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1:05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河南省;绿色农业;政府行为;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06-03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应对“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在发展绿色农业中,考虑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管、处罚等职能。因此,本文结合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实际,探讨政府所起的作用及行为失效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一、政府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用

1.政府管理的必要性。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些市场失灵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绿色农业作为准公共品及其外部性问题,造成绿色农业经济收益流失和成本的提高,因此压抑了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绿色农业的生产经营动机。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生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消费者的逆向选择问题。还有,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业链条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原料来源供给不足或是农民享受不到应得利益等。三是市场供给效率低问题。表现在绿色农产品市场开发起步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等特点,导致产供销脱节。加上国内外各种绿色壁垒的障碍,都给绿色农产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而政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宏观调控手段,及时克服市场失灵问题。因此,绿色农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调控。

2.政府管理的内容。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进行计划指导。计划指导体现在政府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需要运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引导微观单位去执行和完成。政府下达后,各部门、地方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河南省于2002年就已经开始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紧紧围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两个基地”建设,组织制定了各类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并把“发展标准化农业,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部级、省级名牌”等工作提到了工作日程上。各地政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详细制定了区域规划,统一部署,着力推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第二,大力实施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手段多样,作用范围较广,主要表现在构建绿色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比如在科技研发推广系统、市场运销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统、评估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以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河南省各级政府积极通过拓展信息系统进行科教宣传,对农民进行相关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绿色生产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河南省积极组织参加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提高了河南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再次,河南省政府大力支持示范基地建设,2010年试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同年颁布了《关于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并指导各项资金向示范区建设倾斜;此外严格监管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法》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省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并加大了对绿色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同时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和市场准入制度,以此推进“三品一标”工作。一些地方政府还把绿色农业绩效内容纳入到政府考核体系,大大促进了当地绿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政府行为的失效及原因分析

由于政府组织内部缺乏竞争、外部缺乏监督使得政府缺乏发展绿色农业的动机以及政府干预缺乏完全准确的信息等原因,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的管理行为也存在着一些失效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远大于收益,或是产生了一些负效应等。其行为失效及原因分析如下:

1.宣传教育不到位。河南省的绿色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建立在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首先,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官员没有达到足够重视,忽视了绿色农业发展所能带来的真正综合效益,因此对绿色农业发展支持不力。其次,大多数农民及一些农业企业对政策信息接受滞缓,对绿色农业的含义不清楚,意识不到绿色农业所能带来的作用,不了解绿色农业生产规程和技术等。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传统单一生产经营观念没及时得到改变,在营销中不注意资源的有价性,将生态需要置于市场需求体系之外,往往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利益来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并且,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不够,导致对绿色农产品不易辨别,容易受骗,造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因此不敢承担高价格风险来购买绿色农产品,大大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率。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政府宣传教育还不到位,河南省绿色农业宣传教育范围目前主要局限于生产农户,而很少涉及到政府有关组织部门、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加上宣传教育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地强化相关主体的绿色意识和动力,绿色农业发展没有形成浓厚的绿色文化氛围。

2.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绿色农业从生产资料购买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哪个环节稍有监管不力,就有机会主义行为者钻这个漏洞,引发绿色农业市场的无序和混乱,阻碍绿色农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河南省的绿色农业发展还在初级阶段,相应法律法规建设还有些滞缓,虽然河南省已在逐步加大监管力度和范围,但是法律法规依据依旧不充分,比如,关于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绿色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产业化利益分享等各方面缺少严格标准的详细具体的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作依据,导致绿色农产品市场上仍旧充塞着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另外,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欠缺对政府行为监督和制约的配套法律法规,导致绿色农业在认证、检测等工作上存在着很多的寻租行为,助长了违法违规现象,所以导致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3.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大。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测、区域性的生态整治工程、资源的循环再生配套工程、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服务、绿色农业科技研发和项目推广、相关主体的教育与培训、合作社服务与培训、农业企业扶持、信息化系统构建、市场销售渠道开发等都需要财力支撑,特别是发展初期,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启动。因此,保证资金支持来源和投资的效率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但河南省政府存在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资金投入盲目不合理而缺乏效率;财政资金主要向示范区倾斜,支持覆盖范围小;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投资的财税政策工具,财政手段落后等。这都会导致宣传活动、试验示范、检测监督、市场推广等工作无法长期开展,从而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绿色农业也应重视反馈和监督,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实际的业绩效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价值衡量体系,是政府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但是河南省总体上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各地市政府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不太强。因为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相对其他产业经济效益不太明显,正外部性太强,绿色农业如果没有政府的合理引导,各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会更弱。而河南省大部分地方政府还没有足以重视绩效评价体系这个重要的动力机制。河南省内的一些绿色农业评价体系虽然也侧重于对环境的评价,但仍缺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并且无法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综合效益定量化,因此,难以准确地进行纵横方向的评比。其次,由于注入较多的主观性分析和评价,必会丧失掉部分公平客观性,一些部门或地区为获取奖赏谎报数据信息或产生寻租行为,导致绿色农业绩效评估失准、不公平等。此外,由于河南省绿色农业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清晰明确的政府绩效评价内容,政府部门预算的支出结构和支出总额界定缺少基本依据,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及成本得不到考核,导致政府职能的失效。

