,使小部分同学有深入进修茶艺的机会。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如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着重于训练茶文化知识和茶艺讲解词,要求学生能生动介绍茶叶和茶具;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则在茶艺操作和表演方面;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其熟悉茶叶的营养价值和疗效,能结合烹饪进行菜肴茶点的创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训练其茶文化中礼仪和文学的部分;而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而且会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时能出奇制胜。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最后的考核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授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如导游方向的学生以撰写导游词,向游客模拟推销和解说某种茶叶;饭店专业的学生以酒店餐饮活动为背景,能够独立或团体表演一套茶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在行政、商务场合进行有效的茶水服务;烹饪专业的学生能制定符合营养标准的茶元素菜单并进行相关的成品制作;营销专业的同学能为茶叶经营企业策划销售方案;文史专业的学生要能学会吟诵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茶诗、茶联、茶文等。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3

关键词:茶文化;道德修养;社团

1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含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专著、诗歌、绘画等,也包括人们在茶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陈平原教授曾提到,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的气质、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见,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映了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也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鉴于茶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开展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保护健康身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兴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伤害,很多大学生存在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饮品,饮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药用养生功能,在提神、降压、防辐射、防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叶中的多酚物质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叶黄素和维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导饮茶之风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

2.2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艺术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古代很多书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幽、典雅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茶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态的茶品包装向我们展示了造型之美,肢体优美的茶艺展示更是将韵律美和动作美融合一起,还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品位有极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茶从自然之茶过渡为文化之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断融合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茶的天然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茶和佛都主张修身、清净,以求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开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独特清新的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大学生从事泡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养成平和、宽容的个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学生就业愈发紧张,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繁重。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茶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益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注重茶的物质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边饮茶、边畅聊,抒发心中苦闷,畅谈各自理想,宣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心理压力。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茶文化旅游,在观光茶园、游览茶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心的释放。

2.5提高大学生社交意识

在古代民间,茶就被当做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茶为媒”、“茶话会”、“借茶引话”等都是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将客来敬茶当做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甚至我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的长治久安,也是靠茶叶贸易来完成的。同样,在高校茶文化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茶学术交流会、茶文化论坛等活动,这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事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以茶会友,结交了更多的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意识,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对茶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3.1开设选修课,激发对茶文化兴趣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国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泡饮方法等,对茶文化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也成为高校茶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高校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各种茶的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鉴别不同的茶叶,掌握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礼仪礼节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课程的讲授重点,饮茶者的礼仪、修养,无一不体现了礼学和儒家理念,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礼仪,例如凤凰三点头的泡茶手法代表着对客人的欢迎,双手奉茶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等。让学生们懂得,茶文化的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学也因此喜欢上了茶,养成了品茶的好习惯,原意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校园活动。并在茶文化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团,传播茶文化知识

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文化社团也是如此。随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们在茶文化社团的活动中,互相切磋茶艺,交流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这也是大学生结交挚友、扩大人脉的绝好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社团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学加入,补充新鲜血液,并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茶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内心深处培养其对茶文化的热爱。并定时邀请茶艺师进行茶技培训,让每一位社团成员熟练掌握茶道礼仪和手法,当学校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或者接待活动时,茶文化社团组建茶艺队进行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也宣传了学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动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这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的场所。茶文化活动室中陈列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茶具、绘画等,以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体验。在茶文化活动室中,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品尝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赏茶艺表演。再配上舒缓的音乐,成为大学生饮茶休闲的绝佳去处。

3.3多方协作,创设茶文化氛围

弘扬茶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热点。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为高校茶文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通过向市民赠茶,邀请民众制茶、泡茶,以及举办茶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杭州举行的全民饮茶日更是以“茶与青春”作为主题,宣传对象定位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投入资金,加大茶博物馆、茶园等设施建设,为茶文化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茶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茶文化活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间可以结成同盟,共同组织大学生茶文化节,将茶文化知识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茶文化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园旅游作为研究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探讨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俗等。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通过上述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茶文化的传播。总之,茶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5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艳,刘春丽.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4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高校大学生;人格;心理;行为;智力

