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十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十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39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是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2

咸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儿童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市某小学3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前后对性知识了解情况。结果300例儿童健康教育后性相关知识(月经知识、生育知识、艾滋病知识、儿童侵犯预防知识)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儿童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儿童性知识认知能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性教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c)-0066-02

近年来儿童性侵犯案件不断发生,一方面引起社会大众的谴责和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让儿童性教育开始受到重视[1]。由于传统观念、家长“保护”、无师自通等影响,导致儿童性教育残缺,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2]。为此加强儿童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其性健康意识对保护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市某小学300例儿童开展性教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性知识了解程度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采取分层抽样法选择300例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134例,女166例,年龄在4~12岁之间,平均(8.4±1.0)岁,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性知识认知情况,包括月经(遗精)知识、怀孕生育知识、性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知识等内容。同时调查了解小学生性知识来源。见表1。

1.2方法

对本组300例小学生进行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学前教育。在正式开展性教育前,先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让老师、学生家长及学生本身了解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性教育知识时持客观、端正态度。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及性教育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因人施教,切实提高小学生性教育知识认知能力。②内容及形式多样。性教育内容包括月经或遗精、性欲、性病、性侵犯预防、自我保护等,且教育时可采取图文并茂、视频观看等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潜移默化中掌握性知识。同时可通过模拟、讲座、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性相关知识,最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保护。③多方参与。儿童性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又长期的工作,除了医护人员教育外,更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支持与参与,三方要正确认识儿童性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家长,要积极、客观的与儿童讨论性教育,通过暗示、提问、通俗易懂的语言等让儿童有一定的了解,做自己孩子的性启蒙老师[3]。④分层教育。对于1年级学生来说,主要为探索身体奥秘及认识身体;2年级时主要为身体接触,保护隐私部位;3年级时身体变化较大,教给学生月经等相关知识;4年级教给儿童性权利等知识,预防性侵犯,知晓怎样寻求帮助,等等[3]。

1.3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观察和记录健康教育前后小学生性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其态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均回收统计。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认识越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月经知识(遗精)知识(85.6±10.2)分,教育前(47.1±5.4)分,t=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健康教育后怀孕生育知识、性病知识及艾滋病知识等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语

由表1可知,儿童性教育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媒体,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媒体具有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及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儿童侵犯案件不断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该事件不仅是对儿童及其家庭的伤害,更是一种社会道德问题[4]。另外表1反映出儿童性教育知识从学校老师、家长那里获取较少,这主要与老师、家长错误观念有关,认为儿童早前性教育没有必要,为时过早,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学校老师及家长是进行性教育的得力助手,为此首选要改变老师及家长错误观念,让其认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包括性行为及人体发育等知识,而且关乎到人际关系、价值观及人权等问题,与儿童健康成长息息相关[5]。本组134例男儿童中通过老师及家长获取性知识所占比例分别为20.15%、22.39%,而166例女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51%、54.82%,这与家长及老师认为女生要自爱、自我保护、生理现象相对男生多等有关。

刘文利副教授[6]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儿童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儿童健康权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体发育、价值观、人权、性行为、性及生殖健康等几部分。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儿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性教育内容、方式,且经过性教育后儿童月经(遗精)知识、怀孕生育知识、性别本质知识、性侵犯预防知识及艾滋病知识认知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t值分别为10.55、9.11、9.41、11.60及1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性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社会媒体、学校老师及家长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儿童性教育内容及方式,切实提高儿童性相关知识认知能力,学会自我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

[1]孙纪玲.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42.

[2]章立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0(4):12-15,23.

[3]朱琳.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性教育传播[J].东南传播,2013(7):4-6.

[4]冯明.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现状及方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115-117.

[5]卢国斌,王忆军,欧萍,等.2003-2006年哈尔滨市中学生性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0(32):4663-4666.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3

【关键词】社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20-02

预防接种主要是根据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对儿童进行疫苗注射,提高儿童机体免疫能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就此对本院社区预防接种中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社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为研究对象。按照预防接种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有家庭1200户,观察组共有家庭1225户。家长学历:大专及以上1750名,中专或中学学历585名,小学学历75名,文盲15名。两组在人数、学历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接种方式,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新生儿时期健康教育在新生儿出生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深入到医院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向产妇亲切的介绍预防接种的必要性,新生儿接种疫苗类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特别是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要在新生儿出生1天内完成接种。此外,叮嘱家长在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到预防接种门诊提交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并建档,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制度、程序等宣传,提高家长健康意识,认真填写登记卡,以便通知按时带儿童接种疫苗。

