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评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36

劳动教育评课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劳动教育评课篇2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劳动教育评课篇3

主持人提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在假期里,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活动手册布置德育作业,提出每天让孩子在家劳动20分钟,并将学生劳动的过程用图片、影像记录下来,在班队课上分享交流。同时,为拓宽教育途径,学校成立了手工社团,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自制课程表送给一年级新生,我给校园种棵“绿”、做纸花、扎辫子、编辫子、修课桌、变废为宝创意活动、小小设计师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评课篇4

某初中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劳动能力,学校政教处精心策划,每周安排七年级或八年级一个班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教工指导下参加校园义务劳动: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清扫绿化景观带,打扫教学区外的公共区域;定期更换、更新黑板报、宣传栏;走读生在学生公寓模拟体验宿舍整理……后来,该校八年级多名家长相约到校,要求取消上述活动。他们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园义务劳动,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面对这场失败的校园义务劳动,政教处主任陷入了沉思:劳动教育,学校何为?

从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文字表达来看,“德”与“劳”的育人重要性等量齐观。然而事实上,学校劳动教育有别于社会劳动培训,前者的侧重点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构建,后者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更多“德”的功能。“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基于教育实践的论断,精辟地归纳了劳动教育的崇高道德意义。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劳动传承是教育的起源。无论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是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劳动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政教处主任“劳动教育,学校何为”的沉思,是对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追问,值得全体教育人共同关注并为之“负重而为”,重建劳动教育生态,回归应有教育常态。

一、理念生根之为

“精心策划”“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课”“不得不妥协”,案例中的这些词眼,昭示着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课程地位和育人地位,委身为德育智育的临时候补。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表中,不再有“劳动”二字,“劳动”隐身,说明学校教育理念的残缺。

劳动教育复苏,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理念重建开始。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神奇力量”,坚定“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的信念,向往劳动、崇尚劳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活动中。

同时,作为育人工程社会引领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契机,营造尊重平凡劳动,做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氛围,凝聚各方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参与劳动的主动意识,能够劳动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真正“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创新之为

“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案例中陈述的“劳动”,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劳动,也许这正是家长们强烈抵制的原因。

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资源无限;劳动课程,丰富多样。

请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讲述创业故事,启示学生劳动改变命运,技术始于最基本的劳作;参观工地、工厂、种植地、养殖场,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实现人生价值;组织诸如案例列举的狭义劳动实践,使学生享受到传统劳作对身心健康的调节功能;家校结合开展家政行动,让学生懂得劳动使家庭生活更美好、更温馨;有针对性地到行业基地参观访问和劳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职业印象,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改变着劳动教育“苦脏累”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落地之为

案例中,家长们抵抗的理由是“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场七、八年级校园义务劳动以前,该校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甚至在这班学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早就退出了课程舞台。因为过去劳动教育活动长期缺位,无形推助了家长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劳动教育在今天复现时,家长接受不了,“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从青少年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应该进入他们所受教育之列,早进入,低起点,慢渗透。学校要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情况、社区资源调研为依据,详细了解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点,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等要素,构建与本校生源实际情况相适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规划教育内容,从学生熟知可感的地方入手,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地方着力,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生态化持续推进。

四、评价导向之为

案例中,家长强烈抵制校园义务劳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劳动无用”功利思想作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并未真正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更没有与中、高考直接挂钩。事实上,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报告单上,“劳动评价”普遍是信手填写的“优”,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考评单大多也是经由“上网搜索――抄录填写――找人盖章”的程序完成,劳动含量极低。

为改善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模式,需建立各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品质标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促使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善创造的新一代生力军。

劳动教育评课篇5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能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G4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4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更有益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有的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无法开展,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对劳动技术教育活动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

一、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困难

1.外界教育环境的影响

外界对于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仍然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就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情况。如果学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获奖次数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到位,就会被外界评定为优秀学校。这种评估一般通过听学校汇报、学校账目查寻与师生大会的形式完成。具有片面性的学校评估标准,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重点”学科,忽视了劳动技术学科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以偏概全

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小制作、我的小发明、劳动日记都是劳动技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仅存的劳动技术活动,其效果则会大大下降。用一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堂教学,未免得不偿失。