三、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省绿色农业市场失灵问题及政府失效问题,政府要进一步改革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的灵活运用,努力发展好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策建议总结如下: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第一,扩大宣传教育范围,必须把教育宣传范围扩展到绿色农业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主体,营造良好的绿色环保大氛围,才能有利于加大全社会对绿色农业生产的支持和监督。第二,改进宣传教育方式,积极利用农技热线、畜牧热线、行风热线、科技下乡、组织宣讲团、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办讲座、开展农博会、绿博园、展销会等多种新形式,加强各种媒体对绿色食品的宣传,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绿色意识和行动觉悟性。第三,考核宣传教育结果,比如定期做好绿色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做好绿色证书发放工作;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和阶段性考核、屏蔽,表彰和奖励绿色环保和绿色农业生产宣传教育的工作先进组织和个人。

2.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要加强立法,在绿色农业全程监管上,加紧对河南省绿色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进行清理、评估,抓紧做好制订、修订工作。借鉴国内外绿色农业各种立法,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考虑绿色农业有关主体的正常利益,认真制定与农业有关的比如生产资源和生产环境等涉及到绿色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程序、办法等,还应继续制定新的相关的实施细则,以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贯彻实施上,要搞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登记管理和动态跟踪监测。按照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标准化流程、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办法等,指导农民严格按照规程组织农业生产。同时,仍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按照一定法律法规依据,对违反者实施相应的惩罚。此外,要进一步明确公民环境权,使公众充分享有决策参与、监督参与、投资参与等方面的权利,完善民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制度。

3.增大资金支持力度。第一,明确财政支持方向。财政支持方向应该明确为:保证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良性发展;鼓励绿色农业的科技研发的财政给予;加大财政对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支持力度;畅通绿色农产品运销及市场开拓的财政支持政策;增强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所需的资金支持;免征绿色农产品消费税,使之与常规农产品相比具有竞争力;支持创办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第二,拓展财政支持途径。通过多渠道融资来增加资金来源规模,从而增大资金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确保预算内支持绿色农业的支出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向所有因生产和消费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纳税人课征生态税,发行“绿色”国债,发行“绿色农业”等,吸引国有、民营工商企业投资绿色农业项目,加大绿色农业利用外资、股份集资和行业内部资金融通的工作力度。还要积极探索增加绿色农业投入的新形式,比如通过有效的贴息方式增加绿色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通过配套、奖励等办法引导绿色农业发展主体对绿色农业的投入。

4.完善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构建绩效评估体系要强调系统性,应当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要既能够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子系统,又要反映出它们的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定量化的指标更有利于评比。具体分析还要整体考虑,选出合理的可比的指标权重,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还要进行政府绩效考核,把政府行政总目标、部门总目标、部门目标结构、部门行政合规性、部门项目执行情况等均纳入到考核体系范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明确责任,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绩效评估实行合理奖惩,实行绩效评估透明制,加强内外部监督,及时准确地把评估内容结果公布于众,避免寻租问题。把由政府兴办、民间兴办或民办官助等形式组建的各类具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的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建成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档次较高的农产品基地,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调动政府带动性及调整农业结构的自觉性,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的加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32-34.

[2]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119-122.

[3]徐柏园.发展绿色农业的宏观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21-25.

[4]周旗,张宏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95-98.

[5]张太海.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和对策[J].唯实,2008,(5):87-89.

[6]潘月红.绿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61-64.

[7]周应桓,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支付意愿及信息的影响的作用――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59.

[8]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9]郑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71-74.

