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1:55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在现实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有效治疗人们的疾病问题,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电子血压计、数字式体温计以及血糖测试仪等设备使医学治疗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治疗效率。可想而知,便携式医疗设备是时代所需,对我国的医学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状况分析

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以往医疗设备具有很大的不同,是传统医疗设备更新后的产物,具有体积小、功能性强、可靠度高、耗能低等优势,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甚至可以自由移动,扩大了医学治疗的领域,为医学的有效治疗带来更多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将重心转向自身的健康状况,不过传统的医疗设备过于繁重,无法时刻进行有效的医学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医疗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医疗界的发展进程。在国外,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的其起源早,发展快,目前已逐渐趋于成熟阶段。国外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医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其二是家用型的医疗电子设备。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使用领域的不同。医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以及除颤器等等;家用型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式助听器、便携式多功能皮肤美容器、健康体重磅秤等等。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核心研发领域包括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外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源地,产品销往各地,带动国家的发展。相比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我国起步较晚,科技相对来说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仅仅存在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大多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致使我国国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开发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只是处于一种跟风的起步开发阶段,严重阻碍了科技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

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最初起源于90年代,要比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要晚了很多年,这使得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遭遇了困境,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存在,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持续发展的不目标。

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1.1使用者没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进行有效使用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属于新兴的一种医疗器械,所以在使用上会对年龄有所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不同,很多老年人无法了解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使用原则和方法,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导致使用时出现错误。还有的就是一些儿童,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家长的帮助,一旦脱离父母独立使用时,难免也会出现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引导使用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从而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了解,提高设备使用的准确率。2.1.2各种医疗设备存在功能上具有严重的差异性,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差甚远由于我国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起步较晚,所以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无法与国外匹敌。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与国外相比,具有体积大、操作复杂、精准度较低以及信息采集速度慢等缺点,科技相对落后,无法达到国际水平,也就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积极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弥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2.1.3安全系数不够高,无法保障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目前还是存在着安全隐患,包括医疗设备使用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设备的寿命周期以及设备的生理实验现在还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担忧和顾虑,对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这点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广大医疗部门的支持和关心,避免医疗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渐在全国得到普及,这也意味着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有所发展。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点内容:2.2.1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和网络化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渐与社会分隔不开,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利用网络自身蕴含的强大功能发展医疗事业,强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功能的延伸。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技术应当具备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开发。2.2.2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合作化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存在局限性,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国外的却不同,国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较为发达,具有很多我国国内所没有的优势。未来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必然会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并完善自身,并一步步向国际水平迈进。2.2.3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更加趋于个体化、家庭化未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不再只由医院等医疗部门负责,专门致力于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的部门将会不断涌现,为它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巨大的贡献。另外,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将从医院摆脱出来,走向人们更为方便社区之中,形成家庭化的医疗模式,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

3结语

综上所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是未来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医疗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对我国医疗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一定不会止步不前,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

[2]张崇.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医疗装备,2014,27(02):27-28.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材料,主要用于制造人体内脏、体外器官、药物剂型及医疗器械。按照来源的不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2种。前者是自然界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及海藻酸钠等;后者主要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加以制备,常见的有合聚氨酯、硅橡胶、聚酯纤维、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烯等。按照材料的性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非降解材料和降解材料。前者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芳香聚酯、聚硅氧烷等;后者包括聚乙烯亚胺—聚氨基酸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聚(β-胺酯)共聚物、聚乙烯亚胺—聚碳酸酯共聚物等。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植入人体内的材料,必须满足人体内复杂的环境,因此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材料不能有毒性,不能造成畸形;其次,生物相容性比较好,不能与人体产生排异反应;第三,化学稳定性强,不容易分解;第四,具备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第五,比较容易加工;最后,性价比适宜。其中最关键的性能是生物相容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iSo)的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非活性材料进入后,生命体组织对其产生反应的情况。当生物材料被植入人体后,生物材料和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相互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会一直持续,直到达到平衡或者植入物被去除。生物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阶段。根据记载,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棉花纤维和马鬃缝合伤口,此后到19世纪中期,人类还主要停留在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阶段;随后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开始学会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使之符合生物医学的要求;再后来人类开始尝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的普及。1949年,美国就率先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文中第1次阐述了将有机玻璃作为人的头盖骨、关节和股骨,将聚酰胺纤维作为手术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医用高分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被认为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端。

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现有机硅聚合物功能多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敏性和无刺激性),之后有机硅聚合物被大量用于器官替代和整容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出了热塑性聚氨酯,这种材料的耐屈挠疲劳性优于硅橡胶,因此在植入生物体的医用装置及人工器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后人工尿道、人工食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肺等器官先后问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从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前景和趋势

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制和生产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开始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06%。但是相比于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来说,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还略低,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evaluatemedtech公司基于全球300家顶尖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公开数据而得出的报告《2015-2020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测,202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达到4775亿美元,2016-2020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1%。世界医疗器械格局的前6大领域包括:诊断、心血管、影像大型设备、骨科、眼科、内窥镜,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往的医学研究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更多是选择一种替代品,实现原有组织和器官的部分功能。随着再生医学和干细胞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再生和重建器官、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传统的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需要模拟生物的结构,恢复和改进生物体组织与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这也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器官、医用塑料和医用高分子材料3个领域。

1.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指的是能植入人体或能与生物组织或生物流体相接触的材料;或者说是具有天然器官组织或部件功能的材料,如人工心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人工关节、人工骨、人工肌腱等,通常被认为是植入性医疗器械。人工器官主要分为机械性人工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工器官、生物性人工器官3种。第1种是指用高分子材料仿造器官,通常不具有生物活性;第2种是指将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第3种是指用干细胞等纯生物的方法,人为“制造”出器官。目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应用在第1种人工器官中。

目前,植入性医疗器械中骨科占据约为38%的市场份额;随后是心血管领域的36%;伤口护理和整形外科分别为8%左右。人工重建骨骼在骨科产品市场中占据了超过31%的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是人工膝盖,人工髋关节以及骨骼生物活性材料等,主要应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强聚乳酸、自增强聚乙醇酸等。心血管产品市场中支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周边血管导管移植、血管通路装置和心跳节律器等。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人工器官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轻量级的柔性材料,并准备将其用于创建一个人工心脏。在我国,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