当代的大学生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生长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代,衣食无忧,又因为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有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因此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却普遍独立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甚至心理问题频发。面对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学不亚于一剂补救良方,用茶文化中的淡泊宁静中和大学生的浮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高校大多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呢?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每一个心理学家给出的标准大同小异,都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1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那么什么是人格?总体而言,人格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立个体所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点。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含义是,社会个体以一种相对稳固的意识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这个人一贯喜欢国学,正义感强,公而忘私,至少这个人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这个人今天喜欢国学,明天毫无征兆地跳跃成了摇滚,这个人今天很有正义感,明天突然间暗无天日。当然,如果变换成为常态也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变与不变都不是常态,那么显然这个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相对稳固的个性特征同样是健全人格的表征。人是会改变的,这是不容质疑的,可是人格健全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个性特点是不会有巨大的差异的。

1.2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包括单纯的情绪调节、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年龄的调节能力。任何人都会有负面的情绪,焦急、暴躁、悲伤、怨恨,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人不是压制这些情绪的产生,而是懂得如何管控这些负面情感,不让情感管控自己。对于一个具有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的人而言,心情不好,想办法发泄出来,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有的生活中去,把负面的感情当做生活的调剂,一笑置之。相对于社会而言,我们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个体的适应性同样是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指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或者与自己的个性想去甚远的环境,怎样应对,是不断调节自我还是不断地躲避、逃离,这是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展现。最后,心理年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简单刻板地要求把每个人都贴上年龄的标签,让人们生活在固化的模式之中,而是要求每个社会个体尊重年龄规律,承担起每个年龄段的社会职责和自身责任,让生命成为敬畏自然,尊重自身的成长过程。

1.3较强的行为控制能力

大多数的思想要靠行动来实现,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心智是否成熟最终要看他的日常行为。心理健康的人,目的明确,行动迅捷,自制力强,能在尊重整体意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魅力。明晰的目的对人生举足轻重,心理成熟的人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不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是明晰和合乎实际的。同时,心理成熟的人具有完全的行为掌控能力,能毫不动摇地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拼搏,他们不会被环境所影响,更不会因自身意志不坚定而轻言放弃。最后,心理成熟的人能尊重大多数人利益,同时尊重自身需求,能尽可能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自身诉求中寻找到平衡点。

1.4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智商和心理成正比,心理健康和智商高低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一个人的智商有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扩大知识面在很多时候可能使人获得更加健康的心理。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如果有能力走出一个心理误区,也许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2茶文化教学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茶文化几乎伴随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沉淀,茶文化几乎融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1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更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茶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内容可谓保罗万象。茶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茶道精神的“理、敬、清、融”可见一斑。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茶道中的“敬”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因此,茶文化要求我们内修其心,外修其行,豁达平和,淡薄名利,这样的特征恰恰是健全人格的体现,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积累。

2.2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茶文化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慢”文化,恰如功夫茶,讲的就是火候就是功夫,从烧水、冲泡到品饮,甚至器具、场景、心态,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慢工出细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饮茶的人又是强大的,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饮茶之人,淡泊宁静,却洞知天下,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事烦于心而不乱其行,这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今的大学生,身处浮华的世界,大多被快节奏的生活包裹着前进,几乎忘记了与内心的交流,茶文化教学恰恰可以弥补时代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2.3茶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这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言。语言上的巨人容易看到,行动上的巨人却是越来越难看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当代被宠坏了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控能力更差。《茶经》的作者陆羽,走遍了各大茶叶主产区,深入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又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写成了一部流传千年的巨著。了解茶文化,学习茶人的执着,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榜样,更是当代高校教学的有力补充。

2.4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茶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系统从隋唐到现在也有了千余年的历史。茶文化留下的各种资源和知识无处不在,如:茶叶种植的自然知识,制造茶具等的手工艺知识,茶俗、茶礼等人文知识,在茶俗、茶礼等基础上形成的茶艺、茶道、茶文化知识,古茶楼、茶亭、茶碑以及茶文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所谓“博闻广识”,见多才能识广,形形的茶文化知识可以大大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在增进他们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3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的探索

