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十篇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十篇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08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1

1国内高校中交互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

国内高校近几年掀起了发展交互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的热潮,其中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不仅培养具有交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探索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协同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则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对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生给予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将专业打散成模块,并通过实践课题重新组织模块课程;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两大板块。分别以理论研讨和项目实践的形式(workshop)同时进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普遍受到国内一流it企业的欢迎。

从以上这些国内做得较好高校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的教学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能力与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转向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项目经验积累是交互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趋势。

2我校交互设计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1)在如今高校专业紧跟市场供求的形势下,市场的缺口就是学校专业的发展导向,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交互设计广阔的前景,但是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日仅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课程的教学体系搭建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的专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可参考的教学信息、方法都相对较少。

(2)课程教学中参考教材少,交互设计方向涵盖内容广,实际应用灵活广泛,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对于交互设计等具体的方法讲授,缺乏针对交互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类的书籍。

(3)师资队伍交互设计方向研究尚浅,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还没有专门进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的教师,虽然平时对于信息设计方向也有过多次接触,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

3针对以上问题研究的交互设计方向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交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本方向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具体方案:

(1)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第一能够使自我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快教师对伍建设。尝试引进交互设计类专业人才来我校讲学、师生共同进行workshop的形式与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交流,了解企业交互设计的实际应用流程。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内的相关交互设计类的会议,了解行业动向、沟通教学方法。

(2)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中,专业基础模块中负责为交互设计研究方向进行铺垫,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基本的图形界面设计方法。学生在大三开始专业选修课程:交互设计概论、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专题设计四门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课程的设计依托交互设计的研究方向,将交互设计中诸多的研究方向进行分块整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基本方向:交互设计理论基础常识、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这三个方向课程设计涵盖了交互产品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图形界面设计研究等交互设计方向中研究最为广泛、成熟且学生在日后易于就业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三个课程方向也能够与新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侧重于产品设计方向的交互设计内容,同时还涵盖了图形界面、网页界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交叉性的特点,同时保证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

(3)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科特点在于要求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强,学科综合性强且交叉广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本次教改依据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尝试以项目教学对象,工作室教学模式适应交互设计方向的教学:

第一,课程模块的划分。目前,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开始执行,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划分模式,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大二开始分专业方向时开始执行的。

第二,教师队伍组建。现有的工业设计教师已经教师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了整合,交互设计方向现有4名教师,今后的主要工作室在这四名教师的基础上组建交互设计工作室,所有的交互设计方向类课程有工作室内的这四名教师承担。尝试通过立项的方式实行了课程负责制,每位教师分别负责1~2门课程的建设。

第三,工作室运行模式。工作室教学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与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每位交互设计教师针对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2至3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自身的愿望双向选择进入方向教师进行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学,并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导师在研项目开展课题项目的设计,每位教师选择带领3~4名学生。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如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等课程,由导师布置课题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工作室开放时间的管理上更加灵活。工作室实行全天开放的模式,只要工作室没有具体教学安排,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继续学习、创作以及完成相关设计课题。

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结合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可以针对其专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对今后职业的设想,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创作,这样学生的创作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状况的探讨、各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的总结,阐述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就业提出如何实现该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化,专业特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考验。深入探讨专业特色,能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达到最终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专业特色的研究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以及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特色内涵

所谓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说,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优于其他事物的表征。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一个专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实力、声誉明显区别或者优于其他单位的表现。就内涵而言,专业特色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优势的实力;三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模式。创建专业特色,就是立足校情、发扬优势,创建出该专业的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院校,或优于其他院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声誉的表征的总和。形象地说,就是其在交通工程某一发展方向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车流量增大,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为了研究、解决交通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交通工程学,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包括交通特性、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环境等内容[1]。

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学从无到有,已经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交通安全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方面已经建立学术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公路网规划理论,研制开发了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技术,充分发展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与交通工程理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了交通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发达、交通负担却很沉重的城市里,如何正确进行交通预测和规划,搞好交通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利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可有效地疏解交通困扰的问题,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现代化工具[2]。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数量将是剧增的,因此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这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就业竞争中突显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我们对专业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所包括的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这既是此专业的一个优势,又是此专业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只有63家,而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通过调查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他们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同样工作,工作中未突出其专业特色,因此研究专业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而将专业特色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探讨