人工器官未来发展趋势是诱导被损坏的组织或器官再生的材料和植入器械。人工骨制备的发展趋势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和基质物质组合到一起,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血管生物支架的发展趋势是聚合物共混技术,如海藻酸钠/壳聚糖、胶原/壳聚糖、胶原/琼脂糖、壳聚糖/明胶、壳聚糖/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乙二醇等体系。

2.医用塑料

医用塑料,主要用于输血输液用器具、注射器、心导管、中心静脉插管、腹膜透析管、膀胱造瘘管、医用粘合剂以及各种医用导管、医用膜、创伤包扎材料和各种手术、护理用品等。注塑产品是医用塑料制品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与普通塑料相比,医用塑料要求比较高,严格限制了单体、低聚物、金属离子的残留,对于原材料的纯度要求很高,对加工设备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加工和改性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助剂,通常具有表面亲水、抗凝血等特殊功能。常用医用塑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聚酯(pet)等。

目前医用塑料市场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10%,并保持着每年7%~12%的年均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人每年在医用塑料领域消费额为300美元,而我国只有30元,由此可见医用塑料在我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国医用塑料制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纱布、绷带、医用导管、药棉、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布物服装、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和中低端诊断治疗器械等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大户。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医用塑料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医用塑料的原料门类不全、生产质量标准不规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一些高端原料导致国内所需的高端产品原料还主要靠进口。

目前各国都认识到了医用塑料的重要价值,加大了研发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年,英国伦敦克莱蒙特诊所率先开展了塑胶晶状体移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远视眼或近视眼,还可以恢复患有白内障和散光者的视力;住友德马格公司推出一种聚甲醛(pom)齿轮微注塑设备,在新型白内障手术器械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美利肯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可使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塑料瓶的抗湿性和抗氧化性提高30%;mHt模具与热流道技术公司开发出了pet血液试管,质量不足4g,优于玻璃试管;Rollprint公司与topaS先进高分子材料公司合作,采用环烯烃共聚物作为聚丙烯腈树脂的替代品,以满足苛刻的医疗标准;美国化合物生产商特诺尔爱佩斯推出了一款硬质pVC,以取代透明医疗零部件中用到的pC材料,如连接器、止回阀、Y接头、套管、鲁尔接口配件、过滤器、滴注器和盖子,以及样本容器。

未来医用塑料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耐多种消毒方式的医用塑料,改善现有医用塑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开发新型的治疗、诊断、预防、保健用塑料制品等。

3.药用高分子材料,

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改善药品质量和研发新型药物传输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用于药品剂型的改善以及缓释和靶向作用,此外还可以合成新的药物。

药物缓释技术是指将衣物表面包裹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使得药物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吸收,而是在流动到治疗区域后再溶解到血液中,这时药物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药物缓释技术主要有贮库型(膜控制型)、骨架型(基质型)、新型缓控释制剂(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贮库型制剂是指在药物外包裹一层高分子膜,分为微孔膜控释系统、致密膜控释系统、肠溶性膜控释系统等,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丙烯酸树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醋酸纤维素等。骨架型制剂是指向药物分散到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溶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海藻酸钠、甲壳素、蜂蜡、硬脂酸丁酯等。

我国的高分子基础研究处于世界一流,但是药用高分子的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品种不够多、规格不完整、质量不稳定,导致制剂研发能力与国际产生差距。国内市场规模前10大种类分别为明胶胶囊、蔗糖、淀粉、薄膜包衣粉、1,2-丙二醇、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HpC、乳糖。高端药用高分子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业药用高分子企业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问题。

目前,药物剂型逐步走向定时、定位、定量的精准给药系统,考虑到医用高分子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将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未来发展趋势是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疫苗、蛋白、基因等)靶向控释载体。

四、结语

虽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出功能有局限、免疫性不好、有效时间不长等问题。如植入血管支架后,血管易出现再度狭窄的情况;人工关节有效期相对较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排异性。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隶属于医疗器械产业,其发展备受政策支持。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可以预见,在未来20~30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奚廷斐.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5):1-4.

[2]张真,卢晓风.生物材料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生物医学工程学,2002,19(1):117-121.

[3]董亮,何星.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复合医学,2015(4):340-342.

[4]奚廷斐.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8):1-5.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34):186.

[6]胡帼颖,张志雄,温叶飞,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三)——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的研究[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3):9-27.

[7]张镇,王本力.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5(3):2-5.

[8]章俊,胡兴斌,李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1):30-35.

[9]梅建国,庄金秋,汤少伟,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表面改性技术[J].材料导报,2014,28(19):139-142.

[10]黄琼俭,徐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2):82-82.

[11]吴桐.浅谈几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9):52-52.

[12]王建营,朱治国,孙家跃,等.聚醚醚酮人造骨关节材料研究[J].化学世界,2004,45(1):53-54.

[13]高茜斐.生物塑料发展现状及前景[J].广东化工,2015,42(15):87-88.

[14]龙先鹏.浅析我国生物塑料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96-96.

[15]全球医药塑料产量及潜力巨大[J].国外塑料,2013(9):69-69.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长期稳定地发展,不仅要认真地组织好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而且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和潜在的问题。经营分析是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的基本方法。

1医院进行经营分析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者,必须及时掌握自己的经营状况,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下一步的经营预测和决策,所以进行经营分析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适当信息成为必然。

1.1经营分析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认真组织好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而且要及时掌握自己的经营状况,经营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医院可以通过对各种经营指标的分析了解自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在经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可以根据经营分析所提供的情况,找出组织医疗服务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拟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案,制定挖掘潜力的措施。只有不断开展经营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持续发展。

1.2经营分析是加强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以较少的耗费和占用取得较多的产出和效益是医院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记账、算账,进行经济核算。只有经常开展经营分析,准确及时地掌握医院各项支出和收益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发现经济核算中的问题,不断完善经济核算,推动经济核算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经营分析是对经济核算的检查。如不进行经营分析,经济核算就会失去约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3经营分析是医院组织好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方法医院在现有经济条件下,除了政府少量的拨款外,其他运营资金都需要通过医疗服务活动来补充。因此,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都同其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相联系。经营分析则是了解医院经营现状、发展潜力,恰当组织医疗服务活动之必须。如:通过经营分析发现医院劳动生产率有下降的趋势,那么,在组织医疗服务过程中,就应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服务组织、加强工作纪律作为重点工作去抓;同样,通过经营分析发现经济效益有下降的趋势,就应把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节约劳动和消耗作为主要工作来抓。