[10]许筱蕾.论中国绿色农业体系的构建[J].兰州学刊,2005,(4):76-78.

analysisofGovernmentBehaviorinHenanGreenagricultureDevelopment

Diaopan-pa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念;推广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绿色农业产品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能够为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提供重要保障。下面我们将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进行研究,并且具体分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具体概念与研究意义

1.1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分析

我们都知道“绿色”是大自然的原始颜色,而绿色农业指的就是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在一起,在保障农户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绿色、无污染,绿色农业种植形式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相对来说,绿色农业种植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所涉及到的种植技术多种多样,要想使绿色农业得到发展,不仅要熟悉轮耕技术、农业管理技,还要对生态循环以及农业生物学有所了解。我国的绿色农业种植经验十分丰富,并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是比较早的,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与进步,就要对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推广,这样才能使其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绿色农业的质量与产量。

1.2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研究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绿色农产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传统的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还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经济性特点,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深受人们的欢迎,并且经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农作物的销量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最后就是绿色农业技术的资源性,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缓解现阶段我国的资源问题,而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还有利于培养农户的技术能力[1]。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与推广的具体策略分析

2.1对国内外先进的种植经验进行借鉴

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就要对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借鉴,如果能够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合理的学习与使用,不仅可以促仅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弥补我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的不足,从而对现阶段的种植技术进行完善[2]。

2.2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

相关部门可以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在对基地进行创建之前,首先要对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农户能够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邀请专业的讲师为农户传授相关方面的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农户的学习印象。如果能够合理的创建绿色农业种植基地,不仅可以促进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农户的信心得到提升,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也可以作为农户的学习基地,农户可以在基地中把绿色农业种植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绿色农业种植效率。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并且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种植经验。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推广队伍[3]。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工作

要想使绿色种植技术实现更好的推广效果,首先就要使农户对该技术达成认可,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宣传,从而加深农户对该技术优势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技术推广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发挥。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依据地区绿色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的开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活动,并且为该宣传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户或者种植基地的农户开展座谈会活动,这样可以使农户们在会议中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并且沟通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在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关键内容提取出来,传授给农户,从而使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从而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安全性,这样可以使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把绿色农作物与常规农作物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了解绿色农产品的优势,这样的宣传形式不仅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作物的销量。

2.4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对绿色农业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积极制定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很多农户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还存在观望的态度,如果有相关政策的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发展与推广。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3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 科技创新 寿光市 农村经济

绿色农业是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理论之后提出的新的农业发展理论,代表着世界先进的农业发展方向。特别在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参与的市场竞争也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我们选择寿光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提出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寿光市农业经济现状

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道,人口100万,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寿光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八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三年排名提升47个位次,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38位。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以蔬菜大棚、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组合,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二、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加发展绿色农业,始终把实施农业项目作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良种繁育、标准粮田、预警项目、良种补贴、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一项列农业项目,使全市的绿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主要有:

1.企业带动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有相关农户加入的绿色农业组织模式,公司对外连接市场,通过公司的运营和对市场的把握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农户根据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产品再返销给公司,公司经过深加工成为市场上最终需要的产品。

2.市场导向模式

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生的原动力来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专业市场形成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民可以和专业市场订立供销合同,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了解市场经营,把握市场动向。

3.主要产业模式

主要产业模式就是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的农业资源,从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及传统生产方式入手,发展“一区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经营模式,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最容易符合对绿色产品的要求。

4.合作组织模式

以各种农业协会、研究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媒介形成的合作性质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组织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企业自主模式

是指由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土地参股等形式将农户的分散土地流转能统一经营的生产基地,再由公司自主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公司的职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三、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现已形成了中南部乡镇的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北部乡镇的冬枣整合集聚管理、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高效产业。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通过健全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及借助菜博会,抓好科技成果推广等形式,架起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使广大农民解放了思想,拓宽了致富门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

(3)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管理。二是狠抓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先后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23个,培育了“乐义”、“欧亚特”等知名品牌,获得农业部新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30万亩,认证优质农产品9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5个。

2.劣势分析

寿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耕地减少、绿色农业产业化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不强、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创利能力低、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保证、市场开拓薄弱,占有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统问题。

四、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增强政府作用,提高政策指导性。

通过政府性的政策指导,引导转变传统农业模式,逐步导向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政府通过其主导作用,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

2.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加强各种绿色农业模式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等形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

3.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误解及偏差,通过科学的讲解和示范,使过去主要依赖农药和化肥来取业的农业增长,转变为利用生态内在机制取得增长。

4.增加投资、融资途径

通过各项鼓励政策及措施,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林业、水保基金制度,支持绿色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绿色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

5.健全农业制度创新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法制管理,并以质量为保证,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加大农业立法力度,积极健全创新农业法制建设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向日葵;绿色种植;成本;效益;内蒙古巴彦淖尔

中图分类号S5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8-0292-02

巴彦淖尔市是我国重要的向日葵生产基地,在向日葵产业发展过程中,研究如何构建向日葵绿色经济结构,在新人本自然的发展理念之上,追求可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目标,实现向日葵这一产业从传统经济向绿色产业经济的转型,是保证向日葵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此大研究框架下,对向日葵绿色产业发展中的绿色种植成本及效益进行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向日葵绿色种植的理论界定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界定的向日葵绿色种植,应该是指向日葵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预防为主,创造有利于向日葵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条件,科学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使向日葵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以其为原料生产的绿色食品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的绿色种植。