1.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的专业特色国家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最新调整中,将交通运输类中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个专业归纳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原“交通工程”、“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道路交通防治工程”三个专业归类为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并确定“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互为相近专业[3]。通过对湖南省内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偏重于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工程偏重于交通系统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交通工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广泛,几乎涉及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外延至很多其它方面的学科,主要有:汽车工程、运输工程、人类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学、环境工程、自动控制、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同时它还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于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便会出现同一工作性质的部门容纳了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同一种工作,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在行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便需要我们在本科学习当中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更提倡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侧重培养某方面的素质,包括该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包括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学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的内容。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只有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的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要充分发扬交通工程的专业特色,就要充分拓宽其专业适应面。只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才能达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对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广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在深入湖南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方向及能力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各个学院正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确定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交通规划、管理、控制及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施工、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管理与组织以及交通安全分析的宽专业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要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对该专业的共同要求,从而构建专业知识平台,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3.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将专业培养方向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其所在地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有如下三类:

(1)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区位及地区交通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平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管理、信号控制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依托道路工程专业,以全国公路网的建设为机遇促进专业发展。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国家道路网畅通计划的政策为导向,以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依托汽车机电专业的优势,以人、车、路的发展为动力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当代交通科学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在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网络流理论中引入大量有关环境、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安全管理控制及道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人才[4]。

各学校通过注重构建专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扩大学生宽口径就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该专业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专业培养方向更是以专业就业预测和规划为依据,符合社会和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各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

4.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我国城市公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世纪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主骨架及其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的实施工程已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为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城市、公路交通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多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工程,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道路建设,现有道路工程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对培养道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工程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施工及监理方面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方向。在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此方向就业的个性发挥很重要,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牢固掌握与道路施工建设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试验操作,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感官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施工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求锻炼,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道路施工建设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参与道路设计与施工,还能将交通设施设计、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道路建设质量的提升。

先进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表明,城市道路以及区域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永远滞后于汽车数量增加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将愈演愈烈。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于交通控制与管理,致力发展智能化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需求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比例将在今后逐年增大,这也势必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参与教师在交通规划与控制方面的课题,对当前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立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和创新性。

有关统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物资流通量急剧膨胀,物流产业持续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保持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今交通系统技术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通与物流相互之间有机地促进与渗透,交通物流管理方面也将为交通工程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有了市场的需要,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本专业的特色。作为校方应该设置具有自身师资特色的课程,并且积极建设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加强某方面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

五、结语

研究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现实意义是,一方面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实践模式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专业特色须依托于该校的师资优势、特色教学和特色实践模式;由于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专业特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地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特色形成后,能推进该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学忠.交通工程学历史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7,(7):218—219.

[2]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3

一、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核心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大纲,体现出专业建设的特点[1]。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类人才的需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三次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培养大纲。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交通规划调整为以交通土建、桥梁渡口、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兼顾港站、枢纽、铁路、水运等内容,逐步理顺和完善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协调了专业本科生课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的三级课程结构,减少了课程的重叠,加强了专业课之间的互通性。同时,我们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课程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力学理论基础,以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科研需要。此外,结合交通工程新领域进行课程创新,将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物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纳入到交通工程的课程体系之中,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第二课堂与知识拓宽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教学中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和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交流,邀请或聘请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就目前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为我院师生举行多种形式的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在“请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利用周边区域公路网改造升级、郑东新区城市道路建设以及郑州市地铁建设的发展契机,带领学生到相关工地进行参观和实习,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专业课的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实验环节。为此,学院经过反复论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实验课程的比重,并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实验设施的购置及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研究,完成了“交通规划与管理”、“汽车构造及模拟驾驶”、“路基路面综合性能测试”、“公路景观虚拟”等系列实验的开设,涉及到“公路网规划”、“交通安全”、“路面材料”、“道路景观”等多门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实习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共包括4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基地采用校内外结合,校内由各专业学科的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组成,而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与河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郑州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郑州市政设计院、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速公路公司、市政公司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实习、设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完善教学质量督导体制