1.4经营分析是医院外部关系单位了解本医院经营状况的重要途径医院开展经营分析,可以使医院外部关系单位较准确地掌握医院的经营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作为医院本身从中可以得到外部关系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如:卫生主管部门、财政、物价、审计、各类金融机构等可以根据该医院的经营状况,相应的对医院工作给予指导、支持、监督和服务,从外部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2经营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活动分析,即经济分析,是医院经济核算的继续和深入。它以医院的会计核算、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医院一定期间的全部或部分业务活动中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进行评价,揭露矛盾,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管理方法。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医院各项医疗服务中经济活动的完成情况;查明影响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因素;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挖掘潜力、改进工作,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经营分析则是经济活动分析的深入和发展。其分析内容并不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经济状况本身,而主要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医院的发展潜力、发展趋势、潜在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以实现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经营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都要以会计核算和各项统计资料为依据;都是为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在分析方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分析的重点不同。经济活动分析侧重于医院经济活动本身;而经营分析侧重于经济活动的结果。(2)二者是不同层次的分析活动。相对而言,经济活动分析是对医院各项工作,主要是医疗服务的初级形式的分析;经营分析则属于战略性的、综合性的高级形式的分析。(3)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在医院被应用的时间远远早于经营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活动分析是随着医院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有医院那天开始,就有经济活动分析。而经营分析则是医院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4)经济活动分析是医院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医院经营状况的方法;而经营分析除了作为医院经营管理者掌握医院经营状况的方法外,还是医院外部有关单位和部门,如卫生事业领导机关、财政、物价及今后银行、其他投资者和利害关系者掌握医院经营状况的手段。

3经营分析的基本内容

3.1分析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医院追求的总目标。因此,判断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好坏,就成了经营分析的首要内容。在进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时应注意的是:一是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两者不能偏废或片面追求某一方。二是要坚持用数据说话,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近年来各地提出的医院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可作为分析的标准。三是在分析经济效益时除了要分析医院的业务收入及收支结余之外,还要进一步分析医院的投入与业务收入及收支结余的比值,也就是要掌握投入的单位资金取得多少收入和收支结余。

3.2分析医院的发展能力医院持续不断地发展是所有医院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掌握和了解医院的发展能力,也是医院经营分析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医院发展能力分析包括资金、技术(含设备)、人力等方面。其中,资金状况又是主要的,在日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疗器械、人员都可抽象为资金;相反,资金可以转化和表现为开展医疗服务所必备的物质设备和人才技术。今后,医院的发展能力与医院的纯收入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呈现一致性,但在某种情况下也会产生背离现象。因此,不能把纯收入与发展能力混为一谈,更不能以纯收入状况的分析代替发展能力的分析。

3.3分析医院的劳动效率劳动效率是医院职工在单位时间里(通常为1年)为社会提供的服务量。一般用人均收入来表示。劳动效率的高低可以表明医院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表明医院劳动组织是否合理,可以表明医务人员内部及外部技术力量的状况。总之,劳动效率可以反映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和水平,是医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劳动效率高的医院在剧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才能取得胜利。收入多和发展快的医院并不一定是劳动效率高的医院。反映医院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总收入、纯收入、大型设备数量,拥有的技术力量和众多的人才。然而这些方面有优势的医院劳动效率并非一定高。这就意味着医院用人不一定要多,但要精;意味着医院不一定是办得越大越全、占有的物资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市场要求和自身优势办得有特色、有专长,医疗设备器械的利用率要高;意味着医院不一定是资金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提高其周转率上下工夫。所以,为了确保医院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在进行其发展能力分析的同时,还要进行劳动效率的分析,以促进医院提高其素质和水平。

3.4分析医院经营的稳定性任何医院都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对遍布城乡,为数众多的中小医院来说,长期稳定发展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如果不重视稳定性问题,即不重视医院发展的后劲,不重视市场的预测与研究,不重视技术和服务项目的开发,即使眼前收入能力强、发展较快、劳动效率较高的医院也是危险的。所以医院发展的稳定性分析也是经营分析的内容之一。

4经营分析的方法

4.1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经营分析中适用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它以财务报表所提供的反映医院经营情况的各项指标数值为依据,通过计算这些指标间的比率关系,来判断医院的收入能力、发展能力、经营效率和稳定程度。如:通过计算投入资金与纯收入的比率关系,判定医院的收入能力;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求得医院经济效益的状况;通过计算人力与服务的比率,来考察劳动效率;通过计算自有资产与他人资产、流动资金与流动负债、总收入与发展基金等比率关系来判断医院的稳定发展程度等。

4.2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也是在经营分析中经常可以应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各项指标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医院经营是向好的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以每项经营指标某一年度的数值为基数,把其他年度的该项指标的数值与这一基准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各项指标的发展变化规律,判断医院经营的发展趋势是好还是不好。

4.3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经营分析的又一重要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首先要确定各类医院标准财务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尺度来判断本医院的经营状况。本医院财务结构与标准财务结构相同或相近时,说明医院经营正常;如果二者相差较大,则说明医院经营不正常。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医院的财务结构是不相同的。所谓标准财务结构只是对特定医院或某一类医院而言的,决不能要求所有的医院都具有相同的财务结构。只有根据医院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财务结构,并以其对不同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才能发挥这一方法的作用,客观地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

4.4实数分析法实数分析法是通过两个时期医院某些经营指标数值的增减,来判断医院财务结构变化和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与趋势分析法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首先要求出某项经营指标在不同时期数值的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差额为线索来分析医院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以上四种方法是经营分析中普遍可以采用的几种方法。它们各自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并起到不同的作用,但又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经营分析时,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为好。

5经营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经营分析不能局限于分析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因为经营是直接同市场经济、货币运行相联系的,所以经营分析的主要依据是各种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如:依据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资金分布状况;依据收入汇总表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医院的经营成果。但这绝不是说,只根据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就可以搞好医院的经营分析了。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虽然可以大体上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但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反映医院的全貌。因为:第一,医院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中的企业,它的性质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第二,现阶段政府仍对公有制医院给予财政补贴,同时实行较严格的收费标准,即价格管理;第三,医院的宗旨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因此,要搞好医院经营分析,还必须搜集一些财务报表之外的资料进行辅助分析。