1.2.2接种前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如下:①接种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必须通知家长,让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相关政策,如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等是免费的,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要自费。并详细的告知家长接种的条件,若儿童身体不舒服,则要延期接种,同时接种前要进食,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②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等,并耐心的回答家长提问。并对接种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日期等详细的记录并存档。

1.2.3接种中、后健康教育接种时通过交谈、讲故事等形式转移儿童注意力,并指导家长选取正确的抱小孩姿势。完成接种后,要叮嘱家长帮助孩子穿好衣服,注意保暖,半小时内若无异常则可回家,并嘱咐家长让孩子多喝水、暂时无剧烈活动且不能抓注射部位。同时将预防接种门诊相关人员电话号码等告知家长,以便为家长解疑答惑或跟踪服务。此外,指导家长对儿童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处理,若自己处理不好,则可联系预防接种相关人员。并提醒家长保管好预防接种证[2]。

1.3效果评定标准

对所有家庭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程度,主要包括预防接种目的、途径、种类、禁忌、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观察组中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1000人,占81.63%,儿童接种人数1220例,占99.59%;对照组知识知晓800人,占66.67%,儿童接种1080人,占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儿童接种情况综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且频繁,导致儿童家长素质、文化参差不齐,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难度。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传单、讲座等方式全面向人群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健康意识以及预防接种知识,从而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3]。

3.1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本社区定期开展讲座,向社区家庭讲解预防接种国家政策、接种重要性、工作流程、程序等相关知识,让预防接种知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社区家长预防接种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预防接种。此外,通过广播、宣传栏、发传单等方式全面向社区居民宣传预防接种知识,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接种知晓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为81.63%,比对照组高14.96%。

3.2健康教育课提高儿童接种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儿童接种率为99.59%,比对照组高9.59%。由此可见,在社区预防接种中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接种率。

总而言之,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而且可以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儿童接种率,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阿林.健康教育在社区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18):183-18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4

关键词:学前舞蹈教育;意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改革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美育和体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发展得比较好。学前舞蹈训练主要是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体能特征进行一些简单身体训练,主要强调的是动作简单、趣味性强、音乐欢快。这种训练既能体现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又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于艺术的初期感知。但是在目前的学前舞蹈教育缺乏一个完善的教育理论系统,导致学前舞蹈教育的整体培育方向有着一定的偏差,并没有真正全面意识到学前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1

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能促进学前素质教育发展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对学前的个性与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体现,从而促进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在学前舞蹈教育过程中,一般要通过比较欢快的音乐、游戏、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也能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巩固。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学生体育其实也是非常有利的,适当的舞蹈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和意志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前舞蹈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要建立在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上。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既是艺术教学,又是体育教学,对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成长以及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科学的学前舞蹈课程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的发展和艺术审美层次的提高,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动作对学龄前儿童的欣赏情趣也能有着一定的引导和锻炼的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3

学前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前舞蹈教育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创造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活动,在不断的身体延展和动作重复当中,儿童能对舞蹈的真实意义有着一定的体会,从而对舞蹈有着幼稚而独特的理解,甚至会在动作之外创造出独特的、能表达出自身思想的动作,这就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也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本身的天性,通过舞蹈的教学可以在学前训练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在学前锻炼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前舞蹈教育有利于对学龄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力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品质有利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时期就要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在舞蹈教育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力与恒心。在对舞蹈动作的掌握上,学龄前儿童可能需要很多遍,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中途放弃的念头,但是通过多次训练他就能体会到舞蹈完成后的欣喜,从而对其意志力进行初步的培养和巩固。

综上所述,学前舞蹈教育对儿童自身品格、品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所以舞蹈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必须得到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培养与扶持,从而优化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王燕浅析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J]好家长,2014(30):106.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儿童发展;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6]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6

1

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能促进学前素质教育发展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对学前的个性与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体现,从而促进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在学前舞蹈教育过程中,一般要通过比较欢快的音乐、游戏、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也能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巩固。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学生体育其实也是非常有利的,适当的舞蹈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和意志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前舞蹈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要建立在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上。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既是艺术教学,又是体育教学,对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成长以及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科学的学前舞蹈课程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的发展和艺术审美层次的提高,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动作对学龄前儿童的欣赏情趣也能有着一定的引导和锻炼的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3