3.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教育思想,往往影响着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知识积累,也有部分教师关心孩子智力开发力度,大于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家长从不把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心上,只要孩子能学习好,他们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一些教师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因而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方法

1.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课题与实践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从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出发,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劳动技术课堂,会让学生爱上劳动,爱上发明。比如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师可以选择“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发一个适合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制作小小空气净化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技术课主题,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雾霾的来源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与学生一起去收集所用的原料,研究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劳动技术活动具有时代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发、积极发明、积极劳动。

2.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对劳动技术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肯定劳动技术教师的教育地位,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其开展丰富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劳动技术教师要减少粗放型劳动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捡垃圾、让学生做宣传海报等。多设计一些密集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讲解“小鸟的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小鸟的家,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袋去分析,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将课外实践与课内创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3.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做好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工作,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想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定期深入到校园,对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评估校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条件时,将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成果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能力的权重。只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才能使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外界做好监督与评估工作,给劳动技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给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文章立足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优化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只有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对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重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技术活动平台,才是服务学生的正确举措。

参考文献:

[1]劳欢娟.劳动技术――唤醒一批“沉睡”的孩子[J].小学教学研究,2013(11).

[2]万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9(08).

劳动教育评课篇6

abstract:professionaltrainingeducationqualityevaluationandmarketfeedbackandinteractionmechanism,isakindofgovernment,schools,enterprises,socialparticipation,evaluationandidentificationofimprovementoftheformativeassessment,evaluationandmonitoringtheunityofscientificsystem,fullrange,polymorphoustype,itreflectsthewholeprocesstrainingintheprofessionaltalents.Characteristicsof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decided"occupation"isthecoreofitsteachingquality,strengthe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eachingqualityevaluation,processbasedontalentcultivation,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somemethodstosolvetheproblem,foreducationandmarketfeedbackmechanismofinteraction,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chievementsreachedthreemeet:meetwithpeopleunitsofpersonnelrequirements,tomeetthebasicrequirementsoftheteachingofeducationespeciallythe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meetthestudents'self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requirements.

Keywords:personneltraininginteractivemechanismof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evaluationmarket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应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鉴定性评价与过程改进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监控相统一,全方位、多形式的科学体系,它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育是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来实现其价值的,并以社会需要参照来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因而,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所以,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评价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主动适应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现状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调整、是在改革,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突出区域性特点,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2.专业课程标准的质量评价分析

⑴校企合作,共同协商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教学资源配置等。

3.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分析------要有高职特色,重点放在“职”上

⑴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

⑵把课程从以理论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

⑶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为主。

⑷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⑸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标准。

4.课程考核质量评价分析--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4.1考核标准与内容

(1)建立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2)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

(3)考核结果达到知识点达标率85%;技能达标率100%;态度达标率100%。

4.2考核方式与主体

(1)采用笔试+口试、真题设计+答辩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校内教师、现场专家、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学校、企业与社会考核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

二、市场反馈运行机制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职教育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高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准确预测、灵敏适应,使受过高职教育者完成学业后都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这是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关系和这种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社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之间严重脱节,目前城镇规划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材不是高职专用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到企业也脱节。同时由于教育培训年限的存在,教育系统对信号做出的反应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市场反馈机制,造成培养与就业之间巨大矛盾。

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和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建议

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它的教育质量如何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鉴定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内部评价是由高职院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学校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合度。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其评价内容主要是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成立由校内非就业工作部门、人员组成的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认真开展校内第三方评价,自我杜绝就业造假,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和就业数据质量。同时,要自行引进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测量评估机构,对本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等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价,将第三方评价结果上报相关行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2、建立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平台

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化平台。主要是由高校收集、存储、查询毕业生择业信息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并且适时地将二者沟通,以帮助人才市场上两个主体,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实现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对接”。其实,人才市场既不缺人才,也不缺岗位,缺的是引导。解决的办法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求职者跨区域流动。二是高校应该发挥服务功能,摈弃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散、网络脱节等现象,加强就业指导。因为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建立网络平台,工作招聘和求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其中各取所需。该区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