5.2必须以真实的资料作为经营分析的基础各种报表、资料提供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决定经营分析成败或准确与否的关键。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财务报表和其它统计资料不真实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有时有些医院甚至有意对财务报表和资料进行粉饰,以应付有关部门。如果以这样虚假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为依据进行经营分析,必然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会造成决策的错误,给医院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和损失。所以,在进行经营分析之前,要对分析所依据的资料进行核实和审定。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囿于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制造能力、高技术人才等多重限制,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基础始终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7月13日,在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和奥泰医疗系统共同举办的中国超导mR产学研高峰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王宝亭指出,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国产自主知识产权医疗器械总体水平相差较大,高端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更是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十年左右。

他以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近况举例说,“在磁共振领域,过去几乎由‘GpS’三大家为代表的进口产品垄断了整个高端市场,不仅垄断了产品价格,还垄断了维修价格。国产磁共振多为永磁型低场强类产品,始终徘徊在产业的低端。”王宝亭语气焦灼,点出了磁共振成像系统领域在中国长达30多年的垄断格局。但他同时也表示,这种垄断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正是植根于成都的本土企业奥泰医疗。

本次中国超导mR产学研高峰论坛上,包括复旦大学副校长兼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宋彬、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建勇以及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孔祥泉等多位学界领袖悉数亮相,奥泰技术开发高管及临床专家参与讨论,河南省人民医院史大鹏教授等现场专家和来宾积极参与提问互动,论坛就“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未来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中国超导mR技术现状、和国际巨头的差距、奥泰超导mR差异化道路和技术方向”等若干立意高远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现场气氛高扬,多次出现高潮,令人鼓舞。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奥泰医疗总裁金辛迪女士告诉记者,希望借此产学研峰会之机,为医院带来更多的行业前瞻资讯,并联合临床需求、研发部门、行业领袖等多方助力,全方位推动中国的超导磁共振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本土企业的品牌形象。

议题1:在临床应用方面,场强在1.5t以上的高场磁共振是否将完全取代低场磁共振?

冯晓源:在磁共振发展初期,低场磁共振曾发挥了相当作用,但从临床指导意义来说,要发挥现代磁共振系统的特性,小于1.5t场强的设备实际是没用的。

磁共振系统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功能诊断,例如肿瘤、脑梗塞的诊断。没有磁共振功能应用的拓展,包括软硬件的同步发展,将无法真正发挥磁共振技术。以术中磁共振为例,我们可能需要在手术中迅速对脑功能、肿瘤边界定位,这是磁共振特有的高级功能。我至今没见过使用1.5t场强以下设备成功的例子。

另一方面,Ct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今天的Ct图像质量、检查速度并不亚于1.5t以下的低场磁共振。因此,从磁共振系统本身的特性和发展趋势来看,1.5t以下的磁共振设备早晚会被淘汰。

总体来说,如果医院购买磁共振设备目的是以形态诊断为主,购买低场磁共振是可以的,如果目的是要发挥磁共振独特的临床应用,那就至少要1.5t场强以上的设备。当然,前提是这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中,有多少医务人员有能力真正发挥1.5t设备的用途。

议题2:专科应用是否会成为未来磁共振技术的主流?通用机和专用机哪一种更好?

杨建勇:诊断设备的发展趋势,最终要和整个医学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专家们常说,未来医学将朝着更为个体化的趋势发展,给予患者更精准的治疗指导。也就是说,诊断设备将不仅是诊断工具,甚至能为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患者功能状态给予评估。

过去,我们对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定义还停留在神经、器官领域。我认为这个范围还将进一步拓展到活性组织成分界定、对治疗方案的功能反应研究等方面。这可能将成为今后磁共振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对于医院来说,最重要的是厘清发展重点,希望怎么发展,就需要怎样的设备。

冯晓源:我认为未来磁共振的专科应用将成为潮流。磁共振技术发展至今,我们已非常熟悉通用型的磁共振技术,但对于有些耗时较长、技术复杂的专科领域成像,如果占用通用机器的时间太长,就可以考虑采用专用机来解决,有助于提高效率,例如头颅专用、乳腺专用、介入治疗磁共振等等。但是,专用的磁共振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未来需要考量的。原则是图像一定要比通用的好,功能更强大,给临床、科研带来便利,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宋彬:以磁共振的腹部成像为例,中国是个慢性肝病、肝炎高发的国家,在鉴定肝硬化性质是良性结节还是肝癌方面,磁共振技术有绝对优势。

议题3:1.5t以上的超导磁共振设备是否适用于基层医院?基层医院有没有相应的需求和应用能力?

孔祥泉:十年前我就曾断言,1.5t的高场磁共振一定会普及到县级医院,现在来看即将实现。从政策层面来说,国家的医改政策要把患者留在基层看病,而不是一味流向大城市;大型医疗设备若能依靠民族工业发展,真正做到降低成本,产品越来越普及,让乡镇医院都买得起,用得上,市场需求还是很明确的。

杨建勇:从中国疾病谱的变化也可以认识到,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两大病因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都要依靠磁共振实现早期诊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基层市场需要磁共振设备的普及。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报告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角度出发,以商业落地为切入点,总结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10大洞察。梳理了国内10项主流的医疗ai产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中十大主流产品,并从技术成熟度、使用效果、发展情况、企业案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十大洞察从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四个核心应用场景——医学影像、虚拟助理、健康管理和药物研发的角度,提出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十大洞察及相关观点。

1.部分智能影像诊断企业将在2018年获得三类器械证,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2.智能影像诊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伪医疗ai企业”基本出局,新入场技术型玩家基本没有获得风投的可能,商业机会已然错过。

3.语音电子病历:落地医院成本高,产品需进行科室定制化,客单价低,主要用于病理科、影像科等。

4.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搭建是关键,目前仅发挥导诊、辅助检索或连接医患的作用。院内场景“预问诊”需求量大,具备落地能力.