2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现状

为了解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现状,调研组对巴彦淖尔市的向日葵种植情况进行了基础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收集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及效益资料,并进行总结。

2010―2014年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表1所示。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90%以上农户对向日葵绿色种植没有相关概念。巴彦淖尔市目前的向日葵绿色种植仅限于企业化行为。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生产绿色食品而专门从事的种植行为,目前巴彦淖尔市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向日葵标准化生产基地4.33万hm2,占全市向日葵播种面积的17.47%左右。

3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成本及效益

3.12013―2014年向日葵种植及费用情况

根据农户调研资料进行了资料整理,对向日葵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进行了计算,农户向日葵绿色种植、普通种植的成本如表2、3所示。可以看出,近2年来,向日葵绿色种植与普通种植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上,绿色种植的粪肥使用成本使平均成本增加3000元/hm2左右,正好抵补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费用。同时,人工成本相应增加。但需要说明的是,绿色种植所享受的政府补贴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认证才可享受,种植成本较高,享受补贴过程又较繁琐。

3.2向日葵种植产量与成本的关系

根据实地调查,向日葵绿色种植、普通种植的成本及产量如表4、5所示。可以看出,单位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没有严格的依存关系,但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逐渐降低,说明农户种植中的经营管理行为对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有效的种植经营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增加产量。

4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影响的双因素分析

通过收集农户调研资料,将81户农户的单位种植成本及成本费用利润率取其平均值,以2013年作为对比基期,2014年作为报告期,对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向日葵2014年与2013年相比,收益额降低1231.2元/hm2,降幅16.58%,是由于单位种植成本下降5.95%和利润率下降11.31%2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其中单位种植成本下降引起收益额下降了44625元/hm2,利润率下降导致收益额下降了789.45元/hm2。

5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中有关成本效益分析

5.1生产成本和利润率

目前,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收益影响因素中,生产成本和利润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收益额,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率。但是在目前农户分散种植条件下,无法抵御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风险,生产成本受物质资料的市场价格影响明显,如种子价格的明显波动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明显变化。为有效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风险,需要探讨有效降低成本风险的可行途径,如在政府导引下的规范性的产业运作模式,使农户的自营行为变成产业化运作,才可能把生产成本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的利润率取决于与此相关的下游绿色产品的利润空间[1-2],目前在企业主导下的绿色种植行业,由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农户的种植利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农户种植行为与企业经营捆绑的运作模式使种植利润无法实现最大化。

5.2农户间接生产成本投入的影响

在向日葵的绿色种植过程中,生产成本的投入有一个上限,在种植中不可能无限地投入成本,同时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种植依赖的人力耗费较多,为保证绿色种植的品质要求,需要相关部门的品质认证。同时,在绿色种植行为中,农户需依赖的技术环节较多,收入实现过程比较繁琐。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间接成本,农户种植中体会不到绿色种植与普通种植收益之间的明显差别,在绿色种植投入高于普通种植但收益没有较大差别时,农户会普遍选择普通种植[3-4]。

5.3绿色环保种植的公共成本较高

通过调研,农户对向日葵的绿色种植参与意愿普遍体现在对收益的比较和追求上,没有考虑到长远的环保问题。向日葵的传统种植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广泛地使用农药杀灭病虫,从而导致了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另外,农民在栽种农作物时,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更导致了对土壤的破坏,长此以往,最后会造成土地完全丧失种植能力,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种植意识,引导农民由无机种植逐步回到有机种植的轨道上来,这也构成了向日葵绿色种植的一种成本投入,这种投入是巨大而长久的,没有政府的主导,根本无法形成环保种植意识。

综上所述,研究向日葵绿色种植的成本效益问题,应该在政府导引下的绿色环保种植理念下,有效构建向日葵绿色产业生产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的绿色种植销售链条,农户的绿色种植成本降低,向日葵绿色种植意愿增强,从而带动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6参考文献

[1]杨德智,杨素梅,霍阿红.等.河北省向日葵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5):17-19.