3.1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

双管齐下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几十代上百代先民智慧的结晶,说它是文化,那么阐述它的书籍足以汗牛充栋,但是归根结底,它更多是生活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自我修养上,因此,茶文化教育应当讲求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双管齐下。理论研究的方法很多,从古至今涉及茶文化的诗词典籍数不胜数,中外名著中涉及茶文化的内容也浩如烟海,对于高校学者和学生而言,这些都不是难点。不过困难的是环境培养,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与娴静安适的茶人生活大相径庭,我们真的需要茶文化吗?大学生真的需要茶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茶文化的优点不是任何人能够分析完整的,但是这些优越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可以从开办茶室、举行茶文化知识竞赛、评比茶文化知识标兵等渠道创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氛围,增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环境因素。

3.2注重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候,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持续一生,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必须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同时,教师由于其文化底蕴深厚,人生阅历充足,比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茶文化,也比学生更容易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让教师在丰富自己茶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正是以星火燎原的方式普及茶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3.3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

茶文化毕竟不全是理论知识,更多的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更加健全的心智,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更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否则茶文化教育就完全流于形式,有失偏颇了。因此,我们要将茶文化教学的重心整合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调节才能、超凡的行为控制才能和开拓学生的视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多地组织学生体验茶文化的实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才是最佳的办法。与此同时,教与学本就是互为根本的,教学相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4激发学习潜能,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任何教育的成败都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填鸭式教育与说教式教育之所以被唾弃,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茶文化其实源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中的茶文化和教育中的茶文化又大相径庭,前者只是生活的一种现象,后者则上升到了文化教育的地位,因此不能拿生活的“茶事”来教育大学生,而同时,更多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个人认为,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4结语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奉白头亲。”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居家必备之物,一壶好茶中不仅蕴含了茶人对味蕾的的极大满足与渴望,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处事智慧。相对于日渐浮华的当今社会而言,茶文化教育能够从文化底蕴和处事方式上影响当代大学生,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大学教育中适当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学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培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平,夏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策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2-57.

[3]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4):7-18.

[4]张琳洁,龚淑英.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叶,2003(4):230-232.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5

1文化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2审美素养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3表演素养 

    茶艺又是一门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茶为载体,以音乐为伴侣,用优美的动作来展示、体现饮茶之美。所以从观赏层面上来说,要求茶艺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茶艺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它是将泡茶的动作与泡茶的环境、器具、茶叶、音乐等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6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7

关键词:采茶戏;日常游戏;幼儿教育

采茶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表演形式多样、风格欢快、喜剧性强等特点,因此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目前已经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采茶戏具有非常浓厚的教育价值,其曲调优美、语言生动,让幼儿接触和学习非常有意义。结合采茶戏的特点,与幼儿日常游戏相结合,这样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并且能够为幼儿创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采茶戏的学习过程中,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体悟更加深刻,采茶戏结构短小、韵味和谐、容易传唱,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采茶戏概述

采茶戏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区域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采茶戏与南方采茶活动密不可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结合民族民歌、小调,以及茶事互动而创作的戏曲形式,极具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茶文化是采茶戏音乐产生的根源,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内容,都是以茶事为主,在采茶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采茶文化,也能够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采茶戏已经被纳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极具特点:

1.1地域色彩鲜明

采茶戏作为一种音乐体系,其韵律与特点自然就会收到不同传唱者而产生差异,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地方特色以及唱法都直接影响着采茶戏音乐,然而,不管是在哪里,其根本并不会有大的差异,表现出来的辛苦与欢笑依然清晰。

1.2种类繁多

时间上的差异并不会对创作音乐的人产生影响,相信作曲作词人的天赋,终究成就了这个独具一格体系的产生,剧种的众多让人们可以更好的选择自己的喜好,从而也加速了其传播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采茶戏音乐起步虽晚却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的原因之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几大有名的戏曲分布地区,例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抚州采茶戏、江西的赣南采茶戏等都是巧妙的利用其地理位置来取名的。歌词的美好体现了采茶这份工作的艰辛,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与认识采茶文化的真谛。