5.国人健康管理意识尚待培育,健康大数据尚待采集与整合。企业以B端为主要切入口。

6.精神心理治疗师严重缺乏,ai或可成为替代性工具。

7.药物研发中化合物数据质量对于ai企业是关键。

8.借助国际力量,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从无到有,预计2018年起将涌现更多玩家,ai药物研发或将是未来的新风口。

9.产品形态以软件/SaaS为主,收取软件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商业落地更具优势。

10.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细分场景的数据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需求;随访数据的缺失,使国内在类似“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等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

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点在哪里?下图呈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流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通过该图能够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格局有清晰的了解。

中国十大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总览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商业落地的现状,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主要按照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对医疗人工智能十大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其中,针对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主要通过产品出现时间、落地情况、发展情况、企业数量、行业人士和专家访谈进行判断。另外,还从产品的发展情况、涉足的企业案例等角度更加具体地进行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六大发展趋势结合政策和商业落地产品的现状,亿欧智库认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六大趋势:

1.2018年起,ai影像产品落地速度会加快,产品性能成熟度将不断提高。

2.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语音电子病历医院普及率加快,头部企业可形成规模效应

3.智能问诊随着知识图谱的不断完善,预问诊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医生效率

4.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会使ai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5.ai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的渗透程度会更深,未来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推动力

6.ai+药物研发领域将会诞生出独角兽。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数量问题: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不同病种的数据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病种的训练数据缺乏;健康大数据孤岛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深度学习的阶段。

二是数据质量问题:ai数据处理中标注的准确性关乎结果的准确性,近两年之内还是需要大量医生去标注。药物研发中的数据质量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是人才问题:ai算法人才与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不同,如何融合各自优势发挥最大价值,值得企业思考。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医院;针灸医生;现状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6(c)-152-02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acupuncturistinChina

ZHaoJun1,SHiXuefeng2*

1.Departmentofeducation,Bej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Beijing100730,China;2.Collegeof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urveythecurrentsituationofacupuncturistinChina,analyzetheproblemsatpresentand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methods:tosurveythecurrentsituationof1152acupuncturedoctorsin15comprehensive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bymultistageclustersamplingandquestionnairesurvey,includingaveragenumberofpatients,medicalexpenses,workingintensity,monthlyincomeandvariationtendencyofoutpatientinnearlythreeyears.inputdatawithaCeSSandanalyzedbySpSS11.5software.Results:theaveragenumberofpatientswas11-20onedaymost(accountfor44.2%);theaveragefeeofeachdiagnosewas19.32yuan,55.1%ofthedoctorsreflectedworkintensitystrong;thecountofdoctorswhosemonthlyincomebetween1000to1999yuanwasmost(accountfor50.4%);62.2%ofthedoctorsconsideredthattheoutpatientcountincreasedinnearly3years.Conclusion:thelowincomelevel,strongworkingintensityisapopularsituationofacupuncturedoctorsinourcountry,soweshouldexpandthescaleofacupuncture,strengthenthehuman,financial,materialinvestment;makeclassificationmanagement,elasticcollectfeesetc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acupuncture.

[Keywords]Hospital;acupuncturedoctors;Currentsituation

古人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学作为我国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在现阶段发展趋势不明朗,关于从事针灸业的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较少,虽然国内已有些针对针灸医生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论文,但还没有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针灸医生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正是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针灸医生日均诊疗人数、每次诊费、工作强度、月收入等调查,了解针灸医生工作现状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科学建议,促进我国针灸业更好更快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共1152名针灸科医生。其中,男性590名,占51.2%;女性549名,占47.7%(注:13名医生未填写性别),平均年龄为(39.18±9.03)岁。

1.2方法

采用多级群体抽样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1152名针灸科医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完毕后由省针灸学会将调查表报送中国针灸学会。aCeSS录入数据,SpSS11.5进行分析。并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与全国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按照全国(中)医院的实际分布情况[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日均诊疗患者数

调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各级医院针灸科医生日均诊疗患者数均在11~20名者最多,占44.2%(509/1152),其中东部38.3%,中部44.3%,西部最高为53.7%,而日均诊疗人数在30人以上者,东部占12.3%,远高于中部地区(7.8%)与西部地区(6.4%)。

2.2平均每次诊费

医院针灸科医生的每次诊费因医院类型、级别及所在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为19.62元,低于中医院(21.11元)。三级、二级、一级综合医院平均诊费相差较多,分别为25.41、20.94、16.15元;相应级别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则为25.82、20.80、17.80元,有类似差异。调查发现中部地区综合/中医院平均每次诊费最高,为21.2元/26.7元;西部次之,为19.46元/20.80元;东部最低,为18.40元/16.22元。

2.3医生工作强度

超过50%东、中、西部针灸科医生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发现: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只要级别越高,反映工作强度大的医生所占比例就越大。如三级综合/中医院医生占60%以上,二级占45%以上。一级医院只有不到1%的医生反映工作强度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4月均收入

调查显示50.4%针灸科医生月收入在1000~1999元之间。但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分布则有明显地区差异:东部最高,为12.0%;中部次之,为9.4%;西部最低,只有2.4%。见表1。

研究发现47.9%的针灸科医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东部比例最高(50.0%),西部次之(47.9%),中部最低(44.3%)。只有6.3%的医生认为收入水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见表2。

2.5近三年门诊病人量变化趋势

62.2%的针灸科医生认为2008~2010年门诊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增设了特色门诊、聘请知名老中医及改善了硬件设施等;而12.1%医生则认为2008~2010年针灸科没有特色门诊、硬件设施差、群众知晓率低,门诊患者量呈下降趋势。

3讨论

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是目前针灸科医生反映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3.1劳动强度大

第一,针灸技术本身特点。针灸学习,是缓慢过程,从接触到掌握并精通,需要付出巨大脑力与体力,故年轻医生在学习及应用过程感到异常辛苦;鉴于“名医效应”,名、老专家坐诊常出现“门庭若市”现象,其出诊后经常感到工作量过大[1]。

第二,针灸科门诊量增加。针灸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高于全国综合医院医生的人均门诊量[1],在客观上加重了工作强度。

第三,针灸科现状。科室规模小、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的人才补充[1]是长期困扰针灸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门诊量增加,人才匮乏,自然会加重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2]。

3.2收入水平低

主要由针灸收费价格不合理导致。目前,针灸科每诊收费平均为20~30元,专家指出这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更无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人力资源高价值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在中医领域,特别是针灸发展方面却未能得到体现。