学前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前舞蹈教育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创造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活动,在不断的身体延展和动作重复当中,儿童能对舞蹈的真实意义有着一定的体会,从而对舞蹈有着幼稚而独特的理解,甚至会在动作之外创造出独特的、能表达出自身思想的动作,这就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也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本身的天性,通过舞蹈的教学可以在学前训练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在学前锻炼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前舞蹈教育有利于对学龄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7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发展;全面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01-01

儿童保健在0-3岁城市儿童及部分0-7岁农村儿童中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流动及农村儿童未进行系统正规的保健。保健,顾名思义,防范于未然,主要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使儿童遗传潜能在体格、精神、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保健要系统化、正规化,并且把儿童早期教育内容融入到儿童保健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地养育儿童。工作中把进行系统保健且融入早教内容和只进行系统保健未融入早教内容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3.1.1~2005.12.31期间出生的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按4:2:1体检)的1256名儿童中随机抽取317名作为研究组,19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后天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研究方法两组儿童均进行系统保健,研究组在进行系统保健基础上,把早教内容融入每次体检中,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养育;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不加入早教内容。两组儿童均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龄时采用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m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m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p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p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结论

~儿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和致病因素对儿童的危害,并努力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1]。随着社会发展和节奏的不断加快,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高度重视,儿童保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而是有了更纵深、更全面的发展,如把早教内容融入日常保健中,使儿童在体格健康发展的同时,神经系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为儿童提供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其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2]。国内调查发现,儿童行为的偏离率高达10%-20%[3]。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教育方法有关,主要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有关[4]。父母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等均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儿童在体格发育健康的同时,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2开展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意义

3.2.1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育儿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增加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保健,满足家长日益提高的育儿需求,这也是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2.2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城市儿童保健已由传统的系统保健发展到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等高层次的保健。

3.2.3儿童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2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全面发展情商、智商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270.

[2]朱晓平,段娅莉,徐兵,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5.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8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婴儿家长;儿童保健

健康教育是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点环节之一,更是儿童保健工作的关键性内容[1]。相关研究显示,在社区中对婴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户能够提高婴儿的接种率,降低患病率,本文对某社区中的84例婴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儿童保健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中某社区的168名婴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名。观察组有男婴49名、女婴35名;年龄在0~5个月,平均为(3.12±0.26)个月;婴儿家长84例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学历有21例、高中学历37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6例。对照组中有男婴51名、女婴33名;年龄在0~6个月,平均为(3.25±0.21)个月;婴儿家长84例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学历有19例、高中学历38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7例。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婴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婴儿家长进通过社区中粘贴的宣传海报等方式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方法为:

1.2.1对本次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的工作人员实施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童保健知识、健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调查问卷的发放等。

1.2.2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与观察组的采取同样的在社区粘贴海报的方式,发放各种趣味性的健康知识教育手册,在婴儿家属接下工作人员手册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家长在翻看手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疑问,护理人员此时进行具体的解答,以加强因而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的意义、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母乳的喂养和婴儿的营养指导护理[2],同时还有婴儿计划免疫的概念、重要性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前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种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以及1类疫苗和1类疫苗之间的区别。

在本次活动中,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婴儿家长的年龄、文化层次、职业定位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除了传统的在社区循宣传角落张贴各种婴儿保健知识之外,同时利用接种集中的时间邀请本市的儿童保健专家进行讲座和知识宣传,在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向家属播放相关的知识录像组织家长在长进行讨论和交流[3],并就家长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护理人员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提供医院的咨询电话以便于家长随时联系,耐心细致的回答家长的疑惑。除专业的健康教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定期联系婴儿家长进行活动,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更加容易,护理人员在旁进行协助,鼓励家长分相自身的经验,对于正确和积极的部分要进行鼓励,而错误的地方则一定要指正,对于家长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但是影响到孩子成长与健康的一档要解释清楚,对于家长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邀请专家进行权威的解答。

为家长提供可以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与社区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约定好时间,通过门诊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儿童保健知识的讲解。对于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婴儿,家长会非常迫切的希望护理人员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护士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上门指导。与家长建立长久的联络,定期对婴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关注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对于知识薄弱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指导。保证家属能够理解和掌握,促进儿童的健康。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回顾性分析婴儿的健康体检的参与情况、疫苗的接种情况等。

1.3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均录入到SpSS16.0软件中采取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值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家长的得分评定为及格的有72名(85.71%),而对照组只有51名(60.7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5,p

3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对婴儿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儿童的健康水平。在本文中对婴儿家长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有效的促进其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健康教育对于婴儿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对于婴儿健康体检的参与率以及1类与2类疫苗接种率均会产生影响(p

参考文献:

[1]杨彦,张德春,李胜玲,等.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26-1829.