3.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

从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机制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供给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是阻碍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互动,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加,学而无以致用矛盾的暴露,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号,也就是说,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来,进而教育部门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建立这样一种市场信号生成机制、传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就是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为高等院校与劳动力市场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在这样的体制运行下必然会主动与劳动力市场取得联系,它们在获取市场信息的同时也向市场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如此良性的信息传送终究会改变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人才结构失衡。

总之,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吴家礼2011

[2]《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王耀詹克波荀振芳1999

劳动教育评课篇7

关键词:劳技教育;中学;教学目标;必要性

1.教师c题是实现劳技课教学目标的课堂主线

劳技课对于中学生有天然的优势,在枯燥的学术课结束后,每一堂劳技课,对于学生而言都有一种新鲜感。由此可见,教师如何完善自身作品,更是学生学好劳技课的不竭动力。在每一节劳技课上,当教师拿出与学术课截然相反的教学作品走进教室后,学生通常会给予积极的回应,这就是一堂劳技课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开展劳技课,实质上就是依据地域和学校的特点,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师的开篇点题,通常是吸引并带动课堂气氛的有效载体,师生合力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后,参与其中的学生就对这一堂课的目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劳技课教学中要多注重分组设计

每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以班级总人数的相应比例分组,小组长必须管理好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纪律,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管理和协调能力,小组长由这一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担任,比一比谁做组长最好。学生在小组长的领导下,按照课本内容、步骤,开始设计、制作。劳技课教材作为一本新编教材,编者为了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图示将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加以分解,由于识图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一看就懂,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多次引导、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难点,这时教师应按照自己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点拨,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引导程度不同。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基本能完成课堂内容,通过再次训练能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3.这里以哈尔滨市某区中学旗袍制作劳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先通过介绍满族文化――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特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满族服饰旗袍的分类及特点。在引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根据教师介绍的旗袍分类及特点,设计各类旗袍,用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用各种表现形式设计制作旗袍。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旗袍的相关材料,(黏土、雪花泥、旗袍型黏土板、黑卡、固体胶、水彩笔、a4旗袍图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第二节课前上网搜集有关满族文化---服饰文化(旗袍)的相关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制作旗袍,手绘a4纸填色与创作相结合,在海绵纸上画出旗袍轮廓,剪出外形,进行装饰,粘贴在黑色卡纸上。用黏土板,雪花泥,黏土制作一款旗袍,通过分组设计,各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分工合作,突出旗袍结构特点,着力表现领、袖、扣的变化,完成了旗袍劳技课的教学目标。

4.完善的教学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完成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学生完成后,先由组长对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作评定(完成任务的情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然后由教师对每一组作品进行评定,最后由学生共同评选出班中最好的作品,同时评选出最佳小组并进行打分,学生通过分组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质量并增强了竞争意识。

5.因材施教能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以美术劳技课课程――纸艺为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创建“指尖上的艺术”主题性学习网站。网站依托纸艺而建立,抓住学生喜欢亲自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的特点,精心设计网站栏目内容,收集和整理教学经验与成果,丰富内容和版面,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向学生灌输教学目标,学生从“走进纸艺”到“欣赏纸艺”,再从“学习纸艺“到”尝试纸艺“最后“回味纸艺”这一系列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所带来的快乐与震撼,也让纸艺劳技课更具魅力。

6.劳技课的开展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鼓励学生参与劳技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劳技课的练习,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持之以恒的个性和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精神。劳技课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师生的潜能,开发丰富多彩的劳技课程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对地方优秀的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深入研究劳技课程体系建设,将劳技课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

7.劳技课的开展能陶冶学生情操和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

在大量的教学案例前,我们可以得知,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一门动手技艺,更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现成就感和自身价值的一个载体,劳技课往往结合着美术,学生分组,协力合作,动手装点着自己的作品,不仅自身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促进同学关系的平台。很多人不理解劳技课,认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文化课更重要,劳技课是副科,甚至毫无作用。实际上这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曲解了素质教育的养成。劳技课表面上没有任何分数,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工合作的激发都有莫大的作用,而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的完成劳技教师的教学目标,无外乎做好以下内容,即劳技教师要关注劳技核心素养内涵,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劳技教师特长,自己动手制作适合教学使用的教具,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验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张婕,沈朝阳.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08)

