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十篇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01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1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企业单位负责人,是指校办产业和学校所属按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本实施办法所称任期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对所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由于管理、领导不善造成不良的经济效果或因监督不力致使所在企业出现违法违纪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因对主管的经济事项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管理不善,或由于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造成所在企业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差应负的经济责任。

第四条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企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资产重组事项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负责人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降职、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时,应当进行审计。

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资产重组的同时,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条学校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由学校决定或由组织或人事部门提请,学校审计处负责实施。

第六条学校组织或人事部门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初步计划送审计处,经协商列入审计项目计划,报学校批准并组织人员实施。因特殊情况临时提请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由组织或人事部门与审计处共同协商,报请学校批准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原则上先审计,后离任。

第八条实施企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应成立项目审计组,并可根据需要,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

第九条实施企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清企业负责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实施审计应当对整个任期进行审计。(www.)任职时间较长的,应以近期年度为主,但不少于审计两个会计年度。对查出重大问题线索的,应追溯以前年度。

第十条企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

(二)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

(三)企业对外担保、融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情况;

(四)企业收益的分配情况;

(五)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及其执行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一条审计组要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审查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分清负责人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

第十二条学校审计处应按法定程序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

第十三条实施审计3日前,审计处应向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企业单位。

第十四条审计通知送达后,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应当按照要求,写出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事项的书面材料,并于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送交审计组。

向审计组提交的书面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人职责范围;

(二)本人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本人在企业资金运作、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履行职责情况;

(四)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廉政规定的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应当对所提供的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承诺。

第十五条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和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应负的责任;

(二)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应负的责任;

(三)企业经营成果,企业负责人对未完成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应负的责任;

(四)企业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企业负责人对经营决策失误、投资效益差和造成重大损失应负的责任;

(五)与企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低应负的责任。

第十六条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处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前,应征求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和本人的意见。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所在企业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7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的范围、重点、方式、方法;

(二)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和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四)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五)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的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依据;

(六)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七条审计处在审定审计报告前,可先征询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审计处审定审计报告,对企业负责人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学校提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企业负责人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审计结果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有关情况的说明;

(二)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三)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四)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的处理、处罚意见或结果。

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九条学校及组织或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企业负责人调任、降职、免职、辞职、退休等的参考依据。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中,要将审计情况列入责任考核的内容,并同时进入其《廉政卷宗》。

第二十一条实施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对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审计处应当依据《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责任人建议学校或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纪政纪或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拒绝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议报表等资料;

(二)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三)提供伪证、毁灭转移证据,隐瞒事实真相;

(四)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证人。

第二十二条审计处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2

一、创新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领导机制,是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夯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础的首要环节,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相关规定,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审计局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难以进行评价的审计事项进行责任认定。市审计局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萍乡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确定、安排、实施、工作质量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审计行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实施。

审计是一种执法行为,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操作规范,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健康实施。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比其他专业审计起步较晚,制度和操作规范不够健全,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工作实际,2008年相继出台了《任中审计实施办法》、《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这两个实施办法,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是通过制定办法,建立上报和审批制度,完善计划管理,科学组织运作等有效措施,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审计项目的确定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第一个关口,针对过去委托程序和委托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出台的《任中审计实施办法》规定,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含市政府任命的其他需要审计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原则上任期内必审一次。《经责审计实施办法》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年度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初步打算,由市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5部门联席会共同研究商讨确定,再由同级审计机关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上报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拟提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临时提请的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出具委托书,由审计机关依法组织实施。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审计立项的随意性,严肃了委托程序,有利于审计部门准确把握审计方向和工作目标,更好地解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资源有限的问题。

二是审前准备阶段注重审计调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搞好审前调查极其关键。因此,在制度设定上注重要求审计人员把握好三点:首先了解、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握好政策界线;其次被审计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实施审计之前,听取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以确定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3

【关键词】解读《规定》建议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12月8日向社会公布。同时,废止了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一、《规定》出台的重要意义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两办《暂行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只包括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自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审计的范围是审计客体的外延,就是被审计单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所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是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依据《审计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有国有资产的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则必须是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因此,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离任审计是审计人员对受托管理资财的运用及其效果所负责任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规定》第三章中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明确了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关注的事项,这也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制定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强调领导干部行使着管理经济社会的重要职权,履行着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经济社会和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

为了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审计前述主要内容时,《规定》强调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三、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途径