两种经济体制的挤压决定了针灸科收费制度处于尴尬境地。计划经济强调医疗公益性;市场经济重视医疗设备扩充,忽略医疗知识价值发展策略。这使得针灸这一专业性治疗费用的定价长期处于低水平。政策的不合理导致针灸业提升空间极为有限。如今,经济效益与学科知识价值背离程度与日俱增,使得专业价值及医生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体现。针灸治疗过程的劳动价值并不是机械操作可以比拟的。对所有人所有项目统一定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直接抹灭了学科内蕴的知识价值[3]。

4建议

针对针灸业发展,笔者资历尚浅,但也认识到现存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扩大针灸科规模,加强针灸科室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②围绕诊疗费用研究卫生经济学,根据成本核算与患者接受水平,制定合理收费标准;③分级管理,弹性收费:不同级别医生收费不同,体现针灸技术价值,激励年轻医生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诊疗费用,门诊量少的年轻医生可按比例降低收费[4]。

[参考文献]

[1]曾光,石学峰,胡凌娟,等.我国医院针灸科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7):442-445

[2]孙华.针灸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针灸,2006,26(4):233-235.

[3]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药通报.院士论坛,2002,1(3):1-4.

[4]程薇,房耘耘,许祝愉,等.中医医院的中医服务与人力成本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6-29.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病例64例,经Ct、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

方法: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2次/日;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缓慢静滴,1次/日;丹参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缓慢滴注,1次/日。对照组给予丹参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血塞通2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缓慢静滴。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评价疗效,最多观察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和方法: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

疗效评定: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评定临床疗效。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90%,病残程度1~3级;③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9%;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CSS值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为明显,见表1。

中医证候指标变化:治疗后,两组证候均具动态变化发展,发病2周和4周时,风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均明显降低(p<0.01),火热证治疗2周时未见明显降低(p>0.05);说明中风病急性期有从阳化热的趋势。两组痰证、血瘀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较高,治疗后观察组有所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说明脑卒中以痰证、血瘀证为主,且贯彻病程的始终,成为主要病机。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始终所占比例较少,证候均值也较低,但两组气虚证均有渐增加之势,说明中风病急性期后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渐露,但统计学处理,未见显著差异,可能与数据太少有关。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值的变化:发病2周和4周时,风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均明显降低(p<0.01),火热证治疗2周时未见明显降低(p>0.05);两组痰证、血瘀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较高,治疗后观察组有所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

讨论

中医认为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中风急性期的病理产物可形成瘀毒、热毒、痰毒,损伤脑络、络脉破损,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通络生新可发挥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损伤,调动机体自身修复能力的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疏血通为水蛭、地龙提取物,水蛭活血化淤,地龙通经活络,丹参活血祛瘀,三药联用,达到化瘀通络,缓解脑细胞凋亡,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现代研究认为:水蛭有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的作用。依达拉奉配合疏血通及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对中医证候研究显示:患者发病后,中医证候均动态变化发展,发病2周和4周时,风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均明显降低(p<0.01),火热证治疗2周时未见明显降低(p>0.05);说明中风病急性期有从阳化热的趋势;两组痰证、血瘀证发生例数及证候均值较高,治疗后观察组有所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说明脑卒中以痰证、血瘀证为主,且贯彻病程的始终,成为主要病机;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始终所占比例较少,证候均值也较低,但两组气虚证均有渐增加之势,说明中风病急性期后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渐露。依达拉奉配合疏血通及丹参治疗脑梗死可以显著降低各时间段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2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6.

3李少明,郑东.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5:302-303.

4吴浩,袁伯俊.水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1995,13(2):37-39.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医院;临床路径;医疗服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1)19-127-03

theResearch,applicationandprospectsofClinicalpathway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

LiQing1LiLili2taoHongbing1BoLi3

1.pharmacyandHealthmanagementinstitute,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2.JingmenSecondpeople'sHospital,Hubeiprovince,Jingmen448000;3.Departmentofnursing,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

[abstract]asthecontinualadvanceofcountries'healthreform,inparticularthegradualpromotionofthethird-partypaymentsystem,themedicalservicemarketspeeduptheopeningprocess.Sothat,thedualpressuresoftheinternaloperatingcostsandtheexternalcompetitionisincreasing.Since1980'stheClinicalpathwaymanagement(CpC)whichbegantoextendfromtheUnitedStatestotheglobalhasgotalotofsuccessfulpracticeinmanyhospitalsathomeandabroad.thestandardizationandrefinementofthepatient-centeredmedicalserviceprocessesimprovethemedicalqualityandpromotetheorderlydevelopmentofthehospital.inthispaper,thesubjectsofthepresentsituationathomeandabroadarereviewed.

[Keywords]Hospital;Clinicalpathway;medicalserviceprocess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院是为社会人群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专业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健康产品的过程就是医疗服务流程。它包括服务目的、服务架构、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成本,由医患共同认可的服务价值来体现,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动态性的特点[1]。现代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可分为核心业务流程、行管增强流程和后勤支持流程三个类别。其中,核心业务流程主要指医疗、护理、医技等实现医院服务功能的流程。行管增强流程指医院战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提高核心业务流程性能的流程。后勤支持流程指信息系统、设备、后勤保障等为其他流程提供支持的流程。医疗服务流程体现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医院医疗质量的强弱,关系到医院的组织运行和品牌形象、影响到社会发展和稳定,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医院管理者来说,以先进的管理思维,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创造更大的服务效益,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情况

1.1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外的研究应用情况

临床路径(cliniealpathway,Cp)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标准化医疗检查和处置流程。并把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性质量提高作为监控手段整合到其中,用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它强调的是把传统的弹性治疗变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计划[2]。它最初源于美国Dupont公司在1957年为新建一所化工厂而提出的“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smethod,Cpm)”[3]。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thenewenglandmedicalcenter的护士KarenZander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率先尝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实践表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为特定类型的疾病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既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护理费用,又可显著提高医疗质量[4-6]。随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全美得到迅速推广,到2007年,美国已有80%以上的医疗机构都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7]。并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8-14]。邹婧瑜[15]报道,2004~2005年,各国应用Cp的患者占总患者比例:美国、新加坡、爱沙尼亚为21%~40%;澳大利亚、加拿大、英格兰为11%~15%。认可并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医院不断增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在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