[2]从源于到学会――谈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J].许善军.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王丽丽.成功(教育).2008(08)

劳动教育评课篇8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学;“小”制作;“大”收益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77-03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师独占课堂”式的教育理念逐渐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新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我们的教育过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容量越大越好的死的“电脑”,而是要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劳技教学工作者,笔者深深认识到劳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当前教育新形势之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劳技课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甚至还阻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劳技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化课堂教学。

发挥好初中劳技活动过程中“小”制作的最大效果是许多劳技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即“小”制作“大”收益。所谓“小”制作“大”收益,就是以课堂制作过程为载体,学生依据教师引导进行自主探究小制作的活动,其收获就是学生形形的作品。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空间。实现“小”制作“大”收益的关键在于: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小”制作的过程中注意不轻易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劳技教学中“小”制作“大”收益。

一、发挥“小”制作在劳技教学的特殊功能

“小”制作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探索的神秘感,大大激发学生参加劳技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亲切地感觉到学习劳动技术是在增强自己生活的能力。

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小”制作,而不是简单机械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相关“小”制作的基本原理,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器材、工具,设计科学的操作工艺,进行相关加工、组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制作的完成,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纯理论的概念、规律进行理解、巩固。因为初中劳技教学中所教内容,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常见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其中的概念、规律基本是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概括出来的。

“小”制作的现场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制作过程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以较强的吸引力磨炼学生的意志。

二、关注学生的收益,让“错误”点放大并闪光

错误固然不对,但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因为有错误发生,才使课堂更有生机,关键是教师如何来处理这个错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巧妙地批评学生的错误,可以影响个体态度和情绪,使之产生积极变化。

例如,在“印鉴刻制”活动过程中,某同学由于没理解镜面刻字原理,还是把作品刻成原字型,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后,没有对这样的错误直接批评,而是去寻找该错误中的“闪光”之处,用这样的口气和学生说:“大家都停下手中的制作,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他所刻的字非常漂亮,虽然字刻反了,这是不合印鉴要求的,不过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找一下,他的这个作品中有许多独创的东西,老师建议他继续完成这个创作,相信他能按要求完成作品。”这样的语气,不但没有伤害到该同学的自尊,反而激发他对自己作品产生兴趣,也帮助其他同学进一步掌握了刻章的基本要领,少走了弯路。

像这类学生的“错误”,在我们劳技活动中比比皆是,我们切不可简单直接地去批评,而应更多地去了解错误的原因,发掘其“闪光点”。

三、多渠道实施“小”制作活动

“小”制作可延伸到课后练习中去,作为作业回家完成。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劳技课不应占用学生课后作业时间,而实际的教学发现,适当的回家动手制作作业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学习的质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一件制作,会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信心,这正符合现行教育的精神。

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丰富学生课外制作活动内容。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科技小制作不能由学生个体完成,例如天文科技等,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可将一些较为复杂,且要一定理论支撑的制作任务改为小组合作来完成,如“组装发声机器人”,可安排每组四、五个同学共同去完成。小组合作是劳技课活动过程的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几个甚至更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合作也是一种社会型活动模式,让学生构建一种活动群体。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活动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小组合作活动产生良好活动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览和奖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小”制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互评小制作活动的作品,更能发挥作品的激励效果。劳技活动课的作品不仅仅是教师眼中的一份份作业,而是一份份有价值的作品,它们在学生们的眼里比我们教师课前准备的制作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学生或多个学生合作的结果,是通过学生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从事劳技教育的工作者,更要在这方面留个心眼。

例如:在“花篮编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各自完成花篮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开展班级同学互评,不但要肯定其中的优秀作品,鼓励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而且要对“问题作品”的同学正面引导,让这部分同学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信心,为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打下基础。