为了紧贴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学院专门成立了由资深专家组成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专业的教学及课程体系,并在每学年研讨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指导专业发展与建设。交通工程系主任负责落实日常教学管理,系副主任、教学秘书定期核查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务处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每学期不定期随机到教室听课,评估和监控教学效果,建立主讲教师教学质量档案,保证教学质量。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化

(一)加强支撑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学科的支撑。我校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时间不足10年,虽然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方向不断更新和完善,但还需要加强交通学科建设不断积累学术成果为专业的拓展及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保证。尽快建立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为专业的发展搭建扎实的平台。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实训及科研的需要,应统筹我院已有的实验设备资源,筹划建立交通工程实验室,适时筹集资金,分批建设道路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与景观环境模拟实验室、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和智能交通系统(itS)试验中心。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应首先整合现有资源,确立目标,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交通工程教研室底子薄,年轻教师比重大,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学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首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在专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要。他们不仅开发科研项目、组织学术活动,同时还担负着学科梯队建设及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全方位加强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均配置了指导教师,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改善和提高师资结构,加速学科的发展。

(四)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科研工作能加深专业的理解,促进专业的建设,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来,随着一批博士人才的引进,积极参与到了地方交通科研领域,获得了一批交通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为了促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加大了科研投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与地方相关行业的联系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4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孙丙香对谈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与前景。

我们日常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指除传统柴油、汽油之外的其他方式,比如使用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燃气为燃料的都算新能源汽车。通常业内渐渐缩小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近日,在国家科技部所制的十二五规划中,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特指为电动汽车。据孙丙香介绍,电动汽车一般分为三种类别: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其主要原料为有氢燃料),这三种电动车中燃料电池的成本最高。因而国内目前对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力度不大。

目前,北京交通大学所研制成的电池管理系统在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2010年占国内市场50%以上;此外,北京交通大学还设计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以及广州亚运会充电站等国内的大型充电站以及基于多种电力来源(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北京乘用车以及上海漕溪示范充电站。

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对于研究生报考条件而言,目前,电力、电子学相关方向的导师比较偏爱充电设备专业的学生;而电池方向则是一门交叉学科,电气、电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最近几年北京交大电池方向研究生非想招收热力学专业的本科生,因为目前导师们正致力于将电池外形、内部反映机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热力学的学生报考电池方向又有一定难度,所以孙丙香建议最好是保研或者导师推荐的形式。这个专业主要是看学生动手能力。

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以北交大为例,本科就业率是100%。北京交通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所有120名硕士生,28名博士生。其中,60%的学生选择了风电、太阳能方向进行研究,剩下40%的学生选择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方向。研究生学生毕业后,有10%的学生选择了读博;大部分学生去了相关研究院、研究所,包括航天二院、电科院、铁科院、天津汽研院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去了公司,如福田汽车、普天新能源、西门子、华为等等,在那里干的工作主要涉及研发、技术支持、销售。有时候,导师推荐就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就业方式,且导师推荐就业的成功几率会比同等条件下学生自己找工作的几率更高。

谈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时间,按电池价格下降和燃油成本上升的历史数据测算,孙丙香估计起码还有八年才能达到油电持平,“四年是电池的一个周期,八年就是两个电池周期,等到第三个周期时,电池成本大概才能和燃油车的成本持平。另外电动车技术有没有很大的突破还需要看比如电池、电机等特别是电池技术会不会有很大突破,但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很值得做。”孙丙香笑着说。

tipS1: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著名企业

电机类:大洋电机,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郡,精进电动等;

电池类:北大先行,中新国安(盟固利公司),比亚迪,atL、洛阳天空、普莱德等;

电池储能类:北京市亿能通电子有限公司、力高公司、东莞的赛微微电子公司。

tipS2:车辆工程专业VS电气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是关于整车的研究,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研究对象为影响一辆整车性能的主要构成。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面含有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技术、电机与电气、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生阶段,一个专业下面又会分出好多研究方向,比如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又有大功率电源、动力电池充电机、风电并网变流器等方向。

tipS3:著名高校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汽车系是我国最早设置汽车专业的大学,目前他们在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科研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主要侧重于北京电动商用车的研究;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物流专业群;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践

thepracticeofinteractivedevelopmentinVocationalLogisticsGroupConstructionandregionaleconomic

Fangzhaoqi,ZhengYuqiong

ZhejianginstituteofCommunications,Zhejiang,Hangzhou,311112;ZhejiangSanlianCollege,Zhejiang,Hangzhou,310030

abstract:BecauseZhejiangisalargeprovinceoflogistics,portandshipping,ltplaysavitalroleforZhejianglocal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inthispaper,Forexample,constructionofLogisticsprofessionalgroupinZhejianginstituteofCommunications,itdescribestheconstructionofspecialtygroupstatusandinteractionwith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roposestheideaofinteractivedevelopmentinVocationalLogisticsGroupConstructionandregionaleconomic.