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一)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包括: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

(二)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包括:依法合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有充分审计证据支持等。即在法定审计内容范围之内,应该审计什么必须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

四、《规定》的相关部分的理解

(一)《规定》的适用范围

本规定是针对以下几个部门颁布的:首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适用《规定》;其次,有关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参照《规定》组织实施。最后,《规定》还涵盖了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由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职权有别于审计机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划分标准

1.界定责任的前提。必须是针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行为,其他行为不属于界定责任的范畴。

2.直接责任的划分标准。《规定》明确了五种情形,与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比,删去了“失职、渎职行为”一种情形,相应增加了两种情形:一是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管责任的划分标准。在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主管责任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确定为两种情形:一是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领导责任的划分标准。按照排除法将领导责任确定为一种情形,即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行办法

1.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审计结果运用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还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运用审计结果作出了明确规定。

2.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根据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明确规定要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总之,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2010年12月印发并实施是为了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2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初级阶段:1986年12月审计署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下发《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审计结果都做了规范。随着形势的发展,承包经营审计、破产审计、企业业务经营审计等多种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逐步展开,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

发展阶段:1998年中共纪委、中央组织、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区、部门学习借鉴菏泽经验,积极稳妥有步骤地推行领导干部任期。中办、国办于1999年颁布了《暂行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2000年下发《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200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市审计局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履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职能和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管理及实施的双重职能。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仅2008年至2011年底,全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932人,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09893.41万元,应上缴财政806.57万元。被审计单位实现国有资产增值608个,保值185个,减值64个;澄清问题1人,晋升102人,撤职、降级或其他处分9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21起。

回顾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稳步推进,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施政能力及领导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贯彻落实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与经验

1.组织领导情况。

2010年两办规定出台后,我市及时调整了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情况修订了《九江市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七家联合下文出台《九江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以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措施。2002年我市正式建立机构,至2003年止全市13个县区(含市直)成立了经济责任领导小组,设置了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配套专职审计人员。截止2011年底,瑞昌市、星子县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为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从而确保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别于其他审计工作,它涉及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等相关部门,必须实行部门联动,才能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几年来,我局经常主动与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沟通协调,建立相互联系机制,形成互动,一是对上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新精神、新要求和其他地市的经验做法,及时反馈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市纪委和组织部对反映被审对象的问题和举报及时提供给我们,使我们在审计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审计时效,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及时主动地反馈相关部门,做到了资源共享;三是始终坚持每实施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必须是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三家同时进点,形成合力,确保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

开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责任重大,事关对领导干部的正确评价,如何把握住审计重点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几年来,通过实践,我们始终围绕下面五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或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二是领导者任职期内是否建立了和健全内部经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三是通过对财政、财务的检查,披露领导者任职期内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纪律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借以警示后人;四是重大经济事项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特别是关注土地(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等)、基建项目、企业改制等一些重大经济事项,要逐项地审计;五是查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交办的掌握领导者任职期内个人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和审计期间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并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查清领导者有无违反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与此同时,审计中我们还要关注前任领导者遗留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任期内债务是否增减,离任时遗留下的重大经济事项等也一并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5

一、组织领导情况

县委、县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为进一步加强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更好的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工作制度,县于2012年6月调整了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并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确定由审计局局长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于2012年6月组织建立了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组成单位有县纪委、组织部、监察局、财政局(国资办)、人保局、审计局,并下设了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了审计局局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会议的6项主要任务及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确定了联席会议的实施方式,提出了联席会议3项基本要求。

二、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的建立情况

至2012年5月31日止,县审计局人员编制22人,实有人员23人。下设专职经济责任审计股,编制2人,实有2人。专职经济责任审计股与联席会议办公室事署办公。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县审计局副职兼任。

鉴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根据我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县审计局已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增加人员编制的报告,县委政府已原则同意增加人员编制6人,拟定于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个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促进经责审计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等审计管理情况

我县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刚于今年建立,以前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均未经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拟定,主要做法是由县委组织部委托,确定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由县审计局负责实施。2008年至2011年县审计局受组织部委托,审计了乡镇党委书记28人,乡镇镇长23人,工业园区领导1人,党政工作部门领导干部42人,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1人,人民团体领导干部3人,企业领导人员2人,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110人。占审计对象数量175人的63%。自2008年至2012年我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由原来的单纯偏重审计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逐步拓展了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领导和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合法和绩效问题等等。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合理合规的责任界定,明确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审计方式上基本上按审计规范操作,没有创新方式。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指标、责任界定标准,没有统一的分类(党政领导、企业领导、工业园区领导、群众团体领导、事业单位领导)规范和标准,处于逐步健全和完善阶段。