1.2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

1996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学院袁剑云博士首次将Cp介绍到中国内地。但只有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等少数几家大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探索。直到2001年才开始陆续出现较多关于临床路径的应用报道。宁宁等报道,2001年2~7月,华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对膝关节手术的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了23.13%,平均住院日从7.82d下降到3.48d,平均住院费用从4532元下降到3587元[16]。随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日渐突出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3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路径实践的医院开始逐渐增多。从2003~2009年,国内有文献报道的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约有162家。除港澳台外,我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内蒙古、、海南、青海和贵州没有相关数据资料,实施临床路径的省份占到83.87%。临床路径作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实时控制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管理模式,已开始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得到逐步应用。

2目前国内外医疗服务流程的现状及不足

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的变革,促使了医疗服务流程的不断改进。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美国Kirkhart[17]利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建立了一个集中向患者提供健康照顾的系统,并把管理责任所有权交给注册护士,重新制定改进照顾系统的工作表及流程,使这个照顾系统更好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瑞典Stcockholm医院对手术流程进行了再造,通过建立手术准备室,并在手术室为患者适时进行预先麻醉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由于麻醉所致的两台手术之间衔接需要59min的问题。mumy等[18]使用“前置法”安排患者就诊,节省了患者就诊时间。总结国外医院的特点:①普遍采取定额预付制后,医院管理者普遍高度重视医疗服务流程,不断地积极加以改进。②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完善,商业贿赂防范奖惩机制严格,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标准化、规范化。③商业契约精神和诚信文化对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和医疗服务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及约束力。④医疗服务流程研究起步早,成效显著。我国医院医疗服务流程呈现以下特征:①服务理念趋于科学化。在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带动下,医院管理者在医疗市场竞争的实践中,逐渐实现了服务理念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与融合,管理者将医疗服务流程由过去视为机械性的工业化作业,转变为视为具有医学伦理道德和人文思想与医学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将医疗服务流程的不断改进作为增强医院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19]。“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替患者着想、医疗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共识。②服务力量趋于正规化。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19万个,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66.2万张,全国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达54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达226万人、注册护士193万人。③服务手段日趋人性化:顾客原理[20]、健康管理等理论被植入到医疗服务流程中,各地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了优质服务,服务的效率、可靠性、专业性得到增强,患者隐私权、知情权得到更好的保护。④服务技术趋于信息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近年来,各地大规模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由医院信息系统(HiS)步入到临床信息系统(CiS)应用,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正在逐步试行。使医疗服务过程由繁杂耗时的手工流程,转变为高效快速的电子流程,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准确、高效,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患者”的目的[21]。但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统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在我国无法实现。加之医疗投入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不健全,各地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依然存在着服务理念不统一、服务流程不合理、医疗服务评价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体制等外部客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医院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管理的内因导致。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医疗服务流程改进成为大势所趋。

3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医疗服务流程的影响分析

3.1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医疗服务流程的作用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将医疗服务过程分解为多层次的子过程和具体服务操作规程,规范了各项临床诊疗护理流程的标准和方式,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必要的差异,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方案和护理照顾。增强了对医疗服务流程成本的可控性,促进了医院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总结个案差异,及时发现医疗服务流程的缺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促进了医院内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培养了学科管理型人才,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个体成员的成就感。开放式、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医患沟通得到增强,改善了医患关系。加强了医疗服务流程的控制,提高住院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通过监测、评价和总结不同个体医疗服务过程的诊疗差异,及时发现医疗服务流程和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增强了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医院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改进的障碍

目前,各级政府对医院的各项投入严重不足,使医院的服务硬件、服务力量不能充分满足临床路径实施的需要,滞缓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在立法上尚未对临床路径进行认可,使临床路径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存在医患纠纷的风险。

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对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费用定价偏低,严重偏离其技术价值。在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情况下,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费上浮、检查检验收入”,开展临床路径可以控制医疗成本,使患者受益,但会降低科室的收入,短期内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势必要遇到来自医院内部的阻力,影响医务人员实施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美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具有系统性、标准性的病种目录体系,加之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部分病种入径标准不够完善,导致入径率偏低,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医疗行为的随意性未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流程缺乏有效监督和考核。

因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医学知识缺乏,加之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目前尚无患者版临床路径供指导[22],容易因患者变异因素影响医疗服务流程的最终成效。

因现行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循证医学和循证护理学教育,医护人员循证医学的理念薄弱,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不能及时发现并完善循证证据[23]。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病种知识库依然未能建立,使得医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精准的标准和操作指南,影响了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4研究方向及展望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医疗管理模式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有力举措,是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有益尝试。基于此,展望今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和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助推力。

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主导下,现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将发生改变,政府对医院的宏观管理将不断加强[24]。医疗服务流程将发生重大变革,医护关系将由从属配合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医院管理层、后勤保障支持层,医疗服务层将紧密结合,医院内部工作流程将实现无缝衔接。

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将趋于精细化、人性化、个性化、开放化,使医患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医疗服务也将由院内延伸至院外,服务对象将由病患者拓展到有健康需求的全体人群,服务范围将拓宽到健康宣教、医学科研教学、医药工程等各领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将在医疗服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采用,医疗服务手段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等更多平台进行整合,医疗服务效率和可及性将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梅绍祖.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陶红兵,刘鹏珍,梁婧,等.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概况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8-30.

[3]鱼敏.关键路径法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6,13(2):61-63.

[4]plumeSK,olmsteadem.aregionalinterventiontoimprovethehospitalmortalityassociatedwith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surgery[J].Jama,1996,275:841-846.

[5]ChassinmR.Qualityofhealthcare――part3:improvingthequalityofcare[J].nenglJmed,1996,335:1060-1063.

[6]ZanderK.managedcareandnursingcasemanagement[m].in:mayerGG,maddermJ,Lawrenze.patientcaredeliverymodels.Rockville:aspenpublications,1990:38.

[7]KeonHL,Yvonnema.theassoeiationbetweenclinicalpathwaysandhospitallengthofstay:acasestudy[J].medSyst,2007,31(1):79-83.

[8]尾形裕也.21世の医改革と病院[J].日病院会志,2001,48:839-864.

[9]KitchinerDJ.Bundredpeclinicalpathways(editorial:comment)[J].medJaust,1999,172(2):54-55.

[10]陈伟菊.临床路径在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8(3):141.