[2]周咏梅,童仲华.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274-275.

[3]赵晓燕,王青.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9):250-25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9

在幼儿园选择一间30m2左右的、光线较暗的、有电源的房间作为检查室,各班儿童集中检查。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聚光手电筒和视网膜检镜进行视力、立体视觉、眼位、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红光反射、屈光间质、屈光状态的检查,筛查方法及诊断参照《儿童眼病筛查》进行。筛查异常者发复查通知书,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中心儿童眼科复查。

1统计学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的筛查日志和门诊日志,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保健中心筛查数据表

通过培训,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规范的、专业化的幼儿园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3年来,市属14个区(县)中有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参与了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共筛查217184名学前儿童,筛查总异常率为8.69%(18876/217184)。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中有5个中心开设了眼保健门诊,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11.79%(9538/80924),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11.99%,4886/407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另外4个尚未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7.80%(7452/95507),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234,p=0.0000)。有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与没有门诊的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2.2复查情况

筛查异常者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眼科复查,3年中共11462名儿童到市级中心复查,复查率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为35.62%(1552/4357),2010年为58.79%(3583/6094),2011年为75.10%(6327/8425),总复查率为60.72%(11462/18876)。

3讨论

定期进行眼病筛查、培训基层儿童眼保健人员、儿童眼病防治知识的卫生宣教是儿童眼保健的基本方式,其中眼病筛查是眼保健的基础。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儿童眼病筛查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分为新生儿眼病筛查、婴幼儿眼病筛查、学前儿童眼病筛查,每个年龄段筛查出的眼病种类不同〔2〕。我国《托幼机构管理条例》和《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中均有规定:托儿所、幼儿园要为在园儿童提供五官保健服务,其中明确规定要为儿童进行弱视、屈光不正筛查。这就要求儿童保健工作者要提高眼保健的技术含量,为儿童进行客观的眼病筛查,才能提高筛查工作的有效性,保障眼保健工作的质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一些基层保健机构和幼儿园开展的在园儿童眼保健工作仅仅为了应付年终检查和考核,不重视异常儿童的复查和随访管理,筛查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机构仅为儿童提供主观的视力检查,往往使一些有眼病的儿童被忽略,儿童眼部疾患的漏诊情况不时出现。多年来的小儿眼科临床研究显示:与屈光不正有关的弱视在各类型弱视中居首位〔3〕,只做主观的视力检查则会使一些屈光参差的儿童漏诊。由于儿童弱视治疗的时效性,提高学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质量尤为重要,单纯的主观视力检查或者只进行筛查而不进行复查和矫治的眼保健工作基本没有意义。视力正常的儿童中也有一部分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尤其是散光眼。一项正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发现:散光眼所占比例为53.78%,其中轻度散光占44.54%,显著散光占9.24%〔4〕。儿童散光眼除了容易诱发近视状态及日后的近视化外,还包括为克服散光引起的视觉缺陷而导致一些特征性的用眼习惯,如歪头斜眼看电视、低头眼上翻等视觉行为。因此,视力正常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正常眼”,对这部分孩子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

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其中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是这一方针的基础,其目的是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面向基层、面向群体体现了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它是必须坚持、不能偏离的妇幼卫生保健的工作原则。据此,2009年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市级儿童眼病筛查中心,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儿童眼病筛查和眼保健知识培训和宣教,加大儿童眼病筛查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儿童眼病筛查的认知程度,使筛查异常儿童的总体复查率从2009年的35.62%逐年提高至75.10%。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是保健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它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围绕儿童眼保健需求,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只有石林和五华两个县(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眼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开展了规范的儿童眼病筛查、复查、矫治和视力康复工作,经过3年的建设和发展,迄今为止共有9个区(县)中心开始了儿童眼病筛查,其中5个区(县)中心开设了儿童眼保健门诊。有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指导下,已经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并获得了2012年度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统计资料显示,开设儿童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与市级中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没有开设门诊的区(县)中心与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篇10

【摘要】目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257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回答正确率达56.70%;来自城市、高中阶段读理科及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的知晓率高于来自农村、文科及未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27.09、139.16和348.33,p均0.05)外,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技能和传染病预防的知晓率与总体知晓率相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90.7%的学生认为从事学前教育者需要系统学习儿童保健知识,主要需求为日常护理与急救等技能;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教学模式为佳。结论学前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有较高的需求,应采用互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保健知识态度健康教育