[2]黄绪堂,王文军,张明,等.黑龙江省向日葵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4-6.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必要性;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河北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一)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二)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之一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是对“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的完善,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仅以相比最“绿色”的第一产业农业为例,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农产品物流成为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提高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寿命,节约原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3、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彰显和谐的生态环境价值。目前,我国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另外,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开展绿色物流迫在眉睫。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尽量避免消耗资源和能源,实现物流金融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组织缺失。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推进及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由于金融机构长期的“利益驱动”(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金融抑制,致使金融“绿色”功能弱化,导致绿色物流金融组织严重缺失。

1、独立性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或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以便抓住现代物流发展带来的商机,不断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功能不够健全,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对中小企业绿色物流却视而不顾。

2、专业化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发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外运、中储、中远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但这些金融机构都由于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仅能为少数中小物流企业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难以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更没有任何专门的金融机构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机构缺位。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绿色”功能弱化,致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缺位,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两方面。

1、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都处于银行产业初级形态,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仍处于银行产业发展中级阶段,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银行产业的高级形态,难以实现金融的混业经营。然而,面对绿色物流运营,其占有资金大、效率低,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从商业银行融资就更加困难。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如建行等)附带开办物流金融专项业务,但业务规模较小,且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融资信贷、支付结算”业务,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席位。

2、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绿色物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来支持和满足其发展的金融需求。就农村金融来说,尽管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具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农村金融体系,但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资金投放以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农发行政策缺位,主要在粮油棉的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清,业务面窄,真正的民主管理功能缺位;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过去长期只存不贷,“虹吸”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改制后自身组织制度欠全;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欠规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机构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严重制约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1、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缺乏。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由于物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者(或经销商)信贷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尤其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中,农村物流企业(或农户)缺乏抵押物及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些客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难以拓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

2、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缺乏。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也无论是正规金融服务还是非正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层次不齐、金融结构无序,加之自身组织制度功能欠全、业务混淆等缺陷,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时,还须考虑“安全性、谨慎性”原则,致使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难以开发(如“绿色产品融通仓”、“绿色产品保兑仓”、“绿色产品证券”、“绿色产品基金”、“绿色产品物流银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严重短缺。

三、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由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表现为运营的规模小、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力弱,加之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运行具有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等特性。从总体来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机构缺失、市场结构混沌无序和工具结构缺乏诸方面的失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经济环境不良、政策环境偏紧、法制环境松弛、信用环境恶化四个方面。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外调节失灵。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自我调节与外部调解都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略的问题,如行业体制集权、市场垄断、安全责任缺失、服务态度冷漠,尤其“一行三会”式金融监管职责交叉不明晰等,这些极大地削弱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市场竞争机制对其成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导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内外调节失灵、金融监管失效。主要表现为调节主体多元、调节目标模糊、调节内容无存、调节手段落后等方面。

四、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要适应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需求,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加强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充分创新、整合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一是发展绿色物流银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银行”就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它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国现代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现代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绿色物流企业的项目,真正满足绿色物流企业的需求。二是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处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注入配套企业,就等于进入了农产品供应链,就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同时银行信用的支持还可为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赢得更多商机。

(二)培育壮大绿色物流企业。要发展壮大河北省绿色物流企业规模,特别要注重绿色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绿色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绿色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鼓励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风险,鼓励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绿色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绿色物流的监管。

(三)优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出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绿色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2]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2012.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8

摘要:通过结合网络平台和直销店的模式构建了一个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希望能为黑龙江省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渠道优化的绿色食品流通模式,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食品;网络平台;直销店;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modelresearchonciruclationofheilongjianggreenfood——basedonthenetworkandoutletstoreplatform

 

dongjin-hong

(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northeastforest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anewefficientcirculationpatternbycombiningnetworkplatformandthedirectsellingstoreswascreaed,ahighefficiency,lowcost,theoptimizationofthechannelgreenfooddistributionmodelinheilongjiangprovince,wasserredupwhichwouldmakeagreatcontributiontothegreenfoodcirculation.

 

keywords:greenfoods;networkplatform;outletstore;circulation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部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

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660km2扩大到2011年的4272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2.2.2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和共享的时代,信息在市场主体间能否有效流通决定了市场效率的高效与否。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买菜难、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信息不对接。图2中可以看出,新模式中构建的“网络+直销店模式”是以黑龙江政府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比较权威的绿色食品信息网体系,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网站a。a网站起到的作用是供生产者供应信息和与网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管理人员将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等信息起到对产品品质的源头把关。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a网站来浏览产品信息,以此来订购所需的产品。这样通过a网站就达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接的目的,消除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性。同时,a网站可以将供需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三方物流,指导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配送到直销店,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订单到就近的直销店进行产品的最后挑选和领取。

 