[11]ForknerBJ.Clinicalpathwaysbenefitsandliabilities[J].nursingmanagement,1996,27(11):35-38.

[12]GibbH,Banfieldm.theissueofcriticalpathsinaustralia:wherearetheytaking[J].USanursinginquiry,1996,3(1):36-44.

[13]黄惠根.德国护理行业的变革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启示[J].护理管理,2006,2:36.

[14]李文秀.临床路径实施的思考――赴台湾考察心得[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1-843.

[15]邹婧瑜.临床路径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426-428.

[16]宁宁,李箭,曾建成,等.临床路往实施于膝关节镜术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52-253.

[17]KirkhartDG.Sharedcare:improvinghealthcare,reducingcosts[J].nursingmanagement,1995,26(6):26-28.

[18]murraym,Bodenheimert,RiuenhouseD.improvingtimelyaccesstoprimarycare:casestudyoftheadvancedaccessmodel[J].Jama,2003,289(8):1042-1046.

[19]何志成,郑南南.满意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09-712.

[20]郭琪,张鹭鹭,范思昌.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21]徐庐生.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3):1-8.

[22]于广军,杜宁,潘常青.上海市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实施策略与初步效果[J].中国医院,2010,14(2):19-20.

[23]季一鸣,褚江洪,罗文达.临床路径推广难点分析[J].中国医院院长,2006,(6):50-51.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

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3]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

精准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形成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正是有人类社会以来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不断完善的结果。在“医院人际关系”这一称谓前冠以“现代”二字,不仅表明了这一过程的不断延续直到今天,也包含了其本身仍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寓意。

一、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医学科技的影响和制约的,与整个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到立体多维的医院人际关系,期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原始医学的人际关系

原始医学在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包括有早期的图腾幻想医学及其晚期的巫术医学。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减轻痛苦,研究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对生物体的利害特征,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或通过畜养动物身上观察某些植物的疗效来寻找治病的方法,如某些植物有毒,某些植物能治疗或减轻疾病,原始人类知道用砭石、棘刺、骨针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取出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术。尽管这些做法仍是原始人类保护生命的本能,但在原始思维指导下的原始人类通过观察、思索,再加上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使无意识的动物本能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活动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没有医业分工,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自救、互救,更没有形成过固定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但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互相帮助才得以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2.古代医学的人际关系

古代医学的最大进步体现在医学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且出现了医业分工,像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秦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外科杰出名医华佗。古代时期,个体医疗是医疗的主要形式,医者主要多为个体行医。许多医生游历乡间为民治病,当然,很多医者属于“座门等患”的“座堂”先生。古代医学主要是经验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为病人治病而谋生,病人为治病而求助于医生,是相对平等的供求交换关系。古代时期医院萌芽已出现,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在各国都城设立残废院,在公元2年汉朝建立最早的收容传染病的隔离院,东汉时建立了军医院叫“庵芦”,元代军医院叫“安乐堂”。这一时期医院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较以往相对复杂些,独立个体行医仍是当时条件下医疗的主要形式,这些医者间少有往来,多是通过口口相传、著书立说为人所知。

3.近代医院的人际关系

近代医学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16,17世纪步入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手工业工厂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关系瓦解,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摆脱了僧侣的统治,克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更相结合。近代医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近代实验医学的标志就是近代医院的产生,近代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1]尽管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个体医疗的存在,但无论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和物质条件来说,医院都处于领先地位,个体医疗从此退居辅助、边缘地位。近代医院为适应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专科分工,医护分工,医技分工,集体协作医疗。尽管分科、分工不细,但这些分工与集体协作仍是近代医院基本特征。

近代医院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主要有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近代医院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医患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平等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既有集体协作的关系,又有同行竞争的关系。这一点,前些年曾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集中鲜明地塑造了晚清末期宫廷、民间医者之间医德医术的矛盾对立乃至大时代背景下中外医者之间的智慧的交叉与碰撞。

4.现代医院人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核子、计算机等最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大量高新技术渗入医学领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为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医学科学技术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促使医学也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遗传工程、病理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入现代医学阶段,医学迅速发展。本世纪70年代,欧美等工业、科技先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医院发展阶段。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这股大潮已席卷全球。虽然现代医院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充分,远未到终点,但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人际交往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联系广泛,呈现网络状,并有多向合作、互相交流沟通的特点。人际关系还有国际化趋势、法规化趋势。人际关系多种类型并存,多种形式同在。

二、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1)医学发展的高速化,发明与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加快;(2)医学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一些医学体系呈现立体多维网络化;(3)微观与宏观研究两级并进,医学科学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大;(4)大量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研究科学化;(5)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学工作者不仅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重视整体性,如精神与躯体的平衡;(6)医学科学国际化的趋势。医学科学研究打破国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引进。现代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使现代医院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在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医院分科精细,医务人员分工专一,医疗活动必须在集体协作之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之间要“避免相妒,凡事求真,言必由衷;应谦恭有礼地相处,不可任意批评,更不能再患者或其家属面前”起争执。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维联系趋势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分工精细,病人从诊断到治疗药经过许多科室,许多医务人员。因此,病人要得到及时的诊治,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要与多方发生联系,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医务人员越来越懂得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意接触病人,同病人主动建立联系,以加强心理治疗。因此,病人与医生都主动建立多维联系和进行信息、心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经济关系强化趋势

现代医院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现代医院既讲管理,也讲经营;现代医生既讲奉献,也必须追求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双方始终存在着经济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患者具有病人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医务人员通常也具有医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小到每个医疗科室内部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3.法规化趋势

传统医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伦理道德规范维系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单靠伦理准则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单靠行政管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对现代医院医务人员彼此间权益、地位关系的立法,不妨成为一种构想,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促使之成为维护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制度和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

由于现代各国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打破国界,各国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日趋增多,而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的高端水平和未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医务人员可以在本国内跨地区行医,亦可以实现各国医务人员间的跨国行医,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人才、资源互补,而不再只限于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现代医院医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发展进程以及综合概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我们现代医院建设的深刻意义。现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既往的研究也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立场。例如管理人员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护理专业学者从维护护理工作人员权益出发对医护间各种现象研究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其与临床间关系研究较多……当然,这些都不乏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统筹的高度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作整体、深入、权威的把握,才能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真正理顺现代医疗活动中所衍生的各项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7

[2]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