四、审计结果运用和工作成效情况

2008年至2011年我县经济责任审计受组织部委托共完成110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均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县委组织部报送了审计结果,通报了审计情况,但未向社会公告,无移交案件、无澄清问题对象,无因审计发现问题而撤职降级和其他处分的情况,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任用干部,2008年至2011年共提拔使用10人。2008年至2011年向党委政府提交各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110篇,提出审计建议362条,均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的采纳。

五、存在主要问题和有关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逐步规范的经责审计任务要求。

2、人员素质不高,形成的审计结果报告质量不高。

3、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前几年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部分存在已到任新单位再审计的现象。

4、缺乏健全完善的审计内容,评价指标,责任界定标准分类明细的规范标准体系。

5、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组织部门委托多少审计多少,绝大部分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开展不够。

(二)审计建议

1、建议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分局,增加人员编制充实审计力量。

2、建议省厅和市局定期组织开办经责审计培训班,加大经责审计人员素质培训,促进经责审计质量的提高。

3、规范组织程序和审计程序,坚持做到干部考察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干部任用做到先审计后任用。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运用Swot分析

党的十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了政府文件。其中规定“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学校内审部门的特殊性和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如何科学合理的明确责任,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者任期届满,审计部门根据上级委托或年度计划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并且出具审计文书来反映所审计的内容,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运用,是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务等有关部门,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命、奖惩考核等工作中,将审计结果作为依据,做出决定的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不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相关的条款,但是对审计结果运用没有直接的规定。

从党的条例与规定来看,201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在条例和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合理使用审计结果的依据。

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审计结果运用”在第六章独立列出,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职责,并对被审计单位也做出约束性的规定。由此可见,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落实的载体,是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覆盖”的概念部署审计工作,以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在“主要措施”中将“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单独列出并细化成三个部分:健全整改责任制、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和严肃整改问责。由此可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996年至1998年期间,我国陆续颁发实施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高校的审计工作还处在财务上查账等基本工作上,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很少,之后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校才陆续在摸索中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002年左右,全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基本的步调。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推出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立的一章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明确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国的高校都依此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办学有了自,经费来源有了多种途径,资源配置复杂化,从而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高校腐败现象相应滋生。高校的高知人才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经济问题,踉跄入狱的接踵而来,无疑是对高校的严重打击。高校党政领导逐渐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随着审计独立性的提出,陆续取消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纪监审合署办公。审计以独立的姿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中起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需要向学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构成的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各个单位对审计报告的运用如图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否能充分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牵涉到被审干部本人和许多部门的运作,能够将审计结果做到审用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内部审计中通常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实现,集中反映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的整体情况,除了上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财务收支审计,还涉及各种问题的定性和责任归属。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形成环节多、程序复杂。审计结果能否得到良好的运用,关系到高校党政领导、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沟通与协调情况,实现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见表1。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特点

高校的内部审计,在行政上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没有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但内审部门作为学校行政的一部分对高校运作情况了解,熟悉高校的财务和经济活动特点,在审计时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图1可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是单一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校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环境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然要划分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身上,作为对其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因此,审计结果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政治敏锐性强、各方面影响大,而且受到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做出的结论,在事实认定、证据获取、数据文字、责任划分和定性评价等方面会非常谨慎。被审计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异议,是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诉的。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与客观事实不符,在审计结果运用上的不良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内部审计影响更大,风险更高。首先直接对被审计人的考察、选拔、任用、奖惩造成很大危害,其次学校高层和一些相关部门依靠这种错误信息做出决策会造成经济风险和损失,由此审计监督的功能丧失,因此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十分谨慎,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构建

(一)Swot矩阵原理

Swot分析法经常被用来作为内部风险控制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要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结论并供决策使用。运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后,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或对策。结合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而言,就是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开放的组织,找出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并结合审计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建构Swot矩阵,以此确定审计结果运用的策略。

(二)审计结果运用Swot建模分析(见表2)

(三)Swot矩阵理论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向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事实和数据作为依据。有利于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学校经济科学发展。但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很难得到有效运用。