2.2.3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新建立的流通体系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的,为了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品质,新模式中流通环节产生的资金流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消费者在直销店进行最后的产品选择和领取时直接确认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第三方平台再将收到的货款按照规定分配给不同的流通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可以保障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卖出去以后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不存在大型收购企业压价、拖欠应付账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拿到满意的产品之后再确认将货款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流通模式中,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将会分为农户的货款、第三方物流的费用、直销店的成本三部分来保障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各自的利益。这样的资金流分配可以有效杜绝市场上存在的缺斤少两和商贩投机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2.2.4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根据日本中村学园大学的徐涛对日本直销店的研究,日本的直销店大多采取农户会员制的形式,农户根据店员(从市场行情和相关的定价)的指导可以对产品自由定价,直销店从销售额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分成(15%~20%不等,日本的产品比较贵),直销店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农户评定信誉等级,起到二次监督的作用。笔者所构建的新模式中,不是照搬日本的直销店模式,而是在日本直销店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黑龙江省的情况。在新模式中,直销店主要发挥的作用:(1)消费者从就近直销店领取产品,让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挑选商品的机会,可以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2)同时直销店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便于从消费者直接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a反馈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宏观和微观调控。(3)依据现在的电商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网络这样的虚拟市场,而新构建的模式中直销店作为网络的终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度作用。(4)直销店的产品供给量是根据网站a反馈的消费者订购信息来决定的,所以不会存在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的库存。

3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新流通模式的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品种也在不断齐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仅靠个别区域或者企业来构建全省47.3万km2的市场流通模式,形不成一个体系。政府应该从全局来统筹规划,从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并且在网络+直销店模式体系构建上予以资金的支持,消费者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让消费者从心里认可这一新的选购方式。

 

3.2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第三方物流实体作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的关键责任,也是保障绿色食品品质的利益方。绿色食品包含了很多以新鲜为标准的蔬菜鲜活产品,第三方物流实体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进行升级,引进一些冷冻、保温、分装设备,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其次,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配送路线的合理分配到产品的定位跟踪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追查,以此来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3.3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国家对于生态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他省份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一种竞争。如果生产者不在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仍然会面临“小规模生产、大市场流通”的问题,也很容易失去现在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对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论是对小农户组织化的

指导还是对于龙头企业的深加工技术的培训,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一端得到保障整个流通体系才有发展和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涛.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上海商学院商报,2008(5):22-25.

[2]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8):10-12.

[3]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9):32-34.

[4]丁华.“四流”协同理念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中的体现[j].经济纬度,2007(3):56-57.

[5]陈柏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5):74-77.

[6]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7]陈伯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74-77.

[8]杨洁雄,方亚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8):903-906.

[9]王淑清.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3):99-101.

[10]贾金凤,侯智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58-359.

[11]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53-55.

[12]马享优,信丽媛,王晓蓉,等.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69-72.

[13]李建伟.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7):5-8.

[14]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34-35.

[15]郭晔.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65-66,73.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农业;绿色多元化农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3-258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3.045

thoughtsonDevelopmentofGreenFarmsandGreeneconomy

――BasedonaninvestigationofFarmsinQinhuangdaoRegion

LiURong-jia1a,1b,YeBing1a,ZHanGDi2

(1.ChineseacademyofForestry,a.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policyandinformation;b.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2.QinhuangdaoCityQinglongCountyDawulantownChentaiziVillagepartyBranchCommittee,Qinhuangdao066500,Hebei,China)

abstract:Basedontheconceptanddevelopmentprocessofgreenagricultureandgreeneconomy,afieldinvestigationandquestionnairesurveywerecarriedoutinJiachengplantationcooperative,Xinjitown,ChanglicountyinQinhuangdaoCity.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stillmanyproblemsindevelopinggreeneconomyandimprovinggreenfarmsinHebeiprovince.onthisbasis,relevant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andreferencefortheestablishmentanddevelopmentofgreenfarmsinHebeiprovinceandmostofChina.

Keywords:greeneconomy;greenagriculture;diversifiedgreenfarm;sustainabledevelopment

近年恚“绿色经济”、“绿色农场”等词汇在社会广为流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食品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的需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农业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驱动,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落后、农场单一化和绿色经济发展曲折不前等问题。为了解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学习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大力宣传绿色农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应对国内农业发展问题,通过对秦皇岛市昌黎地区绿色农场的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分析,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和改善绿色农场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及国内大部分地区建立和发展绿色农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显著,人民对生活也提出健康、舒适的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绿色经济出现如雨后春笋,且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青睐。绿色农庄、生态牧场和生态园等模式均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现有的绿色农业只有少数集绿色环境与住宿、餐饮、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娱乐、商务等于一体[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绿色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绿色经济的基础上,更具创新概念的绿色科技及绿色多元化农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持久的发展前景。

1绿色农业和绿色经济

现代农业的观念是强调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在提高经济功能效应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2]。而绿色农业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3],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部分。现今,中国农业的生产总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早在201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就提出未来20年深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绿色经济[4]。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而且还会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绿色农场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休闲农场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的新途径[6]。