【abstract】objective: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sintheawarenessofknowledgerelatedtochildhealthsituationandneedsofthesituation,forpre-professionalhealtheducationtheorytoprovidereferenceSystem.methods:aclustersamplingof257pre-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wereanonymousquestionnaire.Results: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sinhealth-relatedknowledgeandskillschildrenhavesomedegreeofunderstanding,thecorrectanswerrateof56.70%;fromthecity,highschoolstudentsinScience,andreceivedphysicalhealthawarenesseducationthanthosefromruralareas,artsandphysicalhealtheducationdidnotreceivethose,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X2respectively,527.09,139.16and348.33,pall0.05),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basisofknowledge,skillsanddailycareawarenessandpreventionofinfectiousdiseasesissimilartotheoverallawareness.Knowledgecamefromthenetwork,televisionandothermedia;90.7%ofthestudentsthatneedtoengageinsystematicstudyofpre-schoolchildcareknowledge,themaindemandfordaycareandfirstaidskills;76.7%ofstudentsbelievethateducationisbetterapproachtotheinteractiveteachingmodel.Conclusion:thepre-professionalstudenthealth-relatedknowledgeandawarenessofchildrenlow,thereishighdemand,interactiveeducationmodelshouldbeused.

【Keywords】pre-schooleducationchildcareknowledgeattitudehealtheducation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和各阶层人士对校园突发事件[1]应急认识的提高,对幼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儿童健康教育学”或“幼儿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如何构建[2],目前的研究尚不多。同时,对幼师及家长有关儿童保健认知和需要调查的文献虽较多,但尚未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调查的相关文献。为此,我们对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级至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调查,以期为学前专业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2004级至2008级学前专业学生。

1.2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2003级学前专业学生、住院儿童家长及部分幼师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分3部分:被调查者的一般信息、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对儿童健康维护的需求。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分为生理心理基础知识、日常护理基本知识、传染病预防及急救与安全防范等4个方面共80个问题;问题选择以幼师在工作中经常遇见或重要的知识点与技能为主;每一个问题,提供5个备选答案,采用单项选择题型。问卷调查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

数据处理:收集整理后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高中阶段为文科的学生152人(占59.1%)、高中阶段为理科的学生105人(占40.9%);来自农村的177人(占68.9%)、来自城市的80人(占31.1%)。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257名学生总的回答正确率为56.7%。不同届别学生4个方面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其中,紧急救

表1

257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援电话知晓率达100%,知晓率在85%以上的知识点从高至低依次是牙齿清洁方法、艾滋病预防、正常人心脏的位置、传染病报告、火灾逃生、停课决定机构、乙肝预防、语言发育及配方奶的应用等;知晓率最低的是婴幼儿骨骼锻炼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知晓率仅15.6%,其他知晓率在1/3以下的知识点从低到高依次是首任现场救援者、现场救援基本原则、蛲虫病预防、麻疹检疫、佝偻病预防、给药方法、抽搐的急救处理、止血包扎及喂养技能等。另外,05级以前的学生在洗手、消毒与隔离技术的知晓率较06级以后的学生低,3项技能知识前后总知晓率分别为40.8%和63.3%;07级学生在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及固定搬运等技能知识方面的知晓率较07级以前的知晓率为高,总知晓率分别为34.8%和52.9%。

不同来源及高中文理科学生在4个方面的知晓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不同来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表3文理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来自于城市的学生除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晓率与来自于农村(含县及乡镇)的学生相近外(X2=1.46,p>0.05),其他均高于农村学生,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关于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32.7%的学生主要为网络,

表4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其他依次为电视29.2%、书本或报刊杂志12.8%、学校7.4%、家人6.2%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员11.7%。

2.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日常护理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教学模式为佳。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前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3],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4];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1]。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与需求

本资料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国内报道的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5.6]。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7]。是否接受过生理卫生等相关教育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大多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因而知晓率较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对认知也有影响。另外,本资料还显示,在07年手足口病流行及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年份,学生传染病与急救的认知均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前学生的认知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65和22.18,p均

3.3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

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幼儿卫生学”或“儿童健康教育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2]。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的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教学模式应采用互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鲁琴宝,龚震宇,林君芬.浙江省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18-719.

[2]欧新明.论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193-194.

[3]张静,杜玉开,樊利春,等.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70-2472.

[4]高峻璞.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55-557.

[5]易美霞,田本淳,刘翠霞,等.卫Ⅸ项目省7岁以下儿童母亲妇幼保健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47-4248.