由Swot矩阵分析得知,找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内部黄金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动态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的方向所在。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

建立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在高校有着现实意义,在审计工作中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建设。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实际工做出发,综合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等。

(二)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协调

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部门有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在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下要加大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细化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以及问责追究形式。

(三)适当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以财会人员为主,专业结构不全等现实问题。外部审计机构相对更为独立和专业,可以解决学校内审部门的固有问题,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没有行政上的关系,受托于学校,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理论上可以更加独立、客观、公正,可以有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结果运用。

(四)审计关口前移

高校“先审后离”的情况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难的现象普遍,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充分运用,真正成为高校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该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任中审计制度,结合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有效防止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审计结果的公开

通过审计公开可以促进审计结果落实,通过审前公示在学校公布审计的对象、目的、范围和审计组联系方式,给群众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线索,审计结束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问题整改公示,可以督促和提醒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急建议整改与落实。审计结果公开可以与干部任职或任前公示结合起来,在干部任职公示的同时公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黄D杨,丁朝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研究――基于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36-38.

[2]刘磊.基于Swot方法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179.

[3]《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Z].

[4]《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Z].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6-0091-05

前言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1],这一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在此基础上,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审计署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教育部也专门印发了《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财〔2016〕2号)[3]。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治理和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显,越来越引起各级部门重视。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全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组织领导、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完善。本文从实践工作出发,以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部分文件也称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如2014年《细则》及《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统称为联席会议)为视角,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意义与主要职责

对于什么是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尚无法定的定义和解释,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可以定义为:没有隶属关系但有工作联系的机关或部门,为了解决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够明确的问题,由一方或多方牵头,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用以指导工作、解决重大问题的一种协作制度,这一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被广泛运用。

(一)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复杂,综合性和政策性强、审计难度大、审计风险高,不仅需要领导干部的重视和审计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它在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掌握信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仅局限于对经济事项的审查,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履职情况、廉政从业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等进行评价。“对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a上,一旦因为信息不对称、审计手段有限或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等因素造成评价不当,不仅会影响内审机构声誉,还有可能影响到被审计对象的政治前途,甚至会出现间接纵容违法违纪、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影响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严重后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让组织、人事、纪委、监察等部门都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各成员单位信息来源渠道多样、涉及面广、关联度高,这些信息对审计人员把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十分关键。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权威性,有力保障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和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和单位是平级关系,没有处罚权,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审计问题移交面临巨大压力。一旦遇上组织人事部门“先提拔后审计”、“审归审,用归用”、审计整改工作不落实或者审计报告“束之高阁”不被利用的情况,审计工作只能沦为“走形式”。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不仅可以促使组织、人事部门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对干部的管理监督有机结合,将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真正做到“审”与“用”的有效结合,也可以对审计整改不到位的被审计对象和单位直接进行处罚或责任追究,将重大问题直接移交纪委、监察部门,提高审计权威性,促使审计整改工作有效落实。

3.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促进高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研究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之一。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由组织部门委托,内审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审计结果也只对组织部门负责,不公开不透明,无法被其他部门加以运用,致使审计发现学校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很难通过被审计对象的整改而得到彻底解决。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联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共担责任、共同作为,可以通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和研究,及时发现自身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共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法定职责

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我国全面推广开始,联席会议就被赋予了“交流通报审计情况,解决审计出现问题”和“指导协调”或“领导”审计工作的法定职责。在高校系统内部同样如此。描述最为详细的是《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教财〔2016〕2号),该规定不仅明确要求联席会议对经济责任审计前期工作和实施过程的领导,还明确其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查处情况进行审议,需全面领导和部署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见表1)。

二、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在进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课题研究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阶段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随机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接受调查的对象均为参加中国教育审计学会审计新政策宣贯会(该会议于2016年5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教育系统高校内部审计骨干人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针对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一)联席会议制度的现状调查

1.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情况(表2)

从调查结果总体情况来看,有41份问卷显示其所在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实施了联席会议制度(占比87%),6份问卷显示尚未实施(占比13%)。可见,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已普遍实施。

另外,对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不同隶属关系下的高校,其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情况也有所区别(表3)。参与调查的对象中有17人来自地方高校,30人来自部属高校。调查显示,在地方高校中有71%已经实施联席会议制度,29%尚未实施,而在部属高校中除1所未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外,其余已经全部实施该制度(占比97%),联席会议实施情况明显好于地方高校。