Keywords:Logisticsgroup;regionaleconomic;interactivedevelopment;practice

0前言

浙江省作为物流大省、港口大省、航运大省,物流、港口与航运对于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浙江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2012年浙江省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1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4%;旅客周转量1318亿人公里,增长1.6%。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增长7.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3亿吨,内河港口完成3.9亿吨,分别增长7.0%和9.8%。现代物流业、港口、航运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高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群的优势,为浙江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服务,为行业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经济中的实际困难,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摆在专业群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1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现状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首批开设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一。辐射的专业包括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集装箱管理专业、交通运营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28名。其中,专任教师18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4名,90%以上的教师拥有双师素质;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为浙江省区域经济输送了近2000名毕业生,目前,在校三届共16个班级,800人左右。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专任教师4名,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人,教师全部拥有双师素质;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为行业企业培养了近700余名毕业生;目前,三届在校生共5个班级,约200余人。集装箱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为行业企业培养学生约700人。交通运营专业开设于2009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目前在校班级数约240人。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全国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下,目前国际航运管理专业已列为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交通运营专业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对专业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2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发展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们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作用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涉及如何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上进行研究。目前,浙江省正在进行港航强省“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大水运、大航空”的五大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开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

3物流专业群建设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物流管理专业群在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走访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走访了浙江省物流协会、浙江省港口协会、浙江省航海协会等行业协会,同时对大量物流龙头企业、港口和航运龙头企业、地铁等企业进行了调研,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相关要求,加强了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加强了与龙头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成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团队的形式,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制订和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采用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的形式,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从而使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签约率均好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在校、企、政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专业群还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主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制订了大量各市地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及经济运营报告;还根据政府行业企业的需求,承担了大量决策咨询、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科技服务和流程改造,承担了大量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的讲座、职工的培训等工作,使校、企、政合作得到了深层次融合,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参与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物流专业群建设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成效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共有现代物流研究所、教授博士服务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团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团队;物流管理专业群广大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边浩毅兼职担任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朱国锋兼职担任浙江省交通建设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秋高兼职担任中国物流协会秘书长,潘国强承担了东北亚物流秘书;朱建洲兼职担任台州物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秦兼职担任东洲码头副总经理,朱建洲兼职担任江南物流副总经理;大大增强了专业群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近年来,专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杭州市交通局的合作,编写了大量的规划和标准。同时加强了与浙江省海运总公司、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杭州长运物流有限公司、义乌国际物流园区、浙江华瑞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双马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承担了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四方物流与第四代港口的耦合发展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优先主题重点社会发展项目《面向公共型物流场站的复杂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计划优先主题重点工业项目《基于数字化城市资源共享与集成的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浙江省交通厅课题《浙江省港口强港指标的研究》、《物流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规避策略研究》及横向课题《嘉兴港实践地主港模式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物流企业生存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达十几项,课题总资金量达到200多万,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大大地扩大了专业群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专业群还大量主持承担了教改课题,主要有: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职特色专业校企政合作方案与实践——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为例》、《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校企政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课题《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正在承担或将完成主持课题有:新世纪教改课题《基于顶层设计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重点研究课题《全国高职骨干院校物流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多个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了《集装箱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我省货代企业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生鲜加工(常温)配送中心相关制度的研究和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现状及其对策深化研究》等流程改造和技术服务工作,着力提高了整个团队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专业群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近年来,团队成员共获得专利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7篇,编写教材6部,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层次中获奖。

另外,物流管理专业群走访了兄弟院校包括青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此同时,还走访了浙江海运公司、浙江远洋集团公司及相关的物流企业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台州江南物流公司等,并充分征求了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物流人才需求与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物流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5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设想

为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今后设想如下:

5.1依托浙江省交通物流研究院,为社会提供物流技术服务

依据《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浙江交通物流发展会谈纪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将推动学校成立浙江省交通物流规划研究院,开展全省物流技术项目研究与咨询。目前,该研究院已入驻浙江省科技创新基地,专业教师作为该研究院的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参与该研究院的具体技术服务项目。

同时,在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杭州市交通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交通运输部属物流行业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与各地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专题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制订区域物流发展政策及地方标准,行业发展白皮书、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方案等专题开展咨询活动。

5.2以推进培训与继续教育为抓手,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及理论知识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各类专题培训及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服务,从而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内部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以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推动塑造企业品牌,为增强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作出贡献。

5.3以提升双师素质为核心,实现师资队伍“能上讲台,能入园区”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式

从行业和深度紧密合作企业中聘请具备工程师、技师职称或技术能手等称号的、现场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在全国或省内行业企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家2名,作为专业的带头人。通过企业锻炼和国内外培训、进修等方式从专任教师中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及兼职企业的卓越职业经理人,帮助提升物流园区内的企业竞争力。

(2)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访问制”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

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选派2名专任教师以企业兼职副总经理或技术总监的身份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优化企业工作流程等技术专题交流,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

落实专任教师每年1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即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安排1个月的时间到物流园区或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及员工培训等。

(3)实施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

建立兼职专任教师人才库,由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推荐兼职教师人选,分院根据兼职教师任职标准进行审核,凡符合要求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技术能手等编入到兼职教师人才库。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占50%以上。

编制兼职专任教师培训计划,对在库兼职教师进行针对性职教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为兼职教师提供进修、研讨、教研、科研的机会和平台。

制定兼职专任教师考核和激励办法,对考核优秀的兼职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优秀兼职教师的待遇,激发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专业课程为媒介,同一课程的专兼职任课教师“一对一”结对,在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4以发挥物流信息平台的整体优势为目标,加强对口支援

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提高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性,发挥物流信息的网络效应,应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提高相关软件的应用性,并解决在推广过程中师资队伍培养、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等专项重点内容,以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率。

5.5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力,促进校际合作与交流

由于各所不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定位及岗位面向不同,但都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及对外技术服务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应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意识及紧迫感,加强与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实现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

5.6以国际化物流业务运营为载体,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东北亚(中日韩)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秘书处的作用,做好政府国际交流项目中的助手,并推广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示范作用,提高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实现物流信息人才的国际化;同时,加强与澳大利亚西海岸科技学院、德国交通学院及英国考文垂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本专业与国外院校类似专业的适应性,为学生出国深造、物流信息人才的国际化奠定基础;此外,举办国际化的专业论坛、研讨会等,邀请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介绍国际物流运作的先进做法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作出努力,并推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进而能紧扣国际物流发展脉搏,促使学生适应物流业务运营的国际化。

浙江交通运输厅交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高职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与实践》(2012J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

[2]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2)

[3]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宁波大学20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4]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

作者简介: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专业教育;交通工程;参与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有关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础、运输经济学、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公路网规划、汽车原理及应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阐明在学校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已有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运输经济学是面向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班号代码:32201)和交通运输专业(班号代码:32301)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和统计学。目前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等著的《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交通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科学地认识交通发展和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掌握交通中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交通经济政策发展建议。

二、已有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2种类型,包括了第一节绪论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调查和结课时的课程建议调查。

首先在第一节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采用的是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参与的班级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别获取了28位和34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情况,了解其对运输经济学的理解和期望。

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调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对课程学习的想法,想学到什么知识,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参与的班级为1032201班,34位学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计40条相关的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所提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经济学理论与交通实践的结合,重视课前预习,拓展专业阅读材料等方面,从中看出学生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将课题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引领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触科研,培养其研究兴趣及方向。

例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应用在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同时,讲解如何将拥挤收费政策与国内的实际联系起来的应用及研究,以及计重收费政策的应用及其对超载货车用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

鼓励学生自选与运输经济学相关的话题,通过资料查找、组织和ppt制作,最后开展演讲。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部分学生将演讲的题目经过调整后,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对燃油税的研究、哈尔滨市CBD区域实施拥挤收费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进行经典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以及读后感撰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水平,从经典外文中品味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课本中相关专业术语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够加强其对经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运输经济学理论及交通经济政策的作用。