1.3流传范围广,发展速度快

地理位置与现代化设备的差异,并没有阻挡住采茶戏传播的脚步,它就像洪水猛兽一般肆意泛滥的传播与中国的每个角落,缘起于江西,而后便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多方向多渠道的传播开来,可以说是下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上到拄着拐杖的老人,不经意间就能哼唱出几句,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世家都免不了被这种通俗易懂的旋律所吸引,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1.4灵活多变,朗朗上口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正是采茶戏音乐可以被广为传唱的根本原因,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更是巧妙的被记录在采茶戏里面,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更加体现了每一个作者对采茶戏的热爱。由于为了方便传播,其节奏与段落的划分更是由不同人的喜好而定,无论是小调还是完整的歌曲,其节奏的变化可谓大有不同,因此,采茶戏音乐更加能引起人们的追捧与传承的兴趣,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2采茶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分析

采茶戏作为中国采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采茶戏与幼儿游戏的结合,是幼儿游戏的形式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具体,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中国茶文化,下面对采茶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进行几点分析:

2.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急速发展的状态。通过研究发现,采茶戏对幼儿体型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以赣南采茶戏为例,其采茶戏的动作、韵律,能够对幼儿的身体机制,骨骼、血液以及肌肉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夯实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2.2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

采茶戏曲目众多,曲牌根据来源、风格以及调式等分类,一般有“三腔一调”,所谓“三腔”就是“茶腔”、“路腔”等,在幼儿游戏中融入采茶戏,可以借助童谣、儿歌的形式,提升幼儿对社会与自然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体悟和认知,帮助幼儿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3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采茶戏与幼儿游戏结合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游戏中,采茶戏的旁白,能够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孩子的交际水平,同时还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音乐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香香的茶叶》、《采茶娃娃》等,这些儿歌的韵律感非常强,歌词朗朗上口,幼儿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游戏,幼儿的节奏感与艺术修养都会逐渐提升。另外,在幼儿参加采茶戏游戏的过程中,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协作能力,规范性都会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意识都会得到强化。采茶戏与幼儿日常游戏相结合,还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表演采茶游戏的时候,游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自我评价以及对别人的监督,因此有利于幼儿学会自我控制,明辨对错,进而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采茶戏与日常游戏结合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3.1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培养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采茶戏与幼儿园游戏结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明确游戏设计的目标,结合幼儿教学的特点,选择游戏的形式,游戏设计必须要服从教学需求,服从教材的需求,让学生能够边学习边游戏。首先,教师要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以及教学内容,将其与采茶戏相结合,从而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在采茶戏的节奏中,快乐的游戏,充分的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河北省是中国茶文化历史资源大省,从五千年仰韶文化时期,先商祖先在这里繁衍,在这块富饶的燕赵大地,处处留下了中国茶文化历史痕迹,邯郸临漳是中国禅茶结合的发源地,石家庄赵州是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的诞生地,又是举世闻名的“吃茶去”公案诞生地,保定涿州卢家坊是“中国茶仙”卢仝的诞生地,一首《七碗茶歌》成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千古绝唱。比如:以采茶戏《摇篮曲》为例,其节奏朗朗上口,并且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教师可以用该曲目与幼儿游戏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播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噢噢唉噢噢唉……宝宝崽,宝宝乖……。同时结合采茶戏独有的韵律和音调,为学生创建一个音乐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妈妈般的爱护和关怀。同时也能够深深体会到采茶戏音乐的内涵。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让幼儿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并认识到采茶戏这种形式。

3.2强化采茶文化意识,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采茶戏与日常游戏的结合,要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教师本身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文化传授者的身份,明确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能够积极承担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使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普及采茶戏,传播采茶戏,使采茶戏能够拥有广泛的土壤,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能够植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采茶文化的起源、内涵与表演形式,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多方采茶戏的相关视频,结合将采茶戏进行合理的改变,将其中一些不适合儿童表演和演唱的内容去除,结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将韵律感强,容易记忆的部分保留下来,并于幼儿游戏相结合,在游戏中,强化学生对采茶文化的认识,教会他们尊重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新一代的传承者。