2.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内部已经普遍实施,可是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表4)。在实施联席会议的41份问卷中,只有34%的人认为所在高校联席会议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各成员单位能够紧密合作,相互配合,沟通也比较顺畅。另外有66%的人认为所在高校的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会议大多只是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联席会议只是“走过场”。

(二)联席会议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1.制度尚不健全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一直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影随形,正如第一部分所述,几乎所有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的重要指导文件中都对其进行了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往往只限于成员单位的组成、主要职责等方面,而鲜少涉及具体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一项独立规章制度而存在的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2003年根据中办发〔1999〕20号文件精神联合印发了《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5]和《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经审办字〔2003〕2号),从中央层次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在中办发〔2010〕32号文印发后,中办发〔1999〕20号文件已经废止,但联席会议制度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系统内部也未印发过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使得其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工作中的难度加大。

2.领导不够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效果与领导是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密切相关(表5)。在领导非常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效果良好的比例为46%,而在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这一比例明显下降,只有5%。同样,在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不理想的比例从50%上升到69%。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未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的6个样本中,有5个样本是发生在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太重视或不重视的基础上。

3.组织形式松散

联席会议制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组织领导,虽然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了联席会议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但联席会议本身只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虚体”,需要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来对其进行组织。高校内部由于组织规模、人力资源限制等原因,基本不会设置常设机构,大多只是指定由组织部门或者审计部门来牵头组织或召集联席会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大多因不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工作而懈于牵头,审计部门想牵头却又缺乏一定的权威性,最终导致联席会议的组织牵头工作陷入松散局面,作用难以发挥。

4.成员单位缺乏责任意识

多党稍钡ノ涣斓级宰陨碓诹席会议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缺乏明确的认识,按照惯例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等同起来,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就是审计部门的事。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已经成为常态,也越来越受到理解与支持,但是审计工作从短期来看,仍是建立在“先审查再建议”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对被审计对象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日常行政工作的负担,谁都不愿意在其中承担“恶人”的角色。所以,各成员单位难免抱着“少接活”、“少惹事”的心态来对待这项工作,认为只要开完会就可以万事大吉,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派人来参加会议,参会人员主要是听取内审机构的情况汇报,很少发表意见,使联席会议变成“走过场”,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三、充分发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细化议事规则和工作机制

要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因此高校应将联席会议制度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中独立出来,或者制定联席会议实施细则,对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成员单位、主要职责、议事规则和工作机制等进行细化。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形式是会议,为了充分发挥会议效果,高校可以结合自身规模和需求决定召开会议的次数,但一般在一个经济责任审计周期内应至少召开三次联席会议:(1)审计开展前,通过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分工,初步确定审计对象,拟订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内容;(2)审计过程中,通过联席会议通报审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互通有关线索和材料,把握审计方向,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3)审计结束后,通过联席会议通报审计结果,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部署有关审计整改工作要求,督促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提高认识,加强对联席会议的监督和指导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通过会议交流、加强协作,不仅可以推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规范和提高,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强化审计结果运用,而且还充当着高校领导的“参谋部”和“信息库”(刘家义,2012),各部门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把握高校风险领域,为学校领导“保驾护航”。高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加强对联席会议的监督和指导。高校可以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组织人事、纪委监察和审计工作的校领导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每次会议结束后,及时将联席会议决议或者联席会议讨论内容编写工作简报向学校领导汇报,使学校领导能更早地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以及联席会议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领导对联席会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领导对联席会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三)强化组织,形成联席会议合力

鉴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只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联结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拧成一股绳”,形成联席会议合力是确保联席会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高校应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来强化对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办公室在联席会议休会期间主持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负责联席会议召集和督促会议决议的会后执行,加强各成员单位日常工作的交流与协调,避免联席会议“开完会就无人组织”的尴尬局面。办公室可以与组织部门合署,也可以与内审机构合署,但是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以防出现“相互推诿”或“师出无名”的局面,真正将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落实到位,形成联席会议合力,保证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的发挥。

(四)明确职责,增强成员单位责任意识

联席会议由各个成员单位组成,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就必须增强成员单位责任意识,将各方都融入到联席会议工作中来,共同协作,共担责任。高校应转变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履职意识,明确各成员单位在联席会议中的具体职责:不仅需要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在各自的管理范围内向审计人员提示风险,共同把握审计重点内容,共同审议、研究和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审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听取和审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查处情况报告,专题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联席会议办公室应该在联席会议通报重要情况以及其重大事项时,就议讨论内容及结果形成会议纪要进行会签,这样有利于各成员单位增强责任意识,共同协作,共担责任,真正发挥各成员单位在联席会议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a].2010.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深化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第1号立场公告[a].中国内部审计,2011.