随着党的十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中国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绿色农场和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户和企业收入也有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绿色经济的较快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在绿色经济较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期,科技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现有的科技手段无法使绿色经济得到质的提升;第二,作为绿色经济重要的一环,绿色农场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绿色农场的多元化发展亟待普及;第三,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政府对于农户与企业财政与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绿色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第四,绿色经济本应秉承因地制宜、低碳成本、低碳生产和低碳排放的理念,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却产生了有违初衷的利益为先,对绿色环保型经济发展形成阻力。

2调研地概况与调研方法

2.1调研地概况

2.1.1自然条件调研地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新集镇嘉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嘉诚合作社”),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区。针对绿色农场的发展状况对嘉诚合作社的农场进行了为期5d的考察。秦皇岛属于河北省地级市,环境良好,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秦皇岛市气候属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秦皇岛市农业资源种类众多,林果资源丰富,葡萄栽培与种植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昌黎有着“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卢龙被称为“中国甘薯之乡”;山海关区是“中国樱桃之乡”,适合建设绿色多元化农场[7-9]。

2.1.2社会条件秦皇岛市所属的河北省是毗邻首都的大省之一,是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的提出引起热议,政府提出在首都北京周边的大小城市结合生态补偿,建构绿色环境,为秦皇岛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也是该地区的优势所在。同时,河北省也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

2.2调研方法

对相关农业人员进行访谈,共调查100人次;拟定调查问卷请相关的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等作答,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调研内容包括了解农业人员在生产、销售及加工等环节的情况;问卷内容涉及填表人类型、各地区种植作物的分类、其对绿色农业与经济相结合认知度以及对牲畜排泄物处理方法等。针对昌黎县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大多是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阐明了嘉诚合作社绿色农场发展的进步性及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可行性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政府投入不够

据统计,约64%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投入不够。而谈到家乡发展绿色农业为哪种类型时,仅有3%的人选择了政府引导,其中乡村合作组织和个人自发的类型不相上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5%和43%,其余则为少数的企业引导和填表者对这项问题的不太了解。张红艳[10]研究指出,黄家沟村农场规划项目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已形成以农耕体验为特色,集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可见政府投入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对当地绿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有3个原因:第一,很多地区的领导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等有利条件,引导广大人农民投身发展绿色农业;第二,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发展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民普遍还没有绿色农业的意识;第三,很多助农、惠农等有关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11]。

3.2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

问卷调查显示,在发展产品销售渠道中,选择企业统一收购的比重约占31%。这说明在城市和乡镇中,企业及合作社仍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由于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很多企业功能不够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优质绿色农产品标准,深加工少,这也在普通农户心中尚未形成一个典范[12]。因此,还需长期加强企业合作社对当地整体绿色农业的带动作用。

3.3经济水平较低,科技手段滞后

农民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主体人群,他们面临诸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2%的农民是种植蔬菜、水果,少部分则种植水稻、油料、花卉及药材等。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部分靠外出打工或在本村做工,少数饲养家禽和从事其他[13]。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很多农户生产靠手工劳作。近几年,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很多机械化作业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约35%的农户采用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由于经济与文化水平较低,能够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仅占6%,这足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更大的普及力度,让千万农户也走上科技兴农之路。62%的农户表明,其家庭附近有绿色农产品,其中有40%的人参与到当地农业发展,其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玉米、板栗等。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地经济发展是缓慢而稳定的,这是一个保守的回答,农业本是中国发展根本,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的发展理应是持久稳定。科学发展更顺应时代潮流,当下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的创新,经济水平低成了农户们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阻力[14]。同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消息闭塞、信息来源少,这些因素也加大了农民提高收入的困难。即便82%的人对绿色农业发展前景看好,50%的人对发展绿色农业持积极态度,但绿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的人希望政府能颁布有利政策;32%希望能有资金注入,筹集资金;相当的人数希望有劳动技能培训;少部分则希望有产品_发等项目。

3.4农户环保与可持续利用意识薄弱

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关于农户对于人畜粪便及污水如何处理的问题。25%的人认为可以随意堆放,回答将其放入沼气池资源化与制作有机肥分别占32%和22%,用其他处理方法的则占21%。而对养殖厂禽畜粪便及污水的处理,大部分人则建议入沼气池资源化和制作有机肥,赞成随意堆放的占16%。由此看来,当地农民对采用科学、环保方式处理粪便及污水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户选择随意堆放肥料是为了日后使用更方便。

4对策与建议

4.1政府部门加大工作落实与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应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和引导农户积极投身到绿色建设中去。可通过下乡举办绿色主题的文化演出,也可以书面要求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通知,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将绿色农业在自家实现。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以及绿色产品的监管力度,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人类健康为基准,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善于发现重用新型人才,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5]。