劳动教育评课篇9

一德育教育,从平时抓起

从开学以来到现在,我校的德育教育--养成教育也着实开展有一段时间了,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效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许多同学表面上看是在进行养成教育,而反过来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那完全是缩水的“养成教育”。学生在实行着当面养成教育,背后却“桃花依旧”。因此,在进行养成教育时,我们一定不要只是提一提养成教育就算了,而是要经常提,经常说,要常抓不懈。在这里,我有一些在日常工作中的小经验,不妨介绍给大家,那就是在平时,多留心一些,那么学生的毛病就会凸现,这时的你不要大声地喝斥,而是用一种礼貌的、平等的态度与其交谈。让该学生在你的言行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让养成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多个人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好习惯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这是十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人类的社会进程,都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应该使学生懂得,劳动并不是被奴役的形式,而是一种权利,是一种义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劳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劳动成果的,当然劳动有时有一定的报酬,但我们并非只是为报酬而劳动的,更主要的是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要坚决反对视劳动为惩罚,视劳动人民为低级下贱者的剥削阶级思想,学校要开设劳动技能课,要将之列入考核中,同时还要定期到校外参加义务劳动。

四改革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推出“思想品德课星级评价”

我们改革创新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完全依赖学科水平考试的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代之以“思想品德课星级评价”和学生的学科成绩并重的多元评价。其中,“思想品德课星级评价”主要指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后的实践活动效果评价,即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结合每一课的知识和德育目标,制定了一个个详尽的检验学生“知行统一”的星级评价表,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优化自己的习惯。我们通过这个星级评价体系将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置于小组长、学生导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力求使学生在学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五搞“三访”

劳动教育评课篇10

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成绩实行百分制。

综合素质测评分=德育测评分×20%+智育测评分×40%+体育测评分×10%+美育测评分×10%+劳育测评分×10%+能力测评分×10%

各单项测评满分100分,综合测评分超过满分100分时,各项项目评分采用线性函数归一将系数控制在0.4-1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为本人该项得分,mmax为该项得分最大值,mmin为该项得分最小值。

1、德育测评

1.1德育分=基础分(80分)+奖励分-惩罚分

1.2奖励分

(1)德育课程成绩奖励:课程成绩≥90分(8分)、80分≤课程成绩

(2)在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中,取得结业证书或表彰者4分;在各种政治学习后提交不低于1500字的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经审核合格后每次加2分;

(3)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班长或团支书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班委或团支委加8分、6分、4分、3分,班级同学或团员加6分、5分、3分、2分;

(4)本学期德育分高于德育榜样者,奖励3分。

1.3惩罚分

(1)德育课程成绩

(2)学校和系组织的政治学习、大型集体活动、会议等,以及班级组织的主题班会、晚自习、晚点名等各类活动,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3)受系通报批评者每次扣10分,受学校通报批评者每次扣20分,受学校警告以上纪律处分者德育测评分为0分。

2、智育测评

2.1智育分=学习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2.2学习成绩

按照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用绩点对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即课程成绩≥90分(绩点=4)、80分≤课程成绩

注:德育课程、体育课程以及公益劳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成绩不包括在内。

2.3奖励分

(1)署学校和个人学籍用名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部级加5分,省级加4分,市校级加3分,系级加1分;

(2)技术能力

普通话水平:一甲、一乙、二甲、二乙分别加4、3、2、1分;

计算机运用能力:获部级、省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资格证书分别加3、2分;

外语能力:Cet-6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加6分、Cet-4级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加5分;petS-4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4分,petS-3级考试合格及以上加3分;参加云南省a、B级考试成绩达合格及以上的分别加2、1.5分;

(3)参加各种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下同),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

(4)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每证加3分;

(5)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增加0.1个绩点智育分奖励1分,依次类推(下同);

(6)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高于智育榜样者,奖励3分。

2.4惩罚分

(1)违反教学纪律,无故迟到、早退者每次扣2分,无故缺席者每学时扣4分,事假者每学时扣0.5分,病假者每学时扣0.2分;无故缺交作业者每次扣4分;

(2)有考试科目经补考或重修后仍不合格者每门次扣5分。

(3)本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与上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相比,每减少0.1个绩点智育分扣除1分。