[3]教育部财务司.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a].201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a].2009.

[5]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等.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a].2003.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8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组织体系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对全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组织协调,区纪(监)委、区委组织部、区审计局、区反贪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具体负责实施。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要定期总结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工作规范,落实有关管理措施,督促审计结果运用工作的落实。

各单位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提高依法理财、依法治财的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纪律要求,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函询制度

审计机关作出审计结论文书后,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审计局)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发出函询通知书,进行组织函询。

被审计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在收到函询通知书后,须在两周内作出书面答复。答复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明确本人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提出整改的计划或采取的措施;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收到函询答复后,与《审计结果报告》一起报区委、区政府和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制度

被审计单位应认真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及时研究,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排出整改时间表,原则上应在2个月内整改完毕,并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报告》,报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收到《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报告》后,应及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跟踪回访,对整改情况进行逐项检查验收,并将检查结果以专报的形式报送区委、区政府和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四、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属审计机关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应依法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不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应及时以《移送处理书》的形式移送相关职能部门处理,相关职能部门接到《移送处理书》后,应在一周内提出受理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反馈审计机关。

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有违纪、违规行为应依法及时查处,对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严肃处理,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于违法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处理结束后,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将处理结果报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探索经济责任审计通报制度

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教育作用和警示作用,教育、促进各个单位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通报的内容包括:审计发现的问题,处理、整改情况,应当吸取的教训及对策建议等。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采取一事一报的方式进行通报,对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情况采取年度综合报告的形式进行通报。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9

1999年到2003年,是我省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各级审计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大力宣传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专职机构,调配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004年至2005年,是我省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规范阶段。

2005年开始,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5月省委常委会要求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单位的领导干部逐步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按照这一要求,我省在全面推进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稳定开展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特点

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审计机关共对1494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111.84亿元。其中属领导人员主管责任金额100.11亿元,直接责任金额11.73亿元。审计后,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撤职、降职52人,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处理99人。

1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12651人,其中,审计乡镇书记1451人,审计乡镇长3583人,审计部门乡科级干部7617人。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不够真实,改变资金用途,有挤占挪用现象,有的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有截留财政收入、漏税和支出不合理、不合法等现象。

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稳步推进。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005人。省审计厅先后对永安保险公司、省物资总公司、省纺织总公司、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27个省属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造成资产损失或潜在损失,有的存在少计收入、少缴税款、公款私存、设置账外账等问题。

3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扩大。1999年至2008年底,全省共审计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1254人,其中,审计县(区)委书记13人,审计县区长76人,审计部门县处级领导干部1165人。省审计厅先后对延安市等3个市长。省水利厅等20个厅局长,省政府驻上海等10个驻外办事处原主任,共33个市厅级领导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部门单位少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有的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有的基本建设管理不规范,改变用途,超规模、超概算,不执行招投标制度,有的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

2001年12月和2005年6月,中央六部委联合检查组两次来陕,对延安、咸阳、渭南等3市6县进行了检查,对我省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措施得力、成绩显著,并对我省的一些做法予以推广,对我省八项制度、两个办法印发全国审计机关,我省先后有五篇经验材料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作为了重点发言材料。1999年以来,先后有21个省、市、区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来我省考察学习。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各级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陕西省委常委会议先后两次听取我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历任省长对此项工作也十分重视,增加编制,解决审计经费。省长袁纯清同志经常过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大问题听取汇报并亲自批办审计反映的事项。省审计厅厅长屈方方同志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始终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审计厅每年初和年中召开的全省工作会和设区市局长会,都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会议议题,对省委组织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亲自协调、部署、落实、检查。