其中经典外文文献的选取以transportpolicy,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和Researchintransportationeconomics等交通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为主,主要涉及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公交收费、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取得的经验总结

考核方式上,采用随堂测验和让学生讲课的方式。随堂测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消化和掌握。

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学生的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面,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相长方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沟通师生间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教给学生。

四、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Uw)的交通工程专业授课特色[1,2-5],未来将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课后答疑的完善、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

现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准备,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准,并在学校的教务处备案,但是学生对教学设计知之甚少。而在Uw则有专门的Syllabus设计,第一节课人手一份,包括课堂要求、学习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时间等,标明上课的时间、学习的章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和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的时间等,同时每门课都有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管理。

结合目前正迅猛发展的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授课方式,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践,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openCoURSewaRe上的课程transportationSystemsanalysis:Demandand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价理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及评价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反馈。

今后将在教学设计方面深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预习内容的布置和补充学习材料的准备,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确化。

(二)理论与工程相结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专题报告和讲座中有的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性或专题性报告,与运输经济学的结合不紧密,同时时间安排有冲突,学生不一定有时间去听。而在Uw的嘉宾论坛(Guestlecture),邀请与本课程相关的有专门研究或实践应用的专家和学者,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扩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将邀请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工程经济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演示运输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同时参照部级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的课题讲解经验,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与学生分享,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需求。

(三)课后答疑的完善

现有的课后答疑与交流部分是课间休息和下课后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建议反馈不及时;而在Uw设有专门的officeHour,每周至少安排2个小时在教师自己的办公室和学生见面,为学生答疑和解惑,扩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课堂和课堂后的有机结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

今后将采用多种方式答疑,如网络答疑、预约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设定固定答疑时间,并通过邮件和QQ的方式与学生交流[7]。对学生的课程建议,一方面通过邮件及时反馈教师给本人,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下一届的课程讲解内容。

(四)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在Uw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分组和讨论,每组3~4人,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课题研究内容,合作完成某一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分别做presentation,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时Uw的专业课程讲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约束,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师会明确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课前阅读的资料,包括课本和网上资源Supplementalmaterials,具体到页数。

今后分组讨论和翻译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4人,提倡组内讨论,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参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economicsofurbantransportation,将国外的理论和知识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外文阅读能力。

五、结语

以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借鉴华盛顿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和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4个方面的探索,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对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Hu,X.,an,S.,wang,J.CoursestaughtinUniversityofwashingtonontheenlightenmentoftrafficengineeringinChina[C].2013Conferenceoneducationand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ctober11-13,2013,weihai,China.985-988.

[2]吴绍春.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6(3):15-18.

[3]黄云志.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增刊):83-86.

[4]刘亮亮.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6,(7):35-36.

[5]Dubrow,G.,Harris,J.Seeding,Supporting,andSustaininginterdisciplinaryinitiativesat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Findings,RecommendationsandStrategies.Seattle(wa):theGraduateSchool,Universityofwashington.2006.(13July2006;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8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几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了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着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优秀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坚持校企结合办学的思路,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不断完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本科生培养合作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更加规范、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培养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岗前教育培训相互渗透、提前结合。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教师的教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特色专业平台建设,让国内外本行业的优秀人才参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进修以及出国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交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模块,共2280学时,177学分。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自由地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宽口径、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为此配合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必须通过教研、院两级试讲考核。

2)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要求所有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3)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启发、讨论、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精化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科研运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大的自身价值。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机制,培养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方能做到与实践同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仍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教学经验,以培养出胜任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

项目资助名称:云南省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建设,云教财[2010]第23号

[参考文献]

司景萍,林丽华,陈永艳.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卢胜,李傲梅,张金.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S1)

姜伟,袁炎清.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黄金鹏,邵千钧.关于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9(6):72-74.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0.188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表1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名称及其类型

实验项目分类实验项目名称实验项目类型

客运管理模拟城际客运组织管理操作实验操作应用型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操作实验操作应用型

城际客运运营线路设计及调度设计研究型

公交运营组织策略实验设计研究型

公交多线路间资源优化策略实验设计研究型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

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操作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操作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操作操作应用型