3、体育测评

3.1体育分=基础分(体育课成绩或体质检测成绩、或两者平均)+奖励分-惩罚分

3.2基础分

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基础分为体育课成绩与体质检测成绩的平均值,未开设体育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为体质检测成绩,伤残、免上体育课的学生基础分按60分计。

3.2奖励分

(1)一学期课间操全勤者加4分;

(2)由体育委员组织课余体育锻炼,每参加一次(不低于0.5小时)加1分;

(3)为校、系、班各类体育比赛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4)以个人或团体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破记录者以及被评为优秀运动员者双倍加分;

(5)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每增加1分体育分奖励1分;

(6)本学期体育分高于体育榜样者,奖励3分。

3.3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操、各类运动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体质检测未达标者扣3分,不参加体质检测者每项扣5分(经批准免修体育课者除外)。

(3)本学期体育基础分与上学期体育基础分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体育分扣除1分;体育基础分低于60分者体育分记为0分。

4、美育测评

4.1美育分由学生的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美育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4.2奖励分

(1)为校、系、班各类文艺活动做后勤服务的学生每次加1分;

(2)以个人或团体参加文艺性质(包括书法、舞蹈、音乐、美术、语言等)活动,按所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未获奖,部级分别加8、7、6、5、4分,省厅级分别加6、5、4、3、2分,市校级分别加5、4、3、2、1分;系级分别加4、3、2、1、0.5分;被评为优秀艺术者等荣誉称号双倍加分;文学作品公开发表部级、省级、市校级刊物分别加8分、6分、4分;

(3)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经审核合格者奖励3分;

(4)每学期按要求完成5本名著并提交每本不低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经审核合格奖励5分;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一本并经审核合格奖励2分,依次类推;

(5)本学期美育分高于美育榜样者,奖励3分。

4.3惩罚分

(1)凡校、系、班要求统一参加的文艺活动(包括文艺晚会等),无故缺席者每次扣2分,事假者每次扣0.5分,病假者每次扣0.2分;

(2)未能提供书法练习、唱歌、背诗等相关记录,或经审核不合格者扣3分;

(3)每学期未按要求完成阅读5本名著,或未提交学习笔记,或审核不合格者扣除5分;在此基础上每少完成一本扣除2分,依次类推。

5、劳育测评

5.1劳育分由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劳育分=公益劳动课成绩+奖励分-惩罚分

公益劳动课程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分别按95、85、75、65、50分计,未开设公益劳动课的学期所有学生的公益劳动课成绩按基础分80分计。

5.2奖励分

(1)参加校、系组织的义务劳动以及志愿者活动,每小时加2分;参加校、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认定合格后,每次(按两周计算)加2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创建评比中,获得文明(标兵)宿舍、文明(标兵)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加10分,其余成员每次加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每增加1分劳育分奖励1分;

(4)本学期劳育分高于劳育榜样者,奖励3分。

5.3惩罚分

(1)在宿舍或教室例行检查工作中受到系级及以上通报批评,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值日人员每次扣8分,其余成员每次扣6分;不服从宿管员管理或不按要求做好宿舍及公共区域卫生者,给系造成负面影响者,每次扣10分。

(2)在学校或系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创建评比中,被评为不合格宿舍或教室,宿舍舍长或班级生活劳动委员每次扣10分,其余成员每次扣8分;

(3)本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与上学期公益劳动课成绩相比,在低于5分的基础上每减少1分劳育分扣除1分;公益劳动课不合格者劳育分记为0分。

6、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分由基础分(80分)、奖励分和惩罚分三部分组成。

能力测评分=基础分+奖励分-惩罚分

6.1奖励分

(1)本学期内凡担任团学干部满一学期,并经考核合格及以上者,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包括各类社团协会,下同)主席、副主席、副书记等加10分,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部长以及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等加8分,担任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委员、系级以上团总支学生会干事以及各班其他班委等加6分;担任教学安全等各类信息员、宿舍长等加4分(注:担任学生干部不满一学期者,不加分;兼职干部按最高职务予以加分、不累加;该项分值学期末一次性加入);

(2)本学期内荣获各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各类关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比赛获奖不在此处计算),按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分别加10、8、6、4分;

6.2惩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