2 审计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目前。省上、10个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107个县(区)全部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在研究确定审计对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审计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省厅、10个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和107个县区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其中延安市、榆林市,59个县(区)高配一格;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安康市、汉中市、咸阳市6个设区市、22个县(区)高配半格。专职机构的相继建立,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审计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我省、市、县(区)三级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制度,全省共制定规章、办法279个。2004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对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委托、实施、审计结果报告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7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试行)》,列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如何应用审计结果做出了具体规定。渭南、宝鸡、安康、榆林等市均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一些制度。这些办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

4 审计的方法不断创新。省审计厅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其主要领导任职两年以上的,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一并对该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宝鸡市探索了书记、县长一起审的方法。延安市、渭南市对公、检、法“三长”的审计,采取了统一行为、统一方案、统一时间、统一重点、统一方式的“五统一”方法。

5 审计指导力度不断加大。省审计厅举办了十期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培训班,全省百分之八十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经过培训。榆林、安康、咸阳等市举办培训班,对所辖区县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省厅编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讯》19期,介绍省内外好的经验和方法。省审计厅领导带队,先后深入10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98个县(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调研。各设区市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分也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检查。2007年至2008年省审计厅及西安交大等学者成立课题组,完成了5万字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课题,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举措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薄弱,重视审计覆盖面,忽视审计深度,出现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二是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到位,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上。四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范围不统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未建立。针对这些问题,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引向深入,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正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根据审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

2 改进审计项目管理。每年四季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充分考虑审计力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下一年度审计对象的建议,由组织部门会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提出初步意见,经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组织部门出具委托书,审计机关列入下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特殊情况,因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需要调整审计项目的,经领导小组确定后,审计机关调整计划。

3 开展任中审计。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需要、领导干部任职情况以及其他审计项目计划等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积极安排任中审计项目,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任中审计经常化,制度化。

4 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的方法。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其主要领导任职两年以上的,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一并对该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纪委、组织、国资等部门提出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部门一并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篇10

一、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一)建立经济责任轮审工作机制。今年我县把80个县级一级预算单位主要领导和15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共计110名干部纳入审计对象,并在三年内全部轮审一遍,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

“一次审三年、三年审一遍”的总体目标。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县科局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暨财政财务审计规划(2014-2016)》,将审计范围、内容、重点、措施一一明确,提高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时的自我约束力。在具体实施中,坚持把握三个原则: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相结合,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坚持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

(二)突出重要岗位和重点领域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是突出对涉及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性收费、项目投资大、专项资金多、财政资金量大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划中共有28名干部纳入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审计监督范围。二是突出对涉及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对我县涉及光明新城、两化互动、新坝水库、工业园区组团项目管理的干部共计11名,纳入重点审计监督范围。三是突出对国家惠民政策资金管理使用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对社保资金、民族地区十年行动发展资金、学生营养改良计划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沼气池建设、生猪养殖场建设等国家惠民资金管理使用的干部共计7名,纳入重点审计监督范围。

二、剖析发现问题,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

今年我县安排了3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和4个县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10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审计情况看,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总体情况较好,都能积极主动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审计中发现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经法规知识欠缺,财务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我县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基础教育都不是经济类专业,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够,加之各单位财务人员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好第一道关口。在今年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履行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涉及金额164万元,其中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27万元,违规收费15万元,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54万元,应缴未缴财政收入26万元,应列未列固定资产29万元,其它问题资金13万元。

(二)经济规则把握不够,经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每一笔具体的经济业务,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务形态表现出来的,都附带有一定的条件和约束,都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实施,表现最多的形式是专项资金和工程项目。往往上级安排经济业务实施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繁重,领导干部注重抓工作的落实和效果,忽略了工作任务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缺少科学论证和依法审查环节,导致管理不规范和程序不合法,甚至决策失误或欠妥。在今年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在经济业务管理决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项资金管理问题涉及金额200多万元,就其原因没有严格按照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管理使用和实施项目,存在挤占挪用滞留等现象;二是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涉及金额约1100多万元,就其原因没有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项目立项、设计预算、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结转资产等环节,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程序不合法、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三)内控制度不够健全,监督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用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不仅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更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单位领导不仅要抓好执行,更要带头遵守作表率。从审计情况看,绝大多数单位都制定有财务制度、会议制度、接待制度、小车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制度等比较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也能较好地执行各项制度。但极少数单位还存在管理制度十分简单,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强化结果运用,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实效

(一)制定结果运用办法。今年我县为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制定了《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试行办法》,办法要求整合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被审计单位等五个部门力量,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并明确规定了五个部门的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