4.2加强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除政府外,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企业、合作社拥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硬件设备,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凭借有利条件走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前端。如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每一种蔬菜和水果的质量,绿色生活要远离激素与农药,希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抗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并扩大生产将种子推广到市面上,让普通农民也以全天然无公害方法种植。规模化治理也是企业发展一个重要优势,与企业的正面引导作用相辅相成,规模化治理也成为企业引导农户避免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4.3提高农户绿色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收益是农户最看重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效的绿色意识宣传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对经济收益的追求目的。培养作为绿色经济主体农户的绿色意识非常有必要,他们也是希望以绿色为理念提高经济收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很多农户受教育水平有限,但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人才返乡,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落实到实践,并采用机械化手段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4.4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16,17]。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还需要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

5结语

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科技转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等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绿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全新途径,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精神是一致的[18]。发展绿色经济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需要,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19]。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更具有现实紧迫性,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20]。本次调研结合农林专业知识实践研究绿色经济化农业,为发展绿色经提供了参考,这也是助力中国梦的有效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广海.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方淑荣,游珍,蒋慧,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43-46.

[3]周旗,李诚固.我国绿色农业布局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1):41-46.

[4]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5]Unep.towardsaGreeneconomy:pathway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povertyeradication[R].Unitednationsenvironment,2011.

[6]余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的定位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7]徐静.秦皇岛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36-39.

[8]刘翠杰,徐淑媛.秦皇岛临港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221-222.

[9]刘丽君.秦皇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师范大学,2013.

[10]张红艳.黄家农场绿色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果初报[J].绿色科技,2016(13):74-75.

[11]张刚.关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技,2008(12):4-5.

[12]尹柏德,苑凤瑞,徐丽娜,等.承德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7):63-64.

[13]周丕东.农业女性化及其影响研究:基于贵州省六个村的实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214-218.

[14]刘东.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2016(1):109.

[15]高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及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16]杨朝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示范区(上)[J].环境保护,1995(11):30-34.

[17]王延.生态示范区规范化建设探讨[J].山东环境,1999(2):31-32.

[18]汪云峰.“绿色农业”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J].祖国,2013(3):56-57.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农产品;策略

浙江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随着浙江省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原因的分析,探索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有用地发展途径,对解决我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现实问题拥有长远及重大的意义。

一、浙江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浙江农产品出口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金额百多个亿,所针对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这一些发达国家都是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27家;出口欧盟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16家;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10家;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5家。从品种上来说,在出口的蔬菜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7家,在出口的水果制品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1家;在出口的茶叶产品中,遭受SpS影响的共5家。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2.1降低了农产品的出口量

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广阔的市场范围,各个国家纷纷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制定苛刻的标准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入。严重束缚了浙江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出口数量不增反降的局面。2011年美国和日本对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使浙江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茶叶同比降低了69.1%,使原本作为农产品出口位居第一的浙江省退居第三。

2.2削弱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世界市场的不断推进,各国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更加喜爱绿色产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利益,纷纷制定了如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许可证制度等严格准则。这一系列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浙江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达到世界市场的标准,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得不加大在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管理上的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进行的绿色化管理的费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加的有关于绿色标准的测试、检验、国际标准的认证等方面的费用。因这一系列的改进也相应的增加了一大笔费用,使得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不断提高,从而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3提高了出口农产品的贸易门槛

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安全意识的提高,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绿色贸易壁垒标准,大力提出“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等绿色标准,还执行了一系列苛刻并且非常麻烦的进口检验检疫制度,从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来看,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愈来愈高。例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不仅对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在质量安全认证方面还加了一条iSo9000认证,指标甚至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数。日本在“肯定列表制度”中明确制定了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8种农药,并且对饲料添加剂暂定6万个标准。这一系列的高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浙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门槛,使得浙江农产品的出口严重受到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一些法律法规根据国际市场上的标准重新修改并完善,充分发挥自身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的职责。联合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力量,让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化方面这一项重大任务中来,在实施标准方面积极采用国际化的严格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化。大力发展浙江省的传统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让制定的行业标准达到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从而大大的提升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产品标准,使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进一步增进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再创辉煌。

3.2建立预警服务系统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有关国家和地区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标准的动态数据库,提供互动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根据跟踪监测和预测分析的结果,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预警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对浙江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共同面对,加强与他国的合作。在谈判中,尽力争取建立公平合理的绿色标准和制度,从而约束部分国家利用环境保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浙江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按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的要求严格执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建立绿色消费观的意识,积极倡导和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倡导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绿色环保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栋霖.农产品出口突破环境壁垒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2013(8)

[2]姜启军,余从田等.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决策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58~63

[3]李丹,吴玲.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