货物海运出口系统操作操作应用型

进出口贸易中报关软件的使用操作应用型

仓储管理系统操作操作应用型

船代管理软件的使用操作应用型

口岸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基础认知型

物流和供应链

库存策略实验理论验证型

分拣(运输)策略实验理论验证型

选址策略实验理论验证型

牛鞭效应仿真实验基础认知型

汽车生产线物流仿真实验设计研究型

供应链可视化仿真实验基础认知型

物流中心虚拟规划设计实验设计研究型

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仿真实验设计研究型

配送中心分拣策略仿真实验设计研究型

载运工具运用汽车一般参数测定基础认知型

汽车制动性能实验理论验证型

汽车动力性能实验理论验证型

汽车燃料经济性实验理论验证型

4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结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电子类;课程建设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创新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原动力之一。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未来一段时间承担技术创新的重担必定落在当今培养的工科研究生肩上。然而,目前的工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显然不尽人意。我国现有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些弊端:(1)课程结构过分专业化,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个专业内,难与其他专业发生联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2)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各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出发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自由度,不能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做出及时的反映,按统一的规格进行人才培养,也必然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课程内容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固守学科的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影响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5)授课形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中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发挥,难以真正理解、消化,实现知识的内化。

为了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本文通过探索大电子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大电子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重大科研发现,都是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的。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固然需要使学生掌握传统的本专业的知识,但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必须向相关专业扩展。使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不但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保证,也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目前国内很多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院要求以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我们所做的工作突破了一级学科壁垒,尝试了在大电子类的范围内实现学科更大范围的交叉融合。我们学院的硕士点分属三个一级学科即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我们从各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同学科课程体系的横向整合、信息相关专业研究生数学系列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探讨,打破以二级学科设置研究生课程的常规教学体系,探讨一、二级学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大电子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重视数学基础,搭建数学与计算机数学基础模块

研究生除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外,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与近代的数学观点、方法就很难从较高的视角和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对于其专业学习和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他们将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功底。目前开设的数学课程有随机过程、矩阵理论、泛函分析、数值分析、数理方程。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和具体要求,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旨在培养研究生具备专门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技术问题。另外,充分利用丰富的计算机资源和软件资源,改革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制作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重视学生应用现代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大电子学科基础模块和大电子技能模块

大电子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数字信号处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综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三门课程分别是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从事该学科的必备基础知识。

大电子技能模块包括VC++、JaVa、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SopC嵌入式系统。这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按理论课方式讲授,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听课也是似懂非懂。我们把相关内容安排到实验室讲授,同时安排相关的实习题目,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VC++和JaVa都是目前热门的程序开发平台,熟悉这些编程语言和编程思想对学生今后从事程序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单片计算机是应用最早的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其原理和开发技术相对简单,单片计算机实验应该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用汇编语言编程的实验,增加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开发的实验。

DSp芯片是一种特别适合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提高,许多新系统、新算法应运而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DpS实验安排学生使用matLaB和C语言编写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程序,并使用DSp芯片的开发工具进行相关的调试。

eDa技术是现代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必备手段,eDa技术涉及到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从电路仿真,pCB板的设计到集成电路版图的设计都需要采用eDa技术。

SopC即可编程片上系统,用可编程逻辑技术把整个系统放到一块硅片上。SopC是一种特殊的嵌入式系统:首先它是片上系统(SoC),即由单个芯片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逻辑功能;其次,它是可编程系统,具有灵活的设计方式,可裁减、可扩充、可升级,并具备软硬件在系统可编程的功能。

3.拓宽专业领域,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和技术前沿模块

专业方向模块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提供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有信息论与编码、现代通信原理等,选修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工程、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模式识别等,本专业的学生需上完全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可以在三个一级学科,五个二级学科之间任意选择。

二、跨学科学习计划

研究生入学来源不一样,修读的课程不一样,甚至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套量身定做的修读课程方案。学生毕业后有的考博,有的就业,就业后从事工作领域又不一样,培养方案要能够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出口。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跨学科学习计划,它改变以二级学科设置研究生课程的常规教学体系,探讨一、二级学科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这套方案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体现了研究生学习的特点,设计好了学生的入口和出口。

参考文献:

[1]刘旭,张国炜.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观察,2009,(1):92-94.

[2]罗国华.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