3.3凸显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采茶戏与日常游戏相结合,教师应该基于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了解采茶戏的服饰、道具以及台步、配器等等特点,让孩子能够走进戏曲的世界,然后结合游戏的形式,比如看看谁唱的最好,看看谁说的最棒,通过这样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尝试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感受到的采茶文化展现出来。另外,教师应该多搜集相关的表演素材,演唱资料等等,组织幼儿观看集体欣赏采茶表演,让他们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对吸取的爱好。并且创建良好的采茶文化氛围,在教室四周张贴一些采茶戏的剧照,悬挂一些戏服、戏帽等等,还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乐器,不让他们开展“认认乐器都叫什么名字”的游戏活动,或者是幼儿学学、唱唱、勾画脸谱等,都能够强化幼儿对采茶文化的认识。

3.4拓宽教学思路,营造学唱氛围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采茶戏与幼儿游戏的结合,教师应该适当的拓宽表演形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唱氛围,凸显幼儿的天性,通过音乐游戏,引领儿童熟悉和掌握采茶戏的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将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传递给孩子,奠定他们的学习基础,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区,进而主动投入到游戏之中。在编排采茶游戏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幼儿学唱的曲调,帮助学生的消化和吸收相关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采茶游戏入我园,学习采茶我领先”梦游戏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兴趣盎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采茶戏的快乐,

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幼儿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源于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注入,以及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将其与幼儿日常游戏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提升幼儿的人文修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一举多得。本文对此进行了几方面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晓晨.幼儿园阅读环境创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陈惠虹.论蒙台梭利体系之感觉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袁凯娟.赣南采茶戏对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3):304-305.

[4]刘彩莲,康闽.幼儿采茶戏音乐教育策略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5):194.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茶文化;必要性;重要性;研究

古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辛勤劳作从茶叶生长、制作、饮用中得到启发,使其从最初解渴药用的物质功能上升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精神表征,形成了蕴藏传统审美意蕴的茶文化。传统文人将茶与自然、宇宙、人生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君子品德以及积极人生观思想,又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超越心态,还表达出佛家空灵、顿悟之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1])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任凭社会的变迁、审美文化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一是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如耿密的《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等注重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分析;二是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如华东师范大学周亚东的硕士论文《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探索茶文化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育策略研究[2]。关于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比较少,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精神,让幼儿学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1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4]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等.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87-89.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9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楼或是茶园门口都有有关茶的楹联,湘西的茶联可主要分为两种类:一为赞茶联,如:“时到茶园自然绿,穿来芳草依旧苏”、“古丈毛尖清香扑鼻驰名遐迩,狮口银芽白毫显露誉天下”等。二为饮茶联,如:“岭上绿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万家”、“饮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结五洲群贤”等。在湘西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茶歌,例如“采茶调”、“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调”、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过赶年时,要喝“眼屎茶”;结婚时讲究“三茶六礼”和“三道茶”;相互沟通表达情感时有“扛碗茶”、“筛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湘西作为湖南最早开发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得非常成熟,例如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近年来在旅游中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成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文化节的兴起。湘西的茶文化节主要以古丈县的茶文化节为主,自2011年以来古丈县先后举办了“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大赛”,在茶文化节中有许多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茶礼仪、茶俗、茶歌、茶联以及茶艺等表演,还有茶叶的现场交易,这对于追求新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导游培训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专题讲座。此培训不仅增加了导游人员对湘西茶文化知识和内涵的了解,也丰富了导游人员的讲解内容,让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间接向旅游者宣传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区各类茶馆方兴未艾。目前,湘西地区茶馆的消费人群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但本地人进入茶馆并不是为了品茶欣赏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时间为主。景区的茶楼也不是为了让客人体验茶文化,而是以贩卖茶叶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虽有一些零散的开发,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在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要想促进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自上而下树立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意识。一个产业的顺利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开发规模和数量,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因无政府调解而导致的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情况。相关部门更应把茶文化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规划中,用湘西丰富的茶文化为当地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创新,开拓茶文化旅游资源,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有了好的产品就得积极去宣传。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影响力也较小。为了增加其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以及企业应联合起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电话、电视、网络、微博、讲座、节庆活动等,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介绍以及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中应注重介绍湘西茶文化所蕴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涵,让潜在的旅游者对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茶文化旅游的兴趣。在开拓海外的旅游市场中,可以将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作为我们的主要开拓地,因为他们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饮茶的习俗。以韩国和日本为例他们不仅都是湘西地区国外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且他们国家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饮茶的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果湘西地区推出关于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线路,并打出促进与国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传口号,必能吸引大片的国外旅游者。

四、结语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篇10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必然包含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1-5]。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茶学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对茶学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在这种新形势下,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加快茶学专业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分析茶学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茶产业、茶学学科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就茶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几点看法。

 

一、茶学专业建设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等创办,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茶学本科专业之一。1982年,茶学专业和茶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五个重点专业和湖南农业大学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此后,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成立实验课教研室,将茶学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统为一体,实施专业技能规范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于1988年在校内创建具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1989年在离校20余公里的长沙县干杉乡建立了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征购了该茶场,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本专业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茶学专业2008、2009年分获教育部一类、二类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建设团队。2005年以茶学深加工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全国创建了植物资源工程专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学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其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茶学专业现有茶叶加工实验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检验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类茶植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湖南)和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拥有价值近3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基地建有会议室、教室、师生公寓、篮球场、公共食堂等设施,设茶树品种园、生产试验茶园、茶叶加工厂,拥有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分别于2005、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茶学专业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富民工程”,先后与20多家省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建立了学、研、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构成了茶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条件。

 

近5年,茶学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五重点科技项目等部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学研究项目35项。十一五期间,鉴定科研成果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科研和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新时期茶学专业教育改革和茶学学科体系改革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之一。茶学专业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认可。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1990年“建立实验课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自主经营办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二、茶产业、茶学科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茶产业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国是茶的祖国。五千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茶叶,唐宋以后茶成为中国的“国饮”,长盛不衰。从唐代开始,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十九世纪中后期,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0%,垄断着国际茶叶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热潮在世界掀起,古老的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中国茶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出口数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和消费国。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当前,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从福建乌龙茶到云南普洱茶再到湖南黑茶,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国内饮茶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国内茶叶消费量就翻了一番多,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传统茶产业正走向多元化,传统茶产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6]。

 

2、茶学学科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所以说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会给学科建设增加活力。

 

从茶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影响和渗透到茶学学科,现代茶学是应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学科跨度大、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通性强、知识体系庞大、应用性很强。茶学科技的加速发展、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了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学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索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茶产业和茶学学科的特点使得过窄的专业面、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适应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强,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营销贸易、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茶业技术人才。

 

三、茶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茶产业对人才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今后茶学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正在向现代茶产业转变,茶产业链的延伸使茶产业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叶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茶学与食品、饮料、药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使茶学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的态势。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拓展茶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覆盖面更广、人才适应性更强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领袖等共同研究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据此修订茶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先进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茶产业内涵拓展,茶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教材,建立一整套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鲜明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把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编写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湖南省茶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加快专业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国内茶叶行业各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茶文化专家来校作兼职教授,通过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等方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以省部共建茶学实验室和国家茶学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整合实验室建设资源,提高茶学专业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公共实验平台,结合省部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建设工作,提高茶学专业实验装备条件。改造升级目前已有的八个实验室,建设“类茶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生化分析实验室”和“茶叶深加工中试实验室”。利用茶学专业与植物资源工程专业在师资、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存在天然的互通性,在两专业建设中优先考虑两专业资源共享资源,特别是高端实验设备的共享,以此实现新老两个专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通过更新、添置校内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长安教学实习基地茶厂和茶园的茶叶加工设备、茶园管理设施,包括茶园喷灌系统,六大茶类初、精制加工设备,茶叶冷藏库等等,进一步改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条件,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关实践性教学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和效果,巩固我校茶学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国内领先优势。不断总结茶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经验,逐渐凝炼出一套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规范,为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促进全国茶学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一作者:罗军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学改革研究方向:专业建设。Luojunwu11@sina.com.

 

﹡通信作者:倪建军,硕士,讲师,教学改革研究方向:教学管理。nijj@huna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